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09193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09193B
CN103309193B CN201310079923.6A CN201310079923A CN103309193B CN 103309193 B CN103309193 B CN 103309193B CN 201310079923 A CN201310079923 A CN 201310079923A CN 103309193 B CN103309193 B CN 1033091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ding unit
wall
abutting
axle
image rea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7992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09193A (zh
Inventor
高桥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3091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91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091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091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0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originals
    • G03G15/605Holders for originals or exposure plate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59Mounting or support of components or elements

Abstract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壳体,具备上面部;图像形成部,配设在壳体内,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图像读取部,具有第一壁、与第一壁相反侧的第二壁、连接第一壁与第二壁的底面以及放置原稿的原稿台,并安装于壳体的上面部,读取原稿的图像;轴部,配设在图像读取部的底面或壳体的上面部,在沿第一壁的方向上延伸;轴承部,配设在图像读取部的底面和壳体的上面部中与轴部不同的一方,支承轴部以使图像读取部相对于壳体的上面部能够转动;被抵接部,配置于壳体的上面部的比轴部或轴承部更靠近第二壁的一侧,与图像读取部的底面相对置;以及抵接部,配置于图像读取部的底面的比轴部或轴承部更靠近第二壁的一侧,利用图像读取部的自重与被抵接部抵接。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薄片体实施图像形成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复印机、数码复合机或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设置有图像读取部。图像读取部从光源向原稿照射光,利用图像读取传感器对其反射光进行光电转换,并将图像数据作为电信号来输出。图像读取部具备放置原稿的原稿台。原稿台由透明玻璃等构成,图像读取传感器通过原稿台读取放置在原稿台上的原稿的图像。根据现有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主体除了图像读取部之外还配置有按照原稿的图像在薄片体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部。其中,图像读取部安装在装置主体的上方。
在上述现有装置中,为了防止图像读取部从装置主体脱开,图像读取部被固定于装置主体。当将这种装置设置在地面上时,如果装置主体因地面上的凹凸而产生变形,则配置在装置主体的上方的图像读取部也会产生变形。在这种情况下,由图像读取传感器读取的原稿图像也会产生变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配置在装置主体的上方的图像读取部产生变形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壳体,具备上面部,并且所述壳体具备左框架和右框架,所述左框架具备与所述左框架一体形成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左固定框架,所述右框架具备与所述右框架一体形成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右固定框架,所述壳体的所述上面部由所述左固定框架和所述右固定框架构成;图像形成部,配设在所述壳体内,由所述左框架和所述右框架支承,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图像读取部,具有第一壁、与所述第一壁相反侧的第二壁、使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相连接的底面、以及配置在所述底面的上方并用于放置原稿的原稿台,该图像读取部被安装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上面部,用于读取所述原稿的原稿图像;轴部,配设在所述图像读取部的所述底面,在沿着所述第一壁的方向上延伸设置;轴承部,配设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上面部,让所述轴部插入,支承所述轴部以使所述图像读取部能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上面部转动;被抵接部,与所述图像读取部的所述底面相对地配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上面部的比所述轴承部更靠近所述第二壁的一侧;以及抵接部,配置于所述图像读取部的所述底面的比所述轴部更靠近所述第二壁的一侧,基于所述图像读取部的自重与所述被抵接部抵接,其中,所述轴部具有配置于所述底面的沿所述第一壁的方向的一端侧的第一轴部、以及配置于所述底面的沿所述第一壁的方向的另一端侧的第二轴部,所述轴承部具有让所述第一轴部插入的第一轴承部、以及让所述第二轴部插入的第二轴承部,所述第一轴承部配置于所述左固定框架的后侧部分,所述第二轴承部配置于所述右固定框架的后侧部分,所述被抵接部具有配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上面部的沿所述第一壁的方向的一端侧的第一被抵接部、以及配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上面部的沿所述第一壁的方向的另一端侧的第二被抵接部,且所述第一被抵接部配置于所述左固定框架的前侧部分,所述第二被抵接部配置于所述右固定框架的前侧部分,所述抵接部具有配置于所述图像读取部的所述底面的沿所述第一壁的方向的一端侧的第一抵接部、以及配置于所述图像读取部的所述底面的沿所述第一壁的方向的另一端侧的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一被抵接部抵接,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第二被抵接部抵接,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第一突部,从比所述轴部更靠近所述第二壁的一侧的所述图像读取部的所述底面向所述壳体的所述上面部突出设置;第一孔部,在所述第一突部沿所述底面的方向贯穿而形成;第二突部,从比所述轴承部更靠近所述第二壁的一侧的所述壳体的所述上面部中的所述左固定框架和所述右固定框架的前侧部分,朝向所述图像读取部的所述底面突出设置,与所述第一突部相对配置;第二孔部,与所述第一孔部相对,在所述第二突部沿所述底面的方向贯穿而形成;以及固定销,呈圆柱形状,具备在上下方向比所述第一孔部以及所述第二孔部的内径小的外径,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被抵接部抵接的状态下,插通所述第一孔部以及所述第二孔部,将所述图像读取部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孔部和所述第二孔部的内径以及所述固定销的外径被设定为,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被抵接部相抵接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孔部以及所述第二孔部与所述固定销之间松动嵌合。
根据本发明的所述结构,能够抑制配置在装置主体的上方的图像读取部产生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部分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体外壳的立体图。
图4是从后方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体外壳的立体图。
图5是从下方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读取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体外壳的轴承部的放大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读取单元的轴部的放大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体外壳的固定部的放大图。
图10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固定销的立体图。
图11是用于说明与本发明进行比较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作用的模式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作用的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观的立体图。另外,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部分的内部结构的侧剖视图。通过在主体外壳10的上方装载读取单元3来组装图像形成装置1。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相当于所谓的体内排纸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另外,其中虽然示出了黑白打印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的例子,但是,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复印机、传真装置、或者具备这些功能的数码复合机,另外,也可以是形成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壳体结构的主体外壳10(壳体)、容纳于该主体外壳10内的供纸部20、图像形成部300、定影部40,以及调色剂容器50和读取单元3。
主体外壳10的前面侧具备前盖11,后面侧具备后盖12。通过敞开前盖11,调色剂容器50向前方露出。由此,用户在调色剂用完时,能够从主体外壳10的前面侧取出调色剂容器50。后盖12是在卡纸或维护时敞开的盖。通过敞开后盖12,能够从主体外壳10的后面侧取出图像形成部300以及定影部40的各单元。另外,在主体外壳10的侧面配置有分别向铅垂方向延伸的左盖12L(图1)和与左盖12L相反侧的右盖12R(图1中未示出)。左盖12L可上下分离,包括盖上部12L1以及盖下部12L2。在左盖12L2的前侧部分配设有用于向主体外壳10内吸入空气的吸气口12La。另外,在主体外壳10的上面(读取单元3的下方)具备用于排出图像形成后的薄片体(被实施了定影处理的薄片体)的排纸部13。由前盖11、后盖12、左盖12L、右盖12R和排纸部13划定的内部空间S(参照图3)中设有用于执行图像形成的各种装置。
供纸部20包括容纳用于实施图像形成处理的薄片体的供纸盒21(图2)。该供纸盒21的一部分从主体外壳10的前面进一步向前方突出。供纸盒21当中,容纳于主体外壳10内的部分的上面被供纸盒顶板21U覆盖。供纸盒21中具备容纳所述薄片体摞的薄片体容纳空间、以及使所述薄片体摞抬升以供纸的提升板等。供纸盒21的后端侧的上部设有薄片体抽出部21A。该薄片体抽出部21A配置有一张张地抽出供纸盒21内的薄片体摞中最上层的薄片体的供纸辊21B。
图像形成部300进行在供纸部20送出的薄片体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处理。图像形成部300包括:感光鼓310(像载体)、以及配置在该感光鼓310周围的带电装置320、曝光装置(图3中未示出)、显影单元330、转印辊340以及清洁装置350。图像形成装置300配设在左盖12L与右盖12R之间。
感光鼓310绕其轴旋转,在其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以及调色剂图像。感光鼓310可为使用非晶态硅(a-Si)系材料的感光鼓。带电装置320使感光鼓310的表面均匀带电,包括与感光鼓310抵接的带电辊。清洁装置350具有清洁刮板等,该清洁装置350清扫在调色剂图像转印后粘着于感光鼓310的周面上的调色剂,并且将该调色剂输送到未图示的回收装置中。
曝光装置具有激光光源以及反射镜和透镜等光学设备,向感光鼓310的周面照射根据从个人计算机等外部装置传来的图像数据进行调制的光,从而形成静电潜像。显影单元330向感光鼓310的周面提供调色剂以使感光鼓310上的所述静电潜像显影来形成调色剂图像。显影单元330包括:承载提供给感光鼓310的调色剂的显影辊331;以及在未图示的显影外壳的内部边搅拌边循环输送显影剂的第一螺旋式输送器332和第二螺旋式输送器333。
转印辊340是用于将形成在感光鼓310的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薄片体上的辊,与感光鼓310形成转印夹缝部。该转印辊340被施加与调色剂极性相反的转印偏压。
定影部40进行将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薄片体上的定影处理。定影部40包括:内部具备加热源的定影辊41;以及压接于该定影辊41并与定影辊41之间形成定影夹缝部的加压辊42。当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薄片体被输送到所述定影夹缝部时,调色剂图像通过由定影辊41进行的加热以及由加压辊42进行的按压被定影在薄片体上。
调色剂容器50储存补给给显影装置330的调色剂。调色剂容器50包括:作为调色剂的主要储存场所的容器主体51、从容器主体51的一侧面的下部突出设置的筒状部52、覆盖容器主体51其他侧面的盖体53、以及容纳于容器内部并输送调色剂的旋转部件54。通过旋转部件54进行旋转驱动,调色剂容器50内所储存的调色剂从设置在筒状部52顶端下面的调色剂排出口521被提供到显影装置330内。另外,调色剂容器50位于排纸部13的下方(参照图2)。
在主体外壳10内具备主输送路22F以及反转输送路22B以输送薄片体。主输送路22F从供纸部20的薄片体抽出部21A经由图像形成部300及定影部40,延伸到与主体外壳10上面的排纸部13相对设置的排纸口14。反转输送路22B是要对薄片体进行双面打印时,将单面打印后的薄片体送回主输送路22F中比图像形成部300上游侧的输送路。
在主输送路22F中比感光鼓310与转印辊340之间的转印夹缝部靠上游一侧配置有校准辊对23。薄片体在校准辊对23处暂时停止,在接受偏离校正后,以图像转印的规定时机被向所述转印夹缝部输送。在主输送路22F及反转输送路22B的适当位置配置有多个用于输送薄片体的输送辊,例如在排纸口14附近配置有排纸辊对24。
反转输送路22B形成于反转单元25的外侧面与主体外壳10的后盖12的内面之间。此外,在反转单元25的内侧面装载有转印辊340及校准辊对23中一方的辊。后盖12及反转单元25分别可以绕设置于它们下端的支点部121的轴转动。在反转输送部22B中发生卡纸的情况下,打开后盖12。在主输送路22F中发生卡纸的情况下,或者要将感光鼓310的单元或显影装置330取出到外部的情况下,除了打开后盖12,还打开反转单元25。
接下来,参照图3和图4,对主体外壳10的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3是从前方及上方观察主体外壳10的立体图。图3表示在图1中卸除读取单元3、盖上部12L1以及图像形成部300(图2)后的状态。另外,图4是从后方观察图3的主体外壳10的立体图。图4表示卸除后盖12以及反转单元25(图2)后的状态。
参照图3,主体外壳10具备通过卸下前盖11、后盖12、左盖12L、右盖12R而露出的主体框架10A。主体框架10A是具备箱形形状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骨架部分。主体框架10A由阻燃性的树脂材料构成。
主体框架10A具备左框架10L以及右框架10R。左框架10L在主体框架10A的左盖12L侧支承各种装置。另外,右框架10R在主体框架10A的右盖12R侧支承各种装置。利用左框架10L和右框架10R支承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图像形成部300以及定影部40(图2)。另外,主体外壳10具备上面部10U。在上面部10U上安装后述的读取单元3。
在左框架10L的上方部分配置有左固定框架10L1。左固定框架10L1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的框架,与左框架10L一体形成。另外,在右框架10R的上方部分配置有右固定框架10R1。右固定框架10R1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的框架,与右框架10R一体形成。利用左固定框架10L1以及右固定框架10R1构成上面部10U。
在左固定框架10L1的后侧部分配置有第一轴承部123A(轴承部)。第一轴承部123A呈大致圆筒形状。另外,在左固定框架10L1的前侧部分(主体外壳10的上面部10U的沿读取部后壁32D的方向的一端侧)配置有第一固定部123C。第一固定部123C配置在第一轴承部123A的前方。另外,第一固定部123C配置在主体外壳10的上面部10U上的、比第一轴承部123A更靠近后述的读取单元3的读取部前壁32A的一侧。第一固定部123C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板状部件,具备在左右方向上贯通的孔部。
同样,在右固定框架10R1的后侧部分配置有第二轴承部123B(轴承部)。第二轴承部123B呈大致圆筒形状。另外,在右固定框架10R1的前侧部分(主体外壳10的上面部10U的沿读取部后壁32D的方向的另一端侧)配置有第二固定部123D。第二固定部123D配置在第二轴承部123B的前方。另外,第二固定部123D配置在主体外壳10的上面部10U上的、比第二轴承部123B更靠近后述的读取单元3的读取部前壁32A的一侧。第二固定部123D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板状部件,具备在左右方向上贯通的孔部。
在将读取单元3安装于主体外壳10时,第一轴承部123A、第二轴承部123B、第一固定部123C和第二固定部123D作为连接部发挥功能。对于其连接结构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接下来,参照图1以及图5对读取单元3进行详细说明。读取单元3安装在主体外壳10的上面部(上方)。读取单元3包括原稿按压部31和读取部32。在读取部32的前侧部分配置有操作部33(图1)。
原稿按压部31相对于读取部32能够在上下方向上采取打开姿势以及关闭姿势。即,在读取部32被固定于主体外壳10的状态下,原稿按压部31能够以配置在后端的未图示的转动轴为中心向上方打开。原稿按压部31具有从上方按压放在读取部32上的原稿的功能。
读取部32配置在读取单元3的下方部分。在读取部32的上面且与原稿按压部31相对的位置上配置有原稿台550(参照图12)。用户将原稿放在该原稿台550上。另外,在读取部32的内部配置有未图示的读取机构。读取机构包括未图示的光源以及图像读取传感器。光源向所述原稿照射光,其反射光通过图像读取传感器进行光电变换,并且图像数据作为电信号被输出。该图像数据的电信号被传送到曝光装置,在感光鼓310上形成静电潜像。操作部33配置为从读取部32向前方突出。在操作部33的上面配置有用户操作的操作面板或操作按钮。
参照图5,读取单元3的读取部32具备:大致矩形形状的底面即下面部35(底面);以及从该下面部35的四边向上方竖立设置的读取部前壁32A(第二壁)、读取部左壁32B、读取部右壁32C和读取部后壁32D(第一壁)。读取部前壁32A配置在读取部后壁32D的相反侧。此外,下面部35使读取部前壁32A与读取部后壁32D相连接。在下面部35的中央部分配置有由下面部35的一部分向下方隆起而形成的下方隆起部36。另外,在下方隆起部36的前方沿左右方向配置有多个肋。下方隆起部36以及所述肋提高下面部35的刚性。另外,所述原稿台550配置在下面部35的上方。
并且,在下面部35的前侧部分、读取部左壁32B以及读取部右壁32C的附近配置有第一插入部35C以及第二插入部35D。第一插入部35C具备作为一对突片的第一突片351(第一突部)和第二突片352(第三突部)。第一突片351和第二突片352从下面部35的比后述的第一轴部35A更靠近读取部前壁32A的一侧向下方(向主体外壳10的上面部)突出设置。第一突片351和第二突片352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在第一突片351和第二突片352上分别形成有第一开口部353和第二开口部354。第一开口部353和第二开口部354是沿左右方向或前后方向(即沿下面部35的方向)贯穿第一突片351和第二突片352而形成的孔部。另外,在第一突片351与第二突片352之间配置有第一抵接部35X。第一抵接部35X与下面部35配置在同一个平面上。第一抵接部35X配置在下面部35的比后述的第一轴部35A更靠近读取部前壁32A的一侧。第一抵接部35X配置于下面部35的沿读取部后壁32D的方向的一端侧。第一抵接部35X利用读取单元3的自重,抵接于后述的主体框架10A的左固定框架10L1的第一被抵接部90C(图9)。此外,第二插入部35D也具备与第一插入部35C同样的形状。第二插入部35D配置有相当于第一插入部35C的第一抵接部35X的第二抵接部35Y(图5)。第二抵接部35Y配置于下面部35的沿读取部后壁32D的方向的另一端侧。
另外,在下面部35的后端部且在读取部左壁32B以及读取部右壁32C的内侧附近配置有第一轴部35A(轴部)以及第二轴部35B(轴部)。第一轴部35A配置在读取部后壁32D的一端侧(左侧),第二轴部35B配置在读取部后壁32D的另一端侧(右侧)。第一轴部35A以及第二轴部35B分别具备沿读取部后壁32D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设置的轴形状(转动轴)。此外,所述的第一插入部35C以及第二插入部35D配置在下面部35的比第一轴部35A以及第二轴部35B更靠近读取部前壁32A的一侧。
接下来,参照图5至图10,详细说明在主体外壳10上安装读取单元3的结构。图6是表示从图像形成装置1卸下前盖11、左盖12L、右盖12R、后盖12后的状态的立体图。通过卸下所述各盖,第一轴承部123A、第二轴承部123B(图6中未示出)、第一固定部123C和第二固定部123D露出。图7是主体框架10A的第二轴承部123B的放大立体图,图8是读取单元3的第二轴部35B的放大立体图。另外,图9是主体框架10A的第一固定部123C的放大立体图,图10是安装于第一固定部123C的固定销70的立体图。
形成于读取单元3的下面部35的第一轴部35A以及第二轴部35B(图5)分别嵌入主体框架10A的第一轴承部123A以及第二轴承部123B(图4)。另外,第一插入部35C以及第二插入部35D分别嵌入主体框架10A的第一固定部123C以及第二固定部123D,被安装后述的固定销70(图10)。其结果是,如图6所示,读取单元3安装在主体框架10A上。
参照图7,第二轴承部123B具备轴承支承部81。轴承支承部81从右固定框架10R1(图4、图6)的后侧端部向后方突出设置。轴承支承部81具备轴承内壁811。轴承内壁811是面向左方的壁部。另外,轴承支承部81具备内筒部82和一对切口面83。内筒部82是从该轴承内壁811的中央部分朝向右方形成的轴承孔。切口面83是通过向上方切开内筒部82的上方部分而形成的一对壁部。由一对切口面83形成切口部84。通过切口部84连通轴承支承部81的上方空间与内筒部82。
参照图8,第二轴部35B具备轴支承部85以及突出轴部86。轴支承部85是从读取部32的下面部35向下方突出设置的突片。轴支承部85具备支承外面部851。支承外面部851是面向轴支承部85的右方的壁部分。突出轴部86从支承外面部851的下方部分向右方突出设置。突出轴部86为让读取单元3相对于主体外壳10进行转动的转动轴。突出轴部86具备:第一外周面861、平面部862(切割部)以及第二外周部863。第一外周部861以及第二外周部863是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为中心相互位于相反侧的周面。平面部862是将第一外周部861与第二外周部863的下端部相连结的平面部。换句话说,突出轴部86呈以第一外周部861和第二外周部863为周面的一部分的大致圆柱形状,突出轴部86的周面的一部分(下端部)被与读取部32的下面部35平行的面(aplaneorientedalongthebottomsurface)切割,从而形成平面部862。
如上所述,突出轴部86,呈圆柱形状,具有沿突出轴部86的轴向被与下面部35平行的面切割而形成的使突出轴部86的周面的一部分被切割的平面部862。另一方面,第二轴承部123B呈圆筒形状,从与第二轴部35B的突出轴部86的轴向正交的剖面看(从与第二轴承部123B的圆筒形状的轴向正交的剖面看),具有与由平面部862规定的突出轴部86的最小外径部相对应地在上下方向上切开所述圆筒形状的外周部而获得的切口部84,该切口部84沿着突出轴部86(第二轴承部123B)的轴向予以配设。
参照图9,第一固定部123C具备固定片90(第二突部)。固定片90配置在左固定框架10L1的前侧端部。固定片90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的板状部件,配置在左固定框架10L1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的大致中央部。在固定片90的上端配置有第一被抵接部90C(被抵接部)。第一被抵接部90C是固定片90的上面部,具备支承读取单元3的功能。因此,第一被抵接部90C配置在上面部10U上的比第一轴承部123A更靠近读取单元3的读取部前壁32A的一侧,与读取单元3的下面部35相对配置。
此外,第二固定部123D也同样配置有相当于第一固定部123C的第一被抵接部90C的第二被抵接部90D(图3)。第二被抵接部90D配置在上面部10U上的比第二轴承部123B更靠近读取单元3的读取部前壁32A的一侧,与读取单元3的下面部35相对配置。
另外,固定片90具备内周部91以及插入壁92。内周部91是在固定片90的大致中央部,由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周面构成的内壁。由该内周面91形成在左右方向上贯穿固定片90的孔部90A。另外,在内周部91的上方连接设置有插入壁92。插入壁92是连接设置于内周部91的上端侧的一对壁部。孔部90A的上端侧通过插入壁92向上方敞开,从而形成插入部90B。由孔部90A以及插入部90B形成用于让后述的固定销70插通的钥匙孔形状。
参照图10,固定销70是大致圆柱形状的固定用器具。在将读取单元3安装到主体框架10A时,固定销70插通第一固定部123C以及第一插入部35C。另外,在将读取单元3安装到主体框架10A时,固定销70插通第二固定部123D以及第二插入部35D。固定销70具备销主体部701、卡合片702、以及销握持部703。
销主体部701是固定销70的主体部分,大致呈圆柱形状。卡合片702是从销主体部701的顶端侧的主体顶端部701A向销主体部701的径向突出设置的突片。
销握持部703从销主体部701的主体顶端部701A的相反侧的主体基端部701B向销主体部701的径向突出设置。销握持部703配置在销主体部701的圆周方向上卡合片702的相反侧。组装作业人员在使固定销70插通第一固定部123C以及第一插入部35C时,握持销握持部703。在销握持部703的顶端部配置有握持顶端部704和握持支承片705。通过向主体顶端部701A侧弯曲销握持部703的顶端侧形成握持顶端部704。握持支承片705配置在销握持部703与握持顶端部704的交叉部。握持支承片705是加强销握持部703以及握持顶端部704的肋部件。
此外,第一轴承部123A以及第一轴部35A也具备与所述第二轴承部123B以及第二轴部35B同样的形状以及结构。下面,利用第二轴承部123B以及第二轴部35B对读取单元3以及主体框架10A的组装进行说明。
在将读取单元3安装到主体框架10A时,图8的读取单元3的第二轴部35B朝向箭头D8方向插入主体框架10A的轴承支承部81的切口部84(图7)。此时,第二轴部35B的平面部862通过切口部84,第二轴部35B与第二轴承部123B相嵌合。即,在将读取单元3安装到主体框架10A时,组装作业人员以使读取单元3的后端侧向下方倾斜,使读取单元3的前端侧向上方倾斜的姿势将读取单元3安装到主体框架10A。在第二轴部35B的突出轴部86插入第二轴承部123B的内筒部82后,组装作业人员使读取单元3的前端侧向下方移动。此时,第二轴部35B的突出轴部86在第二轴承部123B的轴承支承部81内转动。并且,通过该转动,第二轴部35B的第二外周部863从第二轴承部123B的切口部84向圆周方向退避。因此,在读取单元3安装于主体框架10A的状态下,能够抑制突出轴部86从第二轴承部123B脱离。
当以第二轴部35B为中心转动读取单元3,使得读取单元3的前端部向下方移动时,第一插入部35C(图5)被安装到左固定框架10L1的第一固定部123C上。更详细地说,以由第一插入部35C的第一突片351和第二突片352在左右方向上夹持第一固定部123C的固定片90的方式,在第一固定部123C上安装第一插入部35C(图9的箭头D91、92)。此时,配置在第一插入部35C的第一突片351与第二突片352之间的第一抵接部35X与作为固定片90的上面的第一被抵接部90C相抵接。同样,第二插入部35D的第二抵接部35Y(图5)与第二固定部123D的第二被抵接部90D(图3)抵接。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读取单元3的后端侧,读取单元3的第一轴部35A以及第二轴部35B分别由主体框架10A的第一轴承部123A以及第二轴承部123B支承。并且,在读取单元3的前端侧,读取单元3的第一抵接部35X以及第二抵接部35Y由主体框架10A的第一被抵接部90C以及第二被抵接部90D支承。换句话说,读取单元3的第一抵接部35X以及第二抵接部35Y利用读取单元3的自重与主体框架10A的第一被抵接部90C以及第二被抵接部90D抵接。
此外,读取单元3的第一抵接部35X以及第二抵接部35Y,虽然是可以同时与主体框架10A的第一被抵接部90C以及第二被抵接部90D抵接,但是,根据构成读取单元3以及主体框架10A的各部件的公差,也存在仅第一抵接部35X以及第二抵接部35Y中的一方与第一被抵接部90C或者第二被抵接部90D抵接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抵接部35X以及第二抵接部35Y中的另一方以较小的间隙从第一被抵接部90C或者第二被抵接部90D分离。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读取单元3也可以通过第一轴部35A以及第二轴部35B这两点再加上第一抵接部35X或者第二抵接部35Y这一点,即通过共计三个支承点被支承于主体框架10A上。
参照图5以及图9,当第一抵接部35X与第一被抵接部90C抵接时,第一插入部35C的第一开口部353以及第二开口部354与第一固定部123C的孔部90A相对配置。其结果是,按第一开口部353、孔部90A、第二开口部354的顺序相邻地配置三个开口。而且,第一开口部353以及第二开口部354以比将固定片90的孔部90A与插入部90B在上下方向的高度相加而得的高度还高的高度进行开口。组装作业人员从第一固定部123C的左方向所述三个开口中插通图10的固定销70。此时,以让固定销70的卡合片702通过固定片90的插入部90B的方式插通固定销70。
卡合片702通过第二开口部354之后,组装作业人员向销主体部701的圆周方向转动固定销70。其结果是,固定销70的握持支承片705在第一突片351的左侧侧面滑擦,固定销70的卡合片702在第二突片352的右侧侧面滑擦。这样,由固定销70锁定第一插入部35C与第一固定部123C。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在主体框架10A上安装了读取单元3的状态下,在读取单元3的下方配置有排纸部13(图1、图2)。排纸部13与读取单元3的下面部35相对地配置于主体框架10A的上面部10U。另外,薄片体在从读取部后壁32D向读取部前壁32A的方向上排放到排纸部13。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使用者取出排放到排纸部13的薄片体时,该使用者有可能接触到读取单元3的读取部32的下面部35。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由固定销70固定读取单元3与主体框架10A,能够抑制读取单元3从主体框架10A脱离。
此外,在固定销70安装于第一插入部35C以及第一固定部123C的状态下,第一开口部353以及第二开口部354在比固定销70位于下方的位置具备剩下的开口部分。换句话说,为实现第一开口部353、第二开口部354以及固定片90的孔部90A与固定销70之间的松动嵌合,预先设定第一开口部353、第二开口部354和固定片90的孔部90A的内径、以及固定销70的外径。因此,在读取单元3的前端侧利用自重与主体框架10A抵接的状态下,如果向上方抬起读取单元3的前端侧,则读取单元3能够向上方移动与所述剩下的开口部分的量相对应的量。即使在固定销70固定了读取单元3以及主体框架10A的状态下,通过该松动嵌合,也可发挥以下作用。
参照图11以及图12,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图11是用于说明与本实施方式进行比较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作用的模式图。图12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作用的模式图。
参照图11,在与本实施方式进行比较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主体外壳10G的上方安装读取部32G。读取部32G通过螺丝等连接于主体外壳10G的前后左右的四点上,读取部32G与主体外壳10G作为一个刚性体一体地设置在地面上。在读取部32G的上面配置有用于放置原稿的原稿台550G。
在此状态下,假设主体外壳10G被设置在具备凹凸的地面上,主体外壳10G产生变形。例如,构成主体外壳10G的下端面的其中一角P1,如箭头D11A所示,向上方移动。其结果,构成读取部32G的下端面的其中一角P2以及构成读取部32G的上端面的其中一角P3与P1联动地向上方移动(箭头D11B)。其结果是,读取部32G产生变形。并且,通过图中未示出的读取装置读取放在原稿台550G上的原稿而获得的读取图像也同样发生变形。这样,当主体外壳10G与读取部32G作为一个刚性体被固定时,主体外壳10G的变形使读取部32G的读取图像产生缺陷。
而图1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能够抑制主体外壳10的变形导致读取图像产生缺陷。参照图12,如上所述,在主体外壳10上安装有读取部32(读取单元3)。此时,读取部32可转动地支承于后端侧的第一轴承部123A以及第二轴承部123B。读取部32的前端侧分别在相当于第一插入部35C(第一抵接部35X)以及第二插入部35D(第二抵接部35Y)的点Q4、点Q2支承于主体外壳10(主体框架10A)。
假设主体外壳10发生变形,主体外壳10的下端面的点Q1向上方移动(箭头D12A)。并且,主体外壳10的变形传递到读取部32,读取部32的下端面的点Q2向上方移动(箭头D12B)。此时,在读取部32中,根据第一轴承部123A以及第二轴承部123B的转动,如箭头D12D、D12C所示,读取部32的前端侧略微向上方移动。即,传递到点Q2的主体外壳10的变形,使读取部32的上端面的点Q5以及点Q3同时向上方移动。
其结果是,只是读取部32的前端缘向上方略微移动,能够抑制读取部32的变形。这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能够抑制在主体外壳10上产生的变形传递到读取部32。因此,能够抑制放在原稿台550上的原稿的读取图像产生缺陷。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外力不会集中施加于读取部32的一角,因此,能够减小对配置在读取部32的内部的未图示的读取光源或图像读取传感器施加带有扭转力的外力。
以上,根据所述实施方式,在主体外壳10内配置图像形成部32。另外,在主体外壳10的上面部10U上配设读取部32(读取单元3)。在主体外壳10的上面部10U以及读取部32的下面部35中的一方配置有第一轴部35A和第二轴部35B。另外,在主体外壳10的上面部10U以及读取部32的下面部35中的另一方配置有第一轴承部123A和第二轴承部123B。通过将第一轴部35A以及第二轴部35B插入第一轴承部123A以及第二轴承部123B,读取部32以读取部32的下面部35的读取部后壁32D侧为支点,可转动地支承于主体外壳10的上面部10U。另一方面,在读取部32的下面部35的读取部前壁32A侧设有配置在读取部32的下面部35上的第一抵接部35X和第二抵接部35Y、以及配置在主体外壳10的上面部10U上的固定片90C和固定片90D。第一抵接部35X以及第二抵接部35Y利用读取部32(读取单元3)的自重与固定部90C以及固定片90D抵接。因此,即使在具备凹凸的地面上设置主体外壳10,在主体外壳10上产生变形的情况下,读取部32的读取部前壁32A侧也能够以读取单元3的读取部后壁32D侧为支点,向上下方向转动。此时,在读取部前壁32A侧,第一抵接部35X以及第二抵接部35Y利用自重与固定片90C以及固定片90D抵接,因此,主体外壳10上产生的变形难以直接传递到读取部32上。因此,配置在读取部32的原稿台550的平面度难以变差,能适当地维持放在原稿台550上的原稿的图像的读取精确度。
另外,根据所述实施方式,沿着读取部后壁32D配置多个轴部以及轴承部。其结果是,读取部32被稳定地支承于主体外壳10。另外,即使在主体外壳10产生变形的情况下,通过将第一抵接部35X或第二抵接部35Y与固定片90C或者固定片90D相抵接,能够维持读取部32的定位。
另外,根据所述实施方式,在读取部32被安装于主体外壳10,第一抵接部35X以及第二抵接部35Y与固定片90C以及固定片90D相抵接的状态下,固定销70插通第一突片351的第一开口部353与固定片90的孔部90A。此时,呈圆柱形状的固定销70的外径被设定为比第一开口部353以及孔部90A的上下方向的内径小。因此,在第一开口部353以及孔部90A中插通有固定销70的状态下,开口部分在上下方向上有剩余。其结果是,即使在利用固定销70将读取部32固定在主体外壳10的状态下,读取部32也能够相对于主体外壳10在上下方向上略微移动。因此,在主体外壳10产生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所述变形直接传递到读取部32。
另外,根据所述实施方式,在读取部32被固定于主体外壳10时,第一突片351和第二突片352被配置为夹持固定片90。因此,读取部32难以偏移,读取部32稳定地支承于主体外壳10。
另外,根据所述实施方式,在主体外壳10的上面部10U上配置排纸部13,薄片体在从读取部后壁32D向读取部前壁32A的方向上排放到该排纸部13。排纸部13与读取部32的下面部35相对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使用者取出排放到排纸部13的薄片体时,有可能接触到读取部32的下面部35的读取部前壁32A的周边。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固定销70固定读取部32与主体外壳10,因此也能够抑制读取部32从主体外壳10脱离。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的变形实施方式。
(1)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配置在读取单元3的前端侧的第一插入部35C和第二插入部35D固定在主体框架10A的第一固定部123C和第二固定部123D上的结构,但是,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即,读取单元3也可以不具备固定销70,第一抵接部35X以及第二抵接部35Y利用读取单元3的自重与主体框架10A的第一被抵接部90C以及第二被抵接部90D抵接。另外,读取单元3锁定在主体框架10A的结构并非限定于所述方式,图像形成装置1也可以具备其他锁定机构。
(2)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读取单元3的后端侧配置作为轴部的第一轴部35A以及第二轴部35B的结构,但是,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即,也可以沿读取单元3的下面部35的任一边配置可转动的轴部,在该一边的相反侧的另一边侧,读取单元3利用自重与主体框架10A抵接。
(3)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一轴部35A以及第二轴部35B配置在读取部32的下面部35,第一轴承部123A以及第二轴承部123B配置在主体框架10A的结构,但是,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也可以是第一轴部35A以及第二轴部35B配置在主体框架10A的左固定框架10L1以及右固定框架10R1,第一轴承部123A以及第二轴承部123B配置在读取部32的下面部35。

Claims (5)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备上面部,并且所述壳体具备左框架和右框架,所述左框架具备与所述左框架一体形成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左固定框架,所述右框架具备与所述右框架一体形成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右固定框架,所述壳体的所述上面部由所述左固定框架和所述右固定框架构成;
图像形成部,配设在所述壳体内,由所述左框架和所述右框架支承,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
图像读取部,具有第一壁、与所述第一壁相反侧的第二壁、使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相连接的底面、以及配置在所述底面的上方并用于放置原稿的原稿台,该图像读取部被安装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上面部,用于读取所述原稿的原稿图像;
轴部,配设在所述图像读取部的所述底面,在沿着所述第一壁的方向上延伸设置;
轴承部,配设在所述壳体的所述上面部,让所述轴部插入,支承所述轴部以使所述图像读取部能相对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上面部转动;
被抵接部,与所述图像读取部的所述底面相对地配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上面部的比所述轴承部更靠近所述第二壁的一侧;以及
抵接部,配置于所述图像读取部的所述底面的比所述轴部更靠近所述第二壁的一侧,基于所述图像读取部的自重与所述被抵接部抵接,其中,
所述轴部具有配置于所述底面的沿所述第一壁的方向的一端侧的第一轴部、以及配置于所述底面的沿所述第一壁的方向的另一端侧的第二轴部,
所述轴承部具有让所述第一轴部插入的第一轴承部、以及让所述第二轴部插入的第二轴承部,所述第一轴承部配置于所述左固定框架的后侧部分,所述第二轴承部配置于所述右固定框架的后侧部分,
所述被抵接部具有配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上面部的沿所述第一壁的方向的一端侧的第一被抵接部、以及配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上面部的沿所述第一壁的方向的另一端侧的第二被抵接部,且所述第一被抵接部配置于所述左固定框架的前侧部分,所述第二被抵接部配置于所述右固定框架的前侧部分,
所述抵接部具有配置于所述图像读取部的所述底面的沿所述第一壁的方向的一端侧的第一抵接部、以及配置于所述图像读取部的所述底面的沿所述第一壁的方向的另一端侧的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一被抵接部抵接,所述第二抵接部与所述第二被抵接部抵接,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第一突部,从比所述轴部更靠近所述第二壁的一侧的所述图像读取部的所述底面向所述壳体的所述上面部突出设置;
第一孔部,在所述第一突部沿所述底面的方向贯穿而形成;
第二突部,从比所述轴承部更靠近所述第二壁的一侧的所述壳体的所述上面部中的所述左固定框架和所述右固定框架的前侧部分,朝向所述图像读取部的所述底面突出设置,与所述第一突部相对配置;
第二孔部,与所述第一孔部相对,在所述第二突部沿所述底面的方向贯穿而形成;以及
固定销,呈圆柱形状,具备在上下方向比所述第一孔部以及所述第二孔部的内径小的外径,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被抵接部抵接的状态下,插通所述第一孔部以及所述第二孔部,将所述图像读取部固定于所述壳体,
所述第一孔部和所述第二孔部的内径以及所述固定销的外径被设定为,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被抵接部相抵接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孔部以及所述第二孔部与所述固定销之间松动嵌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突部是在所述右固定框架和所述左固定框架的前侧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的板状部件,
所述第一被抵接部或者所述第二被抵接部是所述第二突部的上面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突部,从比所述轴部更靠近所述第二壁的一侧的所述图像读取部的所述底面向所述壳体的所述上面部突出设置,与所述第一突部隔开间隔配置,以便在与所述第一突部之间夹持所述第二突部;以及
第三孔部,与所述第二孔部相对,在所述第三突部沿所述底面的方向贯穿而形成,其中,
所述固定销,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被抵接部相抵接的状态下插通所述第一孔部、所述第二孔部以及所述第三孔部,将所述图像读取部固定于所述壳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排纸部,与所述图像读取部的所述底面相对地配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上面部,将在所述图像形成部中形成了图像的薄片体从所述第一壁向所述第二壁的方向排出。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部呈具备周面的圆柱形状,具有所述周面的一部分被与所述图像读取部的所述底面平行的面而切割的切割部,
所述轴承部呈圆筒形状,从与所述圆筒形状的轴向正交的剖面看,具有与由所述切割部而形成的所述轴部的最小外径部相对应、在上下方向上切开所述圆筒形状的外周部而获得的切口部,该切口部沿着所述轴向予以配设,
所述切割部通过所述切口部而使所述轴部与所述轴承部相嵌合,从而所述图像读取部被安装到所述壳体。
CN201310079923.6A 2012-03-14 2013-03-13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33091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56985 2012-03-14
JP2012056985A JP5663514B2 (ja) 2012-03-14 2012-03-14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09193A CN103309193A (zh) 2013-09-18
CN103309193B true CN103309193B (zh) 2016-03-09

Family

ID=47891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79923.6A Active CN103309193B (zh) 2012-03-14 2013-03-13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837010B2 (zh)
EP (1) EP2648052B1 (zh)
JP (1) JP5663514B2 (zh)
CN (1) CN10330919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61883B2 (ja) * 2014-02-27 2017-01-1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6572583B2 (ja) * 2015-03-25 2019-09-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回動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80886B1 (en) * 2002-01-30 2003-06-17 Xerox Corporation Module to module attaching and secur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14A (en) * 1851-04-01 Bran-duster
JPS599651A (ja) * 1982-07-08 1984-01-1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の原稿圧着板開閉機構
JP3472106B2 (ja) * 1997-10-09 2003-12-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24360A (ja) * 1999-02-04 2000-08-11 Canon Inc 画像読取記録装置
US6510301B2 (en) 2000-11-20 2003-01-21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lock unit for preventing a reading unit and a platen cover from being opened simultaneously
JP2002223335A (ja) * 2001-01-25 2002-08-0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12575A (ja) * 2002-09-20 2004-04-08 Canon Inc 画像複写装置
JP2005354573A (ja) * 2004-06-14 2005-12-2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構造体
JP2007329792A (ja) * 2006-06-09 2007-12-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52122A (ja) 2006-12-19 2008-07-03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7577246B2 (en) 2006-12-20 2009-08-18 Nice Systems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automatic quality evaluation
JP5039404B2 (ja) * 2007-03-26 2012-10-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KR101155666B1 (ko) * 2007-06-15 2012-06-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기기
US8103186B2 (en) 2007-06-22 2012-01-24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119445B2 (ja) 2007-06-22 2013-01-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232464B2 (ja) * 2007-12-26 2013-07-1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57176B2 (ja) 2008-06-05 2014-07-23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原稿圧着板の開閉装置並び事務機器
JP5146157B2 (ja) * 2008-06-30 2013-02-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853538B2 (ja) 2009-03-17 2012-01-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EP2317405B1 (en) 2009-10-29 2016-11-3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577835B2 (ja) * 2010-05-12 2014-08-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8484412B2 (en) 2009-11-05 2013-07-0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Power mode operation of a magnetic tape drive
CN102209166B (zh) * 2010-03-31 2014-04-30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80886B1 (en) * 2002-01-30 2003-06-17 Xerox Corporation Module to module attaching and secur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242357A1 (en) 2013-09-19
US8837010B2 (en) 2014-09-16
EP2648052B1 (en) 2014-10-29
CN103309193A (zh) 2013-09-18
JP2013190619A (ja) 2013-09-26
JP5663514B2 (ja) 2015-02-04
EP2648052A1 (en) 2013-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33241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4952490B2 (ja) 回転体支持部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569727B (zh) 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3287875A (zh) 薄片体装载装置及具备该薄片体装载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5596002B2 (ja) 原稿カバー、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US20120243919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JP201422860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942475B2 (ja) 現像装置
JP200603643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8652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04530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645868B2 (ja) 現像剤収容容器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CN10330919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53379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630789B2 (en) Sheet storag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233245B2 (ja) シート排出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89496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容器
CN103359493A (zh) 片材载置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读取装置
CN103676528A (zh) 薄片体堆叠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5168579B2 (ja) 光走査装置、この光走査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4950646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3848241A (zh) 送纸装置以及具备该送纸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365349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26078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54583A (ja) センサモジュール、電子機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