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39636A - 车辆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39636A
CN104039636A CN201280066850.0A CN201280066850A CN104039636A CN 104039636 A CN104039636 A CN 104039636A CN 201280066850 A CN201280066850 A CN 201280066850A CN 104039636 A CN104039636 A CN 1040396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mper housing
extraneous gas
width direction
overall width
support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6685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39636B (zh
Inventor
佐佐木一匡
二瓶秀史
直井大辅
江口政将
长谷川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396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396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396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396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1Cow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8Details of structures as upper supports for springs or damp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车辆前部构造(100)具有:挡风玻璃下部件(6);固定在挡风玻璃下部件(6)上的横梁(7);配置在横梁(7)的两端前方的一对减震器壳体(4);和设在横梁(7)与减震器壳体(4)之间并用于排水的一对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通过挡风玻璃下部件(6)和横梁(7),形成有作为第2进气通路(R2)发挥功能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K)。横梁(7)在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后方具有供外部气体通过的左右一对的外部气体进气口(72a、72b)。挡风玻璃下部件(6)具有以与一对外部气体进气口(72a、72b)的某一方相对的方式开口的鼓风机进气口(62a)。

Description

车辆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车辆前部构造,公知具有将外部气体导入的外部气体导入性、及将外部气体和水分离的气液分离性的构造。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构造:将具有外部气体导入口及排水槽的空气引入箱设在减震器壳体上,并且在前围面板(cowlpanel)的右端部上形成将多个面板组合而成的空间部,并从空气引入箱经由前围面板的空间部而向鼓风机(blower)引入外部气体。而且,在专利文献1中还公开有如下构造:也在前围面板的靠中央的上表面上设置外部气体导入口,并且设置将该外部气体导入口和空间部连通的管道,并从外部气体导入口经由前围面板的空间部而向鼓风机引入外部气体。
另外,作为将前窗玻璃提前至减震器壳体上方来扩大室内空间的车辆前部构造,以往,存在图22所示那样的构造。此外,图22是表示以往的车辆前部构造200的侧剖视图。
如图22所示,以往的车辆前部构造200具有以下部分而构成:从将发动机室210和车室220分隔的仪表板下部件230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的仪表板上部件240;支承前窗玻璃250的下端部的挡风玻璃下部件260;和将形成在仪表板上部件240与挡风玻璃下部件260之间的外部气体进气口270覆盖的前围上盖板280,在前围上盖板280上形成有外部气体进气孔280A,在挡风玻璃下部件260上形成有与未图示的鼓风机连接的鼓风机进气口260A。
而且,从外部气体进气孔280A向前围上盖板280内导入的外部气体经由外部气体进气口270及鼓风机进气口260A而被引入到鼓风机中,另一方面,从外部气体进气孔280A向前围上盖板280内流入的水在由仪表板上部件240及挡风玻璃下部件260形成的空间290内与外部气体分离,并从未图示的排出部向车外排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4-308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为了提高车辆前方的视野性,期望尽可能地降低前围上盖板(cowl top)的高点(罩点:cowl point)和发动机罩。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构造中,在减震器壳体上设有排水槽,需要充分地确保排水槽的高度(深度),因此,无法降低配置在减震器壳体上方的发动机罩。另外,在前围面板的靠中央的上表面上也设有外部气体导入口的情况下,需要另行设置将外部气体导入口和空间部连通的管道,为了避免管道与发动机发生干涉,必须将管道配置于上方,从而无法降低发动机罩。
另一方面,在图22所示的以往的车辆前部构造200中,由于在上述空间290内进行气液分离,所以需要使用截面尺寸较大的仪表板上部件240而使空间290大截面化来降低水的流速,与之相应地仪表板上部件240与发动机缸盖300A之间的余隙减小,无法大幅降低前围上盖板280。
另外,在以往的车辆前部构造200中,由于仪表板上部件240的截面尺寸较大,所以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仪表板上部件240与发动机300的余隙减小,与之相应地无法将仪表板上部件240及挡风玻璃下部件260配置于前方。由此,存在前窗玻璃250的前置受到阻碍进而导致室内空间的扩大受到阻碍的问题。
本发明是出于这样的观点而研发的,其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前部构造,能够实现良好的气液分离,并能够提高视野性、扩大室内空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课题,本发明为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具有:挡风玻璃下部件,其从下方支承前窗玻璃;横梁,其固定在上述挡风玻璃下部件上,且配置在左右一对的前柱之间;左右一对的减震器壳体,其配置在上述横梁的左右两端的前方,用于支承减震器;和左右一对的减震器壳体支承件,其设在上述横梁与上述减震器壳体之间,将从车辆外部流入的水向车辆侧方排出,上述车辆前部结构的特征在于,通过上述挡风玻璃下部件和上述横梁而形成作为进气通路发挥功能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上述横梁在上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的后方具有使外部气体通过的左右一对的外部气体进气口,上述挡风玻璃下部件具有鼓风机进气口,该鼓风机进气口以与上述一对外部气体进气口中的某一方相对的方式开口且与鼓风机连接。
根据本发明,横梁具有供外部气体通过的左右一对的外部气体进气口,挡风玻璃下部件具有与鼓风机连接的鼓风机进气口,由挡风玻璃下部件和横梁形成的闭合截面作为将左右一对的外部气体进气口和鼓风机进气口连通的进气通路而发挥功能,因此,外部气体经由左右一对的外部气体进气口、闭合截面及鼓风机进气口而被引入到鼓风机中。因此,由于能够充分地确保外部气体向室内的供给量,所以能够降低从外部气体进气口导入的外部气体的流速来减少鼓风机的耗电。
另外,根据本发明,具有将从车辆外部流入的水向车辆侧方排出的左右一对的减震器壳体支承件,并且,横梁设在减震器壳体支承件的后方,因此,从车辆外部流入的水被直接向减震器壳体支承件引导,或与横梁碰触而被向减震器壳体支承件引导,然后向车辆侧方排出。
另外,根据本发明,通过左右一对的减震器壳体支承件、横梁及挡风玻璃下部件,能够进行良好的气液分离,因此,能够省略截面尺寸较大的仪表板上部件,与之相应地能够降低挡风玻璃下部件和前围上盖板等。因此,能够提高车辆前方的视野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省略截面尺寸较大的仪表板上部件,因此,与之相应地能够将挡风玻璃下部件和前围上盖板等配置在前方。由此,由于能够将前窗玻璃前置,所以能够扩大室内空间。
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将从车辆外部流入的水向车辆侧方排出的减震器壳体支承件设在横梁与减震器壳体之间,所以与在减震器壳体上设置排水槽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配置在减震器壳体上方的发动机罩。另外,由于供外部气体通过的外部气体进气口设在横梁的左右两端,所以能够省略管道,与之相应地能够降低发动机罩。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减震器壳体的上表面构成供上述外部气体流动的整流面,上述外部气体进气口的下端与上述整流面相比位于上方。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横梁的外部气体进气口的下端与由减震器壳体的上表面构成的整流面相比位于上方,所以质量比外部气体大的水更容易与横梁碰触,能够实现高效的气液分离。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鼓风机进气口与一方的上述外部气体进气口相比位于下方。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鼓风机进气口与一方的外部气体进气口相比位于下方,所以即使在水通过了外部气体进气口的情况下,水也会与挡风玻璃下部件的鼓风机进气口的上侧部分碰触,能够进一步防止水向鼓风机进气口的浸入。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具有:横壁部,其从固定于上述减震器壳体的上表面的减震器壳体固定部的后端部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并沿上述减震器壳体的后端部延伸,且固定在上述横梁上;和纵壁部,其从上述减震器壳体固定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向后方延伸,并固定在上述横梁上。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减震器壳体支承件的横壁部从固定于减震器壳体的上表面的减震器壳体固定部的后端部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并固定在横梁上,所以通过横壁部和横梁而沿左右方向形成有排水槽,能够向车辆侧方良好地排水。
另外,由于减震器壳体支承件的纵壁部从减震器壳体固定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向后方延伸并固定在横梁上,所以将排水槽的车宽方向内侧封堵,能够防止流入到排水槽中的水向车宽方向内侧浸入。
而且,由于减震器壳体支承件连结减震器壳体和横梁,所以能够提高减震器壳体的支承刚性。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横壁部以随着趋向于车宽方向外侧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向下倾斜。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减震器壳体支承件的横壁部以随着趋向于车宽方向外侧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向下倾斜,所以被引导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上的水由于自重作用而沿着横壁部向车辆侧方良好地排出。
另外,优选的是,还具有将形成在上述挡风玻璃下部件与发动机罩之间的开口部覆盖的前围上盖板,上述前围上盖板具有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在上述发动机罩的下方且导入外部气体的左右一对的外部气体导入口,上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与上述减震器壳体的上表面相比向前方且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通过上述前围上盖板和上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而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1进气通路。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导入外部气体的外部气体导入口隔开固定间隔地配置在发动机罩的下方,所以能够抑制水从车外浸入。另外,由于减震器壳体支承件与减震器壳体的上表面相比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所以能够增大外部气体导入口的宽度尺寸,即使在减小了外部气体导入口下方的高度尺寸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地确保外部气体导入量(进气量),并且,能够减小外部气体导入口下方的高度尺寸来降低发动机罩的位置。而且,由于外部气体导入口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在发动机罩的下方并且减震器壳体支承件与减震器壳体的上表面相比向前方延伸,所以能够延长从外部气体导入口至鼓风机进气口的前后距离,能够抑制水向鼓风机进气口的浸入。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连结上述横梁和上述减震器壳体,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大致矩形状或大致梯形状,上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的前端与上述减震器壳体的上表面相比形成得宽度较宽,在上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的大致外周缘上形成有凸缘部,在上述凸缘部与上述前围上盖板之间设有第1密封材料。
根据上述结构,减震器壳体支承件连结横梁和减震器壳体,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大致矩形状或大致梯形状,减震器壳体支承件的前端与减震器壳体的上表面相比形成得宽度较宽,因此,能够增大前围上盖板的外部气体导入口的宽度尺寸,能够充分地确保来自外部气体导入口的外部气体导入量。另外,在减震器壳体支承件的大致外周缘上形成有凸缘部,在凸缘部与前围上盖板之间设有第1密封材料,因此,能够抑制来自发动机室的热气向第1进气通路流入。
另外,优选的是,在上述挡风玻璃下部件的车宽方向两端形成有比车宽方向中央向上方隆起的隆起部,上述第1进气通路由上述前围上盖板、上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和上述隆起部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在挡风玻璃下部件的车宽方向两端形成有与车宽方向中央相比向上方隆起的隆起部,第1进气通路由前围上盖板、减震器壳体支承件和隆起部形成,因此,能够增大第1进气通路的高度尺寸来充分地确保外部气体导入量,并且,能够降低挡风玻璃下部件的车宽方向中央来降低发动机罩的位置。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及上述前围上盖板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壁部,该壁部向上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及上述前围上盖板中的另一方延伸且形成上述第1进气通路的侧壁。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减震器壳体支承件及前围上盖板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壁部,该壁部向减震器壳体支承件及前围上盖板中的另一方延伸且形成第1进气通路的侧壁,所以抑制外部气体向第1进气通路外泄漏,能够增大第1进气通路的容积。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外部气体导入口配置在上述发动机罩的后端下方。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外部气体导入口配置在发动机罩的后端下方,所以能够抑制水从车外浸入。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外部气体导入口由金属网状部件构成。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外部气体导入口由金属网状部件构成,所以能够吸附(捕集)水或灰尘等,能够通过开口率较高的金属网状部件高效地导入外部气体。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横梁具有:配置在左右一对的前柱之间的横梁主体部件;和设在上述横梁主体部件的车宽方向两端且配置在上述挡风玻璃下部件与上述横梁主体部件之间的左右一对的加强部件,上述加强部件以随着从前方趋向于后方而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并且具有上述外部气体进气口。
根据上述结构,设在横梁主体部件的车宽方向两端的加强部件以随着从前方趋向于后方而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并且具有外部气体进气口,因此,能够减少外部气体在加强部件的外部气体进气口中流动时的流入阻力,能够降低鼓风机的耗电。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具有凹陷部,该凹陷部由以随着从车宽方向两端趋向于中央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的左右一对的第1倾斜面形成,上述凹陷部以随着从前方趋向于后方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
根据上述结构,减震器壳体支承件具有凹陷部,该凹陷部由以随着从车宽方向两端趋向于中央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的左右一对的第1倾斜面形成,且凹陷部以随着从前方趋向于后方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因此,减震器壳体支承件上的水由于自重作用而在左右一对的第1倾斜面及凹陷部上传递,容易向横壁部与横梁之间的排水槽流动。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横梁具有形成上述闭合截面的底面的下壁部,上述下壁部的车宽方向两端侧以随着趋向于车宽方向外侧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向下倾斜。
根据上述结构,横梁具有形成闭合截面的底面的下壁部,下壁部的车宽方向两端侧以随着趋向于车宽方向外侧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向下倾斜,因此,横梁的下壁部上的水由于自重作用而在下壁部上传递,容易向车外排出。
另外,优选的是,在上述前围上盖板与上述发动机罩之间设有第2密封材料。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前围上盖板与发动机罩之间设有第2密封材料,所以能够抑制来自发动机室的热气向外部气体导入口流入。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发动机罩具有:面向发动机室的下表面;和与上述下表面的后端部连续、且以随着从前方趋向于后方而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的上述第2倾斜面,上述第2密封材料具有:压接在上述下表面上的下表面用密封材料;和与上述下表面用密封材料独立形成、且压接在上述第2倾斜面上的倾斜面用密封材料。
在将单一的密封材料从下表面至倾斜面的范围内压接的情况下,在两个面的边界部处,密封材料会发生折曲而产生密封面的凹陷,导致在密封材料与发动机罩之间产生间隙。因此,在本发明中,第2密封材料具有:压接在发动机罩的下表面上的下表面用密封材料;和与下表面用密封材料独立地形成、且压接在发动机罩的第2倾斜面上的倾斜面用密封材料,因此,防止第2密封材料发生折曲,能够抑制在第2密封材料与发动机罩之间产生间隙。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一对外部气体导入口中的某一方以与上述鼓风机进气口相对的方式配置,且与另一方相比形成得宽度较宽。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一对外部气体导入口中的某一方以与鼓风机进气口相对的方式配置,且与另一方相比形成得宽度较宽,所以能够增大来自一方的外部气体导入口的外部气体导入量,从而能够通过鼓风机引入更多的外部气体,其中,该一方的外部气体导入口使外部气体向鼓风机进气口大致直线(顺畅)地流动。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前围上盖板中,后端的车宽方向两侧配置在上述挡风玻璃下部件的车宽方向两端侧,并且后端的车宽方向中央侧配置在上述挡风玻璃下部件的车宽方向中央侧,上述前围上盖板的车宽方向中央侧与上述闭合截面相比配置在前方。
根据上述结构,前围上盖板的后端的车宽方向两侧配置在挡风玻璃下部件的车宽方向两端侧,并且后端的车宽方向中央侧配置在挡风玻璃下部件的车宽方向中央侧,前围上盖板的车宽方向中央侧与闭合截面相比配置在前方,因此,即使在将发动机配置于前围上盖板的下方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发动机罩的位置。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挡风玻璃下部件具有与上述前窗玻璃相比向前方延伸的槽状的延伸部,上述前围上盖板具有:配置在上述延伸部的上方且固定在上述前窗玻璃上的后壁部;和配置在上述后壁部的前方且配置在上述延伸部的前端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肋。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挡风玻璃下部件具有与前窗玻璃相比向前方延伸的槽状的延伸部,所以能够通过延伸部形成将从前窗玻璃流来的水排出的排水通路。另外,前围上盖板具有:配置在延伸部的上方的后壁部;和配置在后壁部的前方且配置在延伸部的前端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肋,因此,能够抑制在延伸部上流动的水向外部泄漏。而且,由于前围上盖板经由肋而配置在延伸部上,所以能够提高前围上盖板的支承刚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车辆前部构造,能够实现良好的气液分离、提高了视野性、并扩大了室内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概略整体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将挡风玻璃下部件从车辆前部构造拆下后的状态的概略整体立体图。
图3是图1的I-I线剖视图。
图4是图1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5是从图1所示的箭头X方向观察到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6是图5的II-II线剖视图。
图7是图5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8是从图1所示的箭头Y方向观察到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9是车辆前部构造的后视图。
图10是示意地表示从车辆前部构造的侧方将水排出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1是表示从右斜后方俯视观察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状态的概略整体立体图。
图12是表示从左斜前方俯视观察将前围上盖板及发动机罩拆下后的车辆前部构造的状态的概略整体立体图。
图13是表示从左斜前方仰视观察车辆前部构造的右侧部位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4是表示从左斜后方俯视观察将挡风玻璃下部件拆下后的车辆前部构造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将前围上盖板及挡风玻璃下部件拆下后的车辆前部构造的俯视图。
图16是安装有前围上盖板及挡风玻璃下部件的车辆前部构造的俯视图。
图17是图16的IV-IV线剖视图。
图18是图16的V-V线剖视图。
图19是图16的VI-VI线剖视图。
图20是图16的VII-VII线剖视图。
图21是示意地表示从车辆前部构造的侧方将水排出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22是表示以往的车辆前部构造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10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在说明中,对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另外,在说明中表示方向时,以车辆V的前后左右上下为基准进行说明。此外,车宽方向与左右方向同义。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00主要具有:上构件1、侧伸出部2、侧构件3、减震器壳体4、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挡风玻璃下部件6、横梁7(参照图2)和前围上盖板8(参照图3)。
<上构件>
如图1所示,上构件1是配置在车辆V的左右两侧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钢制部件。上构件1具有: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大致コ字状的主体部11;和从主体部11的靠后方的车宽方向内侧向减震器壳体4延伸且固定在减震器壳体4上端部的固定部12。
主体部11的前端侧相对于前侧车架90经由未图示的连结部而固定,并且,后端侧固定在前柱91的前端,其中,上述前侧车架90配置在该主体部11的斜下方且沿前后方向延伸。固定部12的一部分(前端部侧)从后述的形成在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上的大致三角形状的孔部51a露出,在该露出部分上贯穿地形成有圆形的孔部12a。此外,孔部12a被未图示的帽部件封堵。另外,在前侧车架90的前端设有未图示的保险杠横梁伸出部和前保险杠横梁等。
<侧伸出部>
如图1所示,侧伸出部2是配置在车辆V的左右两侧且固定在上构件1的后端侧的钢制部件。侧伸出部2的后端固定在前柱91的前端。
<侧构件>
如图1所示,侧构件3是配置在车辆V的左右两侧的钢制部件。侧构件3的前端侧固定在上构件1的主体部11及固定部12上,后端侧固定在侧伸出部2的上端部。在侧构件3的后端侧贯穿地形成有供未图示的雨刷器安装的雨刷器枢轴孔3a。
<减震器壳体>
如图1所示,减震器壳体4是配置在车辆V的左右两侧且收纳支承未图示的减震器的钢制部件。如图2所示,减震器壳体4配置在上构件1的后端侧且配置在上构件1的车宽方向内侧,并且配置在横梁7的左右两端的前方。减震器壳体4的外端部固定在上构件1的主体部11的车宽方向内侧,下端部固定在前侧车架90上。如图6所示,在减震器壳体4的上表面41,贯穿地形成有用于使减震器的上端部向外部露出的孔部41a,上构件1的固定部12以从上方覆盖该孔部41a的方式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构件1的固定部12构成了减震器壳体4的上表面41。
<减震器壳体支承件>
如图2所示,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是配置在车辆V的左右两侧且连结减震器壳体4和横梁7的钢制部件。如图4所示,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具有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横壁部52和纵壁部53。
如图6所示,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是固定在减震器壳体4的上表面41上的部分。如图4及图6所示,在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上贯穿地形成有使上构件1的固定部12的一部分露出的孔部51a。
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震器壳体4的上表面41及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的上表面构成供从后述的前围上盖板8的外部气体导入口81a导入的外部气体(空气)流动的整流面。
如图6所示,横壁部52是从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的后端部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并固定在横梁7的纵壁部72上的部分。横壁部52在减震器壳体4的后端部的后方上侧沿该后端部延伸。横壁部52具有:以随着从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的后端部趋向于后方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地延伸的倾斜部52a;和从倾斜部52a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并固定在横梁7上的底壁部52b。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倾斜部52a、底壁部52b和横梁7的纵壁部72,沿左右方向形成有剖视下呈凹状的排水槽W。如图7所示,底壁部52b以随着趋向于车宽方向外侧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
如图4及图5所示,纵壁部53是从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的车宽方向内侧向上方且向后方延伸、并固定在横梁7的纵壁部72上的部分。纵壁部53与横壁部52的车宽方向内侧连续地形成,且封堵了排水槽W的车宽方向内侧。也就是说,纵壁部53作为防止流入到排水槽W中的水向车宽方向内侧浸入的挡水部而发挥功能。如图5及图7所示,在底壁部52b及纵壁部53的后端部,延伸形成有固定在横梁7上的凸缘部54。凸缘部54在从纵壁部53的上端部至底壁部52b的右端部附近的范围内,沿与底壁部52b及纵壁部53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横壁部52及纵壁部53与横梁7的纵壁部72协同而起到将从车辆V外部流入的水向车辆V的侧方排出的作用。另外,横壁部52及纵壁部53构成大致箱状的构造(袋构造),提高了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的支承刚性。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横壁部52及纵壁部53连结作为刚体的减震器壳体4和横梁7,并在车辆前部构成了高刚性体。由此,能够将正面碰撞时作用于上构件1的碰撞载荷顺畅地向减震器壳体4、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横梁7及挡风玻璃下部件6传递,能够良好地吸收碰撞能量,并且能够减轻侧伸出部2及侧构件3的载荷负担。
<挡风玻璃下部件>
如图3所示,挡风玻璃下部件6是固定在将发动机室ER和车室CR分隔的仪表板下部件92的上端部、且从该上端部向前方延伸并以悬臂构造支承前窗玻璃93的沿左右方向长度较长的钢制部件。挡风玻璃下部件6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固定在仪表板下部件92上的凸缘部61;从凸缘部61的前端向上方延伸的纵壁部62;和从纵壁部62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并支承前窗玻璃93的下端部的横壁部63。
纵壁部62是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在横梁7的纵壁部72后方的部分。如图8所示,在纵壁部62的右端部侧开口有大致矩形状的鼓风机进气口62a。如图6所示,在鼓风机进气口62a的后方连接有向车室CR(参照图3)供给外部气体的鼓风机B。
如图6所示,横壁部63的左右两端位于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上方。横壁部63及前窗玻璃93通过粘结剂94而相互固定。另外,如图5所示,在横壁部63的前端侧与纵壁部53的上端部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C。
<横梁>
如图2所示,横梁7是沿车宽方向延伸、且经由侧伸出部2而配置在左右两侧的前柱91、91之间的沿左右方向长度较长的钢制部件。如图3所示,横梁7固定在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基端侧(后端侧),在与挡风玻璃下部件6之间形成闭合截面K。由此,提高了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基端侧的支承刚性。横梁7具有:相对于仪表板下部件92的上端部及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横壁部63而使后端侧被固定的下凸缘部71;从下凸缘部71的前端向上方延伸的纵壁部72;和从纵壁部72的上端向前方延伸并固定在横壁部63的后端侧的上凸缘部73。
如图3及图6所示,纵壁部72是左右两端侧的上下尺寸形成得比车宽方向中央侧的上下尺寸大的部分。纵壁部72的左右两端如图2及图6所示地,面向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横壁部52及纵壁部53。在纵壁部72的左右两端侧,开口有用于供外部气体通过的大致矩形状的一对外部气体进气口72a、72b。如图6所示,外部气体进气口72a、72b的下端72a1、72b1与减震器壳体4的上表面41及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的上表面相比位于上方。如图7所示,外部气体进气口72a、72b位于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纵壁部53的车宽方向外侧。
<鼓风机进气口、外部气体进气口>
在此,参照图6及图9,说明鼓风机进气口62a与外部气体进气口72a的关系。
如图6及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鼓风机进气口62a设在与右侧的外部气体进气口72a对应的位置上。换言之,鼓风机进气口62a以隔着从横梁7的车宽方向中心穿过的沿着前后方向的中心线而偏向右侧区域的方式设置。鼓风机进气口62a与外部气体进气口72a相比位于下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挡风玻璃下部件6和横梁7而构成纵长状的闭合截面K,所以能够错开鼓风机进气口62a和外部气体进气口72a的上下位置。
另外,鼓风机进气口62a设在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不与外部气体进气口72a重合的位置。换言之,鼓风机进气口62a设在当将该鼓风机进气口62a投影于横梁7的纵壁部72上时不与外部气体进气口72a重合的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闭合截面K在剖视下形成为纵长状,作为将左右一对的外部气体进气口72a、72a和鼓风机进气口62a连通的进气通路而发挥功能。
<前围上盖板>
如图6所示,前围上盖板8是将形成在挡风玻璃下部件6与发动机罩95之间的开口部96覆盖的树脂制部件。前围上盖板8固定在挡风玻璃下部件6上,并与该挡风玻璃下部件6一起构成所谓的前围箱(cowl box)。在前围上盖板8的左右两端侧,贯穿地形成有用于从车辆V的外部导入外部气体的外部气体导入口81a。
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00基本上以如上方式构成,接下来,参照图6及图10,说明其作用效果。
此外,图6的实线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虚线箭头表示水的流动。另外,图10的实线箭头表示水的流动。
如图6所示,从前围上盖板8的左右两侧的外部气体导入口81a导入的外部气体经由左右一对的外部气体进气口72a、72b、闭合截面K及鼓风机进气口62a而被引入到鼓风机B中。然后,外部气体经由鼓风机B而被引入车室CR。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从前围上盖板8的左右两侧的外部气体导入口81a或雨刷器枢轴孔3a(参照图4)流入的水(例如,洗车时的水或雨水等),被从减震器壳体4的上表面41及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的上表面直接向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横壁部52引导,或与横梁7的纵壁部72碰触而向横壁部52引导,然后,如图10所示,沿着横壁部52的底壁部52b向车辆V的左右侧方排出。
此时,如图6所示,横梁7的外部气体进气口72a的下端72a1与构成供外部气体所流动的整流面的、上构件1的固定部12及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的上表面相比位于上方,因此,质量比外部气体大的水更容易与横梁7的纵壁部72碰触,能够实现高效的气液分离。
另外,如图6所示,鼓风机进气口62a设在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不与外部气体进气口72a重合的位置上,因此,即使在水从外部气体进气口72a通过了的情况下,水也会与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纵壁部62中的鼓风机进气口62a的上侧部分碰触。然后,如图10所示,流入到闭合截面K内的水沿着横梁7的下凸缘部71向车辆V的左右侧方排出。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横梁7具有供外部气体通过的左右一对的外部气体进气口72a、72b,挡风玻璃下部件6具有与鼓风机B连接的鼓风机进气口62a,由挡风玻璃下部件6和横梁7形成的闭合截面K作为将左右一对的外部气体进气口72a、72b和鼓风机进气口62a连通的进气通路而发挥功能,因此,外部气体经由左右一对的外部气体进气口72a、72b、闭合截面K及鼓风机进气口62a而被引入到鼓风机B中。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外部气体向室内(车室CR)的供给量,并且,能够降低从不与鼓风机进气口62a相对的外部气体进气口72b导入的外部气体的流速来减少鼓风机B的耗电。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横壁部52的倾斜部52a及底壁部52b和横梁7,沿左右方向形成有剖视下呈凹状的排水槽W,且在排水槽W的车宽方向内侧设有纵壁部53,因此,从车辆V的外部流入的水被直接向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横壁部52引导,或与横梁7的纵壁部72碰触而向横壁部52引导,然后,沿着横壁部52的底壁部52b向车辆V的侧方排出,从而能够实现良好的气液分离。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横梁7的外部气体进气口72a的下端72a1与由减震器壳体4的上表面41及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的上表面构成的整流面相比位于上方,因此,质量比外部气体大的水更容易与横梁7的纵壁部72碰触,能够实现高效的气液分离。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横壁部52的底壁部52b以随着趋向于车宽方向外侧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向下倾斜,因此,被引导到底壁部52b上的水由于自重作用而沿着底壁部52b向车辆V的侧方良好地排出。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鼓风机进气口62a设置在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不与外部气体进气口72a重合的位置,因此,即使在水从外部气体进气口72a通过了的情况下,水也会与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纵壁部62碰触,能够防止水向鼓风机进气口62a的浸入,能够实现良好的气液分离。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鼓风机进气口62a与外部气体进气口72a相比位于下方,因此,即使在水从外部气体进气口72a通过了的情况下,水也会与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纵壁部62中的鼓风机进气口62a的上侧部分碰触,能够进一步防止水向鼓风机进气口62a的浸入。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横壁部52及纵壁部53、横梁7的纵壁部72、和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纵壁部62,能够进行良好的气液分离,因此,能够省略以往使用的截面尺寸大的仪表板上部件,与之相应地能够降低挡风玻璃下部件6和前围上盖板8等。因此,能够提高车辆V的前方的视野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排水槽W设在横梁7与减震器壳体4之间,因此,与在减震器壳体4上设置排水槽W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配置在减震器壳体4上方的发动机罩95。另外,由于供外部气体通过的外部气体进气口72a、72b设在横梁7的左右两端,所以能够省略管道,与之相应地能够降低发动机罩95。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省略截面尺寸大的仪表板上部件,因此,与之相应地能够将挡风玻璃下部件6和前围上盖板8等配置在前方。由此,由于将前窗玻璃93前置,所以能够扩大室内空间。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连结减震器壳体4和横梁7,所以能够提高减震器壳体4的支承刚性。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
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00的挡风玻璃下部件6等由钢制部件形成,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对铝板等其他金属制板材进行冲压成型而形成。
本实施方式的鼓风机进气口62a构成为设在与右侧的外部气体进气口72a对应的位置,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设在与左侧的外部气体进气口72b对应的位置,还可以构成为设在左右的外部气体进气口72a、72b之间(例如,设在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车宽方向中央)。
本实施方式的鼓风机进气口62a及外部气体进气口72a、72b形成为矩形状,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圆形等其他形状。
接下来,参照图11至图22,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10。在说明中,详细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标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10的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挡风玻璃下部件6、横梁7及前围上盖板8的构造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
<减震器壳体支承件>
如图15所示,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与减震器壳体4的上表面41相比向前方且向车宽方向内侧形成得宽度较宽。右侧的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大致矩形状,左侧的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大致梯形状。如图14所示,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具有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横壁部52、纵壁部53和凸缘部54。此外,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形状可以适当变更,但优选为,右侧的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形成为前端部与减震器壳体4的上表面41相比宽度较宽,且在俯视观察下为大致矩形状或大致梯形状。
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是固定在减震器壳体4的上表面41上的部位。纵壁部53具有:与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的车宽方向内侧连续地向后方延伸的上壁部53a;和从上壁部53a的后端部向下方垂直设置的侧壁部53b。在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及纵壁部53的上壁部53a上,分别形成有以随着接近彼此的连续部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第1倾斜面)55。由此,在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大致中央部,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陷部56。凹陷部56以随着从前方趋向于后方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凹陷部56的后端部与横壁部52的上端部连续。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震器壳体4的上表面41、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的上表面及纵壁部53的上表面构成了供从后述的前围上盖板8的外部气体导入口81a导入的外部气体流动的整流面。
横壁部52是从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的后端部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的部位。如图18所示,横壁部52位于减震器壳体4的上部侧后端部的后方,并沿该后端部延伸。横壁部52具有:以随着从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的后端部趋向于后方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地延伸的倾斜部52a;和从倾斜部52a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并固定在横梁7上的底壁部52b。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倾斜部52a、底壁部52b和横梁7的前侧纵壁部77,延伸设置有剖视下呈凹状的第1排水通路W1。底壁部52b以随着趋向于车宽方向外侧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此外,横壁部52的车宽方向内侧被纵壁部53的侧壁部53b封堵(参照图13)。由此,能够防止流入到第1排水通路W1中的水向车宽方向内侧浸入。
如图13及图14所示,凸缘部54在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大致外周缘范围内,沿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如图13所示,凸缘部54中的形成于横壁部52的底壁部52b及纵壁部53的侧壁部53b上的部位,通过焊接等而固定在横梁主体部件70A上。如图15所示,在凸缘部54中的形成于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及纵壁部53的上壁部53a上的部位,配置有密封材料S1。密封材料(第1密封材料)S1具有将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与挡风玻璃下部件6之间及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与前围上盖板8之间液密甚至气密地密封的功能。
<挡风玻璃下部件>
如图12所示,挡风玻璃下部件6具有:挡风玻璃下部件主体部件64;和支承部件65,该支承部件65与挡风玻璃下部件主体部件64独立地形成,配置在挡风玻璃下部件主体部件64的前端部侧且配置在车宽方向中央侧。支承部件65与挡风玻璃下部件主体部件64相比在车宽方向上以短长度形成。
挡风玻璃下部件主体部件64是固定在将发动机室ER和车室CR分隔的仪表板下部件92的上端部、且从该上端部向前方延伸的部件。
如图17所示,挡风玻璃下部件主体部件64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固定在仪表板下部件92上的凸缘部64c;从凸缘部64c的前端部向上方延伸的纵壁部64d;和从纵壁部64d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的横壁部64e。
如图12所示,在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左右两端侧,分别设有与中央部64a相比向上方隆起(突出)的一对隆起部64b。如图18所示,隆起部64b的下端部侧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横梁7的前侧纵壁部77的后方。在右侧的隆起部64b的后部下端侧,开口有大致矩形状的鼓风机进气口64f。在鼓风机进气口64f的后方,连接有向车室CR(参照图17)供给外部气体的鼓风机B。
如图17所示,支承部件65是从下方支承前窗玻璃93的部件。支承部件65具有:固定在前窗玻璃93的下表面的倾斜壁部65a;从倾斜壁部65a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后、向上方延伸的前壁部65b;和从前壁部65b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的凸缘部65c。倾斜壁部65a通过焊接或螺栓等而固定在挡风玻璃下部件主体部件64的适当部位。前壁部65b是与前窗玻璃93相比向前方延伸的槽状的部位,作为将从前窗玻璃93流下来的水向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排出的第3排水通路W3而发挥功能。本实施方式的前壁部65b及凸缘部65c构成权利要求中所称的延伸部。此外,挡风玻璃下部件6及前窗玻璃93通过粘结剂66而相互固定。
<横梁>
如图15所示,横梁7具有:配置在左右两侧的前柱91之间的横梁主体部件70A;和设在横梁主体部件70A的车宽方向两端侧的加强部件70B。
如图17所示,横梁主体部件70A固定在挡风玻璃下部件主体部件64的基端部侧(后端部侧),在与挡风玻璃下部件主体部件64之间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K。如后所述,闭合截面K作为将左侧的外部气体导入口81a和鼓风机进气口64f连通的第2进气通路R2而发挥功能,并且,也作为将从外部气体进气口79c通过了的水向车辆V的侧方排出的第2排水通路W2而发挥功能。
横梁主体部件70A具有:下凸缘部74;从下凸缘部74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后侧纵壁部75;从后侧纵壁部75的下端部向前斜上方延伸的横壁部76;从横壁部76的前端部向前斜上方延伸的前侧纵壁部77;和从前侧纵壁部77的上端部向前斜上方延伸的上凸缘部78。下凸缘部74的车宽方向中央侧固定在仪表板下部件92的上端部及挡风玻璃下部件主体部件64的凸缘部64c上。上凸缘部78的车宽方向中央侧固定在挡风玻璃下部件主体部件64的横壁部64e上。
如图18所示,下凸缘部74的车宽方向两端侧固定在仪表板下部件92的上端部及隆起部64b的下端部上。横壁部(下壁部)76形成闭合截面K的底面,并且以随着趋向于车宽方向外侧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向下倾斜。前侧纵壁部77的左右两端部面向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横壁部52。
如图18所示,加强部件70B是配置在挡风玻璃下部件主体部件64与横梁主体部件70A之间、用于对挡风玻璃下部件主体部件64的车宽方向两端侧进行加强的钢制部件。加强部件70B与横梁主体部件70A独立地形成,以随着从前方趋向于后方而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地配置。在加强部件70B的前端部,形成有固定于横梁主体部件70A的上凸缘部78上的前凸缘部79a。在加强部件70B的后端部,形成有固定于隆起部64b的内表面上的后凸缘部79b。在加强部件70B的中央部,开口有用于供外部气体通过的大致矩形状的外部气体进气口79c。在外部气体进气口79c的开口缘部上,向前斜上方突出形成有突出部79d。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横梁主体部件70A和加强部件70B独立的形成,但也可以使加强部件70B与横梁主体部件70A一体地形成。
<前围上盖板>
如图18所示,前围上盖板8是将形成在发动机罩95与挡风玻璃下部件6之间的开口部96覆盖的树脂制部件。如图16所示,前围上盖板8分为中间前围上盖板81和设于中间前围上盖板81的左右两端部的一对侧部前围上盖板82这三个部件而构成。
如图11所示,中间前围上盖板81具有:设在车宽方向中央侧且与其他部位相比仅以规定长度向上方隆起的隆起部81b;和设在隆起部81b的左右两侧的外部气体导入部81c。
如图17所示,隆起部81b与闭合截面K相比配置在前方。在隆起部81b的后端部,形成有与前窗玻璃93平行地延伸的后壁部81d。后壁部81d配置在前窗玻璃93的上方及支承部件65的车宽方向中央侧的上方。在后壁部81d与前窗玻璃93的上表面之间设有密封材料S3。在后壁部81d上,沿上下贯穿地形成有开口部81e。开口部81e具有从前窗玻璃93向第3排水通路W3导水的功能。在隆起部81b的上端部,向下方延伸形成有中央壁部(肋)81f。
中央壁部81f位于后壁部81d的前方,且隔着密封材料S4而配置在支承部件65的凸缘部65c上。如图13所示,中央壁部81f呈加强筋形状(凹凸形状),沿车宽方向延伸。在中央壁部81f的车宽方向外侧,连续地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封堵壁部81g。如图20所示,封堵壁部81g从隆起部81b的上端部朝向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延伸形成。在封堵壁部81g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形成有凸缘部81h。凸缘部81h隔着密封材料S1而配置在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凸缘部54上。封堵壁部81g将形成在前围上盖板8与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之间的间隙封堵,并且具有形成第1进气通路R1的侧壁的一部分的功能。在隆起部81b的车宽方向外侧,向下方延伸形成有侧壁部81i。侧壁部81i的下端部与外部气体导入部81c的车宽方向内侧连续。此外,也可以仅在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上或在前围上盖板8及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双方上设置封堵壁部。
如图19所示,外部气体导入部81c的后端部配置在挡风玻璃下部件主体部件64的隆起部64b的上方。外部气体导入部81c具有用于从车外导入外部气体的外部气体导入口81a。外部气体导入口81a由将在外部气体导入部81c的上端部开口的开口部81j覆盖的金属网(金属网状部件)81k构成。外部气体导入口81a位于发动机罩95的后端下方,且配置在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上方。在外部气体导入口81a的周围,设有压接在发动机罩95上的密封材料S2。如图16所示,密封材料(第2密封材料)S2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大致U字状,并设在从右侧的外部气体导入口81a的外侧经由左右的外部气体导入口81a的前方而到达左侧的外部气体导入口81a的外侧的范围内。由此,能够将发动机罩95与前围上盖板8之间气密甚至液密地保持,因此能够抑制来自发动机室ER的热气向外部气体导入口81a流入。
此外,如图18所示,在发动机罩95的后端,形成有以随着从前方趋向于后方而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95a(第2倾斜面)。倾斜面95a与面向发动机室ER的下表面95b的后端部连续地形成。倾斜面95a与下表面95b相比急剧倾斜。如图21所示,密封材料S2具有:压接在下表面95b上的下表面用密封材料S21;和与下表面用密封材料S21独立地形成、且压接在倾斜面95a上的倾斜面用密封材料S22。倾斜面用密封材料S22配置在外部气体导入口81a的外侧。
如图20所示,在外部气体导入部81c的车宽方向外侧,朝向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延伸形成有纵壁部81m。纵壁部81m形成了第1进气通路R1的侧壁。另外,在纵壁部81m的下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形成有凸缘部81n。凸缘部81n隔着密封材料S1而配置在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凸缘部54上。此外,也可以仅在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上或在前围上盖板8及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双方上设置形成第1进气通路R1的侧壁的纵壁部。
如图21所示,侧部前围上盖板82配置在挡风玻璃下部件主体部件64的隆起部64b的上方。在中间前围上盖板81与侧部前围上盖板82之间形成有间隙G,但该间隙G被与前围上盖板8独立地形成的、未图示的封堵部件封堵。封堵部件隔着未图示的密封材料而紧密接合地固定在前围上盖板8和侧构件3等上。另外,在侧伸出部2的后端下部,切除而形成有切缺部21a。切缺部21a与第1排水通路W1及第2排水通路W2连通。由此,沿第1排水通路W1及第2排水通路W2流来的水从切缺部21a通过而向车辆V的侧方排出。
并且,如图19所示,在车辆V的左右两侧,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有第1进气通路R1。第1进气通路R1是从外部气体导入口81a至外部气体进气口79c的空间,由前围上盖板8、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挡风玻璃下部件6及加强部件70B形成。另外,通过横梁7及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闭合截面K,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有将左右两侧的第1进气通路R1连通的第2进气通路R2。通过这样的结构,从前围上盖板8的前方右侧的外部气体导入口81a导入的外部气体流经右侧的第1进气通路R1及外部气体进气口79c,从鼓风机进气口64f向鼓风机B导出(参照图16、图18)。另一方面,从前围上盖板8的前方左侧的外部气体导入口81a导入的外部气体在流经左侧的第1进气通路R1及外部气体进气口79c后,通过第2进气通路R2进一步从左侧流经右侧,然后,从鼓风机进气口64f向鼓风机B导出(参照图16至图18)。
如图19所示,为了降低发动机罩95,将第1进气通路R1的前方的高度尺寸H1、H2设定得小于后方的高度尺寸H3、H4。另一方面,如图15及图16所示,将右侧的外部气体导入口81a的宽度尺寸L1设定得大于鼓风机进气口64f的宽度尺寸L2及外部气体进气口79c的宽度尺寸L3。由此,即使在减小外部气体导入口81a的下方的高度尺寸H1、H2来降低发动机罩95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地确保向右侧的第1进气通路R1导入的外部气体导入量。另外,将鼓风机进气口64f的宽度尺寸L2及外部气体进气口79c的宽度尺寸L3设定成相同或大致相同。由此,能够充分地确保引入到鼓风机B中的外部气体进气量。另外,如图16所示,将右侧的外部气体导入口81a的宽度尺寸L1设定得大于左侧的外部气体导入口81a的宽度尺寸L4。由此,能够增大来自右侧的外部气体导入口81a的外部气体导入量,从而能够通过鼓风机B引入更多的外部气体,其中,该右侧的外部气体导入口81a使外部气体向鼓风机进气口64f大致直线地(顺畅地)流动。而且,如图18所示,前围上盖板8及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的前端部与减震器壳体4相比向前方延伸。由此,能够增长第1进气通路R1的前后距离,能够抑制水向鼓风机进气口64f的浸入。
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10基本上以如上方式构成,接下来,参照图18及图21,说明其作用效果。
此外,图18的实线箭头表示空气的流动,虚线箭头表示水的流动。另外,图21的实线箭头表示水的流动。
如图18所示,从右侧的外部气体导入口81a导入的外部气体通过第1进气通路R1、外部气体进气口79c及鼓风机进气口64f而被引入到鼓风机B中。另外,从左侧的外部气体导入口81a导入的外部气体通过第1进气通路R1、外部气体进气口79c、第2进气通路R2及鼓风机进气口64f而被引入到鼓风机B中。然后,外部气体经由鼓风机B而被引入到车室CR中。
另一方面,从左右两侧的外部气体导入口81a流入的水(例如,洗车时的水或雨水等),被从减震器壳体4的上表面41及减震器壳体固定部51的上表面直接向第1排水通路W1引导,或与横梁7的前侧纵壁部77碰触而向第1排水通路W1引导,然后,沿着横壁部52的底壁部52b并向车辆V的侧方流动。如图21所示,沿底壁部52b流来的水从侧伸出部2的切缺部21a通过并向车辆V的侧方排出。
另外,不向第1排水通路W1流入而从外部气体进气口79c通过的水,在与挡风玻璃下部件6的纵壁部64d碰触而被向第2排水通路W2引导后,沿着横梁7的横壁部76向车辆V的侧方流动。如图21所示,沿横壁部76流来的水从侧伸出部2的切缺部21a通过并向车辆V的侧方排出。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能够起到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与减震器壳体4的上表面41相比向车宽方向内侧形成得宽度较宽,因此,能够增大外部气体导入口81a的宽度尺寸L1,即使在减小了外部气体导入口81a的下方的高度尺寸H1、H2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地确保外部气体导入量(进气量),并且,能够减小外部气体导入口81a的下方的高度尺寸H1、H2来降低发动机罩95的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挡风玻璃下部件主体部件64的车宽方向两端侧,形成有与车宽方向中央侧相比向上方仅以规定长度隆起的隆起部64b,第1进气通路R1由前围上盖板8、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隆起部64b和加强部件70B形成,因此,能够增大第1进气通路R1的隆起部64b侧的高度尺寸H3来充分地确保外部气体导入量,并且,能够降低挡风玻璃下部件主体部件64的车宽方向中央侧来降低发动机罩95的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中间前围上盖板81的后端中央侧配置在支承部件65的车宽方向中央侧的上方,并且,中间前围上盖板81的后端左右两侧配置在挡风玻璃下部件主体部件64的隆起部64b的上方,中间前围上盖板81的车宽方向中央侧与闭合截面K相比配置在前方,因此,即使在将发动机配置于中间前围上盖板81的下方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发动机罩95的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鼓风机进气口64f相对地配置的右侧的外部气体导入口81a的宽度尺寸L1设定得大于左侧的外部气体导入口81a的宽度尺寸L4,因此,能够增大来自右侧的外部气体导入口81a的外部气体导入量,从而能够通过鼓风机B引入更多的外部气体,其中,该右侧的外部气体导入口81a使外部气体向鼓风机进气口64f大致直线地(顺畅地)流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外部气体导入口81a由将在外部气体导入部81c的上端部开口的开口部81j覆盖的金属网81k构成,因此,能够吸附(捕集)水或尘土等,能够通过开口率较高的金属网81k高效地导入外部气体。
根据本实施方式,中间前围上盖板81具有向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延伸且形成第1进气通路R1的侧壁的纵壁部81m及封堵壁部81g,因此,抑制外部气体向第1进气通路R1外泄漏,能够增大第1进气通路R1的容积。
根据本实施方式,设在横梁主体部件70A的车宽方向两端侧的加强部件70B以随着从前方趋向于后方而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并且具有外部气体进气口79c,因此,能够降低外部气体在加强部件70B的外部气体进气口79c中流动时的流入阻力,能够减少鼓风机B的耗电。
根据本实施方式,外部气体导入口81a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在发动机罩95的后端下方,因此,能够抑制来自车外的水的浸入。
根据本实施方式,外部气体导入口81a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在发动机罩95的后端下方,并且,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与减震器壳体4的上表面41相比向前方形成得宽度较宽,因此,能够增长从外部气体导入口81a至鼓风机进气口64f的前后距离,能够抑制水向鼓风机进气口64f的浸入。
根据本实施方式,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具有:以随着从车宽方向两端趋向于中央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的左右一对的倾斜面55;和由倾斜面55形成且以随着从前方趋向于后方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的凹陷部56,因此,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上的水由于自重作用而在左右一对的倾斜面55及凹陷部56上传递,容易向第1排水通路W1流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横梁7具有形成闭合截面K的底面的横壁部76,横壁部76的车宽方向两端侧以随着趋向于车宽方向外侧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因此,横梁7的横壁部76上的水由于自重作用而在横壁部76上传递,容易向车外排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挡风玻璃下部件6具有与前窗玻璃93相比向前方延伸的槽状的前壁部65b,因此,能够通过前壁部65b形成使从前窗玻璃93流来的水向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排出的第3排水通路W3。
另外,中间前围上盖板81具有:配置在前壁部65b的上方的后壁部81d;和配置在后壁部81d的前方且配置在前壁部65b的前端(凸缘部65c)的中央壁部81f,因此,能够抑制在前壁部65b上流动的水向外部泄漏。
而且,由于中间前围上盖板81经由中央壁部81f而配置在前壁部65b上,所以能够提高中间前围上盖板81的支承刚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减震器壳体支承件5与前围上盖板8之间设有密封材料S1,因此,能够抑制来自发动机室ER的热气向第1进气通路R1流入。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前围上盖板8与发动机罩95之间设有密封材料S2,因此,能够抑制来自发动机室ER的热气向外部气体导入口81a流入。
根据本实施方式,密封材料S2具有:压接在发动机罩95的下表面95b上的下表面用密封材料S21;和与下表面用密封材料S21独立地形成、且压接在发动机罩95的倾斜面95a上的倾斜面用密封材料S22,因此,能够防止密封材料S2发生折曲,能够抑制在密封材料S2与发动机罩95之间产生间隙。
附图标记说明
V 车辆
100、110 车辆前部构造
1 上构件
2 侧伸出部
3 侧构件
4 减震器壳体
41 上表面
5 减震器壳体支承件
51 减震器壳体固定部
52 横壁部
52a 倾斜部
52b 底壁部
53 纵壁部
54 凸缘部
55 倾斜面(第1倾斜面)
56 凹陷部
6 挡风玻璃下部件
62a、64f 鼓风机进气口
64b 隆起部
64d 纵壁部
65b 前壁部(延伸部)
65c 凸缘部(延伸部)
7 横梁
70A 横梁主体部件
70B 加强部件
72a、72b、79c 外部气体进气口
72a1、72b1 下端
76 横壁部(下壁部)
8 前围上盖板
81 中间前围上盖板
81a 外部气体导入口
81d 后壁部
81f 中央壁部(肋)
81g 封堵壁部
81j 开口部
81k 金属网
81o 纵壁部(壁部)
S1 密封材料(第1密封材料)
S2 密封材料(第2密封材料)
S21 下表面用密封材料
S22 倾斜面用密封材料
91 前柱
92 仪表板下部件
93 前窗玻璃
95 发动机罩
95a 倾斜面(第2倾斜面)
95b 下表面
96 开口部
ER 发动机室
CR 车室
B 鼓风机
H 排水槽
K 闭合截面
C 间隙
R1 第1进气通路
R2 第2进气通路
W1 第1排水通路
W2 第2排水通路
W3 第3排水通路
H1、H2、H3、H4 高度尺寸
L1、L2、L3、L4 宽度尺寸

Claims (19)

1.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具有:
挡风玻璃下部件,其从下方支承前窗玻璃;
横梁,其固定在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上,且配置在左右一对的前柱之间;
左右一对的减震器壳体,其配置在所述横梁的左右两端的前方,用于支承减震器;和
左右一对的减震器壳体支承件,其设在所述横梁与所述减震器壳体之间,将从车辆外部流入的水向车辆侧方排出,
所述车辆前部结构的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和所述横梁而形成作为进气通路发挥功能的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
所述横梁在所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的后方具有使外部气体通过的左右一对的外部气体进气口,
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具有鼓风机进气口,该鼓风机进气口以与所述一对外部气体进气口中的某一方相对的方式开口且与鼓风机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震器壳体的上表面构成供所述外部气体流动的整流面,
所述外部气体进气口的下端与所述整流面相比位于上方。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鼓风机进气口与一方的所述外部气体进气口相比位于下方。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具有:
横壁部,其从固定于所述减震器壳体的上表面的减震器壳体固定部的后端部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并沿所述减震器壳体的后端部延伸,且固定在所述横梁上;和
纵壁部,其从所述减震器壳体固定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向后方延伸,并固定在所述横梁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壁部以随着趋向于车宽方向外侧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向下倾斜。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将形成在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与发动机罩之间的开口部覆盖的前围上盖板,
所述前围上盖板具有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罩的下方且导入外部气体的左右一对的外部气体导入口,
所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与所述减震器壳体的上表面相比向前方且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
通过所述前围上盖板和所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而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1进气通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连结所述横梁和所述减震器壳体,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大致矩形状或大致梯形状,
所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的前端与所述减震器壳体的上表面相比形成得宽度较宽,
在所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的大致外周缘上形成有凸缘部,
在所述凸缘部与所述前围上盖板之间设有第1密封材料。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的车宽方向两端形成有比车宽方向中央向上方隆起的隆起部,
所述第1进气通路由所述前围上盖板、所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和所述隆起部形成。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及所述前围上盖板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壁部,该壁部向所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及所述前围上盖板中的另一方延伸且形成所述第1进气通路的侧壁。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气体导入口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罩的后端下方。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气体导入口由金属网状部件构成。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梁具有:配置在左右一对的前柱之间的横梁主体部件;和设在所述横梁主体部件的车宽方向两端且配置在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与所述横梁主体部件之间的左右一对的加强部件,
所述加强部件以随着从前方趋向于后方而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并且具有所述外部气体进气口。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震器壳体支承件具有凹陷部,该凹陷部由以随着从车宽方向两端趋向于中央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的左右一对的第1倾斜面形成,
所述凹陷部以随着从前方趋向于后方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梁具有形成所述闭合截面的底面的下壁部,
所述下壁部的车宽方向两端侧以随着趋向于车宽方向外侧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向下倾斜。
15.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围上盖板与所述发动机罩之间设有第2密封材料。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罩具有:面向发动机室的下表面;和与所述下表面的后端部连续、且以随着从前方趋向于后方而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的所述第2倾斜面,
所述第2密封材料具有:压接在所述下表面上的下表面用密封材料;和与所述下表面用密封材料独立形成、且压接在所述第2倾斜面上的倾斜面用密封材料。
1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外部气体导入口中的某一方以与所述鼓风机进气口相对的方式配置,且与另一方相比形成得宽度较宽。
18.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围上盖板中,后端的车宽方向两侧配置在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的车宽方向两端侧,并且后端的车宽方向中央侧配置在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的车宽方向中央侧,
所述前围上盖板的车宽方向中央侧与所述闭合截面相比配置在前方。
1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风玻璃下部件具有与所述前窗玻璃相比向前方延伸的槽状的延伸部,
所述前围上盖板具有:配置在所述延伸部的上方且固定在所述前窗玻璃上的后壁部;和配置在所述后壁部的前方且配置在所述延伸部的前端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肋。
CN201280066850.0A 2012-01-11 2012-10-12 车辆前部构造 Active CN1040396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03110 2012-01-11
JP2012-003110 2012-01-11
PCT/JP2012/076534 WO2013105322A1 (ja) 2012-01-11 2012-10-12 車両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39636A true CN104039636A (zh) 2014-09-10
CN104039636B CN104039636B (zh) 2016-08-17

Family

ID=48781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6850.0A Active CN104039636B (zh) 2012-01-11 2012-10-12 车辆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126634B2 (zh)
EP (1) EP2762388A4 (zh)
JP (1) JP5820485B2 (zh)
CN (1) CN104039636B (zh)
WO (1) WO2013105322A1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82763A (zh) * 2015-02-16 2016-08-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前围板部结构
CN106275092A (zh) * 2015-06-29 2017-01-04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汽车的面板装置
CN106985916A (zh) * 2015-10-05 2017-07-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CN107031736A (zh) * 2016-02-01 2017-08-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CN107428228A (zh) * 2015-03-06 2017-12-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前窗玻璃的排水构造
CN107709143A (zh) * 2015-06-25 2018-02-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08202768A (zh) * 2016-12-19 2018-06-2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CN109204510A (zh) * 2017-07-05 2019-01-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11731392A (zh) * 2019-03-25 2020-10-0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车身结构
CN111746658A (zh) * 2019-03-27 2020-10-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前围上板构造
CN113978205A (zh) * 2021-11-08 2022-01-28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风盖板系统和汽车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83450B1 (fr) * 2011-12-02 2014-05-16 Renault Sa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e traverse superieure de tablier
US9522703B2 (en) 2012-10-04 2016-12-20 Honda Motor Co., Ltd. Windshield glass support structure
JP5966190B2 (ja) * 2013-03-08 2016-08-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US20150001889A1 (en) * 2013-06-28 2015-01-0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daptor for a front body hinge pillar
WO2015033778A1 (ja) * 2013-09-05 2015-03-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2015202728A (ja) * 2014-04-11 2015-11-16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FR3021286B1 (fr) 2014-05-20 2016-05-13 Renault Sa Ecope pour boite a eau integree a la paroi de separation
JP6080805B2 (ja) * 2014-06-19 2017-02-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6300024B2 (ja) * 2014-08-01 2018-03-2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DE102015207067A1 (de) * 2015-04-17 2016-10-20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Windlaufabdeckungs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6579322B2 (ja) * 2015-12-25 2019-09-25 スズキ株式会社 吸気シュラウド構造
JP6697715B2 (ja) 2016-09-16 2020-05-27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カウル部構造
JP6825301B2 (ja) * 2016-10-25 2021-02-03 スズキ株式会社 支持部材
US10232693B1 (en) 2017-09-21 2019-03-19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Water management for a vehicle
KR102660343B1 (ko) * 2019-04-11 2024-04-2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차체 전방 구조체
WO2023021650A1 (ja) * 2021-08-19 2023-02-23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ロントガラス周辺構造
US12102139B1 (en) 2021-11-23 2024-10-01 A'sha Brown Adjustable intra-clothing device for supporti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a torso of a person, an article of clothing for supporti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a torso of a person, and an adjustable corset for supporti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a torso of a person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21032A (en) * 1985-08-05 1988-01-26 Mazada Motor Corporation Arrangements for forming automobile cowl structures
EP0301494A2 (en) * 1987-07-28 1989-02-01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An air intake structure of an automobile
US6322440B1 (en) * 1999-03-16 2001-11-27 Nissan Motor Co., Ltd. Outside air intake structure
CN101058292A (zh) * 2006-04-20 2007-10-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US20080185875A1 (en) * 2007-02-07 2008-08-07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Front-End Structure of a Motor Vehicle
GB2467230A (en) * 2009-01-23 2010-07-28 Nihon Plast Co Ltd Structure for mounting cowl top cover
CN102285379A (zh) * 2010-06-10 2011-12-21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前窗玻璃横梁的用于带有挡风玻璃的汽车的车身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30888A (en) 1987-07-28 1989-02-01 Mazda Motor Air intake structure of automobile
JP2595735B2 (ja) 1990-01-11 1997-04-0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エアボックス構造
JPH0995261A (ja) 1995-09-29 1997-04-08 Fuji Heavy Ind Ltd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4547610B2 (ja) 2004-06-25 2010-09-2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4492689B2 (ja) * 2007-12-07 2010-06-3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カウル構造
JP2011084093A (ja) 2009-10-13 2011-04-28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前部構造
US9033400B2 (en) * 2012-01-11 2015-05-19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21032A (en) * 1985-08-05 1988-01-26 Mazada Motor Corporation Arrangements for forming automobile cowl structures
EP0301494A2 (en) * 1987-07-28 1989-02-01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An air intake structure of an automobile
US6322440B1 (en) * 1999-03-16 2001-11-27 Nissan Motor Co., Ltd. Outside air intake structure
CN101058292A (zh) * 2006-04-20 2007-10-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US20080185875A1 (en) * 2007-02-07 2008-08-07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Front-End Structure of a Motor Vehicle
GB2467230A (en) * 2009-01-23 2010-07-28 Nihon Plast Co Ltd Structure for mounting cowl top cover
CN102285379A (zh) * 2010-06-10 2011-12-21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前窗玻璃横梁的用于带有挡风玻璃的汽车的车身结构

Cited B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82763B (zh) * 2015-02-16 2018-06-0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前围板部结构
CN105882763A (zh) * 2015-02-16 2016-08-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前围板部结构
CN107428228B (zh) * 2015-03-06 2020-04-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前窗玻璃的排水构造
CN107428228A (zh) * 2015-03-06 2017-12-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前窗玻璃的排水构造
CN107709143B (zh) * 2015-06-25 2019-08-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07709143A (zh) * 2015-06-25 2018-02-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06275092B (zh) * 2015-06-29 2020-04-10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汽车的面板装置
CN106275092A (zh) * 2015-06-29 2017-01-04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汽车的面板装置
CN106985916A (zh) * 2015-10-05 2017-07-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CN107031736A (zh) * 2016-02-01 2017-08-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CN107031736B (zh) * 2016-02-01 2020-03-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CN108202768A (zh) * 2016-12-19 2018-06-2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CN108202768B (zh) * 2016-12-19 2020-07-2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CN109204510A (zh) * 2017-07-05 2019-01-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09204510B (zh) * 2017-07-05 2021-01-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11731392A (zh) * 2019-03-25 2020-10-02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车身结构
CN111731392B (zh) * 2019-03-25 2024-06-04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车身结构
CN111746658A (zh) * 2019-03-27 2020-10-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前围上板构造
CN113978205A (zh) * 2021-11-08 2022-01-28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风盖板系统和汽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39636B (zh) 2016-08-17
EP2762388A1 (en) 2014-08-06
JP5820485B2 (ja) 2015-11-24
US9126634B2 (en) 2015-09-08
WO2013105322A1 (ja) 2013-07-18
JPWO2013105322A1 (ja) 2015-05-11
US20150015030A1 (en) 2015-01-15
EP2762388A4 (en) 2015-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39636A (zh) 车辆前部构造
JP5714728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CN103692988B (zh) 车身前部结构
US8651552B2 (en) Support structure of windshield
EP2860056B1 (en) Vehicle instrument panel
JP5789432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CN104114435A (zh) 车辆前部构造
CN104114438A (zh) 车身下部构造
US20140292035A1 (en) Cabin for Work Vehicles
JP6565889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JP2015058714A (ja) 自動車のサンルーフ構造
CN107709144B (zh) 车身前部构造
EP1775200B1 (en) Front construction of motor vehicle
JP2013010414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
JP6080805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CN107150722A (zh) 车身
WO2010113896A1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5636340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
WO2015033778A1 (ja) 車両前部構造
JP5895831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5690669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
JP2006007982A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04050865A (ja) 車両のフェンダ部構造
JP5775555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US12017703B2 (en)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