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60945A - 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60945A
CN103260945A CN2011800624279A CN201180062427A CN103260945A CN 103260945 A CN103260945 A CN 103260945A CN 2011800624279 A CN2011800624279 A CN 2011800624279A CN 201180062427 A CN201180062427 A CN 201180062427A CN 103260945 A CN103260945 A CN 1032609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headrest
connecting rod
bracket
upper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242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60945B (zh
Inventor
清水秀一
田中裕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81053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29127B/zh
Publication of CN1032609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609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609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609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06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 B60N2/865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providing a fore-and-aft movement with respect to the occupant's h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06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 B60N2/838Tiltable
    • B60N2/841Tiltable characterised by their locking devices
    • B60N2/844Release mechanisms, e.g. butt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06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 B60N2/838Tiltable
    • B60N2/841Tiltable characterised by their locking devices
    • B60N2/847Tiltable characterised by their locking devices with stepwise positio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前后位置调整装置,具有承接乘员的头部的载荷并且相对于头枕支柱沿前后方向变位的变位体;将变位体在前后方向的多个位置处锁定以及锁定解除的锁定机构,锁定机构具有:与变位体一体地沿前后方向变位的卡合部;在卡合部的轨道上设置多个且在锁定时与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卡合部构成为相对于所述被卡合部从横侧卡合。由此,能够抑制头枕变厚,能够轻量且简易地构成前后位置调整装置。

Description

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进行设置于车辆用座椅的头枕的前后位置的调整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用座椅的头枕为了提高座椅乘坐时的舒适性、和提高车辆撞击时的由头部支承实现的安全性等而设置。
对于利用头枕而实现的舒适性、安全性,头枕相对于乘员的头部位于适当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因此,开发了不仅能够进行基于头枕支柱的头枕的高度调整、还能够调整前后方向的位置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08-052044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为了构成专利文献1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需要遍及头枕的前后方向地设置的长尺寸的轴、遍及头枕的左右方向地设置的长尺寸的框架这样地较大部件、进行孔及槽等的各种加工的较多的部件。而且,如果较多地使用这样地较大的部件、进行了细微加工的部件,则不仅整体的构造变得复杂,有时重量也变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以提供一种比以往轻量且能够简易地构成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以上的课题,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构成为,
具有:
变位体,承受乘员的头部的载荷,并且相对于头枕支柱沿前后方向变位、
锁定机构,对所述变位体在前后方向的多个位置处进行锁定以及锁定解除,
所述锁定机构具有:
与所述变位体一体地沿前后方向变位的卡合部、和
在所述卡合部的轨道上设置多个、并且在锁定时与所述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
所述卡合部相对于所述被卡合部从横侧卡合。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有:
固定于头枕支柱的下部支架、
固定于头枕的内罩的作为所述变位体的上部支架、
分别与这些下部支架和上部支架枢结、并且令所述上部支架沿车辆用座椅的前后方向移动的一方以及另一方的连杆、
对所述上部支架在前后方向的多个位置处进行锁定以及锁定解除的所述锁定机构,
所述锁定机构具有:
所述多个被卡合部,在所述一方的连杆的与上部支架对置的侧壁上,沿该一方的连杆的旋转方向并列设置;
贯通孔,在所述上部支架的与一方的连杆对置的侧壁中,设置在伴随所述一方的连杆的旋转的多个被卡合部的旋转轨道上;
锁定部件,至少包含保持贯通在所述贯通孔中的状态、并且尖端部向所述多个被卡合部插拔操作的作为所述卡合部的锁定销部。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部件包括:
所述锁定销部;
轴部,与所述锁定销部平行地配置,并且插通在左右地贯通所述上部支架地形成的轴插通孔中;
连结部,连结这些锁定销部和轴部,并且伴随着所述锁定销部的插拔动作而从所述上部支架的侧壁抵接、离开,
在所述轴部上设置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对该轴部向令所述连结部与上部支架的侧壁抵接、且将所述锁定销部插入被卡合部的方向施力。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部支架的侧壁上设置有阶梯状部,所述阶梯状部朝向外侧阶梯状地突出,并且形成有所述贯通孔,
所述轴部的、向与所述施力部件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行程设定为比直到所述锁定销部从贯通孔拔出的行程短。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4的任一项所述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销部具有:
本体轴部、
设置于所述本体轴部的尖端、并且朝向锁定销部的轴方向尖端缩径的锥部、
设置于所述锥部的尖端、并且设定为比所述本体轴部小径的尖端轴部,
所述被卡合部的孔壁包括承受所述锁定销部的锥部的锥承接面、和
承受所述尖端轴部的尖端承接面。
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5的任一项所述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部支架与下部支架之间,设置有对所述上部支架向将其向下部支架侧拉近的方向施力的施力机构。
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3~6的任一项所述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销部、轴部、连结部一体地形成。
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7所述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包括:在两端部分别一体地设置所述锁定销部和轴部的弯曲部、和设置于这些弯曲部间的直线部,
在所述上部支架的阶梯状部上,设置朝向外侧突出并且在所述锁定销部向被卡合部的插入时与所述连结部的直线部在至少一点处抵接的凸部。
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具有:
支承于头枕支柱的锁定支架;
能够沿前后方向进行位置调整地安装于所述头枕支柱、并且承接乘员的头部的作为所述变位体的头枕框架;
对所述头枕框架相对于所述锁定支架在前后方向中在多个位置处进行锁定以及锁定解除的所述锁定机构,
所述锁定机构具有:
棘轮部,形成于所述锁定支架的突端部,并且具有沿所述头枕框架的移动方向交互地配置的作为所述被卡合部的多个卡合齿以及多个凹槽,
锁定部件,至少包含保持于所述头枕框架并且沿左右方向地配置、被施力以便随着所述头枕框架的移动而与所述多个卡合齿啮合的所述卡合部,
所述锁定支架具有比所述棘轮部向锁定支架的突出方向尖端侧从棘轮部离开地配置、并且连结锁定支架的突端部的前端和后端的连结部。
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9所述的头枕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卡合齿中,位于最后端的卡合齿的后端面与所述连结部的后端部的棘轮部侧面相互对置,所述连结部的棘轮部侧面沿所述卡合齿的后端面设置。
技术方案11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9或者10所述的头枕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的后端部设置为,在所述头枕框架的最前倾时,最接近该头枕框架的背面部,
所述多个卡合齿向前方倾斜,所述连结部的后端部的棘轮部侧面对应于所述多个卡合齿向前方倾斜。
技术方案12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9~11的任一项所述的头枕中,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头枕框架的背面部,设置有与所述连结部的后端部对置并且从该头枕框架的外侧面向后方突出的后方突出部,在该后方突出部的头枕框架内部侧形成有凹部。
技术方案13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9~12的任一项所述的头枕中,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锁定支架上,在比所述棘轮部靠头枕支柱侧,形成有设定为比所述棘轮部的前后方向长度短的长孔。
技术方案14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9~13的任一项所述的头枕中,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头枕框架和头枕支柱之间,设置有对所述头枕框架向将该头枕框架向头枕支柱拉近的方向施力的多个施力部件,
所述多个施力部件沿所述头枕支柱的左右方向相互离开地配置,所述锁定支架位于这些多个施力部件间地固定于所述头枕支柱。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仅通过令卡合部与设置于卡合部的轨道上的多个被卡合部卡合就能够调节变位体的前后方向的位置。进而,卡合部构成为相对于被卡合部从横侧卡合,所以无需例如以往那样的遍及头枕的前后方向地设置的长尺寸的轴,能够抑制头枕在前后方向中变长,即能够抑制其变厚。
由此,无需使用与头枕的大小对合的较大的部件、进行了孔及槽等的各种的加工的较多的部件,能够轻量且简易地构成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能够与一方以及另一方的连杆的旋转对应而令上部支架前后移动,所以能够令该上部支架所固定的头枕的内罩也同时前后移动。
此外,锁定销部保持贯通在设置于多个被卡合部的旋转轨道上的贯通孔中的状态,同时尖端部向多个被卡合部被插拔操作,所以能够在将该锁定销部插入多个被卡合部的某个中的状态下令一方的连杆的旋转停止而锁定上部支架的前后移动,在将该锁定销部从多个被卡合部抽出的状态下能够令一方的连杆旋转而解除上部支架的前后移动的锁定。
由此,无需使用与头枕的大小对合的较大的部件、进行了孔及槽等的各种的加工的较多的部件,能够轻量且简易地构成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通过将轴部沿轴插通孔向与基于施力部件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推入,能够将锁定销部向从被卡合部抽出的方向操作,并且能够将连结部向从上部支架的侧壁离开的方向操作。此外,轴部被施力部件施力,所以通过停止沿着轴插通孔的推入操作,能够将锁定销部插入被卡合部,并且能够令连结部与上部支架的侧壁抵接。
此外,轴部左右地贯通上部支架,进而被施力部件施力,所以能够防止从上部支架的抽脱,由此,能够防止锁定部件自身从上部支架脱落。
此外,连结部与上部支架的侧壁抵接,所以能够将该连结部作为止动件,防止被施力部件施力的锁定销部向多个被卡合部插入必要以上的深度。
进而,能够令锁定部件为包括锁定销部和轴部和连结部的较小的部件,所以能够有利于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的轻量化以及构成的简化。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轴部的行程设定为比锁定销部从贯通孔抽脱的行程短,所以即便沿将锁定销部从贯通孔抽脱的方向操作轴部,也能够可靠地防止锁定销部从贯通孔抽脱。进而,阶梯状部设置在从上部支架的侧壁向外侧突出的位置,贯通孔形成于该阶梯状部,所以令锁定销部向从贯通孔抽脱的方向移动时的该贯通孔位于比锁定销部的尖端更接近基端侧的部分。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锁定销部从贯通孔抽脱。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通过将锁定销部插入被卡合部,能够令该锁定销部的锥部和被卡合部的孔壁的锥承接面抵接,并且能够令尖端轴部和尖端承接面抵接。由此,能够将锁定销部可靠地插入被卡合部,并且能够抑制晃动及杂音的产生。
此外,锁定销部的尖端轴部和被卡合部的孔壁的尖端承接面抵接,所以在例如对锁定销部沿扭转方向施加力时,能够利用尖端承接面阻止想要向扭转方向变位的锁定销部的动作。即,在将尖端轴部从尖端承接面的部分抽出时,需要沿尖端轴部的轴方向拉抽,即便对锁定销部沿扭转方向施加力,锁定销部也不易从被卡合部抽出。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在上部支架和下部支架之间设置对上部支架向将其向下部支架侧拉近的方向施力的施力机构,所以上部支架在前后移动时也为被向下部支架侧拉近的状态,能够抑制由于各部件的接触等而产生的噪音。
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锁定销部、轴部、连结部一体地形成,所以与没有一体地形成时相比能够减少部件个数,并且能够省略由连结部连结锁定销部和轴部的工作。
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在锁定销部的向被卡合部的插入时,能够令凸部与连结部的直线部抵接,所以能够令连结部的弯曲部为从上部支架的阶梯状部离开的状态,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例如在没有凸部的状态下弯曲部钩挂于贯通孔及轴插通孔的缘部。
此外,在上部支架的阶梯状部上设置向外侧突出的凸部,所以能够提高设置该凸部的阶梯状部的周围的刚性。
根据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相对于支承于头枕支柱的锁定支架的多个卡合齿,锁定部件沿左右方向配置而从横侧与多个卡合齿啮合。即,令不是沿前后方向、上下方向而是能够令沿左右方向配置的锁定部件与头枕框架一起沿前后方向移动,所以能够令锁定部件沿前后方向、上下方向移动的空间非常小。由此,能够抑制头枕在前后方向、上下方向中大型化,能够有利于头枕的紧凑化。
此外,在锁定支架的突端部设置连结部,所以棘轮部附近的刚性提高,能够抑制该棘轮部附近的变形。由此,无需为了提高棘轮部附近及锁定支架的刚性而加厚锁定支架的厚度、设置其他的加强构造,所以能够抑制随着锁定支架的大型化而头枕自身大型化。
因而,无需使用与头枕的大小对合的较大的部件、进行了孔及槽等的各种的加工的较多的部件,能够轻量且简易地构成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
根据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位于最后端的卡合齿的后端面和连结部的后端部的棘轮部侧面相互对置,连结部的棘轮部侧面沿卡合齿的后端面设置,所以锁定部件能够顺畅地通过这些卡合齿和连结部的后端部之间,能够抑制锁定部件的通过时的不正常音等的发生。
根据技术方案11所述的发明,多个卡合齿向前方倾斜,连结部的后端部对应于多个卡合齿而向前方倾斜,所以锁定支架的突端部的后端为角被削除的状态。即,被设定为最接近头枕框架的背面部的连结部的后端部为,在头枕框架的最前倾时,能够防止向该头枕框架的背面侧较大地突出,所以能够抑制头枕在前后方向中大型化。由此,能够更加有利于头枕的紧凑化。
根据技术方案12所述的发明,在设置于头枕框架的背面部的后方突出部中形成有凹部,所以能够将对置于该后方突出部的连结部的后端部向头枕框架接近配置。由此,头枕框架的背面部中,不用令后方突出部以外的部分比后方突出部突出,所以能够抑制头枕的大型化。由此,能够更有利于头枕的紧凑化。
根据技术方案13所述的发明,通过在锁定支架上形成长孔,对应地能够有利于锁定支架的轻量化,进而能够有利于头枕自身的轻量化。
进而,该长孔设定为比棘轮部的前后方向长度短,所以与例如比棘轮部的前后方向长度长时相比,能够抑制棘轮部的刚性的降低。
此外,在比棘轮部靠头枕支柱侧形成长孔,所以能够期待基于该长孔的棘轮部的载荷的吸收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4所述的发明,锁定支架以位于在横轴部的长度方向中相互离开地配置的多个施力部件间的方式固定于横轴部,所以能够对头枕框架以不产生扭转及倾斜等的方式平衡良好地施加作用力。由此,能够以良好的状态安装头枕框架,所以能够实现头枕框架的稳定的支承。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收纳了前后位置调整装置的状态的头枕的内罩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前后位置调整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一方以及另一方的连杆的剖视图,
图5A是锁定机构的一例,是表示锁定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B是锁定机构的一例,是表示锁定解除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锁定销部以及锁定用孔的形状以及插入状态的剖视图,
图7A是表示图2所示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7B是表示图2所示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7C是表示图2所示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前后位置调整装置的其他一例的立体图,
图9A是锁定机构的一例,是表示锁定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B是锁定机构的一例,是表示锁定解除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0A是表示图8所示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0B是表示图8所示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0C是表示图8所示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0D是表示图8所示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前后位置调整装置的其他一例的立体图,
图12A是表示图11所示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2B是表示图11所示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2C是表示图11所示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2D是表示图11所示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前后位置调整装置的其他一例的立体图,
图14A是锁定机构的一例,是表示锁定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4B是锁定机构的一例,是表示锁定解除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5A是表示图13所示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5B是表示图13所示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5C是表示图13所示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5D是表示图13所示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6是收纳图13所示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的内罩的分解图,
图17是表示内罩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前侧罩的主视图,
图19是表示后侧罩的主视图,
图20是表示将前面固定部固定于前侧罩的内壁面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利用后侧罩推压固定于前侧罩的内壁面的前面固定部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头枕框架的正面部的后方立体图,
图23是表示头枕框架的正面部的主视图,
图24是表示头枕框架的正面部的左视图,
图25是表示头枕框架的背面部的前方立体图,
图26是表示头枕框架的背面部的后方立体图,
图27是表示安装于头枕框架的按钮的分解图,
图28是表示收容于头枕框架的可动机构的主要部的后方立体图,
图29是表示与图28所示的可动机构不同的形态的可动机构的后方立体图,
图30是表示锁定部件的安装状态的剖视图,
图31是表示引导部件的安装状态的剖视图,
图32是表示锁定部件向头枕框架的安装状态的后方立体图,
图33是表示连结部件插入部的放大图,
图34是表示与锁定部件卡合的第一卡合部的立体图,
图35是表示与施力部件的一端部卡合的第二卡合部的放大图,
图36是表示与施力部件的另一端部卡合的另一端部卡合部件的放大图,
图37A是表示另一端部卡合部件的安装状态的图,
图37B是表示另一端部卡合部件的安装状态的图,
图38A是表示头枕框架的正面部的动作状态的图,
图38B是表示头枕框架的正面部的动作状态的图,
图38C是表示头枕框架的正面部的动作状态的图,
图38D是表示头枕框架的正面部的动作状态的图,
图39是表示锁定部件和棘轮部的关系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头枕支柱
20内罩
100前后位置调整装置
110下部支架
120上部支架
124贯通孔
130一方的连杆(前方连杆)
133锁定用孔
140另一方的连杆(后方连杆)
150铆钉(枢结部)
151铆钉(枢结部)
152铆钉(枢结部)
153铆钉(枢结部)
160锁定部件
161锁定销部
162轴部
163连结部
501头枕支柱
501b横轴部
503施力部件
504锁定支架
506连结部
508后端部
508a棘轮部侧面
509头枕框架
510正面部
516A凸部
660壁
661壁
519背面部
535棘轮部
536卡合齿
536a后端面
537凹槽
537a底部
538锁定部件
539被保持部
540卡合部
540a中心轴
542施力部件
542a一端部
542b另一端部
543另一端部卡合部件
544固定板部
545凹部
546卡止部
549旋转限制部
553连结部件
554第一卡合部
556第二卡合部
557凹部
558卡止部
562卡合部用长孔
563被保持部用长孔
564引导凹部
565引导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具有:承受乘员的头部的载荷并且相对于头枕支柱沿前后方向变位的变位体(上部支架120)、和对所述变位体在前后方向的多个位置处进行锁定以及锁定解除的锁定机构。此外,所述锁定机构具有:与所述变位体一体地沿前后方向变位的卡合部(锁定销部161)、和在所述卡合部的轨道上设置多个且在锁定时与所述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锁定用孔133)。而且,所述卡合部构成为相对于所述被卡合部从横侧卡合。
以下,更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设置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上端部的头枕的内罩20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100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中符号10表示头枕支柱。该头枕支柱10具有:左右地离开的一对的侧支柱11、11、在这些侧支柱11、11的上端部间一体地形成的上部支柱12。上部支柱12为下述弯曲的形状:中央部12a比侧支柱11、11的上端部位于斜上的前方。
在该上部支柱12的中央部12a上部安装前后位置调整装置100。此外,该前后位置调整装置100收纳在所述内罩20的内部。
所述内罩20分割形成为位于车辆用座椅的前后方向的前侧的前侧罩30、和位于后侧的后侧罩40。
此外,内罩20由未图示的衬垫64覆盖。
前后位置调整装置100如图2以及图3所示,具有:固定于所述头枕支柱10的下部支架110、固定于所述内罩20的作为所述变位体的上部支架120、分别枢结于这些下部支架110和上部支架120且大致平行地配置且令所述上部支架120沿车辆用座椅的前后方向移动的一方以及另一方的连杆130、140、对所述上部支架120在前后方向的多个位置处进行锁定以及锁定解除的所述锁定机构。
另外,在所述内罩20的侧面设置有作为用于解除基于锁定机构的锁定的操作部的按钮61。此外,按钮61由装饰部63保持于内罩20,所述装饰部63保持该按钮61并且装饰该按钮61周围。
下部支架110如图2、图3、图7A、图7B、图7C所示,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的侧壁111、112;在这些侧壁111、112的前侧端部间一体地设置的前面壁113;在所述侧壁111、112的下侧端部间一体地设置的下面壁115;将由所述侧壁111、112和前面壁113和下面壁115形成的角部沿该角部的长度方向凹状地切去从而形成的切去凹部116。
所述切去凹部116设定为与所述上部支柱12的中央部12a的外周面对合而弯曲地形成,与该中央部12a密接。
此外,在所述侧壁112的后侧端部,以从侧壁112表面向侧方突出的方式一体地设置安装部114,所述安装部114安装后述的施力机构154的下端部。
上部支架120如图2、图3、图5A、图5B、图7A、图7B、图7C所示,具有:支架本体121、一体地设置于该支架本体121的前端部且固定于所述内罩20的前侧罩30的内壁面的前面固定部126。
此外,所述支架本体121具有与所述前面固定部126垂直地设置并且相互对置的一对的侧壁122、123。
这些一对的侧壁122、123为随着朝向前端部而慢慢地向斜上方上升的弯曲形状,设置于支架本体121的前端部的前面固定部126位于比设置了各枢结部、锁定机构的支架本体121的部位更靠上方。
前面固定部126是固定于所述内罩20的前侧罩30的内壁面的板状的部件,在中央部形成有用于提高刚性的加强筋126a。
此外,在所述两侧壁122、123的周缘部形成凸缘127。
进而,在位于所述侧壁123的中央部附近的上部的凸缘127上,以从凸缘127向侧方突出的方式一体地设置安装后述的施力机构154的上端部的安装部128。
一方的连杆130配置于前方,另一方的连杆140配置于后方(以下,称为前方连杆130、后方连杆140)。
这些前方连杆130以及后方连杆140如图2~图4、图7A、图7B、图7C所示,分别与所述下部支架110和上部支架120枢结并且大致平行地配置,所以包含这些前方连杆130以及后方连杆140、所述下部支架110、所述上部支架120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100构成为所谓的“平行连杆机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连杆130以及后方连杆140大致平行地配置,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配置为例如八字型,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宜地变更。
此外,前方连杆130以及后方连杆140分别形成为具有开口部130a、140a的截面大致コ字型,这些前方连杆130以及后方连杆140配置为令开口部130a、140a朝向前方。
前方连杆130形成为截面大致コ字型,从而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的侧壁131、135、和一体地设置于这些侧壁131、135的后侧端部间的中央壁136。此外,在该前方连杆130的侧壁131上,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一体地设置用于限制前方连杆130以及后方连杆140的向前方的旋转的止动部134。
后方连杆140形成为截面大致コ字型,从而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的侧壁141、142、和一体地设置于这些侧壁141、142的后侧端部间的中央壁143。此外,在该中央壁143上一体地设置与下面壁115抵接的止动部144。
此外,如图2、图3、图7A、图7B、图7C所示,所述下部支架110和前方连杆130的枢结部位于比下部支架110和后方连杆140的枢结部更靠上方。
进而,所述上部支架120和前方连杆130的枢结部位于比上部支架120和后方连杆140的枢结部更靠上方。
即,各支架110、120和各连杆130、140的枢结部设置为,与后方相比前方的枢结部设置于更高位置,为倾斜排列地配置的状态。与此相伴,所述前方连杆130也设置于比所述后方连杆140高的位置,这些前方连杆130以及后方连杆140位于旋转范围的最后端的位置时,如图7C所示,为前方连杆130重合在后方连杆140的上方的状态。
此外,各支架110、120与各连杆130、140的枢结部倾斜地排列地配置,与此相伴,所述上部支架120也倾斜地设置。
此外,所述前方连杆130以及后方连杆140位于旋转范围的最后端的位置时,该上部支架120的支架本体121的前端部比所述上部支架120与前方连杆130的枢结部还向前方突出。更详细而言,如图7C所示,所述前方连杆130以及后方连杆140位于旋转范围的最后端的位置时,所述前面固定部126位于水平方向中前后位置调整装置100自身的最前部,所述支架本体121的后端部位于水平方向中前后位置调整装置100自身的最后部。
另外,各枢结部如下地构成:令铆钉150、151、152、153插通在贯通各支架110、120以及各连杆130、140的铆钉孔150a、151a、152a、153a中、将该铆钉150、151、152、153的插通方向尖端铆接。
即,所述下部支架110和前方连杆130的枢结部如下地构成:将铆钉150插通在贯通这些下部支架110和前方连杆130的铆钉孔150a中,将该铆钉150的插通方向尖端铆接。
此外,所述下部支架110和后方连杆140的枢结部如下地构成:将铆钉151插通在贯通这些下部支架110和后方连杆140的铆钉孔151a中,将该铆钉151的插通方向尖端铆接。
此外,所述上部支架120和前方连杆130的枢结部如下地构成:将铆钉152插通在贯通这些上部支架120和前方连杆130的铆钉孔152a中,将该铆钉152的插通方向尖端铆接。
此外,所述上部支架120和后方连杆140的枢结部如下地构成:将铆钉153插通在贯通这些上部支架120和后方连杆140的铆钉孔153a中,将该铆钉153的插通方向尖端铆接。
此外,在所述上部支架120和下部支架110之间,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地设置对所述上部支架120向将所述上部支架120向下部支架110侧拉近的方向施力的施力机构154。
作为该施力机构154使用螺旋弹簧,该螺旋弹簧154的下端部安装在设置于所述下部支架110的安装部114上,上端部安装在设置于所述上部支架120的安装部128上。
另外,利用该螺旋弹簧154将下部支架110和上部支架120相互拉近,所以在没有利用锁定机构锁定上部支架120的移动的状态中,为图7C所示的状态,即前方连杆130向后方连杆140的上方接近以重合在其上方、并且上下支架110、120彼此接近的状态。
锁定机构如图2~图7A、图7B、图7C所示,具有:在所述前方连杆130的与上部支架120对置的侧壁131上,沿该前方连杆130的旋转方向并列设置的作为所述被卡合部的多个锁定用孔133…;所述上部支架120的与前方连杆130对置的侧壁122中,设置在伴随着所述前方连杆130的旋转的多个锁定用孔133…的旋转轨道上的贯通孔124;至少包含作为所述卡合部的锁定销部161的锁定部件160,所述锁定销部161保持贯通该贯通孔124的状态并且尖端部被向所述多个锁定用孔133…插拔操作。
此外,该锁定机构具有锁定板132,所述锁定板132一体地设置于所述前方连杆130的侧壁131的上端部,并且形成有所述多个锁定用孔133…。
该锁定板132形成为比所述前方连杆130的侧壁131宽度大、且比该侧壁131的前侧缘更向前方突出。此外,相对于锁定板132,所述多个锁定用孔133…从该锁定板的宽度方向一端到另一端、且沿所述前方连杆130的旋转方向并列设置而形成。
所述多个锁定用孔133…相对于所述锁定板132,贯通该锁定板132的厚度方向地形成。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锁定用孔133相对于所述锁定板132设置三个。但是锁定用孔133的个数为多个即可,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锁定板132以及多个锁定用孔133…是构成锁定机构的部件,所以对于设置了锁定板132的前方连杆130,有时比后方连杆140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的力。
因此,在前方连杆130的上端部,如图3所示,设置与包含所述锁定板132的侧壁131的上端部、和所述中央壁136的上端部一体地形成的加强壁137。即在制作所述前方连杆130时,将作为前方连杆130的材料的钢材深冲加工等而形成包含所述锁定板132的侧壁131和中央壁136和加强壁137。另外,与侧壁131对置的侧壁135与所述中央壁136一体地形成,进行折曲加工等而形成。
所述贯通孔124如图5A、图5B所示,在所述上部支架120的支架本体121的侧壁122上,沿厚度方向贯通该侧壁122地形成。此外,该贯通孔124设置为在侧壁122上,位于设置于所述前方连杆130的多个锁定用孔133…的旋转轨道上的一点。
另外,该侧壁122的形成贯通孔124的部位为向外侧阶梯状地突出的阶梯状部122a。将侧壁122深冲加工等而形成该阶梯状部122a。
进而,如图2、图3、图5A、图5B所示,所述上部支架120中,在与所述侧壁122对置的侧壁123上也与该侧壁122对称地形成阶梯状部123a。
此外,在上部支架120上,形成左右地贯通该上部支架120的轴插通孔125。更详细地,该轴插通孔125指形成在与所述侧壁122的阶梯状部122a、和侧壁123的阶梯状部123a的分别对置的位置的孔。向该轴插通孔125中插通后述的轴部162。
所述锁定部件160如图3以及图5A、图5B所示,包括:所述锁定销部161;与该锁定销部161平行地配置并且插通在左右地贯通所述上部支架120而形成的轴插通孔125中的轴部162;连结这些锁定销部161和轴部162并且伴随着所述锁定销部161的插拔动作而从所述上部支架120的侧壁122抵接、离开的连结部167。
此外,这些锁定销部161、轴部162、和连结部167一体地形成,构成为呈大致J字型。即,锁定部件160通过弯曲加工一根金属棒而形成。
所述锁定销部161如图5A、图5B以及图6所示,具有:本体轴部161a;设置于该本体轴部161a的尖端并且朝向锁定销部161的轴方向尖端缩径的锥部161b;设置于该锥部161b的尖端并且设定为比所述本体轴部161a小径的尖端轴部161c。即,该锁定销部161的尖端为阶段地缩径的构成。
相对于这样的锁定销部161的构成,所述锁定用孔133的孔壁包括承接所述锁定销部161的锥部161b的锥承接面133a、和承接所述尖端轴部161c的尖端承接面133b。
而且,通过将所述锁定销部161插入锁定用孔133,能够令该锁定销部161的锥部161b和锁定用孔133的孔壁的锥承接面133a抵接,并且能够令尖端轴部161c和尖端承接面133b抵接。
所述轴部162如图2、图3、图5A、图5B所示,至少形成为左右地贯通所述上部支架120并且从侧壁122、123向侧方突出的程度的长度。
此外,在轴部162上设置有施力部件165,所述施力部件165对该轴部162向令所述连结部167与上部支架120的侧壁122抵接、且将所述锁定销部161插入锁定用孔133的方向施力。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施力部件165,采用嵌插于所述轴部162的螺旋弹簧。即,该螺旋弹簧165嵌插在轴部162的从侧壁123侧的突出部分,所述轴部162从所述侧壁122侧插入而从侧壁123突出、为插通在轴插通孔125中的状态。
此外,在轴部162上嵌插固定有推压螺母166,所述螺旋弹簧165为设置在该推压螺母166和所述侧壁123之间的状态。
即,推压螺母166作为令所述螺旋弹簧165不会从轴部162脱落的防脱件而设置。此外,能够使得即便令轴部162自身沿所述轴插通孔125往复移动也不会从该轴插通孔125抽出。
此外,如图5A、图5B所示,该轴部162的、向与所述螺旋弹簧165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行程设定为比直到所述锁定销部161从贯通孔124抽脱的行程短。
即,在将所述锁定销部161插通在所述贯通孔124和锁定用孔133中时,能够在令本体轴部161a贯通所述贯通孔124的状态下,将尖端轴部161c从锁定用孔133拔出、插入锁定用孔133。
进而,如上所述地在所述侧壁122形成阶梯状部122a,在该阶梯状部122a上形成贯通孔124,所以该贯通孔124与没有阶梯状部122a的部分相比,以该阶梯状部122a的向外侧的突出长度的量,位于更外侧。
即,贯通孔124与锁定销部161的尖端侧(尖端轴部161c侧)相比位于更接近基端侧(本体轴部161a的连结部167侧)的部分。
另外,在构成轴插通孔125的侧壁122侧的孔和侧壁123侧的孔中,分别嵌合套筒163、164,能够令轴部162顺畅地往复移动。
此外,在所述轴部162的与连结部167相反侧的端部,设置所述按钮61,设定为在进行锁定的解除动作时,通过按下该按钮61,轴部162向将所述锁定销部161从锁定用孔133抽出的方向移动。
所述连结部167如图2以及图5A、图5B所示,通过将锁定部件160形成为大致J字型,具有在两端部分别一体地设置所述锁定销部161和轴部162的弯曲部167a、167a、和设置在这些弯曲部167a、167a间的直线部167b。
另外,这样地连结部167具有弯曲部167a、167a的形状时,令所述锁定销部161插通在贯通孔124中,令所述轴部162插通在轴插通孔125中时,弯曲部167a、167a有时分别钩挂于贯通孔124的缘部和轴插通孔125的缘部。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在所述上部支架120的阶梯状部122a上,如图5A、图5B所示,设置向外侧突出、且在所述锁定销部161向锁定用孔133插入时与所述连结部167的直线部167b至少在一点处抵接的凸部122b。
该凸部122b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所述阶梯状部122a深冲加工等而阶梯状地形成,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从阶梯状部122a表面堆积的堆起状的凸部,也可以为将阶梯状部122a的一部分切起而成的切起状的凸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锁定部件160使用上述那样地锁定销部161和轴部162和连结部167一体地形成的大致J字型的部件,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例如各部161、162、167未一体化的部件、采用不同机构的部件,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宜变更。
接着,说明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100的动作。
其动作如图7A、图7B、图7C所示,是基于伴随着所述前方连杆130以及后方连杆140的旋转的上部支架120的前后移动的的动作。
此外,上部支架120借助所述螺旋弹簧154被向下部支架110侧拉近,图7C所示的状态为所述被位置调整的头枕的通常位置。
在该通常位置,所述前方连杆130以及后方连杆140位于自身的旋转范围的最后端。此外,所述上部支架120的前面固定部126在水平方向中位于前后位置调整装置100自身的最前部,所述支架本体121的后端部在水平方向中位于前后位置调整装置100自身的最后部。此外,设置于所述后方连杆140的中央壁143的止动部144与所述下部支架110的下面壁115抵接。
此外,所述锁定部件160的锁定销部161插入形成于所述锁定板132的多个锁定用孔133…中位于最前侧的锁定用孔133。
接着,从图7C所示的状态向图7B所示的状态动作。
即,如图5B所示,保持令所述锁定部件160的锁定销部161贯通于所述贯通孔124的状态而从锁定用孔133将其抽出,从而解除锁定。
接着,通过令所述前方连杆130以及后方连杆140向前方(上方)旋转,令所述上部支架120向前方移动。
而且,令所述前方连杆130以及后方连杆140旋转,如果所述锁定销部161到达所述多个锁定用孔133…中正中的锁定用孔133的位置,则如图5A所示,将该锁定销部161插入该正中的锁定用孔133。
另外,所述锁定销部161为被所述螺旋弹簧165向插入锁定用孔133的方向施力的状态,若在暂时解除锁定的状态下令上部支架120移动、将锁定销部161插入下一个锁定用孔133的位置,则该锁定销部161对应于作用力而自动地插入下一个锁定用孔133。
此外,锁定销部161对应于作用力而自动地被插入下一个锁定用孔133时,锁定销部161的尖端轴部161c沿锁定用孔133的锥承接面133a滑动,移动到所述尖端承接面133b的位置。即,所述锥承接面133a能够用作将锁定销部161向锁定用孔133插入用的导件。
接着,从图7B所示的状态向图7A所示的状态动作。
即,解除基于锁定部件160的锁定后,令所述上部支架120向前方移动。
而且,令所述前方连杆130以及后方连杆140旋转,若所述锁定销部161到达所述多个锁定用孔133…中最后侧的锁定用孔133的位置,则将该锁定销部161插入该后侧的锁定用孔133。
此时,设置于所述前方连杆130的侧壁131的止动部134与所述下部支架110的前面壁113抵接,前方连杆130以及后方连杆140为位于旋转范围的最前端的位置的状态。因而,所述上部支架120的前端部也为位于最前端的位置的状态。
此外,不仅从图7C所示的状态向图7B所示的状态、图7A所示的状态动作,也能够进行与其相反的动作,也能够从图7C所示的状态直接向图7A所示的状态动作。
如上所述,所述上部支架120能够在图7A所示的状态、图7B所示的状态、图7C所示的状态之间调整前后位置。由此,与上部支架120的前面固定部126固定的内罩20也能够对应于该上部支架120的移动而调整前后位置,所以进一步能够调整头枕自身的前后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仅通过令卡合部与在卡合部的轨道上多个地设置的被卡合部卡合,就能够调整变位体的前后方向的位置。进而,卡合部构成为相对于被卡合部从横侧卡合,所以无需例如以往那样的遍及头枕的前后方向地设置的长尺寸的轴,能够抑制头枕沿前后方向变长、即变厚。
更详细地,能够对应于所述前方以及后方连杆130、140的旋转而令所述上部支架120前后移动,所以也能够同时令固定有该上部支架120的头枕的内罩20前后移动。
此外,所述锁定销部161能够一边保持贯通在设置于所述多个锁定用孔133…的旋转轨道上的贯通孔124中的状态一边尖端部向多个锁定用孔133…插拔操作,所以能够在将该锁定销部161插入多个锁定用孔133…的某个中的状态下令前方连杆130以及后方连杆140的旋转停止而锁定上部支架120的前后移动,能够在从多个锁定用孔133…拔出的状态下令前方连杆130以及后方连杆140旋转而解除上部支架120的前后移动的锁定。
由此,无需使用与头枕的大小对合的较大的部件、进行了孔及槽等的各种的加工的较多的部件,能够轻量且简易地构成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
此外,通过沿所述轴插通孔125向令螺旋弹簧165压缩的方向推入轴部162,能够将锁定销部161向从锁定用孔133抽出的方向操作,并且能够将连结部167向从上部支架120的侧壁122离开的方向操作。此外,所述轴部162被螺旋弹簧165施力,所以通过停止沿所述轴插通孔125推入的操作,能够将锁定销部161插入锁定用孔133,并且能够令连结部167与上部支架120的侧壁122抵接。
此外,所述轴部162左右地贯通上部支架120,进而被螺旋弹簧165施力,所以能够防止从上部支架120抽脱,由此,能够防止锁定部件160自身从上部支架120脱落。
此外,所述连结部167与上部支架120的侧壁122抵接,所以能够将该连结部167作为止动件,防止被螺旋弹簧165施力的锁定销部161向多个锁定用孔133…插入必要以上的深度。
进而,能够令所述锁定部件160为包括锁定销部161、轴部162、连结部167的较小的部件,所以能够有利于前后位置调整装置100的轻量化以及构成的简化。
此外,所述轴部162的行程设定为比直到锁定销部161从贯通孔124抽脱的行程短,所以即便将所述轴部162向锁定销部161从贯通孔124抽脱的方向操作,也能够可靠地防止锁定销部161从贯通孔124抽脱。进而,所述阶梯状部122a设置在从上部支架120的侧壁122向外侧突出的位置,贯通孔124形成于该阶梯状部122a,所以令锁定销部161向从贯通孔124抽脱的方向移动时的该贯通孔124位于与比锁定销部161的尖端相比更接近基端侧的部分。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锁定销部161从贯通孔124抽脱。
此外,通过将所述锁定销部161插入锁定用孔133,能够令该锁定销部161的锥部161b和锁定用孔133的孔壁的锥承接面133a抵接,并且能够令尖端轴部161c和尖端承接面133b抵接。由此,能够将锁定销部161可靠地插入锁定用孔133,并且能够抑制晃动及杂音的产生。
此外,所述锁定销部161的尖端轴部161c和锁定用孔133的孔壁的尖端承接面133b抵接,所以在例如对锁定销部161向扭转方向施加力时,能够利用尖端承接面133b阻止要向扭转方向变位的锁定销部161的动作。即,在将尖端轴部161c从尖端承接面133b的部分拔出时,需要沿尖端轴部161c的轴方向抽拔,即便对锁定销部161沿扭转方向施加力,锁定销部161也不易从锁定用孔133抽出。
此外,在所述上部支架120和下部支架110之间,设置有对上部支架120向将其向下部支架110侧拉近的方向施力的螺旋弹簧154,所以所述上部支架120在前后移动时也为被向下部支架110侧拉近的状态,能够抑制由于与各部件的接触等而产生的噪音。
此外,所述锁定销部161和轴部162和连结部167一体地形成,所以与没有一体地形成时相比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并且能够省略利用连结部167连结锁定销部161和轴部162的步骤。
此外,在所述锁定销部161向锁定用孔133的插入时,能够令所述凸部122b与连结部167的直线部167b抵接,所以能够令连结部167的弯曲部167a、167a为从所述上部支架120的阶梯状部122a离开的状态,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在例如没有凸部122b的状态下弯曲部167a、167a钩挂于贯通孔124及轴插通孔125的缘部。
此外,在所述上部支架120的阶梯状部122a上设置有向外侧突出的凸部122b,所以能够提高设置该凸部122b的阶梯状部122a的周围的刚性。
另外,从减少部件个数的观点出发,期望能够尽量将令头枕前后移动的机构和锁定机构一体化。
但是,例如在将构成前后移动的机构的部件和构成锁定机构的部件一体化时,该一体化的部件必须进行用于令头枕前后移动的动作、和用于锁定前后移动、锁定解除的动作。即,对于该部件,有时与未将部件彼此一体化时相比反复施加外力的频率变高。
因此,期望开发能够提高一体化的部件的刚性、能够高效地进行令头枕前后移动的动作及锁定动作的技术。即,期望开发一种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能够尽量将令头枕前后移动的机构和锁定机构一体化,从而能够实现部件个数的减少。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100如上所述地构成为,所述前方连杆130以及后方连杆140形成为具有开口部130a、140a的截面大致コ字型,至少前方连杆130配置为令开口部130a朝向前方,所述锁定机构具有一体地设置在所述前方连杆130的侧壁131的上端部并且形成有多个锁定用孔133的锁定板132、和从所述上部支架120向前方连杆130的锁定板132突出且向所述多个锁定用孔133插拔操作的锁定销部161。
根据这样地构成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100,所述前方连杆130以及后方连杆140形成为具有开口部130a、140a的截面大致コ字型,所以能够提高这些前方连杆130以及后方连杆140的刚性。而且,这样地前方连杆130的刚性高,所以即便与构成锁定机构的锁定板132一体地设置,与使用例如刚性没有提高的单单的板状的连杆部件时相比不易破损。此外,通过一体地设置所述前方连杆130和锁定板132,仅通过将锁定销部161插入形成于该锁定板132的多个锁定用孔133…,就能够阶段地定位上部支架120相对于锁定板132的前后位置,仅通过将所述锁定销部161从锁定用孔133抽出,就能够令上部支架120前后移动,所以能够有效地进行令头枕前后移动的动作及锁定动作。由此,至少能够对应锁定板132的量而削减部件个数。
另一方面,在以往那样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中,为了能够令头枕向前方和向后方都能够较大地移动,使用长尺寸的轴。与此相伴,头枕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大小也变大。
但是,近年来,出于轻量化的观点,期望令头枕的大小在能够确保舒适性以及安全性的范围内减小。即,期望开发一种在能够确保舒适性以及安全性的范围内减小头枕的大小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100如上所述地构成为,在所述下部支架110和前方连杆130的枢结部位于比下部支架110和后方连杆140的枢结部靠上方、所述上部支架120和前方连杆130的枢结部位于比上部支架120和后方连杆140的枢结部靠上方,所述上部支架120具有:支架本体121,沿所述前方连杆130以及后方连杆140的枢结部的配置方向倾斜地设置、并且所述前方连杆130以及后方连杆140位于旋转范围的最后端的位置时,前端部比所述上部支架120和前方连杆130的枢结部向前方突出;前面固定部126,一体地设置于该支架本体121的前端部、且固定于所述内罩20的内壁面31。
根据这样地构成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100,所述下部支架110和前方连杆130的枢结部位于比所述下部支架110和后方连杆140的枢结部靠上方,所述上部支架120和前方连杆130的枢结部位于比所述上部支架120和后方连杆140的枢结部靠上方,所以各支架110、120和各连杆130、140的枢结部成为倾斜地并列配置的状态。而且,在令所述前方连杆130以及后方连杆140旋转时,这些前方连杆130以及后方连杆140位于旋转范围的最前端的位置时的上部支架120与位于最后端的位置时的上部支架120的位置相比位于前侧斜上方。即,能够令所述上部支架120相对于头枕支柱10向前侧斜上方移动,所以也能够令一体地设置于上部支架120的支架本体121的前面固定部126、固定有该前面固定部126的内罩20也能够向相同方向移动。由此,无需像以往那样为了令头枕沿前后方向较大地移动而加大头枕的前后方向的大小,所以与以往相比能够减小前后方向中的头枕的大小。
此外,所述支架本体121的前端部比所述上部支架120和前方连杆130的枢结部向前方突出,所以成为所述前方连杆130以及后方连杆140从旋转范围的最后端向最前端旋转时向前方突出的状态。因而,所述前面固定部126也向前方突出,所以能够令头枕自身向前方突出。此外,能够由锁定机构阶段地定位所述上部支架120的前后位置,所以能够利用该锁定机构调整头枕的前后位置。
由此,能够在能够确保舒适性以及安全性的范围内减小头枕的大小。此外,内罩不能比前方连杆以及后方连杆位于旋转范围的最后端的位置时更向下方下降,所以能够可靠地支承乘员的头部。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另外,为了说明的方便,仅说明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构成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具有:承接乘员的头部的载荷并且相对于头枕支柱沿前后方向变位的变位体(上部支架220);和对所述变位体在前后方向的多个位置处进行锁定以及锁定解除的锁定机构。此外,所述锁定机构具有:与所述变位体一体地沿前后方向变位的卡合部(锁定销部271);在所述卡合部的轨道上设置多个、并且在锁定时与所述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锁定用孔241b)。而且,所述卡合部构成为相对于所述被卡合部从横侧卡合。
以下,更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200如图8~图10D所示,具有:固定于头枕支柱10的下部支架210;固定于所述内罩20的作为所述变位体的上部支架220;分别枢结于这些下部支架210和上部支架220并且大致平行地配置、令所述上部支架220沿车辆用座椅的前后方向移动的前方以及后方连杆230、240;对所述上部支架220在前后方向的多个位置处进行锁定以及锁定解除的所述锁定机构。
所述下部支架210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的侧壁211、212、和设置在这些侧壁211、212的下端部间的下面壁215。
所述上部支架220具有:具有经由上面壁221a而设置并且相互对置的大致矩形状的一对的侧壁222、223的支架本体221;一体地设置于侧壁222、223的前端部并且固定于所述内罩20的前侧罩30的内壁面的前面固定部226、226。
所述前方连杆230以及后方连杆240分别形成为具有开口部230a、240a的截面大致コ字型,这些前方连杆230以及后方连杆240配置为相互的开口部230a、240a相向。
后方连杆240形成为截面大致コ字型,从而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的侧壁241、242和一体地设置在这些侧壁241、242的后侧端部间的中央壁243。在该后方连杆240的侧壁242上,向前方突出地一体地设置通过与所述前方连杆230抵接而用于限制这些前方连杆230以及后方连杆240的向前方以及后方的旋转的止动部242a。
另外,在所述前方连杆230的中央部形成用于提高刚性的加强筋236a。
此外,如图8以及图10A、图10B、图10C、图10D所示,所述下部支架210与前方连杆230的枢结部250和下部支架210与后方连杆240的枢结部251沿水平方向并列设置。
进而,所述上部支架220与前方连杆230的枢结部252和上部支架220与后方连杆240的枢结部253沿水平方向并列设置。
所述锁定机构如图8~图10D所示,具有:在所述后方连杆240的与上部支架220对置的侧壁241上沿该后方连杆240的旋转方向并列设置的作为所述被卡合部的多个锁定用孔241b…;在所述上部支架220的与后方连杆240对置的侧壁222中在伴随着所述后方连杆240的旋转的多个锁定用孔241b…的旋转轨道上设置的贯通孔224;至少包含保持贯通该贯通孔224的状态并且尖端部被向所述多个锁定用孔241b…插拔操作的作为所述卡合部的锁定销部271的锁定部件270。
此外,该锁定机构具有锁定板241a,所述锁定板241a在所述后方连杆240的侧壁241的上端部一体地设置并且形成有所述多个锁定用孔241b…。
该锁定板241a形成为比所述后方连杆240的侧壁241宽度大、且比该侧壁241的前侧缘更向前方突出。此外,相对于锁定板241a,所述多个锁定用孔241b…从该锁定板241a的宽度方向一端到另一端且沿所述后方连杆240的旋转方向并列设置地形成。
本实施方式的锁定用孔241b相对于所述锁定板241a设置四个。
所述贯通孔224如图9A、图9B所示,在所述上部支架220的支架本体221的侧壁222上以沿厚度方向贯通该侧壁222的方式形成。
另外,该侧壁222的形成贯通孔224的部位为朝向外侧阶梯状地突出的阶梯状部222a。该阶梯状部222a将侧壁222深冲加工等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侧壁222对置的侧壁223上没有形成阶梯状部。此外,在上部支架220上形成轴插通孔225。
所述锁定部件270包括:所述锁定销部271;与该锁定销部271平行地配置、且插通在左右地贯通所述上部支架220地形成的轴插通孔225中的轴部272;连结这些锁定销部271和轴部272、且伴随着所述锁定销部271的插拔动作而从上部支架220的侧壁222抵接、离开的连结部277。
所述锁定销部271如图9A、图9B所示,具有本体轴部271a、和比该本体轴部271a大径的头部271d。
另外,虽未图示,也可以在该锁定销部271的尖端设置锥部和尖端轴部。与此对应,也可以在所述锁定用孔241b上也形成锥承接面以及尖端承接面。
所述轴部272具有本体轴部272a、和比该本体轴部272a大径的头部272d。此外,在该轴部272上设置作为施力部件的螺旋弹簧275。进而,该螺旋弹簧275借助推压螺母276而被防脱。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轴部272的、向与所述螺旋弹簧275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行程设定为比直到所述锁定销部271从贯通孔224抽脱的行程短。
此外,在所述轴部272的与连结部277相反侧的端部上,设置所述按钮61,在进行锁定的解除动作时,通过按下该按钮61,轴部272向将所述锁定销部271从锁定用孔241b抽出的方向移动。
所述连结部277如图8以及图9A、图9B所示,形成为板状,以沿厚度方向贯通该连结部277的方式设置令所述锁定销部271插通的销用孔277a、和令所述轴部272插通的轴插通孔277b。
接着,说明以上那样地构成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200的动作。
其动作如图10A、图10B、图10C、图10D所示,是基于伴随着所述前方连杆230以及后方连杆240的旋转的上部支架220的前后移动的动作。
首先,在图10A中,所述锁定销部271为插入到形成于所述锁定板241a的多个锁定用孔241b…中位于最后侧的锁定用孔241b中的状态。
此时,所述止动部242a与前方连杆230抵接,前方连杆230以及后方连杆240为位于旋转范围的最前端的位置的状态。因而,所述上部支架220的前端部也为位于最前端的位置的状态。
接着,从图10A所示的状态向图10B所示的状态动作。
即,如图9B所示,将所述锁定部件270的锁定销部271一边保持贯通于所述贯通孔224的状态,一边从锁定用孔241b抽出,从而解除锁定。
接着,通过令所述前方连杆230以及后方连杆240向后方(上方)旋转,令所述上部支架220向后方移动。
而且,令所述前方连杆230以及后方连杆240旋转,若所述锁定销部271到达所述多个锁定用孔241b…中从后侧第二个的锁定用孔241b的位置、则如图9A所示,将该锁定销部271插入该第二个的锁定用孔241b。
另外,所述锁定销部271为被所述螺旋弹簧275向将其插入锁定用孔241b的方向施力的状态,所以若在暂时解除锁定的状态下令上部支架220锁定销部271到达下一个锁定用孔241b的位置,则该锁定销部271对应于作用力而自动地被插入下一个的锁定用孔241b。
接着,从图10B所示的状态向图10C所示的状态动作时,解除基于锁定部件270的锁定后,令所述上部支架220向后方移动。
而且,令所述前方连杆230以及后方连杆240旋转,所述锁定销部271若到达所述多个锁定用孔241b中从后侧第三个的锁定用孔241b的位置,则将该锁定销部271插入该第三个的锁定用孔241b。
接着,从图10C所示的状态向图10D所示的状态动作时,解除基于锁定部件270的锁定后,令所述上部支架220向后方移动。
而且,令所述前方连杆230以及后方连杆240旋转,若所述锁定销部271到达所述多个锁定用孔241b中最前侧的锁定用孔241b的位置,则将该锁定销部271插入该最前侧的锁定用孔241b。
此时,所述后方连杆240与止动部242a抵接,前方连杆230以及后方连杆240为位于旋转范围的最后端的位置的状态。因而,所述上部支架220的后端部也为位于最后端的位置的状态。
此外,如上所述,不仅从图10A所示的状态向图10B所示的状态、图10C所示的状态、图10D所示的状态动作,也能够进行与其相反的动作,也能够从图10A所示的状态直接向图10D所示的状态动作。
如上所述,所述上部支架220能够在图10A所示的状态、图10B所示的状态、图10C所示的状态、图10D所示的状态之间调整前后位置。由此,固定有上部支架220的前面固定部226、226的内罩20也能够对应于该上部支架220的移动而调整前后位置,所以进而能够调整头枕自身的前后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无需使用与头枕的大小对合的较大的部件、进行了孔及槽等的各种加工的较多的部件,能够轻量且简易地构成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所以优选。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另外,为说明的方便,仅说明与上述的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不同的构成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具有:承接乘员的头部的载荷并且相对于头枕支柱沿前后方向变位的变位体(上部支架320);和对所述变位体在前后方向的多个位置处进行锁定以及锁定解除的锁定机构。此外,所述锁定机构具有:与所述变位体一体地沿前后方向变位的卡合部(锁定销部161);和在所述卡合部的轨道上设置多个、且在锁定时与所述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锁定用孔341b)。而且,所述卡合部构成为相对于所述被卡合部从横侧卡合。
以下,更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300如图11以及图12A、图12B、图12C、图12D所示,具有:固定于头枕支柱10的下部支架310;固定于所述内罩20的作为所述变位体的上部支架320;分别枢结于这些下部支架310和上部支架320并且大致平行地配置、令所述上部支架320沿车辆用座椅的前后方向移动的前方以及后方连杆330、340;和对所述上部支架320在前后方向的多个位置处进行锁定以及锁定解除的所述锁定机构。
所述下部支架310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的侧壁311、312;一体地设置在这些侧壁311、312的下侧端部间的下面壁315;将所述侧壁311、312的前后方向侧端部的上部的角部凹状地切去从而形成、且承接后述的前方以及后方止动部336a、343a的止动件承接部313、314。
所述上部支架320具有:支架本体321,具有经由上面壁321a设置且相互对置的大致矩形状的一对的侧壁322、323;前面固定部326、326,一体地设置于侧壁322、323的前端部、且固定于所述内罩20的前侧罩30的内壁面。
在所述上面壁321a上在所述侧壁322、323间形成有凹部321b,提高上部支架320的刚性。
所述前方连杆330以及后方连杆340分别形成为具有开口部330a、340a的截面大致コ字型,这些前方连杆330以及后方连杆340配置为令相互的开口部330a、340a相向。
前方连杆330形成为截面大致コ字型,从而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的侧壁331、335、和一体地设置在这些侧壁331、335的前侧端部间的中央壁336。
此外,后方连杆340也形成为截面大致コ字型,从而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的侧壁341、342、和一体地设置在这些侧壁341、342的后侧端部间的中央壁343。
而且,前方连杆330的中央壁336的下端部为向前方膨出的状态,所述前方连杆330以及后方连杆340位于其旋转范围的最前端的位置时,该膨出部分的下端部成为与所述下部支架310的前方的止动件承接部313抵接的前方止动部336a。
此外,后方连杆340的中央壁343的下端部也为向后方膨出的状态,所述前方连杆330以及后方连杆340位于其旋转范围的最后端的位置时,该膨出部分的下端部作为与所述下部支架310的后方的止动件承接部314抵接的后方止动部343a。
此外,如图11以及图12A、图12B、图12C、图12D所示,所述下部支架310与前方连杆330的枢结部350和下部支架310与后方连杆340的枢结部351沿水平方向并列设置。
进而,所述上部支架320与前方连杆330的枢结部352和上部支架320与后方连杆340的枢结部353沿水平方向并列设置。
所述锁定机构具有:在所述后方连杆340的与上部支架320对置的侧壁341上沿该后方连杆340的旋转方向并列设置的作为所述被卡合部的多个锁定用孔341b…;在所述上部支架320的与后方连杆340对置的侧壁322中设置在伴随着所述后方连杆340的旋转的多个锁定用孔341b…的旋转轨道上的贯通孔324;至少包含保持贯通在该贯通孔324中的状态并且尖端部被向所述多个锁定用孔341b…插拔操作的作为所述卡合部的锁定销部161的锁定部件160。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锁定部件160采用构成为所谓大致J字型的部件,为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此外,该锁定机构如图12A、图12B、图12C、图12D所示,具有一体地设置于所述后方连杆340的侧壁341的上端部且形成有所述多个锁定用孔341b…的锁定板341a。
该锁定板341a形成为比所述后方连杆340的侧壁341宽度大、且比该侧壁341的前侧缘向前方突出。此外,相对于锁定板341a,所述多个锁定用孔341b…形成为从该锁定板341a的宽度方向一端到另一端且沿所述后方连杆340的旋转方向并列设置。
本实施方式的锁定用孔341b相对于所述锁定板341a设置四个。
所述贯通孔324在所述上部支架320的支架本体321的侧壁322上,以沿厚度方向贯通该侧壁322的方式形成。
另外,该侧壁322的形成贯通孔324的部位为向外侧阶梯状地突出的阶梯状部。该阶梯状部将侧壁322深冲加工等而形成。此外,在上部支架320上形成有轴插通孔325。
接着,说明以上那样地构成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300的动作。
该动作如图12A~图12D所示,是基于伴随着所述前方连杆330以及后方连杆340的旋转的上部支架320的前后移动的动作。
首先,在图12A中,所述锁定销部161为插入形成于所述锁定板341a的多个锁定用孔341b…中位于最后侧的锁定用孔341b的状态。
此时,为所述前方止动部336a与下部支架310的止动件承接部313抵接、前方连杆330以及后方连杆340位于旋转范围的最前端的位置的状态。因而,所述上部支架320的前端部也为位于最前端的位置的状态。
接着,从图12A所示的状态向图12B所示的状态动作。
即,一边令所述锁定部件160的锁定销部161保持贯通在所述贯通孔324中的状态一边将其从锁定用孔341b抽出,从而解除锁定(参照例如图5B)。
接着,通过令所述前方连杆330以及后方连杆340向后方(上方)旋转,令所述上部支架320向后方移动。
而且,令所述前方连杆330以及后方连杆340旋转,若所述锁定销部161到达所述多个锁定用孔341b…中从后侧第二个的锁定用孔341b的位置,则将该锁定销部161插入该第二个的锁定用孔341b(参照例如图5A)。
在如上所述地解除基于锁定部件160的锁定后,通过令所述上部支架320向后方移动,能够从图12B所示的状态向图12C所示的状态动作、从图12C所示的状态向图12D所示的状态动作。
另外,在图12D所示的状态下,为所述后方止动部343a与下部支架310的止动件承接部314抵接、前方连杆330以及后方连杆340位于旋转范围的最后端的位置的状态。因而,所述上部支架320的后端部也为位于最后端的位置的状态。
此外,不仅从图12A所示的状态向图12B所示的状态、图12C所示的状态、图12D所示的状态动作,也能够进行与其相反的动作,也能够从图12A所示的状态直接向图12D所示的状态动作。
如上所述,所述上部支架320能够在图12A所示的状态、图12B所示的状态、图12C所示的状态、图12D所示的状态之间调整前后位置。由此,上部支架320的前面固定部326、326所固定的内罩20也能够对应于该上部支架320的移动而调整前后位置,所以进而也能够调整头枕自身的前后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无需使用与头枕的大小对合的较大的部件、进行了孔及槽等的各种的加工的较多的部件,能够轻量且简易地构成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所以优选。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另外,为了说明的方便,仅说明与上述的第1~第3实施方式不同的构成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具有:承接乘员的头部的载荷并且相对于头枕支柱在前后方向中变位的变位体(上部支架420)、和令所述变位体在前后方向的多个位置处锁定以及锁定解除的锁定机构。此外,所述锁定机构具有与所述变位体一体地沿前后方向变位的卡合部(锁定销部461)、和在所述卡合部的轨道上设置多个且在锁定时与所述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锁定用孔441b)。而且,所述卡合部构成为相对于所述被卡合部从横侧卡合。
以下,更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400如图13~图15D所示,具有:固定于头枕支柱10的下部支架410;固定于所述内罩20的作为所述变位体的上部支架420;分别枢结于这些下部支架410和上部支架420并且大致平行地配置、令所述上部支架420沿车辆用座椅的前后方向移动的前方以及后方连杆430、440;对所述上部支架420在前后方向的多个位置处进行锁定以及锁定解除的所述锁定机构。
所述下部支架410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的侧壁411、412、和一体地设置在这些侧壁411、412的下侧端部间的下面壁415。
所述上部支架420具有:支架本体421,具有经由上面壁421a设置并且相互对置的大致矩形状的一对的侧壁422、423;前面固定部426,安装于该支架本体421的前端部、并且固定于所述内罩20的前侧罩30的内壁面。
该前面固定部426没有与所述支架本体421一体化,构成为另外的部件。此外,所述支架本体421具有一体地形成于所述侧壁422、423的前端部并且与所述前面固定部426固定的固定部421c、421c。
此外,在所述上面壁421a上,在所述侧壁422、423间形成凹部421b,提高上部支架420的刚性。
所述前方连杆430以及后方连杆440分别形成为具有开口部430a、440a的截面大致コ字型,这些前方连杆430以及后方连杆440配置为相互的开口部430a、440a相向。
前方连杆430形成为截面大致コ字型,从而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的侧壁431、435、和一体地设置在这些侧壁431、435的前侧端部间的中央壁436。
此外,后方连杆440也形成为截面大致コ字型从而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的侧壁441、442、和一体地设置于这些侧壁441、442的后侧端部间的中央壁443。
而且,在前方连杆430的中央壁436的下端部设置向下方突出、且在所述前方连杆430以及后方连杆440位于其旋转范围的最前端的位置时与所述下部支架410的下面壁415抵接的前方止动部436a。
此外,在后方连杆440的中央壁443的下端部也设置向下方突出、且在所述前方连杆430以及后方连杆440位于其旋转范围的最后端的位置时与所述下部支架410的下面壁415抵接的后方止动部443a。
此外,如图13以及图15A、图15B、图15C、图15D所示,所述下部支架410与前方连杆430的枢结部450和下部支架410与后方连杆440的枢结部451沿水平方向并列设置。
进而,所述上部支架420与前方连杆430的枢结部452和上部支架420与后方连杆440的枢结部453沿水平方向并列设置。
所述锁定机构具有:在所述后方连杆440的与上部支架420对置的侧壁441上沿该后方连杆440的旋转方向并列设置的作为所述被卡合部的多个锁定用孔441b…;在所述上部支架420的与后方连杆440对置的侧壁422中设置在伴随着所述后方连杆440的旋转的多个锁定用孔441b…的旋转轨道上的贯通孔424;至少包含一边保持贯通在该贯通孔424中的状态一边尖端部被向所述多个锁定用孔441b…插拔操作的作为所述卡合部的锁定销部461的锁定部件460。
此外,该锁定机构如图13~图15D所示,具有与所述后方连杆440的侧壁441的上端部一体地设置并且形成有所述多个锁定用孔441b…的锁定板441a。
该锁定板441a形成为比所述后方连杆440的侧壁441宽度大,且比该侧壁441的前侧缘向前方突出。此外,相对于锁定板441a,所述多个锁定用孔441b…从该锁定板441a的宽度方向一端到另一端、且沿所述后方连杆440的旋转方向并列设置地形成。
本实施方式的锁定用孔441b相对于所述锁定板441a设置四个。
所述锁定部件460如图13以及图14A、图14B所示,具有:所述锁定销部461;从所述上部支架420的侧壁422表面向外侧阶梯状地突出地安装于该侧壁422的阶梯状部件462;在所述侧壁422的表面向外侧突出地设置的支柱463;枢结于该支柱463并且保持所述锁定销部461的操作杆连杆464;对该操作杆连杆464向将所述锁定销部461插入所述贯通孔424和锁定用孔441b的方向施力的螺旋弹簧等的施力部件467。
在此,所述贯通孔424如图14A、图14B所示,形成为贯通所述上部支架420的支架本体421的侧壁422、和所述阶梯状部件462。更详细地,该贯通孔424指形成于所述侧壁422、阶梯状部件462的分别对置的位置的孔。
此外,所述支柱463和操作杆连杆464构成为经由铆钉等的枢结部465转动。
此外,所述操作杆连杆464和锁定销部461构成为经由铆钉等的枢结部466转动。
进而,在所述侧壁422的后侧端部一体地设置安装所述施力部件467的一端的安装部422a,在所述操作杆连杆464的后侧端部一体地设置安装所述施力部件467的另一端的安装部464a。
此外,所述操作杆连杆464如图14A所示形成为下述弯曲形状:在所述锁定销部461插入锁定用孔441b的状态中,所述枢结部465附近接近上部支架420,前侧端部和后侧端部都从上部支架420离开。
此外,在该操作杆连杆464的前侧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将该前侧端部向上部支架420侧压入时与该上部支架420的侧壁422抵接的止动部464b。
另外,如图16所示,在推压该操作杆连杆464的前侧端部时,使用设置于头枕的内罩20的按钮62。该按钮62具有通过向所述操作杆连杆464的前侧端部侧突出而与该前侧端部抵接的抵接部62a。
接着,说明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400的动作。
首先,所述锁定部件460的动作是基于以所述枢结部465为支点的所述操作杆连杆464的转动的动作。
即,如图14B所示,通过利用所述按钮62推入所述操作杆连杆464的前侧端部,该操作杆连杆464以枢结部465为支点转动,操作杆连杆464的后侧端部从上部支架420的侧壁422离开。与此相伴,所述锁定销部461一边以所述枢结部466为支点转动一边被从锁定用孔441b抽出。
相反地,若停止所述按钮62的推入,则如图14A所示,利用所述施力部件467将操作杆连杆464的后侧端部向侧壁422侧拉近,与此相伴所述锁定销部461一边以所述枢结部466为支点转动一边插入锁定用孔441b。
此时,锁定销部461保持贯通在所述贯通孔424中的状态且尖端部被向锁定用孔441b插拔操作。此外,即便强力地推入操作杆连杆464的前侧端部,由于所述止动部464b与侧壁422抵接,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锁定销部461从所述贯通孔424抽脱。
另外,虽未图示,也可以在该锁定销部461的尖端设置锥部和尖端轴部。与之相应,也可以在所述锁定用孔441b上形成锥承接面以及尖端承接面。
包含这样的锁定部件460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400的动作如图15A~图15D所示,是基于伴随着所述前方连杆430以及后方连杆440的旋转的上部支架420的前后移动的动作。
首先,在图15A中,所述锁定销部461为插入到形成于所述锁定板441a的多个锁定用孔441b…中位于最后侧的锁定用孔441b中的状态。
此时,为所述前方止动部436a与下部支架410的下面壁415抵接、前方连杆430以及后方连杆440位于旋转范围的最前端的位置的状态。因而,所述上部支架420的前端部也为位于最前端的位置的状态。
接着,从图15A所示的状态向图15B所示的状态动作。
即,如图14B所示,一边保持将所述锁定部件460的锁定销部461贯通在所述贯通孔424中的状态,一边将其从锁定用孔441b抽出,从而解除锁定。
接着,通过令所述前方连杆430以及后方连杆440向后方(上方)旋转,令所述上部支架420向后方移动。
而且,令所述前方连杆430以及后方连杆440旋转,若所述锁定销部461到达所述多个锁定用孔441b…中从后侧第二个的锁定用孔441b的位置,则如图14A所示,将该锁定销部461插入该第二个的锁定用孔441b。
如上所述地解除基于锁定部件460的锁定后,通过令所述上部支架420向后方移动,能够从图15B所示的状态向图15C所示的状态动作、从图15C所示的状态向图15D所示的状态动作。
另外,在图15D所示的状态中,为所述后方止动部443a与下部支架410的下面壁415抵接、前方连杆430以及后方连杆440位于旋转范围的最后端的位置的状态。因而,为所述上部支架420的后端部也位于最后端的位置的状态。
此外,不仅从图15A所示的状态向图15B所示的状态、图15C所示的状态、图15D所示的状态动作,也可以进行与其相反的动作,也可以从图15A所示的状态直接向图15D所示的状态动作。
如上所述,所述上部支架420能够在图15A所示的状态、图15B所示的状态、图15C所示的状态、图15D所示的状态之间调整前后位置。由此,固定有上部支架420的前面固定部426的内罩20也能够对应于该上部支架420的移动而调整前后位置,所以进而能够调整头枕自身的前后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无需使用与头枕的大小对合的较大的部件、进行了孔及槽等的各种的加工的较多的部件,能够轻量且简易地构成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所以优选。
接着,说明收纳所述前后位置调整装置400的内罩20的构造。
以往那样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时,为了确保头枕的向前后方向的充分的移动长度,必须使用长尺寸的轴,但如果这样地使用长尺寸的轴,则收纳前后位置调整装置的内罩也必须较大地形成。而且,这样地内罩变大时,内罩的对置的内壁面间也设置大的间隔,有时无法确保对于施加于内罩的外力的强度、无法将外力可靠地传递至车辆用座椅的座椅框架。因此,期望开发出一种技术,能够确保对于施加于内罩的外力的充分的强度,并且能够将外力可靠地传递至座椅框架侧。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内罩20内部收纳用于进行头枕的前后位置的调整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400,并且分割形成有:位于车辆用座椅的前后方向的前侧的前侧罩30;和位于后侧的后侧罩40,
所述前后位置调整装置400具有固定于所述前侧罩30的所述上部支架420、和用于令该上部支架420前后移动的前后移动机构(指上述的平行连杆机构)。
所述上部支架420具有位于该上部支架420的前端部、保持为与所述前侧罩30的内壁面31抵接的状态的前面固定部426,
所述后侧罩40具有在令前侧罩30和后侧罩40结合时将所述前面固定部426向前侧罩30的内壁面31推压的推压机构。
此外,所述推压机构如图16、图21所示,是从所述后侧罩40的内壁面41向前侧罩30突出、并且尖端部与所述前面固定部426抵接的推压凸台42、43。
此外,如图16、图18、图20所示,在所述前侧罩30的内壁面31上形成有向与该内壁面31抵接的所述前面固定部426侧突出的突出部32,
在所述前面固定部426上形成有插入所述突出部32的插入孔426a。
此外,如图18、图19、图21所示,所述前侧罩30具有从该前侧罩30的内壁面31向后侧罩40突出的第1定位凸台34,
所述后侧罩40具有从该后侧罩40的内壁面41向前侧罩30突出的第2定位凸台44,
所述第1定位凸台34和第2定位凸台44相互对置地配置,这些第1定位凸台34和第2定位凸台44中,在一方的凸台(第2定位凸台44)上形成沿该一方的凸台的轴方向插入另一方的凸台(第1定位凸台34)的插入孔44a。
此外,所述前侧罩30和后侧罩40中,在一方的罩(后侧罩40)上,向另一方的罩(前侧罩30)侧突出的卡合爪部45沿该一方的罩的周缘设置多个,在另一方的罩上,与所述卡合爪部45卡合的被卡合部35沿该另一方的罩的周缘设置多个。
在所述上部支架420中,在所述固定部421c、421c上,如图20、图21所示,形成有插入从所述前侧罩30的内壁面31突出的突出部32、32的插入孔421d、421d。
在所述前面固定部426上形成有插入从所述前侧罩30的内壁面31突出的突出部32、32的插入孔426a、426a。另外,这些插入孔426a、426a设定为与形成于所述支架本体421的固定部421c、421c的插入孔421d、421d重合。
此外,该前面固定部426在主视中形成为大致矩形状。
进而,在该前面固定部426的前面部分的周缘上一体地形成向后方突出的周壁部426b。另外,该周壁部426b中,相当于前面固定部426的上端部的部分为与形成于所述前侧罩30的内壁面31的钩挂部33(后述)钩挂的钩挂上端部426c。
此外,该前面固定部426具有抵接面426d,其设置于固定部426的前面部分、并且与所述前侧罩30的内壁面31的倾斜角度及形状对合,抵接于该内壁面31。
另一方面,所述内罩20如图16~图21所示,在分割形成的前侧罩30和后侧罩40中,在所述后侧罩40上沿该后侧罩40的周缘设置多个向所述前侧罩30侧突出的卡合爪部45,在所述前侧罩30上,沿该前侧罩30的周缘设置多个与所述卡合爪部45…卡合的被卡合部35。
由此,在所述头枕支柱10上安装前后位置调整装置400而收纳该前后位置调整装置400时,能够令这些多个卡合爪部45…和多个被卡合部35…卡合,所以能够可靠且牢固地令所述前侧罩30和后侧罩40结合。
在所述前侧罩30的内壁面31上,形成向与该内壁面31抵接的所述前面固定部426侧突出的突出部32、32。
这些突出部32、32插入到形成于所述前面固定部426的插入孔426a、426a、形成于所述支架本体421的固定部421c、421c的插入孔426a、426a中。
另外,突出部32形成为圆筒状,为设置向后方开口的螺钉孔32a的状态。设置为在将突出部32插入所述插入孔426a以及插入孔421d后,向该螺钉孔32a旋入螺钉32b,能够利用该螺钉32b固定所述前面固定部426以及支架本体421的固定部421c。
此外,突出部32为借助设置于四方的凸缘32c而提高了强度的状态。
而且,这样的突出部32、32形成于所述前侧罩30的内壁面31,从而能够将这些突出部32、32用作用于将所述前面固定部426安装于前侧罩30的内壁面31的定位机构。
由此,能够正确地在所述前侧罩30的内壁面31的既定的安装位置安装前面固定部426。此外,不仅前面固定部426,对于具有所述固定部421c、421c的支架本体421也同样地能够将突出部32、32用作定位机构。
此外,在所述前侧罩30的内壁面31中,在相当于该前侧罩30的上端部的部分(顶板面)上,如图18、图20所示,设置有向下方突出地形成、且钩挂于所述前面固定部426的钩挂上端部426c的钩挂部33。
此外,所述后侧罩40如图16、图19、图21所示,在令前侧罩30和后侧罩40结合时,作为将所述前面固定部426向前侧罩30的内壁面31推压的推压机构,具有从该后侧罩40的内壁面41向前侧罩30突出并且尖端部与所述前面固定部426抵接的推压凸台42、43。
配置于上方的推压凸台42、42设定为以所述前面固定部426的厚度量在与所述前侧罩30的内壁面31之间形成间隙的长度。
配置在这些推压凸台42、42的下方的推压凸台43、43考虑前面固定部426以及支架本体421的固定部421c、421c相对于所述前侧罩30的内壁面31的位置而设定长度。
而且,所述推压机构为从所述后侧罩40的内壁面41向前侧罩30突出、并且尖端部与所述前面固定部426抵接的推压凸台42、43,所以在令所述前侧罩30和所述后侧罩40结合时,通过令该推压凸台42、43的尖端部与所述前面固定部426抵接,能够将该前面固定部426更可靠地固定于所述前侧罩30的内壁面31。
此外,如图16、图18、图19、图21所示,所述前侧罩30具有从该前侧罩30的内壁面31向后侧罩40突出的第1定位凸台34、34,所述后侧罩40具有从该后侧罩40的内壁面41向前侧罩30突出的第2定位凸台44、44。
所述第1定位凸台34、34和第2定位凸台44、44相互对置地配置,这些第1定位凸台34、34和第2定位凸台44、44中,在第2定位凸台44、44上沿该第2定位凸台44、44的轴方向形成插入第1定位凸台34、34的插入孔44a、44a。
而且,通过向形成于所述第2定位凸台44的插入孔44a中插入所述第1定位凸台34,能够进行结合所述前侧罩30和后侧罩40时的定位。由此,能够正确地结合所述前侧罩30和所述后侧罩40。
此外,在所述内罩20的底面侧,如图16所示,与所述头枕支柱10的侧支柱11、11的位置对合而形成底面间隙46、46。
在这些底面间隙46、46中插通所述侧支柱11、11,并且分别嵌合形成有用于令头枕的前后移动成为可能的间隙51的底面侧罩50。另外,嵌合于底面间隙46、46的底面侧罩50、50左右对称地形成。
此外,在内罩20的侧面,如图16、图18、图19所示,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按钮62的按钮安装孔部60。
在令所述前侧罩30和后侧罩40结合时,令形成于所述前侧罩30的凹状部和形成于所述后侧罩40的凹状部相向地配置从而形成该按钮安装孔部60。
在该按钮安装孔部60上安装所述按钮62。此外,按钮62利用保持该按钮62并且装饰该按钮62周围的装饰部63而保持于按钮安装孔部60。
根据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内罩20,在令所述前侧罩30和后侧罩40结合时,利用从所述后侧罩40的内壁面41向前侧罩30突出的推压凸台42、43,能够将保持为与所述前侧罩30的内壁面31抵接的状态的前面固定部426向所述前侧罩30的内壁面31推压。因而,能够将所述上部支架420可靠地固定于前侧罩30,并且能够将所述前侧罩30和后侧罩40经由推压凸台42、43接合。
由此,例如,当然能够将施加于所述前侧罩30的外力经由所述前后位置调整装置400及头枕支柱10等而传递至座椅框架侧,能够将施加于所述后侧罩40外力首先经由推压凸台42、43向前侧罩30传递后向座椅框架侧传递,所以能够将施加于所述内罩20的来自多方向的外力可靠地传递至座椅框架侧。此外,能够在对置的前侧罩30的内壁面31和后侧罩40的内壁面41之间夹设推压凸台42、43,所以能够确保对于施加于所述内罩20的外力的充分的强度。
另外,收纳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罩20中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不限定于上述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400。
<第5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
作为不仅是基于头枕支柱的头枕的高度调整、也能够调整前后方向的位置的技术,公知例如日本特开2000-225036号公报(以下称为现有技术1)、日本特开2000-342379号公报(以下称为现有技术2)等所述的技术。在现有技术1中,对于作为较大的部件的棘轮部件,形成用于调整头枕框架的角度的棘轮齿,进而,令该棘轮部件与头枕框架一体地动作。因此,头枕有时对应于棘轮部件的大小而在前后方向中变大。在现有技术2中,向左侧支架,相对于向上方形成的圆弧状棘轮,棘轮操作杆从上方卡合。进而,在壳体内部确保用于前后连杆的可动区域、设置用于令惯性配重动作的机构。因此,有时头枕的整体构成变大。因此,期望开发能够抑制头枕的大型化的的技术。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具有:承接乘员的头部的载荷并且相对于头枕支柱沿前后方向变位的变位体(头枕框架509);对所述变位体在前后方向的多个位置处进行锁定以及锁定解除的锁定机构。此外,所述锁定机构具有:与所述变位体一体地沿前后方向变位的卡合部(卡合部540);在所述卡合部的轨道上设置多个并且在锁定时与所述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多个卡合齿536…以及多个凹槽537…)。而且,所述卡合部构成为相对于所述被卡合部从横侧卡合。
以下,更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中符号1表示构成头枕的头枕支柱。该头枕支柱501如图22~图24所示,具有左右地离开的一对的支柱501a、501a、和架设在这些一对的支柱501a、501a的上端部间的横轴部501b。
这些一对的支柱501a、501a和横轴部501b一体地形成,位于这些一对的支柱501a、501a和横轴部501b的中间的部位呈弯曲形状。
此外,所述一对的支柱501a、501a和横轴部501b中,至少横轴部501b截面正圆状地形成。
此外,在横轴部501b上,如图28、图29所示,支承锁定支架504。该锁定支架504是用于构成所述锁定机构的部件,以基端部向上方突出并且向前方倾斜的方式固定于横轴部501b。
该锁定支架504是在左右方向中厚度薄且沿上下方向长尺寸的金属制的板状体,在突端部505上形成棘轮部535。
此外,在基端部上形成拱型的轴承接面,从而把持所述横轴部501b,设置在该横轴部501b。此外,该基端部相对于横轴部501b利用焊接等而被牢固地接合固定。
进而,在锁定支架504上,如图22、图28、图38A~图38D等所示,在比所述棘轮部535靠头枕支柱501侧,形成有设定得比所述棘轮部535的前后方向长度短的长孔504a、504b。
一方的长孔504a配置在所述棘轮部535的下侧,另一方的长孔504b配置在形成于比一方的长孔504a靠头枕支柱501侧的引导凹部564的下侧。另外,在比另一方的长孔504b靠下侧,进而形成正圆状的孔504c。这些一方以及另一方的长孔504a、504b和孔504c左右地贯通所述锁定支架504而形成。
此外,这些一方以及另一方的长孔504a、504b和孔504c设定为越是设置于下方的孔前后方向中越短。即,前后方向长度最长的是一方的长孔504a,接着是另一方的长孔504b,接着是孔504c。
此外,在横轴部501b上固定用于安装多个施力部件503、503的安装部502、502。
多个施力部件503、503设置在头枕框架509和头枕支柱501的横轴部501b之间,对头枕框架509向将其向横轴部501b拉近的方向施力。另外,这些施力部件503为螺旋弹簧。
安装部502、502钩状地形成,能够钩挂作为螺旋弹簧的施力部件503、503的横轴部501b侧端部的下端部。在所述锁定支架504的左右两侧,从锁定支架504离开且距锁定支架504相等间隔地配置。与此相伴,所述施力部件503、503的横轴部501b侧端部也在横轴部501b的长度方向中相互离开地配置。
另外,安装部502、502利用焊接等被更牢固地接合固定于横轴部501b。此外,这些安装部502、502以斜上的朝向向后方突出。
进而,如图22~图27所示,构成头枕并且作为所述变位体的所述头枕框架509能够沿前后方向位置调整地安装在横轴部501b。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头枕框架509以所述头枕支柱501的横轴部501b的轴心作为转动中心而沿前后方向转动自如。
此外,该头枕框架509是承接乘员的头部的部件,形成为中空状。而且,头枕框架509与成为缓冲垫的氨基甲酸乙酯等的树脂一体化。
在内部收容能够使得头枕框架509相对于头枕支柱501移动的可动机构。即,头枕框架509罩住可动机构,减轻从外部向可动机构的载荷及冲击、防止作为缓冲垫的树脂浸入内部。
此外,头枕框架509具有正面部510、背面部519、装饰缘部件528、528、按钮532。
正面部510以及背面部519具有嵌合构造,构成为周缘部相互啮合,并且令沿正面部510的周缘部配置的多个钩挂爪部515…和沿背面部519的周缘部配置的多个钩挂凹部525…相互卡合。而且,通过令这些正面部510和背面部519嵌合组合而构成为在内部形成空洞。
另外,正面部510和背面部519具有嵌合构造,从而能够可靠地组合,但为了令组装时更容易嵌合,也可以在这些正面部510和背面部519之间设置定位机构。
所述正面部510是配置于座椅靠背的前后方向的前侧而直接承接乘员的头部的部分,如图22、图28~图32等所示,保持可动机构。
该正面部510具有前面壁部511、周壁512、膨出部513、513、底壁514、凸部516(凸部516A、516B、516C、516D)、把持部517、517等。此外,前面壁部511、周壁512、膨出部513、513、底壁514如图24等所示,位于比所述横轴部501b靠前方。
前面壁部511如图23所示,设置为占据正面部510的大部分,如图24所示,在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向前方弯曲。
沿该前面壁部511的周缘部一体地形成所述周壁512、膨出部513、513、底壁514。
周壁512沿前面壁部511以及膨出部513、513的周缘部设置,从这些前面壁部511以及膨出部513、513向后方伸出,从而形成用于令头枕框架为中空状的空间。
在该周壁512上向侧方突出地一体地形成用于安装图27所示的按钮532的按钮安装部512a。在按钮安装部512a的突出方向侧端面,形成有用于将按钮532的按钮保持部534嵌入按钮安装部512a的切去部512b。
进而,在该周壁512上在与所述按钮安装部512a相反侧的位置上形成有切去部512d。该切去部512d用于将后述的锁定部件538插入到头枕框架509内部侧。
膨出部513、513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设置为在正面部510下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左右外侧以及前方膨出。这些膨出部513、513中收容所述头枕支柱501的位于支柱501a、501a和横轴部501b的中间的部位。
底壁514沿所述前面壁部511以及膨出部513、513的下缘部且与所述周壁512连续地设置,形成正面部510的底面。
在该底壁514上,形成用于嵌入如图22所示的装饰缘部件528、528的切去部514a、514a。
凸部516指一体地形成于所述前面壁部511、并且从前面壁部511的背面侧向后方突出的多个凸形状部分。
作为多个凸形状部分,凸部516A、516A、凸部516B、516B、凸部516C、凸部516D设置于所述前面壁部511的背面侧。
凸部516A、516A如图22所示,指在所述前面壁部511的背面侧中在左右方向中隔开间隔、且沿上下方向配置的两根的凸形状部分。这些的两根的凸部516A、516A形成为大小大致相等。
这些凸部516A、516A与所述可动机构并列设置,一方的凸部516A的壁660和另一方的凸部516A的壁661相互对置。
此外,这些两根的凸部516A、516A由与这些凸部516A、516A交叉的连结部662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连结部662,两根的凸部516A、516A中比所述锁定支架504靠上方处连结,更详细而言,上端部彼此连结。
这些两根的凸部516A、516A和连结部662一体地形成,位于这些凸部516A、516A和连结部662的中间的部位呈弯曲形状。即,两根的凸部516A、516A和连结部662在从正面看正面部510的背面侧时大致倒U字状地形成。
此外,之后说明,这些凸部516A、516A如图30以及图31所示,具有与这些凸部516A、516A一体地形成并且向所述可动机构侧突出的突出部663a~663e。
凸部516B、516B如图22以及图32所示,在比所述两根的凸部516A、516A靠左右的外侧离开地配置。在这些凸部516B、516B的突端部上分别形成有沿左右方向贯通的孔部665、665。在这些孔部665、665中插通后述的引导部件565。
凸部516C、516D在所述两根的凸部516A、516A的对置的壁660和壁661之间沿左右方向并列设置。此外,在凸部516C和凸部516D之间设置所述锁定支架504。在这些凸部516C、516D上分别形成用于令锁定部件538的卡合部540插通的卡合部用长孔562。这些卡合部用长孔562、562设置在所述锁定支架504的棘轮部535的左右两侧。
另外,这些凸部516C、516D的基端部侧相互连结并且与所述前面壁部511和两根的凸部516A、516A也连结。如图22所示,凸部516C配置在一方的凸部516A侧,凸部516D配置在另一方的凸部516A侧。此外,凸部516D的突端部侧从所述凸部516C的突端部,从所述另一方的凸部516A的壁661离开地配置。
所述凸部516A、516A以及连结部662、凸部516B、516B、凸部516C、凸部516D在正面部510的制造阶段中与前面壁部511一体地成形,与此相伴,在该各凸部以及连结部662所处的部位的前面壁部511的正面侧,如图23所示,为分别形成有凹部的状态。
把持部517、517如图22以及图24所示,用于把持所述横轴部501b,设置于正面部510的下端部。此外,通过在侧视中形成为拱型,为向下方开放的状态,由该拱型部分把持所述横轴部501b。通过这样地由把持部517、517把持横轴部501b,能够令所述头枕框架509相对于所述横轴部501b在前后方向中转动自如。
此外,这些把持部517、517与所述两根的凸部516A、516A连结。即,为在凸部516A的下方配置把持部517、这些凸部516A和把持部517一体地形成的状态。
把持部517、517如图24所示,向比所述横轴部501b靠下方伸出。由此,与例如把持部517、517没有向下方伸出时相比,能够更可靠地把持横轴部501b,所以优选。
进而,在把持部517、517上分别设置从这些把持部517、517的左右外侧面向外侧形成台阶的台阶部517a、517a。由此能够将把持部517、517在横方向中加粗,能够更可靠地把持横轴部501b,所以优选。
此外,与所述凸部516A、516A一体地形成的把持部517、517如图22以及图32所示,具有与这些把持部517、517一体地形成、并且作为所述可动机构的向横轴部501b侧突出的所述突出部663d、663e。
这些突出部663d、663e为看上去为凹状地形成的形态,但为从把持部517、517的背面部519侧面向所述横轴部501b侧且向把持部517、517的内方突出的形态。形成有突出部663d、663e的部分为刚性高的部分,所以能够可靠地支承所述横轴部501b,能够可靠地限制横轴部501b的变位。
进而,把持部517、517配置在比安装于所述横轴部501b的安装部502、502更靠横轴部501b中央侧。此外,把持部517、517的外侧端部配置为接近安装部502、502。即,实现连接头枕框架509和横轴部501b的作用的把持部517、517设置在安装部502、502间,所以能够利用这些安装部502、502限制头枕框架509自身的左右位置。
此外,不限定于这样地在安装部502、502间设置把持部517、517的情况,即便相反地在把持部517、517间设置安装部502、502,也能够利用这些安装部502、502限制头枕框架509的左右位置。
此外,一方的把持部517和另一方的把持部517之间为向下方开放的下部开放部518。
该下部开放部518在头枕组装时、在将正面部510向固定有锁定支架504的状态的头枕支柱501安装时,作为插入所述锁定支架504的插入口起作用。
所述背面部519配置于座椅靠背的前后方向的后侧,覆盖由正面部510保持的可动机构。
该背面部519具有后面壁部520、周壁521、膨出部523、523、底壁524等。
后面壁部520如图25以及图26所示,以占据背面部519的大部分的方式设置,以沿所述正面部510的凸部516A、516A的方式前倾。
沿该后面壁部520的周缘部一体地形成所述周壁521、膨出部523、523、底壁524。
此外,在后面壁部520的正面侧的下部中央设置向前方突出的突出支承部520a。该突出支承部520a被插入到所述横轴部501b的中央部、比该横轴部501b位于下方的正面部510的底壁514之间。由此,为与所述把持部517、517上下地相互不同地夹入横轴部501b的位置关系,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头枕框架509从头枕支柱501脱落。
此外,在后面壁部520中,如图26所示,设置从该后面壁部的外侧面向后方突出的后方突出部526。该后方突出部526设置于头枕框架509的左右方向中央。由此,与例如后方突出部526比头枕框架509的左右方向中央向左侧或者右侧错开地配置时相比,左右的平衡良好,头枕框架509的刚性方面也有利。
在该后方突出部526的头枕框架509内部侧,如图25所示,形成凹部526a,该凹部526a是所述可动机构中向该后面壁部520侧变位的部分进入的空间。
进而,在后面壁部520上,如图26所示,设置所述后方突出部526之外的、所述安装部502、502用的后方突出部527、527。
在这些后方突出部527、527的头枕框架509内部侧,如图25所示,分别形成凹部527a、527a,在这些凹部527a、527a中收容安装部502、502。
周壁521沿后面壁部520以及膨出部523、523的周缘部设置,通过从这些后面壁部520以及膨出部523、523向前方伸出而形成用于令头枕框架为中空状的空间。
在该周壁521上向侧方突出地一体地形成用于安装图27所示那样的按钮532的按钮安装部521a。在按钮安装部521a的突出方向侧端面上,形成用于将按钮532的按钮保持部534嵌入按钮安装部521a的切去部521b。
此外,在该周壁521上,在与按钮安装部521a相反的位置处,一体地形成与图36以及图37A、图37B所示的另一端部卡合部件543抵接而限制另一端部卡合部件543的向外侧的移动、并且封闭所述切去部512d的抵接部522。
膨出部523、523如图25以及图26所示,在背面部519下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左右外侧以及后方膨出地设置。在这些膨出部523、523中,收容所述头枕支柱501的位于支柱501a、501a和横轴部501b的中间的部位。
底壁524沿所述后面壁部520以及膨出部523、523的下缘部、且与所述周壁521连续地设置,形成背面部519的底面。
在该底壁524上,形成用于嵌入图22所示的装饰缘部件528、528的切去部524a、524a。
所述装饰缘部件528、528如图22~图26所示,在相互嵌合的所述正面部510和背面部519的底壁514、524上,与所述头枕支柱501的一对的支柱501a、501a的位置对应地设置。
形成于所述底壁514的切去部514a、514a和形成于所述底壁524的切去部524a、524a为,通过组合正面部510和背面部519而能够在底壁514、524上形成两个长孔状的开口部。
而且,在这两个长孔状的开口部分别安装装饰缘部件528、528,能够装饰长孔状的开口部的缘部。
装饰缘部件528具备供所述支柱501a插通的间隙529、周壁部530、凸缘部531。
间隙529形成为沿前后方向长的长孔状。利用该间隙529,能够防止伴随着头枕框架509的向前后方向的转动而移动的装饰缘部件528与支柱501a接触,所以能够令头枕沿前后方向顺畅地转动。
周壁部530是配置于所述间隙529的周缘并且形成间隙529的部件,插入并嵌合在形成于所述底壁514、524的长孔状的开口部中。
凸缘部531一体地形成于所述周壁部530的下端部,与所述底壁514、524的下表面抵接。
即,该凸缘部531形成为比在所述底壁514、524上形成的长孔状的开口部大径,能够防止装饰缘部件528从长孔状的开口部没入头枕框架509内部。
所述按钮532如图22~图27所示,设置于相互嵌合的所述正面部510和背面部519的周壁512、521的按钮安装部512a、521a。
形成于所述按钮安装部512a的切去部512b和形成于所述按钮安装部521a的切去部521b通过组合正面部510和背面部519而能够在按钮安装部512a、521a的突出方向侧端面形成长孔状的开口部。
而且,在该长孔状的开口部中安装按钮532,能够利用该按钮532操作所述可动机构。所述按钮532包括按钮本体533和所述按钮保持部534。
按钮保持部534具有供按钮本体533插入的筒状部534a。
在该筒状部534a的头枕框架509外部侧端部周缘处设置有形成为比所述长孔状的开口部大径的凸缘部534b。进而,在筒状部534a的头枕框架509内部侧端部,设置有与形成于按钮安装部512a、521a的内周部的钩挂肋512c、521c卡止的卡止部534c。
按钮本体533上安装有后述的锁定部件538的被保持部539的按钮532侧端部,被插入所述按钮保持部534的筒状部534a,沿该筒状部534a进退自如。
此外,该按钮本体533具有钩挂于所述筒状部534a的内部侧端部的止动件板部533a。由此,按钮本体533中露出于外侧的端面构成为不比按钮保持部534的凸缘部534b向外侧突出。
接着,说明令头枕框架509相对于头枕支柱501能够移动的可动机构。
可动机构如图28所示,具有:将所述头枕框架509相对于所述锁定支架504在前后方向中在多个位置处进行锁定的所述锁定机构;引导所述头枕框架509的向前后方向的移动的引导机构。另外,头枕框架509的向前后方向的移动指如上所述地在前后方向中转动,能够利用锁定机构在转动方向中在多个位置处锁定头枕框架509。
锁定机构具有:所述棘轮部535;锁定部件538;对该锁定部件538向所述棘轮部535施力、并且向该棘轮部535的凹槽537的底部537a施力的施力机构。另外,该锁定机构不仅具有在既定的位置锁定头枕框架509的功能,还兼具解除锁定的功能。
引导机构具有引导凹部564和引导部件565。
此外,所述头枕支柱501及锁定支架504、头枕框架509上具备用于令这些锁定机构以及引导机构动作所必要的、或者用于令这些锁定机构以及引导机构的动作更良好地进行所需要的构成。
棘轮部535如图28、图39等所示,形成于所述锁定支架504的突端部505,具有沿所述头枕框架509的移动方向交互地配置的作为所述被卡合部的多个卡合齿536…以及多个凹槽537…。
这些多个卡合齿536…向前方倾斜,锁定部件538插入多个凹槽537…。即,锁定部件538构成为被插入凹槽537而钩挂于卡合齿536。即,棘轮部535具有允许所述头枕框架509的向前方的移动并限制向后方的移动的棘轮构造。
另外,所述凹槽537也形成为沿所述卡合齿536的倾斜延伸,凹槽537的延伸方向的最深部为底部537a。锁定部件538较深地插入直到到达该凹槽537的底部537a。
此外,所述锁定支架504如图39所示,具有连结部506,其比所述棘轮部535在锁定支架504的突出方向尖端侧从棘轮部535离开地配置、并且连结锁定支架504的突端部505的前端和后端。
该连结部506一体地形成于锁定支架504的突端部505且具有设置于锁定支架504的突端部505的前端侧的前端部507、和设置于突端部505的后端侧的后端部508。
而且,连结部506被这些前端部507以及后端部508支承从而能够从棘轮部535离开地配置。即,该连结部506在所述棘轮部535的上方拱状地设置。
此外,所述多个卡合齿536…中,位于最后端的卡合齿536的后端面536a和连结部506的后端部508的棘轮部侧面508a相互对置,该连结部506的棘轮部侧面508a沿所述卡合齿536的后端面536a设置。
此外,连结部506的后端部508如图25、图26、图38D所示,设定为在所述头枕框架509的正面部510最前倾时与该头枕框架509的背面部519最接近,连结部506的后端部508的棘轮部535侧面与向前方倾斜的多个卡合齿536…对应而向前方倾斜。
进而,连结部506的后端部508为,不仅棘轮部535侧面,背面部519侧面也向前方倾斜,所以后端部508自身前倾。因而,锁定支架504的突端部505的后端为角被削除的状态。即,能够防止设定为最接近头枕框架509的背面部519的连结部506的后端部508在头枕框架509的最前倾时向该头枕框架509的背面侧较大地突出,所以能够抑制头枕在前后方向中大型化,能够有利于头枕的紧凑化。
此外,在与这样的连结部506的后端部508对置的位置设置所述背面部519的后方突出部526。而且,连结部506的后端部508和锁定支架504的后端侧进入并收容于该后方突出部526的凹部526a。
锁定部件538如图28、图32、图34等所示,包括:保持于所述头枕框架509并且沿左右方向配置的被保持部539;与该被保持部539平行地配置并且伴随着所述头枕框架509的移动而与所述多个卡合齿536…以及连结部506的后端部508啮合的所述卡合部540;连结这些被保持部539和卡合部540的中间部54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被保持部539、卡合部540、中间部541一体地形成,构成为大致J字型。即,锁定部件538通过将一根金属棒弯曲加工而形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中间部541,但只要至少具有被保持部539和卡合部540即可。
此外,被保持部539以及卡合部540的尖端部锥状地形成。
此外,所述被保持部539为具有从所述按钮532附近到另一方的凸部516A附近的长度的长尺寸部分,所述卡合部540为具有从所述另一方的凸部516A附近到凸部516C附近的长度的短尺寸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锁定部件538为大致J字型,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图29所示的锁定部件538A。
该锁定部件538A时,卡合部540向棘轮部535的插入方向与本实施方式的锁定部件538不同。
即,该锁定部件538A构成为能够通过将卡合部540从棘轮部535拔出而解除头枕框架509的锁定。根据这样地将卡合部540向拔出方向操作的锁定部件538A,能够提高操作的可靠性。
此外,被保持部539设定为,按钮532侧端部被安装于所述按钮本体533,与按钮本体533沿所述按钮保持部534的筒状部534a进退而对应,能够一边由所述头枕框架509保持一边沿左右方向、即自身的长度方向移动。
与此相伴,卡合部540也能够沿左右方向、即自身的长度方向移动。通过令这样地可移动地设定的卡合部540向所述棘轮部535侧移动而与所述卡合齿536以及连结部506的后端部508啮合,能够将所述头枕框架509相对于所述锁定支架504在前后方向中在多个位置处锁定。
此外,通过令卡合部540向与所述棘轮部535相反侧移动而为不与所述卡合齿536以及连结部506的后端部508啮合的状态,能够解除所述头枕框架509的锁定。
另外,卡合部540与被保持部539一起沿左右方向配置,向所述棘轮部535侧移动而与卡合齿536以及连结部506的后端部508啮合。因而,该卡合部540不仅插入棘轮部535内,还被所述连结部506包围周围。由此,插入到棘轮部535的锁定部件538能够借助连结部506限制上方的位置、前方以及后方的位置。
在所述头枕框架509的凸部516A、516A上,如图22、图30、图32以及图33所示,分别形成用于插通所述被保持部539的被保持部用长孔563。这些被保持部用长孔563形成在被所述被保持部539左右地贯通包含所述壁660的一方的凸部516A的位置、和左右地贯通包含所述壁661的另一方的凸部516A的位置。
另外,如图39所示,该被保持部用长孔563的长边方向的朝向和所述多个凹槽537…的深度方向的朝向设定为大致一致。这是为了吸收在工厂等大量地制作的锁定部件538的被保持部539和卡合部540的公差。
即,有时被保持部539和卡合部540经由中间部541八字型地扩开、倒八字型地缩窄,其位置关系存在不均匀,但通过令被保持部用长孔563的长边方向的朝向和所述多个凹槽537…的深度方向的朝向大致一致,能够吸收这样的不均。
此外,被保持部539如图22所示,被插通在形成于所述凸部516A、516A的各被保持部用长孔563中,从而由这些凸部516A、516A两端保持。特别地,在这些凸部516A、516A的一方的壁660和另一方的壁661之间被两端保持,所以能够可靠地保持被保持部539中最承受载荷的部分,优选。
进而,所述一方的凸部516A如图23以及图30所示,具有与该凸部516A一体地形成并且向作为所述可动机构的被保持部539侧突出的所述突出部663a。
该突出部663a如图22所示,在头枕框架509的制造阶段中,与凸部516A一体成形,与此相伴,为在该突出部663a所处的部位的凸部516A的背面部519侧面处形成凹部的状态。而且,如图23所示,与凸部516A对应,向形成于前面壁部511的正面侧的凹部侧突出。
此外,在突出部663a上形成有用于令被保持部539插通的孔,该孔与所述被保持部用长孔563大致相等形状地设定并且连续地设置。这样地形成有突出部663a的部分为高刚性的部分,所以能够可靠地支承所述被保持部539。
卡合部540设置为左右地贯通另一方的凸部516A。在该另一方的凸部516A的壁661上形成有卡合部用长孔562。此外,如上所述地,在所述凸部516C、516D上也分别形成卡合部用长孔562,这些三个的卡合部用长孔562为沿左右方向并列地配置的状态。此外,如上所述地凸部516D的突端部侧从所述凸部516C的突端部、从所述另一方的凸部516A的壁661离开地配置,所以三个的卡合部用长孔562也为分别离开地配置的状态。
另外,形成于所述另一方的凸部516A的卡合部用长孔562贯通壁661,形成于所述凸部516D的卡合部用长孔562沿左右方向贯通凸部516D。形成于所述凸部516C的卡合部用长孔562如图30所示,设定为没有贯通凸部516C。
此外,分别形成于这些凸部516C、516D的卡合部用长孔562与所述棘轮部535对置。此外,形成于凸部516A的壁661的卡合部用长孔562也与分别形成于所述凸部516C、516D的卡合部用长孔562并列地配置,所以为经由凸部516D与所述棘轮部535对置的状态。
进而,卡合部用长孔562收纳在不越过所述正面部510和背面部519的对合面、即所述凸部516A、516A的背面部519侧面的范围。即,卡合部用长孔562设置在从所述正面部510的前面壁部511到所述凸部516A、516A的背面部519侧面之间。
由此,锁定部件538的卡合部540也设置在与卡合部用长孔562同样的范围内,卡合部540的动作范围也能够收纳在同样的范围内,所以能够实现头枕框架509的前后方向的紧凑化。
卡合部用长孔562如图33以及图39所示地弯曲。该卡合部用长孔562弯曲的方向设定为与以所述被保持部539为轴而令卡合部540旋转的方向相等。即,以沿旋转的卡合部540的轨道的方式弯曲。通过这样地卡合部用长孔562弯曲地形成,能够允许卡合部540伴随着所述头枕框架509的移动而越过卡合齿536时的动作。
此外,卡合部540设定为,被施力机构向该卡合部用长孔562的延伸方向下方推压的状态是通常的状态,卡合部540越过卡合齿536时向卡合部用长孔562的延伸方向上方抬起。因而,卡合部用长孔562的延伸方向设定为与相对于所述通常的状态由施力机构对卡合部540施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
此外,插通在这样的卡合部用长孔562中的卡合部540如图39所示,通过与所述凹槽537…和卡合部用长孔562的双方相接,被固定于所述凹槽537…。进而,所述凹槽537…和卡合部用长孔562配置为在侧视中交叉。
即,头枕框架509自身为总是被设置在与所述横轴部501b之间的所述多个施力部件503、503向横轴部501b侧拉近的状态。因而,锁定部件538的被保持部539也总是为被向横轴部501b侧拉近的状态。
进而,卡合部540和被保持部539经由中间部541而连结,所以卡合部540也被向横轴部501b侧拉近,但该卡合部540总是被所述施力机构向卡合部用长孔562的延伸方向下方推压。即,包含卡合部用长孔562的头枕框架509被向横轴部501b侧施力,卡合部用长孔562的延伸方向下方的缘部牢固地与所述卡合部540的前方侧抵接。与此相伴,卡合部540与卡合齿536以及连结部506的后端部508的棘轮部侧面508a牢固地抵接,与这些卡合齿536以及连结部506的后端部508的棘轮部侧面508a啮合。进而,卡合部540借助施力机构与凹槽537的底部537a抵接。
这样地,卡合部540与相互交叉的凹槽537…和卡合部用长孔562的双方相接。此时,卡合部540位于所述凹槽537的底部537a。进而,卡合部540的中心轴540a如图39所示,在侧视中,位于比虚拟线V1靠凹槽537的底部537a侧,所述虚拟线V1是连结所述卡合部540与凹槽537相接的部位P1和所述卡合部540与卡合部用长孔562相接的部位P2的线。
进而,该卡合部540的中心轴540a设定为,即便是令头枕框架509移动而令卡合部540与多个卡合齿536…的某个卡合时,也收纳在将这些部位P1、P2和所述卡合部540与凹槽537的底部537a相接的部位P3相互连结的三角形状的虚拟线V2的范围内。另外,在图39中虚拟线V2包含虚拟线V1。
施力机构如图22、图24、图32~图37A、图37B所示,具有施力部件542、连结部件553、另一端部卡合部件543、和旋转限制部549等。
施力部件542能够对所述锁定部件538施加向卡合齿536方向作用的作用力、和旋转方向的作用力。另外,该施力部件542为扭转螺旋弹簧,其具有推回由于所述按钮532的操作而沿被保持部539的长度方向移动的锁定部件538的压缩弹簧的功能、和以所述被保持部539为轴而令卡合部540旋转而将其向凹槽537的底部537a推压的扭转弹簧的功能。即,该施力部件542能够以一个部件具有两个功能。
此外,该施力部件542的一端部542a以及另一端部542b形成为,相对于金属线被卷绕为圆状的部分,向内侧直线状地突出。即,该施力部件542的一端部542a以及另一端部542b如图35以及图36所示,在端面视中大致e字状地形成。
连结部件553如图32~图35所示,设置在所述锁定部件538和施力部件542之间,具有与所述锁定部件538卡合的第一卡合部554、和与所述施力部件542的一端部542a卡合的第二卡合部556。
所述第一卡合部554具有保持所述被保持部539以及卡合部540的连结部件553侧端部的保持部555。
该保持部555如图34所示,指所述被保持部539以及卡合部540的连结部件553侧端部和所述中间部541所插入的筒状部分。在该保持部555的内部,虽未图示,设置有抑制所述中间部541的脱落的爪部。
所述第二卡合部556如图35所示,具有收容所述施力部件542的一端部542a侧的凹部557、和与施力部件542的一端部542a卡止的卡止部558。
该凹部557包括与所述第一卡合部554的保持部555一体地形成的圆状的底壁部557a、和沿该底壁部557a的周缘部立设的周壁部557b。
此外,卡止部558包括设置于所述底壁部557a的半圆状的突起部559、和矩形状的突起部560。
在突起部559和突起部560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设定为与所述施力部件542的一端部542a的直径大致相等。此外,所述周壁部557b的内径设定为比所述施力部件542的一端部542a侧的外径稍大。因而,施力部件542的一端部542a卡合于所述突起部559和突起部560之间的间隙,并且该施力部件542的一端部542a侧的圆状部分由凹部557保持。
如图34以及图35所示,所述第一卡合部554为外形长圆状地形成,所述第二卡合部556为外形正圆状地形成。此外,该第二卡合部556的直径设定为比长圆状的第一卡合部554的短边方向长度长。因此,第二卡合部556为向第一卡合部554的短边方向的两侧突出的形状。
此外,所述第二卡合部556的直径设定为比锁定部件538的中间部541的长度短。进而,该第二卡合部556比所述被保持部539稍微向卡合部540侧接近地配置。由此,与第二卡合部556接近被保持部539侧地配置相比,容易传递基于所述施力部件542的向旋转方向的作用力,所以优选。
在所述另一方的凸部516A上,如图24、图33、图37A、图37B所示,形成连结部件插入部664。
该连结部件插入部664具有:供所述第一卡合部554插入的第一插入部664a;和供所述第二卡合部556插入的第二插入部664b。
第一插入部664a的相对于凸部516A的形成深度设定为与从所述另一方的凸部516A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减去壁661的厚度量的长度后的长度大致相等。
此外,第二插入部664b的相对于凸部516A的形成深度与所述连结部件553的形状对应,设定为与所述第二卡合部556的周壁部557b的高度大致相等。
此外,第一插入部664a的底壁是所述另一方的凸部516A的壁661,在该作为底壁的壁661上,如上所述地形成卡合部用长孔562和被保持部用长孔563。
此外,如上所述地所述锁定部件538的卡合部540借助所述施力部件542而以被保持部539为轴旋转。所述第一插入部664a以及第二插入部664b形成为随着朝向卡合部用长孔562而宽度变大,确保用于令卡合部540旋转的空间。
进而,该连结部件插入部664形成于所述另一方的凸部516A,所以如图23所示,向对应于该凸部516A而向形成在前面壁部511的正面侧的凹部侧突出。
另一端部卡合部件543如图22、图32、图37A、图37B所示,与所述第二卡合部556对置地配置且与施力部件542的另一端部542b卡合,具有固定板部544、凹部545、和卡止部546。
固定板部544如图32、图36、图37A、图37B所示,上端部以及下端部直线状地形成,前端部以及后端部曲线状地形成。在该固定板部544的头枕框架509内部侧设置所述凹部545。该凹部545设置在固定板部544的中央后部侧,配置为与插入到所述连结部件插入部664中的连结部件553的第二卡合部556对置。
此外,在该固定板部544的头枕框架509内部侧面上形成有肋544a、544b。这些肋544a、544b纵横地格子状地配置,能够提高固定板部544的刚性。
凹部545包括立设在作为底壁的固定板部544上的圆状的周壁部545a、和在该周壁部545a的内侧形成于所述固定板部544的开口部545b。
此外,卡止部546包括在周壁部545a的内侧设置于所述固定板部544的半圆状的突起部547、和矩形状的突起部548。
在突起部547和突起部548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设定为与所述施力部件542的另一端部542b的直径大致相等。进而,在半圆状的突起部547上具有向突起部548侧面突出的爪部547a。
此外,所述周壁部545a的内径设定为比所述施力部件542的另一端部542b侧的外径稍大。因而,施力部件542的另一端部542b卡合于所述突起部547和突起部548之间的间隙,并且该施力部件542的另一端部542b侧的圆状部分由凹部545保持。
另外,矩形状的突起部548配置在所述固定板部544的纵肋544a的延长线上,能够提高周围的刚性。
此外,半圆状的突起部547设定为不配置在纵肋544a的延长线上。即,在半圆状的突起部547上形成爪部547a,所以为了令施力部件542的另一端部542b卡合于突起部547、548间,该半圆状的突起部547需要稍微挠曲。因而,将该突起部547构成为不配置在纵肋544a的延长线上。
此外,所述开口部545b是令所述施力部件542的另一端部542b与突起部547、548间的间隙卡合时,用于从外侧确认该另一端部542b的卡合状态的部件。此外,若开口部545b设置在纵肋544a的延长线上则不易发挥基于纵肋544a的刚性提高的效果。因此,该开口部545b也构成为不配置在纵肋544a的延长线上。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施力部件542能够由所述第二卡合部556的凹部557承接一端部542a,能够由另一端部卡合部件543的凹部545承接另一端部542b。即,能够由所述凹部557、545的面承接施力部件的42的两端部,所以能够有效地传递施力部件542的作用力。
旋转限制部549如图37B所示,与所述另一端部卡合部件543抵接,限制向与基于所述施力部件542的向锁定部件538的旋转方向的作用力相反方向的另一端部卡合部件543的旋转。该旋转限制部549与形成于所述正面部510的周壁512的切去部512d的位置对应地设置。
而且,该旋转限制部549如图22、图32、图37A、图37B所示,具有:相对于所述另一端部卡合部件543的直线状的上端部从上方抵接的上端推压部550;相对于另一端部卡合部件543的直线状的下端部从下方抵接的下端推压部551;相对于另一端部卡合部件543的曲线状的前端部从前方抵接的前端推压部552;相对于另一端部卡合部件543的曲线状的后端部从后方抵接的后端推压部552a。这些各推压部550、551、552、552a为与所述另一端部卡合部件543的周围的形状对应的形状。
所述上端推压部550以及下端推压部551为矩形的板状体,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上端推压部550以及下端推压部551与所述正面部510的前面壁部511、周壁512、另一方的凸部516A一体地形成。此外,下端推压部551与位于该下端推压部551的稍下方的凸部516B一体地形成。
此外,所述前端推压部552设置在所述上端推压部550和下端推压部551之间,与这些上端推压部550以及下端推压部551、前面壁部511、周壁512一体地形成。
此外,所述后端推压部552a如图25所示,一体地形成于所述背面部519的周壁521。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限制部549一体地形成于正面部510及背面部519,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对置于所述连结部件插入部664地配置且与所述正面部510、背面部519为分体的部件。
引导机构的引导凹部564如图28所示,在所述锁定支架504的侧面沿所述头枕框架509的移动方向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引导凹部564沿左右的厚度方向贯通所述锁定支架504地形成,从而与所述棘轮部535设置在垂直于水平面的同一平面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贯通锁定支架504的引导凹部564,但也可以为不贯通锁定支架504的引导凹部。
此时,没有贯通锁定支架504的引导凹部为,一部分与所述棘轮部535设置在垂直于水平面的同一平面上。
此外,无论令引导凹部564贯通锁定支架504还是不贯通锁定支架504,该引导凹部564都比所述棘轮部535设置在锁定支架504的基端部侧。
引导机构的引导部件565为金属制的轴部件,如图22、图28、图31、图38A~图38D等所示,保持于所述头枕框架509并且与引导凹部564卡合,随着所述头枕框架509的移动而沿引导凹部564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引导凹部564贯通锁定支架504地形成,所以插通在该引导凹部564中。
另外,由于该引导部件565为金属制,所以不易受热等的影响。
此外,该引导部件565沿向所述引导凹部564插通的方向长尺寸地形成,该引导部件565中夹着形成有所述引导凹部564的锁定支架504而位于两侧的部分由所述头枕框架509保持。
即,在所述头枕框架509的凸部516A、516A上分别形成供引导部件565插通的孔部566…。这些孔部566…分别形成在被所述引导部件565左右地贯通包含所述壁660的一方的凸部516A的位置、和左右地贯通包含所述壁661的另一方的凸部516A的位置。
此外,引导部件565如图22以及图31所示,通过插通在形成于所述凸部516A、516A的各孔部566…中,被这些凸部516A、516A两端保持。特别地,在这些凸部516A、516A的一方的壁660和另一方的壁661之间由于被两端保持而能够可靠地保持引导部件565中最承受载荷的部分的一个而优选。
进而,所述一方的凸部516A以及另一方的凸部516A如图23以及图31所示,具有与这些凸部516A、516A一体地形成并且向作为所述可动机构的引导部件565侧突出的所述突出部663b、663c。
这些突出部663b、663c如图22所示,在头枕框架509的制造阶段与凸部516A、516A一体地成形,与此相伴,为在该突出部663b、663c所处的部位的凸部516A、516A的背面部519侧面形成凹部的状态。而且,如图23所示,向对应于凸部516A、516A而形成于前面壁部511的正面侧的凹部侧突出。
此外,在突出部663b、663c上形成有用于令引导部件565插通的孔,该孔设定为与所述孔部566…大致相等的形状并且连续地设置。这样地形成有突出部663b、663c的部分为高刚性的部分,所以能够可靠地支承所述引导部件565。
此外,引导部件565的两端部如图22以及图31所示,分别被比该引导部件565所贯通的所述凸部516A、516A向左右的外侧离开地配置的另外的凸部516B、516B保持。即,这些另外的凸部516B、516B上分别如上所述地形成有引导部件565用的孔部665、665,引导部件565的两端部插通在这些孔部665、665中。
另外,引导部件565的两端部为锥形状,变得容易向各孔部566、665中插通。
引导部件565仅插通于各孔部566、665,所以头枕框架509具有限制该引导部件565的向轴方向的移动的移动限制机构。该移动限制机构是所述背面部519的周壁521自身,在组合正面部510和背面部519时所述凸部516B、516B的外侧与背面部519的周壁521接近地设置。
即,利用位于所述凸部516B、516B的外侧的背面部519的周壁521,能够限制所述引导部件565的向轴方向的移动。
进而,在该引导部件565中隔着该引导部件565所贯通的凸部516A、516A而位于左右的外侧的部分、与所述头枕支柱501的横轴部501b之间,分别设置对所述引导部件565向将其向横轴部501b拉近的方向施力的所述施力部件503、503。即,如上所述,施力部件503、503的横轴部501b侧端部钩挂于所述安装部502、502。因而,这些施力部件503、503的头枕框架509侧端部钩挂于引导部件565。
引导部件565利用这样地从所述凸部516A、516A离开地配置的凸形状及加强筋等而保持两端部,从而能够钩挂施力部件503、503的头枕框架509侧端部,所以优选。即,引导部件565中,施力部件503、503钩挂的部位为被凸部516A和凸部516B两端保持的状态,所以不仅施力部件503、503容易钩挂,而且能够可靠地保持施力部件503、503。
另外,所述引导凹部564沿着所述头枕框架509的移动方向长尺寸地形成。该引导凹部564的短边方向的长度设定为比引导部件565的直径稍大的程度。由此,能够防止引导部件565在沿所述引导凹部564移动时在该引导凹部564的延伸方向以外的方向中较大地动作。
由此,能够稳定地进行基于该引导部件565的头枕框架509的引导。
接着,说明头枕的组装方法。另外,构成头枕框架509及可动机构的各部、各组件被预先加工成形。
首先,在头枕支柱501的横轴部501b上固定安装部502、502、锁定支架504。然后,向正面部510的下部开放部518插入锁定支架504,将该正面部510安装于横轴部501b。此时,利用把持部517、517把持横轴部501b。
接着,将引导部件565从一方的凸部516B的孔部665插入,令其插通在凸部516A、516A的孔部566…和形成于锁定支架504的引导凹部564中,进而令其插通到另一方的凸部516B的孔部665中。然后,将施力部件503、503安装在引导部件565和安装部502、502之间。
接着,将安装了连结部件553的锁定部件538从切去部512d向连结部件插入部664插入,令卡合部540插通在露出于第一插入部664a的底壁的卡合部用长孔562中,令被保持部539插通于被保持部用长孔563。
卡合部540也插通于棘轮部535。此外,被保持部539也插通在形成于凸部516A、516A的各被保持部用长孔563…中,直到尖端部到达按钮安装部512a而可靠地插入。此时,连结部件553如图24所示,为收容于连结部件插入部664的状态。
此外,在按钮安装部512a中收容按钮保持部534以及按钮本体533,被保持部539的尖端部被插入时,该尖端部被安装于按钮本体533。
接着,令施力部件542的一端部542a与连结部件553的第二卡合部556卡合,并且令施力部件542的另一端部542b与另一端部卡合部件543卡合。而且,如图37A所示,一边压缩与另一端部卡合部件543卡合的施力部件542,一边令其向能够对锁定部件538向所述凹槽537的底部537a施力的方向旋转,向旋转限制部549安装该另一端部卡合部件543。
接着,将装饰缘部件528、528安装在形成于正面部510的底壁514的切去部514a、514a。此后,将背面部519嵌合组装于正面部510。通过这样地令背面部519与正面部510嵌合,按钮532被安装于正面部510以及背面部519的按钮安装部512a、521a,装饰缘部件528、528被安装于正面部510以及背面部519的底壁514、524。
进而,引导部件565借助背面部519的周壁521限制向轴方向的移动,另一端部卡合部件543与抵接部522抵接,被该抵接部522支承。此外,突出支承部520a被插入所述横轴部501b的中央部、和位于比该横轴部501b靠下方的正面部510的底壁514之间。
如上所述,能够组装头枕。
接着,说明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头枕的动作。
头枕的动作如图38A~图38D所示,是基于相对于所述头枕支柱501的横轴部501b沿前后方向转动自如地安装的头枕框架509的向前后方向的转动的动作。
此外,头枕框架509被所述施力部件503、503向将其向横轴部501b侧拉近的方向施力。因而,如图38A所示,头枕框架509被向后方拉近并且所述锁定部件538的卡合部540插入棘轮部535的凹槽537中位于最后方的凹槽537,与连结部506的后端部508啮合,该状态为头枕框架509的通常位置。
首先,在从通常位置令头枕框架509向前方移动时,相对于头枕框架509向令该头枕框架509向前方倾斜的方向施加力。
由此,卡合部540如图38B所示,在插入于棘轮部535的状态下从最后方的凹槽537的底部537a离开,沿最后方的卡合齿536的后端面536a向上方滑动。
此时,卡合部540克服所述施力部件542的旋转方向的作用力,向卡合部用长孔562的延伸方向的上方移动。即,为向卡合部540施加更强的作用力的状态。
卡合部540沿最后方的卡合齿536的后端面536a向上方滑动,并且向卡合部用长孔562的延伸方向的上方移动,到达最后方的卡合齿536的上端部。
而且,卡合部540越过最后方的卡合齿536的上端部时,该卡合部540借助所述施力部件542的作用力向从后方第二个的凹槽537的底部537a自动地移动,如图38C所示,嵌入该第二个的凹槽537的底部537a并且与最后方的卡合齿536啮合。
此外,移动到卡合部用长孔562的延伸方向的上方的卡合部540在越过了最后方的卡合齿536的上端部时,向卡合部用长孔562的延伸方向的下方移动。
即,卡合部540在嵌于第二个的凹槽537的底部537a、与最后方的卡合齿536啮合的同时,进行向卡合部用长孔562的延伸方向的下方移动动作。
如上所述,能够阶段地令头枕框架509向前方移动。能够对头枕框架509相对于所述锁定支架504沿前后方向在多个位置处进行锁定。
如图38D所示,卡合部540被插入最前方的凹槽537,与最前方的卡合齿536啮合的状态是头枕框架509的向前后方向的移动的最前位置。
这样地移动至最前位置的头枕框架509向通常位置返回时,推压所述按钮532而令被保持部539沿轴方向滑动。即,向令所述施力部件542压缩的方向令锁定部件538自身移动。
卡合部540与被保持部539的滑动连动而从棘轮部535脱离,尖端部在形成于所述凸部516D的卡合部用长孔562中移动。
此时,卡合部540为与棘轮部535的任意的卡合齿536、连结部506的后端部508都不啮合的状态,所以被施力部件503、503而后方施力的头枕框架509向最后部移动。
卡合部540为,头枕框架509向最后部返回后,利用施力部件542的作用力而再次被插入棘轮部535,如图38A所示,插入位于最后方的凹槽537,与连结部506的后端部508啮合。即,向通常位置返回。
此外,伴随着头枕框架509的动作,引导部件565也沿引导凹部564的延伸方向移动。
即,在头枕框架509的通常位置中,如图38A所示,引导部件565位于引导凹部564的延伸方向的后端。此外,在头枕框架509的最前位置中,如图38D所示,引导部件565位于引导凹部564的延伸方向的前端附近。
另外,如果要令头枕框架509向比最前位置还靠前方移动,则卡合部540从最前方的凹槽537的底部537a离开而沿连结部506的前端部507向上方滑动。此外,卡合部540向卡合部用长孔562的延伸方向的上方移动。
在该状态下,在要进一步令头枕框架509向前方移动时,在向卡合部540和卡合部用长孔562的延伸方向的上端之间施加强力之前,引导部件565与引导凹部564的延伸方向的前端抵接。由此,能够限制头枕框架509令其无法向前方移动,所以能够防止向卡合部540和卡合部用长孔562的延伸方向的上端之间施加强力。
如上所述,能够令头枕动作。
根据本实施方式,相对于支承于所述头枕支柱501的锁定支架504的多个卡合齿536…、所述锁定部件538沿左右方向配置而从横侧与多个卡合齿536…啮合。即,令不是沿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而是沿左右方向配置的锁定部件538与头枕框架509一起沿前后方向移动,所以能够令锁定部件538沿前后方向、上下方向移动的空间非常小。由此,能够抑制头枕在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中大型化,能够有利于头枕的紧凑化。
此外,在所述锁定支架504的突端部505设置连结部506,所以棘轮部535附近的刚性提高,能够抑制该棘轮部535附近的变形。由此,无需为了提高所述棘轮部535附近及锁定支架504的刚性而加厚锁定支架504的厚度、设置其他加强构造,所以能够抑制随着锁定支架504的大型化而头枕自身大型化。
因而,无需使用与头枕的大小对合的较大的部件、进行了孔及槽等的各种的加工的较多的部件,能够轻量且简易地构成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
此外,位于最后端的卡合齿536的后端面536a和所述连结部506的后端部508的棘轮部侧面508a相互对置,所述连结部506的棘轮部侧面508a沿卡合齿536的后端面536a设置,所以所述锁定部件538能够顺畅地通过这些卡合齿536和连结部506的后端部508之间,能够抑制锁定部件538的通过时噪音等的发生。
此外,所述多个卡合齿536…向前方倾斜,所述连结部506的后端部对应于多个卡合齿536…而向前方倾斜,所以所述锁定支架504的突端部505的后端为角被削除的状态。即,能够防止最接近所述头枕框架509的背面部519地设定的连结部506的后端部508在头枕框架509的最前倾时向该头枕框架509的背面侧较大地突出,所以能够抑制头枕在前后方向中大型化。由此,更能够有利于头枕的紧凑化。
此外,在设置于所述头枕框架509的背面部519的后方突出部526处形成凹部526a,所以能够令与该后方突出部526对置的连结部506的后端部508向头枕框架509接近配置。由此,头枕框架509的背面部519中,无需令后方突出部526以外的部分比后方突出部526突出,所以能够抑制头枕的大型化。由此,能够更有利于头枕的紧凑化。
此外,通过在锁定支架504上形成长孔504a,相应地能够有利于锁定支架504的轻量化,进而能够有利于头枕自身的轻量化。
进而,该长孔504a设定为比棘轮部535的前后方向长度短,所以与例如比棘轮部535的前后方向长度长时相比,能够抑制棘轮部535的刚性降低。
此外,在比所述棘轮部535更靠头枕支柱501侧形成长孔504a,所以能够期待基于该长孔504a的棘轮部535的载荷的吸收效果。
此外,所述锁定支架504以位于在所述横轴部501b的长度方向中相互离开地配置的多个施力部件503、503间的方式固定于横轴部501b,所以能够对头枕框架509以不产生扭转及倾斜等的方式平衡良好地施加作用力。由此,能够以良好地状态安装头枕框架509,所以能够实现头枕框架509的稳定的支承。
另外,在现有技术1中,利用张紧弹簧的弹簧压将头枕框架向后倾方向施力。但是,由于此时的弹簧压,对没有由铆钉的头部完全固定的棘轮部件的下部施加外力,有时在棘轮部件上发生倾斜。如果在棘轮部件上产生倾斜,则有时无法得到棘轮部件的卡合齿和卡止部件的爪部之间的良好的啮合状态。因此,期望开发出能够得到棘轮部的卡合齿和锁定部件的良好的啮合状态的技术。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的锁定机构如上所述地构成为具有:棘轮部535,形成于所述锁定支架504并且具有沿所述头枕框架509的移动方向交互地配置的多个卡合齿536…以及多个凹槽537…;锁定部件538,保持于所述头枕框架509并且沿左右方向配置,伴随着所述头枕框架509的移动而与所述多个卡合齿536…啮合;施力机构,对所述锁定部件538向所述棘轮部535施力、并且向所述凹槽537的底部537a施力。
根据这样地构成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所述锁定部件538伴随着所述头枕框架509的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而与多个卡合齿536…啮合,所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中在多个位置处阶段地调整头枕框架509。
此外,利用包含所述施力部件542的施力机构对锁定部件538向棘轮部535施力,所以能够将该锁定部件538的卡合部540插入棘轮部535。进而,利用施力机构将卡合部540向凹槽537的底部537a施力,所以能够将插入到棘轮部535的卡合部540向凹槽537的底部537a侧推压。即,能够随着头枕框架509的移动将啮合于多个卡合齿536…的卡合部540利用施力机构可靠地向多个凹槽537…的底部537a侧推压,能够得到棘轮部535的卡合齿536…和锁定部件538的卡合部540的良好的啮合状态。
此外,同样地,以得到棘轮部的卡合齿和锁定部件的良好的啮合状态为目的,本实施方式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的锁定机构如上所述地具有形成于所述头枕框架509中对置于所述棘轮部535的部位、且被所述卡合部540插通、允许在伴随着所述头枕框架509的移动而卡合部540越过卡合齿536时的动作的卡合部用长孔562,所述卡合部540通过与所述凹槽537和卡合部用长孔562的双方相接而固定于所述凹槽537。
根据这样地构成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借助卡合部用长孔562而允许所述锁定部件538的卡合部540越过卡合齿536时的动作,所以能够伴随着头枕框架509的移动令卡合部540可靠地与多个卡合齿536…啮合。由此,能够在前后方向中在多个位置处阶段地调整头枕框架509。
此外,由包含施力部件542的施力机构对卡合部540向棘轮部535施力,所以能够将该卡合部540插入形成在锁定支架504上的棘轮部535。进而,由于利用施力机构对卡合部540向凹槽537的底部537a施力,所以能够将插入到棘轮部535的卡合部540向凹槽537的底部537a侧推压。而且,卡合部540与凹槽537和卡合部用长孔562的双方相接,从而固定于凹槽537,所以不仅是单一地被向凹槽537的底部537a侧推压,为在多处被推压的状态。由此,提高卡合部540固定于凹槽537的强度,所以能够得到棘轮部的卡合齿和锁定部件的良好的啮合状态,在将头枕框架509沿前后方向以多个位置阶段地调整时,能够可靠地锁定该头枕框架509。
此外,在现有技术1中,棘轮部件具有沿左右的厚度方向贯通棘轮齿的引导孔、和从棘轮部件的卡止部件侧面向卡止部件侧突出的棘轮齿。构成为向引导孔插入固定于支承支架的铆钉,卡止部件与棘轮齿啮合。
在这样的构成的棘轮机构中,引导孔和棘轮齿左右地配置,没有设置在同一平面上,所以有时在宽度方向上大型化。进而,有时头枕自身大型化。因此,期望开发能够抑制头枕的大型化的技术。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如上所述地构成为,具有引导所述头枕框架509的向前后方向的移动的引导机构,该引导机构具有在所述锁定支架504的侧面沿所述头枕框架509的移动方向形成的引导凹部564;和保持于所述头枕框架509并且卡合于引导凹部564、伴随着所述头枕框架509的移动而沿引导凹部564移动的引导部件565,所述棘轮部535和所述引导凹部564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垂直于水平面的同一平面上。
根据这样地构成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所述引导部件565由头枕框架509保持,所以通过令其与形成于所述锁定支架504的侧面的引导凹部564卡合,该引导部件565伴随着头枕框架509的移动而沿引导凹部564移动。这样地引导部件565沿引导凹部564移动,所以头枕框架509的动作也被该引导部件565引导,能够顺畅地进行头枕框架509的动作。进而,所述棘轮部535和引导凹部564设置在垂直于水平面的同一平面上,所以能够防止棘轮构造的向宽度方向的大型化,进而能够抑制头枕自身的大型化。而且,这样地避免与棘轮部535卡合的锁定部件538和锁定支架504在头枕的宽度方向并列配置,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锁定部件538和引导部件565接触,能够确保头枕框架509的顺畅的动作。此外,与例如引导凹部564没有贯通锁定支架504时相比,设置于同一平面上的区域增加,所以能够稳定地支承来自棘轮部535的载荷。进而,对于引导凹部564,能够更可靠地插通引导部件565。由此,能够更顺畅地进行基于引导部件565的头枕框架509的引导,所以能够提高头枕框架509的动作的稳定性。此外,所述棘轮部535和引导凹部564设置在垂直于水平面的同一平面上,所以能够利用引导凹部564吸收棘轮部535的载荷,能够抑制棘轮部535的变形。
此外,作为采用具有棘轮构造的锁定机构而令棘轮部件的棘轮齿和棘爪的爪部啮合、借助锁定解除线缆操作棘爪而令爪部从棘轮齿脱离从而令头枕框架沿前后方向转动而能够进行位置调整的技术,公知例如日本特开2001-112573号公报(以下,现有技术3)等所述的技术。
在现有技术3中,上述棘轮构造那样的可动机构为收容在头枕框架内的状态。这样地在头枕框架内收容可动机构时,为了确保该可动机构的稳定的动作,期望提高可动机构的支承刚性。
与此相对,头枕具有:承接乘员的头部的中空状的头枕框架509;和收容于所述头枕框架509内并且能够令头枕框架509相对于头枕支柱501移动的可动机构(所述前后位置调整装置),所述头枕框架509构成为包含与所述可动机构并列设置、并且具有相互对置的一方以及另一方的壁660、661的凸部516A、516A,所述可动机构构成为在所述凸部516A、516A的一方的壁660和另一方的壁661之间被两端保持。
根据这样地构成的头枕,收容于所述头枕框架509内的包含锁定机构及引导机构的可动机构在所述凸部516A、516A的一方的壁660和另一方的壁661之间被两端保持,所以与以单侧保持方式被保持时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锁定部件538及引导部件565等的可动机构的支承刚性。由此,能够确保收容在头枕框架509内的可动机构的动作的稳定性,进而能够确保头枕框架509的动作的稳定性。
进而,中空状的头枕框架509构成为包含凸部516A、516A,所以能够利用这些凸部516A、516A提高头枕框架509自身的刚性。

Claims (14)

1.一种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变位体,承接乘员的头部的载荷,并且相对于头枕支柱沿前后方向变位;
锁定机构,对所述变位体在前后方向的多个位置处进行锁定以及锁定解除,
所述锁定机构具有:
卡合部,与所述变位体一体地沿前后方向变位;
被卡合部,在所述卡合部的轨道上设置多个,且在锁定时与所述卡合部卡合,
所述卡合部构成为相对于所述被卡合部从横侧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下部支架,固定于头枕支柱;
上部支架,固定于头枕的内罩而作为所述变位体;
一方以及另一方的连杆,分别枢结于这些下部支架和上部支架,并且令所述上部支架沿车辆用座椅的前后方向移动;
所述锁定机构,对所述上部支架在前后方向的多个位置处进行锁定以及锁定解除,
所述锁定机构具有:
所述多个被卡合部,在所述一方的连杆的与上部支架对置的侧壁上沿该一方的连杆的旋转方向并列设置;
贯通孔,在所述上部支架的与一方的连杆对置的侧壁中,在伴随着所述一方的连杆的旋转的多个被卡合部的旋转轨道上设置;
锁定部件,至少包含作为所述卡合部的锁定销部,所述锁定销部一边保持贯通于所述贯通孔的状态一边尖端部被向所述多个被卡合部插拔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部件包括:
所述锁定销部;
轴部,与所述锁定销部平行地配置、且插通在左右地贯通所述上部支架而形成的轴插通孔中;
连结部,连结这些锁定销部和轴部,并且伴随着所述锁定销部的插拔动作而与所述上部支架的侧壁抵接、离开,
在所述轴部上设置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对该轴部向令所述连结部与上部支架的侧壁抵接、且将所述锁定销部插入被卡合部的方向施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部支架的侧壁上,设置向外侧阶梯状地突出并且形成有所述贯通孔的阶梯状部,
所述轴部的、向与所述施力部件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行程设定为比直到所述锁定销部从贯通孔抽脱的行程短。
5.根据权利要求2~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销部具有:
本体轴部;
锥部,设置于所述本体轴部的尖端,并且朝向锁定销部的轴方向尖端缩径;
尖端轴部,设置于所述锥部的尖端,并且设定为比所述本体轴部小径,
所述被卡合部的孔壁包括:
承接所述锁定销部的锥部的锥承接面、和
承接所述尖端轴部的尖端承接面。
6.根据权利要求2~5的任一项所述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部支架和下部支架之间,设置有对所述上部支架向将该上部支架向下部支架侧拉近的方向施力的施力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3~6的任一项所述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销部、轴部、连结部一体地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包括:在两端部分别一体地设置所述锁定销部和轴部的弯曲部、和设置在这些弯曲部间的直线部,
在所述上部支架的阶梯状部上,设置有朝向外侧突出、且在所述锁定销部向被卡合部插入时与所述连结部的直线部至少在一点处抵接的凸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锁定支架,支承于头枕支柱;
作为所述变位体的头枕框架,能够沿前后方向位置调整地安装于所述头枕支柱,并且承接乘员的头部;
所述锁定机构,对所述头枕框架相对于所述锁定支架在前后方向中在多个位置处进行锁定以及锁定解除,
所述锁定机构具有:
棘轮部,形成于所述锁定支架的突端部,且具有沿所述头枕框架的移动方向交互地配置的作为所述被卡合部的多个卡合齿以及多个凹槽;
至少包含所述卡合部的锁定部件,所述卡合部被所述头枕框架保持并且沿左右方向配置、被施力以便伴随着所述头枕框架的移动而与所述多个卡合齿啮合,
所述锁定支架具有连结部,所述连结部在比所述棘轮部靠锁定支架的突出方向尖端侧从棘轮部离开地配置,并且连结锁定支架的突端部的前端和后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卡合齿中位于最后端的卡合齿的后端面和所述连结部的后端部的棘轮部侧面相互对置,所述连结部的棘轮部侧面沿所述卡合齿的后端面地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的后端部设定为在所述头枕框架最前倾时最接近该头枕框架的背面部,
所述多个卡合齿向前方倾斜,所述连结部的后端部对应于所述多个卡合齿而向前方倾斜。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头枕框架的背面部,设置与所述连结部的后端部对置并且从该头枕框架的外侧面向后方突出的后方突出部,在该后方突出部的头枕框架内部侧形成凹部。
13.根据权利要求9~12的任一项所述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锁定支架上,在比所述棘轮部靠头枕支柱侧形成有长孔,该长孔设定为比所述棘轮部的前后方向长度短。
14.根据权利要求9~13的任一项所述的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枕支柱具有左右地配置的横轴部,
在所述头枕框架和头枕支柱的横轴部之间,设置有对所述头枕框架向将该头枕框架向横轴部拉近的方向施力的多个施力部件,
所述多个施力部件在所述横轴部的长度方向中相互离开地配置,所述锁定支架位于这些多个的施力部件间地固定于所述横轴部。
CN201180062427.9A 2010-12-24 2011-12-22 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 Active CN1032609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10532.6A CN105329127B (zh) 2010-12-24 2011-12-22 头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88185 2010-12-24
JP2010288185 2010-12-24
JP2011-125666 2011-06-03
JP2011125666 2011-06-03
PCT/JP2011/079789 WO2012086747A1 (ja) 2010-12-24 2011-12-22 ヘッドレストの前後位置調整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10532.6A Division CN105329127B (zh) 2010-12-24 2011-12-22 头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60945A true CN103260945A (zh) 2013-08-21
CN103260945B CN103260945B (zh) 2016-01-20

Family

ID=4631401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10532.6A Active CN105329127B (zh) 2010-12-24 2011-12-22 头枕
CN201180062427.9A Active CN103260945B (zh) 2010-12-24 2011-12-22 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10532.6A Active CN105329127B (zh) 2010-12-24 2011-12-22 头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4) US9150131B2 (zh)
EP (1) EP2657072B1 (zh)
JP (1) JP5914359B2 (zh)
CN (2) CN105329127B (zh)
WO (1) WO2012086747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83078A (zh) * 2014-05-16 2015-11-25 爱信技术中心美国股份有限公司 可伸展的舒适头枕
CN107264357A (zh) * 2016-04-08 2017-10-20 佛吉亚汽车座椅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座椅的可调节头枕
CN107518671A (zh) * 2016-06-22 2017-12-29 明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床垫及强化板
CN108382279A (zh) * 2018-03-20 2018-08-10 广汽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插销式座椅头枕四向调节机构
CN110062716A (zh) * 2016-10-11 2019-07-26 布罗泽汽车部件制造科堡有限公司 具有可移动的操作元件的头部支撑装置
CN110461648A (zh) * 2017-02-09 2019-11-15 格瑞玛股份公司 头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09503B2 (en) * 2014-02-14 2016-08-09 Windsor Machine and Stamping (2009) Ltd. Ratcheting vehicle head restraint assembly
FR3045524B1 (fr) * 2015-12-22 2018-02-02 Cera Tsc Appui-tete de sieg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KR101694910B1 (ko) * 2015-12-23 2017-01-10 주식회사 우보테크 헤드레스트 슬라이딩 장치
CN105882478B (zh) * 2016-05-16 2018-08-21 沈阳金杯延锋汽车内饰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头枕姿态控制支架及翻折式头枕
KR101881056B1 (ko) * 2017-07-18 2018-07-24 주식회사 우보테크 헤드레스트 이동장치
US20200156522A1 (en) * 2018-11-15 2020-05-2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Vehicle head restraint actuation mechanisms
US11124101B2 (en) * 2019-03-15 2021-09-21 Eric B. Fromer Safe landing headrest
DE102019208054A1 (de) * 2019-06-03 2020-12-03 Audi Ag Kopfstütze für ein Fahrzeug
CN114174112A (zh) * 2019-08-07 2022-03-11 沃尔沃卡车集团 用于车辆座椅的头枕
JP7415157B2 (ja) * 2020-01-30 2024-01-17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US11584275B2 (en) * 2020-06-16 2023-02-21 Daimay North America Automotive, Inc. Headrest assembly configured to resist vibration
EP4245604A1 (en) * 2022-03-14 2023-09-20 Volvo Truck Corporation Headrest, seat, vehicle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a position of a headres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79359A (ja) * 1984-02-25 1985-09-13 Nissan Motor Co Ltd 係止装置
US4674797A (en) * 1986-03-25 1987-06-23 Ikeda Bussan Co., Ltd. Angular position adjustable headrest
DE19951966A1 (de) * 1999-10-28 2001-05-03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Fahrzeugsitz mit einer an der Rückenlehne oder am Fahrzeugaufbau vorgesehenen Kopfstütze
US20070164593A1 (en) * 2006-01-17 2007-07-19 Windsor Machine & Stamping Limited Articulating headrest assembly
CN101633333A (zh) * 2008-07-23 2010-01-27 李尔公司 可调节的交通工具头部保护装置组件
CN101641236A (zh) * 2007-03-31 2010-02-03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头枕及包括该头枕的车用座椅
CN101665091A (zh) * 2008-09-02 2010-03-10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头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594409A (en) * 1921-05-20 1926-08-03 Emil J Paidar Company Chair headrest
US3328085A (en) * 1966-02-09 1967-06-27 Gen Tire & Rubber Co Seat suspension
US3603642A (en) * 1969-10-13 1971-09-07 Sybron Corp Articulated headrest for dental chairs and the like
JPS54127762A (en) * 1978-03-24 1979-10-03 Aisin Seiki Frontttoorear direction adjuster for safety pillow of automobile
JPH0339080Y2 (zh) * 1985-10-31 1991-08-16
JPH0414046Y2 (zh) * 1987-09-30 1992-03-31
JPH0711646Y2 (ja) * 1988-07-12 1995-03-22 東京シート株式会社 前後位置調整自在なヘッドレスト
JP2671134B2 (ja) * 1988-07-21 1997-10-29 東京シート株式会社 ヘツドレストの無段階調節装置
JPH0543811Y2 (zh) 1989-08-28 1993-11-05
US5236246A (en) * 1992-07-22 1993-08-17 Lear Seating Corporation Adjustable headrest having integral pivot connection
JPH0852044A (ja) 1994-08-11 1996-02-27 Tokyo Seat Kk ヘッドレストの前後位置調節装置
JP2951953B1 (ja) * 1998-09-11 1999-09-20 難波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225036A (ja) 1999-02-05 2000-08-15 Ikeda Bussan Co Ltd 可動式ヘッドレスト装置
JP4230053B2 (ja) 1999-06-01 2009-02-25 デ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の頭部衝撃吸収装置
FR2796822B1 (fr) * 1999-07-30 2001-10-05 Faure Bertrand Equipements Sa Appuie-tete perfectionne et siege muni de cet appuie-tete
JP2001112573A (ja) 1999-10-20 2001-04-24 Ikeda Bussan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におけるサポート装置
KR100510152B1 (ko) 2003-04-14 2005-08-26 주식회사 우보테크 자동차용 헤드레스트
DE102005015292B3 (de) * 2005-04-01 2006-11-30 Johnson Controls Gmbh Kopfstütze für ein Fahrzeu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Kopfstütze und Fahrzeugsitz
JP4560731B2 (ja) * 2005-09-22 2010-10-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US7559608B2 (en) 2005-09-14 2009-07-14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Seat for vehicle
US7431400B2 (en) * 2006-01-20 2008-10-07 Christopher J. Vitito Tilting mechanism for automobile headrests
JP5176476B2 (ja) * 2007-10-22 2013-04-03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ヘッドレスト
KR101047562B1 (ko) * 2007-12-18 2011-07-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폴딩 헤드레스트 록킹장치
WO2009103616A2 (de) * 2008-02-21 2009-08-27 C. Rob. Hammerstein Gmbh & Co. Kg Rückenlehne eines kfz-sitzes mit einer mehrfach manuell verstellbaren kopfstütze
DE102010003109B9 (de) * 2009-04-22 2012-12-13 Lear Corporation Sitzanordnung mit beweglicher Kopfstütze
US8348347B2 (en) * 2009-05-06 2013-01-08 Lear Corporation Folding vehicle head restraint assembly
DE102010001598B3 (de) * 2010-02-04 2011-07-28 Lear Corp., Mich. Sitzbaugruppe mit einer beweglichen Kopfstützen-Baugruppe
DE102010041941A1 (de) * 2010-10-04 2012-04-05 Lear Corporation Bewegliche Kopfstützen für Fahrzeugsitz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79359A (ja) * 1984-02-25 1985-09-13 Nissan Motor Co Ltd 係止装置
US4674797A (en) * 1986-03-25 1987-06-23 Ikeda Bussan Co., Ltd. Angular position adjustable headrest
DE19951966A1 (de) * 1999-10-28 2001-05-03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Fahrzeugsitz mit einer an der Rückenlehne oder am Fahrzeugaufbau vorgesehenen Kopfstütze
US20070164593A1 (en) * 2006-01-17 2007-07-19 Windsor Machine & Stamping Limited Articulating headrest assembly
CN101641236A (zh) * 2007-03-31 2010-02-03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头枕及包括该头枕的车用座椅
CN101633333A (zh) * 2008-07-23 2010-01-27 李尔公司 可调节的交通工具头部保护装置组件
CN101665091A (zh) * 2008-09-02 2010-03-10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头枕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83078A (zh) * 2014-05-16 2015-11-25 爱信技术中心美国股份有限公司 可伸展的舒适头枕
CN107264357A (zh) * 2016-04-08 2017-10-20 佛吉亚汽车座椅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座椅的可调节头枕
CN107264357B (zh) * 2016-04-08 2019-08-30 佛吉亚汽车座椅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座椅的可调节头枕
CN107518671A (zh) * 2016-06-22 2017-12-29 明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床垫及强化板
CN107518671B (zh) * 2016-06-22 2020-05-05 明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床垫及强化板
CN110062716A (zh) * 2016-10-11 2019-07-26 布罗泽汽车部件制造科堡有限公司 具有可移动的操作元件的头部支撑装置
CN110461648A (zh) * 2017-02-09 2019-11-15 格瑞玛股份公司 头枕
CN110461648B (zh) * 2017-02-09 2022-05-27 格瑞玛股份公司 头枕
CN108382279A (zh) * 2018-03-20 2018-08-10 广汽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插销式座椅头枕四向调节机构
CN108382279B (zh) * 2018-03-20 2023-07-21 广汽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插销式座椅头枕四向调节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57072A1 (en) 2013-10-30
CN103260945B (zh) 2016-01-20
US20200079265A1 (en) 2020-03-12
US10525859B2 (en) 2020-01-07
US9150131B2 (en) 2015-10-06
US9815393B2 (en) 2017-11-14
CN105329127A (zh) 2016-02-17
JP5914359B2 (ja) 2016-05-11
CN105329127B (zh) 2018-08-14
US20150360594A1 (en) 2015-12-17
US20130193736A1 (en) 2013-08-01
EP2657072A4 (en) 2017-08-16
WO2012086747A1 (ja) 2012-06-28
US11173821B2 (en) 2021-11-16
JPWO2012086747A1 (ja) 2014-06-05
US20180043804A1 (en) 2018-02-15
EP2657072B1 (en) 2018-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60945A (zh) 头枕的前后位置调整装置
CN103974857B (zh) 安装部件及安全气囊模块装备座椅
US10046680B2 (en) Four-direction headrest
CN103101468B (zh) 用于车辆座椅总成的垫板
CN1927619A (zh) 儿童座椅
CN101519032B (zh) 遮阳篷顶装置的滑动件
CN102555857B (zh) 用于车辆座椅的折叠下俯式装置
CN1695988A (zh) 车辆上的安全带装置的调整结构
CN103025574A (zh) 乘坐物用座椅
CN1382602A (zh) 儿童安全座椅
CN1923566A (zh) 儿童座椅
US20110215627A1 (en) Seat latch
CN102431477B (zh) 用于交通工具座椅的可调节的腰部组件
CN101600599A (zh) 汽车座椅头枕的安装结构
CN101743144B (zh) 一种头垫支撑杆的导向套
CN106467010A (zh) 用于机动车的车顶系统
CN102036586B (zh) 机动车座椅头枕支撑装置
CN104276070A (zh) 具有集成的装饰总成和头枕的座椅
CN103997935B (zh) 头枕以及车辆用座椅
EP2463145B1 (en) Seat structure
CN101186189B (zh) 儿童车座
CN101992706A (zh) 车辆座椅
CN106494278A (zh) 单线扭力限制下座椅锚固元件
CN1683182A (zh) 用于调节汽车椅背斜度的装置
CN105015370A (zh) 一种汽车儿童安全座椅的头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