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23891C - 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23891C
CN1323891C CNB2004100383791A CN200410038379A CN1323891C CN 1323891 C CN1323891 C CN 1323891C CN B2004100383791 A CNB2004100383791 A CN B2004100383791A CN 200410038379 A CN200410038379 A CN 200410038379A CN 1323891 C CN1323891 C CN 1323891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mentioned
teat
straddle
proof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3837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76149A (zh
Inventor
大平优
山本佳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5761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761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2389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23891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62J17/04Windscre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10Ventilation or air guiding devices forming part of fai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其能够用简单构造将行驶风导入防风屏的背侧。将作为风挡的防风屏(15)的下侧两端部(15a)的安装部(15c)安装在车身上,使该防风屏(15)下部的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侧自第2车身内板(14)浮起,借此在其和第2车身内板(14)之间形成导入口(34),经该导入口(34)将行驶风导入防风屏(15)的背侧。

Description

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的改良,即,通过在车辆的前部设置防风屏,将行驶风导入该防风屏的背侧的方式对其进行改良。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此种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就有相关描述。在特开2002-104267号公报中公开的内容为,“设置从前方遮盖住车身前部的前整流罩,在前整流罩的上方安装防风屏。在防风屏的背侧上配置速度仪表等的仪表板。一方面,在前整流罩的前面开设导入口,从该导入口导入行驶风,另一方面,在车身板的前方底部上形成进风口。使此仪表板的进风口向着防风屏的背侧开口,将该进风口与导入口连通。并且,在车身板的进风口上设置滑动式的开闭器,用该开闭器自由开关进风口。”
发明内容
但是,在这样的现有的装置中,因为是在前整流罩的前面上开设有导入口,在车身板的前方底部上形成进风口,经风导向通道使导入口与进风口连通,所以产生了这样的问题,即,在形成该导入口、该进风口,并且形成风导向通道时,导致成形工时及部件个数增加。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一种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其能够使用简单的构造将行驶风导入防风屏的背侧。
为解决所涉及的课题,技术方案1中所描述的发明的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的特征在于,将作为风挡的防风屏的下侧两端部的安装部安装在车身侧上,使该防风屏下部的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侧自上述车身浮起,借此在其与车身侧之间形成导入口,经该导入口将行驶风导入上述防风屏的背侧。
技术方案2中所描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中所描述的构成的基础上,在上述防风屏下部侧的背面侧配置车身板,在该车身板和上述防风屏之间,形成上述导入口。
技术方案3中所描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中所描述的构成的基础上,形成突出在上述车身板和上述防风屏之间的送风路径中的突部。
技术方案4中所描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中所描述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突部的构成为使导入空气在上述导入口的附近扩散。
技术方案5中所描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中所描述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突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
技术方案6中所描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中所描述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突部的构成为使导入空气在上述导入口的附近向着车宽方向扩散。
技术方案7中所描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5中所描述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突部备有至少在前部随着向后方而彼此分离的多个面。
技术方案8中所描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5中所描述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突部在车宽度方向上并列形成多个,该各突部以随着向后方而彼此分离的方式形成。
技术方案9中所描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中所描述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突部设置成能够活动的方式,并且能够变换导入空气的扩散方向。
技术方案10中所描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至9中任何一项中所描述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突部以整体方式成形在上述车身板或者上述防风屏上。
技术方案11中所描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中所描述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防风屏的下部的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侧较之下侧两侧部延伸设置到前方。
技术方案12中所描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1中所描述的构成的基础上,用从配置在上述防风屏的下侧的嵌条向着上方延长的延长片遮蔽上述安装部的安装螺钉。
技术方案13中所描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中所描述的构成的基础上,形成有沿着上述防风屏下部的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向上方立起的除水部。
技术方案14中所描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3中所描述的构成的基础上,将上述防风屏下部的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及除水部延伸设置成越靠近中央部分较之下侧两侧部侧更位于前方。
技术方案15中所描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中所描述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防风屏的下部的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侧较之下侧两侧部侧延伸到前方,并且将上述突部的前端较之下侧两侧部配置到前方。
技术方案16中所描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至9、11至15中任何一项中所描述的构成的基础上,在上述车身板和上述防风屏之间形成的导风路,以在上述导入口侧处的流路面积最狭窄的方式形成。
技术方案17中所描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至9、11至15中任何一项技术方案中所描述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车身板由车身整流罩、嵌条或者是车身内板构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轻便摩托车的罩类的主视图。
图2是同一实施方式的图1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的空气等的流动的防风屏等的主视图。
图4是同一实施方式的图3的侧视图。
图5是同一实施方式的车身整流罩的主视图。
图6是同一实施方式的车身整流罩的侧视图。
图7是同一实施方式的车身内板的俯视图。
图8是同一实施方式的车身内板的右侧视图。
图9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的防风屏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同一实施方式的防风屏的右侧视图。
图11是将同一实施方式的嵌条的一部分断开了的俯视图。
图12是同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图11的A-A线的截面图。
图13是同一实施方式的图11的侧视图。
图14是同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图13的B-B线的截面图。
图15是同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图1的C-C线的截面图。
图16是同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图1的D-D线的截面图。
图17是同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图2的E-E线的截面图。
图18是同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图1的F-F线的截面图。
图19是同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图1的G-G线的截面图。
图20是同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图1的H-H线的截面图。
图21是同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图1的I-I线的截面图。
图22是同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图1的J-J线的截面图。
图23是同一实施方式的沿着图2的K-K线的截面图。
图24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车身内板的下部侧的主视图。
图25是表示同一变形例的沿着图24的L-L线的截面图。
图26是表示其它变形例的与图25相同的截面图。
图27是表示其它变形例的车身内板的下部侧的主视图。
图28是表示同一变形例的图27的沿着M-M线的截面图。
图29是表示其它变形例的与图28相同的截面图。
图30是表示其它变形例的车身内板的下部侧的主视图。
图31是表示其它变形例的车身内板的下部侧的主视图。
图32是表示其它变形例的车身内板的下部侧的主视图。
图33是表示其它变形例的车身内板的下部侧的主视图。
图34是表示安装了表示其它变形例的车身内板状态的车辆前部的主视图。
图35是表示其它变形例的车身内板的下部侧的主视图。
图36是表示其它变形例的车身内板的下部侧的主视图。
图37是表示其它变形例的车身内板的下部侧的主视图。
图38是表示其它变形例的车身内板的下部侧的主视图。
图39是表示其它变形例的车身内板的下部侧的主视图。
图40是表示其它变形例的车身内板的下部侧的主视图。
图41是表示其它变形例的车身内板的下部侧的主视图。
图42是表示其它变形例的车身内板的下部侧的主视图。
图43是表示其它变形例的车身内板的下部侧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至图23中,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构成,在图示中省略了的车架上安装有后面将要描述的多个锁紧片11,在这些锁紧片11上安装有车身整流罩12,在该车身整流罩12上安装有嵌条13及作为“车身板”的第2车身内板14,同时在车身整流罩12上安装有防风屏15的两端部。
详细情况如图5及图6中所示的那样,在车身整流罩12上形成头灯配置开口12a,同时在该头灯配置开口12a的下侧形成前轮设置开口12b。
另外,在头灯配置开12a的上侧,将多个锁紧片安装部12c形成在两侧,这些锁紧片安装部12c如图15及图16中所示,经螺栓17·螺母18安装在锁紧片11上,从而把车身整流罩12支承在车身上。
进而,在车身整流罩12上,如图5所示,在这些锁紧片安装部12c的附近,形成有多个防风屏安装部12d,在这些锁紧片安装部12c之间,形成有车身内板·嵌条安装部12e。而且,通过如图17所示经螺栓19及螺母20将防风屏15的下侧两端部15a安装在这些防风屏安装部12d上,借此能够把防风屏15安装在车身整流罩12上。此外,如图18中所示经螺栓21及螺母22能够把嵌条13及第2车身内板14安装在车身板内嵌条安装部12e上。
进而,在该车身整流罩12上,在防风屏安装部12d的外侧附近,形成有警示灯安装部12f,在该安装部12f上如图19所示,安装警示灯25。在该警示灯25的下侧,接合车身整流罩12,在警示灯25的上侧,设置车身内板14。
另外,在车身整流罩12上,在头灯配置开口12a的上侧形成有头灯安装部12g,头灯26如图20所示,由螺栓27及弹簧螺母28安装在该头灯安装部12g上。进而,在该头灯26的侧部也形成有合计4处的头灯安装部12g,这些头灯安装部12g如图21所示,由螺栓27及螺母28安装。由此,该头灯26设置成从配置开口12a向在外部(车辆前方)探出的状态。
另外,在上述第2车身内板14中,如图7及图及8所示,合成树脂的板材形成为多少有些弯曲的形状,在上端边缘部以指定的间距形成有多个肋部14a,同时在下部侧的左右形成有一对突部14b。
这些突部14b,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在后述的导入口34附近的送风道中,如图7中所示,在俯视下呈大体翼形状,沿着车身的大体前后方向而形成。而且,这样一对突部14b,通过形成为倒八字形状形成为随着向后方而彼此分离。
进而,在第2车身内板14中,其下缘部14e的车宽度方向中央部侧较之下侧两侧部侧向前方延伸设置。而且,在第2车身内板14上,在下侧两侧部侧上形成有一对安装片14c,该一对安装片14c在组装在车身上的状态下,以大体垂直方式向下方延伸。这些安装片14c在与上述车身整流罩12的车身内板·嵌条12e面接触的状态下,用螺栓21·螺母22进行安装配置。
进而,上述防风屏15,如图9至图10所示,在上部侧形成透明的防风部15d,同时防风部15d的下部侧的下缘部15e的车宽度方向中央部侧较之下侧两侧部侧延伸设置到前方。并且,在该防风部15的两端部上形成有安装片15b,在每个安装片15b上分别形成3处安装部15c。这些安装部15c如图17所示通过螺栓19·螺母20安装在车身整流罩12的防风屏安装部12d上。
在防风屏15的配置状态下,其构成如图4所示,防风屏15位于其下部侧遮盖住第2车身内板14的位置,随着向防风屏15的中心线0侧接近,和第2车身内板之间的间隙逐渐地扩大。由此,在防风屏15和第2车身内板14之间形成导风路,在防风屏15的下缘部15e的导风路开口成为把行驶风导入防风屏15的背侧的导入口34。形成的导风路在导入口34侧的流路面积变得最狭窄。
另外,上述嵌条13,如图11至图14中所示,设置在第2车身内板14的斜下方,在其上部上形成有向斜上方延伸的一对延长片13a,在这些延长片13a的内侧上形成有安装片14c,该安装片14c和上述第2车身内板14一起由螺栓21·螺母22共同拧紧在上述车身整流罩12的车身内板·嵌条12c上。
另外,在延长片13a的根部上,如图14所示,形成有卡定在车身整流罩12的卡定孔12h上的第1卡定片13c,在前端侧(上端部侧)上,如图12所示,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第2卡定片13d,此第2卡定片13d如图22所示,卡定在第1车身内板31的卡定孔31a上。在延长片13a的中间部上,嵌合销13e向着下方突出而形成,该嵌合销13e如图23所示,嵌合在警示灯25的安装片25a上。而且,通过这些一对的延长片13a,遮盖住防风屏15的多个安装部15c。
下面,就所涉及构成的防风装置的安装顺序进行说明。
首先,将车身整流罩12经锁紧片11支承在车身上,用螺栓21·螺母22将第2车身内板14安装在车身整流罩12上,并且用螺栓19·螺母20经防风屏15的安装部15c将该防风屏15安装在车身整流罩12上。
接下来,把嵌条13的第1,第2卡定片13c,13d和嵌合销13e卡定或嵌合在第1车身内板31等上,并且用螺栓21·螺母22将嵌条13的安装片13b安装在车身整流罩12的车身内板·嵌条安装部12e上。把该车身整流罩12的车身内板·嵌条安装部12e、第2车身内板14的安装片14c及嵌条13的安装片13b三者共同紧固。
此时,由于从斜下方将螺栓21螺合在螺母22上,所以从车辆前方就不易看见螺栓21,能够确保外观品质。另外,在装卸螺栓21的同时,用一次操作就能够装卸嵌条13的其它的卡定片13c、13d等,能够简单地进行嵌条13的装卸。
而且,因为通过安装嵌条13,用嵌条13的延长13a,遮盖住防风屏15的安装部15c而使其隐蔽,所以能够抑制因安装部15c而造成的空气紊流,同时能够提高外观品质,并且也可确保防风屏15的防盗性。
另一方面,在车辆行驶中,来自防风屏15的下缘部15e和第2车身内板14之间的导入34的行驶风,如图3及图4中所示,被导入防风屏15的背侧,从驾驶者的头盔周边通过。用这种方式可减少来自防风屏15的前方越过上缘部15f而流向后方的行驶风,由此,可使头盔周边的气流变缓,降低行驶中风的呼啸声,提高安静性,同时也可抑制使人体感到不快的背压(来自前方的风卷入后方而对驾驶者产生向前的推力)。
另外,在此,由于通过将突部14b设置成倒八字形,如图3中的箭头所示,导入的气流向着车宽度方向的外侧进行扩散,所以能够降低防风屏15的背侧的空气速度,能够降低头盔周边的风的呼啸声。另外,在防风屏15的下缘部15e产生了空气旋涡,使防风屏15的背侧的空气压力发生很大变动,因此对驾驶者施加周期性的风压感,但是因为突部使空气旋涡扩散,所以能够抑制空气压力的变动,能够降低周期性的风压感。
而且,该突部14b呈翼形状,所以导入的空气沿着该突部14b的弯曲部14d流动使得其能够进一步向着外侧扩散。附带一点,若未形成突部14b,则如图3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由于导入的空气集中后快速从头盔周边通过,所以风的呼啸声会变大。
在雨天行驶时,如图18及图20所示水同行驶风一起打在嵌条13的前面,空气和水沿着嵌条13的前面流向上方,水碰到形成在嵌条13的上缘部的除水部13f,从而向着上方的流动受到阻止,另一方面,空气越过除水部13f,如上述那样从导入口34导入。
另一方面,由于该除水部13f的越靠近中央的部分较之下侧两侧部侧更延伸设置到前方,所以碰到除水部13f的中央部侧的水,由于行驶风压如图3中箭头a所示向着侧方流动,积存在嵌条13的安装片13b的部位,积存到指定量时其会变重而向着下方流动,并被行驶风压吹向侧方。
结果能够抑制水从导入口34进入到防风屏15的背侧。
另外,在这种构造中,通过把防风屏15的下侧两端部15a的安装部15c安装在车身侧(车身整流罩12)上,使该防风屏15的下缘部15e的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侧从第2车身内板14浮起,在其和第2车身内板14之间形成导入口34,经该导入口34把行驶风导入防风屏15的背侧,从而没有必要在防风屏15上形成导入口34,同时也不需要其它部件的管道,能够用简单的构造把行驶风导入防风屏15的背侧。
另外,图24至图34中示出突部的变形例。
在图24及图25中,形成有左右一对在前后方向上纵长的突部37,该突部37如图25中所示的截面形状那样,其直立壁37a以细长形状形成为环状。而且,在其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上形成有隔壁37b,还形成有2处放水孔37c,该放水孔37c用来排出由直立壁37a和隔壁37b围成的范围内积存的水。此外,突部37的截面形状也能够如图26所示,以外突形状形成为山形。
在图27及图28中,示出销式的突部38,其截面形状如图28所示以环状方式形成直立壁38a。销式的突部38也能够使行驶风扩散。当然,其形状也能够如图29中所示,以外突的形状形成。
图30中所示的突部39,如实施方式1的那样,在左右形成一对,同实施方式1中所示的突部相比,其形状不同,分别呈大体三角的形状。而且,这些突部39,其内侧面39a分别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形成,各内侧面39a平行形成。另外,两突部39的外侧面39b,以随着向后方而不断向外侧扩展的方式倾斜形成。
由此,因为相比于沿着内侧面39a流动的行驶风A而言,沿着外侧面39b流动的行驶风B被控制成向着外侧流动的风向,所以作为行驶风的整体而言,更加向着车宽方向扩散。
在图31中所示的突部40配置在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两侧面40a弯曲形成,通过这种方式,两侧面40a以随着向后方而彼此分离的方式形成。行驶风由两侧面40a如图中箭头所示向着外侧进行引导,进一步向车宽度方向扩散。
图32中所示的突部为在中央部形成图31中所示的突部40、在该突部40的两侧形成的实施方式1的突部14b。
图33中所示的突部为在中央部形成图33中所示的突部40,在该突部40的两侧形成的细长的大体为三角形状的突部42。也可以将突部42的宽度形成得窄一些。
图34中所示的突部为与图32中所示的相比,从在中央部形成的突部40向着上方延伸而形成有隔壁43。这样做可以通过隔壁43分隔开左右的行驶风的流动。
图35中所示的突部44,配置在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上,呈大体菱形形状,下部侧(前端部侧)的两侧面44a以随着向上方(后方)而不断扩展的方式形成。
图36中所示的突部为在中央部上形成大体菱形形状的突部45、在该突部45的两侧形成的实施方式1的突部14b。突部45的下部侧(前端部侧)的两侧面45a以随着向上方(后方)而不断扩展的方式形成。
图37中所示的突部为替代在图33中所示的中央部的突部40而形成在图35中所示的突部44。
图38中所示的突部为替代在图37中所示的两侧的突部42而形成实施方式1的突部14b。
图39中所示的突部形成为左右一对的突部47,这些突部47呈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长板状,且彼此平行地形成。
图40中所示的突部比图39中所示的一对突部47以较宽的间距形成。
图41中所示的突部为一对板状的突部47以倾斜成为大体八字状的方式而形成。
图42中所示的突部为分别以板状在2处形成长度短的突部48,在2处形成长度长的突部49。该两个短的突部48形成在内侧,而两个长的突部49形成在外侧,这些突部48、49,以互相随着向上方而不断扩展的方式形成。另外,这些突部48、49的下缘部14e从第2车身内板14的下缘部14e突出到下方。通过使其突出到下方,能够更加顺利地引导风向。
图43中所示的突部为形成为与在实施方式1中所示突部14b相同形状,该突部14b的下端部从第2车身内板14的下缘部14e突出到下方。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突部14b与第2车身内板14形成为一体,但是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将突部14b制成可动式,以能够调整行驶风方向的方式构成。这样做可以根据通过头盔的位置等设定更加合适的行驶风速等。
另外,本发明的“突部”,如上述那样,一个也可以,一对也可以,多个也可以,但最好是以防风屏中心线0为对称轴配置成左右对称。
虽然在上述例中,以整体方式在第2车身内板14上成形突部14b...。但是以整体方式在防风屏15上成形也可以,配置分体形成的突部也可以。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第2车身内板14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构成因素的“车身板”,但是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使用车身整流罩12或者是嵌条13。
正如以上说明,根据技术方案1中所描述的发明,通过把作为防风的防风屏的下侧两端部的安装部安装在车身侧上,使该防风屏下部的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侧自上述车身浮起,使其和车身侧之间形成导入口,经该导入口将行驶风导入上述防风屏的背侧,从而无需在防风屏上形成导入口,同时不需要其它部件的导管,能够用简单的构造将行驶风导入防风屏的背侧。
根据技术方案2中所描述的发明,在防风屏的下部侧的背面侧配置车身板,在该车身板和防风屏之间形成导入口,所以能够容易地形成自导入口的导风路。
根据技术方案3中所描述的发明,因为形成有突出在上述车身板和上述防风屏之间的送风路中的突部,所以能够减少打到驾驶者头盔上的风,同时能够降低其速度,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行驶中风的呼啸声等。
根据技术方案4中所描述的发明,由于上述突部的构成是,在上述导入口附近使导入空气扩散,所以能够使导入空气进一步地扩散。
根据技术方案5中所描述的发明,因为上述突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所以能够提高对导入空气的引导性。
根据技术方案6中所描述的发明,由于上述突部构成是在上述导入口附近使导入空气向着车宽度方向扩散,所以能够进一步减少打到驾驶者的头盔上的风。
根据技术方案7中所描述的发明,因为上述突部至少在前部备有随着向后方而彼此分离的多个面,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导入空气的扩散性。
根据技术方案8中所描述的发明,因为上述突部在车宽度方向上并列形成多个,且该各突部以随着向后方而分离的方式形成,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导入空气的扩散性。
根据技术方案9中所描述的发明,因为上述突部设置成可动方式,使得导入空气的扩散方向可变,所以能够调节风量及速度以使其适应驾驶者的身体(头盔的位置)。
根据技术方案10中所描述的发明,因为上述突部以整体方式成形在上述车身板或者是上述防风屏上,所以无需增加部件个数,就能够扩散导入空气。
根据技术方案11中所描述的发明,因为上述防风屏的下部的车宽度方向中央部侧较之下侧两侧部侧延伸设置到前方,所以能够顺利地导入行驶风。
根据技术方案12中所描述的发明,因为用从配置在上述防风屏的下侧的嵌条的向着上方延长的延长片遮蔽上述安装部的安装螺钉,所以能够抑制因该安装部而引起的气流紊乱。
根据技术方案13中所描述的发明,因为沿着上述防风屏下部的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向上方立起的除水部,所以通过此除水部能够遮挡住将要流进防风屏的背面侧的水,能够防止水和导入空气一起流进防风屏的背面侧。
根据技术方案14中所描述的发明,因为将上述防风屏下部的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及除水部延伸设置成越考近中央的部分较之下侧两侧部侧更位于前方,所以能够通过除水部将遮挡住的水从中央侧引导到两侧部。
根据技术方案15中所描述的发明,因为上述防风屏的下部的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侧较之下侧两侧部延伸到前方,并且将上述突部的前端较之下侧两侧部配置到前方,所以能够靠此突部提高行驶风的引导性。
根据技术方案16中所描述的发明,因为在上述车身板和上述防风屏之间形成的导风路,以在上述导入口侧处的流路面积最狭窄的方式形成,所以从该最狭窄的导入口流入的导入空气,能够通过在导风路内加大流路面积而扩散。
根据技术方案17中所描述的发明,因为上述车身板由车身整流罩、嵌条或者是车身内板构成,而这些都是现存的部件,所以没有必要增加部件个数、安装工时等。

Claims (17)

1.一种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作为风挡的防风屏的下侧两端部的安装部安装在车身上,使该防风屏下部的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侧自上述车身浮起,借此在其和车身侧之间形成导入口,经该导入口将行驶风导入上述防风屏的背侧。
2.如权利要求1中所描述的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防风屏下部侧的背面侧配置车身板,在该车身板和上述防风屏之间,形成上述导入口。
3.如权利要求2中所描述的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有突出在上述车身板和上述防风屏之间的送风路中的突部。
4.如权利要求3中所描述的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突部的构成为使导入空气在上述导入口附近扩散。
5.如权利要求3中所描述的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突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
6.如权利要求3中所描述的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突部的构成为使导入空气在上述导入口附近向车宽度方向上扩散。
7.如权利要求5中所描述的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突部至少在其前部设置有随着向后方去而彼此分离的多个面。
8.如权利要求5中描述的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突部在车宽度方向上并列形成多个,该各突部以随着向后方去而分离的方式形成。
9.如权利要求3中描述的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突部设置成能够活动的方式,并且能够变换导入空气的扩散方向。
10.如权利要求3至9中任何一项所描述的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突部以整体方式成形在上述车身板或者上述防风屏上。
11.如权利要求1中描述的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防风屏的下部的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侧较之下侧两侧部侧延伸设置到前方。
12.如权利要求11中描述的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从配置在上述防风屏的下侧的嵌条向上方延长的延长片遮蔽上述安装部的安装螺钉。
13.如权利要求1中描述的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有沿着上述防风屏下部的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向上方立起的除水部。
14.如权利要求13中描述的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上述防风屏下部的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及除水部延伸设置成越靠近中央的部分较之下侧两侧部侧更位于前方。
15.如权利要求3中描述的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防风屏的下部的车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侧较之下侧两侧部侧延伸到前方,并且将上述突部的前端较之下侧两侧部配置到前方。
16.如权利要求3至9、11至15中任何一项所描述的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车身板和上述防风屏之间形成的导风路,以在上述导入口侧处的流路面积最狭窄的方式形成。
17.如权利要求3至9、11至15中任何一项所描述的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车身板由车身整流罩、嵌条或者是车身内板构成。
CNB2004100383791A 2003-07-07 2004-05-24 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 Active CN132389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192902A JP4397636B2 (ja) 2003-07-07 2003-07-07 鞍乗り型車両の風防装置
JP192902/2003 2003-07-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76149A CN1576149A (zh) 2005-02-09
CN1323891C true CN1323891C (zh) 2007-07-04

Family

ID=33447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383791A Active CN1323891C (zh) 2003-07-07 2004-05-24 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2) EP1495954B1 (zh)
JP (1) JP4397636B2 (zh)
CN (1) CN1323891C (zh)
DE (2) DE602004030061D1 (zh)
ES (2) ES2354137T3 (zh)
TW (1) TWI24251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12346B (zh) * 2008-09-29 2013-01-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50735B2 (ja) 2005-12-27 2010-09-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風防装置
JP5013883B2 (ja) 2006-10-18 2012-08-2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TWI394679B (zh) * 2007-02-06 2013-05-01 Honda Motor Co Ltd Windshield device
JP2008195241A (ja) * 2007-02-13 2008-08-28 Yamaha Motor Co Ltd カウリング付き車両
JP2009173208A (ja) * 2008-01-25 2009-08-06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風防装置
JP5049822B2 (ja) * 2008-02-29 2012-10-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フロントカウルおよびウインドスクリーン取付け構造
JP5033751B2 (ja) * 2008-09-30 2012-09-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12017085A (ja) * 2010-06-11 2012-01-26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5551567B2 (ja) * 2010-10-29 2014-07-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5988639B2 (ja) * 2012-03-22 2016-09-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導風構造
JP6171321B2 (ja) * 2012-12-12 2017-08-02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輌の風防装置
JP6171322B2 (ja) * 2012-12-12 2017-08-02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輌の風防装置
JP6001615B2 (ja) * 2014-09-30 2016-10-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6277526B2 (ja) * 2015-03-30 2018-02-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走行風取り入れ構造
IT201800005861A1 (it) * 2018-05-30 2019-11-30 Veicolo a sella cavalcabile con parabrezza a migliorato comfort di guida
JP6935978B2 (ja) * 2018-09-27 2021-09-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N112971260B (zh) * 2021-03-25 2022-06-07 广州讯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手机app控制的智能头盔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11494A (en) * 1987-06-19 1990-03-27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owling assembly for motorcycles
US5490573A (en) * 1993-09-22 1996-02-13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Windshield apparatus for a motorcycle
JP2001010573A (ja) * 1999-06-25 2001-01-16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用前部構造
JP2002104267A (ja) * 2000-09-29 2002-04-10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風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8412282A (en) * 1981-07-09 1983-01-13 Bertrand Cadart Windshield for motorcycle
US4455045A (en) * 1981-10-26 1984-06-19 Wheeler Gary O Means for maintaining attached flow of a flowing medium
US5577570A (en) * 1992-04-09 1996-11-26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Wind introducing system for motorcycle
US5855404A (en) * 1996-11-25 1999-01-05 Saunders; Charles A. Motorcycle windshield fairing
US6505877B1 (en) * 2002-01-15 2003-01-14 John Peter Devlin Portable two-piece motorcycle windshield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11494A (en) * 1987-06-19 1990-03-27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owling assembly for motorcycles
US5490573A (en) * 1993-09-22 1996-02-13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Windshield apparatus for a motorcycle
JP2001010573A (ja) * 1999-06-25 2001-01-16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用前部構造
JP2002104267A (ja) * 2000-09-29 2002-04-10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風防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12346B (zh) * 2008-09-29 2013-01-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5028894A (ja) 2005-02-03
EP1495954A3 (en) 2007-09-19
JP4397636B2 (ja) 2010-01-13
TW200502126A (en) 2005-01-16
DE602004026138D1 (de) 2010-05-06
EP2128008B1 (en) 2010-11-10
EP1495954A2 (en) 2005-01-12
CN1576149A (zh) 2005-02-09
EP1495954B1 (en) 2010-03-24
DE602004030061D1 (de) 2010-12-23
ES2340998T3 (es) 2010-06-14
TWI242517B (en) 2005-11-01
EP2128008A8 (en) 2010-06-23
ES2354137T3 (es) 2011-03-10
EP2128008A1 (en) 2009-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23891C (zh) 跨座式车辆的防风装置
CN1721263A (zh) 摩托车
CN1281850C (zh) 保护发动机燃料输送管的结构
CN100346997C (zh) 车辆前格栅周围的进气结构
CN1814496A (zh) 摩托车
CN1296248C (zh) 轻便摩托车式车辆
CN1743219A (zh) 车辆
CN1990332A (zh) 鞍乘型车辆的风挡装置
CN1109810C (zh) 发动机直流进气道和螺旋进气道
CN1167570C (zh) 机动二轮车的前导风罩构造
CN1955058A (zh) 跨骑式车辆
CN1751958A (zh) 跨骑式车辆
CN1542320A (zh) 车辆用前照灯
CN1314888C (zh) 发动机的进气装置
CN1751957A (zh) 鞍乘型车辆
EP1621454A3 (en) Windscreen apparatus
CN101058292A (zh) 车身前部结构
US7837253B1 (en) Wind deflector for motorcycle
CN1721685A (zh) 发动机
EP2042415B1 (en) Motorcycle having a cowl structure
CN1546348A (zh) 机动二轮车
CN1194327A (zh) 窗板
CN1651301A (zh) 机动两轮车的行李架安装构造
CN1235765C (zh) 车体前部构造
CN1721686A (zh) 发动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