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33241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33241B
CN101533241B CN2009100087339A CN200910008733A CN101533241B CN 101533241 B CN101533241 B CN 101533241B CN 2009100087339 A CN2009100087339 A CN 2009100087339A CN 200910008733 A CN200910008733 A CN 200910008733A CN 101533241 B CN101533241 B CN 1015332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apparatus main
peristome
feed roller
paper f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0873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33241A (zh
Inventor
上原雅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M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Mit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M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332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332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332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332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02Supply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Cassettes therefor
    • G03G15/6511Feeding devices for picking up or separation of copy shee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using doors or cov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367The feeding path segment where particular handling of the copy medium occurs, segments being adjacent and non-overlapping. Each segment is identified by the most downstream point in the segment, so that for instance the segment labelled "Fixing device" is referring to the path between the "Transfer device" and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396Pick-up devi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544Openable part of feed path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87Frame structures using opening shell type machines, e.g. pivoting assembli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具有开口部;图像制作单元,通过所述开口部,对所述装置主体能够装拆;盖构件,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在所述装置主体上,覆盖所述开口部;以及薄片体供给单元,配置在所述开口部的下方。所述薄片体供给单元包括:薄片体存放部,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在所述装置主体上,用于放置薄片体;供纸辊,把所述薄片体向所述装置主体内输送;以及壳体,以所述供纸辊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该供纸辊。所述盖构件具有壳体支撑部,在该盖构件处于关闭状态下,所述壳体支撑部从所述壳体的上方与所述壳体抵接。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为代表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包括以能够从装置主体拉出的方式构成的供纸盒以及以能够开闭的方式构成的手动供纸盘(多用途盘)。在所述供纸盒中,存放有频繁使用的多张普通纸。这些普通纸从供纸盒中被一张一张分离,向对准辊送出。 
另一方面,所述手动供纸盘不仅能够层叠放置普通纸,还可以放置厚纸或明信片等特殊纸,其中,通过手动操作提供的纸也从盘上被一张一张分离,向对准辊送出(例如,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62917号、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7-62966号)。 
具体说,如果打开手动供纸盘,则该供纸盘所具有的升降板抵接在供纸辊上。然后,如果手动把纸装载在盘上并按下图像形成装置的开始按钮,则该纸被夹持在由供纸盘和升降板的压力接触而形成的供纸夹缝部,获得输送力向对准辊输送。 
可是,有时在与操作者相对的图像形成装置正面的所述供纸辊的上方,形成有开口部。通过该开口部,能够把例如图像制作单元从装置主体抽出。因此,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需要确保用于所述开口部的空间。 
另一方面,所述供纸辊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在树脂制的多框架(a multi-frame)上。如果来自升降板的压力作用在供纸辊上,则由于所述多框架朝向远离升降板的方向产生弯曲,因而导致不能获得所希望的输送纸能力。而且,该问题还造成纸被卡在供纸辊和对准辊之间。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可以考虑在该框架上安装与多框架不同的另外的加强构件,来提高该框架的刚性。但是,在这种方法中,加强构件会妨碍所述图像制作单元从装置主体抽出,使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性变差。 此外,由于增加了零件数量和组装工时数,所以产生了不能实现装置价格低廉化的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所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价格低廉、可操作性强并且能够获得所希望的输送纸能力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具有开口部;图像制作单元,用于形成图像,并通过所述开口部对所述装置主体能够装拆;盖构件,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在所述装置主体上,覆盖所述开口部;以及薄片体供给单元,配置在所述开口部的下方;所述薄片体供给单元包括:薄片体存放部,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在所述装置主体上,薄片体沿厚度方向层叠放置在所述薄片体存放部上;升降板,以能够升降的方式保持在所述薄片体存放部上;供纸辊,与所述升降板压力接触,把所述薄片体存放部上的薄片体向所述装置主体内输送;弹簧,使所述升降板与所述供纸辊压力接触;以及壳体,以所述供纸辊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该供纸辊;其中,所述盖构件具有壳体支撑部,在该盖构件处于关闭状态下,所述壳体支撑部从所述壳体的上方与所述壳体抵接,并且在该盖构件处于打开状态下,所述壳体支撑部不与所述壳体抵接。 
依照这种结构,薄片体通过供纸辊与升降板的压力接触获得输送力,向装置主体内输送。支撑该供纸辊的壳体抵接于盖构件的壳体支撑部。由此,即使升降板与供纸辊压力接触,也可以限制在输送薄片体时壳体的弯曲,与以往相比,能够获得所希望的输送力。因此,即使提供的是纸存放部中的薄片体,也可以防止薄片体卡在供纸辊附近,从而提高图像形成装置的可靠性。 
而且,壳体支撑部设置在盖构件上,与在壳体上设置另外的加强构件的情况相比,即使在通过开口部把图像制作单元从装置主体抽出的情况下,壳体支撑部也不会造成妨碍。由此,也有助于图像形成装置节省空间和提高其操作性。而且,不增加零件数量和组装工时数。因此,还有助于图像形成装置的价格低廉化。 
在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当盖构件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壳体支撑 部在隔着所述供纸辊的轴线与该供纸辊和所述升降板的切点相反一侧的位置,与所述壳体抵接。依照这种结构,虽然来自升降板的压力作用在供纸辊上,但由于壳体支撑部在与供纸辊和升降板的切点相对一侧的位置与壳体抵接,所以能可靠地限制壳体的弯曲变形。 
在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盖构件在关闭状态下,位于比所述壳体支撑部的形成位置靠外侧的位置,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在所述装置主体上。依照这种结构,盖构件可以不受壳体妨碍进行转动。 
在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壳体是树脂制的。依照这种结构,如果壳体是柔软的树脂制的,则与金属等硬材质相比,容易成形,且价格低廉,由于所述壳体支撑部支撑这种树脂制的壳体,所以更能够抑制所述壳体的弯曲。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收容用于图像形成的单元,且具有第一开口部,所述第一开口部用于装拆所述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盖构件,具有用于供给薄片体的第二开口部和弯曲限制部,所述盖构件的下端部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在所述装置主体上,并能够在覆盖所述第一开口部的第一姿势和敞开所述第一开口部的第二姿势之间改变姿势;盘,其下端部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在所述装置主体上,能够在覆盖所述第二开口部的第三姿势和敞开所述第二开口部的第四姿势之间改变姿势,在所述盘处于所述第四姿势下,能够装载薄片体,并包括用于装载所述薄片体且能够升降的升降板;供纸辊,把处于所述第四姿势的所述盘的所述升降板上的薄片体,向所述装置主体内输送;弹簧,使所述升降板与所述供纸辊压力接触;以及壳体,配置在所述第一开口部的下方,以所述供纸辊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该供纸辊,并且所述壳体具有抵接部,在所述盖构件处于所述第一姿势的情况下,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弯曲限制部抵接,且在所述盖构件处于所述第二姿势的情况下,所述抵接部不与所述弯曲限制部抵接。 
依照这种结构,通过弯曲限制部的抵接,来限制支撑供纸辊的壳体弯曲变形。因此,供纸辊的位置不产生变化,可以获得稳定的薄片体输送力。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升降板从下方的位置与所述供纸辊压力接触,所述抵接部配置在所述壳体的上表面,所述弯曲限制部从上方与该抵接部抵接,限制所述壳体向上方的弯曲。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简要结构的框图。 
图3是图1的主要部分剖视图,是表示手动供纸盘关闭状态的图。 
图4是图1的主要部分立体图,是表示手动供纸盘打开状态的图。 
图5是图1的主要部分剖视图,是表示手动供纸盘关闭状态的图。 
图6A是表示前盖打开状态的立体图,图6B是其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从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一个例子的数码复合机1的左前上方看的立体图,描绘了与操作者相对的数码复合机(Multifunction printer)1的正面和该数码复合机1的左侧面。数码复合机1具有装置主体2,在该装置主体2的内侧形成体内排纸型的出纸盘36。 
在装置主体2的上部配置有原稿压板4,在该原稿压板4的下面配置有接触玻璃6(参照图6A)。放置在接触玻璃6上的原稿的图像数据,通过扫描部7以光学方式读取(参照图2)。而且,也可以装载把原稿输送到规定的图像读取位置的自动供稿装置(ADF)来代替该原稿压板4。 
在接触玻璃6的眼前一侧设置有操作面板8。在操作面板8上配置有供操作者进行各种操作的多个操作键和开关,此外还设置有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屏。 
在装置主体2的下部配置有供纸盒12。供纸盒12对装置主体2的正面一侧能够装拆,如果将供纸盒12从正面一侧抽出,则供纸盒12的内部向外部敞开。在供纸盒12的内部,以层叠状态装有例如多张普通纸 (薄片体)。 
另一方面,在装置主体2正面一侧的供纸盒12的上方,还配置有用于手动供纸的供纸装置。该供纸装置包括覆盖装置主体2正面一侧的前盖20(盖构件)以及供纸单元18(薄片体供给单元)。如图4所示,前盖20形成门形,其包括用于手动供纸(薄片体)的开口部201(第二开口部)。前盖20的下端部21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在装置主体2正面一侧下部的支点部20A上(图3)。此外,前盖20的上表面部20U构成出纸盘36的一部分。供纸单元18用于手动提供普通纸或例如厚纸等特殊纸。 
供纸单元18包括手动供纸盘22(薄片体存放部),所述手动供纸盘22用于装载所述纸。手动供纸盘22的下端部23(参照图3)在与前盖20的下端部21的支点部20A相同的位置,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在装置主体2上。如果操作者抓住手柄26,从数码复合机1的正面一侧向眼前一侧拉手动供纸盘22,则手动供纸盘22相对于前盖20打开。通过打开手动供纸盘22,开口部201向外部敞开(图4)。前盖20在左右两侧部的上方位置具有操作凹部20H,用于打开前盖20的操作。如果操作者将手指插入操作凹部20H向身前拉,则前盖20与手动供纸盘22一起绕支点部20A转动,相对于装置主体2打开。利用该操作,装置主体2的内部向外部敞开。 
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简要结构的框图。在装置主体2的内部,在送纸方向的下游一侧从供纸盒12和手动供纸盘22起顺序配置有:对准辊14、图像形成部16(图像制作单元)以及转印部30。 
图像形成部16包括:像载体,例如由感光鼓构成;带电装置,使感光鼓的圆周面均匀带电;以及显影装置,把调色剂提供到感光鼓的圆周面上;等等。在该图像形成部16的附近具有曝光部15,从该曝光部15向感光鼓的圆周面上照射激光束。 
转印部30具有转印辊,该转印辊可以抵接在感光鼓上。这些转印辊和感光鼓形成夹缝部,用于把在该感光鼓的圆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纸上。 
此外,在送纸方向上转印部30的下游一侧,顺序配置有定影部32和排出辊35。定影部32包括定影辊,用于对转印了调色剂像的纸进行加热加压。排出辊35用于把定影处理后的纸排出到出纸盘36上。 
在该数码复合机1进行印刷时,来自供纸盒12手动供纸盘22的纸被一张一张分离并送出。这些被送出的纸到达对准辊14。对准辊14矫正走偏的纸,并且边调整对图像形成部16形成的调色剂像进行图像转印的时机,边把纸向转印部30送出。 
数码复合机1具有输入端口60。输入端口60用于接收来自外部设备或扫描部7的作为印刷源的图像数据。该图像数据是把文字、符号、图形、记号、图表以及图案等各种图像进行数据化,并根据该数据,控制器50控制激光束的照射。 
控制器50发挥作为计算机的功能,其包括CPU和存储器等硬件资源。控制器50利用该硬件资源执行规定的程序,在图像形成部16中使原稿图像的静电潜影形成在感光鼓上,接着形成对应该静电潜影的调色剂图像。 
下面,参照图3~图6B,对前盖20和供纸单元18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装置主体2在其正面一侧的上方位置具有开口部17(第一开口部)。通过该开口部17,构成图像形成部16的单元对装置主体2能进行装拆。此外,作为构成图像形成部16的单元可以举出:感光鼓单元、显影单元以及调色剂容器等。 
前盖20能够在关闭姿势(第一姿势)和打开姿势(第二姿势)之间改变姿势,如图1所示,所述关闭姿势是前盖20整体卡合在装置主体2的正面一侧、覆盖所述开口部17的姿势;如图6A、6B所示,所述打开姿势是前盖20绕支点部20A,以使该前盖20的上端一侧从装置主体2离开的方式转动、打开开口部17的姿势。即,在前盖20处于关闭姿势时,开口部17被前盖20覆盖,从外部看不到装置主体2的内部(图3),但在前盖20处于打开姿势使装置主体2的内部敞开的情况下,从数码复合机1的正面是能够看见的(图6A、6B)。此外,由于构成出纸盘36前方边缘部分的前盖20的上表面部20U也被打开,所以操作者可以从数 码复合机1的斜上方看见装置主体2的内部,还可以容易地进行单元的装拆。 
因此,在更换和维护图像形成部16的单元时,使前盖20处于打开姿势。在该前盖20的与开口部17相对的位置,具有后述的弯曲限制部80(壳体支撑部)。在前盖20处于关闭姿势的状态下,该弯曲限制部80覆盖开口部17。 
如图3~图5所示,手动供纸盘22能够在覆盖前盖20的开口部201的关闭姿势(第三姿势)与打开该开口部201的打开姿势(第四姿势)之间进行改变姿势。在手动供纸盘22背面一侧的下端部23和手柄部26之间,形成有基台40。在该基台40上配置有供纸盘部42。图4和图5是表示手动供纸盘22的打开姿势,在该状态下,把一张或多张的纸放置在供纸盘部42上。 
在供纸盘部42的下端一侧设置有分开构件44和升降板54。在分开构件44上安装有分开衬垫48,该分开衬垫48利用弹簧46向供纸辊24施加作用力。在升降板54上安装有供纸衬垫58,该供纸衬垫58利用弹簧56向供纸辊24施加作用力。由此,在供纸辊24与分开衬垫48之间可以形成分开夹缝部,此外,在供纸辊24与供纸衬垫58之间可以形成供纸夹缝部。 
在装置主体2的开口部17的下方,配置有具有壳体结构的多框架(amulti-frame)70(壳体,housing)。该多框架70是树脂(例如ABS树脂)制的,形成比前盖20小的门形,多框架70包括左右柱部分701、702以及梁部分703,所述梁部分703在这些柱部分701、702的上部将它们连接起来(参照图6B)。该多框架70用小螺钉固定在装置主体2的底面以及左右侧面。 
供纸辊24的右侧端部与从装置主体2的右侧面部延伸出的驱动轴241连接。另一方面,供纸辊24的左侧端部与支撑轴242连接。在供纸辊24的附近,驱动轴241和支撑轴242分别以自由转动的方式轴支撑在从多框架70的梁部分703延伸的轴支承部243、244上。供纸辊24利用驱动轴241进行转动,所述驱动轴241从装置主体2的驱动齿轮获得转 动驱动力。 
在装置主体2的正面一侧,开口部17沿该数码复合机1的左右方向,在门形的前盖20的梁部202和连接多框架70的柱部分701、702的梁部分703之间形成。为了从斜上方一侧向装置主体2的内部装拆图像形成部16,开口部17设置在供纸辊24(梁部分703)上方的空间,通常利用前盖20来封闭。 
多框架70的梁部分703的上表面72与前盖20的弯曲限制部80抵接。本实施方式的弯曲限制部80是从前盖20的梁部202内侧端部边缘向下延伸的平板构件,水平方向宽度与梁部202大体相同。该弯曲限制部80的下端边缘,在前盖20处于关闭姿势的状态下,与梁部分703的上表面72多处抵接。此外,在手动供纸盘22关闭的状态下,弯曲限制部80的下端边缘不一定需要抵接在上表面72上,可以存在一点点的间隙。 
在操作者进行手动供纸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前盖20保持关闭姿势,手动供纸盘22处于打开姿势。这样一来,供纸盘部42向外部打开,随后操作者把纸放置在该供纸盘部42上,利用游标进行宽度调整。 
在手动供纸盘22打开并放置纸后,开始了供纸操作时,分开衬垫48、供纸衬垫58(分开构件44、升降板54)利用弹簧46、56施加的作用力,将供纸辊24向上方按压。由此,使多框架70产生朝向远离分开构件44、升降板54方向的弯曲力。但是,由于前盖20处于关闭姿势,所以该弯曲限制部80与多框架70的上表面72抵接。因此,限制了多框架70的弯曲变形。 
具体说,如图5所示,弯曲限制部80的下端部在供纸辊24的转动轴线的上方位置、即隔着供纸辊24的转动轴线与该供纸辊24和分开衬垫48、供纸衬垫58的切点(分开夹缝部、供纸夹缝部)相反一侧的位置、也就是上表面72的位置,与多框架70抵接。由此,限制了多框架70朝向上方的弯曲。 
因此,供纸辊24即使在使用手动供纸盘22时也不会向上方离开。其结果,对于从供纸辊24输送来的纸,即使假设在供纸辊24与对准辊 14之间未另外设置输送辊,也可以通过供纸辊24与分开衬垫48、供纸衬垫58的压力稳定地确保所希望的输送力,把纸向对准辊14送出。 
弯曲限制部80设置在前盖20上,该前盖20通过比弯曲限制部80更靠近手动供纸盘22的位置的下端部21,以能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在装置主体2上。因此,在前盖20处于打开姿势时,该弯曲限制部80也与前盖20一起移动。由此,如图6A、图6B所示,可以把例如图像形成部16的单元通过开口部17,从装置主体2中迅速地抽出。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着眼于由前盖20自身来支撑多框架70。而且,装置主体2内部具有开口部17,图像形成部16通过该开口部17,可以对装置主体2装拆。此外,该开口部17被前盖20覆盖,在该开口部17的下方,配置有供纸单元18。该供纸单元18包括具有分开构件44、升降板54的手动供纸盘22和供纸辊24。 
放置在手动供纸盘22上的纸,通过供纸辊24与分开构件44、升降板54的分开衬垫48、供纸衬垫58的压力接触获得输送力,向对准辊14输送。支撑该供纸辊24的多框架70抵接于前盖20的弯曲限制部80。 
由此,限制了在输送特殊纸时多框架70的弯曲,与以往相比,能够获得所希望的输送力。其结果,即使由手动供纸盘22提供特殊纸,也可以防止在供纸辊24和对准辊14之间卡纸,从而提高数码复合机1的可靠性。 
而且,弯曲限制部80设置在前盖20上,相比把与前盖20不同的另外的加强构件设置在多框架70上的情况,弯曲限制部80不会妨碍通过开口部17把图像形成部16从装置主体2抽出。由此,有助于数码复合机1节省空间和提高其操作性。而且,由于不增加零件数量和组装工时数,还有助于实现数码复合机1的价格低廉化。 
来自分开构件44、升降板54的压力作用在供纸辊24上。但由于弯曲限制部80在与供纸辊24和分开衬垫48、供纸衬垫58的切点相对一侧的位置,与多框架70抵接,所以可靠地限制了多框架70的弯曲变形。 
而且,在前盖20关闭的状态下,前盖20的转动支点比弯曲限制部80的位置靠外侧,所以多框架70不干涉前盖20的打开轨迹。因此,可 以不受多框架70的妨碍,使前盖20处于打开姿势。 
如果多框架70由ABS树脂成形,则与金属或其他树脂等硬材质相比,具有容易成形且价格低廉的优点。即使用这种材料制成多框架70,由于所述弯曲限制部80支撑这种柔软的树脂制的多框架70,所以更能抑制多框架70的弯曲。 
本发明不限定于所述实施例,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例如可以省略所述实施例中的各结构的一部分,或者以与上述方式不同的方式进行任意组合。此外在所述实施例中,图像形成装置以数码复合机作为具体例子来表示,但本发明当然也能够适用于复印机、打印机以及传真机等。 

Claims (6)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装置主体,具有开口部;
图像制作单元,用于形成图像,并通过所述开口部对所述装置主体能够装拆;
盖构件,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在所述装置主体上,覆盖所述开口部;以及
薄片体供给单元,配置在所述开口部的下方;
所述薄片体供给单元包括:
薄片体存放部,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在所述装置主体上,薄片体沿厚度方向层叠放置在所述薄片体存放部上;
升降板,以能够升降的方式保持在所述薄片体存放部上;
供纸辊,与所述升降板压力接触,把所述薄片体存放部上的薄片体向所述装置主体内输送;
弹簧,使所述升降板与所述供纸辊压力接触;以及
壳体,以所述供纸辊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该供纸辊;其中,
所述盖构件具有壳体支撑部,在该盖构件处于关闭状态下,所述壳体支撑部从所述壳体的上方与所述壳体抵接,并且在该盖构件处于打开状态下,所述壳体支撑部不与所述壳体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构件处于关闭状态下,所述壳体支撑部在隔着所述供纸辊的轴线与该供纸辊和所述升降板的切点相反一侧的位置,与所述壳体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构件在关闭状态下,位于比所述壳体支撑部的形成位置靠外侧的位置,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在所述装置主体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是树脂制的。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装置主体,收容用于图像形成的单元,且具有第一开口部,所述第一开口部用于装拆所述单元的至少一部分;
盖构件,具有用于供给薄片体的第二开口部和弯曲限制部,所述盖构件的下端部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在所述装置主体上,并能够在覆盖所述第一开口部的第一姿势和敞开所述第一开口部的第二姿势之间改变姿势;
盘,其下端部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在所述装置主体上,能够在覆盖所述第二开口部的第三姿势和敞开所述第二开口部的第四姿势之间改变姿势,在所述盘处于所述第四姿势下,能够装载薄片体,并包括用于装载所述薄片体且能够升降的升降板;
供纸辊,把处于所述第四姿势的所述盘的所述升降板上的薄片体,向所述装置主体内输送;
弹簧,使所述升降板与所述供纸辊压力接触;以及
壳体,配置在所述第一开口部的下方,以所述供纸辊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该供纸辊,并且所述壳体具有抵接部,在所述盖构件处于所述第一姿势的情况下,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弯曲限制部抵接,且在所述盖构件处于所述第二姿势的情况下,所述抵接部不与所述弯曲限制部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板从下方的位置与所述供纸辊压力接触,
所述抵接部配置在所述壳体的上表面,所述弯曲限制部从上方与该抵接部抵接,限制所述壳体向上方的弯曲。
CN2009100087339A 2008-03-11 2009-03-06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15332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60536A JP5162282B2 (ja) 2008-03-11 2008-03-11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60536 2008-03-11
JP2008060536 2008-03-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33241A CN101533241A (zh) 2009-09-16
CN101533241B true CN101533241B (zh) 2012-03-21

Family

ID=410621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87339A Active CN101533241B (zh) 2008-03-11 2009-03-06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866655B2 (zh)
JP (1) JP5162282B2 (zh)
CN (1) CN1015332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03694B2 (ja) * 2007-12-28 2013-06-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シート搬送装置
US9479660B2 (en) * 2009-08-27 2016-10-2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5333059B2 (ja) 2009-08-27 2013-11-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5613650B2 (ja) * 2011-12-21 2014-10-29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媒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34676B2 (ja) * 2013-05-30 2016-06-1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245110B2 (ja) * 2014-08-13 2017-12-1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525552B2 (ja) * 2014-10-29 2019-06-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204903945U (zh) * 2015-08-11 2015-12-23 珠海奔图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JP2017132582A (ja) * 2016-01-27 2017-08-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シート供給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936724B2 (ja) * 2017-12-21 2021-09-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原稿送り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63858B2 (ja) * 2019-03-14 2023-04-25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59551A (zh) * 2005-10-31 2007-05-09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67389A (ja) * 1994-03-30 1995-10-17 Tec Corp 給紙装置
JP3494531B2 (ja) * 1996-07-23 2004-02-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とそれを装着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027869A (ja) * 2000-01-01 2001-01-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写真複写装置
JP4135472B2 (ja) * 2002-11-05 2008-08-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022765B2 (ja) * 2003-08-12 2007-12-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自動給送装置を備えた記録装置および自動給送装置
JP4352861B2 (ja) * 2003-11-07 2009-10-28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200117B2 (ja) * 2004-05-11 2008-12-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給紙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566781B2 (ja) * 2004-05-14 2010-10-20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媒体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61460B2 (ja) * 2004-10-20 2009-11-11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媒体供給機構
JP4314530B2 (ja) * 2005-05-31 2009-08-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62966A (ja) 2005-08-31 2007-03-15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62917A (ja) 2005-08-31 2007-03-15 Kyocera Mita Corp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645446B2 (ja) * 2005-12-27 2011-03-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97191A (ja) * 2006-01-30 2007-08-09 Kyocera Mita Corp 手差し給紙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59551A (zh) * 2005-10-31 2007-05-09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230610A1 (en) 2009-09-17
JP5162282B2 (ja) 2013-03-13
CN101533241A (zh) 2009-09-16
JP2009216965A (ja) 2009-09-24
US7866655B2 (en) 2011-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33241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0392533C (zh) 成像设备及分离构件
US20070076268A1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CN101673070B (zh) 原稿按压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596002B2 (ja) 原稿カバー、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CN100498562C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装置的安装方法
EP1249737A2 (en) Power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same mounted thereto
JP202315321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6049346A (en) Second cassette feeding apparatus for electrostatic image-forming system
US6665047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0597002B1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US1182504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removable top plate cover secured with undersurface screws
JP376898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238863B2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装置を備えた複合機
CN101630130B (zh) 供纸装置
EP2648052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163812A (ja) 操作表示パネルの支持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6270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23049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シート処理装置の装着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8816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842038B2 (ja)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2811294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S61150939A (ja) 記録装置
JP3627950B2 (ja) 給紙装置
JPH1135286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