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86734A - 一种茶汤保持绿色的辣木树茶的制备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茶汤保持绿色的辣木树茶的制备工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186734A CN104186734A CN201410493263.0A CN201410493263A CN104186734A CN 104186734 A CN104186734 A CN 104186734A CN 201410493263 A CN201410493263 A CN 201410493263A CN 104186734 A CN104186734 A CN 10418673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aleaves
- preparation technology
- conditions
- tea
- leaf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茶汤保持绿色的辣木树茶的制备工艺。该制备工艺包括鲜叶采摘、晾青、萎凋、揉捻、杀青、做型和烘焙工序,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在鲜叶采摘时,控制采摘的鲜叶不带叶柄;在萎凋之后、揉捻之前还包括定色工序,具体是将萎凋叶置于沸水中浸泡20~40s,取出,摊凉,脱水后进入下一道工序;在烘焙工序之后还包括复焙工序,具体是将烘焙后取出的茶叶冷却,然后再置于60~70℃条件下干燥至含水量达到要求。本发明通过去除叶柄、结合新增的定色工序以及增加复培工序,使制得的辣木树茶在多次浸泡后茶汤仍然保持清澈明亮的绿色,同时使投篮的成品茶入口甘润、醇厚,不带青闷苦味和其它涩味、杂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叶的制备工艺,具体工作涉及一种茶汤保持绿色的辣木树茶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辣木树(Moringa tree Oleifera Lamarch)含生物碱和辣木素,可食用,有辣味,故名。辣木树的成分营养丰富,含有维他命A、B、C,蛋白质,钙,钾,铁等矿物质。根据学者统计,只要三汤匙的辣木树叶粉,就含有幼儿每日所需的27%维他命A,42%蛋白质,125%的钙,70%的铁22%的维他命C。辣木树所含的钙质是牛奶的四倍,钾是香蕉的三倍,铁是菠菜的三倍,维他命C是柑桔的七倍,维他命A是胡萝卜的四倍。
现有辣木树茶的制作通常包括鲜叶采摘、晾青、萎凋、揉捻、杀青、做型和烘焙工序,具体采摘时是采摘带叶柄的辣木树树叶来进行处理。通过现有工艺制作得到的辣木树茶在经过多次浸泡后,茶汤的颜色由绿色逐渐转变成红褐色,影响茶汤的口感和外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茶汤保持绿色的辣木树茶的制备工艺。采用本发明所述工艺制作的辣木树茶中叶绿素含量得到很好的保持,在经过多次浸泡后茶汤仍然保持绿色,且清澈明亮;茶汤清香,入口甘润、醇厚,不带青闷苦味和其它涩味、杂味。
本发明所述的茶汤保持绿色的辣木树茶的制备工艺,包括鲜叶采摘、晾青、萎凋、揉捻、杀青、做型和烘焙工序,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
在鲜叶采摘时,控制采摘的鲜叶不带叶柄;
在萎凋之后揉捻之前还包括定色工序,所述的定色工序是将萎凋叶置于沸水中浸泡20~40s,取出,摊凉,脱水后进入下一道工序;
在烘焙工序之后还包括复焙工序,所述的复焙工序是将烘焙后取出的茶叶冷却,然后再置于60~70℃条件下干燥至含水量达到要求,即得产品。
本发明通过采摘不带叶柄的鲜叶作为后续处理的原料,申请人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叶柄是导致辣木树茶在多次浸泡后茶汤由绿色转变成红褐色的一部分原因,当去除叶柄后制得的辣木树茶在多次浸泡后茶汤由绿色转变成红褐色的几率大大降低;通过增加定色工序起到护色作用,确保了制得的辣木树茶在多次浸泡后茶汤仍然保持清澈明亮的绿色,而后续增加的复培工序则将烘培后所得茶叶的燥味及其它不良杂味进一步去除,更好地保证了成品茶的口感。
上述制备工艺中,在鲜叶采摘时,最好是控制采摘处与叶柄和叶片连接处的间距大于或等于0.2cm,优选是控制采摘处与叶柄和叶片连接处的间距为0.5~0.8cm。
上述制备工艺的定色工序中,优选是将萎凋后的茶叶置于沸水中浸泡25~35s,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护色效果,以使制得的辣木树茶在经过多次浸泡后茶汤仍然保持更为清澈明亮的绿色。
上述制备工艺中,所述的晾青工序与现有常规技术相同,优选是将采摘的鲜叶置于15~20℃条件中,摊开至2~5cm厚,晾0.5~2h;更优选是置于15~18℃条件中,摊开至2~3cm厚,晾0.5~1h。通过晾青工序以除去采摘的鲜叶中的部分水份及青味。
上述制备工艺中,所述的萎凋工序与现有常规技术相同,优选是将经晾青后的茶叶置于28~35℃条件中,摊开至2~5cm厚,放置8~20min;更优选是置于30~32℃条件中,摊开至2~3cm厚,晾10~15min。为了防止茶叶中营养成分的流失,同时进一步提升制得的成品茶的口感,优选是将萎凋茶叶置于15~18℃条件中保存备用。
上述制备工艺中,所述的揉捻工序与现有常规技术相同,优选是将经定色后的茶叶置于揉捻机中揉捻成形,揉捻的时间通常为15~20min。揉捻机通常选用35型揉捻机、40型揉捻机或其它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揉捻机。
上述制备工艺中,所述的杀青工序与现有常规技术相同,优选是将经揉捻后的茶叶置于杀青机中,于140~160℃条件下杀青10~15min。杀青机的选用与现有技术相同,通常为液化气杀青机。
上述制备工艺中,所述的做型工序与现有常规技术相同,优选是将经杀青后的茶叶置于做型机中,于120~140℃条件下做成所需的形状。做型机的选择与现有常规技术相同。
上述制备工艺中,所述的烘焙工序与现有常规技术相同,优选是将做好型的茶叶置于60~70℃条件下干燥至含水量达到要求,通常是干燥至茶叶的含水量为3~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去除叶柄,在源头上大大降低了成品茶多次浸泡后所得茶汤由绿色转变成红褐色的机率;之后结合新增的定色工序确保制得的辣木树茶在多次浸泡后茶汤仍然保持清澈明亮的绿色;再增加复培工序将烘培后所得茶叶的燥味及其它不良杂味进一步去除,更好地保证了成品茶的口感。由本发明所述方法制得的成品茶茶汤清香,入口甘润、醇厚,不带青闷苦味和其它涩味、杂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1)鲜叶采摘:在采摘鲜叶时,采摘处与叶柄和叶片连接处的间距为0.5~0.8cm;对采摘的鲜叶中的叶绿素含量进行检测(检测方法参考王建民等,植物生理实验,第二版[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下同),结果为8.0mg/g;
2)晾青:将采摘的鲜叶置于18℃条件中,摊开至2~3cm厚,晾0.5h;
3)萎凋:经晾青后的茶叶置于30℃条件中,摊开至2~3cm厚,放置10min,然后将萎凋茶叶置于18℃条件中保存备用;
4)定色:将萎凋后的茶叶置于沸水中浸泡30s,取出,摊凉,脱水(采用现有常规方式脱水直至茶叶不滴水,下同)后进入下一道工序;
5)揉捻:将经定色后的茶叶置于30型揉捻机中揉捻成形,揉捻时间为15min;
6)杀青:将经揉捻后的茶叶置于液化气杀青机中,于150℃条件下杀青12min;
7)做型:将经杀青后的茶叶置于做型机中,于120℃条件下做成所需的形状;
8)烘焙:将做好型的茶叶置于60~70℃条件下干燥至茶叶的含水量为4~5%;
9)复焙:将烘焙后取出的茶叶摊开至2~3cm厚,冷却,然后再将茶叶置于60~70℃条件下干燥至含水量4~5%,取出,冷却,即得。
取制得的成品茶对其中的叶绿素含量进行检测,结果为6.9mg/g。取制得的成品茶经过8次浸泡(共48h)后所得茶汤仍然具有清澈明亮的翠绿色,茶汤清香,入口甘润、醇厚,不带青闷苦味和其它涩味、杂味;再取出经上述浸泡后的茶叶对其中叶绿素含量进行检测,结果为3.5mg/g。
实施例2
1)鲜叶采摘:在采摘鲜叶时,采摘处与叶柄和叶片连接处的间距为0.2~0.3cm;对采摘的鲜叶中的叶绿素含量进行检测,结果为8.3mg/g;
2)晾青:将采摘的鲜叶置于20℃条件中,摊开至3~5cm厚,晾1h;
3)萎凋:经晾青后的茶叶置于35℃条件中,摊开至2~3cm厚,放置8min,然后将萎凋茶叶置于15℃条件中保存备用;
4)定色:将萎凋后的茶叶置于沸水中浸泡25s,取出,摊凉,脱水后进入下一道工序;
5)揉捻:将经定色后的茶叶置于30型揉捻机中揉捻成形,揉捻时间为20min;
6)杀青:将经揉捻后的茶叶置于液化气杀青机中,于140℃条件下杀青15min;
7)做型:将经杀青后的茶叶置于做型机中,于130℃条件下做成所需的形状;
8)烘焙:将做好型的茶叶置于60~65℃条件下干燥至茶叶的含水量为5~6%;
9)复焙:将烘焙后取出的茶叶摊开至2~3cm厚,冷却,然后再将茶叶置于65~70℃条件下干燥至含水量3~5%,取出,冷却,即得。
取制得的成品茶对其中的叶绿素含量进行检测,结果为7.15mg/g。取制得的成品茶经过6次浸泡(共32h)后所得茶汤仍然具有清澈明亮的翠绿色,茶汤清香,入口甘润、醇厚,不带青闷苦味和其它涩味、杂味;再取出经上述浸泡后的茶叶对其中叶绿素含量进行检测,结果为3.6mg/g。
实施例3
1)鲜叶采摘:在采摘鲜叶时,采摘处与叶柄和叶片连接处的间距为0.5~0.8cm;
2)晾青:将采摘的鲜叶置于15℃条件中,摊开至3~5cm厚,晾2h;
3)萎凋:经晾青后的茶叶置于32℃条件中,摊开至3~4cm厚,放置20min,然后将萎凋茶叶置于17℃条件中保存备用;
4)定色:将萎凋后的茶叶置于沸水中浸泡40s,取出,摊凉,脱水后进入下一道工序;
5)揉捻:将经定色后的茶叶置于30型揉捻机中揉捻成形,揉捻时间为18min;
6)杀青:将经揉捻后的茶叶置于液化气杀青机中,于160℃条件下杀青15min;
7)做型:将经杀青后的茶叶置于做型机中,于140℃条件下做成所需的形状;
8)烘焙:将做好型的茶叶置于60~65℃条件下干燥至茶叶的含水量为5~6%;
9)复焙:将烘焙后取出的茶叶摊开至2~3cm厚,冷却,然后再将茶叶置于60~65℃条件下干燥至含水量3~5%,取出,冷却,即得。
取制得的成品茶经过10次浸泡(共48h)后所得茶汤仍然具有清澈明亮的翠绿色,茶汤清香,入口甘润、醇厚,不带青闷苦味和其它涩味、杂味。
实施例4
1)鲜叶采摘:在采摘鲜叶时,采摘处与叶柄和叶片连接处的间距为0.5~0.6cm;
2)晾青:将采摘的鲜叶置于20℃条件中,摊开至3~5cm厚,晾1.5h;
3)萎凋:经晾青后的茶叶置于28℃条件中,摊开至3~4cm厚,放置20min,然后将萎凋茶叶置于17℃条件中保存备用;
4)定色:将萎凋后的茶叶置于沸水中浸泡40s,取出,摊凉,脱水后进入下一道工序;
5)揉捻:将经定色后的茶叶置于30型揉捻机中揉捻成形,揉捻时间为18min;
6)杀青:将经揉捻后的茶叶置于液化气杀青机中,于140℃条件下杀青15min;
7)做型:将经杀青后的茶叶置于做型机中,于140℃条件下做成所需的形状;
8)烘焙:将做好型的茶叶置于65~70℃条件下干燥至茶叶的含水量为3~4%;
9)复焙:将烘焙后取出的茶叶摊开至2~3cm厚,冷却,然后再将茶叶置于60~65℃条件下干燥至含水量4~5%,取出,冷却,即得。
取制得的成品茶经过6次浸泡(共6h)后所得茶汤仍然具有清澈明亮的翠绿色,茶汤清香,入口甘润、醇厚,不带青闷苦味和其它涩味、杂味。
Claims (10)
1.一种茶汤保持绿色的辣木树茶的制备工艺,包括鲜叶采摘、晾青、萎凋、揉捻、杀青、做型和烘焙工序,其特征在于:
在鲜叶采摘时,控制采摘的鲜叶不带叶柄;
在萎凋之后、揉捻之前还包括定色工序,所述的定色工序是将萎凋叶置于沸水中浸泡20~40s,取出,摊凉,脱水后进入下一道工序;
在烘焙工序之后还包括复焙工序,所述的复焙工序是将烘焙后取出的茶叶冷却,然后再置于60~70℃条件下干燥至含水量达到要求,即得产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鲜叶采摘时,采摘处与叶柄和叶片连接处的间距大于或等于0.2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鲜叶采摘时,采摘处与叶柄和叶片连接处的间距为0.5~0.8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在定色工序中,将萎凋叶置于沸水中浸泡25~35s。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晾青工序是将采摘的鲜叶置于15~20℃条件中,摊开至2~5cm厚,晾0.5~2h。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萎凋工序是将经晾青后的茶叶置于28~35℃条件中,摊开至2~5cm厚,放置8~20min。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揉捻工序是将经定色后的茶叶置于揉捻机中揉捻成形,揉捻的时间为15~20min。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杀青工序是将经揉捻后的茶叶置于杀青机中,于140~160℃条件下杀青10~15min。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做型工序是将经杀青后的茶叶置于做型机中,于120~140℃条件下做成所需的形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烘焙工序是将做好型的茶叶置于60~70℃条件下干燥至含水量达到要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493263.0A CN104186734B (zh) | 2014-09-24 | 2014-09-24 | 一种茶汤保持绿色的辣木树茶的制备工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493263.0A CN104186734B (zh) | 2014-09-24 | 2014-09-24 | 一种茶汤保持绿色的辣木树茶的制备工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86734A true CN104186734A (zh) | 2014-12-10 |
CN104186734B CN104186734B (zh) | 2016-05-11 |
Family
ID=52072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493263.0A Active CN104186734B (zh) | 2014-09-24 | 2014-09-24 | 一种茶汤保持绿色的辣木树茶的制备工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186734B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42675A (zh) * | 2015-02-15 | 2015-05-27 | 丽江心联欣粮油贸易有限公司 | 一种辣木叶茶的制备方法 |
CN104663988A (zh) * | 2015-03-11 | 2015-06-03 | 德宏州天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辣木保健茶的制备方法 |
CN105211430A (zh) * | 2015-10-13 | 2016-01-06 | 广西兴业县至珍生态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纯天然印度辣木茶的制作方法 |
CN108041225A (zh) * | 2017-12-20 | 2018-05-18 | 湖北凤头食品有限公司 | 一种辣木叶代用保健茶加工工艺 |
CN108094612A (zh) * | 2017-12-04 | 2018-06-01 | 信宜市正茂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辣木加工方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16221A (zh) * | 1998-10-28 | 1999-05-12 | 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 柿叶茶的制备方法 |
CN1391822A (zh) * | 2002-07-10 | 2003-01-22 | 邓福友 | 罗布麻茶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0998357A (zh) * | 2006-12-30 | 2007-07-18 | 黄山光明茶业有限公司 | 一种有机绿茶的生产方法 |
CN103315109A (zh) * | 2013-07-05 | 2013-09-25 | 香格里拉县圣宝食品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辣木茶天然植物饮料 |
CN103583723A (zh) * | 2013-11-15 | 2014-02-19 | 无锡爱迪信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辣木养生茶的制作方法 |
CN103976092A (zh) * | 2014-02-26 | 2014-08-13 | 厦门金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 一种辣木茶的制作方法 |
CN104026278A (zh) * | 2014-06-13 | 2014-09-10 | 思南县常青种养专业合作社 | 一种有机白茶的加工方法 |
-
2014
- 2014-09-24 CN CN201410493263.0A patent/CN10418673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16221A (zh) * | 1998-10-28 | 1999-05-12 | 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 柿叶茶的制备方法 |
CN1391822A (zh) * | 2002-07-10 | 2003-01-22 | 邓福友 | 罗布麻茶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0998357A (zh) * | 2006-12-30 | 2007-07-18 | 黄山光明茶业有限公司 | 一种有机绿茶的生产方法 |
CN103315109A (zh) * | 2013-07-05 | 2013-09-25 | 香格里拉县圣宝食品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辣木茶天然植物饮料 |
CN103583723A (zh) * | 2013-11-15 | 2014-02-19 | 无锡爱迪信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辣木养生茶的制作方法 |
CN103976092A (zh) * | 2014-02-26 | 2014-08-13 | 厦门金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 一种辣木茶的制作方法 |
CN104026278A (zh) * | 2014-06-13 | 2014-09-10 | 思南县常青种养专业合作社 | 一种有机白茶的加工方法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42675A (zh) * | 2015-02-15 | 2015-05-27 | 丽江心联欣粮油贸易有限公司 | 一种辣木叶茶的制备方法 |
CN104663988A (zh) * | 2015-03-11 | 2015-06-03 | 德宏州天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辣木保健茶的制备方法 |
CN105211430A (zh) * | 2015-10-13 | 2016-01-06 | 广西兴业县至珍生态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纯天然印度辣木茶的制作方法 |
CN108094612A (zh) * | 2017-12-04 | 2018-06-01 | 信宜市正茂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辣木加工方法 |
CN108041225A (zh) * | 2017-12-20 | 2018-05-18 | 湖北凤头食品有限公司 | 一种辣木叶代用保健茶加工工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86734B (zh) | 2016-05-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988932B (zh) | 一种红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3518892B (zh) | 一种桑叶红茶加工方法 | |
CN104186734A (zh) | 一种茶汤保持绿色的辣木树茶的制备工艺 | |
CN104605041A (zh) | 一种古茶树红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2987034A (zh) | 一种金花茶红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5558178A (zh) | 一种辣木叶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7865125B (zh) | 一种韵味观音红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3749747B (zh) | 一种低温复式加工花香红茶的方法 | |
CN103859076B (zh) | 一种侗茶的生产方法 | |
CN107319041A (zh) | 一种花香型红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4489139A (zh) | 红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3478332A (zh) | 一种低咖啡因、高γ氨基丁酸桑叶复配红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3931804A (zh) | 一种青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3478313B (zh) | 一种壮乡红茶的制作工艺 | |
CN105309689A (zh) | 一种红茶型枸杞芽叶发酵保健茶生产工艺 | |
CN103005103A (zh) | 一种单丛茶茶树花制茶工艺 | |
CN105145906A (zh) | 一种铁观音茶初制工艺 | |
CN103891934A (zh) | 一种红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3478307A (zh) | 一种硒锶红茶的加工方法 | |
CN105325615A (zh) | 铁皮石斛叶茶的制作方法 | |
CN103918812A (zh) | 一种红茶的制作工艺 | |
CN104686688B (zh) | 浓香韵味清香水色铁观音的制作方法 | |
CN104054858A (zh) | 夏季高香型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212777A (zh) | 新茶嫩芽的制作工艺 | |
CN103271175A (zh) | 一种螺形白茶的加工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