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48891B - 车辆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48891B
CN103648891B CN201280033315.5A CN201280033315A CN103648891B CN 103648891 B CN103648891 B CN 103648891B CN 201280033315 A CN201280033315 A CN 201280033315A CN 103648891 B CN103648891 B CN 1036488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wer component
base portion
windshield lower
vehicle
windshie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3331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48891A (zh
Inventor
松冈圣彦
龟山茂崇
鬼原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6488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488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488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488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1Cow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 Instrument Pan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车辆前部构造。车辆前部构造(1)具有风挡玻璃下部件(20)。风挡玻璃下部件(20)包括: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21)、从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21)的前端部(21a)向前方延伸形成的延伸部(22)。延伸部(22)具有:连续形成在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21)的前端部(21a)的基部(23)、从基部(23)的前端部(23d)向斜前上方延伸的配重部(24);在基部(23)和配重部(24)的边界部分中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刚性比基部(23)低的脆弱部(25)。

Description

车辆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抑制发动机室内产生的振动或声音向车室内传递,在隔离发动机室和车室的仪表板上安装具有防振性及隔音性的隔音件。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形成于仪表板的大致水平状的水平部上固定由发泡体构成的隔音件的发明。
而且,从发动机室内向仪表板传递的振动或声音,通过隔音件被衰减,因此,仪表板的共振得到了抑制。其结果,抑制了发动机室内产生的振动、声音向车室内传递。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8-149866号公报
发明的概要
发明欲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所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中,由于为了抑制从发动机室内向车室内传递振动、声音而新设置了专用的部件(隔音件),所以导致零件数量增加,存在相应地制造成本增高的问题。
另外,在所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中,由于需要将隔音件固定于仪表板的固定作业,导致制造成本更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观点创造的发明,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前部构造,抑制发动机室内产生的振动、声音向车室内传递,同时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所述课题的本发明为车辆前部构造,具有:从隔离发动机室和车室的仪表板下部件的上部向前方延伸的仪表板上部件;支承风挡玻璃的下端部的风挡玻璃下部件;对形成在所述仪表板上部件和所述风挡玻璃下部件之间的开口部进行覆盖的前围上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挡玻璃下部件包括: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从所述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形成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具有:连续形成在所述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的前端部的基部;从所述基部的前端部向斜前上方延伸的配重部;在所述基部和所述配重部的边界部分中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刚性比所述基部低的脆弱部。
根据本发明,若在发动机室内产生的振动、声音向风挡玻璃下部件传递,则以刚性比基部低的脆弱部作为起点,距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最远的配重部上下振动(摆动)。其结果,对于传递到风挡玻璃下部件的振动、声音,配重部的振动成为逆相位。由此,能够通过配重部使传递到风挡玻璃下部件的振动、声音衰减,能够抑制从发动机室内向车室内的振动、声音的传递。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上一体成形延伸部,由此,由于使以往设于车辆的风挡玻璃下部件发挥防振功能及隔音功能,所以无需另外单独设置隔音件,能够削减零件数量。
而且,根据本发明,在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上一体成形延伸部,由此,与需要在仪表板上固定隔音件的固定工序的现有技术相比较,能够削减制造工序数。
因此,由于能够削减零件数量及制造工序数,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基部和配重部的边界部分,刚性比基部低的脆弱部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由此,在碰撞荷载从上方施加于配重部上时,延伸部(配重)以脆弱部作为起点容易向下方弯折,因此,能够良好地吸收碰撞荷载。
另外,优选地,所述基部在与所述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的前端部的边界部分附近具有台阶状的阶梯部。
根据该构成,基部由于在与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的前端部的边界部分附近具有台阶状的阶梯部,所以基部的刚性提高。由此,由于配重部容易在上下振动,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衰减效果。
另外,优选地,所述配重部以具有比所述基部及所述脆弱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更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突部的方式构成。
根据该构成,配重部具有从基部及脆弱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更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突部,所以,配重部的质量增加。由此,由于配重部容易在上下振动,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衰减效果。
另外,优选地,所述基部具有连结于所述前围上盖板的连结部。
根据该构成,基部由于经由连结部连结于前围上盖板,所以,基部的刚性提高。由此,由于配重部容易在上下振动,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衰减效果。
另外,优选地,所述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在隔着沿前后方向的中心线的车宽方向两侧的某一侧,具有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成为最大的最大部,其中所述中心线穿过该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的车宽方向的中心,所述延伸部相对于所述中心线,设在所述最大部的相反侧。
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中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最大的最大部成为通过从发动机室传递的振动、声音而最容易共振的部分,根据该构成,延伸部相对于通过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的车宽方向的中心的沿前后方向的中心线,设在最大部的相反侧,所以,能够使衰减效果进一步提高。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车辆前部构造,抑制发动机室内产生的振动、声音向车室内传递,同时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侧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盖仪表板上部件及风挡玻璃下部件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前围上盖板的立体图,(a)是从右前方向下观察的立体图,(b)是从右后方向上观察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在图2的盖仪表板上部件及风挡玻璃下部件上组装前围上盖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从图2所示的箭头X方向观察的风挡玻璃下部件的延伸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6(a)是图5所示的I-I线剖视图,(b)是图5所示的II-II线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盖仪表板上部件及风挡玻璃下部件的俯视图。
图8(a)是比较实施例的上下振动感度和比较例的上下振动感度的曲线图,(b)是比较实施例的声音感度和比较例的声音感度的曲线图。
图9(a)是表示本发明外的比较例的车辆前部构造的概要俯视图,(b)是(a)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说明中,对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另外,在说明中表示方向时,以车辆的前后左右上下为基准进行说明。此外,“车宽方向”和“左右方向”同义。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为适用于前部发动机车辆的构造,具有仪表板上部件11及盖仪表板上部件12、风挡玻璃下部件20、前围上盖板30。
<仪表板上部件及盖仪表板上部件>
仪表板上部件11是从隔离发动机室2和车室3的仪表板下部件4的上部向前方延伸的钢板制部件。本实施方式中,仪表板上部件11通过焊接等固定于仪表板下部件4。盖仪表板上部件12是从仪表板上部件11的前端向前上方延伸的钢板制部件。本实施方式中,盖仪表板上部件12通过焊接等固定于仪表板上部件11。这些仪表板上部件11及盖仪表板上部件12相当于权利要求的“仪表板上部件”。
此外,图1中的标记8表示发动机盖。
<风挡玻璃下部件>
风挡玻璃下部件20是支承风挡玻璃5的下端部的钢板制部件。如图1及图2所示,在盖仪表板上部件12和风挡玻璃下部件20之间形成有开口部6。本实施方式中,风挡玻璃下部件20凭借悬臂构造支承风挡玻璃5,在风挡玻璃下部件20和风挡玻璃5之间设有缓冲件7。
风挡玻璃下部件20,如图2所示,是对一块钢板进行冲压成形而形成的,具有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21和从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21的前端部21a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22。此外,风挡玻璃下部件20还可以对铝板等的其他的金属制的板材进行冲压成形而形成。
关于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21及延伸部22,参照图5至图7在后面详细说明。
<前围上盖板>
如图1所示,前围上盖板30是通过覆盖开口部6而与盖仪表板上部件12及风挡玻璃下部件20一起构成所谓发动机罩箱的树脂性部件。
前围上盖板30,如图3所示,具有:形成于车宽方向中央附近的空调进气口30a及车架号确认用开口30b;设于下端的作为多个卡定部的定位肋30c及卡定夹持部30d。车架号确认用开口30b位于图1所示的延伸部22的斜前上方。前围上盖板30通过将定位肋30c及卡定夹持部30d卡定于形成在盖仪表板上部件12及风挡玻璃下部件20上的孔部、切缺部或缘部,而如图4所示,跨过盖仪表板上部件12及风挡玻璃下部件20地被固定。
接下来,关于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21及延伸部22,参照图5至图7详细地说明。
图5是从图2所示的箭头X方向观察的风挡玻璃下部件20的延伸部22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6(a)是图5所示的I-I线剖视图,图6(b)是图5所示的II-II线剖视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盖仪表板上部件12及风挡玻璃下部件20的俯视图。
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21是对多个部位进行曲折成形的板状的部分。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21,如图7所示,俯视观察时呈左右非对称的形状,在左侧的端部21b形成有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L最大的最大部21d。在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21的合适位置,贯穿形成有多个孔部21e、21e。该孔部21e、21e供前围上盖板30的卡定夹持部30d卡定(参照图1、图3(b))。
延伸部22是刻印有用于识别各汽车的车辆编号(所谓车架号)、且使向风挡玻璃下部件20传递的振动、声音衰减的部分。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延伸部22是形成于风挡玻璃下部件20的所谓车架号板,在该车架号板上附加防振功能及隔音功能而构成。
延伸部22,如图5所示,与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21一体成形,使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向斜前上方弯折,由此,呈朝下凸状的大致“く”字状。
延伸部22主要具有基部23、配重部24、脆弱部25。
基部23连续形成于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21的前端部21a,是从该前端部21a向斜前下方延伸的板状的部分。基部23中的与前端部21a的边界部分附近(与前端部21a相邻的部分),如图5、图6(a)所示,形成有台阶状的第1阶梯部23a,该第1阶梯部23a以向上侧成为凸状的方式形成。另外,在基部23的右侧缘部,如图5、图6(b)所示,设有台阶状的第2阶梯部23b,该第2阶梯部23b以向上侧成为凸状的方式形成。
在基部23的中央部分贯穿形成有俯视呈矩形的在斜前后方向上长的长孔状的孔部23c。作为连结部的孔部23c中卡定有前围上盖板30的卡定夹持部30d(参照图1、图3(b))。基部23中的、除了第1阶梯部23a、第2阶梯部23b及孔部23c以外的部分形成为平坦面。
配重部24是从基部23的前端部23d向斜前上方延伸的板状的部分,具有使从发动机室2内向风挡玻璃下部件20传递的振动或声音沿上下振动(摆动)并以逆相位衰减的功能。在配重部24的左右两端部,凸缘状的突部24a、24a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形成。该突部24a从基部23及脆弱部25的左右两端部更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
在配重部24的大致整个区域,第3阶梯部24c以向上侧成为凸状的方式形成。在配重部24的下表面24b刻印有未图示的车辆编号。在需要确认车辆编号的情况下,作业者经由车架号确认用开口30b对延伸部22的下表面24b进行视觉辨认,由此能够读取车辆编号(参照图1)。
此外,基部23及配重部24(延伸部22)的板厚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优选设定为0.6mm,另外,优选设定得比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21的板厚薄。
另外,如图6(a)所示,基部23和配重部24所成的角度θ(使基部23向斜前下方延长的延长面T和配重部24所成的角度θ)优选设定为例如60度左右。由此,容易从车架号确认用开口30b(参照图1)确认车辆编号,因此能够确保高的视觉辨认性,同时由于配重部24容易振动而能够使衰减效果更高。
如图5所示,脆弱部25是在基部23和配重部24的边界部分中在车宽方向上以直线状延伸设置的部分。脆弱部25是通过将延伸部22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向斜前上方弯折而形成的。脆弱部25由于不具有提高刚性的阶梯部,所以其刚性比具有阶梯部的基部23及配重部24低。因此,脆弱部25成为配重部24的上下振动的起点,且当碰撞荷载从上方施加在配重部24上时还成为弯折的起点。
该情况下,若在发动机室2内产生的振动或声音向风挡玻璃下部件20传递,则以刚性比基部23低的脆弱部25作为起点,距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21最远的配重部24在上下振动(摆动)。其结果,对于传递到风挡玻璃下部件20的振动、声音,配重部24的振动成为逆相位。由此,能够通过配重部24使传递到风挡玻璃下部件20的振动、声音衰减。
这里,参照图7,对最大部21d及延伸部22的位置进行详细说明。
由于在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21的右侧的端部21c的上方(图7的虚线部分),经由前围上盖板30(参照图4)设置有未图示的刮水器部件等,所以,需要配合这些部件的形状而变更端部21c侧的形状。其结果,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21的形状成为左右非对称,因此,左右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不同,本实施方式中,在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21的左侧的端部21b形成有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L成为最大的最大部21d。最大部21d是因从发动机室2(参照图1)内传递来的振动、声音而最容易共振的部分,若在从该最大共振部分离开的位置上设置延伸部22则能够提高衰减效果。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延伸部22,相对于通过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21的车宽方向的中心的沿前后方向的中心线C1,设在最大部21d的相反侧(右侧的端部21c侧)的区域。另外,通过延伸部22的车宽方向的中心的沿前后方向的中心线C2相对于中心线C1向车宽方向外侧隔开规定间隔,该间隔被适当设定。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基本以上述的方式构成,下面,说明其作用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若在发动机室2内产生的振动、声音向风挡玻璃下部件20传递,则以刚性比基部23低的脆弱部25作为起点,距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21最远的配重部24上下振动(摆动)。其结果,对于传递到风挡玻璃下部件20的振动、声音,配重部24的振动成为逆相位。由此,能够通过配重部24使传递到风挡玻璃下部件20的振动、声音衰减,能够抑制从发动机室2内向车室3内的振动、声音的传递。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21上一体成形延伸部22,由此,由于使以往设于车辆的风挡玻璃下部件20发挥防振功能及隔音功能,所以无需另外单独设置隔音件,能够削减零件数量。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21上一体成形延伸部22,由此,与需要在仪表板上固定隔音件的固定工序的现有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相比较,能够削减制造工序数。
因此,由于能够削减零件数量及制造工序数,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基部23和配重部24的边界部分,刚性比基部23低的脆弱部25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由此,在碰撞荷载从上方施加于配重部24上时,延伸部22(配重部24)以脆弱部25作为起点容易向下方弯折,因此,能够良好地吸收碰撞荷载。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基部23,在与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21的前端部21a的边界部分附近具有台阶状的第1阶梯部23a,且在右侧缘部具有台阶状的第2阶梯部23b,因此基部23的刚性提高。由此,由于配重部24容易在上下振动,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衰减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基部23经由孔部23c连结于前围上盖板30,所以基部23的刚性进一步提高。由此,配重部24容易在上下振动,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衰减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配重部24具有从基部23及脆弱部25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更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突部24a、24a,因此,配重部24的质量增加。由此,由于配重部24容易在上下振动,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衰减效果。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延伸部22相对于通过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21的车宽方向的中心的沿前后方向的中心线C1,设在最大部21d的相反侧(右侧的端部21c),所以,能够使衰减效果进一步提高。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
本实施方式的脆弱部25的刚性比基部23及配重部24的刚性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只要至少比基部23的刚性低即可。
本实施方式的最大部21d形成于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21的左侧的端部21b,但本发明不限于此,还可以形成于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21的右侧的端部21c。该情况下,延伸部22设于左侧的端部21b。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仪表板上部件,可以为所述的仪表板上部件11及盖仪表板上部件12由一块钢板制部件一体形成的构成。另外,还可以为仪表板下部件4、仪表板上部件11及盖仪表板上部件12由一块钢板制部件一体形成的构成。即,无论实施方式的仪表板下部件4、仪表板上部件11及盖仪表板上部件12是一体形成还是分体形成,从隔离发动机室和车室的仪表板下部件向前方延伸的部分相当于本发明的仪表板上部件。
接下来,参照图8至图9并通过实施例及比较例对本发明的车辆前部构造1的作用效果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在参照的附图中,图8(a)为比较实施例的上下振动感度和比较例的上下振动感度的曲线图,图8(b)是比较实施例的声音感度和比较例的声音感度的曲线图。图9(a)是表示本发明外的比较例的车辆前部构造的概要俯视图,图9(b)是图9(a)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在具有实施例及比较例的车辆前部构造的车辆中,测定发动机驱动时的风挡玻璃的下端部中央的上下振动感度及声音感度。
此外,图8(a)、(b)的横轴表示频率[Hz],图8(a)的纵轴表示振动度[dB/N],图8(b)的纵轴表示音压度[dB/N]。
<实施例>
本实施例为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为延伸部22具有脆弱部25的构成。另外,本实施例中,将延伸部22的板厚设定得比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21的板厚薄。
<比较例>
本比较例,如图9(a)、(b)所示,在延伸部的弯折部分的左右两端部形成有用于提高刚性的阶梯部,为不具有脆弱部的构成。另外,本比较例中,将延伸部的板厚设定得与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的板厚相等。
而且,在进行所述测定后,实施例的上下振动感度和比较例的上下振动感度成为图8(a)的曲线图所示那样的结果。即,对两者进行比较后能够确认,在共振区域中,实施例的振动度[dB/N]与比较例的振动度[dB/N]相比下降(参照图8(a)的虚线部分)。由此,实施例中,施加在共振区域的风挡玻璃的上下振动的频率[Hz]与延伸部22(配重部24)的上下振动的频率[Hz]不一致,证实了能够衰减风挡玻璃的上下振动。
另外,在进行所述测定后,实施例的声音感度和比较例的声音感度成为图8(b)的曲线图所示那样的结果。即,对两者进行比较后能够确认,在共振区域中,实施例的音压度[dB/N]与比较例的音压度[dB/N]相比下降(参照图8(b)的虚线部分)。由此证实了,实施例中,由于施加在共振区域的音压度[dB/N]下降,所以,能够衰减风挡玻璃的噪音(噪声)。
如以上所述对所述实施例和比较例进行对比的结果就是证实了以下作用效果,即通过在延伸部22上形成脆弱部25,以脆弱部25为起点,配重部24上下振动后,对于从发动机室2传递的振动、声音,配重部24的振动成为逆相位,能够衰减传递的振动、声音。
附图标记的说明
1车辆前部构造
2发动机室
3车室
5风挡玻璃
6开口部
11仪表板上部件
12盖仪表板上部件(仪表板上部件)
20风挡玻璃下部件
21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
21a前端部
21d最大部
22延伸部
23基部
23a第1阶梯部
23b第2阶梯部
23c孔部(连结部)
23d前端部
24配重部
24a突部
25脆弱部
30前围上盖板
C1中心线
L宽度尺寸

Claims (8)

1.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具有:
从隔离发动机室和车室的仪表板下部件的上部向前方延伸的仪表板上部件;
支承风挡玻璃的下端部的风挡玻璃下部件;
对形成在所述仪表板上部件和所述风挡玻璃下部件之间的开口部进行覆盖的前围上盖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挡玻璃下部件包括:
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
从所述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形成的延伸部,
所述延伸部具有:
连续形成在所述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的前端部的基部;
从所述基部的前端部向斜前上方延伸的配重部;
在所述基部和所述配重部的边界部分中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刚性比所述基部低的脆弱部,
所述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在隔着沿前后方向的中心线的车宽方向两侧的某一侧,具有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成为最大的最大部,其中所述中心线穿过该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的车宽方向的中心,
所述延伸部相对于所述中心线,设在所述最大部的相反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在与所述风挡玻璃下部件主体的前端部的边界部分附近具有台阶状的阶梯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部具有比所述基部及所述脆弱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更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突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部具有比所述基部及所述脆弱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更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突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具有连结于所述前围上盖板的连结部。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具有连结于所述前围上盖板的连结部。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具有连结于所述前围上盖板的连结部。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具有连结于所述前围上盖板的连结部。
CN201280033315.5A 2011-07-04 2012-06-29 车辆前部构造 Active CN1036488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48067 2011-07-04
JP2011-148067 2011-07-04
PCT/JP2012/066762 WO2013005685A1 (ja) 2011-07-04 2012-06-29 車両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48891A CN103648891A (zh) 2014-03-19
CN103648891B true CN103648891B (zh) 2017-05-17

Family

ID=474370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33315.5A Active CN103648891B (zh) 2011-07-04 2012-06-29 车辆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915539B2 (zh)
EP (1) EP2730486B1 (zh)
JP (1) JP5747079B2 (zh)
CN (1) CN103648891B (zh)
WO (1) WO201300568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127788B1 (en) * 2014-04-03 2019-08-28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wl structure for vehicle
FR3021286B1 (fr) * 2014-05-20 2016-05-13 Renault Sa Ecope pour boite a eau integree a la paroi de separation
JP2017001621A (ja) * 2015-06-15 2017-01-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US10308287B2 (en) * 2017-08-14 2019-06-0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ir inlet splash panel assembly for a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49866A (ja) 1982-03-02 1983-09-06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S59114167A (ja) * 1982-12-20 1984-07-02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ダツシユパネルの構造
JPS6347967U (zh) * 1986-09-17 1988-03-31
JP3144188B2 (ja) * 1993-11-30 2001-03-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ダッシュパネル構造
JP3640637B2 (ja) * 2001-12-10 2005-04-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カウルトップパネルのシール構造
JP3610959B2 (ja) * 2002-03-20 2005-01-1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JP4040565B2 (ja) * 2003-10-16 2008-01-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カウルボックス部構造
JP4415692B2 (ja) * 2004-02-13 2010-02-1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JP4386758B2 (ja) * 2004-02-25 2009-12-16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JP4207006B2 (ja) * 2005-01-31 2009-01-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ガラスの支持構造
JP4618090B2 (ja) * 2005-10-17 2011-01-2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ガラス支持構造
JP4490983B2 (ja) * 2007-03-02 2010-06-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ロントウインドシールド支持構造
JP2008260331A (ja) * 2007-04-10 2008-10-30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JP5067117B2 (ja) * 2007-10-25 2012-11-0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カウル構造
JP4492689B2 (ja) * 2007-12-07 2010-06-3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カウル構造
JP5347313B2 (ja) * 2008-04-18 2013-11-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カウル部構造
JP5394759B2 (ja) * 2009-01-23 2014-01-22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の取付構造
JP5303737B2 (ja) * 2009-06-25 2013-10-02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自動車におけるカウルルーバ支持構造
GB2486844B (en) * 2009-09-01 2012-10-10 Nihon Plast Co Ltd A cowl-top cover
JP4924739B2 (ja) * 2010-05-11 2012-04-2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US8882182B2 (en) * 2011-02-24 2014-11-1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wl structure for an automobile
JP5758233B2 (ja) * 2011-08-31 2015-08-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US8567851B2 (en) * 2011-09-23 2013-10-29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cowl cover
US8573682B2 (en) * 2011-11-04 2013-11-05 Shape Corp. Vehicle cowl components adapted for hood/fender sealing
US8870271B2 (en) * 2013-03-12 2014-10-28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cow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05685A1 (ja) 2013-01-10
US8915539B2 (en) 2014-12-23
EP2730486B1 (en) 2016-04-27
JP5747079B2 (ja) 2015-07-08
JPWO2013005685A1 (ja) 2015-02-23
EP2730486A4 (en) 2015-02-11
US20140117720A1 (en) 2014-05-01
CN103648891A (zh) 2014-03-19
EP2730486A1 (en) 2014-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48891B (zh) 车辆前部构造
WO2013150806A1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04554459A (zh) 车辆的车顶盖构造
EP2570333B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4417620A (zh) 发动机室的结构
JP5201403B2 (ja) 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構造
JP6288037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06281955A (ja) 車両のフロアパネル
JP6160327B2 (ja) 自動車のカウル構造
JP5412545B2 (ja) 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JP5412546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7065376A (ja) 車載スピーカの取付構造
WO2022130449A1 (ja) 車両用ルーフ構造
KR102598560B1 (ko) 자동차용 카울 크로스 바
JP6480512B2 (ja) 車両
JP4118860B2 (ja) 車両用ステレオカメラの取付構造
JP2018154196A (ja) エアガイド補強構造
JPH0114071B2 (zh)
CN110719870B (zh) 车身前部构造
JP5736813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7077803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4923137B2 (ja) 車両バルクヘッド構造
JP2008012954A (ja) 自動車のフロアカーペットの構造
JP2010228617A (ja) アッパバック構造
JP2007182156A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ヘッダパネ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