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02199B - 自動二輪車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 - Google Patents

自動二輪車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02199B
TWI402199B TW099121327A TW99121327A TWI402199B TW I402199 B TWI402199 B TW I402199B TW 099121327 A TW099121327 A TW 099121327A TW 99121327 A TW99121327 A TW 99121327A TW I402199 B TWI402199 B TW I40219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ushing
rear wheel
rocker arm
clamping
wheel rock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213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00408A (en
Inventor
Wei Shin Kuo
Chin Hung Pu
Original Assignee
Kwang Yang Motor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wang Yang Motor Co filed Critical Kwang Yang Motor Co
Priority to TW0991213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02199B/zh
Priority to EP11168636.6A priority patent/EP2402244B1/en
Publication of TW2012004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004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021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0219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1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the engine beside or within the driven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Description

自動二輪車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自動二輪車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特別是關於一種能使具變速機構的後輪搖臂穩固結合於引擎上之自動二輪車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
現今,速克達型機車的引擎與後輪變速器的設置方式大致分成兩種,其中一種是一體擺動式結構,其係將引擎與後輪變速器兩者結合成一體,在機車行駛期間受到後輪避震器的推拉作用時,引擎與後輪變速器將一起同步相對車體框架進行預定角度的樞轉擺動,其缺點在於樞轉部分的總重量較大,易增加後輪避震器的負擔,並會影響引擎的運作;以及,另一種則是變速器搖臂式結構,其係將引擎直接固定在車體框架上,僅後輪變速器搖臂會相對車體框架及引擎進行預定角度的樞轉擺動,其優點則在於樞轉部分的總重量較小,可減少後輪避震器的負擔,並可降低對引擎的影響。因此,變速器搖臂式結構逐漸成為速克達型機車之重要設計概念之一。
舉例來說,中華民國公告第509192號發明專利揭示一種二輪機車之後輪懸架構造,其屬於上述之變速器搖臂式結構。請參照第1圖所示,該後輪懸架構造包含:一引擎11、一第一後輪搖臂12、一第二後輪搖臂13、 一變速機構14及一後輪15。該引擎11具有一汽缸頭111及一曲柄箱112,該汽缸頭111內具有數個活塞113,及該曲柄箱112內並設有一曲柄軸114,該活塞113並連動於該曲柄軸114,以帶動該曲柄軸114轉動。該曲柄軸114之一端凸伸至該曲柄箱112外,並伸入該第一後輪搖臂12內。該第一後輪搖臂12利用一直徑頗大之滾珠軸承121可樞轉的結合在一襯套122,再利用數個螺絲123將該襯套122固定在該曲柄箱112一側的一結合壁115上,該襯套122並具有一通孔(未標示)供該曲柄軸114之一端不接觸的穿過。該第二後輪搖臂13另利用一樞軸131可樞轉的結合在該曲柄箱112的另一側上。再者,該變速機構14設於該第一後輪搖臂12內,並用以將該曲柄軸113之一端傳來的動力進一步進行變速,接著再將變速後之動力傳遞至一車軸141。如此,即可藉由該車軸141來驅動該後輪15之轉動,而使二輪機車向前行駛。
請參照第1A圖所示,其揭示上述曲柄箱112與第一後輪搖臂12之結合構造的局部放大示意圖。該曲柄箱112的結合壁115上設有數個螺孔115a。該第一後輪搖臂12包含一殼體120,該殼體120上具有一組裝孔120a、一軸承座120b及一環槽120c。該滾珠軸承121包含一外環體121a及一內環體121b。該襯套122具有一夾持凸緣122a、一環槽122b及數個開孔122c。在組裝時,先將該滾珠軸承121之外環體121a緊配合結合 在該軸承座120b之內壁面,接著利用一C形扣環124卡扣在該軸承座120b壁面之環槽120c內,以定位該滾珠軸承121。另外,將該襯套122鬆配合的抵貼在該滾珠軸承121之內環體121b上,使該襯套122之夾持凸緣122a抵靠在該內環體121b之一端面上,並利用另一C形扣環125卡扣在該襯套122壁面之環槽122b內。接著,再將該第一後輪搖臂12之殼體120緊靠在該曲柄箱112的結合壁115上,並使該曲柄軸114之一端不接觸的穿過該襯套122之通孔(未標示)。最後,再將該螺絲123穿過該襯套122之開孔122c,以螺固在該結合壁115之螺孔115a處,因而將該襯套122固定在該曲柄箱112上。如此,藉助於該滾珠軸承121之外環體121a及內環體121b的相對轉動,該第一後輪搖臂12即可相對於該曲柄箱112進行樞轉一預定角度。然而,上述曲柄箱112與第一後輪搖臂12之結合構造在實際使用上仍具有下述問題,例如:由於該C形扣環125的軸向厚度與該襯套122壁面之環槽122b的軸向寬度之間通常存在某一程度之軸向間隙公差,同時該C形扣環125至該夾持凸緣122a之間的間距與該滾珠軸承121之內環體121b的軸向厚度也存在另一軸向間隙公差,因此在二輪機車行駛期間,上述二種軸向間隙公差容易造成該第一後輪搖臂12在上下擺動同時產生左右搖晃震動。若二輪機車處於高速行駛狀態,此搖晃震動問題將變得更顯著,並會造成機車騎士難以穩定操控機車, 進而引發摔車等危安事件的風險驟增。再者,在長期使用後,長時間之搖晃震動也會造成該C形扣環125逐漸磨損變薄,因而擴大上述軸向間隙公差的尺寸,使搖晃震動的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故,確實有必要提供一種自動二輪車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以解決上述習用構造所存在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自動二輪車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其利用至少二襯套來共同形成一夾持部之軸向空間,以便緊密的夾持軸承之內環體的二端面,由於上述設計可將夾持部與內環體之間的軸向間隙公差問題降到最小,故有利於提升後輪搖臂與引擎之間的樞轉之組裝可靠度及擺動穩定性,並能提高自動二輪車之操控性能。
本發明之次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自動二輪車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其中至少二襯套僅需以夾持部夾持該軸承之內環體的二端面,該些襯套不需搭配使用C形扣環,且襯套具有較佳之機械強度,能減少磨損或變形量,故有利於增加後輪搖臂結合構造之結合強度及使用壽命。
為達上述之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自動二輪車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其用以將一後輪搖臂之一擺動殼體可樞轉的結合在一引擎之一曲軸箱上,其特徵在於:該後 輪搖臂結合構造包含:一軸承,具有一外環體及一內環體,該外環體固定在該擺動殼體之一軸承座上;至少二襯套,共同形成一夾持部、一通道部及數個定位部,該夾持部緊密夾持該軸承之內環體的二端面,該通道部允許該曲軸箱之一傳動軸不接觸的穿設通過,及該定位部位於該夾持部及通道部之間;以及,數個定位元件,分別穿過該定位部,以將該襯套固定在該曲軸箱之一結合壁上,因而使該後輪搖臂之擺動殼體可樞轉的結合在該引擎之曲軸箱上。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至少二襯套包含一第一襯套及一第二襯套,該第一及第二襯套分別在一端面上徑向朝外凸設一夾持凸緣,該二夾持凸緣共同形成該夾持部。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至少二襯套包含一第一襯套及一第二襯套,該第一襯套在一外周面上徑向朝外凸設一夾持凸緣,該第二襯套在靠近該第一襯套之一側具有一夾持面,該夾持凸緣與該夾持面共同形成該夾持部。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至少二襯套包含一第一襯套、一第二襯套及一第三襯套,該第二襯套介於該第一及第三襯套之間,且該第一及第三襯套在彼此相鄰之一側分別具有一夾持面,該第二襯套之一外周面具一外緣部與該內環體的一內周面相配合,該二夾持面及該外緣部共同形成該夾持部。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至少二襯套分別具有一通孔,該些通孔共同形成該通道部。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至少二襯套分別具有數個定位孔,該些定位孔共同形成該定位部。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定位元件選自螺絲。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至少二襯套在彼此相鄰的一表面上分別凹設形成一中空凹陷部,且該定位部係為數個孔柱。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傳動軸為一曲柄軸或一輸出軸。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後輪搖臂之擺動殼體內具有一動力傳動機構,其連動於該傳動軸的一端。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動力傳動機構係選自皮帶傳動式、鏈條傳動式、齒輪傳動式或軸桿傳動式之至少一種方式的動力傳動機構。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具該動力傳動機構之後輪搖臂設於自動二輪車之左側、右側或兩側。
為了讓本發明之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將特舉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照第2圖所示,其揭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自動二輪車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的組合剖視圖,其中一結 合構造20主要應用於具有變速器搖臂式結構之速克達型自動二輪車,以便將一後輪搖臂30之一擺動殼體31可樞轉的結合在一引擎40之一曲軸箱41上。該結合構造20主要包含:一軸承21、至少二襯套22及數個定位元件23。本發明將於下文利用數個實施例及其所附圖示來詳細說明該結合構造20之各個元件。另外,在本發明中,該引擎40側之曲軸箱41等構件以及該後輪搖臂30之擺動殼體31內部的其他構件係大致相似於第1及1A圖之現有引擎11及第一後輪搖臂12的構造,同時該自動二輪車也另具有類似於第1及1A圖之現有第二後輪搖臂13、變速機構14及後輪15等的其他構件,因此上述構件除了差異處之外,本發明將不再另於下文對其相同部分進行重複說明,於此合先敘明。
請參照第2、2A及2B圖所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軸承21較佳係選自一具有頗大直徑之滾珠軸承,該軸承21具有一外環體211、數個滾珠212及一內環體213,該外環體211及內環體213是由金屬製成且具不同直徑的環體,其分別位於該滾珠212之外側及內側,該數個滾珠212可滾動的夾設在該外環體211及內環體213之間。該外環體211具有一外周面,能以緊配合之方式嵌設固定在該後輪搖臂30之擺動殼體31內部之一軸承座32上。該軸承座32係一階狀空間,其環設形成在該擺動殼體31之一組裝口33的鄰近位置上。該軸承座32之內徑係等於或微小於該外環體211之外徑,以 便使兩者能以緊配合之方式進行結合。再者,該軸承座32之內壁面另凹設形成一環槽34,該環槽34用以卡扣結合一C形扣環35,因此該外環體211之二端面將分別受到該C形扣環35及該軸承座32的一階狀面的夾持,而穩固定位於該軸承座32上。
請再參照第2、2A及2B圖所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至少二襯套22係以包含一第一襯套221及一第二襯套222為例,其中該第一及第二襯套221、222係具有相等對稱的尺寸,並且是由金屬材質選擇經鑄造、鍛造或機械加工等方式製造而成之環狀元件,因此具有足夠之機械強度。如圖2A所示,該第一襯套221相對靠近該引擎40側之曲軸箱41,而該第二襯套222相對靠近該後輪搖臂30側之擺動殼體31。在本實施例中,下述的徑向用以代表該襯套22之直徑方向(即第2A圖的水平方向),同時軸向則用以代表其軸心方向(即第2A圖的垂直方向),也就是相同於該傳動軸43的軸心方向。該第一及第二襯套221、222共同形成一夾持部223、一通道部224及數個定位部225。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襯套221在相對靠近該引擎40側之一端面上徑向朝外延伸凸設有一夾持凸緣221a,同時該第二襯套222在相對靠近該後輪搖臂30側之一端面上則徑向朝外延伸凸設有另一夾持凸緣222a。再者,該第一襯套221與該第二襯套222彼此相鄰之接觸面則具有相同面積並且完全貼接在一起。
如第2A及2B圖所示,該二夾持凸緣221a、222a之間具有一軸向間距,以定義形成該夾持部223之空間形態。該夾持部223之軸向間距係設計成等於或微小於該內環體213的二端面之間所定義的一軸向厚度,如此該夾持部223將可緊配合的夾持該內環體213的二端面,因而使該內環體213穩固定位於該夾持部223內。再者,該第一襯套221及第二襯套222各在其中央位置分別開設有一通孔221b、222b,該些通孔221b、222b共同形成該通道部224,該通道部224係一圓柱形孔,其允許由該曲軸箱41延伸而來之一傳動軸43的一端穿設通過,其中該通道部224之孔徑遠大於該傳動軸43,因此該傳動軸43並不會接觸該通道部224之孔壁。另外,該第一襯套221及第二襯套222分別對應形成數個定位孔221c、222c,該些定位孔221c、222c共同形成該數個定位部225,其中該些定位部221c、222c較佳分別為一開孔,其共同組成的定位部225係呈一圓柱形孔之形態。該數個定位部225係位於該夾持部223及通道部224之間,且該數個定位部225係等距環繞排列在該通道部224之周圍。
請再參照第2A及2B圖所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定位元件23較佳選自螺絲,其中該定位元件23之數量對應於該襯套22之定位部225的數量,同時該曲軸箱41具有一結合壁42能緊密鄰接於該第一襯套221之端面,且該結合壁42形成有數個固定孔44,該固定孔44 之位置及數量係對應該些定位部225之位置及數量。再者,該定位元件23具有一螺帽231及一螺桿232該螺帽231通常位於該第二襯套222之端面側,該螺桿232是由該第二襯套222之端面側穿入該定位部225,並由該第一襯套221之端面側穿出,最終並螺固結合在該結合壁42上之固定孔44內。
請復參照第2、2A及2B圖所示,當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利用該結合構造20之媒介來將該後輪搖臂30之擺動殼體31可樞轉的結合在該引擎40之曲軸箱41上時,先將該軸承21之外環體211緊配合結合在該軸承座32之內壁面,接著利用該C形扣環35卡扣在該軸承座32壁面之環槽34內,以定位該軸承21。另外,將該襯套22之第一襯套221及第二襯套222形成的夾持部223分別匹配結合在該軸承21之內環體213上,其中該第一襯套221之夾持凸緣221a抵靠在該內環體213之一端面上,同時使該第二襯套222之夾持凸緣222a抵靠在該內環體213之另一端面上。接著,再將該後搖臂30之擺動殼體31緊靠在該曲軸箱41的結合壁42上,並使該傳動軸43之一端不接觸的穿過該襯套22之通道224。最後,再將該定位元件23穿過該襯套22之定位部225,以螺固在該結合壁42之固定孔44處,因而將該襯套22固定在該曲軸箱41上。如此,藉助於該軸承21之外環體211及內環體213的相對轉動,該後輪搖臂30即可相對於該引擎40之曲軸箱41進行樞轉 一預定角度,例如介於5至60度之間。
此外,請參照第3A及3B圖所示,其揭示本發明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之剖視圖。如第3A圖所示,在本發明中,該傳動軸43可為一曲柄軸45,其係指與直接受該引擎40內之活塞帶動而轉動之轉軸;或者,如第3B圖所示,該傳動軸43亦可為一輸出軸其係指該曲軸箱41內之曲柄軸45另經由一減速機構46減速後再用以輸出動力之轉軸。再者,該後輪搖臂30之擺動殼體31內具有一動力傳動機構36,其連動於該傳動軸43伸入該擺動殼體31內的一端。該動力傳動機構36係可選自皮帶傳動式(如第3A圖所示),但亦可選自鏈條傳動式、齒輪傳動式或軸桿傳動式之至少一種方式的動力傳動機構模式。另外,本發明具動力傳動機構36之後輪搖臂30係可設於自動二輪車之左側或右側,或者亦可同時設在其兩側,其皆為可能之實施方式。
請參照第4圖所示,其揭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自動二輪車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的分解示意圖,該第二實施例係相似於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並大致沿用相同元件名稱及圖號,但兩者間差異之特徵在於:該第二實施例之結合構造20進一步在該第一襯套221及第二襯套222彼此相鄰的接觸面上分別凹設形成一中空凹陷部221d、222d,其中該中空凹陷部221d、222d未延伸到該通孔221b、222b、該定位孔221c、222c處及該二夾持凸緣221a、222a的所在位置。因此,由該定位孔 221c、222c定義形成的該定位部225係成為數個孔柱狀之形態。該第二實施例之結合構造20的其餘構造則相同於上述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第5圖所示,其揭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自動二輪車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的分解示意圖,該第三實施例係相似於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並大致沿用相同元件名稱及圖號,但兩者間差異之特徵在於:該第三實施例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50包含:一軸承51、一第一襯套521、一第二襯套522及數個定位元件53,其中該軸承51具有一外環體511、數個滾珠512及一內環體513。該第一襯套521及第二襯套521統稱為襯套52,其中兩者係具有不對等的尺寸,並且是由金屬材質選擇經鑄造、鍛造或機械加工等方式製造而成之環狀元件,因此具有足夠之機械強度。該第一襯套521相對靠近該引擎40側之曲軸箱41,而該第二襯套522相對靠近該後輪搖臂30側之擺動殼體31(參照第2圖所示),但並不限於此,兩者之位置必要時亦可相互調換。該第一及第二襯套521、522共同形成一夾持部523、一通道部524及數個定位部525。該第一襯套521在一外周面上徑向朝外延伸凸設有一夾持凸緣521a,同時該第二襯套522在相對靠近該第一襯套521之一側則具有一夾持面522a。該第一襯套521與該第二襯套522彼此相鄰之接觸面則具有相同面積並且完全貼接在一起。在兩者貼接後,該夾持凸緣521a及夾持面522a共同定義一軸向間 距,以形成該夾持部523。再者,該第一襯套521與該第二襯套522分別具有一通孔,該些通孔共同形成該通道部524,以供該傳動軸43不接觸的穿設通過(參照第2圖所示)。另外,該第一襯套521與該第二襯套522分別具有數個定位孔,該些定位孔共同形成該定位部525,以供該定位元件53穿設通過。
請參照第6圖所示,其揭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自動二輪車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的分解示意圖,該第四實施例係相似於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並大致沿用相同元件名稱及圖號,但兩者間差異之特徵在於:該第四實施例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60包含:一軸承61、一第一襯套621、一第二襯套622、一第三襯套623及數個定位元件63,其中該軸承61具有一外環體611、數個滾珠612及一內環體613。該第一襯套621、第二襯套622及第三襯套623統稱為襯套62,其中該第一襯套621及第三襯套623係具有相同對稱的尺寸,但該第二襯套622之尺寸則不同於前兩者。再者,其中該些襯套62均是由金屬材質選擇經鑄造、鍛造或機械加工等方式製造而成之環狀元件,因此具有足夠之機械強度。該第一襯套621相對靠近該引擎40側之曲軸箱41,而該第三襯套623相對靠近該後輪搖臂30側之擺動殼體31(參照第2圖所示),但並不限於此,兩者之位置必要時亦可相互調換。該第二襯套622是位於該第一襯套621及第三襯套623之間。該第一及第二襯套621、622共同形成一 夾持部624、一通道部625及數個定位部626。該第一襯套621在鄰接於該第三襯套623之一側面上具有一夾持面621a,同時該第三襯套623亦在鄰接於該第一襯套621之一側面上具有另一夾持面623a。該第二襯套(622)之一外周面具有一外緣部(622a)與該內環體(613)的一內周面相配合。該第一襯套621、該第二襯套622及該第三襯套623彼此相鄰之接觸面係貼接在一起。在相互貼接後,該夾持面621a、該夾持面623a及該外緣部(622a)共同定義一軸向間距,以形成該夾持部624。再者,該第一襯套621、該第二襯套622及該第三襯套623分別具有一通孔,該些通孔共同形成該通道部625,以供該傳動軸43不接觸的穿設通過(參照第2圖所示)。另外,該第一襯套621、該第二襯套622及該第三襯套623分別具有數個定位孔,該些定位孔共同形成該定位部626,以供該定位元件63穿設通過。
如上所述,相較於習用單一襯套利用C形扣環來夾持固定滾珠軸承之內環體而產生軸向間隙公差並造成左右搖晃震動等問題,第2至6圖之本發明利用該至少二襯套22來共同形成該夾持部223之軸向空間,以便緊密的夾持該軸承21之內環體213的二端面,由於上述設計可將該夾持部223與內環體213之間的軸向間隙公差問題降到最小,故有利於提升該後輪搖臂30與引擎40之間的樞轉之組裝可靠度及擺動穩定性,並能提高自動二輪車之操控性能。再者,本發明之至少二襯套 22僅需以該夾持部223夾持該軸承21之內環體213的二端面,該些襯套22不需搭配使用C形扣環,且該些襯套22具有較佳之機械強度,能減少磨損或變形量,故有利於增加該結合構造20之結合強度及使用壽命。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然其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任何熟習此項技藝之人士,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更動與修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1‧‧‧引擎
111‧‧‧汽缸頭
112‧‧‧曲柄箱
113‧‧‧活塞
114‧‧‧曲柄軸
115‧‧‧結合壁
115a‧‧‧螺孔
12‧‧‧第一後輪搖臂
120‧‧‧殼體
120a‧‧‧組裝孔
120b‧‧‧軸承座
120c‧‧‧環槽
121‧‧‧滾珠軸承
121a‧‧‧外環體
121b‧‧‧內環體
122‧‧‧襯套
122a‧‧‧夾持凸緣
122b‧‧‧環槽
122c‧‧‧開孔
123‧‧‧螺絲
124‧‧‧C形扣環
125‧‧‧C形扣環
13‧‧‧第二後輪搖臂
131‧‧‧樞軸
14‧‧‧變速機構
141‧‧‧車軸
15‧‧‧後輪
20‧‧‧結合構造
21‧‧‧軸承
211‧‧‧外環體
212‧‧‧滾珠
213‧‧‧內環體
22‧‧‧襯套
221‧‧‧第一襯套
221a‧‧‧夾持凸緣
221b‧‧‧通孔
221c‧‧‧定位孔
221d‧‧‧中空凹陷部
222‧‧‧第二襯套
222a‧‧‧夾持凸緣
222b‧‧‧通孔
222c‧‧‧定位孔
222d‧‧‧中空凹陷部
223‧‧‧夾持部
224‧‧‧通道部
225‧‧‧定位部
23‧‧‧定位元件
231‧‧‧螺帽
232‧‧‧螺桿
30‧‧‧後輪搖臂
31‧‧‧擺動殼體
32‧‧‧軸承座
33‧‧‧組裝口
34‧‧‧環槽
35‧‧‧C形扣環
36‧‧‧動力傳動機構
40‧‧‧引擎
41‧‧‧曲軸箱
42‧‧‧結合壁
43‧‧‧傳動軸
44‧‧‧固定孔
45‧‧‧曲柄軸
46‧‧‧減速機構
50‧‧‧結合構造
51‧‧‧軸承
511‧‧‧外環體
512‧‧‧滾珠
513‧‧‧內環體
52‧‧‧襯套
521‧‧‧第一襯套
521a‧‧‧夾持凸緣
522‧‧‧第二襯套
522a‧‧‧夾持面
523‧‧‧夾持部
524‧‧‧通道部
525‧‧‧定位部
53‧‧‧定位元件
60‧‧‧結合構造
61‧‧‧軸承
611‧‧‧外環體
612‧‧‧滾珠
613‧‧‧內環體
62‧‧‧襯套
621‧‧‧第一襯套
621a‧‧‧夾持面
622‧‧‧第二襯套
622a‧‧‧外緣部
623‧‧‧第三襯套
623a‧‧‧夾持面
624‧‧‧夾持部
625‧‧‧通道部
626‧‧‧定位部
第1圖:習用二輪機車之後輪懸架構造之剖視圖。
第1A圖:第1圖之曲柄箱與第一後輪搖臂之結合構造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第2圖: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自動二輪車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的組合剖視圖。
第2A圖:第2圖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第2B圖: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結合構造的局部剖視立體圖。
第3A圖:本發明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之剖視圖。
第3B圖:本發明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之剖視圖。
第4圖: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結合構造的分解剖視圖。
第5圖: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結合構造的分解剖視 圖。
第6圖: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結合構造的分解剖視圖。
20‧‧‧結合構造
21‧‧‧軸承
22‧‧‧襯套
23‧‧‧定位元件
30‧‧‧後輪搖臂
31‧‧‧擺動殼體
32‧‧‧軸承座
33‧‧‧組裝口
34‧‧‧環槽
35‧‧‧C形扣環
36‧‧‧動力傳動機構
40‧‧‧引擎
41‧‧‧曲軸箱
42‧‧‧結合壁
43‧‧‧傳動軸
44‧‧‧固定孔

Claims (10)

  1. 一種自動二輪車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其用以將一後輪搖臂之一擺動殼體可樞轉的結合在一引擎之一曲軸箱上,其特徵在於:該後輪搖臂結合構造包含:一軸承,該軸承固定在該擺動殼體之一軸承座上;及至少二襯套,共同形成一夾持部,該夾持部緊密夾持該軸承。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動二輪車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其中該軸承具有一外環體及一內環體,該外環體固定在該擺動殼體之一軸承座上;及該至少二襯套的夾持部緊密夾持該軸承之內環體的二端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動二輪車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其中該至少二襯套具有一通道部,以允許該曲軸箱之一傳動軸穿過。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自動二輪車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其中該至少二襯套包含數個定位部,位於該夾持部及通道部之間;且該後輪搖臂結合構造另包含:數個定位元件,分別穿過該定位部,以將該襯套固定在該曲軸箱之一結合壁上,因而使該後輪搖臂之擺動殼體可樞轉的結合在該引擎之曲軸箱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動二輪車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其中該至少二襯套包含一第一襯套及一第二襯套,該第一及第二襯套、分別在一端面上徑向朝外凸設一夾持凸緣,該二夾持凸緣共同形成該夾持 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動二輪車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其中該至少二襯套包含一第一襯套及一第二襯套,該第一襯套在一外周面上徑向朝外凸設一夾持凸緣,該第二襯套在靠近該第一襯套之一側具有一夾持面,該夾持凸緣與該夾持面共同形成該夾持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自動二輪車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其中該至少二襯套包含一第一襯套、一第二襯套及一第三襯套,該第二襯套介於該第一及第三襯套之間,且該第一及第三襯套在彼此相鄰之一側分別具有一夾持面,該第二襯套之一外周面具有一外緣部與該內環體的一內周面相配合,該二夾持面及該外緣部共同形成該夾持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動二輪車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其中該至少二襯套在彼此相鄰的一表面上分別凹設形成一中空凹陷部,且該定位部係為數個孔柱。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動二輪車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其中該傳動軸為一曲柄軸或一輸出軸。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自動二輪車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其中該後輪搖臂之擺動殼體內具有一動力傳動機構,其連動於該傳動軸的一端;該動力傳動機構係選自皮帶傳動式、鏈條傳動式、齒輪傳動式或 軸桿傳動式之至少一種方式的動力傳動機構。
TW099121327A 2010-06-29 2010-06-29 自動二輪車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 TWI4021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9121327A TWI402199B (zh) 2010-06-29 2010-06-29 自動二輪車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
EP11168636.6A EP2402244B1 (en) 2010-06-29 2011-06-03 Rear-arm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9121327A TWI402199B (zh) 2010-06-29 2010-06-29 自動二輪車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00408A TW201200408A (en) 2012-01-01
TWI402199B true TWI402199B (zh) 2013-07-21

Family

ID=44118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21327A TWI402199B (zh) 2010-06-29 2010-06-29 自動二輪車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EP (1) EP2402244B1 (zh)
TW (1) TWI402199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24925B (en) * 2001-04-30 2003-03-21 Honda Motor Co Ltd Crankshaft supporting structure of eng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80819B2 (ja) * 2000-09-06 2007-09-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後輪懸架構造
JP4291184B2 (ja) * 2004-03-19 2009-07-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取付構造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24925B (en) * 2001-04-30 2003-03-21 Honda Motor Co Ltd Crankshaft supporting structure of eng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00408A (en) 2012-01-01
EP2402244A3 (en) 2013-04-03
EP2402244B1 (en) 2014-10-29
EP2402244A2 (en) 2012-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636263A (zh) 具有彈性定心元件之齒狀鏈輪
US7273028B1 (en) Noise suppressing mechanism for balance gear of engine crankshaft
JP5656950B2 (ja) ギヤ装置のダンパ構造
US20060284472A1 (en) Brakable wheel hub device
JP2017511449A (ja) 回転シャフト連結装置
TWI402199B (zh) 自動二輪車之後輪搖臂結合構造
WO2006088149A1 (ja) カムシャフト装置及びカムシャフト装置の組立方法
US20220281087A1 (en) Bottom bracket tool
JP2006226184A (ja) カムシャフト装置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JP6587290B2 (ja) 駆動軸の支持構造
US9500243B2 (en) Brake device
KR101530444B1 (ko) 휠베어링과 등속조인트 어셈블리
TW202019728A (zh) 飛輪輪轂系統
JP2013257038A (ja) 他の部品のフランジに連結するためのフランジを有するねじり撓みダンパまたは継手
CN108045177B (zh) 一种中心桥包及驱动桥
JP2010117010A (ja) 転がり軸受
KR100690499B1 (ko) 너클일체형 볼조인트 및 그 조립방법
JP2019113114A (ja) 車両用の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
US8360676B2 (en) Shaft support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WO2022177001A1 (ja) クランクシャフトとトーショナルダンパーとの固定構造
JP6568249B1 (ja) ホイールダンパ構造
KR20180069485A (ko) 허브와 허브 베어링의 압입 구조
JPS5835882Y2 (ja) ベルトテンシヨナ−
KR101755462B1 (ko) 엔진의 아이들 기어 조립 구조
JP2007192102A (ja) 内燃機関のカムシャフト支持構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内燃機関のカムシャフト支持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