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69870A - 自动二轮车的发动机安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自动二轮车的发动机安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69870A
CN1669870A CN200510055737.4A CN200510055737A CN1669870A CN 1669870 A CN1669870 A CN 1669870A CN 200510055737 A CN200510055737 A CN 200510055737A CN 1669870 A CN1669870 A CN 16698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bracket
pair
driving engine
ca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1005573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57152C (zh
Inventor
稻冈洋
野尻了
佐佐木典彦
高桥博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698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698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5715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57152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1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the engine beside or within the driven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二轮车发动机安装结构,当转弯行驶自动二轮车时,充分确保车架和发动机的一体感,并进一步降低自发动机传至车架的行驶振动。自动二轮车发动机安装结构如下,后轮支撑用摇臂和后轮一起上下摆动,并通过设置于发动机(16)的左右一对的发动机侧托架(103)、(103)夹住设置于车架(11)的车体侧托架(126)的车体宽度方向两侧,通过弹性部件(135)、(135)将发动机安装在车体侧托架上。车架具有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151)、(151),其具有间隔地配置在车体侧托架两侧,由这些辅助托架夹住左右的发动机侧托架。发动机支撑螺栓(136)贯穿车体侧托架、左右发动机侧托架以及左右的辅助托架,从而连接各托架。

Description

自动二轮车的发动机安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方面涉及一种自动二轮车的发动机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在自动二轮车中,将发动机安装在车架上,将后轮支撑用摇臂安装在该发动机上且使其可上下摆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2002-79983公报(图5-6)
上述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现有的自动二轮车的发动机安装结构如下所述,在车架中,在左右一对的车架构件间架设横梁,在该横梁的大致中间部分设置车体侧托架,用设于发动机上的左右一对的发动机侧托架夹住该车体侧托架的车体宽度方向两侧,并且通过发动机支撑螺栓以及弹性部件将发动机安装在车体侧托架上,并将后轮支撑用摇臂安装在该发动机上且使其可上下摆动。
当自动二轮车行驶时,后轮会相应于路面状况产生振动,该振动(以下称为“行驶振动”。)将通过摇臂自后轮传至发动机。该行驶振动能够通过弹性部件得以缓和,所以不易自发动机传至车架。
在该种构成中,为进一步降低自发动机向车架传动的行驶振动,可考虑降低弹性部件的硬度。然而,在自动二轮车转弯行驶等情况下,要求确保车架和发动机的一体感。因此,单纯地降低弹性部件的硬度是有限度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技术,其可达到下述两者的要求:(1)在转弯行驶自动二轮车等情况下充分确保车架和发动机的一体感;(2)进一步降低自发动机向车架传动的行驶振动。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自动二轮车的发动机安装结构,其后轮与后轮支撑用摇臂同时上下摆动,并通过设于发动机的左右一对的发动机侧托架夹住设于车架的车体侧托架的车体宽度方向两侧,通过弹性部件将发动机安装在车体侧托架上,其特征在于:
车架构成为,具有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并通过这些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夹住左右一对的发动机侧托架,该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具有间隔地配置在车体侧托架两侧,
通过使发动机支撑螺栓贯穿车体侧托架、左右一对的发动机侧托架以及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从而连接这些托架。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特征在于: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中的至少一方分别由下列部件构成:设置于车架的托架基部半体;以及可拆卸地安装在该托架基部半体的托架前端部半体,并且通过发动机支撑螺栓将该托架前端部半体连接在发动机侧托架。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特征在于:其构成如下,车架在不同于车体侧托架以及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的位置上,并且在后轮支撑用摇臂的摆动中心上方,设置左右一对的车体侧上部托架,上述后轮支撑用摇臂安装于发动机上且可摆动,
而发动机在不同于左右一对的发动机侧托架的位置上,并且在摆动中心上方设置发动机侧上部托架,
通过左右一对的车体侧上部托架夹住发动机侧上部托架,从而可通过上部弹性部件将发动机上部安装在左右一对的车体侧上部托架。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特征在于:其构成如下,在车架上设有配置于发动机的汽缸盖下方并且在车体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梁,使车体侧托架自该横梁向后上方延伸,而另一方面,使左右一对的托架基部半体自横梁向上方延伸,使左右一对的托架前端部半体自这些左右一对的托架基部半体向车体侧托架侧延伸,并由发动机支撑螺栓连接,从而使得当自车体侧观察时,车体侧托架、托架基部半体以及托架前端部半体配置为大致三角形。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特征在于:左右一对的托架基部半体在自前端侧观察时为大致L字状。
本发明第六方面的特征在于:左右一对的托架前端部半体用各上下两点结合于左右一对的托架基部半体,并且用基于发动机支撑螺栓的一个连接点结合于发动机。
本发明之七的特征在于:在左右一对的发动机侧托架和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之间中至少左右一方,安装有通过发动机支撑螺栓的带有法兰的轴环,使法兰朝向安装有带有法兰的轴环一方的发动机侧托架的端面。
本发明的效果是: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由于在车架上除设置车体侧托架以外,还设置具有间隔地配置在车体侧托架的车体宽度方向两侧的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因而进一步通过左右的辅助托架夹住左右一对的发动机侧托架,并使发动机支撑螺栓贯穿于这些各托架之间,从而连接这些托架,上述左右一对的发动机侧托架夹住车体侧托架的车体宽度方向两侧。
其结果,不论将发动机安装在车体侧托架的弹性部件的硬度如何,都能控制相对于车架的发动机振动。因此,在转弯行驶自动二轮车的情况等,能够充分确保车架和发动机的一体感,并且降低弹性部件的硬度,从而进一步降低自发动机向车架传递的行驶振动。因此,可更加提高在发动机上安装有后轮支撑用摇臂的自动二轮车的乘坐舒适度。
进而,在本根据发明的第一方面,由于通过车架所具有的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夹住发动机侧托架,因此在自动二轮车行驶中,能够控制相对于车架发动机向车体宽度方向相对变化的情形。因此,可以更加提高自动二轮车的乘坐舒适度。
进而,由于通过车架所具有的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夹住发动机侧托架,因此,可以抑制车架和发动机在车体宽度方向的安装精度的偏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通过变更可从托架基部半体拆卸的托架前端部半体的刚性(通过改变例如形状、板厚、材质而变更刚性),从而可易于将通过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支撑发动机的支撑刚性调整为最佳的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由于在车架中不同于车体侧托架以及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的位置,并且在可摆动地安装于发动机的后轮支撑用摇臂的摆动中心上方,通过左右一对的车体侧上部托架夹住发动机侧上部托架,因而可以通过上部弹性部件将发动机的上部安装在左右的车体侧上部托架上。
位于摆动中心上方的左右的车体侧上部托架的上部弹性部件,也可吸收并缓和通过摇臂自后轮向发动机传递的行驶振动。因此,可以更进一步提高自动二轮车的乘坐舒适度。
进而,左右的车体侧上部托架单独支撑发动机的支撑部分的支撑刚性小于车体侧托架以及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协动支撑发动机的支撑部分的支撑刚性。这样,可控制通过位于摇臂摆动中心上方的、左右的车体侧上部托架支撑发动机的支撑部分的负担。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由于发动机支撑部分构成为自车体侧观察时呈大致三角形,因此可以更进一步提高支撑刚性。
在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自前端侧观察左右一对的托架基部半体时,其呈大致L字状,从而可以以简单的构成提高支撑刚性。
在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由于自车体侧观察托架前端部半体时,托架前端部半体以大致三角形的三点结合于设在车架上的车体侧托架以及托架基部半体,因此可以提高托架前端部半体的结合刚性以及支撑刚性。
在根据本发明第七方面,在发动机侧托架和辅助托架之间,组装有通过发动机支撑螺栓的带有法兰的轴环。其结果,在左右的辅助托架间,可以设置仅为轴环长度的部分的空间。而当将发动机组装于车架时,最后组装带有法兰的轴环即可。由于空出仅为轴环的轴向长度的部分的空间,因此在发动机侧托架和左右的辅助托架之间,易于对准左右的发动机侧托架的位置。
因此,不受如下复杂构成的影响,组装性良好,即进而通过左右的辅助托架夹住左右一对的发动机侧托架,使发动机支撑螺栓贯通于这些各托架之间,并将其连接,上述左右一对的发动机侧托架夹住车体侧托架的车体宽度方向两侧。
另外,由于使轴环的法兰朝向发动机侧托架的端面组装,因此可以更充分地阻止来自发动机侧托架的车体宽度方向的荷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自动二轮车的左侧面图。
图2是本发明的发动机以及动力传递机构的左侧面图。
图3是图2中的3-3线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车架的左侧面图。
图5是本发明的车架的后部、发动机以及动力传递机构的左侧面图。
图6是本发明的发动机安装部分的平面图。
图7是发动机的第3安装结构的左侧面图。
图8是发动机的第3安装结构的分解图。
符号说明
10自动二轮车;11车架;16发动机;17后轮;55汽缸盖;88后轮支撑用摇臂;101发动机侧上部托架;102、103发动机侧托架;121车体侧上部托架:123、126车体侧托架;125横梁(第2横梁);131上部弹性部件;132、134、136发动机支撑螺栓;133、135弹性部件;141、142、151辅助托架;144法兰;145轴环;152托架基部半体;153螺栓;154托架前端部半体;P2后叉的摆动中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另外,“前”、“后”、“左”、“右”、“上”、“下”为驾驶者侧观察的方向,随之Fr表示前侧,Rr表示后侧,L表示左侧,R表示右侧,CL表示车体中心(车宽中心)。而且,附图是自符号方向观察的图。
图1是本发明的自动二轮车的左侧面图。
自动二轮车10是一种小型摩托车型自动二轮车,主要构成为:车架11;安装在车架11的头管12上的前叉13;安装在前叉13上的前轮14;连接于前叉13的把手15;安装在车架11后部的发动机16;安装在发动机16上可上下摆动的动力传递机构17;安装在动力传递机构17上的后轮18;将动力传递机构17的后端部悬吊在车架11上的后缓冲器单元19;安装在车架11的后部上部的储物箱21;以及配置于储物箱21上且可开关的座椅22。座椅22是双人座椅。
进而,自动二轮车10用车体罩30覆盖车架11。车体罩30包含:覆盖头管12前部的前罩31;覆盖前罩31后部的内罩32;搭放驾驶者脚部的左右的低床式脚踏板(floor step)33;自低床式脚踏板33外缘向下方延伸的左右的下裙板34;自内罩32向后方延伸并覆盖车架11的长度方向中央的中心罩35;以及自中心罩35向后方延伸并覆盖车架11后部的后罩36。
图中,37是把手罩,38是前挡泥板,39是后挡泥板,41是挡风板,42是发动机冷却用散热器,43是燃料箱,44是后部乘员用脚踏板,45是空气滤清器,46是连接管(connecting tube),47是空气室,48是发动机用排气管,49是排气用消音器。
图2是本发明的发动机以及动力传递机构的左侧面图。
发动机16是四冲程两缸型水冷发动机,其使汽缸54从曲轴箱52向前方延伸。将汽缸54的轴线设为L1。
发动机16在曲轴箱52的上部具备起动电动机161;在汽缸体53的上部具备凸轮链张紧推杆(chain tensioner lifter)162;在曲轴箱52的下部具备轴线朝向前方的滤油器163。
图3是图2中的3-3线剖面图。发动机16的壳体部分由下列部件构成:用螺栓结合左右的壳体半体51L、51R而构成的曲轴箱52;用螺栓结合于曲轴箱52前部的汽缸体53;设置在汽缸体53内的左右两个汽缸54、54;用螺栓结合于汽缸体53前部的汽缸盖55;形成于汽缸盖55的燃烧室56、56;用螺栓结合于汽缸盖55前部的汽缸盖罩57;以及形成于汽缸盖55和汽缸盖罩57之间的气门室(勤弁室)58。
另外,发动机16由下列部件构成:曲轴61,能够旋转地安装在曲轴箱52上,并向左右延伸;活塞63、63,通过连杆62、62连结于曲轴61,并在汽缸54、54内作往复运动;以及收容于气门室58的气门动力传递机构64。
通过将发电机罩66用螺栓结合于右边的壳体半体51R的右侧部,由此在右边的壳体半体51R和发电机罩66之间形成发电机收容室67,将发电机68收容于发电机收容室67中。发电机68连结于曲轴61的右端部。
由于发电机罩66固定在曲轴箱52上,因此在本发明中,将发电机罩66作为曲轴箱52的一部分。
动力传递机构17由下列部件构成:传递机构箱72,通过轴承71将前部安装于左边的壳体半体51L且使其可上下摆动,并且向后方延伸;堵塞传递机构箱72的侧部开口的箱盖73;形成于传递机构箱72和箱盖73之间的传递机构收容室74;以及收容于传递机构收容室74的传递机构75。传递机构箱72形成有自长度方向途中突出于车宽中心侧的凸台部76。
传递机构75是连接于曲轴61的皮带式变速机构75A以及连接于皮带式变速机构75A的齿轮机构75B的组合结构,将后轮用车轴77连接于齿轮机构75B的输出侧,并且可以旋转地支撑该后轮用车轴77。78是覆盖箱盖73的车体宽度方向外方的盖。
另一方面,发电机罩66安装有前部臂81且使其可上下摆动。具体为,将支轴82一体设置于前部臂81的前部上,并通过轴承83将支轴82支撑于发电机罩66上且使其可旋转。
前部臂81向后方延伸,并自其后端沿曲轴箱52的后部使凸台部84突出至车宽中心侧,通过螺栓85、85将传递机构箱72的凸台部76结合于该凸台部84。另外,前部臂81通过螺栓87将后部臂86结合于后部。而后部臂86向后方延伸,并于其后端部支撑后轮用车轴77且使其可旋转。
这种传递机构箱72以及前·后部臂81、86的组合结构构成俯视为大致H状的后叉(摇臂)88。因此,可以将后叉88的前部安装于曲轴箱52上且使其可上下摆动,上述后叉88通过后轮用车轴77支撑后轮18。因此后叉88可与后轮18同时上下摆动。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使后叉88的摆动中心P2,也就是传递机构箱72以及前部臂81的摆动中心P2和曲轴61的中心P1一致。
假设在后叉88的摆动中心P2和曲轴61的中心P1不一致(偏离)的情况下,则自曲轴61向后轮18传输动力的机构(传递机构)的摆动角也将和后叉88的摆动角不同。因此,传递机构的构成必然会变得复杂。
对此,本发明使后叉88的摆动中心P2和曲轴61的中心P1一致。具体为,通过将传递机构75的驱动皮带轮79直接连结于曲轴61,从而使传递机构75的输入侧中心以及传递机构箱72的摆动中心P2与曲轴61的中心P1一致。其结果,传递机构75的摆动角和后叉88的摆动角相同。因此,传递机构75(自曲轴61向后轮18传递动力的机构)可变得简单。
再者,该图表示在传递机构箱72的后端以及后部臂86后端设有连接左右后缓冲器单元19、19下部的托架89、89。
此处,返回图2继续说明。汽缸盖55一体形成有:连接于燃烧室56并具备进气门91的进气口92,以及连接于燃烧室56并具备排气门93的排气口94。在从侧方观察发动机16时,进气口92为向上的开口,排气口94为向下的开口。
连接于进气口92的进气管95向汽缸盖55的后方延伸,并于进气管的后端(上游端)连接有节流阀(throttle valve)96。节流阀96的上游端朝向后方。进气管95朝向进气门91安装有喷射燃料的燃料喷射装置(喷射器)97。
这种进气口92、进气管95以及节流阀96的组合结构构成进气通道98。换言之,使进气通道98自汽缸54的上部向后方延伸,并使该进气通道98的进气口朝向后方。而且,如上述图1所示,使进气通道98的进气口,也就是节流阀96的上游端通过空气室47连接于空气滤清器45。另外,99、99是气门传动机构64的凸轮轴。
发动机16在曲轴箱52设置上部安装托架101以及下部安装托架102,并且在汽缸盖55的下部设置前部安装托架103。具体为,在汽缸54上方设置上部安装托架101,在汽缸54下方设置下部安装托架102以及前部安装托架103。
另外,也可以将上部安装托架101适当称为“设置在发动机16上的发动机侧上部托架101”。而且,也可以将下部安装托架102以及前部安装托架103适当称为“设置在发动机16上的发动机侧托架102、103”。
图4是本发明的车架的左侧面图。车架11是一种双托架(doublecradle)型车架,其主梁111自头管12向后下方延伸,座椅横挡112自主梁111长度方向中途向后上方延伸,而另一方面,在主梁111的下方,下梁113自头管12向后下方延伸,底梁114自下梁113的下端向后方延伸,使主梁111的下端接合于下梁114的长度方向中途,使上梁115(立架部件)自下梁114的后端向后上方延伸,并使上梁115的后端接合于座椅横挡112的长度方向中途。
该图表示将连接左右后缓冲器单元19、19(在该图中仅表示近前左侧。以下相同。)上部的托架116、116设于座椅横挡112的后部。通过将后缓冲器单元19、19连接在后叉88的托架89、89和座椅横挡112的托架116、116之间,从而可以通过后缓冲器单元19、19将后叉88的后部左右悬架在车架11上。
图5是本发明的车架后部、发动机以及动力传递机构的左侧面图。作为车架11的立架部件的左右上梁115、115(该图中仅表示近前左侧。以下相同。)在侧面观察时大致和汽缸54正交,也就是和汽缸的轴线L1大致正交的部件。左右上梁115、115在上端部设置左右的上部托架121、121,并且在下端部之间架设第1横梁122,而在该第1横梁122上设置下部托架123。另一方面,左右主管111、111在下端部之间架设第2横梁125,并在该第2横梁125上设有前部托架126。这样,第2横梁125成为配置在发动机16的汽缸盖55下方并向车体宽度方向延伸,从而设置在车架11的部件。
将通过曲轴61的中心P1和后轮用车轴77的中心P3的线设为L2。
图6是本发明的发动机安装部分的平面图,并表示将发动机16安装在由虚线表示的车架11的结构。
该图6如上所述,表示:(1)在左右上梁115、115中设有左右的上部托架121、121;(2)在左右上梁115、115之间架设第1横梁122,而在第1横梁122上设置下部托架123,并在下部托架123上设置向车体宽度方向(左右)延伸的管状的下部枢轴部124;以及(3)在左右主管111、111之间架设第2横梁125,而在第2横梁125上设置前部托架126,并在向车体宽度方向(左右)延伸的前部托架126上设置管状前部枢轴部127。
另外,也可以将上部托架121适当称为“设于车架11上的车体侧上部托架121”。而且,也可以将下部托架123以及前部托架126适当称为“设于车架11上的车体侧托架123、126”。
再者,车架11具有:(1)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141、142,具有间隔地配置在位于车宽中央的下部托架123的两侧;(2)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151、151,具有间隔地配置在位于车宽中央的前部托架126的两侧。
具体为,竖板状的左边的辅助托架141自第1横梁122左侧向后方延伸,而右边的辅助托架142沿右边的上梁115固定并自上梁115向后方延伸。而且,在第2横梁125的左右两侧设有左右的辅助托架151、151。
发动机16的第1安装结构为,在设于曲轴箱52上的左右的上部安装托架101、101上开有衬套用孔101a、101a,并使环状橡胶衬套131、131嵌合于这些衬套用孔101a、101a中,通过向左右延伸的一根枢轴132一并固定橡胶衬套131、131以及左右的上部托架121、121。
发动机16的第2安装结构为,在设于曲轴箱52上的左右的下部安装托架102、102上开有衬套用孔102a、102a,并将环状的橡胶衬套133、133嵌合于这些衬套用孔102a、102a中,通过向左右延伸的一根枢轴134一并固定橡胶衬套133、133以及下部枢轴部124。
即,第2安装结构是通过左右一对的下部安装托架102、102夹住下部托架123的车体宽度方向两侧,也就是下部枢轴部124两侧,并通过橡胶衬套133、133将发动机16安装在下部托架123上。
发动机16的第3安装结构为,在设于汽缸盖55上的左右的前部安装托架103、103中开有衬套用孔103a、103a,并将环状的橡胶衬套135、135嵌合在这些衬套用孔103a、103a中,通过向左右延伸的一根枢轴136一并固定橡胶衬套135、135以及前部枢轴部127。
即,第3安装结构是通过左右一对的前部安装托架103、103夹住前部托架126的车体宽度方向两侧,也就是前部枢轴部127两侧,并通过橡胶衬套135、135将发动机16安装于车体侧托架123上。
橡胶衬套131、133、135是发动机16的吸收振动用弹性部件。可将橡胶衬套131适当称为“上部弹性部件”。而将橡胶衬套133、135适当称为“弹性部件”。
枢轴132、134、136由发动机支撑螺栓,即螺栓·螺母构成。图中,137…(…表示复数。以下相同。)是发动机16的左右吸收振动用弹性部件,138…是轴环。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通过橡胶衬套131、133、135(弹性部件)将发动机16这样安装在车架11上,也就是弹性(rubber)安装。
关于发动机16的第1、第2、第3安装结构,基于图5至图8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7是发动机的第3安装结构的左侧面图。图8是发动机的第3安装结构的分解图。
如图6所示,发动机16的第2安装结构的特征在于,其构成为通过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141、142夹住左右一对的下部安装托架102、102,并且使枢轴134贯穿于下部托架123、左右一对的下部安装托架102、102以及左右一对辅助托架141、142,从而连接这些托架123、102、102、141、142。143是垫圈。
这样,在第2安装结构中,在车架11上,除下部托架123(车体侧托架)以外,还设有具有间隔地配置在下部托架123的车体宽度方向两侧的左右一对辅助托架141、142,由此可以进而通过左右的辅助托架141、142夹住左右一对的下部安装托架(发动机侧托架)102、102,从而使枢轴(发动机支撑螺栓)134贯穿连接于各托架123、102、102、141、142之间,上述左右一对的下部安装托架102、102夹住下部托架123的车体宽度方向两侧。
其结果,不论使发动机16安装在下部托架123上的橡胶衬套(弹性部件)133、133的硬度如何,都可以控制发动机16相对于车架11在车体宽度方向以及上下、前后方向的振动。因此,在转弯行驶自动二轮车10(参照图5)情况等,可以充分确保车架11和发动机16的一体感,并且可以降低橡胶衬套133、133的硬度,从而更进一步降低自发动机16向车架11传递行驶振动。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图5所示的将后叉(后轮支撑用摇臂)88安装在发动机16上的自动二轮车10的乘坐舒适度。
再者,在第2安装结构中,由于通过位于车架11上的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141、142夹住下部安装托架102、102,因此在自动二轮车10行驶中,可以控制发动机16相对于车架11向车体宽度方向以及上下、前后方向产生相对变化。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动二轮车10的乘坐舒适度。
再者,由于通过位于车架11上的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141、142夹住下部安装托架102、102,因此可以抑制车架11和发动机16在车体宽度方向上的安装精度的偏差。
而且,由于在下部托架(车体侧托架)123的车体宽度方向两侧具备具有间隔的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141、142,因此可以进一步增大枢轴(发动机支撑螺栓)134的支撑间隔,从而可更有效地确保车架11和发动机16的一体感。
而且,第2安装结构在右边的下部安装托架102和右边的辅助托架142之间安装有通过枢轴134的带有法兰(flange)144的轴环145。法兰144朝向右边的下部安装托架102的端面,并通过左右吸收振动用弹性部件137与下部安装托架102的端面相对。
这样,在第2安装结构中,在下部安装托架102和辅助托架142之间,设置有通过枢轴134的带有法兰144的轴环145。其结果,在左右的辅助托架141、142之间,可设置仅为轴环145的长度部分的空间。
为将发动机16装配在车架11上,可以在下部托架123和左右的辅助托架141、142之间,将左右的下部安装托架102、102定位之后,在它们之间设置带有法兰144的轴环145,然后使枢轴134通过各托架123、102、102、141、142以及轴环145,进行组装。这样,当将发动机16组装在车架11上时,最后组装带有法兰144的轴环145即可。由于开有仅为轴环145的轴向长度的部分的空间,因此可易于将左右的下部安装托架102、102定位于下部托架123和左右的辅助托架141、142之间。
因此,不受下述复杂构成的影响,组装性良好,即,进而通过左右的辅助托架141、142夹住左右一对的下部安装托架102、102,并使枢轴134贯穿并连接于这些各托架123、102、102、141、142之间,上述左右一对的下部安装托架102、102夹住下部托架123的车体宽度方向两侧。
再者,由于将轴环145的法兰144朝向下部安装托架102的端面进行组装,因此可以进一步充分阻止来自下部安装托架102的车体宽度方向的负荷。
如图6所示,发动机16的第3安装结构的特征在于,其构成为通过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151、151夹住左右一对的前部安装托架103、103,并使枢轴136贯穿于前部托架126、左右一对的前部安装托架103、103以及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151、151,从而连接这些托架126、103、103、151、151。
这样,在第3安装结构中,在车架11上,除前部托架(车体侧托架)126以外,还设有具有间隔地配置在前部托架126的车体宽度方向两侧的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151、151,由此可进而通过左右的辅助托架151、151夹住左右一对的前部安装托架(发动机侧托架)103、103,并使枢轴136贯穿并连接于这些各托架126、103、103、151、151之间,上述左右一对的前部安装托架103、103夹住前部托架126的车体宽度方向两侧。
其结果,不论将发动机16安装在前部托架126上的橡胶衬套(弹性部件)135、135的硬度如何,都可以控制发动机16相对于车架11在车体宽度方向以及上下、前后方向的振动。因此,在转弯行驶自动二轮车10(参照图5)的情况等,可以充分确保车架11和发动机16的一体感,并且可降低橡胶衬套135、135的硬度,从而进一步降低自发动机16向车架11传递的行驶振动。因此,可进一步提高图5所示的将后叉88安装在发动机16上的自动二轮车10的乘坐舒适度。
再者,在第3安装结构中,由于通过位于车架11上的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151、151夹住前部安装托架103、103,因此在自动二轮车10行驶中,可以控制发动机16相对于车架11向车体宽度方向产生相对变化。所以,可进一步提高自动二轮车10的乘坐舒适度。
再者,由于通过位于车架11上的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151、151夹住前部安装托架103、103,因此可以抑制车架11和发动机16在车宽方向上的安装精度的偏差。
如图6至图8所示,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151、151分别由下列部件构成:设于车架11上的托架基部半体152、152;以及通过各螺栓153、153可拆卸地安装在该托架基部半体152、152上的托架前端部半体154、154,并且通过枢轴136将该托架前端部半体154、154连接在前部安装托架103、103以及前部托架126上。
这样,通过变更可从托架基部半体152、152拆卸的托架前端部半体154、154的刚性(通过改变例如形状、板厚、材质而变更刚性),从而可以容易地将通过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151、151支撑发动机16的支撑刚性调整为最佳的状态。
再者,第3安装结构的特征在于,其构成为,前部托架126自第2横梁125向后上方延伸,而另一方面,左右一对的托架基部半体152、152自第2横梁125向上方延伸,左右一对的托架前端部半体154、154自这些左右一对的托架基部半体152、152向前部托架126侧延伸,并通过枢轴136连接,由此自车体侧观察时呈大致三角形。
即,第3安装结构构成为从车体侧观察时,前部托架126、托架基部半体152以及托架前端部半体154配置为大致三角形。这样,将第3安装结构,即发动机支撑部分构成为从车体侧观察时呈大致三角形,因此,可更进一步提高支撑刚度。
左右一对的托架基部半体152、152自前端侧观察时呈大致L字状。由此通过简单的构成即可提高托架基部半体152、152的支撑刚度。
左右一对托架前端部半体154、154通过螺栓153、153各将上下两点结合于左右一对的托架基部半体152、152,由此,自车体侧观察时由两点的结合部分、和基于枢轴136的连接点共三点进行结合。
即,左右一对的托架前端部半体154、154通过各上下2点结合于左右一对的托架基部半体152、152,并且通过基于枢轴(发动机支撑螺栓)136的一个连接点结合于发动机16。
这样,自车体侧观察托架前端部半体154、154时,则为通过大致三角形的三点而结合于设于车架11上的前部托架126以及托架基部半体152、152,因此可以提高托架前端部半体154、154的结合刚性以及支撑刚性。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发动机16的第1安装结构的特征在于如下构成。
车架11在不同于下部托架123或前部托架126、以及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141、142或辅助托架151、151的位置上,并且在可摆动地安装于发动机16的后叉(后轮支撑用摇臂)88的摆动中心P2上方,设有左右一对的上部托架121、121。
发动机16在不同于左右一对的下部安装托架102、102或左右一对的前部安装托架103、103的位置上,并且在摆动中心P2上方,设有上部安装托架101、101。
第1安装结构的特征在于,其构成为用左右一对的上部托架121、121,并通过轴环138、138夹住上部安装托架101、101,由此通过橡胶衬套131、131将发动机16的上部安装在一对上部托架121、121上。
这样,在第1安装结构中,在车架11中不同于下部·前部托架123、126以及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141、142、151、151的位置上,并且在可摆动地安装于发动机16上的后叉88的摆动中心P2上方,用左右一对的上部托架121、121夹住上部安装托架(发动机侧上部托架)101、101,由此通过橡胶衬套(上部弹性部件)131、131将发动机16的上部安装在左右的上部托架121、121上。
位于摆动中心P2上方的左右的上部托架121、121的橡胶衬套131、131亦可吸收并缓和自后轮18(图4)通过后叉88向发动机16传递的行驶振动。因此,可更进一步提高自动二轮车10的乘坐舒适度。
再者,左右的上部托架121、121单独支撑发动机16的第1安装结构(支撑部分)的支撑刚性,小于下部·前部托架123、126以及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141、142、151、151协动支撑发动机16的第2·第3安装结构(支撑部分)的支撑刚性。这样,可抑制用位于后叉88的摆动中心P2上方的、左右的上部托架121、121支撑发动机16的支撑部分的负担。
总结以上说明。如图5以及图6所示,第1·第2·第3安装结构的特征在于,通过将橡胶衬套131安装在比汽缸54更上方的上部托架121,由此将上部安装托架101用橡胶衬套131安装在上梁115上且位于汽缸54上方,而且,通过将橡胶衬套133安装在汽缸54下方的下部托架123上,由此将下部安装托架102用橡胶衬套133安装在上梁115上且位于汽缸54下方。
再者,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将上部安装托架101用橡胶衬套131配置在后叉88的摆动中心P2上方,并且将下部安装托架102用橡胶衬套133配置在后叉88的摆动中心P2下方。
在自动二轮车10行驶时,后轮18(参照图4)会相应于路面状况产生振动。将该振动称为“行驶振动”。
由于通过橡胶衬套(弹性部件)131、133、135将发动机16安装在车架11上,因此可以用橡胶衬套131、133、135缓和自后轮18通过后叉88向发动机16传递的行驶振动,由此使该振动难以传至车架11。因此,可提高将后叉88可摆动地安装在曲轴箱52上的自动二轮车10的乘坐舒适度。
再者,通过使汽缸54自曲轴箱52向前方延伸,由此可在曲轴箱52的上方及下方形成空间。利用这些上下的剩余空间,将各橡胶衬套131、133配置在汽缸54的上方以及下方,并将这些橡胶衬套131、133安装在上梁115上,该上梁115在侧视时与汽缸54大致正交。即,分别将橡胶衬套131、133配置在摆动中心P2上方以及下方。
因此,易于确保橡胶衬套131、133的配置空间,并且,安装有橡胶衬套131、133的车架11的结构也简单。再者,可充分确保上下的橡胶衬套131、133间的距离。
另外,由于行驶振动,力矩会以上方的橡胶衬套131为中心或以下方的橡胶衬套133为中心,在发动机16的曲轴箱52(箱类)上产生作用。上下的橡胶衬套131、133间的距离越大,则由于力矩而作用于上方或下方的橡胶衬套131、133的力将越小。
如上所述,本发明将各橡胶衬套131、133配置在汽缸54上方以及下方。即,将各橡胶衬套131、133配置在后叉88的摆动中心P2上方以及下方。因此,可将橡胶衬套131、133间的距离设定得较大。其结果,由于作用于橡胶衬套131、133的力变小,因此橡胶衬套131、133对吸收振动将提高。因此,由于用橡胶衬套131、133进一步缓和向发动机16传递的行驶振动,所以该振动将难以传至车架11,故可更进一步提高乘坐舒适度。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自动二轮车10并不限定于小型摩托车型自动二轮车。
发动机16并不限定于双缸发动机,也可以是单缸发动机或多缸发动机。
后缓冲器单元19并不限定于左右两个,也可以是一个。
构成后叉88的前部臂81可以不通过发电机罩66而直接安装在曲轴箱52上且可上下摆动。
后叉88并不限定于传递机构箱72以及前·后部臂81、86的组合结构,例如,也可以不组合传递机构箱72而仅由臂部件构成。而且,也可以由单一部件构成后叉88。
第3安装结构采用如下构成即可,即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151、151中的至少一方由下列部件构成:设于车架上的托架基部半体152;以及可拆卸地安装在该托架基部半体152上的托架前端部半体154。
带有法兰144的轴环155介于左右一对的下部安装托架(发动机侧托架)102、102和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141、142之间的至少左右一方即可。
本发明中的发动机安装结构适合于如下的自动二轮车,即通过设于发动机上的左右一对的发动机侧托架夹住设于车架上的车体侧托架的车体宽度方向两侧,并通过弹性部件将发动机安装在车体侧托架上。

Claims (7)

1.一种自动二轮车的发动机安装结构,在后轮上下摆动的同时,后轮支撑用摇臂也上下摆动,并且由设置于发动机的左右一对的发动机侧托架夹持设置于车架的车体侧托架的车体宽度方向两侧,通过弹性部件将上述发动机安装在上述车体侧托架上,其特征在于:
上述车架构成为,具有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并通过这些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夹住上述左右一对的发动机侧托架,该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具有间隔地配置在上述车体侧托架两侧,
使发动机支撑螺栓贯穿上述车体侧托架、上述左右一对的发动机侧托架以及上述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从而使这些托架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发动机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中至少一方由下述部件构成,设置于上述车架的托架基部半体;以及可拆卸地安装在该托架基部半体的托架前端部半体,由上述发动机支撑螺栓将该托架前端部半体连接于上述发动机侧托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发动机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其构成为,
上述车架在与上述车体侧托架以及上述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不同的位置上,并且在上述后轮支撑用摇臂的摆动中心上方,设有左右一对的车体侧上部托架,上述后轮支撑用摇臂安装于上述发动机且可摆动,
上述发动机在与上述左右一对的发动机侧托架不同的位置上,并且在上述摆动中心上方设有发动机侧上部托架,
利用上述左右一对的车体侧上部托架夹住上述发动机侧上部托架,从而通过上部弹性部件将上述发动机上部安装在左右一对的车体侧上部托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发动机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其构成为,上述车架设有配置于上述发动机汽缸盖的下方并且在车体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梁,并使上述车体侧托架自该横梁向后上方延伸,另一方面,使上述左右一对的托架基部半体自上述横梁向上方延伸,使上述左右一对的托架前端部半体自这些左右一对的托架基部半体向上述车体侧托架侧延伸,并且通过上述发动机支撑螺栓连接,从而当自车体侧方观察时,上述车体侧托架、上述托架基部半体以及上述托架前端部半体配置为大致三角形。
5.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发动机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左右一对的托架基部半体在自前端侧观察时呈大致L字状。
6.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发动机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左右一对的托架前端部半体以各上下两点结合于上述左右一对的托架基部半体,并且以基于上述发动机支撑螺栓的一个连接点结合于上述发动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发动机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左右一对的发动机侧托架和上述左右一对的辅助托架之间中至少左右一方,安装有通过上述发动机支撑螺栓的带有法兰的轴环,并使上述法兰朝向安装有带有法兰的轴环一方的发动机侧托架的端面。
CNB2005100557374A 2004-03-19 2005-03-18 自动二轮车的发动机安装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715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080768A JP4291184B2 (ja) 2004-03-19 2004-03-19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取付構造
JP2004080768 2004-03-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69870A true CN1669870A (zh) 2005-09-21
CN100357152C CN100357152C (zh) 2007-12-26

Family

ID=34836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55737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7152C (zh) 2004-03-19 2005-03-18 自动二轮车的发动机安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364001B2 (zh)
EP (1) EP1577207B1 (zh)
JP (1) JP4291184B2 (zh)
CN (1) CN100357152C (zh)
DE (1) DE602005000217T2 (zh)
TW (1) TWI25219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29837B (zh) * 2007-01-25 2010-06-0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式车辆
CN101088848B (zh) * 2006-06-13 2010-11-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摆臂支承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71672B2 (en) * 2005-11-17 2011-07-05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JP5010943B2 (ja) * 2007-02-28 2012-08-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懸架装置
US20090008179A1 (en) * 2007-07-02 2009-01-08 Erik Buell Motorcycle having a rotatably-mounted engine
TWI402199B (zh) * 2010-06-29 2013-07-21 Kwang Yang Motor Co 自動二輪車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
CN105026198B (zh) * 2013-09-25 2018-04-24 Tvs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摇臂
EP2946995B1 (en) * 2013-11-22 2018-03-21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addle-type vehicle
WO2016042581A1 (en) * 2014-09-17 2016-03-24 Malossi S.P.A. Support for an engine housing
US20180043967A1 (en) * 2015-02-27 2018-02-15 Jeremy Ore Motorcycle Engine Mount having Improved Stiffness and Exchangeability
CN105667699B (zh) * 2016-01-19 2018-10-26 重庆精通力阳摩托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总成吊架
CN206012323U (zh) * 2016-09-20 2017-03-15 浙江奇野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车体
KR102162214B1 (ko) * 2019-03-05 2020-10-06 주식회사 로보모터스 하이브리드 오토바이
KR102162221B1 (ko) * 2019-03-05 2020-10-06 주식회사 로보모터스 하이브리드 오토바이의 구동제어방법
KR102162230B1 (ko) * 2020-07-29 2020-10-06 주식회사 로보모터스 하이브리드 오토바이의 구동제어방법
KR102162222B1 (ko) * 2020-07-29 2020-10-06 주식회사 로보모터스 하이브리드 오토바이의 구동제어방법
KR102162225B1 (ko) * 2020-07-29 2020-10-06 주식회사 로보모터스 하이브리드 오토바이의 구동제어방법
KR102162218B1 (ko) * 2020-07-29 2020-10-06 주식회사 로보모터스 하이브리드 오토바이
KR102162220B1 (ko) * 2020-07-29 2020-10-06 주식회사 로보모터스 하이브리드 오토바이
KR102162215B1 (ko) * 2020-07-29 2020-10-06 주식회사 로보모터스 하이브리드 오토바이
KR102162216B1 (ko) * 2020-07-29 2020-10-06 주식회사 로보모터스 하이브리드 오토바이
KR102162227B1 (ko) * 2020-07-29 2020-10-06 주식회사 로보모터스 하이브리드 오토바이의 구동제어방법
KR102162226B1 (ko) * 2020-07-29 2020-10-06 주식회사 로보모터스 하이브리드 오토바이의 구동제어방법
KR102162224B1 (ko) * 2020-07-29 2020-10-06 주식회사 로보모터스 하이브리드 오토바이의 구동제어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539919B2 (en) * 1980-09-22 1984-10-25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frame
JPH01273781A (ja) * 1988-04-26 1989-11-01 Suzuki Motor Co Ltd 自動2輪車のエンジン懸架構造
US5639075A (en) * 1995-12-20 1997-06-17 Tyree; Brian E. Adjustable locking resilient motorcycle engine mount
DE29706891U1 (de) * 1997-04-16 1997-07-10 Kwang Yang Motor Co Motoraufhängung für Motorräder
TW446664B (en) * 1999-05-25 2001-07-21 Honda Motor Co Ltd Scooter type motorcycle
JP3709974B2 (ja) * 2000-04-06 2005-10-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Vベルト式変速機
JP3971549B2 (ja) * 2000-06-09 2007-09-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JP3980819B2 (ja) * 2000-09-06 2007-09-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後輪懸架構造
JP3831186B2 (ja) * 2000-09-08 2006-10-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収納ボックス構造
JP4205297B2 (ja) * 2000-09-08 2009-01-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取付構造
JP3949387B2 (ja) * 2001-03-23 2007-07-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開閉式リッド構造
JP2003104267A (ja) * 2001-10-01 2003-04-09 Yamah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3801901B2 (ja) * 2001-10-23 2006-07-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取付構造
US6588530B2 (en) * 2001-12-07 2003-07-08 A.E. Technologies, Inc. Motorcycle engine mounting system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88848B (zh) * 2006-06-13 2010-11-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摆臂支承结构
CN101229837B (zh) * 2007-01-25 2010-06-0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式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02005000217D1 (de) 2006-12-14
US7364001B2 (en) 2008-04-29
US20050205328A1 (en) 2005-09-22
JP4291184B2 (ja) 2009-07-08
DE602005000217T2 (de) 2007-09-06
EP1577207B1 (en) 2006-11-02
JP2005263095A (ja) 2005-09-29
CN100357152C (zh) 2007-12-26
TWI252193B (en) 2006-04-01
TW200533550A (en) 2005-10-16
EP1577207A1 (en) 2005-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69870A (zh) 自动二轮车的发动机安装结构
CN1267320C (zh) 自动两轮车的发动机安装结构
CN1259214C (zh) 低位踏板式车辆的发动机装载结构
CN1259202C (zh) 低位踏板式车辆的排气管结构
CN1121330C (zh) 机动二轮车的后叉安装结构
CN1751956A (zh) 鞍乘型车辆
CN1785741A (zh) 自动二轮车的摇臂支撑结构
CN1093809C (zh) 小型摩托车
CN101028846A (zh) 机动二轮车
CN1073036C (zh) 摩托车车体侧部处理结构
CN1229572C (zh) 燃料喷射式发动机的燃料软管的安装结构
CN1073035C (zh) 小型摩托车的车架
CN1074503C (zh) 发动机的泵配置结构
CN1413852A (zh) 机动二轮车的发动机安装构造
CN1113771C (zh) 动力装置的冷却装置
CN1091706C (zh) 摩托车的座位装置
CN1111484C (zh) 摩托车的转向装置
CN1903646A (zh) 二轮摩托车的车架结构
CN1754769A (zh) 摩托车
CN1749097A (zh) 摩托车
CN1939801A (zh) 鞍座式两轮机动车
CN1903643A (zh) 摩托车
CN100349775C (zh) 摩托车
CN1211247C (zh)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用车体构架
CN1839067A (zh) 鞍乘式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226

Termination date: 2015031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