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87988A - 防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防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87988A
CN103987988A CN201280060907.6A CN201280060907A CN103987988A CN 103987988 A CN103987988 A CN 103987988A CN 201280060907 A CN201280060907 A CN 201280060907A CN 103987988 A CN103987988 A CN 1039879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rceolus portion
rubber
urceolus
cylindrical member
parting pl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6090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87988B (zh
Inventor
信夫俊一
古泽纪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879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879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879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8798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8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8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 F16F1/3807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characterised by adaptations for particular modes of stress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8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 F16F1/3828End stop features or buffe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8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 F16F1/3863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characterised by the rigid sleeves or pin, e.g. of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0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 F16F15/04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 F16F15/08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with rubber springs ; with springs made of rubber and met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Spring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减小扭转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和轴垂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的同时,增大轴向上的弹簧常数的防振装置。在使第一橡胶部(431)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胶部(432)的分割面在轴(O)方向上分离并在彼此的分割面之间形成空间(SP)的状态下,通过筒状构件(440)来保持并固定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通过该第一橡胶部(431)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胶部(432)的分割面之间的空间(SP),由此能够在抑制扭转方向上的橡胶基体(430)的剪切成分和轴(O)直角方向上的橡胶基体(430)的压缩成分的同时,确保轴(O)方向上的橡胶基体(430)的压缩成分。其结果,在能够减小扭转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和轴(O)直角方向上的弹簧常数的同时,增大轴(O)方向上的弹簧常数。

Description

防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振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够在减小扭转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和轴垂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的同时,增大轴向上的弹簧常数的防振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用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橡胶基体来连结内筒构件和外筒构件之间并使用于悬架装置的衬套(防振装置)中,要求减小扭转方向上的弹簧常数,以便确保汽车的乘车舒适度。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防振衬套101(防振装置):为了减小扭转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在内筒1(内筒构件)的轴向中间部设置向径向外侧隆起的球状隆起部4,并将围住该隆起部4的外筒2(外筒构件)的内周面部分形成为与隆起部4的凸状球面呈同心状的凹状球面。
若根据该防振衬套101,则针对扭转方向的位移输入,能够在凸状球面和与其呈同心状的凹状球面之间,使橡胶状弹性体3(橡胶基体)主要在剪切方向上产生变形,因此能够减小扭转方向上的弹簧常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8-019927(段落0006、0020,图1等)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的现有防振衬套101中,存在如下问题:不能充分做到在减小扭转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和轴垂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的同时,增大轴向上的弹簧常数这一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减小扭转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和轴垂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的同时,增大轴向上的弹簧常数的防振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发明效果
若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则具备:内筒构件,其具有向径向外侧隆起的球状隆起部;外筒构件,其具有围住该内筒构件的隆起部的凹状球面即凹状内周面;及橡胶基体,其用于连结这些内筒构件的隆起部的外周面和所述外筒构件的凹状内周面之间。因此,针对扭转方向的位移输入,能够使橡胶基体主要在剪切方向上产生变形。从而具有能够减小扭转方向上的弹簧常数的效果。
在该情况下,根据权利要求1的结构如下:外筒构件在轴向上分割为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两部分,并且第一外筒部的凹状内周面和第二外筒部的凹状内周面、与内筒构件的隆起部的外周面之间分别通过第一橡胶部和第二橡胶部连结,并将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通过配置在该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的外周侧的筒状的筒状构件来进行保持和固定。
从而,在对第一橡胶部和第二橡胶部进行硫化成形后,在使第一橡胶部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胶部的分割面在轴向上分离而在彼此的分割面之间形成空间的状态下,能够通过筒状构件来保持并固定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如此,通过在第一橡胶部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胶部的分割面之间能够形成空间,能够与该空间相对应地,在抑制扭转方向上的橡胶基体的剪切成分和轴垂直方向上的橡胶基体的压缩成分的同时,确保轴向上的橡胶基体的压缩成分。其结果,能够在减小扭转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和轴垂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的同时,增大轴向上的弹簧常数。
此外,就橡胶基体而言,第一橡胶部和第二橡胶部无需在轴向上完全分割(截断),只要至少在外筒构件侧沿着轴向分割便可。从而,第一橡胶部和第二橡胶部即便在内筒构件侧相连结(并未在轴向上分割)也可。即,第一橡胶部和第二橡胶部即便通过包覆内筒构件的外周面的橡胶基体的一部分相连结也可。
若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振装置,则在具有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所产生的效果的基础上,内筒构件的隆起部的最大外径尺寸大于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的轴向端部开口的最小内径尺寸,因此,针对轴向上的位移,能够通过增加受压面积来确保橡胶基体的压缩成分。其结果,能够突出在减小扭转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和轴垂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的同时,增大轴向上的弹簧常数的效果。
此外,在内筒构件的隆起部和外筒构件的凹状内周面之间连续配置橡胶基体的现有产品中,在增大轴向上的橡胶基体的压缩成分的同时,也增大扭转方向上的橡胶基体的剪切成分和轴垂直方向上的橡胶基体的压缩成分,因此不能采用如上所述的权利要求2的结构。在本发明中,通过在第一橡胶部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胶部的分割面之间形成空间,首次使得采用上述结构变为可能,由此,能够在确保轴向上的橡胶基体的压缩成分的同时,抑制扭转方向上的橡胶基体的剪切成分和轴垂直方向上的橡胶基体的压缩成分。即,能够在减小扭转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和轴垂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的同时,增大轴向上的弹簧常数。
若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振装置,则在具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振装置所产生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效果:能够在抑制第一橡胶部和第二橡胶部产生剥落、龟裂的同时,对第一橡胶部和第二橡胶部赋予径向(轴垂直方向)预压缩。
在此,对防振装置而言,为了确保其耐久性而对橡胶基体赋予径向预压缩。向橡胶基体赋予径向预压缩,通常是通过对外筒构件实施拉深加工来实现的。在该情况下,像现有产品那样,在外筒构件(外筒)的内周面部分的一部分形成凹状球面的结构中,由于在形成有凹状球面的部分和未形成凹状球面的部分之间产生壁厚差,并且使未形成凹状球面的部分的壁厚变厚,因此难以实施外筒构件的拉深加工。
因此,在现有产品中,在外筒构件的内周面沿着周向分散形成多个凹槽,所述多个凹槽沿着轴向延伸并具有与凹状球面相同的深度。由此,随着拉深加工,外筒构件以使各凹槽的槽宽度变窄的方式产生拉深变形,因此即使存在壁厚差,且凹状球面的非形成部分的壁厚较厚,也能够实施拉深加工。
然而,在该现有产品中为如下结构:虽然能够减小扭转方向上的弹簧常数,但通过在外筒构件形成凹槽使得该拉深加工变为可能,并对橡胶基体(橡胶状弹性体)赋予预压缩;因此如果对外筒构件实施拉深加工,则变形将集中在凹槽,并在与该凹槽粘接的部位发生橡胶状弹性体剥落的现象,并且被槽宽度变窄的凹槽夹住而在橡胶基体上发生龟裂。
与此相比,若根据权利要求3,则在对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实施了拉深加工的状态下,通过筒状构件来保持并固定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因此具有能够对第一橡胶部和第二橡胶部赋予径向预压缩的效果。另外,由于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由具有固定板厚的材料形成为具备凹状内周面的形状,因此无需形成用于可以对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实施拉深加工的凹槽。从而,具有能够在抑制第一橡胶部和第二橡胶部发生剥落、龟裂的同时,对第一橡胶部和第二橡胶部赋予径向预压缩的效果。
即,由于本发明采用了用筒状构件来保持并固定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的结构,因此能够使筒状构件具有作为向对象构件安装的部位的形状(在本实施方案中,指可压入悬架臂的压入孔的外形形状),从而对于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无需考虑使这些具有作为向对象构件安装的部位的形状。由此,能够由具有固定板厚的材料例如通过冲压加工来形成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其结果,即使不设置凹槽,也可以对这些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实施拉深加工。
若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振装置,则对筒状构件实施拉深加工,即,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的外周面侧被筒状构件的内周面侧夹紧,由此通过筒状构件来保持并固定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因此在具有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振装置所产生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能够简单进行上述保持和固定的效果。另外,由于使实施拉深加工之前的筒状构件的内径大于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的外径,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在组装工艺中,能够有效地进行将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沿着轴向向筒状构件的内周侧插入的操作。
在该情况下,如果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的外周面与筒状构件的内周面直接接触(即,金属材料之间进行接触),则难以确保两者之间的摩擦系数。另外,对于拉深加工后的回弹,在位于外周侧的构件处变大,从而难以确保过盈量。因此,存在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从筒状构件向轴向拔出的忧虑。
与此相比,在本发明中,由于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的外周面、或筒状构件的内周面的至少一方的至少一部分覆盖设置有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橡胶膜部,因此能够通过设置所述橡胶膜部来确保摩擦系数。另外,通过设置该橡胶膜部,能够用基于橡胶膜部的弹性回复的压缩力来补充基于筒状构件的回弹的过盈量的不足部分。从而,具有能够确保对抗向轴向拔出的保持力,由此能够抑制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从筒状构件向轴向拔出的效果。
另外,若根据权利要求4,则对筒状构件实施拉深加工,因此具有能够抑制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在该筒状构件的内周侧向径向(轴垂直方向)晃荡的情况的效果。
若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振装置,则由于在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的外周面、以及仅在筒状构件的内周面中的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的外周面覆盖设置橡胶膜部,并且该橡胶膜部与第一橡胶部或第二橡胶部的至少一方相连,因此在具有权利要求4记载的防振装置所产生的效果的基础上,具有如下效果:无需在筒状构件覆盖设置橡胶膜部,就能够同时与第一橡胶部和第二橡胶部硫化成形该橡胶膜部,因此能够相应地实现制造成本的削减。
若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振装置,则第一外筒部的分割面和第二外筒部的分割面在轴向上分离,并且止动橡胶部的外周面和筒状构件的内周面在径向上分离,使得止动橡胶部的外周面可以经由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的分割面之间而与筒状构件的内周面抵接,因此在具有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振装置所产生的效果的基础上,具有如下效果:在输入径向(轴垂直方向)大位移时,使止动突出部经由止动橡胶部而与筒状构件的内周面抵接,从而能够发挥将随着所述位移输入所产生的橡胶基体的变形限制在规定量的止动功能。由此,具有能够实现提高橡胶基体的耐久性的效果。尤其是,若根据权利要求6,则能够将用于发挥止动功能的部位容纳于在第一橡胶部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胶部的分割面之间形成的空间内,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在实现基于止动功能的发挥的、橡胶基体的耐久性提高的同时,能够有效利用成为死区的空间来实现防振装置的小型化的效果。
若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振装置,则在具有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振装置所产生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效果:能够在减小扭转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和轴垂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的同时,增大轴向上的弹簧常数,并且能够抑制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相对于筒状构件向使彼此的分割面接近的方向偏移的情况。
即,在使第一内筒部的分割面和第一外筒部的分割面配置于同一轴向位置的状态下,通过第一橡胶部来连结第一内筒部的隆起部的外周面和第一外筒部的凹状内周面之间,并且在使第二内筒部的分割面和第二外筒部的分割面配置于同一轴向位置的状态下,通过第二橡胶部来连结第二内筒部的隆起部的外周面和第二外筒部的凹状内周面之间,并且使第一橡胶部位于相比于第一外筒部的分割面和第一内筒部的分割面更向轴向后退的位置,并使第二橡胶部位于相比于第二外筒部的分割面和第二内筒部的分割面更向轴向后退的位置,因此能够在使第一内筒部和第一外筒部的分割面与第二内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的分割面抵接的状态下,通过筒状构件来保持并固定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由此能够在第一橡胶部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胶部的分割面之间形成空间,因此通过该空间,能够在减小扭转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和轴垂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的同时,增大轴向上的弹簧常数。
另外,如此,能够在第一橡胶部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胶部的分割面之间设定空间的同时,使第一外筒部的分割面和第二外筒部的分割面抵接,因此能够限制这些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向使彼此的分割面接近的方向移动的情况。即,能够在不依赖于与筒状构件的内周面之间的摩擦的情况下限制向所述方向的移动,因此在输入轴向的大位移时,能够可靠地抑制第一外筒部或第二外筒部相对于筒状构件偏移的情况。
若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振装置,则由于对筒状构件实施拉深加工,使筒状构件的轴向一端侧和轴向另一端侧形成为直径沿着外周面缩小的形状,该外周面成为所述第一外筒部和所述第二外筒部的所述凹状内周面的背面侧,因此在具有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振装置所产生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效果:相对于筒状构件,不仅能够限制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向使彼此的分割面接近的方向移动,还能限制向使彼此的分割面分离的方向移动的情况。
即,在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向使彼此的分割面接近的方向移动时,能够通过彼此的分割面的抵接来限制该移动;并在向使彼此的分割面分离的方向移动时,能够通过筒状构件的轴向一端侧或轴向另一端侧来限制该移动。由此,能够在不依赖于与筒状构件的内周面之间的摩擦的情况下限制向上述两个方向的移动,因此在输入轴向大位移时,能够可靠地抑制第一外筒部或第二外筒部相对于筒状构件偏移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的俯视图,图1(b)是沿图1(a)中Ib-Ib线的防振装置的剖面图。
图2(a)是内筒构件的俯视图,图2(b)是沿图2(a)中Ⅱb-Ⅱb线的内筒构件的剖面图。
图3(a)是第一外筒部的俯视图,图3(b)是沿图3(a)中Ⅲb-Ⅲb线的第一外筒部的剖面图。
图4(a)是筒状构件的俯视图,图4(b)是沿图4(a)中Ⅳb-Ⅳb线的筒状构件的剖面图。
图5(a)是硫化成形体的俯视图,图5(b)是沿图5(a)中Ⅴb-Ⅴb线的硫化成形体的剖面图。
图6(a)是在外筒拉深工艺中,实施拉深加工之前的状态下的硫化成形体的剖面图;图6(b)是在外筒拉深工艺中,实施拉深加工后的状态下的硫化成形体的剖面图。
图7(a)是在橡胶基体压缩工艺中,橡胶基体向轴向被压缩的状态下的硫化成形体和筒状构件的剖面图;图7(b)是在筒状构件的拉深工艺中,对筒状构件实施拉深加工后的状态下的硫化成形体和筒状构件的剖面图。
图8(a)是在弯曲工艺中,实施弯曲加工之前的状态下的硫化成形体和筒状构件的剖面图;图8(b)是在弯曲工艺中,实施弯曲加工后的状态下的硫化成形体和筒状构件的剖面图。
图9(a)是构成第二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的硫化成形体B的剖面图,图9(b)是第二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的剖面图。
图10(a)是构成第三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的硫化成形体的剖面图,图10(b)是第三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的剖面图。
图11(a)是第四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的俯视图,图11(b)是沿图11(a)中XIb-XIb线的防振装置的剖面图。
图12(a)是第一外筒部的俯视图,图12(b)是沿图12(a)中XⅡb-XⅡb线的第一外筒部的剖面图。
图13(a)是硫化成形体的侧视图,图13(b)是沿图13(a)中XⅢb-XⅢb线的硫化成形体的剖面图。
图14(a)是在外筒拉深工艺中,实施拉深加工之前的状态下的硫化成形体的剖面图;图14(b)是在外筒拉深工艺中,实施拉深加工后的状态下的硫化成形体的剖面图。
图15(a)是在筒状构件拉深工艺中,对筒状构件实施拉深加工之前的状态下的硫化成形体和筒状体的剖面图;图15(b)是在筒状构件拉深工艺中,对筒状构件实施拉深加工后的状态下的防振装置的剖面图。
图16是第五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的剖面图。
图17是第六实施方案的硫化成形体的剖面图。
图18(a)是在外筒拉深工艺中实施了拉深加工的硫化成形体和在筒状构件实施拉深工艺中的拉深加工之前的状态下的筒状构件的剖面图;图18(b)是在筒状构件拉深工艺中,对筒状构件实施拉深加工后的状态下的防振装置的剖面图。
图19是第七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案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对防振装置10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100的俯视图。图1(b)是沿图1(a)中Ib-Ib线的防振装置100的剖面图。
如图1所示,防振装置100是使用于汽车悬架装置(suspensiondevice)的防振衬套,防振装置100具备:筒状的内筒构件10;外筒构件20,其配置于该内筒构件10的外周侧;橡胶基体30,其用于连结这些内筒构件10和外筒构件20之间并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及筒状的筒状构件40,其配置于外筒构件20的外周侧。
防振装置100以如下方式安装于汽车悬架装置:在悬架构件的支架的一对夹持部之间,内筒构件10的轴O方向的端面经由插通于内筒构件10的安装螺栓而进行夹持固定,并且筒状构件40压入于悬架臂(在本实施方案中,指下臂)的一端的压入孔。
接着,参照图2至图4,对构成防振装置100的各部分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2,对内筒构件1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2(a)是内筒构件10的俯视图。图2(b)是沿图2(a)中Ⅱb-Ⅱb线的内筒构件10的剖面图。
如图2所示,内筒构件10具备筒状轴部11和球状隆起部12,且这些构件由金属材料构成为一体,其中,所述筒状轴部11沿着轴O贯通形成有用于插通安装螺栓的插通孔,所述球状隆起部12从该轴部1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隆起。此外,轴部11和隆起部12可以由其他材料(例如,隆起部12由树脂材料形成)构成为单独的构件。
隆起部12配置于轴部11的轴O方向中央(图2(b)中的上下方向中央),隆起部12的凸状球面的中心位于轴部11的轴O上。即,内筒构件10形成为以轴O为对称轴(旋转中心)旋转对称的形状。
参照图3对外筒构件2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3(a)是第一外筒部21的俯视图。图3(b)是沿图3(a)中Ⅲb-Ⅲb线的第一外筒部21的剖面图。此外,图3中示出了外筒拉深工艺中的实施拉深加工(参照图6)之前的状态。
此外,外筒构件20在轴O方向的中央部被分割为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两部分(参照图1)。这些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是相同的构件(结构),只是名称不同,因此在下文中,对第一外筒部21进行说明,并省略对第二外筒部22的说明。
如图3所示,第一外筒部21是将具有固定板厚的板状金属材料(在本实施方案中,采用了钢铁材料)通过冲压加工来成形为容器状而得到的构件,并形成为以轴O为对称轴(旋转中心)旋转对称的形状。
此外,由于第一外筒部21由具有固定板厚的材料形成,因此像现有产品那样无需形成用于可以实现拉深加工的凹槽。从而,在对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实施拉深加工的外筒拉深工艺(参照图6)中,能够在抑制第一橡胶部31和第二橡胶部32产生剥落、龟裂的同时,对第一橡胶部31和第二橡胶部32赋予径向(轴O的垂直方向)预压缩。
即,第一外筒部21(及第二外筒部22)被筒状构件40保持并固定(参照图1),因此,能够使筒状构件40具有作为向对象构件安装的部位的形状(在本实施方案中,指可压入下臂的压入孔的外形形状),因此对于第一外筒部21,无需考虑使其具有作为向对象构件安装的部位的形状。从而,能够由具有固定板厚的材料通过冲压加工来形成第一外筒部21,其结果,即使不设置凹槽,也可以对第一外筒部21(及第二外筒部22)实施拉深加工。
第一外筒部21具有:环状部20a,其形成为与轴O垂直相交的圆环板状;弯曲部20b,其与该环状部20a的内缘连接,且剖面形状以圆弧状弯曲;圆锥筒状的扩径部20c,其与该弯曲部20b的终端(图3(b)中的下侧)连接,并随着远离弯曲部20b而使内径逐渐扩大;及圆筒状的圆筒部20d,其与该扩径部20c的最大直径侧连接,并形成为内径大致固定,这些各部20a-20d沿着轴O以同轴的方式形成为一体。
扩径部20c和圆筒部20d之间是以剖面呈圆弧状的方式平滑地连接的。另外,环状部20a形成为与轴O垂直相交的环形板状,在后述的弯曲工艺(参照图8)中,筒状构件40的轴O方向端部向径向内侧弯曲的情况下,该弯曲的部分在轴O方向与环状部20a重叠(参照图1)。从而,能够坚固筒状构件40的弯曲部分和环状部20a的卡合。
在此,扩径部20c和圆筒部20d的内周面作为凹状内周面IS。凹状内周面IS是围住内筒构件10的隆起部12的部位,在外筒拉深工艺(参照图6)中,通过对扩径部20c和圆筒部20d实施拉深加工,使该凹状内周面IS的形状形成为与内筒构件10的隆起部12的凸状球面呈同心状的凹状球面(参照图1)。
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如图3所示,环状部20a的外径(环状部20a的外缘的直径)D1小于圆筒部20d的外径(圆筒部20d的外周面的直径)D2(D1<D2)。由此,能够在外筒拉深工艺(参照图6)中,仅使圆筒部20d的一部分抵接于模片(未图示),并由该模片向径向内侧推压(移动),因此能够使凹状内周面IS的形状接近于与内筒构件10的隆起部12的凸状球面呈同心状的凹状球面。
参照图4对筒状构件40进行说明。图4(a)是筒状构件40的俯视图。图4(b)是沿图4(a)中Ⅳb-Ⅳb线的筒状构件40的剖面图。此外,图4中示出了筒状构件拉深工艺(参照图7)之前的状态(即,拉深加工前的筒状构件40)。
如图4所示,筒状构件40是由金属材料(在本实施方案中采用了钢铁材料)形成为具有轴O的筒状的构件。即,筒状构件40形成为以轴O为对称轴(旋转轴)旋转对称的形状。
筒状构件40的内径大于在实施基于后述的外筒拉深工艺的拉深加工(参照图6(b))之后的硫化成形体A的最大外径(橡胶膜部33、34的外周面的直径)。在本实施方案中,大于拉深加工之前的硫化成形体A的最大外径(圆筒部20d的外径D2)。由此,在防振装置100的组装操作中,能够有效地进行将硫化成形体A沿着轴O方向向筒状构件40的内周侧插入的操作(参照图7(a))。
另外,筒状构件40的轴O方向(图4(b)中的上下方向)的端部在内周面侧的角部进行倒角加工,从而形成剖面呈直线状的倒角面40a。通过形成该倒角面40a,也能够提高将硫化成形体A沿着轴O方向向筒状构件40的内周侧插入的操作性。进而,通过具备倒角面40a,在后述的弯曲工艺(参照图8)中,能够容易进行将筒状构件40的轴O方向端部向径向内侧弯曲的弯曲加工。
接着,参照图5至图8,对防振装置10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5,对硫化成形体A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并对橡胶基体3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5(a)是硫化成形体A的俯视图。图5(b)是沿图5(a)中Ⅴb-Ⅴb线的硫化成形体A的剖面图。
如图5所示,硫化成形体A是由硫化模具成形的部件,并构成防振装置100的一要素。即,通过在硫化成形体A安装筒状构件40构成防振装置100。硫化成形体A的制造以如下方式进行:将内筒构件10和外筒构件20(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设置在硫化模具内,合模后,填充橡胶材料,从而硫化成形橡胶基体30。由此,使内筒构件10的外周面和外筒构件20(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的内周面之间通过橡胶基体30连结,从而制造硫化成形体A。
此外,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以使彼此的圆筒部20d之间面对面的姿势以同轴状设置在硫化模具内。硫化模具具备中模,该中模位于内筒构件10的轴O方向(图5(b)中的上下方向)中央,该中模的合模后的形状呈圆环状,在合模时,该中模的内周前端缘部贴紧在作为隆起部12的外周面的球面顶部。
如此,通过在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的分割面之间设置中模,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以各自的分割面(圆筒部20d的轴O方向端面、图3(b)的下侧面)在轴O方向上分离的状态设置在硫化模具内,橡胶基体30硫化成形为在轴O方向上分割为第一橡胶部31和第二橡胶部32两部分的状态。即,硫化成形体A的橡胶基体30(第一橡胶部31和第二橡胶部32)形成第一外筒部21的分割面和第二外筒部22的分割面在轴O方向上分离并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
第一橡胶部31是用于连结内筒构件10的隆起部12的外周面和第一外筒部21的凹状内周面IS的部位,第二橡胶部32是用于连结内筒构件10的隆起部12的外周面和第二外筒部22的凹状内周面IS的部位。这些第一橡胶部31和第二橡胶部32在彼此的分割面之间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这些分割面之间的间隔以随着从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接近内筒构件10的隆起部12而越来越窄的方式形成。
此外,第一橡胶部31和第二橡胶部32无需在轴O方向上完全分割(截断)。例如,第一橡胶部31和第二橡胶部32通过包覆内筒构件10的隆起部12的外周面的橡胶基体30的一部分(例如,膜状体)相连结也可。
橡胶基体30具备覆盖设置于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的外周面的橡胶膜部33、34。橡胶膜部33、34是形成在俯视时以轴O为中心呈圆形的外周面的部位,其形成在从圆环部20a至扩径部20c的中途部分的范围,并经由圆环部20a的上面或下面(例如,如果是橡胶膜部33,则为图5(b)的上侧面)和弯曲部20b的内周面而与第一橡胶部31或第二橡胶部32相连。
此外,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案中,橡胶膜部33、34的外径(橡胶膜部33、34的外周面的直径)D3小于圆筒部20d的外径(圆筒部20d的外周面的直径)D2(D3<D2)。
在此,橡胶膜部33、34的覆盖设置范围是到扩径部20c的中途部分为止的范围,而在圆筒部20d和成为该圆筒部20d侧的扩径部20c的剩余部分并未覆盖设置有橡胶膜部33、34(即,外周面露出)。由此,在外筒拉深工艺(参照图6)中,能够在未经由橡胶膜部33、34的情况下,通过拉深模具(未图示)可以直接推压圆筒部20d,从而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圆筒部20d和扩径部20c的拉深加工。
橡胶膜部33、34具备收容凹部33a、34a,该收容凹部33a、34a以从橡胶膜部33、34的外周面朝向扩径部20c的方式凹设并位于圆筒部20d侧。由此,能够确保硫化模具和扩径部20c的抵接面积,并提高硫化成形时的密封性,因此能够抑制橡胶膜部33、34形成在圆筒部20d的外周面的情况。另外,通过凹设该收容凹部33a、34a,在筒状构件拉深工艺(参照图7)中,能够在筒状构件40的内周面和扩径部20c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空间,并能够在该空间接受成为多余部分的橡胶膜部33、34。
参照图6至图8,对由硫化成形体A和筒状构件40组装防振装置100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防振装置100的组装按照如下顺序进行:用于对外筒构件20(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实施拉深加工的外筒拉深工艺(参照图6);用于向轴O方向压缩橡胶基体30(第一橡胶部31和第二橡胶部32)的橡胶基体压缩工艺(参照图7);用于对筒状构件40实施拉深加工的筒状构件拉深工艺(参照图7);以及用于对筒状构件40的轴O方向端部实施弯曲加工的弯曲工艺(参照图8)。
参照图6对外筒拉深工艺进行说明。图6(a)是在外筒拉深工艺中,实施拉深加工之前的状态下的硫化成形体A的剖面图。图6(b)是在外筒拉深工艺中,实施拉深加工后的状态下的硫化成形体A的剖面图。
用于对外筒构件20(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实施拉深加工的拉深模具具备:环状的拉模;和环状的保持架,其从外周侧保持并引导该环状的拉模(均未图示)。拉模在周向上分割为多个模片并在外周面上形成有锥面,保持架在内周形成有与拉模的锥面相对应的锥面。
在外筒拉深工艺中,将拉模保持于设置在加压装置的台上的保持架,并将硫化成形体A安装在拉模的内周侧,之后通过加压装置的施加压力使拉模相对于保持架进行相对移动。通过该相对移动,各个模片的外周面的锥面被保持架的内周面的锥面所引导,由此朝向硫化成形体A的径向内侧即轴心O互相接近,从而使拉模的直径变小。
由此,如图6(b)所示,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的圆筒部20d的外周面被各个模片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推压,由此对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实施拉深加工。
通过该外筒拉深工艺,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的圆筒部20d的直径从外径D2缩小至外径D4(D4<D2)。由此,能够对橡胶基体30(第一橡胶部31和第二橡胶部32)赋予径向(轴O的垂直方向)预压缩。
另外,随着圆筒部20d的直径缩小,扩径部20c和圆筒部20d以弯曲部20b侧为支点向径向内侧弯曲的方式进行拉深变形,由此使这些扩径部20c和圆筒部20d弯曲。其结果,能够使凹状内周面IS的形状接近于:与内筒构件10的隆起部12的凸状球面呈同心状的凹状球面。
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外径D2为53.6mm,外径D4为52.0mm。另外,外径D4小于橡胶膜部33、34的外径D3(参照图5)(D4<D3)。即,在实施外筒拉深工艺后的图6(b)所示的硫化成形体A中,橡胶膜部33、34的直径大于圆筒部20d的直径,橡胶膜部33、34的外周面配置于圆筒部20d的外周面的径向外侧(远离轴O的位置)。
参照图7对橡胶基体压缩工艺和筒状构件拉深工艺进行说明。图7(a)是在橡胶基体压缩工艺中,橡胶基体30向轴O方向被压缩的状态下的硫化成形体A和筒状构件40的剖面图;图7(b)是在筒状构件的拉深工艺中,对筒状构件40实施拉深加工后的状态下的硫化成形体A和筒状构件40的剖面图。
图7(a)所示,在橡胶基体压缩工艺中,首先,将硫化成形体A沿着轴O方向插入于筒状构件40,并将硫化成形体A设置在筒状构件40的内周侧。接着,使硫化成形体A的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以这两个外筒部21、22的分割面(圆筒部20d的轴O方向端面、图3(b)的下侧面)互相接近的方式,在轴O方向进行相对移动。
具体而言,在一对筒状夹具J的端面之间夹入第一外筒部21的环状部20a和第二外筒部22的环状部20a,将上方的夹具J沿着轴O方向向下方的夹具J推压规定量。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如图7(a)所示,在第一外筒部21的分割面和第二外筒部22的分割面之间形成规定间隙的位置,固定一对夹具J。
如图7(b)所示,基于筒状构件拉深工艺的筒状构件40的拉深加工是,在固定一对夹具J的状态下(即,在保持橡胶基体30(第一橡胶部31和第二橡胶部32)在轴O方向被压缩的状态的同时)进行的。此外,用于对筒状构件40实施拉深加工的拉深模具的结构以及其作用,与在外筒拉深工艺中使用的拉深模具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此,筒状构件40的拉深加工的目的在于,通过筒状构件40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推压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的圆筒部20d,并对该圆筒部20d赋予规定过盈量(在本实施方案中,半径为0.01mm-0.02mm左右),由此将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保持在筒状构件40内。如此,过盈量被设置成较小值,能够通过较低的施加压力下的拉深模具的动作来进行拉深加工,从而能够实现加压装置的小型化。此外,在该情况下,如下所述,通过被压缩的橡胶膜部33、34的弹性恢复力,使筒状构件40的内周面和橡胶膜部33、34贴紧。
参照图8对弯曲工艺进行说明。图8(a)是在弯曲工艺中,实施弯曲加工之前的状态下的硫化成形体A和筒状构件40的剖面图;图8(b)是在弯曲工艺中,实施弯曲加工后的状态下的硫化成形体A和筒状构件40的剖面图。
用于对筒状构件40的轴O方向端部实施弯曲加工的敛缝模具具备:一对环状拉模;和保持架,其将该一对拉模以在轴O方向上可移动的方式进行保持。在一对拉模的对置面,在与筒状构件40的轴O方向端部抵接的部位凹设弯曲凹部,所述弯曲凹部是用包括轴O的平面切断的剖面形状以圆弧状弯曲的凹部。
在弯曲工艺中,在设置在加压装置的台上的敛缝模具的一对拉模之间安装如图8(a)所示的状态的硫化成形体A和筒状构件40,之后通过加压装置的施加压力,使一对拉模向互相接近的方向进行相对移动。随着该相对移动,筒状构件40的轴O方向端部沿着拉模的弯曲凹部的内面形状发生变形,并向径向内侧弯曲。其结果,如图8(b)所示,使筒状构件40安装于硫化成形体A,从而完成这些组装(防振装置100的制造)。
在此,对筒状构件40实施上述的筒状构件拉深工艺的拉深加工(参照图7),由此,如图8(a)所示,即使在取下一对夹具J的状态下,也能够在筒状构件40的内周侧保持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
在该情况下,如果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的外周面与筒状构件40的内周面直接接触(即,金属材料之间进行接触),则难以确保两者之间的摩擦系数。另外,拉深加工后的回弹在位于外周侧的筒状构件40处变大,从而难以确保过盈量。因此,存在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从筒状构件40向轴O方向拔出的忧虑。
与此相比,在本实施方案中,在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覆盖设置有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橡胶膜部33、34,因此,能够通过设置所述橡胶膜部来确保摩擦系数。另外,通过设置橡胶膜部33、34,能够用基于橡胶膜部33、34的弹性回复的压缩力来补充基于筒状构件40的回弹的过盈量的不足部分。从而,能够确保对抗向轴O方向拔出的保持力,从而能够抑制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从筒状构件40向轴O方向拔出的情况。由此,在弯曲工艺中使用的敛缝模具无需考虑与夹具J的关系(即,能够在取下夹具J的状态下进行弯曲加工),因此能够使敛缝模具的结构变得简单。
此外,即使因取下一对夹具J,使得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相对于筒状构件40向轴O方向多多少少产生偏移(向拔出方向移动),也能够在弯曲工艺中对筒状构件40的轴O方向端部实施弯曲加工时,通过该弯曲的部分推回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并能够规定轴O方向的位置(配置在适当的位置)。
另外,通过对筒状构件40实施拉深加工,使其内周面贴紧于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以及橡胶膜部33、34,在使用防振装置100时,能够抑制硫化成形体A在所述筒状构件40的内周侧向径向(轴O的垂直方向)晃荡的情况。
如上所示,若根据防振装置100,则由于橡胶基体30(第一橡胶部31和第二橡胶部32)连结内筒构件10的隆起部12的外周面和外筒构件20(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的凹状内周面IS(即,围住内筒构件10的隆起部12的同心状凹状球面)之间,因此针对扭转方向的位移输入,能够使橡胶基体30主要在剪切方向上产生变形。从而,能够减小防振装置100的扭转方向上的弹簧常数。
在该情况下,就硫化成形体A而言,通过硫化工艺使第一橡胶部31和第二橡胶部32以第一外筒部21的分割面和第二外筒部22的分割面在轴O方向上分离的(隔开规定间隔)状态硫化成形(参照图6(a))。以这种方式硫化成形的硫化成形体A通过橡胶基体压缩工艺(参照图6(b)和图7(a))、筒状构件拉深工艺(参照图7(a)和图7(b))、以及弯曲工艺(参照图8(a)和图8(b)),使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在轴O方向上相对移动而使彼此的分割面互相接近的状态下,被筒状构件40保持和固定。由此能够对第一橡胶部31和第二橡胶部32赋予向轴O方向的预压缩。
此外,这种向轴O方向的预压缩的赋予,不能在像现有产品那样利用随着拉深加工而使外筒构件的直径减小的结构中实现,如防振装置100那样,通过采用通过筒状构件40来保持和固定向轴O方向相对移动的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的结构,首次使预压缩的赋予变为可能。由此能够增大在轴O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并能够实现提高对抗轴O方向位移的耐久性。
另外,若根据防振装置100,则如上所述,硫化成形体A在使第一外筒部21的分割面和第二外筒部22的分割面在轴O方向上分离的(隔开规定间隔)状态下硫化成形(参照图6(a)),并在该硫化成形后,使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在轴O方向上相对移动(参照图6(b)和图7(a)),并通过筒状构件40来进行保持和固定(参照图8(b)),因此,能够调整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之间的轴O方向的相对距离(即,被筒状构件40保持并固定时的分割面之间在轴O方向的隔开距离(图8(b)中的上下方向距离))。由此,能够调整对第一橡胶部31和第二橡胶部32赋予的向轴O方向的预压缩量,因此能够增减轴O方向上的弹簧常数的值。
此外,在该情况下,需要调整筒状构件40的轴O方向端部的弯曲变形量,从而调整在弯曲工艺(参照图8)中使用的敛缝模具的弯曲凹部的形状。用该弯曲变形量(弯曲凹部的形状)的调整还不满足的情况下,变更筒状构件40的轴O方向的尺寸。
接着,参照图9对第二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200进行说明。此外,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案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图9(a)是构成第二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200的硫化成形体B的剖面图,图9(b)是第二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的200的剖面图。此外,图9(a)中示出了在通过外筒拉深工艺对外筒构件20实施拉深加工之前的状态下的硫化成形体B。
第二实施方案的硫化成形体B除了橡胶膜部233、234的结构(形成范围)与第一实施方案的橡胶膜部33、34的结构不同这一点外,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案的硫化成形体A相同。另外,防振装置200的制造方法与防振装置100的制造方法相同。从而省略这些说明。
图9(a)所示,第二实施方案的橡胶膜部233、234覆盖设置在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的整个外周面上。即,与第一实施方案中的橡胶膜部33、34的覆盖设置范围为从圆环部20a至扩径部20c的中途部分的范围(参照图5(b))相比,橡胶膜部233、234的覆盖设置范围延长,在扩径部20c的外周面和圆筒部20d的外周面也覆盖设置有橡胶膜部233、234。
橡胶膜部233、234与第一实施方案的情况相同,形成在俯视时以轴O为中心呈圆形的外周面。这些橡胶膜部233、234的外径(橡胶膜部233、234的外周面的直径)小于筒状构件40的内径。
若根据第二实施方案中的防振装置200,则由于扩大了橡胶膜部233、234的覆盖设置范围,因此能够增加与筒状构件40的内周面的接触面积。由此,能够确保筒状构件40对硫化成形体B的保持力,因此在通过筒状构件拉深工艺来对筒状构件40实施拉深加工后,转移至弯曲工艺为止期间(参照图8),能够可靠地抑制硫化成形体B从筒状构件40的内周侧向轴O方向拔出的情况。
接着,参照图10对第三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300进行说明。此外,对与上述的各实施方案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图10(a)是构成第三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300的硫化成形体C的剖面图。图10(b)是第三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300的剖面图。
第三实施方案的硫化成形体C除了第一外筒部321和第二外筒部322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案的第一外筒部21和第二外筒部22的结构不同这一点外,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案的硫化成形体A相同。但是,橡胶膜部233、234,与第二实施方案中的硫化成形体B相同。另外,防振装置300的制造方法除了省略外筒拉深工艺(参照图6,外筒构件320的拉深加工)这一点外,其他工艺与防振装置100的情况相同。从而省略这些说明。
如图10(a)所示,第三实施方案的外筒构件320是通过铸造形成的实心状的构件(本实施方案中,采用了铝压铸的构件),在内周侧具备形成为凹状球面的凹状内周面IS,并且在该凹状内周面IS的轴O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割为第一外筒部321和第二外筒部322两部分。这些第一外筒部321和第二外筒部322是相同构件(结构)。
与第一实施方案的硫化成形体A的情况相同,硫化成形体C以第一外筒部321的分割面和第二外筒部322的分割面在轴O方向上分离并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下硫化形成。在橡胶基体压缩工艺(参照图7)中,凹状内周面IS以如下方式形成:第一外筒部321和第二外筒部322以这两个外筒部321、322的分割面之间互相接近的方式,在轴O方向上相对移动,由此形成为与内筒构件10的隆起部12的凸状球面呈同心状的凹状球面。
若根据防振装置300,则针对扭转方向的位移输入,能够使橡胶基体30(第一橡胶部31和第二橡胶部32)主要在剪切方向上产生变形,从而能够减小扭转方向上的弹簧常数。
另外,由于第一外筒部321和第二外筒部322在轴O方向上相对移动而使分割面之间互相接近的状态下被筒状构件40保持并固定,因此,能够对第一橡胶部31和第二橡胶部32赋予向轴O方向的预压缩。
即,即使在外筒构件320(第一外筒部321和第二外筒部322)呈不能实施拉深加工(缩径加工)的形状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对第一橡胶部31和第二橡胶部32赋予向轴O方向的预压缩,由此增大轴O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并提高对抗轴O方向位移的耐久性。
接着,参照图11至图15对第四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400进行说明。图11(a)是第四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400的俯视图,图11(b)是沿图11(a)中XIb-XIb线的防振装置400的剖面图。此外,对与上述的各实施方案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1所示,内筒构件410是形成为以轴O为对称轴(旋转中心)旋转对称的形状的构件,并具备:筒状轴部411,其沿着轴O贯通形成有插通孔;和球状隆起部412,其从该轴部411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隆起,这些部分由金属材料构成为一体。隆起部412配置于轴部411的轴O方向的中央(图11(b)中的上下方向中央),隆起部412的凸状球面的中心位于轴部411的轴O上。
外筒构件420在轴O方向的中央部分割为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两部分。在此,参照图12对外筒构件42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此外,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是相同的构件(结构),只是名称不同,所以在下文中对第一外筒部421进行说明,而省略对第二外筒部422的说明。
图12(a)是第一外筒部421的俯视图,图12(b)是沿图12(a)中XⅡb-XⅡb线的第一外筒部421的剖面图。此外,在图12中示出了实施外筒拉深工艺的拉深加工(参照图14)之前的状态。
如图12所示,第一外筒部421是通过对具有固定板厚的板状金属材料(在本实施方案中采用钢铁材料)进行冲压加工来成为容器状而得到的构件,并形成为以轴O为对称轴(旋转中心)旋转对称的形状。此外,像现有产品那样无需对第一外筒部421形成用于可以实现拉深加工的凹槽这一点以及其效果,与第一实施方案的第一外筒部21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第一外筒部421具备:圆筒状部位,其位于轴O方向的一端侧(图12(b)中的上侧),直径(内径和外径)大致固定;和剖面形状以圆弧状弯曲的部位,其与所述圆筒状部位连接,且直径随着朝向分割面(图12(b)中的下侧端面)逐渐扩大。
第一外筒部421在实施基于后述的外筒拉深工艺的拉深加工之前的状态下,圆筒状部位的内径尺寸(即,第一外筒部421的轴O方向端部开口(图12(b)中的上侧)的最小内径尺寸小于内筒构件410的隆起部412的最大外径尺寸(参照图13(b))。
在剖面形状以圆弧状弯曲的部位,以周向等间隔的方式贯通形成有多个(本实施方案中为4个)贯通孔421a。另外,以圆弧状弯曲的部位的内周面作为围住内筒构件410的隆起部412的凹状内周面IS。在外筒拉深工艺(参照图14)中,凹状内周面IS通过拉深加工(进行拉深变形)接近于与内筒构件410的隆起部412的凸状球面呈同心状的凹状球面。
回到图11进行说明。除了省略了倒角面40a的形成这一点外,筒状构件44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案中的筒状构件40相同(参照图4和图15(a)),因此省略其说明。此外,图11中示出了通过筒状构件拉深工艺(参照图15)实施拉深加工后的筒状构件440。
接着,参照图13至图15对防振装置40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3对硫化成形体D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并对橡胶基体43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3(a)是硫化成形体D的侧视图,图13(b)是沿图13(a)中XⅢb-XⅢb线的硫化成形体D的剖面图。
如图13所示,与第一实施方案的情况相同,硫化成形体D以如下方式制造:将内筒构件410和外筒构件420(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设置在硫化模具内,并硫化成形橡胶基体430(第一橡胶部431和第二橡胶部432),通过橡胶基体430来连结内筒构件410的外周面和外筒构件420(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的内周面之间。
在该情况下,硫化模具具备合模后的形状呈圆环状的中模,所述中模位于内筒构件410的轴O方向(图13(b)中的上下方向)中央,在合模时,该中模的内周前端缘部隔开规定间隔而与隆起部412的外周面(顶部)面对面,并且中模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支撑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的分割面。此外,该分割面的由中模支撑的部分(未图示)在周向上间断地配置。
通过设置中模,将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以其分割面在轴O方向上分离的状态设置在硫化模具内,并将橡胶基体430以在轴O方向上分割为第一橡胶部431和第二橡胶部432两部分的状态下硫化成形。即,在硫化成形体D,在第一橡胶部431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胶部432的分割面之间(以及第一外筒部421的分割面和第二外筒部422的分割面之间)形成空间SP,所述空间SP具有对应中模的形状(本实施方案中呈剖面コ字形)。
第一橡胶部431是用于连结内筒构件410的隆起部412的外周面和第一外筒部421的凹状内周面IS的部位,第二橡胶部432是用于连结内筒构件410的隆起部412的外周面和第二外筒部422的凹状内周面IS的部位。
橡胶基体430具备覆盖设置在第一外筒部421的外周面的橡胶膜部431a、431b。橡胶膜部431a、431b是在周向上连续的两个带状膜,橡胶膜部431a经由第一外筒部421的贯通孔421a而与第一橡胶部431相连,而橡胶膜部431b经由第一外筒部421的分割面而与第一橡胶部431相连。
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采用了橡胶膜部431b经由第一外筒部421的分割面而与第一橡胶部431相连的结构,除无需形成贯通孔421a之外,还无需在第一外筒部421贯通形成用于使橡胶膜部431b与第一橡胶部431相连的贯通孔。从而,能够最小限度地抑制贯通孔的形成,因此与此相应地能够确保第一外筒部421的刚性,并能够实现其耐久性的提高。
在此,橡胶膜部431a、431b的覆盖设置范围是局部范围,在橡胶膜部431a的上方(图13(b)中的上侧)和橡胶膜部431a、431b之间的区域并未覆盖设置有橡胶膜部431a、431b(即,露出第一外筒部421的外周面)。由此,在外筒拉深工艺(参照图14)中,能够不经由橡胶膜部431a、431b而通过拉深模具(未图示)可以直接推压第一外筒部421的外周面,从而能够高精度地进行该拉深加工。
橡胶基体430具备覆盖设置在第二外筒部422的外周面的橡胶膜部432a、432b。由于这些橡胶膜部432a、432b分别具有与橡胶膜部431a、431b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14和图15,对由硫化成形体D和筒状构件440组装的防振装置400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案(防振装置100)中,通过橡胶基体压缩工艺(参照图7)使橡胶基体30(第一橡胶部31和第二橡胶部32)向轴O方向压缩,但在第四实施方案(防振装置400)中省略了所述橡胶基体压缩工艺。
图14(a)是在外筒拉深工艺中,实施拉深加工之前的状态下的硫化成形体D的剖面图;图14(b)是在外筒拉深工艺中,实施拉深加工后的状态下的硫化成形体D的剖面图。
如图14所示,就硫化成形体D而言,在外筒拉深工艺中,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的直径从外径D401缩小至外径D402(D402<D401)。由此,能够对橡胶基体430(第一橡胶部431和第二橡胶部432)赋予径向(轴O的垂直方向)预压缩。此外,由于拉深模具的结构和作用与第一实施方案的情况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图15(a)是在筒状构件拉深工艺中,对筒状构件440实施拉深加工之前的状态下的硫化成形体D和筒状体440的剖面图。图15(b)是在筒状构件拉深工艺中,对筒状构件440实施拉深加工后的状态下的防振装置400的剖面图。
如图15所示,由于在第四实施方案省略了橡胶基体压缩工艺,因此在将硫化成形体D沿着轴O方向插入于筒状构件440,并将硫化成形体D设置在筒状构件440的内周侧之后(图15(a)),在筒状构件拉深工艺中对筒状构件440实施拉深加工(图15(b))。
在筒状构件拉深工艺中对筒状构件440实施两个阶段的拉深加工。即,通过第一阶段的拉深加工,使筒状构件440整体的直径从外径D403缩小至外径D404(D404<D403)。接着,通过第二阶段的拉深加工,使筒状构件440的除了轴O方向中央部分以外的、轴O方向的一端侧和轴O方向的另一端侧的部位的直径,以沿着外周面贴紧的形状缩小(剖视中向径向内侧折曲),所述外周面成为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的凹状内周面IS的背面侧(即,剖面形状以圆弧状弯曲的部位)。其结果,使筒状构件440安装于硫化成形体D,从而完成这些组装(防振装置400的制造)。
此外,第一阶段的拉深加工和第二阶段的拉深加工可以通过不同的拉深模具来进行,或者也可以通过相同的拉深模具来进行。在通过相同的拉深模具进行的情况下,第一阶段的拉深加工和第二阶段的拉深加工可以同时进行。
在筒状构件拉深工艺中,通过筒状构件440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推压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并对所述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赋予规定的过盈量(在本实施方案中,半径为0.01mm-0.02mm左右)。由此,能够将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坚固地保持在筒状构件440内。在该情况下,通过被压缩的橡胶膜部431a-432b的弹性恢复力,使筒状构件440的内周面和橡胶膜部431a-432b贴紧。
此外,如图15(a)所示,筒状构件440的内径大于在实施基于外筒拉深工艺的拉深加工(参照图14(b))之后的外筒构件420(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的外径D402。在本实施方案中,筒状构件440的内径大于硫化成形体D的最大外径(橡胶膜部431b、432b的外周面的外径)。由此,在防振装置400的组装操作中,能够有效地进行将硫化成形体D沿着轴O方向插入于筒状构件440的内周侧的操作。
但是,筒状构件440的内径大于外筒构件420的外径D402,且小于硫化成形体D的最大外径(橡胶膜部431b、432b的外周面的直径),从而橡胶膜部431b、432b处于被弹性变形的同时被压入的状态也可。通过抑制对筒状构件440实施拉深加工的加工量,能够实现成品率的提高和加工成本的削减。
另外,由于橡胶膜部431a-432b覆盖设置在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的外周面,因此与第一实施方案的情况相同,能够确保摩擦系数,并能够用基于橡胶膜部431a-432b的弹性回复的压缩力来补充基于筒状构件440的回弹的过盈量的不足部分。从而,即使第一外筒部421的分割面和第二外筒部422的分割面之间分离,也能够确保对抗向轴O方向移动的保持力。由此,在向轴O方向输入大位移时,能够抑制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在筒状构件440内向使彼此的分割面接近的方向移动的情况。
如上所述,若根据防振装置400,则省略橡胶基体压缩工艺,并在使第一橡胶部431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胶部432的分割面在轴O方向上分离而在彼此的分割面之间形成有空间SP的状态(即,对第一橡胶部431和第二橡胶部432不赋予向轴O方向的预压缩的状态)下,使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被筒状构件440保持并固定。
如此,由于在第一橡胶部431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胶部432的分割面之间形成空间SP,因此,能够与该空间SP相应地,抑制扭转方向上的第一橡胶部431和第二橡胶部432的剪切成分以及轴O的垂直方向上的第一橡胶部431和第二橡胶部432的压缩成分,并能够确保轴O方向上的第一橡胶部431和第二橡胶部432的压缩成分。其结果,
能够减小扭转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和轴O的垂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的同时,增大轴O方向上的弹簧常数。
尤其是,若根据防振装置400,则内筒构件410的隆起部412的最大外径尺寸(轴O方向的中央部分的外径)大于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的轴O方向端部开口的最小内径尺寸(圆筒状部位的内径尺寸),因此针对向轴O方向的位移,能够通过增加受压面积来确保第一橡胶部431和第二橡胶部432的压缩成分。其结果,能够突出减小扭转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和轴O的垂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的同时,增大轴O方向上的弹簧常数的效果。
此外,在内筒构件410的隆起部412和外筒构件420的凹状内周面IS之间连续配置橡胶基体的(即,不具有空间SP)现有产品中,这种隆起部412的最大外径和外筒构件420的最小内径的关系,在增大轴O方向上的橡胶基体的压缩成分的同时,也增大扭转方向上的橡胶基体的剪切成分和轴O的垂直方向上的橡胶基体的压缩成分,因此不能采用所述关系。如防振装置400,通过在第一橡胶部431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胶部432的分割面之间形成空间SP,首次使得采用所述关系变为可能。
在此,在本实施方案中与第一实施方案相比,省略了橡胶基体压缩工艺(参照图7),并将对第一橡胶部431和第二橡胶部432不赋予向轴O方向的预压缩作为技术构思,但在筒状构件拉深工艺(参照图15)中,允许随着筒状构件440的轴O方向的一端侧和轴O方向的另一端侧的变形,使第一橡胶部431和第二橡胶部432在轴O方向发生压缩变形。即,其主旨是,只要在第一橡胶部431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胶部432的分割面之间确保空间SP便可。
接着,参照图16对第五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500进行说明。此外,对与上述的各实施方案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图16是第五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500的剖面图。
第五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500除了内筒构件510的结构与第四实施方案的内筒构件410的结构不同这一点外,其他结构与第四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400相同。从而,省略对这些相同部分的说明。
如图16所示,第五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500的内筒构件510具备:筒状轴部411;和球状隆起部512,其从该轴部411向径向外侧隆起,并且隆起部512由树脂材料形成。即,轴部411和隆起部512由不同材料单独构成。在采用了以该方式构成的内筒构件510的防振装置500中,也能够产生与第四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400相同的作用效果。
接着,参照图17和图18对第六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600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案中,只有外筒构件20在轴O方向的中央部分割为两部分,而在第六实施方案中,除了外筒构件620外,内筒构件610也在轴O方向的中央部分割为两部分。此外,对与上述各实施方案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另外,第一内筒部610a、第一外筒部621、以及第一橡胶部631是与第二内筒部610b、第二外筒部622、以及第二橡胶部632相同的构件(结构),只是名称不同,所以在下文中仅对前者进行说明,而省略对后者的说明。
图17是第六实施方案的硫化成形体E的剖面图。如图17所示,第六实施方案的内筒构件610形成为如下形状:将第四实施方案的内筒构件410(参照图13(b))在轴O方向的中央部分割为第一内筒部610a和第二内筒部610b两部分。即,通过使第一内筒部610a和第二内筒部610b的彼此的分割面抵接,使内筒构件610形成为与内筒构件410相同的形状,所述内筒构件410具备筒状轴部411、和从该轴部411向径向外侧隆起的球状隆起部412(参照图18(a))。
第六实施方案的外筒构件620(第一外筒部621和第二外筒部622)与第四实施方案的外筒构件420(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相比(参照图13(b)),形成为使分割面侧向轴O方向延长的形状,所述分割面侧是剖面形状以圆弧状弯曲的部位的分割面侧。
即,第一外筒部621位于轴O方向的一端侧(图17中上侧),并包括:圆筒状部位,其以直径大致固定的方式形成;和剖面形状以圆弧状弯曲的部位,其与所述圆筒状部位连接,且直径随着朝向分割面(图17中下侧端面)而逐渐扩大。
硫化成形体E通过如下方式制造:在设置有第一内筒部610a和第一外筒部621的硫化模具内,硫化成形第一橡胶部631,并通过第一橡胶部631连结第一内筒部610a的隆起部412的外周面和第一外筒部621的凹状内周面IS之间。即,硫化成形体E的图17中示出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呈相同的形状(结构)。
在该情况下,就硫化成形体E而言,处于第一内筒部610a的分割面和第一外筒部621的分割面配置于同一轴O方向的位置的状态(即,两者的分割面位于同一平面内的状态),并且形成为使第一橡胶部631位于从第一内筒部610a的分割面和第一外筒部621的分割面向轴O方向后退的位置的形状。由此,在第一橡胶部631中,在第一内筒部610a的隆起部412的外周面和第一外筒部621的凹状内周面IS之间形成周向连续的空间即空间SP,所述空间开放这些第一内筒部610a和第一外筒部621的分割面侧。
参照图18对由硫化成形体E和筒状构件440组装的防振装置600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此外,与第四实施方案(防振装置400)相同,在第六实施方案(防振装置600)中省略了橡胶基体压缩工艺。其他工艺与第四实施方案相同。
图18(a)是在外筒拉深工艺中实施了拉深加工的硫化成形体E和在筒状构件拉深工艺中实施拉深加工之前的状态下的筒状构件440的剖面图。图18(b)是在筒状构件拉深工艺中,对筒状构件440实施拉深加工后的状态下的防振装置600的剖面图。
图18(a)所示,就硫化成形体E而言,在外筒拉深工艺中,对第一外筒部621和第二外筒部622实施拉深加工,在缩小外径后沿着轴O方向插入于筒状构件440,并转移至筒状构件拉深工艺。与第四实施方案的情况相同,在筒状构件拉深工艺中,对筒状构件440实施两个阶段的拉深加工。其结果,如图18(b)所示,使筒状构件440安装于硫化成形体E,从而完成这些组装(防振装置600的制造)。
此外,在外筒拉深工艺和筒状构件拉深工艺中,使第一内筒部610a的分割面和第二内筒部610b的分割面抵接,并在通过未图示的夹具从轴O方向两侧夹压并保持内筒构件610的状态下,对外筒构件620或筒状构件440实施拉深加工。在该情况下,第一外筒部621和第二外筒部622也将处于彼此的分割面抵接的状态。
如上所述,若根据第六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600,则如图18(b)所示,在使第一内筒部610a和第一外筒部621的分割面、以及第二内筒部610b和第二外筒部622的分割面抵接的状态下,通过筒状构件440来保持并固定第一外筒部621和第二外筒部622。从而,能够避免对第一橡胶部631和第二橡胶部632赋予向轴O方向的预压缩。另外,能够在第一橡胶部631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胶部632的分割面之间形成空间SP,通过该空间SP,能够在减小扭转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和轴O的垂直方向上的弹簧常数的同时,增大轴O方向上的弹簧常数。
另外,如上所述,若根据防振装置600,则能够在第一橡胶部631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胶部632的分割面之间设定空间SP,同时能够使第一外筒部621的分割面和第二外筒部622的分割面抵接,因此,能够限制这些第一外筒部621和第二外筒部622在筒状构件440的内部向使彼此的分割面接近的方向移动的情况。
相同地,若根据防振装置600,则由于除了筒状构件440的轴O方向中央部分的、轴O方向的一端侧和轴O方向的另一端侧的部位,直径以沿着外周面贴紧的形状缩小(剖视时向径向内侧折曲),所述外周面成为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的凹状内周面IS的背面侧(即,剖面形状以圆弧状弯曲的部位),因此,能够限制第一外筒部621和第二外筒部622相对于筒状构件440向使彼此的分割面分离的方向移动的情况。
即,在第一外筒部621和第二外筒部622向使彼此的分割面接近的方向移动时,通过彼此的分割面的抵接来限制该移动;而在向使彼此的分割面分离的方向移动时,通过筒状构件440的轴O方向的一端侧或轴O方向的另一端侧的部位来限制该移动。由此,能够在不依赖于与筒状构件440的内周面之间的摩擦的情况下限制向两个方向的移动,因此在向轴O方向输入大位移时,能够可靠地抑制第一外筒部621或第二外筒部622相对于筒状构件440向轴O方向偏移的情况。
接着,参照图19对第七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700进行说明。此外,针对与上述的各实施方案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图19是第七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700的剖面图。
如图19所示,在第七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700中,在内筒构件710中,止动突出部713从隆起部412的轴O方向中央部向径向外侧突出。止动突出部713在周向上连续形成,其突出前端面形成为以轴O为中心的圆筒外周面(即,在图19所示的剖面图中,突出前端面形成为平行于轴O的直线状)。
外筒构件720(第一外筒部721和第二外筒部722)与第四实施方案的外筒构件420(第一外筒部421和第二外筒部422)(参照图13(b))相比,形成为使分割面侧向轴O方向缩短的形状,所述分割面侧是剖面形状以圆弧状弯曲的部位的分割面侧。从而,与第四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400相比,空间SP的轴O方向尺寸增大了与所述缩短量相应的量。另外,将第一外筒部721的分割面和第二外筒部722的分割面之间的沿轴O方向的距离设定为使后述的止动橡胶部735可以通过的大小。
橡胶基体730具备覆盖设置在止动突出部713整体上的止动橡胶部735,该止动橡胶部735与第一橡胶部731和第二橡胶部732相连,所述第一橡胶部731和第二橡胶部732分别用于连结第一外筒部721、第二外筒部722的凹状内周面与内筒构件710的隆起部412的外周面之间。止动橡胶部735的厚度设定成以在其外周面和筒状构件440的内周面之间形成径向的规定间隙的尺寸(图19中的左右方向尺寸)。
如上所述,若根据第七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700,则在输入径向(轴O的垂直方向)大位移时,使止动突出部713经由止动橡胶部735抵接于筒状构件440的内周面,从而使得能够发挥将随着所述位移输入所产生的橡胶基体730的变形限制在规定量的止动功能。由此,能够实现橡胶基体730的耐久性的提高。
尤其是,若根据防振装置700,则能够将用于发挥止动功能的部位(止动突出部713和止动橡胶部735)容纳于在第一橡胶部731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胶部732的分割面之间形成的空间SP内,因此在实现基于止动功能的发挥的、橡胶基体730的耐久性提高的同时,能够有效利用作为死区的空间SP,由此实现防振装置700的小型化。
上面,基于实施方案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案,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良变形,这是能够容易想到的。
在上述各实施方案中举出的数值只是一例而已,理所当然可以采用其他数值。例如,可以任意设定各结构的尺寸(外径D1-D4、D401-D404等)、过盈量等值。
将上述各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的一部分或全部与其他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的一部分或全部组合,或者置换成其他实施方案的防振装置的一部分或全部,由此构成防振装置也可。例如,将第七实施方案的内筒构件710的隆起部412置换成第五实施方案的内筒构件510的隆起部512,并在该树脂制的隆起部512结合止动突出部713而形成为一体也可。由于可以无需进行用于形成止动突出部713的切削加工或复杂的锻造加工,因此能够实现成品率的提高和制造成本的削减。
上述第一实施方案至第三实施方案中,对在硫化成形体A-C中的使第一橡胶部31和第二橡胶部32分割(彼此的分割面在轴O方向上分离)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一定限定于此,第一橡胶部31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胶部32的分割面在这些分割面的一部分(内筒构件10的隆起部12的外周面侧的一部分)连结也可。另一方面,在第四实施方案和第五实施方案中,说明了第一橡胶部431的分割面和第二橡胶部432的分割面在这些分割面的一部分连结的情况,但并不一定限定于此,第一橡胶部431和第二橡胶部432相分割也可。
上述第一实施方案至第三实施方案中,对完成状态(防振装置100-300的状态)中的使第一外筒部21、321的分割面和第二外筒部22、322的分割面在轴O方向上分离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一定限定于此,在完成状态中,使第一外筒部21、321的分割面和第二外筒部22、322的分割面抵接也可。
即,在橡胶基体压缩工艺中,将橡胶基体430(第一橡胶部31和第二橡胶部32)向轴O方向压缩至第一外筒部21、321的分割面和第二外筒部22、322的分割面抵接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在筒状构件拉深工艺中对筒状构件40实施拉深加工,并在弯曲工艺中对筒状构件40的轴O方向端部实施弯曲加工,由此以形成为上述状态的方式制造防振装置100-300也可。
另一方面,在第一实施方案至第三实施方案中省略橡胶基体压缩工艺也可。即,在实施外筒拉深工艺后,不实施橡胶基体压缩工艺(对橡胶基体430不赋予向轴O方向的预压缩)而转移至筒状构件拉深工艺也可。
在上述各实施方案中,说明了将橡胶膜部33、34、233、234、431a、431b覆盖设置在外筒构件20、320、420、620、720的外周面的情况,但并不一定限定于此,代替该结构或在该结构的基础上,在筒状构件40、440的内周面覆盖设置橡胶膜部33、34、233、234、431a、431b也可。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案至第三实施方案中,说明了实施弯曲工艺(对筒状构件40的轴O方向端部实施弯曲加工)的情况,但并不一定限定于此,省略弯曲工艺而制造防振装置100-300也可。即,通过在筒状构件拉深工艺中实施了拉深加工的筒状构件40和橡胶膜部33、34、333、334之间的保持力,将硫化成形品A-C保持在筒状构件40的内周侧。
虽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案至第三实施方案中省略了说明,但在第一外筒部21、321和第二外筒部22、322形成贯通孔也可。由于通过贯通孔能够确保硫化成形工艺中的橡胶状弹性体的流动性,从而能够提高与第一橡胶部31和第二橡胶部32相连的橡胶膜部33、34、333、334的成品率。
虽然在上述各实施方案中省略了说明,但在实施弯曲工艺之后,对内筒构件10、410、510、610、710实施扩径加工(将内筒构件10向轴O方向压缩,由此使轴O方向端部的直径扩大,从而扩大接触面面积的加工)也可。
虽然上述第一实施方案、第二实施方案以及第四实施方案至第七实施方案中,说明了实施外筒拉深工艺(对外筒构件20、420、620、720(第一外筒部21、421、621、721和第二外筒部22、422、622、722)实施拉深加工)的情况,但并不一定限定于此,省略外筒拉深工艺而制造防振装置100、200、400-700也可。
虽然在上述第三实施方案中说明了通过铸造来形成外筒构件320的情况,但并不一定限定于此,例如通过锻造、切削来形成外筒构件320也可。
虽然在上述第四实施方案至第七实施方案中说明了省略橡胶基体压缩工艺的情况,但并不一定限定于此,在通过橡胶基体压缩工艺对橡胶基体430、630、730向轴O方向赋予预压缩的状态下制造防振装置400-700也可。
虽然在上述第七实施方案中说明了止动突出部713在周向上连续形成的情况,但并不一定限定于此,使止动突出部713在周向上间断形成也可。
在此,权利要求1所述的“凹状球面”是指,并非要求完全的球面形状,只要至少与内筒构件的隆起部的凸状球面对置配置的面形成为凹状面便可。相同地,“与凸状球面呈同心状”是指,并非要求中心完全对齐,只要从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看时,凹状球面的中心与凸状球面中心位于同一侧的位置就可以。
附图标记说明
100、200、300、400、500、600、700                  防振装置
10、410、510、610、710                             内筒构件
610a                                               第一内筒部
610b                                               第二内筒部
12、412                                            隆起部
713                                                止动突出部
20、320、420、620、720                             外筒构件
21、321、421、621、721                             第一外筒部
22、322、422、622、722                             第二外筒部
IS                                                 凹状内周面
30、430、630、730                                  橡胶基体
31、431、631、731                                  第一橡胶部
32、432、632、732                                  第二橡胶部
33、333、431a、431b                                橡胶膜部
34、334、432a、432b                                橡胶膜部
735                                             止动橡胶部
40、440                                         筒状构件
O                                               轴
SP                                              空间

Claims (8)

1.一种防振装置,其具备:
内筒构件,其在轴向中央具有向径向外侧隆起的球状隆起部;
外筒构件,其设置于所述内筒构件的外周侧,并具有凹状内周面,所述凹状内周面形成为与所述内筒构件的隆起部的凸状球面呈同心状的凹状球面,并围住所述内筒构件的隆起部;
橡胶基体,其用于连结所述内筒构件的隆起部的外周面和所述外筒构件的凹状内周面之间,并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振装置具备筒状构件,所述筒状构件形成为筒状,并设置于所述外筒构件的外周侧,用于保持并固定所述外筒构件;
所述外筒构件在轴向上分割为第一外筒部和第二外筒部两部分,所述橡胶基体至少在所述外筒构件侧且在轴向上分割为第一橡胶部和第二橡胶部两部分,所述第一橡胶部用于连结所述内筒构件的隆起部的外周面和第一外筒部的凹状内周面之间,所述第二橡胶部用于连结所述内筒构件的隆起部的外周面和第二外筒部的凹状内周面之间;
在所述第一橡胶部的分割面和所述第二橡胶部的分割面在轴向上分离而在彼此的分割面之间形成空间的状态下,通过所述筒状构件来保持并固定所述第一外筒部和所述第二外筒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筒构件的隆起部的最大外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外筒部和所述第二外筒部的轴向端部开口的最小内径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筒部和所述第二外筒部由具有固定板厚的材料形成为具备所述凹状内周面的形状,
在所述第一外筒部和所述第二外筒部实施拉深加工的状态下,通过所述筒状构件来保持并固定所述第一外筒部和所述第二外筒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振装置具备橡胶膜部,所述橡胶膜部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并覆盖设置在所述第一外筒部和所述第二外筒部的外周面、或所述筒状构件的内周面的至少一侧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第一外筒部和所述第二外筒部以及所述筒状构件由金属材料形成,
对所述筒状构件实施拉深加工,由此通过所述筒状构件来保持并固定所述第一外筒部和所述第二外筒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外筒部和所述第二外筒部的外周面、以及仅在所述筒状构件的内周面中的所述第一外筒部和所述第二外筒部的外周面上覆盖设置有所述橡胶膜部,
所述橡胶膜部与所述第一橡胶部或所述第二橡胶部中的至少一方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振装置具备:
止动突出部,其从所述隆起部的轴向中央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和
止动橡胶部,其覆盖设置在所述止动突出部且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并与所述第一橡胶部或所述第二橡胶部的至少一方相连,
所述第一外筒部的分割面和所述第二外筒部的分割面在轴向上分离,并且所述止动橡胶部的外周面和所述筒状构件的内周面在径向上分离,使得所述止动橡胶部的外周面可以经由所述第一外筒部和所述第二外筒部的分割面之间而与所述筒状构件的内周面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筒构件在所述隆起部的轴向中央部分割为第一内筒部和第二内筒部两部分,
在所述第一内筒部的分割面和所述第一外筒部的分割面配置在相同的轴向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一橡胶部来连结所述第一内筒部的隆起部的外周面和所述第一外筒部的凹状内周面之间,并使所述第一橡胶部位于相比于所述第一外筒部的分割面和所述第一内筒部的分割面更向轴向后退的位置,
在使所述第二内筒部的分割面和所述第二外筒部的分割面配置在相同的轴向位置的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二橡胶部来连结所述第二内筒部的隆起部的外周面和所述第二外筒部的凹状内周面之间,并使所述第二橡胶部位于相比于所述第二外筒部的分割面和所述第二内筒部的分割面更向轴向的后退的位置,
在使第一内筒部和第一外筒部的分割面与第二内筒部和第二外筒部的分割面抵接的状态下,通过所述筒状构件来保持并固定所述第一外筒部和所述第二外筒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筒部和所述第二外筒部由具有固定板厚的材料形成为具备所述凹状内周面的形状,由此使成为所述凹状内周面的背面侧的外周面,呈越朝向轴向端部其直径就越小的形状,
对所述筒状构件实施拉深加工,从而使所述筒状构件的轴向一端侧和轴向另一端侧形成为直径沿着外周面缩小的形状,所述外周面成为所述第一外筒部和所述第二外筒部的所述凹状内周面的背面侧。
CN201280060907.6A 2012-03-20 2012-12-28 防振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879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62955 2012-03-20
JP2012-062955 2012-03-20
JP2012143573A JP5400929B2 (ja) 2012-03-20 2012-06-26 防振装置
JP2012-143573 2012-06-26
PCT/JP2012/084191 WO2013140700A1 (ja) 2012-03-20 2012-12-28 防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87988A true CN103987988A (zh) 2014-08-13
CN103987988B CN103987988B (zh) 2016-08-24

Family

ID=492221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0907.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87988B (zh) 2012-03-20 2012-12-28 防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316920B2 (zh)
JP (1) JP5400929B2 (zh)
CN (1) CN103987988B (zh)
DE (1) DE112012005861B4 (zh)
MX (1) MX2014010604A (zh)
WO (1) WO2013140700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37158A (zh) * 2016-12-23 2017-05-31 泉州智信专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消震作用的磨头及磨光机
CN108223687A (zh) * 2016-12-21 2018-06-29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CN110582654A (zh) * 2017-05-12 2019-12-17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筒形防振装置
CN112268088A (zh) * 2020-10-24 2021-01-26 上海耘奇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悬挂衬套及其生产工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55084A2 (en) * 2012-10-05 2014-04-10 Yusa Corporation Suspension bushing
JP6190638B2 (ja) 2013-06-27 2017-08-30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防振ブッシュおよび防振ブッシュの製造方法
US10767721B2 (en) 2015-08-18 2020-09-08 Hendrickson Usa, L.L.C. Bar pin bushing for vehicle suspension
US10704637B2 (en) * 2015-08-18 2020-07-07 Hendrickson Usa, L.L.C. Bar pin bushing for vehicle suspension
JP6532367B2 (ja) * 2015-09-30 2019-06-19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ブラケット付き筒形防振装置
JP6867138B2 (ja) * 2016-10-31 2021-04-28 Toyo Tire株式会社 防振ブッシュ
DE112016005943B4 (de) * 2016-12-15 2022-12-22 Sumitomo Riko Company Limited Röhrenförmige Schwingungsdämpfungsvorrichtung
JP7009300B2 (ja) * 2018-04-25 2022-01-25 倉敷化工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JP7156637B2 (ja) * 2018-10-04 2022-10-19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ブッシュ及び車両用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7094199B2 (ja) * 2018-10-26 2022-07-01 Toyo Tire株式会社 防振ブッシュ
FR3107327B1 (fr) * 2020-02-14 2022-03-25 Hutchinson Articulation antivibratoire à limitation axiale.
US11794828B2 (en) 2020-06-30 2023-10-24 Soucy International Inc. Pivot assembly for a ground-contacting wheel assembly
JP2022147770A (ja) * 2021-03-23 2022-10-06 山下ゴム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31545A (en) * 1989-01-24 1991-07-16 Caoutchouc Manufacture Et Plastiques, S.A. Resilient swivel joint for railway car suspensions
JPH04185924A (ja) * 1990-11-21 1992-07-02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JPH04210134A (ja) * 1990-11-30 1992-07-31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WO1999025990A1 (en) * 1997-11-17 1999-05-27 Lord Corporation Readily changeable isolator and method of assembly therefor
EP1605173A1 (de) * 2004-06-08 2005-12-14 Woco AVS S.A.S. Elastiches Gelenk mit rotationssymmetrischem Kern
JP2007139003A (ja) * 2005-11-15 2007-06-07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防振装置
JP2008019927A (ja) * 2006-07-12 2008-01-31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防振ブッシュ、及び、この防振ブッシュを備えたマルチリンク式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2008095861A (ja) * 2006-10-12 2008-04-24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防振ブッシュ及びリンク部材
JP2010060022A (ja) * 2008-09-02 2010-03-18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防振ブッシュ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126016A5 (zh) * 1971-02-20 1972-09-29 Jorn Raoul
JPH0650135B2 (ja) * 1988-07-28 1994-06-29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封入式ボディマウント
DE3933163A1 (de) * 1988-10-27 1990-05-03 Toyoda Gosei Kk Zylindrische daempfungsbuchse
JPH0567839A (ja) 1991-09-10 1993-03-19 Toshiba Corp 半導体レーザ装置
JPH0567839U (ja) * 1992-02-21 1993-09-10 エヌ・オー・ケー・メグラスティック株式会社 防振マウント
JP3486818B2 (ja) * 1993-06-15 2004-01-13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ブッシュ形防振ゴム
JP2587215Y2 (ja) * 1993-09-30 1998-12-16 武蔵精密工業株式会社 摺動ブッシュ
DE19634215C2 (de) * 1996-08-24 2000-11-09 Porsche Ag Zentrallager für eine Hinterachse eines Kraftfahrzeuges
JPH11325145A (ja) 1998-05-15 1999-11-26 Bridgestone Corp 防振ゴムブッシュ
JP2000046110A (ja) * 1998-07-28 2000-02-18 Tokai Rubber Ind Ltd スタビライザブッシュ
JP2001082533A (ja) * 1999-09-17 2001-03-27 Kinugawa Rubber Ind Co Ltd 液体封入型防振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IT1320612B1 (it) 2000-08-31 2003-12-10 Gomma C F Spa Supporto elastico antivibrante e procedimento per la definizione dellesue caratteristiche.
JP2003341546A (ja) * 2002-05-27 2003-12-03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ボディマウント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31545A (en) * 1989-01-24 1991-07-16 Caoutchouc Manufacture Et Plastiques, S.A. Resilient swivel joint for railway car suspensions
JPH04185924A (ja) * 1990-11-21 1992-07-02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JPH04210134A (ja) * 1990-11-30 1992-07-31 Bridgestone Corp 防振装置
WO1999025990A1 (en) * 1997-11-17 1999-05-27 Lord Corporation Readily changeable isolator and method of assembly therefor
EP1605173A1 (de) * 2004-06-08 2005-12-14 Woco AVS S.A.S. Elastiches Gelenk mit rotationssymmetrischem Kern
JP2007139003A (ja) * 2005-11-15 2007-06-07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防振装置
JP2008019927A (ja) * 2006-07-12 2008-01-31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防振ブッシュ、及び、この防振ブッシュを備えたマルチリンク式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2008095861A (ja) * 2006-10-12 2008-04-24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防振ブッシュ及びリンク部材
JP2010060022A (ja) * 2008-09-02 2010-03-18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防振ブッシュ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23687A (zh) * 2016-12-21 2018-06-29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CN106737158A (zh) * 2016-12-23 2017-05-31 泉州智信专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消震作用的磨头及磨光机
CN110582654A (zh) * 2017-05-12 2019-12-17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筒形防振装置
CN112268088A (zh) * 2020-10-24 2021-01-26 上海耘奇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悬挂衬套及其生产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014906A1 (en) 2015-01-15
JP2013224728A (ja) 2013-10-31
MX2014010604A (es) 2014-11-25
DE112012005861T5 (de) 2015-04-16
JP5400929B2 (ja) 2014-01-29
DE112012005861B4 (de) 2022-01-05
CN103987988B (zh) 2016-08-24
US10316920B2 (en) 2019-06-11
WO2013140700A1 (ja) 2013-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87988A (zh) 防振装置
US9421597B2 (en) Press-work method and bottomed container
EP2974808B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olded material
JP5626500B1 (ja) プレス成形方法
CN102966691B (zh) 筒形隔振装置
KR101111953B1 (ko) 증육된 벽 부위를 가진 보스의 성형방법 및 그를 위한 금형장치
US20120073350A1 (en) Bossed disc-like member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bossed disc-like member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KR101588155B1 (ko) 프레스 성형 방법
US20190232359A1 (en) Forging apparatus and forging method
KR20150046223A (ko) 프레스 성형 방법
KR20130115363A (ko) 치형 부품의 제조 방법 및 치형 부품의 제조 장치
US20170146087A1 (en) Vibration isolation device
WO2013140701A1 (ja) 防振装置
EP3406930A1 (en) Vibration isolation device
US10428891B2 (en) Vibration isolation device
EP3726091A1 (en) Damping stopper
JP6787013B2 (ja) 成形材製造方法
CN211071479U (zh) 一种冲压设备冲头装夹结构中的夹头
WO2022004222A1 (ja) ワークの製造装置
US9453553B2 (en) Spring retainer for a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a spring retainer
JP2005199338A (ja) Cvjインナーレースの鍛造方法、鍛造装置およびcvjインナーレース
CN213479025U (zh) 减震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01070814Y (zh) 一种模具间的弹性中心定位机构
CN207547411U (zh) 一种复合五金模具
CN204403122U (zh) 一种汽车转向系统用上球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24

Termination date: 202012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