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43213A - 电线束保护件以及线束布线结构部 - Google Patents

电线束保护件以及线束布线结构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43213A
CN103843213A CN201280032999.7A CN201280032999A CN103843213A CN 103843213 A CN103843213 A CN 103843213A CN 201280032999 A CN201280032999 A CN 201280032999A CN 103843213 A CN103843213 A CN 1038432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harness
harness
hole portion
shape
little spat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3299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永易大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432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4321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 B60R16/0222Gromm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7/00Insulators or insulating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17/26Lead-in insulators; Lead-through ins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1/00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between relatively-movabl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6Joints for connecting lengths of protective tubing or channels, to each other or to casings, e.g. to distribution boxes; Ensuring electrical continuity in the joint
    • H02G3/0616Joints for connecting tubing to casing
    • H02G3/0691Fixing tubing to casing by auxiliary means co-operating with indentations of the tubing, e.g. with tubing-convolu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H02G3/0462Tubings, i.e. having a closed section
    • H02G3/0487Tubings, i.e. having a closed section with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22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through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e.g. into buil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s Of Indoor Wiring (AREA)
  • Insulating Bodies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边缘保护件构成为使弯曲变形所需的负荷减轻而使线束容易弯曲。边缘保护件包括:筒状的主体部,能够沿插入方向插入贯通孔部,且具有能够配置线束的配置孔部;以及卡定结构部,从主体部的外周部伸出,并且能够在贯通方向上与贯通孔部的开口边缘部卡定。配置孔部包括:小空间部,形成为沿着线束的外周部的形状,并且能够在相对于中心轴的放射方向上、在一定范围内将线束定位于贯通孔部;以及大空间部,设置于包括插入方向后端部的部分,并且具有在周向上在小空间部的至少一侧比小空间部向外周侧扩张的内部空间。

Description

电线束保护件以及线束布线结构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通过贯通孔的线束进行保护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搭载于机动车等中的线束通过在金属面板等形成的贯通孔部的情况下,需要防止线束与贯通孔部的开口边缘部接触而受损。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线保护部件,其安装在形成于车辆面板等的面板孔的边缘部,作为对插通于该孔的电线进行保护的内护线套和边缘保护件使用。该电线保护部件构成为将形成为半圆环状的两个主体的端部彼此结合而组成圆环状并卡定到面板孔的卡定结构。
作为金属孔眼的内护线套使用的电线保护部件与用于将面板孔与电线的间隙密封的由软质材料构成的外护线套组合使用。外护线套与内护线套的凸缘部嵌合而安装于内护线套。并且,内护线套的卡定突起与面板孔的边缘部卡定,从而将护线套相对于面板固定。而且,作为边缘保护件使用的电线保护部件通过使卡定突起与面板孔的边缘部卡定而以单体相对于面板固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384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电线保护部件的保护对象的电线(以下称为线束)在相对于中心轴的放射方向上并未定位于面板,而在电线保护部件的内侧移动。即,在将电线保护部件作为内护线套使用的情况下,由于外护线套本身由软质材料形成,因此外护线套与线束的外周部紧密贴合,但是线束随着外护线套的弹性变形而移动。而且,即使是在将电线保护部件作为边缘保护件使用的情况下,线束也在边缘保护件内自由地移动。
对于此问题,为了在相对于中心轴的放射方向上将线束定位于面板,考虑将电线保护部件的内周部形成为沿着线束的外周部的形状。然而,在电线保护部件以沿着线束的外周部的形态存在的情况下,如果要在接近电线保护部件的位置使线束弯曲,则线束被施加了较大的负荷而难以弯曲变形。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减轻弯曲变形所需的负荷而使线束容易弯曲。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第一方式为一种电线束保护件,在形成有使包括结束电线的线束通过的贯通孔部的面板部中安装于所述贯通孔部的开口边缘部,所述电线束保护件包括:筒状的主体部,能够沿插入方向插入所述贯通孔部,且具有能够配置所述线束的配置孔部;以及卡定结构部,形成为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部伸出的形状,并且能够在所述贯通孔部的贯通方向上与所述贯通孔部的开口边缘部卡定,所述配置孔部具有:小空间部,形成为沿着所述线束的外周部的形状,并且能够在相对于中心轴的放射方向上将所述线束定位于所述贯通孔部;以及大空间部,设置于包括所述插入方向前端部和后端部的至少一方的部分,并且具有在周向上在所述小空间部的至少一侧比所述小空间部向外周侧扩张的内部空间。
第二方式为,在第一方式涉及的电线束保护件中,所述大空间部形成为朝向所述插入方向前端部或后端部逐渐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
第三方式为,在第一或第二方式涉及的电线束保护件中,所述小空间部在主视视角中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长的形状,所述大空间部在主视视角中形成为在与所述小空间部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至少一侧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
第四方式为,在第一~第三方式中的任一项涉及的电线束保护件中,所述大空间部形成为在周向整体上比所述小空间部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
第五方式为,在第一~第四方式中的任一项涉及的电线束保护件中,还具备定位肋,所述定位肋从所述配置孔部的所述小空间部向内周侧突出且沿周向延伸。
第六方式为,在第一~第五方式中的任一项涉及的电线束保护件中,该电线束保护件由沿组装方向接近而组装成筒状的一对分割部件构成,其中,所述各分割部件一体地形成有:分割主体部,形成所述主体部的一部分;分割卡定结构部,形成所述卡定结构部的一部分;以及按压部,在所述分割主体部中形成于所述分割卡定结构部的所述插入方向前方侧的部位,并且具有面向所述组装方向后方的按压面。
第七方式为一种线束布线结构部,用于将包括结束电线的线束通过在车辆的车身中形成的贯通孔部而在所述车身和车门之间布线,该线束布线结构部包括:所述线束;电线束保护件,包括:筒状的主体部,沿插入方向插入所述贯通孔部且具有配置有所述线束的配置孔部;以及卡定结构部,形成为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部伸出的形状且能够在所述贯通孔部的贯通方向上与所述贯通孔部的开口边缘部卡定,所述配置孔部包括:小空间部,为沿着所述线束的外周部的形状;以及大空间部,设置于包括所述插入方向车门侧端部的部分,并且具有在周向上至少在所述小空间部的一侧比所述小空间部向外周侧扩张的内部空间;以及余长吸收部,将所述线束中的在所述车门内布线的部分以具有能够迂回的空间的方式容纳。
第八方式为,在第七方式涉及的线束布线结构部中,所述余长吸收部具有在所述车门关闭的状态下使所述线束插入且比所述电线束保护件的所述配置孔部靠车内侧的插入口部,所述电线束保护件的所述大空间部形成为在所述小空间部的车内外方向两侧比所述小空间部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
第九方式为,在第七或第八方式涉及的线束布线结构部中,所述电线束保护件的所述大空间部形成为在周向整体上比所述小空间部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方式涉及的电线束保护件,插入到贯通孔部的主体部的配置孔部具有:小空间部,设置于插入方向前方侧的部分并形成为沿着线束的外周部的形状且能够在相对于中心轴的放射方向上、在一定范围内将线束定位于贯通孔部;以及大空间部,设置于包括插入方向前端部或后端部的至少一方的部分,并且具有在周向上在小空间部的至少一侧比小空间部向外周侧扩张的内部空间,因此,使在相对于主体部的中心轴的放射方向上通过小空间部限制位置的线束、以配置孔部的插入方向前端部或后端部靠后方侧或前方侧的位置为基点在大空间部内也能够弯曲。由此,能够减轻弯曲变形所需的负荷,使线束容易弯曲。
根据第二方式涉及的电线束保护件,大空间部形成为朝向插入方向前端部或后端部逐渐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因此,在线束弯曲时,能够沿大空间部的内周部平缓地弯曲,从而能够避免强干扰而减轻对线束施加的负荷。
根据第三方式涉及的电线束保护件,小空间部在主视视角中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长的形状,大空间部在主视视角中形成为在与小空间部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至少一侧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因此,在以扁平的线束为保护对象的情况下,使线束在主要进行弯曲的短边方向上在大空间部内也能够弯曲变形。由此,能够减轻弯曲变形所需的负荷,使线束容易弯曲。
根据第四方式涉及的电线束保护件,大空间部形成为在周向整体上比小空间部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因此,能够在相对于配置孔部的中心轴的所有放射方向上减轻弯曲变形所需的负荷,使线束容易弯曲。
根据第五方式涉及的电线束保护件,还具备定位肋,所述定位肋从配置孔部的小空间部向内周侧突出且沿周向延伸,因此,在对在结束电线的外周安装有波纹管的线束进行保护的情况下,通过使定位肋与波纹管的外周部嵌合,能够以更紧凑的形态将线束沿主体部的中心轴方向定位。
根据第六方式涉及的电线束保护件,由沿组装方向接近并组装成筒状的一对分割部件构成,因此能够通过隔着线束地接近并组装来安装于线束,能够提高相对于线束的安装作业性。而且,除了小空间部之外,在配置孔部还设置大空间部,从而在主体部的插入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得比较大的结构中,具有面对组装方向后方的按压面的按压部在分割主体部中形成于分割卡定结构部的插入方向前方侧的部位。由此,能够将按压部的按压面确保得比较大,能够提高一对分割部件的组装作业性。
根据第七方式涉及的线束布线结构部,利用电线束保护件将线束支撑于车身,该电线束保护件具有大空间部,该大空间部具有在周向上至少在小空间部的一侧比小空间部向外周侧扩张的内部空间,因此,线束伴随着车门的开闭动作等以比插入方向车门侧端部靠车身侧的位置为基点在大空间部内也弯曲。由此,能够减轻伴随着车门的开闭动作的线束的弯曲变形所需的负荷,能够提高弯曲性能。
根据第八方式涉及的线束布线结构部,余长吸收部的插入口部在车门关闭的状态下设置于比电线束保护件的配置孔部靠车内侧,电线束保护件的大空间部形成为在车内外方向两侧比小空间部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因此,在车门关闭的状态下,从电线束保护件向车内侧弯曲在车门内布线的线束以比电线束保护件的插入方向车门侧端部靠车身侧为基点在大空间部内也平缓地弯曲,并在车门的打开操作时向车外侧更平缓地弯曲。
根据第九方式涉及的线束布线结构部,电线束保护件的大空间部形成为在周向整体上比小空间部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因此,线束除了向车内外方向弯曲变形之外,在向上下方向弯曲变形的情况下也更平缓地弯曲。
附图说明
图1是边缘保护件的立体图。
图2是边缘保护件的主视图。
图3是边缘保护件的后视图。
图4是边缘保护件的侧视图。
图5是边缘保护件的俯视图。
图6是图4的VI-VI线剖视图。
图7是表示一对分割部件的组装作业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线束布线结构部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车门关闭状态下的线束布线结构部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车门打开状态下的线束布线结构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边缘保护件>
以下,对实施方式涉及的边缘保护件10的结构进行说明(参照图1)。边缘保护件10安装在形成于面板102的贯通孔部103的开口边缘部,是保护通过贯通孔部103而布线的线束1不受该贯通孔部103的开口边缘部(边缘)影响的部件。
成为本边缘保护件10的保护对象的线束1例如是搭载于机动车中的线束,包括将多根电线通过缠绕带子进行捆扎而成的结束电线2。在此,线束1具备结束电线2和覆盖该结束电线2的周围的波纹管3(参照图1)。波纹管3是保护结束电线2不受外部影响的保护件,其形成为管状,是使沿着周向的凸条的波峰部4和凹条的波谷部5在延伸方向交替地连续的部件。在此,通过波纹管3在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剖视视角中为一对弧状部与一对直线部相连的扁平形状的例子来进行说明(参照图1)。即,该波纹管3是剖视视角中难以在长边方向上弯曲(刚性高),易于在短边方向上弯曲(挠性高)的形状。
不过,成为保护对象的线束1的波纹管3并不限于上述形状,例如也可以形成为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剖视视角为圆形、长方形等形状的波纹管。而且,线束1并不限于覆盖结束电线2的周围地设置有波纹管3的结构,也可以覆盖结束电线2的周围地设置除了波纹管3以外的管状的保护件,也可以省略管状的保护件而仅为结束电线2本身。
面板102例如是构成机动车的车身的金属面板,更具体地说,在从车身朝向前侧门的布线路径上,为了将线束1贯通车身的前立柱中的金属面板地布线而在布线路径上形成有贯通孔部103。在此,贯通孔部103形成为一对弧状部与一对直线部相连的形状。
边缘保护件10整体形成为筒状,其能够通过从贯通方向一侧相对于贯通孔部103的开口边缘部按压来进行安装。该边缘保护件10具备主体部20、定位肋32和卡定结构部(参照图1~图6)。在此,边缘保护件10由沿组装方向A接近并组装成筒状的一对分割部件110构成(参照图7)。首先,在对一对分割部件110组装好的状态进行说明后,对各分割部件110进行说明。
主体部20是能够插入贯通孔部103、且具有能够配置线束1的配置孔部22的筒状的部分。并且,主体部20在插入到贯通孔部103并将线束1配置在配置孔部22内的状态下夹在线束1与贯通孔部103的开口边缘部之间,从而保护线束1不受贯通孔部103的开口边缘部影响(参照图6)。
在此,主体部20以中心轴沿着贯通方向的姿势、夹着面板102从一侧向另一侧插入贯通孔部103。以下,将该方向称为插入方向S,并在对边缘保护件10和贯通孔部103的朝向的说明中也进行使用。并且,对于边缘保护件10,以从插入方向S前方侧观察到后方侧的面作为正面(参照图2)、以从一对直线部的连接方向观察到的面作为侧面(参照图4)、以从一对弧状部的连接方向观察到的面作为平面(参照图5)进行说明。
主体部20中的配置在贯通孔部103的内侧的部分与贯通孔部103的形状对应,形成为在与中心轴正交的剖视视角中将一对弧状部与一对直线部相连的外部形状。而且,主体部20的外周部被设定为与贯通孔部103相同或者比其小(在此为稍小)。即,主体部20在插入到贯通孔部103内的状态下以外周部沿着贯通孔部103的开口边缘部的形态配置。
而且,在主体部20中的贯通面板102并配置于其进深侧的插入方向S前方侧部分,形成有按压部34。对于该按压部34,与对构成边缘保护件10的分割部件110的说明一起具体地进行说明。
主体部20的配置孔部22具有小空间部24和大空间部26(参照图6)。
小空间部24为能够在相对于中心轴的放射方向上、在一定范围内将线束1定位于贯通孔部103的部分。该小空间部24形成为沿着在内部配置的线束1的外周部的形状。即,小空间部24与线束1的外周部接触,从而能够将该线束1在相对于中心轴的放射方向上定位。更具体地说,小空间部24形成为沿着线束1的外周部(在此,为波纹管3的波峰部的外周部)的形状,即在主视视角中将一对弧状部与一对直线部相连的一方形成为长的形状。而且,小空间部24的大小被设定为与线束1的外周部相同或者比其大(在此为稍大)。该小空间部24设置于主体部20的插入方向S前方侧的部分。
大空间部26设置于主体部20的包括插入方向S后端部的部分,且为在周向上在小空间部24的至少一侧具有比该小空间部24向外周侧扩张的内部空间的部分(参照图3、图6)。在此,大空间部26在小空间部24的插入方向S后方侧连续地设置。在此,在周向上小空间部24的至少一侧是指,在主体部20的主视视角中,在与插入方向S正交的一个方向上与小空间部24重叠的一侧的部分。
优选的是,大空间部26可以在配置于内侧的线束1弯曲的方向上比小空间部24向外周侧扩张地形成。在此,成为保护对象的线束1形成为扁平的形状,以与其延伸方向正交的剖视视角中的短边方向为主而弯曲。即,优选的是,大空间部26与线束1的形状对应,在主视视角中,形成为在与小空间部24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至少一侧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更优选的是,如图4所示,大空间部26可以形成为在周向整体地比小空间部24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
而且,大空间部26形成为从插入方向S前方侧向后端部逐渐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参照图6)。即,大空间部26越是靠近插入方向S后端部则内部空间越大。在此,大空间部26被设定为在与周向正交的剖视视角中相对于插入方向S倾斜的直线状。大空间部26向外周侧扩张的程度可以根据保护对象线束1的弯曲变形量而确定。更具体地说,大空间部26可以在线束1的弯曲状态下沿线束1的弯曲的内周侧部分延伸,即,可以形成为以与线束1在弯曲状态下相对于插入方向S的倾斜角度对应(大致相同)的角度倾斜的形状。不过,也可以是,将大空间部26设定为在与周向正交的剖视视角中朝向插入方向S后方侧而向外周侧扩张的曲线状。
另外,对在主体部20的包含插入方向S后端部的部分形成大空间部26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不过也可以在隔着小空间部24并包含插入方向S前端部的部分形成大空间部,或者在双方都形成大空间部。即,大空间部26形成于包含插入方向S前端部和后端部的至少一方的部分即可。
定位肋32是在插入方向S上将线束1定位于主体部20的部分(参照图6)。该定位肋32形成为从配置孔部22的小空间部24向内周侧突出并沿周向延伸的形状。即,定位肋32形成为能够相对于线束1的波纹管3的外周部凹凸嵌合。并且,在插入方向S上以嵌入波纹管3的波谷部的间隔设置有多个定位肋32。
卡定结构部是形成为从主体部20的外周部伸出的形状且能够在贯通方向上卡定于贯通孔部103的开口边缘部的部分(参照图6)。该卡定结构部具有前方卡定部42和后方卡定部46。
前方卡定部42是形成为能够从插入方向S前方侧卡定于贯通孔部103的开口边缘部且限制主体部20向插入方向S后方侧脱出的部分。前方卡定部42设置于主体部20的插入方向S的中途部(参照图4、图5)。更具体地说,前方卡定部42被设定为,基端部固定于主体部20的外周部,并且末端部向插入方向S后方侧延伸成为自由端,能够以基端部为基点向主体部20的内外方向弹性变形(参照图6)。在此,前方卡定部42形成为从基端部向末端侧逐渐向主体部20的外周侧伸出的形状。而且,前方卡定部42在其末端部具有面对插入方向S后方侧的卡定面。该卡定面在弹性变形前的状态下至少一部分与主体部20的外周部相比位于外周侧。并且,前方卡定部42被设置为通过以基端部为基点弹性变形而能够相对于主体部20的外周部向外周侧伸出或缩入。
在主体部20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该前方卡定部42(参照图2)。在此,前方卡定部42在主体部20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于四个部位。
后方卡定部46是形成为能够从插入方向S后方侧卡定于贯通孔部103的开口边缘部的部分。后方卡定部46设置于主体部20的插入方向S后端部。该后方卡定部46具有凸缘部47和施力部48。
凸缘部47是形成为能够从插入方向S后方侧与贯通孔部103的开口边缘部相对且限制主体部20向插入方向S前方侧脱出的部分。凸缘部47形成为从主体部20的外周部沿与插入方向S正交的方向而向外周侧伸出的环形凸缘状(参照图2)。该凸缘部47被设定为外周部比贯通孔部103大。而且,对于与凸缘部47的关系,前方卡定部42(卡定面)被设置在相对于凸缘部47隔开与面板102的厚度尺寸相同或更大(在此为稍大)的间隔的位置。
施力部48是从插入方向S后方侧与面板102中的贯通孔部103的外周部分接触且在与前方卡定部42之间夹着面板102的部分。施力部48从凸缘部47的外周部向外周侧伸出,并且形成为外周部比凸缘部47向插入方向S前方侧突出的环形凸缘状(参照图2、图6)。更具体地说,施力部48形成为外周部位于相对于前方卡定部42的卡定面隔开比面板102的厚度尺寸小(在此为稍小)的间隔的位置的形状。该施力部48形成为外周侧部分能够向插入方向S后方侧弹性变形。在此,施力部48形成为随着接近外周部而壁厚逐渐变薄的形状。
并且,当主体部20插入到贯通孔部103内时,前方卡定部42和轭部47位于夹着贯通孔部103的开口边缘部的位置。在该状态下,防止主体部20在插入方向S上相对于面板102脱出。而且,施力部48对面板102的贯通孔部103的外周部分施力而在前方卡定部42与施力部48之间夹持面板102,从而使主体部20在插入方向S上抑制松动地定位于面板102。此时,前方卡定部42的卡定面从插入方向S前方侧与贯通孔部103的开口边缘部接触。
前方卡定部42和后方卡定部46并不限于设置在主体部20的上述位置的情况,在主体部20的插入方向S中间部等、带有夹着贯通孔部103的开口边缘部而配置的间隔地设置即可。
而且,后方卡定部46并不限于形成为环状的情况,也可以在主体部20的周向上断续地形成。而且,在后方卡定部46中也可以省略施力部48。
如上所述,边缘保护件10通过将一对分割部件110组装而构成(参照图7)。各分割部件110形成为在主视视角中呈J字形状。在此,一对分割部件110形成为相同形状。并且,一对分割部件110以从与线束1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剖视视角中的长边方向两侧夹着线束1而使端部彼此抵接的形态进行组装。
分割部件110具有:分割主体部120、分割肋132、作为分割卡定结构部的前方卡定部42和分割后方卡定部146、卡合部152、支撑部154和按压部34。该分割部件110将所述各部分利用PP(聚丙烯)、PA(聚酰胺)等硬质树脂(例如通过射出成型)一体地形成。
分割主体部120是形成主体部20的周向一部分的部分。更具体地说,分割主体部120形成为具有弧状部和与该弧状部的一端连续的直线部的、主视视角中的J字形状。并且,一对分割部件110的分割主体部120的端部彼此抵接而形成主体部20。
分割肋132是形成定位肋32的周向一部分的部分。更具体地说,形成为从分割主体部120的内周部中的形成主体部20的小空间部24的一部分的部分向内周侧突出且沿周向延伸的凸条。并且,在夹着线束1地组装一对分割部件110时,各分割肋132嵌入到波纹管3的波谷部中。在一对分割部件110组装起来的状态下,分割肋132形成定位肋32。
前方卡定部42设置在分割主体部120的弧状部的中间部和直线部的中间部的两个部位。
分割后方卡定部146是形成后方卡定部46的周向一部分的部分。更具体地说,分割后方卡定部146形成为从分割主体部120的外周部向外周侧伸出的形状。并且,在一对分割部件110组装起来的状态下,分割后方卡定部146形成后方卡定部46。
卡合部152和支撑部154是用于维持一对分割部件110的组装状态的部分。
卡合部152设置于分割主体部120的一方的端部(在此,为直线部侧的端部)。更具体地说,卡合部152形成为具有从分割主体部120的一方的端部突出的臂部和从臂部的末端部向其侧方突起的突起部的形状。在此,突起部形成为朝向分割主体部120的内周侧突起且突起尺寸从臂部的末端部朝向基端部逐渐增大的形状。
支撑部154设置于分割主体部120的另一方的端部(在此,为弧状部侧的端部)。该支撑部154是与其他分割部件110的卡合部152卡合的部分。支撑部154形成为在分割主体部120的弧状部侧的端部开口且能够供卡合部152插入的凹形形状。更具体地说,支撑部154在进深侧具有供卡合部152的突起部嵌入的孔部。即,孔部形成于分割主体部120的内周侧,并在内周侧的壁面开口。
并且,当一对分割部件110组装起来时,一方的分割部件110中的卡合部152插入到另一方的分割部件110中的支撑部154,卡合部152的突起部嵌入支撑部154的孔部。由此,一对分割部件110在组装方向A上变得无法分离,从而维持了组装状态。
不过,卡合部152与支撑部154的组合并不限于上述结构,是通过使一对分割部件110抵接来使卡合部与支撑部卡合的结构即可。
按压部34为在一对分割部件110的组装作业中用于在组装方向A上将力作用于各分割部件110的部分。按压部34在分割主体部120中形成于分割卡定结构部中的前方卡定部42的插入方向S前方侧的部位,并且具有面向组装方向A后方的按压面35(参照图4、图5)。在此,按压部34在主视视角中形成于分割主体部120的包括弧状部的中间部的部分。优选的是,按压部34可以形成为,在主视图中按压面35以遍及在组装方向A后方与分割主体部120的两端部(更优选为卡合部152和支撑部154)重叠的部分的方式存在的形状(参照图7)。
并且,在组装一对分割部件110时,以各分割部件110的两端部相对的姿势使一对分割部件110夹着线束1相对,并分别以手指按压各按压部34的按压面35来向组装方向A前方施力(参照图8)。例如,可以是将两手食指放置一个分割部件110的按压部34上并将两手拇指放置在另一个分割部件110的按压部34上,以通过食指和拇指来夹紧的方式按压各按压部34。另外,在图7中,以双点划线表示按压时手指的配置。由此,各卡合部152和支撑部154卡合而维持一对分割部件110的组装状态,成为边缘保护件10安装于线束1的状态(参照图1)。
按压部34也可以与上述部位连续而遍及前方卡定部42的侧方的部分地形成按压面。而且,也可以是,按压部34在主视图中分开形成于在组装方向A后方与分割主体部120的各端部重叠的两个部位。
而且,也可以是,对按压部34的按压面35实施起皱加工等防滑加工。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作为在插入方向S上将线束1定位于主体部20的结构而设置有定位肋32的边缘保护件10进行了说明,不过也可以设置从主体部20的插入方向S前端部向前方侧突出的扁平板状的定位用突出片来代替定位肋32。即,利用所述定位用片和带子或绑带等将在配置孔部22内配置的线束1束缚成不能相对移动,从而能够将线束1定位于主体部20。
根据实施方式涉及的边缘保护件10,插入到贯通孔部103的主体部20的配置孔部22具有:小空间部24,设置于插入方向S前方侧的部分并形成为沿着线束1的外周部的形状;以及大空间部26,设置于包括插入方向S后端部的部分,并且具有在周向上在小空间部24的至少一侧比小空间部24向外周侧扩张的内部空间,因此,使在相对于主体部20的中心轴的放射方向上通过小空间部24限制位置的线束1、以配置孔部22的插入方向S后端部靠前方侧的位置为基点在大空间部26内也能够弯曲。即,能够以比面板102靠插入方向S前方侧为基点使线束1弯曲,因此即使是在相对于面板102较近的部位弯曲的情况下,也能够减轻弯曲变形所需的负荷,使线束1容易弯曲。
而且,大空间部26形成为从插入方向S前方侧朝向后端部逐渐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根据上述结构,在线束1弯曲时,能够沿大空间部26的内周部平缓地弯曲,从而能够避免强干扰而进一步减轻对线束1施加的负荷。
而且,小空间部24在主视视角中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长的形状,大空间部26在主视视角中形成为在与小空间部24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至少一侧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根据上述结构,在以扁平的线束1为保护对象的情况下,使线束在主要进行弯曲的短边方向上在大空间部26内也能够弯曲变形。由此,能够减轻弯曲变形所需的负荷,使线束1容易弯曲。
而且,大空间部26形成为在周向整体上比小空间部24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相对于配置孔部22的中心轴的所有放射方向上减轻弯曲变形所需的负荷,使线束1容易弯曲。
而且,边缘保护件10具备定位肋32,所述定位肋32从配置孔部22的小空间部24向内周侧突出且沿周向延伸,根据上述结构,在对在结束电线2的外周安装有波纹管3的线束1进行保护的情况下,通过使定位肋32与波纹管3的外周部(波谷部)嵌合,能够以更紧凑的形态将线束1沿主体部20的中心轴方向定位。
而且,边缘保护件10由沿组装方向接近并组装成筒状的一对分割部件110构成,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隔着线束1地接近并组装来安装于线束1,能够提高相对于线束1的安装作业性。而且,除了小空间部24之外,在配置孔部22还设置大空间部26,从而在主体部20的插入方向S上的尺寸被设定得比较大的结构中,具有面对组装方向A后方的按压面35的按压部34在分割主体部120形成于分割卡定结构部的前方卡定部42的插入方向S前方侧的部位。由此,能够将按压部34的按压面35确保得比较大,能够提高一对分割部件110的组装作业性。
<线束布线结构部>
接着,对使用上述边缘保护件10的线束布线结构部60进行说明(参照图8~图10)。该线束布线结构部60是用于将在车辆的车身101和车门104之间对线束1进行布线的结构。线束布线结构部60具备线束1、边缘保护件10和余长吸收部70。
为了方便说明,先对车辆的车身101以及车门104进行说明。车身101是由利用金属材料等形成的框架以及面板等通过焊接等构成的部分。车门104以能够开闭在车身101的侧部形成的乘降口的方式通过铰链部107等连接于车身101。在此,车门104是与车身101的前立柱连接的前侧门。该车门104具有车门内面板105、省略图示的车门外面板以及门饰板106。车门内面板105是对金属板进行冲压成形、冲裁等而形成的部件,车门外面板是设置于车门内面板105的车外侧的外装部件。而且,门饰板106是由合成树脂材料等形成,安装在车门内面板105的车内侧的内装部件。以下,关于车门104和线束布线结构部60中的配置于车门104的部分,以从车门104的前方观察后方看到的为正面,以从车门的车内侧观察车外侧看到的为侧面。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布线结构部60使线束1通过在车身101的前立柱形成的贯通孔部103而在车门104的车门内板105和门饰板106之间布线(参照图9、图10)。以下,将位于前立柱的表面并形成有贯通孔部103的面板部分单独称为面板102。
另外,在车门104中,沿着周缘部设置有防水用的压缝条108。该压缝条108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是在关闭了车门104的状态下与车身101的乘降口的内周部紧密接触而在车内外防水的部分。并且,本线束布线结构部60以将线束1布线到比压缝条108靠车内侧的方式构成。
线束布线结构部60具备上述线束1、边缘保护件10和余长吸收部70(参照图8)。另外,对于线束1和边缘保护件10的结构已经叙述,因此在此仅对线束布线结构部60的特有的形态进行说明。
在线束布线结构部60中,线束1的结束电线2从车身101内通过贯通孔部103而在车门104内布线。而且,波纹管3在车门104打开的状态下围着结束电线2中的包括架设在车身101与车门104之间的部分的范围地设置。该波纹管3形成为扁平的形状,因此在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剖视视角中容易在短边方向上弯曲,不易在长边方向上弯曲。而且,波纹管3采用具有比结束电线2刚性高的结构。
关于波纹管3,车身101侧的端部通过卷绕带子90等固定于结束电线2的在车身101的内部布线的部分,并且车身101侧的端部附近的一部分通过边缘保护件10支撑于车身101(参照图9、图10)。边缘保护件10安装在波纹管3中的车身101侧的端部附近的一部分,从而安装在贯通孔部103。
更具体地说,边缘保护件10的主体部20沿着从车门104侧朝向车身101内的插入方向S插入贯通孔部103。即,可以说大空间部26形成于配置孔部22中的包括插入方向S车门104侧端部的部分(参照图9、图10)。而且,在主体部20的配置孔部22内配置线束1。在该状态下,定位肋32嵌合在线束1的波纹管3的外周部。即,线束1维持在小空间部24内定位且能够在大空间部26内弯曲变形的状态(参照图6)。
在此,大空间部26形成为在周向整体上比小空间部24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不过,只要形成为在周向上至少在小空间部24的一侧(线束1弯曲的一侧)比小空间部24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即可。另外,如果考虑到线束1伴随着车门104的打开动作而向车外侧弯曲,则优选大空间部形成为至少在比小空间部24靠车外侧朝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
而且,第一卡定部42从插入方向S车身101侧(前方侧)卡定于贯通孔部103的开口边缘部,第二卡定部46从插入方向S车门104侧(后方侧)卡定于贯通孔部103的开口边缘部(参照图6)。在此,第二卡定部46维持了如下状态:凸缘部47从插入方向S车门104侧与贯通孔部103的开口边缘部相对(无论有无接触),施力部48的外周部与面板102中的贯通孔部103的外周部分抵接。
在此,边缘保护件10以波纹管3的长边方向沿着上下方向(铰链部107的连接轴方向)的姿势相对于贯通孔部103固定。由此,在波纹管3内配置的结束电线2被限制在上下方向上弯曲并被抑制下垂,并且容易在水平方向(在车门104的开闭动作平面上)上弯曲变形,从而与车门104的开闭动作更顺畅地连动。
余长吸收部70是将线束1中的在车门104内布线的部分以具有能够迂回的空间的方式容纳的部分(参照图8)。该余长吸收部70具有引导部72和容纳部76。简略地说,余长吸收部70形成为下述形状:利用引导部72引导波纹管3的包括靠车门104侧的端部的一部分的进退路径,并且利用容纳部76以具有能够迂回的空间的方式容纳从波纹管3的车门104侧的端部伸出的结束电线2。在此,余长吸收部70为也被称作保护件的树脂成形品(例如,由凹状部件和盖状部件两部件构成),也是保护线束1不受车门104内的周边部件影响的部件。
该余长吸收部70具有在引导部72中供覆盖线束1的波纹管3插入的插入口部74,并且具有在容纳部76中用于将线束1拉出到车门104的内部的拉出口部78。在此,对余长吸收部70形成为使插入口部74与拉出口部78沿大致正交方向贯通且整体上侧视视角呈大致L字形状的例子进行说明。
引导部72形成为在车身101侧的端部具有插入口部74并且车门104侧的端部与容纳部76连续的筒状。更具体地说,引导部72具有比波纹管3的外部形状大的内部空间。并且,引导部72使通过插入口部74插入的波纹管3与其外周部接触,从而在相对于中心轴的放射方向上对波纹管3进行路径限制。
而且,引导部72的插入口部74形成为向着开口端部逐渐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而且,插入口部74的开口端部可以形成为圆角的形状。
容纳部76是与引导部72的另一端侧(后方侧)相连的部分,其在内部具有将从利用引导部72引导的波纹管3的车门104侧的端部延伸出的结束电线2以具有能够迂回的空间的方式容纳起来的容纳空间。而且,容纳部76的拉出口部78设置于相对于引导部72隔着容纳空间的部位。
该容纳部76形成为,使从波纹管3的车门104侧的端部延伸出的线束1在第一路径R1、和中间部以相对于该第一路径R1分离的方式膨胀的第二路径R2之间弯曲从而使其迂回,而以能够吸收余长的方式容纳该线束1(参照图8)。
更具体地说,容纳部76具有在侧视视角中隔着容纳空间相对的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容纳于容纳空间内的结束电线2配置成在通过第一路径R1时接近第一壁部,在通过第二路径R2时接近第二壁部。即,在结束电线2通过第一路径R1的状态下,存在能够供该结束电线2向第二壁部侧迂回的空间。更具体地说,第一壁部在侧视视角大致L字状的余长吸收部70的内周侧以大致直线状连接引导部72的后方的端部和容纳部76的拉出口部78的形状延伸。而且,第二壁部与第一壁部隔开容纳空间的量的间隔,在侧视视角大致L字状的余长吸收部70的外周侧以大致L字状连接引导部72的后方的端部和拉出口部78的形状延伸。即,该容纳部76在俯视视角中形成为以第一壁部为斜边的大致直角三角形状。另外,在图8中,示出了形成为第二壁部中的靠引导部72的后方侧的部位向从引导部72分离的方向(朝向后方侧)稍微膨胀的形状的容纳部76。
并且,在车门104的打开状态下,容纳部76将从波纹管3的车门104侧的端部延伸出的结束电线2以通过空出了能够在第二壁部侧迂回的空间的第一路径R1的方式容纳。而且,在车门104的关闭状态下,容纳部76将结束电线2以通过比第一路径R1长的第二路径R2的方式容纳。
而且,容纳部76具有在拉出口部78能够固定结束电线2的拉出定位部79。在此,拉出定位部79形成为拉出口部78的开口端部部分地延伸出的形状。并且,利用捆扎带92将穿过拉出口部78拉出的结束电线2与拉出定位部79一起紧固,从而能够将结束电线2定位于余长吸收部70。不过,结束电线2也可以通过缠绕带子而固定在拉出定位部79。
并且,上述余长吸收部79在插入口部74在车门104的前方侧端部朝向前方开口、且拉出口部78朝向上方开口的姿势下配置于车门内面板105和门饰板106的间隙中。而且,在车门104的关闭状态下,余长吸收部70的位置为将插入口部74配置得比边缘保护件10的配置孔部22靠车内侧的位置(参照图9、图10)。即,在车门104的关闭状态下,从车门101向车门104内布线的线束1从边缘保护件10向车内侧弯曲而插入到余长吸收部70的插入口部74。如果考虑到在边缘保护件10中线束1向车内侧弯曲的情况,则优选大空间部26形成为在车内侧也比小空间部24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
余长吸收部70例如可以通过使夹具与在车门内面板105形成的孔部嵌合来进行固定。在图9和图10中,示出了在引导部72和容纳部76分别设置有夹具的余长吸收部70。在此,夹具例如是,具有从余长吸收部70的外周部突出的柱部、从柱部的末端部向外周侧伸出的卡定部、以及与卡定部隔开间隔地设置于柱部的基端部的碟形弹簧的结构。此外,余长吸收部70也可以通过螺纹止动、螺栓止动、双头螺栓止动或托架固定等固定于车门内面板105。而且,余长吸收部70也可以固定于门饰板106。
上述的余长吸收部70的形状是其一例,可以采用其他各种形状。即,余长吸收部70只要是具有通过容纳部76以具有能够迂回的空间的方式容纳从插入口部74插入的结束电线2的结构即可,可以考虑由车种决定的车门104的形状等来形成。而且,以余长吸收部70为与车门104分体设置的树脂成形品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不过余长吸收部70也可以是由车门内面板105和门饰板106的一部分构成的部分。
而且,在此,对余长吸收部70的插入口部74配置得比边缘保护件10的配置孔部22靠车内侧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不过并不限定于此。即,示出了在余长吸收部70的插入口部74配置于所述位置的情况下具有大空间部26的边缘保护件10能够发挥更为显著的效果。
上述线束布线结构部60可以将从车身101向车门104内布线的线束1、边缘保护件10以及余长吸收部70模块化而在车辆组装前进行组装。即,在线束1中的波纹管3的一方的端部附近的一部分安装边缘保护件10,并且将包括另一方的端部的一部分配置在余长吸收部70的第一部件76的引导部72内,而且,将从波纹管3的另一方的端部延伸出的结束电线2容纳在容纳部76内并从拉出口部78拉出。从拉出口部78拉出的结束电线2通过捆扎带92固定于拉出定位部79。
到此为止,对线束1沿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剖视视角的短边方向(车内外方向)弯曲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不过,在沿剖视视角的长边方向(上下方向)弯曲的情况下,通过使大空间部26采用在小空间部24的与插入方向S正交的剖视视角中的长边方向上比小空间部24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能够减轻线束1的弯曲变形所需的负荷,提高弯曲性能。
而且,对于将线束布线结构部60应用于作为前侧门的车门104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能够应用于后侧门等。在该情况下,在中立柱(前侧门和后侧门之间的立柱)和后侧门之间架设结束电线2。即,在中立柱形成贯通孔部,将边缘保护件10安装于此。
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布线结构部60,利用边缘保护件10将线束1支撑于车身101,该边缘保护件10具有大空间部26,该大空间部26具有在周向上至少在小空间部24的一侧比小空间部向外周侧扩张的内部空间,因此,线束1伴随着车门104的开闭动作等以比插入方向S车门104侧端部靠车身101侧的位置为基点在大空间部26内也弯曲。由此,能够减轻伴随着车门104的开闭动作的线束1的弯曲变形所需的负荷,从而能够提高弯曲性能。
而且,余长吸收部70的插入口部74在车门关闭的状态下设置于比边缘保护件10的配置孔部22靠车内侧,边缘保护件10的大空间部26形成为在车内外方向两侧比小空间部24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根据上述结构,在车门104关闭的状态下,在车内侧弯曲而被布线的线束1以比边缘保护件10的插入方向S车门104侧端部靠车身101侧的位置为基点在大空间部26内也平缓地弯曲,并在车门104打开操作时向车外侧更平缓地弯曲。
而且,大空间部26形成为在周向整体上比小空间部24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根据上述结构,线束1除了向车内外方向弯曲变形之外,在沿上下方向弯曲变形的情况下也更平缓地弯曲。
如上所述对该边缘保护件10和线束布线结构部60进行了详细说明,但上述说明在所有的方式中仅为示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可以认为没有被示例的无数变形例在没有超出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想到。
标号说明
1:线束
2:结束电线
10:边缘保护件
20:主体部
22:配置孔部
24:小空间部
26:大空间部
32:定位肋
34:按压部
35:按压面
42:前方卡定部
46:后方卡定部
60:线束布线结构部
70:余长吸收部
74:插入口部
101:车身
102:面板
103:贯通孔部
104:车门
110:分割部件
120:分割主体部
146:分割后方卡定部
A:组装方向
S:插入方向

Claims (9)

1.一种电线束保护件,在形成有使包括结束电线的线束通过的贯通孔部的面板部中安装于所述贯通孔部的开口边缘部,所述电线束保护件包括:
筒状的主体部,能够沿插入方向插入所述贯通孔部,且具有能够配置所述线束的配置孔部;以及
卡定结构部,形成为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部伸出的形状,并且能够在所述贯通孔部的贯通方向上与所述贯通孔部的开口边缘部卡定,
所述配置孔部具有:小空间部,形成为沿着所述线束的外周部的形状,并且能够在相对于中心轴的放射方向上将所述线束定位于所述贯通孔部;以及大空间部,设置于包括所述插入方向前端部和后端部的至少一方的部分,并且具有在周向上在所述小空间部的至少一侧比所述小空间部向外周侧扩张的内部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束保护件,其中,
所述大空间部形成为朝向所述插入方向前端部或后端部逐渐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束保护件,其中,
所述小空间部在主视视角中形成为在一个方向上长的形状,所述大空间部在主视视角中形成为在与所述小空间部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至少一侧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束保护件,其中,
所述大空间部形成为在周向整体上比所述小空间部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束保护件,其中,
还具备定位肋,所述定位肋从所述配置孔部的所述小空间部向内周侧突出且沿周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束保护件,其中,所述电线束保护件由沿组装方向接近而组装成筒状的一对分割部件构成,
所述各分割部件一体地形成有:分割主体部,形成所述主体部的一部分;分割卡定结构部,形成所述卡定结构部的一部分;以及按压部,在所述分割主体部中形成于所述分割卡定结构部的所述插入方向前方侧的部位,并且具有面向所述组装方向后方的按压面。
7.一种线束布线结构部,用于将包括结束电线的线束通过在车辆的车身中形成的贯通孔部而在所述车身和车门之间布线,该线束布线结构部包括:
所述线束;
电线束保护件,包括:筒状的主体部,沿插入方向插入所述贯通孔部且具有配置有所述线束的配置孔部;以及卡定结构部,形成为从所述主体部的外周部伸出的形状且能够在所述贯通孔部的贯通方向上与所述贯通孔部的开口边缘部卡定,所述配置孔部包括:小空间部,为沿着所述线束的外周部的形状;以及大空间部,设置于包括所述插入方向车门侧端部的部分,并且具有在周向上至少在所述小空间部的一侧比所述小空间部向外周侧扩张的内部空间;以及
余长吸收部,将所述线束中的在所述车门内布线的部分以具有能够迂回的空间的方式容纳。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束布线结构部,其中,
所述余长吸收部具有在所述车门关闭的状态下使所述线束插入的、比所述电线束保护件的所述配置孔部靠车内侧的插入口部,
所述电线束保护件的所述大空间部形成为在所述小空间部的车内外方向两侧比所述小空间部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束布线结构部,其中,
所述电线束保护件的所述大空间部形成为在周向整体上比所述小空间部向外周侧扩张的形状。
CN201280032999.7A 2011-08-29 2012-02-22 电线束保护件以及线束布线结构部 Pending CN10384321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85733A JP2013048509A (ja) 2011-08-29 2011-08-29 ハーネス保護具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配索構造部
JP2011-185733 2011-08-29
PCT/JP2012/054206 WO2013031260A1 (ja) 2011-08-29 2012-02-22 ハーネス保護具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配索構造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43213A true CN103843213A (zh) 2014-06-04

Family

ID=47755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32999.7A Pending CN103843213A (zh) 2011-08-29 2012-02-22 电线束保护件以及线束布线结构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315163B2 (zh)
JP (1) JP2013048509A (zh)
CN (1) CN103843213A (zh)
WO (1) WO2013031260A1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10760A (zh) * 2015-03-30 2015-07-29 桐城信邦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线束总成固定安装方法
CN106684774A (zh) * 2017-02-27 2017-05-17 长沙南车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波纹管用适配器
CN107444298A (zh) * 2016-04-15 2017-12-08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弯曲限制部件以及供电装置
CN109428297A (zh) * 2017-08-23 2019-03-05 圆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理线装置
CN109768658A (zh) * 2019-03-27 2019-05-17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引线固定夹紧装置的护线套及电机
CN110419084A (zh) * 2017-03-16 2019-11-0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线束固定用夹紧件设置夹具、线束组装用图板及线束的制造方法
CN111295811A (zh) * 2017-11-17 2020-06-16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支承构件、带支承构件线束及线束的支承构造
CN111688604A (zh) * 2019-03-13 2020-09-22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索环密封构造以及线束
CN114830474A (zh) * 2019-12-24 2022-07-29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布线构件及线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08249B2 (ja) 2013-07-04 2016-10-1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
CN104149718A (zh) * 2014-08-14 2014-11-19 张家港市汇琨电子制造有限公司 车辆线束安装支架
US10436442B2 (en) * 2015-10-28 2019-10-08 Noritz Corporation Exhaust tube holding member, exhaust structure for combus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stalling exhaust structure for combustion apparatus
JP6541034B2 (ja) * 2015-12-22 2019-07-1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スライド配線装置
US9944239B1 (en) 2017-05-19 2018-04-17 Newfrey Llc Fluid and dust resistant split grommet
JP6681417B2 (ja) * 2018-01-23 2020-04-1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と保護部材の連結構造
JP6854261B2 (ja) * 2018-06-22 2021-04-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
JP2019062738A (ja) * 2018-12-19 2019-04-1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
JP7167729B2 (ja) * 2019-01-21 2022-11-0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FR3095304B1 (fr) * 2019-04-16 2021-07-16 Renault Sas Passe-fil de porte modulaire pour véhicules automobiles
DE102020004934A1 (de) * 2020-08-13 2022-02-17 Auto-Kabel Management Gmbh Dichtung für ein elektrisches Kabel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85795A (en) * 1997-11-19 2000-07-11 Yazaki Corporation Corrugate tube fixing protector
US6092859A (en) * 1998-03-18 2000-07-25 Yazaki Corporation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door harness for vehicle
US20020000499A1 (en) * 2000-06-30 2002-01-03 Yazaki Corporation Fixing structure and fixing tool for corrugated tube and tool
JP2006131154A (ja) * 2004-11-08 2006-05-2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グロメットおよび該グロメットを用いたワイヤハーネスの配索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85209B2 (ja) 1994-11-10 2004-01-1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線保護部材
JP3892919B2 (ja) 1996-10-03 2007-03-1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2001332144A (ja) 2000-05-23 2001-11-3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電線接続体ホルダおよびストック台車
US7202415B2 (en) * 2004-10-20 2007-04-10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Wire harness construction
JP4985713B2 (ja) 2009-06-10 2012-07-2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線保持バー搬送装置及び電線セット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85795A (en) * 1997-11-19 2000-07-11 Yazaki Corporation Corrugate tube fixing protector
US6092859A (en) * 1998-03-18 2000-07-25 Yazaki Corporation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door harness for vehicle
US20020000499A1 (en) * 2000-06-30 2002-01-03 Yazaki Corporation Fixing structure and fixing tool for corrugated tube and tool
JP2006131154A (ja) * 2004-11-08 2006-05-2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グロメットおよび該グロメットを用いたワイヤハーネスの配索構造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10760A (zh) * 2015-03-30 2015-07-29 桐城信邦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线束总成固定安装方法
CN107444298A (zh) * 2016-04-15 2017-12-08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弯曲限制部件以及供电装置
CN107444298B (zh) * 2016-04-15 2020-08-04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弯曲限制部件以及供电装置
CN106684774A (zh) * 2017-02-27 2017-05-17 长沙南车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波纹管用适配器
CN106684774B (zh) * 2017-02-27 2018-03-20 长沙南车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波纹管用适配器
CN110419084A (zh) * 2017-03-16 2019-11-0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线束固定用夹紧件设置夹具、线束组装用图板及线束的制造方法
CN109428297A (zh) * 2017-08-23 2019-03-05 圆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理线装置
CN111295811A (zh) * 2017-11-17 2020-06-16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支承构件、带支承构件线束及线束的支承构造
CN111688604A (zh) * 2019-03-13 2020-09-22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索环密封构造以及线束
CN109768658A (zh) * 2019-03-27 2019-05-17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引线固定夹紧装置的护线套及电机
CN114830474A (zh) * 2019-12-24 2022-07-29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布线构件及线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48509A (ja) 2013-03-07
US20140332265A1 (en) 2014-11-13
US9315163B2 (en) 2016-04-19
WO2013031260A1 (ja) 2013-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43213A (zh) 电线束保护件以及线束布线结构部
US7297871B2 (en) Electric supply apparatus
JP5753169B2 (ja) 導電性フローティング式パイプ組付クリップ
US8772636B2 (en) Wire harness installation structure and wire harness-flattening band
US9488202B2 (en) Clip
CN103648846B (zh) 线束布线结构部
EP2987683B1 (en) Side airbag device
US20140196931A1 (en) Grommet
US7597345B1 (en) Structure for mounting curtain airbag
CN111316516A (zh) 线束保护器及线束组件
WO2013146345A1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511725B2 (en) Wiring harness wiring structure
US8895860B2 (en) Grommet
US8807592B2 (en) Interior paneling part with an airbag door-flap
CN103502054B (zh) 线束配线构造部
US10399532B2 (en) Fixing devices for a curtain air bag in a vehicle
JP5911023B2 (ja) 樹脂部材取付構造
JP2014099974A (ja) グロメット、およ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配索構造部
JP6841025B2 (ja) ピラーガーニッシュ取付構造及びテザークリップ
JP6766623B2 (ja) ピラーガーニッシュ取付構造及びテザークリップ
JP2012224261A (ja) ガーニッシュ取付装置
JP6593839B2 (ja)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構造
EP2703233A1 (en) Airbag device
JP2013248963A (ja) 車両内装部材
AU2014201993A1 (en) Vehicle seat cover having a catching arrange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604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