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69749B - 反射膜 - Google Patents

反射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69749B
CN104169749B CN201380009098.0A CN201380009098A CN104169749B CN 104169749 B CN104169749 B CN 104169749B CN 201380009098 A CN201380009098 A CN 201380009098A CN 104169749 B CN104169749 B CN 1041697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reflectance
light
reflectance coat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909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69749A (zh
Inventor
合田亘
前川茂俊
长田俊
长田俊一
高桥弘造
古川仁美
田中照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ray Industr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Inc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1697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697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697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697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 G02B5/0816Multilayer mirrors, i.e. having two or more reflecting layers
    • G02B5/0825Multilayer mirrors, i.e. having two or more reflecting layers the reflecting layers comprising dielectric materials only
    • G02B5/0841Multilayer mirrors, i.e. having two or more reflecting layers the reflecting layers comprising dielectric materials only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e.g. 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specially treated, e.g. irradia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32B27/2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fillers, pigments, thixotroping agents
    • B32B27/205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fillers, pigments, thixotroping agents the fillers creating voids or cavities, e.g. by stretch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12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using interposed adhesives or interposed materials with bonding properti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7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voids or po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8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refle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5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055 or more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24All layers being polymeric
    • B32B2250/244All polymers belonging to those covered by group B32B27/36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42Alternating layers, e.g. ABAB(C), AABBAABB(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4/00Composition or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which form a particulate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4/02Synthetic macromolecular particles
    • B32B2264/0214Particles made of materials belonging to B32B27/00
    • B32B2264/0257Polyolefin particles, e.g. polyethylene or polypropylene homopolymers or ethylene-propylene co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4/00Composition or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which form a particulate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4/10Inorganic particles
    • B32B2264/102Oxide or hydroxi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4/00Composition or properties of particles which form a particulate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4/10Inorganic particles
    • B32B2264/104Oxysalt, e.g. carbonate, sulfate, phosphate or nitrate p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06Bright, glossy, shiny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Opaqu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2Transpar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4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416Reflecti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514Oriented
    • B32B2307/518Oriented bi-axi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38Thermoformabilit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20Displays, e.g.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plasma displays
    • B32B2457/202LCD, i.e.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551/00Optic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射膜,其能够维持高光泽感,得到反射光的高指向性,在显示器等中用作反射板时得到高亮度。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在成型时发挥优异的成型性。对于本发明的反射膜而言,由树脂A形成的层(A层)和由树脂B形成的层(B层)交替层叠200层以上的第1部位与满足以下(I)~(III)的条件中的至少一个的由树脂C形成的第2部位在厚度方向上层叠配置,对于从该层叠配置的膜的第1部位侧入射的光,波长400~700nm的相对平均反射率为70%以上,正反射成分的反射率为所述波长400~700nm的相对平均反射率的10%以上。(I)第2部位的空隙率为5%~90%,(II)第2部位的无机粒子含量为5质量%~50质量%,(III)第2部位的有机粒子的含量为3质量%~45质量%。

Description

反射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漫反射成分的反射膜。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照明光由以往的荧光灯、白炽灯向具有低耗电、长寿命、省空间等特点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大大转变的潮流中,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喜好,对于住宅照明、车载照明、便携器具照明、广告牌照明、液晶显示器照明、illumination照明等照明设计(design)也提出了多样性的要求。在这样的照明中,为了将光导向未多余设计发光体光线的指向方向,作为必不可少的材料有反射部件。该反射部件根据照明设计而采用平面形状、三维曲面形状等各种形式,而在其反射性能方面,从低耗电的观点考虑,要求高反射率化,从照明设计的观点考虑,要求光指向性的控制,此外,从低成本的观点考虑,要求以三维形状追随照明器具模腔形状的成型性。
目前已知的兼具有反射性能的膜,大致分为2种。一种是将入射光的大部分漫反射的白色膜,另一种是将入射光的大部分正反射的镜面反射膜。对于白色膜,已知有主要在聚酯膜内部以高浓度添加硫酸钡、氧化钛、碳酸钙等无机粒子的材料、在聚酯膜内部设置无数气泡(空隙)的结构(专利文献1~2)。需要说明的是,前者的白色膜容易因粒子而开裂,因此成型性差,对于后者的白色膜,在成型性好的另一面,从卷曲性、硬度低的观点考虑,在表层中添加了高浓度的无机粒子。另一方面,对于镜面反射膜,已知有主要在膜表面上蒸镀银、铝等金属的金属蒸镀膜、或者以光学波长水平交替层叠1000层以上折射率不同的树脂、利用光干涉的多层膜(专利文献3~4)。
对于白色膜而言,在原则上漫反射处于支配地位,因此在要求强正反射的用途中不适用。其原因在于,在过度光散射的照明设计上,无法将光导入到需要亮度的位置,光损失大,并且照明设计性也差。一直以来,作为提高正反射性的对策,有表面的平坦化,但并未产生大的改善效果。另一方面,镜面反射膜主要为正反射,作为提高散射性的对策,有表面的粗糙化,但是容易产生颗粒感(发白),存在失去作为质感的光泽感的问题。其中,金属蒸镀膜存在有因锈、裂纹等问题而不适合成型的问题。另外,还提出了如下方案:使多层膜与导光板、扩散元件等在光学上较厚的层邻接,从而将光源发出的光导向光学上较厚的层,提供高反射率,然而以在面上以同样的光传播为目的的导光板设计,传播距离长,因光吸收而产生了光损失。为了在面外取出光,需要非常复杂的光学设计(专利文献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84689号公报(第2页)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25700号公报(第2页)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117715号公报(第2页)
专利文献4:日本特表平11-508702号公报(第2页)
专利文献5:日本特表2009-532720号公报(第2页)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现有的反射膜中不存在能够维持高光泽感,同时容易使正反射性和漫反射性的关系产生较大改变,从而控制反射光的指向性的膜。也就是说,本发明目的在于维持高光泽感,得到反射光的高指向性,在显示器等中用作反射板时得到高亮度。另外,其进一步的目的在于,在成型时发挥优异的成型性。
为了解决该课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构成。
(1)一种反射膜,其特征在于,由树脂A形成的层(A层)和由树脂B形成的层(B层)交替层叠200层以上而成的第1部位与满足以下(I)~(III)的条件中的至少一个的由树脂C形成的第2 部位在厚度方向上层叠配置,对于从该层叠配置的膜的第1部位侧入射的光,波长400~700nm的相对平均反射率为70%以上,正反射成分的反射率为所述波长400~700nm的相对平均反射率的10%以上,
(I)第2部位的空隙率为5%~90%,
(II)第2部位的无机粒子含量为5质量%~50质量%,
(III)第2部位的有机粒子的含量为3质量%~45质量%。
(2)如(1)所述的反射膜,其中,在以2片反射膜中所述第1部位和第2部位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时,在60℃、24小时、荷重2MPa的老化处理前后的第1部位的表面粗糙度Ra的变化率小于100%。
(3)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膜,其中,在所述层叠配置的第1部位和第2部位之间设置有透明层,该透明层的折射率为空气的折射率以下、或者为与该透明层接触的形成第1部位和第2部位的各自界面的层的折射率以下,并且所述透明层的厚度为0.5μm以上且10μm以下,是含有透明粘接层而形成的。
(4)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膜,其中,从第1部位侧表面入射的光的反射率为从第2部位侧表面入射的光的反射率值以上的波长带域存在于可见光区域中。
(5)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膜,其中,层叠配置的界面处的第1部位的表面粗糙度为20nm以下,第2部位的表面粗糙度为35nm以下。
(6)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膜,其中,所述第2部位为3层结构,内层为漫反射层,并且表层厚度为5μm以上。
(7)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膜,其中,所述第1部位一方的最表层的厚度为5μm以上。
(8)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膜,其中,所述树脂A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而形成。
(9)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膜,其中,所述树脂A或所述树脂B为萘烷酸共聚聚酯。
(10)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膜,其中,所述树脂C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及/或共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而形成。
(11)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膜,其中,使用第1部位的反射带域400~700nm的波长范围的反射率为第2部位的反射带域400~700nm的波长范围的反射率以上的第1部位和第2部位而形成。
(12)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膜,其中,亮度L*(SCE)为22以上且70以下。
(13)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膜,其中,在光的入射角度为30度以上且小于90度的条件下,在波长450nm±30nm、波长550nm±30nm的任一波长范围中,绝对反射率为95%以上。
(14)一种液晶显示器用反射板,其使用(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膜。
(15)一种LCD背光系统,由LED光源、反射膜、导光板、光扩散片、棱镜片构成,其使用在来自LED光源的蓝色发射光谱波长的光的入射角为30度以上且小于90度时的绝对反射率为95%以上的(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反射膜。
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光泽感高,控制了光的正反射成分和漫反射成分的反射膜。另外,提供一种通过干涉反射与漫反射的协同效应而提高了反射率、亮度,同时可以进行三维成型,能够用于各种照明用途的模腔的反射膜。特别是提供一种可用于LCD背光系统的反射膜。
附图说明
[图1]是控制了漫反射成分的反射膜的结构图。
[图2]是说明本发明中使用的第1部位的制造方法一例的说明图,(a)为装置的概略正面图,(b)、(c)、(d)分别为在L-L’、M-M’、N-N’处切开的树脂流路的截面图。
[图3]是本发明中使用的第1部位的层排列顺序-层厚度的关系(层厚度分布)的例子。
[图4]是使用本发明的反射膜的照明装置的例子。
[图5]是使用本发明的反射膜的背光系统的例子。
[图6]是进行穿孔加工的本发明的反射膜的例子。
[图7]是实施例9的反射膜的光谱反射率曲线。
[图8]是比较例3的反射膜的光谱反射率曲线。
[图9]是层叠膜的角度可变的绝对反射率曲线,所述层叠膜成为构成实施例9的反射膜的第1部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图1表示本发明的反射膜的结构的例子。对于本发明的反射膜3,由树脂A形成的层(A层)和由树脂B形成的层(B层)交替层叠200层以上的第1部位与满足以下(I)~(III)的条件中的至少一个的由树脂C形成的第2部位在厚度方向上层叠配置。
(I)第2部位的空隙率为5%~90%,
(II)第2部位的无机粒子含量为5质量%~50质量%,
(III)第2部位的有机粒子的含量为3质量%~45质量%。
作为本发明中适合使用的树脂A、B,可以使用聚乙烯、聚丙烯、聚(4-甲基-1-戊烯)、聚缩醛等链状聚烯烃,降冰片烯类的开环易位聚合、加成聚合、与其他烯烃类的加成共聚物即脂环族聚烯烃,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等生物可降解性聚合物,尼龙6、尼龙11、尼龙12、尼龙66等聚酰胺、芳族聚酰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乙烯醇、聚乙烯醇缩丁醛、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缩醛、聚乙醇酸、聚苯乙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苯乙烯共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聚醚砜、聚醚醚酮、改性聚苯醚、聚 苯硫醚、聚醚酰亚胺、聚酰亚胺、聚芳酯、四氟乙烯树脂、三氟乙烯树脂、三氟氯乙烯树脂、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聚偏氟乙烯等。其中,从挤出成型性良好,强度·耐热性·透明性及通用性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使用聚酯。它们可以是均聚物,也可以是共聚物,还可以是混合物。
作为聚酯,优选由以芳香族二羧酸或脂肪族二羧酸和二醇为主要构成成分的单体进行聚合得到的聚酯。此处,作为芳香族二羧酸,例如可以列举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1,4-萘二甲酸、1,5-萘二甲酸、2,6-萘二甲酸、4,4’-二苯基二甲酸、4,4’-二苯醚二甲酸、4,4’-二苯砜二甲酸等。作为脂肪族二羧酸,例如可以列举己二酸、辛二酸、癸二酸、二聚酸、十二烷二酸、环己烷二甲酸、萘烷酸和它们的酯衍生物等。其中,优选表现出高折射率的对苯二甲酸和2,6-萘二甲酸。这些酸成分可以仅使用1种,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进而还可以部分共聚羟基苯甲酸等羟基酸等。
另外,作为二醇成分,例如可以列举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新戊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1,2-环己烷二甲醇、1,3-环己烷二甲醇、1,4-环己烷二甲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聚亚烷基二醇、2,2-双(4-羟基乙氧基苯基)丙烷、异山梨醇、螺环二醇等。其中,优选使用乙二醇。这些二醇成分可以仅使用1种,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
在上述聚酯中,为了表现出高反射率,对于第1部位所使用的树脂A来说,从可以通过双螺杆拉伸和热处理赋予取向结晶化的观点考虑,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1,6-己二醇酯、聚萘二甲酸1,6-己二醇酯,从通用性和成型性方面考虑,特别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取向结晶化可以引起折射率的上升,赋予高耐热性、高硬度。另一方面,从抑制层间剥离以及层叠错乱导致的流痕等外观不良的观点考虑,第1部位所使用的树脂B优选使用它们的共聚物。进一步,从通用性、容易 形成源自于粒子的空隙的观点考虑,第2部位所使用的树脂C优选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和它们的共聚物,以及合金。
由树脂A形成的层(A层)和由树脂B形成的层(B层)交替层叠200层以上的层叠膜,成为构成本发明反射膜的第1部位。其可以使用日本专利第4552936号记载的层叠装置来制造。但是,狭缝板的间隙、长度根据设计的层厚而适当改变。也就是说,结果得到的层叠膜的层厚度分布不同,各层的厚度及其排列与该文献中记载的情况不同。
本发明的反射膜,对于由图1记载的光源从第1部位侧入射的光4,将正反射光5和漫反射光6相加共计的波长400~700nm的相对平均反射率为70%以上,对于从第1部位侧入射的光4来说的反射光中,正反射成分的反射率必须为波长400~700nm的相对平均反射率的10%以上。在本发明中优选以由第1部位侧入射光的方式使用,这是从维持高光泽感的观点考虑的。其原因在于,如果从第2部位侧入射光,则波长400~700nm的平均反射率依赖于作为第2部位的白色膜的漫反射,没有光泽感,进而难以将第1部位产生的反射光取出至外部,无法产生第1部位与第2部位的反射率的协同效应。另外,如果波长400~700nm的相对平均反射率小于70%,则作为反射材料,光损失大,在照明、LCD背光等各种照明用途中,亮度变低,不优选。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为90%。进一步优选为95%以上。此处的波长400~700nm的相对平均反射率是光在波长400nm~700nm下的平均反射率,是作为氧化铝标准板的相对反射率。其可以通过公知的使用积分球的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
对于从第1部位侧入射的光来说的反射光中,正反射成分的反射率必须为波长400~700nm的相对平均反射率的10%以上。这是仅在现有白色膜的表面反射中难以实现的范围,从各种照明设计的光泽感和亮度的观点考虑是必须的。其更优选为20%以上,进而从有效利用光、涉及低耗电的低光损失的观点考虑,优选为40%以上。 对于其上限,如果超过99.9%,则成为镜面反射膜,并非本发明即控制漫反射成分和正反射成分的反射膜。也就是说,完全不会产生漫反射。从该观点考虑,正反射成分的反射率更优选为波长400~700nm的相对平均反射率的98%以下。进一步优选为93%以下。如果正反射成分过低,则难以表现出光的协同效应,从该观点考虑,优选为40%以上。
对本发明的第2部位进行说明。图1(a)中的第2部位2是由树脂C形成的白色膜。该白色膜必须满足以下的(I)~(III)的至少一个条件。其原因在于,如果不满足至少一个条件,则漫反射率低,无法满足作为反射膜3的反射功能。从高漫反射率的观点考虑,更优选满足2个以上的条件。
(I)空隙率为5%~90%,
(II)无机粒子的重量浓度为5质量%~50质量%,
(III)有机粒子的重量浓度为3质量%~45质量%。
对于形成本发明第2部位的白色膜来说,所谓存在于其内部的空隙率,是在对成为第2部位的白色膜的截面SEM(扫描型电子显微镜)观察时确认的视野中第2部位的内部空隙区域相对于第2部位的膜区域的面积比乘以100得到的值。因此,必须存在至少1个满足条件(I)的层。此处所谓的空隙,是可以通过各种制造方法形成的,并且形成于白色膜内部的孔。
接着,对于在成为第2部位的白色膜的内部形成空隙的方法进行详细描述。例如,可以列举发泡挤出法,即,通过在树脂内部含浸发泡剂或二氧化碳,在片材内部形成空隙。还有溶剂提取法以及界面剥离法,所述溶剂提取法是对于因晶体与非晶体、以及聚合物合金等进行聚合物相分离后形成的三维网状结构,利用良性和不良的溶剂溶解一相,而形成空隙,所述界面剥离法通过膜的拉伸在相的界面处形成空隙。从为最简便的干式步骤并且低成本的观点考虑,优选界面剥离法。作为界面剥离法,通常有通过拉伸使晶体与非晶体、2种不同结晶类型的相的界面产生开裂、剥离的方法、以及将非 相容树脂粒子或无机粒子微分散在基体树脂中,形成海岛结构,并通过熔融挤出,从T模中挤出为片材状,在鼓上冷却固化,接着,通过拉伸剥离粒子与基体树脂的界面,形成空隙的方法。前者主要是在多晶体系中,以玻璃化温度低,片状结构的晶体尺寸大的聚烯烃而实现的方法。例如,聚丙烯的α晶体和β晶体的界面开裂·剥离等是一个例子。另一方面,后者主要是选择能够拉伸的热塑性树脂作为基体树脂,并且相对于基体树脂,选择非相容性或者在拉伸时具有高刚性特点的有机粒子或无机粒子,从而在拉伸时在粒子与基体树脂的界面处产生应力集中,引起剥离,形成空隙的方法。如果本发明的第2部位的空隙率小于5%,则在空隙界面处光的反射次数减少,反射率变低。另外,如果为90%以上,则没有自支持性,同时在制造工序中经常发生膜破裂。空隙率优选为30%~80%,更优选为40%~60%。
在本发明的第2部位中可以使用的无机粒子,可以使用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铈、氧化锌、碳酸钡、钛酸钡、氯化钡、氢氧化钡、氧化钡、氧化铝、亚硒酸盐(Selenite)、氧化硅(二氧化硅)、碳酸钙、氧化钛、氧化铝、氧化锆、硅酸铝、云母、珠光云母、叶蜡石粘土、烧成粘土、膨润土、滑石、高岭土、磷酸钙、云母钛、氟化锂、氟化钙、其它复合氧化物等。从可以获得廉价并且高反射率的白色膜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氧化钛、硫酸钡、碳酸钙。如果第2部位的无机粒子的含量小于5质量%,则反射率低,另外,如果为50质量%以上,则在制造工序中频繁发生膜破裂。因此,优选为10质量%以上且小于20质量%。含量是构成第2部位的树脂C中无机粒子的质量比率。优选存在至少1个满足条件(II)的层。
第2部位中可以使用的有机粒子,并不特别限制于热塑性树脂、热固性树脂、光固性树脂等,当含有粒子的基体树脂(树脂C)是聚酯时,可以列举由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聚(4-甲基-1-戊烯)、聚缩醛等链状聚烯烃,降冰片烯类的开环易位聚合、加成聚合、与其他烯烃类的加成共聚物即脂环族聚烯烃,聚碳酸酯、 聚醚酰亚胺、聚酰亚胺交联聚乙烯、交联或未交联的聚苯乙烯树脂、交联或未交联的丙烯酸树脂、氟树脂、有机硅树脂等树脂、硬脂酸酰胺、油酸酰胺、富马酸酰胺等各种酰胺化合物制作的粒子、丙烯酸珠。特别是从获得高反射率的白色膜的观点考虑,优选作为降冰片烯与乙烯的共聚物即环烯烃共聚物、聚(4-甲基-1-戊烯)等有机粒子。如果第2部位的有机粒子的含量小于3质量%,则由空隙而产生的界面数少,故反射率低,另外,如果为45质量%以上,则没有形成海岛结构,空隙变多,因此制造工序中发生膜破裂。优选为10质量%~30质量%。
由于本发明反射膜的第2部位的厚度与光在光路长度中的散射次数有很大关系,因此与反射率有关。因此,从提高反射率的观点考虑,优选为10μm以上,更优选为40μm以上。从使用便利的观点考虑,其上限为300μm以下。
本发明的反射膜在以2片反射膜中第1部位的面和第2部位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时,在60℃、24小时、荷重2MPa的条件下进行缓和处理前后的第1部位的表面粗糙度Ra的变化率优选小于100%。如果表面粗糙度的变化率为100%以上,则由于第2部位的凹凸的表面粗糙度转印到第1部位的表面上,因此正反射性受损,导致了外观不良。更优选为小于50%。此处的表面粗糙度Ra是中心线平均粗糙度。
本发明的反射膜优选在层叠配置的第1部位和第2部位之间设置有透明层,该透明层的折射率为空气的折射率以下、或者为与该透明层接触的形成第1部位和第2部位的各自界面的层的折射率以下,并且含有其厚度为10μm以下的透明层而形成。
也就是说,对于透明层而言,在图1(b)中,第1部位的表面1-1和第2部位的表面2-1处于相对向的关系,并且在其之间存在空气或者由树脂形成的透明层30。透明层的折射率优选为空气、第1部位的表面1-1层和第2部位的表面2-1层的折射率以下。
其原因在于,产生了反射率的协同效应,即,为构成本发明反 射膜的第1部位和第2部位的单体的反射率以上。由于构成本发明反射膜的第1部位和第2部位是主要利用聚酯树脂的双螺杆拉伸膜,因此对于通过取向结晶化所得的折射率而言,其代表是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中为1.66,在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中为1.79。如果透明层的折射率高于形成第1部位与第2部位的与透明层的界面的层的折射率,则透明层可以认为是被折射率低于自身折射率的上下界面覆盖的光波导结构。也就是说,光被封闭在透明层内,无法取出在第2部位反射的光6,因此反射率未提高。透明层优选具有透明粘接层,进一步优选利用通用树脂。从该观点考虑,透明层的折射率更优选为1.6以下。如果过低,则产生光损失,因此优选为1.5以上。存在于本发明反射膜的第1部位与第2部位之间的透明层的厚度优选为0.5μm以上且10μm以下。在10μm以下的厚度下,散射的非相关可见光的光难以被封闭。更优选为5μm以下。
作为透明层,优选为透明粘接层。作为优选使用的透明粘接层,采用有湿式、干式层压法的粘接剂和采用热熔法、胶带层压法的粘接剂。所谓湿式、干式层压法,是在将第1部位的膜与第2部位的膜贴合在一起时,通过例如反向涂布法、凹版涂布法、棒涂法、棒涂法、迈耶棒涂布法、模涂法、喷涂法等涂布水、溶剂系粘接剂的方法。作为粘接剂,可以列举酚醛树脂系粘接剂、间苯二酚树脂系粘接剂、苯酚-间苯二酚树脂系粘接剂、环氧树脂系粘接剂、脲醛树脂系粘接剂、氨基甲酸酯树脂系粘接剂、聚氨酯树脂系粘接剂、聚酯聚氨酯树脂系粘接剂、聚芳族化合物(polyaromatic)系粘接剂、聚酯系粘接剂等热固性树脂系粘接剂;使用乙烯-不饱和羧酸共聚物等的反应型粘接剂;乙酸乙烯酯树脂、丙烯酸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树脂、聚乙烯醇、聚乙烯醇缩乙醛、聚乙烯醇缩丁醛、氯乙烯树脂、尼龙、氰基丙烯酸酯树脂等热塑性树脂系粘接剂;氯丁二烯系粘接剂、丁腈橡胶系粘接剂、SBR系粘接剂、天然橡胶系粘接剂等橡胶系粘接剂;使用甲基丙烯酸树脂、光固化型多氯联苯、脂环环氧树脂、光阳离子聚合引发剂、丙烯酸酯系树脂(含Si、F)、 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氟化聚酰亚胺等的光固化性粘接剂等。这些树脂可以是由单一的高分子形成,也可以是混合物。从耐热性、成型时的追随性方面考虑,本发明中使用的透明粘接层优选聚酯系树脂粘接剂。作为聚酯系树脂,例如有饱和聚酯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醇酸树脂等。另外,优选与双酚A、苯酚线型酚醛环氧树脂等混合使用。混合比优选为聚酯系树脂/环氧系树脂(重量比)=50/50~90/10。通过以这种混合比进行使用,可以得到比聚酯树脂单体更高的粘接力。
另外,所谓胶带层压法,是将膜或片状基材上的粘接剂直接贴合在作为第1部位的层叠膜、作为第2部位的白色膜上的方法。贴合后,剥离除去作为芯的基材。作为粘接剂,可以列举丙烯酸系粘接剂、橡胶系粘接剂、聚烷基硅氧烷系粘接剂、氨基甲酸酯系粘接剂、聚酯系粘接剂等。所谓热熔法,是通过热使热塑性树脂系粘接剂熔化并粘接的方法。作为热塑性树脂,可以列举乙酸乙烯酯树脂、丙烯酸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树脂共聚物、聚乙烯醇共聚物、聚乙烯醇缩乙醛、聚乙烯醇缩丁醛、氯乙烯树脂、尼龙、氰基丙烯酸酯树脂、聚酯树脂以及它们的混合物、共聚物等。其中,优选容易热压合的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醇缩丁醛。另外,作为采用热熔法的接合方法,能够使用挤出层压法、薄膜嵌入成型法等。
作为透明粘接层中可以使用的交联剂,例如,在使用含有羟基、羧基的丙烯酸系树脂时,优选使用聚环氧化合物、聚异氰酸酯化合物。作为聚环氧化合物,可以列举山梨糖醇聚缩水甘油醚、聚甘油聚缩水甘油醚、季戊四醇聚缩水甘油醚、二甘油聚缩水甘油醚、三缩水甘油基-三(2-羟基乙基)异氰脲酸酯、甘油聚缩水甘油醚、三羟甲基丙烷聚缩水甘油醚、间苯二酚缩水甘油醚、新戊二醇二缩水甘油醚、1,6-己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双酚-S-二缩水甘油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等。另外,作为聚异氰酸酯化合物,可以列举甲苯二异氰酸酯、2,4-甲苯二异氰酸酯二聚物、萘-1,5-二异氰酸酯、o-甲苯二异氰酸 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三苯基甲烷三异氰酸酯、三-(p-异氰酸酯基苯基)硫代亚磷酸酯、聚亚甲基聚苯基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三甲基己烷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除此以外,还可以使用三聚氰胺系交联剂、异氰酸酯系交联剂、氮丙啶系交联剂、环氧系交联剂、羟甲基化或烷羟基化的尿素系、丙烯酰胺系、聚酰胺系树脂、各种硅烷偶联剂、各种钛酸酯系偶联剂等。
作为主剂为聚酯系树脂和环氧系树脂的交联剂,优选芳香族系异氰酸酯、脂肪族系异氰酸酯等。相对于聚酯系树脂和环氧树脂的总量100重量份,异氰酸酯的添加量优选为5~15重量份。
在胶带层压法中,从透明粘接层的厚度越厚,第2部位表面的凹凸越难以转印到第1部位表面上的观点考虑,透明粘接层的厚度优选为1~200μm。如果粘接层过厚,则贴合后容易产生毛边等缺点,如果过薄,则容易因粒子突起而产生转印,从该观点考虑,更优选为3~50μm以下。
在透明粘接层中可以配合各种添加剂,例如粘度调节剂、增塑剂、流平剂、防凝胶化剂、抗氧化剂、耐热稳定剂、耐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易滑剂、颜料、染料、有机或无机微粒、填充剂、抗静电剂、成核剂、固化剂等。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在第1部位的一方表面上形成硬涂层。其原因在于,通过形成硬涂层,第2部位的表面凹凸难以转印到第1部位的表面上。更优选在两面上设置硬涂层。
本发明中可以优选使用的硬涂层,优选使用陶瓷、光和热固化性树脂。对于前者而言,如果过厚,则成型时会产生裂纹等,因此优选为0.05~10μm。更优选为2~7μm。作为陶瓷,优选为透明金属或透明非金属氧化物,从廉价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氧化铝、SiO2。它们可以通过溅射等蒸镀法等而形成。
作为固化性树脂,例如,作为光固化型树脂,可以使用甲基丙烯酸树脂、光固化型多氯联苯、脂环环氧树脂、光阳离子聚合引发 剂、丙烯酸酯系树脂(含Si、F)、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氟化聚酰亚胺等。另外,作为热固化型树脂,可以是含有交联剂的环氧、苯酚、氨基甲酸酯、丙烯酸、聚酯、聚硅烷、聚硅氧烷系等任意树脂。构成膜的树脂可以由单一的高分子形成,也可以是混合物。
作为形成硬涂层的树脂的优选材料,必须为难以卷曲,并且与基材的密合性良好的树脂,其可以列举低收缩的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环氧化合物。作为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具体可以列举共荣社化学公司制的AT-600、UA-1011、UF-8001、UF-8003等、日本合成化学公司制的UV7550B、UV-7600B等、新中村化学公司制的U-2PPA、UA-NDP等、大赛璐UCB公司制的Ebecryl-270、Ebecryl-284、Ebecryl-264、Ebecryl-9260等,或者,作为环氧化合物,具体可以列举大赛璐化学工业公司制的EHPE3150、GT300、GT400、Celloxide2021等、Nagase ChemteX公司制的EX-321、EX-411、EX-622等。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另外,在可以实现更高硬度的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中,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系低聚物、单体可以通过使多元醇、多异氰酸酯和含有羟基的丙烯酸酯反应而得到。具体而言,可以列举共荣社化学公司制的UA-306H、UA-306T、UA-306l等、日本合成化学公司制的UV-1700B、UV-6300B、UV-7600B、UV-7605B、UV-7640B、UV-7650B等、新中村化学公司制的U-4HA、U-6HA、UA-100H、U-6LPA、U-15HA、UA-32P、U-324A等、大赛璐UCB公司制的Ebecryl-1290、Ebecryl-1290K、Ebecryl-5129等、根上工业公司制的UN-3220HA、UN-3220HB、UN-3220HC、UN-3220HS等。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前述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阳离子聚合性化合物,可以分别单独使用,也可以将2种以上混合使用。
另外,在使用通过紫外线照射而交联的树脂时,作为光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可以单独或混合使用乙酰苯类、二苯酮类、α-羟基酮类、苯偶酰甲基缩酮类、α-氨基酮类、二酰基膦氧化物类等。具体而言,可以列举汽巴精化公司制的Irgacure184、Irgacure651、Darocure1173、Irgacure907、Irgacure369、Irgacure819、DarocureTPO等。作为光阳离子聚合引发剂,只要是通过紫外线照射而生成路易斯酸等阳离子聚合催化剂的材料,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重氮鎓盐、碘鎓盐、锍盐等鎓盐。具体而言,可以列举芳基重氮鎓六氟锑酸盐、芳基重氮鎓六氟磷酸盐、芳基重氮鎓四氟硼酸盐、二芳基碘鎓六氟锑酸盐、二芳基碘鎓六氟磷酸盐、二芳基碘鎓四氟硼酸盐、三芳基锍六氟锑酸盐、三芳基锍六氟磷酸盐、三芳基锍四氟硼酸盐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或将2种以上混合使用。
作为光阳离子聚合引发剂,具体而言,可以使用市售的光阳离子引发剂。例如,可以列举联合碳化物公司制的UVI-6990、陶氏化学日本公司制的UVI-6992、大赛璐UCB公司制的Uvacure 1591、旭电化公司制的ADEKA OPTMER SP-150、ADEKA OPTMER SP-170、Midori化学公司制的DPI-101、DPI-105、MPI-103、MPI-105、BBI-101、BBI-103、BBI-105、TPS-102、TPS-103、TPS-105、MDS-103、MDS-105、DTS-102、DTS-103、汽巴精化公司制的Irgacure250等。
本发明的硬涂层中优选使用的异氰酸酯类,可以使用在分子内具有2个以上异氰酸酯基的例如二异氰酸酯类,其可以使用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苯二甲基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亚苯基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萘二异氰酸酯、二苯基醚二异氰酸酯、二苯基丙烷二异氰酸酯、联苯二异氰酸酯以及它们的异构体、烷基取代物、卤化物、在苯环上的氢化物等。进而,也可以使用具有3个异氰酸酯基的三异氰酸酯类、具有4个异氰酸酯基的四异氰酸酯类等,并且还可以将它们并用。其中,从耐热性的观点考虑,优选芳香族多异氰酸酯,从防止着色的观点考虑,优选脂肪族多异氰酸酯或脂环式多异氰酸酯。作为市售的异氰酸酯预聚物,例如可以列举住化拜耳聚氨酯株式会社制的Desmodur E3265、E4280、TPLS2010/1、E1160,E1240、E1361、E14、E15、E25、E2680、Sumidur E41、E22、 旭化成工业株式会社制的Duranate D-101、D-201等。
另外,还可以使用封端异氰酸酯。封端化合物是通过规定化合物与封端剂(blockagent)的反应而生成的,利用来自封端剂的基团而暂时惰性化的化合物,如果在规定温度下加热,则该来自于封端剂的基团解离,生成活性基团。所谓封端异氰酸酯,是用封端剂对上述非封端多异氰酸酯化合物的异氰酸酯基进行封端而得到的物质,作为该封端剂,可以列举苯酚、甲酚、二甲苯酚等酚系;ε-己内酰胺、δ-戊内酰胺、γ-丁内酰胺、β-丙内酰胺等内酰胺系;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叔丁醇、乙二醇单乙醚、乙二醇单丁醚、二乙二醇单乙醚、丙二醇单甲醚、苄基醇等醇系;甲酰胺肟、乙醛肟、丙酮肟、甲乙酮肟、二乙酰一肟、二苯甲酮肟、环己酮肟等肟系;丙二酸二甲酯、丙二酸二乙酯、乙酰乙酸乙酯、乙酰乙酸甲酯、乙酰丙酮等活性亚甲基系等封端剂。其中,优选使苯酚系封端剂。
作为酚类,有苯酚、甲酚、二甲苯酚、三甲基苯酚、丁基苯酚、苯基苯酚、萘酚等单官能酚类、氢醌、间苯二酚、儿茶酚、双酚A、双酚F、联苯酚、萘二酚、二羟基二苯基醚、二羟基二苯基砜等二官能酚类及其异构体和卤化物、邻苯三酚、羟基氢醌、间苯三酚、苯酚酚醛清漆、甲酚酚醛清漆、双酚A酚醛清漆、萘酚酚醛清漆、甲阶酚醛树脂等多官能酚类等。
优选以相对于异氰酸酯类的异氰酸酯基1.0当量,封端剂的活性氢为0.5~3.0当量的方式使用封端剂。如果小于0.5当量,则封端不完全,高分子量环氧聚合物凝胶化的可能性提高,而如果超过3.0当量,则封端剂过剩,在形成的膜中残留有封端剂,可能会导致耐热性、耐药品性下降。
封端异氰酸酯化合物可以是市售材料,例如,可以列举Sumidur BL-3175、Sumidur BL-4165、Sumidur BL-1100、Sumidur BL-1265、Sumidur BL-3272、DesmodurTPLS-2957、Desmodur TPLS-2062、Desmodur TPLS-2957、Desmodur TPLS-2078、Desmodur TPLS-2117、Desumosamu 2170、Desumosamu 2265(以上为住友拜耳聚氨酯公司制,商品名)、Coronate 2512、Coronate 2513、Coronate2520(以上为日本聚氨酯工业公司制,商品名)、B-830、B-815、B-846、B-870、B-874、B-882(三井武田化学公司制,商品名)等。需要说明的是,Sumidur BL-3175、BL-4265是使用甲乙肟作为封端剂得到的,Sumidur BL-3272是使用ε-己内酰胺作为封端剂得到的。
从对于使用感光性树脂组合物的电子部件的构成材料的影响、制造环境、工序条件、材料保管温度等观点考虑,封端异氰酸酯化合物中来自封端剂的基团的解离温度优选为120~200℃。
异氰酸酯类相对于丙烯酸酯、聚酯多元醇、环氧聚合物的配合量,相对于醇羟基当量1,优选为异氰酸酯基当量0.1~2的范围。如果小于0.1,则难以交联,如果超过2,则在膜中残留有异氰酸酯类,可以会导致耐热性、耐药品性下降。
作为在本发明的透明粘接层、硬涂层的涂布中优选使用的有机溶剂,可以列举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二甲苯、甲乙酮、甲基异丁酮、乙二醇单乙醚乙酸酯、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等,另外,也可以混合使用其中的多种。这些溶剂在组合物中可以以组合物全体的95重量%以下的量存在。另外,这些溶剂在将溶液涂布在前述透明基材上并干燥时实质被除去。进而,优选可以使用相对于固体成分为10重量%以下的(甲基)丙烯酸2-羟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基丙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单官能单体作为稀释剂。进一步,作为阳离子聚合制化合物的稀释剂,可以列举大赛璐化学工业公司制的Celloxide 3000、Celloxide 2000等。
本发明的反射膜中,从第1部位侧表面入射的光的反射率为从第2部位侧表面入射的光的反射率值以上的波长带域,优选存在于可见光区域中。如果从第1部位侧表面入射的光的反射率小于从第2部位侧表面入射的光的反射率值,则无法获得由作为正反射体的第1部位与作为漫反射体的第2部位的功能联合而得到的光反射的协同效应。所谓光反射的协同效应,是指反射膜的反射率R大于第1部位单体的反射率R1和第2部位单体的反射率R2。接着,对反射率的协同效应的理论进行说明。在不考虑多重反射时,如果光强度为1,则理论的反射率根据以下(1)式、(2)式计算。
R=R1+(1-R1)·R2···(1)式
R=R2+(1-R2)·R1···(2)式
也就是说,所谓反射率的协同效应,是指(1)或(2)式右边的第2项为正值。进一步,对于光的协同效应,使用光谱反射率曲线进行说明。以实施例9的反射率的协同效应为例进行详细说明。构成实施例9的反射膜的第1部位的光谱反射率曲线40、第2部位的光谱反射率曲线41、从第1部位侧入射光时实施例9的光谱反射率曲线42示于图7(a)。在第1部位单体的反射率较高区域即波长450~550nm附近,实施例9的反射膜可以确认反射率的协同效应。
另外,图7(b)中示出了从实施例9的反射膜的第1部位侧入射光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42和从第2部位侧入射光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43。在从第2部位侧表面入射光时,显示出与第2部位单体的反射率曲线41相同的光谱反射率曲线43,并且在所有的波长中未观察到反射率的协同效应。另一方面,在从第1部位侧入射光时,与从第2部位侧入射光时相比,可以确认波长450~550nm的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提高。
另一方面,作为未得到反射率的协同效应的例子,在图8中示出了比较例3的反射膜的光谱反射曲线率44、第1部位单体的光谱反射率曲线45、和第2部位单体的光谱反射率曲线46。由此可知,反射膜的反射率低于作为第2部位的白色膜的反射率。
另外,在本发明中,层叠配置的界面处的第1部位的表面粗糙度优选为20nm以下,第2部位的表面粗糙度优选为35nm以下。层叠配置的界面处的第1部位的表面粗糙度为20nm以下,是指与图1(b)中表示的第2部位对向的表面1-1的表面粗糙度为20nm以下。 如果为20nm以下,则可以认为其平坦,不会有助于光的散射。更优选为10nm以下。第2部位的表面粗糙度优选为35nm以下。层叠配置的界面处的第2部位的表面粗糙度是图1(b)中表面2-1的表面粗糙度。其原因在于,如果表面粗糙度为35nm以下,则透过作为第1部位的层叠膜的光在与作为第2部位的白色膜的界面以及内部进行反射时,可以有效地将光取出至第1部位的外部。结果可以通过第1部位和第2部位而得到反射率的协同效应。如果界面为粗糙表面,则第2部位的反射光以非常大角度的范围侵入第1部位,因此通过在第1部位的反射,光的返回效果增强,光回到透明粘接层30、第2部位,在反射膜端面的光泄漏、在内部的光吸收而导致的光损失变大,结果反射率无法提高。
此处的表面粗糙度是中心线平均粗糙度。其实现方法是将第2部位设定为至少2层结构的层叠膜,并且使表层侧中几乎不存在无机和有机粒子。在需要具有易滑层的作用时,优选限制在最小限度的无机粒子添加量,并且相对于层的总质量,粒子浓度优选为0.1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05质量%以下。作为最优选的实现方法,是不在最表层的树脂内部添加作为润滑剂的粒子,而是通过含有少量粒子的涂层来赋予易滑性。当表面粗糙度为10nm以下时,基本为理想的平坦程度,因此优选。
进一步,对于图1(b)中记载的第2部位的另一方的表面2-2,也优选为平坦的。在将反射膜卷绕为卷状时,是与第1部位的层叠膜表面1-2接触的面。如果作为白色膜的第2部位的表面2-2的表面粗糙度为35nm以下,则表面基本为平坦的,因此凹凸几乎不会被转印到第1部位的表面1-2上,可以得到没有外观不良并且兼具有高光泽感的反射膜。更优选为22nm以下。
为了使第2部位的两个表面平坦,本发明反射膜的第2部位优选为内层为漫反射层的3层结构。具体而言,是采用(a)/(b)/(a)或(a)/(b)/(c)的层层叠结构,并且(b)层为漫反射层。通过采用这种层叠结构,可以不考虑(b)层的漫反射层,自由地设 计(a)层或(c)层的表层。(a)、(c)层优选为易滑层。从成本等观点考虑,优选(a)/(b)/(a)的3层结构。由于(a)或(c)层优选为易滑表面,因此也可以是涂层。从兼顾平坦性和易滑性的观点考虑,其厚度优选为0.1~10μm。
通常,作为第1部位的层叠膜来源于以纳米级的层厚度层叠了200层以上的膜,一般较为柔软,因此容易转印作为第2部位的白色膜的表面凹凸。因此,本发明反射膜的第1部位的最表层的厚度优选为5μm以上。如果表层厚度小于5μm,则不仅容易产生层叠错乱,伴随有外观不良,而且作为机械物性的硬度较低、柔软,因此容易转印第2部位的表面凹凸。更优选为7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μm以上且30μm以下。
另外,本发明反射膜的第1部位的树脂A或树脂B优选为萘烷酸共聚聚酯。对于萘烷酸成分而言,当树脂A或树脂B的主链骨架使用取向结晶化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时,作为羧酸成分,从抑制玻璃化温度的下降并且降低折射率的观点考虑,优选2摩尔%~50摩尔%的共聚量。由于萘烷酸共聚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与成型性的改善有关,因此特别优选。
本发明反射膜的第1部位的反射率优选为第2部位的反射率以上。第1部位的反射率是作为第1部位的层叠膜单体的反射带域400~700nm的波长范围中的相对反射率,其存在高于作为第2部位的白色膜单体的相对反射率的反射波长。当作为第2部位的白色膜的反射率相当高时,在光的入射能量整体中,漫反射成分变高,光的返回效果产生较强作用,无法得到光干涉反射和漫反射的协同效应。作为一定波长或波长400~700nm的相对平均反射率,当第1部位与第2部位的单体的相对反射率之差为30%以上时,光的返回效果显著。
本发明反射膜的亮度L*(SCE)优选为22以上且70以下。此处,SCE是以反射光为对象的亮度测定方式。将检测侧具有光阱、除去正反射光而测定颜色的方法称为SCE(除去正反射光)方式,将没有光阱、未除去正反射光而测定颜色的方法称为SCI(包括正反射光)方式。也就是说,亮度L*(SCE)表示反射光的浊度水平。如果亮度L*(SCE)小于22,则接近于镜面,无法使散射性和正反射性并存。另一方面,如果亮度L*(SCE)大于70,则相比于正反射光,漫反射光处于压倒性的支配地位,层叠膜的表面发白。亮度L*(SCE)更优选为30以上且60以下。
对本发明反射膜中作为第1部位的层叠膜的制作过程进行说明。以下,作为具体的例子,参照图2对制作层叠结构的过程进行说明。
图2所示的层叠装置7具有3个狭缝板。将利用所述层叠装置7得到的层叠结构的层厚度分布的例子示于图3。当横轴采用层的排列顺序18、纵轴采用各层的厚度(nm)19时,层叠结构具有以下3个倾斜结构:通过图2记载的狭缝板71形成的由树脂层叠流产生的层厚度的倾斜结构11、通过图2记载的狭缝板72形成的由树脂的层叠流产生的层厚度的倾斜结构12、通过图2记载的狭缝板73形成的由树脂的层叠流产生的层厚度的倾斜结构13。另外,优选如图3所示一个倾斜结构与其他任一个倾斜结构的方向相反。进而,从抑制由树脂流的不稳定现象导致的流痕的观点考虑,在最表层设置厚度1μm以上的厚膜层20。另外,由一个狭缝板形成的倾斜结构由热塑性树脂A的层厚度分布21和热塑性树脂B的层厚度分布22形成,其层叠比可以通过2台挤出机的热塑性树脂A及热塑性树脂B的挤出量之比而容易地调整。从高反射率和高成型性的观点考虑,层叠比优选为0.5~2.5。为了强烈反射可见光全区域的光,以各倾斜结构中层厚度的范围为平均层厚为60nm~170nm的层厚度范围的方式调整层叠膜的厚度,进行制膜。
关于从构成层叠装置7的各个狭缝板流出的具有层叠结构的树脂流,如图2(b)所示从层叠装置的流出口11L、12L、13L流出,接着在合流器8中以图2(c)所示的11M、12M、13M的截面形状进行再配置。接着,在连接管9内部,流路截面的膜宽度方向的长度被加宽,流入喷嘴10,再用歧管进行加宽,从喷嘴10的模唇以熔融状态挤出成片状,在流延鼓上被冷却固化,可以得到未拉伸膜。此处,通过使喷嘴内部的加宽比即喷嘴模唇的膜宽度方向长度17除以喷嘴的流入口部的膜宽度方向的长度15所得的值为5以下,可以得到下述反射材料,该反射材料是在膜宽度方向上反射率和反射带域均匀的层叠膜。加宽比更优选为3以下。接着,还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在构成所得未拉伸膜的树脂的玻璃化温度(Tg)以上的温度下进行拉伸的方法而得到。从实现高反射率、热尺寸稳定性和大面积化的观点考虑,这时的拉伸方法优选采用通过公知的逐次双螺杆拉伸法或同时双螺杆拉伸法进行的双螺杆拉伸。公知的双螺杆拉伸法可以通过在长度方向上拉伸后在宽度方向上拉伸的方法、在宽度方向上拉伸后在长度方向上拉伸的方法进行,也可以将长度方向的拉伸、宽度方向的拉伸组合多次而进行。例如,在由聚酯构成的拉伸膜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选择拉伸温度和拉伸倍率,在通常的聚酯膜的情况下,拉伸温度优选为80℃以上且150℃以下,拉伸倍率优选为2倍以上且7倍以下。树脂A层通过逐次双螺杆拉伸而取向结晶化,从引起A层面内折射率的上升而使反射率提高的观点考虑,拉伸温度优选为90℃以上。长度方向的拉伸方法利用辊间的周速变化而进行。另外,宽度方向的拉伸方法,利用公知的拉幅机法。也就是说,一边用夹子夹持膜的两端,一边输送,在宽度方向进行拉伸。另外,作为同时双螺杆拉伸法,采用同时双螺杆拉幅机,一边用夹子夹持膜的两端,一边输送,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同时及/或阶段地进行拉伸。长度方向的拉伸通过增大拉幅机夹子之间的距离而实现,另外,宽度方向是通过增大夹子行走的轨道间隔而实现的。本发明中实施拉伸·热处理的拉幅机夹子优选通过线性电动机方式进行驱动。除此以外,还有缩放仪方式、螺杆方式等,其中,线性电动机方式由于各个夹子的自由度高,因此在能够自由改变拉伸倍率,从该方面考虑是优异的。在膜为通常的聚酯的情况下,拉伸倍率、拉伸温度和热处理温度与逐次双螺杆拉伸的条件类似。
在本发明中,为了提高正反射率,从维持拉伸工序中产生的树 脂A的取向,不使其消失,以及对树脂B进行取向缓和处理的观点考虑,优选在210℃以上且230℃以下进行热处理。另外,为了赋予膜的热尺寸稳定性,还优选在宽度方向或长度方向上实施2~10%左右的松弛热处理。
另一方面,对本发明反射膜中作为第2部位的白色膜的制作过程进行说明。本发明中所述的白色膜的构成,只要根据使用的用途、要求的特性进行适当选择即可,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优选具有至少1层以上结构的单层及/或2层以上的复合膜,其至少1层以上含有空隙、无机粒子、有机粒子中的任1种以上。优选的结构为3层结构。
接着,对在白色膜的制造方法中通过界面剥离法得到的白色膜进行说明。对特别优选的3层结构的白色膜(聚酯膜)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该例子。首先,准备含有形成无机粒子或有机粒子的粒子的母粒、和作为基体树脂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母粒。将它们干燥,通过L/D=42的双螺杆挤出机,在270~300℃下熔融混炼,并供给至(b)层,该(b)层形成3层PINOLE(a)/(b)/(c)结构的漫反射层。
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无机粒子时,作为无机粒子,准备含有氧化钛、硫酸钡、碳酸钙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母粒。在使用有机粒子时,准备以降冰片烯系的环烯烃共聚物作为非相容性树脂,以聚乙二醇作为相容剂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和聚四亚甲基二醇共聚物以及共聚30摩尔%的环己烷二甲醇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母粒。
另一方面,将添加了无机及/或有机粒子作为易滑剂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通过公知的单螺杆挤出机进行混炼,将其供给至形成3层PINOLE(a)/(b)/(a)结构中的易滑层的(a)层。接着,在PINOLE内,形成(a)/(b)/(a)的3层结构,导入T模喷嘴,并由模唇吐出为片材状。在流延鼓上,对该熔融状态的3层层叠片施加静电,使其密合,并且冷却固化,得到未拉伸膜。将该未拉伸膜 导入至加热到80~120℃的辊群,在长度方向上拉伸2.0~5.0倍,接着一边用夹子夹持该膜的两端,一边导入拉幅机,在加热至90~140℃的气氛中在横向上拉伸至3.0~5.0倍。进而,为了对双螺杆拉伸的膜赋予平面性、尺寸稳定性,在拉幅机内进行150~230℃的热固定,均匀地缓慢冷却,再冷却至室温,然后用卷取机进行卷绕,得到形成本发明反射膜的第2部位的白色膜。
接着,给出可以形成本发明第2部位的各种公知的白色膜的例子。作为单层结构的白色膜,可以列举Lumirror(注册商标)E20(东丽(株)制)、SY64、SY70(SKC制)、WhiteRefstar(注册商标)WS-220(三井化学(株)制)等,作为2层结构的白色膜,可以列举TETORON(注册商标)膜UXZ1、UXSP(帝人杜邦膜(株)制)、PLP230(三菱树脂(株)制)等,作为3层结构的白色膜,可以列举Lumirror(注册商标)E60L、E6SL、E6SR、E6SQ、E6Z、E80、E80A、E80B(东丽(株)制)、TETORON(注册商标)膜UX、UXH(帝人杜邦膜(株)制)等。另外,作为除此以外结构的白色片材,可以列举Optilon ACR3000、ACR3020(杜邦(株)制)、MCPET(注册商标)(古河电机工业(株)制),但并不限定于此。
本发明反射膜的制造方法为利用共挤出的熔融挤出法,并优选为具备用于形成第1部位的分流器和用于将第2部位合流至第1部位的合流器的反射膜的制造方法。也就是说,对于本发明的反射膜而言,可以通过后加工将层叠膜与白色膜贴合在一起,而从生产率、赋予第1部位与第2部位的界面平坦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利用共挤出的一次成型。在进行一次成型时,需要2台分别对应于层叠膜的树脂A和树脂B的挤出机和1台对应于白色膜的树脂C的挤出机,并且通过2层PINOLE使第1层为形成层叠膜的树脂流,使第2层为形成白色膜的树脂流,由此通过前述公知方法进行片材化,同样,通过逐次双螺杆拉伸能够进行膜化。
对于本发明的反射膜而言,在光的入射角度为30度以上且小于90度的条件下,在波长450nm±30nm、波长550nm±30nm的任一波 长范围中,绝对反射率优选为95%以上。在光的入射角度为30度以上且小于90度的范围中的绝对反射率,可以通过角度可变绝对反射率装置进行测定。绝对反射率采用在波长450nm±30nm、波长550nm±30nm的任一波长范围中的最大反射率。使用成为第1部位(其构成实施例9的反射膜)的层叠膜的角度可变绝对反射率的测定结果说明本发明的反射膜相对于光的入射角度的特性。图9中示出了:在构成实施例9的反射膜的层叠膜的单体中,当光的入射角度为20度时的绝对反射率曲线47的实线、在40度时的绝对反射率曲线48的虚线、在60度时的绝对反射率曲线49的点线、一般的白色LED照明光的强度分布50。如上所述,其具有根据入射角度的不同,产生波长偏移,反射率增加的特征。在波长450nm±30nm中,实施例9的反射膜保持了反射带域。相对于白色光源的LED的蓝色发光中心波长450nm,对于所有角度的光的入射均产生了高反射率。
使用本发明反射膜的照明装置的例子示于图4。图4(a)是LED光源23排列在平面上,并且被本发明的反射膜3围住的箱型照明装置。在光的照射侧,可以配置透明散射板。另外,图4(b)是采用下述光设计的照明装置,即,反射膜3呈抛物线3的形状,有效地取出由LED光源23发出的光。另外,图4(c)是以可以设置多个LED光源23的方式成型的、反射膜3的成型体,图4(b)同样地是从各个模腔内取出LED23光源的光,并且它们按规则进行排列。
优选为使用本发明的反射膜3的液晶显示器用反射板。图5中表示本发明的反射膜用于液晶显示器背光的结构。图5(a)表示用作现有类型的直下型背光的反射板的结构。另一方面,图5(b)表示用作使用LED光源的侧光型背光的反射板的结构。使用本发明的反射膜优选用作使用LED光源的侧光型背光的反射板。
本发明的LCD背光系统是由LED光源23、反射膜3、导光板28、光扩散片25、棱镜片24构成的LCD背光系统,其特征在于,使用下述反射膜,即,在来自LED光源的蓝色发光光谱波长的、光的入射角为30度以上且小于90度时的绝对反射率为95%以上。根 据需要,还可以使用扩散板26。图5(b)中表示其例子。LED光源的照明光,一般包括蓝色发光光谱、和通过以该亮线作为激发光的荧光体的发光而产生的绿~红色的宽发光光谱。蓝色发光光谱的波长处于波长450nm±30nm的范围内,在使用LED光源的侧光型LCD背光系统中,该波长的光在入射角为30度以上且小于90度的角度范围中主要从导光板向反射膜射出。因此,通过有效地将该光反射到前面,显示器的亮度提高。蓝色发光光谱的强度强,通过将其集中反射,还解决了显示器的发黄问题。显示器的背光系统中使用的导光板、扩散片、光学粘接剂等光学部件,大多使用吸收蓝光的材料,结果经常产生显示器的白色发黄的问题。从提高显示器的亮度和改善发黄的观点考虑,反射膜在光的入射角为30度以上且小于90度时的绝对反射率优选为95%以上。更优选为97%以上。
另外,本发明的LCD背光系统优选为面内的颜色不均Δx、Δy分别为0.03以下的LCD背光系统。x、y为色度,Δx、Δy表示面内的色度不均,可以由测定区域内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求出。其实现方法依据背光的光学设计而定,如果反射膜的亮度L*(SCE)小于15,则正反射性过强,容易产生颜色不均。因此,从具有适当的散射性的观点考虑,反射膜的亮度L*(SCE)优选为22以上且70以下。
从兼具有高反射率和高正反射性的观点考虑,本发明的反射膜优选用作投影仪用反射屏。此处的投影仪是将图像信息放大投射到屏幕(显示部)上的装置,具体而言为从光源发出的光透过液晶面板,并且使用透镜将该液晶面板上的图像放大投影到屏幕上的液晶投影仪、以及方式不同的DLP(Digital Light Processing)投影仪、CRT投影仪、GLV(Grating Light Valve)投影仪、LCOS(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投影仪。在这些光源中,搭载了水银灯、金属卤化物灯、卤素灯、荧光灯、白色LED灯、RGB3波长LED灯等,优选在低耗电方面优异的LED灯。在放大投射时,从不需要调节焦点等便利性方面考虑,更优选激光投影仪。
本发明的反射膜优选用于太阳能电池用背板。通过由硅电池下的太阳能电池背板反射光,抑制了太阳能电池的温度上升,对光进行了再利用,从发电效果提高的观点考虑是优选的。另外,在太阳能电池中,由于紫外线是有害的,因此形成背板的本发明的反射膜,优选吸收紫外线。从吸收紫外线的观点考虑,作为本发明反射膜中使用的热塑性树脂,优选含有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另外,从吸收紫外线的观点考虑,在无机粒子中优选添加氧化钛、氧化锌、钛酸钡等粒子。
在本发明的反射膜中,第1部位优选进行穿孔加工。图6中表示一个例子。通过冲孔加工、激光加工等在作为第1部位的层叠膜上形成多个孔。孔的尺寸优选为以下,邻接的孔间距优选为1μm~1mm以下。另外,根据设计等,孔的形状可以为椭圆、圆形、六角形、三角形等多角形,以及几何图案。另外,每单位面积的开孔率优选为10~90%。从第1部位和第2部位的反射性能发挥协同效应而非加和作用的观点考虑,开孔率优选为20~60%。
针对第1部位和第2部位的反射性能表现出协同效应的机理进行说明。在没有进行穿孔加工时,通过第1部位的光通常在第2部位产生漫反射。这时,并没有将全部的光取出至第1部位的外部,部分光在第1部位和第2部位之间产生了膜内部的吸收、端部的光泄漏,导致了光损失。通过进行穿孔加工,抑制了该光损失,可以有效地将光导向第1部位表面侧的外部。
本发明的反射膜可以作为成型体与其它材料复合、赋形。作为使用树脂材料作为其它材料时的成型法,优选使用嵌入成型。由于本发明的反射膜适合于薄膜嵌入成型,因此可以便利地得到成型品。作为实现方法,将实施了设计图印刷的反射膜插入到塑料成型的模具(mold)中,进行压力成型、真空成型、真空压力成型、超高压成型的预成型。接着,将预成型品嵌入到注射成型机的模具中,并使加热流动化的成型材料(树脂)流入到该模具中,可以得到成型品。除此以外,还可以利用TOM工法,即,根据树脂成型品选择模 具,并通过利用前述真空·压力的热成型将印刷了设计图的反射膜加饰到树脂成型品上的三维表面加饰技术(参见布施真空株式会社的主页(http://www.fvf.co.jp/))。
实施例
记载物性值的评价方法。
(物性值的评价方法)
(1)第1部位的层厚度、层叠数、层叠结构
形成反射膜第1部位的层叠膜的层结构,通过透过型电子显微镜(TEM)对使用切片机切出截面的样品进行观察而求出。即,使用透过型电子显微镜H-7100FA型((株)日立制作所制),在加速电压75kV的条件下将膜的截面放大至10000~40000倍进行观察,拍摄截面照片,测定层结构以及各层厚度。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情况,为了得到高对比度,采用公知的使用RuO4、OsO4等的染色技术。
通过打印倍率6.2万倍的处理,以压缩图像文件(JPEG)将由上述装置得到的约4万倍的TEM照片图像保存在个人电脑中,接着,使用图像处理软件Image-Pro Plus ver.4(销售商Planetron(株))打开该文件,进行图像分析。对于图像分析处理,使用垂直厚度轮廓模式,以数值数据的形式,读取厚度方向位置与宽度方向的2条线间夹持的区域的平均亮度的关系。使用表计算软件(Excel2003),对位置(nm)和亮度的数据利用采样步骤6(间隔剔除6)采取数据后,实施3点移动平均的数值处理。进而,将该得到的亮度周期性变化的数据进行微分,通过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程序读入该微分曲线的极大值和极小值,将相邻的这些间隔作为1层的层厚度而算出。对每张照片进行该操作,算出所有层的层厚度。所得的层厚度中,薄膜层为500nm以下厚度的层。另外,将超过500nm的层作为厚膜层。
(2)第2部位的层结构和空隙率的观察
从膜宽度方向中央部切出样品,并使用切片机制作作为第2部 位的白色膜的厚度方向和膜宽度方向(TD方向)的切削截面。接着,使用电场放射型扫描型电子显微镜JSM-6700F((株)Jeol制),以2000~10000倍的倍率观察切出面的层结构、有机粒子、无机粒子的分散直径和空隙状况。
(3)波长400~700nm的相对平均反射率的测定
从反射膜的膜宽度方向中央部切出每边5cm的样品。接着,使用日立高科技制分光光度计(U-4100 Spectrophotomater),测定入射角度度时的相对反射率。附属的积分球的内壁为硫酸钡,标准板为氧化铝。测定波长为250nm~1750nm,狭缝为5nm(可见)/自动控制(红外),增益设定为2,并以扫描速度为600nm/分钟进行测定。接着,求出波长范围400~700nm的平均反射率Rave。需要说明的是,光照射面为层叠膜侧。另外,对于呈现单色的反射膜,也求出波长范围450~550nm的相对平均反射率Rave。
(4)绝对反射率的测定
i)正反射成分的反射率
使用与上述(3)相同的装置,设置附属的角度可变绝对反射率装置(20-60°)P/N134-0115(改),进行角度可变绝对反射率的测定。测定条件与(3)项相同,进行入射角度为20°和反射角度为20°时P波和S波在波长区间250~1750nm的绝对反射率测定。需要说明的是,光源掩模尺寸、样品尺寸根据装置说明书进行改变。求出P波和S波在波长区间400~700nm的绝对反射率Rave(20°)[入射角度20°:400nm≤λ≤700nm],并按照下述(1)式,将与(3)项的Rave的比值作为正反射成分的反射率。
正反射成分的反射率=Rave(20°)/Rave×100(%)…(1)
ii)角度可变的绝对反射率
与上述i)项同样地,测定入射角度为40度、60度的反射膜的绝对反射率。反射率采用各波长的P波和S波的反射率的平均值。在本发明中,作为入射角度为30度以上且小于90度的代表值,采用60度的值,求出波长450nm±30nm或者波长550nm±30nm的波长 范围中的绝对反射率的最大值。
iii)反射率的协同效应
对于反射率的协同效应而言,将反射膜的相对平均反射率与作为构成反射膜的第1部位的层叠膜以及作为第2部位的白色膜的相对平均反射率进行比较,并基于其大小,按照以下基准进行评价。呈现金属色调的材料采用波长400~700nm的相对平均反射率,呈现单色的材料采用波长450~550nm的平均反射率。
○(良):与层叠膜单体和白色膜单体相比,反射率提高。
△(合格):与层叠膜单体和白色膜单体相比,反射率相同,或者下降在2%以内。
×(不合格):与层叠膜单体和白色膜单体相比,反射率下降超过2%。
(5)粒子浓度
选择溶解聚酯而不会使惰性粒子溶解的溶剂,从聚酯中离心分离惰性粒子,求出相对于粒子总重量的比率(重量%),作为粒子浓度。
(6)表面粗糙度
将从膜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切出长4.0×宽3.5cm尺寸的材料作为样品,测定作为第1部位的层叠膜和作为第2部位的白色膜各自的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使用小坂研究所制的三维粗度计SE-3AK进行测定。测定条件如下所示。Z.magnication:20000、Y.drive.pitch:10μm、X.magnication:200、X.drive:100μm/s、X.mesure length:2000μm
(7)空隙率的测定
将通过(2)项得到的拍摄倍率为5000倍的图像输入个人电脑内部。接着,使用图像处理软件Image-Pro Plus ver.4(销售商Planetron(株))打开该文件,对树脂部和空隙部自动地进行软件附带的二值化处理。
对于空隙率的求值方法,使用上述的二值化图像处理结果,区 别树脂部(基体树脂和有机粒子)和空隙部,求出空隙率。也就是说,从Count/Size对话框的测定菜单中,选择测定项目中的“Arer(面积)”和“pre-Area(面积比)”,按下Count按钮,进行自动测定。需要说明的是,对象物为空隙部,不考虑区分出的树脂。接着,求出在统计结果的统计中显示的总计面积比。需要说明的是,在难以进行图像分析时,测定得到的白色膜的比重,采用已知的粒子密度、聚酯的密度1.6,进行计算。
(8)外观
基于在将2片反射膜的第1部位的面与第2部位的面重合状态下进行60℃、24小时、荷重2MPa的老化处理前后的第1部位的光泽度的变化率,按照以下基准进行评价。对于变化率,将老化前后的光泽度之差除以老化前的光泽度得到的值乘以100而求出。
○(良):光泽度的下降率小于5%
△(合格):光泽度的下降率为5%以上且小于10%
×(不合格):光泽度的下降率为10%以上。
(9)成型性
模具的形状为四棱柱,模具的凸部高度是底边一边为10cm,高度为5cm。使用Bayer·Niebling公司制HDVF超高压成型机SAMK400(代理商Mino group),进行成型测试。成型条件为膜温度220℃,压力10MPa,模具温度70℃。成型性的评价按照以下基准进行判断。
○(良):成型后,没有褶皱·膜破裂,色调也没有变化
△(合格):成型后,稍微产生褶皱或者色调变化
×(不合格):成型后,存在褶皱、膜破裂·裂纹、颜色变化。
(10)表面粗糙度Ra的变化率(%)
在将2片控制了漫反射成分的反射膜的第1部位的面与第2部位的面重合的状态下进行60℃、24小时、荷重2MPa的老化处理前后,按照(6)项,用测定的Ra之差除以老化前的Ra并乘以100,求出其变化率。
(11)光泽度计
使用数字变角光泽度计UGV-5D(SUGA试验机制),测定60°的入射角·反射角时的光泽度。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发明反射膜中第1部位的表面为高光泽,因此设置1/10减光过滤器,进行测定。照射侧的面为第1部位的面。基于JIS K7105。
(12)测色值(亮度L*(SCE))
从反射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切出5cm×5cm,使用柯尼卡美能达(株)制CM-3600d,在测定直径的目标掩模(CM-A106)的条件下,分别以除去正反射光的SCE方式和包含正反射光的SCI方式测定亮度L*值,求出n数为5的平均值。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白色校正板和零校正盒,使用下述材料进行校正。需要说明的是,用于测色值计算的光源选择D65。
白色校正板:CM-A103
零校正盒:CM-A104。
(13)亮度测定
将图5(b)结构的扩散板26改变为扩散片,并配置在棱镜片上方,实施亮度测定。具体而言,从作为样品的反射膜宽度中央部的位置以长度方向158mm×宽度方向203mm的尺寸切出。接着,利用评价用的9.7英寸的边缘光型背光单元(apple公司制ipad2),将其内部的反射膜替换为本发明的反射膜,进行评价。在开灯60分钟使光源稳定后,使用EYESCALE-3((株)i·system),以在距离背光表面45cm处相对于背光面为正面的方式设置附带的CCD相机,在GAIN3、SPEED1/100的条件下测定面整体的正面亮度(cd/m2)。对于测定位置,将发光面分割为40×30块,在中央部的10×10块区域中采用最大的亮度值。对于亮度提高率,用测定的最大的正面亮度除以空白状态下的正面亮度最大值并乘以100而求出。
另外,通过以下方法求出亮度提高率。求出作为构成评价的反射膜的第2部位的白色膜的亮度,作为基准的亮度比率。评价如下所述。此处所谓的空白状态,是将作为构成反射膜的第2部位的白色膜单体用于前述背光单元时的亮度。
○(良):亮度提高
△(合格):亮度相同
×(不合格):亮度下降。
(14)背光系统的面内颜色不均
通过(13)项中使用的EYESCALE-3((株)i·system),在采取亮度数据的同时采取x、y值数据。在中央部的10×10块区域中,将色度x、y各自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作为Δx、Δy求出。
(15)透明粘接层的折射率
透明粘接层的折射率按照JIS K7142(1996)A法进行测定。对于透明粘接层,预先在各实施例中,在与贴合作为第1部位的层叠膜和作为第2部位的白色膜的条件相同的条件下,用Metabar将透明粘接层涂布在100μm厚度的聚酯膜上,然后进行固化处理,并以每边2cm的样品尺寸切出固化后的透明粘接层。使用阿贝折射计(Atago公司制NAR-4T)评价其折射率。
(热塑性树脂)
作为树脂A,准备以下材料。
(树脂A-1)
在对苯二甲酸二甲酯100重量份、乙二醇60重量份的混合物中,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的量添加乙酸镁0.09重量份、三氧化锑0.03重量份,通过常规方法加热升温,进行酯交换反应。接着,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的量,向该酯交换反应生成物中添加磷酸85%水溶液0.020重量份,然后转移至缩聚反应层。进而,一边加热升温一边缓缓对反应体系进行减压,在1mmHg的减压下、在290℃下根据常规方法进行缩聚反应,得到IV=0.61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树脂A-2)
通过常规方法使IV=0.57的2,6-萘二甲酸二甲酯(NDC)与乙二醇(EG)进行缩聚得到的IV=0.43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
(树脂A-3)
共聚IV=0.73的螺环二醇(SPG 10摩尔%)而得到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
(树脂A-4)
共聚5摩尔%IV=0.58的萘烷酸成分而得到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
另一方面,作为树脂B,准备以下材料。
(树脂B-1)
共聚IV=0.72的环己烷二甲醇(CHDM 30摩尔%)而得到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树脂B-2)
将树脂A-1与树脂B-1以1:3进行混合的共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树脂B-3)
共聚IV=0.73的螺环二醇(SPG 30摩尔%)、环己烷二甲酸(CHDA 20摩尔%)而得到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树脂B-4)
共聚IV=0.63的对苯二甲酸(TPA 50摩尔%)而得到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
(树脂B-4)
共聚IV=0.63的萘烷酸(2,6-十氢萘二甲酸二甲酯)成分10摩尔%、环己烷二甲酸成分20摩尔%、螺环二醇成分20摩尔%而得到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树脂B-5)
共聚IV=0.64的间苯二甲酸成分17摩尔%而得到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作为易粘接层,准备以下材料。
(易粘接层I)
相对于粒径为80nm的胶体二氧化硅5重量份,具有下述组成的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和交联剂125重量份的水系涂布剂
“组成”
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A):丙烯酸·氨基甲酸酯共聚树脂阴离子性水分散体(山南合成化学制“SANNALON(日语:サンナロン)”WG-353(试制品))。丙烯酸树脂成分/氨基甲酸酯树脂成分(聚碳酸酯系)的固体成分重量比为12/23,使用2重量份三乙胺进行水分散体化。
噁唑啉化合物(B):
含有噁唑啉的聚合物水系分散体
碳二亚胺化合物(C):
碳二亚胺水系交联剂
聚噻吩树脂(D):
聚乙撑二氧噻吩
固体成分重量比:
(A)/(B)/(C)/(D)=100重量份/30重量份/30重量份/8重量份。
作为透明粘接层,准备以下材料。
(透明粘接层)
作为用于将第1部位和第2部位贴合在一起的透明粘接层的材料,采用以下根据湿涂法使用粘接剂(I)、(IV)~(VI)形成透明粘接层的材料、和根据干式层压法使用粘接剂(II)、(III)形成透明粘接层的材料。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粘接剂(IV)~(VI),在层压后在80℃·2分钟的条件下进行老化处理,然后对于粘接剂(V)和(VI),在600mJ/cm2的条件下进行紫外线照射,使其固化。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涂布厚度3~20μm,将使用的Metabar改变为#6~40。
(I)湿涂法中使用的粘接剂
聚酯树脂/环氧树脂(A)=70/30混合溶液(AD76P1东洋Morton株式会社制)100重量份
异氰酸酯(B)(CAT10东洋Morton株式会社制)10重量份
在溶剂(甲苯/甲乙酮=1/1(重量比)混合溶剂)中,以固体百分率为32重量%的方式进行溶解、调节。使用其制作透明粘接层(I)。
折射率为1.55。
(II)干式层压法中使用的粘接剂(OCA)
使用巴川制纸制丙烯酸系粘接剂TD06A。将其干式层压至厚度为25μm,制作透明粘接层(II)。折射率为1.5。
(III)干式层压法中的粘接剂(OCA)
使用综研化学公司制光学粘接剂SK-1478。将其干式层压至厚度为25μm,制作透明粘接层(III)。折射率为1.48。
(IV)湿涂法中使用的粘接剂
主剂A 高松油脂公司制聚酯树脂(PESRESIN S-180)
固化剂B 住化拜耳聚氨酯公司制异氰酸酯(N3300)
溶剂C MEK
以A/B/C=65/13/22的重量份比例混合、调整上述溶剂,使用其制作透明粘接层(IV)。折射率为1.59。
(V)湿涂法中的粘接剂
主剂A 新中村化学公司制Acryl(B100H)
固化剂B BASF公司制光引发剂(IR184)
溶剂C MEK
以A/B/C=61/3/36的重量份比例混合、调整上述溶剂,使用其制作透明粘接层(V)。折射率为1.53。
(VI)湿涂法中的粘接剂
主剂A 东亚合成公司制Acryl(Aronics M-215)
固化剂B BASF公司制光引发剂(IR184)
溶剂C MEK
以A/B/C=59/3/38的重量份比例混合、调整上述溶剂,使用其制作透明粘接层(VI)。折射率为1.5。
接着,作为形成第2部位的白色膜,准备以下材料。
(白色膜A)
将通过利用公知的L/D=45的双螺杆挤出机进行混合,在(树脂A-1)中含有50重量%平均粒径为0.3μm的金红石型氧化钛粒子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颗粒作为母粒1。
接着,再将上述母粒1稀释至数均粒径0.3μm的粒子氧化钛的重量浓度为15重量%,进一步将平均粒径为4μm的凝集二氧化硅为0.08重量%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颗粒作为母粒2。
将上述母粒2在180℃下干燥3小时,供给至排气式双螺杆混炼挤出机,在280℃下熔融。将该聚合物进行高精度过滤后,送入T模,从模唇以片材状挤出后,使用静电施加流延法,将其卷附在30℃的流延鼓上,进行冷却固化,制作未拉伸膜。在85℃下在长度方向上将该未拉伸膜拉伸至3.3倍,接着在90~100℃的温度下在宽度方向上拉伸至3.5倍,然后在220℃的热处理温度下进行热固定,在宽度方向上实施6%的松弛处理,得到厚度为50μm的白色膜A。
(白色膜B)
将母粒1中粒子的氧化钛含量稀释为15质量%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颗粒在180℃下干燥3小时,供给至排气式双螺杆混炼挤出机1,在280℃下熔融(聚合物A)。再准备1台挤出机2,将含有0.04质量%数均粒径为2.5μm的凝集二氧化硅的聚对苯二酸乙二醇酯颗粒作为母粒3,在180℃下干燥3小时,供给至挤出机,在280℃下熔融(聚合物B)。将该两种聚合物分别进行高精度过滤后,使用具备矩形层叠部的3层合流器,以聚合物A为形成漫反射层的基层部、聚合物B为两面表层部的方式进行层叠,送入T模,从模唇以片材状挤出后,使用静电施加流延法,将其卷附在30℃的流延鼓上,进行冷却固化,制作未拉伸膜。在85℃下在长度方向上将该未拉伸膜拉伸至3.3倍,接着在90~100℃的温度下在宽度方向上拉伸至3.5倍,然后在220℃的热处理温度下进行热固定,在宽度方向上实施6%的松弛处理,得到厚度为60μm的3层层叠结构的白色膜B。表层厚度为5μm。
(白色膜C)
通过利用公知的L/D=45的双螺杆挤出机进行混合,熔融混炼降冰片烯-乙烯共聚物(环烯烃共聚物)20质量%、含有30摩尔%环己烷二甲醇的共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B-1)20质量%、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A-1)60质量%,制作含有有机粒子的聚酯母粒4。
将上述母粒4在150℃下干燥3小时,供给至排气式双螺杆混炼挤出机1,在280℃下熔融(聚合物A)。再准备1台挤出机2,将母粒3在180℃下干燥3小时,供给至挤出机,在280℃下熔融(聚合物B)。将该两种聚合物分别进行高精度过滤后,使用具备矩形层叠部的3层合流器,以聚合物A为基层部、聚合物B为两面表层部的方式进行层叠,送入T模,从模唇以片材状挤出后,使用静电施加流延法,将其卷附在30℃的流延鼓上,进行冷却固化,制作未拉伸膜。在85℃下在长度方向上将该未拉伸膜拉伸至3.3倍,接着在90~100℃的温度下在宽度方向上拉伸至3.5倍,然后在220℃的热处理温度下进行热固定,在宽度方向上实施6%的松弛处理,得到厚度为60μm的3层层叠结构的白色膜C。表层厚度为5μm。
(白色膜D)
通过利用公知的L/D=45的双螺杆挤出机进行复合,熔融混炼降冰片烯-乙烯共聚物(环烯烃共聚物)12质量%、平均粒径为0.6μm的硫酸钡18质量%、含有17摩尔%间苯二甲酸的共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B-5)15质量%、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A-1)55质量%,制作含有有机和无机粒子的聚酯母粒5。
使用该母粒5作为基层部的聚合物A。使用母粒3作为表层部的聚合物B。
除了基层部的聚合物A以外,与白色膜C同样地,得到厚度为150μm的3层层叠结构的白色膜D。表层厚度平坦,其厚度为5μm。
(白色膜E)
通过利用公知的L/D=45的双螺杆挤出机进行混合,添加降冰片烯-乙烯共聚物(环烯烃共聚物)12质量%、平均粒径为0.3μm的 氧化钛18质量%、含有30摩尔%环己烷二甲醇的共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B-1)9质量%、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A-1)58质量%、相容剂3质量%,熔融混炼,制作含有有机和无机粒子的聚酯母粒6。将该母粒6作为聚合物A用于基层部。
另外,熔融混炼平均粒径为0.6μm的硫酸钡12质量%、含有17摩尔%间苯二甲酸的共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B-5)20质量%、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A-1)68质量%的颗粒,制作母粒7。将该母粒7作为聚合物B用于表层部。
除了基层部的聚合物A、表层部的聚合物B以外,与白色膜C同样地,得到厚度为150μm的3层层叠结构的白色膜E。表层厚度为5μm。
(白色膜F)
使用与白色膜D中含有有机和无机粒子的聚酯母粒5同样的材料,将其作为聚合物A用于基层部。
另外,熔融混炼平均粒径为4μm的凝集二氧化硅2.4质量%、含有17摩尔%间苯二甲酸的共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B-5)50质量%、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A-1)47.6质量%的颗粒,制作母粒8。将该母粒8作为聚合物B用于表层部。
除了基层部的聚合物A、表层部的聚合物B以外,与白色膜C同样地,得到厚度为150μm的3层层叠结构的白色膜F。表层厚度为5μm。
各种A~F的白色膜的评价结果示于表1-1。
需要说明的是,各实施例、比较例中使用的树脂为如表1-2~1-4中所述的组合。
[实施例1]
(作为第1部位的层叠膜的制膜)
将树脂A-2在180℃下进行3小时的真空干燥后,另一方面,将树脂B-3在100℃的氮气中进行干燥后,分别通过封闭系的输送线投入到2台双螺杆挤出机中,并分别在290℃和280℃的挤出温度 下熔融混炼。需要说明的是,在料斗的下部,进行氮气清洗。接着,通过真空压为0.1kPa以下的真空排气,由2个排气孔除去低聚物、杂质等异物。另外,将向双螺杆挤出机供给的原料与螺杆旋转数之比Q/Ns分别设定为2和1.5。分别通过10片过滤精度为6μm的FSS型叶盘过滤器后,一边用齿轮泵进行计量,使吐出比(层叠比)为热塑性树脂A/热塑性树脂B=1/1,一边采用与日本专利4552936号中记载的层叠装置相同的方法,在801层层叠装置中进行合流,形成在厚度方向上交替层叠801层的层叠体。但是,就层厚度分布而言,对于日本特开2011-129110号公报[0034]~[0036]中记载的各A层、B层,形成图3所示的具有3个倾斜结构的层叠体,并且最表层为厚膜层。在一个倾斜结构中,A层和B层交替地层叠267层,并且设计为以层叠膜的两表面附近为层厚度最薄的方式配置3个倾斜结构。另外,在3个倾斜结构中,在A层或B层的倾斜结构的薄膜层的设计中,采用最大层厚度/最小厚度之比、即倾斜度为2.8的狭缝设计。接着,将该层叠体供给至T模,成型为片材状后,一边用电线施加8kV的静电施加电压,一边在表面温度保持为25℃的流延鼓上进行急冷固化,得到未拉伸膜。使用纵向拉伸机将该未拉伸膜在145℃下在长度方向上进行3.2倍的拉伸,实施电晕处理,用#4的Metabar将易粘接层I赋予在一面上。接着,导入用夹子夹持两端部的拉幅机中,在150℃下在膜宽度方向上横向拉伸3.4倍,然后实施240℃的热处理,在150℃下在膜宽度方向上实施约3%的松弛处理,得到厚度为100μm的层叠膜。对于所得的层叠膜的层厚度分布来说,分别对于A层和B层而言,含有3个倾斜结构,对于薄膜层而言,具有从表层侧到第267层、A层和B层均从表层侧起层厚度单调地增加的倾斜结构。对于膜厚度方向中央部剩余的267层,也具有同样的倾斜结构。另外,表层的厚膜层为5μm。可以得到作为具有光泽感的第1部位的层叠膜。分光光度计测定的相对反射率在波长400~700nm的范围中是均匀的,相对平均反射率为100%,并且为呈现金属色调的无色的银白色。
(与作为第2部位的白色膜的贴合)
使用辊式层压机将白色膜C和得到的作为第1部位的层叠膜进行贴合。使用透明粘接层(I),通过凹版涂布机将其涂布在层叠膜的非易粘接面侧,通过辊夹将其与白色膜贴合,接着为了干燥除去溶剂,通过70℃的热风烘箱,卷绕在辊上,得到反射膜。透明粘接层的厚度为4μm,得到的反射膜在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非常高,为完全镜面,另一方面,在波长400nm以下的紫外线区域中,为几乎不反射的膜。对得到的膜进行60℃的松弛处理,在卷芯和表层上没有光泽度的变化,在层叠膜侧未观察到凹凸。通过将2片贴合在一起,相对平均反射率为101%,为层叠膜和白色膜各自的反射率以上。特性示于表1-1、表1-2。
[实施例2]
将树脂A-2改变为树脂A-3,将热处理温度降低至220℃,除此以外,和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反射膜。得到的膜为无色的镜面,并且是成型性优异的反射膜。层叠膜的相对平均反射率为98%。通过将2片贴合在一起,相对平均反射率为99%,为层叠膜和白色膜各自的反射率以上。
[实施例3]
将实施例2的树脂改变为树脂A-1和树脂B-1,投入到2台双螺杆挤出机中,在280℃下熔融混炼。接着,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未拉伸膜。使用纵向拉伸机将该未拉伸膜在95℃下在膜长度方向上进行3.2倍的拉伸,实施电晕处理,用#4的Metabar将易粘接层I赋予在一面上。接着,导入用夹子夹持两端部的拉幅机中,在110℃下在膜宽度方向上横向拉伸3.5倍,然后实施230℃的热处理,在150℃下在膜宽度方向上实施约3%的松弛处理,得到厚度为100μm的层叠膜。所得的层叠膜的层厚度分布,对于A层和B层而言分别含有图3所示的3个倾斜结构,对于薄膜层而言,具有从表层侧到第267层、A层和B层均为层厚度从表层侧起单调地增加的倾斜结构。对于膜厚度方向中央部剩余的267层,也具有同样的倾斜结构。 另外,表层的厚膜层为5μm。可以得到作为具有光泽感的第1部位的层叠膜。分光光度计测定的相对反射率在波长400~700nm的范围中是均匀的,并且为相对平均反射率为50%的呈现金属色调的无色。进一步,和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反射膜。通过将2片贴合在一起,相对平均反射率为层叠膜和白色膜各自的反射率以上。
[实施例4]
使用树脂A-2和树脂B-4,和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未拉伸膜。接着,略过纵向拉伸机,实施电晕处理,用#4的Metabar将易粘接层I赋予在一面上。接着,导入用夹子夹持两端部的拉幅机中,在150℃下在膜宽度方向上横向拉伸5倍,然后实施160℃的热处理,在150℃下在膜宽度方向上实施约3%的松弛处理,得到厚度为100μm的单轴拉伸取向的层叠膜。分光光度计测定的相对反射率在波长400~700nm的范围中是均匀的,并且为相对平均反射率为52%的呈现金属色调的无色。进一步,和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反射膜。通过将2片贴合在一起,平均反射率为层叠膜和白色膜各自的反射率以上。由于层叠膜的各向异性强,因此在成型性方面观察到不足。
[实施例5]
按照表1-2的记载改变原料,除此以外,和实施例3同样地得到作为第1部位的厚度为100μm的层叠膜。层叠膜的相对平均反射率为70%,在波长400~800nm的范围中具有均匀的反射率,因此为呈现金属色调的无色。进一步,在制膜后对作为第1部位的层叠膜进行冲孔加工,由此进行空隙率为35%、孔的间隔为100μm的加工。冲孔加工后的平均反射率为45%。另外,由于孔是空的,因此根据(II)干式层压法使用粘接剂(OCA),将其与白色膜贴合,制作反射膜。可以得到图6所示的设计性优异,并且反射率的效果提高的膜。通过将2片贴合在一起,相对平均反射率为冲孔加工后的层叠膜和白色膜各自的反射率以上。
[实施例6~7]
按照表1-2的记载改变原料,除此以外,和实施例3同样地得 到作为第1部位的厚度为100μm的层叠膜。实施例6的层叠膜的相对平均反射率为37%,实施例7的层叠膜的相对平均反射率为70%。通过采用和实施例1同样的层压方法,将2片得到的反射膜贴合在一起,相对平均反射率分别为层叠膜和白色膜各自的反射率以上。另外,由于实施例7在白色膜中使用了无机粒子,因此在成型性方面观察到不足。
[比较例3]
按照表1-2的记载改变原料,除此以外,和实施例6同样地得到作为第1部位的厚度为100μm的层叠膜。在比较例3中,在卷绕后的老化处理中,转印了白色膜A的表面粗糙度。在比较例3中,由于作为第1部位的层叠膜与作为第2部位的层叠膜的对向界面粗糙,因此,对于得到的反射膜而言,未观察到通过将2片贴合在一起而产生的相对平均反射率的提高。也就是说,为层叠膜和白色膜各自的反射率以下。反射率的特性示于图8。
[比较例1]
按照表1-2的记载改变原料,除此以外,和实施例5同样地得到作为第1部位的层叠膜。在比较例1中,和实施例5同样地对白色膜A进行层压。在卷绕工序后,在60℃的松弛处理后,白色膜A的表面粗糙度转印到相反面的层叠膜侧,表面的光泽在卷芯部下降。由于作为第1部位的层叠膜与作为第2部位的层叠膜的界面粗糙,因此,对于得到的反射膜而言,通过将2片贴合在一起,其平均反射率为层叠膜和白色膜各自的反射率以下。
[比较例2]
使用树脂A-1和树脂B-2的原料,和实施例3同样地制作层叠膜,将其作为反射膜。与通常的透明膜相比,其具有光泽感,但反射率低至34%,无法用作照明用途等的反射材料。
[实施例9~11]
(作为第1部位的层叠膜的制膜)
按照表1-3的记载改变原料,除此以外,和实施例1同样地得 到作为第1部位的厚度为100μm的层叠膜。最表层部的厚度为5μm。得到的层叠膜在波长400~800nm中均匀地反射,其相对平均反射率为97%,呈现金属色调。
(与作为第2部位的白色膜的贴合)
准备与得到的作为第1部位的层叠膜贴合的白色膜D、E、F。将透明粘接层(III)贴合在层叠膜的非易粘接面侧,通过辊夹将其与白色膜贴合,得到反射膜。透明粘接层的厚度为25μm,得到的反射膜在可见光区域的反射率非常高,为完全镜面。另一方面,在波长400nm以下的紫外线区域中,为几乎不反射的膜。即使对使用表面平坦的白色膜D、E得到的反射膜进行60℃的松弛处理,在卷芯和表层上也没有光泽度的变化,在层叠膜侧未观察到凹凸。使用白色膜F得到的反射膜,由于表面上白色膜表面的凹凸大,因此无法特别明确地确认由将2片贴合在一起而产生的相对平均反射率的协同效应。对于实施例9和实施例10而言,反射率为98%以上,为层叠膜和白色膜各自的反射率以上。这些特性示于表1-1、表1-3。
[实施例12~14]
按照表1-3的记载改变原料,将801层层叠装置改变为491层层叠装置,除此以外,和实施例3同样地得到作为第1部位的厚度为52μm的层叠膜。最表层部的厚度为5μm。层叠膜的平均反射率为59%,为从蓝绿色变为蓝色的闪光色的单色调。是反射波长带域为波长450~550nm的狭窄带域的干涉反射膜。对于得到的层叠膜的层厚度分布,层厚度从表层向膜厚度方向中央部变厚的倾斜结构由表里对象上存在2个的倾斜结构构成。装置的倾斜度采用1.4的狭缝设计。
(与作为第2部位的白色膜的贴合)
准备与得到的作为第1部位的层叠膜贴合的白色膜D、E、F,和实施例9~11同样地得到反射膜。对于波长400~700nm的相对平均反射率,任一反射膜均比原先的白色膜下降,但在波长450~550nm的反射带域中,可以观察到反射率的协同效应。这些分光反射特性示于表1-1、表1-3、图7。
[比较例5]
使作为第1部位的层叠膜的最表层厚度为1μm,除此以外,使用和实施例14同样的方法得到层叠膜。接着,贴合白色膜F,得到反射膜。由于白色膜F的表面凹凸大,因此凹凸转印到层叠膜侧,产生外观不良,并且完全未观察到反射率的协同效应。这些特性示于表1-1、表1-3。
[实施例15]
将实施例5中得到的作为第1部位的层叠膜(未进行冲孔加工)的最表层厚度改变为1μm,按照表1-3与白色膜D进行贴合,得到反射膜。由于白色膜D的表面平坦,因此在外观方面没有特别的问题。但是为白色膜的相对平均反射率98%以下,没有得到反射率的协同效应。这些特性示于表1-1、表1-3。
[实施例16]
使层叠膜的树脂A为添加了0.32重量%平均粒径为0.6μm的凝集二氧化硅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除此以外,和实施例15同样地得到100μm厚度的层叠膜。与实施例15的第1部位的层叠膜相比,具有颗粒感,平均反射率低至68%,其表面也粗糙。接着,采用同样的方法,得到与白色膜D贴合的反射膜。由于白色膜D的表面平坦,因此在外观方面没有特别的问题。但是与白色膜的相对平均反射率98%相比,结果大幅降低至95%。特性示于表1-1、表1-3。
[实施例17]
将实施例6中得到的作为第1部位的层叠膜与白色膜D贴合在一起,得到反射膜。由于白色膜D的表面平坦,因此在外观方面没有特别的问题,但是与白色膜的相对平均反射率98%相比,作为第1部位的相对平均反射率大大下降,因此光的返回效果大,结果相对平均反射率大幅降低至94%。特性示于表1-1、表1-3。
[比较例6~7]
仅仅实施例9~11和实施例12~14中使用的作为第1部位的层叠膜的反射膜,其平均反射率分别为97%、59%。为正反射性强, 完全没有散射性的反射膜。特性示于表1-1、表1-3、图7。
[实施例18~20]
此处,使用与实施例9的第1部位的层叠膜和第2部位的白色膜D相同的膜,通过透明粘接层(IV)进行贴合,并进行相对于透明粘接层(IV)厚度的反射率的协同效应的研究。由此可知,由于实施例18~20的相对平均反射率为98%以上,因此完全可以确认反射率的协同效应,特别是透明粘接层的厚度薄至3μm的实施例18,是最有效的。特性示于表1-1、表1-4。
[实施例21~24]
此处,使用与实施例12的第1部位的层叠膜和第2部位的白色膜D相同的膜,通过透明粘接层(IV)~(VI)或者空气进行贴合,并进行相对于透明粘接层折射率的反射率的协同效应的研究。由此可知,折射率为1.59的实施例23的反射膜的反射率协同效应最大。由于第1部位的层叠膜为单色调,因此在作为反射带域的波长450~550nm的相对平均反射率中,可以明确地确认该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24中,由于透明层为空气,因此不使用透明粘接剂,而形成将第1部位和第2部位重叠配置的反射膜。评价结果记载于表1-1、表1-4。
[实施例25]
改变为表1-4所示的原料,除此以外,和实施例12同样地得到作为第1部位的层叠膜。接着,实施与白色膜D的贴合。可以确认外观以及反射率的协同效应,是良好的反射膜。评价结果示于表1-1、表1-4。
[实施例26]
改变为表1-4所示的原料,除此以外,和实施例9同样地得到作为第1部位的层叠膜。接着,实施与白色膜D的贴合。外观、成型性以及反射率的协同效应高,是良好的反射膜。评价结果示于表1-1、表1-4。
[实施例27]
使用和实施例25同样的原料,对于第1部位的层叠膜,和实施例12同样地,分别将树脂A-1和树脂B-5投入到2台双螺杆挤出机中,在280℃下熔融混炼。接着,使用491层层叠装置(分流器)进行交替层叠,以491层的层叠流的形式流入流路内部,送入到PINOLE(合流器2层复合α/β)的α层流路中。另一方面,准备第3挤出机,投入形成白色膜D(成为第2部位)的基层部的母粒5,熔融混炼。接着,送入PINOLE的β层的流路,在PINOLE中使来自α层的作为第1部位的层叠流与来自β层的作为第2部位的聚合物合金的树脂流进行合流,在熔融一体成型的状态,从模唇以片材状挤出,得到未拉伸膜。
接着,和实施例3的制膜条件同样地得到厚度为202μm的反射膜。
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确认截面,结果确认了:由于第1部位的最表层为5μm的厚膜层,因此第1部位侧的层叠界面平坦,另外,由于相当于现有的透明粘接层的位置为相同的树脂,因此为不存在界面的结构。对于第2部位的漫反射,由于可以防止其从通过前述后工序设置的透明粘接层中泄漏,因此可以充分确认反射率的协同效应。另外,成型性、外观也没有问题,可以得到良好的结果。特性示于表1-1、表1-4。
[实施例28~实施例36以及比较例8~比较例13]
此处,主要以具有作为LCD背光系统反射板的性能的白色膜D、E、F作为亮度的基准值,研究使用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9~14、15~17的反射膜和比较例5~7的反射膜时的亮度提高率。
由表1-5的结果可知,在评价的膜具有反射率的协同效应的实施例28、29、31、32中,均得到了亮度提高效果,超过原先的作为第2部位的白色膜的值。另一方面,在作为反射膜,平均反射率的性能没有变化的实施例30和实施例33中,结果亮度也几乎没有变化。另外,在反射性能下降的比较例8、实施例34、实施例35、实施例36中,由于无论与白色膜的界面是否平坦,与原先的第2部位 的白色膜相比,反射率均非常小,因此未表现出反射率的协同效应,亮度也显示出相同的倾向。虽然比较例9是金属色调的反射膜,但在其单体中为白色膜以下的亮度。另外,对于比较例10的单色反射膜,源自于倾斜的反射颜色为蓝色色调,并且来自LED光源的入射角为60度时的光在入射角30~60度中的绝对反射率为95%以上,但在单体中与白色膜相比,亮度下降。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确认了亮度提高的实施例28、29、31、32的背光系统的面内颜色不均Δx、Δy全部为0.03以下,构建了能够充分实用的LCD背光系统。
[比较例14]
和实施例12的反射膜中使用的作为第2部位的层叠膜同样地,制作仅厚度改变为90μm的层叠膜。该层叠膜的反射带域为反射波长700nm~900nm的狭窄带域干涉反射膜。接着,同样地与白色膜进行贴合,进行亮度评价。在光的入射角度为30~60度时,波长450±30nm范围中的反射膜的绝对反射率小于95%。另外,未确认亮度的提高,并且显示器的色调也着色,无法用作反射膜。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反射膜可以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电子广告板、移动电话、照相机的闪光部、家电制品、汽车、游戏机等的照明部件的反射材料,以及太阳能电池背板等。
符号说明
1:第1部位(层叠膜)
1-1:与第2部位对向的第1部位的表面
1-2:第1部位的另一方的表面(反射膜的表面)
2:第2部位(白色膜)
2-1:与第1部位对向的第2部位的表面
2-2:第2部位的另一方的表面(反射膜的表面)
3:反射膜
4:来自光源的光
5:正反射
6:漫反射
7:层叠装置
71:狭缝板
72:狭缝板
73:狭缝板
8:合流器
9:连接管
10:喷嘴
11:通过狭缝板71形成的层厚度的倾斜结构
12:通过狭缝板72形成的层厚度的倾斜结构
13:通过狭缝板73形成的层厚度的倾斜结构
11L:来自狭缝板71的流出口的树脂流路
12L:来自狭缝板72的流出口的树脂流路
13L:来自狭缝板73的流出口的树脂流路
11M:与狭缝板71的流出口连通,并通过合流器进行配置的树脂流路
12M:与狭缝板72的流出口连通,并通过合流器进行配置的树脂流路
13M:与狭缝板73的流出口连通,并通过合流器进行配置的树脂流路
14:树脂流路的宽度方向的长度
15:喷嘴流入口部的膜宽度方向的长度
16:喷嘴流入口部的流路的截面
17:模唇的膜宽度方向长度
18:层的排列顺序
19:层厚度
20:表示厚膜层的厚度的点
21:树脂A的层厚度分布
22:树脂B的层厚度分布
23:LED光源
24:棱镜片
25:扩散片
26:扩散板
27:荧光管
28:导光板
29:由冲孔加工形成的反射膜的例子
30:透明粘接层(透明层)
40:构成实施例9的反射膜的第1部位的光谱反射率曲线
41:构成实施例9的反射膜的第2部位的光谱反射率曲线
42:从实施例9的反射膜的第1部位侧入射光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
43:从实施例9的反射膜的第2部位侧入射光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
44:从比较例3的反射膜的第1部位侧入射光时的光谱反射率曲线
45:构成比较例3的反射膜的第1部位单体的光谱反射率曲线
46:构成比较例3的反射膜的第2部位单体的光谱反射率曲线
47:实施例9的层叠膜单体在入射角度20度时的绝对反射率曲线
48:实施例9的层叠膜单体在入射角度40度时的绝对反射率曲线
49:实施例9的层叠膜单体在入射角度60度时的绝对反射率曲线
50:一般的白色LED照明光的强度分布(绝对反射率曲线)

Claims (15)

1.一种反射膜,其特征在于,由树脂A形成的层(A层)和由树脂B形成的层(B层)交替层叠200层以上而成的第1部位、与满足以下(I)~(III)的条件中的至少一个的由树脂C形成的第2部位在厚度方向上层叠配置,在所述层叠配置的第1部位和第2部位之间设置有空气或透明层,所述透明层的折射率为空气的折射率以下、或者为与该透明层接触的形成第1部位和第2部位的各自界面的层的折射率以下,对于从该层叠配置的膜的第1部位侧入射的光,波长400~700nm的相对平均反射率为70%以上,正反射成分的反射率为所述波长400~700nm的相对平均反射率的10%以上,并且,从层叠配置的膜的第1部位侧入射光,
(I)第2部位的空隙率为5%~90%,
(II)第2部位的无机粒子含量为5质量%~50质量%,
(III)第2部位的有机粒子的含量为3质量%~45质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膜,其中,在以2片反射膜中所述第1部位和第2部位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时,在60℃、24小时、荷重2MPa的老化处理前后的第1部位的表面粗糙度Ra的变化率小于10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膜,其中,所述透明层的厚度为0.5μm以上且10μm以下,是含有透明粘接层而形成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膜,其中,从第1部位侧表面入射的光的反射率为从第2部位侧表面入射的光的反射率值以上的波长带域存在于可见光区域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膜,其中,层叠配置的界面处的第1部位的表面粗糙度为20nm以下,第2部位的表面粗糙度为35nm以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膜,其中,所述第2部位为3层结构,内层为漫反射层,并且表层厚度为5μm以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膜,其中,所述第1部位一方的最表层的厚度为5μm以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膜,其中,所述树脂A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而形成。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膜,其中,所述树脂A或所述树脂B为萘烷酸共聚聚酯。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膜,其中,所述树脂C含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及/或共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而形成。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膜,其中,使用第1部位的反射带域400~700nm的波长范围的反射率为第2部位的反射带域400~700nm的波长范围的反射率以上的第1部位和第2部位而形成。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膜,其中,亮度L*(SCE)为22以上且70以下,所述亮度L*(SCE)是利用以反射光为对象、除去正反射光而测定颜色的SCE方式测得的亮度。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膜,其中,在光的入射角度为30度以上且小于90度的条件下,在波长450nm±30nm、波长550nm±30nm的任一波长范围中,绝对反射率为95%以上。
14.一种液晶显示器用反射板,其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膜。
15.一种LCD背光系统,由LED光源、反射膜、导光板、光扩散片、棱镜片构成,其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膜,所述反射膜在来自LED光源的蓝色发光光谱的波长中的、光的入射角为30度以上且小于90度时的绝对反射率为95%以上。
CN201380009098.0A 2012-02-13 2013-02-12 反射膜 Active CN1041697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27998 2012-02-13
JP2012-027998 2012-02-13
PCT/JP2013/053183 WO2013122025A1 (ja) 2012-02-13 2013-02-12 反射フィル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69749A CN104169749A (zh) 2014-11-26
CN104169749B true CN104169749B (zh) 2017-04-12

Family

ID=489841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9098.0A Active CN104169749B (zh) 2012-02-13 2013-02-12 反射膜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023054A1 (zh)
JP (1) JP6225706B2 (zh)
KR (1) KR101876766B1 (zh)
CN (1) CN104169749B (zh)
TW (1) TWI596385B (zh)
WO (1) WO201312202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47043B2 (en) 2013-03-15 2018-12-04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exture assessment of a coating formulation
US10586162B2 (en) 2013-03-15 2020-03-10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a coating formulation
NZ631068A (en) 2013-11-08 2015-10-30 Ppg Ind Ohio Inc Texture analysis of a coated surface using electrostatics calculations
NZ631063A (en) 2013-11-08 2015-10-30 Ppg Ind Ohio Inc Texture analysis of a coated surface using cross-normalization
NZ631047A (en) 2013-11-08 2015-10-30 Ppg Ind Ohio Inc Texture analysis of a coated surface using kepler’s planetary motion laws
JP6424474B2 (ja) * 2014-06-04 2018-11-21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反射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備えてなる液晶表示装置、照明装置、装飾用物品
JP6551232B2 (ja) * 2014-08-07 2019-07-31 東レ株式会社 多層積層フィルム
US9607403B2 (en) 2014-10-28 2017-03-28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Pigment identification of complex coating mixtures with sparkle color
CN105744768A (zh) 2014-12-11 2016-07-06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壳体、该壳体的制备方法及应用该壳体的电子装置
CN107111014B (zh) * 2015-01-05 2020-05-19 帝人薄膜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直下型面光源用白色反射膜及使用该膜的直下型面光源
WO2016151431A1 (en) * 2015-03-20 2016-09-29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 Reflective articles comprising a micro-cellular structure and having improved reflectivity
CN107407749A (zh) * 2015-03-20 2017-11-28 沙特基础工业全球技术公司 包括微孔结构且具有改善的反射率的反射物品
WO2016190183A1 (ja) * 2015-05-27 2016-12-01 東レ株式会社 積層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9440062B (zh) * 2015-07-17 2021-02-05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金属掩模基材、金属掩模基材的管理方法、金属掩模以及金属掩模的制造方法
US10725207B2 (en) * 2015-08-19 2020-07-28 Young Optics Inc. Optical apparatus having organic-inorganic composite material
US10351077B2 (en) 2015-08-25 2019-07-16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Vehicle member
CN106908989B (zh) * 2016-01-13 2020-09-01 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分层叠合反射膜的制造方法
US10613727B2 (en) 2016-02-19 2020-04-07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Color and texture match ratings for optimal match selection
US9818205B2 (en) 2016-02-19 2017-11-14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Simplified texture comparison engine
JP6786853B2 (ja) * 2016-04-14 2020-11-18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のヒートシール性の評価方法
TWI598232B (zh) * 2016-07-01 2017-09-11 長興材料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聚醯亞胺乾膜及其用途
CN106199797A (zh) * 2016-08-12 2016-12-07 苏州柯创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加工性能优良的pet反射膜
CA3037044A1 (en) * 2016-09-21 2018-03-29 Magic Leap,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ptical systems with exit pupil expander
CN108116017A (zh) * 2016-11-30 2018-06-05 东丽先端材料研究开发(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发电用反射板
JP2020114626A (ja) * 2017-05-10 2020-07-3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反射フィルム、反射光学素子、反射光学素子の成形方法及び反射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EP3650893A4 (en) * 2017-07-07 2021-04-07 Toyobo Film Solutions Limited MULTI-LAYER STACK OF FILM
US10422491B2 (en) 2017-07-20 2019-09-2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mall size side-emitting LED lighting strip
JP2019049684A (ja) * 2017-09-07 2019-03-28 東レ株式会社 トレイ形状を有する反射板
CN109686276B (zh) * 2017-10-19 2021-09-14 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智能橱窗系统
US11119035B2 (en) 2018-04-26 2021-09-14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apid coating composition determinations
US10871888B2 (en) 2018-04-26 2020-12-22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Systems, methods, and interfaces for rapid coating generation
US10970879B2 (en) 2018-04-26 2021-04-06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Formul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employing target coating data results
US11874220B2 (en) 2018-04-26 2024-01-16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Formul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employing target coating data results
CN109031794B (zh) * 2018-10-26 2024-01-30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反射片、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CN109188781A (zh) * 2018-11-23 2019-01-1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7308475B2 (ja) * 2019-01-25 2023-07-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色変換素子
KR20200133862A (ko) 2019-05-20 2020-12-0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WO2021096533A1 (en) * 2019-11-15 2021-05-20 Applied Materials, Inc. Optical reflector film, display with optical reflector fil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optical reflector film
JP7468064B2 (ja) * 2020-03-30 2024-04-16 Jnc株式会社 カチオン重合性組成物
CN112339356A (zh) * 2020-10-21 2021-02-09 宁波东旭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漫反射膜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81035A (zh) * 2003-04-28 2006-05-31 三菱树脂株式会社 用于液晶显示的反射板及其制造方法、背光源组件
CN101441285A (zh) * 2007-11-22 2009-05-27 王嘉庆 反射片
CN101592747A (zh) * 2008-05-28 2009-12-02 Lg电子株式会社 光学片,背光单元和液晶显示器
CN101932444A (zh) * 2008-02-01 2010-12-29 东丽株式会社 层叠膜、成形体以及反射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177714C (en) * 1993-12-21 2005-08-09 Andrew J. Ouderkirk Multilayered optical film
KR100432457B1 (ko) * 1993-12-21 2004-05-22 미네소타 마이닝 앤드 매뉴팩춰링 캄파니 휘도 향상 디바이스
US5882774A (en) * 1993-12-21 1999-03-16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Optical film
JPH11508702A (ja) * 1995-06-26 1999-07-27 ミネソタ マイニング アンド マニュファクチャリング カンパニー 多層光学フィルムリフレクタを備えたバックライトシステム
AU6390396A (en) * 1995-06-26 1997-01-30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Multilayer polymer film with additional coatings or layers
US5825543A (en) * 1996-02-29 1998-10-20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Diffusely reflecting polarizing element including a first birefringent phase and a second phase
US5867316A (en) * 1996-02-29 1999-02-02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Multilayer film having a continuous and disperse phase
US6654085B1 (en) * 1999-02-10 2003-11-25 Kimoto Co., Ltd. Front scattering film with a light scattering layer and a peelable substrate
JP2004151707A (ja) * 2002-10-11 2004-05-27 Yupo Corp 光反射体
JP2005115243A (ja) * 2003-10-10 2005-04-28 Sony Corp 反射型スクリー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938614B (zh) * 2004-03-30 2010-05-05 旭化成电子材料株式会社 反射板及其制备方法
US8388331B2 (en) * 2004-05-31 2013-03-05 Toray Industries, Inc. Liquid flow converg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ulti-layer film
JP4110482B2 (ja) * 2004-10-21 2008-07-02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鏡面反射フィルム
JP4555833B2 (ja) * 2004-12-08 2010-10-06 株式会社きもと 反射型スクリーン
US20060228559A1 (en) * 2005-04-06 2006-10-12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ptical bodies with optical films having specific functional layers
JP2007003764A (ja) * 2005-06-23 2007-01-11 Toray Ind Inc 反射フィルム
KR20070071346A (ko) * 2005-12-30 2007-07-04 쓰리엠 이노베이티브 프로퍼티즈 컴파니 복굴절성 중합체 층을 포함하는 휘도 증강용 광학필름복합체
US7320823B2 (en) * 2006-02-14 2008-01-22 Kimoto Co., Ltd. Light diffusing body and a transmission type screen
JP4548430B2 (ja) * 2006-03-02 2010-09-22 東レ株式会社 反射板用白色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US7956954B2 (en) * 2008-05-28 2011-06-07 Lg Electronics Inc. Optical sheet,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2010052329A (ja) * 2008-08-29 2010-03-11 Toray Ind Inc 液晶反射用白色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0201644A (ja) * 2009-02-27 2010-09-16 Fujitsu Component Ltd 装飾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12571B2 (ja) * 2009-11-20 2015-05-07 東レ株式会社 ハーフミラー調タッチセンサー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81035A (zh) * 2003-04-28 2006-05-31 三菱树脂株式会社 用于液晶显示的反射板及其制造方法、背光源组件
CN101441285A (zh) * 2007-11-22 2009-05-27 王嘉庆 反射片
CN101932444A (zh) * 2008-02-01 2010-12-29 东丽株式会社 层叠膜、成形体以及反射体
CN101592747A (zh) * 2008-05-28 2009-12-02 Lg电子株式会社 光学片,背光单元和液晶显示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023054A1 (en) 2015-01-22
JPWO2013122025A1 (ja) 2015-05-11
CN104169749A (zh) 2014-11-26
WO2013122025A1 (ja) 2013-08-22
TW201339652A (zh) 2013-10-01
JP6225706B2 (ja) 2017-11-08
KR20140123560A (ko) 2014-10-22
TWI596385B (zh) 2017-08-21
KR101876766B1 (ko) 2018-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69749B (zh) 反射膜
CN1128375C (zh) 粘接的结构逆向反射片及其制造方法
CN1217779C (zh) 多层光学膜的制备方法
CN1293393C (zh) 抗反射膜,光学元件和视觉显示器
KR102538377B1 (ko) 조명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
JP5211433B2 (ja) Led用反射体
WO2015025950A1 (ja) 光変換部材、ならびにこれを含む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9540364A (ja) 偏光分割微細構造を有する反射偏光子
EP2666633A1 (en) Layered polyester film and hardcoat film
JP5935393B2 (ja) 積層フィルム
WO2002016132A1 (fr) Structure stratifiee d'aspect attrayant et son utilisation
TW201012647A (en) Continuous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crylic resin sheet
TW201346327A (zh) 光控制薄膜及p-偏振多層膜光學薄膜堆疊
JP5127306B2 (ja) 感光性粘着樹脂用保護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9262466A (ja) 成形体または積層フィルム
JP6525111B1 (ja) 光源ユニット
JP5518447B2 (ja) 積層反射フィルム及び多層光学フィルム
CN108604024A (zh) 一体式光学膜组件
US20150027614A1 (en) Decorative molding film
JP6962146B2 (ja) 光源ユニットおよ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TW200821618A (en) Filter for plasma displayer
JP7185013B2 (ja) 積層体、金属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樹脂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10122663A (ja) 光学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2018087975A (ja) 光源ユニット
TW200946966A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optical film and its produc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