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87875A - 薄片体装载装置及具备该薄片体装载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薄片体装载装置及具备该薄片体装载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87875A
CN103287875A CN2013100555509A CN201310055550A CN103287875A CN 103287875 A CN103287875 A CN 103287875A CN 2013100555509 A CN2013100555509 A CN 2013100555509A CN 201310055550 A CN201310055550 A CN 201310055550A CN 103287875 A CN103287875 A CN 1032878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n slice
slice body
described thin
pallet
side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5555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87875B (zh
Inventor
平原一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2878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878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878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878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46Supplementary devices or measures to assist separation or prevent double feed
    • B65H3/56Elements, e.g. scrapers, fingers, needles, brushes, acting on separated article or on edge of the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B65H1/26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with auxiliary supports to facilitate introduction or renewal of the pile
    • B65H1/266Support fully or partially removable from the handling machine, e.g. cassette, draw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B65H1/08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with means for advancing the articles to present the articles to the separating device
    • B65H1/14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with means for advancing the articles to present the articles to the separating device comprising positively-acting mechanical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B65H1/26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with auxiliary supports to facilitate introduction or renewal of the pil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4Side, i.e. portion parallel to the feeding / delivering direction
    • B65H2405/1142Projections or the like in sur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10Size; Dimensions
    • B65H2511/12Wid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20Location in space
    • B65H2511/22Dista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薄片体装载装置包括薄片体托盘、提升板、限制部及辅助限制部。薄片体托盘可装载多张薄片体。提升板设置在薄片体托盘的薄片体下方,在上表面装载薄片体,向上方推升薄片体的一端缘。限制部能向预先设定的多个固定位置移动,在与薄片体的一端缘交叉的薄片体的侧端缘相对设置,限制薄片体的薄片体宽度方向的位置。辅助限制部件以比限制部向薄片体的侧端缘突出的状态设置于限制部的一端缘侧。当收容于薄片体托盘的薄片体为第一张数时,辅助限制部件以第一压靠力限制由提升板推升的薄片体的侧端缘,而当收容于薄片体托盘的薄片体为多于第一张数的第二张数时,辅助限制部件以大于第一压靠力的第二压靠力限制由提升板所推升的薄片体的侧端缘。

Description

薄片体装载装置及具备该薄片体装载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薄片体装载装置以及具备该薄片体装载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一种具有可装载多张薄片体的薄片体装载部并且从该薄片体装载部输送薄片体的薄片体装载装置适当地使用于诸如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具备所述功能的数码复合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中,薄片体被一张张地从薄片体装载装置输送至图像形成部。然后,在图像形成部中,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
以往,在此类薄片体装载装置中,装载薄片体的薄片体装载部具有能够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中抽出的盒结构,以便补充所使用的薄片体。该薄片体装载部为了稳定薄片体的输送而具备限制薄片体的宽度方向的位移的一对引导部件。该一对引导部件在多数情况下被形成为能够在薄片体的宽度方向上移动。引导部件配设有齿条,该齿条具备在薄片体宽度方向上以规定齿距形成的齿部。此外,薄片体装载部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齿部相啮合的小齿轮。若在薄片体宽度方向上移动一对引导部件中的一者,则该移动力通过齿条的齿部与小齿轮的啮合而传递给另一引导部件。据此,一对引导部件在相互相反的方向上联动地移动。其结果是,可针对具有不同的薄片体宽度的多种薄片体,调整引导部件的位置。
装载于薄片体装载部的薄片体的宽度存在一定的公差。即,即便是相同的薄片体类型,各薄片体的宽度也多少存在差异。因此,为了防止宽度较宽的薄片体的宽度方向端部与引导部件相抵接而屈曲,引导部件的固定位置需要考虑薄片体的宽度方向的最大公差而设置。其结果是,引导部件和薄片体之间多数情况下会产生间隙。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所述问题而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高精度地实现薄片体在宽度方向的定位的薄片体装载装置以及具备该薄片体装载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薄片体装载装置包括:薄片体托盘、提升板、限制部以及辅助限制部。薄片体托盘具有收容多张薄片体的薄片体收容空间。提升板设置于所述薄片体收容空间,上表面具有用于装载所述薄片体的薄片体装载面,向上方推升所述薄片体的一端缘。限制部能够在预先设定的多个固定位置之间移动,在与所述薄片体的所述一端缘交叉的所述薄片体的侧端缘相对而设置,限制所述薄片体的薄片体宽度方向的位置。辅助限制部件以比所述限制部更向所述薄片体的侧端缘突出的状态设置于所述限制部的所述一端缘侧。当收容于所述薄片体托盘的薄片体为第一张数时,辅助限制部件以第一压靠力限制由所述提升板所推升的所述薄片体的侧端缘,而当收容于所述薄片体托盘的薄片体为多于所述第一张数的第二张数时,辅助限制部件以大于所述第一压靠力的第二压靠力限制由所述提升板所推升的所述薄片体的侧端缘。
此外,本发明另一方面所涉及的薄片体装载装置中,当收容于所述薄片体托盘的薄片体为第一张数时,辅助限制部件将由所述提升板所推升的所述薄片体的侧端缘限制在第一位置,而当收容于所述薄片体托盘的薄片体为多于所述第一张数的第二张数时,辅助限制部件将由所述提升板所推升的所述薄片体的侧端缘限制在比所述第一位置更靠近所述薄片体侧的第二位置。
此外,本发明其他方面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如上所述的薄片体装载装置以及薄片体输送通道。图像形成部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薄片体输送通道从所述薄片体托盘延伸至所述图像形成部,输送所述薄片体。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结构,能够高精度地实现薄片体在宽度方向上的定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体托盘的立体图。
图4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体托盘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限制部件周边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限制部件周边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体托盘的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体托盘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薄片体”这一用语包括复印用纸、涂布纸(coated paper)、OHP纸、厚纸、明信片、描图纸(tracing paper)以及接受图像形成处理的其他薄片材料或接受图像形成处理以外的任意处理的薄片材料。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概略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图。虽然图1及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为所谓体内排纸型的复印机,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打印机、传真装置、具备这些功能的数码复合机或用于在薄片体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其他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主框体2。主框体2包括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下部框体21、设置在下部框体21上方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上侧部分框体22、以及连结下部框体21和上侧部分框体22的连结框体23。连结框体23沿主框体2的右侧边缘及背面边缘延伸。接受打印处理后的薄片体被排出至由下部框体21、上侧部分框体22及连结框体23所围的排出空间24。
朝上侧部分框体22的正面方向突出的操作部221例如包括LCD触摸屏222。操作部221被形成为能够输入与图像形成处理有关的信息。使用者例如通过LCD触摸屏222能够输入要打印的薄片体的张数或打印浓度等。上侧部分框体22内主要收容有用于读取原稿图像的设备、以及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进行控制的电子电路。
设置于上侧部分框体22之上的按压盖223用于按压原稿。按压盖223能够上下转动地安装于上侧部分框体22。使用者向上方转动按压盖223,将原稿放置于上侧部分框体22上。然后,使用者可以操作操作部221,让设置于上侧部分框体22内的设备读取原稿的图像。
下部框体21中设置有装载多张薄片体的薄片体托盘500。薄片体托盘500能够从下部框体21向正面方向(第一方向,图1的箭头D1方向)抽出。收容于薄片体托盘500内的薄片体P在下部框体21内向上方送出,基于使用者经由操作部221输入的指示,在下部框体21内接受图像形成处理,向排出空间24排出。
下部框体21的右面安装有能够转动的托盘212。如图1所示,托盘212位于向下部框体21的右方突出的位置时,使用者能够将薄片体放置于托盘212上。托盘212上的薄片体基于使用者经由操作部221输入的指示被拉入下部框体21内后,接受图像形成处理,向排出空间24排出。若托盘212向上方转动,则托盘212收容于在下部框体21右面凹设的收容空间203内,堵住用于将薄片体拉入下部框体21内的供应口。
下部框体21收容用于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的各种设备。此外,连结框体23收容用于将接受图像形成处理后的薄片体向排出空间24排出的各种设备。
图2概略地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结构。上侧部分框体22收容扫描机构224。使用者能够通过扫描机构224让图像形成装置1读取需要的原稿的图像。扫描机构224的上方设有安装于上侧部分框体22上表面的接触玻璃225。若使用者通过操作部221使图像形成装置1工作,则扫描机构224扫描并读取接触玻璃225上的原稿图像。经由扫描机构224读取到的图像的模拟信息被变换为数字信号。图像形成装置1基于数字信号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
下部框体21中收容有调色剂容器900Y、900M、900C、900Bk、中间转印单元902、图像形成部903、曝光单元904、定影单元97及出纸单元96、输送单元3。
图像形成部903包括黄色用调色剂容器900Y、品红色用调色剂容器900M、青色用调色剂容器900C、黑色用调色剂容器900Bk。在这些容器下方分别设有与YMCBk各色相对应的显影装置10Y、10M、10C、10Bk。
图像形成部903包括承载各色调色剂像的感光鼓17。感光鼓17可以为采用非晶态硅(a-Si)类材料的感光鼓。对于各感光鼓17分别由显影装置10Y、10M、10C、10Bk供应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调色剂。
在感光鼓17的周围设置带电器16、显影装置10(10Y、10M、10C、10Bk)、转印器19以及清洁装置18。带电器16使感光鼓17的表面均匀带电。带电后的感光鼓17的表面由曝光单元904曝光,形成静电潜像。曝光单元904基于所述的由扫描机构224生成的数字信号照射激光。显影装置10Y、10M、10C、10Bk分别利用由调色剂容器900Y、900M、900C、900Bk所供应的各色调色剂,使各色感光鼓17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可视化)。转印辊19夹着中间转印带921与感光鼓17形成夹缝部,将感光鼓17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921上(称为“一次转印”)。清洁装置18对完成调色剂像转印后的感光鼓17的圆周面进行清扫。
各显影装置10Y、10M、10C、10Bk具有显影框体20。显影框体20的内部收纳含有磁性载体和调色剂的双组分显影剂。此外,在显影框体20内,两根搅拌辊11、1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并以长边方向为轴向并行排列地设置于显影框体20的底部附近。
在显影框体20的内部底面上设定有显影剂的循环路径,搅拌辊11、12设置于循环路径内。搅拌辊11、12之间的轴向上,设有从显影框体20的底部竖立设置的隔板201。隔板201将循环路径隔开。循环路径以围绕隔板201周围的方式形成。双组分显影剂在循环路径上一边由搅拌辊11及12搅拌、输送一边带上电。
双组分显影剂一边由搅拌辊11及12搅拌一边在显影框体20内循环,从而调色剂带电。搅拌辊11上的双组分显影剂受到位于上侧的磁辊14吸引而被输送。受到吸引的双组分显影剂在磁辊14上形成磁刷(未图示)。磁刷由刮板13限制层厚,向更上方的显影辊15供应调色剂。显影辊15上的调色剂层因磁辊14和显影辊15之间的电位差而形成。感光鼓17上的静电潜像通过调色剂层而显影。
曝光单元904具有光源、多面体转镜、反射镜、偏转镜等各种光学设备,向设置于图像形成部903各自的感光鼓17的圆周面上照射基于图像数据的光,形成静电潜像。
中间转印单元902包括中间转印带921、驱动辊922及从动辊923。中间转印带921上重叠转印来自多个感光鼓17的调色剂像(一次转印)。所重叠转印的调色剂像在二次转印部98被转印到由薄片体托盘500或托盘212(参照图1)供应的薄片体上(称为“二次转印”)。使中间转印带921进行周向转动驱动的驱动辊922及从动辊923旋转自如地支撑于下部框体21。
定影单元97对从中间转印单元902二次转印到薄片体上的调色剂像施行定影处理。接受定影处理而带上彩色图像的薄片体向形成于定影单元97上方(连结框体23内)的出纸单元96排出。
出纸单元96将由定影单元97输送来的薄片体向用作出纸盘的下部框体21的上表面213上排出。
输送单元3与薄片体托盘500相对置地设置于下部框体21。输送单元3具有搓辊310、供纸辊320、输送辊330。通过设置于输送单元3的搓辊310和供纸辊320进行旋转驱动,一张张地取出薄片体托盘500内的薄片体摞最上层的薄片体。进而,薄片体由输送辊330向薄片体输送通道133的下游侧抽出,导入图像形成部903。搓辊310、供纸辊320、输送辊330形成将薄片体输送到图像形成部903的薄片体输送通道133的一部分。
<薄片体托盘的结构>
图3是表示插入到设置于下部框体21内的收容空间600(图2)中的薄片体托盘500或从该收容空间600中拉出的薄片体托盘500的立体图。此外,图4是薄片体托盘500的俯视图。
薄片体托盘500被形成为能够收容于图2的收容空间600。使用者在向薄片体托盘500内补充薄片体时,或将薄片体托盘500内的薄片体替换为其他薄片体时,将薄片体托盘500从收容空间600中拉出。此外,使用者在向薄片体托盘500内补充了新薄片体后、或将薄片体托盘500内的薄片体替换为新的薄片体后,将薄片体托盘500推入收容空间600内。薄片体托盘500收容于收容空间600内时,薄片体托盘500在下部框体21内保持薄片体。薄片体托盘500向收容空间600内外的移动由导轨613引导。在下面的说明中,为方便起见,将从收容空间600拉出薄片体托盘500的方向(从背面侧向正面侧的方向)称为第一方向(图3及图4的箭头D1方向),将与第一方向相反地把薄片体托盘500推入收容空间600内的方向称为逆第一方向(图3及图4的箭头D1R方向)。
薄片体托盘500包括被形成为能够收容薄片体的薄片体托盘框体510。薄片体托盘框体510的内部形成有收容薄片体的薄片体收容空间。薄片体托盘框体510包括大致矩形状的底壁511、敷设于该底壁511上的提升板530、从底壁511的周缘起向上方竖立设置的一对侧壁512、正面壁513及背面壁514。在一对侧壁512的正面侧缘部之间延伸的正面壁513在薄片体托盘框体510完全收容于收容空间600内时,露于主框体2的外表面。背面壁514与正面壁513相对而设置。一对侧壁512中,位于右方的侧壁是位于薄片体输送方向下游的下游壁515,位于左方的侧壁是位于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的上游壁516。一对侧壁512分别由导轨613沿薄片体托盘500的第一方向及逆第一方向引导。正面壁513具备大致U字形的握持部518。使用者能握住握持部518,并使薄片体托盘500向第一方向及逆第一方向移动。一对侧壁512、正面壁513及背面壁514的上缘形成用于将薄片体收容于薄片体托盘500内的开口部517。使用者可以通过开口部517,将薄片体收容于薄片体托盘框体510内的薄片体收容空间中。提升板530设置于底壁511上的所述薄片体收容空间中。提升板530在其上表面具有用于装载薄片体P的装载面,将薄片体P的一端缘PL向上方推升。
<有关薄片体托盘的问题>
图4中,装载于薄片体托盘500的薄片体P由搓辊310(图2)向薄片体输送通道133提供。薄片体P向箭头DP所示的方向输送。此时,提升板530的顶端部530A侧向上方移动,由此薄片体P的一端缘PL被向上方推升。其结果是,薄片体P的一端缘PL与图2的搓辊310相抵接,通过该搓辊310的旋转,薄片体P向薄片体输送通道133输送。
此时,需要将薄片体P的薄片体宽度方向(第一方向、逆第一方向)的位置限制在预先规定的位置。这是因为当薄片体P以在薄片体宽度方向上有偏移的状态被送入薄片体输送通道133时,在薄片体P上形成的图像会发生偏移。因此,对于收容于薄片体托盘500的薄片体P,设置了限制薄片体宽度方向的位置的一对引导部件520。
引导部件520在正面壁513及背面壁514的各自内侧配置成一对。引导部件520与和薄片体的一端缘PL相交叉的薄片体的侧端缘PS相对设置,用于限制设置于提升板530上的薄片体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移(位置)。底壁511上形成有用于引导引导部件520的移动的导向槽521。导向槽521从正面壁513向背面壁514延伸。从而,引导部件520能够在薄片体的宽度方向上移动。并且,引导部件520在薄片体宽度方向上预先设定的多个固定位置之间移动。该固定位置与多种薄片体P的尺寸相对应而设定。引导部件520上设置有齿条(未图示),该齿条具有在薄片体宽度方向上以规定齿距形成的齿部。此外,底壁511上设置有与所述齿部相啮合的未图示的小齿轮。若一对引导部件520中的一个引导部件520在薄片体宽度方向上移动,则该移动力通过所述齿条的齿部与小齿轮的啮合传输给另一引导部件520。其结果是,一对引导部件520在薄片体宽度方向上沿相互相反的方向联动地移动。由此,对应于多种薄片体P的尺寸,引导部件520被配置成能够与薄片体的侧端缘PS相抵接。
通过引导部件的齿条的齿部与小齿轮的啮合,引导部件被固定在预先设定的固定位置上时,引导部件520的固定位置取决于齿部和小齿轮的齿距。为了高精度地设定薄片体P在薄片体宽度方向上的限制位置,需要将所述齿距设定得较小。然而,所述齿距设定得较小时,小齿轮的顶端进入到齿条的齿部中的进入量变小。因此,齿条的齿部和小齿轮的啮合变弱。其结果是,薄片体托盘500插入装置主体时,引导部件520有时会在薄片体宽度方向上偏移,或所述齿条破损。为了消除这样的缺陷,需要确保所述齿距在规定量以上。此时,引导部件和薄片体之间会产生间隙。
此外,装载于薄片体托盘500的薄片体P的宽度存在一定的公差。即,在每张薄片体P之间,薄片体宽度多少存在差异。因此,引导部件520的固定位置与薄片体宽度的公差的中央值相对应而设定时,就薄片体宽度较宽的薄片体P而言,薄片体P的侧端缘PS有时会受到引导部件520的按压而屈曲。此外,就薄片体宽度较窄的薄片体P而言,薄片体P有时会在宽度方向上偏移。从而,希望引导部件520的固定位置与薄片体P的薄片体宽度的最大公差相对应而设置。然而,此时,薄片体P的侧端缘PS和引导部件520之间容易产生间隙。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本实施方式中,即便是对应于薄片体P的薄片体宽度的最大公差而将引导部件520设置在预先设定的固定位置上,从而在引导部件520和薄片体的侧端缘PS之间存在间隙的情况下,也能通过辅助引导部件70来高精度地限制薄片体P在薄片体宽度方向上的位置。
<引导部件的结构>
下面,参照图4至图6,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辅助引导部件70(辅助限制部件)进行详细描述。图5是在引导部件520的一端侧设置的辅助引导部件70的周边的立体图,图6是辅助引导部件70在薄片体宽度方向上的剖视图。
辅助引导部件70设置在引导部件520中靠薄片体P的一端缘PL一侧(图4)。此外,辅助引导部件70比引导部件520向薄片体的侧端缘PS突出。辅助引导部件70是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板状部件,设置在引导部件520的一端形成的开口部520B内。辅助引导部件70与收容于薄片体托盘500内的薄片体P的侧端缘PS(图4)相对设置。辅助引导部件70具有限制片71(第一抵接部)、压靠弹簧73(第一压靠部)、辅助压靠部70A(第二压靠部)。
限制片71相当于辅助引导部件70的上侧部分。限制片71包括第一限制部711、第二限制部712和突片713。第一限制部711位于辅助引导部件70的上端,由沿铅直方向的平面部构成。此外,突片713自第一限制部711中与薄片体P的侧端缘PS相反侧突出设置(图6)。突片713具有以圆柱状突出的形状。突片713与引导部件520的对置面520A即形成开口部520B的一面相对设置。第二限制部712由与第一限制部711的下端相连接的平面构成。第二限制部712具有以越向下方越从薄片体P的侧端缘PS离开的方式倾斜的形状。换言之,第二限制部712具有越向上方越向靠近所述薄片体的侧端缘PS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压靠弹簧73是具有规定弹性力的螺旋弹簧。压靠弹簧73以压缩状态设置于限制片71的突片713和对置面520A之间。在压靠弹簧73的作用下,限制片71被赋予朝向图6的箭头DA方向的压靠力PW1。
辅助压靠部70A(第二压靠部)在收容于薄片体托盘500中的薄片体P的张数较多时,对所述限制片71赋予朝向所述薄片体P的侧端缘PS的压靠力。辅助压靠部70A设置于辅助引导部件70的限制片71的下方。辅助压靠部70A包括第三限制部742(第二抵接部)和传递部743。
第三限制部742设置于限制片71的下方,与收容于薄片体托盘500中的薄片体P的侧端缘PS相抵接。第三限制部742具有向收容于薄片体托盘500中的薄片体P的侧端缘PS突出设置的半球形状(半球部)。
传递部743与限制片71和第三限制部742相连,随着所述第三限制部742在薄片体宽度方向上的移动,使所述限制片71在所述薄片体宽度方向上向与所述第三限制部742相反的方向移动。传递部743具有连结片741和旋转轴75。
连结片741使第三限制部742和限制片71相连结。连结片741是从第三限制部742向上方延伸设置的板状部件。连结片741的上端与限制片71中的第二限制部712的下端相连。
旋转轴75设置于第二限制部712的下端部且连结片741的上端部。旋转轴75是在薄片体输送方向(图4的箭头DP方向,与图6的纸面相正交的方向)上,从第二限制部712的下端(连结片741的上端)分别向外侧延伸设置的一对旋转轴。旋转轴75插通到在引导部件520侧面形成的一对插入部520C。此外,图5中只显示了插入部520C中的一者。旋转轴75在薄片体的装载方向上设置于限制片71和第三限制部742之间,在与薄片体的侧端缘PS相正交的剖面(与后述的引导部件520的限制面520S正交的剖面)上使限制片71和第三限制部742转动。
这样,辅助引导部件70以让限制片71(第一限制部711、第二限制部712)和第三限制部742与收容于薄片体托盘500中的薄片体P的侧端缘PS相对置的方式予以设置。限制片71和第三限制部742在一对旋转轴75附近相连接。并且,限制片71和第三限制部742以如下方式设置:以旋转轴75为中心,在图6所示的剖面(包含薄片体宽度方向的剖面)中,向相互相反的方向转动。限制片71在自然状态下的薄片体宽度方向的设置取决于压靠弹簧73的压靠力PW1。限制片71在压靠弹簧73的作用下一边向箭头DA方向压靠,一边由旋转轴75支撑。此时,如图6所示,由平面部构成的第一限制部711、第二限制部712的上端部和由半球面构成的第三限制部742的顶端742A以如下方式设置:比引导部件520中与薄片体P相对置的限制面520S略向薄片体P的侧端缘PS侧(箭头DA方向)突出。
<辅助引导部件的作用>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辅助引导部件70的作用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薄片体托盘500中收容有少量(第一张数)的薄片体P时的薄片体P的输送状态的图,图8是表示薄片体托盘500中收容有大量(第二张数)的薄片体P时的薄片体P的输送状体的图。无论哪种情况下,引导部件520都与所收容的薄片体P的薄片体宽度相对应而设置在预先设定的固定位置上。此时,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引导部件520在薄片体宽度方向上的间隔基于所收容的薄片体P的薄片体宽度的公差,被设定为与薄片体宽度的最大公差大致相等。即,引导部件520和所收容的薄片体P的侧端缘PS之间因薄片体宽度的公差而存在少许间隙。因此,不会发生由于薄片体P被引导部件520有力夹持而使薄片体P弯曲或薄片体P的侧端缘PS屈曲的情况。换言之,薄片体P因所述间隙可在宽度方向上移动,所以需要辅助性的位置限制功能。
图7中收容于薄片体托盘500中的薄片体P的张数例如为十张。当提升板530不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而紧邻底壁511的上方时,搓辊310的圆周面不能与十张薄片体P中设置于最上位置的薄片体P1相抵接。因此,如前所述,提升板530的顶端部530A侧将薄片体P(P1)向上方推升。其结果是,薄片体P在薄片体输送方向上的顶端部与搓辊310相抵接,向供纸辊320输送。此时,提升板530的薄片体装载面向上推薄片体P至比辅助引导部件70的第三限制部742位于上方的位置。即,从第三限制部742向薄片体宽度方向看提升板530时,提升板530的薄片体装载面,在与辅助引导部件70的第三限制部742相对置的区域(提升板530在图4的第一方向或与图7的纸面相正交的方向上与第三限制部742相对置的区域),被设置在比第三限制部742位于上方的位置。其结果是,薄片体P的侧端缘PS被限制片71的第二限制部712所限制。限制片71通过压靠弹簧73以压靠力PW1向图6的箭头DA方向压靠薄片体P的侧端缘PS。如前所述,由平面部构成的第二限制部712的上端部被设置成比引导部件520中与薄片体P相对置的限制面520S略向薄片体P的侧端缘PS侧突出(图6)。从而,薄片体P的侧端缘PS被限制在比引导部件520的限制面520S更靠近薄片体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其结果是,薄片体P不会在薄片体宽度方向上发生偏移,由搓辊310向薄片体输送通道133输送。另外,压靠弹簧73压靠限制片71的压靠力PW1预先设定为即便在限制片71压靠张数较少的薄片体P的侧端缘PS时,在薄片体P的侧端缘PS也不会产生损伤或屈曲。
另一方面,图8中收容于薄片体托盘500中的薄片体P的张数例如为五百张。此时,薄片体P的薄片体摞PV具有指定的高度。因此,提升板530的顶端部530A不需大幅度向上方移动,搓辊310的圆周面就能与设置于最上位置的薄片体P2相抵接。另一方面,像这样薄片体托盘500中收容有较多的薄片体P的情况下,薄片体摞PV表现出类似于一个刚体的性质。这是由于薄片体P之间的接触面存在一定的摩擦力。此时,第一限制部711及第二限制部712为了在薄片体宽度方向上对包括薄片体P2的上方薄片体群PU进行限制,需要压靠力为PW1以上的按压力。限制片71仅由压靠弹簧73压靠时,限制片71不能充分按压上方薄片体群PU。而且,限制片71还被上方薄片体群PU向与薄片体P的侧端缘PS相反的方向(与图6的箭头DA相反的方向)按压。换言之,压靠弹簧73在薄片体摞PV(上方薄片体群PU)的压力作用下被压缩,不能将薄片体P2限制在原来的限制位置。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据本实施方式,从第三限制部742向薄片体宽度方向看提升板530时,提升板530的薄片体装载面被设置在比第三限制部742位于下方的位置。并且,在限制片71下方的位置,第三限制部742与薄片体摞PV的侧端部PVS相抵接。并且,在薄片体摞PV的侧端部PVS的作用下,第三限制部742向图6的箭头DB方向移动。此时,第三限制部742的移动作为以旋转轴75为支点的、在薄片体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第三限制部742相反方向(箭头DA方向)的移动,被传递给限制片71。从而,限制片71以在压靠弹簧73的压靠力PW1上附加从第三限制部742传递而来的压靠力Pa所得的压靠力PW2,向薄片体宽度方向内侧限制上方薄片体群PU的侧端缘PS。即,限制片71的弹簧弹性和压靠弹簧73的压靠力互起作用,得出压靠力PW2。其结果是,在设置于最上位置的薄片体P2的位置适当地受到限制的状态下,薄片体P2被送往薄片体输送通道133。即,薄片体托盘500中收容有多张薄片体P(第二张数)时,辅助压靠部70A对限制片71赋予达到第二压靠力PW2的压靠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片71的第二限制部712具有越向上方越向靠近所述薄片体的侧端缘PS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并且,第二限制部712的上端与第一限制部711相连接。因此,所装载的薄片体P的薄片体摞中的、位于上方的薄片体P与位于下方的薄片体P相比,更加朝薄片体宽度方向内侧受到高精度地限制。
这样,本实施方式中,即便一对引导部件520和薄片体P的侧端缘PS之间存在指定的间隙的情况下,通过辅助引导部件70,薄片体P在宽度方向的位置也能被高精度地限制。因此,引导部件520在薄片体宽度方向上的预先设定的固定位置无需细细设定。其结果是,决定引导部件520在薄片体宽度方向上的移动量的齿条的齿部及小齿轮的齿距能够设定得较大。从而,因不需将该齿距设定得过小,所以能够抑制薄片体托盘500插入装置主体时发生的引导部件520的偏移或所述齿条的破损。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收容于薄片体托盘500中的薄片体P较少(第一张数)时,所述提升板530被移动至比第三限制部742位于上方的位置,而收容于薄片体托盘500中的薄片体P较多(第二张数)时,提升板530被设置在比第三限制部742位于下方的位置。因此,在为预先设定的薄片体张数以上时,第三限制部742与薄片体侧端缘PS相对置。并且,该薄片体侧端缘PS向薄片体宽度方向外侧按压第三限制部742。从而,能够根据所装载的薄片体张数赋予限制片71辅助压靠力。
以上,根据所述实施方式,收容多张薄片体的薄片体托盘500中设有限制薄片体的薄片体宽度方向位置的引导部件520。引导部件520能够在预先设定的多个固定位置之间移动,并与薄片体的侧端缘PS相对设置。装载在薄片体托盘500的薄片体的一端缘PL由提升板530向上方推升。薄片体托盘500中装载的薄片体即便是同一种类的薄片体,薄片体宽度也存在公差。从而,与薄片体宽度的公差最大值相对应地设置引导部件520时,就薄片体宽度较窄的薄片体而言,会在薄片体的侧端缘PS和引导部件520之间产生间隙。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结构,也在引导部件520中靠一端缘PL的一侧设置辅助引导部件70。在薄片体托盘500中收容的薄片体为第一张数时,辅助引导部件70以第一压靠力PW1限制由提升板530所推升的薄片体的侧端缘PS。此外,在薄片体托盘500中收容的薄片体为多于第一张数的第二张数时,辅助引导部件70以大于第一压靠力PW1的第二压靠力PW2限制由提升板530所推升的薄片体的侧端缘PS。因此,当薄片体的张数为容易在薄片体宽度方向上予以限制的第一张数时,辅助引导部件70以第一压靠力PW1限制薄片体的位置。并且,当薄片体的张数为与第一张数相比在薄片体宽度方向上的限制需要较大的力的第二张数时,辅助引导部件70以第二压靠力PW2限制薄片体的位置。从而,即便设置在固定位置上的引导部件520与薄片体宽度的最大公差相对应而设置并且薄片体的侧端缘PS和引导部件520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下,辅助引导部件70也能够根据薄片体的张数限制薄片体在薄片体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其结果是,引导部件520的固定位置无需细细设定,就能够加固引导部件520的固定结构。
此外,根据所述实施方式,限制片71与由提升板530所推升的薄片体的侧端缘PS相抵接。此时,限制片71在压靠弹簧73的作用下,以第一压靠力PW1向薄片体的侧端缘PS侧压靠。而且,所装载的薄片体为第二张数时,辅助压靠部70A对限制片71赋予朝向所述薄片体的侧端缘PS的压靠力。此时,辅助压靠部70A赋予压靠力,以使限制片71具有第二压靠力PW2。因此,能够根据薄片体的张数对限制片71赋予不同的压靠力。
此外,根据所述实施方式,在限制片71的下方设置与薄片体托盘500中收容的薄片体的侧端缘PS相抵接的第三限制部742。当薄片体托盘500中装载有第二张数的薄片体时,位于限制片71下方的薄片体的侧端缘PS向薄片体宽度方向外侧按压第三限制部742。此时,第三限制部742的移动力经由传递部743,在薄片体宽度方向上沿与第三限制部742相反的方向传递给限制片71。其结果是,限制片71受到朝向薄片体宽度方向内侧的第二压靠力PW2。从而,当第二张数的薄片体装载于薄片体托盘500中时,能够将该薄片体按压第三限制部742的按压力变换为限制片71的压靠力。
此外,根据所述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张数的情况下,第三限制部742不与薄片体的侧端缘PS相对置,因此限制片71所受的压靠力不到第二压靠力PW2。另一方面,在所述第二张数的情况下,从第三限制部742向薄片体宽度方向看提升板530时,提升板530的薄片体装载面被设置在比第三限制部742位于下方。因此,在为预先设定的薄片体张数以上的情况下,第三限制部742与薄片体的侧端缘PS相对置,薄片体的侧端缘PS向薄片体宽度方向外侧按压第三限制部742。从而,能够根据所装载的薄片体张数对限制片71赋予第二压靠力PW2。
此外,根据所述实施方式,限制片71和第三限制部742在与薄片体的侧端缘PS相正交的剖面上以旋转轴75为中心能够转动地设置。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传递部743的结构,将第三限制部742所受的按压力传递给限制片71。
此外,根据所述实施方式,限制片71具有越向上方越向靠近所述薄片体的侧端缘PS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因此,能够以高精度限制薄片体托盘500中装载的薄片体中的、位于上方的薄片体在薄片体宽度方向上的位置。
此外,根据所述实施方式,第三限制部742具有在包含薄片体宽度方向的剖视图中向薄片体的侧端缘PS突出的半球形状。因此,即使在由提升板530向上方推升时薄片体的侧端缘PS与第三限制部742接触的情况下,在薄片体上也不易产生损伤。此外,在为第二张数的情况下,薄片体的侧端缘PS按压第三限制部742时,在薄片体上不易产生损伤。
以上,虽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辅助引导部件70以及具有该辅助引导部件的薄片体托盘500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还可采用诸如下述变形实施方式。
(1)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传递部743包括连结片741和旋转轴75的结构,但传递部743并不限定于此。传递部743也可以为使第三限制部742和限制片71相连结的板簧部件等。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随着第三限制部742在薄片体宽度方向上的移动,使限制片71在薄片体宽度方向上向与第三限制部742相反的方向移动。
(2)所述实施方式中,对限制片71包括第一限制部711和第二限制部712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限制片71并不限定于此。限制片也可以是包括第一限制部711和第二限制部712中任一形状的结构,或者也可以为对薄片体P的侧端缘PS进行限制的其他形状。
(3)此外,所述实施方式中,对第三限制部742具有向薄片体P的侧端缘PS突出设置的半球形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三限制部742也可以具有向薄片体P的侧端缘PS突出设置的圆弧形状或弯曲部的部件。这样,第三限制部742不仅具有所述半球形状还具有圆弧形状或弯曲部,由此即使薄片体P由提升板530向上方推升时薄片体P的侧端缘PS与第三限制部742相接触,在薄片体P上也不易产生损伤。此外,收容于薄片体托盘500中的薄片体的张数较多的情况下,薄片体P的侧端缘PS按压第三限制部742时,在薄片体P上不易产生损伤。此外,第三限制部742也可以不具有半球形状或弯曲部,而是具有平面的板状部件。
(4)另外,所述实施方式中,根据薄片体托盘500中装载的薄片体P的张数较少时限制片71压靠薄片体P的侧端缘PS的压靠力PW1、和薄片体托盘500中装载的薄片体P的张数较多时限制片71压靠薄片体P的侧端缘PS的压靠力PW2的差异进行了说明。也可以是,在辅助引导部件70对薄片体P的位置进行限制时,与薄片体P较少的情况下限制片71对薄片体P的侧端缘PS进行限制的限制位置相比,薄片体P较多的情况下限制片71对薄片体P的侧端缘PS进行限制的限制位置位于薄片体宽度方向上的内侧(更靠近薄片体P的侧端缘PS或提升板530的位置)。若薄片体P的张数较少时限制片71过度与薄片体P的侧端缘PS相抵接,则有时会在薄片体P上留下损伤,但薄片体P的张数较多时,限制片71产生的接触压力被分散,因此不易产生损伤。从而,当薄片体的张数较多从而薄片体的位置限制需要更大的能量时,能够在薄片体的宽度方向上的更内侧限制薄片体P的位置。
(5)此外,所述实施方式中,对薄片体托盘500中收容的薄片体P较多(第二张数)时,限制片71的弹簧的弹性和压靠弹簧73的压靠力互相结合得出压靠力PW2的方式进行了说明。压靠力PW2的形态并不限定于此。压靠力PW2也可以仅通过第三限制部742受到薄片体P的侧端缘PS的按压所引起的限制片71的旋转而获得。
(6)此外,所述实施方式中,用具有盒结构的薄片体托盘作为可装载多张薄片体的薄片体装载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作为薄片体装载装置的、将原稿薄片体输送至规定的读取位置的原稿输送装置、装载薄片体的旁路纸盘等。

Claims (10)

1.一种薄片体装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薄片体托盘,具有收容多张薄片体的薄片体收容空间;
提升板,设置于所述薄片体收容空间,上表面具有用于装载所述薄片体的薄片体装载面,向上方推升所述薄片体的一端缘;
限制部,能够在预先设定的多个固定位置之间移动,在与所述薄片体的所述一端缘交叉的所述薄片体的侧端缘相对而设置,限制所述薄片体的薄片体宽度方向的位置;以及
辅助限制部件,以比所述限制部更向收容于所述薄片体托盘的所述薄片体的侧端缘突出的状态设置于所述限制部的所述一端缘侧,当收容于所述薄片体托盘的薄片体为第一张数时,以第一压靠力限制由所述提升板所推升的所述薄片体的侧端缘,而当收容于所述薄片体托盘的薄片体为多于所述第一张数的第二张数时,以大于所述第一压靠力的第二压靠力限制由所述提升板所推升的所述薄片体的侧端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体装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限制部件包括:
第一抵接部,与由所述提升板所推升的所述薄片体的侧端缘相抵接;
第一压靠部,以所述第一压靠力向收容于所述薄片体托盘的所述薄片体的侧端缘压靠所述第一抵接部;以及
第二压靠部,在为所述第二张数的情况下,对所述第一抵接部赋予达到所述第二压靠力的压靠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片体装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靠部包括:
第二抵接部,被设置在比所述第一抵接部位于下方,与收容于所述薄片体托盘的所述薄片体的侧端缘相抵接;以及
传递部,与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相连接,随着所述第二抵接部在所述薄片体宽度方向上的移动,使所述第一抵接部在所述薄片体宽度方向上向与所述第二抵接部相反的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片体装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二抵接部向所述薄片体宽度方向看所述提升板时,在收容于所述薄片体托盘的薄片体为所述第一张数的情况下,所述提升板的所述薄片体装载面被设置在比所述第二抵接部位于上方,在收容于所述薄片体托盘的薄片体为所述第二张数的情况下,所述提升板的所述薄片体装载面被设置在比所述第二抵接部位于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薄片体装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递部包括旋转轴,该旋转轴在所述薄片体的装载方向被设置在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之间,在与所述薄片体的所述侧端缘相正交的剖面使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薄片体装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抵接部具有越向上方越向收容于所述薄片体托盘的所述薄片体的侧端缘靠近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薄片体装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抵接部具有在包含所述薄片体宽度方向的剖视图中向收容于所述薄片体托盘的所述薄片体的侧端缘突出的圆弧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薄片体装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抵接部具有向收容于所述薄片体托盘的所述薄片体的侧端缘突出的半球部。
9.一种薄片体装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薄片体托盘,装载多张薄片体;
提升板,被设置在所述薄片体托盘的所述薄片体的下方,向上方推升所述薄片体的一端缘;
限制部,能够向预先设定的多个固定位置移动,在与所述薄片体的所述一端缘交叉的所述薄片体的侧端缘相对而设置,限制所述薄片体的薄片体宽度方向的位置;以及
辅助限制部件,以比所述限制部更向收容于所述薄片体托盘的所述薄片体的侧端缘突出的状态设置于所述限制部的所述一端缘侧,当收容于所述薄片体托盘的薄片体为第一张数时,将由所述提升板所推升的所述薄片体的侧端缘限制在第一位置,而当收容于所述薄片体托盘的薄片体为多于所述第一张数的第二张数时,将由所述提升板所推升的所述薄片体的侧端缘限制在比所述第一位置更靠近所述提升板侧的第二位置。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形成部,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
薄片体装载装置,装载所述薄片体;以及
薄片体输送通道,从所述薄片体托盘延伸至所述图像形成部,输送所述薄片体,其中,
所述薄片体装载装置包括:
薄片体托盘,装载多张薄片体;
提升板,被设置在所述薄片体托盘的所述薄片体的下方,在上表面装载所述薄片体,向上方推升所述薄片体的一端缘;
限制部,能够向预先设定的多个固定位置移动,在与所述薄片体的所述一端缘交叉的所述薄片体的侧端缘相对而设置,限制所述薄片体的薄片体宽度方向的位置;以及
辅助限制部件,以比所述限制部向收容于所述薄片体托盘的所述薄片体的侧端缘突出的状态设置于所述限制部的所述一端缘侧,当收容于所述薄片体托盘的薄片体为第一张数时,以第一压靠力限制由所述提升板所推升的所述薄片体的侧端缘,而当收容于所述薄片体托盘的薄片体为多于所述第一张数的第二张数时,以大于所述第一压靠力的第二压靠力限制由所述提升板所推升的所述薄片体的侧端缘。
CN201310055550.9A 2012-02-22 2013-02-21 薄片体装载装置及具备该薄片体装载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32878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35996A JP5450690B2 (ja) 2012-02-22 2012-02-22 シート積載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35996 2012-02-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87875A true CN103287875A (zh) 2013-09-11
CN103287875B CN103287875B (zh) 2016-02-10

Family

ID=477899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55550.9A Active CN103287875B (zh) 2012-02-22 2013-02-21 薄片体装载装置及具备该薄片体装载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702093B2 (zh)
EP (1) EP2631205B1 (zh)
JP (1) JP5450690B2 (zh)
KR (1) KR101397497B1 (zh)
CN (1) CN10328787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10433A (zh) * 2016-01-28 2017-08-04 佳能株式会社 片材存储设备、片材供给设备和成像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79574B2 (ja) * 2012-12-20 2015-09-1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収納カセ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948298B2 (ja) * 2013-10-08 2016-07-0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収納カセ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038010B2 (ja) * 2013-12-06 2016-12-0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用紙積載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260262B2 (en) * 2014-01-17 2016-02-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stacking apparatus,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983659B2 (ja) * 2014-02-27 2016-09-0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及び給紙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6443733B2 (ja) * 2014-11-04 2018-12-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給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6193769A (ja) * 2015-03-31 2016-11-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902578B2 (en) 2015-05-11 2018-02-27 Ricoh Company, Ltd. Sheet containing device, sheet feeder incorporating the sheet contai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heet containing device
JP2017024829A (ja) * 2015-07-17 2017-02-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32317B2 (ja) * 2017-11-27 2021-09-08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媒体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01584B2 (ja) * 2018-09-28 2020-05-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給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413700B2 (ja) * 2019-10-03 2024-01-16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11618645B2 (en) * 2020-03-27 2023-04-04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Recording material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JP7512638B2 (ja) 2020-03-27 2024-07-09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記録材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23139955A (ja) * 2022-03-22 2023-10-0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38224A (ja) * 1989-10-24 1991-06-12 Fuji Xerox Co Ltd 給紙カセット内の用紙位置決め装置
US5328167A (en) * 1991-09-11 1994-07-12 Xerox Corporation Sheet feed apparatus
JP2000118730A (ja) * 1998-10-07 2000-04-25 Canon Inc シート材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19330A (ja) * 1999-01-29 2000-08-08 Canon Inc シート積載装置とこの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75492A (ja) * 2003-08-28 2005-03-24 Ricoh Co Ltd シ−ト材供給装置
JP2011152993A (ja) * 2010-01-27 2011-08-11 Kyocera Mita Corp カセット及び処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66597B2 (ja) * 1999-08-06 2003-01-14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用紙後端規制部材
JP3948428B2 (ja) * 2003-03-28 2007-07-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給紙カセ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51609A (ja) * 2004-11-30 2006-06-15 Brother Ind Ltd 給紙トレイおよび給紙トレイ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46293A (ja) 2007-08-23 2009-03-05 Kyocera Mita Corp 給紙カセ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178478B2 (ja) * 2008-11-28 2013-04-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8505B2 (ja) * 2011-05-31 2015-08-2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用紙供給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38224A (ja) * 1989-10-24 1991-06-12 Fuji Xerox Co Ltd 給紙カセット内の用紙位置決め装置
US5328167A (en) * 1991-09-11 1994-07-12 Xerox Corporation Sheet feed apparatus
JP2000118730A (ja) * 1998-10-07 2000-04-25 Canon Inc シート材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19330A (ja) * 1999-01-29 2000-08-08 Canon Inc シート積載装置とこの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75492A (ja) * 2003-08-28 2005-03-24 Ricoh Co Ltd シ−ト材供給装置
JP2011152993A (ja) * 2010-01-27 2011-08-11 Kyocera Mita Corp カセット及び処理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10433A (zh) * 2016-01-28 2017-08-04 佳能株式会社 片材存储设备、片材供给设备和成像设备
CN107010433B (zh) * 2016-01-28 2019-08-27 佳能株式会社 片材存储设备、片材供给设备和成像设备
US10472188B2 (en) 2016-01-28 2019-11-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storing apparatus,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170068A (ja) 2013-09-02
US8702093B2 (en) 2014-04-22
EP2631205A2 (en) 2013-08-28
KR101397497B1 (ko) 2014-05-20
EP2631205B1 (en) 2018-09-26
KR20130096659A (ko) 2013-08-30
EP2631205A3 (en) 2015-03-25
JP5450690B2 (ja) 2014-03-26
US20130214483A1 (en) 2013-08-22
CN103287875B (zh) 2016-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87875A (zh) 薄片体装载装置及具备该薄片体装载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2616593B (zh) 薄片体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2486627A (zh) 图像形成装置、后处理装置以及电源单元
CN10357652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3178413A (ja) 現像装置
CN102736496A (zh) 利用感应加热方式进行定影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4102109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3086173A (zh) 供纸盒
EP2669743B1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CN102190176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163346A (zh) 供纸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225081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41615A (ja) 外部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06365B2 (ja) シート載置装置
JP5303484B2 (ja) カセット及び処理装置
CN104111598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4105070A (ja) 給紙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48738A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782381B2 (en) Image formation device
JP200617801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06552A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498845B2 (ja) 取り付け機構、シート供給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8117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91736A (ja) シート載置装置
CN106483790A (zh) 图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