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15096A - 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以及用于实施该方法的夹具 - Google Patents

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以及用于实施该方法的夹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15096A
CN104315096A CN201410441682.XA CN201410441682A CN104315096A CN 104315096 A CN104315096 A CN 104315096A CN 201410441682 A CN201410441682 A CN 201410441682A CN 104315096 A CN104315096 A CN 1043150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annulus
gear
axle
solar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4168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15096B (zh
Inventor
木下靖朗
栗原正和
齐藤秀生
都筑基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0780020458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01535683B/zh
Publication of CN1043150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150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150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1509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9/00Gearing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gears or friction members and not capable of conveying indefinitely-continuing rotary motion
    • F16H19/02Gearing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gears or friction members and not capable of conveying indefinitely-continuing rotary motion for interconverting rotary or oscillating motion and reciprocating mo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11/00Work holders not covered by any preceding group in the subclass, e.g. magnetic work holders, vacuum work holders
    • B25B11/02Assembly ji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18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16H25/20Screw mechanis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18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16H25/20Screw mechanisms
    • F16H25/22Screw mechanisms with balls, rollers, or similar members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parts; Elements essential to the use of such members
    • F16H25/2247Screw mechanisms with balls, rollers, or similar members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parts; Elements essential to the use of such members with rollers
    • F16H25/2252Planetary rollers between nut and scre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18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16H25/20Screw mechanisms
    • F16H2025/2062Arrangements for driving the actuator
    • F16H2025/2087Arrangements for driving the actuator using planetary gea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462Gear making
    • Y10T29/49464Assembling of gear into force transmitting devi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462Gear making
    • Y10T29/49465Gear mount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764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with testing or indicat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764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with testing or indicating
    • Y10T29/49778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with testing or indicating with aligning, guiding, or instruction
    • Y10T29/4978Assisting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 Y10T29/49895Associating parts by use of aligning means [e.g., use of a drift pin or a "fix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 Y10T29/49895Associating parts by use of aligning means [e.g., use of a drift pin or a "fixture"]
    • Y10T29/49899Associating parts by use of aligning means [e.g., use of a drift pin or a "fixture"] by multiple cooperating aligning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 Y10T29/49904Assembling a subassembly, then assembling with a second subassemb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961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with work-holder for assembly
    • Y10T29/53974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with work-holder for assembly having means to permit support movement while work is there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Retarders (AREA)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以及用于实施该方法的夹具。在本制造方法中,将在多个行星轴主体等间隔地配置在太阳轴主体的周围的状态下太阳螺纹与各行星螺纹啮合的状态作为标准装配状态,将由该标准装配状态下的太阳轴主体和行星轴主体的组装而构成的集合体作为第一组件。并且,在使行星轴主体相对于太阳轴主体的关系与标准装配状态下的行星轴主体相对于太阳轴主体的关系相对应的状态下进行第一组件的装配。

Description

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以及用于实施该方法的夹具
本申请是名称为“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以及用于实施该方法的夹具”、申请日为2007年6月22日、申请号为200780020458.1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以及用于实施该方法的夹具。
背景技术
作为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转换机构。
该转换机构包括:在内部具有向轴向延伸的空间的圆环轴、配置在圆环轴的内部的太阳轴、以及配置在太阳轴的周围的多个行星轴。另外,圆环轴的内螺纹和太阳轴的外螺纹分别与行星轴的外螺纹啮合,并且圆环轴的内齿轮与行星轴的外齿轮啮合。在该构造的转换机构中,当使圆环轴进行了旋转运动时,通过从圆环轴传递的力使行星轴在太阳轴的周围进行行星运动,由此使太阳轴进行直线运动。即,能够将圆环轴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太阳轴的直线运动。
由于在转换机构中螺纹的啮合处有多处,因此在制造该转换机构时会出现以下问题。即,在单纯地要组装形成有螺纹的各构成要素(例如太阳轴和行星轴)的情况下,由于螺纹之间未恰当地啮合而难以通过一次装配作业将各构成要素组装在一起。由此,由于在探寻螺纹之间相互啮合的构成要素的位置或旋转相位的同时来进行装配作业的次数增多,因此导致了作业效率下降。尤其是在如上述专利文献1的转换机构那样在行星轴上形成有齿轮的情况下,还需要考虑齿轮的啮合来组装各构成要素,因此可能会导致作业效率进一步下降。
另外,在如上述专利文献1的转换机构那样圆环轴和行星轴分别设有一对齿轮、对应的齿轮相互啮合、并且圆环轴的一对齿轮中的至少一个与圆环轴主体分别形成的构造的转换机构中存在以下问题。即,由于一对齿轮中的至少一个与圆环轴主体分别形成,有时会在一个齿轮和另一个齿轮的相对的旋转相位大幅错开的状态下装配圆环轴。于是,当圆环轴的齿轮和行星轴的齿轮随着该旋转相位的错开而在大幅偏离了设计时的啮合状态的状态下啮合时,圆环轴与行星轴之间的滑动阻力增大,由此导致了从旋转运动到直线运动的功的转换效率降低。认为在太阳轴和行星轴分别设置有一对齿轮、并且太阳轴的一对齿轮中的至少一个与太阳轴主体分别形成的情况下同样会产生该问题。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WO2004/0948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作业效率的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以及用于实施该方法的夹具。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功的转换效率的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以及用于实施该制造方法的夹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该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在内部具有向轴向延伸的空间的圆环轴、配置在该圆环轴的内部的太阳轴、以及配置在该太阳轴的周围的多个行星轴,所述圆环轴包括具有为内螺纹的圆环螺纹的圆环轴主体,所述太阳轴包括具有为外螺纹的太阳螺纹的太阳轴主体,所述行星轴包括具有为外螺纹的行星螺纹的行星轴主体,所述行星螺纹与所述圆环螺纹和所述太阳螺纹啮合,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一方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行星轴的行星运动被转换为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另一方的沿轴向的直线运动,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在分别配置了所述太阳轴主体和所述各行星轴主体的状态下使所述行星轴主体相对于所述太阳轴主体的关系与标准装配状态下的关系相对应的工序,所述标准装配状态是在所述行星轴主体等间隔地配置在所述太阳轴主体的周围的状态下所述太阳螺纹与所述行星螺纹啮合的状态;以及在使所述行星轴主体相对于所述太阳轴主体的关系与所述标准装配状态下的关系相对应后通过所述各行星轴主体的移动来装配基础集合体的工序,所述基础集合体是由标准装配状态下的所述太阳轴主体和所述行星轴主体的组装而构成的集合体。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提供一种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该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在内部具有向轴向延伸的空间的圆环轴、配置在该圆环轴的内部的太阳轴、以及配置在该太阳轴的周围的多个行星轴,所述圆环轴包括具有为内螺纹的圆环螺纹的圆环轴主体,所述太阳轴包括具有为外螺纹的太阳螺纹的太阳轴主体,所述行星轴包括具有为外螺纹的行星螺纹的行星轴主体,所述行星螺纹与所述圆环螺纹和所述太阳螺纹啮合,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一方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行星轴的行星运动被转换为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另一方的沿轴向的直线运动,所述制造方法包括:通过组装所述太阳轴主体和所述行星轴主体来装配基础集合体的工序;通过组装所述基础集合体和所述圆环轴主体来装配轴集合体的工序;以及在装配所述轴集合体之前将所述圆环螺纹的旋转相位设定为圆环螺纹基准相位的工序,当将由与所述圆环螺纹啮合的所述行星螺纹的部分形成的一个螺纹作为对圆环螺纹时,圆环螺纹基准相位被定义为对圆环螺纹与所述圆环螺纹开始啮合时的、相对于所述对圆环螺纹的旋转相位的所述圆环螺纹的旋转相位。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提供一种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该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在内部具有向轴向延伸的空间的圆环轴、配置在该圆环轴的内部的太阳轴、以及配置在该太阳轴的周围的多个行星轴,所述圆环轴包括具有为内螺纹的圆环螺纹的圆环轴主体,所述太阳轴包括具有为外螺纹的太阳螺纹的太阳轴主体,所述行星轴包括具有为外螺纹的行星螺纹的行星轴主体,所述行星螺纹与所述圆环螺纹和所述太阳螺纹啮合,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一方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行星轴的行星运动被转换为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另一方的沿轴向的直线运动,所述制造方法包括:使所述行星轴主体相对于所述圆环轴主体的关系与标准装配状态下的关系相对应的工序,所述标准装配状态是在所述行星轴主体等间隔地配置在所述圆环轴主体的中心线的周围的状态下所述圆环螺纹与所述行星螺纹啮合的状态;以及在使所述行星轴主体相对于所述圆环轴主体的关系与所述标准装配状态下的关系相对应的状态下装配基础集合体的工序,所述基础集合体是由所述标准装配状态下的所述圆环轴主体和所述行星轴主体的组装而构成的集合体。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提供一种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该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在内部具有向轴向延伸的空间的圆环轴、配置在该圆环轴的内部的太阳轴、以及配置在该太阳轴的周围的多个行星轴,所述圆环轴包括具有为内螺纹的圆环螺纹的圆环轴主体,所述太阳轴包括具有为外螺纹的太阳螺纹的太阳轴主体,所述行星轴包括具有为外螺纹的行星螺纹的行星轴主体,所述行星螺纹与所述圆环螺纹和所述太阳螺纹啮合,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一方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行星轴的行星运动被转换为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另一方的沿轴向的直线运动,所述制造方法包括:通过组装所述圆环轴主体和所述行星轴主体来装配基础集合体的工序;通过组装所述基础集合体和所述太阳轴主体来装配轴集合体的工序;以及在装配所述轴集合体之前将所述太阳螺纹的旋转相位设定为太阳螺纹基准相位的工序,当将由与所述太阳螺纹啮合的所述行星螺纹的部分形成的一个螺纹作为对太阳螺纹时,太阳螺纹基准相位被定义为对太阳螺纹与所述太阳螺纹开始啮合时的、相对于所述对太阳螺纹的旋转相位的所述太阳螺纹的旋转相位。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提供一种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该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在内部具有向轴向延伸的空间的圆环轴、配置在该圆环轴的内部的太阳轴、以及配置在该太阳轴的周围的多个行星轴,所述圆环轴包括具有作为内螺纹而形成的圆环螺纹的圆环轴主体和作为内齿轮而形成的圆环齿轮,所述太阳轴包括具有作为外螺纹而形成的太阳螺纹的太阳轴主体和作为外齿轮而形成的太阳齿轮,所述行星轴包括具有作为外螺纹而形成的行星螺纹的行星轴主体和作为外齿轮而形成的行星齿轮,所述圆环齿轮与所述圆环轴主体分别形成,所述太阳齿轮与所述太阳轴主体分别形成,所述行星齿轮与所述行星轴主体分别形成,所述行星螺纹与所述圆环螺纹和所述太阳螺纹啮合,所述行星齿轮与所述圆环齿轮和所述太阳齿轮啮合,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一方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行星轴的行星运动被转换为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另一方的沿轴向的直线运动,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准备齿轮夹具的工序,所述齿轮夹具具有与所述圆环齿轮啮合的对圆环齿轮和与所述太阳齿轮啮合的对太阳齿轮;通过将所述圆环齿轮、所述太阳齿轮、以及所述行星齿轮安装在所述齿轮夹具上来装配齿轮集合体的工序,所述齿轮集合体是由基准装配状态下的所述圆环齿轮、所述太阳齿轮、以及所述行星齿轮的组装而构成的集合体,所述基准装配状态是在所述行星齿轮等间隔地配置在所述太阳齿轮的周围的状态下各行星齿轮与所述圆环齿轮和所述太阳齿轮啮合的状态;以及通过组装所述圆环轴主体、所述太阳轴主体、所述行星轴主体、以及所述齿轮集合体来装配带齿轮集合体的工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提供一种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该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在内部具有向轴向延伸的空间的圆环轴、配置在该圆环轴的内部的太阳轴、以及配置在该太阳轴的周围的多个行星轴,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一方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行星轴的行星运动被转换为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另一方的沿轴向的直线运动,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在所述圆环轴上形成标识的工序;以及以所述标识为基准而在所述圆环轴上形成内螺纹的工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七方式提供一种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该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在内部具有向轴向延伸的空间的圆环轴、配置在该圆环轴的内部的太阳轴、以及配置在该太阳轴的周围的多个行星轴,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一方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行星轴的行星运动被转换为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另一方的沿轴向的直线运动,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在所述太阳轴上形成标识的工序;以及以所述标识为基准而在所述太阳轴上形成外螺纹的工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八方式提供一种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该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在内部具有向轴向延伸的空间的圆环轴、配置在该圆环轴的内部的太阳轴、以及配置在该太阳轴的周围的多个行星轴,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一方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行星轴的行星运动被转换为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另一方的沿轴向的直线运动,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在所述行星轴上形成标识的工序;以及以所述标识为基准而在所述行星轴上形成外螺纹的工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九方式提供一种用于制造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夹具,该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在内部具有向轴向延伸的空间的圆环轴、配置在该圆环轴的内部的太阳轴、以及配置在该太阳轴的周围的多个行星轴,所述圆环轴包括具有内螺纹的圆环轴主体和内齿圆环齿轮,所述太阳轴包括具有外螺纹的太阳轴主体和外齿太阳齿轮,所述行星轴包括具有外螺纹的行星轴主体和外齿行星齿轮,所述圆环齿轮与所述圆环轴主体分别形成,所述太阳齿轮与所述太阳轴主体分别形成,所述行星齿轮与所述行星轴主体分别形成,所述行星轴主体的外螺纹与所述圆环轴主体的内螺纹和所述太阳轴主体的外螺纹啮合,所述行星齿轮与所述圆环齿轮和所述太阳齿轮啮合,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一方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行星轴的行星运动被转换为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另一方的沿轴向的直线运动,所述转换机构的制造包括装配齿轮集合体的工序,该齿轮集合体是由基准装配状态下的所述圆环齿轮、所述太阳齿轮、以及所述行星齿轮的组装而构成的集合体,所述基准装配状态是在所述行星齿轮等间隔地配置在所述太阳齿轮的周围的状态下各行星齿轮与所述圆环齿轮和所述太阳齿轮啮合的状态。所述夹具包括多个支柱、对圆环外齿、以及对太阳内齿。所述多个支柱在周向上隔开固定的间隔而配置,在相邻的支柱之间形成有用于配置一个所述行星齿轮的空间。所述对圆环外齿形成在所述各支柱的外周并与所述圆环齿轮啮合。所述对圆环外齿作为整体而形成对圆环齿轮。所述对太阳内齿形成在所述各支柱的内周并与所述太阳齿轮啮合。所述对太阳内齿作为整体而形成对圆环齿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十方式提供一种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该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在内部具有空间的圆环轴、配置在该圆环轴内的空间中的太阳轴、以及在所述圆环轴内的空间中配置在该太阳轴的周围的行星轴,所述太阳轴包括太阳轴主体、与太阳轴主体一体形成的为外齿轮的第一太阳齿轮、以及与太阳轴主体分别形成的为外齿轮的第二太阳齿轮,所述行星轴包括与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啮合的为外齿轮的第一行星齿轮、以及与所述第二太阳齿轮啮合的为外齿轮的第二行星齿轮,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一方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行星轴的行星运动被转换为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另一方的沿轴向的直线运动,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在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和第二太阳齿轮无法相对旋转、并且该第一太阳齿轮和第二太阳齿轮的相对的旋转相位实质上一致的状态下保持所述太阳轴主体和所述第二太阳齿轮的工序;以及在保持所述太阳轴主体和所述第二太阳齿轮的工序之后,通过所述太阳轴主体和所述第二太阳齿轮的轴向的相对移动而向所述太阳轴主体上装配所述第二太阳齿轮的工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提供一种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该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在内部具有空间的圆环轴、配置在该圆环轴内的空间中的太阳轴、以及在所述圆环轴内的空间中配置在该太阳轴的周围的行星轴,所述太阳轴包括太阳轴主体、以及与太阳轴主体分别形成的为外齿轮的第一太阳齿轮和第二太阳齿轮,所述行星轴包括与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啮合的为外齿轮的第一行星齿轮、以及与所述第二太阳齿轮啮合的为外齿轮的第二行星齿轮,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一方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行星轴的行星运动被转换为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另一方的沿轴向的直线运动,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向所述太阳轴主体上装配所述第一太阳齿轮的工序;在向所述太阳轴主体上装配了所述第一太阳齿轮之后,在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和第二太阳齿轮无法相对旋转、并且该第一太阳齿轮和第二太阳齿轮的相对的旋转相位实质上一致的状态下保持所述太阳轴主体和所述第二太阳齿轮的工序;以及在保持所述太阳轴主体和所述第二太阳齿轮的工序之后,通过所述太阳轴主体和所述第二太阳齿轮的轴向的相对移动而向所述太阳轴主体上装配所述第二太阳齿轮的工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提供一种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该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在内部具有空间的圆环轴、配置在该圆环轴内的空间中的太阳轴、以及在所述圆环轴内的空间中配置在该太阳轴的周围的行星轴,所述圆环轴包括圆环轴主体、与所述圆环轴主体一体形成的为内齿轮的第一圆环齿轮、以及与所述圆环轴主体分别形成的为内齿轮的第二圆环齿轮,所述行星轴包括与所述第一圆环齿轮啮合的为外齿轮的第一行星齿轮、以及与所述第二圆环齿轮啮合的为外齿轮的第二行星齿轮,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一方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行星轴的行星运动被转换为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另一方的沿轴向的直线运动,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在所述第一圆环齿轮和第二圆环齿轮无法相对旋转、并且该第一圆环齿轮和第二圆环齿轮的相对的旋转相位实质上一致的状态下保持所述圆环轴主体和所述第二圆环齿轮的工序;以及在保持所述圆环轴主体和所述第二圆环齿轮的工序之后,通过所述圆环轴主体和所述第二圆环齿轮的轴向的相对移动而向所述圆环轴主体上装配所述第二圆环齿轮的工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十三方式提供一种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该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在内部具有空间的圆环轴、配置在该圆环轴内的空间中的太阳轴、以及在所述圆环轴内的空间中配置在该太阳轴的周围的行星轴,所述圆环轴包括圆环轴主体、与该圆环轴主体分别形成的为内齿轮的第一圆环齿轮和第二圆环齿轮,所述行星轴包括与所述第一圆环齿轮啮合的为外齿轮的第一行星齿轮、以及与所述第二圆环齿轮啮合的为外齿轮的第二行星齿轮,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一方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行星轴的行星运动被转换为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另一方的沿轴向的直线运动,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向所述圆环轴主体上装配所述第一圆环齿轮的工序;在向所述圆环轴主体上装配了所述第一圆环齿轮之后,在所述第一圆环齿轮和第二圆环齿轮无法相对旋转、并且该第一圆环齿轮和第二圆环齿轮的相对的旋转相位实质上一致的状态下保持所述圆环轴主体和所述第二圆环齿轮的工序;以及在保持所述圆环轴主体和所述第二圆环齿轮的工序之后,通过所述圆环轴主体和所述第二圆环齿轮的轴向的相对移动而向所述圆环轴主体上装配所述第二圆环齿轮的工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十四方式提供一种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该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在内部具有空间的圆环轴、配置在该圆环轴内的空间中的太阳轴、以及在所述圆环轴内的空间中配置在该太阳轴的周围的行星轴,所述太阳轴包括太阳轴主体、以及设置在该太阳轴主体上的为外齿轮的太阳齿轮,所述行星轴包括行星轴主体、以及设置在该行星轴主体上并与所述太阳齿轮啮合的为外齿轮的行星齿轮,所述行星轴主体与所述行星齿轮分别形成,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一方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行星轴的行星运动被转换为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另一方的沿轴向的直线运动,所述制造方法包括:装配包括所述太阳轴主体和装配所述行星齿轮之前的所述行星轴主体的太阳轴集合体的工序;准备行星支承夹具的工序,所述行星支承夹具将所述行星轴主体保持为与所述太阳轴主体实质上平行的状态;以及在将所述太阳轴集合体安装在所述行星支承夹具的状态下向该太阳轴集合体的所述行星轴主体上装配所述行星齿轮的工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十五方式提供一种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该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在内部具有空间的圆环轴、配置在该圆环轴内的空间中的太阳轴、以及在所述圆环轴内的空间中配置在该太阳轴的周围的行星轴,所述圆环轴包括圆环轴主体、以及设置在该圆环轴主体上的为内齿轮的圆环齿轮,所述行星轴包括行星轴主体、以及设置在该行星轴主体上并与所述圆环齿轮啮合的为外齿轮的行星齿轮,所述行星轴主体与所述行星齿轮分别形成,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一方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行星轴的行星运动被转换为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另一方的沿轴向的直线运动,所述制造方法包括:装配包括所述圆环轴主体和装配所述行星齿轮之前的所述行星轴主体的圆环轴集合体的工序;准备行星支承夹具的工序,所述行星支承夹具将所述行星轴主体保持为与所述圆环轴主体实质上平行的状态;以及在将所述圆环轴集合体安装在所述行星支承夹具的状态下向该圆环轴集合体的所述行星轴主体上装配所述行星齿轮的工序。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十六方式提供一种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该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在内部具有空间的圆环轴、配置在该圆环轴内的空间中的太阳轴、以及在所述圆环轴内的空间中配置在该太阳轴的周围的行星轴,设置在所述太阳轴上的太阳齿轮与设置在所述行星轴上的行星齿轮啮合,作为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一方的第一轴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行星轴的行星运动被转换为作为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另一方的第二轴的沿轴向的直线运动,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在管理所述太阳齿轮的旋转相位以使作为装配成所述转换机构之后的所述行星轴相对于所述太阳轴的倾斜度的行星倾斜度小于基准倾斜度的同时来组装构成所述转换机构的多个构成要素的工序,当将所述第一轴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行星轴的行星运动被转换为所述第二轴的直线运动时的、所述第二轴的功相对于所述第一轴的功的比例定义为功的转换效率并将对所述转换机构要求的功的转换效率定义为要求转换效率时,所述基准倾斜度是在所述行星倾斜度与所述功的转换效率的关系中与所述要求转换效率相对应的行星倾斜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十七方式提供一种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该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在内部具有空间的圆环轴、配置在该圆环轴内的空间中的太阳轴、以及在所述圆环轴内的空间中配置在该太阳轴的周围的行星轴,设置在所述圆环轴上的圆环齿轮与设置在所述行星轴上的行星齿轮啮合,作为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一方的第一轴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行星轴的行星运动被转换为作为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另一方的第二轴的沿轴向的直线运动,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在管理所述圆环齿轮的旋转相位以使作为装配成所述转换机构之后的所述行星轴相对于所述圆环轴的倾斜度的行星倾斜度小于基准倾斜度的同时来组装构成所述转换机构的多个构成要素的工序,当将所述第一轴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行星轴的行星运动被转换为所述第二轴的直线运动时的、所述第二轴的功相对于所述第一轴的功的比例定义为功的转换效率并将对所述转换机构要求的功的转换效率定义为要求转换效率时,所述基准倾斜度是在所述行星倾斜度与所述功的转换效率的关系中与所述要求转换效率相对应的行星倾斜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具体化了本发明的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转换机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转换机构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3的(A)是图1的转换机构中的环形轴的正面图;图3的(B)是(A)的平面图;
图4的(A)是图1的转换机构中的环形轴的沿图3的4A-4A线的截面图;图4的(B)是表示分解了图1的环形轴的一部分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5的(A)是图1的转换机构中的太阳轴的正面图;图5的(B)是表示分解了(A)的太阳轴的一部分的状态的正面图;
图6的(A)是图1的转换机构中的行星轴的正面图;图6的(B)是表示分解了(A)的一部分的状态的正面图;图6的(C)是沿(A)的背面行星齿轮的中心线的截面图;
图7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沿中心线的截面图;
图8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沿图7的8-8线的截面图;
图9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沿图7的9-9线的截面图;
图10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沿图7的10-10线的截面图;
图11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I的工序图;
图12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J的工序图;
图13的(A)是在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第一夹具的平面图;图13的(B)是沿图13的13B-13B线的截面图;
图14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K的工序图;
图15的(A)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螺纹夹具的平面图;图15的(B)是将(A)的螺纹夹具分割为各个分割体的状态的平面图;图15的(C)是(A)的螺纹夹具的沿图15的15C-15C线的截面图;
图16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L的工序图;
图17的(A)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装配过程中的第一夹具、太阳轴主体、以及行星轴主体的平面图;图17的(B)是(A)的第一夹具、太阳轴主体、以及行星轴主体的正面图;
图18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L1的工序图;
图19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L2和工序L3的工序图;
图20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L4的工序图;
图21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L5的工序图;
图22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M的工序图;
图23的(A)是在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第二夹具的平面图;图23的(B)是(A)的第二夹具的沿图23的23B-23B线的截面图;
图24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N的工序图;
图25的(A)是在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保持器的平面图;图25的(B)是(A)的保持器的沿图25的25B-25B线的截面图;
图26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O的工序图;
图27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P的工序图;
图28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Q的工序图;
图29的(A)是在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齿轮夹具的立体图;图29的(B)是(A)的正面图;
图30的(A)是在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齿轮夹具的平面图;图30的(B)是(A)的齿轮夹具的沿图30的30B-30B线的截面图;
图31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R的工序图;
图32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S的工序图;
图33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T的工序图;
图34是具体化了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行星轴的正面图;
图35是具体化了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工序J的工序图;
图36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L的工序图;
图37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M的工序图;
图38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O的工序图;
图39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P的工序图;
图40是表示在具体化了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的行星轴的姿势的变化的示意图;
图41是表示图40的行星轴的倾倒角与转换机构的功转换效率的关系的图;
图42是在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装配夹具的平面图;
图43是表示在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装配夹具的沿图42的43-43线的截面构造的截面图;
图44是在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装配夹具的截面图;
图45是在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装配夹具的截面图;
图46是在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装配夹具的截面图;
图47的(A)是在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支承夹具的平面图;图47的(B)是沿(A)的47B-47B的截面图;
图48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XA的工序图;
图49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XB的工序图;
图50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XC的工序图;
图51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XE的工序图;
图52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XE1的工序图;
图53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XE2和XE3的工序图;
图54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XE4的工序图;
图55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XE5的工序图;
图56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XF的工序图;
图57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XG的工序图;
图58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XH的工序图;
图59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XI的工序图;
图60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XI的工序图;
图61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XJ的工序图;
图62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XK的工序图;
图63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XL的工序图;
图64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XM的工序图;
图65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XN的工序图;
图66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XO的工序图;
图67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XP的工序图;
图68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XQ的工序图;
图69是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的工序XR的工序图;
图70的(A)是表示在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装配夹具的太阳齿轮用球塞和太阳齿轮的示意图;图70的(B)是表示(A)的太阳用球塞的变形示例的示意图;图70的(C)是表示(A)的太阳齿轮用球塞的其他变形示例的示意图;
图71的(A)是表示在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装配夹具的环形齿轮用球塞和环形齿轮的示意图;图71的(B)是表示(A)的环形齿轮用球塞的变形示例的示意图;图71的(C)是表示(A)的环形齿轮用球塞的其他变形示例的示意图;
图72的(A)是表示在图1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装配夹具的第一可动部和第二可动部的变形示例的截面图;图72的(B)是(A)的第一可动部被设定在装配位置、并且(A)的第二可动部被设定在支承位置的状态的装配夹具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3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以下,按照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而被装配的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构造、该转换机构的动作方式、以及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的顺序来进行说明。
(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构造)
参照图1和图2来说明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1的构造的简要情况。
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1通过在内部具有向轴向延伸的空间的环形轴2、配置在环形轴2的内部的太阳轴3、以及配置在太阳轴3的周围的多个行星轴4的组装而构成。环形轴2和太阳轴3在各自的中心线相互重合的状态或实质上重合的状态下配置。太阳轴3和各行星轴4在各自的中心线相互平行的状态或实质上平行的状态下配置。各行星轴4等间隔地配置在太阳轴3的周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转换机构1的各构成要素来说,将自身的中心线与太阳轴3的中心线重合的姿势和实质上重合的姿势作为重合姿势。另外,将自身的中心线与太阳轴3的中心线平行的姿势和实质上平行的姿势作为平行姿势。即,环形轴2在被保持为重合姿势的状态下构成转换机构1。另外,各行星轴4在被保持为平行姿势的状态下构成转换机构1。
在转换机构1中,通过设置在环形轴2上的螺纹和齿轮与设置在各行星轴4上的螺纹和齿轮的啮合,从环形轴2和各行星轴4中的一方的构成要素向另一方的构成要素传递力。另外,通过设置在太阳轴3上的螺纹和齿轮与设置在各行星轴4上的螺纹和齿轮的啮合,从太阳轴3和各行星轴4中的一方的构成要素向另一方的构成要素传递力。
转换机构1根据这种各构成要素的组合而进行以下动作。即,当环形轴2和太阳轴3中的一方的构成要素进行旋转运动时,通过从该构成要素传递的力,各行星轴4在太阳轴3的周围进行行星运动。由此,通过从各行星轴4向环形轴2和太阳轴3中的另一方的构成要素传递的力,该构成要素相对于各行星轴4向轴向移动。
这样,转换机构1将环形轴2和太阳轴3中的一方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环形轴2和太阳轴3中的另一方的直线运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太阳轴3的轴向来说,将太阳轴3被从环形轴2推出的方向作为前面方向FR,将太阳轴3被引入到环形轴2内的方向作为背面方向RR。另外,当将转换机构1的任意的位置作为基准时,将比该基准位置靠前面方向FR侧的范围作为前面侧,将比该基准位置靠背面方向RR侧的范围作为背面侧。
在环形轴2上固定有支承太阳轴3的前面轴环51和背面轴环52。即,环形轴2与前面轴环51和背面轴环52一体地运动。在环形轴2中,前面侧的开口部被前面轴环51封闭。另外,背面侧的开口部被背面轴环52封闭。
太阳轴3由前面轴环51的轴承51A和背面轴环52的轴承52A支承。另一方面,各环形轴4未被前面轴环51或背面轴环52支承。即,在转换机构1中,太阳轴3的径向的位置受到螺纹和齿轮的啮合、前面轴环51、以及背面轴环52约束,另一方面各环形轴4的径向的位置仅受到螺纹和齿轮的啮合约束。
转换机构1为了润滑环形轴2的内部(环形轴2、太阳轴3、以及各行星轴4的螺纹和齿轮的啮合处)而采用了以下构造。即,多个用于向环形轴2的内部供应润滑油的油孔51H形成在前面轴环51上。另外,密封环形轴2的内部的O型环53分别安装在前面轴环51和背面轴环52上。
参照图3和图4来说明环形轴2的构造。
环形轴2通过环形轴主体21(圆环轴主体)与前面环形齿轮22和背面环形齿轮23的组装而构成。在环形轴2中,环形轴主体21的中心线(轴线)相当于环形轴2的中心线(轴线)。因此,当环形轴主体21的中心线与太阳轴3的中心线重合或实质上重合时,确保了环形轴2的重合姿势。
环形轴主体21包括:在内周面上形成有内螺纹(圆环螺纹24)的主体螺纹部21A、装配前面环形齿轮22的主体齿轮部21B、装配背面环形齿轮23的主体齿轮部21C、以及形成在外周上的凸缘25。
前面环形齿轮22作为正齿轮的内齿轮而与环形轴主体21分别形成。另外,构成为在被装配到环形轴主体21中时自身的中心线与环形轴主体21的中心线重合。关于向环形轴主体21装配前面环形齿轮22的装配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压入将前面环形齿轮22固定在环形轴主体21中。此外,也可以通过压入以外的方法将前面环形齿轮22固定在环形轴主体21中。
背面环形齿轮23作为正齿轮的内齿轮而与环形轴主体21分别形成。另外,构成为在被装配到环形轴主体21中时自身的中心线与环形轴主体21的中心线重合。关于向环形轴主体21装配背面环形齿轮23的装配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压入将背面环形齿轮23固定在环形轴主体21中。此外,也可以通过压入以外的方法将背面环形齿轮23固定在环形轴主体21中。
凸缘25如同形成为环状那样与环形轴主体21一体形成。另外,在凸缘25的一部分上形成有作为用于掌握圆环螺纹24的旋转相位的标识的切口(圆环标识20)。圆环螺纹24以圆环标识20为基准而形成在环形轴主体21上。
在环形轴2中,前面环形齿轮22和背面环形齿轮23作为相同形状的齿轮而构成。即,前面环形齿轮22和背面环形齿轮23的规格(分度圆直径和齿数等)被设定为相等的值。
参照图5来说明太阳轴3的构造。
太阳轴3通过太阳轴主体31和背面太阳齿轮33的组装而构成。在太阳轴3中,太阳轴主体31的中心线(轴线)相当于太阳轴3的中心线(轴线)。
太阳轴主体31包括:在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太阳螺纹34)的主体螺纹部31A、形成有正齿轮的外齿轮(前面太阳齿轮32)的主体齿轮部31B、以及装配背面太阳齿轮33的主体齿轮部31C。另外,在太阳轴主体31的顶端部(主体顶端部31D)上形成有作为用于掌握太阳螺纹34的旋转相位的标识的槽(太阳标识30)。前面太阳齿轮32和太阳螺纹34以太阳标识30为基准而形成。
背面太阳齿轮33作为正齿轮的外齿轮而与太阳轴主体31分别形成。另外,构成为在被装配到太阳轴主体31上时自身的中心线与太阳轴主体31的中心线重合。关于向太阳轴主体31装配背面太阳齿轮33的装配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压入将背面太阳齿轮33固定在太阳轴主体31上。此外,也可以通过压入以外的方法将背面太阳齿轮33固定在太阳轴主体31上。
在太阳轴3上,前面太阳齿轮32和背面太阳齿轮33作为相同形状的齿轮而构成。即,前面太阳齿轮32和背面太阳齿轮33的规格(分度圆直径和齿数等)被设定为相等的值。
参照图6来说明行星轴4的构造。
行星轴4通过行星轴主体41和背面行星齿轮43的组装而构成。在行星轴4中,行星轴主体41的中心线(轴线)相当于行星轴4的中心线(轴线)。因此,当行星轴主体41的中心线与太阳轴3的中心线平行或实质上平行时,确保了行星轴4的平行姿势。
行星轴主体41包括:在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行星螺纹44)的主体螺纹部41A、形成有正齿轮的外齿轮(前面行星齿轮42)的主体齿轮部41B、装配背面行星齿轮43的背面侧轴41R、以及在装配转换机构1时嵌入到夹具中的前面侧轴41F。另外,在行星轴主体41上,从前面行星齿轮42的端部到行星轴主体41的前面侧的顶端(前面侧顶端部41T)作为前面侧轴41F而形成。
背面行星齿轮43作为正齿轮的外齿轮而与行星轴主体41分别形成。另外,通过行星轴主体41的背面侧轴41R插入到支承孔43H中而装配到行星轴主体41上。另外,构成为在被装配到行星轴主体41上的状态下自身的中心线与行星轴主体41的中心线重合。
关于向行星轴主体41装配背面行星齿轮43的装配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背面行星齿轮43能够相对于行星轴主体41进行相对转动的间隙配合。另外,作为能够获得行星轴主体41和背面行星齿轮43的相对转动的装配方式,也可以采用间隙配合以外的装配方式。
在行星轴4上,前面行星齿轮42和背面行星齿轮43作为相同形状的齿轮而构成。即,前面行星齿轮42和背面行星齿轮43的规格(分度圆直径和齿数等)被设定为相等的值。
参照图7~图10来说明转换机构1中的各构成要素的关系。这里,例示了具有9个行星轴4的构造的转换机构1,但是可以对行星轴4的配置数量适当地进行变更。
在转换机构1中,各构成要素的动作如下地被允许或被限制。
(a)对于环形轴2来说,环形轴主体21与前面环形齿轮22和背面环形齿轮23之间无法进行相对转动。另外,环形轴主体21与前面轴环51和背面轴环52之间无法进行相对转动。
(b)对于太阳轴3来说,太阳轴主体31与背面太阳齿轮32之间无法进行相对转动。
(c)对于行星轴4来说,行星轴主体41与背面行星齿轮43之间的相对转动被允许。
在转换机构1中,通过环形轴2和太阳轴3与各行星轴4的螺纹和齿轮的啮合,在这些构成要素之间如下地传递力。
在环形轴2和各行星轴4中,环形轴主体21的圆环螺纹24与各行星轴主体41的行星螺纹44啮合。另外,环形轴主体21的前面环形齿轮22与各行星轴主体41的前面行星齿轮42啮合。另外,环形轴主体21的背面环形齿轮23与各行星轴主体41的背面行星齿轮43啮合。
由此,当旋转运动被输入了环形轴2和各行星轴4中的一方时,通过圆环螺纹24与行星螺纹44的啮合、前面环形齿轮22与前面行星齿轮42的啮合、以及背面环形齿轮23与背面行星齿轮43的啮合,力被传递到环形轴2和各行星轴4中的另一方。
在太阳轴3和各行星轴4中,太阳轴主体31的太阳螺纹34与各行星轴主体41的行星螺纹44啮合。另外,太阳轴主体31的前面太阳齿轮32与各行星轴主体41的前面行星齿轮42啮合。另外,太阳轴主体31的背面太阳齿轮33与各行星轴主体41的背面行星齿轮43啮合。
由此,当旋转运动被输入了太阳轴3和各行星轴4中的一方时,通过太阳螺纹34与行星螺纹44的啮合、前面太阳齿轮32与前面行星齿轮42的啮合、以及背面太阳齿轮33与背面行星齿轮43的啮合,力被传递到太阳轴3和各行星轴4中的另一方。
这样,转换机构1包括:由环形轴2的圆环螺纹24、太阳轴3的太阳螺纹34、各行星轴4的行星螺纹44构成的减速机构;由前面环形齿轮22、前面太阳齿轮32、各前面行星齿轮42构成的减速机构;以及由背面环形齿轮23、背面太阳齿轮33、各背面行星齿轮43构成的减速机构。
(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动作方式)
在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1中,根据各齿轮的齿数和各螺纹的头数的设定方式来决定用于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的动作方式(运动转换方式)。即,作为运动转换方式,可以选择通过环形轴2的旋转运动而使太阳轴3进行直线运动的太阳轴变位方式和通过太阳轴3的旋转运动而使环形轴2进行直线运动的圆环轴变位方式中的某一个。以下,说明各运动转换方式中的转换机构1的动作方式。
(A)在采用太阳轴变位方式来作为运动转换方式的情况下,如下来进行从旋转运动到直线运动的转换。即,当向环形轴2输入了旋转运动时,通过前面环形齿轮22与各前面行星齿轮42的啮合、背面环形齿轮23与各背面行星齿轮43的啮合、以及圆环螺纹24与各行星螺纹44的啮合,力被从环形轴2传递到各行星轴4,由此各行星轴4在太阳轴3的周围自转并同时公转。于是,随着该行星轴4的行星运动,通过各前面行星齿轮42与前面太阳齿轮32的啮合、各背面行星齿轮43与背面太阳齿轮33的啮合、以及各行星螺纹44与太阳螺纹34的啮合,力被从各行星轴4传递到太阳轴3,由此太阳轴3向轴向变位。
(B)在采用圆环轴变位方式来作为运动转换方式的情况下,如下来进行从旋转运动到直线运动的转换。即,当向太阳轴3输入了旋转运动时,通过前面太阳齿轮32与各前面行星齿轮42的啮合、背面太阳齿轮33与各背面行星齿轮43的啮合、以及太阳螺纹34与各行星螺纹44的啮合,力被从太阳轴3传递到各行星轴4,由此各行星轴4在太阳轴3的周围自转并同时公转。于是,随着该行星轴4的行星运动,通过各前面行星齿轮42与前面环形齿轮22的啮合、各背面行星齿轮43与背面环形齿轮23的啮合、以及各行星螺纹44与圆环螺纹24的啮合,力被从各行星轴4传递到环形齿轮2,由此环形齿轮2向轴向变位。
(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
参照图11~图33来说明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1的制造方法。这里,设想具有9个行星轴4而构成的转换机构1。另外,对于转换机构1的各构成要素来说,将以各自的中心线为基准的旋转方向上的位置、即以各自的中心线为基准的旋转方向上的相位作为旋转相位而进行了表示。
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大体分为制造转换机构10的各构成要素的工序(工序A~工序H)和组装这些构成要素而装配成转换机构1的工序(工序I~工序S)。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包括以下的工序A~工序H来制造转换机构1的各构成要素。
【工序A】制造未形成圆环螺纹24的状态的环形轴主体21(基础环形轴主体)。
【工序B】在基础环形轴主体的凸缘25上形成圆环标识20。也可以在工序A中包括圆环标识20来制造基础环形轴主体。
【工序C】以圆环标识20为基准,通过轧制在基础环形轴主体上形成圆环螺纹24。由此,由于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与圆环螺纹24的旋转相位被设定为固定的关系,因此可以根据圆环标识20来掌握圆环螺纹24的旋转相位。
【工序D】制造未形成太阳螺纹34和前面太阳齿轮32的状态的太阳轴主体31(基础太阳轴主体)。
【工序E】在基础太阳轴主体的主体顶端部31D上形成太阳标识30。
【工序F】以太阳标识30为基准,通过轧制在基础太阳轴主体上形成前面太阳齿轮32和太阳螺纹34。由此,由于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与前面太阳齿轮32和太阳螺纹34的旋转相位被设定为固定的关系,因此可以根据太阳标识30来掌握前面太阳齿轮32和太阳螺纹34的旋转相位。此外,在进行轧制时,可以采用同时轧制前面太阳齿轮32和太阳螺纹34的方法或分别轧制前面太阳齿轮32和太阳螺纹34的方法。
【工序G】制造未形成行星螺纹44和前面行星齿轮42的状态的行星轴主体41(基础行星轴主体)。
【工序H】在基础行星轴主体上轧制行星螺纹44和前面行星齿轮42。此时,在所有的行星轴主体41中使前面行星齿轮42的旋转相位和行星螺纹44的旋转相位的关系相同,因此同时进行前面行星齿轮42和行星螺纹44的轧制。此外,在能够在所有的行星轴主体41中使前面行星齿轮42的旋转相位和行星螺纹44的旋转相位的关系相同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分别轧制前面行星齿轮42和行星螺纹44的方法。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在经过了制造上述各构成要素的工序之后,包括以下的工序I~工序S来进行转换机构1的装配。
【工序I(图11)】清洗环形轴主体21、太阳轴主体31、行星轴主体41、前面环形齿轮22、背面环形齿轮23、背面太阳齿轮33、以及背面行星齿轮43的各构成要素。
【工序J(图12)】将太阳轴主体31安装在第一夹具61上。
参照图13来说明第一夹具61的构造。
构成为能够在太阳轴主体31插入到支承孔61H中的状态下将太阳轴主体31固定在第一夹具61上。另外,对于形成支承孔61H的夹具周壁61W来说,如下来设定与支承孔61H的中心线正交的方向上的长度(周壁厚度TW)。即,周壁厚度TW被设定为:当在太阳轴主体31的中心线与行星轴主体41的中心线平行的状态下相对于太阳轴主体31在径向上隔开一定的间隔而配置了行星轴主体41时,能够使前面侧顶端部41T与夹具周壁61W的端面(夹具端面61F)接触。
在工序J中,具体地说通过以下的(a)和(b)的作业将太阳轴主体31安装在第一夹具61上。
(a)在太阳轴主体31上将比前面太阳齿轮32位于前面侧的部位插入到支承孔61H中。
(b)将太阳轴主体31固定在第一夹具61上。
【工序K(图14)】作为装配通过第一装配状态(标准装配状态)的太阳轴主体31和行星轴主体41的组装而构成的集合体(第一组件91(基础集合体))的准备,将行星轴主体41分别安装在螺纹夹具7上,由此对于所有的行星轴主体41来说,将相对于螺纹夹具7的旋转相位设定为相同的旋转相位。此外,第一装配状态表示在各行星轴主体41等间隔地配置在太阳轴主体31的周围的状态下获得了前面太阳齿轮32与各前面行星齿轮42的啮合、以及太阳螺纹34与各行星螺纹44的啮合的状态。
参照图15来说明螺纹夹具7的构造。
螺纹夹具7通过第一分割体71和第二分割体72的组装而构成。另外,与行星轴主体41的行星螺纹44啮合的内螺纹73和用于插入背面侧轴41R的插入孔74跨越第一分割体71和第二分割体72而形成。即,通过在将行星轴主体41旋入到内螺纹73中的状态下分割第一分割体71和第二分割体72,可以在保持了旋转相位的状态下从螺纹夹具7上拆下行星轴主体41。
在工序K中,具体地说通过以下的(a)和(b)的作业将所有行星轴主体41相对于螺纹夹具7的旋转相位设定为相同的旋转相位。
(a)针对每一个行星轴主体41准备组装了第一分割体71和第二分割体72的状态的螺纹夹具7。此时,将各螺纹夹具7配置成在将行星轴主体41旋入到内螺纹73中的状态下行星轴主体41的中心线与第一组件91的太阳轴主体31的中心线平行。
(b)将行星螺纹44旋入到内螺纹73中,直到行星轴主体41的主体螺纹部41A顶到螺纹夹具7的一部分为止。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通过该作业得到9个旋入了一个行星轴主体41的螺纹夹具7。
【工序L(图16)】装配通过第一装配状态的太阳轴主体31和行星轴主体41的组装而构成的集合体(第一组件91)。即,通过使太阳轴主体31的前面太阳齿轮32和太阳螺纹34与各行星轴主体41的前面行星齿轮42和行星螺纹44的啮合来装配第一组件91。
这里,作为表示行星轴主体41相对于太阳轴主体31的关系的因素,如下来分别定义“周向相对位置MR”、“径向相对位置ML”、“轴向相对位置MS”、以及“行星轴相对相位MP”。
将行星轴主体41相对于太阳轴主体31的周向的位置作为周向相对位置MR。
将行星轴主体41相对于太阳轴主体31的径向的位置作为径向相对位置ML。
将行星轴主体41相对于太阳轴主体31的轴向的位置作为轴向相对位置MS。
将相对于太阳轴主体31的旋转相位的行星轴主体41的旋转相位作为行星轴相对相位MP。
另外,分别如下来定义第一组件91中的“周向相对位置MR”、“径向相对位置ML”、“轴向相对位置MS”、以及“行星轴相对相位MP”。
将第一组件91中的周向相对位置MR作为周向标准位置XR。
将第一组件91中的径向相对位置ML作为径向标准位置XL。
将第一组件91中的轴向相对位置MS作为轴向标准位置XS。
将第一组件91中的行星轴相对相位MP作为行星轴标准相位XP。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在组装太阳轴主体31和各行星轴主体41时,分别根据以下的(A)~(D)的方法来设定各行星轴主体41的周向相对位置MR、径向相对位置ML、轴向相对位置MS、以及行星轴相对相位MP。
(A)对于周向相对位置MR来说,预先掌握太阳轴主体31的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与周向标准位置XR的对应关系,由此可以根据太阳标识30而设定为周向标准位置XR。
(B)对于径向相对位置ML来说,使行星轴主体41从径向碰到太阳轴主体31,由此可以设定为径向标准位置XL。
(C)对于轴向相对位置MS来说,预先掌握太阳轴主体31与处于轴向标准位置XS的行星轴主体41的前面侧顶端部41T的对应关系,由此可以根据前面侧顶端部41T的位置而设定为轴向标准位置XS。
(D)对于行星轴相对相位MP来说,预先掌握太阳轴主体31的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与行星轴标准相位XP的对应关系,由此可以根据太阳标识30而设定为行星轴标准相位XP。具体地说,如下来实现基于太阳标识30的行星轴标准相位XP的设定。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通过以太阳轴主体31的太阳标识30为基准来形成太阳螺纹34,使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与太阳螺纹34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始终为固定的关系。另外,预先掌握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与太阳螺纹34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另外,预先掌握在太阳轴主体31的中心线与螺纹夹具7的内螺纹73(行星轴主体41)的中心线平行的状态下行星轴主体41旋入到螺纹夹具7中时的、相对于太阳轴主体31的旋转相位的行星轴主体41的旋转相位(行星轴基准相位BP)。
由此,可以将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当作太阳螺纹34的旋转相位来设定太阳螺纹34的旋转相位与行星轴主体41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因此可以根据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和行星轴基准相位BP将行星轴相对相位MP设定为行星轴标准相位XP。即,通过将行星轴主体41安装在螺纹夹具7上并推断出行星轴基准相位BP,可以以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为基准而将行星轴相对相位MP设定为行星轴标准相位XP。
在工序L中,具体地说按照以下的【工序L1】~【工序L5】来装配第一组件91。
在说明装配的各步骤之前,对图17所示的“基准平面VP”、“基准线VL”、以及“基准位置VR”进行说明。图17的(A)表示了固定在第一夹具61上的状态的太阳轴主体31的平面构造。另外,图17的(B)表示了固定在第一夹具61上的状态的太阳轴主体31的沿其中心线的截面构造。
(a)将与太阳轴主体31的中心线正交的平面作为基准平面VP。
(b)将太阳轴主体31的中心线上的位于基准平面VP上的一点作为第一基准点PA。
(c)将位于周向标准位置XR的行星轴主体41的中心线上的位于基准平面VP上的一点作为第二基准点PB。
(d)在基准平面VP上,将通过第一基准点PA和第二基准点PB的线作为基准线VL。
(e)对于行星轴主体41来说,将自身的中心线与基准线VL交叉的位置中的、除了径向标准位置XL以外的位置作为基准位置VR。即,基准位置VR相当于周向相对位置MR为周向标准位置XR、并且径向相对位置ML不为径向标准位置XL的位置。
参照图18~图21来说明第一组件91的装配步骤。工序L1~工序L5表示了关于一个行星轴主体41的装配步骤。
【工序L1(图18)】通过分割螺纹夹具7,将行星轴主体41从螺纹夹具7上拆下来。此时,行星轴主体41处于自身的中心线与太阳轴主体31的中心线平行的状态。
【工序L2(图19)】根据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将行星轴主体41配置于基准位置VR。即,使行星轴主体41移动到通过自身的周向标准位置XR的第二基准点PB和第一基准点PA得到的基准线VL与自身的中心线交叉的位置(基准位置VR)。此时,在保持了与太阳轴主体31(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的关系的状态下移动行星轴主体41。另外,作为基准位置VR,选择在使行星轴主体41沿中心线平行移动了时能够使前面侧顶端部41T顶到第一夹具61的夹具端面61F的位置。
【工序L3(图19)】根据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将行星轴相对相位MP设定为行星轴标准相位XP。具体地说,根据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和行星轴基准相位BP的比较而掌握了行星轴基准相位BP与行星轴标准相位XP的差之后,使行星轴主体41旋转以使得该相对旋转相位的差消失,由此将行星轴相对相位MP设定为行星轴标准相位XP。
【工序L4(图20)】通过使行星轴主体41沿中心线平行移动并使前面侧顶端部41T顶到夹具端面61F,将轴向相对位置MS设定为轴向标准位置XS。
【工序L5(图21)】在行星轴主体41的中心线与太阳轴主体31的中心线平行的状态下使行星轴主体41平行移动并使其碰到太阳轴主体31,由此将径向相对位置ML设定为径向标准位置XL。具体地说,使行星轴主体41从基准位置VR平行移动到径向标准位置XL,使得基准平面VP上的行星轴主体41的中心线(第二基准点PB)的轨迹与基准线VL重合。此时,由于行星轴主体41在被设定为周向标准位置XR、轴向标准位置XS、以及行星轴标准相位XP的状态下被配置在径向标准位置XL,因此同时获得了前面行星齿轮42与前面太阳齿轮32的啮合、以及行星螺纹44与太阳螺纹34的啮合。
【工序M(图22)】将安装在第一组件91上的夹具从第一夹具61变更为第二夹具62。
参照图23来说明第二夹具62的构造。
第二夹具62包括用于固定太阳轴主体31的太阳夹具63和用于支承行星轴主体41的前面侧轴41F的行星夹具64。即,数量与转换机构1所具有的行星轴4的数量相同的行星夹具64与太阳夹具63一体形成。
太阳夹具63构成为在太阳轴主体31插入到支承孔63H中的状态下自身的中心线(支承孔63H的中心线)与太阳轴主体31的中心线重合。各行星夹具64构成为各自的中心线在支承孔63H的中心线周围等间隔。太阳夹具63和各行星夹具64构成为各自的中心线相互平行。在各行星夹具64的顶端部形成有与行星轴主体41的前面侧轴41F的形状相对应的孔(支承孔64H)。
在工序M中,具体地说通过以下的(a)~(c)的作业将第一组件91安装在第二夹具62上。
(a)在保持了第一组件91中的太阳轴主体31与各行星轴主体41的关系的状态下从第一夹具61上拆下第一组件91。
(b)使第一组件91移动到第二夹具62的中心线与太阳轴主体31的中心线重合、并且行星夹具64的中心线与行星轴主体41的中心线重合的位置。
(c)通过使第一组件91沿中心线平行移动而将其安装在第二夹具62上。即,将太阳轴主体31插入到支承孔63H中,并且将各行星轴主体41的前面侧轴41F嵌入到对应的行星夹具64的支承孔64H中。
【工序N(图24)】将保持器65安装在第一组件91的各行星轴主体41上。
参照图25来说明保持器65的构造。
保持器65作为用于一并支承各行星轴主体41的背面侧轴41R的夹具而构成。即,在保持器65上形成有用于插入太阳轴主体31的太阳支承孔65S和用于插入背面侧轴41R的多个行星支承孔65P。
太阳支承孔65S形成为在保持器65安装在第一组件91上的状态下其自身的中心线与太阳轴主体31的中心线重合。行星支承孔65P形成为各自的中心线的间隔在太阳支承孔65S的中心线的周围为等间隔。太阳支承孔65S和行星支承孔65P形成为各自的中心线相互平行。
在工序N中,具体地说通过以下的(a)和(b)的作业将保持器65安装在第一组件91上。
(a)将保持器65配置在各行星支承孔65P的中心线与各行星夹具64的中心线重合的位置。
(b)通过使保持器65沿中心线平行移动而将其安装在第一组件91上。即,各行星轴主体41的背面侧轴41R插入到保持器65的各行星支承孔65P中。
【工序O(图26)】装配通过第一组件91和前面环形齿轮22的组装而构成的集合体(第二组件92)。即,通过使第一组件91的各前面行星齿轮42与前面环形齿轮22啮合来装配第二组件92。这样,在第一组件91中可以使各前面行星齿轮42与前面环形齿轮22啮合,因此可以当作具有不连续的形状的一个齿轮由这些前面行星齿轮42形成。此后,将由这些前面行星齿轮42形成并与前面环形齿轮22啮合的一个齿轮作为对环形齿轮45。
这里,对于对环形齿轮45和前面环形齿轮22的旋转相位来说,在前面环形齿轮22与对环形齿轮45啮合的状态下,对环形齿轮45的旋转相位与前面环形齿轮22的旋转相位一致。即,在对环形齿轮45与前面环形齿轮22之间未产生相对的旋转相位的差。此后,将对环形齿轮45与前面环形齿轮22的相对的旋转相位的差作为圆环齿轮旋转相位差,将未产生圆环齿轮旋转相位差的状态下的、相对于对环形齿轮45的旋转相位的前面环形齿轮22的旋转相位作为圆环齿轮基准相位RA。
在工序O中,在装配第二组件92之前将前面环形齿轮22的旋转相位设定为圆环齿轮基准相位RA。由此,通过在使前面环形齿轮22的中心线与第一组件91的太阳轴主体31的中心线重合的状态下使前面环形齿轮22沿中心线平行移动,可以使对环形齿轮45与前面环形齿轮22啮合,因此可以提高装配第二组件92的作业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通过以太阳轴主体31的太阳标识30为基准的太阳轴主体31和行星轴主体41的组装来装配第一组件91,因此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与对环形齿轮45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始终为固定关系。因此,通过预先掌握第一组件91中的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与对环形齿轮45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可以将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当作对环形齿轮45的旋转相位来设定前面环形齿轮22的旋转相位。即,可以根据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与前面环形齿轮22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将前面环形齿轮22的旋转相位设定为圆环齿轮基准相位RA。
在工序O中,具体地说通过以下的(a)~(c)的作业来装配第二组件92。
(a)在第一组件91的背面侧将前面环形齿轮22配置在太阳轴主体31的中心线与自身的中心线重合的位置。
(b)根据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与前面环形齿轮22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将前面环形齿轮22的旋转相位设定为圆环齿轮基准相位RA。
(c)在将前面环形齿轮22保持为通过上述(a)和(b)的作业而设定了的姿势的状态下使前面环形齿轮22沿中心线平行移动,由此使第一组件91的各前面行星齿轮42(对环形齿轮45)与前面环形齿轮22啮合。
【工序P(图27)】装配通过第二组件92和环形轴主体21的组装而构成的集合体(第三组件93(轴集合体))。即,通过使第二组件92的各行星螺纹44与环形轴主体21的圆环螺纹24啮合来装配第三组件93。这样,由于在第二组件92中可以使各行星螺纹44与圆环螺纹24啮合,因此可以当作具有不连续的螺纹牙的一个外螺纹由多个行星螺纹44形成。此后,将由这些行星螺纹44形成并与圆环螺纹24啮合的一个外螺纹作为对圆环螺纹46。
这里,对于对圆环螺纹46和圆环螺纹24的旋转相位来说,在圆环螺纹24与对圆环螺纹46啮合的状态下,对圆环螺纹46的旋转相位与圆环螺纹24的旋转相位一致。即,在对圆环螺纹46与圆环螺纹24之间未产生相对的旋转相位的差。此后,将对圆环螺纹46与圆环螺纹24的相对的旋转相位的差作为圆环螺纹旋转相位差,将未产生圆环螺纹旋转相位差的状态下的、相对于对圆环螺纹46的旋转相位的圆环螺纹24的旋转相位作为圆环螺纹基准相位RB。
在工序P中,在装配第三组件93之前将圆环螺纹24(环形轴主体21)的旋转相位设定为圆环螺纹基准相位RB。由此,通过在使环形轴主体21的中心线与第二组件92的太阳轴主体31的中心线重合的状态下使环形轴主体21沿中心线平行移动,可以使对圆环螺纹46与圆环螺纹24啮合,因此可以提高装配第三组件93的作业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通过以太阳轴主体31的太阳标识30为基准的太阳轴主体31和行星轴主体41的组装来装配第一组件91,因此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与对圆环螺纹46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始终为固定关系。另外,由于以环形轴主体21的圆环标识20为基准来形成圆环螺纹24,因此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与圆环螺纹24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始终为固定关系。因此,预先掌握第一组件91(第二组件92)中的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与对圆环螺纹46的旋转相位的关系、以及环形轴主体21中的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与圆环螺纹24的旋转相位的关系。由此,可以将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当作对圆环螺纹46的旋转相位并将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当作圆环螺纹24的旋转相位来设定圆环螺纹24的旋转相位。即,可以根据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与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将圆环螺纹24的旋转相位设定为圆环螺纹基准相位RB。
在工序P中,具体地说通过以下的(a)~(e)的作业来装配第三组件93。
(a)在第二组件92的背面侧将环形轴主体21配置在太阳轴主体31的中心线与自身的中心线重合的位置。
(b)根据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与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将圆环螺纹24的旋转相位设定为圆环螺纹基准相位RB。
(c)在将环形轴主体21保持为通过上述(a)和(b)的作业而设定了的姿势的状态下使环形轴主体21沿中心线平行移动,由此使第二组件92的各行星螺纹44(对环形螺纹46)与圆环螺纹24啮合。
(d)旋入环形轴主体21,直到环形轴主体21相对于太阳轴主体31的轴向的相对位置成为预定的位置为止。
(e)通过将前面环形齿轮22压入到主体齿轮部21B中而将前面环形齿轮22固定在环形轴主体21上。
【工序Q(图28)】装配通过第二装配状态的背面环形齿轮23、背面太阳齿轮33、各背面行星齿轮43的组装而构成的集合体(齿轮组件99(齿轮集合体))。第二装配状态表示在背面环形齿轮23的旋转相位与背面太阳齿轮33的旋转相位的关系为特定的关系的状态下在背面太阳齿轮33的周围等间隔地配置的背面行星齿轮43与背面环形齿轮23和背面太阳齿轮33啮合的状态。另外,上述特定的关系表示在设计上设定了的背面环形齿轮23的旋转相位与背面太阳齿轮33的旋转相位的关系。
在工序Q中,通过在齿轮夹具8上安装背面环形齿轮23、背面太阳齿轮33、以及各背面行星齿轮43来装配齿轮组件99。
参照图29和图30来说明齿轮夹具8的构造。
齿轮夹具8包括夹具主体81和多个支柱82。这些支柱82在周向上隔开固定的间隔而配置。在相邻的支柱82之间形成有用于配置一个背面行星齿轮43的空间(齿轮配置部83)。齿轮配置部83形成有与转换机构1所具有的行星轴4的数量相同的数量。
在各支柱82的外周侧形成有与背面环形齿轮23啮合的齿(对圆环外齿84)。由这些支柱82的对圆环外齿84构成了具有不连续的形状的一个齿轮(对圆环齿轮85)。即,当将具有对圆环外齿84的、连续的形状的齿轮作为对圆环基础齿轮时,对圆环齿轮85相当于以固定的间隔除去了多处该对圆环基础齿轮的一部分后得到的形状的齿轮。
在夹具主体81的外周侧形成有与背面环形齿轮23啮合的齿轮(对圆环齿轮86)。对圆环齿轮86作为具有与对圆环齿轮85相同的旋转相位的、连续的形状的齿轮而形成。即,相当于对圆环齿轮85中的不连续之处由对圆环外齿84连接的齿轮。
在各支柱82的内周侧形成有与背面太阳齿轮33啮合的齿(对太阳内齿87)。通过这些支柱82的对太阳内齿87构成了具有不连续的形状的一个齿轮(对太阳齿轮88)。即,当将具有对太阳内齿87的、连续的形状的齿轮作为对太阳基础齿轮时,对太阳齿轮88相当于以固定的间隔除去了多处该对太阳基础齿轮的一部分后得到的形状的齿轮。
在夹具主体81的内周侧形成有与背面太阳齿轮33啮合的齿轮(对太阳齿轮89)。对太阳齿轮89作为具有与对太阳齿轮88相同的旋转相位的、连续的形状的齿轮而形成。即,相当于对太阳齿轮88中的不连续之处由对太阳内齿87连接的齿轮。
在齿轮夹具8中,通过对圆环齿轮85形成为不连续的形状的齿轮,当在背面环形齿轮23与对圆环齿轮85啮合的状态下将背面行星齿轮43配置在齿轮配置部83处时,在对圆环齿轮85的不连续的部分处背面环形齿轮23与背面行星齿轮43啮合。另外,通过对太阳齿轮88形成为不连续的形状的齿轮,当在背面太阳齿轮23与对太阳齿轮88啮合的状态下将背面行星齿轮43配置在齿轮配置部83处时,在对太阳齿轮88的不连续的部分处背面太阳齿轮33与背面行星齿轮43啮合。
在齿轮夹具8中,对圆环齿轮85和对圆环齿轮86的旋转相位与对太阳齿轮88和对太阳齿轮89的旋转相位的关系被设定为齿轮组件99的第二装配状态下的特定的关系。
在夹具主体81上形成有作为用于掌握对圆环齿轮85、86和对太阳齿轮88、89的旋转相位的标识的切口(夹具标识80)。对圆环齿轮85、86和对太阳齿轮88、89以夹具标识80为基准而形成。
在工序Q中,作为用于装配齿轮组件99的作业和附带的作业,具体地说进行以下的(a)~(c)的作业。
(a)使背面环形齿轮23与齿轮夹具8的对圆环齿轮85、86啮合。
(b)使背面太阳齿轮33与齿轮夹具8的对太阳齿轮88、89啮合。
(c)在背面环形齿轮23和背面太阳齿轮33安装在齿轮夹具8上的状态下将各背面行星齿轮43配置在齿轮配置部83处。此时,各背面行星齿轮43与背面环形齿轮23和背面太阳齿轮33啮合。
通过上述作业,在背面环形齿轮23的中心线与背面太阳齿轮33的中心线重合、并且各背面行星齿轮43的中心线与背面太阳齿轮33的中心线平行的状态下装配齿轮组件99。
【工序R(图31)】从第三组件93上拆下保持器65。顺便提及的是,在转换机构1中,由于采用了仅通过螺纹和齿轮的啮合来约束各行星轴4的径向的位置的构造,因此在将背面行星齿轮43装配到各行星轴主体41上之前将保持器65从各行星轴主体41上拆下来。
【工序S(图32)】装配通过第三组件93和齿轮组件99的组装而构成的集合体(第四组件94(带齿轮集合体))。即,通过向第三组件93装配齿轮组件99来装配第四组件94。
这里,关于第三组件93和齿轮组件99的旋转相位,在第三组件93的各行星轴主体41的中心线与齿轮组件99的各背面行星齿轮43的中心线重合的状态下视为第三组件93的旋转相位与齿轮组件99的旋转相位一致。即,视为不存在第三组件93和齿轮组件99的相对的旋转相位的差(集合体旋转相位差)。另外,将不存在集合体旋转相位差的状态下的、相对于第三组件93的旋转相位的齿轮组件99的旋转相位作为集合体基准相位RC。
在工序S中,在装配第三组件93之前将齿轮组件99的旋转相位设定为集合体基准相位RC。由此,通过在使齿轮组件99(背面太阳齿轮33)的中心线与第三组件93的太阳轴主体31的中心线重合的状态下使齿轮组件99沿中心线平行移动,可以将齿轮组件99与第三组件93组装在一起,因此可以提高装配第四组件94的作业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由于通过基于太阳轴主体31的太阳标识30与环形轴主体21的圆环标识20的关系的第二组件92和环形轴主体21的组装来装配第三组件93,因此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与各行星轴主体41的周向标准位置XR的关系始终为固定的关系。因此,通过预先掌握第三组件93中的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与各行星轴主体41的周向标准位置XR的关系,可以将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当作第三组件93的旋转相位(各行星轴主体41的周向标准位置XR)来设定齿轮组件99的旋转相位。即,可以根据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与夹具标识80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将齿轮组件99的旋转相位设定为集合体基准相位RC。
在工序S中,具体地说通过以下的(a)~(f)的作业来装配第四组件94。
(a)在第三组件93的背面侧使齿轮夹具8移动到背面环形齿轮23和背面太阳齿轮33的中心线与第三组件93的环形轴主体21的中心线重合的位置。通过该作业,背面环形齿轮23和背面太阳齿轮33保持为重合姿势,并且各背面行星齿轮43保持为平行姿势。
(b)根据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与夹具标识80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将齿轮组件99的旋转相位设定为集合体基准相位RC。
(c)使齿轮夹具8沿太阳轴主体31的中心线向第三组件93侧移动。
(d)将齿轮组件99的各背面行星齿轮43安装在对应的行星轴主体41的背面侧轴41R上。
(e)在使背面环形齿轮23嵌入到环形轴主体21的主体齿轮部21C中后将背面环形齿轮23压入到环形轴主体21中。
(f)在使背面太阳齿轮33嵌入到太阳轴主体31的主体齿轮部31C中后将背面太阳齿轮33压入到太阳轴主体31中。
【工序T(图33)】装配通过第四组件94与前面轴环51和背面轴环52的组装而构成的集合体(转换机构1)。即,通过向第四组件94装配前面轴环51和背面轴环52来装配转换机构1。具体地说,通过以下的(a)和(b)的作业来装配转换机构1。
(a)在将O型环53安装在前面轴环51上后,将前面轴环51安装在环形轴主体21的主体齿轮部21B上。
(b)在将O型环53安装在背面轴环52上后,将背面轴环52安装在环形主体21的主体齿轮部21C上。
【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可以取得以下所示的效果。
(1)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在将行星轴主体41设定为周向标准位置XR、轴向标准位置XS、以及行星轴标准相位XP后,组装太阳轴主体31和行星轴主体41。由此,在装配第一组件91时,前面行星齿轮42准确地与前面太阳齿轮32啮合,并且行星螺纹44准确地与太阳螺纹34啮合,因此可以提高制造转换机构1的作业效率。
(2)另外,通过上述(1)的构成,前面太阳齿轮32与各前面行星齿轮42在设计上设定的旋转相位啮合,并且太阳螺纹34与各行星螺纹44在设计上设定的旋转相位啮合,因此可以抑制转换机构1中的从旋转运动到直线运动的转换效率的降低。
(3)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在将前面环形齿轮22的旋转相位设定为圆环齿轮基准相位RA后装配第二组件92。由此,当装配第二组件92时,前面环形齿轮22准确地与对环形齿轮45啮合,因此可以提高制造转换机构1的作业效率。
(4)另外,通过上述(3)的构成,前面环形齿轮22与对环形齿轮45在设计上设定的旋转相位啮合,因此可以抑制转换机构1中的从旋转运动到直线运动的转换效率的降低。
(5)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在将环形轴主体21(圆环螺纹24)的旋转相位设定为圆环螺纹基准相位RB后装配第三组件93。由此,在装配第三组件93时,圆环螺纹24准确地与对圆环螺纹46啮合,因此可以提高制造转换机构1的作业效率。
(6)另外,通过上述(5)的构成,圆环螺纹24与对圆环螺纹46在设计上设定的旋转相位啮合,因此可以抑制转换机构1中的从旋转运动到直线运动的转换效率的降低。
(7)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通过齿轮夹具8来装配齿轮组件99。由此,在使背面环形齿轮23和背面太阳齿轮33与各背面行星齿轮43啮合时,不需要考虑各齿轮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因此可以提高制造转换机构1的作业效率。
(8)另外,通过上述(7)的构成,背面环形齿轮23和背面太阳齿轮33与各背面行星齿轮43在设计上设定的旋转相位啮合,因此可以抑制转换机构1中的从旋转运动到直线运动的转换效率的降低。
(9)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在将齿轮组件99的旋转相位设定为集合体基准相位RC后装配第四组件94。由此,在装配第四组件94时,各背面行星齿轮43准确地被装配在行星轴主体41上,因此可以提高制造转换机构1的作业效率。
(10)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通过上述(1)、(3)、(5)、(7)、以及(9)的构成来装配转换机构1。由此,在装配成转换机构1之前,抑制了由于各构成要素之间未被准确地组装而引起的装配作业的中断等,因此可以提高作业效率。
(11)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通过使行星轴主体41的前面侧顶端部41T顶到第一夹具61的夹具端面61F而将轴向相对位置MS设定为轴向标准位置XS。由此,在设定轴向标准位置XS时不需要考虑太阳轴主体31与行星轴主体41的位置关系,因此可以提高装配转换机构1的作业效率。
(12)另外,通过上述(11)的构成,由于轴向相对位置MS被准确地设定为轴向标准位置XS,因此在装配第一组件91时可以使螺纹和齿轮准确地啮合。
(13)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通过以圆环标识20为基准来形成环形轴主体21的圆环螺纹24,可以根据圆环标识20来掌握圆环螺纹24的旋转相位。由此,可以提高装配转换机构1的作业效率。
(14)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通过以太阳标识30为基准来形成太阳轴主体31的太阳螺纹34,可以根据太阳标识30来掌握太阳螺纹34的旋转相位。由此,可以提高装配转换机构1的作业效率。
(15)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通过在齿轮夹具8上形成夹具标识80,可以根据夹具标识80来掌握齿轮组件99的旋转相位。由此,可以提高装配转换机构1的作业效率。
(16)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在环形轴主体21的凸缘25上形成圆环标识20。由此,在组装构成要素时可以准确地识别出圆环标识20,因此可以更加可靠地进行基于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的各构成要素的组装。
(17)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在太阳轴主体31的前面侧顶端部41T上形成太阳标识30。由此,在组装构成要素时可以准确地识别出太阳标识30,因此可以更加可靠地进行基于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的构成要素的组装。
(18)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在齿轮夹具8的夹具主体81的外周侧形成夹具标识80。由此,在组装构成要素时可以准确地识别出夹具标识80,因此可以更加可靠地进行基于夹具标识80的旋转相位的构成要素的组装。
(19)在转换机构1中,由于行星轴主体41的体积较小,因此有时难以在行星轴主体41上形成与环形轴主体21和太阳轴主体31同样的用于掌握自身的旋转相位的标识。另外,即使假设形成了该标识,也能够推想到在组装构成要素时难以准确地识别出该标识。对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由于通过螺纹夹具7来掌握行星轴主体41的旋转相位,因此无论行星轴主体41的体积如何均可以准确地掌握行星轴主体41的旋转相位。
【实施方式的变形示例】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如下所示那样进行变更后来实施。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根据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与行星轴基准相位BP的关系将行星轴相对相位MP设定为行星轴标准相位XP,但是例如也可以如下来改变用于将行星轴相对相位MP设定为行星轴标准相位XP的方法。即,也可以将各螺纹夹具7的内螺纹73的长度设定为不同的长度,使得在将行星轴主体41旋入到各螺纹夹具7中的状态下各行星轴主体41的行星轴相对相位MP成为行星轴标准相位XP。在该情况下,预先设定螺纹夹具7相对于太阳轴主体31的位置,使得当将行星轴主体41旋入到螺纹夹具7中时行星轴相对相位MP成为行星轴标准相位XP。根据该构成,通过将行星轴主体41安装在螺纹夹具7上而将行星轴相对相位MP设定为行星轴标准相位XP,因此可以提高装配转换机构1的作业效率。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了能够旋入行星轴主体41并直到主体螺纹部41A顶到螺纹夹具7的一部分为止的构造的螺纹夹具7,但是也可以如下来改变螺纹夹具7的构造。即,可以改变为能够旋入行星轴主体41并直到背面侧轴41R顶到螺纹夹具7的一部分为止的构造。在该情况下,作为用于插入背面侧轴41R的空间,代替插入孔74而设置通过第一分割体71和第二分割体72的一部分的、螺纹夹具7的底部侧被封闭的孔。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向第一组件91组装前面环形齿轮22来装配第二组件92,但是也可以如下来改变装配成第三组件93之前的工序。即,也可以在装配通过第一组件91和环形轴主体21的组装而构成的集合体后通过该集合体和前面环形齿轮22的组装来装配第三组件93。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于各行星轴主体41来说,采用了通过螺纹夹具7将行星轴相对相位MP设定为行星轴标准相位XP的方法。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能够在不使用螺纹夹具7的情况下将行星轴相对相位MP设定为行星轴标准相位XP的方法。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以下说明的构成以外的构成采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相同的构成。
【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
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相当于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进行了以下变更而得到的制造方法。
在【工序H】之后进行【工序HX】。
省略【工序K】和【工序L1】。
将【工序L3】改变为以下内容。
以下,说明变更点的详细的内容。
【工序HX(图34)】在各行星轴主体41上形成用于掌握前面行星齿轮42和行星螺纹44的旋转相位的标识(行星标识40)。具体地说,对于设置在前面行星齿轮42上的多个齿来说,将其中的一个形成为与其他的齿(标准齿)不同的形状,将该形状不同的齿(异形齿)用作行星标识40。由此,经过了该工序后的前面行星齿轮42包括具有相同形状的多个标准齿和形状与该标准齿不同的一个异形齿。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由于通过先前的工序H来同时轧制前面行星齿轮42和行星螺纹44,因此行星标识40的旋转相位与前面行星齿轮42和行星螺纹44的旋转相位被设定为固定的关系。由此,可以根据行星标识40来掌握前面行星齿轮42和行星螺纹44的旋转相位。
【工序L3】根据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与行星标识40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将行星轴相对相位MP设定为行星轴标准相位XP。具体地说,在根据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和行星标识40的旋转相位的比较而掌握了行星标识40的旋转相位与行星轴标准相位XP的差之后,使行星轴主体41旋转以使得该相对旋转相位的差消失,由此将行星轴相对相位MP设定为行星轴标准相位XP。
【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的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除了先前的第一实施方式可以取得的上述(1)~(18)的效果以外,还可以取得以下效果。
(20)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可以在不使用螺纹夹具7的情况下将行星轴相对相位MP设定为行星轴标准相位XP,因此可以削减与螺纹夹具7相关的成本、以及管理所耗费的劳力和时间。
【实施方式的变形示例】
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如下所示进行变更后来实施。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前面行星齿轮42和行星螺纹44的轧制方法例如也可以如下来进行变更。即,可以采用在轧制前在基础行星轴主体上形成了作为行星标识40的槽之后以行星标识40为基准来同时轧制前面行星齿轮42和行星螺纹44的方法、或者以行星标识40为基准来分别轧制前面行星齿轮42和行星螺纹44的方法。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组装太阳轴主体31和行星轴主体41而装配了第一组件91后,向第一组件91装配前面环形齿轮22和环形轴主体21,由此来装配第三组件93。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装配了通过环形轴主体21和行星轴主体41的组装而构成的集合体后,向该集合体装配太阳轴主体31和前面太阳齿轮32,由此来装配第三组件93。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以下说明的构成以外的构成采用了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相同的构成。
【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构造】
本实施方式的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1的构造在以下方面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不同。
前面环形齿轮22与环形轴主体21一体形成。
前面太阳齿轮32与太阳轴主体31分别形成。
太阳轴主体31构成为可以将前面太阳齿轮32从太阳轴主体31的前面侧安装到主体齿轮部31B上。即,在太阳轴主体31上,当使前面太阳齿轮32从前面侧向背面侧移动时会与前面太阳齿轮32干涉的太阳轴主体31的部位与太阳轴主体31分别形成。这些分别形成的要素在前面太阳齿轮32被装配到主体齿轮部31B上之后被装配到太阳轴主体31上的规定的位置。
【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
本实施方式的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1的制造方法在以下方面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不同。
【工序J(图35)】将环形轴主体21安装在第三夹具66上。
第三夹具66构成为在环形轴主体21插入到支承孔66H中的状态下可以固定环形轴主体21。另外,构成为当相对于环形轴主体21而在内周侧的径向上隔开固定的间隔来配置行星轴主体41时可以使前面侧顶端部41T与夹具端面66F接触。
【工序K】作为用于装配通过第三装配状态的环形轴主体21和行星轴主体41的组装而构成的集合体(第五组件95)的准备,将行星轴主体41分别安装到螺纹夹具7上,由此对于所有的行星轴主体41来说,将相对于螺纹夹具7的旋转相位设定为相同的旋转相位。此外,第三装配状态表示在行星轴主体41等间隔地配置在环形轴主体21的中心线的周围的状态下获得了前面环形齿轮22与各前面行星齿轮42的啮合、以及圆环螺纹24与各行星螺纹44的啮合的状态。
【工序L(图36)】装配第五组件95。即,通过环形轴主体21的前面环形齿轮22和圆环螺纹24与各行星轴主体41的前面行星齿轮42和行星螺纹44的啮合来装配第五组件95。
这里,作为表示行星轴主体41相对于环形轴主体21的关系的因素,如下来分别定义“周向相对位置MR”、“径向相对位置ML”、“轴向相对位置MS”、以及“行星轴相对相位MP”。
将行星轴主体41相对于环形轴主体21的周向的位置作为周向相对位置MR。
将行星轴主体41相对于环形轴主体21的径向的位置作为径向相对位置ML。
将行星轴主体41相对于环形轴主体21的轴向的位置作为轴向相对位置MS。
将相对于环形轴主体21的旋转相位的行星轴主体41的旋转相位作为行星轴相对相位MP。
另外,分别如下来定义第五组件95中的“周向相对位置MR”、“径向相对位置ML”、“轴向相对位置MS”、以及“行星轴相对相位MP”。
将第五组件95中的周向相对位置MR作为周向标准位置XR。
将第五组件95中的径向相对位置ML作为径向标准位置XL。
将第五组件95中的轴向相对位置MS作为轴向标准位置XS。
将第五组件95中的行星轴相对相位MP作为行星轴标准相位XP。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当组装环形轴主体21和各行星轴主体41时,分别根据以下的(A)~(D)的方法来设定各行星轴主体41的周向相对位置MR、径向相对位置ML、轴向相对位置MS、以及行星轴相对相位MP。
(A)对于周向相对位置MR来说,预先掌握环形轴主体21的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与周向标准位置XR的对应关系,由此可以根据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而设定为周向标准位置XR。
(B)对于径向相对位置ML来说,使行星轴主体41从内周侧的径向与环形轴主体21相碰,由此可以设定为径向标准位置XL。
(C)对于轴向相对位置MS来说,预先掌握环形轴主体21与轴向标准位置XS处的行星轴主体41的前面侧顶端部41T的对应关系,由此可以根据前面侧顶端部41T的位置而设定为轴向标准位置XS。
(D)对于行星轴相对相位MP来说,预先掌握环形轴主体21的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与行星轴标准相位XP的对应关系,由此可以根据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而设定为行星轴标准相位XP。具体地说,如下来实现基于圆环标识20的行星轴标准相位XP的设定。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通过以环形轴主体21的圆环标识20为基准来形成圆环螺纹24,使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与圆环螺纹24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始终为固定的关系。另外,预先掌握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与圆环螺纹24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另外,预先掌握在环形轴主体21的中心线与螺纹夹具7的内螺纹73(行星轴主体41)的中心线平行的状态下行星轴主体41旋入到螺纹夹具7中时的、相对于环形轴主体21的旋转相位的行星轴主体41的旋转相位(行星轴基准相位BP)。
由此,可以将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当作圆环螺纹24的旋转相位来设定圆环螺纹24的旋转相位与行星轴主体41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因此可以根据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和行星轴基准相位BP将行星轴相对相位MP设定为行星轴标准相位XP。即,通过将行星轴主体41安装在螺纹夹具7上并推断出行星轴基准相位BP,可以以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为基准而将行星轴相对相位MP设定为行星轴标准相位XP。
在工序L中,具体地说按照以下的【工序L1】~【工序L5】来装配第五组件95。
在说明装配的各步骤之前,对“基准平面VP”、“基准线VL”、以及“基准位置VR”进行说明。
(a)将与环形轴主体21的中心线正交的平面作为基准平面VP。
(b)将环形轴主体21的中心线上的位于基准平面VP上的一点作为第一基准点PA。
(c)将位于周向标准位置XR的行星轴主体41的中心线上的位于基准平面VP上的一点作为第二基准点PB。
(d)在基准平面VP上,将通过第一基准点PA和第二基准点PB的线作为基准线VL。
(e)对于行星轴主体41来说,将自身的中心线与基准线VL交叉的位置中的、除了径向标准位置XL以外的位置作为基准位置VR。即,基准位置VR相当于周向相对位置MR为周向标准位置XR、并且径向相对位置ML不为径向标准位置XL的位置。
以下,对第五组件95的装配步骤进行说明。工序L1~工序L5表示了关于一个行星轴主体41的装配步骤。
【工序L1】通过分割螺纹夹具7,将行星轴主体41从螺纹夹具7上拆下来。此时,行星轴主体41处于自身的中心线与太阳轴主体31的中心线平行的状态。
【工序L2】根据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将行星轴主体41配置于基准位置VR。即,使行星轴主体41移动到通过自身的周向标准位置XR的第二基准点PB和第一基准点PA得到的基准线VL与自身的中心线交叉的位置(基准位置VR)。此时,在保持了与环形轴主体21(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的关系的状态下移动行星轴主体41。另外,作为基准位置VR,选择在使行星轴主体41沿中心线平行移动了时能够使前面侧顶端部41T顶到第三夹具66的夹具端面66F的位置。
【工序L3】根据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将行星轴相对相位MP设定为行星轴标准相位XP。具体地说,根据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和行星轴基准相位BP的比较而掌握了行星轴基准相位BP与行星轴标准相位XP的差之后,使行星轴主体41旋转以使得该相对旋转相位的差消失,由此将行星轴相对相位MP设定为行星轴标准相位XP。
【工序L4】通过使行星轴主体41沿中心线平行移动并使前面侧顶端部41T顶到夹具端面66F,将轴向相对位置MS设定为轴向标准位置XS。
【工序L5】在行星轴主体41的中心线与环形轴主体21的中心线平行的状态下使行星轴主体41平行移动并使其碰到环形轴主体21,由此将径向相对位置ML设定为径向标准位置XL。具体地说,使行星轴主体41从基准位置VR平行移动到径向标准位置XL,使得基准平面VP上的行星轴主体41的中心线(第二基准点PB)的轨迹与基准线VL重合。此时,由于行星轴主体41在被设定为周向标准位置XR、轴向标准位置XS、以及行星轴标准相位XP的状态下被配置在径向标准位置XL,因此同时获得了前面行星齿轮42与前面环形齿轮22的啮合、以及行星螺纹44与圆环螺纹24的啮合。
【工序M(图37)】将安装在第五组件95上的夹具从第三夹具66变更为第四夹具67。
第四夹具67包括用于固定环形轴主体21的圆环夹具68和用于支承行星轴主体41的前面侧轴41F的行星夹具69。即,数量与转换机构1所具有的行星轴4的数量相同的行星夹具69与圆环夹具68一体形成。
圆环夹具68构成为在环形轴主体21插入到支承孔68H中的状态下自身的中心线(支承孔68H的中心线)与环形轴主体21的中心线重合。另外,构成为在太阳轴主体31插入到支承孔68S中的状态下自身的中心线与太阳轴主体31的中心线重合。各行星夹具69构成为各自的中心线在支承孔68H的中心线周围等间隔。圆环夹具68和各行星夹具69构成为各自的中心线相互平行。在各行星夹具69的顶端部形成有与行星轴主体41的前面侧轴41F的形状相对应的孔(支承孔69H)。
在工序M中,具体地说通过以下的(a)~(c)的作业将第五组件95安装在第四夹具67上。
(a)在保持了第五组件95中的环形轴主体21与各行星轴主体41的关系的状态下从第三夹具66上拆下第五组件95。
(b)使第五组件95移动到第四夹具67的中心线与环形轴主体21的中心线重合、并且行星夹具69的中心线与行星轴主体41的中心线重合的位置。
(c)通过使第五组件95沿中心线平行移动而将其安装在第四夹具67上。即,将环形轴主体21插入到支承孔68H中,并且将各行星轴主体41的前面侧轴41F嵌入到对应的行星夹具69的支承孔69H中。
【工序N】将保持器65安装在第五组件95的各行星轴主体41上。
【工序O(图38)】装配通过第五组件95和太阳轴主体31的组装而构成的集合体(第六组件96)。即,通过使第五组件95的各行星螺纹44与太阳轴主体31的太阳螺纹34啮合来装配第六组件96。这样,在第五组件95中可以使各行星螺纹44与太阳螺纹34啮合,因此可以当作具有不连续的螺纹牙的一个外螺纹由这些行星螺纹44形成。此后,将由这些行星螺纹44形成并与太阳螺纹34啮合的一个外螺纹作为对太阳螺纹47。
这里,对于对太阳螺纹47和太阳螺纹34的旋转相位来说,在太阳螺纹34与对太阳螺纹47啮合的状态下,视为对太阳螺纹47的旋转相位与太阳螺纹34的旋转相位一致,即不存在对太阳螺纹47与太阳螺纹34的相对的旋转相位的差(太阳螺纹旋转相位差)。另外,将不存在太阳螺纹旋转相位差的状态下的、相对于对太阳螺纹47的旋转相位的太阳螺纹34的旋转相位作为太阳螺纹基准相位RD。
在工序O中,在装配第六组件96之前将太阳螺纹34(太阳轴主体31)的旋转相位设定为太阳螺纹基准相位RD。由此,通过在使太阳轴主体31的中心线与第五组件95的环形轴主体21的中心线重合的状态下使太阳轴主体31沿中心线平行移动,可以使对太阳螺纹47与太阳螺纹34啮合,因此可以提高装配第六组件96的作业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通过以环形轴主体21的圆环标识20为基准的环形轴主体21和行星轴主体41的组装来装配第五组件95,因此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与对太阳螺纹47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始终为固定关系。另外,由于以太阳轴主体31的太阳标识30为基准来形成太阳螺纹34,因此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与太阳螺纹34的旋转相位始终为固定的关系。因此,预先掌握第五组件95中的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与对太阳螺纹47的旋转相位的关系、以及太阳轴主体31中的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与太阳螺纹34的旋转相位的关系。由此,可以将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当作对太阳螺纹47的旋转相位并将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当作太阳螺纹34的旋转相位来设定太阳螺纹34的旋转相位。即,可以根据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与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将太阳螺纹34的旋转相位设定为太阳螺纹基准相位RD。
在工序O中,具体地说通过以下的(a)~(d)的作业来装配第六组件96。
(a)在第五组件95的背面侧将太阳轴主体31配置在环形轴主体21的中心线与自身的中心线重合的位置。
(b)根据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与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将太阳螺纹34的旋转相位设定为太阳螺纹基准相位RD。
(c)在将太阳轴主体31保持为通过上述(a)和(b)的作业而设定了的姿势的状态下使太阳轴主体31沿中心线平行移动,由此使第五组件95的各行星螺纹44(对太阳螺纹47)与太阳螺纹34啮合。
(d)旋入太阳轴主体31,直到太阳轴主体31相对于环形轴主体21的轴向的相对位置成为预定的位置为止。
【工序P(图39)】装配通过第六组件96和前面太阳齿轮32的组装而构成的集合体(第三组件93)。即,通过使第六组件96的前面行星齿轮42与前面太阳齿轮32啮合来装配第三组件93。这样,由于在第六组件96中可以使各前面行星齿轮42与前面太阳齿轮32啮合,因此可以当作具有不连续的形状的一个齿轮由这些前面行星齿轮42形成。此后,将由这些前面行星齿轮42形成并与前面太阳齿轮32啮合的一个齿轮作为对太阳齿轮48。
这里,对于对太阳齿轮48和前面太阳齿轮32的旋转相位来说,在前面太阳齿轮32与对太阳齿轮48啮合的状态下,视为对太阳齿轮48的旋转相位与前面太阳齿轮32的旋转相位一致,即不存在对太阳齿轮48与前面太阳齿轮32的相对的旋转相位的差(太阳齿轮旋转相位差)。另外,将不存在太阳齿轮旋转相位差的状态下的、相对于对太阳齿轮48的旋转相位的前面太阳齿轮32的旋转相位作为太阳齿轮基准相位RE。
在工序P中,在装配第三组件93之前将前面太阳齿轮32的旋转相位设定为太阳齿轮基准相位RE。由此,通过在使前面太阳齿轮32的中心线与第六组件96的环形轴主体21的中心线重合的状态下使前面太阳齿轮32沿中心线平行移动,可以使对太阳齿轮48与前面太阳齿轮32啮合,因此可以提高装配第三组件93的作业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通过以环形轴主体21的圆环标识20为基准的环形轴主体21和行星轴主体41的组装来装配第五组件95,因此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与对太阳齿轮48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始终为固定关系。因此,通过预先掌握第五组件95(第六组件96)中的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与对太阳齿轮48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可以将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当作对太阳齿轮48的旋转相位来设定前面太阳齿轮32的旋转相位。即,可以根据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与前面太阳齿轮32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将前面太阳齿轮32的旋转相位设定为太阳齿轮基准相位RE。
在工序P中,具体地说通过以下的(a)~(d)的作业来装配第三组件93。
(a)在第六组件96的前面侧将前面太阳齿轮32配置在太阳轴主体31的中心线与自身的中心线重合的位置。
(b)根据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与前面太阳齿轮32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将前面太阳齿轮32的旋转相位设定为太阳齿轮基准相位RE。
(c)在将前面太阳齿轮32保持为通过上述(a)和(b)的作业而设定了的姿势的状态下使前面太阳齿轮32沿中心线平行移动,由此使第六组件96的各前面行星齿轮42(对太阳齿轮48)与前面太阳齿轮32啮合。
(d)通过将前面太阳齿轮32压入到主体齿轮部31B中而将前面太阳齿轮32固定在太阳轴主体31上。
【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第三实施方式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可以获得与先前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上述(1)~(19)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如下所示进行变更后来实施。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向第五组件95装配前面环形齿轮22来装配第六组件96,但是装配成第三组件93之前的工序也可以如下来进行变更。即,也可以在装配了通过第五组件95和太阳轴主体31的组装而构成的集合体之后通过该集合体和前面环形齿轮22的组装来装配第三组件93。
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参照图40~图72来主要说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
【本实施方式的目标】
在转换机构1中,环形轴主体21与前面环形齿轮22和背面环形齿轮23分别形成、太阳轴主体31与背面太阳齿轮33分别形成均会引起太阳轴3的功相对于环形轴2的功的比例(功转换效率HS)下降,即会引起从旋转运动向直线运动的转换效率降低。以下,说明产生该功转换效率HS降低的原因。
首先,由于环形轴主体21与前面环形齿轮22和背面环形齿轮23分别形成,因此在装配该转换机构1时,有时会在前面环形齿轮22和背面环形齿轮23的相对的旋转相位错开的状态下装配环形轴2。于是,当前面行星齿轮42和背面行星齿轮43分别与和它们对应的环形齿轮随着前面环形齿轮22和背面环形齿轮23的相对的旋转相位的错开而在大幅偏离了设计时的啮合状态的状态下啮合时,环形轴2和太阳轴3与行星轴4之间的滑动阻力增大,由此会导致功转换效率HS降低。具体地说,当在环形轴2中前面环形齿轮22与背面环形齿轮23的相对的旋转相位错开、即前面环形齿轮22和背面环形齿轮23的相对的旋转相位实质上不一致时,由于该旋转相位的错开,在装配后的转换机构1中行星轴4成为相对于环形轴2和太阳轴3倾斜的状态。并且,由此螺纹的啮合节圆直径大幅偏离了设计值,并且螺纹的啮合状态在轴向上过度地变得不均匀,因此螺纹的啮合部处的滑动阻力增大,功转换效率HS降低。
并且,由于太阳轴主体31与背面太阳齿轮33分别形成,因此在装配该转换机构1时,有时会在前面太阳齿轮32与背面太阳齿轮33的相对的旋转相位错开的状态下装配太阳轴3。于是,当前面行星齿轮42和背面行星齿轮43分别与和它们对应的太阳齿轮随着前面太阳齿轮32和背面太阳齿轮33的相对的旋转相位的错开而在大幅偏离了设计时的啮合状态的状态下啮合时,环形轴2和太阳轴3与行星轴4之间的滑动阻力增大,由此会导致功转换效率HS降低。具体地说,当在太阳轴3中前面太阳齿轮32与背面太阳齿轮33的相对的旋转相位错开、即前面太阳齿轮32和背面太阳齿轮33的相对的旋转相位实质上不一致时,由于该旋转相位的错开,在装配后的转换机构1中行星轴4成为相对于环形轴2和太阳轴3中的至少一者倾斜的状态。并且,由此各螺纹的啮合节圆直径大幅偏离了设计值,并且各螺纹的啮合状态在轴向上过度地变得不均匀,因此螺纹的啮合部处的滑动阻力增大,功转换效率HS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为了可靠地抑制上述功转换效率HS的降低,将构成要素组装成装配后的转换机构1中的各行星轴4相对于环形轴2和太阳轴3的倾斜度小于基准程度。
如图40所示,可以将上述行星轴4的倾斜度规定为:当将相对于太阳轴3或环形轴2平行的状态的行星轴主体41作为基准行星轴主体41X、将相对于太阳轴3或环形轴2倾斜的状态的行星轴主体41作为倾斜行星轴主体41Y时基准行星轴主体41X的中心线LA与倾斜行星轴主体41Y的中心线LB所成的角度(倾倒角度TA)。
另外,抑制上述功转换效率HS的降低相当于当在图41的图表所示的倾倒角度TA与功转换效率HS的关系中将该转换机构1所要求的功转换效率HS作为要求转换效率HX、将与该要求转换效率HX相对应的倾倒角度TA作为基准倾倒角度TAX时使装配后的转换机构1中的倾倒角度TA小于基准倾倒角度TAX,即相当于作为功转换效率HS而确保了要求转换效率HX。
【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的不同点】
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在以下方面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不同。即,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在通过齿轮夹具8装配了齿轮组件99之后,将它们一并装配到第三组件93的环形轴主体21、太阳轴主体31、以及各行星轴主体41上(参照图29~图32),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在将背面环形齿轮23和背面太阳齿轮33装配到各自对应的组件的环形轴主体21或太阳轴主体31上而装配了图65所示的第十四组件9D之后,将背面行星齿轮43装配到该组件9D的各行星轴主体41上。此外,上述不同点以外的方面基本上采用了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
【制造方法的概要】
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通过图42~图46所示的装配夹具100和图47所示的支承夹具200来依次装配向太阳轴主体31上装配了行星轴主体41后得到的第一组件91(构造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第一组件91(图51))、向该组件91上装配了背面太阳齿轮33后得到的第十一组件9A(图58))、向该组件9A上装配了前面环形齿轮22后得到的第十二组件9B(图60)、向该组件9B上装配了环形轴主体21后得到的第十三组件9C(图61)、向该组件9C上装配了背面环形齿轮23后得到的第十四组件9D(图64)、以及向该组件9D上装配了背面行星齿轮43后得到的第四组件94(构造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第四组件94(图68))。
具体地说,通过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工序A~工序H相同的工序来制造各构成要素,通过上述工序I来清洗这些构成要素,然后在装配夹具100上依次装配构成要素来依次装配成第一组件91、第十一组件9A、第十二组件9B、第十三组件9C、以及第十四组件9D(工序XA(图48)~工序XM(图64))。然后,在代替组装夹具100而通过支承夹具200来支承第十四组件9D的状态下将背面行星齿轮43装配到该组件9D的各行星轴主体41上来装配第四组件94(工序XN(图65)~工序XR(图69))。并且,通过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工序T相同的工序来完成转换机构1。
【组装夹具的构造】
参照图42~图46来说明装配夹具100的构造。
此后,将沿装配夹具100或支承夹具200的中心线C的方向作为轴向,将该轴向中的箭头VA的方向作为轴向上方,将与该轴向上方相反的箭头VB的方向作为轴向下方。另外,将与装配夹具100或支承夹具200的中心线C正交的方向作为径向,将该径向中的接近中心线C的箭头VC的方向作为径向内侧,将与该径向内侧相反侧的箭头VD的方向作为径向外侧。
装配夹具100包括:用于在限制了相对于该夹具100的姿势的变化的状态下保持太阳轴3的夹具主体110、设置在该夹具主体110上并可以相对于夹具主体110向轴向移动的第一可动部120、同样设置在夹具主体110上并可以相对于夹具主体110向径向移动的第二可动部130、以及同样设置在夹具主体110上的用于安装图45和图46各自所示的第一附属体150和第二附属体160的安装部140。
夹具主体110包括:设置有用于插入太阳轴3的空间(插入孔113)的第一主体111、以及设置有第二可动部130和安装部140的第二主体112。
在第一主体111中,在插入孔113的开口部的周围设置有碰撞部114,该碰撞部114用于在向插入到该插入孔113中的太阳轴主体31上装配各行星轴主体41时将各行星轴主体41的轴向相对位置MS设定为轴向标准位置XS。即,碰撞部114作为用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使用的第一夹具61同样地通过行星轴主体41的前面侧顶端部41T顶到夹具端面114F而将轴向相对位置MS设定为轴向标准位置XS的要素而构成。
在碰撞部114上设置有多个用于支承各行星轴4的支承部115。各支承部115作为用于在单一的行星轴4配置在周向上相邻的支承部115之间的状态下限制该行星轴4向周向倾斜的要素而构成。另外,构成为可以从径向外侧向各支承部115之间配置行星轴4。
在各支承部115中的至少一个的内侧设置有用于使安装在夹具主体110上的太阳轴主体31无法相对于该夹具主体110转动的第一太阳齿轮用球塞117。在本实施方式的装配夹具100中,在周向上的间隔相等的三个支承部115的每一个上设置有第一太阳齿轮用球塞117。作为第一太阳齿轮用球塞117的配置方式,除了上述方式以外,例如还可以采用设置在具有以装配夹具100的中心线C为基准而实质上相对的关系的一对支承部115上的方式。另外,第一太阳齿轮用球塞117相当于具体化了限制第一太阳齿轮转动的第一限制部的部件中的一种。
各第一太阳齿轮用球塞117包括:配置在前面太阳齿轮32的齿之间的球117A(支承体)、将该球117A相对于前面太阳齿轮32的齿向该齿轮32的径向内侧推压的弹簧117B(推压体)。另外,按照球117A在前面太阳齿轮32的节圆上或节圆附近与对应的齿面接触的方式来设定该球塞117相对于支承部115的安装位置。由此,当将太阳轴主体31安装在夹具主体110上时,各球塞117的球117A配置在各自对应的齿之间并以在节圆上或节圆附近与齿面接触的状态被推压在前面太阳齿轮32上,因此太阳轴主体31在无法相对于夹具主体110旋转的状态下被夹具主体110保持。
在各支承部115中的至少一个的外侧,对于通过向环形轴主体21上的装配而被夹具主体110保持的状态的前面环形齿轮22(具体地说是上述第十三组件9C中的前面环形齿轮22)来说,设置有用于使该环形齿轮22无法相对于该夹具主体110转动的第一环形齿轮用球塞116。在本实施方式的装配夹具100中,在周向的间隔相等的三个支承部115的每一个上设置有第一环形齿轮用球塞116。作为第一环形齿轮用球塞116的配置方式,除了上述方式以外,例如还可以采用设置在具有以装配夹具100的中心线C为基准而实质上相对的关系的一对支承部115上的方式。另外,第一环形齿轮用球塞116相当于具体化了限制第一圆环齿轮转动的第一限制部的部件中的一种。
各第一环形齿轮用球塞116包括:配置在前面环形齿轮22的齿之间的球116A(支承体)、将该球116A相对于前面环形齿轮22的齿向该齿轮22的径向外侧推压的弹簧116B(推压体)。另外,按照球116A在前面环形齿轮22的节圆上或节圆附近与对应的齿面接触的方式来设定该球塞116相对于支承部115的安装位置。由此,当通过在夹具主体110上向太阳轴主体31的安装而安装了环形轴主体21时,各球塞116的球116A配置在各自对应的齿之间并以在节圆上或节圆附近与齿面接触的状态被推压在前面环形齿轮22上,因此环形轴主体21在无法相对于夹具主体110旋转的状态下被夹具主体110保持。
第一可动部120作为用于在前面环形齿轮22的中心线与太阳轴主体31的中心线重合的状态下支承该环形齿轮22并在保持该状态的同时通过相对于夹具主体110向轴向移动而将前面环形齿轮22组装到环形轴主体21上的要素而构成。并且,在向环形轴主体21上装配前面环形齿轮22之前,被设定在图43所示的待避位置并支承前面环形齿轮22,当装配前面环形齿轮22时,通过向轴向上方的移动而被设定在图44所示的装配位置,由此将前面环形齿轮22装配在环形轴主体21上。第一可动部120除了上述功能之外还具有以下功能。即,第一可动部120作为以下要素而构成:可以在保持前面环形齿轮22相对于该球塞116的旋转相位的同时从待避位置移动到装配位置,使得当被设定在装配位置时,各第一环形齿轮用球塞116的球116A配置在前面环形齿轮22的齿之间。
第二可动部130作为用于通过相对于夹具主体110向径向移动来限制移动到装配位置的第一可动部120向轴向下方移动的要素而构成。即,当第一可动部120被设定在待避位置时被设定在图43所示的待避位置,当第一可动部120被设定在装配位置时被设定在图44所示的支承位置并从轴向下方支承第一可动部120。
安装部140作为用于安装图45所示的第一附属体150、另外用于安装图46所示的第二附属体160的要素而构成。即,作为可以将第一附属体150和第二附属体160分别保持在在夹具主体110上被装配成的组件的上部的要素而构成。
如图45所示,第一附属体150作为以下要素而构成:用于在背面太阳齿轮33无法相对于自身旋转的状态下、并且在背面太阳齿轮33的中心线与太阳轴主体31的中心线重合的状态下保持该太阳齿轮33,并且在保持该状态的同时通过相对于夹具主体110向轴向下方移动而将背面太阳齿轮33装配到太阳轴主体31上。具体地说,包括:安装在安装部140上的附属体主体151、能够以上述方式支承背面太阳齿轮33并可以相对于该主体151向夹具主体110的轴向移动的附属可动体152、与附属体主体151协作而更加可靠地引导该可动体152的轴向移动的引导体156、以及将该引导体156固定在附属体主体151上的连结体157。
在附属可动体152上设置有:用于安装背面太阳齿轮33的齿轮配置部153、用于在将安装在该配置部153上的背面太阳齿轮33压入到太阳轴主体31上时限制该太阳齿轮33相对于该可动体152向轴向上方移动的齿轮限制部154、用于使安装在齿轮配置部153上的背面太阳齿轮33无法相对于该可动体152(第一附属体150)转动的一对第二太阳齿轮用球塞155。另外,附属可动体152构成为当通过相对于附属体主体151向轴向移动而将背面太阳齿轮33装配到太阳轴主体31上时不会与包括该太阳轴主体31而构成的组件干涉。
各球塞155包括:配置在背面太阳齿轮33的齿之间的球155A(支承体)、将该球155A相对于背面太阳齿轮33的齿向该齿轮33的径向内侧推压的弹簧155B(推压体)。另外,按照球155A在背面太阳齿轮33的节圆上或节圆附近与对应的齿面接触的方式来设定该球塞155相对于附属可动体152的安装位置。另外,以间隔着背面太阳齿轮33而实质上相对的方式设置在附属可动体152上。由此,当背面太阳齿轮33配置在齿轮配置部153上时,各球塞155的球155A配置在各自对应的齿之间并以在节圆上或节圆附近与齿面接触的状态被推压在背面太阳齿轮33上,因此背面太阳齿轮33在无法相对于附属可动体152旋转的状态下被齿轮配置部153保持。
在该装配夹具100中,如下来设定夹具主体110的第一太阳齿轮用球塞117与第一附属体150的第二太阳齿轮用球塞155的关系。即,构成为在第一附属体150被安装在夹具主体110上的状态下对应的第一太阳齿轮用球塞117和第二太阳齿轮用球塞155的相对的旋转相位实质上一致。换言之,第一太阳齿轮用球塞117和第二太阳齿轮用球塞155的相对的旋转相位被设定为在太阳轴主体31被夹具主体110保持、并且保持了背面太阳齿轮33的第一附属体150被安装在安装部140上的状态下前面太阳齿轮32和背面太阳齿轮32的相对的旋转相位实质上一致。第二太阳齿轮用球塞155相当于具体化了限制第二太阳齿轮旋转的第二限制部的部件中的一种。
如图46所示,第二附属体160作为以下要素而构成:用于在背面环形齿轮23无法相对于自身旋转、并且背面环形齿轮23的中心线与太阳轴主体31的中心线重合的状态下保持该环形齿轮23,并且在保持该状态的同时通过相对于夹具主体110向轴向下方移动而将背面环形齿轮23装配在环形轴主体21上。具体地说,包括:安装在安装部140上的附属体主体161、能够以上述方式支承背面环形齿轮23并可以相对于该主体161向夹具主体110的轴向移动的附属可动体162。
在附属可动体162上设置有:用于安装背面环形齿轮23的齿轮配置部163、用于在将安装在该配置部163上的背面环形齿轮23压入到环形轴主体21中时限制该环形齿轮23相对于该可动体162向轴向上方移动的齿轮限制部164、用于使安装在齿轮配置部163上的背面环形齿轮23无法相对于该可动体162(第二附属体160)转动的一对球塞165。另外,附属可动体162构成为当通过相对于附属体主体161向轴向移动而将背面环形齿轮23装配到环形轴主体21上时不会与包括该环形轴主体21而构成的组件干涉。
各球塞165包括:配置在背面环形齿轮23的齿之间的球165A(支承体)、将该球165A相对于背面环形齿轮23的齿向该齿轮23的径向外侧推压的弹簧165B(推压体)。另外,按照球165A在背面环形齿轮23的节圆上或节圆附近与对应的齿面接触的方式来设定该球塞165相对于附属可动体162的安装位置。另外,以间隔着背面环形齿轮23而实质上相对的方式设置在附属可动体162上。由此,当背面环形齿轮23配置在齿轮配置部163上时,各球塞165的球165A配置在各自对应的齿之间并以在节圆上或节圆附近与齿面接触的状态被推压在背面环形齿轮23上,因此背面环形齿轮23在无法相对于附属可动体162旋转的状态下被齿轮配置部163保持。
在该装配夹具100中,如下来设定夹具主体110的第一环形齿轮用球塞116与第二附属体160的第二环形齿轮用球塞165的关系。即,构成为在第二附属体160被安装在夹具主体110上的状态下对应的第一环形齿轮用球塞116和第二环形齿轮用球塞165的相对的旋转相位实质上一致。换言之,第一环形齿轮用球塞116和第二环形齿轮用球塞165的相对的旋转相位被设定为在环形轴主体21通过向太阳轴主体31的装配而被夹具主体110保持、并且前面环形齿轮22被装配在该环形轴主体21上(具体地说上述第十三组件9C被夹具主体110保持的状态)、并且保持了背面环形齿轮23的第二附属体160被安装在安装部140上的状态下前面环形齿轮22和背面环形齿轮23的相对的旋转相位实质上一致。第二环形齿轮用球塞165相当于具体化了限制第二圆环齿轮旋转的第二限制部的部件中的一种。
【支承夹具的构造】
参照图47来说明支承夹具200的构造。
支承夹具200包括:用于在限制了相对于该夹具200的姿势的变化的状态下保持第十四组件9D的夹具主体210、用于将该组件9D的各行星轴主体41保持为相对于太阳轴主体31和环形轴主体21中的至少一者平行的状态的多个夹具支柱220。各夹具支柱220作为以下要素而构成:可以分别从第十四组件9D的轴向下方插入到各行星轴4之间,并且可以随着该插入将相对于太阳轴主体31倾斜的行星轴主体41矫正为相对于太阳轴主体31和环形轴主体21中的至少一者平行的姿势。
【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
参照图48~图69来说明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1的制造方法。以下,对进行了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工序A~工序I相同的工序后的各工序进行说明。
【工序XA(图48)】将装配夹具100的第一可动部120设定在待避位置,并将第二可动部130设定在待避位置。另外,形成为第一附属体150或第二附属体160未安装在安装部140上的状态。
【工序XB(图49)】将太阳轴主体31插入到装配夹具100的插入孔113中。此时,插入太阳轴主体31并直到主体顶端部31D顶到装配夹具100的底壁为止。另外,各第一太阳齿轮用球塞117的球117A配置在各自对应的前面太阳齿轮32的齿之间。由此,确保了各球117A与各自对应的齿面进行点接触、并且通过弹簧117B而被推压在太阳轴主体31上的状态。
【工序XC(图50)】将前面环形齿轮22安装在装配夹具100的第一可动部120上。由此,当使第一可动部120从待避位置移动到装配位置时,确保了各第一环形轴用球塞116的球116A配置在前面环形齿轮22的齿之间的状态。
【工序XD(图14)】进行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工序K相同的作业。即,作为装配通过第一装配状态的太阳轴主体31和各行星轴主体41的组装而构成的第一组件91的准备,将各行星轴主体41分别安装在螺纹夹具7上,由此对于所有的行星轴主体41来说,将相对于螺纹夹具7的旋转相位设定为相同的旋转相位。
【工序XE(图15)】通过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工序L相同的作业来装配第一组件91。具体地说,通过作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工序L1~工序L5(图18~图21)相同的工序的以下工序XE1~XE5来装配第一组件91。以下的各工序表示了关于一个行星轴主体41的装配步骤。另外,本工序XE相当于具体化了太阳轴集合体装配工序的工序中的一种。另外,第一组件91相当于具体化了太阳轴集合体的组件中的一种。
【工序XE1(图52)】通过分割螺纹夹具7,将行星轴主体41从螺纹夹具7上拆下来。此时,行星轴主体41处于自身的中心线与太阳轴主体31的中心线平行的状态。
【工序XE2(图53)】根据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将行星轴主体41配置于基准位置VR。即,使行星轴主体41移动到通过自身的周向标准位置XR的第二基准点PB和第一基准点PA得到的基准线VL与自身的中心线交叉的位置(基准位置VR)。此时,在保持了与太阳轴主体31(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的关系的状态下移动行星轴主体41。另外,作为基准位置VR,选择在使行星轴主体41沿中心线平行移动了时能够使前面侧顶端部41T顶到装配夹具100的碰撞部114的夹具端面114F的位置。基准位置VR、周向标准位置XR、第一基准点PA、第二基准点PB、以及基准线VL的详细情况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容相同。
【工序XE3(图53)】根据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将行星轴相对相位MP设定为行星轴标准相位XP。具体地说,根据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和行星轴基准相位BP的比较而掌握了行星轴基准相位BP与行星轴标准相位XP的差之后,使行星轴主体41旋转以使得该相对旋转相位的差消失,由此将行星轴相对相位MP设定为行星轴标准相位XP。此外,行星轴相对相位MP、行星轴标准相位XP、以及行星轴基准相位BP的详细情况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容相同。
【工序XE4(图54)】通过使行星轴主体41沿中心线平行移动并使前面侧顶端部41T顶到夹具端面114F,将轴向相对位置MS设定为轴向标准位置XS。此外,轴向相对位置MS、轴向标准位置XS的详细情况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容相同。
【工序XE5(图55)】在行星轴主体41的中心线与太阳轴主体31的中心线平行的状态下使行星轴主体41平行移动并使其碰到太阳轴主体31,由此将径向相对位置ML设定为径向标准位置XL。具体地说,使行星轴主体41从基准位置VR平行移动到径向标准位置XL,使得基准平面VP上的行星轴主体41的中心线(第二基准点PB)的轨迹与基准线VL重合。此时,由于行星轴主体41在被设定为周向标准位置XR、轴向标准位置XS、以及行星轴标准相位XP的状态下被配置在径向标准位置XL,因此同时获得了前面行星齿轮42与前面太阳齿轮32的啮合、以及行星螺纹44与太阳螺纹34的啮合。此外,径向相对位置ML、径向标准位置XL、以及基准平面VP的详细情况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容相同。另外,对于通过上述各工序在装配夹具100上被装配的第一组件91来说,当各行星轴主体41相对于太阳轴主体31的姿势的变化(特别是关于径向的姿势的变化)成为问题时,可以通过适当的保持体(例如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器65)来限制该姿势的变化。
【工序XF(图56)】将背面太阳齿轮33安装在第一附属体150的附属可动体152上。此时,各第二太阳齿轮用球塞155的球155A配置在各自对应的背面太阳齿轮33的齿之间。由此,确保了各球155A与对应的各齿面进行点接触、并且通过弹簧155B被推压在背面太阳齿轮33上的状态。然后,将上述第一附属体150安装在夹具主体110的安装部140上。由此,确保了被夹具主体110保持的前面太阳齿轮32和被第一附属体150保持的背面太阳齿轮33的相对的旋转相位实质上一致的状态。此外,本工序XF相当于具体化了保持工序的工序中的一种。
【工序XG(图57)】装配通过第一组件91和背面太阳齿轮33的组装而构成的第十一组件9A。具体地说,使附属可动体152相对于附属体主体151向轴向下方移动,将背面太阳齿轮33压入到太阳轴主体31上。由此,装配成前面太阳齿轮32和背面太阳齿轮33的相对旋转相位实质上一致的状态的太阳轴3。此外,本工序XG相当于具体化了第二太阳齿轮装配工序的工序中的一种。
【工序XH(图58)】将第一附属体150从安装部140上拆下来,并通过以下方式来调整前面环形齿轮22的旋转相位。
这里,由于在第十一组件9A中前面环形齿轮22可以与各前面行星齿轮42啮合,因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组件91相同,可以当作具有不连续的形状的一个齿轮(对环形齿轮45)由各前面环形齿轮42形成。因此,按照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将对环形齿轮45与前面环形齿轮22的相对的旋转相位的差作为圆环齿轮旋转相位差,将不存在圆环齿轮旋转相位差的状态下的、相对于对环形齿轮45的旋转相位的前面环形齿轮22的旋转相位作为圆环齿轮基准相位RA,在该工序XH中将前面环形齿轮22的旋转相位设定为圆环齿轮基准相位RA。具体地说,根据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与前面环形齿轮22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将前面环形齿轮22的旋转相位设定为圆环齿轮基准相位RA。作为该旋转相位的设定方式,例如可以采用仅使前面环形齿轮22相对于夹具主体110旋转,或者使前面环形齿轮22与第一可动部120一起相对于夹具主体110旋转的方式。另外,通过使该环形齿轮22无法相对于夹具主体110旋转而可以将设定后的前面环形齿轮22的旋转相位保持至装配到对环形齿轮45上为止。并且,根据该旋转相位的设定,通过在使前面环形齿轮22的中心线与第十一组件9A的太阳轴主体31的中心线重合的状态下使前面环形齿轮22沿中心线平行移动而可以使对环形齿轮45与前面环形齿轮22啮合,因此提高了装配第十二组件9B的作业效率。
顺便提及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通过以太阳轴主体31的太阳标识30为基准的太阳轴主体31和各行星轴主体41的组装来装配第一组件91,因此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与对环形齿轮45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始终维持为固定关系。因此,通过预先掌握第一组件91中的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与对环形齿轮45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可以将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当作对环形齿轮45的旋转相位来设定前面环形齿轮22的旋转相位。即,可以根据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与前面环形齿轮22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将前面环形齿轮22的旋转相位设定为圆环齿轮基准相位RA。
【工序XI(图59和图60)】装配通过第十一组件9A和前面环形齿轮22的组装而构成的第十二组件9B。具体地说,通过使装配夹具100的第一可动部120从待避位置(图58)向装配位置(图59)移动,使第十一组件9A的各前面行星齿轮42(对环形齿轮45)与前面环形齿轮22啮合。此时,各第一环形齿轮用球塞116的球116A配置在各自对应的前面环形齿轮22的齿之间。由此,确保了各球116A与对应的各齿面进行点接触、并且通过弹簧116B而被推压在前面环形齿轮22上的状态。然后,在第一可动部120被设定在装配位置的状态下使第二可动部130从待避位置(图59)移动到支承位置(图60),通过第二可动部130来支承第一可动部120。此外,在通过先前的工序XE将用于限制各行星轴主体41相对于太阳轴主体31的姿势的变化的保持体(例如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器65)安装在第一组件91上的情况下,在通过本工序XI装配了第十二组件9B之后,允许解除由该保持体形成的限制。
【工序XJ(图61)】装配通过第十二组件9B和环形轴主体21的组装而构成的第十三组件9C。
这里,由于在第十二组件9B中可以使圆环螺纹24与各行星螺纹44啮合,因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组件92相同,可以当作具有不连续的螺纹牙的一个外螺纹(对圆环螺纹46)由各行星螺纹44形成。因此,按照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将对圆环螺纹46和圆环螺纹24的相对旋转相位的差作为圆环螺纹旋转相位差,将不存在圆环螺纹旋转相位差的状态下的、相对于对圆环螺纹46的旋转相位的圆环螺纹24的旋转相位作为圆环螺纹基准相位RB,在该工序XJ中将圆环螺纹24(环形轴主体21)的旋转相位设定为圆环螺纹基准相位RB。由此,通过在使环形轴主体21的中心线与第十二组件9B的太阳轴主体31的中心线重合的状态下使环形轴主体21沿中心线平行移动,可以使对圆环螺纹46与圆环螺纹24啮合,因此提高了装配第十三组件9C的作业效率。
在该工序XJ中,具体地说通过以下的各作业来装配第十三组件9C。即,在第十二组件9B的背面侧将环形轴主体21配置在太阳轴主体31的中心线与自身的中心线重合的位置后,根据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与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将圆环螺纹24的旋转相位设定为圆环螺纹基准相位RB。然后,通过在保持环形轴主体21的姿势的同时使该环形轴主体21沿中心线平行移动,使第二组件92的各行星螺纹44(对圆环螺纹46)与圆环螺纹24啮合。并且,在旋入环形轴主体21的同时将前面环形齿轮22压入到该主体21中,直到环形轴主体21的端面顶到装配夹具100的第一可动部120为止。此时,虽然随着螺纹的啮合各行星轴主体41被施加了转矩,但是由于该主体41被装配夹具100的支承部115支承,因此限制了向径向的姿势的变化。另外,虽然前面环形齿轮22随着向环形轴主体21的压入而被施加了转矩,但是由于该环形齿轮22通过装配夹具100的各第一环形齿轮用球塞116而被使得无法相对于夹具主体110转动,因此前面环形齿轮22相对于夹具主体110、进而相对于太阳轴主体31的旋转相位被维持为与装配环形轴主体21之前实质上相同。此外,在通过先前的工序XE将用于限制各行星轴主体41相对于太阳轴主体31的姿势的变化的保持体(例如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保持器65)安装在第一组件91上的情况下,在通过本工序XJ装配成第十三组件9C后,也可以解除由该保持体形成的限制。另外,本工序XJ相当于具体化了第一圆环齿轮装配工序或圆环轴集合体装配工序的工序中的一种。另外,第十三组件9C相当于具体化了圆环轴集合体的组件中的一种。
顺便提及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通过以太阳轴主体31的太阳标识30为基准的太阳轴主体31和各行星轴主体41的组装来装配第一组件91,因此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与对圆环螺纹46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始终维持为固定关系。另外,以环形轴主体21的圆环标识20为基准来形成圆环螺纹24,因此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与圆环螺纹24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始终维持为固定关系。因此,通过预先掌握第十二组件9B中的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与对圆环螺纹46的旋转相位的关系、以及环形轴主体21中的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与圆环螺纹24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可以将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当作对圆环螺纹46的旋转相位并将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当作圆环螺纹24的旋转相位来设定圆环螺纹24的旋转相位。即,可以根据太阳标识30的旋转相位与圆环标识20的旋转相位的关系将圆环螺纹24的旋转相位设定为圆环螺纹基准相位RB。
【工序XK(图62)】将背面环形齿轮23安装在第二附属体160的附属可动体162上。此时,各第二环形齿轮用球塞165的球165A配置在各自对应的背面环形齿轮23的齿之间。由此,确保了各球165A与对应的各齿面进行点接触、并且通过弹簧165B而被推压在背面环形齿轮23上的状态。然后,将上述第二附属体160安装在夹具主体110的安装部140上。由此,确保了被夹具主体110保持的第十三组件9C的前面太阳齿轮32和被第二附属体160保持的背面环形齿轮23的相对的旋转相位实质上一致的状态。
【工序XL(图63)】装配通过第十三组件9C和背面环形齿轮23的组装而构成的第十四组件9D。具体地说,使附属可动体162相对于附属体主体161向轴向下方移动,将背面环形齿轮23压入到环形轴主体21中。由此,装配成前面环形齿轮22和背面环形齿轮23的相对旋转相位实质上一致的状态的环形轴2。此外,本工序XL相当于具体化了第二圆环齿轮装配工序的工序中的一种。
【工序XM(图64)】将第二附属体160从安装部140上拆下来。
【工序XN(图65)】将第十四组件9D从装配夹具100上拆下来。
【工序XO(图66)】将第十四组件9D安装在支承夹具200上。此时,即使行星轴主体41随着从装配夹具100上拆下第十四组件9D而处于相对于太阳轴主体31和环形轴主体21中的至少一者倾斜的姿势,也会通过将夹具支柱220插入到各行星轴主体41之间而将各行星轴主体41的姿势矫正为与太阳轴主体31和行星轴主体21中的至少一者平行的姿势,并且保持该状态。
【工序XP(图67)】装配通过第十四组件9D和各背面行星齿轮43的组装而构成的第四组件94。具体地说,将各背面行星齿轮43分别或一并装配到对应的第四组件94的行星轴主体41上。此外,第十四组件9D相当于具体化了带行星集合体的组件中的一种。另外,本工序XP相当于具体化了集合体装配工序或行星齿轮装配工序的工序中的一种。
【工序XQ(图68)】将第四组件94从支承夹具200上拆下来。
【工序XR(图69)】进行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工序T相同的作业。即,将前面轴环51和背面轴环52装配到第四组件94上来装配转换机构1。具体地说,在将O型号53分别安装到前面轴环51和背面轴环52上后,将前面轴环51和背面轴环52装配到环形轴主体21上。
【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可以取得以下效果。
(21)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由于在前面太阳齿轮32和背面太阳齿轮33的相对的旋转相位实质上一致的状态下装配太阳轴主体31和背面太阳齿轮33,因此在太阳轴3中前面太阳齿轮32和背面太阳齿轮33的相对的旋转相位实质上一致。由此,可靠地抑制了对应的太阳齿轮和行星齿轮在大幅偏离了设计时的啮合状态的状态下啮合,因此能够提高从旋转运动到直线运动的功的转换效率。换言之,通过对前面太阳齿轮32和背面太阳齿轮33的旋转相位的管理,在行星轴主体41的倾倒角度TA小于基准倾倒角度TAX的状态下装配转换机构1,因此作为该转换机构1的功转换效率HS,能够可靠地确保要求转换效率HX。
(22)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由于在前面环形齿轮22和背面环形齿轮23的相对的旋转相位实质上一致的状态下装配环形轴主体21和背面环形齿轮23,因此在环形轴2中前面环形齿轮22和背面环形齿轮23的相对的旋转相位实质上一致。由此,可靠地抑制了对应的环形齿轮和行星齿轮在大幅偏离了设计时的啮合状态的状态下啮合,因此能够提高从旋转运动到直线运动的功的转换效率。换言之,通过对前面环形齿轮22和背面环形齿轮23的旋转相位的管理,在行星轴主体41的倾倒角度TA小于基准倾倒角度TAX的状态下装配转换机构1,因此作为该转换机构1的功转换效率HS,能够可靠地确保要求转换效率HX。
(23)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通过将太阳轴主体31和背面太阳齿轮33分别安装到装配夹具100上,做好了用于在太阳轴3中获得前面太阳齿轮32和背面太阳齿轮33的相对的旋转相位实质上一致的状态的准备,即,即使不严格地管理各太阳齿轮的相对的旋转相位也做好了该准备,因此可以提高制造转换机构1的作业效率。
(24)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通过将环形轴主体21和背面环形齿轮23分别安装到装配夹具100上,做好了用于在环形轴2中获得前面环形齿轮22和背面环形齿轮23的相对的旋转相位实质上一致的状态的准备,即,即使不严格地管理各环形齿轮的相对的旋转相位也做好了该准备,因此可以提高制造转换机构1的作业效率。
(25)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由于各第一太阳齿轮用球塞117的球117A配置在前面太阳齿轮32的齿之间并与相邻的齿面的每一个接触,因此能够可靠地限制前面太阳齿轮32相对于夹具主体110的旋转。这里,作为使前面太阳齿轮33无法相对于夹具主体110旋转的构成,例如也考虑了将与前面太阳齿轮32对应的形状的齿轮设置在夹具主体110上并使其与该太阳齿轮32啮合的构成,但是在该情况下由于各齿轮的轮齿侧向间隙而容易造成未充分地限制前面太阳齿轮32的旋转的状态。关于这一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上述构成,由于也可靠地限制了前面太阳齿轮32由于轮齿侧向间隙而产生的相对于夹具主体110的旋转,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使前面太阳齿轮32和背面太阳齿轮33的相对的旋转相位一致。
(26)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由于各第二太阳齿轮用球塞155的球155A配置在背面太阳齿轮33的齿之间并与相邻的齿面的每一个接触,因此能够可靠地限制背面太阳齿轮33相对于第一附属体150的旋转。这里,作为使背面太阳齿轮33无法相对于第一附属体150旋转的构成,例如也考虑了将与背面太阳齿轮33对应的形状的齿轮设置在第一附属体150上并使其与该太阳齿轮33啮合的构成,但是在该情况下由于各齿轮的轮齿侧向间隙而容易造成未充分地限制背面太阳齿轮33的旋转的状态。关于这一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上述构成,由于也可靠地限制了背面太阳齿轮33由于轮齿侧向间隙而产生的相对于第一附属体150的旋转,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使前面太阳齿轮32和背面太阳齿轮33的相对的旋转相位一致。
(27)在前面太阳齿轮32或背面太阳齿轮33中,由于有时会出现齿的形状根据每个齿而有偏差、即齿根或齿顶的位置根据每个齿而不同的情况,因此在通过使装配夹具100的一部分与齿根或齿顶接触来限制前面太阳齿轮32或背面太阳齿轮33旋转的情况下,对于无法相对于装配夹具100旋转的状态的前面太阳齿轮32或背面太阳齿轮33来说,该齿轮相对于装配夹具100的旋转相位会产生偏差。关于这一点,由于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使球塞117、155的球117A、155A在节圆上或节圆附近与齿面接触,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由于齿的形状的偏差而导致前面太阳齿轮32或背面太阳齿轮33相对于装配夹具100的旋转相位产生偏差。另外,在通过轧制加工等塑性加工来形成前面太阳齿轮32或背面太阳齿轮33的情况下会产生上述齿的形状的偏差,因此在该情况下上述效果更加显著。另一方面,在通过切削加工等其他的机械加工来形成前面太阳齿轮32或背面太阳齿轮33的情况下,由于上述齿的形状的偏差的程度较小,因此即使采用使装配夹具100的一部分与齿根或齿顶接触而使前面太阳齿轮32或背面太阳齿轮33无法相对于该夹具100旋转的构成,也抑制了该齿轮相对于装配夹具100的旋转相位的偏差。此外,作为该构成,例如可以列举出代替图70的(A)所示的上述实施方式的球117A、155A而将图70的(B)所示的形状的柱体117C、155C设置在弹簧117B、155B的顶端的构成。在该构成中,通过使柱体117C与相邻的齿的齿顶分别接触,可以限制前面太阳齿轮32或背面太阳齿轮33的旋转。另外,作为其他的构成,可以列举出同样地代替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球117A、155A而将图70的(C)所示形状的柱体117D、155D设置在弹簧117B、155B的顶端的构成。在该构成中,通过使柱体117D与相邻的齿的每一个及其齿根接触,可以限制前面太阳齿轮32或背面太阳齿轮33的旋转。
(28)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由于各第一环形齿轮用球塞116的球116A配置在前面环形齿轮22的齿之间并与相邻的齿面的每一个接触,因此能够可靠地限制前面环形齿轮22相对于夹具主体110的旋转。这里,作为使前面环形齿轮22无法相对于夹具主体110旋转的构成,例如也考虑了将与前面环形齿轮22对应的形状的齿轮设置在夹具主体110上并使其与该环形齿轮22啮合的构成,但是在该情况下由于各齿轮的轮齿侧向间隙而容易造成未充分地限制前面环形齿轮22的旋转的状态。关于这一点,根据上述本实施方式的构成,由于也可靠地限制了前面环形齿轮22由于轮齿侧向间隙而产生的相对于夹具主体110的旋转,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使前面环形齿轮22和背面环形齿轮23的相对的旋转相位一致。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由于各第二环形齿轮用球塞165的球165A配置在背面环形齿轮23的齿之间并与相邻的齿面的每一个接触,因此能够可靠地限制背面环形齿轮23相对于第二附属体160的旋转。这里,作为使背面环形齿轮23无法相对于第二附属体160旋转的构成,例如也考虑了将与背面环形齿轮23对应的形状的齿轮设置在第二附属体160上并使其与该环形齿轮23啮合的构成,但是在该情况下由于各齿轮的轮齿侧向间隙而容易造成未充分地限制背面环形齿轮23的旋转的状态。关于这一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上述构成,由于也可靠地限制了背面环形齿轮23由于轮齿侧向间隙而产生的相对于第二附属体160的旋转,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使前面环形齿轮22和背面环形齿轮23的相对的旋转相位一致。
(30)在前面环形齿轮22或背面环形齿轮23中,由于有时会出现齿的形状根据每个齿而有偏差、即齿根或齿顶的位置根据每个齿而不同的情况,因此在通过使装配夹具100的一部分与齿根或齿顶接触来限制前面环形齿轮22或背面环形齿轮23的旋转的情况下,对于无法相对于装配夹具100旋转的状态的前面环形齿轮22或背面环形齿轮23来说,该齿轮相对于装配夹具100的旋转相位会产生偏差。关于这一点,由于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使球塞116、165的球116A、165A在节圆上或节圆附近与齿面接触,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由于齿的形状的偏差而导致前面环形齿轮22或背面环形齿轮23相对于装配夹具100的旋转相位产生偏差。另外,在通过轧制加工等塑性加工来形成前面环形齿轮22或背面环形齿轮23的情况下会产生上述齿的形状的偏差,因此在该情况下上述效果更加显著。另一方面,在通过切削加工等其他的机械加工来形成前面环形齿轮22或背面环形齿轮23的情况下,由于上述齿的形状的偏差的程度较小,因此即使采用使装配夹具100的一部分与齿根或齿顶接触而使前面环形齿轮22或背面环形齿轮23无法相对于该夹具100旋转的构成,也抑制了该齿轮相对于装配夹具100的旋转相位的偏差。此外,作为该构成,例如可以列举出代替图71的(A)所示的上述实施方式的球116A、165A而将图71的(B)所示的形状的柱体116C、165C设置在弹簧116B、165B的顶端的构成。在该构成中,通过使柱体116C与相邻的齿的齿顶分别接触,可以限制前面环形齿轮22或背面环形齿轮23的旋转。另外,作为其他的构成,可以列举出同样地代替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球116A、165A而将图71的(C)所示形状的柱体116D、165D设置在弹簧116B、165B的顶端的构成。在该构成中,通过使柱体116D与相邻的齿的每一个及其齿根接触,可以限制前面环形齿轮22或背面环形齿轮23的旋转。
(31)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对于前面太阳齿轮32和背面太阳齿轮33的相对的旋转相位实质上一致的状态的太阳轴3来说,使背面行星齿轮43与该太阳轴3的背面太阳齿轮33啮合。由此,即使不严格地管理前面行星齿轮42和背面行星齿轮43的相对的旋转相位,也可以在该相对的旋转相位实质上一致的状态下装配第四组件94。另外,与此同时,在第四组件94中,能够可靠地获得设计时设想的背面太阳齿轮33与背面行星齿轮43的啮合状态。
(32)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对于前面环形齿轮22和背面环形齿轮23的相对的旋转相位实质上一致的状态的环形轴2来说,使背面行星齿轮43与该环形轴2的背面环形齿轮23啮合。由此,即使不严格地管理前面行星齿轮42和背面行星齿轮43的相对的旋转相位,也可以在该相对的旋转相位实质上一致的状态下装配第四组件94。另外,与此同时,在第四组件94中,能够可靠地获得设计时设想的背面环形齿轮23与背面行星齿轮43的啮合状态。
(33)当将背面行星齿轮43装配到第十四组件9D的各行星轴主体41上时,在行星轴主体41相对于太阳轴主体31和环形轴主体21中的至少一者倾斜的情况下,背面行星齿轮43会随之而在相对于太阳轴主体31和环形轴主体21中的至少一者倾斜的状态下被装配到行星轴主体41上,因此背面太阳齿轮33和背面环形齿轮23中的至少一者与背面行星齿轮43的啮合状态会大幅偏离设计时的啮合状态。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通过支承夹具200而在各行星轴主体41相对于太阳轴主体31和环形轴主体21中的至少一者平行的状态下装配各背面行星齿轮43,因此能够可靠地在第四组件94中抑制背面太阳齿轮33和背面环形齿轮23中的至少一者与各背面行星齿轮43的啮合状态大幅偏离设计时的啮合状态。换言之,通过在装配与行星轴主体41分别形成的背面行星齿轮43时对行星轴主体41的姿势进行管理而在行星轴主体41的倾倒角度TA小于基准倾倒角度TAX的状态下装配转换机构1,因此作为该转换机构1的功转换效率HS,能够可靠地确保要求转换效率HX。
(34)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还可以取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上述(1)~(6)、(10)~(14)、(16)、(17)、以及(19)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例如还可以如下所示进行变更后来实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装配夹具100采用了在装配第十三组件9C时通过使环形轴主体21的端面顶到第一可动部120而使环形轴主体21在轴向上相对于各行星轴主体41定位的构成,但是用于获得同样功能的构成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方式,而是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作为其他的构成,例如可以列举出以下构成:如图72所示改变第一可动部120和第二可动部130的构造,在装配第十三组件9C时使环形轴主体21的端面与第二可动部130相碰,由此使环形轴主体21在轴向上相对于各行星轴主体41定位。此外,图72的(A)表示第一可动部120和第二可动部130分别被设定在待避位置的状态,图72的(B)表示第一可动部120被设定在装配位置、并且第二可动部130被设定在支承位置的状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装配夹具100采用了通过第一太阳齿轮用球塞117使前面太阳齿轮32无法相对于夹具主体110旋转的构成,但是用于获得同样功能的构成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方式,而是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作为其他的构成,例如可以列举出通过在夹具主体110上形成的凸部和在前面太阳齿轮32上形成的凹部的嵌合而使前面太阳齿轮32无法相对于夹具主体110转动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装配夹具100采用了通过第二太阳齿轮用球塞155使背面太阳齿轮33无法相对于第一附属体150旋转的构成,但是用于获得同样功能的构成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方式,而是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作为其他的构成,例如可以列举出通过在第一附属体150上形成的凸部和在背面太阳齿轮33上形成的凹部的嵌合而使背面太阳齿轮33无法相对于第一附属体150转动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装配夹具100采用了通过第一环形齿轮用球塞116使前面环形齿轮22无法相对于夹具主体110旋转的构成,但是用于获得同样功能的构成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方式,而是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作为其他的构成,例如可以列举出通过在夹具主体110上形成的凸部和在前面环形齿轮22上形成的凹部的嵌合而使前面环形齿轮22无法相对于夹具主体110转动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装配夹具100采用了通过第二环形齿轮用球塞165使背面环形齿轮23无法相对于第二附属体160旋转的构成,但是用于获得同样功能的构成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方式,而是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作为其他的构成,例如可以列举出通过在第二附属体160上形成的凸部和在背面环形齿轮23上形成的凹部的嵌合而使背面环形齿轮23无法相对于第二附属体160转动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装配夹具100的夹具主体110用作支承夹具200。即,可以在装配第四组件94之前分割夹具主体110的第一主体111和第二主体112,以与将第十四组件9D安装在支承夹具200上的情况相同的方式将第十四组件9D安装在第一主体111上。在该情况下,在将第十四组件9D安装在第一主体111上之前,以未设置各球塞的构造的部件来代替支承部115,由此可以使第一主体111的构成更加接近支承夹具200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想了前面太阳齿轮32与太阳轴主体31一体形成的构造的转换机构1,但是前面太阳齿轮32也可以与背面太阳齿轮33一起独立于太阳轴主体31而形成。在该情况下,在经过了将前面太阳齿轮32装配到太阳轴主体31上的工序后,以与上述工序XG(图57)相同的方式向该太阳轴主体31上装配背面太阳齿轮33,由此可以装配成前面太阳齿轮32和背面太阳齿轮33的相对的旋转相位实质上一致的状态的太阳轴3。此外,上述前面太阳轴32的装配工序相当于具体化了第一太阳齿轮装配工序的工序中的一种。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想了前面环形齿轮22与环形轴主体21分别形成的构造的转换机构1,但是也可以使前面环形齿轮22与环形轴主体21一体形成。在该情况下,在经过了装配第十三组件9C的工序后,以与上述工序XL(图63)相同的方式向该组件9C上装配背面环形齿轮23,由此可以装配成前面环形齿轮22和背面环形齿轮23的相对的旋转相位实质上一致的状态的环形轴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想了背面行星齿轮43与行星轴主体41分别形成的构造的转换机构1,但是还可以使前面行星齿轮42与行星轴主体41分别形成。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装配夹具100上装配了包括太阳轴3、环形轴2、各行星轴主体41的组件后,将各背面行星齿轮43和各前面行星齿轮42分别装配到行星轴主体41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想了前面太阳齿轮32与太阳轴主体31一体形成、并且背面太阳齿轮33与太阳轴主体31分别形成的构造的转换机构1,但是也可以如下来改变太阳轴3的构造。即,也可以使前面太阳齿轮32与太阳轴主体31分别形成并使背面太阳齿轮33与太阳轴主体31一体形成。另外,还可以使前面太阳齿轮32和背面太阳齿轮33与太阳轴主体31一体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想了前面环形齿轮22和背面环形齿轮23与环形轴主体21一体形成的构造的转换机构1,但是也可以如下来改变环形轴2的构造。即,也可以使前面环形齿轮22与环形轴主体21分别形成并使背面环形齿轮23与环形轴主体21一体形成。另外,还可以使前面环形齿轮22和背面环形齿轮23与环形轴主体21一体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想了前面行星齿轮42与行星轴主体41一体形成、并且背面行星齿轮43与行星轴主体41分别形成的构造的转换机构1,但是也可以如下来改变行星轴4的构造。即,也可以使前面行星齿轮42与行星轴主体41分别形成并使背面行星齿轮43与行星轴主体41一体形成。另外,还可以使前面行星齿轮42和背面行星齿轮43与行星轴主体41一体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想了在组装太阳轴主体31和各行星轴主体41而装配了第一组件91后向该组件91上依次装配其他的构成要素来装配转换机构1的制造方法,但是例如也可以如下来改变该转换机构1的装配步骤。即,也可以按照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首先装配通过环形轴主体21和各行星轴主体41的组装而构成的集合体,然后向该集合体上依次装配其他的构成要素来装配转换机构1。在该情况下,按照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三夹具66和第四夹具67的构造而使装配夹具100(特别是夹具主体110)具有用于实现上述步骤的转换机构1的装配的功能,并通过进行了该变更的装配夹具100来装配转换机构1,由此可以取得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此外,以下说明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可以相同地进行变更的要素。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前面侧顶端部41T与第一夹具61、第三夹具66、或装配夹具100相碰而将轴向相对位置MS设定为轴向标准位置XS,但是用于将轴向相对位置MS设定为轴向标准位置XS的方法不限于各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方法。例如,也可以在太阳轴主体31和行星轴主体41上分别形成用于将轴向相对位置MS设定为轴向标准位置XS的标识,并通过设定行星轴主体41的轴向位置以使该各标识的相对的位置关系成为预先设定的关系而将轴向相对位置MS设定为轴向标准位置XS。
在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三组件93和齿轮组件99的组装来装配第四组件94,但是例如也可以将第四组件94的装配步骤改变为以下的(A)~(C)中的某一个。
(A)分别将背面环形齿轮23、背面太阳齿轮33、以及各背面行星齿轮43装配到第三组件93上,由此装配第四组件94。
(B)分别将通过背面环形齿轮23和各背面行星齿轮43的组装而构成的组件、背面太阳齿轮33装配到第三组件93上,由此来装配第四组件94。
(C)分别将通过背面太阳齿轮33和各背面行星齿轮43的组装而构成的组件、背面环形齿轮23装配到第三组件93上,由此来装配第四组件94。
在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设想了包括前面环形齿轮22和背面环形齿轮23的构造的转换机构1,但是也可以将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应用于省略了前面环形齿轮22和背面环形齿轮23中的至少一者的构造的转换机构。
在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设想了包括前面太阳齿轮32和背面太阳齿轮33的构造的转换机构1,但是也可以将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应用于省略了前面太阳齿轮32和背面太阳齿轮33中的至少一者的构造的转换机构。
在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设想了包括前面环形齿轮22、前面太阳齿轮32、前面行星齿轮42、背面环形齿轮23、背面太阳齿轮33、背面行星齿轮43的构造的转换机构1,但是也可以将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应用于省略了由前面环形齿轮22、前面太阳齿轮32、前面行星齿轮42构成的组或由背面环形齿轮23、背面太阳齿轮33、背面行星齿轮43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者的构造的转换机构。
在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应用于在环形轴2和太阳轴3与各行星轴4之间通过螺纹和齿轮的啮合来传递力的构造的转换机构1,但是也可以将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应用于在环形轴2和太阳轴3与各行星轴4之间仅通过螺纹的啮合来传递力的构造的转换机构。

Claims (42)

1.一种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该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在内部具有向轴向延伸的空间的圆环轴、配置在该圆环轴的内部的太阳轴、以及配置在该太阳轴的周围的多个行星轴,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一方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行星轴的行星运动被转换为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另一方的沿轴向的直线运动,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在所述圆环轴上形成标识的工序;以及
以所述标识为基准而在所述圆环轴上形成内螺纹的工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还包括以所述标识为基准而在所述圆环轴上形成内齿圆环齿轮的工序。
3.一种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该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在内部具有向轴向延伸的空间的圆环轴、配置在该圆环轴的内部的太阳轴、以及配置在该太阳轴的周围的多个行星轴,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一方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行星轴的行星运动被转换为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另一方的沿轴向的直线运动,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在所述太阳轴上形成标识的工序;以及
以所述标识为基准而在所述太阳轴上形成外螺纹的工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还包括以所述标识为基准而在所述太阳轴上形成外齿太阳齿轮的工序。
5.一种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该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在内部具有向轴向延伸的空间的圆环轴、配置在该圆环轴的内部的太阳轴、以及配置在该太阳轴的周围的多个行星轴,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一方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行星轴的行星运动被转换为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另一方的沿轴向的直线运动,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在所述行星轴上形成标识的工序;以及
以所述标识为基准而在所述行星轴上形成外螺纹的工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还包括以所述标识为基准而在所述行星轴上形成外齿行星齿轮的工序。
7.一种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该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在内部具有空间的圆环轴、配置在该圆环轴内的空间中的太阳轴、以及在所述圆环轴内的空间中配置在该太阳轴的周围的行星轴,所述太阳轴包括太阳轴主体、与太阳轴主体一体形成的为外齿轮的第一太阳齿轮、以及与太阳轴主体分别形成的为外齿轮的第二太阳齿轮,所述行星轴包括与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啮合的为外齿轮的第一行星齿轮、以及与所述第二太阳齿轮啮合的为外齿轮的第二行星齿轮,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一方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行星轴的行星运动被转换为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另一方的沿轴向的直线运动,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和第二太阳齿轮无法相对旋转、并且该第一太阳齿轮和第二太阳齿轮的相对的旋转相位实质上一致的状态下保持所述太阳轴主体和所述第二太阳齿轮的工序;以及
在保持所述太阳轴主体和所述第二太阳齿轮的工序之后,通过所述太阳轴主体和所述第二太阳齿轮的轴向的相对移动而向所述太阳轴主体上装配所述第二太阳齿轮的工序。
8.一种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该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在内部具有空间的圆环轴、配置在该圆环轴内的空间中的太阳轴、以及在所述圆环轴内的空间中配置在该太阳轴的周围的行星轴,所述太阳轴包括太阳轴主体、以及与太阳轴主体分别形成的为外齿轮的第一太阳齿轮和第二太阳齿轮,所述行星轴包括与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啮合的为外齿轮的第一行星齿轮、以及与所述第二太阳齿轮啮合的为外齿轮的第二行星齿轮,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一方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行星轴的行星运动被转换为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另一方的沿轴向的直线运动,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向所述太阳轴主体上装配所述第一太阳齿轮的工序;
在向所述太阳轴主体上装配了所述第一太阳齿轮之后,在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和第二太阳齿轮无法相对旋转、并且该第一太阳齿轮和第二太阳齿轮的相对的旋转相位实质上一致的状态下保持所述太阳轴主体和所述第二太阳齿轮的工序;以及
在保持所述太阳轴主体和所述第二太阳齿轮的工序之后,通过所述太阳轴主体和所述第二太阳齿轮的轴向的相对移动而向所述太阳轴主体上装配所述第二太阳齿轮的工序。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保持所述太阳轴主体和所述第二太阳齿轮的工序包括将所述太阳轴主体和所述第二太阳齿轮安装在相位调整夹具上并保持所述太阳轴主体和所述第二太阳齿轮无法相对于该相位调整夹具旋转的状态、以及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和所述第二太阳齿轮的相对的旋转相位实质上一致的状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相位调整夹具包括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所述第一限制部限制第一太阳齿轮的旋转以使所述第一太阳齿轮无法相对于夹具旋转,所述第二限制部限制第二太阳齿轮的旋转以使所述第二太阳齿轮无法相对于夹具旋转。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限制部包括支承体和按压体,支承体配置在所述第一太阳齿轮的齿之间并与相邻的齿面的每一个接触,按压体将所述支承体向所述第一太阳齿轮的径向内侧按压。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二限制部包括支承体和按压体,支承体配置在所述第二太阳齿轮的齿之间并与相邻的齿面的每一个接触,按压体将所述支承体向所述第二太阳齿轮的径向内侧按压。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支承体包括球体,该球体在太阳齿轮的节圆上或节圆附近与齿面接触。
14.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还包括在向所述太阳轴主体上装配了所述第二太阳齿轮之后通过使所述第一太阳齿轮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啮合的作业和使所述第二太阳齿轮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啮合的作业中的至少一者来完成包括所述太阳轴和所述行星轴的带行星集合体的工序。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行星轴包括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分别形成的行星轴主体,
所述完成带行星集合体的工序包括:
使所述第一太阳齿轮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啮合来装配包括所述太阳轴主体和所述行星轴主体的轴主体集合体的工序;以及
通过向所述轴主体集合体中的所述行星轴主体上装配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来装配所述带行星集合体的工序。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完成带行星集合体的工序包括:
准备行星支承夹具的工序,所述行星支承夹具将所述行星轴主体保持为与所述太阳轴主体平行的状态;以及
在将所述轴主体集合体安装在所述行星支承夹具上之后向该轴主体集合体的所述行星轴主体上装配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的工序。
17.一种相位调整夹具,在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造方法中使用。
18.一种行星支承夹具,在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造方法中使用。
19.一种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该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在内部具有空间的圆环轴、配置在该圆环轴内的空间中的太阳轴、以及在所述圆环轴内的空间中配置在该太阳轴的周围的行星轴,所述圆环轴包括圆环轴主体、与所述圆环轴主体一体形成的为内齿轮的第一圆环齿轮、以及与所述圆环轴主体分别形成的为内齿轮的第二圆环齿轮,所述行星轴包括与所述第一圆环齿轮啮合的为外齿轮的第一行星齿轮、以及与所述第二圆环齿轮啮合的为外齿轮的第二行星齿轮,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一方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行星轴的行星运动被转换为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另一方的沿轴向的直线运动,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在所述第一圆环齿轮和第二圆环齿轮无法相对旋转、并且该第一圆环齿轮和第二圆环齿轮的相对的旋转相位实质上一致的状态下保持所述圆环轴主体和所述第二圆环齿轮的工序;以及
在保持所述圆环轴主体和所述第二圆环齿轮的工序之后,通过所述圆环轴主体和所述第二圆环齿轮的轴向的相对移动而向所述圆环轴主体上装配所述第二圆环齿轮的工序。
20.一种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该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在内部具有空间的圆环轴、配置在该圆环轴内的空间中的太阳轴、以及在所述圆环轴内的空间中配置在该太阳轴的周围的行星轴,所述圆环轴包括圆环轴主体、与该圆环轴主体分别形成的为内齿轮的第一圆环齿轮和第二圆环齿轮,所述行星轴包括与所述第一圆环齿轮啮合的为外齿轮的第一行星齿轮、以及与所述第二圆环齿轮啮合的为外齿轮的第二行星齿轮,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一方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行星轴的行星运动被转换为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另一方的沿轴向的直线运动,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向所述圆环轴主体上装配所述第一圆环齿轮的工序;
在向所述圆环轴主体上装配了所述第一圆环齿轮之后,在所述第一圆环齿轮和第二圆环齿轮无法相对旋转、并且该第一圆环齿轮和第二圆环齿轮的相对的旋转相位实质上一致的状态下保持所述圆环轴主体和所述第二圆环齿轮的工序;以及
在保持所述圆环轴主体和所述第二圆环齿轮的工序之后,通过所述圆环轴主体和所述第二圆环齿轮的轴向的相对移动而向所述圆环轴主体上装配所述第二圆环齿轮的工序。
21.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保持所述圆环轴主体和所述第二圆环齿轮的工序包括将所述圆环轴主体和所述第二圆环齿轮安装在相位调整夹具上并保持所述圆环轴主体和所述第二圆环齿轮无法相对于该相位调整夹具旋转的状态、以及所述第一圆环齿轮和所述第二圆环齿轮的相对的旋转相位实质上一致的状态。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相位调整夹具包括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所述第一限制部限制第一圆环齿轮的旋转以使所述第一圆环齿轮无法相对于夹具旋转,所述第二限制部限制第二圆环齿轮的旋转以使所述第二圆环齿轮无法相对于夹具旋转。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一限制部包括支承体和按压体,支承体配置在所述第一圆环齿轮的齿之间并与相邻的齿面的每一个接触,按压体将所述支承体向所述第一圆环齿轮的径向外侧按压。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二限制部包括支承体和按压体,支承体配置在所述第二圆环齿轮的齿之间并与相邻的齿面的每一个接触,按压体将所述支承体向所述第二圆环齿轮的径向外侧按压。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支承体包括球体,该球体在所述圆环齿轮的节圆上或节圆附近与齿面接触。
26.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还包括在向所述圆环轴主体上装配了所述第二圆环齿轮之后通过使所述第一圆环齿轮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啮合的作业和使所述第二圆环齿轮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啮合的作业中的至少一者来完成包括所述圆环轴和所述行星轴的带行星集合体的工序。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行星轴包括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分别形成的行星轴主体,
所述完成带行星集合体的工序包括:
使所述第一圆环齿轮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啮合来装配包括所述圆环轴主体和所述行星轴主体的轴主体集合体的工序;以及
通过向所述轴主体集合体中的所述行星轴主体上装配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来装配所述带行星集合体的工序。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完成带行星集合体的工序包括:
准备行星支承夹具的工序,所述行星支承夹具将所述行星轴主体保持为与所述圆环轴主体平行的状态;以及
在将所述轴主体集合体安装在所述行星支承夹具上之后向该轴主体集合体的所述行星轴主体上装配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的工序。
29.一种相位调整夹具,在权利要求21所述的制造方法中使用。
30.一种行星支承夹具,在权利要求28所述的制造方法中使用。
31.一种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该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在内部具有空间的圆环轴、配置在该圆环轴内的空间中的太阳轴、以及在所述圆环轴内的空间中配置在该太阳轴的周围的行星轴,所述太阳轴包括太阳轴主体、以及设置在该太阳轴主体上的为外齿轮的太阳齿轮,所述行星轴包括行星轴主体、以及设置在该行星轴主体上并与所述太阳齿轮啮合的为外齿轮的行星齿轮,所述行星轴主体与所述行星齿轮分别形成,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一方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行星轴的行星运动被转换为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另一方的沿轴向的直线运动,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装配包括所述太阳轴主体和装配所述行星齿轮之前的所述行星轴主体的太阳轴集合体的工序;
准备行星支承夹具的工序,所述行星支承夹具将所述行星轴主体保持为与所述太阳轴主体实质上平行的状态;以及
在将所述太阳轴集合体安装在所述行星支承夹具的状态下向该太阳轴集合体的所述行星轴主体上装配所述行星齿轮的工序。
32.一种行星支承夹具,在权利要求31所述的制造方法中使用。
33.一种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该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在内部具有空间的圆环轴、配置在该圆环轴内的空间中的太阳轴、以及在所述圆环轴内的空间中配置在该太阳轴的周围的行星轴,所述圆环轴包括圆环轴主体、以及设置在该圆环轴主体上的为内齿轮的圆环齿轮,所述行星轴包括行星轴主体、以及设置在该行星轴主体上并与所述圆环齿轮啮合的为外齿轮的行星齿轮,所述行星轴主体与所述行星齿轮分别形成,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一方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行星轴的行星运动被转换为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另一方的沿轴向的直线运动,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装配包括所述圆环轴主体和装配所述行星齿轮之前的所述行星轴主体的圆环轴集合体的工序;
准备行星支承夹具的工序,所述行星支承夹具将所述行星轴主体保持为与所述圆环轴主体实质上平行的状态;以及
在将所述圆环轴集合体安装在所述行星支承夹具的状态下向该圆环轴集合体的所述行星轴主体上装配所述行星齿轮的工序。
34.一种行星支承夹具,在权利要求33所述的制造方法中使用。
35.一种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该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在内部具有空间的圆环轴、配置在该圆环轴内的空间中的太阳轴、以及在所述圆环轴内的空间中配置在该太阳轴的周围的行星轴,设置在所述太阳轴上的太阳齿轮与设置在所述行星轴上的行星齿轮啮合,作为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一方的第一轴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行星轴的行星运动被转换为作为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另一方的第二轴的沿轴向的直线运动,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在管理所述太阳齿轮的旋转相位以使作为装配成所述转换机构之后的所述行星轴相对于所述太阳轴的倾斜度的行星倾斜度小于基准倾斜度的同时来组装构成所述转换机构的多个构成要素的工序,当将所述第一轴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行星轴的行星运动被转换为所述第二轴的直线运动时的、所述第二轴的功相对于所述第一轴的功的比例定义为功的转换效率并将对所述转换机构要求的功的转换效率定义为要求转换效率时,所述基准倾斜度是在所述行星倾斜度与所述功的转换效率的关系中与所述要求转换效率相对应的行星倾斜度。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太阳轴具有太阳轴主体,所述太阳齿轮包括与所述太阳轴主体一体形成的第一太阳齿轮、以及与所述太阳轴主体分别形成的第二太阳齿轮,所述行星齿轮包括与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啮合的第一行星齿轮、以及与所述第二太阳齿轮啮合的第二行星齿轮,
组装构成所述转换机构的多个构成要素的工序包括在将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和所述第二太阳齿轮的相对的旋转相位保持为实质上一致的状态的同时向所述太阳轴主体上组装所述第二太阳齿轮的工序。
37.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太阳轴具有太阳轴主体,所述太阳齿轮包括与所述太阳轴主体分别形成的第一太阳齿轮和第二太阳齿轮,所述行星齿轮包括与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啮合的第一行星齿轮、以及与所述第二太阳齿轮啮合的第二行星齿轮,
组装构成所述转换机构的多个构成要素的工序包括:
将所述第一太阳齿轮装配在所述太阳轴主体上的工序;以及
在将所述第一太阳齿轮和所述第二太阳齿轮的相对的旋转相位保持为实质上一致的状态的同时向装配了所述第一太阳齿轮的所述太阳轴主体上组装所述第二太阳齿轮的工序。
38.如权利要求36或37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行星轴包括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分别形成的行星轴主体,
组装构成所述转换机构的多个构成要素的工序包括:
使所述第一太阳齿轮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啮合来装配包括所述太阳轴主体和所述行星轴主体的轴主体集合体的工序;以及
通过在将所述轴主体集合体中的所述行星轴主体保持为与所述太阳轴主体实质上平行的状态的同时向该行星轴主体上装配所述第二行星齿轮而使所述太阳轴主体的所述第二太阳齿轮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啮合的工序。
39.一种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该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在内部具有空间的圆环轴、配置在该圆环轴内的空间中的太阳轴、以及在所述圆环轴内的空间中配置在该太阳轴的周围的行星轴,设置在所述圆环轴上的圆环齿轮与设置在所述行星轴上的行星齿轮啮合,作为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一方的第一轴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行星轴的行星运动被转换为作为所述圆环轴和所述太阳轴中的另一方的第二轴的沿轴向的直线运动,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在管理所述圆环齿轮的旋转相位以使作为装配成所述转换机构之后的所述行星轴相对于所述圆环轴的倾斜度的行星倾斜度小于基准倾斜度的同时来组装构成所述转换机构的多个构成要素的工序,当将所述第一轴的旋转运动通过所述行星轴的行星运动被转换为所述第二轴的直线运动时的、所述第二轴的功相对于所述第一轴的功的比例定义为功的转换效率并将对所述转换机构要求的功的转换效率定义为要求转换效率时,所述基准倾斜度是在所述行星倾斜度与所述功的转换效率的关系中与所述要求转换效率相对应的行星倾斜度。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圆环轴具有圆环轴主体,所述圆环齿轮包括与所述圆环轴主体一体形成的第一圆环齿轮、以及与所述圆环轴主体分别形成的第二圆环齿轮,所述行星齿轮包括与所述第一圆环齿轮啮合的第一行星齿轮、以及与所述第二圆环齿轮啮合的第二行星齿轮,
组装构成所述转换机构的多个构成要素的工序包括在将所述第一圆环齿轮和所述第二圆环齿轮的相对的旋转相位保持为实质上一致的状态的同时向所述圆环轴主体上组装所述第二圆环齿轮的工序。
41.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圆环轴具有圆环轴主体,所述圆环齿轮包括与所述圆环轴主体分别形成的第一圆环齿轮和第二圆环齿轮,所述行星齿轮包括与所述第一圆环齿轮啮合的第一行星齿轮、以及与所述第二圆环齿轮啮合的第二行星齿轮,
组装构成所述转换机构的多个构成要素的工序包括:
将所述第一圆环齿轮装配在所述圆环轴主体上的工序;以及
在将所述第一圆环齿轮和所述第二圆环齿轮的相对的旋转相位保持为实质上一致的状态的同时向装配了所述第一圆环齿轮的所述圆环轴主体上组装所述第二圆环齿轮的工序。
42.如权利要求40或41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行星轴包括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分别形成的行星轴主体,
组装构成所述转换机构的多个构成要素的工序包括:
使所述第一圆环齿轮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啮合来装配包括所述圆环轴主体和所述行星轴主体的轴主体集合体的工序;以及
通过在将所述轴主体集合体中的所述行星轴主体保持为与所述圆环轴主体实质上平行的状态的同时向该行星轴主体上装配所述第二行星齿轮而使所述圆环轴主体的所述第二圆环齿轮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啮合的工序。
CN201410441682.XA 2006-06-22 2007-06-22 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以及用于实施该方法的夹具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3150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73194 2006-06-22
JP2006173194 2006-06-22
JP2007-113051 2007-04-23
JP2007113051A JP4858288B2 (ja) 2006-06-22 2007-04-23 回転直線運動変換機構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実施に使用する治具
CN2007800204581A CN101535683B (zh) 2006-06-22 2007-06-22 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以及用于实施该方法的夹具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204581A Division CN101535683B (zh) 2006-06-22 2007-06-22 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以及用于实施该方法的夹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15096A true CN104315096A (zh) 2015-01-28
CN104315096B CN104315096B (zh) 2017-11-17

Family

ID=38833527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41682.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315096B (zh) 2006-06-22 2007-06-22 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以及用于实施该方法的夹具
CN201911171454.4A Active CN110864092B (zh) 2006-06-22 2007-06-22 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以及用于实施该方法的夹具
CN201110198702.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52915B (zh) 2006-06-22 2007-06-22 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以及用于实施该方法的夹具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71454.4A Active CN110864092B (zh) 2006-06-22 2007-06-22 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以及用于实施该方法的夹具
CN201110198702.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52915B (zh) 2006-06-22 2007-06-22 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以及用于实施该方法的夹具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4) US8220132B2 (zh)
EP (2) EP2538115B1 (zh)
JP (1) JP4858288B2 (zh)
CN (3) CN104315096B (zh)
PL (1) PL2037151T3 (zh)
WO (1) WO20071487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58288B2 (ja) 2006-06-22 2012-01-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直線運動変換機構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実施に使用する治具
JP4516547B2 (ja) * 2006-06-22 2010-08-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直線運動変換機構
JP4428368B2 (ja) 2006-08-03 2010-03-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直線運動変換機構の製造方法
JP4952671B2 (ja) * 2008-06-27 2012-06-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遊星差動ネジ型回転直動変換機構製造方法
US9435377B2 (en) * 2011-05-17 2016-09-06 Charles C. Cornelius High-capacity bearing
FR2984443B1 (fr) * 2011-12-16 2014-01-17 Skf Ab Vis a rouleaux.
EA020935B1 (ru) * 2012-05-11 2015-02-27 Зао "Диаконт" Электромеханический привод с демпфирующим устройством
MX371483B (es) * 2013-02-28 2020-01-30 Univ Mexico Nac Autonoma Reductor de velocidad.
EP2784350B1 (en) * 2013-03-25 2018-07-11 Aktiebolaget SKF Roller screw
US20160186887A1 (en) * 2013-07-16 2016-06-30 Aktiebolaget Skf Valve operator assembly with inverted roller screw
US9541142B2 (en) * 2014-01-31 2017-01-10 Bell Helicopter Textron Inc. Magnetorheological flight control clutch system
CN104179911B (zh) * 2014-08-11 2017-04-12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烽火机械厂 一种长螺母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
FR3026455B1 (fr) * 2014-09-29 2016-10-14 Skf Ab Mecanisme de vis a rouleaux a couronnes integrees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associe
US9964202B2 (en) * 2015-04-08 2018-05-08 Moventas Gears Oy Maintenance tool for a planetary gear
JP6531748B2 (ja) * 2016-11-18 2019-06-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動作変換機構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動ブレーキアクチュエータ
FR3067780B1 (fr) * 2017-06-19 2020-06-26 Jerome Dubus Mecanisme de vis a rouleaux
CN109027173B (zh) * 2018-09-20 2024-02-13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一种推杆
US10731740B1 (en) * 2020-02-10 2020-08-04 Kan Cui Multiple small-pitch helical drives in linear and rotary actuators
CN112095069A (zh) * 2020-09-09 2020-12-18 安徽鼎恒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等离子喷涂式再制造轨道机车轮对轮柄的装备
CN115805446B (zh) * 2023-01-17 2023-04-14 山东卓益数控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数控机床的工件夹持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55789A (en) 1965-10-13 1967-12-05 Hawker Siddeley Canada Ltd Multi-stage parallel-axis gear transmission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US4526053A (en) 1983-02-14 1985-07-02 Millipore Corporation Stabilized apparatus for converting rotational motion to linear motion
US4838103A (en) 1986-07-03 1989-06-13 Weyer Paul P Fluid-power device with rollers
SU1283465A1 (ru) 1985-07-24 1987-01-15 Предприятие П/Я А-1097 Передача винт-гайка
DE19542453C2 (de) 1995-11-14 1998-05-20 Karl Hehl Vorrichtung zur Umwandlung einer Drehbewegung in eine Axialbewegung
CH690757A5 (de) * 1995-11-29 2001-01-15 Pretto De Escher Wyss Srl Ein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von Spanplatten oder Faserplatten.
US5992258A (en) 1996-12-02 1999-11-30 Akebono Brake Industry Co., Ltd. Rotation/linear motion converting mechanism
JPH10196757A (ja) 1997-01-14 1998-07-31 Akebono Brake Res & Dev Center Ltd 回転−直動変換機構
JPH11159593A (ja) * 1997-11-27 1999-06-15 Thk Co Ltd ねじ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1050098B1 (en) * 1998-01-20 2003-01-02 SKF Engineering & Research Centre B.V. Modular actuator, and brake calliper comprising such actuator
IT1309063B1 (it) * 1999-09-24 2002-01-16 Foggia Andrea Di Dispositivo per la trasformazione del moto rettilineo alternato in unmoto rotatorio e viceversa.
US20050160856A1 (en) 2003-04-24 2005-07-28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Planetary differential screw type rotary/linear motion converter
CN1717553A (zh) * 2003-04-24 2006-01-0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行星式差动螺纹型旋转-直线运动变换装置
CN1544832A (zh) * 2003-11-27 2004-11-10 宙 于 行星式三角形螺纹滚柱丝杆副
JP4493354B2 (ja) * 2004-01-27 2010-06-30 株式会社ハーモニック・エイディ ボールねじ・ボールスプライン機構を備えた直動・回転機構
JP2005325894A (ja) 2004-05-13 2005-11-24 Nsk Ltd 遊星ローラネジ装置
JP2006002838A (ja) * 2004-06-17 2006-01-05 Nsk Ltd 遊星ローラねじ装置
WO2005124188A1 (ja) * 2004-06-22 2005-12-29 Nobuyoshi Sugitani 歯車機構、遊星歯車装置、および回転軸受装置並びに不思議遊星歯車減速装置
JP2006064057A (ja) * 2004-08-26 2006-03-09 Nsk Ltd 遊星ローラネジ装置
JP2006083991A (ja) * 2004-09-17 2006-03-30 Nsk Ltd 遊星ローラネジ装置
JP4186969B2 (ja) 2005-08-23 2008-11-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遊星式回転−直線運動変換装置
JP4645364B2 (ja) 2005-08-25 2011-03-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直動変換機構
JP2007107594A (ja) * 2005-10-12 2007-04-26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直動変換機構
JP4265608B2 (ja) 2006-01-17 2009-05-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可変動弁機構の制御装置
JP4516547B2 (ja) 2006-06-22 2010-08-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直線運動変換機構
JP4858288B2 (ja) 2006-06-22 2012-01-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直線運動変換機構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実施に使用する治具
JP4428368B2 (ja) 2006-08-03 2010-03-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直線運動変換機構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38115A2 (en) 2012-12-26
EP2037151B1 (en) 2013-01-02
WO2007148790A1 (ja) 2007-12-27
US9423010B2 (en) 2016-08-23
PL2037151T3 (pl) 2013-05-31
CN110864092A (zh) 2020-03-06
US20140345101A1 (en) 2014-11-27
US20140345138A1 (en) 2014-11-27
US20120240374A1 (en) 2012-09-27
EP2538115B1 (en) 2018-06-13
JP4858288B2 (ja) 2012-01-18
EP2538115A3 (en) 2013-01-23
US9279484B2 (en) 2016-03-08
US8220132B2 (en) 2012-07-17
JP2008025829A (ja) 2008-02-07
EP2037151A4 (en) 2011-07-06
CN102352915A (zh) 2012-02-15
CN102352915B (zh) 2014-09-24
US8800127B2 (en) 2014-08-12
US20100170077A1 (en) 2010-07-08
CN110864092B (zh) 2022-11-15
EP2037151A1 (en) 2009-03-18
CN104315096B (zh) 2017-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15096A (zh) 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以及用于实施该方法的夹具
JP4428368B2 (ja) 回転直線運動変換機構の製造方法
CN102748450B (zh) 机械智能化自适应两档多凸轮自动变速驱动器
CN102748449B (zh) 行星式智能化自适应两档多凸轮自动变速驱动器
CN101479504B (zh) 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
EP1975461B1 (en) Transmission for vehicles
CN102537265B (zh) 机械智能化自适应两档自动变速驱动总成
CN104048012A (zh) 包括具有嵌套环形齿轮的行星变速器的驱动模块
CN101535683B (zh) 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制造方法以及用于实施该方法的夹具
CN102555789B (zh) 机械自适应双自动变速器驱动总成
CN205765945U (zh) 一种轴承拆卸装置
CN107554681B (zh) 一种变速器及自行车
CN205074571U (zh) 动力工具
CN218746417U (zh) 一种并行多主轴换刀装置的传动结构
CN220037285U (zh) 轴带发电机连接装置
CN210652677U (zh) 驱动结构及具有其的汽车
CN200996441Y (zh) 一种传动机构
CN114962596A (zh) 一种高装机率的齿轮动力传递结构
JP2009299743A (ja) 噛み合い軸の製造方法及び回転直線運動変換機構の製造方法
JP2008002584A (ja) 回転直線運動変換機構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117

Termination date: 202006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