CN214544254U - 带通滤波器 - Google Patents

带通滤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44254U
CN214544254U CN201990000911.0U CN201990000911U CN214544254U CN 214544254 U CN214544254 U CN 214544254U CN 201990000911 U CN201990000911 U CN 201990000911U CN 214544254 U CN214544254 U CN 2145442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capacitor
circuit
via conductor
gr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9000091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谷口哲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442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442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17/001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stacked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115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inductors and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9Filters comprising mutual inductance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17Structural details of sub-circuits of frequency selective networks
    • H03H7/1708Comprising bridging elements, i.e. elements in a series path without own reference to ground and spanning branching nodes of another series pa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17/001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stacked layers
    • H01F2017/0026Multilayer LC-filt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2017/004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the coil helically wound around an axis without a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01F2027/2809Printed windings on stacked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1/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impedance networks whose electrical mode of operation is not specified or applicable to more than one type of network
    • H03H2001/0021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3H2001/0085Multilayer, e.g. LTCC, HTCC, green sheet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153Electrical filters; Controlling thereof
    • H03H7/0161Bandpass fil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Filters And Equalizers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带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100)具备第一滤波电路(FC1)、第二滤波电路(FC2)、第一中间电路(MC1)、第二中间电路(MC2)、以及第九电容器(C51)。第一中间电路(MC1)具有连接于第五电容器(C31)与第六电容器(C32)之间的第七电感器(L31)。第二中间电路(MC2)具有连接于第七电容器(C41)与第八电容器(C42)之间的第八电感器(L41)。第九电容器(C51)连接于第一中间电路(MC1)与第二中间电路(MC2)之间。

Description

带通滤波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带通滤波器,尤其涉及具备由电感器和电容器构成的多个谐振电路的带通滤波器。
背景技术
在包含电介质层、图案导体、以及通孔导体的层叠体内形成多个具有电容器和电感器的谐振电路而构成适于小型化以及低成本化的高频的带通滤波器。作为这样的带通滤波器的一个例子,举出日本特开2014-57277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带通滤波器。
专利文献1的带通滤波器具有:由电感器和电容器构成的三个以上的谐振电路;和配置为不与其他的线路导体接触而跨各个电感器的浮动导体。而且,使浮动导体和规定的线路导体所形成的静电电容大于构成电容器的谐振电容的总和。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57277号公报
在带通滤波器中,存在同时要求维持通带、和变更衰减极点的衰减量的情况。在这里,在专利文献1的带通滤波器中,通过上述的结构,在使不相邻的谐振电路电容耦合的同时获得所希望的通带。在该情况下,若变更通带,则存在衰减极点的衰减量也伴随于此而变动的情况。即,存在难以维持通带,并且变更衰减极点的衰减量的担忧。
实用新型内容
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维持通带,并且在通带的高频侧以及低频侧的至少一方生成需要的衰减量的衰减极点的带通滤波器。
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带通滤波器中,可谋求对多个谐振电路的耦合结构的改进。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带通滤波器的第一方式具备第一滤波电路、第二滤波电路、第一中间电路、第二中间电路、以及第九电容器。
第一滤波电路包含第一谐振电路和第二谐振电路。第一谐振电路具有第一电感器、第三电感器、以及第一电容器。第二谐振电路具有第二电感器、第三电感器、以及第二电容器。
第二滤波电路包含第三谐振电路和第四谐振电路。第三谐振电路具有第四电感器、第六电感器、以及第三电容器。第四谐振电路具有第五电感器、第六电感器、以及第四电容器。
第一中间电路具有与接地连接的第五电容器以及与接地连接的第六电容器、和连接于第五电容器与第六电容器之间的第七电感器。第二中间电路具有与接地连接的第七电容器以及与接地连接的第八电容器、和连接于第七电容器与第八电容器之间的第八电感器。
第七电感器与第一至第三电感器分别形成电磁场耦合。第八电感器与第四至第七电感器分别形成电磁场耦合。
而且,第九电容器连接于第一中间电路与第二中间电路之间。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带通滤波器的第二方式具备被层叠的多个电介质层、第一滤波电路及第二滤波电路、第一中间电路及第二中间电路、以及第一中间电容器电极。
第一滤波电路以及第二滤波电路沿与多个电介质层的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配置。第一中间电路以及第二中间电路排列配置在第一滤波电路与第二滤波电路之间。另外,第一中间电路与第一滤波电路形成电磁场耦合。第二中间电路与第二滤波电路以及第一中间电路分别形成电磁场耦合。
第一滤波电路以及第二滤波电路分别包含第一线路电极、第一接地电极、第一电容器电极、第二电容器电极、第一通孔导体、第二通孔导体、以及接地通孔导体。
第一线路电极相对于电介质层的层叠方向沿垂直方向延伸。第一电容器电极和第二电容器电极与第一接地电极对置配置。第一通孔导体在层叠方向上穿过,连接第一线路电极与第一电容器电极。第二通孔导体在层叠方向上穿过,连接第一线路电极与第二电容器电极。接地通孔导体配置在第一通孔导体与第二通孔导体之间,在层叠方向上穿过,连接第一线路电极与第一接地电极。
第一中间电路以及第二中间电路分别包含第二接地电极、第三电容器电极、第四电容器电极、第二线路电极、第三通孔导体、以及第四通孔导体。
第二线路电极相对于电介质层的层叠方向沿垂直方向延伸。第三电容器电极和第四电容器电极与第二接地电极对置配置。第三通孔导体在层叠方向上穿过,连接第二线路电极与第三电容器电极。第四通孔导体在层叠方向上穿过,连接第二线路电极与第四电容器电极。
而且,第一中间电容器电极与第一中间电路的第三电容器电极、和第二中间电路的第三电容器电极对置配置。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带通滤波器的第三方式具备被层叠的多个电介质层、第一滤波电路及第二滤波电路、以及至少一个中间电路。
第一滤波电路以及第二滤波电路分别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带通滤波器的第二方式具有相同的结构,并相同地配置。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带通滤波器的第三方式中,至少一个中间电路配置在第一滤波电路与第二滤波电路之间。另外,至少一个中间电路与第一滤波电路以及第二滤波电路分别形成电磁场耦合。
而且,接地通孔导体的中心位于从连结第一通孔导体的中心与第二通孔导体的中心的假想线偏移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带通滤波器能够维持通带,并且在通带的高频侧以及低频侧的至少一方生成需要的衰减量的衰减极点。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带通滤波器的等效电路图。
图2是图1的带通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的带通滤波器的滤波特性图。
图4是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例的带通滤波器的等效电路图。
图5是图4的带通滤波器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图4的带通滤波器的滤波特性图。
图7是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带通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图7的带通滤波器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9是图7的带通滤波器的滤波特性图。
图10是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例的带通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图10的带通滤波器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0的带通滤波器的滤波特性图。
图13是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例的带通滤波器、作为第四例的带通滤波器、以及作为第五例的带通滤波器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4是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六例的带通滤波器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作为第三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带通滤波器的等效电路图。
图16是图15的带通滤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作为第四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带通滤波器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对成为本实用新型的特征的部分更详细地进行说明。作为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带通滤波器,例如举出将低温烧制陶瓷和图案导体以及通孔导体同时烧制而获得的层叠陶瓷滤波器,但不限于此。
-带通滤波器的第一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通滤波器涉及通带的高频侧的衰减极点的生成,其特征在于具备连接后述的第一中间电路与第二中间电路的电容器。
<第一例>
使用图1至图3对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带通滤波器100进行说明。
此外,后述的分解立体图是示意图。例如电介质层及图案导体的厚度、以及通孔导体的粗细等是示意性的。另外,在制造工序上产生的各构成要素的形状的偏差等并不总是反映在各附图中。即,以后,在本说明书中用于说明的附图即使存在与实际的产品不同的部分,也能够说是在本质上表示实际的产品的图。
图1是带通滤波器100的等效电路图。带通滤波器100具备第一滤波电路FC1、第二滤波电路FC2、第一中间电路MC1、以及第二中间电路MC2。
第一滤波电路FC1包含第一谐振电路RC1和第二谐振电路RC2。第一谐振电路RC1具有第一电感器L11、第三电感器L13、以及第一电容器C11。第二谐振电路RC2具备第二电感器L12、第三电感器L13、以及第二电容器C12。
在第一谐振电路RC1中,与第三电感器L13串联连接的第一电感器L11、和第一电容器C11并联连接。在第二谐振电路RC2中,与第三电感器L13串联连接的第二电感器L12、和第二电容器C12并联连接。第三电感器L13在第一谐振电路RC1以及第二谐振电路RC2中成为共用的构成要素。
此外,第一滤波电路FC1还包含连接于第一电感器L11与第一电容器C11的连接点的第一端口PT1。另外,对第一滤波电路FC1而言,第一电容器C11、第二电容器C12以及第三电感器L13的连接点接地。
第二滤波电路FC2包含第三谐振电路RC3和第四谐振电路RC4。第三谐振电路RC3具有第四电感器L21、第六电感器L23、以及第三电容器C21。第四谐振电路RC4具有第五电感器L22、第六电感器L23、以及第四电容器C22。
在第三谐振电路RC3中,与第六电感器L23串联连接的第四电感器L21、和第三电容器C21并联连接。在第四谐振电路RC4中,与第六电感器L23串联连接的第五电感器L22、和第四电容器C22并联连接。第六电感器L23在第三谐振电路RC3以及第四谐振电路RC4中成为共用的构成要素。
此外,第二滤波电路FC2还包含连接于第四电感器L21与第三电容器C21的连接点的第二端口PT2。另外,对第二滤波电路FC2而言,第三电容器C21、第四电容器C22以及第六电感器L23的连接点接地。
第一中间电路MC1具有第五电容器C31、第六电容器C32、以及第七电感器L31。第五电容器C31以及第六电容器C32分别与接地连接。第七电感器L31连接于第五电容器C31与第六电容器C32之间。即,构成第五电容器C31的电容器电极的一方与接地连接,另一方与第七电感器L31的一端连接。另外,构成第六电容器C32的电容器电极的一方与接地连接,另一方与第七电感器L3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中间电路MC1作为谐振电路发挥功能。即,成为带通滤波器100的中心级的谐振电路。
第二中间电路MC2具有第七电容器C41、第八电容器C42、以及第八电感器L41。第七电容器C41以及第八电容器C42分别与接地连接。第八电感器L41连接于第七电容器C41与第八电容器C42之间。即,构成第七电容器C41的电容器电极的一方与接地连接,另一方与第八电感器L41的一端连接。另外,构成第八电容器C42的电容器电极的一方与接地连接,另一方与第八电感器L4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中间电路MC2作为谐振电路发挥功能。即,成为带通滤波器100的中心级的谐振电路。
第七电感器L31与第一电感器L11、第二电感器L12以及第三电感器L13分别形成电磁场耦合。第八电感器L41与第四电感器L21、第五电感器L22、第六电感器L23分别形成电磁场耦合。而且,第七电感器L31与第八电感器L41也形成电磁场耦合。
而且,带通滤波器100还具备第九电容器C51。第九电容器C51连接于第五电容器C31与第七电感器L31的连接点A1、和第七电容器C41与第八电感器L41的连接点B1之间。
图2是带通滤波器100的分解立体图。带通滤波器100具备被层叠的电介质层DL1至DL13、第一滤波电路及第二滤波电路、第一中间电路及第二中间电路、以及矩形状的第一中间电容器电极P16。此外,在图2中,在电介质层DL1上配置有方向标记PM,但并不是必须如此(以下相同)。
第一滤波电路以及第二滤波电路沿与电介质层DL1至DL13的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配置。第一中间电路以及第二中间电路排列配置在第一滤波电路与第二滤波电路之间。另外,第一中间电路与第一滤波电路形成电磁场耦合。第二中间电路与第二滤波电路以及第一中间电路分别形成电磁场耦合。
第一滤波电路包含第一线路电极P1、第一接地电极P2、第一电容器电极P3、第二电容器电极P4、第一通孔导体V1、第二通孔导体V2、以及接地通孔导体V3。第一线路电极P1以及第一电容器电极P3为矩形状,第一接地电极P2为有棱角的C字状,第二电容器电极P4为L字状。但是,各电极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第一接地电极P2也可以被分割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第一线路电极P1形成于电介质层DL2。即,相对于电介质层DL1至DL13的层叠方向沿垂直方向延伸。从层叠方向观察时,第一电容器电极P3和第二电容器电极P4隔着电介质层DL10与第一接地电极P2对置配置,使得各自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接地电极P2重叠。
即,上述的第一电容器C11包含第一电容器电极P3和第一接地电极P2而构成。上述的第二电容器C12包含第二电容器电极P4和第一接地电极P2而构成。此外,在第一接地电极P2被分割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情况下,也可以第一电容器C11包含第一部分,第二电容器C12包含第二部分。
第一通孔导体V1贯穿电介质层DL2至DL9,连接第一线路电极P1与第一电容器电极P3。第二通孔导体V2贯穿电介质层DL2至DL9,连接第一线路电极P1与第二电容器电极P4。而且,接地通孔导体V3配置在第一通孔导体V1与第二通孔导体V2之间,贯穿电介质层DL2至DL10,连接第一线路电极P1与第一接地电极P2。
具体而言,在图2上将各电极的下侧的面设为一个主面,并将上侧的面设为另一个主面时,第一通孔导体V1的一端与第一线路电极P1的一个主面连接,并且另一端与第一电容器电极P3的另一个主面连接。第二通孔导体V2的一端与第一线路电极P1的一个主面连接,并且另一端与第二电容器电极P4的另一个主面连接。而且,接地通孔导体V3的一端与第一线路电极P1的一个主面连接,并且另一端与第一接地电极P2的另一个主面连接。
即,上述的第一电感器L11包含第一通孔导体V1而构成。上述的第二电感器L12包含第二通孔导体V2而构成。上述的第三电感器L13包含接地通孔导体V3而构成。
此外,在第一通孔导体V1连接有引出电极PL1。详细而言,为了将设置于电介质层的外周缘部的第一通孔导体V1连接至设置于电介质中央部分的信号电极PS1,而设置有引出电极PL1。在带通滤波器100中,引出电极PL1为有棱角的S字状,但形状不限于此。根据上述的第一电感器L11的电感设计来设定第一通孔导体V1与引出电极PL1的连接部位。引出电极PL1与设置于电介质层DL13的外表面(附图下侧)的信号电极PS1连接。
第二滤波电路包含第一线路电极P5、第一接地电极P6、第一电容器电极P7、第二电容器电极P8、第一通孔导体V4、第二通孔导体V5、以及接地通孔导体V6。第一线路电极P5以及第一电容器电极P7为矩形状,第一接地电极P6为有棱角的C字状,第二电容器电极P8为L字状。但是,各电极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第一接地电极P6也可以被分割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第一线路电极P5形成于电介质层DL2。即,相对于电介质层DL1至DL13的层叠方向沿垂直方向延伸。从层叠方向观察时,第一电容器电极P7和第二电容器电极P8隔着电介质层DL10与第一接地电极P2对置配置,使得各自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接地电极P6重叠。
即,上述的第三电容器C21包含第一电容器电极P7和第一接地电极P6而构成。上述的第四电容器C22包含第二电容器电极P8和第一接地电极P6而构成。此外,在第一接地电极P6被分割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情况下,也可以第三电容器C21包含第一部分,第四电容器C22包含第二部分。
第一通孔导体V4贯穿电介质层DL2至DL9,连接第一线路电极P5与第一电容器电极P7。第二通孔导体V5贯穿电介质层DL2至DL9,连接第一线路电极P5与第二电容器电极P8。接地通孔导体V6配置在第一通孔导体V4与第二通孔导体V5之间,贯穿电介质层DL2至DL10,连接第一线路电极P5与第一接地电极P6。
具体而言,第一通孔导体V4的一端与第一线路电极P5的一个主面连接,并且另一端与第一电容器电极P7的另一个主面连接。第二通孔导体V5的一端与第一线路电极P5的一个主面连接,并且另一端与第二电容器电极P8的另一个主面连接。而且,接地通孔导体V6的一端与第一线路电极P5的一个主面连接,并且另一端与第一接地电极P6的另一个主面连接。
即,上述的第四电感器L21包含第一通孔导体V4而构成。上述的第五电感器L22包含第二通孔导体V5而构成。上述的第六电感器L23包含接地通孔导体V6而构成。
此外,在第一通孔导体V4连接有引出电极PL2。详细而言,为了将设置于设置有第一通孔导体V1的电介质层的外周缘部的相反侧的外周缘部的第一通孔导体V4连接至设置于电介质中央部分的信号电极PS2,而设置有引出电极PL2。在带通滤波器100中,引出电极PL2为有棱角的S字状,但形状不限于此。根据上述的第四电感器L21的电感设计来设定第一通孔导体V4与引出电极PL2的连接部位。引出电极PL2与设置于电介质层DL13的外表面(附图下侧)的信号电极PS2连接。
第一中间电路包含第二线路电极P9、第二接地电极P10、第三电容器电极P11、第四电容器电极P12、第三通孔导体V7、以及第四通孔导体V8。第二线路电极P9、第二接地电极P10、第三电容器电极P11以及第四电容器电极P12分别为矩形状。但是,各电极的形状不限于此。
第二线路电极P9形成于电介质层DL2。即,相对于电介质层DL1至DL13的层叠方向沿垂直方向延伸。从层叠方向观察时,第三电容器电极P11和第四电容器电极P12隔着电介质层DL10与第二接地电极P10对置配置,使得各自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二接地电极P10重叠。
即,上述的第五电容器C31包含第三电容器电极P11和第二接地电极P10而构成。上述的第六电容器C32包含第四电容器电极P12和第二接地电极P10而构成。
第三通孔导体V7贯穿电介质层DL2至DL9,连接第二线路电极P9与第三电容器电极P11。第四通孔导体V8贯穿电介质层DL2至DL9,连接第二线路电极P9与第四电容器电极P12。具体而言,第三通孔导体V7的一端与第二线路电极P9的一个主面连接,并且另一端与第三电容器电极P11的另一个主面连接。第四通孔导体V8的一端与第二线路电极P9的一个主面连接,并且另一端与第四电容器电极P12的另一个主面连接。
即,上述的第七电感器L31包含第二线路电极P9、第三通孔导体V7、第四通孔导体V8而构成。
第二中间电路包含第二线路电极P13、第二接地电极P10、第三电容器电极P14、第四电容器电极P15、第三通孔导体V9、以及第四通孔导体V10。第二接地电极P10在第一中间电路以及第二中间电路中成为共用的构成要素。第二线路电极P13、第三电容器电极P14以及第四电容器电极P15分别为矩形状。但是,各电极的形状不限于此。
第二线路电极P13形成于电介质层DL2。即,相对于电介质层DL1至DL13的层叠方向沿垂直方向延伸。从层叠方向观察时,第三电容器电极P14和第四电容器电极P15隔着电介质层DL10与第二接地电极P10对置配置,使得各自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二接地电极P10重叠。
即,上述的第七电容器C41包含第三电容器电极P14和第二接地电极P10而构成。上述的第八电容器C42包含第四电容器电极P15和第二接地电极P10而构成。
第三通孔导体V9贯穿电介质层DL2至DL9,连接第二线路电极P13与第三电容器电极P14。第四通孔导体V10贯穿电介质层DL2至DL9,连接第二线路电极P13与第四电容器电极P15。具体而言,第三通孔导体V9的一端与第二线路电极P13的一个主面连接,并且另一端与第三电容器电极P14的另一个主面连接。第四通孔导体V10的一端与第二线路电极P13的一个主面连接,并且另一端与第四电容器电极P15的另一个主面连接。
即,上述的第八电感器L41包含第二线路电极P13、第三通孔导体V9、以及第四通孔导体V10而构成。
而且,第一中间电容器电极P16与第一中间电路的第三电容器电极P11和第二中间电路的第三电容器电极P14隔着电介质层DL9对置配置。详细而言,第一中间电容器电极P16的一个主面与第一中间电路的第三电容器电极P11的另一个主面隔着电介质层DL9对置配置。另外,第一中间电容器电极P16的一个主面与第二中间电路的第三电容器电极P14的另一个主面隔着电介质层DL9对置配置。
此外,第二接地电极P10也可以被分割为多个。在该情况下,也可以设为上述的第五电容器C31、第六电容器C32、第七电容器C41以及第八电容器C42分别包含分割出的第二接地电极P10的部分。
在图3中,示出将各电容器的电容以及各电感器的电感设为规定值时的带通滤波器100的滤波特性。若着眼于滤波特性的S21,则在由插入损失从平坦部减少了3dB后的频率定义通带的情况下,在带通滤波器100中,能够将从约6.3GHz至约8.7GHz为止视为通带。而且,在通带的低频侧的约5.7GHz存在急剧地衰减至约-55dB的衰减极点,在高频侧的约9.4GHz存在急剧地衰减至约-60dB的衰减极点。之所以可以获得高频侧的衰减,是因为由于设为在第一滤波电路与第二滤波器之间配置接地与第一滤波电路以及第二滤波电路分别不同的中间电路的构造,而经由接地的信号的传输为最小。并且,通过设置中间电容器电极P16,能够将更大的衰减极点设定为所希望的频率。
<第二例>
使用图4至图6对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例的带通滤波器100A进行说明。
图4是带通滤波器100A的等效电路图。带通滤波器100A还具备第十电容器C52。在带通滤波器100A中,第九电容器C51连接于上述的连接点A1与连接点B1之间。另外,第十电容器C52连接于第六电容器C32与第七电感器L31的连接点A2和上述的连接点B2之间。关于这些以外的构成要素,与带通滤波器100相同。
图5是带通滤波器100A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具体而言,图示出电介质层DL9、DL10、第一电容器电极P3、P7、第二电容器电极P4、P8、第三电容器电极P11、P14、第四电容器电极P12、P15、第一中间电容器电极P16、以及第二中间电容器电极P18。即,带通滤波器100A还具备矩形状的第二中间电容器电极P18。但是,形状不限于此。在带通滤波器100A中,第一中间电容器电极P16与带通滤波器100相同地配置。
另外,第二中间电容器电极P18与第一中间电路的第四电容器电极P12和第二中间电路的第四电容器电极P15隔着电介质层DL9对置配置。详细而言,第二中间电容器电极P18的一个主面与第一中间电路的第四电容器电极P12的另一个主面隔着电介质层DL9对置配置。另外,第二中间电容器电极P18的一个主面与第二中间电路的第四电容器电极P15的另一个主面隔着电介质层DL9对置配置。关于这些以外的构成要素,与带通滤波器100相同。
在图6中,示出将各电容器的电容以及各电感器的电感设为规定值时的带通滤波器100A的滤波特性。若着眼于滤波特性的S21,则带通滤波器100A的通带为约6.3GHz至约8.7GHz,能够视为与带通滤波器100的通带实质上没有变化。而且,在通带的低频侧的约5.7GHz存在急剧地衰减至约-50dB的衰减极点,在高频侧的约9.4GHz存在急剧地衰减至约-55dB的衰减极点。
从以上进行了说明的第一例以及第二例来看,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通滤波器中,能够维持通带,并且在通带的高频侧生成需要的衰减量的衰减极点。
另外,如第二例那样,在设为具备第九电容器C51和第十电容器C52的情况下,能够减小比高频侧的衰减极点进一步高频侧的衰减量相对于该衰减极点的衰减量降低的程度T,而增大通带频率的高频侧的衰减量(参照图3、图6)。
此外,带通滤波器100、100A分别还具有第三接地电极P17、第五通孔导体V11、第六通孔导体V12、以及第七通孔导体V13。另外,第一接地电极P2与第二接地电极P10相互分离地配置。第三接地电极P17与外部接地电极PG1至PG4连接。
而且,第一滤波电路FC1中的第一接地电极P2与第三接地电极P17通过第五通孔导体V11连接。第二滤波电路FC2中的第一接地电极P6与第三接地电极P17通过第六通孔导体V12连接。第一中间电路MC1以及第二中间电路MC2中的第二接地电极P10与第三接地电极P17通过第七通孔导体V13连接。在图2中,第五通孔导体V11、第六通孔导体V12以及第七通孔导体V13分别为多个,但也可以为单个。
通过设为上述的构造,能够独立地调整第一滤波电路与接地之间的电感。相同地,也能够独立地调整第二滤波电路与接地之间的电感、以及第一中间电路及第二中间电路与接地之间的电感。
-带通滤波器的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通滤波器涉及通带的低频侧的衰减极点的生成,其特征在于第一通孔导体V1、第二通孔导体V2、以及接地通孔导体V3的位置关系。
<第一例>
使用图7至图9对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例的带通滤波器100B进行说明。
带通滤波器100B的等效电路图与带通滤波器100A的等效电路图相同因此省略图示。带通滤波器100B具备第一滤波电路FC1、第二滤波电路FC2、第一中间电路MC1、第二中间电路MC2、第九电容器C51、以及第十电容器C52。但是,在带通滤波器100B中,第九电容器C51和第十电容器C52并不是必须的构成要素。
图7是带通滤波器100B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8是带通滤波器100B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带通滤波器100B具备被层叠的电介质层DL1至DL13、第一滤波电路及第二滤波电路、第一中间电路及第二中间电路、以及第一中间电容器电极P16及第二中间电容器电极P18。带通滤波器100B的基本构造与带通滤波器100A相同。
在这里,将带通滤波器100B的第一滤波电路中的第一通孔导体V1、第二通孔导体V2以及接地通孔导体V3分别视为具有中心的圆柱。相同地,将第二滤波电路中的第一通孔导体V4、第二通孔导体V5以及接地通孔导体V6分别视为具有中心的圆柱。
在该情况下,第一滤波电路中的接地通孔导体V3的中心位于从连结第一通孔导体V1的中心和第二通孔导体V2的中心的假想线IL1向第一中间电路的相反侧偏移的位置。另外,第二滤波电路中的接地通孔导体V6的中心位于从连结第一通孔导体V4的中心和第二通孔导体V5的中心的假想线IL2向第二中间电路的相反侧偏移的位置(参照图8)。此外,所谓“通孔导体的中心”是指俯视圆柱形状的通孔导体的情况下的圆的中心。
此外,带通滤波器100B的第一滤波电路中的第一线路电极P1以及第二滤波电路中的第一线路电极P5与带通滤波器100A相同地为矩形状。另外,关于这些以外的构成要素,也与带通滤波器100A相同。
在图9中,示出将各电容器的电容以及各电感器的电感设为规定值时的带通滤波器100B的滤波特性。若着眼于滤波特性的S21,则带通滤波器100B的通带为约6.3GHz至约8.7GHz,能够视为与带通滤波器100的通带实质上没有变化。而且,在通带的低频侧的约3.8GHz附近存在急剧地衰减的衰减极点,并且在高频侧的约9.3GHz具有急剧地衰减至约-60dB的衰减极点。
<第二例>
使用图10至图12对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例的带通滤波器100C进行说明。
带通滤波器100C的等效电路图与带通滤波器100A的等效电路图相同因此省略图示。带通滤波器100C具备第一滤波电路FC1、第二滤波电路FC2、第一中间电路MC1、第二中间电路MC2、第九电容器C51、以及第十电容器C52。但是,与带通滤波器100B相同地,第九电容器C51和第十电容器C52并不是必须的构成要素。
图10是带通滤波器100C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11是带通滤波器100C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带通滤波器100C的基本构造与带通滤波器100B相同。即,第一滤波电路中的接地通孔导体V3的中心位于从假想线IL1向第一中间电路侧偏移的位置。另外,第二滤波电路中的接地通孔导体V6的中心位于从假想线IL2向第二中间电路侧偏移的位置。
在图12中,示出将各电容器的电容以及各电感器的电感设为规定值时的带通滤波器100C的滤波特性。若着眼于滤波特性的S21,则带通滤波器100C的通带为约6.3GHz至约8.7GHz,能够视为与带通滤波器100的通带实质上没有变化。而且,在通带的低频侧的约5.8GHz存在急剧地衰减至约-60dB的衰减极点,在高频侧的约9.4GHz具有急剧地衰减至约-60dB的衰减极点。
从以上进行了说明的第一例以及第二例来看,在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通滤波器中,能够维持通带,并且在通带的低频侧生成需要的衰减量的衰减极点。
另外,如第二例那样,在各滤波电路的第一线路电极包含向邻接的中间电路侧突出的第二部分的情况下,能够增大各接地通孔导体的中心从假想线偏移的距离。其结果是,如图12所示,能够增大通带的低频侧的衰减极点上的衰减量。
<第三~第五例>
第一滤波电路中的第一线路电极P1以及第二滤波电路中的第一线路电极P5的形状不限于上述的两个矩形连接而成的形状。在图13中,示出几个变形例。此外,关于下述中描述的内容以外的构成要素,与带通滤波器100A相同。
图13(A)是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例的带通滤波器100D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具体而言,图示有电介质层DL2、第一线路电极P1、P5、以及第二线路电极P9、P13。在带通滤波器100D中,第一滤波电路中的第一线路电极P1的第一中间电路侧的边整体地弯曲。即,第一线路电极P1包含矩形状的第一部分P1a、和被弯曲的边和第一部分的一边围起的区域亦即第二部分P1b。第二滤波电路中的第一线路电极P5也相同。
图13(B)是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四例的带通滤波器100E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具体而言,图示有与图13(A)相同的构成要素。在带通滤波器100E中,第一滤波电路中的第一线路电极P1成为弯曲的带状。即,第一线路电极P1中的第二部分P1b是弯曲并向第一中间电路侧突出的部分。第二滤波电路中的第一线路电极P5也相同。
图13(C)是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五例的带通滤波器100F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具体而言,图示有与图13(A)相同的构成要素。在带通滤波器100F中,第一滤波电路中的第一线路电极P1包含第一部分P1a、和从第一部分P1a向第一中间电路侧突出的第二部分P1b。即,第一线路电极P1具有两个矩形连接而成那样的形状。而且,接地通孔导体V3与第一部分P1a和第二部分P1b双方连接。第二滤波电路中的第一线路电极P5也相同。
<第六例>
第一滤波电路中的接地通孔导体V3的中心从假想线IL1偏移的方向、以及第二滤波电路中的接地通孔导体V6的中心从假想线IL2偏移的方向不限于上述的方向。在图14中,示出第六例。此外,关于下述中描述的内容以外的构成要素,与带通滤波器100A相同。
图14是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六例的带通滤波器100G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在带通滤波器100G中,第一滤波电路的第一线路电极P1以及第二滤波电路的第一线路电极P5为两个矩形连接而成的形状,具有与带通滤波器100F类似的构造。
另一方面,在带通滤波器100G中,接地通孔导体V3的中心从假想线IL1偏移的方向、以及接地通孔导体V6的中心从假想线IL2偏移的方向与带通滤波器100F相反。
如上述那样,确认了通过改变各接地通孔导体的中心从上述的假想线偏移的方向,也能够维持通带,并且在通带的低频侧生成需要的衰减量的衰减极点。
此外,带通滤波器100B至100G分别如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还具有第三接地电极P17、第五通孔导体V11、第六通孔导体V12、以及第七通孔导体V13。另外,第一接地电极P2与第二接地电极P10相互分离地配置。第三接地电极P17与外部接地电极PG1至PG4连接。
而且,第一滤波电路中的第一接地电极P2与第三接地电极P17通过第五通孔导体V11连接。第二滤波电路中的第一接地电极P6与第三接地电极P17通过第六通孔导体V12连接。第一以及第二中间电路中的第二接地电极P10与第三接地电极P17通过第七通孔导体V13连接。
通过设为上述的构造,能够独立地调整第一滤波电路与接地之间的电感。相同地,也能够独立地调整第二滤波电路与接地之间的电感、以及第一中间电路及第二中间电路与接地之间的电感。
另外,优选如图7以及图10中示出的那样,将各接地通孔导体的中心从上述的假想线向邻接的中间电路侧偏移,并且具备连接第一中间电路与第二中间电路的电容器。通过设为这样,能够维持通带,并且在通带的低频侧以及高频侧双方生成需要的衰减量的衰减极点。
并且,优选如图7以及图10中示出的那样,使用两个中间电容器电极来进行中间电路彼此的连接。在该情况下,能够减小比高频侧的衰减极点进一步高频侧上的衰减量相对于该衰减极点上的衰减量降低的程度T。
-带通滤波器的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通滤波器与第二实施方式具有相同的特征。
使用图15以及图16对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通滤波器100H进行说明。
图15是带通滤波器100H的等效电路图。带通滤波器100H具备第一滤波电路FC1、第二滤波电路FC2、以及第一中间电路MC1。
第一滤波电路FC1及第二滤波电路FC2、和第一中间电路MC1具有与其他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通滤波器的第一方式以及第二方式相同的结构。在带通滤波器100H中,第一中间电路MC1配置在第一滤波电路FC1与第二滤波电路FC2之间。另外,第一中间电路MC1与第一滤波电路FC1以及第二滤波电路FC2分别形成电磁场耦合。
图16是带通滤波器100H的分解立体图。带通滤波器100H具备被层叠的电介质层DL1至DL13、第一滤波电路及第二滤波电路、以及第一中间电路。第一滤波电路及第二滤波电路、和第一中间电路在图16中虽然没有明示,但为与在图15的带通滤波器100H的等效电路图中说明的电路相同的电路。
第一滤波电路以及第二滤波电路沿与电介质层DL1至DL13的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配置。第一中间电路排列配置在第一滤波电路与第二滤波电路之间。另外,第一中间电路与第一滤波电路以及第二滤波电路分别形成电磁场耦合。
第一滤波电路中的接地通孔导体V3的中心位于从连结第一通孔导体V1的中心和第二通孔导体V2的中心的假想线IL1向第一中间电路侧偏移的位置。另外,第二滤波电路中的接地通孔导体V6的中心位于从连结第一通孔导体V4的中心和第二通孔导体V5的中心的假想线IL2向第一中间电路侧偏移的位置。
如上述那样,确认了在中间电路为一个的情况下,通过配置为各接地通孔导体的中心从上述的假想线偏移,也能够维持通带,并且在通带的低频侧生成需要的衰减量的衰减极点。
-带通滤波器的第四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具备两个中间电路的带通滤波器进行了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具备一个中间电路的带通滤波器进行了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通滤波器具备的中间电路的数量也可以为三个以上。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具备三个中间电路的带通滤波器进行说明。
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通滤波器与第二实施方式具有相同的特征。使用图17对该带通滤波器进行说明。
图17是作为第四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带通滤波器100J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带通滤波器100J的结构是对图7以及图8所示的带通滤波器100B追加与第一中间电路以及第二中间电路分别形成电磁场耦合的第三中间电路而成的结构。具体而言,图17的电介质层DL2、第一线路电极P1、P5、以及第二线路电极P9、P13与图8的电介质层DL2、第一线路电极P1、P5、以及第二线路电极P9、P13分别对应。另外,在图8的电介质层DL2追加了第三中间电路中包含的第二线路电极P19。
在带通滤波器100J中,第一滤波电路中的第一线路电极P1包含部分P1c~P1e。部分P1c以及P1e分别沿第二线路电极P9的长边方向延伸。部分P1d沿与该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部分P1c与部分P1d的一端连接。部分P1e与部分P1d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线路电极P1在部分P1c与P1d的连接部分弯曲,并且在部分P1e与P1d的连接部分弯曲。在部分P1d的延伸方向上,部分P1c与第二线路电极P9之间的距离W1比部分P1e与第二线路电极P9之间的距离W2短。此外,距离W1也可以比距离W2长。
第一通孔导体V1与部分P1c连接。第二通孔导体V2与部分P1e连接。接地通孔导体V3与部分P1c连接。第一通孔导体V1与接地通孔导体V3的距离比第二通孔导体V2与接地通孔导体V3的距离短。接地通孔导体V3既可以与部分P1d连接,也可以与部分P1e连接。而且,第一滤波电路中的接地通孔导体V3的中心位于从连结第一通孔导体V1的中心和第二通孔导体V2的中心的假想线IL1向第一中间电路侧偏移的位置。另外,如上述的那样,接地通孔导体V3设置于更靠近中间电路的一侧的部分P1c。
第二滤波电路中的第一线路电极P5包含部分P5c~P5e。部分P5c以及P5e分别沿第二线路电极P13的长边方向延伸。部分P5d沿与该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部分P5c与部分P5d的一端连接。部分P5e与部分P5d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线路电极P5在部分P5c与P5d的连接部分弯曲,并且在部分P5e与P5d的连接部分弯曲。在部分P5d的延伸方向上,部分P5c与第二线路电极P13之间的距离W3比部分P5e与第二线路电极P13之间的距离W4短。此外,距离W3也可以比距离W4长。
第一通孔导体V4与部分P5c连接。第二通孔导体V5与部分P5e连接。接地通孔导体V6与部分P5c连接。第一通孔导体V4与接地通孔导体V6的距离比第二通孔导体V5与接地通孔导体V6的距离短。接地通孔导体V6既可以与部分P5d连接,也可以与部分P5e连接。而且,第二滤波电路中的接地通孔导体V6的中心位于从连结第一通孔导体V4的中心和第二通孔导体V5的中心的假想线IL2向第二中间电路侧偏移的位置。另外,如上述的那样,接地通孔导体V6设置于更靠近中间电路的一侧的部分P5c。
第二线路电极P19配置在第二线路电极P9与P13之间,沿第二线路电极P9以及P13的长边方向延伸。第二线路电极P19的长度H1比第二线路电极P9的长度H2长,且比第二线路电极P13的长度H3长。长度H1既可以比长度H2短,也可以比长度H3短。
以上,确认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通滤波器,通过配置该接地通孔导体使得各接地通孔导体的中心从上述的假想线偏移,也能够维持通带,并且在通带的低频侧生成需要的衰减量的衰减极点。
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实施方式是例示性的,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能够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添加各种应用、变形。
还预定了本次公开的各实施方式在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地组合并实施。应当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全部方面都是例示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由上述的说明表示而由权利要求书表示,并且意图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以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00、100A~100H、100J...带通滤波器;A1、A2、B1、B2...连接点;C11...第一电容器;C12...第二电容器;C21...第三电容器;C22...第四电容器;C31...第五电容器;C32...第六电容器;C41...第七电容器;C42...第八电容器;C51...第九电容器;C52...第十电容器;DL1~DL13...电介质层;FC1...第一滤波电路;FC2...第二滤波电路;P9、P13、P19...第二线路电极;IL1、IL2...假想线;L11...第一电感器;L12...第二电感器;L13...第三电感器;L21...第四电感器;L22...第五电感器;L23...第六电感器;L31...第七电感器;L41...第八电感器;MC1...第一中间电路;MC2...第二中间电路;P1a...第一部分;P1b...第二部分;P1、P5...第一线路电极;P1c、P1e、P1d、P5c、P5e、P5d...部分;P2、P6...第一接地电极;P3、P7...第一电容器电极;P4、P8...第二电容器电极;P10...第二接地电极;P11、P14...第三电容器电极;P12、P15...第四电容器电极;P16...第一中间电容器电极;P17...第三接地电极;P18...第二中间电容器电极;PG1...外部接地电极;PL1、PL2...引出电极;PS1、PS2...信号电极;PT1...第一端口;PT2...第二端口;RC1...第一谐振电路;RC2...第二谐振电路;RC3...第三谐振电路;RC4...第四谐振电路;V1、V4...第一通孔导体;V2、V5...第二通孔导体;V3、V6...接地通孔导体;V7、V9...第三通孔导体;V8、V10...第四通孔导体;V11...第五通孔导体;V12...第六通孔导体;V13...第七通孔导体。

Claims (17)

1.一种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滤波电路,包含第一谐振电路和第二谐振电路,其中所述第一谐振电路具有第一电感器、第三电感器以及第一电容器,所述第二谐振电路具有第二电感器、所述第三电感器以及第二电容器;
第二滤波电路,包含第三谐振电路和第四谐振电路,其中所述第三谐振电路具有第四电感器、第六电感器以及第三电容器,所述第四谐振电路具有第五电感器、所述第六电感器以及第四电容器;
第一中间电路,具有与接地连接的第五电容器以及与接地连接的第六电容器、和连接于所述第五电容器与所述第六电容器之间的第七电感器;
第二中间电路,具有与接地连接的第七电容器以及与接地连接的第八电容器、和连接于所述第七电容器与所述第八电容器之间的第八电感器;以及
第九电容器,
所述第七电感器与所述第一电感器、所述第二电感器、所述第三电感器分别形成电磁场耦合,所述第八电感器与所述第四电感器、所述第五电感器、所述第六电感器、所述第七电感器分别形成电磁场耦合,
所述第九电容器连接于所述第一中间电路与所述第二中间电路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九电容器连接于所述第五电容器与所述第七电感器的连接点、和所述第七电容器与所述第八电感器的连接点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十电容器,
所述第十电容器连接于所述第六电容器与所述第七电感器的连接点、和所述第八电容器与所述第八电感器的连接点之间。
4.一种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被层叠的多个电介质层;
第一滤波电路以及第二滤波电路,沿与所述多个电介质层的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配置;
第一中间电路以及第二中间电路,排列配置在所述第一滤波电路与所述第二滤波电路之间,其中所述第一中间电路与所述第一滤波电路形成电磁场耦合,所述第二中间电路与所述第二滤波电路以及所述第一中间电路分别形成电磁场耦合;以及
第一中间电容器电极,
所述第一滤波电路以及所述第二滤波电路分别包含:
第一线路电极,相对于所述层叠方向沿垂直方向延伸;
第一接地电极;
第一电容器电极,与所述第一接地电极对置配置;
第二电容器电极,与所述第一接地电极对置配置;
第一通孔导体,在所述层叠方向上穿过,连接所述第一线路电极与所述第一电容器电极;
第二通孔导体,在所述层叠方向上穿过,连接所述第一线路电极与所述第二电容器电极;以及
接地通孔导体,配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导体与所述第二通孔导体之间,在所述层叠方向上穿过,连接所述第一线路电极与所述第一接地电极,
所述第一中间电路以及所述第二中间电路分别包含:
第二线路电极,沿所述垂直方向延伸;
第二接地电极;
第三电容器电极,与所述第二接地电极对置配置;
第四电容器电极,与所述第二接地电极对置配置;
第三通孔电极,在所述层叠方向上穿过,连接所述第二线路电极与所述第三电容器电极;以及
第四通孔电极,在所述层叠方向上穿过,连接所述第二线路电极与所述第四电容器电极,
所述第一中间电容器电极与所述第一中间电路的所述第三电容器电极、和所述第二中间电路的所述第三电容器电极对置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第二中间电容器电极,
所述第二中间电容器电极与所述第一中间电路的所述第四电容器电极、和所述第二中间电路的所述第四电容器电极对置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第三接地电极、第五通孔导体、第六通孔导体、以及第七通孔导体,
所述第一接地电极与所述第二接地电极相互分离地配置,
所述第一滤波电路中的所述第一接地电极与所述第三接地电极通过所述第五通孔导体连接,
所述第二滤波电路中的所述第一接地电极与所述第三接地电极通过所述第六通孔导体连接,
所述第一中间电路以及所述第二中间电路中的所述第二接地电极与所述第三接地电极通过所述第七通孔导体连接。
7.一种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被层叠的多个电介质层;
第一滤波电路以及第二滤波电路,沿与所述多个电介质层的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配置;以及
至少一个中间电路,配置在所述第一滤波电路与所述第二滤波电路之间,与所述第一滤波电路以及所述第二滤波电路分别形成电磁场耦合,
所述第一滤波电路以及所述第二滤波电路分别包含:
第一线路电极,相对于所述层叠方向沿垂直方向延伸;
第一接地电极;
第一电容器电极,与所述第一接地电极对置配置;
第二电容器电极,与所述第一接地电极对置配置;
第一通孔导体,在所述层叠方向上穿过,连接所述第一线路电极与所述第一电容器电极;
第二通孔导体,在所述层叠方向上穿过,连接所述第一线路电极与所述第二电容器电极;以及
接地通孔导体,配置在所述第一通孔导体与所述第二通孔导体之间,在所述层叠方向上穿过,连接所述第一线路电极与所述第一接地电极,
所述至少一个中间电路包含:
第二线路电极,沿所述垂直方向延伸;
第二接地电极;
第三电容器电极,与所述第二接地电极对置配置;
第四电容器电极,与所述第二接地电极对置配置;
第三通孔电极,在所述层叠方向上穿过,连接所述第二线路电极与所述第三电容器电极;以及
第四通孔电极,在所述层叠方向上穿过,连接所述第二线路电极与所述第四电容器电极,
所述接地通孔导体的中心位于从连结所述第一通孔导体的中心和所述第二通孔导体的中心的假想线偏移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中间电路包含排列配置在所述第一滤波电路与所述第二滤波电路之间的第一中间电路和第二中间电路,其中所述第一中间电路与所述第一滤波电路形成电磁场耦合,所述第二中间电路与所述第二滤波电路以及所述第一中间电路分别形成电磁场耦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滤波电路中的所述接地通孔导体的中心位于从连结所述第一滤波电路中的第一通孔导体的中心和所述第二通孔导体的中心的假想线向所述第一中间电路侧偏移的位置,
所述第二滤波电路中的所述接地通孔导体的中心位于从连结所述第二滤波电路中的第一通孔导体的中心和所述第二通孔导体的中心的假想线向所述第二中间电路侧偏移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线路电极包含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从所述第一部分向所述第一中间电路侧突出,
所述接地通孔导体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双方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第三接地电极、第五通孔导体、第六通孔导体以及第七通孔导体,
所述第一接地电极与所述第二接地电极相互分离地配置,
所述第一滤波电路中的所述第一接地电极与所述第三接地电极通过所述第五通孔导体连接,
所述第二滤波电路中的所述第一接地电极与所述第三接地电极通过所述第六通孔导体连接,
所述第一中间电路以及所述第二中间电路中的所述第二接地电极与所述第三接地电极通过所述第七通孔导体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一中间电容器电极,
所述第一中间电容器电极与所述第一中间电路的所述第三电容器电极和所述第二中间电路的所述第三电容器电极对置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一中间电容器电极,
所述第一中间电容器电极与所述第一中间电路的所述第三电容器电极和所述第二中间电路的所述第三电容器电极对置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二中间电容器电极,
所述第二中间电容器电极与所述第一中间电路的所述第四电容器电极和所述第二中间电路的所述第四电容器电极对置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二中间电容器电极,
所述第二中间电容器电极与所述第一中间电路的所述第四电容器电极和所述第二中间电路的所述第四电容器电极对置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中间电路包含配置在所述第一滤波电路与所述第二滤波电路之间,且与所述第一滤波电路以及所述第二滤波电路分别形成电磁场耦合的第一中间电路。
1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通滤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中间电路包含排列配置在所述第一滤波电路与所述第二滤波电路之间的第一中间电路、第二中间电路、以及第三中间电路,所述第一中间电路与所述第一滤波电路形成电磁场耦合,所述第二中间电路与所述第二滤波电路形成电磁场耦合,所述第三中间电路与所述第一中间电路以及所述第二中间电路分别形成电磁场耦合。
CN201990000911.0U 2018-08-10 2019-08-01 带通滤波器 Active CN21454425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52042 2018-08-10
JP2018152042 2018-08-10
PCT/JP2019/030203 WO2020031838A1 (ja) 2018-08-10 2019-08-01 バンドパスフィル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44254U true CN214544254U (zh) 2021-10-29

Family

ID=69415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90000911.0U Active CN214544254U (zh) 2018-08-10 2019-08-01 带通滤波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201599B2 (zh)
JP (2) JP7006795B2 (zh)
CN (1) CN214544254U (zh)
TW (1) TWI701903B (zh)
WO (1) WO20200318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99303A (zh) * 2021-04-05 2023-11-2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滤波器装置及具备该滤波器装置的高频前端电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18874A (en) * 1970-12-29 1973-02-27 Sossen E Etched inductance bandpass filter
JP4487500B2 (ja) * 2003-06-16 2010-06-2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型lcフィルタ
US7671706B2 (en) * 2006-04-14 2010-03-02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High frequency multilayer bandpass filter
JPWO2011065270A1 (ja) * 2009-11-27 2013-04-11 エルメック株式会社 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JP5598548B2 (ja) 2010-11-16 2014-10-0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帯域通過フィルタ
JP5549744B2 (ja) 2010-12-06 2014-07-1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帯域通過フィルタ
JP5621823B2 (ja) 2012-09-14 2014-11-1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高周波フィルタ
JP5821914B2 (ja) 2013-08-28 2015-11-2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高周波部品
JP5874718B2 (ja) * 2013-12-06 2016-03-0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周波数可変共振回路および周波数可変フィルタ
JP6295968B2 (ja) 2015-01-26 2018-03-2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
TW201728081A (zh) * 2015-11-16 2017-08-0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積層型lc濾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01903B (zh) 2020-08-11
US11201599B2 (en) 2021-12-14
JP7006795B2 (ja) 2022-01-24
JPWO2020031838A1 (ja) 2021-08-02
WO2020031838A1 (ja) 2020-02-13
US20210126609A1 (en) 2021-04-29
JP7259915B2 (ja) 2023-04-18
JP2022009655A (ja) 2022-01-14
TW202027416A (zh) 2020-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06903B2 (ja) 積層型共振器および積層型フィルタ
US8212633B2 (en) Laminated band pass filter
JPH0935998A (ja) 積層貫通コンデンサー
EP1104098A2 (en) Multi-layered LC composite component
CN108886348B (zh) 电子部件
CN214544254U (zh) 带通滤波器
US11811382B2 (en) LC filter
US11817843B2 (en) LC filter
CN216487543U (zh) 电路元件
US20220294409A1 (en) Multilayer electronic component
JP7111214B2 (ja) バンドパスフィルタ
WO2021149583A1 (ja) バンドパスフィルタ
JP2001185972A (ja) 積層フィルタ
JP2022138077A (ja) 分波器
TWI812016B (zh) 積層型濾波器裝置
US20230238934A1 (en) Low pass filter, multilayer-type low pass filter, and method of adjusting filter characteristic
US20220385260A1 (en) Lc resonator and lc filter
CN115811291A (zh) 层叠型电子部件
TW202320093A (zh) 積層型電子零件
JP2023042191A (ja) 積層型電子部品
JP2023042194A (ja) 積層型電子部品
JP2024059389A (ja) 積層型電子部品
JP2005051432A (ja) フィルタ素子及び電子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