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60888A - 侧安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侧安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60888A
CN113660888A CN202080027173.6A CN202080027173A CN113660888A CN 113660888 A CN113660888 A CN 113660888A CN 202080027173 A CN202080027173 A CN 202080027173A CN 113660888 A CN113660888 A CN 1136608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plate
frame side
plate portion
airbag device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2717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林优斗
岛弘之
下野博贤
石前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toliv Development AB
Original Assignee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toliv Development AB filed Critical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ublication of CN1136608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608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7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60N2/682Join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1/264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using instantaneous generation of gas, e.g. pyrotechn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02Type of accident
    • B60R2021/0006Lateral colli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可以简单地安装到车辆上的侧安全气囊装置。其具备:框架侧板部(116),其沿着座椅(102)的框架(114)中的靠背侧面;支架(112),其在气囊垫(108)和充气器(110)被固定的状态下安装在框架侧板部(116)上。框架侧板部(116)具有将前边缘的规定范围切出的切口区域(132)。支架(112)具有:基部(126),其被嵌入至框架侧板部(116)的切口区域(132),且固定有气囊垫(108)和充气器(110);反作用力板(128),其从基部(126)的前侧弯曲而延伸至车宽方向的一侧。在切口区域(132)的上边缘或下边缘上形成有引导槽(134、136),基部(126)能够沿着引导槽(134、136)从前方插入到切口区域(132)。

Description

侧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车辆上的侧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的车辆上基本都装备有安全气囊装置。安全气囊装置是在车辆发生碰撞等紧急情况下运行的安全装置,通过气压膨胀展开袋状的气囊垫,接住并保护乘员。
安全气囊装置根据安装位置和用途具有各种各样的种类。例如,为了保护驾驶员不受来自前后方向碰撞的影响,在方向盘的中央设置有前置安全气囊装置。另外,为了保护乘员不受侧面碰撞等来自车宽方向的冲击,在侧窗上方的顶棚附近设置有帘式安全气囊装置,在座椅的侧部设置有侧安全气囊装置。
一般的安全气囊装置的气囊垫,呈卷曲或折叠的收纳形态,而收纳在车辆的各个部位。在安全气囊装置中,为了使气囊垫迅速且顺利地膨胀展开,可以配备规定的支架类。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远侧安全气囊装置中,与远侧安全气囊38一起设置支承板54。在引用文献1中,通过支撑板54支撑膨胀展开时的远侧安全气囊38,可以降低远侧安全气囊38的摆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1077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如段落0034所记载,使用从充气器40延伸的螺柱46和螺母48将远侧安全气囊38和支承板54紧固固定在侧框架20A。现在,安全气囊装置需要能够更简单地组装到车辆上的结构。在这一点上,进行紧固固定的专利文献1的结构留有改良的余地。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课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组装到车辆上的侧安全气囊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侧安全气囊装置的代表性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框架侧板部,其沿着车辆用座椅内部框架中的靠背侧面;支架,其在规定的气囊垫和充气器被固定的状态下安装在框架侧板部。框架侧板部具有将前边缘的规定范围切出的切口区域。支架具有:基部,其被嵌入至框架侧板部的切口区域,且固定有气囊垫和充气器;反作用力板,其从基部的前侧弯曲而延伸至车宽方向的一侧。在切口区域或基部的一方的上边缘或下边缘上,形成有另一方能够滑动的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长边的引导槽,基部能够沿着引导槽从前方插入到切口区域。
根据上述结构,只要将支架的基部沿着引导槽插入到框架侧板部的切口区域,就可以将安全气囊模块组装到车辆用座椅上。因此,组装作业简单,从而能够减少劳动力。
在上述切口区域或基部的一个后边缘上,可以形成另一个可插入的止动槽。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支架完全安装在框架侧板部。
上述止动槽形成于后边缘的一部分,另一个后边缘也可以形成有可插入到形成于后边缘的一部分的止动槽中的突出部。根据该结构,能够将支架完全安装在框架侧板部上。
上述引导槽形成在切口区域或基部的上边缘及下边缘上,止动槽也可以在形成有引导槽的切口区域或基部的后边缘上,与引导槽相连而形成。通过该结构,切口区域和支架的边缘的整个范围相互结合,因此能够进一步补充框架侧板部的刚性。
上述框架侧板部可以进一步在切口区域的周围具有规定的第一肋部。根据第一肋部可以补充框架侧板部的刚性。
上述框架侧板部进一步具有形成在车宽方向的一侧并朝前方开口的箱形部,切口区域也可以形成在框架侧板部的前边缘中的箱形部的内侧范围内。通过箱形部也能够补充框架侧板部的刚性。
框架侧板部还可以进一步具有与箱形部相连而形成的规定的第二肋部。通过第二肋部也可以补充框架侧板部的刚性。
上述引导槽形成在切口区域或基部的上边缘,切口区域形成在包含基部下方的范围内,反作用力板可以具有延伸至基布下方并沿着切口区域凹陷的下侧区域。通过在凹陷的下侧区域容纳气囊垫,可以有效的利用车辆座椅内部的有限空间。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侧安全气囊装置的其他代表性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框架侧板部,其沿着车辆用座椅内部框架中的靠背侧面;支架,其在规定的气囊垫和充气器被固定的状态下安装在框架侧板部。支架具有:基部,其沿着框架侧板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安装,并固定充气器和充气器;反作用力板,其从基部跨过框架侧板部前边缘,并沿车宽方向延伸;多个突起部,其从基部或反作用力板延伸并被插入至框架侧板部中。
根据上述构成,只要将支架的突起部插入到框架侧板部中,就能够将安全气囊模块组装到车辆用座椅上。因此,组装作业简单,从而能够减少劳动力。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侧安全气囊装置的其他代表性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框架侧板部,其沿着车辆用座椅内部框架中的靠背侧面;支架,其在规定的气囊垫和充气器被固定的状态下安装在框架侧板部。支架具有:基部,其沿着框架侧板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安装,并固定充气器和充气器;反作用力板,其从基部跨过框架侧板部前边缘,并沿车宽方向延伸;多个突起部,其从基部或反作用力板延伸并被插入至框架侧板部中。
根据上述构成,只要将支架的突起部插入到框架侧板部中,就能够将安全气囊模块组装到车辆用座椅上。因此,组装作业简单,从而能够减少劳动力。
上述多个突起部包括从反作用力板朝框架侧板部的前边缘延伸的一个或多个前侧突起部,框架侧板部可以具有形成于前边缘且分别插入一个或多个前侧突起部的前侧插入孔。通过这种结构,也可以将安全气囊模块安装在车辆座椅上。
上述多个突起部包括从基部朝向框架侧板部延伸的一个或多个侧面突起部,框架侧板部可以具有插入在车宽方向上贯通或凹陷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侧面突起部的侧面插入孔。通过这种结构,也可以将安全气囊模块安装在车辆用座椅上。
从上述充气器延伸的螺柱贯穿基部并向框架侧板部侧突出,一个或多个侧面突起部可以包含螺柱。通过使用螺柱,也可以将安全气囊模块安装在车辆座椅上。
上述框架侧板部可以具有在支架的基部下方,将框架侧板部的前边缘的规定范围切出的切口区域,反作用力板可以具有向基部下方延伸,并沿着切口区域凹陷的下侧区域。通过在凹陷的下侧区域容纳气囊垫,可以有效利用车辆座椅内部的有限空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可简单地组装到车辆上的侧安全气囊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例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安全气囊装置的图。
图2是从各个方向例示出放大了图1(a)的安全气囊模块的图。
图3是例示出从框架侧板部取下图2(a)的安全气囊模块的状态的图。
图4是单独从各个方向例示出图3的支架的图。
图5是例示出将图3的安全气囊模块组装到框架侧板部的过程的图。
图6是例示出图5的侧安全气囊装置的第一变形例的图。
图7是例示出图5的侧安全气囊装置的第二变形例的图。
图8是例示出图2(a)的侧安全气囊装置的第三变形例的图。
图9是图2(a)的框架侧板部的第一变形例。
图10是图2(a)的框架侧板部的第二变形例。
图11是在图10(b)的箱形部中追加了第二肋部的示例。
图12是例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安全气囊装置的图。
图13是从另一个方向例示出图12的侧安全气囊装置的图。
图14是图13(b)的支架的第一变形例。
图15是例示出图13(b)的侧安全气囊装置的第一变形例的图。
图16是例示出图13(b)的侧安全气囊装置的第二变形例的图。
图17是例示出图16(a)的侧安全气囊装置的剖面图和进一步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尺寸、材料、其他具体的数值等,只是为了便于理解发明的示例,除有特别说明的情况外,不限定本发明。另外,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对于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功能、结构的要素,通过赋予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并且省略图示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的要素。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例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安全气囊装置100的图。在图1(a)中,从车辆前方的车宽方向右侧例示了侧安全气囊装置100和适用了该侧安全气囊装置100的车辆用座椅102。在图1中,对座椅102的前后方向分别用箭头F(Forward)、B(Back)、左右方向分别用箭头L(Left)、R(Right)、上下方向分别用箭头U(up)、D(down)来适当例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座椅102配置在前排的左侧。然而,该侧安全气囊装置100可以安装在车辆的前排、后排、甚至左右任意一侧的任意座椅上。另外,座椅102通常朝向车辆的前方,但也设想了旋转而朝向后方。因此,各图中箭头所例示的方向并不限定于相对于车辆的前后左右方向,而是将从正规地就座在座椅102上的乘员来看的正面的方向设为“前”,背侧的方向设为“后”。同样,此时乘员的右手方向是“右”,左手方向是“左”。而且,此时相对于乘员的身体中心,头部所朝向的方向是“上”,脚部所朝向的方向是“下”。
图1(a)例示出启动前的侧安全气囊装置100。在图1(a)和图1(b)中,以省略了靠背的表皮和垫子(填充物)的状态例示了座椅102的靠背内部的框架部件114。图1(a)所例示的安全气囊模块106是将气囊垫108、充气器110和后述的支架112组合成一体的结构物。在启动前的侧安全气囊装置100中,气囊垫108是通过卷曲或折叠等而缩小的收纳形态。
安全气囊模块106安装在框架部件114的框架侧板部116上。框架侧板部116是沿框架部件114中的靠背的左右侧面的部位。框架侧板部116在车宽方向的左右设置有一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安全气囊模块106安装在车宽方向左侧的框架侧板部116上。另外,安全气囊模块106也可以安装在车宽方向右侧的框架侧板部116上。也就是说,安全气囊模块106可以设置在座椅102中靠近碰撞位置的门侧的侧部即近侧、或远离碰撞位置的车内侧的侧部即远侧中的任意一个位置上。
图1(b)例示出启动时的侧安全气囊装置100。当检测到车辆的撞击时,气囊垫108利用来自充气器110的气体,一边推开座椅102的表皮,一边向前方膨胀展开。气囊垫108为了从侧面接住乘员,具有整体扁平的形状。气囊垫108除了在基布上进行缝合或粘合等而形成之外,还可以通过使用OPW(One-Piece Worven)的纺织等来形成。
图2是从各个方向例示出放大了图1(a)的安全气囊模块106的图。图2(a)是放大了图1(a)的安全气囊模块106的立体图。在图2(a)中,以虚线例示出气囊垫108,并透视出充气器110和支架112。
充气器110是气体产生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汽缸型即圆柱型。充气器110安装在支架112的基部126的车宽方向内侧即车内侧。充气器110在一端侧的外周面上具有气体喷出孔118,在另一端侧具有连接有规定的线束的端子120,参见图9。充气器110的整体或包含气体喷出孔118的一部分插入在气囊垫108的内部。并且,充气器110用端子120与车辆侧电连接,从车辆侧接收检测到冲击的信号后启动,并向气囊垫108供给气体。
在现在普及的充气器中,诸如有填充有气体发生剂使其燃烧而产生气体的类型、填充有压缩气体不产生热量而供给气体的类型、或者同时利用燃烧气体和压缩气体的混合型等。作为充气器110,任何类型都可以使用。
图2(b)是图2(a)的安全气囊模块106的A-A剖面图。在充气器110中,共设置有两个安装用螺柱122。螺柱122从充气器110的筒状主体延伸,贯通支架112从车外侧用螺母124拧紧。通过充气器110的螺柱122紧固在支架112上,气囊垫108也固定在支架112上。
如图2(a)所例示,支架112是支撑气囊垫108和充气器110的部件。支架112具有固定充气器110的基部126和在气囊垫108膨胀时给予反作用力的反作用力板128。如图2(b)所例示,反作用力板128从基部126的前侧弯曲,并在车宽方向上向车外侧延伸。因反作用力板128的存在,气囊垫108可以按压反作用力板128并向车辆前方高效地膨胀展开。
图3是例示出从框架侧板部116取下图2(a)的安全气囊模块106的状态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框架侧板部116上设置切出了前边缘130的规定范围的切口区域132,并将支架112插入该切口区域132中,能够简单地将安全气囊模块106安装到车辆上。
为了实现上述支架112的组装,在切口区域132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形成有引导槽134、136。引导槽134、136在前后方向上形成有长边,且能够使基部126的上边缘138和下边缘140滑动。引导槽134具有分叉结构,在槽中插入支架112的基部126的同时,利用分叉的突起从车宽方向的两侧引导基部126。
图4是单独从各个方向例示出图3的支架112的图。图4(a)是从与图3相同的方向例示出支架112的立体图。如上所述,支架112的基部126是固定和紧固充气器110(参照图3)的部位,并且嵌入在框架侧板部116的切口区域132中。基部126的上边缘138及下边缘140呈直线状,在框架侧板部116的切口区域132的引导槽134、136沿前后方向滑动。在基部126中,除了用于插入充气器110的螺柱122(参照图2(b))的螺柱孔127以外,还设置有多个减薄孔。
图4(b)是从车外侧观察图4(a)的支架112的立体图。反作用力板128相对于基部126呈向车外侧弯曲的形状。反作用力板128形状为在上下方向上长于基部126,以便向气囊垫108提供广泛的反作用力。反作用力板128沿着框架侧板部116的前边缘130,在稍微下侧的位置角度发生变化,上侧的大部分倾斜延伸。
图4(c)是图4(a)的B-B剖面图。如图4(c)所例示,在基部126和反作用力板128之间,设有弯曲成向车内侧突出的弯曲部142。弯曲部142产生反作用力板128的适当的挠度,吸收膨胀时从气囊垫108(参照图2(b))接收的负载。
在基部126的后边缘设置有止动槽144。止动槽144具有分叉结构,在槽的部分插入切口区域132(参照图3)的后边缘133,同时通过分叉的突起从车宽方向的两侧夹住切口区域132的后边缘133的周边。
图5是例示出将图3的安全气囊模块106组装到框架侧板部116的过程的图。图5(a)是例示出从车外侧观察将安全气囊模块106安装到框架侧板部116之前的状态。使支架112的基部126的上边缘138和下边缘140从前方插入到切口区域132的引导槽134、136中来安装安全气囊模块106。
图5(b)例示出将图4(a)的安全气囊模块106嵌入到切口区域132中的状态。通过在基部126的止动槽144中插入切口区域132的后边缘133,参照图5(a),来完成安全气囊模块106的组装。
图5(c)是图5(b)的引导槽136的C-C剖面图。如上所述,框架侧板部116所具有的引导槽136为分叉结构,在槽的部分插入基部126的下边缘140的同时,利用分叉的突起从车宽方向的两侧引导基部126的下边缘140附近。这与上侧的引导槽134相同。因此,防止了插入在图5(b)的引导槽134、136中的基部126在车宽方向上脱落。
图5(d)是图5(b)的止动槽144的D-D剖面图。如上所述,支架112所具有的止动槽144也是分叉结构,在槽的部分中插入框架侧板部116的切口区域132的后边缘133,同时通过分叉的突起从车宽方向的两侧夹住切口区域132的后边缘133附近。因此,通过止动槽144,也防止了支架112的基部126在车宽方向上的脱落。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在将气囊垫108、充气器110和支架112一体化而形成安全气囊模块106之后,仅通过将支架112的基部126插入框架侧板部116的切口区域132中,就可以将安全气囊模块106安装在座椅102上,参照图1(a)。特别是在组装时不需要紧固螺柱类,因此组装作业简单,从而可以减少劳动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尽管支架112从前方插入到切口区域132,但是支架112没有固定到框架侧板部116上。然而,通过引导槽134、136和止动槽144,防止了支架112在车宽方向上脱落。从气囊垫108接收的负载相对于支架112而施向车外侧和车辆后方,并且不向使支架112从框架侧板部116掉落的方向施加。因此,支架112可以在气囊垫108膨胀展开和拘束乘员时完全支承气囊垫108。
另外,设置引导槽134的部位不限于切口区域132的上边缘和下边缘。例如,引导槽134也可以设置在基部126的上边缘138和下边缘140上。此外,引导槽例如也可以在上侧设置在切口区域132的上边缘上,在下侧设置在基部126的下边缘140上。另外,止动槽144也可以不设置在基部126的后边缘,而是设置在切口区域132的后边缘133上。通过这些结构,仅通过将支架112插入到切口区域132,就可以将支架112安装在框架侧板部116上。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安全气囊模块106可以简单且完整地安装在座椅102上,即车辆上。
图6是例示出图5的侧安全气囊装置100的第一变形例即侧安全气囊装置200的图。以下,对于与已经说明的构成要素相同的要素,通过赋予相同的符号来省略说明。另外,对于与已经说明的构成要素名称相同的部件,即使赋予了不同的符号,在没有特别明确说明的情况下也具有相同的功能。
图6(a)例示出对应于图5(a)的侧安全气囊装置200。在侧安全气囊装置200中,在框架侧板部202的切口区域132的后边缘203的一部分中形成有止动槽204、206。然后,支架208的基部126的后边缘210形成有能够插入到止动槽204、206的突出部212、214。
图6(b)是图6(a)的止动槽202的E-E剖面图。止动槽202也具有分叉结构,在槽的部分插入基部126的突出部212(参照图6(a))的同时,通过分叉的突起从车宽方向的两侧夹住基部126的突出部212。
图6(c)例示出对应于图5(b)的侧安全气囊装置200。在侧安全气囊装置200中,通过将基部126的突出部212、214(参照图6(a))插入到切口区域132的止动槽202、204中,来完成安全气囊模块201的组装。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仅通过将支架112的基部126插入到框架侧板部116的切口区域132中,就可以将安全气囊模块201简单且完整地安装在座椅102上,参见图1(a)。
图7是例示出图5的侧安全气囊装置100的第二变形例即侧安全气囊装置220的图。图7例示出对应于图5(b)的侧安全气囊装置200。在侧安全气囊装置220的框架侧板部222中,引导槽134、136形成于切口区域132的上边缘和下边缘。然后,在切口区域132的后边缘上,止动槽224与这些引导槽134、136相连而形成。
根据侧安全气囊装置220,在切口区域132的边缘的整个范围内形成有插入支架226的基部126的边缘的槽。在该结构中,由于切口区域132和支架226的边缘的整个范围彼此结合,所以可以进一步补充框架侧板部222的刚性,并且可以提高安全气囊模块221的装配刚度。另外,也可以应用该结构,在支架的基部的边缘的整个范围内连续设置引导槽和止动槽。
图8是例示出图2(a)的侧安全气囊装置的第三变形例即侧安全气囊装置240的图。图8(a)例示出对应于图2(a)的侧安全气囊装置240。在侧安全气囊装置240中,框架侧板部242的切口区域244在下方变宽,在支架246中形成有凹陷形状的下侧区域248,这一点与各侧安全气囊装置的结构不同。
图8(b)例示出对应于图3的侧安全气囊装置240。在框架侧板部242中,切口区域244形成在包含支架246的基部126下方的范围内。并且,在安全气囊模块241中,在支架246的反作用力板250上,在延伸至基部126的下方的区域内,形成有沿着切口区域244向后方凹陷的形状的下侧区域248。
在侧安全气囊装置240中,由于在支架246中形成有凹陷形状的下侧区域248,这里能够容纳气囊垫108。收纳形态的气囊垫108,布料大多集中在下侧,下侧容易变厚。当气囊垫108较厚时,需要在座椅102(参照图1(a))收纳时改变座椅内垫子的形状,或对座椅102的表皮破裂的范围下工夫,因而增加了劳动力和成本。如果是侧安全气囊装置240,则通过利用下侧区域248作为气囊垫108的退避场所,能够有效地利用座椅102内部的有限空间,在劳动力和成本方面也是有益的。
图9是图2(a)的框架侧板部116的第一变形例即框架侧板部260。框架侧板部260在切口区域132的周围具有规定的第一肋部262。肋部262设置成横跨框架侧板部260的车内侧的面和后方的凸缘264。根据肋部262,即使在框架侧板部260上设置了切口区域132,也能够补充框架侧板部260的刚性。该肋部262也可以设置在上述的任意一个框架侧板部上。
图10是图2(a)的框架侧板部116的第二变形例即框架侧板部280。图10(a)是从车内侧观察框架侧板部280的立体图。框架侧板部280在切口区域132的车外侧具有箱形部282。箱形部282形成在车宽方向的一侧,且朝前方开口。切口区域132形成在框架侧板部116的前边缘130中的箱形部282的内侧的范围内。
图10(b)是从车外侧观察图10(a)的框架侧板部280的立体图。箱形部282从车外侧覆盖切口区域132。箱形部282也可以补充具有切口区域132的框架侧板部280的刚性。
图11是在图10(b)的箱形部282中追加了第二肋部290的示例。肋部290设置为横跨箱形部282的上表面和框架侧板部280的车内侧的面。通过与箱形部282相连设置肋部290,可以进一步补充框架侧板部280的刚性。另外,这些箱形部282和肋部290也可以设置在上述的任意一个框架侧板部上。
(第二实施方式)
图12是例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安全气囊装置300的图。图12(a)例示出对应于图2(a)的侧安全气囊装置300。在侧安全气囊装置300中,框架侧板部302上没有切口区域132,参照图3,安全气囊模块304利用支架306的突起部即图12(b)的前侧突起部308a~308c安装在框架侧板部302上,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各侧安全气囊装置的结构不同。
图12(b)是例示出对应于图3的侧安全气囊装置300的图。支架306的基部126沿着框架侧板部302的车内侧的面。反作用力板128从基部126跨越框架侧板部302的前边缘130,向车外侧沿车宽方向延伸。并且,作为多个突起部,在反作用力板128的后侧设置有从反作用力板128朝向后方的框架侧板部302延伸的合计3个前侧突起部308a至308c。
前侧突起部308a至308c在反作用力板128的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而设置,且分别向框架侧板部302的前边缘130延伸。与上述前侧突起部308a至308c相对应,在框架侧板部302的前边缘130中设置有分别插入前侧突起部308a至308c的合计3个前侧插入孔310a至310c。
图13是从另一个方向例示出图12的侧安全气囊装置300的图。图13(a)是例示出从车外侧观察图12(b)的支架306的图。支架306的基部126中,充气器110(参照图12(b))的螺柱122朝向车外侧贯通并延伸。该螺柱122可以用作侧面突起部。
图13(b)是从车外侧例示出图12(a)的侧安全气囊装置300的图。上述的前侧突起部308a至308c是从车辆前方插入到框架侧板部302的前侧插入孔310a~310c中,参照图12(b)。并且,作为侧面突起部的螺柱122从车内侧插入到沿车宽方向贯通框架侧板部302而形成的侧面插入孔312中。此时,侧面插入孔312形成为仅通过螺柱122和螺母124来钩接的结构,且其直径大于螺母124。另外,当框架侧板部302在车宽方向上较厚时,侧面插入孔312也可以通过不贯通的凹陷形状来实现。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在将气囊垫108、充气器110和支架306一体化而形成安全气囊模块304之后,仅通过将支架306的前侧突起部308a至308c以及作为侧面突起部的螺柱122插入到框架侧板部302中,就可以将安全气囊模块304组装在座椅102上,参照图1(a)。根据该结构,在组装时也不需要紧固螺柱类,因此组装作业简单,从而能够减少劳动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架306除了将各突起部插入到框架侧板部302中之外,没有对框架侧板部302进行螺柱紧固等。但是,通过延伸到后方的前侧突起部308a至308c,能够防止支架306向车宽方向的移动,通过延伸到车外侧的螺柱122,能够防止支架306向前后方向的移动。因此,支架306即使从气囊垫108受到向车外侧和后方侧的负载,也不必担心从框架侧板部302掉落,可以继续较佳地支撑气囊垫108。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安全气囊模块304可以简单且完整地安装在座椅102上,参见图1(a),即车辆上。另外,前侧突起部308a至308c的数量也可以进一步增加。通过增加前侧突起部308a至308c,支架306安装在框架侧板部302上时的姿势更稳定。
图14是图13(b)的支架的第一变形例即支架320。支架320也可以省略前侧突起部308a至308c,只设置侧面突起部。例如,支架320上除了作为侧面突起部的两个螺柱122a、122b之外,还新追加了两个侧面突起部322a、322b。
支架320通过将螺柱122a、122b以及侧面突起部322a、322b共计4个突起部插入至框架侧板部302内,而安装在框架侧板部302(参照图13(b))的车内侧。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各突起部也能防止支架320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因此,即使从气囊垫108受到向车外侧和后方侧的负载,支架320也不必担心从框架侧板部302掉落,可以继续较佳地支撑气囊垫118。
另外,侧面突起部322a、322b的数量也可以进一步增加。通过增加侧突起部322a、322b,支架306安装在框架侧板部302上时的姿势更稳定。
图15是例示出图13(b)的侧安全气囊装置300的第一变形例即侧安全气囊装置340的图。图15(a)例示出对应于图11(a)的侧安全气囊装置340。在侧安全气囊装置340中,在框架侧板部342上形成有切口区域344,在支架346上形成有凹陷的下侧区域248,这一点上与各侧安全气囊装置的结构不同。
图15(b)例示出对应于图11(b)的侧安全气囊装置340。框架侧板部342的切口区域344形成在支架346的基部126的下方范围内。并且,在安全气囊模块341的支架346的反作用力板250中,向基部126的下方延伸的区域中形成有沿着切口区域344向后凹陷的形状的下侧区域248。
在侧安全气囊装置340中,通过在支架346上形成凹陷形状的下侧区域248,与图8的侧安全气囊装置240相同,可将气囊垫108容纳在这里。在侧安全气囊装置340中,通过将下部区域248用作气囊垫108的退避场所,能够有效地利用座椅102(参照图1(a))内部的有限空间,在劳动力和成本方面也有益。
图16是例示出图13(b)的侧安全气囊装置300的第二变形例即侧安全气囊装置360的图。图16(a)例示出对应于图13(b)的侧安全气囊装置360。在侧安全气囊装置360中,支架362的基部364沿着框架侧板部30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安装,并且,充气器110和气囊垫108也设置在基部364的车宽方向外侧,这一点上与侧安全气囊装置300的结构不同。
图16(b)是例示出图16(a)的支架362和充气器110的图。支架362的基部364沿着框架侧板部302(图16(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呈平板状地设置。在基部364的前边缘设有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而弯曲的脚部366a、366b,反作用力板368从腿部366a、366b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
图17是例示出图16(a)的侧安全气囊装置360的剖面图和进一步的变形例的图。图17(a)是图16(a)的侧安全气囊装置360的F-F剖面图。如图17(a)所示,反作用力板368经由从基部364的前侧弯曲的脚部366a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在该侧安全气囊装置360中,气囊垫108也可以按压反作用力板368向车辆前方高效地膨胀展开。
通过该侧安全气囊装置360的结构,也可在将气囊垫108、充气器110和支架362一体化而形成安全气囊模块370之后,仅通过将支架362的前侧突起部308a至308c(参照图16(b))以及作为侧面突起部的螺柱122(参照图17(a))插入至框架侧板部302中,而将安全气囊模块370插入至座椅102中,参照图1(a)。由于该结构在组装时也不需要紧固螺柱类,因此组装作业简单,从而可以减少劳动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架362除了将各突起部插入到框架侧板部302之外,没有对框架侧板部302进行螺柱紧固等。但是,通过向后方延伸的前侧突起部308a至308c(参照图16(b))防止支架362向车宽方向的移动,通过在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螺柱122防止支架362向前后方向的移动。因此,支架362即使从气囊垫108向车宽方向内侧及后侧受到负载,也不必担心从框架侧板部302掉落,能够继续较佳地支撑气囊垫108。
如上所述,通过该侧安全气囊装置360的结构也可以简单且完整的将安全气囊模块370安装到座椅102上参见图1(a),即车辆上。另外,前侧突起部308a至308c(参照图16(b))的数量也可以进一步增加。另外,与图14的支架320的侧面突起部322a、322b相同,支架362也可以代替前侧突起部308a至308c而设置从基部364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侧面突起部。在这种情况下,支架362也可以通过将螺柱122和侧面突起部插入到框架侧板部302中而安装在框架侧板部302的车宽方向外侧,并且可以继续较佳地支撑气囊垫108。
图17(b)是图2(b)的侧安全气囊装置100的第四变形例即侧安全气囊装置380。在侧安全气囊装置380中,与图17(a)的侧安全气囊装置360相同,在支架382的基部384的车宽方向之外设置有充气器110和气囊垫108。
与图2(a)中的侧安全气囊装置100相同,侧安全气囊装置380为将支架382的基部384插入到框架侧板部116的切口区域132中而安装的结构。在支架382中,基部384的后边缘的止动槽144也从车宽方向两侧夹在切口区域132的后边缘周边。另外,反作用力板368经由从基部384的前侧弯曲的脚部366a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在该侧安全气囊装置380中,气囊垫108也可以按压反作用力板368,并向车辆前方有效地膨胀展开。
在该侧安全气囊装置380中,与图2(b)等所例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侧安全气囊装置100相同,也可以获得以下效果。也就是说,在将气囊垫108、充气器110和支架382一体化而形成安全气囊模块390之后,仅通过将支架382的基部384插入至框架侧板部116的切口区域132上,就可以将安全气囊模块390安装在座椅102上,参见图1(a)。特别是在组装时不需要紧固螺柱类,因此组装作业简单,从而可以减少劳动力。并且,在侧安全气囊装置380中,也可通过利用引导槽134、136(参照图5)以及止动槽144,来防止支架382在车宽方向上脱落,且通过支架382可以完全支撑气囊垫108。
另外,在图17(a)的侧安全气囊装置360和图17(b)的侧安全气囊装置380中,除了设置图15的框架侧板部342的切口区域344和图8(b)的框架侧板部242的切口区域244之外,可也在各支架的下侧设置下侧区域248。在这种情况下,在侧安全气囊装置360、380中,与图8的侧安全气囊装置240相同,下侧区域248可以用作气囊垫108的退避场所,并且能够有效地利用座椅102(参照图1(a))的内部的有限空间,所以在劳动力和成本的方面是有益的。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上述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优选方式,除此之外的实施方式也可以以各种方法实施或执行。除非在本说明书中有特别限定的主旨的记载,否则本发明不受附图所示的详细部件的形状、大小以及构成结构等的制约。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表述和用语是以说明为目的的,除非有特别限定的主旨的记载,否则不限于此。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的是,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内,可以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改例,并且,这些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可以利用于搭载在车辆上的安全气囊装置。
符号说明
100…侧安全气囊装置 102…座椅
106…安全气囊模块 108…气囊垫
110…充气器 112…支架
114…框架部件 116…框架侧板部
118…气体喷出孔 120…端子
122…螺柱 122a、122b…螺柱
124…螺母 126…基部
128…反作用力板 130…前边缘
132…切口区域 133…后边缘
134…引导槽 138…上边缘
140…下边缘 142…弯曲部
144…止动槽
200…侧安全气囊装置
201…安全气囊模块 202…框架侧板部
204…止动槽 208…支架
210…后边缘 212…突出部
220…侧安全气囊装置 221…安全气囊模块
222…框架侧板部 224…止动槽
226…支架
240…侧安全气囊装置
241…安全气囊模块 242…框架侧板部
244…切口区域 246…支架
248…下侧区域 250…反作用力板
260…框架侧板部 262…肋部
264…凸缘 280…框架侧板部
282…箱形部 290…肋部
300…侧安全气囊装置 302…框架侧板部
304…安全气囊模块 306…支架
308a至308c…前侧突起部 310a…前侧插入孔
312…侧面插入孔 320…支架
322a至322b…侧面突起部 340…侧安全气囊装置
341…安全气囊模块 342…框架侧板部
344…切口区域 346…支架
360…侧安全气囊装置 362…支架
364…基部 366a、366b…脚部
368…反作用力板 370…安全气囊模块
380…侧安全气囊装置 382…支架
384…基部 390…安全气囊模块

Claims (14)

1.一种侧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框架侧板部,其沿着车辆用座椅内部框架中的靠背侧面;
支架,其在规定的气囊垫和充气器被固定的状态下安装在框架侧板部上,
所述框架侧板部具有将前边缘的规定范围切出的切口区域,
所述支架,具有:
基部,其被嵌入所述框架侧板部的所述切口区域,且固定有所述气囊垫和所述充气器;
反作用力板,其从所述基部的前侧弯曲而延伸至车宽方向的一侧,
在所述切口区域或所述基部的一方的上边缘或下边缘上,形成有另一方能够滑动的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长边的引导槽,
所述基部能够沿着所述引导槽从前方插入到所述切口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侧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切口区域或所述基部的一个后边缘上,形成有另一个可插入的止动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侧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动槽形成于所述后边缘的一部分,
所述另一个后边缘形成有可插入到形成于所述后边缘的一部分的止动槽中的突出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记载的侧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槽形成在所述切口区域或所述基部的上边缘及下边缘上,
所述止动槽在形成有所述引导槽的所述切口区域或所述基部的后边缘上,与该引导槽相连而形成。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侧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侧板部进一步在所述切口区域的周围具有规定的第一肋部。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侧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侧板部进一步具有形成在车宽方向的一侧并朝前方开口的箱形部,
所述切口区域形成在所述框架侧板部的前边缘中的所述箱形部的内侧范围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记载的侧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侧板部进一步具有连续设置在所述箱形部的规定的第二肋部。
8.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侧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槽形成在所述切口区域或所述基部的上边缘,
所述切口区域形成在包含所述基部下方的范围内,
所述反作用力板具有延伸至所述基部的下方并沿着所述切口区域凹陷的下侧区域。
9.一种侧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具备:
框架侧板部,其沿着车辆用座椅内部框架中的靠背侧面;
支架,其在规定的气囊垫和充气器被固定的状态下安装在所述框架侧板部,
所述支架,具有:
基部,其沿着所述框架侧板部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安装,并固定所述充气器和所述充气器;
反作用力板,其从所述基部跨过所述框架侧板部前边缘,并沿车宽方向延伸;
多个突起部,其从所述基部或所述反作用力板延伸并被插入至所述框架侧板部中。
10.一种侧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具备:
框架侧板部,其沿着车辆用座椅内部框架中的靠背侧面;
支架,其在规定的气囊垫和充气器被固定的状态下安装在所述框架侧板部上,
所述支架,具有:
基部,其沿着所述框架侧板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安装,并固定所述充气器和所述充气器;
反作用力板,其从所述基部跨过所述框架侧板部前边缘,并沿车宽方向延伸;
多个突起部,其从所述基部或所述反作用力板延伸并被插入至所述框架侧板部中。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记载的侧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突起部包括从所述反作用力板朝所述框架侧板部的前边缘延伸的一个或多个前侧突起部,
所述框架侧板部具有形成于所述前边缘且分别插入所述一个或多个前侧突起部的前侧插入孔。
12.如权利要求11所记载的侧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突起部包括从所述基部朝向所述框架侧板部延伸的一个或多个侧面突起部,
所述框架侧板部具有侧面插入孔,其在车宽方向上贯通或凹陷而形成用于插入所述一个或多个侧面突起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记载的侧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充气器延伸的螺柱贯穿所述基部并向所述框架侧板部侧突出,
所述一个或多个侧面突起部包含所述螺柱。
14.如权利要求9至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侧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侧板部具有在所述支架的所述基部下方,将该框架侧板部的前边缘的规定范围切出的切口区域,
所述反作用力板具有向所述基部下方延伸,并沿着所述切口区域凹陷的下侧区域。
CN202080027173.6A 2019-04-17 2020-03-30 侧安全气囊装置 Pending CN11366088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78489 2019-04-17
JP2019-078489 2019-04-17
PCT/JP2020/014563 WO2020213382A1 (ja) 2019-04-17 2020-03-30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60888A true CN113660888A (zh) 2021-11-16

Family

ID=728372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27173.6A Pending CN113660888A (zh) 2019-04-17 2020-03-30 侧安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752967B2 (zh)
EP (3) EP4218495A1 (zh)
JP (1) JP7175387B2 (zh)
KR (1) KR102589512B1 (zh)
CN (1) CN113660888A (zh)
WO (1) WO20202133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147918A4 (en) * 2020-04-09 2024-05-01 Autoliv Dev SIDE AIR BAG DEVICE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82425A (ja) * 2001-12-18 2003-07-03 Delta Kogyo Co Ltd シート
JP2006088787A (ja) * 2004-09-22 2006-04-06 Suzuki Motor Corp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の表皮固定構造
US20070273129A1 (en) * 2006-05-26 2007-11-29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apparatus
US20090020988A1 (en) * 2007-07-19 2009-01-22 Toyoda Gosei Co., Ltd. Side airbag apparatus
JP2010137588A (ja) * 2008-12-09 2010-06-24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シート装置
CN102874202A (zh) * 2011-07-12 2013-01-16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安装在座位底部框架上的气囊模块
WO2014050970A1 (ja) * 2012-09-28 2014-04-0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のシート及び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の取付部材
US20140183846A1 (en) * 2011-07-28 2014-07-0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eat provided with side airbag device
CN103930306A (zh) * 2011-10-25 2014-07-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以及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
JP2014172550A (ja) * 2013-03-11 2014-09-2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DE202014003658U1 (de) * 2014-04-29 2015-07-3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etzen des Staates Delaware) Airbagein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Kraftfahrzeug miteiner solchen Airbageinrichtung
CN104936831A (zh) * 2012-12-28 2015-09-23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安全气囊模块装备座椅及其装配方法
KR20150112147A (ko) * 2014-03-27 2015-10-07 주식회사 동강홀딩스 차량용 사이드 에어백의 가이드
JP2016078463A (ja) * 2014-10-09 2016-05-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CN106470878A (zh) * 2014-07-01 2017-03-01 Tk控股公司 侧方气囊模块和组件
US20170225640A1 (en) * 2016-02-10 2017-08-10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ide airbag device-installed vehicle seat
CN109591750A (zh) * 2017-09-29 2019-04-09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66986A (ja) 1996-12-10 1998-06-23 Araco Corp 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GB2397047B (en) * 2003-01-10 2006-02-2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vehicle air-seats and air-bag units
KR101509780B1 (ko) * 2009-07-31 2015-04-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사이드에어백 유닛
JP5337015B2 (ja) * 2009-12-25 2013-11-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取付構造
WO2013137355A1 (ja) * 2012-03-16 2013-09-19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クッションパッド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JP2013249007A (ja) * 2012-06-01 2013-12-12 Ashimori Industry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取付構造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US8905431B1 (en) * 2013-09-24 2014-12-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ide airbag assembly for a vehicle seat
US9302643B2 (en) * 2014-04-02 2016-04-0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ing assembly with side airbag deployment
JP6131935B2 (ja) 2014-12-03 2017-05-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2117483B1 (ko) 2015-03-05 2020-06-0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압전 진동자
US11040686B2 (en) * 2016-11-04 2021-06-22 Ts Tech Co., Ltd. Vehicle seat
JP6810281B2 (ja) * 2017-11-02 2021-01-06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810072B2 (ja) * 2018-02-06 2021-01-06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EP4001004B1 (en) * 2020-11-19 2023-07-12 Volvo Car Corporation Vehicle upper seat portion with far side airbag module

Patent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82425A (ja) * 2001-12-18 2003-07-03 Delta Kogyo Co Ltd シート
JP2006088787A (ja) * 2004-09-22 2006-04-06 Suzuki Motor Corp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の表皮固定構造
US20070273129A1 (en) * 2006-05-26 2007-11-29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apparatus
US20090020988A1 (en) * 2007-07-19 2009-01-22 Toyoda Gosei Co., Ltd. Side airbag apparatus
JP2010137588A (ja) * 2008-12-09 2010-06-24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シート装置
CN102874202A (zh) * 2011-07-12 2013-01-16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安装在座位底部框架上的气囊模块
US20140183846A1 (en) * 2011-07-28 2014-07-0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eat provided with side airbag device
CN103930306A (zh) * 2011-10-25 2014-07-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以及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
WO2014050970A1 (ja) * 2012-09-28 2014-04-0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のシート及び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の取付部材
CN104936831A (zh) * 2012-12-28 2015-09-23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安全气囊模块装备座椅及其装配方法
CN107719291A (zh) * 2012-12-28 2018-02-23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安全气囊模块装备座椅及其装配方法
JP2014172550A (ja) * 2013-03-11 2014-09-2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KR20150112147A (ko) * 2014-03-27 2015-10-07 주식회사 동강홀딩스 차량용 사이드 에어백의 가이드
DE202014003658U1 (de) * 2014-04-29 2015-07-3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etzen des Staates Delaware) Airbagein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Kraftfahrzeug miteiner solchen Airbageinrichtung
CN106470878A (zh) * 2014-07-01 2017-03-01 Tk控股公司 侧方气囊模块和组件
JP2016078463A (ja) * 2014-10-09 2016-05-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US20170225640A1 (en) * 2016-02-10 2017-08-10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ide airbag device-installed vehicle seat
CN109591750A (zh) * 2017-09-29 2019-04-09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18495A1 (en) 2023-08-02
EP3957212A1 (en) 2022-02-23
KR20210144907A (ko) 2021-11-30
EP4218496A1 (en) 2023-08-02
JP7175387B2 (ja) 2022-11-18
US11752967B2 (en) 2023-09-12
JPWO2020213382A1 (zh) 2020-10-22
EP3957212B1 (en) 2024-01-03
KR102589512B1 (ko) 2023-10-16
WO2020213382A1 (ja) 2020-10-22
EP3957212A4 (en) 2022-12-21
US20220176907A1 (en) 2022-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01163B (zh)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12009418B (zh)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JP6810072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RU2662884C1 (ru) Сиденье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с устройством боковой подушки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US11254276B2 (en) Side airbag apparatus and vehicle seat including the same
CN114375267A (zh) 安全气囊装置及车辆用座椅
CN108501856B (zh) 用于机动车的车辆座椅
CN113660888A (zh) 侧安全气囊装置
JP3935032B2 (ja) 乗員拘束装置
JP6491081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KR20210136959A (ko)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JP4640325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21120271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7196505B2 (ja) 車両の上部内装構造
JP2020006715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189496B2 (ja) 車両の上部内装構造
JP2008018804A (ja) 自動車のリヤエアバッグ
JP2020050168A (ja) 車両の上部内装構造
JP2014218161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7216859A (ja) 車両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