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22159A -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安装装置 - Google Patents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安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22159A
CN104322159A CN201380026358.5A CN201380026358A CN104322159A CN 104322159 A CN104322159 A CN 104322159A CN 201380026358 A CN201380026358 A CN 201380026358A CN 104322159 A CN104322159 A CN 1043221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band
parts
supply
r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2635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22159B (zh
Inventor
田之口亮斗
柳田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High Tech Instrum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High Tech Instrum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High Tech Instrument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3221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221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221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221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05K13/021Loading or unloading of con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05K13/0419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tape fee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9/00Changing the web roll
    • B65H19/10Changing the web roll in unwinding mechanisms or in connection with unwinding oper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13Means to assemble electrical device
    • Y10T29/53174Means to fasten electrical component to wiring board, base, or substrate
    • Y10T29/53178Chip component

Abstract

提供紧凑且能够高效地供给电子部件的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安装装置。部件供给装置(1)是相对于将电子部件安装于基板的部件安装装置(7)而装填部件供给带(T)且使电子部件从部件供给带(T)露出地进行供给的装置。部件供给装置(1)具备:当先前的部件供给带(Ta)耗尽时补充供给新的部件供给带(Tb)的补充供给装置(2);以及检测先前的部件供给带(Ta)的耗尽的传感器(S)。补充供给装置(2)具备:供卷绕部件供给带(T)的卷盘(20)插入的卷盘保持部(21);以及部件供给带(T)的待机部(5)。若传感器(S)检测到先前的部件供给带(Ta)的耗尽并发出检测信号,则使部件供给带(T)从待机部(5)移动,从而补充供给部件供给带(T)。

Description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安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安装装置(Electronic chips feeder andElectronic chips mounter)。并且,详细而言,本发明涉及使部件供给带的部件收纳部内的电子部件露出而能够取出电子部件的部件供给装置以及使用该部件供给装置来将电子部件安装到基板上的部件安装装置,其中,部件供给带由收纳电子部件(electronic chips)的部件收纳部以规定间隔排列为一列的载带和封闭部件收纳部的盖带(electronic chips tape)构成。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电子装置的电路基板((Printed Circuit Board),以下,称为“基板”)安装芯片部件等的电子部件的情况下,从卷绕了以规定间距收纳电子部件的部件供给带的卷盘(reel),利用部件供给装置一边解开该部件供给带一边连续地自动补充供给电子部件,并且利用部件安装装置安装到基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图10是表示用于以往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供给带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以往的部件安装装置的构造的示意俯视图。
首先,参照图10,对部件供给带T100进行说明。
部件供给带T100包括:由厚纸等构成的载带T200;收纳在形成于载带T200的部件收纳部T210的电子部件(省略图示);以及为了防止电子部件从部件收纳部T210出来而以覆盖部件收纳部T210的方式粘贴于载带T200的盖带T300。
载带T200形成为包括:上述部件收纳部T210;以及将使部件供给带T100移动的搬运力作用于载带T200的传送孔T220。盖带T300粘贴于载带T200上,并且由防止封入到部件收纳部T210中的电子部件从载带T200脱落的PET系的树脂材料构成。这样形成的部件供给带T100卷绕到卷盘300(参照图12),安装于向部件安装装置500供给电子部件的部件供给装置530(参照图11)。
接下来,对以往的部件供给装置进行说明。部件供给带T100卷绕于卷盘300,被引导件支撑,并且通过传送装置(省略图示)进行搬运,通过电子部件露出装置(省略图示)而使电子部件从部件供给带T100(参照图10)露出。露出的电子部件通过电子部件吸附安装装置540(参照图11)上下移动,从而被保持于电子部件吸附安装装置540的前端部。
如图11所示,就如上述专利文献1公开的以往的部件安装装置500(电子部件安装装置)而言,在基台590上,以将各种电子部件向各电子部件的取出位置(部件吸附位置)一个一个地供给的部件供给装置530的一部分能够装卸的方式并排设置多个。部件供给装置530设置地越多越能够增加可对部件安装装置500准备的电子部件的种类,所以部件供给装置530群以1mm以下左右的缝隙间隔在基板搬运输送机510并排设置在左右两侧。
基板搬运输送机510将搬运过来的基板520定位到规定的位置,在基板520上安装电子部件后,向规定的搬运方向进行搬运。X梁550是在基板520的搬运方向上延伸配置的左右一对部件,在其两端部安装有由线性马达等构成的促动器(省略图示)。
X梁550以能够沿着在与基板520的搬运方向正交的方向配置的Y梁570移动的方式被支撑,以能够通过上述促动器(省略图示)在部件供给装置530与基板520之间移动的方式介于两者之间。在X梁550设置有沿着该X梁550的长边方向移动的电子部件吸附安装装置540。部件安装装置500还被驱动系统(省略图示)驱动。
部件安装装置500如以上那样被驱动,从而电子部件被部件供给装置530吸附而被安装到基板520。在部件供给装置530与基板搬运输送机510之间,配置有识别照相机560和吸嘴保管部580。识别照相机560用于获取在部件供给装置530吸附于电子部件吸附安装装置540的电子部件的位置偏移信息,通过拍摄电子部件来确认电子部件在基板搬运方向以及与基板搬运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位置偏移、旋转角度以及电子部件的吸附状态的有无等。
另外,X梁550以及Y梁570并行地动作,从而在从部件供给装置530移动到基板520上时,电子部件吸附安装装置540使电子部件通过识别照相机560上,从而获取上述电子部件的位置偏移信息。吸嘴保管部580是安装于为了吸附以及安装各种电子部件所需的电子部件吸附安装装置540上的多个吸嘴(图示省略)的保管部位。在被指示安装与电子部件对应的吸嘴的情况下,电子部件吸附安装装置540通过X梁550以及Y梁570的并行动作而移动到吸嘴保管部580,吸嘴被更换。
在专利文献1记载了部件供给装置以及电子部件露出装置。就该部件供给装置530而言,在装填的部件供给带T100耗尽且作业员不能立即进行新的部件供给带T100的补充供给的情况下,存在部件安装装置500不能在基板520上安装电子部件而导致停止的课题。
为了解决该课题,在专利文献2的部件供给装置中,具备当检测到先前的部件供给带T100的耗尽时自动地补充供给新的部件供给带T100的装置和电子部件露出装置。
该电子部件露出装置将露出盖带T300的切割装置相对于带搬运路设置在上方,从而伴随着部件供给带T100的搬运,切开盖带T300来使电子部件露出,取出电子部件。
图12是表示专利文献2的自动补充供给装置的图,图12(a)是主要部分左侧视图,图12(b)是盒部的左侧视图,图12(c)是自动补充供给装置的主要部分主视图。
如图12(a)~图12(c)所示,以往的部件供给带T100的自动补充供给装置100以与部件供给装置200并列设置的方式进行配置,需要同时进行收纳补充供给时变空的卷盘310的支架410与收纳卷绕有部件供给带T100的卷盘300的支架400的切换。
自动补充供给装置100构成为将比部件供给带T100宽度宽的卷盘300收纳到比卷盘300宽度宽的支架400,并且,存取于比支架400宽度宽的支架切换器600。因此,与通常收敛于与部件供给带T100的宽度几乎同等的整体宽度F的构成的部件供给装置200相比,自动补充供给装置100装置变大,整体宽度F比部件供给装置200大。相对于部件安装装置500,部件供给装置200在整体宽度F方向上邻接地设置,所以如果整体宽度F大,则部件安装装置500的能够设置的数量减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9956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2-1656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部件供给带的自动补充供给装置的装置整体宽度大,所以存在能够在部件安装装置进行设置的部件供给装置的数量减少的课题。
其结果导致能够准备于部件安装装置的电子部件种类的减少,所以专利文献2的自动补充供给装置存在整体宽度的大小成为应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为了消除上述问题点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紧凑且能够高效地供给电子部件的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安装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部件供给装置,相对于将电子部件安装于基板的部件安装装置,装填部件供给带,使上述电子部件从上述部件供给带露出而进行供给,其特征在于,具备:当先前的部件供给带耗尽时补充供给新的部件供给带的补充供给装置;以及检测上述先前的部件供给带的耗尽的传感器,上述补充供给装置具备供卷绕有上述部件供给带的卷盘插入的卷盘保持部和上述部件供给带的待机部,若上述传感器检测到先前的部件供给带的耗尽并发出检测信号,则使上述部件供给带从上述待机部移动,从而补充供给上述部件供给带。
根据所述的构成,就部件供给装置而言,当补充供给部件供给带时,若传感器检测出先前的部件供给带的耗尽并发出驱动指令,则从待机部仅使部件供给带移动而补充供给部件供给带,从而不用使卷盘移动。其结果,伴随着供给带的补充供给时不需要使卷盘移动,能够使配置卷盘的供给装置的构造紧凑,并且不使对部件安装装置准备的电子部件种类数减少,就能够防止部件安装装置的停止。
另外,部件安装装置特征在于,利用部件保持部来保持通过上述部件所供给装置供给的上述电子部件并安装到上述基板。
根据所述构成,通过设置并设有部件供给带的补充供给装置的部件供给装置,能够防止因耗尽引起的装置停止,并且,能够成为电子部件种类的准备数多的部件安装装置。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能够提供紧凑且高效的供给电子部件的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安装装置。另外,伴随着补充供给的部件供给带的移动是通过内置于部件供给装置或补充供给装置的传感器在检测到部件供给带的耗尽时所发出的驱动指令来自动地进行。该部件供给装置与以往的通过支架切换器来切换支架从而进行部件供给带的补充供给的装置相比,特别能够紧凑地抑制宽度方向的尺寸。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图,图1(a)是左侧视图,图1(b)是示意主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分离器的图,图2(a)是示意主视图,图2(b)是图2(a)的箭头线V-V方向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待机部的图,图3(a)是示意主视图,图3(b)是图3(a)的箭头线W-W方向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工序的图,图4(a)是表示供给部件供给带时的初始的状态的示意主视图,图4(b)是表示没有了先前的部件供给带时的状态的示意主视图,图4(c)是表示正在供给部件供给带时的状态的示意主视图,图4(d)是表示将卷盘从上端的带保持部移动到下段的带保持部时的状态的示意主视图,图4(e)是表示重新补充供给卷盘时的卷盘保持部的状态的示意主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部件供给装置的第一变形例的图,是表示卷盘保持部的主要部分示意放大侧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部件供给装置的第二变形例的图,是表示卷盘保持部的主要部分示意放大侧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部件供给装置的第三变形例的图,图7(a)是表示待机部的主要部分示意放大侧视图,图7(b)是图7(a)的箭头线X-X方向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部件供给装置的第四变形例的图,图8(a)是表示待机部的主要部分示意放大侧视图,图8(b)是图8(a)的箭头线Y-Y方向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部件供给装置的第五变形例的图,图9(a)是表示分离器的主要部分示意放大主视图,图9(b)是图9(a)的箭头线Z-Z方向剖视图。
图10是表示使用于以往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供给带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以往的部件安装装置的构造的示意俯视图。
图12是表示专利文献2的自动补充供给装置的图,图12(a)是主要部分左侧视图,图12(b)是盒部的左侧视图,图12(c)是自动补充供给装置的主要部分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安装装置进行说明。此外,为了方便,将图1(a)所示的附图的前后侧为上、下,将附图的左右侧为左、右而进行以下说明。
《部件供给装置的构成》
如图1(a)、图1(b)所示,部件供给装置1是向配置于该部件供给装置1的部件搬运方向侧的部件安装装置7供给部件的供给器,主要具备后述的补充供给装置2和传送装置3来构成。就部件供给装置1而言,例如相对于部件安装装置7,在整体宽度G方向上邻接设置。
《补充供给装置的构成》
如图1(a)、图1(b)所示,补充供给装置2是在先前的部件供给带Ta耗尽时向传送装置3补充供给新的部件供给带Tb的装置,相对于传送装置3并排设置。补充供给装置2构成为具备卷盘20、卷盘保持部21、分离器4、待机部5。与部件供给装置1并排设置的补充供给装置2为在卷盘保持部21上配置待机部5的构造。因此,在从上方取出卷盘20的情况下,待机部5与部件供给带T产生干扰。另外,在从装置的左面侧取出卷盘保持部21内的部件供给带T的情况下,与在上部方向邻接的补充供给装置2产生干扰。因此,卷盘20能够从左侧进行装卸。
《部件供给带的构成》
部件供给带T与上述的以往的供给带相同(参照图10),基端部侧卷绕于卷盘20而配置于成为搬运路的基端的补充供给装置2的卷盘保持部21,前端端部侧经由后述的待机部5配置于部件供给装置1。换句话说,从卷盘20送出而补充供给的部件供给带Tb的前端安装于待机部5。就补充供给的部件供给带Tb而言,相对于先前的部件供给带Ta,通过分离器4而在纵向分离。补充供给的部件供给带Tb的前端在待机部5进行待机。此外,在图1(b)中,表示先前的部件供给带Ta以及补充供给的部件供给带Tb的箭头a、b表示各带的前端部。当进行补充供给时,待机部5仅使部件供给带T移动,卷盘20只转动而不移动。
《卷盘的构成》
如图1(a)、图1(b)所示,卷盘20是形成为卷绕部件供给带T的线轴形状的带卷盘,并且收纳于卷盘保持部21。卷盘20由卷绕部件供给带T的中空轴形状的圆筒部20a和形成于圆筒部20a的两端的圆板形状的凸缘部20b构成。卷盘20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在左侧开口的盒形状的卷盘保持部21上下内嵌安装有两个。
《卷盘保持部的构成》
上述的卷盘保持部21是保持卷盘20的部位,由以能够将卷盘20上下二段配置两个的方式形成的箱状的部件构成。卷盘保持部21由分别在左侧具有将卷盘20放入取出的开口部21a且在横向收纳卷盘20的侧面视形成为纵长的长方形的下段侧带收纳部21A和上段侧带收纳部21B构成。此外,卷盘保持部21并不限于上下二段,也可以形成为二段以上的多段。
下段侧带收纳部21A以及上段侧带收纳部21B是不经由其他的部件以保持原样的状态直接收纳卷盘20的构造,所以能够将前后方向的宽度G缩短为最低限度的长度。
《分离器的构成》
如图2(a)、图2(b)所示,分离器4是用于使从分别配置在下段侧带收纳部21A以及上段侧带收纳部21B内的上下二段的卷盘20解开的部件供给带T在水平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分割为上下二段来配置的装置。该分离器4主要由上段的带保持部41、下段的带保持部42、直立板43构成,以与待机部5邻接的状态并排设置。
上段的带保持部41是支撑从配置于下段侧带收纳部21A的卷盘20解开的部件供给带T并向待机部5水平送出的引导部位。上段的带保持部41由例如以相对于直立板43能够转动且能够向轴向(箭头c方向)移动的状态轴支撑的线轴形状的旋转部件构成。因此,在更换部件供给带T时,作业者需要使从下段的带保持部42向上段的带保持部41补充供给的部件供给带Tb移动,通过上段的带保持部41在轴向移动而伸缩,从而即使在侧面侧与其他的补充供给部邻接,也能够使部件供给带T移动。
下段的带保持部42是支撑从配置于上段侧带收纳部21B的卷盘20解开的部件供给带T并向待机部5水平送出的引导部位。下段的带保持部42配置于上段的带保持部41的下方,相对于从上段的带保持部41送出的部件供给带T,以规定间隔大致平行的状态将来自上段侧带收纳部21B的部件供给带T向待机部5水平送出。下段的带保持部42由正面视具有圆弧形状的带支撑面42a且侧面视大致半圆形的部件构成。
直立板43是从侧面支撑上述上段的带保持部41和下段的带保持部42的柱状的板部件。直立板43例如在上部以悬挂状态旋转自如地轴支撑上段的带保持部41,并且在其下部以悬挂状态设置有下段的带保持部42。
分离器4利用上段的带保持部41来支撑使用于部件供给装置1的先前的部件供给带Ta且利用下段的带保持部42来支撑补充供给的部件供给带Tb,从而能够使先前的部件供给带Ta与补充供给的部件供给带Tb在纵向排列,所以能够紧凑地抑制分离器4的整体宽度。就补充供给的部件供给带Tb而言,将前端部安装于待机部5,相对于先前的部件供给带Ta在纵向下侧待机。
另外,就从下段侧带收纳部21A送出的部件供给带T而言,由于下段的带保持部42与上段的带保持部41隔着规定间隔上下配置,从而能够在下段的带保持部42与上段的带保持部41之间移动。
《待机部的构成》
如图3(a)、图3(b)所示,待机部5是使补充供给用的部件供给带Tb待机且在利用传感器S(参照图1(b))来检测出先前的部件供给带Ta的耗尽时从该待机部5送出并补充供给部件供给带Tb的装置。该待机部5主要由基座50、搬运路51、搬运机构52、盖部件53构成。
如图1(b)所示,传感器S是检测已耗尽的部件供给带T的检测器,例如,由以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构成的光斩波器等构成。传感器S设置在补充供给装置2或者传送装置3。
如图3(a)、图3(b)所示,基座50是支撑待机部5整体的部位,并且具备在下端部水平设置的基台50a和从该基台50a向上方立设的侧壁50b。
搬运路51是引导向搬运方向移动的部件供给带T的部位,并且具有:在纵剖面视形成为大致凹部状的引导槽51a;形成于该引导槽51a的两侧的前后一对侧壁51b;与该一对侧壁51b分别对置地形成于前后左右的卡定槽51c;以及供后述的搬运用齿轮52c的上端部插入的齿轮插入槽51d。
引导槽51a由沿着搬运方向水平延伸配置的凹状槽构成,并且在该引导槽51a内以移动自如的方式嵌入部件供给带T和盖部件53。此外,引导槽51a的宽度比部件供给带T的宽度宽零点几mm程度。
部件供给带T的左右端部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在前后的侧壁51b之间,并且盖部件53以将该部件供给带T从上侧按压的方式插入在前后的侧壁51b之间。
前后一对卡定槽51c是通过分别使盖部件53的突出设置于前后面的卡定销53b插入而将盖部件53保持于搬运路51上的正面视L字状的槽。盖部件53通过该卡定槽51c和卡定销53b以能够将补充供给的部件供给带Tb从待机部5的上方向装卸的方式被卡定。此时,盖部件53通过使卡定销53b从卡定槽51c脱离而能够从搬运路51完全分离,所以能够容易地装卸补充供给的部件供给带Tb。
如图3(a)、图3(b)所示,齿轮插入槽51d是以搬运用齿轮52c的齿形部52e与配置在引导槽51a的内底的部件供给带T的传送孔Td卡合的方式供搬运用齿轮52c的上部插入的狭缝状的槽。
搬运机构52例如构成为具备:未图示的马达;被该马达旋转驱动的驱动齿轮52a;与该驱动齿轮52a啮合而减速旋转来传递旋转的传递齿轮52b;与传递齿轮52b一起旋转而使齿形部52e与部件供给带T的传送孔Td卡合配置而用于传送该部件供给带T的搬运用齿轮52c;以及轴支撑搬运用齿轮52c和传递齿轮52b的轴支撑部件52d。
未图示的马达由以驱动齿轮52a为转子的电动机构成。驱动齿轮52a例如由蜗轮(worm gear)构成,并且设置于马达轴。传递齿轮52b由与驱动齿轮52a啮合的蜗轮(worm wheel)构成。搬运用齿轮52c是与部件供给带T的传送孔Td卡合的厚度的薄齿轮,例如,由链轮构成。轴支撑部件52d是将搬运用齿轮52c与传递齿轮52b以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的轴棒,并且基端部固定于侧壁50b。
盖部件53是从上侧封闭将部件供给带T配置于引导槽51a内的搬运路51,并且从上侧向下方向弹性按压部件供给带T来支撑的部件。盖部件53具备盖部件主体53a、卡定销53b、板簧53c。
盖部件主体53a由在搬运方向上延伸配置的大致厚板状的部件构成,在前后面的左右的下侧部位具有卡定销53b,在下表面中部具有板簧53c。
卡定销53b由与卡定槽51c卡合的圆棒状的销构成,该卡定销53b与卡定槽51c的水平部位卡定,从而维持板簧53c向下方向按压部件供给带T的状态。
板簧53c是用于从上方按压将补充供给的部件供给带Tb到搬运机构52以及搬运路51来接触的弹簧部件,一端部固定于盖部件53的下表面,在上下方向具有弹性。
《部件露出装置的构成》
图1(b)所示的部件露出装置6是利用切割部(省略图示)切开粘贴于部件供给带T的上表面的盖带而使载带的部件收纳部内的电子部件从部件取出部7a露出的装置,并且配置在搬运路51上。
《部件安装装置的构成》
部件安装装置7由空气吸嘴等构成,是从部件取出部7a吸附上述部件供给带T上的露出的电子部件而安装到基板(省略图示)的装置。
《作用》
接下来,主要参照图4(a)~图4(e),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安装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对利用补充供给装置2向部件供给装置1进行补充供给的补充供给动作进行说明。
部件供给带T的补充供给动作从后述的图4(a)的状态移至图4(e)。如图4(a)所示,初期是如下状态,相对于先前的部件供给带Ta,补充供给至纵向下侧的待机部5的部件供给带Tb处于待机的状态。分离器4使从下段侧带收纳部21A和上段侧带收纳部21B送出的先前的部件供给带Ta和补充供给的部件供给带Tb在纵向分离配置。
在接下来的图4(b)中,当先前的部件供给带Ta耗尽时,通过内置于部件供给装置1的传感器S,检测出先前的部件供给带Ta的耗尽,驱动指令从控制装置(省略图示)发送至补充供给装置2的待机部5,伴随于此马达(省略图示)进行旋转而使搬运机构52(参照图2(a))被驱动。
在接下来的图4(c)中,通过上述搬运机构52的驱动,被补充供给的部件供给带Tb从待机部5移动到部件供给装置1,从而进行部件供给带T的补充供给。在进行部件供给带T的补充供给之后,作业者将变为空的卷盘20(卷绕先前的部件供给带Ta的卷盘20)从卷盘保持部21的下段卸下。
在接下来的图4(d)中,作业者从待机部5卸下被补充供给的部件供给带Tb,并且使卷绕有被补充供给的部件供给带Tb的卷盘20将设置位置从分离器4的上段侧带收纳部21B改变到下段侧带收纳部21A,从而移动到待机部5的上方向中空,使卷绕有被补充供给的部件供给带Tb的卷盘20从卷盘保持部21的上段移到下段。
在接下来的图4(e)中,将新准备的补充供给的部件供给带Tb安装到待机部5,并且设置到分离器4的下段侧带收纳部21A,通过卷绕有部件供给带T的卷盘20放入卷盘保持部21的上段侧带收纳部21B,从而返回图4(a)所示的原来的初始状态。
此外,卷盘20的更换、改换作业在被补充供给的部件供给带Tb被补充供给到部件供给装置1之后进行,所以不会发生伴随着作业的部件安装装置7的停止。换句话说,就卷盘20的更换而言,不需要与部件供给带T的补充供给的时机同步,在作业者方便的任意的时间实施即可。然而,需要在先前的补充供给的部件供给带Tb从新品时到耗尽为止的期间实施。
这样,就补充供给装置2而言,在部件供给带T的补充供给时,仅使补充供给的部件供给带Tb移动,从而不需要用于使部件供给带T以外的部件移动的部件等,所以与消除其部件对应地使补充供给装置2的构造简单化,能够紧凑地抑制装置整体的整体宽度。
另外,就补充供给的部件供给带Tb而言,在配置到待机部5的状态下,在先前的部件供给带Ta的纵向下侧待机,在先前的部件供给带Ta耗尽且根据传感器S的耗尽检测信号对待机部5的搬运机构52的驱动系统施加了利用马达(省略图示)的动力时,搬运机构52能够使补充供给的部件供给带Tb迅速地移动到部件供给装置1。
另外,就部件供给装置1而言,部件供给带T的宽度形成为比卷绕该部件供给带T的卷盘20小,从而能够按每个卷盘20直接插入到卷盘保持部21,所以与以往的利用支架切换器来切换支架而进行部件供给带的补充供给的装置比较,特别能够紧凑地抑制宽度方向(前后方向)的尺寸。
[第一变形例]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于在上述实施方式记载的构成,包含将记载于实施方式的构成适当地组合以及选择,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变更其构成。此外,对已经说明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其说明。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部件供给装置的第一变形例的图,是表示卷盘保持部的主要部分示意放大侧视图。
如图5所示,部件供给装置1A的卷盘保持部21也可以为杆25c以及托盘25以托盘转动支撑部25b为支点转动的转动托盘型。
在这种情况下,卷盘保持部21主要由支撑壳24、具有收纳于支撑壳24的杆25c的托盘25构成。
就卷盘保持部21而言,使侧板部件24d的宽度形成为勉强能够收纳卷盘20的宽度,从而在卷盘20与卷盘保持部21之间没有其他的部件。因此,卷盘保持部21能够使该卷盘保持部21的整体宽度(前后方向的长度)变小而能够使补充供给装置2整体小型化。卷盘保持部21形成为配置于下段侧的下段侧带收纳部21A和配置于其上的上段侧带收纳部21B的多段(二段),从而能够将卷盘20配置为上下二段。
支撑壳24是形成上述卷盘保持部21的外侧壳体的部件,是用于起到如下部件的功能的部件:支撑待机部5的下侧的支柱部件;以及形成由上下二段构成的箱形状的下段侧带收纳部21A及上段侧带收纳部21B的上表面、背面、下表面、侧面及开口部的板部件。
该支撑壳24构成为分别具备:后述的下表面部件24a;背面部件24b;上表面部件24c;侧板部件24d;下表面部件24e;上表面部件24f;侧板部件24g;以及开口部24h、24i。
下表面部件24a是形成下段侧带收纳部21A的下表面的底板部件,在该下表面部件24a之上载置有托盘25。
背面部件24b是支撑待机部5且形成下段侧带收纳部21A以及上段侧带收纳部21B的背面的板部件。背面部件24b从下表面部件24a的右侧(后侧)端部贯穿至待机部5的右侧(后侧)端部而配置。
上表面部件24c是形成下段侧带收纳部21A的上表面的板部件。
侧板部件24d由形成下段侧带收纳部21A的侧面的前后一对板部件构成。
下表面部件24e是形成上段侧带收纳部21B的下表面的板部件。
上表面部件24f是支撑待机部5的下侧且形成上段侧带收纳部21B的上表面的板部件。
侧板部件24g由形成上段侧带收纳部21B的侧面的前后一对部件构成。
在下段侧带收纳部21A以及上段侧带收纳部21B的左侧形成有将卷盘20分别放入取出的开口部24h、24i。
托盘25是载置卷盘20的部件,分别转动自如地设置在下段侧带收纳部21A以及上段侧带收纳部21B。配置于下段侧带收纳部21A以及上段侧带收纳部21B的各托盘25为相同形状,所以只适当地说明一方,对于另一方的部件而言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其说明。
各托盘25具备:载置卷盘20的载置部25a;配置于该载置部25a的开口部24h、24i侧的托盘转动支撑部25b;从该托盘转动支撑部25b向外侧方向延伸配置的杆25c;以及从载置部25a的里侧的端部向上方折弯形成的制动件25d。
就载置部25a而言,如在图5的上段侧带收纳部21B以假想线所示,以若将杆25c向上下方向操作则与杆25c一起以托盘转动支撑部25b为中心向上下方向转动的方式,设置在下段侧带收纳部21A以及上段侧带收纳部21B内。
托盘转动支撑部25b是用于将托盘25以转动自如的方式配置于下段侧带收纳部21A以及上段侧带收纳部21B内的轴部件,配置在下表面部件24a、24e上的开口部24h、24i内的下表面。
杆25c是在载置部25a载置卷盘20时以及在取出卷盘20时为了使托盘25转动而操作的部件,配置为能够以托盘转动支撑部25b为中心向上下方向转动。该杆25c相对于载置部25a以托盘转动支撑部25b为中心以钝角角度折弯形成。
杆25c在将卷盘20载置于载置部25a时以及在取出卷盘20时如假想线所示向下侧方向被操作,从倾斜地配置于开口部24h、24i的前侧的状态成为水平的状态。伴随于此,载置部25a以托盘转动支撑部25b为中心向上方向转动,向开口部24h、24i的外侧方向按压卷盘20,所以能够容易将卷盘20从下段侧带收纳部21A以及上段侧带收纳部21B内放入取出。
制动件25d是用于防止载置于载置部25a上的卷盘20与载置部25a相比更向下段侧带收纳部21A以及上段侧带收纳部21B的里侧移动的突出片。制动件25d一体形成在载置部25a的端部,若杆25c被操作,则与载置部25a一起以托盘转动支撑部25b为中心进行转动。
这样,通过在下段侧带收纳部21A以及上段侧带收纳部21B配置具有杆25c的转动自如的托盘25,从而若作业者按下杆25c,则托盘25整体以托盘转动支撑部25b为中心进行转动,如图5假想线所示,杆25c从开口部24h、24i前成为水平的状态,并且将载置有载置部25a的卷盘20朝向开口部24h、24i的外方向按压,所以能够容易装卸卷盘20。
另外,如图5实线所示,若作业者抬起杆25c,则托盘25整体以托盘转动支撑部25b为中心进行转动,杆25c向开口部24h、24i的前侧移动,成为能够防止载置部25a上的卷盘20从下段侧带收纳部21A以及上段侧带收纳部21B内落下的状态。另外,此时,载置部25a成为与下表面部件24a、24e的上表面接触的水平的状态,并且利用卷盘20的重量维持该水平的状态,从而能够转动地进行配置。因此,通过载置部26a,能够将卷盘20以稳定的状态载置于下段侧带收纳部21A以及上段侧带收纳部21B内。
[第二变形例]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部件供给装置的第二变形例的图,是表示卷盘保持部的主要部分示意放大侧视图。
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卷盘保持部21也可以如图6所示的部件供给装置1B那样使托盘26相对于下段侧带收纳部21A以及上段侧带收纳部21B向水平方向滑动而能够自如地放入取出。
在这种情况下,就各托盘26而言,以下部件一体形成:载置卷盘20的载置部26a;连接设置于该载置部26a的开口部24h、24i侧的杆26c;以及从载置部26a的里侧的端部向上方折弯形成的制动件26d。优选形成为载置部26a的下表面相对于配置在其下侧的托盘滑块24j、24k容易滑动。
杆26c是作业者将托盘26从下段侧带收纳部21A以及上段侧带收纳部21B拉出来或者推进去时把持的部位。该杆26c例如在侧面视时相对于载置部26a以钝角的角度折弯形成,还起到防止载置于载置部26a上的卷盘20从载置部26a上向开口部24h、24i的外侧落下的功能。
卷盘保持部21为与上述的第一变形例的卷盘保持部21相同、或者在托盘26的下表面配置托盘滑块24j、24k的构造。托盘滑块24j、24k是载置托盘26的板部件,并且设置在下表面部件24a、24e上。在这种情况下,托盘滑块24j、24k可以如图6所示地固定于下表面部件24a、24e上、或者也可以与托盘26一体地在下表面部件24a、24e上滑动。
这样,卷盘保持部21通过设置放入取出自如的滑动式的托盘26,从而如图6的假想线所示,在作业者将托盘26拉出来的情况下,与拉出托盘26对应地容易将卷盘20载置于托盘26上。
另外,如图6的实线所示,在作业者将托盘26推进下段侧带收纳部21A以及上段侧带收纳部21B内时,即使卷绕于卷盘20的部件供给带T被拉动而解开时,杆26c配置在开口部24h、24i的前面而能够抑制卷盘20从托盘26落下,所以能够提高作业效率。
[第三变形例]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部件供给装置的第三变形例的图,图7(a)是表示待机部的主要部分示意放大侧视图,图7(b)是图7(a)的箭头线X-X方向剖视图。
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供给装置1的待机部5的盖部件53(参照图3(a)、图3(b))也可以如图7(a)、图7(b)所示的部件供给装置1c的盖部件55那样,相对于搬运路54在上下方向转动自如地轴支撑。
在这种情况下,搬运路54主要具备后述的引导槽54a、侧壁54b、齿轮插入槽54d、轴支撑片54e、锁定部件54f、轴支撑部件54g。
引导槽54a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在侧面视形成为大致凹部形状。
就一对侧壁54b而言,例如,在一方侧(前侧的侧壁)配置有锁定部件54f,在另一方侧(后侧的侧壁)设置有轴支撑片54e。
此外,齿轮插入槽54d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齿轮插入槽51d相同构造。
如图7(a)、图7(b)所示,轴支撑片54e是具有将盖部件55的左侧端部以在上下方向转动自动的方式轴支撑的轴支撑部件54g的板状部件,从侧壁54b的左侧端部的上端朝向上方向突出地设置。
锁定部件54f是用于在将板簧55c按压到部件供给带T的状态下与卡定销55b卡定而保持盖部件55封闭引导槽54a的状态的钩状部件。锁定部件54f由在正面视大致L字形状的部件构成,并且基端部通过支轴54h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被轴支撑在侧壁54b。
盖部件55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盖部件53相同,主要具备盖部件主体55a、卡定销55b、板簧55c。
就盖部件主体55a而言,左端部通过轴支撑部件54g在搬运路54上,在上下方向上转动自如地配置。
卡定销55b突出设置在盖部件主体55a的右侧端部的正面。
板簧55c设置在盖部件主体55a的下表面的稍微靠近轴支撑部件54g的位置,能够在轴支撑部件54g附近按压部件供给带Tb。
这样,待机部5能够使盖部件55相对于搬运路54以轴支撑部件54g为中心在上下方向转动,从而能够将配置在搬运路54与盖部件55之间的补充供给的部件供给带Tb从待机部5上装卸。
盖部件55能够想到如图7(a)所示的开闭型的盖部件、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的完全分离型的盖部件53(参照图3)等各种方式,不管是哪种,主要的是在部件供给带T的侧面只有搬运路54的侧壁54b的构造,由此待机部5的整体宽度变短,能够使待机部5整体紧凑。
[第四变形例]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部件供给装置的第四变形例的图,图8(a)是表示待机部的主要部分示意放大侧视图,图8(b)是图8(a)的箭头线Y-Y方向剖视图。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供给装置1的待机部5也可以如图8(a)、图8(b)所示的部件供给装置1D那样,将两个待机部5A、5B在前后方向邻接配置而一体化。
在这种情况下,基座56、搬运机构57的轴支撑部件57d、以及搬运路58各个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为与两个待机部5A、5B的各个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对应的长度。
换句话说,就基座56而言,基台56a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为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基台50a(参照图3)的大约二倍的长度。
轴支撑部件57d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也形成为上述实施方式的轴支撑部件52d(参照图3)的大约二倍的长度,以便用一个部件来支撑两个传递齿轮57b以及搬运用齿轮57c在侧壁56b。
搬运路58也具备两个部件供给带T和两个待机部5A、5B分别移动自如地卡合的两个引导槽58a,形成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搬运路51(参照图3)的前后方向的二倍的长度。
这样,使多个待机部5一体化的部件供给装置1采用使两个待机部5A、5B并排邻接而一体化的待机部5,能够使两个补充供给的部件供给带Tb待机,同时将两个部件供给带T供给至部件安装装置7,所以也能够适用于以一台供给两种带的双重型的部件供给装置。
此外,为了防止伴随耗尽的部件安装装置7的停止,需要补充供给两个对于各个带种类进行补充供给的部件供给带Tb。
[第五变形例]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部件供给装置的第五变形例的图,图9(a)是表示分离器的主要部分示意放大主视图,图9(b)是图9(a)的箭头线Z-Z方向剖视图。
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供给装置1的分离器4也可以如图9(a)、图9(b)所示的部件供给装置1E的分离器4A、4B那样,使两个分离器4A、4B在前后方向邻接配置而一体化。
在这种情况下,部件供给装置1E使用如下装置:设置相互邻接而一体化的两个分离器4A、4B,与此对应地使上述第四变形例中说明的两个待机部5A、5B一体化。分离器4A、4B是在两个装置中共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分离器4(参照图2)的直立板43,并且以直立板43为中心前后对称地形成。
这样使分离器4A、4B的两个装置合为一体化,从而在狭小的空间并设两台部件供给装置1E,所以使电子部件的供给效率提高为两倍,能够使部件供给时间减半。另外,一个直立板43共用于两个分离器4A、4B,与共用的尺寸相对应地能够使装置整体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减小,从而实现小型化。
[其他的变形例]
就在上述实施方式、第三变形例以及第四变形例中说明的待机部5(图3、图7以及图8)而言,当先前的部件供给带Ta耗尽时,驱动力从驱动力传递系统传递至部件供给带T的搬运机构52,将部件供给带T移动到部件供给装置1,然而由于在部件供给带T的摩擦等引起的搬运阻力上有偏差,所以在移动速度上产生偏差。
另外,如果利用补充供给装置2的移动速度比部件供给装置1的收取速度大,则在因速度差引起的部件供给带T的多余部分,有可能产生压弯等的变形,如果比部件供给装置1的收取速度小则由于速度差在部件供给装置1与补充供给装置2之间在部件供给带T产生张力。
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在待机部5的搬运机构52设置单向离合器,即使基于补充供给装置2在移动速度上有偏差,也能够抑制部件供给带T变形、或者在部件供给带T产生张力。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而言,设置使部件供给带T的搬运速度比部件供给装置1的收取速度小的速度差会比较有效。
另外,作为其他的解决方法,以基于补充供给装置2的移动速度与部件供给装置1的受取速度相同的方式进行速度控制也能够解决。
符号的说明
1—部件供给装置,2—补充供给装置,3—传送装置,4—分离器,5—待机部,6—部件露出装置,7—部件安装装置,7a—部件取出部,20—卷盘,21—卷盘保持部,21a—开口部,21A—下段侧带收纳部(带收纳部),21B—上段侧带收纳部(带收纳部),25、26—托盘,25c、26c—杆,51—搬运路,51a—引导槽,52—搬运机构,53—盖部件,S—传感器,T—部件供给带,Ta—先前的部件供给带,Tb—补充供给的部件供给带,Tc—新的部件供给带。

Claims (7)

1.一种部件供给装置,相对于将电子部件安装于基板的部件安装装置,装填部件供给带,使上述电子部件从上述部件供给带露出而进行供给,其特征在于,具备:
当先前的部件供给带耗尽时补充供给新的部件供给带的补充供给装置;以及
检测上述先前的部件供给带的耗尽的传感器,
上述补充供给装置具备供卷绕有上述部件供给带的卷盘插入的卷盘保持部和上述部件供给带的待机部,若上述传感器检测到先前的部件供给带的耗尽并发出检测信号,则使上述部件供给带从上述待机部移动,从而补充供给上述部件供给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补充供给装置除了上述卷盘保持部和上述部件供给带之外,还具备分离上述先前的部件供给带与补充供给的部件供给带的分离器,
在上述补充供给装置中,上述补充供给的部件供给带相对于先前的部件供给带在纵向上错开位置而待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待机部具有:
具有形成为比上述部件供给带的宽度大且供上述部件供给带以移动自如的方式插入的引导槽的搬运路;
将上述部件供给带夹在上述引导槽内而配置的盖部件;
传送上述部件供给带的传送装置;以及
驱动上述传送装置的搬运机构,
上述盖部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于上述搬运路,
在上述搬运路的一部分,上述搬运机构以与上述部件供给带接触的方式进行配置,
上述部件供给带通过上述传送装置的旋转驱动而进行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传送装置具备单向离合器,以利用上述传送装置来传送的部件供给带的移动速度比上述部件供给装置的收取速度小的方式,对上述传送装置进行旋转驱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传送装置以上述部件供给带的移动速度与上述部件供给装置的收取速度相同的方式使上述传送装置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卷盘保持部具备在上下方向配置为多段且具有在横向开口的开口部的箱状的带收纳部,
在上述带收纳部设置有:以能够转动或者滑动的方式配置在该带收纳部内且载置上述卷盘的托盘;以及用于使上述托盘转动或者滑动的杆。
7.一种部件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中,
利用部件取出部来保持通过上述部件供给装置所供给的上述电子部件并安装到上述基板。
CN201380026358.5A 2012-03-23 2013-02-20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安装装置 Active CN1043221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67345 2012-03-23
JP2012-067345 2012-03-23
PCT/JP2013/054212 WO2013140929A1 (ja) 2012-03-23 2013-02-20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部品実装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22159A true CN104322159A (zh) 2015-01-28
CN104322159B CN104322159B (zh) 2018-05-29

Family

ID=49222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26358.5A Active CN104322159B (zh) 2012-03-23 2013-02-20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安装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271469B2 (zh)
JP (1) JP5826919B2 (zh)
CN (1) CN104322159B (zh)
WO (1) WO2013140929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57194A (zh) * 2018-08-24 2020-03-03 发那科株式会社 卷轴支架、带供给装置、机械手、机器人以及部件安装系统
CN113678579A (zh) * 2019-03-29 2021-11-1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载带保持装置、保持体以及载带封装体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20002B2 (ja) * 2013-11-25 2018-05-09 ハンファテクウィン株式会社Hanwha Techwin Co.,Ltd. テープフィーダ
CN104661508B (zh) * 2013-11-25 2019-05-10 韩华精密机械株式会社 带送进器
JP6413084B2 (ja) * 2015-01-06 2018-10-3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
US10225969B2 (en) * 2015-01-06 2019-03-05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Electronic component suppl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rocessing component supply tape in electronic component supply apparatus
US9743569B2 (en) * 2015-01-06 2017-08-2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Electronic component supply apparatus
US10918000B2 (en) * 2015-09-09 2021-02-09 Fuji Corporation Component supply device
JP6709897B2 (ja) * 2016-02-04 2020-06-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テープフィーダ
WO2018029753A1 (ja) * 2016-08-08 2018-02-1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JP6906282B2 (ja) * 2016-09-09 2021-07-21 株式会社Fuji フィーダ
JP6534049B2 (ja) * 2017-11-24 2019-06-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DE112018008072T5 (de) * 2018-10-15 2021-08-19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Montagesubstrat-Fertigungssystem, Bauteilmontage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Transport eines Gehäusekörpers
JP6782468B2 (ja) * 2019-05-15 2020-11-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JP6994631B2 (ja) * 2020-05-07 2022-01-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テープフィーダ
JP7126214B2 (ja) * 2020-10-06 2022-08-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DE112021006869T5 (de) * 2021-01-21 2024-01-0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Speichervorrichtung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08900A (ja) * 1988-02-17 1989-08-22 Sony Corp テーピング部品の部品切れ事前検出装置
JPH02143600A (ja) * 1988-11-25 1990-06-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部品切れ予告方法
JPH02165696A (ja) * 1988-12-20 1990-06-26 Hitachi Ltd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該装置用リールホルダセッティング方法
JPH05167298A (ja) * 1991-12-17 1993-07-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部品供給装置
CN1778157A (zh) * 2003-04-23 2006-05-2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管理装置
CN101031198A (zh) * 2006-02-28 2007-09-05 Juki株式会社 部件供给装置
CN201319697Y (zh) * 2008-11-28 2009-09-30 深圳市实益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料辅助装置
CN101784181A (zh) * 2009-01-19 2010-07-21 三星Techwin株式会社 电子组件供给器及具有该电子组件供给器的芯片安装器
WO2011132386A1 (ja) * 2010-04-19 2011-10-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装置における部品供給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46790A (ja) 2001-02-19 2002-08-30 Yamagata Casio Co Ltd テープ式部品供給装置
US7220095B2 (en) 2001-05-24 2007-05-22 Lyndaker David W Self-threading component tape feeder
US8353424B2 (en) 2009-01-27 2013-01-15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Component feeder
JP2010212681A (ja) * 2009-03-09 2010-09-24 Koshoku Kin 部品実装機用キャリアテープ自動供給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08900A (ja) * 1988-02-17 1989-08-22 Sony Corp テーピング部品の部品切れ事前検出装置
JPH02143600A (ja) * 1988-11-25 1990-06-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部品切れ予告方法
JPH02165696A (ja) * 1988-12-20 1990-06-26 Hitachi Ltd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該装置用リールホルダセッティング方法
JPH05167298A (ja) * 1991-12-17 1993-07-02 Sanyo Electric Co Ltd 部品供給装置
CN1778157A (zh) * 2003-04-23 2006-05-2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管理装置
CN101031198A (zh) * 2006-02-28 2007-09-05 Juki株式会社 部件供给装置
CN201319697Y (zh) * 2008-11-28 2009-09-30 深圳市实益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料辅助装置
CN101784181A (zh) * 2009-01-19 2010-07-21 三星Techwin株式会社 电子组件供给器及具有该电子组件供给器的芯片安装器
WO2011132386A1 (ja) * 2010-04-19 2011-10-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装置における部品供給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57194A (zh) * 2018-08-24 2020-03-03 发那科株式会社 卷轴支架、带供给装置、机械手、机器人以及部件安装系统
CN113678579A (zh) * 2019-03-29 2021-11-1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载带保持装置、保持体以及载带封装体
CN114531839A (zh) * 2019-03-29 2022-05-2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部件搭载装置
CN114531839B (zh) * 2019-03-29 2023-09-2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部件搭载装置
CN113678579B (zh) * 2019-03-29 2023-09-2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载带保持装置、保持体以及载带封装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140929A1 (ja) 2013-09-26
US20150121689A1 (en) 2015-05-07
JPWO2013140929A1 (ja) 2015-08-03
CN104322159B (zh) 2018-05-29
JP5826919B2 (ja) 2015-12-02
US10271469B2 (en) 2019-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22159A (zh)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安装装置
CN104429175A (zh) 元件供给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
JP2922311B2 (ja) 製造機械上のリールを送り及び交換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CN101790302B (zh) 零件供给装置
US4764078A (en) Automated system for feeding production and/or packing material from a store onto manufacturing lines
KR102480674B1 (ko) 천장 매달림 선반
CN109808953A (zh) 袋体供给系统和袋体供给方法
CN104168751A (zh) 拼接装置
CN104206049A (zh) 用于处理部件带的承载器设备、系统和方法
CN105265035A (zh) 元件供给装置及元件安装装置
JP2022047561A5 (zh)
KR20180028970A (ko) 용기 수납 설비
CN109808950A (zh) 袋体贮藏柜和袋体供给方法
CN100460295C (zh) 物品分类设备
US10056729B2 (en) Two reel terminal cart
JP5449598B1 (ja) Ptpシート積み上げ装置
JP2022031030A (ja) 集積装置
JP5546075B1 (ja) Ptpシート積み上げ装置
JPH08170231A (ja) 紡機におけるボビン補給方法及び補給装置
KR101365166B1 (ko) 접착테이프 부착기능을 가지는 오토 릴 체인지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릴테이프 마감 방법
KR101365172B1 (ko) 2단 커팅 기능을 가지는 오토 릴 체인지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릴테이프 분리 권취 방법
JP2022031032A (ja) 搬送装置
JP2022031033A (ja) 搬送装置
JP2022031031A (ja) 物品の搬送装置
JP4572607B2 (ja) 搬送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YAMAHA MOTOR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 HIGH TECH INSTR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31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313

Address after: Shizuoka

Applicant after: Yamaha Motor Co., Ltd.

Address before: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High Tech Instr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