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17458A - 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17458A
CN103717458A CN201180072564.0A CN201180072564A CN103717458A CN 103717458 A CN103717458 A CN 103717458A CN 201180072564 A CN201180072564 A CN 201180072564A CN 103717458 A CN103717458 A CN 1037174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mentioned
side airbag
airbag apparatus
back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7256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原祐介
深渡濑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7174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74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60N2/5816Seat coverings attachments thereof
    • B60N2/5825Seat coverings attachments thereof by hooks, staples, clips, snap fastener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60N2/7011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of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shape, e.g. hammock-like, plastic shells, fabric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60N2/7094Upholstery sp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7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 B60R21/2171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ongated cylindrical or bottle-like inflators with a symmetry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main direction of bag deployment, e.g. extruded reaction cani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60N2002/5808Seat coverings comprising opening zones for airba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60R2021/2076Removable covers with tear sea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ir Bag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能够提高侧面气囊对乘客的初期约束性能,并且能够削减成本。树脂制的座椅靠背板(16)从座椅后方侧与座椅靠背框架(14)的侧框架(26)嵌合。在该座椅靠背板(16)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一体形成有收纳被固定于侧框架(26)的外侧面的侧面气囊装置(100)的壳体部(102)。通过壳体部(102)的侧壁部(102B)的存在,抑制侧面气囊(106)在膨胀初期朝座椅靠背外侧呈圆形地鼓起。

Description

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在侧面碰撞时使侧面气囊在侧门的车门内饰与落座乘客的侧部之间膨胀展开的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在该现有技术中,具备从车辆后方侧覆盖侧面气囊的一部分、且前侧敞开的支架。形成为如下构造:将该支架固定于座椅靠背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并且,座椅靠背板经由该支架固定于座椅靠背侧框架。并且,在从座椅侧面观察的情况下,气囊壳体的前端部位于相比座椅靠背板以及支架的前端部靠车辆前方侧的位置。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座椅靠背板经由支架固定于座椅靠背侧框架,因此座椅靠背板不会妨碍侧面气囊的展开。并且,能够通过利用支架引导侧面气囊朝车辆前方侧展开的功能。由此,侧面气囊的展开性提高,能够使侧面气囊朝车辆前方侧迅速展开。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8466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334527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09-30940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08-324372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0-241192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11-068197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的情况下,需要本来与侧面气囊装置无关的部件亦即支架,部件数量增加。并且,由于设置了支架,相应地,相对于包括侧面气囊装置以及座椅靠背板的座椅靠背侧框架的安装作业复杂化。此外,上述的部件数量的增加以及安装工时的复杂化导致成本上升。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提高侧面气囊对乘客的初期约束性能、且能够削减成本的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具有:座椅靠背框架,该座椅靠背框架具备左右一对侧框架,并且构成座椅靠背的骨架部件;侧面气囊装置,该侧面气囊装置配置于与车体侧部对置配置的一方的上述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且在侧面碰撞时使侧面气囊朝座椅前方侧膨胀展开;树脂制的座椅靠背板,该座椅靠背板配置于座椅靠背的背面侧,且固定于上述左右一对侧框架;座椅靠背衬垫,该座椅靠背衬垫配置于上述座椅靠背板的前面侧,且该座椅靠背衬垫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配置于上述侧面气囊装置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以及纵壁部,该纵壁部与上述座椅靠背板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为一体或者一体地设置于上述座椅靠背板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该纵壁部在上述座椅靠背衬垫的侧部的内侧、且沿着呈折叠状态的上述侧面气囊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在座椅前后方向以及座椅上下方向延伸,限制上述侧面气囊朝座椅宽度方向外侧鼓起。
对于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在技术方案1中,上述纵壁部一体地形成于上述座椅靠背板,且兼作为至少收纳呈折叠状态的上述侧面气囊的气囊壳体。
对于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在技术方案1或2中,上述侧面气囊装置固定于上述座椅靠背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此外,上述座椅靠背板从座椅靠背框架的后方侧进行安装,以便从座椅后方侧覆盖上述侧面气囊装置,并且,上述座椅靠背板固定于上述左右一对座椅靠背侧框架。
对于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在技术方案1或2中,上述座椅靠背板从座椅前方侧与上述座椅靠背框架嵌合而固定于上述左右一对座椅靠背侧框架,并且,在上述座椅靠背板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设置有俯视观察呈座椅前方侧敞开的U字状的壳体部,此外,上述侧面气囊装置固定于上述壳体部的后壁部。
对于技术方案5所涉及的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在技术方案2~4的任意一项中,在上述纵壁部的下端部连接有底壁部,该底壁部一体地形成于上述座椅靠背板,且沿与上述纵壁部交叉的方向延伸设置。
对于技术方案6所涉及的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在技术方案5中,上述侧面气囊装置构成为包括充气机,该充气机形成为圆筒状,且在下端部具备向呈折叠状态的侧面气囊供给气体的气体喷出部,上述侧面气囊装置配设在上述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的从高度方向中间部到下端部为止的范围。
对于技术方案7所涉及的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在技术方案1~6的任意一项中,上述侧面气囊由设置于内部的分隔壁划分成与上述气体喷出部在座椅前后方向对置配置并约束落座乘客的腰部的下方腔室、和约束落座乘客的胸部的上方腔室。
根据技术方案1,当发生侧面碰撞时,侧面气囊装置的侧面气囊朝座椅前方侧膨胀展开。此时,侧面气囊无法向座椅靠背侧框架侧鼓起,相应地,侧面气囊欲一边将座椅靠背衬垫的侧部朝座椅宽度方向外侧推开一边鼓起。
在此,在本技术方案中,纵壁部与座椅座椅靠背板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为一体或者一体地设置于座椅座椅靠背板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该纵壁部在座椅靠背衬垫的侧部的内侧、且沿着呈折叠状态的侧面气囊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在座椅前后方向以及座椅上下方向延伸。因此,借助纵壁部的刚性来限制侧面气囊朝座椅宽度方向外侧鼓起。因而,能够有效地抑制侧面气囊一边将座椅靠背衬垫的侧部压溃一边呈圆形地鼓起的现象。结果,侧面碰撞时侧面气囊向座椅前方侧迅速地膨胀展开。
并且,纵壁部与座椅靠背板为一体或者一体地设置于座椅靠背板,因此部件数量不会增加,并且安装工时也不会复杂化。
根据技术方案2,纵壁部兼作为至少收纳侧面气囊的气囊壳体,因此能够取消另外独立形成的气囊壳体。
根据技术方案3,侧面气囊装置固定于座椅靠背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在本技术方案中,以此为前提,座椅靠背板从座椅靠背框架的后方侧进行安装,以便从座椅后方侧覆盖侧面气囊装置,并且,座椅靠背板固定于左右一对座椅靠背侧框架。
根据技术方案4,在座椅靠背板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设置有俯视观察呈座椅前方侧敞开的U字状的壳体部,侧面气囊装置预先安装于该壳体部。随后,座椅靠背板从座椅前方侧与座椅靠背框架嵌合,座椅靠背板被固定于左右一对座椅靠背侧框架。
在此,若侧面气囊朝座椅前方侧膨胀展开,则此时的反作用力朝座椅后方侧(即座椅靠背板与座椅靠背侧框架更牢固地嵌合的方向)发挥作用。
根据技术方案5,在纵壁部的下端部连接有底壁部,该底壁部一体地形成于座椅靠背,并且沿与纵壁部交叉的方向延伸设置,因此纵壁部的下端部被底壁部加强。因此,侧面气囊展开时的压力作用于纵壁部时的纵壁部的变形耐力升高。结果,能够更有效地抑制侧面气囊展开时侧面气囊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鼓起。
根据技术方案6,由于如上所述在纵壁部的下端部设置有底壁部,因此在侧面气囊展开时侧面气囊不会向底壁部的下方鼓起。因此,无需利用座椅靠背衬垫填补底壁部的下方空间。结果,如本技术方案那样能够将侧面气囊装置的整体配设在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的从高度方向中间部到下端部为止的范围。若将侧面气囊装置配设于该范围,则与将侧面气囊装置配设于相比该范围靠座椅上方侧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充气装置的气体喷出部与落座乘客的腰部之间的距离变近。
根据技术方案7,虽然侧面气囊由设置于内部的分隔壁划分成约束落座乘客的腰部的下方腔室与约束落座乘客的胸部的上方腔室,但由于下方腔室与充气装置的气体喷出部在座椅前后方向对置配置,因此能够使下方腔室更迅速地膨胀展开。
如上所述,技术方案1所涉及的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具有能够提高侧面气囊对乘客的初期约束性能、且能够削减成本的优异效果。
对于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与具备独立的气囊壳体的情况相比,具有能够削减部件数量进而削减成本的优异效果。
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具有无需变更以往的带座椅靠背板的车辆用座椅的安装顺序即可搭载侧面气囊装置的优异效果。
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具有能够防止侧面气囊展开时座椅靠背板从座椅靠背侧框架脱落的优异效果。
技术方案5所涉及的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具有侧面碰撞时能够使侧面气囊在车体侧部与落座乘客的侧部之间更迅速地展开的优异效果。
技术方案6所涉及的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具有能够提高相对于座椅靠背的侧面气囊装置的布局自由度、且能够进一步提高相对于落座乘客的腰部的初期约束性能的优异效果。
技术方案7所涉及的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具有能够格外提高相对于落座乘客的腰部的初期约束性能的优异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将在图1所示的座椅靠背框架安装有树脂弹簧一体座椅靠背板的状态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3是将图1所示的座椅靠背的安装状态放大示出的放大俯视剖视图(沿着图2的3-3线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图1所示的座椅靠背的安装状态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5是示出从座椅后方侧观察图3所示的座椅靠背板的壳体部附近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示出侧面气囊装置刚刚工作后的状态的、与图3对应的放大俯视剖视图。
图7是将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局部切除并示出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与图7对应的局部切除侧视图。
图9是示出沿着图8的9-9线剖切后的状态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10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与图3对应的放大俯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图7对本发明的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这些图中适当标出的箭头前(FR)表示车辆前方侧,箭头上(UP)表示车辆上方侧,箭头内(IN)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整体结构>
如图1~图4所示,车辆用座椅10由供乘客落座的座椅坐垫11(参照图4)、由该座椅坐垫11的后端部支承为能够倾倒的座椅靠背12、以及由座椅靠背12的上端部支承为能够上下移动的头枕13(参照图7)构成。另外,在图1以及图2中省略侧面气囊装置100的图示。
如图1所示,上述座椅靠背12由构成座椅靠背12的骨架部件的金属制的座椅靠背框架14、从座椅后方侧装配于座椅靠背框架14的树脂弹簧一体座椅靠背板(以下简称为“座椅靠背板”)16、构成座椅靠背12的缓冲材料并且从座椅靠背板16的前面侧安装而由座椅靠背框架14支承的座椅靠背衬垫18、覆盖座椅靠背衬垫18的主要是前表面的罩(表皮)20、以及用于将罩20安装于座椅靠背板16的纵向安装部件22和横向安装部件24构成。以下对各构成要素进行详细说明。
<座椅靠背框架14的结构>
座椅靠背框架14形成为从正面观察(指从车辆的正面观察的情况。以下,假设车辆的朝向与车辆用座椅10的朝向相同来进行说明)呈矩形框状。具体地说,座椅靠背框架14由在座椅宽度方向对置配置的左右一对侧框架26、将左右的侧框架26的上端部彼此连接的倒U字状的上部框架28、以及将左右的侧框架26的下端部彼此在车宽方向连接的下部框架30构成。上述座椅靠背框架14的包括上部框架28在内的四个部件全部通过冲压成形制作,但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框架构造。例如,可以仅上部框架由弯曲成倒U字状的管材构成,也可以上部框架和左右一对侧框架由从正面观察弯曲成倒U字状的一个管材构成。
其次,对上述左右的侧框架26的截面构造进行说明。如图1~图3所示,侧框架26由侧壁部26A、前壁部26B、以及后壁部26C构成。单独观察侧框架26,侧框架26形成为在俯视剖视图中呈大致C字状,按照左右一对观察侧框架26,侧框架26形成为在俯视剖视图中呈在座椅宽度方向对置的内侧开口的开截面形状。此外,当在俯视剖视图中观察的情况下,侧框架26的侧壁部26A由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部26A1、和从该前部26A1的后端部朝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地弯曲的后部26A2构成。并且,在从侧面观察的情况下,侧壁部26A形成为整体上随着从下端部趋向上端部而宽度(座椅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变窄。并且,在侧壁部26A,上下离开地形成有用于安装后述的座椅靠背板16的多个安装孔32(参照图1)。前壁部26B从侧壁部26A的前端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垂直地折弯,进而其内端部稍微向斜后方折弯。并且,后壁部26C从侧壁部26A的后部26A2的后端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折弯。但是,以上说明的侧框架26的截面形状只不过为一例。因此,也可以使用其他截面形状的侧框架。
<座椅靠背板16的结构>
其次,对构成车辆用座椅10的主要部分的座椅靠背板16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图4(特别是图1~图3)所示,座椅靠背板16具备:形成为板状且配置于座椅靠背框架14的背面侧的靠背板部36;以及在该靠背板部36的前面侧与该靠背板部36离开配置、并且因作用有朝向座椅后方侧的负载而朝负载作用方向弹性变形的靠背弹簧部38,该座椅靠背板16由树脂材料构成。
靠背板部36由形成为比座椅靠背框架14小一圈的板主体40、和在该板主体40的外部局部立起设置的规定高度的周壁部41。如图3所示,在周壁部41的后端部形成有卡止槽42,缝制于后述的罩侧部78的后端侧的末端部的卡止片80卡止于该卡止槽42。
另一方面,靠背弹簧部38由配置于靠背板部36的下部侧的下侧靠背弹簧部44、和配置于靠背板部36的上部侧的上侧靠背弹簧部46构成。另外,上侧靠背弹簧部46配置在相对于下侧靠背弹簧部44在座椅靠背高度方向上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
下侧靠背弹簧部44具备在座椅靠背高度方向分上下三段平行配置的3根下侧靠背弹簧主体部48,支承落座乘客的腰部。另外,下侧靠背弹簧部44由几根下侧靠背弹簧主体部48构成是任意的,可根据与所要求的缓冲性能之间的关系适当变更。因而,可以加宽下侧靠背弹簧部的上下宽度而形成为1根,也可以相反形成为2根或4根以上的多根。
下侧靠背弹簧主体部48的俯视剖视形状形成为波浪状,通过作用有朝靠背板部36侧(座椅后方侧)的负载,波浪状部分48A伸长,由此,下侧靠背弹簧主体部48朝负载作用方向亦即靠背板部36侧挠曲变形(弹性变形)。另外,在下侧靠背弹簧主体部48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48B(参照图2)的附近一体地形成有用于安装罩20的后述的纵向树脂爪部58,在形成有该纵向树脂爪部58的范围,并未形成波浪状部分48A。
如图3所示,上述的靠背板部36配置于在下侧靠背弹簧部44的车辆后方侧与该下侧靠背板部44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即,在下侧靠背弹簧部44与靠背板部36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52。下侧靠背弹簧主体部48能够在该间隙52的范围内弹性变形。即,靠背板部36作为将下侧靠背弹簧部44的挠曲量限制在规定量以下的限制部件发挥功能。
上侧靠背弹簧部46基本上以与下侧靠背弹簧部44同样的方式构成,具备上侧靠背弹簧主体部54。进而,在上侧靠背弹簧主体部54形成有当作用有朝向靠背板部36侧(座椅后方侧)的负载时伸长从而挠曲变形(弹性变形)的波浪状部分54A。此外,在上侧靠背弹簧主体部54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54B(参照图2)一体地形成有纵向树脂爪部58,此外在长边方向的两端部54B与中央部一体地形成有横向树脂爪部60。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靠背弹簧部46由一段(1根)构成,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由多段(多根)构成,也可以采用从靠背板部36的上部到下部等间隔地设置多段(多根)靠背弹簧部的结构。
上述下侧靠背弹簧主体部48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48B以及上侧靠背弹簧主体部54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54B与靠背板部36的周壁部41的前端部的内侧面连接。
并且,如图1~图3(特别是图3)所示,在上述靠背板部36的两侧部一体地形成有左右一对固定部50。该左右一对固定部50配置在左右的侧框架26的侧壁部26A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因而,该座椅靠背板16能够从座椅后方侧与座椅靠背框架14嵌合。并且,在左右的固定部50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面立起设置有未图示的树脂夹箍,该树脂夹箍插入至形成于上述的侧框架26的侧壁部26A的安装孔32(参照图1)。由此,座椅靠背板16被固定于座椅靠背框架14的左右的侧框架26。另外,将座椅靠背框架16固定于侧框架26的固定部件并非必须是树脂夹箍,可以应用各种方式,如用铆钉、螺杆、螺钉或者螺栓与焊接螺母等紧固件紧固的结构,或用构造用粘接粘合的结构等。
<座椅靠背衬垫18的结构>
如图1所示,座椅靠背衬垫18大致由衬垫中央上部62、衬垫中央下部64、左右一对衬垫侧部66构成。另外,座椅靠背衬垫18由聚氨酯泡沫等制作。
如图4所示,衬垫中央上部62的纵截面形状形成为上下左右朝向颠倒的大致J字状。该衬垫中央上部62从座椅靠背上方侧卡止于座椅靠背框架14的上部框架28。衬垫中央下部64的纵截面形状形成为左右朝向颠倒的大致J字状。并且,衬垫中央下部64形成为下部比上部朝车辆前方侧呈凸弯曲形状地鼓起的形状。该衬垫中央下部64从座椅靠背下方侧卡止于将侧框架26的下端部彼此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连结的连杆68。另外,连杆68在座椅靠背框架14的下部框架30的前方侧与该下部框架30平行配置。
并且,衬垫侧部66的横截面形状呈大致C字状。该衬垫侧部66以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卷绕在装配有固定部50的状态的侧框架26的方式装配。另外,衬垫侧部66形成为下部比上部朝车辆前方侧呈凸弯曲形状地鼓起的形状,并且形成比衬垫中央上部62以及衬垫中央下部64还朝车辆前方侧鼓出以便确保相对于乘客的侧方支持性的形状。并且,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衬垫侧部66,因配设有后述的侧面气囊装置100的关系而厚度薄(参照图3)。在纵剖视图中,上述的座椅靠背板16从衬垫中央上部62的背面侧下端部62A一直配设至衬垫中央下部64的背面侧上端部64A。
并且,如图1所示,在上述衬垫中央上部62与衬垫中央下部64之间形成有罩勾挂用的横向狭缝70。此外,在衬垫中央上部62、衬垫中央下部64与衬垫侧部66之间分别形成有左右一对罩勾挂用的纵向狭缝72。横向狭缝70以及纵向狭缝72的狭缝宽度设定成后述的纵向安装部件22以及纵向安装部件24能够插通的长度。并且,这些横向狭缝70以及纵向狭缝72均形成为直线状,沿座椅靠背衬垫18的厚度方向(也是座椅前后方向)贯通座椅靠背衬垫18。
<罩20及其安装构造>
如图1所示,罩20形成为能够从正面侧覆盖座椅靠背衬垫18的大小。并且,罩20与上述座椅靠背衬垫18的分割结构相对应地具备罩中央上部74、罩中央下部76、以及左右一对罩侧部78。
上述罩20使用纵向安装部件22、横向安装部件24、纵向树脂爪部58、横向树脂爪部60以及外周卡止部80安装于座椅靠背板16。
纵向安装部件22由形成为带状的安装部件主体22A、和设置在安装部件主体22A的一方的侧缘且形成为大致楔状的树脂制的卡合部22B构成。安装部件主体22A由与罩20相同的柔软部件构成,其全长设定为能够架设在形成于上侧靠背弹簧主体部54的后述的纵向树脂爪部58与形成于一个或者两个以上下侧靠背弹簧主体部48的后述的纵向树脂爪部58的长度。安装部主体22A的另一方侧缘通过嵌件成型埋设于卡合部22B的中心部。由此,安装部件主体22A与卡合部22B一体化。上述安装部件主体22A的另一方的侧缘通过缝制被预先安装于罩中央上部74、罩中央下部76以及罩侧部78。另外,在图1中,使纵向安装部件22(以及横向安装部件24)与罩20离开而进行描绘,但实际纵向安装部件22(以及横向安装部件24)预先安装于罩20的背面侧。
上述纵向安装部件22在插通座椅靠背衬垫18的纵向狭缝70后,与靠背弹簧部38的纵向树脂爪部58弹性接合。纵向树脂爪部58与下侧靠背弹簧主体部48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48B以及上侧靠背弹簧主体部54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54B一体形成。纵向树脂爪部58形成为以座椅靠背高度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细长突起状。进而,使纵向安装部件22的卡合部22B按照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的顺序与靠背弹簧部38的纵向树脂爪部58依次弹性卡合,由此形成为罩中央上部74、罩中央下部76与罩侧部78的边界部分被拉入座椅靠背板16并卡止于该座椅靠背板16的结构。
如图1以及图4所示,横向安装部件24在以座椅宽度方向作为长边方向配置这点上与以座椅靠背高度方向作为长边方向配置的纵向安装部件22不同,除此以外的结构与纵向安装部件22以相同方式构成。即,横向安装部件24也由与纵向安装部件22同样形成为带状的安装部件主体24A、和设置在安装部件主体24A的一方的侧缘且形成为大致楔状的树脂制的卡合部24B构成。并且,安装部件主体24A的另一方的侧缘通过缝制被预先安装于罩中央上部74、罩中央下部76。另一方面,横向树指爪部60与纵向树脂爪部58以相同方式构成。进而,如图4所示,在使横向安装部件24插通于座椅靠背衬垫18的横向狭缝70内后,使卡合部24B与靠背弹簧部38的横向树脂爪部60依次弹性卡合,由此形成为罩中央上部74与罩中央下部76的边界部分被拉入座椅靠背板16侧并卡止于该座椅靠背板16的结构。即,在横向安装部件24与纵向安装部件22,罩20的拉入方向相差90度。
此外,如图3以及图4所示,罩在20的外部局部的适当位置通过缝制等安装有前端部形成为箭镞(箭头)形状的外周卡止部80。该外周卡止部80深深地插入于靠背板部36的卡止槽42内,由此,罩20的外部局部卡止于靠背板部36。
<侧面气囊装置100的壳体部102的构造>
其次,使用图1~图3以及图5等对本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所涉及的侧面气囊装置100的壳体部102的构造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最初对侧面气囊装置100的构造进行概叙。如图3以及图7所示,侧面气囊装置100具备气囊模块108,气囊模块108构成为包括:在侧面碰撞时工作而产生气体的充气装置104、以包围该充气装置104的方式配置的筒状的扩散器105、以及以覆盖充气装置104以及扩散器105的方式折叠的侧面气囊106。
充气装置104形成为两端部被封闭的圆筒形状。在充气装置104的轴向上端部的轴心部连接有用于对未图示的引爆管(点火装置)通电的连接器。并且,在充气装置104的轴向下端部以与该充气装置104同轴的方式突出形成有气体喷出部104A,在该气体喷出部104A形成有多个气体喷出孔。此外,在充气装置104的内部配设有点火剂、传火剂、气体发生剂、冷却液、过滤器等功能部件,当引爆管被通电时,气体发生剂燃烧而产生大量的气体。另外,除了使用封入有气体发生剂的类型的充气机之外,也可以使用封入有高压气体的类型的充气机。
上述充气机104插入于形成为多边形状的金属制的扩散器105的内部。在充气装置104插入于扩散器105的内部的状态下,将扩散器105的外周部朝径方向内侧敛缝,由此,扩散器105与充气装置104一体化。由此,从充气装置104的气体喷出部104A的多个气体喷出孔喷出的气体被扩散器105整流。在该扩散器105的外部局部立起设置有上下一对双头螺栓110(参照图3)。
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在侧面气囊106的内部设置有将该侧面气囊106在高度方向上分隔成两部分的分隔壁112。通过设置该分隔壁112,侧面气囊106具备设置在分隔壁112的下方并约束落座乘客的腰部的下方腔室106A、和设置在分隔壁112的上方并约束落座乘客的胸部的上方腔室106B。另外,在分隔壁112形成有连通上方腔室106B与下方腔室106A的未图示的连通孔。
包括上述充气装置104、扩散器105以及侧面气囊106的气囊模块108被固定于配置在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侧框架26。具体地说,形成于扩散器105的上述一对双头螺栓110插通于形成在该侧框架26的侧壁部26A的后部26A2的一对螺栓插通孔,且在双头螺栓110螺合有螺母114,由此,侧面气囊装置100被固定于该侧框架26。
在此,如图1~图3以及图5所示,在上述座椅靠背板16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沿座椅高度方向一体地形成有壳体部102。具体地说,壳体部102形成为在俯视剖视图中呈L字状,具有:从周壁部41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后壁部102A、从该后壁部102A的外侧的端部向座椅前方侧弯曲的作为纵壁部的侧壁部102B、以及连接上述后壁部102A的上端部与侧壁部102B的上端部的顶壁部102C(参照图2)。如图2所示,顶壁部102C从配置于座椅靠背板16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固定部50的下端部一体形成。
在座椅靠背板16的安装状态下,在壳体部102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侧框架26之间形成有规定宽度的收纳空间116。进而,侧面气囊装置100的气囊模块108被收纳于该收纳空间116。如图3所示,在安装状态下,壳体部102的侧壁部102B配置在气囊模块108的折叠的侧面气囊106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面。另外,在壳体部102的侧壁部102B的更外侧配设有座椅靠背衬垫18的衬垫侧部66。并且,在壳体部102的外侧配设有衬布120。衬布120的内侧的端部120A固定于侧框架26的后壁部26C。并且,衬布120的外侧的端部120B经过壳体部102的侧壁部102B以及座椅靠背衬垫18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被缝制于罩侧部78的前端侧的末端部。
在采用上述结构的壳体部102的车辆用座椅10中,壳体部102本身兼作为收纳气囊模块108的以往使用的金属制的模块壳体。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使用金属制的模块壳体。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
其次,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上述结构的车辆用座椅10中,在将座椅靠背板16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14之前,在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侧框架26的规定位置安装侧面气囊装置100。具体地说,从气囊模块108的扩散器105突出的双头螺栓110插入于形成在侧框架26的螺栓插通孔,并与螺母114螺合,由此,侧面气囊装置100被固定于侧框架26。
接着,座椅靠背板16从座椅后方侧被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14。具体地说,将左右的固定部50配置于左右的侧框架26的外侧,并将未图示的树脂夹箍插入于侧框架26的安装孔32。由此,座椅靠背板16被固定于座椅靠背框架14的侧框架26。此时,侧面气囊装置100被收纳于座椅靠背板16的壳体部102的内侧。由此,壳体部102的侧壁部102B以与气囊模块108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抵接的状态配置。随后,从座椅前方侧覆盖座椅靠背衬垫18,并且将罩20覆盖于座椅靠背衬垫18的表面。另外,由于衬布120的外侧的端部120B被预先缝制于罩侧部72,因此当覆盖罩20时,衬布120的内侧的端部120A被固定于侧框架26的后壁部26C。
以上述方式组装的座椅靠背1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座椅坐垫11的后端部,从而形成车辆用座椅10。当乘客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0时,经由罩20以及座椅靠背衬垫18对靠背弹簧部38输入朝向座椅后方侧的负载。因此,下侧靠背弹簧主体部48以及上侧靠背弹簧主体部54朝负载作用方向亦即座椅靠背后方侧挠曲变形。并且,此时的负载由固定部50传递至左右的侧框架26,因此产生从侧框架26朝向座椅前方侧的反作用力。
这样,当从乘客对靠背弹簧部38输入有负载时,靠背弹簧部38白身挠曲变形,有助于确保座椅靠背12的缓冲性,负载本身传递至左右的侧框架26而由左右的侧框架26进行支承。结果,能够充分确保座椅靠背12的缓冲性能。并且,由于靠背弹簧部38为树脂制且与靠背板部36一体设置,因此,与利用金属制的座椅靠背弹簧构成靠背弹簧部38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部件数量以及安装工时。结果,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充分确保座椅靠背12的缓冲性能,并且能够实现进一步的轻量化以及低成本化。
当具备以上述方式安装的车辆用座椅10的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或者侧翻时,侧面气囊装置100的充气装置104工作。因此,从充气装置104下端部的气体喷出部104A喷出气体,并由扩散器105整流,而后气体流入折叠状态的侧面气囊106内。由此,如图6所示,侧面气囊106开始膨胀,使衬垫侧部66断裂,并且此时的膨胀压力经由衬布120作为拉伸力集中作用于罩侧部78的表层开裂部122。结果,表层开裂部122开裂,侧面气囊106朝座椅前方侧膨胀展开。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侧面气囊106的内部配设有分隔壁112,因此容量少的下方腔室106A比容量多的上方腔室106B更先完成膨胀,落座乘客的腰部最早被约束。接着,上方腔室106B的膨胀完成,落座乘客的胸部被约束。并且,靠背内压力在下方腔室106A比在上方腔室106B高。
在此,当侧面气囊106朝座椅前方侧膨胀展开时,侧面气囊106不会向侧框架26侧鼓起,相应地,在将座椅靠背衬垫18的衬垫侧部66的外侧部66A(参照图6)朝座椅宽度方向外侧推开而呈圆形地鼓起后朝座椅前方侧膨胀。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座椅靠背板16一体地形成有壳体部102,并将其侧壁部102B配置在衬垫侧部66的外侧部66A的更内侧,因此侧面气囊106朝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鼓起借助侧壁部102B的刚性而被限制。因而,能够有效地抑制侧面气囊106一边将衬垫侧部66的外侧部66A压溃一边呈圆形地鼓起的现象。结果,根据本实施方式,侧面碰撞时侧面气囊106迅速地朝座椅前方侧膨胀展开。
并且,由于壳体部102的侧壁部102B一体地设置于座椅靠背板16,因此部件数量不会增加,并且安装工时也不会复杂化。
结果,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高侧面气囊106对乘客的初期约束性能,并且能够削减成本。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壳体部102的侧壁部102B兼作为气囊壳体,因此能够取消另外独立形成的金属制的气囊壳体。结果,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具有独立的金属制的气囊壳体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部件数量乃至成本。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面气囊装置100被固定于侧框架26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以此作为前提,座椅靠背板16从座椅靠背框架26的后方侧进行安装,以便从座椅后方侧覆盖侧面气囊装置100,并且座椅靠背板固定于左右一对侧框架26。结果,无需变更现有的带座椅靠背板的车辆用座椅的安装步骤就能够搭载侧面气囊装置100。
〔第2实施方式〕
其次,使用图8以及图9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8、图9所示,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壳体部130不仅具备作为纵壁部的侧壁部130A,还具备底壁部130B。如图9所示,底壁部130B从侧壁部130A的下端部朝座椅宽度方向内侧成直角地延伸设置,且其前端部130C朝座椅上方侧弯曲。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壳体部130也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壳体部102同样具备后壁部以及顶壁部。因而,壳体部130形成为座椅前方侧以及座椅宽度方向内侧敞开的薄型的箱体形状。进而,在侧面气囊装置132的安装状态下,壳体部130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开口由侧框架26的侧壁部26A的后部26A2封闭。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壳体部130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一体地形成于座椅靠背板16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
并且,如图8所示,通过采用上述结构,本实施方式的侧面气囊装置132配设于相比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侧面气囊装置100靠座椅下方侧、即座椅靠背12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的从高度方向中间部到下端部为止的范围。更具体地说,在配设于座椅斗座134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树脂制的座椅侧遮板136的上面,壳体部130的底壁部130B以与该座椅侧遮板136抵接或者接近的状态配置。另外,图8中以双点划线示出的是通常的侧面气囊装置138的配设位置。
(作用·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沿袭了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因此能够得到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壳体部130具有底壁部130B,因此侧壁部130A被底壁部130B加强。因此,侧面气囊140展开时的压力作用于侧壁部130A时的侧壁部130A的变形耐力升高。结果,能够更有效地抑制侧面气囊140展开时侧面气囊140朝座椅宽度方向外侧鼓起的情况。结果,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侧面碰撞时能够使侧面气囊140在车门内饰与落座乘客的侧部之间更迅速地展开。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侧壁部130A的下端部设置有底壁部130B,因此当侧面气囊140展开时侧面气囊140不会朝相比底壁部130B靠下方的位置鼓起。因此,无需像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那样,为了防止展开的侧面气囊106的一部分进入存在于折叠状态的侧面气囊106的下方的高度h的空间(参照图7)导致侧面气囊106的展开延迟而利用衬垫侧部66填补该空间。结果,如上所述能够将侧面气囊装置132的整体配设在座椅靠背12的衬垫侧部66的从高度方向中间部到下端部为止的范围。若将侧面气囊装置132配设于该范围,则与将侧面气囊装置138配设于相比该范围靠座椅上方侧的位置的情况(参照图8的双点划线)相比,充气装置104的气体喷出部104A与落座乘客的腰部之间的距离变近。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侧面气囊140由设置在其内部的分隔壁划分成约束落座乘客的腰部的下方腔室与约束落座乘客的胸部的上方腔室,但由于下方腔室与充气装置104的气体喷出部104A在座椅前后方向对置配置,因此能够使下方腔室更迅速地膨胀展开。
结果,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针对落座乘客的腰部的初期约束性能,并且能够实现侧面气囊装置132的下方配置,在此意义上能够提高相对于座椅靠背12的侧面气囊装置132的布局自由度。
〔第3实施方式〕
其次,使用图10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等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10所示,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在座椅靠背板150从座椅前方侧与左右一对侧框架26嵌合而固定的构造中,一体地设置有收纳侧面气囊装置132的壳体部152。
具体地说,在座椅靠背板150的两侧部,分别一体地形成有在俯视剖视图中形成为座椅后方侧敞开的U字状的固定部154。该固定部154从座椅前方侧与侧框架156的前壁部156B嵌合,且在侧壁部156A被固定。进而,在左右的固定部154中的、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固定部154,一体地形成有在俯视剖视图中呈座椅前方侧敞开的U字状的壳体部152。壳体部152构成为包括:左右一对侧壁部152A、152B以及在座椅宽度方向上将侧壁部152A、152B的后端部彼此连接的后壁部152C。其中的侧壁部152B相当于本发明的纵壁部。另外,优选壳体部152具有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顶壁部102C以及在第2实施方式说明了的底壁部130B中的至少一方,但也并非必须具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侧壁部152B的刚性,只要在侧壁部152B与后壁部152C的接合部形成肋、或加厚侧壁部152B的板厚等即可。
(作用·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沿袭了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因此能够得到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座椅靠背板150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设置有在俯视剖视图中呈座椅前方侧敞开的U字状的壳体部152,侧面气囊装置132被预先安装于该壳体部152。随后,座椅靠背板150从座椅前方侧与座椅靠背框架14嵌合,座椅靠背板150被固定于左右一对侧框架26。
在此,当侧面气囊140朝座椅前方侧膨胀展开时,此时的反作用力朝座椅后方侧(即座椅靠背板150与侧框架26更牢固地嵌合的方向)发挥作用。结果,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防止侧面气囊140展开时座椅靠背板150从侧框架26脱落。
〔上述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例如第1实施方式中,将树脂制的靠背板部36与树脂制的靠背弹簧部38形成一体,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树脂制的靠背板部一体地设置树脂制的靠背弹簧部。即,可以分别制作靠背板部与靠背弹簧部,并通过熔敷等使两者一体化。此外,也可以将构成靠背弹簧部的靠背弹簧主体部与固定部制作成不同部件,然后通过熔敷等一体化。进一步补充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例如第1实施方式中,将固定部50作为靠背弹簧部38侧的构成要素进行了说明,但即便将固定部50视为靠背板部36侧的构成要素,上述解释本身也不存在问题。这是因为:在座椅靠背板的完成品状态下,将固定部这样的构成要素归于靠背弹簧部侧、还是归于靠背板部侧,只不过是如何进行划分的问题。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例如第1实施方式中,将壳体部102一体地形成于座椅靠背板16,但并不局限于此,可以将壳体部与座椅靠背板分体形成,并通过热熔敷等一体化。这点在第2实施方式以及第3实施方式中也同样适用。
此外,对于与本发明的纵壁部相当的壳体部102的侧壁部102B(第1实施方式)、壳体部130的侧壁部130A(第2实施方式)、壳体部152的侧壁部152B(第3实施方式),只要是在呈折叠状态的侧面气囊106、140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沿座椅前后方向以及座椅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在侧面气囊106、140膨胀展开时限制侧面气囊106、140朝座椅宽度方向外侧鼓起的部分即可。因而,在座椅(车辆)侧视图中,并非必须使壳体部的侧壁部(纵壁部)覆盖呈折叠状态的侧面气囊的全部。并且,如上所述,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本发明中包含下述结构,即:具备沿着侧面气囊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在座椅前后方向以及座椅上下方向延伸、限制侧面气囊朝座椅宽度方向外侧鼓起的纵壁部,因此,与该纵壁部相当的部分是否构成气囊壳体均无妨。

Claims (7)

1.一种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上述车辆用座椅具有:
座椅靠背框架,该座椅靠背框架具备左右一对侧框架,并且构成座椅靠背的骨架部件;
侧面气囊装置,该侧面气囊装置配置于与车体侧部对置配置的一方的上述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且在侧面碰撞时使侧面气囊朝座椅前方侧膨胀展开;
树脂制的座椅靠背板,该座椅靠背板配置于座椅靠背的背面侧,且固定于上述左右一对侧框架;
座椅靠背衬垫,该座椅靠背衬垫配置于上述座椅靠背板的前面侧,且该座椅靠背衬垫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配置于上述侧面气囊装置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以及
纵壁部,该纵壁部与上述座椅靠背板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为一体或者一体地设置于上述座椅靠背板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该纵壁部在上述座椅靠背衬垫的侧部的内侧、且沿着呈折叠状态的上述侧面气囊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在座椅前后方向以及座椅上下方向延伸,限制上述侧面气囊朝座椅宽度方向外侧鼓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上述纵壁部一体地形成于上述座椅靠背板,且兼作为至少收纳呈折叠状态的上述侧面气囊的气囊壳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上述侧面气囊装置固定于上述座椅靠背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
此外,上述座椅靠背板从座椅靠背框架的后方侧进行安装,以便从座椅后方侧覆盖上述侧面气囊装置,并且,上述座椅靠背板固定于上述左右一对座椅靠背侧框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上述座椅靠背板从座椅前方侧与上述座椅靠背框架嵌合而固定于上述左右一对座椅靠背侧框架,并且,在上述座椅靠背板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设置有俯视观察呈座椅前方侧敞开的U字状的壳体部,
此外,上述侧面气囊装置固定于上述壳体部的后壁部。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在上述纵壁部的下端部连接有底壁部,该底壁部一体地形成于上述座椅靠背板,且沿与上述纵壁部交叉的方向延伸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上述侧面气囊装置构成为包括充气机,该充气机形成为圆筒状,且在下端部具备向呈折叠状态的侧面气囊供给气体的气体喷出部,
上述侧面气囊装置配设在上述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的从高度方向中间部到下端部为止的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上述侧面气囊由设置于内部的分隔壁划分成与上述气体喷出部在座椅前后方向对置配置并约束落座乘客的腰部的下方腔室、和约束落座乘客的胸部的上方腔室。
CN201180072564.0A 2011-07-28 2011-07-28 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Pending CN10371745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67361 WO2013014800A1 (ja) 2011-07-28 2011-07-28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17458A true CN103717458A (zh) 2014-04-09

Family

ID=476006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72564.0A Pending CN103717458A (zh) 2011-07-28 2011-07-28 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296352B2 (zh)
EP (1) EP2738048B1 (zh)
JP (1) JP5626470B2 (zh)
KR (1) KR101512426B1 (zh)
CN (1) CN103717458A (zh)
WO (1) WO2013014800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34884A (zh) * 2014-04-25 2015-11-11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交通工具用座椅
WO2016206538A2 (zh) * 2015-06-26 2016-12-29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气囊组件及装有该气囊组件的车辆座椅
CN107848483A (zh) * 2015-07-11 2018-03-27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驾乘人员保护装置
CN108621887A (zh) * 2017-03-24 2018-10-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CN111936350A (zh) * 2018-04-05 2020-11-13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
CN114590768A (zh) * 2022-03-01 2022-06-07 永艺家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框架组装成型工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112013027943B1 (pt) * 2011-05-02 2021-01-12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assento de veículo
US9738197B2 (en) * 2011-11-29 2017-08-22 Ts Tech Co., Ltd. Mounting member and airbag module-equipped seat
JP5976511B2 (ja) * 2012-11-26 2016-08-23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パッド
JP5913267B2 (ja) * 2013-11-27 2016-04-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DE102013225053A1 (de) * 2013-12-05 2015-06-11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irbagmodul
JP6229593B2 (ja) 2014-05-28 2017-11-1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6660507B (zh) * 2014-07-14 2019-04-16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US9199558B1 (en) * 2014-08-29 2015-12-01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seat assembly
JP6554952B2 (ja) * 2015-07-13 2019-08-07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US9475447B1 (en) * 2015-11-03 2016-10-2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 back including a deployable device
US10166894B2 (en) * 2016-06-09 2019-01-0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atback comfort carrier
US10220750B2 (en) * 2016-08-05 2019-03-0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Inner carrier substrate mechanical lock with head restraint guide sleeves
WO2019093002A1 (ja) 2017-11-09 2019-05-1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9093001A1 (ja) * 2017-11-09 2019-05-1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3660888A (zh) * 2019-04-17 2021-11-16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侧安全气囊装置
JP7115411B2 (ja) * 2019-04-23 2022-08-0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372054B2 (ja) * 2019-05-27 2023-10-31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乗物用シート
JP7124810B2 (ja) * 2019-08-26 2022-08-2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23169006A (ja) * 2022-05-16 2023-11-29 デ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および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32102A (ja) * 1995-11-07 1997-05-20 Ikeda Bussan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JPH09188215A (ja) * 1996-01-12 1997-07-22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車用側面衝突保護システム
US20100251950A1 (en) * 2009-04-02 2010-10-0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Sewing Method For Seat Cover
JP2010241192A (ja) * 2009-04-02 2010-10-28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1068198A (ja) * 2009-09-24 2011-04-07 Mazda Motor Corp 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JP2011126497A (ja) * 2009-12-21 2011-06-30 Toyota Motor Corp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24372A (ja) 1995-05-31 1996-12-10 Tachi S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バック構造
CA2185296C (en) 1995-09-18 1999-07-13 Yasunori Hasegawa Seat structure having a side impact air bag apparatus
JP3345279B2 (ja) 1996-03-07 2002-11-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シート構造
JP3120726B2 (ja) * 1995-12-14 2000-12-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を備えたシート構造
JPH09309400A (ja) 1996-05-22 1997-12-02 Ikeda Bussan Co Ltd 車両の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385852B2 (ja) * 1996-05-31 2003-03-1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DE69716553T2 (de) * 1996-05-31 2003-03-06 Nissan Motor Airbagvorrichtun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US5944341A (en) * 1996-05-31 1999-08-31 Nissan Motor Co., Ltd. Air bag apparatus for vehicle
JP3591171B2 (ja) * 1996-11-29 2004-11-1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591172B2 (ja) * 1996-11-29 2004-11-1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463700B2 (ja) * 2005-01-25 2010-05-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US7350803B2 (en) * 2005-02-10 2008-04-0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ide airbag system
JP5263530B2 (ja) 2009-02-13 2013-08-1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側部のエネルギー吸収構造
JP2011068197A (ja) 2009-09-24 2011-04-07 Mazda Motor Corp 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JP5402954B2 (ja) * 2011-01-26 2014-01-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1552292B1 (ko) * 2011-05-18 2015-09-10 도요타 지도샤(주) 시트 구성 부재 및 이것을 이용한 차량용 시트
JP5691839B2 (ja) * 2011-05-25 2015-04-0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付き乗物用シート
DE102012211753A1 (de) * 2012-07-05 2014-06-05 Lear Corp. Side Air Bag Assembly for Vehicle Seat Having External Rigid Deflector Sleev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32102A (ja) * 1995-11-07 1997-05-20 Ikeda Bussan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JPH09188215A (ja) * 1996-01-12 1997-07-22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車用側面衝突保護システム
US20100251950A1 (en) * 2009-04-02 2010-10-0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Sewing Method For Seat Cover
JP2010241192A (ja) * 2009-04-02 2010-10-28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1068198A (ja) * 2009-09-24 2011-04-07 Mazda Motor Corp 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JP2011126497A (ja) * 2009-12-21 2011-06-30 Toyota Motor Corp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34884A (zh) * 2014-04-25 2015-11-11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交通工具用座椅
WO2016206538A2 (zh) * 2015-06-26 2016-12-29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气囊组件及装有该气囊组件的车辆座椅
WO2016206538A3 (zh) * 2015-06-26 2017-02-09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气囊组件及装有该气囊组件的车辆座椅
US10632954B2 (en) 2015-06-26 2020-04-28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irbag assembly and vehicle seat provided with airbag assembly
CN107848483A (zh) * 2015-07-11 2018-03-27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驾乘人员保护装置
CN107848483B (zh) * 2015-07-11 2019-12-20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驾乘人员保护装置
CN108621887A (zh) * 2017-03-24 2018-10-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CN111936350A (zh) * 2018-04-05 2020-11-13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
CN111936350B (zh) * 2018-04-05 2022-10-28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
CN114590768A (zh) * 2022-03-01 2022-06-07 永艺家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框架组装成型工艺
CN114590768B (zh) * 2022-03-01 2023-03-31 永艺家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框架组装成型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296352B2 (en) 2016-03-29
JP5626470B2 (ja) 2014-11-19
EP2738048A4 (en) 2014-06-11
KR20140040863A (ko) 2014-04-03
WO2013014800A1 (ja) 2013-01-31
US20140183846A1 (en) 2014-07-03
EP2738048B1 (en) 2016-08-17
JPWO2013014800A1 (ja) 2015-02-23
KR101512426B1 (ko) 2015-04-16
EP2738048A1 (en) 2014-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17458A (zh) 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CN101258059B (zh) 座椅
CN105564358B (zh) 气囊装置
EP2952392B1 (en) Air-bag device
US7185912B2 (en) Knee protection airbag device
JP6589799B2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に用いられるラッピング材
CN102348582B (zh) 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CN101193776B (zh) 安全气囊装置
CN100467312C (zh) 窗帘气囊装置
CN103502061A (zh) 座椅构成部件以及使用了该座椅构成部件的车辆用座椅
US11833990B2 (en) Side airbag device, vehicle seat provided with s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ide airbag device
CN104093606A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JP4343062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3930306A (zh) 车辆用座椅以及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
JP7047666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CN109866729B (zh) 后座侧气囊装置
CN102059999B (zh) 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
US20090096194A1 (en) Airbag Apparatus
CN108202649A (zh) 具有交替装饰和侧安全气囊附接件的内部托架和后面板
EP0680852A2 (en) Fastenerless tethered deployment door for passenger-side airbag module
JP2017052493A (ja) 後席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229887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132945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536644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625735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支持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