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58292A - 车身前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058292A CN101058292A CNA2007101013600A CN200710101360A CN101058292A CN 101058292 A CN101058292 A CN 101058292A CN A2007101013600 A CNA2007101013600 A CN A2007101013600A CN 200710101360 A CN200710101360 A CN 200710101360A CN 101058292 A CN101058292 A CN 10105829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body
- bumper
- horizontal part
- spoiler
- support brack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62D25/084—Radiator suppor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60R2019/1886—Bumper fascias and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使空气进气管从上侧梁下方延伸至保险杠附近,并能够防止水洼的水以及雨水侵入空气进气管的吸入口的车身前部结构。车身前部结构(10)的保险杠支承托架(25)具有水平部(45)、倾斜部(46)、引导壁(68)、前壁排水路(71)和后壁排水路(75),所述水平部(45)沿左上侧梁(21)在车身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倾斜部(46)从水平部(45)的车身内侧端部向斜下方延伸;所述引导壁(68)将沿倾斜部(46)上升的水向车身的前后侧引导;所述前壁排水路(71)形成于水平部(45)的前壁(62);所述后壁排水路(75)形成于水平部(45)的后壁(63)。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前部结构,该车身前部结构使空气进气管从前隔板的上侧梁下方向车身前方延伸,使空气进气管的吸入口朝向上方,在吸入口的上方具有保险杠支承托架。
背景技术
例如,在客车等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具有下述的构成,即,在前轮的后方具有空气滤清器,在该空气滤清器的前方设有空气进气管,使该空气进气管从前轮的后方延伸到车身的前端部,使吸入口面临车身的前端部,从该吸入口获取空气(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5-52254号公报
因为客车是大型车辆,所以能够比较轻易地确保在车身前部结构中用于使空气进气管从前轮后方延伸至车身前端部的空间。
但是,例如在小型车辆的情况下,难以确保用于在车身前部结构内(即,发动机室)设置空气进气管的空间。
因此,考虑到使与空气滤清器连结的空气进气管经过前隔板的上侧梁下方延伸至保险杠附近的情况。
在使空气进气管延伸至保险杠附近的情况下,车辆在水洼中行驶时,存在前轮溅起的水经过前隔栅从吸入口侵入空气进气管内的可能。
作为其对策,考虑使空气进气管的吸入口向上方开口。
但是,在使空气进气管的吸入口向上方开口的情况下,又存在例如雨水沿前照灯向下流,从前照灯的下端滴下的雨水侵入吸入口内的情况。
因此,在使空气进气管从上侧梁下方延伸至保险杠附近的情况下,需要对防止水洼的水以及雨水侵入空气进气管的吸入口的情况进行认真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使空气进气管从上侧梁下方延伸至保险杠附近,并能够防止水洼的水以及雨水侵入空气进气管的吸入口的车身前部结构。
技术方案1涉及的发明是一种车身前部结构,该车身前部结构使空气进气管从前隔板的上侧梁下方向车身前方延伸,使该空气进气管的吸入口朝向上方,在该吸入口的上方具有保险杠支承托架,通过该保险杠支承托架支承保险杠,其特征在于,所述保险杠支承托架具有水平部、倾斜部、引导壁、前壁排水路和后壁排水路,所述水平部沿所述上侧梁在车身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倾斜部从该水平部的车身内侧端部向斜下方延伸;所述引导壁被设置在该倾斜部附近的所述水平部,将沿倾斜部上升的水向车身的前后侧引导;所述前壁排水路形成于所述水平部的前壁,用于将被该引导壁引导的水以及从所述水平部的上面流下到车身前侧的水引导至倾斜部;所述后壁排水路形成于所述水平部的后壁,用于将被该引导壁引导至车身后侧的水以及从所述水平部的上面流下到车身后侧的水引导至倾斜部。
在技术方案1涉及的发明中,通过使水平部沿上侧梁延伸,而将水平部配置在吸入口的上方。使倾斜部从该水平部的车身内侧端部向斜下方延伸。在该倾斜部附近的水平部设置引导壁。
并且,在水平部的前壁形成前壁排水路,同时,在水平部的后壁形成后壁排水路。
根据该构成,在水洼的水沿倾斜部的上面上升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引导壁,将上升的水向车身的前后侧引导。
然后,可以通过前壁排水路以及后壁排水路,将被引导壁引导至车身的前后侧的水引导至倾斜部。
据此,可以防止沿倾斜部的上表面上升的水洼的水侵入空气进气管的吸入口。
在此基础上,在雨水滴到水平部的上表面,滴下的雨水从上表面流下到车身的前后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前壁排水路以及后壁排水路,将流下到车身的前后侧的水引导至倾斜部。
据此,可以防止滴到水平部的上表面的雨水侵入空气进气管的吸入口。
因此,具有以下优点:在使空气进气管从上侧梁下方延伸到保险杠的附近,使空气进气管的吸入口朝向上方的状态下,能够防止水洼的水和雨水侵入吸入口。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保险杠和前照灯从本发明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拆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左保险杠支承托架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从本发明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拆下左保险杠支承托架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从车身后方观察本发明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左保险杠支承托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左保险杠支承托架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雨水滴到本发明涉及的左保险杠支承托架上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水洼的水沿本发明涉及的左保险杠支承托架的倾斜部上升的例子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0…车身前部结构、14…前隔板、21…左上侧梁(上侧梁)、25…左保险杠支承托架(保险杠支承托架)、31…空气进气管、32…吸入口、38…保险杠、45…水平部、46…倾斜部、61…上表面、62…前壁、63…后壁、68…引导壁、71…前壁排水路、75…后壁排水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且,“前”、“后”、“左”、“右”是按照作业人员观察的方向,将前侧作为Fr,后侧作为Rr、左侧作为L,右侧作为R来表示。
图1是表示将保险杠和前照灯从本发明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拆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车身前部结构10具有在车身前部的左右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前侧车架11、12,分别在左右前侧车架11、12的前端部11a、12a上具有前隔板14,在前隔板14上安装着散热器15以及冷凝器16,在冷凝器16的前方朝向车宽度方向配置着前保险杠横梁18,前保险杠横梁18被架在左右前侧车架11、12的各自的前端部11a、12a上。
冷凝器16是例如对空调用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冷却并使之液化的装置。
该车身前部结构10将左保险杠支承托架(保险杠支承托架)25螺栓固定在前隔板14的左上侧梁(上侧梁)21以及左安装部件22上,将右保险杠支承托架28螺栓固定在前隔板14的右上侧梁26以及右安装部件27上,使空气进气管31从左上侧梁21的下方向前方延伸,使该空气进气管31的吸入口32朝向上方。
左保险杠支承托架25位于空气进气管31的吸入口32的上方。
并且,空气进气管31与未图示出的空气滤清器连结。该空气滤清器设于车身前部结构10的内部空间(即,发动机室)33。
左安装部件22是被螺栓固定于前隔板14的左支柱34上的部件。
上桁条35的左端部35a与左保险杠支承托架25通过螺栓36一起紧固在左安装部件22上。
右安装部件27是被螺栓固定于前隔板14的右支柱(未图示出)上的部件。
上桁条35的右端部35b与右保险杠支承托架28通过螺栓36一起紧固在右安装部件27上。
右保险杠支承托架28是支承保险杠38的右端部38b,并支承前隔栅41的右端部41b的部件。
在右保险杠支承托架28的上方设有右前照灯43。
左保险杠支承托架25是支承保险杠38的左端部38a,并支承前隔栅41的左端部41a的部件。
在左保险杠支承托架25的上方设有左前照灯42。
该左保险杠支承托架25的构成为,被配置在空气进气管31的吸入口32的上方,能够防止水洼的水和雨水侵入空气进气管31的吸入口32。
下面,根据图2~图5,针对左保险杠支承托架25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左保险杠支承托架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从本发明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拆下左保险杠支承托架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空气进气管31从前隔板14的左上侧梁21下方向车身前方延伸,该空气进气管31的吸入口32向上方开口。
在吸入口32的上方,配置着左保险杠支承托架25。
左保险杠支承托架25具有沿左上侧梁21在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水平部45,和从水平部45的车身内侧端部45a向斜下方延伸的倾斜部46,以及从倾斜部46向下方延伸的垂直部47。
水平部45其车身外侧端部45b被安装在左上侧梁21的上表面21a上,同时,其车身内侧端部45a被配置成向左上侧梁21的前方突出的状态,从车身外侧端部45b到车身内侧端部45a之间以略微的下降梯度形成。
具体地说,水平部45在车身外侧端部45b上设有安装片47(也参照图4、图5)。
用螺栓51、螺母52将该安装片47安装在左上侧梁21的安装托架48上,据此,车身外侧端部45b被安装在左上侧梁21的上表面21a上。
另外,水平部45在其车身内侧端部45a中的车身后侧分别安装着上安装片53以及前安装片54。
上安装片53通过螺栓56、螺母(未图示出)安装在左上侧梁21的上表面21a上。
前安装片54通过螺栓57、螺母59被安装在左支柱34上。
据此,车身内侧端部45a配置成向左上侧梁21的前方突出的状态。这样,水平部45中的车身内侧端部45a侧的大致一半的部位58(下面称为“内侧水平部58”)被配置在空气进气管31的吸入口32的上方。
水平部45的上表面61面临左前照灯42的下部42a,在上表面61的车身前侧形成前壁62,在上表面61的车身后侧形成后壁63(参照图4)。
水平部45的上表面61是整体被形成为大致水平的面。
详细地说,上表面61从车身外侧端部45b到内侧水平部58的中央58a以略微直线状的下降梯度形成,从内侧水平部58的中央58a到车身内侧端部45a以略微弯曲状的下降梯度形成。
因为上表面61被配置在面临左前照灯42的下部42a的位置,所以可以认为从左前照灯42的表面42b流下到下部42a的雨水会滴到上表面61上。
该上表面61在水平部45的车身外侧端部45b附近以及大致中央部分别具有保险杠卡定爪65、65。
通过将图1所示的保险杠38的左卡定部(未图示出)卡定到保险杠卡定爪65、65上,来将保险杠38的左端部38a卡定到保险杠卡定爪65、65上。
再有,上表面61在水平部45的车身内侧端部45a附近具有隔栅卡定爪66。
通过将图1所示的前隔栅41的左卡定部(未图示出)卡定到隔栅卡定爪66上,而将前隔栅41的左端部41a卡定到隔栅卡定爪66上。
在此基础上,上表面61在内侧水平部58的中央58a上具有引导壁68。引导壁68朝向车身前后方向,从上表面61开始竖立设置在内侧水平部58的中央58a上。
换言之,引导壁68设置在倾斜部46附近的上表面61上。
通过将引导壁68设置在倾斜部46附近的上表面61上,能够通过引导壁68,将沿上表面61中的从中央58a到车身内侧端部45a的倾斜面58b(下面称为“弯曲倾斜面58b”)上升的水分别向车身前侧和车身后侧引导。
该引导壁68作为一个例子形成为大致矩形状,由加强筋加强。引导壁68的形状不仅仅局限于大致矩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弯曲状等的其他形状。
也可以去掉对引导壁68进行加强的加强筋。
前壁62在上表面61的车身前侧大致垂直地向下方形成。
该前壁62的相当于内侧水平部58的部位形成为向车身后方凹陷成阶梯状的壁部62a。在凹陷的壁部62a上形成有前壁排水路71。
前壁排水路71是由凹陷的壁部62a、沿该凹陷的壁部62a的下边向车身内侧以下降梯度形成的弯曲状的底部72,以及从底部72竖起的前侧壁73形成凹状的槽部。
前壁排水路71位于吸入口32的上方。该前壁排水路71在雨水从左前照灯42的下部42a滴到上表面61上时,能够接收从上表面61流下的雨水,并引导至远离吸入口32的位置(倾斜部46)。
图4是表示从车身后方观察本发明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左保险杠支承托架的状态的立体图。
后壁63在上表面61的车身后侧大致垂直地朝向下方形成。
该后壁63从水平部45的车身外侧端部45b附近到车身内侧端部45a之间形成后壁排水路75。
后壁排水路75是由后壁63、沿后壁63的下边向车身内侧以下降梯度形成的弯曲状的底部76、以及从底部76竖起的后侧壁77形成凹状的槽部。
后壁排水路75位于吸入口32的上方。该后壁排水路75在雨水从左前照灯42的下部42a(参照图2)滴到上表面61上时,能够接收从上表面61流下的雨水,并引导至远离吸入口32的位置(倾斜部46)。
图5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的左保险杠支承托架的俯视图。
在上表面61的车身前侧设置前壁排水路71,并且,在上表面61的车身后侧设置后壁排水路75。
因此,通过前后壁排水路71、75,能够接收从上表面61流下的雨水,引导至远离吸入口32的位置(倾斜部46)。
据此,能够防止雨水侵入吸入口32。
再有,在上表面61中的内侧水平部58的中央58a上具有引导壁68。
引导壁68将沿倾斜部46以及弯曲倾斜面58b上升的水分别向车身前侧和车身后侧引导。
因此,能够通过前后壁排水路71、75,接收被引导至车身前侧和车身后侧的水,并引导至远离吸入口32的位置(倾斜部46)。
能够防止沿倾斜部46以及弯曲倾斜面58b上升的水侵入吸入口32。
回到图2、图3,倾斜部46从水平部45的车身内侧端部45a向斜下方延伸。倾斜部46是从水平部45的车身内侧端部45a朝车身中央向斜下方延伸的部位。
倾斜部46具有与水平部45的弯曲倾斜面58b连续的上表面81。该倾斜部46相对于空气进气管31的吸入口32,设置在远离车身中央侧的位置。
垂直部47从倾斜部46沿空气进气管31的车身内侧壁面31a向下方延伸。
在垂直部47下端部形成有在车身中央侧延伸的安装片83。安装片83通过螺栓36、螺母37(参照图3),与上桁条35的左端部35a一起紧固在左安装部件22上。
左安装部件22是螺栓固定在前隔板14的左支柱34上的部件。
接着,根据图6-图7,说明通过左保险杠支承托架的前后壁排水路71、75,对水进行引导的例子。
图6(a)、(b)是表示雨水滴到本发明涉及的左保险杠支承托架上的例子的说明图。
在(a)中,认为雨水如箭头A所示,从左前照灯42的下部42a滴到上表面61。滴下的雨水的一部分从上表面61如箭头B所示流下到前壁排水路71中。
流下的雨水被前壁排水路71引导至远离吸入口32的位置(倾斜部46),从前壁排水路71的出口71a如箭头C所示地流出。
在(b)中,滴下的雨水中的剩余的雨水从上表面61如箭头D所示流下到后壁排水路75中。
流下的雨水被后壁排水路75引导至远离吸入口32的位置(倾斜部46),从后壁排水路75的出口75a如箭头E所示地流出。
如图6(a)、(b)所说明的那样,能够通过前后壁排水路71、75接收从上表面61流下的雨水,并引导至远离吸入口32的位置(倾斜部46)。
据此,能够防止雨水侵入进气管31的吸入口32。
图7(a)、(b)是表示水洼的水沿本发明涉及的左保险杠支承托架的倾斜部上升的例子的说明图。
在(a)中,考虑车辆在水洼行驶时,前轮溅起的水经过前隔栅41(参照图1)到达左保险杠支承托架25的倾斜部46的情况。
到达倾斜部46的水从倾斜部46(上表面81)沿弯曲倾斜面58b如箭头F所示上升,到达引导壁68。
到达引导壁68的水的一部分被引导壁68引导,从上表面61如箭头G所示,流下到前壁排水路71中。
流下的水被前壁排水路71引导至远离吸入口32的位置(倾斜部46),从前壁排水路71的出口71a如箭头H所示地流出。
在(b)中,到达引导壁68的水中的剩余的水被引导壁68引导,从上表面61如箭头I所示,流下到后壁排水路75中。
流下的水被后壁排水路75引导至远离吸入口32的位置(倾斜部46),从后壁排水路75的出口75a如箭头J所示地流出。
如图7(a)、(b)所说明的那样,通过引导壁68,将从倾斜部46(上表面81)沿弯曲斜倾面58b上升的水引导至前后壁排水路71、75中。
通过前后壁排水路71、75,能够接收被引导的水,并引导至远离吸入口32的位置(倾斜部46)。
据此,能够防止前轮溅起的水洼的水侵入进气管31的吸入口32。
如所述说明,根据车身前部结构10,能够如图2所示地在使空气进气管31从左上侧梁21下方延伸到保险杠38(参照图1)的附近,使延伸的空气进气管31的吸入口32朝向上方的状态下,防止雨水和前轮溅起的水洼的水侵入吸入口32。
并且,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左保险杠支承托架25、空气进气管31、吸入口32、保险杠38、水平部45、倾斜部46、上表面61、前壁62、后壁63、引导壁68、前壁排水路71以及后壁排水路75的形状并非仅限于举出的例子,可进行适当地变更。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车身前部结构适用于使空气进气管从前隔板的上侧梁下方向车身前方延伸,空气进气管的吸入口朝向上方,并在吸入口的上方具有保险杠支承托架的汽车。
Claims (4)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该车身前部结构使空气进气管从前隔板的上侧梁下方向车身前方延伸,使该空气进气管的吸入口朝向上方,在该吸入口的上方具有保险杠支承托架,通过该保险杠支承托架支承保险杠,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险杠支承托架包括:
沿所述上侧梁在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水平部;
从该水平部的车身内侧端部向斜下方延伸的倾斜部;
被设置在该倾斜部附近的所述水平部、并将沿倾斜部上升的水向车身的前后侧引导的引导壁;
形成于所述水平部的前壁上的前壁排水路,用于将被该引导壁引导的水以及从所述水平部的上表面流下到车身前侧的水引导至倾斜部;
形成于所述水平部的后壁上的后壁排水路,用于将被该引导壁引导至车身后侧的水以及从所述水平部的上表面流下到车身后侧的水引导至倾斜部。
2.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包括:
用于支承保险杠的保险杠支承托架;以及
空气进气管,该空气进气管在前隔板的上侧梁下方向着车身前方延伸,并且具有朝向上方的吸入口,所述空气进气管的吸入口位于所述保险杠支承托架的下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形成在所述保险杠支承托架的前壁上、用于向车身前侧引导水的前壁排水路;
形成在所述保险杠支承托架的后壁上、用于向车身后侧引导水的后壁排水路。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保险杠支承托架具有连接到上桁条的端部的垂直部和连接到所述前隔板的水平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116379A JP4121528B2 (ja) | 2006-04-20 | 2006-04-20 | 車体前部構造 |
JP116379/2006 | 2006-04-2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58292A true CN101058292A (zh) | 2007-10-24 |
CN101058292B CN101058292B (zh) | 2011-08-24 |
Family
ID=381239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1013600A Active CN101058292B (zh) | 2006-04-20 | 2007-04-20 | 车身前部结构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1847446B1 (zh) |
JP (1) | JP4121528B2 (zh) |
CN (1) | CN101058292B (zh) |
DE (1) | DE602007000173D1 (zh) |
RU (1) | RU2345924C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49711B (zh) * | 2008-03-31 | 2012-10-10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汽车前部构造 |
CN103282263A (zh) * | 2010-10-25 | 2013-09-04 | 雷诺股份公司 | 用于将托架与侧梁连接在一起的安排 |
CN104039636A (zh) * | 2012-01-11 | 2014-09-1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前部构造 |
CN104254476A (zh) * | 2012-05-18 | 2014-12-31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身前部构造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930508B1 (fr) * | 2008-04-28 | 2010-04-23 | Renault Sas | Caiss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ortant un support d'un element formant pare-choc et un conduit d'admission d'air au moteur |
DE102010026298A1 (de) * | 2010-07-06 | 2012-01-12 | Dr.Ing.H.C.F.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 Frontbugteil eines Kraftfahrzeugs |
CN103442975B (zh) * | 2011-03-07 | 2016-10-19 | 福罗西外空间有限公司 | 多功能的机动车支架 |
FR2974037B1 (fr) * | 2011-04-15 | 2013-11-08 | Renault Sa | Dispositif de guidage d'air pour la partie avant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
US9365245B2 (en) * | 2013-11-08 | 2016-06-14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Load management device |
US10391856B2 (en) | 2017-06-23 | 2019-08-27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Air deflector with improved drainag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74865A (ja) * | 1981-10-29 | 1983-05-06 | Nissan Motor Co Ltd | エアクリ−ナの水入り防止装置 |
US6405819B1 (en) * | 1999-07-09 | 2002-06-18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Vehicle cooling structure |
JP3577018B2 (ja) * | 2001-08-31 | 2004-10-1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フロントグリル周りの吸気構造 |
JP3978336B2 (ja) * | 2001-12-20 | 2007-09-19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エアクリーナ防水構造 |
JP2005297888A (ja) * | 2004-04-15 | 2005-10-27 | Fuji Heavy Ind Ltd |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JP4476708B2 (ja) * | 2004-06-16 | 2010-06-09 | ダイキョーニシカワ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構造 |
-
2006
- 2006-04-20 JP JP2006116379A patent/JP412152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
- 2007-04-18 EP EP20070007903 patent/EP1847446B1/en not_active Ceased
- 2007-04-18 DE DE200760000173 patent/DE602007000173D1/de active Active
- 2007-04-19 RU RU2007114784/11A patent/RU2345924C1/ru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7-04-20 CN CN2007101013600A patent/CN101058292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49711B (zh) * | 2008-03-31 | 2012-10-10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汽车前部构造 |
CN103282263A (zh) * | 2010-10-25 | 2013-09-04 | 雷诺股份公司 | 用于将托架与侧梁连接在一起的安排 |
CN104039636A (zh) * | 2012-01-11 | 2014-09-1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前部构造 |
CN104039636B (zh) * | 2012-01-11 | 2016-08-17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前部构造 |
CN104254476A (zh) * | 2012-05-18 | 2014-12-31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身前部构造 |
CN104254476B (zh) * | 2012-05-18 | 2016-08-24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身前部构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602007000173D1 (de) | 2008-11-27 |
JP2007283994A (ja) | 2007-11-01 |
CN101058292B (zh) | 2011-08-24 |
JP4121528B2 (ja) | 2008-07-23 |
RU2345924C1 (ru) | 2009-02-10 |
EP1847446B1 (en) | 2008-10-15 |
EP1847446A1 (en) | 2007-10-24 |
RU2007114784A (ru) | 2008-10-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058292A (zh) | 车身前部结构 | |
CN100337857C (zh) | 汽车保险杠结构 | |
CN1296248C (zh) | 轻便摩托车式车辆 | |
CN1319782C (zh) | 保险杠梁 | |
CN1751956A (zh) | 鞍乘型车辆 | |
CN1724292A (zh) | 保险杠皮的紧固结构 | |
CN1751957A (zh) | 鞍乘型车辆 | |
CN1283514C (zh) | 车辆的后部构造 | |
CN1721263A (zh) | 摩托车 | |
CN1853971A (zh) | 车辆用冷却装置 | |
CN1743219A (zh) | 车辆 | |
CN1608921A (zh) | 汽车的车身构造 | |
CN1517517A (zh) | 保护发动机燃料输送管的结构 | |
CN1167570C (zh) | 机动二轮车的前导风罩构造 | |
CN1323891C (zh) | 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 | |
CN1769124A (zh) | 车身框架结构 | |
CN1093809C (zh) | 小型摩托车 | |
CN1891555A (zh) | 车辆的排水结构 | |
CN1550398A (zh) | 前部车身结构 | |
CN1704304A (zh) | 车辆 | |
CN101077689A (zh) | 天窗装置中的导管安装结构 | |
CN1721686A (zh) | 发动机 | |
CN101058330A (zh) | 摩托车 | |
CN101062705A (zh) | 摩托车 | |
CN1880154A (zh) | 机动二轮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