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63017B - 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 - Google Patents

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63017B
CN104663017B CN201380049120.4A CN201380049120A CN104663017B CN 104663017 B CN104663017 B CN 104663017B CN 201380049120 A CN201380049120 A CN 201380049120A CN 104663017 B CN104663017 B CN 1046630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h
component
housings
electronic circuit
supply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4912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63017A (zh
Inventor
野泽瑞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Machin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2/074105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4045377A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2/074106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4045378A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Machin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Machine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6630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630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630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630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0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 H05K3/301Assembling printed circuit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e.g. with resistor by means of a mounting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04Pick-and-place heads or apparatus, e.g. with jaw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05K13/0419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tape feed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13Means to assemble electrical device
    • Y10T29/53174Means to fasten electrical component to wiring board, base, or subst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Abstract

提高具备与元件保持件一起移动而向元件保持件供给电子电路元件的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的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的实用性。在能够相对于散料元件供给装置的头主体进行装卸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上安装落下元件承接板(340)。在将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安装于头主体的状态下,落下元件承接板(340)位于吸嘴的回旋轨迹的下方而承接落下元件,另一方面,通过开口(344)而容许元件安装位置处的吸嘴的升降,从而将元件安装于基板。在包括将落下元件承接板(340)的开口(344)的周边包围的部分且在将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安装于头主体的状态下向上方敞开的部分粘贴具有粘着性的薄片(346),防止落下元件的移动。落下元件承接板(340)与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一起相对于头主体进行装卸,在从头主体拆下的状态下除去落下元件。

Description

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尤其是涉及具备与元件保持件一起移动而向元件保持件供给电子电路元件的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的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
背景技术
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中,在保持吸嘴且沿X轴、Y轴方向移动的安装头上设有落下元件收纳箱。落下元件收纳箱通过缸向位于吸嘴的下方而收纳从吸嘴脱离并落下的电子电路元件的位置、从吸嘴的下方退避而容许吸嘴下降的位置移动。吸嘴从电子电路元件供给装置取出了电子电路元件之后,在向电路基板安装的期间若电子电路元件从吸嘴脱离,则由落下元件收纳箱承接,防止向电路基板上落下。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296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以上述的情况为背景而作出,课题在于提高具备与元件保持件一起移动而向元件保持件供给电子电路元件的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的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的实用性。
上述的课题如下解决:电路元件安装机包括:(A)基材保持装置,保持电路基材;(B)元件供给装置,供给电子电路元件;(C)安装装置,包括:(a)元件保持件、(b)保持该元件保持件的可动部件、(c)使该可动部件至少相对于上述基材保持装置进行移动的移动装置;及(D)控制装置,控制该安装装置,使上述元件保持件从上述元件供给装置接收电子电路元件并安装到保持于上述基材保持装置的电路基材上,上述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的上述元件供给装置包括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上述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保持于上述可动部件,通过上述移动装置而与上述元件保持件一起移动,且能够向该元件保持件供给电子电路元件,该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具备可装卸部,上述可装卸部至少包括收纳多个电子电路元件的元件收纳部、且能够相对于处于上述可动部件一侧的部分即可动部件侧部进行装卸,并且,为了防止从上述元件保持件落下的电子电路元件即落下元件落下到保持于上述基材保持装置的电路基材上,在该可装卸部安装有承接落下元件的落下元件承接部件。
电路基材包括例如(a)还未安装电子电路元件的印刷配线板、(b)在一面上搭载电子电路元件并电接合、且在另一面上未安装电子电路元件的印刷电路板、(c)搭载裸芯片而构成带芯片的基板的基材、(d)搭载具备球栅阵列的电子电路元件的基材、(e)具有不是平板状而是三维形状的基材等。
元件保持件包括例如通过负压对电子电路元件进行吸附的吸嘴、具备多个把持部件并使这些把持部件相互地相对移动而对元件进行把持、释放的元件把持件。
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可以将其一部分设为可装卸部,也可以将全部设为可装卸部。
“可动部件侧部”为哪个是以可装卸部为主体来决定的,可以是可动部件自身,也可以是可动部件及固定地安装于可动部件的部件。在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的一部分为可装卸部的情况下,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的未设为可装卸部的部分也是可动部件侧部。
而且,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可以设为通过整齐排列元件供料器来供给元件的装置,还可以设为通过托盘来供给元件的装置。整齐排列元件供料器包括例如散料供料器、带式供料器、管状供料器等。
发明效果
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与元件保持件一起移动并供给电子电路元件。因此,与元件供给装置设于未与元件保持件一起移动的部分的情况那样、元件保持件在元件供给装置与电路基材保持装置之间往复移动而进行来自元件供给装置的电子电路元件的接收及向电路基材的安装的情况相比,能高效地进行电子电路元件的安装。在这样的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中,至少包含元件收纳部的部分若为可装卸部,则通过可装卸部相对于可动部件侧部的装卸,能够容易地进行例如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供给的电子电路元件的种类的变更、元件补给。
并且,通过元件保持件从元件供给装置取出的电子电路元件即使由于例如保持状态差、或电子电路元件与元件保持件的尺寸不适合、或者电子电路元件和元件保持件中的至少一方不良而在向电路基材安装的期间从元件保持件脱离、落下,也能由落下元件承接部件承接,防止向电路基材上落下,避免电路基材成为不合格品。落下元件承接部件安装于可装卸部,因此与可装卸部一起相对于可动部件侧部进行装卸,容易进行安装、拆下。关于由落下元件承接部件承接的落下元件的处理,在将落下元件承接部件从可动部件侧部拆下的状态下进行比在保持安装的状态下进行更容易,落下元件承接部件相对于可动部件侧部的装卸较为容易,由此能够有效地获得容易进行落下元件的处理这一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多个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的安装模块的电子电路元件安装线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上述安装模块的元件供给装置的带式供料器的侧视图(局部截面)。
图3是表示上述安装模块的安装头和头移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上述安装头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上述安装头的元件安装位置附近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上述安装头的元件取出位置附近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设置在上述元件取出位置的移动型散料元件供给装置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上述带通路的元件壳体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上述移动型散料元件供给装置的元件驱动装置及带通路的元件壳体安装装置、并表示带通路的元件壳体安装装置的未夹紧状态的侧视图(局部截面)。
图10是表示上述带通路的元件壳体安装装置的夹紧状态的侧视图(局部截面)。
图11是表示从上方观察上述安装头的头主体、吸嘴、移动型散料元件供给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从下方观察上述安装头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从上方观察上述带通路的元件壳体、落下元件承接板及照明装置等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上述照明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图15是将上述移动型散料元件供给装置与收纳部用元件传感器及引导通路用元件传感器一起表示的立体图。
图16是说明收纳部用元件传感器相对于上述带通路的元件壳体的配置的侧视图。
图17是表示上述带通路的元件壳体的元件供给部附近及引导通路用元件传感器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对上述带通路的元件壳体进行更换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的侧视图(局部截面)。
图19是表示上述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的元件壳体保持/升降装置的俯视图。
图20是表示上述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的元件壳体保持/升降装置的侧视图。
图21是概念性地表示控制上述安装模块的模块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22是说明上述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进行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的更换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除了下述实施方式之外,还能够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以实施了各种变更的形态来实施。
图1图示出包含多个作为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的安装模块10的电子电路元件安装系统。上述安装模块10共通地在一体的基座12上彼此相邻而排列成1列,构成安装线。关于安装模块10,例如详细地记载于日本特开2004-104075号公报,对于除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以外的部分,简单地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安装模块10具备作为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的主体的模块主体18、作为电路基材搬运装置的电路基板搬运装置20(以后,简称为基板搬运装置20)、作为电路基材保持装置的电路基板保持装置22(以后,简称为基板保持装置22)、作为安装机主体侧元件供给装置的模块主体侧元件供给装置23、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的一种即移动型散料元件供给装置24(参照图4。以后,简称为散料元件供给装置24)、安装装置26、基准标记拍摄装置28(参照图3)、元件拍摄装置30、可装卸部更换装置的一种即作为元件壳体更换装置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参照图18)及模块控制装置32。
如图1所示,基板搬运装置20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2个基板输送机34、36,在与多个安装模块10排列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即水平的方向上搬运电路基材的一种即电路基板40(以后,简称为基板40)。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基板”是印刷配线板及印刷电路板的总称。基板保持装置22在模块主体18上分别对于2个基板输送机34、36而设置,虽然分别省略图示,但是具备从下方支撑基板40的支撑部件及将与基板40的搬运方向平行的两侧缘部分别夹紧的夹紧部件,将基板40以其安装电子电路元件(以后,简称为元件)的元件安装面成为水平的姿势进行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基板搬运装置20搬运基板40的搬运方向设为X轴方向或左右方向,将在与保持于基板保持装置22的基板40的元件安装面平行的一平面即水平面内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或前后方向。而且,将与X轴方向及Y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Z轴方向是铅垂方向或上下方向。
本模块主体侧元件供给装置23与日本特开2013-69798号公报记载的元件供给装置同样地构成,简单进行说明。模块主体侧元件供给装置23在Y轴方向上设于基板搬运装置20的一侧,由作为整齐排列元件供料器的多个带式供料器50供给元件。上述带式供料器50如图2所示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安装台52。多个被安装部54在与左右方向平行的方向上隔开适当的间隔、在本安装台52中等间隔地设于安装台52。另外,关于安装模块10整体,在Y轴方向上设有模块主体侧元件供给装置23的一侧为前侧或正面,基板搬运装置20侧为后侧,但是关于安装台52、带式供料器50及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相反地在Y轴方向上基板搬运装置20侧为前侧,模块主体侧元件供给装置23侧为后侧。
在多个带式供料器50中,分别将元件如图2中的1个带式供料器50所示由元件保持带76保持,作为带化元件78而进行供给。1种元件以多个整齐排列成一列的状态等间隔地保持于元件保持带76,由上封带79覆盖。在带式供料器50的主体即供料器主体80上设有输送装置82、上封带剥离装置84、元件收纳装置86、卡合装置88及带式供料器控制装置90。
输送装置82将带化元件78每次输送预定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与元件保持带76的元件的保持间隔相等的距离,由元件保持带76保持而作为整齐排列元件的电子电路元件通过上封带剥离装置84将上封带79剥落,逐个地定位于元件供给位置。元件供给位置设定在供料器主体80的长度方向或前后方向的一端部即前端部,该部分构成元件供给部94,从元件供给部94逐个地依次供给电子电路元件。
带式供料器50以长度方向与Y轴方向平行且左右方向或宽度方向与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的姿势被定位于安装台52的多个被安装部54中的1个被安装部54,并且被保持成防止了从安装台52浮起的状态,通过卡合装置88固定于安装台52。而且,带式供料器50的设置在供料器主体80的前表面上的连接器100与安装台52的连接器102连接。连接器102与多个被安装部54分别对应地设置。通过连接器100、102的连接,进行构成带式供料器控制装置90的主体的带式供料器控制计算机104与构成上述模块控制装置32的主体的模块控制计算机106(参照图21)之间的通信及向带式供料器50的电力供给。输送装置82及上封带剥离装置84由带式供料器控制装置90控制。在安装状态下,带式供料器50的前部位于模块内空间内,元件收纳装置86位于模块内空间外。模块内空间是由模块主体18的柱部110及罩112(参照图1)围成的空间。
上述安装装置26如图3所示包含安装头120及头移动装置122。头移动装置122具备X轴方向移动装置130及Y轴方向移动装置132。Y轴方向移动装置132在模块主体18上具备横跨模块主体侧元件供给装置23的元件供给部(在安装台52的全部被安装部54上安装带式供料器50的情况下的由全部元件供给部94构成的部分)和2个基板保持装置22而设置的线性马达134,使可动部件即作为移动部件的Y轴滑动件136向Y轴方向的任意位置移动。
X轴方向移动装置130设于Y轴滑动件136,相对于Y轴滑动件136而沿X轴方向移动,并且具备相互沿X轴方向相对移动的可动部件即作为移动部件的第一、第二X轴滑动件140、142、使这些滑动件140、142分别沿X轴方向移动的X轴滑动件移动装置144(图3中图示出使第二X轴滑动件142移动的X轴滑动件移动装置)。2个X轴滑动件移动装置如X轴滑动件移动装置144所示,具备例如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146和包含丝杠轴及螺母的进给丝杠机构148,使X轴滑动件140、142向X轴方向的任意位置移动,并使第二X轴滑动件142向水平的移动平面内的任意位置移动。作为进给丝杠机构,优选滚珠丝杠机构。关于以下记载的其他进给丝杠机构也同样。头移动装置可以是在X轴滑动件上设有Y轴方向移动装置的结构。电动马达146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带有编码器的伺服马达构成。伺服马达是能够进行旋转角度的准确控制的电动旋转马达,也可以取代伺服马达而使用步进马达。关于以后记载的其他电动马达也同样。
如图3所示,上述基准标记拍摄装置28搭载于第二X轴滑动件142,通过头移动装置122而与安装头一起移动,对设于基板40的基准标记(图示省略)进行拍摄。而且,元件拍摄装置30如图1所示固定位置地设置在构成模块主体18的基台150的基板搬运装置20与模块主体侧元件供给装置23之间的部分,从下方对作为拍摄对象物的元件进行拍摄。
对安装头120进行说明。安装头120除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之外与日本特开2013-69798号公报记载的安装头同样地构成,对于除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以外的部分进行简单说明。
安装头120包括吸嘴,如图3所示装卸自如地搭载于第二X轴滑动件142,伴随第二X轴滑动件142的移动而相对于基板保持装置22进行移动,向头移动区域内的任意位置移动,该头移动区域是横跨模块主体侧元件供给装置23的元件供给部和2个基板保持装置22的移动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X轴滑动件142构成对元件保持件进行保持的可动部件,使第一X轴滑动件140、X轴滑动件140、142分别移动的X轴滑动件移动装置144、Y轴方向移动装置130构成使可动部件相对于电路基材保持装置进行移动的移动装置。也可以考虑将可动部件与第二X轴滑动件142一体地设置、且头移动装置122构成使对元件保持件进行保持的可动部件至少相对于电路基材保持装置进行移动的移动装置这一情况。安装头120的主体即头主体160在安装头120安装于第二X轴滑动件142的状态下相对于第二X轴滑动件142位置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X轴滑动件142及头主体160构成处于可动部件一侧的部分即可动部件侧部。
在本安装模块10中,以安装头120为首,准备对吸嘴进行保持的吸嘴支架的个数不同的多种安装头,并将1个安装头选择性地安装于第二X轴滑动件142。图3所示的安装头120具备多个例如3个以上吸嘴支架170,在图示的例子中具备12个吸嘴支架170,能保持最多12个吸嘴172。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吸嘴172具备吸嘴主体174、在吸嘴主体174的轴向的一端部设置的吸管176、板状的背景形成部件178,通过设置在吸嘴主体174内的通路(图示省略)向吸管176供给负压,对元件进行吸附。在通过元件拍摄装置30对保持于吸嘴172的元件进行拍摄时,背景形成部件178形成元件的背景。
如图4所示,旋转体182以能够绕着自身的铅垂的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撑于头主体160,通过以电动马达184为驱动源的旋转驱动装置186,绕着铅垂轴线向正反两方向旋转任意角度。12个吸嘴支架170在以旋转体182的支架保持部188的外周部的旋转体182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一圆周上隔开适当的间隔的12个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等角度间隔的12个位置上,分别以其轴向与旋转体182的旋转轴线平行的姿势嵌合成能够沿轴向相对移动且能够绕自身的轴线旋转。通过上述吸嘴支架170分别保持吸嘴172,通过与12个吸嘴支架170分别对应地设置的切换阀装置190的切换,而将正压和负压选择性地向该吸管176供给。
12个吸嘴172通过旋转体182间歇旋转与吸嘴支架170的配置角度间隔相等的角度,而绕着旋转体182的旋转轴线沿水平方向回转,依次停止在12个停止位置。而且,通过压缩螺旋弹簧192(以后,简称为弹簧192)向上方对吸嘴支架170进行施力,使作为设置在吸嘴支架170上部的凸轮随动件的辊194沿着固定地设于头主体160的凸轮196的凸轮面198移动。由此,吸嘴172一边绕着旋转体182的旋转轴线回转一边升降。
因此,12个停止位置处的吸嘴172的距基板保持装置22的高度方向的距离不是全部相同,该距离最短的停止位置设为向基板40安装电子电路元件的元件安装位置,最长最高的停止位置、即从元件安装位置隔开180度的位置设为元件拍摄位置,上述元件安装位置与元件拍摄位置之间的停止位置设为从散料元件供给装置24取出电子电路元件的元件取出位置。吸嘴172进行的电子电路元件从带式供料器50的取出和从带式供料器50及散料元件供给装置24取出的电子电路元件向基板40的安装都在元件安装位置处进行,元件安装位置也是元件取出安装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体182及旋转驱动装置186构成作为元件保持件回转装置的吸嘴回转装置,构成使吸嘴172相对于头主体160在与吸嘴172的轴向即升降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移动并相对地向元件取出位置和元件安装位置移动的元件保持件移动装置。另外,压缩螺旋弹簧192是施力装置的一种即作为弹性部件的弹簧的一种。关于以后记载的其他螺旋弹簧也同样。
如图5及图6所示,在元件安装位置及元件取出位置分别设置升降装置200、202而构成作为保持件升降装置的吸嘴升降装置,使吸嘴支架170相对于头主体160进行升降,并使吸嘴172升降。上述升降装置200、202分别包括升降部件204、206、进给丝杠机构208、210及电动马达212、214(参照图4)。升降部件204、206如图5的升降部件204所示,伴随其下降,由辊构成的卡合部215与设于吸嘴支架170的板状的被卡合部216的上表面抵接,使吸嘴支架170克服弹簧192的作用力而压下,使吸嘴172下降。通过升降部件204的上升,容许吸嘴支架170借助弹簧192的作用力而上升,吸嘴172上升。升降装置200、202是强制性地使吸嘴172下降但容许上升的结构的装置。升降装置可以设为伴随上升及下降而强制性地使吸嘴172移动的装置。
另外,如图5及图6所示,在元件安装位置及元件取出位置分别设置阀切换装置217、218,进行对于在元件安装位置及元件取出位置处分别进行元件安装、元件取出的吸嘴172而设置的切换阀装置190的切换。
如图4所示,在头主体160的与元件拍摄位置对应的部分设置有元件拍摄装置220及照明装置222(参照图13)。如图13所示,在头主体160的移动到元件拍摄位置的吸嘴172的正下方的部分形成有向头主体160的上表面开口的开口224及向开口224和头主体160的下表面开口的凹部226。
开口224的内周面228设为随着朝向下方而直径逐渐减小的锥形内周面,收纳有照明装置222。照明装置222包括多个LED230。上述LED230沿着内周面228的倾斜而设置,沿着以包括停止于元件拍摄位置的吸嘴172的轴线的中心线为中心的圆进行排列,并且在与中心线平行的方向上以随着朝向下方而排列圆的直径减小的状态安装多列,向上方照射光。
在多个LED230上覆盖有罩232。罩232呈圆筒状,如图14所示沿LED230倾斜,罩232的内侧面设为向随着朝向上方而离开内周面228的中心线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233。罩232的上端部从开口224的上端缘向上方突出,从上方将LED230覆盖。罩232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合成树脂制作,设为透明,不会妨碍LED230进行的光的照射。
元件拍摄装置220包括作为拍摄器的CCD相机234(参照图4)及导光装置236(参照图13)。CCD相机234在比头主体160的吸嘴172的回转轨迹靠外周侧的部分向下设置,导光装置236包括多个反射镜238(图13中示出1个),收纳在上述凹部226内。凹部226设置成从开口224的下方至CCD相机234的下方的状态,如图13所示,多个反射镜238中的1个反射镜设置在照明装置242的下方,位于停止于元件拍摄位置的吸嘴172的正下方。通过该反射镜238反射的像形成光(来自电子电路元件的反射光)通过其他反射镜238改变方向,通过在CCD相机234的下方设置的反射镜238向CCD相机234入射,拍摄由吸嘴172吸附的电子电路元件。也可以取代CCD相机而使用CMOS相机。
而且,如图4所示,在头主体160上设有吸嘴支架旋转驱动装置244,使吸嘴支架170绕着自身的轴线旋转。吸嘴支架旋转驱动装置244设为以电动马达246为驱动源并使12个吸嘴支架170全部一齐旋转的装置。
对上述散料元件供给装置24进行说明。
散料元件供给装置24如图6所示设置在头主体160的与元件取出位置对应的部分。散料元件供给装置24经由头主体160而保持于第二X轴滑动件142,并保持于可动部件,与安装头120一起相对于基板保持装置22进行移动。本散料元件供给装置24包括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和元件驱动装置254。如图7所示,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包括相互固定的元件收纳壳体256和引导通路形成体258。
如图7及图8所示,元件收纳壳体256包括壳体部件260、262。壳体部件260、262均呈平板状,彼此相向地固定,元件收纳壳体256具有宽度窄且沿铅垂面延伸的扁平的形状。元件收纳壳体256的宽度是壳体部件260、262排列的水平方向的尺寸,元件收纳壳体256的宽度方向是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散料元件供给装置24的宽度方向。如图7所示,在元件收纳壳体256设有引导槽266、凹部268、引导通路270、收纳室272及元件接收口274。收纳室272的形成于壳体部件262的凹部280由壳体部件260封闭而成。壳体部件260、262的与Y轴方向平行地延伸并形成收纳室272的部分分别构成铅垂地延伸的主壁。在收纳室272收纳多个元件282作为散装状态的散料元件。作为元件282,收纳不具有引线的无引线电子电路元件,例如,收纳电容器、电阻器等具有磁性材料制的电极的元件(芯片元件)。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部件262由透明材料制作,整体透明。
引导槽266呈局部圆环状,在壳体部件260的将凹部280封闭的面上开口而形成,并向收纳室272敞开。引导通路270的在壳体部件260上连接于引导槽266而形成的局部圆环状槽及上下方向槽由划定壳体部件262的凹部280的部分封闭。在收纳室272的上部、即引导槽266与引导通路270的交界部形成有剥落部283。
如图8所示,凹部268在壳体部件260的与壳体部件262相向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及上表面上开口而形成。收纳室272和凹部268由凹部268的底壁部296分隔。元件接收口274设置在壳体部件262的上部,在收纳室272内放入元件282。元件接收口274通过作为开闭部件的挡板298进行开闭。通过压缩螺旋弹簧300(参照图7)向关闭元件接收口274的方向对挡板298进行施力。
上述引导通路形成体258如图7及图8所示呈块状,形成有引导通路306。引导通路306通过在引导通路形成体258的上表面开口而形成的槽的开口由罩308、310封闭而成,沿水平面延伸,构成水平引导通路部。罩308、310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透明材料制作,整体为透明,在向引导通路形成体258固定后,作为引导通路形成体258的一部分发挥功能。元件收纳壳体256通过作为固定单元的一种的多个螺栓312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固定于引导通路形成体258,在固定后作为一体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发挥功能。引导通路306接着引导通路270而形成,如图6所示,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保持于安装头120的状态下,引导通路306的前端部具有直至停止于元件取出位置的吸嘴172的下方的形状。在罩310的与引导通路306的前端部对应的部分设有开口314而容许取出元件282,包含该开口314的部分构成元件供给部316。
在本散料元件供给装置24中,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能够相对于头主体160进行装卸。因此,如图9所示,在引导通路形成体258突出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定位销320、322。定位销320、322使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的位置不同,沿上下方向平行地设置,构成被定位部。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上且在沿Y轴方向隔开的2个部位、即引导通路形成体258和壳体部件262分别形成向下的卡合面324、326,构成被卡合部。
此外,如图8所示,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上,在壳体部件260的与壳体部件262相向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设置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系统的RFID标签330,构成信息存储部。RFID标签330具备通信部及存储部,存储于存储部的信息能够改写。而且,如图10所示,在壳体部件262的与壳体部件260相向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上设置二维码334,例如,存储有单独地识别元件收纳壳体256的种类及元件收纳壳体256的作为识别信息的识别编号。元件收纳壳体256的种类例如根据引导槽266、引导通路270的大小而不同,根据收纳元件的种类而不同。元件收纳壳体256构成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元件收纳壳体256的种类及识别信息也是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种类及识别信息。
如图8所示,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设有承接从吸嘴172落下的电子电路元件即落下元件的作为落下元件承接部件的落下元件承接板340。落下元件承接板340较薄,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与引导通路形成体258及元件收纳壳体256的下表面紧贴的状态下,通过螺栓342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固定于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从壳体部件260侧向壳体部件262的相反侧水平地延伸。
如图11及图13所示,落下元件承接板340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保持于头主体160的状态下从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向旋转体182侧水平地延伸出,位于吸嘴172的回转轨迹的下方、照明装置222及导光装置236的下方。落下元件承接板340还与头主体160的下表面接触,将上述凹部226的朝向头主体160的下表面的开口封闭。在落下元件承接板340的与元件安装位置对应的部分沿上下方向贯通而形成开口344。开口344容许吸附有元件的吸嘴172通过。尤其是本吸嘴172具备背景形成部件178,开口344具有容许背景形成部件178通过的宽度及长度。长度是与吸嘴172的回转轨迹的元件安装位置处的切线平行的方向的尺寸,宽度是与吸嘴172的轴线垂直的平面即水平面内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而且,在本安装装置26中,吸嘴172在元件取出时及元件安装时分别一边回转一边升降。因此,开口344较长,从而避免在元件安装位置的前后升降的吸嘴172与落下元件承接板340发生干扰。
另外,若吸嘴不具有背景形成部件,则开口的宽度只要设为比具有背景形成部件的情况小且容许吸嘴主体通过的大小即可。而且,若吸嘴的回转和升降并不是同时进行、而是使吸嘴在停止于元件安装位置的状态下升降,则开口只要具有容许元件安装位置处的吸嘴的升降的长度即可。
如图8所示,在落下元件承接板340的上表面粘贴有硅制的薄片346,形成相对移动抑制层。在本实施方式中,薄片346以将落下元件承接板340的、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保持于头主体160的状态下向上方敞开而露出的部分全部覆盖的方式进行粘贴,也粘贴在将开口344的周边包围的部分。
上述元件驱动装置254如图9所示包括旋转盘350及旋转盘驱动装置352,设置在构成头主体160的铅垂的支撑壁348上。旋转盘350呈圆板状,以能够通过轴354绕着与X轴方向平行的轴线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支撑壁348。多个例如3个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个作为磁铁的永久磁铁356隔开适当间隔而离散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等角度间隔地保持于旋转盘350的侧面上的以其旋转轴线为中心的一圆周上。旋转盘驱动装置352以设置在旋转盘350的上方的电动马达360为驱动源,其旋转通过齿轮362、364向同心状地固定于旋转盘350的齿轮366传递,使旋转盘350向正反两方向旋转任意角度。齿轮362、364、366沿上下方向配置,位于同一铅垂面内。而且,电动马达360、旋转盘350较薄,元件驱动装置254整体具有沿着铅垂面延伸的宽度较窄的扁平的形状。
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安装于头主体160的状态下,如图10所示,旋转盘350嵌合于壳体部件260的凹部268,对引导槽266的圆弧进行规定的圆的中心与旋转盘350的旋转轴线一致。因此,通过旋转盘350的旋转而使永久磁铁356回转,伴随于此,收纳室272内的元件282经由凹部268的底壁部296由永久磁铁356吸引,从下向上移动,并且一部分嵌入到引导槽266,从引导槽266进入到引导通路270。但是,并不是随着永久磁铁356的回转而移动的元件282全部都会嵌入到引导槽266,未嵌入到引导槽266而移动到引导槽266与引导通路270的交界附近的元件282由剥落部283剥落,向收纳室272内落下。另一方面,进入到引导通路270的元件282不久之后进入到引导通路306,在整齐排列成一列的状态下被引导向元件供给部316。虽然图示省略,但是引导通路306内的空气经由形成于引导通路形成体258内的空气通路而由吸引装置吸引,有助于元件282向元件供给部316移动。另外,也可以取代永久磁铁而使用电磁铁。
如图9所示,在头主体160设有作为可装卸部保持装置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安装装置380。带通路的元件壳体安装装置380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一对夹紧装置382、384。夹紧装置382、384沿Y轴方向隔开地设置。一方的夹紧装置382包括作为保持部件的夹紧爪386及作为保持部件驱动装置的夹紧爪驱动装置388。
作为夹紧爪驱动装置388的驱动源的气缸390在其气缸外壳392中固定地设于头主体160,夹紧爪386以能够通过轴394而绕着与X轴方向平行的轴线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气缸外壳392。夹紧爪386还通过轴398而连接于气缸390的活塞杆396。轴398向形成于夹紧爪386的长孔(图示省略)插通,并且将两端部支撑于活塞杆396,将夹紧爪386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于活塞杆396。夹紧爪386通过活塞杆396的伸缩而绕着轴394的轴线转动,并在夹紧位置和非夹紧位置之间进行移动,上述夹紧位置如图10所示是与卡合面324卡合而从下方保持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位置,上述非夹紧位置如图9所示是与卡合面324分离而将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释放并从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下方的空间向外侧或侧方退避的位置。关于元件收纳壳体256的侧方是在包含元件收纳壳体256且与Y轴方向平行的铅垂平面内从元件收纳壳体256沿水平方向偏离的方向。
夹紧装置384与夹紧装置382同样地构成,对于构成相同作用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而表示对应关系,省略说明。另外,由于头主体160上的空间的原因,在本安装头120中,夹紧装置382的气缸390沿上下方向设置,夹紧装置384的气缸390沿水平方向设置。
另外,在头主体160上设有夹紧传感器400、402(参照图21)。夹紧传感器400、402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作为非接触传感器的一种的光电传感器即反射型光电传感器构成,以在位于夹紧位置的状态下的夹紧爪386的前端部(与卡合面324、326卡合的部分)从与夹紧爪386的转动轴线平行的方向接触光的方式设置。夹紧传感器400、402在夹紧爪386位于夹紧位置的状态下,受光部受光而输出接通信号,在夹紧爪386位于非夹紧位置的状态下,夹紧爪386从光路脱离而受光部未受光,输出断开信号。夹紧传感器400、402构成作为可装卸部保持装置状态检测装置的夹紧装置状态检测装置。
而且,如图9所示,2个定位孔406、408向头主体160的下表面开口而形成于头主体160,构成定位部。也可以在头主体160侧设置定位突部,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侧设置定位凹部。
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安装于头主体160时,夹紧爪386位于非夹紧位置,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从位于头主体160之下的状态向上方移动,定位销320、322与头主体160的定位孔406、408嵌合,相对于头主体160沿水平方向被定位。而且,旋转盘350嵌入到凹部268。在此状态下使夹紧装置382、384的各夹紧爪386向夹紧位置转动,从下方卡合于卡合面324、326。由此,引导通路形成体258的上表面与头主体160的下表面抵接,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相对于头主体160沿上下方向被定位并保持。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元件收纳壳体256设为扁平,元件驱动装置254也设为扁平。因此,散料元件供给装置24整体的宽度比高度小,具有扁平的形状。
在将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从头主体160拆下时,夹紧爪386向非夹紧位置转动,由夹紧装置382、384产生的保持被解除。并且,通过使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相对于头主体160向下方移动,由此将定位销320、322从定位孔406、408拔出。而且,从凹部268将旋转盘350拔出,将元件驱动装置254全部留在头主体160,在保持于安装头120的状态下将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从头主体160拆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元件收纳壳体256的收纳室272构成元件收纳部,元件收纳壳体256的设有引导通路270的部分及引导通路形成体258构成引导通路形成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构成可装卸部,散料元件供给装置24的包含元件收纳部及引导通路形成部的部分在头主体160的下方空间内相对于头主体160沿上下方向进行装卸。设于壳体部件260的RFID标签330设置在可装卸部上。具备驱动源的元件驱动装置254留在头主体160,构成可装卸部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不具备促动器,因此在相对于头主体160进行装卸时,可以不考虑电源线、通信线的连接、切断,容易进行装卸。而且,多个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共用元件驱动装置254,可以降低装置成本。
在头主体160设有RFID读写器410(参照图21)。RFID读写器410如图15所示具备分离型的天线412,该天线412固定于头主体160的支撑壁348,通过连接器及软线(图示省略)而与RFID读写器410的主体部连接。RFID读写器410通过安装头120向第二X轴滑动件142的安装而与模块控制计算机106连接。天线412如上述那样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安装于头主体160的状态下设置于与RFID标签330相向的位置,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RFID标签330经由天线412而能够在RFID标签330与RFID读写器410之间进行通信。RFID读写器410经由天线412而能够读取存储于RFID标签330的存储部的信息,并写入信息,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信息读取部及信息写入部。
此外,如图11所示,在头主体160设有元件落下防止部420。元件落下防止部42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吸嘴172的回转轨迹的外侧包括以包围该回转轨迹的状态铅垂地设置的壁422、423。壁422呈局部圆筒状。而且,在头主体160上设有多个用于安装安装头120的各种构成部件的安装部424,上述安装部424中的位于吸嘴172的回转轨迹的外侧且位于上述落下元件承接板340上的安装部424也构成元件落下防止部420。而且,如图13所示,头主体160的位于吸嘴172的回转轨迹的下方且向上的面设为向越靠落下元件承接板340侧则越朝向下方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430或引导面。
如图15所示,在头主体160设有收纳部用元件传感器450及引导通路用元件传感器452。头主体160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第二X轴滑动件142,但是在对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进行装卸时,不相对于第二X轴滑动件142进行装卸而仍保持原来的安装状态,传感器450、452与可装卸部一起设于不进行装卸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收纳部用元件传感器450由作为非接触传感器的一种的光电传感器即透射型光电传感器构成,包括投光器454及受光器456。在本实施方式中,透射型光电传感器由光纤传感器构成,投光器454包括投光部458及光纤线缆460,受光器456包括受光部462及光纤线缆464。
投光器454和受光器456之间夹着元件收纳壳体256的壳体部件262而沿Y轴方向隔开地设置,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安装于头主体160的状态下位于元件收纳壳体256的侧方。而且,投光部458及受光部462在X轴方向上设置在与收纳室272对应的位置,光路的中心L如图15的单点划线所示,在由壳体部件260、262构成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两主壁之间与这两主壁平行地通过。壳体部件262透明,因此从投光部458投出的光能够透过壳体部件262而由受光部462接收。
此外,投光部458及受光部462如图16所示在铅垂方向上设置在与收纳室272的下端部对应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盘350旋转8个永久磁铁356的配置角度间隔的整数倍的角度而将元件282向引导通路270送入,旋转盘350的停止位置设为如下位置:停止状态的旋转盘350的8个永久磁铁356中的整体位于与收纳室272对应的位置的多个永久磁铁356中的位于最下方的1个永久磁铁在铅垂方向上位于与投光部458及受光部462对应的位置。
收纳部用元件传感器450在收纳室272内越过上述光路L地收纳元件282,在收纳有设定量以上的元件282的状态下,由投光部460投射的光被元件282遮挡,受光部462未受光,或者在受光量比设定受光量少的状态下输出接通信号,元件282减少而比设定量少,若受光部462的受光量成为设定受光量以上,则输出断开信号。
因此,若元件282的收纳量比设定量少,则输出断开信号,但是在收纳室272内残留有元件282的状态下,在旋转盘350旋转时由永久磁铁356吸附,朝向引导通路270而向上方移动。旋转盘350的停止位置在铅垂方向上设为永久磁铁356与收纳部用元件传感器450的投光部458及受光部462对应的位置,因此至少在旋转盘350停止的期间,由永久磁铁356吸附的元件282妨碍受光部462的受光而发出接通信号,在成为收纳室272内可视为无元件282的状态之前,即便是最后的一小把,在由于该一小把而使从投光部460朝向受光部462的光被遮挡的期间,也检测到元件282。若由永久磁铁356吸附的这一小把元件282从光路脱离,则发出断开信号,但是若成为再一小把元件282位于光路上的状态,则发出接通信号。因此,在元件282的收纳量减少之后,在成为可视为无元件的状态之前的期间,交替地发出接通信号和断开信号。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吸嘴172的元件取出动作进行设定次数的期间,在旋转盘350的停止状态下连续发出断开信号的情况下,可视为收纳室272内不存在元件282。在最后一小把元件282由剥落部283剥落并再次由永久磁铁356吸附而位于光路上的状态下,在受光部462的受光量比设定量少而残留有检测信号成为接通信号的量的元件282的期间,在收纳室272内并非不存在元件282,若受光部462的受光量成为设定量以上而元件282减少至检测信号成为断开信号的量,则可视为收纳室272内不存在元件282。
引导通路用元件传感器452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作为非接触传感器的一种的光电传感器即反射型光电传感器构成。引导通路用元件传感器452具备投光部及受光部,如图17所示在位于引导通路306的上方空间内的状态下,设于引导通路306的预先规定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设定在引导通路306的引导通路270与元件供给部316的中间位置的元件检测位置。元件282的表面的反射率高,对引导通路306的元件检测位置的底面实施发黑处理,设置反射率低的非反射部470。非反射部470设置在沿上下方向横穿引导通路306的铅垂的光路的下端部,在该光路的上端部以向下的方式设置引导通路用元件传感器452的投光部,朝向非反射部470进行投光。因此,若元件282位于非反射部470,则来自元件282的反射光量多,与投光部一起设置的受光部的受光量成为设定量以上而输出接通信号,从而检测到元件282。若没有元件282,则反射光量少,受光部的受光量比设定量少,输出断开信号而检测为没有元件282。
在引导通路306内整齐排列成1列而传送的多个元件282在与相邻的元件282之间产生间隙,有时引导通路306内虽然存在元件282,但是从非反射部470偏离,也会输出断开信号。然而,即使引导通路用元件传感器452的检测信号成为断开信号,只要收纳部用元件传感器450的检测信号为接通信号,也并不作为在引导通路306的比元件检测位置靠上游侧的位置不存在元件282。这是因为,与引导通路306相比,收纳室272会先没有元件282。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于收纳元件用元件传感器450的检测信号而在收纳室272内成为可视为不存在元件282的状态之后,在引导通路用元件传感器452的检测信号成为断开信号的状态下,在进行设定次数的吸嘴172的元件取出动作的期间持续输出断开信号的情况下,在引导通路306的非反射部470至元件收纳壳体256侧的部分不存在元件282。
引导通路用元件传感器也可以设置在头主体160的与元件供给部316对应的部分。然而,在元件供给部316,吸嘴172为了元件取出而升降,因此设置引导通路用元件传感器这一情况并不容易。相对于此,引导通路306的引导通路270与元件供给部316之间的中间部附近空出,引导通路用元件传感器452的设置较为容易。
这样一来,收纳部用元件传感器450设置在位于安装于头主体160的状态下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侧方的位置,引导通路用元件传感器452设置在引导通路形成体258的上方,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设置在从相对于头主体160进行装卸时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轨迹偏离的位置。因此,在对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进行装卸时,传感器450、452不会与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发生干扰。另外,在图9及图10等中省略元件传感器450、452的图示。
散料元件供给装置24具有沿着铅垂面延伸的扁平的形状,安装头120上的设置空间在宽度方向上可以减少,但是在该狭窄的宽度中设有收纳部用元件传感器450及引导通路用元件传感器452,除了散料元件供给装置24的配置空间之外,还可以不用确保元件传感器配置空间,能避免安装头120的大型化。尤其是收纳部用元件传感器450由光纤传感器构成,投光部458及受光部462小,光纤线缆460、464的处理自由度高,因此容易进行配置,适合于设置在构成收纳室272的壳体部件262的狭窄宽度内。另外,作为非接触传感器,除了光电传感器之外,也可以采用例如接近传感器。
而且,在头主体160设有安装头控制装置480(参照图21)。安装头控制装置480以安装头控制计算机482为主体而构成,与模块控制计算机106连接,控制由带编码器的伺服马达构成的电动马达184等。在安装头控制计算机482上如代表性地示出一个那样连接有电动马达184等的各编码器484。
对上述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进行说明。本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虽然还未公开,但是与本申请人的PCT/JP2012/074105号的说明书中记载的更换装置同样地构成,简单进行说明。
如图18所示,本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包括更换装置主体500、可动部件即作为移动部件的滑动件502、作为可动部件驱动装置的滑动件驱动装置504、元件壳体保持/升降装置506、508、卡合装置514、更换装置控制装置516(参照图21)。
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单元化,与带式供料器50同样,以长度方向成为与Y轴方向平行且左右方向或宽度方向成为与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的姿势定位于上述安装台52的被安装部54,并且被保持成防止从安装台52浮起的状态,通过卡合装置514而固定于安装台52,能够相对于安装台52进行装卸。
另外,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的设置在更换装置主体500的前表面上的连接器518与安装台52的连接器102连接。由此,构成更换装置控制装置516的主体的更换装置控制计算机520(参照图21)与上述模块控制计算机106(参照图21)连接,进行通信。电力供给也经由连接器102、518进行。安装于安装台52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的前部位于模块内空间内,后部从安装模块10向前方突出。
如图18所示,滑动件驱动装置504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环形的带530及带移动装置532。带移动装置532以电动马达536为驱动源,通过使带530移动而使与带530卡合的滑动件502沿Y轴方向移动。
如图19及图20所示,元件壳体保持/升降装置506、508分别包括元件壳体保持部550、552及元件壳体保持部升降装置554、556,在与滑动件502的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向上排列设置。元件壳体保持/升降装置506、508的结构相同,以元件壳体保持/升降装置506为代表进行说明。
元件壳体保持部升降装置554包括作为移动部件的升降部件560、作为移动部件驱动装置的升降部件驱动装置562。升降部件驱动装置562包括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570、将电动马达570的旋转转换成直线运动的运动转换机构572。运动转换机构572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通过电动马达570而旋转的小齿轮574(参照图19)、沿上下方向固定于升降部件560并与小齿轮574啮合的齿条576,通过使小齿轮574旋转而使齿条576升降,升降部件560一边由作为引导部件的一对引导杆578(参照图20)引导,一边向上升端位置和下降端位置升降。升降部件560的升降端位置由分别设置在引导杆578的两端部上的止动件580、582规定。
在升降部件560上设有元件壳体保持部550。元件壳体保持部550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载置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保持台590和壳体定位保持装置(图示省略),将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保持为能够装卸。壳体定位保持装置在水平方向上对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进行定位并以充分的保持力进行保持,克服该保持力而使元件壳体保持部550相对于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向下方移动,由此将保持解除。
滑动件502通过滑动件驱动装置504而向前进端位置和后退端位置移动。前进端位置如图18的实线所示是使元件壳体保持/升降装置506、508位于更换装置31的前端部且位于模块内空间的头移动区域内的位置。头移动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使安装头120向位于前进端位置的滑动件502的元件壳体保持/升降装置506、508上移动的区域。后退端位置如双点划线所示是使元件壳体保持/升降装置506、508位于更换装置31的后端部且位于安装模块10之外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件502的前进端位置和后退端位置分别由省略图示的止动件规定。
而且,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设有二维码600(参照图18),构成更换装置信息保持部。在二维码600中记录有例如单独地识别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的作为识别信息的识别编号,例如,设于更换装置主体500的侧板602。而且,在更换装置主体500设有RFID读写器603(参照图21),如图19所示,该分离型的天线604通过托架606而与元件壳体保持部550、552分别对应地设于滑动件502。
如图21所示,模块控制装置32经由驱动电路630来控制线性马达134等构成安装模块10的各种装置的驱动源等,并经由控制电路632来控制显示画面634。在显示画面634上通过文字、图形等来显示各种信息等。在显示画面634上还进行用于进行指示、数据等的输入等的显示,因此,作业者触摸显示画面634而进行输入。由控制电路632及显示画面634构成作为读取信息报知部的显示装置636,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构成输入装置。读取信息报知部能够取代显示装置636,或者与显示装置636一起还包括以声音来报知信息的声音报知装置、对作业者具有的便携终端进行通信的通信装置的至少1个。作为输入装置,也可以采用键盘等与显示装置636不同的装置。
在模块控制计算机106的输入输出接口上连接有对通过基准标记拍摄装置28及元件拍摄装置30的拍摄而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的图像处理计算机640、在X轴滑动件移动装置144的电动马达146等上设置的编码器642(图21中代表性地图示1个)、RFID读写器410、读码器644、带式供料器控制计算机104、安装头控制计算机482及更换装置控制计算机520等。另外,安装头120的元件拍摄装置220的拍摄数据从安装头控制装置480经由模块控制计算机106向图像处理计算机640传送且被处理。并且,必要的数据从模块控制计算机106向安装头控制计算机482传送。
在输入输出接口上还经由通信线缆而连接有其他安装模块10的模块控制装置32及对安装线整体进行集中控制的线控制装置646。线控制装置644以主计算机为主体而构成,对安装线的生产信息进行管理。而且,在模块控制计算机106的RAM内,为了向基板40安装电子电路元件而存储有以安装控制程序为首的各种程序及数据等。
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安装模块10中,为了向基板40安装元件而选择性地执行3个供给模式中的1个供给模式。1个供给模式是向1块基板40安装由带式供料器50及散料元件供给装置24这双方供给的元件的模式(以后,称为两元件供给装置供给模式),1个供给模式是向1块基板40安装仅由带式供料器50供给的元件的模式(以后,称为主体侧元件供给装置供给模式),1个供给模式是向1块基板40安装仅由散料元件供给装置24供给的元件的模式(以后,称为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供给模式)。
通过哪一供给模式进行元件安装在本实施方式的安装控制程序中预先设定。安装控制程序包括将例如元件安装顺序、设置在基板40的元件安装面上的元件安装位置的坐标、所安装的元件的种类、元件的安装姿势等建立了对应关系的数据。设定两元件供给装置供给模式的执行的安装控制程序还包括带式供料器50及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的安装台52的安装位置(由被安装部54指定)的数据。设有主体侧元件供给装置供给模式的执行的安装控制程序还包括带式供料器50的安装台52的安装位置的数据,设定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供给模式的执行的安装控制程序还包括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的安装台52的安装位置的数据。
对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供给模式进行说明。
通过3个供给模式中的哪一个供给模式的执行而进行元件向基板40的安装在安装控制程序中设定,因此在模块控制计算机106中判定在安装控制程序中设定的供给模式的种类为哪一个。根据供给模式来设定供给元件的元件供给装置,供给模式的判定是使哪一个元件供给装置供给元件的判定,且是是否需要将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安装于头主体160的判定。在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供给模式的情况下,需要将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安装于头主体160。
在执行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供给模式的情况下,将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安装于安装台52,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与安装头120之间进行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交接。因此,在显示画面634上显示安装台52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的安装位置、所使用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种类、所供给的元件282的种类。所使用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种类也包含于安装控制程序。作业者按照基于该显示的指示,进行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向安装台52的安装及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向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的安装。
若作业者将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安装于安装台52的指定的被安装部54,则从更换装置控制计算机520将其存储的更换装置相关信息(表示为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的信息及单独地识别该更换装置31的信息、例如识别编号)向模块控制计算机106传送。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具备连接器518,若安装于安装台52,则连接器518与安装台52的连接器102连接,通过模块控制计算机106来确定该连接器102的位置,并经由该连接器102将信息向模块控制计算机106传送。基于安装该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的位置的信息来判定是否在适当的位置安装有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若判定的结果为“否”,则将该内容显示于显示画面634,对作业者指示订正。
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向安装台52安装之前或安装之后,在元件壳体保持部550、552保持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此时,作业者通过读码器644来读取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二维码334,将所读取的数据向模块控制计算机106传送来判定是否保持有适当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若不适当,则将其内容显示于显示画面634,指示订正。是否适当例如通过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种类是否为所指示的种类来判定。
若元件收纳壳体256为空,则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向元件壳体保持部550、552安装之前或安装之后,向收纳室272放入元件282。元件投入按照显示于显示画面634的元件282的种类由作业者进行。虽然图示省略,但是元件282例如收纳于袋,作业者在投入之前使读码器644读取附设于元件袋的二维码。该二维码表示的数据包括元件282的种类及收纳于元件袋的元件282的个数,向模块控制计算机106传送,判定元件282的种类是否适当。若元件282的种类错误,则将其内容显示于显示画面634,通过收纳有作业者指示的种类的元件282的袋来进行元件投入作业。
若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保持于元件壳体保持部550、552,则能够经由天线604在RFID标签330与RFID读写器603之间进行通信。在对收纳有元件282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进行保持并将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安装于安装台52的状态下,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为新品时,将关于该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信息从模块控制计算机106向更换单元控制计算机520传送,经由天线604向RFID标签330写入。例如,将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种类、识别信息、使用开始日及壳体使用期限向RFID标签330写入。识别信息通过二维码334的读取来得到。使用开始日及壳体使用期限由作业者使用输入装置向模块控制计算机106输入。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使用期限根据元件供给数来设定。这是因为,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由于通过元件驱动装置254的动作所进行的元件传送等而产生老化,元件供给数越增加则越产生老化。用于规定壳体使用期限的元件供给数例如通过关于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手册来得到。
另外,投入到收纳室272的元件282的种类、投入数、投入年月日、使用期限写入到RFID标签330。元件282的种类及投入数通过元件袋的二维码的读取来得到。元件投入年月日及元件使用期限由作业者向收纳室272投入元件282时使用输入装置向模块控制计算机106输入。元件使用期限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元件供给数来设定。这是因为,收纳于收纳室272的元件282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与安装头120一起移动时发生摩擦而产生黑化,元件282的性能下降,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移动越多、即元件供给数越多则越产生黑化。用于规定元件使用期限的元件供给数例如通过写在元件袋上的关于元件282的说明来得到。
安装于元件壳体保持部550、552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已使用,但是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未保持元件而为空,在向收纳室272内投入了元件282的情况下,由于关于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信息已经被写入,因此与所投入的元件282相关的信息写入到RFID标签330。
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已使用且元件282有剩余的情况下,已经写入到RFID标签330的元件282的种类由RFID读写器603读取而从更换装置控制计算机520向模块控制计算机106传送,确认是否为所设定的种类的元件282。若元件种类错误,则显示于显示画面634,作业者重新安装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
在RFID标签330中,除了上述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识别信息等之外,还存储有作为各种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相关信息的移动型散料元件供给装置相关信息。例如,存储有:从开始使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起累计的元件供给数的累计值即壳体总元件供给数、从元件袋向收纳室272投入元件后的元件供给数即投入后元件供给数、关于散料元件供给装置24的元件的保持错误即吸附错误发生履历、当前收纳于收纳室272内的元件282的量(例如个数)、与收纳室272及引导通路306中有无元件282相关的信息。上述信息如后述说明那样,随着使用散料元件供给装置24向基板40进行元件安装作业而取得。壳体总元件供给数相当于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累计使用时间。
收纳有在安装控制程序中设定的元件282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即所设定的种类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保持于元件壳体保持部550、552,若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安装在设定有安装台52的位置,则保持于元件壳体保持部550、552中的1个、例如元件壳体保持部550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安装于头主体160。关于该安装动作,在后文与头主体160和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之间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更换一起说明,在此进行了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相对于头主体160的安装。
在将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安装于头主体160之后,确认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是否安装于头主体160。在执行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供给模式时,需要将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安装于头主体160,判定有无该安装,并对安装进行确认。该确认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RFID读写器410与RFID标签330之间的通信的有无及夹紧传感器400、402的各检测信号来进行。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由夹紧装置382、384夹紧且由头主体160保持的状态下,RFID标签330与天线412相向,成为将写入到RFID标签330内的信息读取的状态。因此,若能够在RFID读写器410与RFID标签330之间进行通信而读取RFID标签330的信息,则能够设为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存在,若无法进行通信而无法读取信息,则能够设为带通路的元件壳体不存在。
在本实施方式中,还考虑夹紧传感器400、402的检测信号来判定有无壳体,在基于信息读取有无所判定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有无与基于夹紧传感器400、402的检测信号所判定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有无相一致的情况下,据此判定有无壳体。即,在读取信息且夹紧传感器400、402的检测信号为接通信号的情况下,设为壳体存在,若未读取信息,且夹紧传感器400、402的检测信号为断开信号的情况下,设为壳体不存在。若未安装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则其内容显示于显示画面634,进行报知。而且,禁止安装模块10的动作。在模块控制计算机106的RAM中存储动作禁止,不开始用于执行安装控制程序的执行程序。基于该报知,作业者能应对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未安装这一情况。
相对于此,在信息读取的有无与夹紧传感器400、402的检测信号不一致的情况下,作为异常,将异常的发生、异常内容、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种类等显示于显示画面634,进行报知。基于该报知而作业者进行对异常的适当的处理。而且,禁止安装模块10的动作。通过如此确认有无安装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能避免无论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是否未安装于头主体160都作为安装而开始向基板40安装元件这一情况。尤其是除了信息读取的有无之外还基于夹紧传感器400、402的检测信号,由此能更可靠地判定有无壳体。
若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安装于头主体160,并读取存储于RFID标签330的信息,则读取信息显示于显示画面634,向作业者报知。作业者基于所显示的信息的内容,根据需要而适当应对。例如,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从使用开始日起的经过时间长的情况下,停止该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使用,更换为新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
另外,在模块控制计算机106中,根据包含于读取信息的元件种类信息,再确认收纳有应供给的元件282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是否被保持。若元件282的种类错误,则将其内容、当前所保持的元件282的种类、应供给的元件282的种类等显示于显示画面634。而且,禁止安装模块10的动作。将错误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从头主体160向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交接,由作业者更换为收纳有所设定的元件282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
若在头主体160保持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且收纳有应向该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供给的种类的元件282,则开始向基板40安装元件282。在基于读取信息的显示而通过作业者对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进行了某种处理的情况下,在该处理后开始安装。
散料元件供给装置24通过头移动装置122而与安装头120一起移动,并且在该移动期间从元件供给部316将元件282向吸嘴172供给。通过旋转体182的旋转而到达元件取出位置的吸嘴172下降,从元件供给部316取出元件282。在散料元件供给装置24中,在由吸嘴172取出元件282后,在由下一吸嘴172取出元件282前,使元件驱动装置254动作,并吸引引导通路306内的空气,将元件282从收纳室272向引导通路270送入,并且引导通路270、306内的元件282以整齐排列成一列的状态向元件供给部316传送。
在模块控制计算机106中,对散料元件供给装置24供给的元件282的个数进行统计,多个吸嘴172依次到达元件取出位置,每当取出元件282时,壳体总元件供给数及投入后元件供给数分别加1。上述计数将从RFID标签330读出的读取信息中包含的壳体总元件供给数及投入后元件供给数分别作为初始值而进行。在本实施方式中,向收纳室272的元件投入在收纳室272及引导通路270、306中都没有元件282而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为空的状态下进行,投入后元件供给数每当投入元件282时重置为0。因此,在元件刚投入之后,投入后元件供给数的初始值为0,在向RFID标签330写入元件投入数等时设为0。
保持有元件282的吸嘴172在元件拍摄位置处由元件拍摄装置220拍摄,取得吸嘴172对元件282的保持位置误差。而且,基于该拍摄来检测吸附错误。吸附错误例如包括:尽管吸嘴172进行了元件282从散料元件供给装置24的取出动作但却未保持有元件282的状况即无吸附、虽然吸嘴172取出了元件282但元件282却立起或相对于吸嘴172偏离设定值以上而姿势异常、元件282的正反颠倒。元件保持姿势异常等的元件282不向基板40安装,而向元件收集箱投入。吸附错误除了元件拍摄装置220的拍摄以外,例如,通过在元件取出位置设置吸附错误检测装置、例如对吸嘴从与其轴线交叉的方向进行拍摄的拍摄装置、传感器而能够检测。若发生吸附错误,则将例如吸附错误的内容、发生日期和时间、发生次数与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识别信息一起存储于吸附错误信息存储器。吸附错误信息存储器设于模块控制计算机106的RAM而构成存储单元。
在模块控制计算机106中,根据存储于吸附错误信息存储器的吸附错误信息与从RFID标签330读出的吸附错误发生履历,来进行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状态判定。吸附错误发生履历包含到目前为止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产生的全部吸附错误信息,例如,在与壳体总元件供给数相比而吸附错误发生次数多的情况下,判定为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存在某些不良。尤其是无吸附的发生次数多的情况下,推定为存在例如元件驱动装置254进行的从收纳室272向引导通路270的元件送入的不良、引导通路270、306中的元件移动不良。
并且,将不良的发生、不良内容、推定的不良原因、对不良的应对等与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识别信息一起显示于显示画面634。作为应对不良情况的对策,进行例如维护警告、散料元件供给装置24的构成元件的更换警告、上述维护、元件更换部位的指示。基于过去发生的吸附错误,生成与错误内容、原因、对策建立了对应关系的数据,存储于模块控制计算机106的RAM,基于该数据来取得并显示不良原因等。
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由于长时间的使用而例如在引导通路270、306中积存有灰尘,或槽磨损,由此,有时无法顺畅地进行元件282从收纳室272的送入、引导通路270、306内的元件传送,由于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构成元件的老化也会产生元件282的传送不良。因此,作业者按照显示而进行引导通路270、306的检查、清扫、构成元件的更换等,来消除不良情况。上述作业可以在对一块基板40的元件安装作业结束后中断安装作业中来进行,也可以在对设定块数的基板40的元件安装作业结束后进行,还可以在元件282用尽而更换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时进行。无论如何,都使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从头主体160向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下降,以执行消除不良情况的作业。
在对元件282进行了拍摄后,吸嘴172向元件安装位置移动而向基板40安装元件282。此时,吸嘴172对元件282的保持位置误差与基板40的元件安装位置的位置误差一起被校正。吸嘴172向元件安装位置回转,并通过落下元件承接板340的开口344而下降到从落下元件承接板340向下方突出的下降位置,将元件282安装于基板40。
在吸嘴172从散料元件供给装置24取出元件后,在向元件拍摄位置、元件安装位置移动时,元件282有时会从吸嘴172脱离而落下。在这种情况下,落下元件282由落下元件承接板340承接,防止从头主体160向基板40上落下这一情况。落下元件282向落下元件承接板340的薄片346上直接落下,或者向图13所示的倾斜面430上落下,由倾斜面430的倾斜引导而向薄片346上落下。若元件282在照明装置222的开口224的上方落下,则利用导光装置236的反射镜238的倾斜向下方引导而由元件落下承接板340承接。在设于开口224的LED230覆盖有倾斜的罩232,因此落下元件282不会挂到LED232上,由罩232的倾斜面233引导而向反射镜238上落下,向落下元件承接板340上落下。而且,即使从吸嘴172脱离的元件282向回转轨迹的外侧飞出,也会与包围回转轨迹的壁422、423(参照图11)、构成头主体160的安装部424(参照图11)接触,而向元件落下承接板340上落下。虽然也存在元件282向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罩308、310上落下这一情况,但是该落下元件282与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一起从头主体160脱离。因此,罩308、310的上表面未设成倾斜面而是设成载放落下元件282的状态。
硅制的薄片346的粘着性高,能防止落下的元件282相对于落下元件承接板340相对移动、偏离、弹起这一情况。因此,能避免落下到落下元件承接板340的露出的部分的元件282在由于安装头120的移动开始、停止时的加速、减速而作用于落下元件承接板340的冲击下从落下元件承接板340落下这一情况。在落下元件承接板340的与元件安装位置对应的部分形成有开口344,但是也能防止向该开口周边落下的元件282从开口344落下这一情况。而且,落下元件承接板340的将设有导光装置236的凹部226的开口覆盖的部分与凹部226的开口周缘部接触,在该部分未粘贴薄片346,但是通过头主体160的对凹部226进行划定的部分,能防止落下元件282从落下元件承接板340落下。
如此在向基板40安装元件的期间,在模块控制计算机106中将投入后元件供给数与用于规定元件使用期限的元件供给数进行比较,若成为该规定的元件供给数以上,则在显示画面634上显示警告。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收纳元件超过了黑化极限这一情况与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识别信息一起显示。此时,安装作业被中断,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从头主体160向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交接,作业者将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更换为收纳有未超过黑化极限的元件282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
另外,壳体总元件供给数与用于规定壳体使用期限的元件供给数相比,若成为该规定的元件供给数以上,则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达到使用极限这一情况与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识别信息一起显示于显示画面634。基于显示而作业者进行适当的处理。作业者进行例如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及元件驱动装置254的检查、维护、元件更换等,进一步使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或者达到寿命而废弃。该处理与基于吸附错误信息的壳体不良判定时的处理同样,在向设定块数的基板40安装元件后等适当的时期进行。可以将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从使用开始日起的经过时间与设定时间进行比较,由此判定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维护等的必要性。
在进行维护等并再次使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时,将其内容与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识别信息一起向模块控制计算机106输入。并且,接着在将该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保持于头主体160而供给元件282时,以0为初始值而对壳体总元件供给数进行统计。在维护后,由于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不是新品,因此可以将比0大的数作为初始值。
在模块控制计算机106中,还取得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元件剩余数。元件剩余数以通过存储于RFID标签330的信息而得到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元件收纳数为初始值,每当取出1个元件282时减1而取得。在元件刚投入之后,元件投入数为元件收纳数,作为元件剩余数的初始值。
而且,在本安装模块10中,通过元件传感器450、452来检测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有无元件282。虽然通过引导通路用元件传感器452来检测元件282,但是若基于收纳部用元件传感器450的检测信号而检测到收纳室272内成为可视为不存在元件282的状态这一情况,则在显示画面634上显示收纳室272内不存在元件282这一情况,并将元件282的种类及元件补给的准备的执行与壳体识别信息一起显示,向作业者报知。
在该状态下,在引导通路270、306内还存在元件282,散料元件供给装置24能够供给元件282。基于收纳元件用元件传感器450的检测信号而提前进行元件补给要求。并且,若基于引导通路用元件传感器452的检测信号而检测到引导通路306的引导通路用元件传感器452的元件检测位置到收纳室272之间的部分不存在元件282这一情况,则可知元件剩余数成为在从引导通路306的元件检测位置到元件供给部316之间存在的元件282的个数这一情况。该元件剩余数在设计上基于所得到的从元件检测位置到元件供给部316的距离和元件282的尺寸进行运算来得到。因此,在检测后,在模块控制计算机106中,对元件取出次数进行统计,若该次数成为元件检测位置/元件供给部间元件数以上,则对应于元件拍摄装置220的拍摄结果来进行元件用尽的判定,若未拍摄到元件282,则设为元件用尽。
若在引导通路306内不存在元件282,则即使吸嘴172进行元件取出动作也不保持元件282,不通过元件拍摄装置220拍摄元件282。然而,即使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存在元件282,由于元件282的落下等未拍摄到元件282这一事态也会产生,因此仅根据未拍摄到元件282来判断不存在元件282这一情况比较轻率。而且,在通过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整体的元件剩余数的统计而元件剩余数成为0的情况下,也可以设为元件用尽,但是由于向收纳室272投入元件时的投入数误差而存在剩余数与实际不同的情况。在将元件282从元件袋放入到收纳室272时,存在元件282溢出或残留于袋内而投入数比规定的数少的情况。此外,若发生吸附错误而未取出元件282,则即使元件取出次数成为元件检测位置/元件供给部间元件数以上,也能取出、拍摄元件282。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通过引导通路用元件传感器452未检测到元件之后的元件取出次数及元件282的拍摄结果而进行元件用尽的判定,能可靠地判定元件用尽。
若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内不存在元件282,则停止安装作业,进行元件补给。元件补给通过将空了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更换为保持于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的2个元件壳体保持部550、552中的一方且在收纳室272内收纳有元件282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来进行。而且,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内不存在元件这一内容及关于空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元件补给的执行指示与壳体识别信息一起显示于显示画面634,对作业者进行指示。
元件传感器450、452的检测信号也可以使用于异常检测。例如,无论收纳部用元件传感器450是否输出接通信号,在进行设定次数的元件取出的期间,只要引导通路用元件传感器452持续输出断开信号,就设为异常发生。这是因为,若元件282的供给正常进行,则成为收纳部用元件传感器450比引导通路用元件传感器452先持续输出断开信号的状态,而该相反的状态的发生为异常。作为其原因,可列举例如引导通路270、306的至少一方的堵塞、元件驱动装置254向引导通路270的元件送入发生不良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停止安装作业,并在显示画面634上显示并报知元件供给不良的发生、不良对应的执行等。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从头主体160向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卸下,作业者进行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检查、维护等。或者,也可以将保持于头主体160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更换为由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保持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即预备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继续进行安装作业。
在元件安装作业中得到的信息、即吸附错误发生履历、壳体总元件供给数、投入后元件供给数、元件剩余数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从头主体160拆下时,在该拆下之前通过RFID读写器410经由天线412向RFID标签330写入。将壳体总元件供给数、投入后元件供给数、元件剩余数改写,并添写吸附错误信息作为吸附错误发生履历。而且,通过收纳部用元件传感器450及引导通路用元件传感器452的检测信号得到的收纳室272及引导通路306的元件282的有无信息也向RFID标签330写入。上述信息也可以每当取得时向RFID标签330写入。
通过向RFID标签330写入信息,例如,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接下来无论是在与先前使用过的安装模块10相同的安装模块10中使用的情况下,还是在不同的安装模块10中使用的情况下,都能够在安装模块10中利用存储于RFID标签330的信息。由此,能避免供给元件的种类的错误,在适当的时期进行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维护,不使用超过了使用极限的元件282、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等,维护、元件更换、壳体更换等的作业性提高,而且,能够将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在尽可能良好的状态下使用,能得到元件供给性能的提高、生产基板的品质提高效果。而且,在安装模块10中可以不用管理关于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收纳元件的信息。
基于图22来说明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更换。另外,将当前保持于头主体160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称为先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将收纳有与先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供给的元件282同种的元件282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即保持在元件壳体保持部550、552的一方且与先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不同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称为后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在头主体160安装有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状态下,后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由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的2个元件壳体保持部550、552的一方保持,另一方的壳体保持部未保持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而变空。
在更换时,滑动件502位于前进端位置,由于安装头120的移动而先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向空的壳体保持部、在图22(a)所示的例子中为前侧的壳体保持部506上移动。此时,升降部件560位于下降端位置,元件壳体保持部550位于退避位置。安装头120相对于空的元件壳体保持部550而向预先设定的壳体交接位置移动。该位置是在先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通过元件壳体保持部550定位于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上设定的位置的状态下保持的位置。
在先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移动后,如图22(b)所示,升降部件560向上升端位置上升,元件壳体保持部550向壳体交接位置上升。该位置是先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载置在壳体保持台590上的位置,通过壳体定位保持装置保持先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在保持后,将夹紧装置382、384对先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夹紧解除,然后,元件壳体保持部550向退避位置下降。由此,定位销320、322从定位孔406、408脱离,凹部268从旋转盘350脱落,在将元件驱动装置54全部保持于安装头120的状态下将先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从安装头120拆下。
在先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拆下后,安装头120相对于保持后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壳体保持部、在此为元件壳体保持部552,向预先设定的壳体交接位置移动。在移动后,如图22(c)所示,升降部件560向上升端位置上升,保持有后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元件壳体保持部552向壳体交接位置上升。由此,旋转盘350嵌入到后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凹部268,定位销320、322与定位孔406、408嵌合,并且引导通路形成体258的定位销320、322的周边部分与头主体160的下表面抵接。在元件壳体保持部552上升后,夹紧爪386向夹紧位置转动,后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在沿水平方向及上下方向被定位的状态下由安装头120保持,并且通过元件驱动装置54,成为能够对收纳室272内的元件282施加朝向引导通路270、306的方向的移动力的状态。
后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保持于安装头120,在成为先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之后,保持有该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元件壳体保持部552向退避位置下降,成为空的元件壳体保持部552。并且,安装头120恢复从新的先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供给的元件282向基板40的安装。在安装恢复之前,进行存储于RFID标签330的信息的读出,进行有无壳体的确认、元件种类的确认等。而且,滑动件502向后退端位置移动,通过作业者向空的元件收纳壳体256投入元件282。在投入后,滑动件502向前进端位置移动,为下一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更换作准备而待机。
在如此将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从安装头120拆下、安装时,与固定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上的落下元件承接板340一起相对于安装头120自动地安装、拆下。若存在由落下元件承接板340承接的元件282,则在从安装头120拆下后,在滑动件502移动到后退端位置的状态下作业者将落下元件从落下元件承接板340去除。与在落下元件承接板仍安装于安装头120的状态下进行落下元件的除去的情况相比,作业较为容易,但是落下元件承接板340安装于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与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一起从安装头120拆下,因此相对于安装头120的装卸较为容易,能够特别容易且迅速地进行落下元件的除去。落下元件承接板340与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一起以水平的姿势从头主体160拆下,因此落下到薄片346上的元件282不会从落下元件承接板340落下这一情况自不必说,落下到除薄片346以外的部分的元件282也不会从落下元件承接板340落下。落下元件承接板340从安装头120的拆下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上、即从基板保持装置22离开的位置进行,且在下方没有基板40的位置进行,因此即使万一落下元件282从落下元件承接板340落下,也不会落下到基板40上。
另外,虽然存在元件282落下到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罩308、310上这一情况,但是罩308、310的上表面未倾斜,元件282仍载于罩308、310上。该元件282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从头主体160拆下时仍载于罩308、310上,与落下元件承接板340上的落下元件一起被去除。另外,落下元件的除去可以在将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仍安装于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从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拆下。
对主体侧元件供给装置供给模式的元件安装进行说明。
在这种情况下,也可知通过安装控制程序的设定而执行的供给模式的种类为主体侧元件供给装置供给模式。在执行该供给模式时,未进行散料元件供给装置24的元件供给,因此不需要将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安装于头主体160。
因此,若设定主体侧元件供给装置供给模式的元件安装,则判定是否在头主体160安装有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该判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在执行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供给模式时的是否在头主体160安装有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判定同样地进行。若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安装于头主体160,则使头移动装置122及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动作,从头主体160向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交付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从头主体160拆下。因此,即使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未供给元件282,也不会与头主体160一起移动,能避免元件282的黑化不必要地进行这一情况,元件282的寿命提高,能避免安装成本的增大。
在主体侧元件供给装置供给模式下,将由带式供料器50供给的元件向基板40安装。因此,安装头120向带式供料器50移动,接收元件。吸嘴172下降到元件安装取出位置而吸附元件,从带式供料器50取出。若由头主体160保持的全部吸嘴172接收到元件,则安装头120向基板40移动。元件282在取出后,在元件拍摄位置由元件拍摄装置220拍摄,在元件安装取出位置向基板40安装。
对两元件供给装置供给模式进行说明。
在执行该模式时,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由头主体160保持。该保持与执行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供给模式时同样地进行。由散料元件供给装置24及带式供料器50供给的元件向基板40的安装例如记载在日本特开2013-69798号公报中,省略说明。在执行该模式时,对于散料元件供给装置24,也与执行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供给模式时同样,进行有无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判定,并利用存储于RFID标签330的信息,进行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不良判定等。
根据以上的说明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型散料元件供给装置24构成第一元件供给装置,模块主体侧元件供给装置23构成第二元件供给装置,它们构成在安装模块10中供给元件的元件供给装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夹紧传感器400、402构成检测是否在头主体160、甚至第二X轴滑动件142安装有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可装卸部传感器,基于模块控制计算机106的信息读取的有无及夹紧传感器400、402的检测信号来判定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是否安装于头主体160的部分构成有无可装卸部判定部,基于RFID读写器410未读取到存储在RFID标签330的存储部中的信息这一情况、及夹紧传感器400、402的检测信号为断开信号这一情况来判定为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未安装于头主体160的部分构成无可装卸部判定部。
此外,RFID标签330构成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相关信息存储部,利用存储在模块控制计算机106的RFID标签330中的吸附错误发生履历、壳体总元件供给数、用于规定壳体使用期限的元件供给数而将带通路的元件壳体的不良、是否需要维护、是否需要更换与壳体识别信息一起显示的部分构成进行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的不良报知、要维护报知、要更换报知中的至少1个的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状态信息报知部,利用投入后元件供给数及用于规定元件使用期限的元件数来检测到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保持的元件282达到使用极限这一情况、并与壳体识别信息一起显示的部分构成元件使用极限到达报知部,利用壳体总元件供给数及用于规定壳体使用期限的元件供给数来检测到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到达使用极限这一情况、并与壳体识别信息一起显示的部分构成可装卸部使用极限到达报知部,它们构成读取信息利用部。在存储于RFID标签330内的与电子电路元件的有无相关的信息是虽然元件282存在于引导通路270、306但是不存在于收纳室272的信息的情况下,将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安装于头主体160,在读出该信息时,能够作出元件补给要求。基于模块控制计算机106的该读取信息而要求元件补给的部分构成作为读取信息利用部的元件补给要求部。
此外,基于模块控制计算机106的安装控制程序来控制安装装置26、并使吸嘴172进行元件的取出及安装的部分构成主控制部,判定设定于安装控制程序的供给模式为哪个供给模式的部分构成基于安装控制程序来判定是否需要可装卸部的、作为是否需要可装卸部判定部的是否需要依据安装控制程序判定部,无论是否在安装控制程序中设定基于主体侧元件供给装置供给模式的元件安装、在检测到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安装于头主体160的情况下都将其内容显示于显示画面634的部分构成报知控制部,禁止安装装置26的动作的部分构成动作禁止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设置多个、例如2个元件壳体保持部,与安装于头主体160而供给元件282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不同,对收纳有元件282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进行保持,并且各元件壳体保持部550、552单独通过壳体保持部升降装置554、556而升降。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元件壳体保持部550、552分别构成可装卸部储存器,壳体保持部升降装置554、556分别构成自动地进行可装卸部向可动部件侧部的安装及向可装卸部储存器的收纳的自动装卸装置,元件壳体保持/升降装置506、508分别构成可装卸部储存器兼自动装卸装置。元件壳体保持/升降装置506、508分别是可装卸部储存器,也是自动装卸装置,可装卸部储存器及自动装卸装置共有全部。
而且,基于收纳部用元件传感器450的检测信号而将元件补给要求显示于显示画面634上的部分构成依据传感器信号补给元件要求部。
另外,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中的元件补给要求可以在以设于可装卸部的信息存储部中存储的元件剩余数为初始值而进行计数的元件剩余数成为设定数以下时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将以控制装置的元件剩余数为初始值而进行计数的元件剩余数与设定数进行比较来进行元件补给要求的部分构成作为读取信息利用部的元件补给要求部。
另外,可以基于存储在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相关信息存储部内的与元件收纳部和引导通路中的至少一方的元件的有无相关的信息来报知元件补给要求。例如,在可装卸部保持于可动部件侧部时,若通过信息读取部对元件相关信息的读取而得到元件虽然存在于引导通路但是未存在于元件收纳部的信息,则报知执行元件补给准备。
电子电路元件的使用极限除了黑化等伴随着使用而到达之外,也存在与使用无关地由于制造后的时间经过而到达的情况。在前者的情况下,除了向元件收纳部投入元件后的元件供给数之外,例如,也可以累计元件投入后的元件收纳部安装于可动部件侧部的时间,并使用于到达使用极限的到达判定。通过存储元件投入后的元件收纳部相对于可动部件侧部安装、拆下的日期和时间、每当安装时取得所安装的时间并存储来得到该时间。
在后者的情况下,即电子电路元件的使用极限与使用无关而到达的情况下,可以在可装卸部的信息存储部存储电子电路元件的制造日,并使用于元件到达使用极限的到达判定。而且,若放入有制造后的电子电路元件的袋开封等电子电路元件的老化因捆包的解除而开始,则将捆包解除的日期存储于信息存储部,使用于元件到达使用极限的到达判定。
关于可装卸部,也是若使用极限与使用无关地由于制造后的时间经过而到达,则在信息存储部存储可装卸部的制造日,并使用于使用极限的判定。
元件、可装卸部的使用极限可以由控制装置自动设定。例如,若吸附错误的发生次数相对于元件供给数的比率超过了设定比率,则将此时的元件供给数设为对使用极限进行规定的元件供给数。
元件收纳部当前收纳的元件的量可以通过个数和重量的至少一方来取得。而且,在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相关信息存储部,也可以取代可装卸部的识别信息,或者与可装卸部的识别信息一起存储由元件收纳部收纳的元件的识别信息。作为元件的识别信息,可使用例如元件的型号。
通过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状态信息报知部,与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状态信息一起报知的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元件收纳部、收纳于元件收纳部的元件中的至少1个的识别信息优选包含表示种类的信息和分别逐个赋予的识别信息中的至少1个信息。
另外,元件补给要求、以元件使用极限到达报知为首的各种报知也优选根据需要,与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元件收纳部、收纳于元件收纳部的元件的至少1个识别信息一起进行。
在设于可装卸部的信息存储部存储全部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相关信息这一情况并非必须,也可以存储一部分。例如,在信息存储部存储可装卸部的识别信息,并将其他信息的至少一部分与可装卸部的识别信息建立对应关系而存储于主计算机的信息存储部。在主计算机的信息存储部存储的信息基于识别信息而读出并使用,根据需要进行更新。在主计算机对多个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进行管理的情况下,无论将可装卸部在哪个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中使用,都能得到对于此的最新的信息。
设于可装卸部的信息存储部包括可改写的信息存储部和不能改写的信息存储部。前者包括例如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标签,后者包括例如条形码、二维码。若使用市售的可改写的纸标签,则作为可改写的信息存储部,可以使用条形码、二维码。信息读取部由例如条形码读取器、二维码读取器等读码器、RFID读写器构成。
另外,作为设于可装卸部的信息存储部,也可以采用除RFID标签等非接触通信存储器以外的存储部,例如,可以采用电连接而进行通信的存储器等。
无可装卸部判定部可以基于仅无法读取信息存储部的信息来判定为在可动部件侧部未安装可装卸部。
在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1设置的RFID读写器603的天线可以不与元件壳体保持部一起设置,也可以在多个元件壳体保持部共同设置1个。例如,在更换装置主体500的从安装模块10向前方突出的后部,将共同的天线设置成能够在与多个元件壳体保持部的排列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移动。共同的天线通过设于更换装置主体500的天线移动装置而移动,与移动到后退端位置的滑动件502的元件壳体保持部550、552所保持的各带通路的元件壳体252的RFID标签330选择性地相向,在RFID标签330与RFID读写器603之间进行通信。将共同的天线固定位置地设于更换装置主体500,通过滑动件502的移动,而使2个RFID标签330选择性地与共同的天线相向。
在收纳部用元件传感器由透射型光电传感器构成的情况下,可以仅使与壳体部件262的光路对应的部分透明。
另外,在为了检测引导通路内有无元件而在引导通路设置非反射部的情况下,可以在引导通路的底面形成开口来作为非反射部。该开口优选由透明材料封闭。
另外,作为收纳部用元件传感器,将多个光电传感器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或者将线传感器沿上下方向设置,由此能够检测收纳室内的元件剩余量。
也可以使用收纳部用元件传感器和引导通路用元件传感器中的至少一方作为可装卸部传感器,将该检测信号使用于是否在可动部件侧部安装有可装卸部的判定。作为可装卸部传感器,可以将对可装卸部的构成部件中的任一个、例如元件收纳壳体或引导通路形成体进行检测的传感器设于可动部件侧部。
收纳部用元件传感器和引导通路用元件传感器可以仅设置一方,在这种情况下,该一方与可装卸部一起设于未装卸的可动部件侧部。在设置收纳部用元件传感器和引导通路用元件传感器这两方的情况下,可以将它们中的仅任一方设于可动部件侧部,或者可以将它们双方都设于可动部件侧部。
在设置收纳部用元件传感器和引导通路用元件传感器这两方的情况下,优选这两方都在从可装卸部相对于可动部件侧部进行装卸时的移动轨迹偏离的位置处保持于可动部件侧部。
可装卸部优选相对于可动部件侧部沿上下方向进行装卸,但并非必须。例如,也可以沿水平方向进行装卸。更具体而言,在元件收纳部具有沿铅垂面延伸的扁平的形状的情况下,也可以设为在与该扁平的形状正交的方向或平行的方向上进行装卸。
收纳部用元件传感器也可以设为具备在光路的两端分别设置的发光部和受光部的透射型传感器,也可以设为包括在光路的一端配置的反射器和朝向该反射器投光的投光部及接受来自反射器的反射光的受光部的反射型传感器,反射器配置在元件收纳壳体的两主壁的两内表面间,投光部及受光部也优选配置在将两主壁的两外表面向侧方延长所得的两延长平面间的空间内。
作为收纳部用元件传感器,也可以采用对收纳于元件收纳部的元件的重量进行检测的重量传感器。
在设置引导通路用元件传感器的情况下,在散料元件的表面为光的反射率高的材料的情况下,在光路的下端部设置非反射部,受光部接受由散料元件反射的光。非反射部的与水平引导通路部的至少投光部相向的部分的内表面因发黑等而成为反射率低的面,或者与水平引导通路部的至少投光部相向的部分由透明材料形成或开口。相对于此,在散料元件的表面为光的反射率低的材料的情况下,在光路的下端部设置反射部。虽说是“非反射部”、“反射部”,但只要是与散料元件的表面相比明显反射率低或反射率高的部分即可。
将形成引导通路的槽的开口覆盖的罩可以仅使与元件检测位置对应的部分透明。
有无可装卸部判定部的一例是包含可装卸部传感器的结构,但并非必须。例如,也可以采用基于从下方拍摄由元件保持件保持的电子电路元件的元件拍摄装置的拍摄结果来判定有无可装卸部的结构、基于在可动部件加速时或减速时作用于移动装置的力或作为驱动源的马达的驱动电流的大小来判定有无可装卸部的结构、在可装卸部保持于可动部件侧部的情况下每当执行一连串的基板生产时(向设定数的电路基材安装元件时)存储可装卸部保持装置进行了可装卸部的保持动作这一情况、并基于该存储来判定有无可装卸部的结构等。
另外,是否需要可装卸部判定部的一例基于安装控制程序进行判定,但并非必须。例如,也可以采用基于通过操作员从输入装置输入的是否需要的信息、根据应组装的电子电路名而自动地取得的是否需要的信息等进行判定的结构。
是否需要依据安装控制程序判定部如实施方式中说明那样,在安装控制程序包含表示是否需要可装卸部的信息自身的情况下通过读出该信息而能够进行判定,此外例如可以基于安装控制程序是否包含指示向可装卸部储存器移动的命令、是否包含通过可装卸部供给的种类的电子电路等来判定是否需要可装卸部。
在1块电路基材上安装有由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供给的电子电路元件、由位置固定的元件供给装置供给的电子电路元件这两方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安装由位置固定的元件供给装置供给的电子电路元件时将可装卸部从可动部件侧部拆下,在安装由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供给的电子电路元件时将可装卸部安装于可动部件侧部。
在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中若仅进行由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供给的电子电路元件向电路基材的安装,则可装卸部始终需要安装于可动部件侧部,是否需要可装卸部判定部省略,只要仅设置有无可装卸部判定部即可。
可装卸部储存器和自动装卸装置构成相互不同的装置这一情况也可以设为共有至少一部分的装置。在前者的情况下,例如,将可装卸部储存器设为具备多个收纳可装卸部的收纳部的结构,将自动装卸装置设为在该可装卸部储存器与可动部件侧部之间进行可装卸部的交接的结构。在后者的情况下,例如,设置多个可装卸部储存器兼自动装卸装置,这多个可装卸部储存器兼自动装卸装置分别仍保持从可动部件侧部拆下的可装卸部,在接下来需要的情况下安装于可动部件侧部。
可装卸部相对于可动部件侧部的装卸可以由作业者通过手动进行。
可装卸部无需安装于可动部件侧部,在将可装卸部从可动部件侧部拆下的情况下,可以取代可装卸部而将替代部件保持于可动部件侧部。
替代部件可以设为例如:在移动型散料元件供给装置的元件收纳部及引导通路形成部从可动部件拆下的状态下,取代元件收纳部及引导通路形成部而覆盖元件驱动装置,为了避免元件驱动装置露出而使用的结构;或在将可装卸部固定于可动部件侧部的夹紧装置处于夹紧状态这一情况成为移动装置的动作许可条件的情况下,出于不将可装卸部安装于可动部件侧部而使移动装置动作的目的,为了使夹紧装置为夹紧状态而使用的结构。无论如何,替代部件都尽量优选质量小的结构。这是因为,通过移动装置移动的质量越小,则越能增大可动部件的加速度、减速度,能较大地得到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的生产率。
作为替代部件,可以采用例如模型部件、未保持电子电路元件的空的可装卸部、罩部件。模型部件模拟可装卸部的外观,具有与可装卸部同样地保持于可动部件侧部的结构,但不具有元件供给功能,罩部件具有将可动部件侧部的拆下了可装卸部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形状、尺寸及保持于可动部件侧部的结构。
在移动型散料元件供给装置中,既可以将元件收纳部设为能够相对于包含引导通路形成部的可动部件侧部进行装卸,也可以将元件收纳部及引导通路形成部一起设为能够相对于可动部件侧部进行装卸。在移动型散料元件供给装置包含元件驱动装置的情况下,元件驱动装置相对于可动部件侧部既可以能够进行装卸,也可以不能进行装卸。
移动型散料元件供给装置的元件驱动装置除了上述实施方式记载的形态的装置之外,也可以是例如日本特开2013-69798号公报记载那样的如下装置:以电动马达为驱动源而使筒上下,向收纳于元件收纳壳体的元件内进入、退避,由此促进元件向引导通路的送入。
移动型散料元件供给装置包括元件驱动装置这一情况并非必须。例如,若元件借助自重从元件收纳部向引导通路进入,则可以省略元件驱动装置。
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
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的可装卸部的信息存储部中存储的信息在元件安装机外由读取装置读取,例如,可以利用于可装卸部的状态掌握,或者通过写入装置将信息写入。
安装装置包括相对于可动部件进行装卸的安装头这一情况并非必须,也可以将可动部件作为头主体而设置元件保持件等。
附图标记说明
24:移动型散料元件供给装置 26:安装装置 31:带通路的元件壳体更换装置32:模块控制装置 40:电路基板 120:安装头122:头移动装置 172:吸嘴 180:头主体220:元件拍摄装置 222:照明装置 252:带通路的元件壳体 254:元件驱动装置 256:元件收纳壳体 258:引导通路形成体 270、306:引导通路 316:元件供给部 330:RFID标签 340:落下元件承接板 346:薄片 380:带通路的元件壳体安装装置 382、384:夹紧装置 410:RFID读写器 450:收纳部用元件传感器 452:引导通路用元件传感器480:安装头控制装置 506、508:元件壳体保持/升降装置

Claims (6)

1.一种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包括:
基材保持装置,保持电路基材;
元件供给装置,供给电子电路元件;
安装装置,包括:(a)元件保持件、(b)保持所述元件保持件的可动部件、(c)使所述可动部件至少相对于所述基材保持装置进行移动的移动装置;及
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安装装置,使所述元件保持件从所述元件供给装置接收电子电路元件并安装到保持于所述基材保持装置的电路基材上,所述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元件供给装置包括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所述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保持于所述可动部件,通过所述移动装置而与所述元件保持件一起移动,且能够向所述元件保持件供给电子电路元件,
所述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具备可装卸部,所述可装卸部至少包括收纳多个电子电路元件的元件收纳部、且能够相对于处于所述可动部件一侧的部分即可动部件侧部进行装卸,并且,为了防止从所述元件保持件落下的电子电路元件即落下元件落下到保持于所述基材保持装置的电路基材上,在所述可装卸部安装有承接落下元件的落下元件承接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其中,
所述移动型元件供给装置包括移动型散料元件供给装置,
所述移动型散料元件供给装置具备:(a)元件收纳部,将电子电路元件收纳为散装状态的散料元件;及(b)引导通路形成部,形成从所述元件收纳部将散料元件以整齐排列的状态向元件供给部引导的引导通路,
在所述移动型散料元件供给装置上安装有所述落下元件承接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其中,
所述安装装置还包括保持件升降装置和元件保持件移动装置,所述保持件升降装置使所述元件保持件相对于所述可动部件相对地升降,所述元件保持件移动装置使所述元件保持件在与利用所述保持件升降装置进行升降的升降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可动部件侧部而相对地向元件接收位置和元件安装位置移动,
在所述落下元件承接部件上形成有开口,所述开口容许所述元件保持件在所述元件安装位置利用所述保持件升降装置而下降到比所述落下元件承接部件向下方突出的下降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其中,
所述安装装置还包括保持件升降装置和元件保持件移动装置,所述保持件升降装置使所述元件保持件相对于所述可动部件相对地升降,所述元件保持件移动装置使所述元件保持件在与利用所述保持件升降装置进行升降的升降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可动部件侧部而相对地向元件接收位置和元件安装位置移动,
在所述落下元件承接部件上形成有开口,所述开口容许所述元件保持件在所述元件安装位置利用所述保持件升降装置而下降到比所述落下元件承接部件向下方突出的下降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其中,
在所述落下元件承接部件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设有相对移动抑制层,所述相对移动抑制层抑制落下电子电路元件相对于所述一部分相对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其中,
所述相对移动抑制层至少设置在将所述开口的周边包围的部分。
CN201380049120.4A 2012-09-20 2013-06-26 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 Active CN1046630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PCT/JP2012/074105 2012-09-20
PCT/JP2012/074105 WO2014045377A1 (ja) 2012-09-20 2012-09-20 バルク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装着装置
JPPCT/JP2012/074106 2012-09-20
PCT/JP2012/074106 WO2014045378A1 (ja) 2012-09-20 2012-09-20 バルク部品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バルク部品補給方法
PCT/JP2013/067524 WO2014045664A1 (ja) 2012-09-20 2013-06-26 電子回路部品装着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63017A CN104663017A (zh) 2015-05-27
CN104663017B true CN104663017B (zh) 2017-06-13

Family

ID=5034099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48976.XA Active CN104641737B (zh) 2012-09-20 2013-06-26 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
CN201380049120.4A Active CN104663017B (zh) 2012-09-20 2013-06-26 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48976.XA Active CN104641737B (zh) 2012-09-20 2013-06-26 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9936619B2 (zh)
EP (2) EP2900049B1 (zh)
JP (5) JP6278892B2 (zh)
CN (2) CN104641737B (zh)
WO (4) WO201404566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021802A1 (en) * 2014-07-15 2016-01-2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mponent mounting related apparatus and component mounting related system
US10542649B2 (en) * 2014-07-15 2020-01-2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mponent mounting related apparatus and component mounting related system
WO2016030946A1 (ja) 2014-08-25 2016-03-03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EP3193574B1 (en) * 2014-09-09 2021-03-24 FUJI Corporation Tape feeder holding device
JP6031544B2 (ja) * 2015-03-02 2016-11-24 Thk株式会社 押付装置
EP3316671B1 (en) * 2015-06-25 2020-06-17 FUJI Corporation Component mounter
WO2017033268A1 (ja) * 2015-08-25 2017-03-02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ライン
JP6586634B2 (ja) * 2015-10-05 2019-10-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実装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メンテナンス支援システムおよびメンテナンス支援方法
JP6492289B2 (ja) * 2015-10-14 2019-04-0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装着装置
WO2017098550A1 (ja) * 2015-12-07 2017-06-15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部品装着ヘッド
US9769970B2 (en) * 2015-12-16 2017-09-19 Panasonic Factory Solutions Asia Pacifi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eed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for insertion onto circuit boards
JP6592528B2 (ja) * 2015-12-24 2019-10-1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表面実装機
JP6603876B2 (ja) * 2016-03-02 2019-11-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クリンチ機構及び部品装着装置
CN107466169B (zh) * 2016-06-03 2024-03-08 深圳万知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led贴片机送料装置
CN106163130B (zh) * 2016-08-28 2018-10-02 中山市鸿菊自动化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滚压贴片机工作头的运动机构
JP6535883B2 (ja) * 2016-10-11 2019-07-0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部品実装機
WO2018092250A1 (ja) * 2016-11-17 2018-05-24 株式会社Fuji セットアップ支援装置
CN109983858B (zh) * 2016-11-29 2020-11-27 株式会社富士 元件供给系统及元件安装机
CN110870399B (zh) * 2017-07-18 2021-03-12 株式会社富士 元件安装机
JP6802387B2 (ja) * 2017-09-22 2020-12-16 株式会社Fuji 部品供給装置
US11432444B2 (en) * 2017-09-28 2022-08-30 Fuji Corporation Component mounting machine
EP3709784B1 (en) * 2017-11-06 2022-10-26 Fuji Corporation Component mounting line
WO2019224904A1 (ja) * 2018-05-22 2019-11-28 株式会社Fuji 作業ヘッドの取り付け構造
JP7049965B2 (ja) 2018-08-29 2022-04-07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脇用汗取りパッド
CN113170605B (zh) * 2018-12-25 2022-09-27 株式会社富士 安装系统
JP7010864B2 (ja) * 2019-02-26 2022-02-10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ケースが回路基板から取り外されたか否かを記録するケース開封記録装置及びケース開封記録システム
TWI827810B (zh) * 2019-03-08 2024-01-0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定位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10856434B (zh) * 2019-11-11 2021-09-03 蒋超 一种元器件贴装电路层连续送料输送贴装设备
CN112566377B (zh) * 2020-12-07 2022-04-08 娄底市中信高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线路板自动脱带系统
CN116649000A (zh) * 2021-01-29 2023-08-25 株式会社富士 供料器管理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47793A (ja) * 2002-05-28 2003-12-05 Fuji Mach Mfg Co Ltd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CN1791325A (zh) * 2004-12-08 2006-06-2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搬送装置、表面安装机以及元件测试装置
JP2008270332A (ja) * 2007-04-17 2008-11-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部品供給装置
JP2010228912A (ja) * 2009-03-02 2010-10-14 Taiyo Yuden Co Ltd バルクフィーダ
CN102245487A (zh) * 2008-12-12 2011-11-16 太阳诱电株式会社 散料供料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0910B2 (ja) * 1987-04-20 1994-03-2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チツプ収納カセツト
US5400497A (en) * 1990-10-29 1995-03-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lectronic parts mounting apparatus having memory equipped parts supply device
JPH07112116B2 (ja) * 1992-04-20 1995-11-29 ティーディーケイ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の自動供給装置
US5325305A (en) * 1992-07-24 1994-06-28 The Boeing Company Automated setup verification system
JP3552733B2 (ja) * 1993-06-22 2004-08-11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 電子部品自動装着システム
US5649356A (en) * 1995-09-22 1997-07-22 Universal Instrument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lying and placing components
JP3189225B2 (ja) * 1997-04-11 2001-07-16 ティーディーケイ株式会社 チップ部品供給装置
JPH1146088A (ja) * 1997-05-27 1999-02-16 Tenryu Technic:Kk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JPH1146092A (ja) * 1997-05-29 1999-02-16 Taiyo Yuden Co Ltd 電子部品搭載装置
JPH10335888A (ja) * 1997-06-04 1998-12-18 Juki Corp バルクフィーダーにおけるバルクカセット誤挿入防止方法
TW426306U (en) * 1998-03-05 2001-03-11 Taiyo Yuden Kk Electronic component placing apparatus
JP2000107956A (ja) * 1998-10-05 2000-04-18 Rohm Co Ltd チップマウンタ
JP2000261192A (ja) * 1999-03-09 2000-09-22 Sony Corp 部品ストック限界時間判定方法及び装置
JP2001331223A (ja) * 2000-05-22 2001-11-30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缶内の粉粒体レベル監視方法
JP2002280793A (ja) * 2001-03-22 2002-09-27 Juki Corp 電子部品搭載機
JP2002370817A (ja) * 2001-06-14 2002-12-24 Ntn Corp 部品供給装置
JP3876693B2 (ja) * 2001-11-19 2007-02-0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子部品の誤供給防止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供給装置
JP4320204B2 (ja) 2002-07-19 2009-08-26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対基板作業システム
JP2004119637A (ja) * 2002-09-25 2004-04-15 Fuji Mach Mfg Co Ltd 電子部品実装方法、電子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実装プログラム
US7273166B2 (en) * 2002-11-11 2007-09-25 Fuji Machine Mfg. Co., Ltd. Component information apply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WO2004086839A1 (ja) * 2003-03-25 2006-06-29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関連情報読取装置
US7571539B2 (en) * 2003-08-26 2009-08-11 Panasonic Corporation Component verif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JP4378148B2 (ja) * 2003-10-22 2009-12-02 Juki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JP2006128166A (ja) * 2004-10-26 2006-05-18 Alps Electric Co Ltd 電子部品装着用バルクノズル
JP2006273335A (ja) * 2005-03-28 2006-10-12 Juki Corp 部品供給トレー
WO2007057968A1 (ja) * 2005-11-18 2007-05-24 Fujitsu Limited 部品搭載装置における作業支援システム、部品配列の認識方法およびカセット配列の認識方法
JP4728163B2 (ja) * 2006-04-28 2011-07-20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JP4777151B2 (ja) * 2006-06-07 2011-09-21 Juki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装置における部品廃棄ボックス
JP2008085067A (ja) * 2006-09-27 2008-04-10 Juki Corp 部品廃棄ボックス
JP2008311509A (ja) * 2007-06-15 2008-12-25 Fuji Mach Mfg Co Ltd バルクフィーダ
JP2010233816A (ja) * 2009-03-31 2010-10-21 Olympia:Kk スロットマシン
JP4610674B1 (ja) * 2009-05-29 2011-01-12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バルクフィーダ用部品収納ケース
JP5635835B2 (ja) * 2010-08-18 2014-12-03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ウェハ供給装置およびチップボンディング装置
JP2012074105A (ja) 2010-09-29 2012-04-12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記録装置/方法/媒体、再生装置/方法
JP5875038B2 (ja) 2011-09-21 2016-03-02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電子回路部品装着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47793A (ja) * 2002-05-28 2003-12-05 Fuji Mach Mfg Co Ltd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CN1791325A (zh) * 2004-12-08 2006-06-2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搬送装置、表面安装机以及元件测试装置
JP2008270332A (ja) * 2007-04-17 2008-11-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部品供給装置
CN102245487A (zh) * 2008-12-12 2011-11-16 太阳诱电株式会社 散料供料器
JP2010228912A (ja) * 2009-03-02 2010-10-14 Taiyo Yuden Co Ltd バルクフィー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22664B2 (ja) 2017-11-01
WO2014045663A1 (ja) 2014-03-27
CN104663017A (zh) 2015-05-27
JP2017220687A (ja) 2017-12-14
JP6181656B2 (ja) 2017-08-16
WO2014045662A1 (ja) 2014-03-27
EP2900049A4 (en) 2016-08-17
US20150237740A1 (en) 2015-08-20
JPWO2014045662A1 (ja) 2016-08-18
JP6154816B2 (ja) 2017-06-28
WO2014045664A1 (ja) 2014-03-27
WO2014045661A1 (ja) 2014-03-27
US9936619B2 (en) 2018-04-03
JPWO2014045661A1 (ja) 2016-08-18
EP2900050A1 (en) 2015-07-29
JPWO2014045663A1 (ja) 2016-08-18
EP2900050B1 (en) 2019-10-30
CN104641737A (zh) 2015-05-20
EP2900049A1 (en) 2015-07-29
US10045442B2 (en) 2018-08-07
CN104641737B (zh) 2017-12-05
JPWO2014045664A1 (ja) 2016-08-18
EP2900049B1 (en) 2020-02-19
JP6278892B2 (ja) 2018-02-14
JP6387168B2 (ja) 2018-09-05
EP2900050A4 (en) 2016-05-18
US20150223374A1 (en) 2015-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63017B (zh) 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
CN104641735B (zh) 散装元件供给系统及散装元件补给方法
CN102802397B (zh)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CN103828503B (zh) 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
CN105265036B (zh) 吸嘴管理系统
CN106233832B (zh) 电子元件安装装置
CN104641736B (zh) 散装元件供给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
CN102577660B (zh) 电子电路零件安装机
JP6348687B2 (ja) ノズル収容装置
WO2018185864A1 (ja) 部品実装機及び部品実装ラインの管理システム
JP2018125357A (ja) 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用部品供給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自動交換システム並びに部品実装機
CN103808255A (zh) 裸片位置判定系统
JP5808160B2 (ja)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JP7448383B2 (ja)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管理システム
JP7359863B2 (ja) 部品管理装置および部品管理方法
JP2017126799A (ja) バルク部品補給方法
EP3897088A1 (en) Component recovery device and component mounting mach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Patentee after: Fuji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Patentee before: Fuji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