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69124A - 车身框架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身框架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769124A CN1769124A CN 200510112807 CN200510112807A CN1769124A CN 1769124 A CN1769124 A CN 1769124A CN 200510112807 CN200510112807 CN 200510112807 CN 200510112807 A CN200510112807 A CN 200510112807A CN 1769124 A CN1769124 A CN 176912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dule
- frame module
- vehicle body
- cross member
- 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2828 fuel tank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43 conditio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身框架结构,其中前框架模块连接到客厢框架模块,并且客厢框架模块连接到后框架模块。此外,前框架模块、客厢框架模块和后框架模块连接到布置在其下的框架模块。因为此结构,可以有助于适当地设置车身的尺寸和刚度,并且在不同于车身纵向方向的方向上可以增大车身框架结构的刚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已经公开了这样的车身框架结构,其中具有乘客室的中间支撑结构连接到用于固定驱动单元的后部支撑结构。(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早期公开(JP-A)No.2003-267267。)
在此车身框架结构中,中间支撑结构仅在车身的纵向方向上连接到后部支撑结构。因此,车身框架结构具有这样的缺点,即在不同于车身纵向方向的方向上的刚度较低。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获得一种车身框架结构,其不仅能够容易且适当地调节车身的尺寸和刚度,而且可以在不同于车身纵向方向的方向上提供高刚度。
本发明的车身框架结构包括:前框架模块,形成用于车身前部的框架;中间框架模块,形成用于车身在其纵向方向上的中间部分的框架并连接到所述前框架模块;后框架模块,形成用于车身后部的框架并连接到所述中间框架模块;和基底框架模块,形成布置在所述前框架模块、中间框架模块和后框架模块之下并从所述车身的前部延伸到后部的框架,所述基底框架模块连接到所述前框架模块、中间框架模块和后框架模块。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身的左侧观察时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身框架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身框架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从车身的左前侧倾斜地观察时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身框架结构的前模块组件的透视图。
图4是从车身的左前侧倾斜地观察时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身框架结构的客厢模块组件的透视图。
图5是从车身的左前侧倾斜地观察时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身框架结构的后模块组件的透视图。
图6是从车身的左前侧倾斜地观察时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身框架结构的框架模块组件的透视图。
图7是从车身前面观察时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身框架结构的剖视图,示出了客厢模块组件连接到框架模块组件的状态。
图8是在车身内部从其前面倾斜地观察时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身框架结构的透视图,示出了客厢模块组件的摇杆(rocker)连接到连接构件的状态。
图9是在车身内部从其前面倾斜地观察时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身框架结构的透视图,示出了框架模块组件的框架侧构件连接到连接构件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从车身的左侧观察时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身框架结构10的侧视图,而图2是车身框架结构10的俯视图。在图中,箭头FR指示车身的向前方向,而箭头UP指示车身的向上方向。
根据本发明的车身框架结构10包括前框架模块12,其形成用于车身前部的框架。同样如图3所示,前框架模块12具有一对前侧构件14,其每个都形成为长矩形管的形状。这对前侧构件14在车身的横向方向上布置在车身的侧面部分处,并且在车身的纵向方向上延伸。每个前侧构件14都水平地布置,除了其在车身后侧处的一部分。前侧构件14的车身后侧部分随着其向着车身后面延伸而向下倾斜。
在前侧构件14的车身后侧部分处形成凹入16,其向着车身的后面并在车身横向方向上向上开口。凹入16包括位于车身的前侧处并垂直于车身纵向方向的表面16A、以及随着凹入16向着车身的后面延伸而向下倾斜的下表面16B。
支撑凸起18位于前侧构件14在车身纵向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处。支撑凸起18从前侧构件14的下表面向下突出。
形成为长矩形管形状的前横构件20在这对前侧构件14位于车身后侧的端部(下端部)处布置在这对前侧构件14之间并连接到其上。前横构件20沿着车身横向方向水平地布置。
前保险杠增强构件22通过紧固螺栓24在这对前侧构件14位于车身前侧的端部处连接到这对前侧构件14。前保险杠增强构件22沿着车身横向方向水平地布置。
如图3所示,单元26作为组件部件被装配到前框架模块12。单元26被安装构件30支撑以容纳在由这对前侧构件14、前保险杠增强构件22和前横构件20所围绕的发动机舱28中。安装构件30是被装配到这对前侧构件14的装配构件。单元26包括用作动力单元的发动机32、用作驱动单元的变速器34、以及模块36,模块36中具有空气滤清器、电子控制单元(ECU)、接线箱等。此外,转矩杆38作为组件部件被装配在单元26和前横构件20之间。
散热器40作为组件部件被装配到前框架模块12,并布置在前保险杠增强构件22的车身后侧处。一对滑柱组件42作为形成前悬架一部分的组件部件被装配到前框架模块12。这对滑柱组件42每个都具有减振器42A和螺旋弹簧42B,并被这对前侧构件14支撑。前保险杠(未示出)作为组件部件被装配到前框架模块12,并在其车身前侧处覆盖发动机舱28和前保险杠增强构件22。此外,一对前挡泥板(未示出)作为组件部件被装配到前框架模块12,并覆盖发动机舱28和这对前侧构件14在车身横向方向上的外侧。发动机罩(未示出)也装配到前框架模块12并覆盖发动机舱28的上侧。
上述组件部件被装配到前框架模块12以形成作为一个整体的前模块组件14。
如图1和2所示,车身框架结构10具有用作中间框架模块的客厢框架模块50。客厢框架模块50形成车身在其纵向方向上的中间部分的框架。此外如图4所示,客厢框架模块50具有一对摇杆(rocker)52,每个都形成为长的基本矩形管的形状。这对摇杆52布置在车身的横向方向侧面处并沿着车身纵向方向水平地延伸。
长梯形管形状的前客厢横构件54和长矩形管形状的后客厢横构件56用作前中间横构件和后中间横构件,并分别布置在这对摇杆的车身前侧和后侧处。前客厢横构件54和后客厢横构件56在高于这对摇杆52的位置处沿着车身横向方向水平地布置。前客厢横构件54包括:垂直于车身纵向方向定位的车身前侧表面54A和车身后侧表面54B、平行于车身纵向方向定位的上表面54C、以及随着其向着车身的后面延伸而向下倾斜的下表面54D。后客厢横构件56包括:垂直于车身纵向方向定位的车身前侧表面56A和车身后侧表面56B、以及水平定位的上表面56C和下表面56D。
前客厢横构件54的端部经由前连接构件58连接(结合)到摇杆52的车身前侧端部。类似地,后客厢横构件56的端部经由后连接构件60连接(结合)到摇杆52的车身后侧端部。前连接构件58和后连接构件60是每个都形成为矩形管形状的连接构件。
每个都形成为矩形管形状并构成中间基底横构件一部分的一对连接构件62,在摇杆52位于车身横向方向上的内侧处连接到每个摇杆52。每个连接构件62沿着车身横向方向布置,并且布置在车身前侧处的连接构件62和布置在车身后侧处的连接构件62在其间具有间距的情况下彼此面对。如图7和8所示,连接构件62通过其在摇杆52侧的端部处形成的三个连接部分62A被连接到摇杆52。车身前侧和后侧连接构件62的每个连接部分62A都形成为矩形板的形状,并向外弯曲以通过紧固螺栓24被连接到摇杆52。
如图4详细地示出,作为矩形板形式的组件部件的前围板64被装配到客厢框架模块50。前围板64从这对摇杆52的车身前侧端部之间沿着这对前连接构件58延伸到前客厢横构件54之上的位置。用作中间底板的基本矩形板的客厢底板66作为组件部件被装配到客厢框架模块50。客厢底板66的车身前侧端部与前围板64的车身后侧端部(即下端部)一体形成。客厢底板66在这对摇杆52和这对后连接构件60之间延伸并且延伸到后客厢横构件56。此外,客厢底板66抵靠两对连接构件62的上表面(参见图7和8)。
预定数量的车座(未示出)作为组件部件被装配到客厢框架模块50并固定在客厢底板66上。仪表板(未示出)作为组件部件被装配到客厢框架模块50并固定在前围板64上。地毯(未示出)作为组件部件被装配到客厢框架模块50并布置在客厢底板66和前围板64的车身后侧部分(下部)上。
上述组件部件被装配到客厢框架模块50以整体形成作为中间模块组件的客厢模块组件68。
如图1和2所示,前客厢横构件54用螺栓24在车身纵向方向上连接到前围板64和前侧构件14的凹入16(车身前侧表面16A)。由此,客厢框架模块50(客厢模块组件68)连接到前框架模块12(前模块组件44)。因为此结构,前客厢横构件54的下表面54D向下按压凹入16的下表面16B。此外,前侧构件14的上表面14A布置在与前客厢横构件54的上表面54C一样高或低于其的位置处,并且凹入16的车身前侧表面16A在车身纵向方向上的紧密接触状态下面对前客厢横构件54的车身前侧表面54A。利用此结构,在碰撞时从前侧构件14传递来的负载可以被前客厢横构件54有效地承受。
车身框架结构10包括后框架模块70,其形成用于车身后部的框架。同样如图5所示,后框架模块70具有每个都形成为长矩形管形状的一对后侧构件72。这对后侧构件72布置在车身的横向方向侧面部分处,并在车身纵向方向上延伸。后侧构件72的车身前侧部分随着其向着车身的后面延伸而向上倾斜。后侧构件72除车身前侧部分之外的部分水平地布置。
在后侧构件72的车身前侧部分处形成凹入74,其向着车身的前面并在车身横向方向上向上开口。凹入74包括位于车身后侧处并垂直于车身纵向方向的表面74A、以及水平布置的下表面74B。
形成为长矩形管形状的后横构件76在后侧构件72位于车身前侧的末端部分(下端部)处连接到这对后侧构件72。后横构件76沿着车身横向方向水平地布置。
形成为长矩形管形状的后保险杠增强构件78在后侧构件72位于车身后侧的端部处连接到这对后侧构件72。后保险杠增强构件78沿着车身横向方向水平地布置。
此外,当车身的轮距(即前轮轴和后轮轴之间的距离)很长时,另外还沿着车身横向方向布置形成为长管形状的中间后横构件80,其在后侧构件72沿车身纵向方向的中间部分处连接到这对后侧构件72。
如图5所示,后底板82(其是形成为基本上矩形板形状的组件部件)被装配到后框架模块70。后底板82形成基本上长方体,其向上开口并且其上端部固定到这对后侧构件72和后保险杠增强构件78。由此,由后底板82形成了行李箱。
用作后悬架的后悬架组件86作为组件部件被装配到后框架模块70。后悬架组件86被后侧构件72支撑并且包括基本上U型杆形式的后悬架臂86A、一对减振器86B和一对螺旋弹簧86C。后保险杠(未示出)作为组件部件被装配到后框架模块70,并覆盖后底板82和后保险杠增强构件78的车身后侧。一对后挡泥板(未示出)作为组件部件被装配到后框架模块70,并封盖这对后侧构件72在车身横向方向上的外侧。
上述组件部件被装配到后框架模块70以形成后模块组件88。
如图1和2所示,客厢框架模块50的后客厢横构件56通过紧固螺栓24在车身横向方向上连接到后侧构件72的凹入74(车身后侧表面74A)。由此,客厢框架模块50(客厢模块组件68)连接到后框架模块70(后模块组件88)。因为此结构,后客厢横构件56的下表面56D与凹入74的下表面74B接触。此外,后侧构件72的上表面72A布置在与后客厢横构件56的上表面56C一样高或比其低的位置处,并且凹入74的车身后侧表面74A在车身纵向方向上的紧密接触状态下面对后客厢横构件56的车身后侧表面56B。利用此结构,在碰撞时从后侧构件72传递来的负载可以被后客厢横构件56有效地承受。
车身框架结构10包括框架模块90,其用作基底框架模块。框架模块90形成用于车身下部的框架,其从前面向后面延伸(即在前框架模块12、客厢框架模块50和后框架模块70之下)。此外如图6所示,框架模块90具有一对框架侧构件92,其每个都形成为长矩形管形状并用作基底侧构件。这些框架侧构件92布置在车身沿其横向方向的侧面部分处并沿车身纵向方向延伸。每个框架侧构件92被水平地布置,除了其在车身的前侧和后侧处的部分。框架侧构件92的车身前侧和后侧部分在高于其他部分的位置处水平地布置。
连接凸起94设置在框架侧构件92的车身前侧部分处。连接凸起94从框架侧构件92的上表面向上并在车身横向方向上向外突出。
用作前端基底横构件的前端框架横构件96和用作后端基底横构件的后端框架横构件98每个都形成为长矩形管的形状,并通过紧固螺栓24分别在框架侧构件92的车身前侧端部和车身后侧端部处连接到这对框架侧构件92。前端框架横构件96和后端框架横构件98沿着车身横向方向水平地布置。
前框架横构件100和后框架横构件102(两者都形成为长矩形管形状)分别用作前基底横构件和后基底横构件,并且在框架侧构件92的车身前侧部分和车身后侧部分附近连接到这对框架侧构件92。前框架横构件100和后框架横构件102在车身横向方向上水平地布置。
一对中间框架横构件104(每个都形成为长矩形管形状并构成中间基底横构件的一部分)在框架侧构件92沿车身纵向方向的中间位置处连接到这对框架侧构件92。中间框架横构件104沿着车身横向方向水平地布置。
如图6所示,燃油箱106作为组件部件被装配到框架模块90并布置在这对中间框架横构件104之间。排气管108作为组件部件被装配到框架模块90。排气管108布置在框架模块90之下并且从基本上与前框架横构件100相同的位置延伸到基本上与后端框架横构件98相同的位置。一对前悬架臂110作为形成前悬架一部分的组件部件被装配到框架模块90。这对前悬架臂110在框架侧构件92的车身前侧部分处和车身横向方向上的外侧处被这对框架侧构件92所支撑。
上述组件部件被装配到框架模块90以形成框架模块组件112,其用作基底模块组件。
如图1和2所示,框架模块90的前框架横构件100利用螺栓24在高度方向上连接到前框架模块12的前横构件20。框架模块90的每个连接凸起94利用螺栓24在高度方向上连接到前框架模块12的支撑凸起18。此外,框架模块90的前端框架横构件96通过前连接构件114(其是矩形管状并用作一对连接构件)在高度方向上连接到前框架模块12的前保险杠增强构件22。这对前连接构件114在高度方向上彼此平行布置。由此,框架模块90(框架模块组件112)连接到前框架模块12(前模块组件44)。此外,前框架模块12的这对前侧构件14和前横构件20在高度方向上布置在框架模块90的前框架横构件100和客厢框架模块50的前客厢横构件54之间。
连接到客厢框架模块50的摇杆52上的每对连接构件62在框架侧构件92沿车身横向方向的外侧处连接到框架侧构件92。在车身前侧处的每个连接构件62布置为与车身前侧处的框架模块90的中间框架横构件104对齐,而在车身后侧处的每个连接构件62布置为与车身后侧处的框架模块90的中间框架横构件104对齐。由此,框架模块90(框架模块组件112)连接到客厢框架模块50(客厢模块组件68),并且框架模块90中的这对框架侧构件92的上表面和这对中间框架横构件104的上表面抵靠客厢模块组件68的客厢底板66。此外,如图7所示,框架模块90的框架侧构件92利用螺栓24在高度方向上连接到客厢底板66。如图7和9所示,在连接构件62位于框架侧构件92一侧的端部处,一对矩形板形状的焊接部分62B形成为向着车身的前面和后面弯曲。连接构件62通过焊接到框架侧构件92上的这对焊接部分62B而连接到框架侧构件92。
如图1和2所示,框架模块90的后框架横构件102利用螺栓24在高度方向上连接到后框架模块70的后横构件76。框架模块90的后端框架横构件98通过后连接构件116(其为矩形管形状并用作一对连接构件)在高度方向上连接到后框架模块70的后保险杠增强构件78。这对后连接构件116在高度方向上彼此平行布置。由此,框架模块90(框架模块组件112)连接到后框架模块70(后模块组件88)。此外,后框架模块70的这对后侧构件72和后横构件76在高度方向上布置在框架模块90的后框架横构件102和客厢框架模块50的后客厢横构件56之间。此外,框架模块90的这对框架侧构件92抵靠后模块组件88的后底板82。
在图1中由螺栓24紧固的部分中,为了便于举例说明而用实线表示前侧构件14、后侧构件72和框架侧构件92内的部分。
下面将说明本实施例的操作。
上述布置的车身框架结构10通过将前框架模块12、客厢框架模块50、后框架模块70和框架模块90彼此连接而形成。
此外,在前框架模块12中,前横构件20和前保险杠增强构件22布置在这对前侧构件14之间并连接到其上。由此,通过改变这对前侧构件14的长度可以自由地改变前框架模块12在车身纵向方向上的长度。特别地,通过改变前横构件20的长度可以自由地改变前框架模块12在车身横向方向上的宽度。此外,通过改变这对前侧构件14、前横构件20和前保险杠增强构件22的厚度可以自由地改变前框架模块12的刚度。
此外,在客厢框架模块50中,这对摇杆52分别通过这对前连接构件58和这对后连接构件60连接到前客厢横构件54和后客厢横构件56。由此,通过改变这对摇杆52的长度可以自由地改变客厢框架模块50在车身纵向方向上的长度。特别地,通过改变前客厢横构件54和后客厢横构件56的长度可以自由地改变客厢框架模块50在车身横向方向上的宽度。此外,通过改变这对摇杆52、前客厢横构件54、后客厢横构件56、这对前连接构件58和这对后连接构件60的厚度可以自由地改变客厢框架模块50的刚度。
此外,在后框架模块70中,后横构件76和后保险杠增强构件78布置在这对后侧构件72之间并连接到其上。由此,通过改变这对后侧构件72的长度可以自由地改变后框架模块70在车身纵向方向上的长度。特别地,通过改变后横构件76的长度可以自由地改变后框架模块70在车身横向方向上的宽度。此外,通过改变这对后侧构件72、后横构件76和后保险杠增强构件78的厚度可以自由地改变后框架模块70的刚度。
此外,在框架模块90中,前端框架横构件96、前框架横构件100、这对中间框架横构件104、后框架横构件102和后端框架横构件98布置在这对框架侧构件92之间并连接到其上。由此,通过改变这对框架侧构件92的长度可以自由地改变框架模块90在车身纵向方向上的长度。特别地,通过改变前端框架横构件96、前框架横构件100、这对中间框架横构件104、后框架横构件102和后端框架横构件98的长度可以自由地改变框架模块90在车身横向方向上的宽度。此外,通过改变这对框架侧构件92、前端框架横构件96、前框架横构件100、这对中间框架横构件104、后框架横构件102和后端框架横构件98的厚度可以自由地改变框架模块90的刚度。
利用上述结构,通过根据发动机32在车身横向方向上的宽度、车辆重量、所要求的车身刚度等适当地结合前框架模块12、客厢框架模块50、后框架模块70和框架模块90,可以有助于适当地设置车身的尺寸(纵向方向长度和横向方向宽度)。此外,可以有助于适当调节车身的刚度(包括抗碰撞的耐久性或车辆重量、以及车身框架的抗变形性(即车辆行进期间的抗扭曲或抗弯曲性))。结果,可以增大由车身框架结构形成的平台(底架)的结构自由度以促进成本降低。此外,通过适当设置车身框架结构10的重量可以减小车辆的重量。连接凸起94的长度、连接凸起94在框架侧构件92上的位置、连接凸起94相对于框架侧构件92的角度、以及连接构件62、前连接构件114和后连接构件116的长度被调节,以使得前框架模块12、客厢框架模块50、后框架模块70和框架模块90被适当地彼此连接。
前框架模块12和客厢框架模块50、以及客厢框架模块50和后框架模块70在车身纵向方向上连接到彼此。此外,前框架模块12、客厢框架模块50和后框架模块70在高度方向和车身横向方向上连接到布置在车身下侧的框架模块90。此外,框架模块90的这对框架侧构件92布置为从车身的前面延伸到后面。由此,还可以在不同于车身纵向方向的方向上增大车身框架结构10的刚度。
此外,前框架模块12、客厢框架模块50、后框架模块70和框架模块90直接地或通过两对连接构件62连接到彼此。由此,在碰撞等的时候车身框架结构10可以有效地传递施加到车身的负载。
此外,前框架模块12中的前侧构件14的上表面14A布置在与客厢框架模块50中的前客厢横构件54的上表面54C一样高或比其低的位置处,并且在车身纵向方向上面对前客厢横构件54。此外,后框架模块70中的后侧构件72的上表面72A布置在与客厢框架模块50中的后客厢横构件56的上表面56C一样高或比其低的位置处,并且在车身纵向方向上面对后客厢横构件56。由此,因为碰撞经由前侧构件14和后侧构件72传递的负载可以分别由前客厢横构件54和后客厢横构件56有效地承受。
此外,前框架模块12中的前侧构件14的凹入16在简单的平面处抵靠客厢框架模块50中的前客厢横构件54,并连接到其上。此外,客厢框架模块50中的后客厢横构件56在简单的平面处抵靠后框架模块70中的后侧构件72的凹入74,并连接到其上。此外,框架模块90中的前框架横构件100在简单的平面处抵靠前框架模块12中的前横构件20,并连接到其上。此外,框架模块90中的后框架横构件102在简单的平面处抵靠后框架模块70中的后横构件76,并连接到其上。由此,可以使得车身框架结构10的连接精度很高。
此外,前框架模块12的这对前侧构件14和这对后侧构件72布置在框架模块90的前框架横构件100和客厢框架模块50的前客厢横构件54之间。此外,后框架模块70的这对后侧构件72和后横构件76布置在框架模块90的后框架横构件102和客厢框架模块50的后客厢横构件56之间。由此,可以使得前框架模块12和客厢框架模块50之间的连接以及后框架模块70和框架模块90之间的连接很牢固。
此外,前侧构件14的凹入16的下表面16B和客厢框架模块50中的前客厢横构件54的下表面54D相对于水平面倾斜。通过在车身纵向方向上将前侧构件14的凹入16连接到前客厢横构件54,使前客厢横构件54的下表面54D向着框架模块90被压靠到凹入16的下表面16B。由此,前框架模块12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被置于客厢框架模块50和框架模块90之间。
此外,因为这对前连接构件114在高度方向上布置在前框架模块12的前保险杠增强构件22和框架模块90的前端框架横构件96之间并连接到其上,所以在从车身前面观察时,这对前连接构件114、前保险杠增强构件22和前端框架横构件96在这对前连接构件114之间的部分一起形成矩形框架。此外,因为这对后连接构件116在高度方向上布置在后框架模块70的后保险杠增强构件78和框架模块90的后端框架横构件98之间并连接到其上,所以在从车身后面观察时,这对后连接构件116、后保险杠增强构件78和后端框架横构件98在这对后连接构件116之间的部分一起形成矩形框架。由此,车身框架结构10的车身前侧端部和车身后侧端部可以分别通过这对前连接构件114和这对后连接构件116被刚性地连接。
此外,前框架模块12中的前连接构件114的支撑凸起18连接到框架模块90中的框架侧构件92的连接凸起94,由此车身框架结构10的车身前侧部分可以被刚性地连接。
在前框架模块12连接到客厢框架模块50和框架模块90之前,这对安装构件30、单元26、这对转矩杆38、散热器40、这对滑柱组件42、前保险杠、这对前挡泥板和发动机罩被装配到前框架模块12以形成前模块组件44。
在客厢框架模块50连接到前框架模块12、后框架模块70和框架模块90之前,前围板64、客厢底板66、预定数量的车座、仪表板和地毯被装配到客厢框架模块50以形成客厢模块组件68。
在后框架模块70连接到客厢框架模块50和框架模块90之前,后底板82、后悬架组件86、后保险杠和这对后挡泥板被装配到后框架模块70以形成后模块组件88。
在框架模块90连接到前框架模块12、客厢框架模块50和后框架模块70之前,燃油箱106、排气管108和这对前悬架臂110被装配到框架模块90以形成框架模块组件112。
利用上述结构,在前框架模块12(前模块组件44)、客厢框架模块50(客厢模块组件68)、后框架模块70(后模块组件88)和框架模块90(框架模块组件112)被连接起来之后的装配工艺中,可以减少(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消除复杂的装配操作)和有助于部件装配操作。
此外,装配到客厢框架模块50的客厢底板66抵靠框架模块90的这对框架侧构件92和两对连接构件62。这样,可以增强支撑预定数量车座的客厢底板66。
此外,装配到后框架模块70的后底板82抵靠框架模块90的这对框架侧构件92。由此,可以增强用作行礼箱的壁的后底板82。
在本实施例中,一对前柱、一对中柱、一对后柱、前窗、后窗、刮水器和车顶(其全部都用作组件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被装配到客厢框架模块50以形成客厢模块组件(中间模块组件)。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框架模块90的前端框架横构件96通过这对前连接构件114连接到前保险杠增强构件22,而框架模块90的后端框架横构件98通过这对后连接构件116连接到后保险杠增强构件78。但是,框架模块90的前端框架横构件96可以通过一个或不少于三个前连接构件114连接到前保险杠增强构件22,或者框架模块90的后端框架横构件98可以通过一个或不少于三个后连接构件116连接到后保险杠增强构件78。或者,可以使用其中框架模块90的前端框架横构件96不通过前连接构件114连接到前保险杠增强构件22的结构,或者其中框架模块90的后端框架横构件98不通过后连接构件116连接到后保险杠增强构件78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构件62在客厢框架模块50和框架模块90框架模块90连接到彼此之前连接到客厢框架模块50的摇杆52。但是,当客厢框架模块50和框架模块90框架模块90连接到彼此时,连接构件62可以连接到客厢框架模块50的摇杆52和框架模块90的框架侧构件92,由此将摇杆52连接到框架侧构件92。
在本发明的车身框架结构中,基底框架模块可以包括:一对基底侧构件,布置在车身位于其横向方向上的侧面部分处并在车身纵向方向上延伸;前基底横构件,沿着车身横向方向布置并连接到前框架模块,前基底横构件布置在这对基底侧构件之间并与其连接;中间基底横构件,沿着车身横向方向布置并连接到中间框架模块,中间基底横构件布置在这对基底侧构件之间并与其连接;和后基底横构件,沿着车身横向方向布置并连接到后框架模块,后基底横构件布置在这对基底侧构件之间并与其连接。
前框架模块可以包括:一对前侧构件,布置在车身位于其横向方向上的侧面部分处并沿着车身纵向方向延伸;和前横构件,其沿着车身横向方向布置并连接到这对前侧构件的下面部分。
中间框架模块可以包括:一对摇杆,布置在车身位于其横向方向上的侧面部分处并沿着车身纵向方向延伸;前中间横构件,沿着车身横向方向布置并连接到前框架模块;后中间横构件,沿着车身横向方向布置并连接到后框架模块;和两对连接构件,将这对摇杆连接到前中间横构件和后中间横构件。
此外,在本发明的车身框架结构中,后框架模块可以包括:一对后侧构件,布置在车身位于其横向方向上的侧面部分处并沿着车身纵向方向延伸;和后横构件,沿着车身横向方向布置并连接到这对后侧构件的下面部分。
此外,在本发明的车身框架结构中,前框架模块和后框架模块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被置于中间框架模块和基底框架模块之间。
在本发明的车身框架结构中,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表面可以设置在中间框架模块处以及前框架模块和后框架模块中的至少一个处,并且中间框架模块由于中间框架模块在车身纵向方向上连接到前框架模块和后框架模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而在倾斜表面处向着基底框架按压前框架模块和后框架模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
此外,在本发明的车身框架结构中,前中间横构件和后中间横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布置在这样的位置处,该位置与分别邻接前中间横构件和后中间横构件的前侧构件和后侧构件中的至少一个的上表面一样高。
此外,在本发明的车身框架结构中,还可以包括连接构件,所述连接构件用于以下两者中至少之一:将前框架模块的车身前侧端部连接到基底框架模块的车身前侧端部,以及将后框架模块的车身后侧端部连接到基底框架模块的车身后侧端部。
此外,在本发明的车身框架结构中,多个连接构件进行以下两者中至少之一:将前框架模块的车身前侧端部连接到基底框架模块的车身前侧端部,以及将后框架模块的车身后侧端部连接到基底框架模块的车身后侧端部。
此外,在本发明的车身框架结构中,前框架模块在车身纵向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可以被连接到基底框架模块。
此外,在本发明的车身框架结构中,在组件部件被装配到前框架模块、中间框架模块、后框架模块和基底框架模块中的至少一个的情况下,前框架模块、中间框架模块、后框架模块和基底框架模块可以连接到彼此。
此外,在本发明的车身框架结构中,装配到前框架模块的组件部件可以是从动力单元、驱动单元和前悬架中选择的至少一个部件。
此外,在本发明的车身框架结构中,装配到中间框架模块的组件部件可以是从仪表板、中间底板、车座和地毯中选择的至少一个部件。
此外,在本发明的车身框架结构中,装配到后框架模块的组件部件可以是从后悬架和后底板中选择的至少一个部件。
此外,在本发明的车身框架结构中,装配到基底框架模块的组件部件可以是从燃油箱、排气管和前悬架中选择的至少一个部件。
此外,在本发明的车身框架结构中,可以使得装配到中间框架模块的中间底板抵靠基底框架模块。
此外,在本发明的车身框架结构中,可以使得装配到后框架模块的后底板抵靠基底框架模块。
在本发明的车身框架结构中,前框架模块连接到中间框架模块,并且中间框架模块连接到后框架模块。此外,前框架模块、中间框架模块和后框架模块连接到基底框架模块。
利用此结构,通过适当地结合前框架模块、中间框架模块、后框架模块和基底框架模块,可以有助于适当地设置车身的尺寸和刚度。
此外,前框架模块、中间框架模块和后框架模块所连接到的基底框架模块形成为布置在前框架模块、中间框架模块和后框架模块之下并从车身前部向后部延伸的框架。所以,还可以在不同于车身纵向方向的方向上增大车身刚度。
此外,在车身框架结构的基底框架模块中,这对基底侧构件布置在车身位于其横向方向上的侧面部分处并在车身纵向方向上延伸。此外,前基底横构件、中间基底横构件和后基底横构件布置在这对基层侧构件之间并与其连接。前基底横构件连接到前框架模块,中间基底横构件连接到中间框架模块,而后基底横构件连接到后框架模块。在此情况下,可以可靠地增大在不同于车身横向方向的方向上的车身刚度。此外,通过改变这对基底侧构件的长度可以自由地改变基底框架模块在车身纵向方向上的长度。通过改变前、中间和后基底横构件的长度可以自由地改变基底框架模块在车身横向方向上的宽度。此外,通过改变这对基底侧构件以及前、中间和后基底横构件的刚度可以自由地改变基底框架模块的刚度。
在前框架模块中,当前横构件布置在这对前侧构件之间并与其连接时,通过改变这对前侧构件的长度可以自由地改变前框架模块在车身纵向方向上的长度。通过改变前横构件的长度可以自由地改变前框架模块在车身横向方向上的宽度。此外,通过改变这对前侧构件和前横构件的刚度可以自由地改变前框架模块的刚度。
在中间框架模块中,当这对摇杆通过两对连接构件连接到前和后中间横构件时,通过改变这对摇杆的长度可以自由地改变中间框架模块在车身纵向方向上的长度。特别地,通过改变前和后横构件的长度可以自由地改变中间框架模块在车身横向方向上的宽度。此外,通过改变这对中间侧构件、前和后横构件以及两对连接构件的刚度可以自由地改变中间框架模块的刚度。
在后框架模块中,当后横构件布置在这对后侧构件之间并与其连接时,通过改变这对后侧构件的长度可以自由地改变后框架模块在车身纵向方向上的长度。通过改变后横构件的长度可以自由地改变后框架模块在车身横向方向上的宽度。此外,通过改变这对后侧构件和后横构件的刚度可以自由地改变后框架模块的刚度。
此外,当前框架模块和后框架模块中的至少一个被置于中间框架模块和基底框架模块之间时,可以使得前框架模块与后框架模块中的一个、中间框架模块和基底框架模块之间的连接很牢固。
此外,当设置在前框架模块和后框架模块中的至少一个以及中间框架模块处的倾斜表面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并且前框架模块和后框架模块中的至少一个在车身纵向方向上连接到中间框架模块,使得中间框架模块在倾斜表面处向着基底框架模块按压前框架模块和后框架模块中的一个时,前框架模块和后框架模块中的一个可以用简单的结构被置于中间框架模块和基底框架模块之间。
当前中间横构件和后中间横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布置在与相邻的前侧构件和后侧构件中的至少一个的上表面一样高的位置处时,因为碰撞而从前侧构件和后侧构件中至少一个传递来的负载可以被前中间横构件和后中间横构件中的至少一个有效地承受。
此外,当连接构件用于将前框架模块的车身前侧端部连接到基底框架模块的车身前侧端部,以及将后框架模块的车身后侧端部连接到基底框架模块的车身后侧端部这两者中至少之一时,车身框架结构的车身前侧端部和车身后侧端部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由连接构件牢固地连接。
当多个连接构件布置在两组部件(前框架模块的车身前侧端部和基底框架模块的车身前侧端部,以及后框架模块的车身后侧端部和基底框架模块的车身后侧端部)中的至少一组之间并与其连接时,车身框架结构的车身前侧端部和车身后侧端部中的至少一个甚至可以更牢固地由这些多个连接构件所连接。
当前框架模块的车身纵向方向中间部分被连接到基底框架模块时,车身框架结构的车身前侧部分可以被牢固地连接。
此外,当在组件部件被装配到前框架模块、中间框架模块、后框架模块和基底框架模块中的至少一个的情况下,前框架模块、中间框架模块、后框架模块和基底框架模块连接到彼此时,可以减少并有助于在前框架模块、中间框架模块、后框架模块和基底框架模块连接到彼此后的装配工艺中的装配操作。
当装配到前框架模块的组件部件是从动力单元、驱动单元和前悬架中选择的至少一个部件时,可以确实地有助于装配工艺中的装配操作。
此外,当装配到中间框架模块的组件部件是从仪表板、中间底板、车座和地毯中选择的至少一个部件时,可以确实地有助于装配工艺中的装配操作。
此外,当装配到后框架模块的组件部件是从后悬架和后底板中选择的至少一个部件时,可以确实地有助于装配工艺中的装配操作。
此外,当装配到基底框架模块的组件部件是从燃油箱、排气管和前悬架中选择的至少一个部件时,可以确实地有助于装配工艺中的装配操作。
当装配到中间框架模块的中间底板抵靠所述基底框架模块时,可以增强中间底板。
此外,当装配到所述后框架模块的后底板抵靠所述基底框架模块时,可以增强后底板。
Claims (18)
1.一种车身框架结构,包括:
前框架模块,形成用于车身前部的框架;
中间框架模块,形成用于所述车身在其纵向方向上的中间部分的框架并连接到所述前框架模块;
后框架模块,形成用于所述车身后部的框架并连接到所述中间框架模块;和
基底框架模块,形成布置在所述前框架模块、所述中间框架模块和所述后框架模块之下并从所述车身的前部延伸到后部的框架,所述基底框架模块连接到所述前框架模块、所述中间框架模块和所述后框架模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框架结构,其中所述基底框架模块包括:
一对基底侧构件,布置在所述车身位于其横向方向上的侧面部分处并在车身纵向方向上延伸;
前基底横构件,沿着车身横向方向布置并连接到所述前框架模块,所述前基底横构件布置在所述一对基底侧构件之间并与其连接;
中间基底横构件,沿着车身横向方向布置并连接到所述中间框架模块,所述中间基底横构件布置在所述一对基底侧构件之间并与其连接;和
后基底横构件,沿着车身横向方向布置并连接到所述后框架模块,所述后基底横构件布置在所述一对基底侧构件之间并与其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框架结构,其中所述前框架模块包括:
一对前侧构件,布置在所述车身位于其横向方向上的侧面部分处并沿着车身纵向方向延伸;和
前横构件,沿着车身横向方向布置并连接到所述一对前侧构件的下面部分。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框架结构,其中所述中间框架模块包括:
一对摇杆,布置在所述车身位于其横向方向上的侧面部分处并沿着车身纵向方向延伸;
前中间横构件,沿着车身横向方向布置并连接到所述前框架模块;
后中间横构件,沿着车身横向方向布置并连接到所述后框架模块;和
两对连接构件,将所述一对摇杆连接到所述前中间横构件和所述后中间横构件。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框架结构,其中所述后框架模块包括:
一对后侧构件,布置在所述车身位于其横向方向上的侧面部分处并沿着车身纵向方向延伸;和
后横构件,沿着车身横向方向布置并连接到所述一对后侧构件的下面部分。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框架结构,其中所述前框架模块和所述后框架模块中的至少一个被置于所述中间框架模块和所述基底框架模块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框架结构,其中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表面设置在所述中间框架模块处以及所述前框架模块和所述后框架模块中的至少一个处,并且所述中间框架模块由于所述中间框架模块在车身纵向方向上连接到所述前框架模块和所述后框架模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而在所述倾斜表面处向着所述基底框架按压所述前框架模块和所述后框架模块中的所述至少一个。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框架结构,其中所述前中间横构件和所述后中间横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布置在这样的位置处,所述位置与分别邻接所述前中间横构件和所述后中间横构件的所述前侧构件和所述后侧构件中的至少一个的上表面一样高。
9.如权利要求1、2、7或8所述的车身框架结构,还包括连接构件,所述连接构件用于以下两者中至少之一:将所述前框架模块的车身前侧端部连接到所述基底框架模块的车身前侧端部,以及将所述后框架模块的车身后侧端部连接到所述基底框架模块的车身后侧端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框架结构,其中多个连接构件进行以下两者中至少之一:将所述前框架模块的所述车身前侧端部连接到所述基底框架模块的所述车身前侧端部,以及将所述后框架模块的所述车身后侧端部连接到所述基底框架模块的所述车身后侧端部。
11.如权利要求1、2、7、8或10所述的车身框架结构,其中所述前框架模块在车身纵向方向上的中间部分被连接到所述基底框架模块。
12.如权利要求1、2、7、8或10所述的车身框架结构,其中在组件部件被装配到所述前框架模块、所述中间框架模块、所述后框架模块和所述基底框架模块中的至少一个的情况下,所述前框架模块、所述中间框架模块、所述后框架模块和所述基底框架模块连接到彼此。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身框架结构,其中装配到所述前框架模块的所述组件部件是从动力单元、驱动单元和前悬架中选择的至少一个部件。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身框架结构,其中装配到所述中间框架模块的所述组件部件是从仪表板、中间底板、车座和地毯中选择的至少一个部件。
15.如权利要求12或14所述的车身框架结构,其中装配到所述后框架模块的所述组件部件是从后悬架和后底板中选择的至少一个部件。
16.如权利要求12或14所述的车身框架结构,其中装配到所述基底框架模块的所述组件部件是从燃油箱、排气管和前悬架中选择的至少一个部件。
17.如权利要求1、2、7、8、10、12或14所述的车身框架结构,其中使得装配到所述中间框架模块的中间底板抵靠所述基底框架模块。
18.如权利要求1、2、7、8、10、12或14所述的车身框架结构,其中使得装配到所述后框架模块的后底板抵靠所述基底框架模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298778A JP2006111076A (ja) | 2004-10-13 | 2004-10-13 | 車体骨格構造 |
JP2004298778 | 2004-10-13 | ||
JP2004-298778 | 2004-10-1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69124A true CN1769124A (zh) | 2006-05-10 |
CN100425495C CN100425495C (zh) | 2008-10-15 |
Family
ID=363799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11280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5495C (zh) | 2004-10-13 | 2005-10-12 | 车身框架结构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06111076A (zh) |
CN (1) | CN100425495C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22005A (zh) * | 2015-06-30 | 2018-04-17 | 法拉第未来公司 | 用于机动车辆的车身底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230359A (ja) * | 2007-03-19 | 2008-10-02 | Autech Japan Inc | 電気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WO2012029115A1 (ja) | 2010-08-30 | 2012-03-0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下部構造 |
JP5994143B2 (ja) * | 2012-12-19 | 2016-09-21 |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 車両の床部構造 |
EP3006311B1 (en) | 2013-05-27 | 2018-05-23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Structure for front part of vehicle body |
CN106005023B (zh) | 2016-05-24 | 2019-05-07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高刚性车身框架 |
CN109204479B (zh) * | 2017-06-30 | 2020-11-06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CN109018023B (zh) * | 2018-08-27 | 2024-04-02 | 海马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可变车身结构 |
CN110588787B (zh) * | 2019-09-25 | 2024-04-30 | 苏州屹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模块化无人驾驶电动汽车底盘 |
CN114674579B (zh) * | 2022-03-31 | 2024-10-18 |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人机验证模型系统 |
CN116552654B (zh) * | 2023-07-07 | 2023-09-22 | 威驰腾(福建)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低速车滑板底盘及其成型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151745A5 (zh) * | 1971-09-10 | 1973-04-20 | Nissan Motor | |
IT1157123B (it) * | 1982-12-06 | 1987-02-11 | Rayton Fissore Spa | Struttura portante per autoveicolo |
NO300313B1 (no) * | 1994-02-09 | 1997-05-12 | Ringdal Patenter As | Fremgangsmåte til fremstilling av et kjöretöy |
JP3137881B2 (ja) * | 1995-09-01 | 2001-02-2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JP2003267269A (ja) * | 2002-03-18 | 2003-09-25 | Hino Motors Ltd | トラック用荷台のタイヤ部床パネル構造 |
DE10260913A1 (de) * | 2002-12-20 | 2004-07-01 | Volkswagen Ag | Karosserie für einen Personenkraftwagen |
-
2004
- 2004-10-13 JP JP2004298778A patent/JP2006111076A/ja active Pending
-
2005
- 2005-10-12 CN CNB2005101128075A patent/CN100425495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922005A (zh) * | 2015-06-30 | 2018-04-17 | 法拉第未来公司 | 用于机动车辆的车身底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6111076A (ja) | 2006-04-27 |
CN100425495C (zh) | 2008-10-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769124A (zh) | 车身框架结构 | |
CN110949189B (zh) | 车身结构 | |
JP4783085B2 (ja) | パワーユニット支持構造 | |
CN100344490C (zh) | 车身前部构造 | |
CN100447032C (zh) | 汽车的前部结构 | |
CN1605523A (zh) | 车辆的后部构造 | |
CN1445127A (zh) | 车辆的整流罩结构 | |
CN1955058A (zh) | 跨骑式车辆 | |
CN1771160A (zh) | 车体框架结构 | |
CN1751956A (zh) | 鞍乘型车辆 | |
CN1608921A (zh) | 汽车的车身构造 | |
CN1590194A (zh) | 车身结构 | |
CN1590195A (zh) | 车身结构 | |
CN1669870A (zh) | 自动二轮车的发动机安装结构 | |
CN1842459A (zh) | 车辆用副车架和套筒安装结构 | |
CN1993262A (zh) | 车身的前部构造 | |
CN1751957A (zh) | 鞍乘型车辆 | |
CN1836965A (zh) | 踏板式车辆的车架构造 | |
CN100347021C (zh) | 汽车后部车架结构 | |
CN1636818A (zh) | 护罩的支承结构及组装方法 | |
CN1590193A (zh) | 车辆车身结构 | |
CN1903646A (zh) | 二轮摩托车的车架结构 | |
CN1749097A (zh) | 摩托车 | |
CN102414074B (zh) | 用于将发动机支架附装到车身底架结构上的装置、所述附装装置的使用以及所得到的车辆 | |
CN1211247C (zh) |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用车体构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15 Termination date: 20141012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