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24065B -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24065B
CN103324065B CN201310087216.1A CN201310087216A CN103324065B CN 103324065 B CN103324065 B CN 103324065B CN 201310087216 A CN201310087216 A CN 201310087216A CN 103324065 B CN103324065 B CN 1033240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cessing system
image processing
opening
temperature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8721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24065A (zh
Inventor
堀江贵之
林英明
齐藤正志
羽田野英纪
森田修
米田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3240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40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240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40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10),其被框体(10A)盖上轮廓。框体具有开口(20)。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用于使形成于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的定影器(30)和控制部。定影器具有加热定影部件(31)。控制部在图像形成动作中,以不使气流中夹杂的物质经由开口向框体外放出的方式,基于加热定影部件的表面或附近的温度,控制开口的开口率。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尤其是涉及包括使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的定影器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以往研究各种用于避免在装置内产生的臭氧或调色剂粉尘等向装置外流出的技术。
近年来,发现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不仅是臭氧及调色剂粉尘,还产生粒径100nm以下的超微粒子(以下也适当地称为“UFP”(超细微粒:UltraFine Particle))。而且,抑制UFP向装置外流出的技术例如在(日本)特开2010-002803号公报中已提出。在该文献中,图像形成装置采用了利用静电的作用回收粉尘的部件及利用旋风器吸引粉尘的部件。
但是,在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中,由于设置了上述那样的回收部件或吸引部件,存在装置的结构变得复杂的问题或大型化之类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该实情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避免装置结构的复杂化及大型化并且能够抑制粉尘向装置外放出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根据一个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被框体盖上轮廓,用于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框体具有开口。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用于使形成于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的定影器。定影器具有加热定影部件。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用于控制开口的开口率的控制部;以及用于检测加热定影部件的表面或附近的温度的第一检测部。在图像形成动作中,控制部基于第一检测部检测的温度控制开口的开口率,以使夹杂在气流中的物质不会经由开口向框体外放出。
优选的是,在第一检测部的检测温度超过了第一设定值的情况下,控制部使开口的开口率比第一设定值以下的情况减少,通过使第一检测部的检测温度超过第一设定值而使开口的开口率减少后,第一检测部的检测温度变成为第一设定值以下的值即第二设定值以下时,解除开口的开口率的减少。
进一步优选的是,即使是第一检测部的检测温度超过第一设定值的情况下,在特定的条件成立时,控制部也不使开口的开口率减少。
进一步优选的是,还具备用于检测开口附近的温度的第二检测部,特定的条件是第二检测部的检测温度超过特定的温度。
进一步优选的是,基于图像形成部形成了图像的记录介质的数目来设定特定的条件。
进一步优选的是,基于控制部持续减少开口的开口率的时间来设定特定的条件。
优选的是,控制部使开口的开口率减少,直至将开口封闭。
优选的是,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用于使开口的开口率变化的部件。控制部通过使部件位移而控制开口的开口率。部件含有金属。
根据另一个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被框体盖上轮廓并用于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用于使形成于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的定影器、以及控制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的控制部。框体具有开口。定影器具有加热定影部件。控制方法具备以下步骤,即: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动作中,检测加热定影部件的表面或附近的温度的步骤;以及图像形成装置基于加热定影部件的表面或附近的温度控制开口的开口率,以使夹杂在气流中的物质不会经由开口向框体外放出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能够避免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复杂化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大型化,并且能够抑制粉尘向图像形成装置外放出。
结合附图,并根据下面详细描述,将更加明确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和其它目的、特征及其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黑白打印机的内部构造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打印机的硬件结构的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百叶窗(louver)的开闭状态的一例的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从图3所示的状态起,排风口的开口率开始降低的状态的一例的图。
图5是图1的打印机的图像形成动作中所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6A及图6B是用于说明图1的打印机中的百叶窗的开闭控制的效果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在图1的打印机的变形例中所设置的风扇对框体的冷却方式的图。
图8是表示图1的打印机的变形例的硬件结构的图。
图9是图1的打印机的变形例中的百叶窗的开闭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是图1的打印机的变形例中的百叶窗的开闭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图1的打印机的变形例中的百叶窗的开闭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下面的说明中,对相同的元件及结构要素赋予相同的标记,不进行重复的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
参照图1,概略地说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黑白打印机(下面简称为“打印机”)的内部构造的图。
打印机10将其轮廓覆盖在框体10A上。框体10A在其内部具备:带电装置11、显影装置12、转印装置13、感光体14和定影装置30。箭头A2表示在打印机10中被形成图像的用纸(记录介质的一例)的输送路径。
在打印机10中,在感光体14的表面,由带电装置11形成静电潜影。感光体14利用未图示的旋转机构(包含于后述的图像形成部110),向箭头A11方向旋转。显影装置12通过向形成有静电潜影的感光体14表面供给调色剂,在感光体14表面形成调色剂像。用纸从感光体14和转印装置13之间通过,由此,感光体14表面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到该用纸上。由此,在该用纸上形成图像。定影装置30通过对向该定影装置30输送的用纸进行加热,使形成于该用纸上的图像定影。
定影装置30包括定影辊31和配置在定影辊31附近且用于检测定影辊31附近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32。定影辊31通过未图示的加热器(包含于后述的图像形成部110)被加热。
在框体10A上形成有排风口20。在排风口20附近(在图1中,用点划线的椭圆R表示的部分),如参照图3后述那样,设有过滤器和百叶窗。参照图2,如后述那样,打印机10具备向框体10A的内部送风的风扇(风扇160)。利用来自该风扇的风,框体10A内的空气经由该过滤器和百叶窗向框体10A外排出。箭头A1表示被排出的空气的流动。
〈图像形成装置的硬件结构〉
参照图2,说明图像形成装置的硬件结构的一例。图2是表示图1的打印机10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
参照图2,打印机10具备:进行装置整体的控制的CPU(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101;暂时地存储数据的RA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103;存储程序或常数等的RO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105;用于存储图像数据等的存储部107;接受来自用户的操作的操作面板130;对用纸进行图像数据的打印的图像形成部110;在打印机10内用于按照箭头A2输送用纸的包括电机等的输送部120;以及控制打印机10内的结构要素彼此之间的通信,且对打印机10控制在与外部存在的设备之间的通信的通信部140。
操作面板130具备显示打印机10的状态或指令的选项的显示画面131和用于输入数值等的输入键132。显示画面131和输入键132有时也通过触摸面板来实现。触摸面板例如由液晶显示器和载置于其上的接触式传感器构成。
打印机10具备温度传感器32、温度传感器29、百叶窗用电机150和风扇160。参照图3等,如后所述,温度传感器29检测设于排风口20附近的百叶窗的温度。百叶窗用电机150是用于变更该百叶窗的开口率的电机。如上所述,风扇160是用于将框体10A内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的风扇。
CPU101在打印机10的图像形成动作中,基于温度传感器32等的检测温度,控制百叶窗用电机150的驱动。由此,基于温度传感器32等的检测温度,控制上述百叶窗的开口率。在打印机10中,通过控制百叶窗的开口率来控制排风口20的开口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动作中”是在打印机10中接通电源,打印机10为了形成图像而动作的状态。即,“图像形成动作中”不仅是在打印机10中在被输送到框体10内的用纸上形成图像的期间,还包括自打印机10的睡眠状态复原时或刚接通电源之后的预热期间、图像形成动作结束后转变为睡眠状态为止的期间等。
〈百叶窗的开闭〉
如上所述,在打印机10中,基于定影辊31的附近温度等,控制设于排风口20附近的百叶窗的开闭。在此,参照图3及图4,对百叶窗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排风口20(百叶窗)的开闭状态的一例的图。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从图3所示的状态开始,排风口20(百叶窗)的开口率降低的状态的一例的图。另外,图3及图4相当于图1的椭圆R及其附近的放大图。
首先,参照图3,在排风口20设有包括一张以上的叶片的百叶窗21。在百叶窗21的叶片的一部分,设置有温度传感器29。在图3中,箭头A3表示从框体10A(参照图1)的内部送出外部的空气的流动。在该流动的百叶窗21的上游侧设有过滤器22。由于定影装置30的环境温度比较高温,因此过滤器22由不会被从该过滤器流出来的比较高温的空气受到溶解等的损伤的材料构成。用箭头A3表示的空气通过过滤器22,再通过设有百叶窗21的区域而送出框体10A外。
在图4中,通过从图3所示的状态开始旋转移动百叶窗21的各叶片,闭塞排风口20。由此,即使如箭头A4所示通过风扇160送进空气,该空气向框体10A外的路径也会被百叶窗21阻断(或者阻碍)。
在打印机10中,图像形成动作中,百叶窗21基本上为图3所示的状态。而且,定影辊31达到高温时,如图4所示,百叶窗21关闭,由此使排风口20的开口率降低。由此,除臭氧、调色剂粉尘等以外,还可避免认为是高温时在框体10A内产生的UFP等排出框体10A外,并且促进了UFP彼此在框体10A内的凝结或向框体10A内壁的附着。
另外,如上所述,可以设想到,以定影辊31达到高温为条件而降低了排风口20的开口率时,框体10A内的温度上升的事态。于是,优选百叶窗21由铁、铜、铝等金属或其合金等热导率高的材料构成,以便即使是排风口20的开口率低的状态,也能够使框体10A内部的热高效地向外部放出。
〈百叶窗的开闭控制〉
参照图5,对百叶窗21的开闭控制进行说明。图5是在打印机10中的图像形成动作中,由CPU101执行的、百叶窗21的开闭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参照图5,在打印机10中接通电源时,CPU101在步骤S10中,以使百叶窗21成为如图3所示的状态的方式,驱动百叶窗用电机150后,将控制向步骤S20推进。
在步骤S20中,CPU101判断基于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温度而导出的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以下简称为“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是否超过170℃。而且,CPU101在判断为上述表面温度超过了170℃时(在步骤S20中为是),则将控制向步骤S30推进。另一方面,若CPU101判断为上述表面温度为170℃以下时(在步骤S20中为否),则将控制向步骤S40推进。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可以基于由温度传感器32检测的定影辊31附近的温度来导出。具体地说,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例如通过计算定影辊31附近的温度和修正系数的积来导出。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有时也通过例如用非接触传感器检测定影辊31的表面的附近的温度而取得。
在步骤S40中,CPU101以使空气经由开口20流过百叶窗21的状态的方式(参照图3)驱动百叶窗用电机150后,使控制返回步骤S20。另外,在步骤S40中,CPU101检查该时刻的百叶窗21的状态。而且,如果百叶窗21已经处于图3所示的状态,则不在步骤S40中驱动百叶窗用电机150,而使控制返回步骤S20。
另一方面,在步骤S30中,CPU101以将百叶窗21设定为空气在开口20相比图3所示的状态更难以流动的状态(参照图4)的方式,驱动百叶窗用电机150,使控制返回步骤S20。另外,在步骤S30中,CPU101检查在该时刻的百叶窗21的状态。而且,如果百叶窗21已经处于图4所示的状态,则在步骤S30中不驱动百叶窗用电机150,而使控制返回步骤S20。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中,如果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为170℃以下,百叶窗21的状态则被控制为图3所示的状态。另一方面,当该表面温度超过170℃时,百叶窗21的状态成为空气在开口20相比图3所示的状态更难以流动的状态(参照图4),即,使排风口20的开口率相比该表面温度为170℃以下的情况更降低的状态。
〈控制结果的一例〉
图6是用于说明打印机10中的百叶窗21的开闭控制的效果的图。图6A表示定影辊31的温度的时间变化。图6B表示在框体10A外的UFP浓度的时间变化。在图6A及图6B中,横轴表示向打印机10接通电源之后的经过时间。
在图6A中,在打印机10中,接通电源后,执行预热动作(图6A中的“WU”)。该期间中,由于定影辊31被加热,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也上升。
在预热动作开始时,百叶窗21的状态被控制为图3所示的状态。
而且,当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超过170℃时,百叶窗21关闭,由此,该百叶窗21的状态从图3所示的状态变更为图4所示的状态。在百叶窗21的状态变更期间,打印机10转移至待机状态。而且,当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成为170℃以下时,百叶窗21再次被打开。即,以转移至图3所示的状态的方式控制百叶窗21的状态。
在打印机10中,执行图像形成动作(图6A中的“打印”),该图像形成动作结束后,在图6A中,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再次超过170℃。与此相对应,百叶窗21关闭。之后,当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变为170℃以下时,百叶窗21再次打开。
在图6B中,实线表示进行了参照图5说明的控制时的、UFP的检测量。另一方面,在图6B中,单点划线表示与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无关的、百叶窗21为开状态(参照图3)时的UFP的检测量。
在图6B中用单点划线表示的UFP的检测浓度以和图6A的温度变化大致同样的方式变化。即,随着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上升,UFP的检测浓度升高。尤其发现在打印机10的预热完成后(的待机时)或图像形成动作结束后,暂时地过于上升(急剧上升)。
另一方面,如图6B中实线所示,若进行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图5),则会消除在打印机10的预热完成后(的待机时)或图像形成动作结束后发现的过于上升。具体地说,虽然发现UFP浓度在百叶窗21打开时,随着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的表现而上升,但如果百叶窗21关闭,则该上升停止。
按照以上的次序,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根据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控制百叶窗21的开闭,能够避免UFP浓度过于上升。在打印机10中,未排出框体10A外的调色剂或臭氧附着在框体10A的底面和内壁。由此,作为结果,可以减少调色剂或臭氧向框体10A外的排出量。
〈变形例(1)〉
变形例(1)的打印机10除了下面说明的部分,可以具备和上述的打印机10同样的结构。下面,对变形例(1)的打印机10的、与上述的打印机10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参照图5进行了说明的百叶窗21的开闭控制中,如果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超过170℃,则关闭百叶窗21,如果成为170℃以下,则打开百叶窗21。在该情况下,可以设想,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在170℃附近稍有变动时,百叶窗21的开闭状态就会频繁地被切换的事态。
为了避免这种事态,在百叶窗21的开闭控制中,也可以是百叶窗21以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超过第一温度时关闭百叶窗21,在该表面温度成为比第一温度低的第二温度以下时打开百叶窗21的方式,切换其状态。采用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的百叶窗21的开闭控制,还可以应对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温度的变化和UFP的框体10A外的检测量的变化之间的时间上的偏移。
在变形例(1)的开闭控制中,当从定影辊31的开状态向闭状态的切换和从闭状态向开状态的切换在相同的温度下进行时,即,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为相同的温度时,可以设想百叶窗21的开闭频繁切换的情况。为了避免频繁的切换,CPU101也可以每一定时间取得温度传感器32检测的温度,或者,利用一定时间的温度传感器32的检测温度的平均值,切换定影辊31的开闭。
〈变形例(2)〉
变形例(2)的打印机10除了下面说明的部分,可以具备和上述的打印机10同样的结构。下面,对变形例(2)的打印机10的、与上述的打印机10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打印机10中,当定影辊31的温度升高时,排风口20被关闭。为了抑制这种控制引起的框体10A内的温度上升,打印机10还可以具备和风扇160不同的风扇。
图7是用于说明和风扇160不同的风扇对框体10A的冷却方式的图。图8是表示变形例(2)的打印机10的硬件结构的图。
参照图7,在变形例(2)中,另外设置的外部风扇23从框体10A的外侧冷却设于排风口20的百叶窗21。当如上所述那样,百叶窗21由热导率高的原材料构成时,即使是百叶窗21被关闭的状态,本变形例的打印机10的框体10A内部也可被外部风扇23高效地冷却。另外,通过这种冷却,在框体10A内,能够促进UFP彼此的凝结或UFP向框体10A的内壁附着。
参照图8,外部风扇23其动作被CPU101控制。CPU101例如在打印机10的图像形成动作中,即,在图5的步骤S30中将百叶窗21关闭期间,使外部风扇23旋转。
〈变形例(3)〉
变形例(3)的打印机10除了下面说明的部分,可以具备和上述的打印机10同样的结构。下面,对变形例(3)的打印机10的、与上述的打印机10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变形例(3)中,在百叶窗21的开闭控制中,在特定的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即使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超过170℃,百叶窗21也是打开的。
所谓变形例(3)中的特定的条件,是排风口20附近的温度(下面又称为框体10A的开口附近温度)超过特定的温度。即,在变形例(3)中,在排风口20附近的温度超过特定的温度的情况下,即使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超过170℃,百叶窗21也是打开的。
图9是本变形例的百叶窗21的开闭控制的流程图。
参照图9,在本变形例的开闭处理中,CPU101在步骤S20中判断为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超过170℃时,使控制向步骤S21推进。
在步骤S21中,CPU101判断开口附近温度是否超过80℃。具体地说,在步骤S21中,CPU101判断温度传感器29(参照图3)的检测温度是否超过80℃。而且,CPU101在判断为温度传感器29的检测温度超过80℃时使控制向步骤S40推进,判断为80℃以下时,使控制向步骤S30推进。
而且,CPU10在步骤S30中将百叶窗21关闭,在步骤S40中将百叶窗21打开。
由此,在变形例(3)中,在温度传感器29的检测温度超过80℃的情况下,即使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超过170℃,百叶窗21也是打开的。
〈变形例(4)〉
变形例(4)的打印机10除了下面说明的部分,可以具备和上述的打印机10同样的结构。下面,对变形例(4)的打印机10的、与上述的打印机10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变形例(4)中,在百叶窗21的开闭控制中,在特定的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即使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超过170℃,百叶窗21也是打开的。
所谓变形例(4)的特定的条件,是在打印机10中连续地进行图像形成(印刷)的记录介质(用纸)的数目超过特定的数目。即,在变形例(4)中,在打印机10中连续地进行图像形成(印刷)的记录介质(用纸)的数目超过特定的数目的情况下,即使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超过170℃,百叶窗21也是打开的。
图10是本变形例的百叶窗21的开闭控制的流程图。
参照图10,在变形例(4)的开闭处理中,CPU101在步骤S20中判断为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超过170℃时,使控制向步骤S22推进。
在步骤S22中,CPU101判断在打印机10中连续地被印刷的用纸的数目是否超过200张。CPU101例如从图像形成部110取得在该图像形成部110被计数的连续印刷的用纸的张数,由此实现步骤S22中的判断。而且,CPU101在判断为连续印刷张数超过200张时,使控制向步骤S40推进,若判断为200张以下时,使控制向步骤S30推进。
而且,CPU10在步骤S30中将百叶窗21关闭,在步骤S40中将百叶窗21打开。
由此,在变形例(4)中,在连续印刷张数超过了200张的情况下,即使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超过170℃,百叶窗21也是打开的。另外,所谓“连续”,例如是指在打印机10中,在从对前一张用纸的印刷动作起经过一定的时间前,就开始进行对下一张用纸的印刷动作的情况。
〈变形例(5)〉
变形例(5)的打印机10除下面说明的部分外,可以具备和上述的打印机10同样的结构。下面,对变形例(5)的打印机10的、与上述的打印机10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变形例(5)中,在百叶窗21的开闭控制中,在特定的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即使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超过170℃,百叶窗21也是打开的。
所谓变形例(5)中的特定的条件,是由于上述表面温度超过170℃而关闭百叶窗21的状态持续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即,在变形例(5)中,打印机10在由于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超过了170℃而关闭百叶窗21时,这种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即使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超过170℃,百叶窗21也是打开的。
图11是变形例(5)的百叶窗21的开闭控制的流程图。
参照图11,在变形例(5)的开闭处理中,CPU101在步骤S20中判断为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超过170℃时,使控制向步骤S23推进。
在步骤S23中,CPU101判断在打印机10中,百叶窗21在步骤S30中被关闭的状态所持续的时间(以下为“持续时间”)是否超过3分钟。而且,CPU101若判断为持续时间超过3分钟,则使控制向步骤S40推进,若判断为3分钟以下,则使控制向步骤S30推进。
而且,CPU10在步骤S30中将百叶窗21关闭,在步骤S40中将百叶窗21打开。
由此,在变形例(5)中,在上述的“持续时间”超过3分钟的情况下,即使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超过170℃,百叶窗21也是打开的。
〈其他的变形例等〉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基于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来控制百叶窗21的开闭。由此,在打印机10中,不需要使该装置的结构的复杂化及大型化,能够抑制UFP、臭氧、调色剂等粉尘随着框体10A内的气流向框体10A外放出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图4所示的百叶窗21的闭状态只要是至少排风口20的开口率比图3所示的开状态低的状态即可。在此,所谓开口率是排风口20使空气通过的程度,开口率越高,空气越容易通过排风口20。
在打印机10中,当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超过170℃时,百叶窗21以使排风口20的开口率变得比较低的方式进行位移。在该情况下,为了更可靠地避免空气等从框体10A的内部向外部流出,优选以使开口率变为零的方式,即,百叶窗21位移到将排风口20闭锁的旋转位置。
另外,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优选通过步骤S30的处理而关闭百叶窗21期间,也停止运转风扇160。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而例示了黑白打印机,但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其他方式的装置,只要是具备定影器的装置即可。
例如,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在感光体14的旋转轴的周围配置有颜色互不相同的四个显影装置,使这些显影装置依次与静电潜影担载体对向而生成全色图像的四循环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还具备传真功能或扫描功能的复合机。
虽然对本发明详细地进行了描述和说明,但很明显,本发明不限于图示和实施方式,本发明的范围包含于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内。
本申请基于2012年3月19日在日本提交的专利申请号2012-62023,其全部内容在此作为参考引用。

Claims (8)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轮廓被框体(10A)盖上,用于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其中,
所述框体具有开口(20),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用于使形成于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的定影器(30),
所述定影器具有加热定影部件(31),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
用于控制所述开口的开口率的控制部(101);以及
用于检测所述加热定影部件的表面或附近的温度的第一检测部(32),
所述控制部在图像形成动作中,以不使经由所述开口向所述框体外放出气流中夹杂的物质的方式,基于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的温度,控制所述开口的开口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一检测部的检测温度超过第一设定值的情况下,相比温度在所述第一设定值以下的情况,使所述开口的开口率减少,
在由于所述第一检测部的检测温度超过所述第一设定值而使所述开口的开口率减少后,所述第一检测部的检测温度成为所述第一设定值以下的值即第二设定值以下时,解除所述开口的开口率的减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即使所述第一检测部的检测温度超过所述第一设定值,在特定的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也不使所述开口的开口率减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还具备用于检测所述开口附近的温度的第二检测部,
所述特定的条件是所述第二检测部的检测温度超过特定的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基于图像形成部形成了图像的记录介质的数目而设定所述特定的条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基于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开口的开口率的减少所持续的时间而设定所述特定的条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开口的开口率减少,直到将所述开口闭锁。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还具备用于使所述开口的开口率变化的部件(21),
所述控制部通过使所述部件位移而控制所述开口的开口率,
所述部件含有金属。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轮廓被框体盖上,用于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用于使形成于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的定影器、以及控制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的控制部,
所述框体具有开口,
所述定影器具有加热定影部件,
所述控制方法具备:
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动作中,检测所述加热定影部件的表面或附近的温度的检测步骤;以及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基于所述加热定影部件的表面或附近的温度,以不使气流中夹杂的物质经由所述开口向所述框体外放出的方式控制所述开口的开口率的开口率控制步骤,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检测步骤中的检测温度超过第一设定值的情况下,在所述开口率控制步骤中相比温度在所述第一设定值以下的情况,使所述开口的开口率减少,
在所述检测步骤中的检测温度超过所述第一设定值而使所述开口的开口率减少后,在所述检测步骤中的检测温度成为所述第一设定值以下的值即第二设定值以下时,在所述开口率控制步骤中解除所述开口的开口率的减少。
CN201310087216.1A 2012-03-19 2013-03-19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33240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62032 2012-03-19
JP2012062032A JP5494707B2 (ja) 2012-03-19 2012-03-19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24065A CN103324065A (zh) 2013-09-25
CN103324065B true CN103324065B (zh) 2016-08-10

Family

ID=47891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87216.1A Active CN103324065B (zh) 2012-03-19 2013-03-19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983332B2 (zh)
EP (1) EP2642353B1 (zh)
JP (1) JP5494707B2 (zh)
CN (1) CN1033240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55225B2 (ja) 2014-05-20 2017-06-2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739999B2 (ja) * 2016-05-23 2020-08-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976102B2 (ja) * 2017-08-09 2021-12-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251064B2 (ja) * 2018-07-19 2023-04-04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流路構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17421A (ja) * 2008-11-11 2010-05-27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68515A (ja) * 1993-10-18 1995-07-04 Ricoh Co Ltd ルーバー開閉装置
JPH10143054A (ja) * 1996-11-14 1998-05-29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198219A (ja) * 1997-01-10 1998-07-3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302331B2 (ja) * 2001-04-20 2009-07-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62165A (ja) * 2001-11-29 2003-06-0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011953B2 (ja) * 2002-04-04 2007-1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吸気口あるいは排気口に開閉機構を設けた画像形成装置
US7386247B2 (en) * 2005-11-28 2008-06-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304132A (ja) * 2006-05-08 2007-11-22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98189A (ja) * 2007-10-12 2009-05-07 Sharp Corp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方式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65280A (ja) * 2008-04-23 2009-11-1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0002803A (ja) 2008-06-23 2010-01-07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985802B2 (ja) * 2010-02-26 2012-07-25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85803B2 (ja) * 2010-02-26 2012-07-25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80341A (ja) * 2010-03-01 2011-09-1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80340A (ja) * 2010-03-01 2011-09-1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02909A (ja) * 2010-06-15 2012-01-0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17421A (ja) * 2008-11-11 2010-05-27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243453A1 (en) 2013-09-19
CN103324065A (zh) 2013-09-25
JP5494707B2 (ja) 2014-05-21
US8983332B2 (en) 2015-03-17
EP2642353A2 (en) 2013-09-25
JP2013195662A (ja) 2013-09-30
EP2642353A3 (en) 2017-10-18
EP2642353B1 (en) 2021-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24065B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974680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fixing unit with suction part
CN103969984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404423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7359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50316891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84268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65110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排気機構
JP641790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31076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15740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7776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277767B2 (ja) 空調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16548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cooling fans
JP576939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6667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39141A (ja) 媒体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7379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139639B2 (ja) 電子機器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305429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0279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90067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53575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結露対策
JP200715611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207634B2 (en)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that has temperature sensor for detecting temperature therei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