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11014B - 直下型面光源用白色反射膜及使用该膜的直下型面光源 - Google Patents

直下型面光源用白色反射膜及使用该膜的直下型面光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11014B
CN107111014B CN201580072416.7A CN201580072416A CN107111014B CN 107111014 B CN107111014 B CN 107111014B CN 201580072416 A CN201580072416 A CN 201580072416A CN 107111014 B CN107111014 B CN 1071110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ource
film
layer
particles
direct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241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11014A (zh
Inventor
仓垣雅弘
浅井真人
冈田真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bo Film Solutions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ijin Film Solution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ijin Film Solutions Ltd filed Critical Teijin Film Solution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1110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110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110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110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2/00Systems of lighting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main groups F21S4/00 - F21S10/00 or F21S19/00, e.g. of modular constru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Abstract

一种直下型面光源用白色反射膜,该直下型面光源具有带透镜罩的光源,该直下型面光源用白色反射膜具有反射层A和以树脂为主要构成成分且含有颗粒的表面层B,其特征在于,表面层B的表面在入射为角85度时的光泽度在3以上、小于16,入射角为60度时的光泽度在17以上、小于50。该膜在用于使用具备透镜罩(特别是反射型透镜罩)的光源作为光源的直下型面光源用途时,可适宜地抑制亮度不均。

Description

直下型面光源用白色反射膜及使用该膜的直下型面光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合用作直下型面光源的反射板的白色反射膜,以及使用该反射膜的直下型面光源。特别地,涉及一种适合用作液晶显示装置的直下型面光源的反射板的白色反射膜。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LCD)的背光单元中,存在有以下类型:在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具备光源和反射膜的直下型,以及在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上设置背面具有反射板的导光板,在所述导光板的侧面具备光源的侧光型。以往,作为大型LCD中所使用的背光单元,从画面亮度和画面内亮度的均匀性的角度考虑,主要采用使用CCFL的直下型CCFL背光单元作为光源,而侧光型曾常用于笔记本电脑等相对小型的LCD中,但近年来,由于光源和导光板的发展,即使是侧光型背光单元,其亮度和屏幕内亮度的均匀性也得到提高,不仅在相对小型的LCD中,在大型的LCD中也开始在使用侧光型背光单元。由此,可获得使LCD更薄的好处。作为所述侧光型背光单元,常采用使用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光源的侧光型LED背光单元。
此外,进一步地,近年来,基于减少耗电量和通过省略导光板而削减成本等原因,使用LED作为光源的直下型背光单元(直下型LED背光单元)开始得到使用(专利文献1、2)。此类直下型LED背光单元通常采用在与反射板大致相同平面上设置LED光源的形式。
在直下型LED背光单元中,为抑制耗电量、制造成本,宜在配置上尽可能地增大LED间的距离,减少使用的LED个数。但若增大LED间的距离,则存在显示装置中LED上对应的位置会变亮,LED间对应的位置会变暗等、容易产生亮度不均(亮度斑)的问题。此外,若减少LED个数,则由于LED的光会难以到达背光单元的周边部分,因此,存在画面周边部容易变暗,形成亮度不均的问题。
为此,为抑制这些亮度不均,有人提出了将多片透镜片或扩散片层叠后使用(例如专利文献3、4),或采用使LED光源至扩散板间的距离更宽的结构的方法,但前者存在光损耗趋于增大、亮度降低的问题,后者则存在由于背光单元变厚,作为显示装置的设计性差的问题。
另外,作为抑制使用CCFL光源的直下型背光单元中的亮度不均的技术,有人提出了采用一种具备凹凸状表面的反射膜的方案(专利文献5、6)。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20433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0-21089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12-24276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2012-94266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特开2010-266801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专利特开2006-3187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另一方面,在直下型LED背光单元中,如上所述,由于LED光源在与反射膜大致相同平面上的反射膜之上,因此,与以往的直下型CCFL背光单元相比,光源和反射膜的相对位置不同。具体地,直下型LED背光单元中光源与反射膜间的距离更近。因此,本发明人发现,对于抑制直下型LED背光单元中的亮度不均,以往就直下型CCFL背光单元而提出的抑制亮度不均的技术存在不够充分的情况,并将此作为着眼点。
进一步地,对于与此类亮度不均有关的课题,也有人研究采用对与光源(LED光源)组合使用的透镜罩(lens cap)进行改进的方法。
例如,反射型(也称广角扩散型)透镜罩在从光源(LED光源)朝向LCD前表面方向照射的光中次要的一少部分光被直接从LCD前表面方向取出的同时,使主要的光在透过透镜罩时反射至背面侧,并导入设置在比光源更靠近背面侧的反射膜上,通过反射膜再反射到前表面方向,从前表面方向取出光,由此减少有光源处和无光源处的亮度差,抑制亮度不均。
此外,上方扩散型透镜罩具有如下功能:在从光源朝向LCD前表面方向照射的光中的一部分被直接从LCD前表面方向取出的同时,使其余的一部分光在照射到透镜罩时被反射回透镜罩内,通过设置在透镜罩内的底面的具有棱柱形状等的扩散反射板等,使光在漫射的同时再次朝前表面方向反射。通过上方扩散型透镜罩,可以增加反射光的漫射成分,抑制亮度不均。
然而,本发明人发现,例如在使用反射型透镜罩的情况下,由于在透过透镜罩时被反射至背面侧的光在反射膜上是以低角度(大的入射角)入射,上述射入反射膜的入射光的状况与使用CCFL作为光源时有很大不同,因而存在以往的用于抑制CCFL光源中的亮度不均的技术不够充分,亮度不均的抑制效果差的情况,并将此作为着眼点。
鉴于上述背景技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白色反射膜,其在用于使用具备透镜罩(特别是反射型透镜罩)的光源作为光源的直下型面光源用途时,可良好地抑制亮度不均。
本发明人发现,在使用具备透镜罩(特别是反射型透镜罩)的光源作为光源的、光源和反射膜间的距离近的直下型面光源中,光会以低角度进行入射反射膜,而以往的反射膜在入射角度低时反射光的扩散性低,因此会产生亮度不均,并将此作为着眼点。即,本发明人认为其机理如下:近年来的直下型LED背光单元(还包括如上所述的使用透镜罩的直下型LED背光单元)以光射入反射膜的入射角约为60°的成分为主,在以往的反射膜中,以这样的低角度入射的光的反射光的扩散性低,为镜面反射性,因此,这样的反射光选择性地照射一部分,具体地,容易光源(LED光源)的周边部变亮,产生亮度不均。
另一方面,还可考虑如下机理:由于背光单元的周边部离光源的距离长,光难以到达,因此,容易周边部变暗,产生亮度不均。为抑制该周边部的亮度不均,对于以更低角度(大的入射角)入射反射膜的光,设想使其尽可能地不漫射而反射、直至远处会是有效的。
并且,本发明人发现,通过在反射层的表面设置含有颗粒的表面层,并使所述表面层的光泽度在特定范围,可以在使用上面所述的那样的透镜罩时,同时抑制光源与光源间的亮度不均(光源间亮度不均)以及背光单元周边部的亮度不均,并由此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为达成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构成。
1.一种直下型面光源用白色反射膜,所述直下型面光源具有带透镜罩的光源,所述直下型面光源用白色反射膜具有反射层A和以树脂为主要构成成分且含有颗粒的表面层B,其中,表面层B的表面在入射角为85度时的光泽度在3以上、小于16,入射角为60度时的光泽度在17以上、小于50。
2.根据上述1所述的直下型面光源用白色反射膜,其中,所述透镜罩为反射型透镜罩。
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直下型面光源用白色反射膜,其中,反射层A含有空隙(void),该空隙体积分数在15体积%以上、70体积%以下。
4.根据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直下型面光源用白色反射膜,其中,光源为LED光源,该LED光源设置于反射膜之上。
此外,本发明还包括以下内容。
5.一种直下型面光源,其具有带透镜罩的光源,其特征在于,使用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白色反射膜。
6.根据上述5所述的直下型面光源,其中,所述透镜罩为反射型透镜罩。
7.根据上述5或6所述的直下型面光源,其中,所述光源为LED光源。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光源与反射板配置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2为表示光源与反射板配置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白色反射膜具有反射层A和表面层B。
下文中,对构成本发明的各构成成分进行详细说明。
[反射层A]
本发明中的反射层A只要可发挥合适的反射特性则没有特别限定,但特别适宜为包含热塑性树脂和空隙形成剂,使其通过含有空隙形成剂而在层中含有空隙,因而呈现白色的层。作为所述空隙形成剂,具体见后述,但例如可使用无机颗粒、与构成该反射层A的热塑性树脂为非相容的树脂(下文中有时也称为非相容树脂。)。此外,反射层A的波长550nm的反射率优选为95%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6%以上,特别优选为97%以上。由此,可以容易地使白色反射膜的反射率在优选范围内。
如上所述地,反射层A优选在层中具有空隙,该空隙的体积在反射层A的体积中所占的比例(空隙体积分数)优选为15体积%以上、70体积%以下。通过使其在该范围内,可增大反射率的提高效果,易于获得如上所述的反射率。此外,可增大成膜拉伸性的提高效果。空隙体积分数过低时,趋于难以获得优选的反射率。从该角度考虑,反射层A中的空隙体积分数进一步优选为30体积%以上,特别优选为40体积%以上。另一方面,该数值过高时,成膜拉伸性的提高效果趋于降低。从该角度考虑,反射层A中的空隙体积分数进一步优选为65体积%以下,特别优选为60体积%以下。
空隙体积分数可通过调整反射层A中的空隙形成剂的种类或尺寸、含量而达成。
(热塑性树脂)
作为构成反射层A的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举出含有聚酯、聚烯烃、聚苯乙烯、丙烯酸的热塑性树脂。其中,从可获得机械特性和热稳定性优异的白色反射膜的角度考虑,优选聚酯。
作为所述聚酯,优选为使用含有二羧酸成分和二醇成分的聚酯。作为该二羧酸成分,可举出来源于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2,6-萘二羧酸、4,4'-二苯基二羧酸、己二酸、癸二酸等的成分。作为二醇成分,可举出来源于乙二醇、1,4-丁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1,6-己二醇等的成分。在这些聚酯之中,优选芳香族聚酯,特别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可为均聚物,但从抑制沿单轴或双轴拉伸薄膜时的结晶化,增大成膜拉伸性的提高效果的角度考虑,优选为共聚物。作为共聚成分,可举出上述的二羧酸成分和二醇成分,但从提高耐热性,成膜拉伸性的提高效果高的角度考虑,优选来源于间苯二甲酸、2,6-萘二羧酸的成分。以聚酯的总二羧酸成分100mol%为基准,共聚成分的比例可例如为1~20mol%,优选为2~18mol%,进一步优选为3~15mol%,特别优选为7~11mol%。通过使共聚成分的比例在此范围内,成膜拉伸性的提高效果优异。此外,热尺寸稳定性优异。
(空隙形成剂)
反射层A中,使用无机颗粒作为空隙形成剂时,作为无机颗粒,优选为白色无机颗粒。作为该白色无机颗粒,可举例为硫酸钡、二氧化钛、二氧化硅、碳酸钙颗粒。关于这些无机颗粒,只要选择可使白色反射膜具有合适的反射率的平均粒径和含量即可,它们没有特别限制。优选可使反射层A和白色反射膜的反射率在本发明的优选范围内即可。此外,可使反射层A中的空隙体积分数在本发明的优选范围内即可。考虑到这些因素,无机颗粒的平均粒径例如为0.2~3.0μm,优选为0.3~2.5μm,进一步优选为0.4~2.0μm。此外,以反射层A的质量为基准,无机颗粒的含量优选为20~60质量%,更优选25~55质量%,最优选为31~53质量%。此外,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颗粒形态,可将其在聚酯中适度地分散,不易发生颗粒的凝聚,可获得没有粗大突起的薄膜,此外,同时可以抑制拉伸时以粗大颗粒为起点的断裂。无机颗粒可为任意的颗粒形状,例如,可为板状、球状。为使无机颗粒的分散性提高,也可对其进行表面处理。
使用非相容树脂作为空隙形成剂时,作为非相容树脂,只要与构成层的热塑性树脂为非相容则没有特别限制。例如,该热塑性树脂为聚酯时,优选聚乙烯或聚丙烯等聚烯烃、环烯烃、聚苯乙烯、聚甲基戊烯等。它们可为颗粒形态。此外,关于其含量,与使用无机颗粒时同样地,只要选择可使白色反射膜具有合适的反射率的平均粒径和含量即可,它们没有特别限制。优选可使反射层A和白色反射膜的反射率在本发明的优选范围内即可。此外,可使反射层A中的空隙体积分数在本发明的优选范围内即可。考虑到这些因素,以反射层A的质量为基准,该含量优选为10~50质量%,更优选为12~40质量%,最优选为13~35质量%。
(其他成分)
在不妨害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反射层A可含有其他成分,例如紫外线吸收剂、防氧化剂、防静电剂、有机或无机的荧光物、荧光增白剂、蜡、不同于空隙形成剂的颗粒或树脂等。
[表面层B]
下文中对本发明中的表面层B进行详细叙述。
本发明中的表面层B为以树脂为主要构成成分且含有颗粒的层。进一步地,在该表面层B的表面(与反射层A为相反侧的表面)上,经由所述颗粒而形成有突起,且因所述突起,可使特定角度下的光泽度(其表示特定角度下的反射光的扩散性。)在规定的范围内。这里,“主要构成成分”表示表面层B含有树脂以外的必要成分以及任意成分,为其余下的量。例如,相对于表面层B的质量,优选为5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6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0质量%以上。
(光泽度)
本发明中,在表面层B的表面上使用光泽度测定装置实施反射光分析,入射角60°时的光泽度为17以上、小于50。通过使其具有这样的形态,可对入射的光的反射光赋予合适的扩散性,由此可以抑制光源附近部的亮度不均(光源附近为亮部,光源与光源之间为暗部的亮度不均)。入射角60°时的光泽度较大时,对于以低角度入射的光来说,其反射光的扩散性不足,从光源(LED光源)发出的光以接近镜面反射的状态发生反射,由此光源附近部变得明亮,产生了亮度不均。从上述角度考虑,入射角60°时的光泽度优选小于40,更优选小于35,进一步优选小于30,特别优选小于25,最优选为22以下。此外,虽然为了抑制该光源附近部的亮度不均,优选入射角60°时的光泽度较小,但若其过小的话,则光难以到达背光单元周边部而变暗,故背光单元周边部的亮度不均(该周边部为暗部的亮度不均)增大。因此,入射角60°时的光泽度的下限优选为18。
另一方面,本发明中,为了抑制上述背光单元周边部的亮度不均,使入射角85°时的光泽度为3以上、小于16。通过使其具有这样的形态,可以适度抑制以相对较低角度入射的光的反射光的扩散性,由此可抑制上述背光单元周边部的亮度不均。入射角85°时的光泽度较小时,对于以相对较低的角度入射的光来说,其反射光的扩散性过大,从光源(LED光源)发出的光几乎全部发生扩散,难以到达背光单元的周边部,因此产生了背光单元周边部为暗部的亮度不均。从上述角度考虑,入射角85°时的光泽度优选为5以上,更优选为7以上,进一步优选为8以上,特别优选为9以上。此外,虽然为了抑制该背光单元周边部的亮度不均,优选入射角85°的光泽度较大,但若其过大的话,大量的光到达周边,反而会发生周边部变得过于明亮的问题。进一步地,光源附近部的亮度不均(光源附近为亮部的亮度不均)趋于增大,因而入射角85°的光泽度的上限优选为15,更优选为14,进一步优选为13。
为了使表面层B上的表面光泽度的形态为上述形态,可举出采用如后述的颗粒形态或制备方法。此外,表面层B的形成可举出以共挤出法或层压法进行层叠,通过涂布进行层叠等方法。进一步地,可通过在表面进行适当的等离子体处理等表面处理,形成满足上述形态的表面。
(树脂)
作为构成本发明中的表面层B的树脂,优选热塑性树脂。
作为构成表面层B的热塑性树脂,可使用与上述构成反射层A的热塑性树脂相同的热塑性树脂。其中,从获得机械特性及热稳定性优异的白色反射膜的角度考虑,优选聚酯。此外,在通过涂布法形成表面层B时,可优选使用丙烯酸树脂作为所述热塑性树脂。
作为所述聚酯,可使用与上述反射层A中的聚酯相同的聚酯。在这些聚酯之中,从获得机械特性及热稳定性优异的白色反射膜的角度考虑,优选芳香族聚酯,特别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可为均聚物,但从抑制沿单轴或双轴拉伸薄膜时的结晶化,增大成膜拉伸性的提高效果的角度考虑,优选为共聚物。作为所述共聚成分,可举出在反射层A一项中所述的二羧酸成分、二醇成分,但从提高耐热性,成膜拉伸性的提高效果高的角度考虑,优选来源于间苯二甲酸、2,6-萘二羧酸的成分。以聚酯的总二羧酸成分100mol%为基准,共聚成分的比例可例如为1~20mol%,优选为2~18mol%,进一步优选为3~17mol%,特别优选为12~16mol%。通过使共聚成分的比例在此范围内,成膜拉伸性的提高效果优异。此外,热尺寸稳定性优异。
此外,本发明中的表面层B也可在使用上述热塑性树脂的同时使用交联剂,从而具有交联结构。在此情况下,可使用具有能与交联剂的反应性基团反应的官能团的热塑性树脂,形成由交联剂和热塑性树脂形成的交联结构,也可为使用不具有能与交联剂的反应性基团反应的官能团的热塑性树脂,而具有热塑性树脂基质,和交联剂发生交联而成的交联结构基质的形态。如果具有交联结构的话,表面层B的强度趋于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具有的交联结构过多的话,薄膜的回收性趋于恶化,从该角度考虑,优选交联结构不要过多。
表面层B可在薄膜的制造中或制造后,通过涂布涂液而形成,也可以采用例如共挤出法,与反射层A同时形成。为了如上所述地使表面层B具有交联结构,优选通过涂布涂液来形成。从上述角度考虑,以构成涂液的固体成分为基准,交联剂的含量优选为3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3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20质量%以下。此外,该含量优选为1质量%以上,更优选为2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5质量%以上。
作为在制造薄膜后,通过涂布涂液形成表面层B时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可举出以下实施方式:使用涂布装置,以规定量在薄膜上涂布用于形成表面层B的涂液(该涂液通过在溶剂中分散或溶解颗粒、树脂(优选为热塑性树脂)、作为任意成分的交联剂或其他成分而获得),通过温度70~120℃,优选为设定为分步升温的烘箱进行干燥,形成表面层B。作为该涂布装置,可使用例如模头涂布装置或凹版辊涂装置。此外,作为溶剂,可使用甲乙酮(MEK)、乙酸乙酯、甲苯等。作为涂液的固体成分浓度,优选为20~50质量%,由此可易于抑制颗粒的凝聚,提高抑制颗粒脱落的效果。
(颗粒)
在本发明中,满足表面层B的表面上的上述光泽度的形态(反射光的扩散性)至关重要。只要能够满足这样的形态,对于颗粒的平均粒径或含量没有特别限制,可举出以下的形态作为优选的形态。
关于表面层B中所使用的颗粒,平均粒径优选为0.5μm以上、小于20.0μm。通过使其为这样的形态,易于满足上述的表面光泽度的形态。如果平均粒径过小的话,趋于难以形成高度高的突起,由相对较低角度入射的光的反射光的扩散性趋于减小(入射角85°的光泽度趋于增大),趋于容易产生由此引起的上述亮度不均。从该角度考虑,颗粒的平均粒径更优选为1.0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μm以上,特别优选为3.0μm以上。另一方面,如果使用的颗粒过大的话,对于由更上方入射的光的扩散性趋于减小(入射角60°的光泽度趋于增大),趋于容易产生由此引起的上述亮度不均。进一步地,颗粒趋于易于从表面层B脱落,如果颗粒脱落的话,整体上反射光的扩散性趋于减小。从该角度考虑,其更优选为18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7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μm以下,特别优选为13μm以下。
此外,为更容易地满足表面层B表面上的上述表面光泽度的形态,以表面层B的体积为基准,表面层B中的颗粒的含量优选为3~50体积%。如果含量过低的话,则表面扩散性趋于整体上减小(入射角60°的光泽度与入射角85°的光泽度均趋于增加),趋于容易产生由此引起的上述亮度不均。从该角度考虑,含量更优选为10体积%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体积%以上,特别优选为20体积%以上,最优选为25体积%以上,此外,更优选为45体积%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体积%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35体积%以下,特别优选为30体积%以下。
本发明中,表面层B中所使用的颗粒,不计其种类,可为有机颗粒,也可为无机颗粒,也可为有机无机复合颗粒。更具体地,对于特别优选的形态进行说明的话,作为优选的有机颗粒,例如可举出如聚四氟乙烯那样的含氟树脂颗粒、高耐热尼龙颗粒、高耐热丙烯酸颗粒等。此外,作为优选的无机颗粒,可举出氧化钛颗粒、硫酸钡、碳酸钙、氧化锌颗粒、氧化锆颗粒、氧化铝颗粒、二氧化硅颗粒等。其中,优选凝聚颗粒,进一步优选凝聚无机颗粒,特别优选凝聚二氧化硅颗粒。通过采用像这样的优选颗粒,可更容易地达成本发明所规定的表面光泽度的形态。
本发明中,通过采用凝聚颗粒作为颗粒,由于可期待在凝聚颗粒中的光的漫射,易于适当地提高低入射角光的反射光的扩散性,即易于使入射角60°的光泽度及入射角85°的光泽度进一步适当地降低,因而优选。此外,通过采用凝聚颗粒,可具有进一步抑制成膜拉伸时的断裂缺陷、抑制利用自行回收原料(自己回収原料)生产薄膜时的断裂缺陷或影响光学特性等效果。
此外,上述的无机颗粒及高耐热尼龙颗粒、高耐热丙烯酸颗粒具有即使进行加热加工也不易发生熔融或产生气体的效果。进一步地,在形成表面层B时不易使粒度分布和形状发生变化的方面也优选。
(其他成分)
在不妨害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表面层B也可含有上述构成成分之外的成分。作为该成分,例如可举出紫外线吸收剂、防氧化剂、防静电剂、有机或无机的荧光物、荧光增白剂、蜡、不同于上述颗粒的颗粒或不同于上述树脂的树脂等。
此外,在不妨害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表面层B也可含有在反射层A中所列举的空隙形成剂,通过具有这样的形态,可以增大反射率的提高效果。反之,如果减少表面层B中的空隙形成剂的含量,或是不含空隙形成剂的话,可增大成膜拉伸性的提高效果。从上述角度考虑,表面层B中的空隙体积分数(表面层B中的空隙的体积相对于表面层B体积的比例)优选为0体积%以上、小于15体积%,进一步优选为5体积%以下,特别优选为3体积%以下。特别地,在本发明中,基于同时增大反射特性和成膜拉伸性的提高效果的角度,特别优选同时采用上述反射层A中的优选空隙体积分数,以及所述表面层B中的优选空隙体积分数。
[层构成]
本发明中的反射层A的厚度优选为80~300μm。由此可以增大反射率的提高效果。若其过薄,则反射率的提高效果降低,另一方面,若其过厚则效率不足。从该角度考虑,更优选为150~250μm。
此外,表面层B的厚度(具有多层时,指在光源侧形成作为反射面的最外层的1层的厚度)优选为5~70μm。由此,通过与上述的优选形态的颗粒组合,可易于使表面层B的表面光泽度形态更为优选,由此趋于进一步地增大抑制亮度不均的提高效果。此外,在实际使用时,不易发生由热挠曲或收缩等引起的缺陷。如果表面层B过薄的话,趋于易发生形成于表面层B表面的突起中的颗粒的脱落,若其脱落的话,则反射光的扩散性趋于减小。此外,成膜拉伸性趋于降低。另一方面,若其过厚的话,趋于难以形成突起,低角度反射光的扩散性趋于降低,趋于难以达成上述的入射角60°的光泽度及入射角85°的光泽度。此外,反射率趋于降低。所述角度考虑,更优选为10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5μm以上,特别优选为18μm以上,此外,更优选为6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μm以下,更进一步优选为40μm以下,特别优选为30μm以下。
本发明中,作为表面层B的形成方法,优选举出共挤出法、层压法及涂布法(后述的各种涂布方法)。若除了可形成上述优选的突起、容易实现本发明的光泽度以外,还考虑到各个方法的工序适用性,则在共挤出法中,表面层B的更优选的厚度范围与上述范围相同。此外,在涂布法中,更优选为6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6.5μm以上,此外,更优选为1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μm以下。
关于白色反射膜的层叠构成,在将反射层A表示为A、表面层B表示为B时,可举出B/A的2层构成、B/A/B的3层构成、B/A/B’/A的4层构成(此处,B’表示与表面层B具有相同构成的内层B’。),或将B设置在至少任意一侧的最外层的5层以上的多层构成。特别优选B/A的2层构成、B/A/B的3层构成。最优选为B/A/B的3层构成,可进一步提高成膜拉伸性。此外,不易发生卷曲等问题。
关于反射层A和表面层B,特别是在通过共挤出法或层压法形成表面层B时,以白色反射膜全体的厚度为100%时,反射层A的厚度占比优选为50~95%,更优选为60~90%,进一步优选为70~90%,此外,表面层B的厚度占比优选为5~50%,更优选为10~40%,进一步优选为10~30%。由此,可在使工序适当性良好的同时,进一步改善反射特性和成膜拉伸性等各个特性的均衡性。此外,当其以涂布法形成时,反射层A的厚度占比优选为90~99%,更优选为92~98%,进一步优选为93~97%,此外,表面层B的厚度占比优选为1~10%,更优选为2~8%,进一步优选为3~7%。由此,可在使工序适当性良好的同时,增大反射特性的提高效果。本文中,各层的厚度占比在各层具有多层时,指多层的累积厚度之间的比例。
本发明中,只要不妨害本发明的目的,在反射层A和表面层B以外还可以具有其他层。例如,可具有用于赋予防静电性或导电性、紫外线耐久性等功能的层。此外,为提高薄膜的成膜拉伸性,可设置空隙体积分数相对较低(优选为0体积%以上、小于15体积%,进一步优选为5体积%以下,特别优选为3体积%以下)的支撑层C。
[薄膜的制造方法]
下文中对制造本发明的白色反射膜的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在制造本发明的白色反射膜时,从成膜拉伸性的角度考虑,优选在通过熔融挤出法等而获得的反射层A上,通过熔融树脂涂布法(包括熔融挤出树脂涂布法)、涂液涂布法(包括在线涂布法和离线涂布法)、共挤出法及层压法等形成表面层B,而形成层叠构成。其中,本发明的白色反射膜特别优选为通过共挤出法层叠反射层A和表面层B而制造。此外,优选反射层A与表面层B通过共挤出法而直接层叠。通过像这样地以共挤出法进行层叠,在提高反射层A和表面层B的界面紧贴性的同时,没有必要经由粘合薄膜的工序、用以在薄膜成膜后另行形成表面层B的工序,可低价且容易地量产。
下文中对于采用聚酯作为构成反射层A的热塑性树脂及构成表面层B的热塑性树脂,采用共挤出法作为层叠方法时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该方法,此外,可参考下述内容同样地制造其他形态。此时,在不含有挤出工序的情况下,下文中的“熔融挤出温度”可置换为例如“熔融温度”。另外,此处所使用的聚酯的熔点设为Tm(单位:℃)、玻璃化转变温度设为Tg(单位:℃)。
首先,作为用于形成反射层A的聚酯组合物,准备混合有聚酯、空隙形成剂、其他任意成分的组合物。此外,作为用于形成表面层B聚酯组合物,准备混合有聚酯、颗粒、其他任意成分的组合物。这些聚酯组合物经干燥充分地除去水分而进行使用。
接着,将干燥后的聚酯组合物、各自投入到不同的挤出机中,进行熔融挤出。熔融挤出温度有必要在Tm以上,为Tm+40℃左右即可。
此外,此时优选使用由丝径15μm以下的不锈钢细线构成的平均筛孔为10~100μm的无纺布型过滤器,过滤薄膜制造中所使用的聚酯组合物、特别是反射层A中所使用的聚酯组合物。通过实施该过滤,可以抑制通常容易发生凝聚形成粗大凝聚颗粒的颗粒的凝聚,获得粗大异物少的薄膜。另外,无纺布的平均筛孔优选为20~50μm,进一步优选为15~40μm。过滤后的聚酯组合物通过在熔融状态下,采用使用供料头的同时多层挤出法(共挤出法),以多层状态从模头挤出,制造未拉伸层叠片材。经模头挤出的未拉伸层叠片材,在流延鼓上冷却固化,作为未拉伸层叠薄膜。
接着,将该未拉伸层叠薄膜通过辊加热、红外线加热等进行加热,沿成膜机械轴方向(下文中有时称为纵向、长度方向或MD。)进行拉伸获得纵向拉伸薄膜。该拉伸优选利用2个以上的辊的周向速度差来进行。纵向拉伸后的薄膜接着被导入到拉幅机,沿与纵向和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下文中也称为横向、宽度方向或TD。)进行拉伸,成为双轴拉伸薄膜。
作为拉伸温度,优选在聚酯(优选为构成反射层A的聚酯)的Tg以上、Tg+30℃以下的温度下进行,可使成膜拉伸性更为优异,或易于良好地形成空隙。此外,作为拉伸倍率,纵向、横向均优选为2.5~4.3倍,进一步优选为2.7~4.2倍。若拉伸倍率过低,薄膜的厚度不均趋于恶化,或者趋于难以形成空隙,另一方面,若其过高的话,成膜中趋于易发生断裂。另外,在实施纵向拉伸,然后进行横向拉伸这样的逐次双轴拉伸时,优选使第二阶段(该情况下为横向拉伸)相比第一阶段的拉伸温度高10~50℃左右。这是因为由于在第一阶段的拉伸中发生取向,作为单轴薄膜的Tg发生了增加。
此外,在各个拉伸前,优选对薄膜进行预热。例如,横向拉伸的预热处理是从相比聚酯(优选为构成反射层A的聚酯)的Tg+5℃更高的温度开始,缓慢升温即可。横向拉伸过程中的升温可为连续的也可为分阶段的(逐次的),通常为逐次升温。例如,沿薄膜输送方向将拉幅机的横向拉伸区域分为多个,通过使规定温度的加热媒介按区域流动进行升温。
双轴拉伸后的薄膜虽可接着按顺序进行热固定、热松弛的处理,成为双轴取向薄膜,但可从熔融挤出开始连续地进行拉伸,在输送薄膜的同时实施这些处理。
双轴拉伸后的薄膜可在采用夹具把持两端的状态下,以聚酯(优选为构成反射层A的聚酯)的熔点为Tm时,在(Tm-20℃)~(Tm-100℃)下在宽度固定或者10%以下的宽度减少下进行热处理、热固定,降低热收缩率。若该热处理温度太高,薄膜的平面性趋于恶化,厚度不均趋于增大。另一方面,其若过低,热收缩率趋于增大。
上述热固定工序中,为满足本发明规定的入射角60°的光泽度及入射角85°的光泽度,优选采用如下所述的条件。即在本发明中,热固定工序中在(Tm-100℃)~(Tm-50℃)下进行第1热处理,在(Tm-50℃)~(Tm-20℃)下进行热固定,在(Tm-100℃)~(Tm-50℃)下进行第2热处理,在连续地进行这些步骤的同时,热固定温度优选采用相比第1热处理温度及第2热处理温度高30℃以上的条件。另外,此处Tm为聚酯(优选为构成表面层B的聚酯)的熔点。通过在上述的优选颗粒的形态以外,像这样地在从第1热处理至热固定过程中使温度快速上升,并且从热固定至第2热处理过程中使温度快速下降,易于获得理想的表面形态,易于达成上述的光泽度。热固定温度与第1热处理温度的温度差优选高40℃以上,更优选高50℃以上的条件,此时第1热处理温度优选为(Tm-100℃)~(Tm-60℃),更优选为(Tm-100℃)~(Tm-70℃)的范围。此外,热固定温度与第2热处理温度的温度差优选为高40°以上,更优选为高50℃以上,此时第2热处理温度优选为(Tm-100℃)~(Tm-60℃),更优选为(Tm-100℃)~(Tm-70℃)的范围。第1热处理时间、热固定时间、第2热处理时间各自独立地优选为1~60秒,更优选为2~45秒,进一步地优选为3~30秒,更易于达成上述的光泽度。
此外,为调整热收缩量,可以切除把持的薄膜的两端,调整薄膜在纵向上的收取速度,在纵向上进行松弛。作为使其松弛的方法,可以是调整拉幅机出口侧的辊筒组的速度。作为使其松弛的比率,可相对拉幅机的薄膜的线速度,进行辊筒组的速度下调,可实施优选0.1~2.5%,进一步优选0.2~2.3%,特别优选0.3~2.0%的速度下调,松弛薄膜(此数值称为“松弛率”),通过控制松弛率而调整纵向的热收缩率。此外,可在切除两端之前的工序中减少薄膜横向的宽度,获得理想的热收缩率。
另外,双轴拉伸时,除上述的纵-横的逐次双轴拉伸法以外,也可为横-纵的逐次双轴拉伸法。此外,可使用同时双轴拉伸法进行成膜。在同时双轴拉伸法的情况下,拉伸倍率在纵向、横向上均为例如2.7~4.3倍,优选为2.8~4.2倍。
由此,可获得本发明的白色反射膜。
[白色反射膜的特性]
(反射率、正面亮度)
本发明的白色反射膜的从表面层B侧所测定的反射率优选为96%以上,更优选为97%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7.5%以上,特别优选为98.0%以上。通过使反射率为96%以上,将其用于液晶显示装置和照明等中时,可获得高亮度。该反射率可通过使其为提高反射层A的空隙体积分数等优选的形态,或增厚反射层A的厚度,或减薄表面层B的厚度等使各层的形态为优选的形态等来达成。
此外,从表面层B侧所测定的正面亮度,可通过后述的测定方法求得,优选为5100cd/m2以上,更优选为5200cd/m2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300cd/m2以上,特别优选为5400cd/m2以上,最优选为5500cd/m2以上。
[直下型面光源]
本发明的白色反射膜适宜用作直下型面光源用的反射板。本文中,直下型面光源是指在将发光面设置在上方时,在相对该发光面的下方具有光源,更下方具有反射板的面光源。与之相对地,将发光面设置在上方时,在该发光面的下方具备导光板,在该导光板的下方具备反射板,在该导光板的侧面具有光源的面光源区别为边光型(或侧光型)面光源。
此外,特别地,本发明中的直下型面光源为光源与反射板间的距离(图1、2中的符号6)接近的配置。更准确地,该距离是指光源的发光面(光源为LED光源时为LED元件(图1、2中的符号2)的发光面)距离与反射板表面为同一平面的平面(图1、2中的符号5)的高度(参考图1、图2)。通过采用本发明的白色反射膜作为像这样的直下型面光源的反射板(图1、2中的符号4),可发挥本发明的效果。作为光源与反射板间的该距离,例如优选为10mm以下,更优选为9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mm以下。采用CCFL作为光源的传统直下型CCFL背光单元为光源与反射板间的距离相对远的配置,大于10mm,因此难以获得采用本发明的白色反射膜的效果。
本发明的白色反射膜特别适宜用作在反射板之上设置有LED光源的直下型面光源用的反射板。作为像这样的面光源,可举出直下型LED背光单元。该面光源通常为具有上述优选的光源与反射板的距离的形态。因此,其为特别易于发挥本发明的效果的用途。另外,上述的“在反射板之上设置有LED光源”的记载,并不仅限于反射板与LED光源相接触的形态。例如,可在反射板之上配有模组(基板。图1、2中的符号3)而设置有LED光源(图1)、也可将模组设置在反射板的背面,在反射板的LED光源部分上开洞等、LED光源突出于反射板表面的形态(图2)。
本发明的白色反射膜由于通过与具备透镜罩(图1,2中的符号1)的光源、进一步地具备反射型透镜罩的光源、特别是具备反射型透镜罩的LED光源共同使用,可发挥更为优异的抑制亮度不均的效果,因此特别适宜用于使用像这样的光源的直下型面光源用。
实施例
下文中,通过实施例对进行本发明详细叙述。另外,各特性值采用下述的方法进行测定。
(1)光线反射率
在分光光度计(岛津制作所生产的UV-3101PC)上安装积分球,在波长550nm下测定将BaSO4白板设为100%时的反射率,将该值作为反射率。另外,测定是在表面层B侧的表面上进行。在表面和背面具有不同的表面层B的情况下,在作为反射面使用的一侧(光源侧)的表面层B的表面上进行测定。
(2)颗粒的平均粒径
从样品薄膜上对表面层B进行剥离等分离,使用溶剂溶解含有热塑性树脂的树脂成分,由此获得的颗粒采用激光散射型粒度分布测定仪(岛津制作所生产的SALD-7000),求得颗粒的粒度分布(粒径的标准偏差),将d50处的粒径(体积分布曲线中,从小粒径一侧至50%分布的粒径)作为平均粒径。
(3)颗粒的含量
从样品薄膜上剥离一定体积的表面层B等进行分离,使用溶剂溶解含有热塑性树脂的树脂成分,计算由此获得的颗粒的质量以及堆积密度,求得含量(质量%、体积%)。另外,关于表面层B的体积,在共挤出的情况下,基于表面层B的密度(粘度梯度管法求得)和质量求出。在涂布的情况下,基于观察截面而求得的厚度和切下的面积求出。
(4)薄膜厚度和层构成
采用切片机将白色反射膜进行切片,使其露出截面,对该截面采用日立制作所生产的S-4700型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以500倍的倍率进行观测,分别求出薄膜整体、反射层A、表面层B的厚度。另外,薄膜全体和表面层B的厚度是除去了表面层B表面突出的颗粒部分的厚度。在求得各层的厚度(μm)后,计算各层的厚度比。
(5)空隙体积分数的计算
基于需计算空隙体积分数的层的聚合物、添加颗粒、其他各成分的密度和混合比例,求得计算密度。同时,对该层进行剥离等分离,测量质量和体积,由此算出实际密度,基于计算密度和实际密度,通过下式求得。
空隙体积分数=100×(1-(实际密度/计算密度))
另外,间苯二甲酸共聚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双轴拉伸后)的密度为1.39g/cm3、硫酸钡的密度为4.5g/cm3
此外,仅仅分离出测定空隙体积分数的层,求得每单位体积的质量,求出实际密度。体积是通过将样品切为面积3cm2,在该尺寸下在电测微计(安立公司生产的K-402B)中测定10个位点的厚度,以其平均值作为厚度,作为面积×厚度而算出。质量是采用电子天平进行称量。
另外,颗粒(包括凝聚颗粒)的比重,使用采用以下的刻度量筒法求得的堆积比重的值。在容积1000ml的刻度量筒中填充绝对干燥的颗粒,测定整体重量,从该整体重量中减去刻度量筒的重量,求出该颗粒的重量,测定该刻度量筒的容积,使用该颗粒的重量(g)除以该溶剂(cm3)而求得。
(6)熔点、玻璃化转变温度
使用差示扫描量热测定装置(TA Instruments 2100DSC),在升温速度20℃/分下进行测定。
(7)正面亮度
从LG公司生产的直下型LED液晶电视机(LG50LN5400)中取出反射膜,作为代替,设置在实施例中获得的各种反射膜且使表面层B侧为画面侧,设置原本具备的扩散膜和棱镜板,在背光单元的状态下,采用亮度计(大塚电子公司生产的MC-940型)测定在背光中心的正前方距离其500mm处的亮度。另外,上述LED液晶电视机为具备直下型面光源,具备具有反射型透镜罩的LED光源作为光源的电视机,所述LED光源与反射板间距离8mm。
(8)亮度不均评价(光源间亮度不均)
以与上述(7)相同的方法,制作具备实施例中所获得的各种反射膜的背光单元,测定亮度不均。
关于亮度不均的数值化,在作为在背光单元的水平方向上设置有的多个LED光源的集合的LED光源的行之中、通过背光单元的中央部分的LED光源的行中,使用通过该行内的各LED光源的正上方的二维数据,计算LED光源正上方的最亮部分和LED光源间最暗部分间的亮度差(光源间亮度差,单位:cd)进行评价。关于该亮度差,优选为450cd以下,更优选为440cd以下,特别优选为430cd以下。
(9)亮度不均评价(背光单元周边部亮度不均)
以与上述(8)相同的方法,制作具备实施例中所获得的各种反射膜的背光单元,测定亮度不均。
关于亮度不均的数值化,对于背光单元的四边部,计算自画面发光部的最外部至距其20mm的内侧的区域的亮度平均值与画面整体的亮度平均值的差,进行评价。关于该亮度差,若其为1150cd以下则没有问题,优选为1130cd以下,更优选为1100cd以下,另一方面,若其超过1150cd的话,则产生不均匀,不能进行使用。
(10)光泽度(入射角60°、入射角85°)
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生产的光泽度计PG-II,测定各入射角度下的光泽度。
(11)成膜拉伸性
观察以使用拉幅机的连续成膜法中对实施例中记载的薄膜进行成膜时的成膜稳定性,基于下述基准进行评价。
◎:可8小时以上地稳定成膜。
○:可3小时以上、小于8小时地稳定成膜。
Δ:在小于3小时内,发生1次切断。
×:在小于3小时内,发生多次切断,不能稳定地成膜。
<制造例1:间苯二甲酸共聚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的合成>
将对苯二甲酸二甲酯136.5质量份、间苯二甲酸二甲酯13.5质量份(相对所得的聚酯的总酸成分100mol%为9mol%)、乙二醇98质量份、二乙二醇1.0质量份、乙酸锰0.05质量份、乙酸锂0.012质量份加入到装有精馏塔、蒸馏冷凝器的烧瓶中,在搅拌的同时以150~240℃进行加热,蒸馏出甲醇进行酯交换反应。蒸馏出甲醇之后,添加磷酸三甲酯0.03质量份、二氧化锗0.04质量份,将反应物转移到反应器中。接着,在搅拌的同时,一边将反应器内缓慢减压至0.3mmHg一边升温至292℃,进行缩聚反应,获得间苯二甲酸共聚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该聚合物的熔点为235℃。
<制造例2:间苯二甲酸共聚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2的合成>
除变更为对苯二甲酸二甲酯129.0质量份、间苯二甲酸二甲酯21.0质量份(相对所得的聚酯的总酸成分100mol%为14mol%)以外,与上述制造例1相同地,获得间苯二甲酸共聚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2。该聚合物的熔点为215℃。
<制造例3:颗粒母料片1的制作>
在神户制钢公司生产的NEX-T60串联式挤出机中,将如上所得的间苯二甲酸共聚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的一部分,以及作为空隙形成剂使用的平均粒径为1.0μm的硫酸钡颗粒(表中记为BaSO4。)进行混合,以使硫酸钡的含量相对所得的母料片质量为60质量%,以树脂温度260℃进行挤出,制作含有硫酸钡颗粒的颗粒母料片1。
<制造例4:颗粒母料片2的作成>
在双轴挤出机中,在如上所得的间苯二甲酸共聚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2中,混合作为颗粒A的将东曹二氧化硅株式会社生产的AY-601(凝聚二氧化硅)进行风力分级而得的平均粒径6.5μm的颗粒,以使其在所得的颗粒母料片中的浓度为8质量%,以熔融温度250℃进行挤出,制作颗粒母料片2。
[实施例1]
(白色反射膜的制造)
分别使用如上所得的间苯二甲酸共聚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和颗粒母料片1作为反射层(A层)的原料,间苯二甲酸共聚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2和颗粒母料片2作为表面层(B层)的原料,以使各个层为表1记载的构成的方式进行混合,投入到挤出机中,A层以熔融挤出温度255℃进行熔融,B层以熔融挤出温度230℃进行熔融,使用3层供料头装置将其进行合流以形成如表1所示的B层/A层/B层的层构成,在保持其层叠状态的情况下,通过模头成形为片材状。此时,调整各挤出机的吐出量,以使B层/A层/B层的厚度比在双轴拉伸后为10/80/10。进一步地,将该片材经由表面温度25℃的冷却转鼓进行冷却固化而形成未拉伸薄膜。使该未拉伸薄膜通过73℃的预热区域、后续的75℃的预热区域,被导入至保持92℃的纵向拉伸区域,沿纵向拉伸至3.0倍,利用25℃的辊筒组进行冷却。然后,在采用夹具固定薄膜的两端的同时,使其通过115℃的预热区域被导入至保持130℃的横向拉伸区域,沿横向拉伸至3.7倍。然后,在拉幅机内,连续地进行以155℃进行的10秒的热处理、以200℃进行10秒的热固定、以155℃进行的10秒的热处理,接着以定幅率1.8%、定幅温度130℃进行横向的定幅,接着切除薄膜两端,以纵松弛率2.0%进行热松弛,冷却至室温,获得如表1所示的厚度175μm的薄膜。所得的薄膜的评价结果显示在表2中。
[实施例2~4、比较例1~4]
除薄膜的构成如表1所述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获得白色反射膜。所得的薄膜的评价结果显示在表2中。
另外,各自使用的颗粒的种类如下所述。
颗粒B:将东曹二氧化硅株式会社生产的AY-601(凝聚二氧化硅)进行风力分级,使其平均粒径为3.5μm。
颗粒C:东曹二氧化硅株式会社生产的AY-601(凝聚二氧化硅)进行风力分级,使其平均粒径为10.5μm。
颗粒D:使用三共精粉株式会社生产的碳酸钙(平均粒径1.0μm)。
[实施例5]
分别使用如上所得的间苯二甲酸共聚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和颗粒母料片1作为反射层(A层)的原料,间苯二甲酸共聚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2和颗粒母料片2作为支撑层(C层)的原料,以使各个层为表1记载的构成的方式进行混合,投入到挤出机中,A层以熔融挤出温度255℃进行熔融,C层以熔融挤出温度230℃进行熔融,使用3层供料头装置将其进行合流以形成如表1所示的C层/A层/C层的层构成,在保持其层叠状态的情况下,通过模头成形为片材状。此时,调整各挤出机的吐出量,以使C层/A层/C层的厚度比在双轴拉伸后为10/80/10。进一步地,将该片材经由表面温度25℃的冷却转鼓进行冷却固化而形成未拉伸薄膜。使该未拉伸薄膜通过73℃的预热区域、后续的75℃的预热区域,被导入至保持92℃的纵向拉伸区域,沿纵向拉伸至3.0倍,利用25℃的辊筒组进行冷却。然后,在采用夹具固定薄膜的两端的同时,使其通过115℃的预热区域被导入至保持130℃的横向拉伸区域,沿横向拉伸至3.6倍。然后,在拉幅机内,连续地进行以155℃进行的10秒的热处理、以200℃进行10秒的热固定、以155℃进行的10秒的热处理,接着以定幅率2%、定幅温度130℃进行横向的定幅,接着切除薄膜两端,以纵松弛率2.5%进行热松弛,冷却至室温,获得如表1所示的厚度175μm的薄膜。
采用直接凹版涂布装置,在所得的双轴拉伸薄膜的支撑层(C层)上,涂布用于形成表面层(B层)的由如下述涂液1所示的组成构成的涂液,使厚度如表1所示(以湿厚度15g/m2的涂布量)之后,在烘箱内以80℃进行干燥获得薄膜。
<涂液1,固体成分浓度33质量%>
·颗粒:东丽株式会社生产的尼龙66树脂CM3006粉体(平均粒径5μm,Ny颗粒E)…8.3质量%
·丙烯酸树脂(热塑性树脂):DIC公司生产的ACRYDIC A-817BA(固体成分浓度50质量%)…30质量%
·交联剂:日本聚氨酯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CORONATE HL(异氰酸酯系交联剂、固体成分浓度75质量%)…10质量%
·稀释溶剂:乙酸乙酯…51.7质量%
所得的薄膜的评价结果显示在表2中。另外,涂液1中的各成分的固体成分比率如下所示。
·颗粒:20质量%
·丙烯酸树脂(热塑性树脂):60质量%
·交联剂:20质量%
[实施例6]
除将在涂液1中使用的颗粒的种类改变为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MBX-5(正球状丙烯酸颗粒,平均粒径5μm,Ac颗粒F),使用下述的固体成分比率、使厚度如表1所述之外,与实施例5相同地,获得白色反射膜。所得的薄膜的评价结果显示在表2中。
·颗粒:25质量%
·丙烯酸树脂(热塑性树脂):55质量%
·交联剂:20质量%
[实施例7]
除将反射层A的空隙形成剂的形态改变为如表1所示的与聚酯为非相容的树脂(环烯烃,宝理塑料公司生产的“TOPAS 6017S-04”)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制作白色反射膜,实施评价。评价结果表示在表2中。
[比较例5]
除将在涂液1中使用的颗粒的种类改变为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MBX-5(正球状丙烯酸颗粒,平均粒径5μm,Ac颗粒F),使用下述的固体成分比率、使厚度如表1所述之外,与实施例5相同地,获得白色反射膜。所得的薄膜的评价结果显示在表2中。
·颗粒:42质量%
·丙烯酸树脂(热塑性树脂):38质量%
·交联剂:20质量%
Figure BDA0001341445500000201
表2
Figure BDA0001341445500000211
发明效果
依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在作为使用具备透镜罩(特别是反射型透镜罩)的光源作为光源的直下型面光源用而使用时,即使在反射膜与光源间的距离接近时,也可较好地抑制亮度不均的白色反射膜。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白色反射膜,由于反射光的扩散性优异,适宜用作具有具备透镜罩的光源的直下型面光源用的反射板,特别是适宜用作反射膜与光源间的距离接近的直下型面光源用的反射板,其抑制亮度不均的效果优异,工业上的可利用性高。

Claims (5)

1.一种直下型面光源用白色反射膜,所述直下型面光源具有带反射型透镜罩的LED光源,所述直下型面光源用白色反射膜具有反射层A和以树脂为主要构成成分且含有颗粒的表面层B,其特征在于,表面层B的表面在入射角为85度时的光泽度在9以上、小于16,在入射角为60度时的光泽度在17以上、小于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下型面光源用白色反射膜,其中,表面层B所含的树脂为聚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直下型面光源用白色反射膜,其中,反射层A含有空隙,该空隙体积分数在15体积%以上、70体积%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直下型面光源用白色反射膜,其中,直下型面光源为该LED光源设置在反射膜之上而成。
5.一种直下型面光源,其具有带反射型透镜罩的LED光源,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白色反射膜。
CN201580072416.7A 2015-01-05 2015-12-22 直下型面光源用白色反射膜及使用该膜的直下型面光源 Active CN1071110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00302 2015-01-05
JP2015-000302 2015-01-05
PCT/JP2015/086587 WO2016111234A1 (ja) 2015-01-05 2015-12-22 直下型面光源用白色反射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直下型面光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11014A CN107111014A (zh) 2017-08-29
CN107111014B true CN107111014B (zh) 2020-05-19

Family

ID=563559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2416.7A Active CN107111014B (zh) 2015-01-05 2015-12-22 直下型面光源用白色反射膜及使用该膜的直下型面光源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560254B2 (zh)
KR (1) KR102488716B1 (zh)
CN (1) CN107111014B (zh)
TW (1) TWI684794B (zh)
WO (1) WO20161112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942896B1 (ko) 2017-03-24 2019-01-28 도레이첨단소재 주식회사 엣지 백라이트 유니트용 반사필름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32828A (ja) * 2004-05-07 2005-12-02 Lumileds Lighting Us Llc 輝度プロフィール及び色均一性を改善した多色ledアレイ
CN1831604A (zh) * 2005-09-07 2006-09-13 长兴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高光扩散性的反射片
CN2916696Y (zh) * 2006-05-12 2007-06-27 长兴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直下式背光模块
CN101375185A (zh) * 2006-02-03 2009-02-25 东丽株式会社 面光源反射部件用膜
CN101646962A (zh) * 2007-05-08 2010-02-10 东丽株式会社 白色反射膜
WO2010073611A1 (ja) * 2008-12-22 2010-07-01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光反射体及び面光源装置
CN203217105U (zh) * 2013-05-08 2013-09-25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反射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4110650A (zh) * 2014-06-19 2014-10-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导光板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
CN104169749A (zh) * 2012-02-13 2014-11-26 东丽株式会社 反射膜
CN104776329A (zh) * 2008-09-09 2015-07-15 东丽株式会社 直下型背光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336129A1 (de) * 2003-08-04 2005-02-24 Röhm GmbH & Co. KG Kratzunempfindlicher Rückprojektionsschirm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JP4967274B2 (ja) * 2004-08-06 2012-07-04 東レ株式会社 光反射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
US7601423B2 (en) * 2004-11-19 2009-10-13 Mitsui Chemicals, Inc. Ethylene-based polymer microparticles, functional group-containing ethylene-based polymer microparticles, and catalyst carriers for manufacture thereof
JP4622664B2 (ja) 2005-05-12 2011-02-02 東レ株式会社 面状発光体
JP2008226928A (ja) * 2007-03-08 2008-09-25 Sharp Corp 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照明装置
KR100990421B1 (ko) * 2008-07-23 2010-10-29 심현섭 빛 반사수단을 갖는 직하광원 방식의 면광원이 적용된조명기구
JP2010210891A (ja) 2009-03-10 2010-09-24 Hitachi Displays Ltd 液晶表示装置
JP5650382B2 (ja) 2009-05-18 2015-01-07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光反射フィルム
JP2012094266A (ja) 2010-10-25 2012-05-17 Nippon Shokubai Co Ltd 光学部材、および該光学部材を用いた面状光源装置
JP2012137618A (ja) * 2010-12-27 2012-07-19 Toray Ind Inc 面光源反射板用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2204336A (ja) 2011-03-28 2012-10-22 Sharp Corp 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12242764A (ja) 2011-05-24 2012-12-10 Nippon Shokubai Co Ltd 光学部材、および該光学部材を用いた面状光源装置
KR101299528B1 (ko) * 2012-12-18 2013-08-23 (주)애니캐스팅 측면 방출형 발광다이오드용 렌즈, 이를 구비하는 백라이트유닛 및 표시장치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32828A (ja) * 2004-05-07 2005-12-02 Lumileds Lighting Us Llc 輝度プロフィール及び色均一性を改善した多色ledアレイ
CN1831604A (zh) * 2005-09-07 2006-09-13 长兴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高光扩散性的反射片
CN101375185A (zh) * 2006-02-03 2009-02-25 东丽株式会社 面光源反射部件用膜
CN2916696Y (zh) * 2006-05-12 2007-06-27 长兴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直下式背光模块
CN101646962A (zh) * 2007-05-08 2010-02-10 东丽株式会社 白色反射膜
CN104776329A (zh) * 2008-09-09 2015-07-15 东丽株式会社 直下型背光源装置
WO2010073611A1 (ja) * 2008-12-22 2010-07-01 株式会社ユ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光反射体及び面光源装置
CN104169749A (zh) * 2012-02-13 2014-11-26 东丽株式会社 反射膜
CN203217105U (zh) * 2013-05-08 2013-09-25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反射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4110650A (zh) * 2014-06-19 2014-10-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导光板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70104455A (ko) 2017-09-15
JP6560254B2 (ja) 2019-08-14
TWI684794B (zh) 2020-02-11
KR102488716B1 (ko) 2023-01-13
WO2016111234A1 (ja) 2016-07-14
TW201634955A (zh) 2016-10-01
JPWO2016111234A1 (ja) 2017-09-21
CN107111014A (zh) 2017-08-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61934B2 (en) Polyester film
JP5926512B2 (ja)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CN107315209B (zh) 白色反射膜
JP3946183B2 (ja) 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7261260A (ja) 反射板用白色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1209499A (ja) 面光源反射板用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面光源反射板
JP2018063437A (ja)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4734237B2 (ja) 反射板用積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KR20130108268A (ko) 백색 적층 필름의 제조방법 및 백색 적층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TWI425251B (zh) 面光源反射構材用薄膜
CN107710032B (zh) 大型显示器用白色反射膜
JP2007168089A (ja) 反射板用白色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CN107111014B (zh) 直下型面光源用白色反射膜及使用该膜的直下型面光源
JP2020109515A (ja) 大型ディスプレイ用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JP6259278B2 (ja) 直下型面光源用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JP6490891B2 (ja) 直下型面光源用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JP6336308B2 (ja) 直下型面光源用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KR20120044957A (ko) 폴리에스테르 수지 조성물 및 이것을 이용한 백색 필름
JP6110220B2 (ja)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JP2010052329A (ja) 液晶反射用白色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6837285B2 (ja) 大型ディスプレイ用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JP2014065817A (ja) 2軸延伸フィルム
JP2004294611A (ja) 面光源反射板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785202B2 (ja)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KR20120034696A (ko) 반사판용 백색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및 이것을 사용한 면광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