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30306A - 车辆用座椅以及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座椅以及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30306A
CN103930306A CN201180046134.1A CN201180046134A CN103930306A CN 103930306 A CN103930306 A CN 103930306A CN 201180046134 A CN201180046134 A CN 201180046134A CN 103930306 A CN103930306 A CN 1039303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frame
backrest
spring
body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613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粟田真司
森久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9303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303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60N2/7011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of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shape, e.g. hammock-like, plastic shells, fabric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60N2/7094Upholstery spr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60N2/72Attachment or adjustment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8Seat coverings
    • B60N2002/5808Seat coverings comprising opening zones for airbags

Abstract

提供车辆用座椅以及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得到能够使侧面气囊装置相对于座椅靠背框架的侧框架的组装作业性良好的车辆用座椅。在本车辆用座椅(10)中,利用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22)的框架安装部(78)覆盖将侧面气囊装置(20)紧固固定于侧框架(26R)的双头螺栓(56)以及螺母(58),在该框架安装部(78)的与双头螺栓(56)以及螺母(58)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开口(92)。因此,当制造本车辆用座椅(10)时,即便在将侧面气囊装置(20)组装于侧框架(26)前在座椅靠背框架(14)组装了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22)的情况下,也能经由开口(92)进行侧面气囊装置(20)相对于侧框架(26R)的固定作业。

Description

车辆用座椅以及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座椅以及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
背景技术
从实现车辆用座椅的轻量化的观点出发,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架设在设置于座椅靠背框架的左右一对的侧框架之间的弹簧(座椅靠背弹簧)形成为树脂制弹簧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38156号公报
然而,有时在座椅靠背框架的侧框架组装有侧面气囊装置。因此,希望不会因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的存在而导致侧面气囊装置的组装作业性恶化。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事实,本发明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使侧面气囊装置相对于座椅靠背框架的侧框架的组装作业性良好的车辆用座椅以及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具备:座椅靠背框架,该座椅靠背框架具有左右的侧框架;侧面气囊装置,该侧面气囊装置相对于上述左右的侧框架中的一方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且由固定件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固定于上述一方的侧框架;以及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该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具有:树脂弹簧部,该树脂弹簧部配置于上述左右的侧框架之间;以及左右的框架安装部,上述左右的框架安装部分别支承于上述左右的侧框架的前侧,并且从上述左右的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朝座椅后方侧延伸而与上述树脂弹簧部连结,在支承于上述一方的侧框架的一方的上述框架安装部中的与上述固定件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开口。
在第一方式的车辆用座椅中,车辆用座椅框架具备左右的侧框架,侧面气囊装置相对于一方的侧框架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利用固定件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将该侧面气囊装置紧固固定于一方的侧框架。并且,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所具备的左右的框架部分别支承于左右的侧框架的前侧,上述框架安装部与配置于左右的侧框架之间的树脂弹簧部连结。
此处,由于上述左右的框架安装部从左右的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朝座椅后方侧延伸,因此认为上述固定件被支承于一方的侧框架的一方的框架安装部覆盖。但是,在本方式中,在上述一方的框架安装部的与固定件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开口。因此,当制造本车辆用座椅时,即便是在将侧面气囊装置组装于一方的侧框架之前将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组装于座椅靠背框架的情况下,也能够经由上述开口进行侧面气囊装置相对于一方的侧框架的固定作业。由此,能够使侧面气囊装置相对于侧框架的组装作业性良好。
对于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在第一方式的车辆用座椅中,上述树脂弹簧部具有在座椅靠背高度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靠背弹簧主体部,上述开口相对于上述多个靠背弹簧主体部在座椅靠背高度方向错开配置。
在第二方式的车辆用座椅中,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的树脂弹簧部具有在座椅靠背高度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靠背弹簧主体部。当来自乘员的载荷输入至上述靠背弹簧主体部时,多个靠背弹簧主体部经由左右的框架安装部支承于左右的侧框架。此处,在本方式中,形成于一方的侧框架的开口相对于多个靠背弹簧主体部在座椅靠背高度方向错开配置。因此,能够在一方的框架安装部中的没有形成开口的部位良好地支承上述载荷。由此,能够使多个靠背弹簧主体部的支承稳定。
对于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在第一方式或者第二方式的车辆用座椅中,上述车辆用座椅具备:座椅靠背垫,该座椅靠背垫支承于上述座椅靠背框架;座椅表皮,该座椅表皮覆盖上述座椅靠背垫;以及内侧气囊膨胀压力传递部件,该内侧气囊膨胀压力传递部件的一端部固定于上述一方的侧框架的后端侧,中间部插通于在上述一方的框架安装部形成的插通孔,另一端部缝制于上述座椅表皮的缝制部。
在第三方式的车辆用座椅中,当侧面气囊装置所具备的侧面气囊膨胀时,气囊膨胀压力经由一端部固定于一方的侧框架的后端侧、另一端部缝制于座椅表皮的缝制部的内侧气囊膨胀压力传递部件朝座椅表皮的缝制部传递。由此,能够使座椅表皮的缝制部尽早开裂,能够使侧面气囊从该开裂部分尽早膨胀展开。而且,由于该内侧气囊膨胀压力传递部件的中间部插通于在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的一方的框架安装部形成的插通孔,因此能够缩短内侧气囊膨胀压力传递部件的布线路径。
对于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在第三方式的车辆用座椅中,上述插通孔形成于上述一方的框架安装部的前端侧,并且与多个上述树脂弹簧部中的任一个配置在相同的高度。
在第四方式的车辆用座椅中,在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的一方的框架安装部形成的供内侧气囊膨胀压力传递部件插通的插通孔与多个树脂弹簧部中的任一个配置在相同的高度。因此,当来自乘员的载荷输入至该任一个树脂弹簧部时,认为应力集中在一方的框架安装部的插通孔的周边。但是,在本方式中,插通孔形成于一方的框架安装部的前端侧、即从上述任一个树脂弹簧部与一方的框架安装部的连接部分离开的位置。由此,当来自乘员的载荷输入至上述任一个树脂弹簧部时,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插通孔的周边。而且,如上述的第二方式那样,在开口相对于多个树脂弹簧部在座椅靠背高度方向错开配置的情况下,开口与插通孔在座椅靠背高度方向错开配置。由此,能够抑制在形成有插通孔以及上述任一个树脂弹簧部的高度处一方的框架安装部弱化的情况,因此能够使上述任一个树脂弹簧部的支承稳定。
对于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在第三方式或者第四方式的车辆用座椅中,上述车辆用座椅具备外侧气囊膨胀压力传递部件,该外侧气囊膨胀压力传递部件的一端部固定于上述侧框架的后端侧,中间部经由上述侧面气囊装置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另一端部缝制于上述缝制部。
在第五方式的车辆用座椅中,当侧面气囊装置所具备的侧面气囊膨胀时,气囊膨胀压力经由一端部固定于一方的侧框架的后端侧、中间部经由侧面气囊装置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另一端部缝制于座椅表皮的缝制部的外侧气囊膨胀压力传递部件朝座椅表皮的缝制部传递。由此,能够使座椅表皮的缝制部更早地开裂。而且,由于外侧气囊膨胀压力传递部件的中间部经由侧面气囊装置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因此不需要在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的框架安装部形成供外侧气囊膨胀压力传递部件的中间部插通的插通孔。因而,能够减少形成于框架安装部的插通孔的数量。
对于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在第五方式的车辆用座椅中,上述车辆用座椅具备上下一对上述外侧气囊膨胀压力传递部件,上侧的上述外侧气囊膨胀压力传递部件与上述内侧气囊膨胀压力传递部件配置在相同的高度,下侧的上述外侧气囊膨胀压力传递部件配置于上侧的上述外侧气囊膨胀压力传递部件的下方。
在第六方式的车辆用座椅中,由于上述一对外侧气囊膨胀压力传递部件中的位于上侧的外侧气囊膨胀压力传递部件与内侧气囊膨胀压力传递部件配置在相同的高度,因此能够在该高度使座椅表皮的缝制部更早地开裂。而且,由于具备上下一对外侧气囊膨胀压力传递部件,因此能够在上下方向(座椅靠背高度方向)的广阔范围内使座椅表皮的缝制部尽早开裂。由此,能够使侧面气囊的展开方向稳定。
对于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在第一方式~第六方式的任一个方式中,上述框架安装部形成为座椅后方侧敞开的开截面形状,且嵌合在上述侧框架的前侧。
在第七方式的车辆用座椅中,当来自乘员的载荷输入至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的树脂弹簧部时,左右的框架安装部承受来自左右的侧框架的反力。上述的框架安装部形成为座椅后方侧敞开的开截面形状,且嵌合在左右的侧框架的前侧。由此,能够利用左右的框架安装部良好地支承来自左右的侧框架的反力,因此能够使多个树脂弹簧部的支承稳定。
对于本发明的第八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在第一方式~第七方式的任一个方式中,上述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具有靠背板部,该靠背板部在多个上述树脂弹簧部的座椅后方侧配置于座椅靠背的背面,且与上述左右的框架安装部连结。
在第八方式的车辆用座椅中,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具备配置于座椅靠背的背面的靠背板部,因此,能够削减部件数量以及相对于座椅靠背框架的部件的组装工时。
对于本发明的第九方式的车辆用座椅,在第一方式~第八方式的任一个方式中,上述固定件包括设置于上述侧面气囊装置所具备的气体发生单元的上下一对双头螺栓以及与上述一对双头螺栓螺合的上下一对螺母,通过上述一对双头螺栓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贯通上述一方的侧框架并且使上述一对螺母与上述一对双头螺栓螺合,上述侧面气囊装置被紧固固定于上述一方的侧框架,上述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具有相对于上述一对双头螺栓以及螺母在上述座椅靠背框架的高度方向错开配置的三个上述树脂弹簧部,在上述一方的框架安装部的与上述一对双头螺栓以及螺母对置的位置分别形成有上述开口。
在第九方式中,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具备在左右的侧框架之间在座椅靠背高度方向排列配置的三个树脂弹簧部。上述树脂弹簧部相对于将侧面气囊装置所具备的气体发生单元紧固固定于一方的侧框架的上下一对双头螺栓以及螺母在座椅靠背框架的高度方向错开配置,在一方的框架安装部的与上述一对双头螺栓以及螺母对置的位置分别形成有开口。由此,能够使将具备一对双头螺栓的气体发生单元(侧面气囊装置)组装于一方的侧框架时的组装作业性良好。而且,由于三个树脂弹簧部以及两个开口在座椅靠背高度方向错开配置,因此,与上述第二方式同样,能够使多个树脂弹簧部的支承稳定。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的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具有:树脂弹簧部,该树脂弹簧部配置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框架所具备的左右的侧框架之间;以及左右的框架安装部,该左右的框架安装部具有:分别支承于上述左右的侧框架的前侧的左右的被支承部;以及从上述左右的被支承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端部朝座椅后方侧延伸而与上述树脂弹簧部连结的左右的连结部,在上述左右的连结部中的一方形成有开口。
在第十方式的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中,左右的框架安装部所具备的左右的被支承部分别支承于座椅靠背框架的左右的侧框架的前侧。并且,从左右的被支承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端部朝座椅后方侧延伸的左右的连结部,与配置于左右的侧框架之间的树脂弹簧部连结。
此处,由于上述左右的连结部如上所述从左右的被支承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端部朝座椅后方侧延伸,因此利用左右的连结部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覆盖左右的侧框架的一部分。因此,当制造车辆用座椅时,当在将侧面气囊装置组装于一方的侧框架之前将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组装于座椅靠背框架的情况下,认为一方的侧框架侧的连结部对侧面气囊装置的组装作业造成妨碍。即,在利用固定件将配置于一方的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气囊装置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固定于一方的侧框架的情况下,认为一方的侧框架侧的连结部成为妨碍。但是,在本方式中,由于在左右的连结部中的一方形成有开口,因此能够经由上述开口进行侧面气囊装置相对于一方的侧框架的固定作业。由此,能够使侧面气囊装置相对于侧框架的组装作业性良好。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中,能够使侧面气囊装置相对于座椅靠背框架的侧框架的组装作业性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在图1所示的座椅靠背框架组装有树脂弹簧一体靠背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沿着图2的3-3线剖开的剖切面的俯视剖视图。
图4是示出沿着图2的4-4线剖开的剖切面的俯视剖视图。
图5是示出沿着图2的5-5线剖开的剖切面的俯视剖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与图3对应的俯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图6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10以及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22进行说明。另外,在这些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箭头IN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整体结构>
在图1中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与车辆用座椅10的靠背相当的座椅靠背12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在图1中,稍微改变观察各构成要素的角度而进行描绘。并且,该车辆用座椅10具备供乘员落座的未图示的座垫,座椅靠背12以能够倾倒的方式连结在该座垫的后端部。
如图1所示,上述座椅靠背12具备:作为其骨架部件的金属制的座椅靠背框架14;支承于座椅靠背框架14的座椅靠背垫16;覆盖座椅靠背垫16的座椅表皮18;以及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14的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22。并且,如图2所示,座椅靠背12具备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14的侧面气囊装置20(侧面气囊模块。在图1中省略图示)。以下,对各构成要素进行详细说明。
<座椅靠背框架14的结构>
如图1以及图2所示,从正面观察(指从车辆的正面观察的情况。以下,假设车辆的朝向、车辆用座椅10的朝向以及座椅靠背12的朝向相同而进行说明),座椅靠背框架14形成为矩形框状。具体而言,座椅靠背框架14由在座椅宽度方向(车辆宽度方向)对置配置的左右一对侧框架26R、26L、将左右侧框架26R、26L的上端部彼此连接在一起的倒U字状的上框架28、以及将左右的侧框架26R、26L的下端部彼此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连接在一起的下框架30构成。上述座椅靠背12也包括上框架28,四个部件全部通过冲压成形制作,但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框架构造。例如,也可以仅上框架由弯曲成倒U字状的管材构成。
如图1~图5所示,侧框架26R、26L由侧壁部26A、前壁部26B以及后壁部26C构成,且在俯视观察的剖视图中形成为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开口的大致C字状。侧壁部26A沿着座椅前后方向延伸,前壁部26B以及后壁部26C从侧壁部26A的前端以及后端朝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延伸。该后壁部26C的宽度设定成相对于前壁部26B的宽度足够宽广。并且,如图1所示,在侧壁部26A的下部上下分离地形成有多个(此处为两个)安装孔32,在后壁部26C的上部形成有安装孔34。上述安装孔32、34与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22对应。
<座椅靠背垫16的结构>
如图1所示,座椅靠背垫16由聚氨酯泡沫等发泡体形成,且由垫中央部36以及左右一对垫侧端部38构成。垫中央部36的上端侧从座椅上方侧卡止于座椅靠背框架14的上框架28,下端侧从座椅下方侧卡止于未图示的连杆,该连杆将侧框架26R、26L的下端部彼此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连结在一起。并且,垫中央部36由设置于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22的下侧靠背弹簧部74以及上侧靠背弹簧部76从座椅后方侧支承。
垫侧端部38形成为横截面形状呈大致C字状,以卷绕于侧框架26R、26L的方式装配(参照图3~图5)。该垫侧部38比垫中央部36朝座椅前方侧鼓出,形成为确保针对乘员的侧面支承性的形状。
<座椅表皮18的结构>
如图1所示,座椅表皮18形成为能够从正面侧覆盖座椅靠背垫16的大小。如图3~图5所示,在座椅靠背18的外周部的适当位置通过缝制安装有外周卡止部件40。外周卡止部件40从座椅后方侧插入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22的卡止部72B而被卡止。由此,座椅表皮18的外周部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卡止于卡止部72B。并且,在座椅表皮18设置有未图示的多个卡止部,上述卡止部卡止于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22。
在该座椅表皮18的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垫侧端部38的前端部对置的部位设置有沿座椅靠背高度方向延伸的缝制部42。该缝制部42形成为当后述的侧面气囊48膨胀展开时与垫侧端部38一起开裂的结构。
<侧面气囊装置20的结构>
如图3~图5所示,侧面气囊装置20内设于座椅靠背12的车门侧侧端部12A(未图示的侧车门侧的侧部),且相对于内设于该车门侧侧端部12A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框架26R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参照图2)。该侧面气囊装置20具备充气机(气体发生单元)、侧面气囊48、内侧垫布50(内侧气囊膨胀压力传递部件)以及上下一对外侧垫布52、54(外侧气囊膨胀压力传递部件),侧面气囊48以折叠状态与充气机46一起单元化而成的部件内设于车门侧侧端部12A。
充气机46形成为圆柱状,且以轴线方向(长度方向)沿着座椅靠背高度方向的状态配置于车门侧侧端部12A的下部侧。在充气机46的外周部设置有朝充气机46的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上下一对双头螺栓56(固定件)。上述双头螺栓46贯通形成于侧框架26R的侧壁部26A的贯通孔而朝侧壁部26A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突出。在侧壁部26A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设置有上下一对螺母58(固定件),上述螺母58与各双头螺栓56螺合。由此,充气机46被紧固固定于侧框架26R。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将充气机46(侧面气囊装置20)组装于侧框架26R时,上下一对双头螺栓56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插入到侧壁部26A的贯通孔中,螺母58从侧框架26R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与上述双头螺栓56螺合。换言之,构成为从侧框架26R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进行使螺母58与一对双头螺栓56螺合的作业(侧面气囊装置20相对于侧框架26R的固定作业)。另外,也可以采用充气机46安装于具有一对双头螺栓56的保持器的结构(气体发生单元具备保持器以及充气机的结构)。
上述充气机46与未图示的气囊ECU连接,当汽车发生侧面碰撞、侧翻等时,基于未图示的气囊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气囊ECU判定是否使侧面气囊装置20工作。形成为如下的结构:当气囊ECU判定为气囊工作时,朝充气机46提供规定电流,从充气机46喷出大量的气体。
侧面气囊48是通过将由布、树脂片等形成的片状基布缝制成带状而成的,收纳于内部的充气机46被紧固固定于侧框架26R,由此,侧面气囊48被安装于侧框架26R。该侧面气囊48以规定的折叠方式折叠,并通过由容易断裂的包裹材料60包围而保持在折叠状态。
内侧垫布50以及上下一对外侧垫布52、54分别形成为带状(strap状),且构成为比座椅表皮18难以伸长。如图3所示,内侧垫布50的长度方向一端部借助螺栓62以及螺母64被紧固固定于侧框架26R的后壁部26C的后表面。内侧垫布50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经由侧框架26R的宽度方向内侧朝座椅前方侧延伸,插通在后述的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22的框架安装部78R形成的插通孔94,并且插入到在垫侧端部38的前部侧形成的槽部66内。该槽部66在侧面气囊装置20与座椅表皮18的缝制部42之间沿座椅前后方向延伸,插入到该槽部66内的内侧垫布50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被缝制于缝制部42。
上侧的外侧垫布52(参照图3)与内侧垫布50配置在相同的高度,长度方向一端部借助螺栓62以及螺母64被紧固固定于后壁部26C的后表面。外侧垫布52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经由侧面气囊装置20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朝座椅前方侧延伸,并且插入到上述槽部66内,外侧垫布52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被缝制于缝制部42。
下侧的外侧垫布54(参照图5)配置于上侧的外侧垫布52的下方,长度方向一端部借助螺栓68以及螺母70被紧固固定于后壁部26C的后表面。外侧垫布54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经由侧面气囊装置20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朝座椅前方侧延伸并且插入到上述槽部66内,外侧垫布54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被缝制于缝制部42。另外,内侧垫布50以及上下的外侧垫布52、54的各长度方向一端部也可以不直接固定于后壁部26C(侧框架26R),而经由支架间接地固定于侧框架26R。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垫布50与前壁部26A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端部以及后壁部26C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端部发生干涉,但也可以形成为追加有保护上述干涉部分的保护部件的结构。这样的保护部件可以缝制于内侧垫布50,也可以安装于前壁部26A以及后壁部26C的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端部。
在上述结构的侧面气囊装置20中,当充气机46工作时,朝侧面气囊48内喷出大量的气体,侧面气囊48在车门侧侧端部12A内膨胀。当侧面气囊48膨胀时,内侧垫布50以及上下一对外侧垫布52、54承受侧面气囊48的膨胀压力而伸长。由此,气囊膨胀压力集中于座椅表皮18的缝制部42,缝制缝制部42的缝合线断裂。结果,缝制部42开裂,侧面气囊48经由该开裂部分朝车门侧侧端部12A的座椅前方侧、即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0的乘员与侧门之间膨胀展开。由此,能够保护乘员免受侧面碰撞等的冲击。
<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22的结构>
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22由树脂材料形成,如图1~图5所示,该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22由靠背板部72、下侧靠背弹簧部(树脂弹簧部)74、上侧靠背弹簧部76以及左右一对框架安装部78R、78L一体成形,上述靠背板部72配置于座椅靠背12的背面,上述下侧靠背弹簧部74在相比靠背板部72靠座椅前方侧的位置配置在左右的侧框架26R、26L之间,上述上侧靠背弹簧部76配置于下侧靠背弹簧部74的上方且与靠背板部72连结,上述左右一对框架安装部78R、78L支承于座椅靠背框架14的左右的侧框架26R、26L,并且与靠背板部72以及下侧靠背弹簧部74连结。
靠背板部72由形成为比座椅靠背框架14小一圈的板主体72A以及从该板主体72A的外周部朝座椅前方侧延伸的卡止部72B构成。板主体72A形成为比形成为矩形框状的座椅靠背框架14的插通孔的内周缘小一圈的大致矩形平板状,以板厚方向沿着座椅靠背12的前后方向的状态配置于座椅靠背12的背面。该板主体72A能够在座椅靠背框架14的内侧通过。
卡止部72B设置于板主体72A的外周部的上端部以及座椅宽度方向两端部,且从座椅前后方向观察形成为倒U字状。该卡止部72B形成为座椅后方侧敞开的截面U字状。如上所述,该卡止部72B作为用于卡止安装于座椅表皮18的外周部的外周卡止部件40的罩卡止部使用,但也具有对板状的板主体72A进行加强以提高靠背板部72整体的面刚性的功能。
另一方面,下侧靠背弹簧部74由在座椅靠背高度方向上下三级平行地配置的三个靠背弹簧主体部80U、80M、80L构成。上述靠背弹簧主体部80U、80M、80L整体形成为长条的板状,以长度方向沿着座椅宽度方向且板厚方向沿着座椅前后方向的状态配置。上述靠背弹簧主体部80U、80M、80L的长度方向两端部与左右的框架安装部78R、78L所具备的左右的连结部78C连结。由此,三个靠背弹簧主体部80U、80M、80L架设于左右的框架安装部78R、78L之间,由左右的框架安装部78R、78L在座椅靠背高度方向连结在一起。另外,利用几个靠背弹簧主体部80(树脂弹簧部)构成下侧靠背弹簧部74是任意的,能够根据与所要求的缓冲性能之间的关系适当变更。因而,也可以扩宽靠背弹簧主体部的上下宽度而设置一个,相反也可以设置两个或者四个以上的多个。
在靠背弹簧主体部80U、80M、80L的座椅宽度方向中央侧形成有左右一对松弛部80A。上述松弛部80A形成于靠背弹簧主体部80U、80M、80L的隔着长度方向中央部(参照图3以及图5的点划线CL)的左右两侧。在从图3以及图5所示的俯视剖视图观察的情况下,上述松弛部80A通过使多个曲面在座椅宽度方向连续而形成为波浪状。因此,通过载荷作用于靠背板部72侧(座椅后方侧),松弛部80A弹性伸长,由此靠背弹簧主体部80U、80M、80L朝载荷作用方向亦即靠背板部72侧挠曲变形(弹性变形)。
另外,靠背弹簧主体部80U、80M、80L在上述的靠背板部72的座椅前方侧配置在与靠背板部72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能够在形成于二者之间的间隙82的范围内挠曲变形。即,靠背板部72也作为将靠背弹簧主体部80U、80M、80L的挠曲量限制在规定量以下的限制部件发挥功能。并且,在上述靠背弹簧主体部80U、80M、80L的松弛部80A设定有拔模斜度(锥形状),以便当使用未图示的滑模进行树脂成型时,能够从座椅靠背高度方向的某一方(此处为下侧)对滑模进行脱模。
另一方面,上侧靠背弹簧部76配置在相对于下侧靠背弹簧部74在座椅靠背高度方向离开规定距离的位置。该上侧靠背弹簧部76形成为与上述的靠背弹簧主体部80U、80M、80L基本相同的结构,且具备与上述松弛部80A相同的松弛部76A。但是,在上侧靠背弹簧部76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形成有贯通孔84(参照图1),插通于该贯通孔84的树脂夹持件86(参照图2)嵌入卡止于侧框架26R、26L的安装孔34(参照图1)。由此,上侧靠背弹簧部76被固定于侧框架26R、26L。
并且,另一方面,左右的框架安装部78R、78L在座椅靠背12中配置在与侧面气囊48所被配置的高度相同的高度。当从俯视剖视图观察的情况下,上述框架安装部78R、78L形成为座椅后方侧敞开的开截面形状,且嵌合于左右的侧框架26R、26L的前侧(参照图3~图5)。具体而言,各框架安装部78R、78L具备:支承于侧框架26R、26L的前侧的被支承部78A;从被支承部78A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端部朝座椅后方侧延伸的固定部78B;从被支承部78A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端部朝座椅后方侧且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倾斜地延伸的连结部78C,且各框架安装部78R、78L嵌合于侧框架26R、26L的前侧。另外,框架安装部78R、78L也可以不直接嵌合于侧框架26R、26L的前侧,而采用在二者之间夹装有其他部件(例如弹性部件)的结构(框架安装部78R、78L间接嵌合于侧框架26R、26L的前侧的结构)。
被支承部78A从座椅前方侧与前壁部26B对置(抵接),固定部78B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与侧壁部26A对置(抵接)。在该固定部78B形成有上下一对贯通孔88(参照图1),插通于各贯通孔88的树脂夹持件90(参照图2)嵌入卡止于侧壁部26A的安装孔32。由此,固定部78B(连结部78C)被固定于侧框架26R或者侧框架26L。另外,作为将连结部78C固定于侧框架26R、26L的固定单元,能够应用将树脂夹持件(固定件)一体地形成于固定部78B且嵌入安装孔32的结构、利用铆钉、螺丝、螺钉或者螺栓和焊接螺母等的紧固件进行紧固的结构、利用构造用粘接剂进行粘接的结构等各种方式。
连结部78C以随着趋向座椅后方侧而趋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式相对于座椅前后方向倾斜,并从前壁部26B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端部附近延伸至座椅靠背12的背面附近。在连结部78C的前后方向中央部连结有上下三个靠背弹簧主体部80U、80M、80L的长度方向端部,在连结部78C的后端部连结有靠背板部72的卡止部72B的前端部。左右的连结部78C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与左右的侧框架26R、26L对置,在左右的连结部78C(框架安装部78R、78L)所被设置的高度(座椅靠背框架14的下部侧),利用左右的连结部78C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覆盖左右的侧框架26R、26L。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框架安装部78R的连结部78C形成有上下一对开口92。上述开口92形成为前端侧呈圆弧状的大致矩形状(大致圆形状),且配置在相对于三个靠背弹簧主体部80U、80M、80L在座椅靠背高度方向错开的位置。具体而言,上侧的开口92配置在上部的靠背弹簧主体部80U与中部的靠背弹簧主体部80M之间的高度处,下侧的开口92配置在中部的靠背弹簧主体部80M与下部的靠背弹簧主体部80L之间的高度处。如图2以及图4所示,上侧的开口92形成于在座椅宽度方向与上述上下一对双头螺栓56以及螺母58中的位于上侧的双头螺栓56以及螺母58对置的位置。并且,下侧的开口92配置于在座椅宽度方向与下侧的双头螺栓56以及螺母58对置的位置(参照图2)。
能够将螺母58以及用于使螺母58旋转的工具(例如套筒扳手)插入上述开口92,通过将螺母58以及工具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插入开口92,能够使螺母58与双头螺栓56螺合。另外,开口92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图2所示的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其他的形状(例如圆形状、矩形状),但为了避免应力集中而优选形成为圆形或者接近圆形的形状。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框架安装部78R的被支承部78A的上部侧,沿着座椅靠背高度方向形成有长条的缝隙状的插通孔94。该插通孔94与上部的靠背弹簧主体部80U配置在相同的高度,且与侧框架26R的前壁部26B对置。如上所述,内侧垫布50的长度方向中央部插通于该插通孔94。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座椅靠背12的与车门侧侧端部12A相反侧的侧端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侧端部)未配设侧面气囊装置20。因此,形成为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框架安装部78L并未形成有开口92以及插通孔94的结构。对于除此之外的结构,座椅靠背12的上述各构成部件形成为左右对称的形状。
在将上述结构的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22组装于座椅靠背框架14时,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22从座椅前方侧装配于座椅靠背框架14。此时,靠背板部72通过座椅靠背框架14的内侧配置于座椅靠背框架14的背面侧,左右的框架安装部78R、78L嵌合于左右的侧框架26R、26L的前侧。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
其次,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乘员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0而倚靠于座椅靠背12时,朝向座椅靠背后方侧的载荷输入至设置于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22的下侧靠背弹簧部74以及上侧靠背弹簧部76。由此,下侧靠背弹簧部74的靠背弹簧部80U、80M、80L以及上侧靠背弹簧部76朝载荷作用方向亦即座椅后方侧挠曲变形,有助于座椅靠背12的缓冲性。此时,输入至上侧靠背弹簧部76的载荷经由上侧靠背弹簧部76的长度方向两端部被支承于左右的侧框架26R、26L。并且,输入至下侧靠背弹簧部74的载荷经由左右的框架安装部78R、78L被支承于左右的侧框架26R、26L。上述框架安装部78R、78L形成为座椅后方侧开口的开截面形状,且嵌合于左右的侧框架26R、26L的前侧。由此,能够利用左右的框架安装部78R、78L良好地支承来自左右的侧框架26R、26L的反力,因此能够使下侧靠背弹簧部74的支承稳定。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靠背弹簧部74以及上侧靠背弹簧部76由树脂制作,且与靠背板部36一体化。因此,与上述弹簧部由金属制的座椅靠背弹簧构成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削减部件数量以及组装工时,并且能够实现进一步的轻量化以及低成本化。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22的左右的框架安装部78R、78L配置在座椅靠背12中的侧面气囊48所被配置的高度。进而,利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框架安装部78R的连结部78C覆盖将侧面气囊装置20紧固固定于侧框架26R的上下一对双头螺栓56以及螺母58,但在该框架安装部78R的与上下一对双头螺栓56以及螺母58对置的位置形成有上下一对开口92。因此,当制造本车辆用座椅10时,即便在将侧面气囊装置20组装于侧框架26R之前在座椅靠背框架14组装了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22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将螺母58以及工具(例如套筒扳手)从上述开口92插入并使螺母58与双头螺栓56螺合而将侧面气囊装置20紧固固定于侧框架26R。由此,能够使侧面气囊装置20相对于侧框架26R的组装作业性良好。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下一对开口92相对于三个靠背弹簧主体部80U、80M、80L在座椅靠背高度方向错开配置。因此,在框架安装部78R的形成有开口92的部位,能够良好地支承输入至靠背弹簧主体部80U、80M、80L的载荷。由此,能够使三个靠背弹簧主体部80U、80M、80L的支承稳定。并且,上下一对开口92与设置于充气机46的上下一对双头螺栓56分别对置。由此,能够使将具备一对双头螺栓56的充气机46(侧面气囊装置20)组装于一方的侧框架时的组装作业性良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侧面气囊装置20所具备的侧面气囊48膨胀时,一端部固定于侧框架26R的厚壁部26C的后表面、另一端部缝制于座椅表皮18的缝制部42的内侧垫布50以及上下一对外侧垫布52、54伸长。由此,气囊膨胀压力经由上述垫布传递至座椅表皮18的缝制部42,因此能够使缝制部42尽早开裂,能够使侧面气囊48从该开裂部分尽早膨胀展开。而且,该内侧垫布50的中间部插通在形成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框架安装部78R的前端部(被支承部78A)的插通孔94中,因此能够以最短路径对内侧垫布50进行布线。
另外,上述插通孔94与上部的靠背弹簧主体部80U配置在相同的高度。因此,当来自乘员的载荷输入至上部的靠背弹簧主体部80U时,认为应力集中于框架安装部78R的插通孔94的周边。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插通孔94形成于框架安装部78R的被支承部78A(前端部)、即从上部的靠背弹簧主体部80U与连结部78C的连接部分81(参照图3)离开的位置。由此,当来自乘员的载荷输入至上部的靠背弹簧主体部80U时,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插通孔94的周边。而且,由于开口92与插通孔94在座椅靠背高度方向错开配置,因此能够抑制框架安装部78R在插通孔94以及上部的靠背弹簧主体部80U所被配置的高度弱化的情况。由此,能够使上部的靠背弹簧主体部80U的支承稳定。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上侧的外侧垫布52与内侧垫布50配置在相同的高度,因此能够在该高度使缝制部42尽早地开裂。而且,由于具备上下一对外侧垫布52、54,因此能够使缝制部42在上下方向(座椅靠背高度方向)的宽广范围尽早地开裂,能够使侧面气囊的展开方向稳定。综上,能够提高侧面气囊48的展开性能。
<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为插通孔94形成于被支承部78A的结构,但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10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如6所示的变形例那样,也可以形成为插通孔94形成于连结部78C的前端侧的结构。在该变形例中,也能够缩短内侧垫布50的布线路径,并且能够抑制在插通孔94所被配置的高度上部的靠背弹簧主体部80U的支承变得不稳定的情况。而且,在该变形例中,能够以内侧垫布50不与侧框架26R的前壁部26A发生干涉的方式对内侧垫布50进行布线。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在车身宽度方向内侧的框架安装部78L未形成开口92的结构,但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10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在左右的框架安装部的至少一方形成有开口即可。当在左右的框架安装部双方均形成有开口的情况下,能够将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兼用作驾驶员座用以及副驾驶座用。由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而且,由于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的形状形成为左右对称,因此与左右非对称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乘员的落座感良好。在这点上,对于插通孔94也是同样的。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侧面气囊装置20具备内侧垫布50以及上下一对外侧垫布52、54的结构,但是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形成为省略了垫布的结构。并且,内侧垫布以及外侧垫布的数量以及配置能够适当变更。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上下一对开口92相对于三个靠背弹簧主体部80U、80M、80L(树脂弹簧部)在座椅靠背高度方向错开配置的结构,但是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10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形成为开口与树脂弹簧部配置在相同高度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在一方的框架安装部78R的与一对双头螺栓56以及螺母58对置的位置分别形成有上述开口92的结构,但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8以及技术方案10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开口的数量也能够根据侧面气囊装置的固定构造适当变更。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左右的框架安装部78R、78L具备固定部78B的结构,但是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10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形成为省略了固定部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例如形成为被支承部78A借助夹持件等被固定于侧框架26R或者26L的结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为靠背板部72、左右的框架安装部78R、78L、下侧靠背弹簧部74以及上侧靠背弹簧部76一体成型的结构,但是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10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形成为上述各部分体成型,并通过熔敷等一体化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开口92始终敞开的结构,但是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10所涉及的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形成为将能够开闭开口的门部与框架安装部形成为一体或者一体地设置于框架安装部的结构。
此外,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并加以实施。并且,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当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用座椅,其中,
所述车辆用座椅具备:
座椅靠背框架,该座椅靠背框架具有左右的侧框架;
侧面气囊装置,该侧面气囊装置相对于所述左右的侧框架中的一方配置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且由固定件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固定于所述一方的侧框架;以及
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该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具有:树脂弹簧部,该树脂弹簧部配置于所述左右的侧框架之间;以及左右的框架安装部,所述左右的框架安装部分别支承于所述左右的侧框架的前侧,并且从所述左右的侧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朝座椅后方侧延伸而与所述树脂弹簧部连结,在支承于所述一方的侧框架的一方的所述框架安装部中的与所述固定件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所述树脂弹簧部具有在座椅靠背高度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靠背弹簧主体部,所述开口相对于所述多个靠背弹簧主体部在座椅靠背高度方向错开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所述车辆用座椅具备:
座椅靠背垫,该座椅靠背垫支承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
座椅表皮,该座椅表皮覆盖所述座椅靠背垫;以及
内侧气囊膨胀压力传递部件,该内侧气囊膨胀压力传递部件的一端部固定于所述一方的侧框架的后端侧,中间部插通于在所述一方的框架安装部形成的插通孔,另一端部缝制于所述座椅表皮的缝制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所述插通孔形成于所述一方的框架安装部的前端侧,并且与多个所述树脂弹簧部中的任一个配置在相同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所述车辆用座椅具备外侧气囊膨胀压力传递部件,该外侧气囊膨胀压力传递部件的一端部固定于所述侧框架的后端侧,中间部经由所述侧面气囊装置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另一端部缝制于所述缝制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所述车辆用座椅具备上下一对所述外侧气囊膨胀压力传递部件,上侧的所述外侧气囊膨胀压力传递部件与所述内侧气囊膨胀压力传递部件配置在相同的高度,下侧的所述外侧气囊膨胀压力传递部件配置于上侧的所述外侧气囊膨胀压力传递部件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所述框架安装部形成为座椅后方侧敞开的开截面形状,且嵌合在所述侧框架的前侧。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所述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具有靠背板部,该靠背板部在多个所述树脂弹簧部的座椅后方侧配置于座椅靠背的背面,且与所述左右的框架安装部连结。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座椅,其中,
所述固定件包括设置于所述侧面气囊装置所具备的气体发生单元的上下一对双头螺栓以及与所述一对双头螺栓螺合的上下一对螺母,通过所述一对双头螺栓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贯通所述一方的侧框架并且使所述一对螺母与所述一对双头螺栓螺合,所述侧面气囊装置被紧固固定于所述一方的侧框架,所述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具有相对于所述一对双头螺栓以及螺母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高度方向错开配置的三个所述树脂弹簧部,在所述一方的框架安装部的与所述一对双头螺栓以及螺母对置的位置分别形成有所述开口。
10.一种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其中,
所述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具有:
树脂弹簧部,该树脂弹簧部配置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框架所具备的左右的侧框架之间;以及
左右的框架安装部,该左右的框架安装部具有:分别支承于所述左右的侧框架的前侧的左右的被支承部;以及从所述左右的被支承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端部朝座椅后方侧延伸而与所述树脂弹簧部连结的左右的连结部,在所述左右的连结部中的一方形成有开口。
CN201180046134.1A 2011-10-25 2011-10-25 车辆用座椅以及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 Pending CN1039303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74574 WO2013061407A1 (ja) 2011-10-25 2011-10-25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樹脂製シートバックバネ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30306A true CN103930306A (zh) 2014-07-16

Family

ID=481672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6134.1A Pending CN103930306A (zh) 2011-10-25 2011-10-25 车辆用座椅以及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108552B2 (zh)
EP (1) EP2612794A4 (zh)
JP (1) JP5459407B2 (zh)
KR (1) KR101398612B1 (zh)
CN (1) CN103930306A (zh)
WO (1) WO2013061407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27714A (zh) * 2015-08-06 2017-02-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CN109927595A (zh) * 2017-12-08 2019-06-2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
CN113226844A (zh) * 2018-12-11 2021-08-06 安道拓工程技术知识产权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
CN113660888A (zh) * 2019-04-17 2021-11-16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侧安全气囊装置
CN114728606A (zh) * 2019-11-22 2022-07-08 G·米特 儿童安全座椅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02047B (zh) * 2011-05-02 2015-12-0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以及座椅靠背板
ES2434667B1 (es) * 2011-06-16 2014-11-14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Tablero de asiento y asiento de vehiculo
MX356084B (es) * 2012-09-03 2018-05-14 Ts Tech Co Ltd Asiento de vehículo y armazón de asiento para el asiento del vehículo.
US9381884B2 (en) * 2013-09-13 2016-07-0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Vehicle seat
JP6351998B2 (ja) 2014-02-28 2018-07-04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CN106232435B (zh) 2014-04-22 2018-11-16 Tk控股公司 用于气囊模块的安装装置
KR102269369B1 (ko) * 2014-11-17 2021-06-25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사이드 에어백 설치 구조
JP6939092B2 (ja) * 2017-05-26 2021-09-22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FR3117957B1 (fr) * 2020-12-21 2023-01-06 Renault Sas nappe de suspension allégée à montage simplifié
US20230219473A1 (en) * 2022-01-07 2023-07-13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Seat back frame assemblies and seat assemblies including pultrusion reinforcement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53945U (zh) * 1986-03-24 1987-09-30
JPH0523232A (ja) * 1991-07-23 1993-02-02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シートのバネ材取付構造
CN101746338A (zh) * 2008-12-16 2010-06-23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气囊滑槽附连连接
US20110204684A1 (en) * 2008-02-12 2011-08-25 Volvo Lastvagnar Ab Tether for a vehicle seat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20048B2 (ja) * 1995-03-13 2000-03-15 池田物産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US5893579A (en) * 1996-06-04 1999-04-13 Honda Giken Kogo Kabushiki Kaisha Seat mounted air bag system
AUPO274796A0 (en) * 1996-10-04 1996-10-31 Henderson's Industries Pty Ltd Seat backrest frame
US6457741B2 (en) * 1997-08-22 2002-10-01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eat mounted side air bag
US6637824B1 (en) * 2002-05-30 2003-10-28 Tachi-S Co., Ltd. Arrangement for securing support springs in vehicle seat frame
JP2004138156A (ja) 2002-10-17 2004-05-13 Nhk Spring Co Ltd ばね装置
WO2005034691A2 (en) * 2003-10-10 2005-04-21 Flexsteel Industries, Inc. Double spring function upholstered furniture spring assemblies
DE102006021508A1 (de) * 2006-05-09 2007-11-15 Tachi-S Co., Ltd., Akishima Akustische Struktur einer Sitzlehne
JP5062519B2 (ja) * 2007-01-29 2012-10-3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スプリングのバネ端係着構造
JP5088123B2 (ja) * 2007-12-14 2012-12-05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クッションバネの掛止め構造
JP5330758B2 (ja) * 2008-08-11 2013-10-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シートバック構造
JP5365168B2 (ja) 2008-11-28 2013-12-1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緩衝体付き乗物用シート
JP5365167B2 (ja) * 2008-11-28 2013-12-1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シート用緩衝体
JP2010142530A (ja) 2008-12-22 2010-07-01 Toyo Seat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JP5402180B2 (ja) 2009-04-08 2014-01-2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5423341B2 (ja) * 2009-11-20 2014-02-1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クッションパネル
JP5054155B2 (ja) * 2010-06-04 2012-10-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JP5488325B2 (ja) 2010-08-10 2014-05-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KR101370669B1 (ko) 2010-08-10 2014-03-04 도요타 지도샤(주) 차량용 시트 및 시트 백 보드
JP2012250596A (ja) * 2011-06-01 2012-12-20 Toyota Motor Corp 樹脂製シートバックボード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53945U (zh) * 1986-03-24 1987-09-30
JPH0523232A (ja) * 1991-07-23 1993-02-02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シートのバネ材取付構造
US20110204684A1 (en) * 2008-02-12 2011-08-25 Volvo Lastvagnar Ab Tether for a vehicle seat
CN101746338A (zh) * 2008-12-16 2010-06-23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气囊滑槽附连连接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27714A (zh) * 2015-08-06 2017-02-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CN109927595A (zh) * 2017-12-08 2019-06-2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
CN113226844A (zh) * 2018-12-11 2021-08-06 安道拓工程技术知识产权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
CN113226844B (zh) * 2018-12-11 2023-05-30 安道拓美国有限责任公司 车辆座椅
CN113660888A (zh) * 2019-04-17 2021-11-16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侧安全气囊装置
CN114728606A (zh) * 2019-11-22 2022-07-08 G·米特 儿童安全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12794A1 (en) 2013-07-10
EP2612794A4 (en) 2015-03-25
KR101398612B1 (ko) 2014-05-22
US9108552B2 (en) 2015-08-18
JP5459407B2 (ja) 2014-04-02
US20140225352A1 (en) 2014-08-14
KR20130062341A (ko) 2013-06-12
JPWO2013061407A1 (ja) 2015-04-02
WO2013061407A1 (ja) 2013-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30306A (zh) 车辆用座椅以及树脂制座椅靠背弹簧
CN106232435B (zh) 用于气囊模块的安装装置
US7185912B2 (en) Knee protection airbag device
JP667789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US7600778B2 (en) Airbag module
US20060163850A1 (en) Seat for vehicle use
CN103717458A (zh) 具备侧面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US9545891B2 (en) Airbag module-mounting side frame and vehicle seat provided with same
US7484753B2 (en) Airbag system
JP724891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US20230303025A1 (en) Vehicle seat
EP3357747A1 (en) Seat frame
JP2013129249A (ja) 乗物用シート
US20200391687A1 (en) Side airbag device
JP5202192B2 (ja) ニー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814200B2 (en) Airbag device
JP7032187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21120271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20059295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6529158A (ja) シート構造物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車両シートとその製造方法
JP7180577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189412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0241192A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950441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4067436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61019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