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18925A - 车身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18925A CN103118925A CN2011800441634A CN201180044163A CN103118925A CN 103118925 A CN103118925 A CN 103118925A CN 2011800441634 A CN2011800441634 A CN 2011800441634A CN 201180044163 A CN201180044163 A CN 201180044163A CN 103118925 A CN103118925 A CN 10311892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frame
- front side
- extension
- body fore
-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80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73 ancho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16 impac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2356 Skeleto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19/26—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 B60R19/3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destroyed upon impact, e.g. one-shot typ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62D25/085—Front-end modul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前侧车架(16)的前端部(16a)上包含有第一延伸部(41)的车身前部构造,该第一延伸部与侧支撑件(47)的后面(47b)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配置在同一位置上,且沿着侧支撑件(47)的后面(47b)向下方延伸。在下支撑件(46)上具有以超过侧支撑件(47)的方式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到第一延伸部(41)的下方位置的第二延伸部(42)。结合部(49)将第一延伸部(41)的前面(41a)、第二延伸部(42)的上面(42a)、和侧支撑件(47)的外侧面(47a)这三个面结合而形成。结合部(49)将刚性比前侧车架(16)低的内侧以及外侧的冲击吸收部件(21、22)的配置区域S1划分出来。
Description
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车身前部构造,该车身前部构造在正视下为矩形的前隔板的车宽方向外侧部位上,具有向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前侧车架、和设置在该前侧车架的前端部上的冲击吸收部件。
背景技术
[0002] 这种车身前部构造例如在专利文件I中公开的那样可知。
[0003] 专利文件I公开的车身前部构造具有:在车身的左右两侧向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前侧车架;在与该前侧车架相比更前方,沿车宽方向配设的保险杠横梁;连结于保险杠横梁的左右两端并向着车身后方延伸,且其后端紧固在前侧车架的前端上的冲击吸收部件(溃缩管;crash pipe);和配置在左右的前侧车架之间且对冷却装置进行支承的前隔板(前保险杠支撑;shroud panel)。前隔板紧固在冲击吸收部件(溃缩管)的前后方向的中途部分上。
[0004] 根据上述车身前部构造,能够在轻微碰撞时防止支承在前保险杠支撑上的冷却装置发生损伤,并且在重度碰撞时維持溃缩管的冲击吸收性能。
[0005] 通常在车辆中,为了扩大舱室区域,需要缩短发动机室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来进行短外悬(short overhang)化。另ー方面,为了满足轻微碰撞性能,需要延长前侧车架前部的冲击吸收部件(溃缩管)的前后方向的长度。
[0006] 但是,在专利文件I公开的车身前部构造中,在冲击吸收部件(溃缩管)的前后方向的中途部分上紧固有前隔板(前保险杠支撑)。即,冲击吸收部件作为轻微碰撞对策而与前侧车架车架相比形成为低刚性,由此与将前隔板和前侧车架直接结合的情况相比较,降低了结合部的刚性。由于该结合部是形成发动机室的前后的部件(前侧车架)与左右部件(前隔板)的结合部,所以通过结合刚性的降低而导致车身的易驾度和抗扭刚性降低。易驾度具有,能够如驾驶员的意思那样地操纵汽车的性能,以及相对于外部干扰的稳定的行使性的两面。
[0007] 在先技术文献
[0008] 专利文件1:日本特开2004-237787公报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能够缩短发动机室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而进行短外悬化,并且能够充分确保冲击吸收部件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而且,以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地确保前侧车架与前隔板的结合部的结合强度的车身前部构造为课题。
[0010] 根据技术方案I的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正视下形成为矩形的前隔板;在所述前隔板的车宽方向外侧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ー对的前侧车架;和具有比所述前侧车架低的刚性、且对前碰撞荷载的冲击进行吸收的冲击吸收部件,所述前隔板由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上支撑件以及下支撑件、和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侧支撑件构成,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部与所述侧支撑件的后面,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配置在同一位置上,具有沿着所述侧支撑件的后面向下方延伸的第一延伸部,所述下支撑件具有以超过所述侧支撑件的方式,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到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下方位置的第ニ延伸部,将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前面、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上面以及所述侧支撑件的外侧面结合而形成有结合部,所述结合部将所述冲击吸收部件的配置区域划分出来。
[0011]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冲击吸收部件以与所述前隔板相比更向前方延伸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部。
[0012]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侧支撑件呈封闭截面形状,所述前侧车架的所述前端部具有凸缘,所述凸缘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并与所述侧支撑件的所述封闭截面在车身前后方向以及车宽方向上重合。
[0013]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车身前部构造具有:设置于所述前侧车架的后方的前柱;和从该前柱的中间部向前方延伸并配置在所述前侧车架的外侧的上车架,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部与所述上车架的前端部以使各自的前端面成为共面的方式結合,并在该前端面上形成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横长形状的安装部。
[0014]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冲击吸收部件以与所述上车架的前端部在车宽方向上重合的方式配置在为所述横长形状的安装部上。
[0015] 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前侧车架通过上面、下面、外面以及内面而形成为封闭截面形状,所述第一延伸部具有前面、后面、外面、内面以及下面,通过结合到所述前侧车架的下面上而形成有箱形状部。
[0016] 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箱形状部具有在其内部支承副车架的支承部件。
[0017] 在技术方案8的发明中优选为,所述下支撑件形成为封闭截面形状,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上面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所述下面成为共面。
[0018] 发明的效果
[0019] 在技术方案I的发明中,能够通过缩短发动机室的前后长度而进行短外悬化,并且能够充分地确保冲击吸收部件的前后长度。換言之,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大根据冲击吸收部件而实现的轻微碰撞对策区域(前后长度)。而且,能够充分地确保前侧车架和前隔板的结合部的结合强度。
[0020] 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因为在前侧车架的前端部上具有与前隔板相比更向前方延伸的冲击吸收部件,所以能够以超过前隔板的方式将冲击吸收部件向前方延长。其结果是,能够使轻微碰撞荷载的向前隔板的输入迟延。
[0021] 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侧支撑件是封闭截面形状的部件,前侧车架的前端部上具有向车宽内侧延伸且与侧支撑件的封闭截面在车身前后方向以及车宽方向上重合的凸缘,因此能够更加提高侧支撑件和前侧车架的结合刚性,并且能够提高前碰撞时的从前隔板向前侧车架的荷载传递效率。
[0022] 而且,能够通过凸缘确保用于将前侧车架和前隔板结合的焊接量。由此,能够避免为了确保焊接量而缩小前侧车架的截面的情況。其结果是,能够增大前侧车架的截面。
[0023] 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前侧车架的前端部和上车架的前端部以使各自的前端面成为共面的方式结合,并在该前端面上形成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横长形状的安装部,因此结合部和上车架的前端部协作,从而能够更加提高结合部的结合刚性。
[0024] 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因为冲击吸收部件以与上车架的前端部在车宽方向上重合的方式配置于横长形状的安装部上,所以冲击吸收部件的车宽区域被扩大,能够提高轻微碰撞性能。而且,由于提前进行了前碰撞荷载向上车架的输入,所以能够提高荷载传递效率,降低输入到结合部的荷载。
[0025] 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因为前侧车架形成为具有上面、下面、外面和内面的封闭截面形状,第一延伸部具有前面、后面、外面、内面以及下面,通过结合到前侧车架的下面而形成箱形状部、所以能够进ー步提高前侧车架和前隔板的结合部周边的刚性。
[0026] 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中,在箱形状部内具有支承副车架的支承部件,所以能够提高第一延伸部的箱形状的刚性。由此,能够进ー步提高前侧车架和前隔板的结合部周边的刚性。
[0027] 在技术方案8的发明中,因为下支撑件形成为封闭截面形状,第二延伸部的上面与第一延伸部的下面成为大致共面,所以第一延伸部的箱形状部和下支撑件的封闭截面紧固地结合。由此,能够进ー步提高前侧车架和前隔板的结合部周边的刚性。
附图说明
[0028]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车身前部构造的立体图。
[0029] 图2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车身前部构造上安装有冲击吸收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0030] 图3是图2所示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俯视图。
[0031]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冲击吸收部件的配置区域的立体图。
[0032] 图5是表示图1所示车身前部构造的右侧的主视图。
[0033]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ニ的车身前部构造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几个实施例。
[0035] 实施例一
[0036] 如图1〜图5所示,车身前部构造10包含正视下形成为矩形的前隔板31。前侧车架16在前隔板31的车宽方向外側,向着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前副车架18支承在前侧车架16的下部并将发动机(未图示)和齿轮箱(未图示)搭载。
[0037] 上车架(上构件)17并列设置于前侧车架16的外側,向着车身后方而向上方弯曲。上车架17的后端部17b连接在前柱19上,该前柱19成为车室(舱室)12的侧前部的骨架。仪表盘14将发动机室13和舱室12划分。减震部33支承减震器单元(未图示)。减震部32的下部与前侧车架16连接。
[0038] 车宽方向内侧的冲击吸收部件(内侧保险杠横梁伸出部)21设置于前侧车架16的前端。车宽方向外侧的冲击吸收部件(外侧保险杠横梁伸出部)22设置于保险杠横梁伸出部21的外侧,且设置于上车架17的前端。连结板23以使内侧冲击吸收部件21和外侧冲击吸收部件22沿车宽方向并列的方式将它们连结。保险杠横梁24(图3)安装于内侧冲击吸收部件21以及外侧冲击吸收部件22的前端。前隔板上支撑件32以在前隔板31和上车架17之间延伸的方式设置。[0039] 车身前部构造10是在前侧车架16、上车架17、内侧的冲击吸收部件21、外侧的冲击吸收部件22以及前隔板31周围的结合构造。
[0040] 前侧车架16、上车架17、前柱19、内侧的冲击吸收部件21、外侧的冲击吸收部件
22、连结板23、前隔板上支撑件32以及减震部33在车宽方向上左右对称地设有一対。减震部33由安装有未图示的减震器(减震器单元)的减震器基座55、和形成在该减震器基座55周围的减震器外壳56构成。
[0041] 前侧车架16的前端部16a与前隔板31的侧支撑件47的后面47b,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同一位置。沿着侧支撑件47的后面47b向下方延伸的第一延伸部41设在前侧车架16的前端部16a上。第一延伸部41具有前面41a、后面41b、外面41c、内面41d以及下面41e、通过结合到前侧车架16的下面16c上而形成箱形状部52。
[0042] 前侧车架16的前端部16a与上车架17的前端部17a以使各自的前端面成为共面的方式结合。即,前侧车架16在其前端部16a上具有凸缘53,上车架17在其前端部17a上具有凸缘54。凸缘53、54以成为共面的方式连续形成。
[0043] 前侧车架16的凸缘53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与构成前隔板31的左右侧部的侧支撑件47的封闭截面,在车身前后方向以及车宽方向上重合。也就是说,凸缘部53的重叠部53a与侧支撑件47重合。前侧车架16由上面16b、下面16c、外面16d以及内面16e而形成为封闭截面形状。
[0044] 第一延伸部41在箱形状部52内具有支承副车架18的支承部件44(參照图5)。支承部件44作为将箱形状部52内加强的刚体而发挥作用。
[0045] 前柱19设置于前侧车架16的后方。上车架17从前柱19的中间部19a向着车身前方延伸。前侧车架16的前端部16a与上车架17的前端部17a以使各自的前端面成为共面的方式结合,在前侧车架16的前端部16a和上车架17的前端部17a上、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长形状的安装部51。该安装部51由前侧车架16的凸缘53和上车架17的凸缘54构成。
[0046] 内侧冲击吸收部件21设置于前侧车架16的前端部16a上,与前隔板31相比更向前方延伸。而且,冲击吸收部件21的前端向着车宽方向外侧稍微弯曲。由此,在前碰撞荷载从车宽方向的外侧倾斜地作用到保险杠横梁24上的情况下,能够在内侧冲击吸收部件21上顺畅地发生溃缩,促进冲击的吸收。
[0047] 外侧冲击吸收部件22设置于上车架17的前端部17a上,向着车身前方以直线状延伸。由此,前碰撞荷载作用于保险杠横梁24吋,能够在外侧冲击吸收部件22上顺畅地发生溃缩,促进冲击的吸收。
[0048] 内侧冲击吸收部件21和外侧冲击吸收部件22可以在车宽方向上连续地形成。即,内侧以及外侧的冲击吸收部件21、22配置在横长形状的安装部51上,并且在车宽方向上,以与上车架17的前端部17a重合的方式配置(图3)。
[0049] 连结板23沿车宽方向延伸,将内侧冲击吸收部件21和外侧冲击吸收部件22 —体地连结。
[0050] 前隔板31由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上支撑件45以及下支撑件46、和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侧支撑件47构成。下支撑件46形成为封闭截面形状。下支撑件46具有第二延伸部42,该第二延伸部42以超过侧支撑件47的方式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到前侧车架16的第一延伸部41的下方位置。具体来说,下支撑件46具有大致水平延伸的主体部46a、在该主体部46a的端部侧向着车宽方向外侧向上倾斜的倾斜部46b、和形成在该倾斜部46b的外侧的第二延伸部42。
[0051] 第二延伸部42的上面42a与第一延伸部41的下面41e形成为大致共面。如图4所示,将第一延伸部41的前面41a、第二延伸部42的上面42a、以及侧支撑件47的外侧面47a这三个面结合而形成结合部(三面结合部)49。在结合部49上确保了刚性比前侧车架16低的内侧和外侧的冲击吸收部件21、22的配置区域SI。即,结合部49形成为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横长形状。
[0052] 以使前侧车架16的前端部16a与前隔板31的侧支撑件47的后面47b成为大致共面的方式缩短前侧车架16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并且将从前侧车架16的前端部16a向下方延伸的第一延伸部41的前面41a、侧支撑件47的外侧面47a、和第二延伸部42的上面42a这三个面分别结合。由此,确保结合部49的结合刚性。而且,设置由确保了内侧以及外侧的冲击吸收部件21、22的必要前后长度的配置区域SI。
[0053] 设置有从前侧车架16的前端部16a以超过前隔板31的方式向前方延伸的内侧以及外侧的冲击吸收部件21、22。由此,能够将配置区域SI中所确保的前后长度作为根据内侧以及外侧的冲击吸收部件21、22而实现的轻微碰撞对策区域。而且,由于以超过前隔板31的方式向前方延伸,所以通过内侧和外侧的冲击吸收部件21、22承受前碰撞荷载,使得轻微碰撞荷载对前隔板31的输入迟延。
[0054] 前侧车架16的前端部16a具有向着车宽方向中央延伸的凸缘53。该凸缘53延伸到与侧支撑件47的封闭截面在前后重叠的位置。由此,更加提高了前侧车架16与前隔板31的结合刚性。由此,提高了前碰撞时从前隔板31向前侧车架16的荷载传递效率。而且,通过该凸缘53,能够确保用于将前侧车架16与前隔板31结合的焊接量。因此,不需要为了确保焊接量而缩小前侧车架16的截面。即,能够实现前侧车架16的大截面化。
[0055] 前侧车架16的前端部16a与上车架17的前端部17a以使各自的前端面成为共面的方式结合,在该前端面上形成横长形状的安装部51。由此,结合部49与下车架的端部协作,能够更加提高结合部49的结合刚性。下车架的端部是指侧支撑件47的连结部分。
[0056] 内侧以及外侧的冲击吸收部件21、22以与上车架17的前端部17a在车宽方向上重合的方式,配置在横长形状的安装部51上。由此,内侧以及外侧的冲击吸收部件21、22的车宽区域扩大,提高了轻微碰撞性能。另外,前碰撞荷载被提前输入到上车架17侧,提高了荷载传递效率,也降低了输入到结合部49的荷载值。
[0057] 通过前侧车架16和第一延伸部41而形成箱形状部52。由此,进ー步提高了前侧车架16和前隔板31的结合部49周边的刚性。
[0058] 箱形状部52具有支承部件44,该支承部件44由在其内部支承副车架18的刚体构成。由此,进ー步提高了前侧车架16和前隔板31的结合部49周边的刚性。
[0059] 下支撑件46形成为封闭截面形状,第二延伸部42的上面42a与第一延伸部41的下面41e形成为大致共面。由此,进ー步提高了前侧车架16与前隔板31的结合部49周边的刚性。
[0060] 如图1〜图3所示,在车身前部构造10中具有:在正视下形成为矩形的前隔板31、在前隔板31的车宽外侧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16、和谋求吸收前碰撞荷载的冲击的内侧以及外侧的冲击吸收部件21、22。
[0061] 前隔板31由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上支撑件45以及下支撑件46、和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侧支撑件47构成。在前侧车架16的前端部16a上具有第一延伸部41,该第一延伸部41与侧支撑件47的后面47b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配置在同一位置上,并且沿着侧支撑件47的后面47b向下方延伸,在下支撑件46上具有第二延伸部42,该第二延伸部42以超过侧支撑件47的方式向车宽外侧延伸到第一延伸部41的下方位置。
[0062] 将第一延伸部41的前面41a、第二延伸部42的上面42a、以及侧支撑件47的外侧面47a这三个面结合而形成结合部49,结合部49以将刚性比前侧车架16低的内侧以及外侧的冲击吸收部件21、22的配置区域SI划分出来的方式构成,因此能够缩短发动机室的前后长度来进行短外悬化,并且能够充分地确保冲击吸收部件21、22的前后长度。換言之,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大根据内侧以及外侧的冲击吸收部件21、22而实现的轻微碰撞对策区域(前后长度)。而且,能够充分地确保前侧车架16和前隔板31的结合部49的结合强度。
[0063] 如图2所示,在车身前部构造10中,由于前侧车架16的前端部16a具有与前隔板31相比更向前方延伸的内侧以及外侧的冲击吸收部件21、22,所以能够以超过前隔板31的方式将内侧以及外侧的冲击吸收部件21、22向前方延伸。其结果是,能够迟延轻微碰撞荷载对前隔板31的输入。
[0064] 如图1所示,在车身前部构造10中,侧支撑件47是封闭截面形状的部件,在前侧车架16的前端部16a上具有凸缘53,该凸缘53向着车宽方向内侧延伸,而与侧支撑件47的封闭截面在车身前后方向上且在车宽方向上重叠,所以能够更加提高侧支撑件47与前侧车架16的结合刚性,并且能够提高前碰撞时的从前隔板31向前侧车架16的荷载传递效率。
[0065] 而且,通过凸缘53能够确保用于将前侧车架16和前隔板31结合的焊接量。由此,能够避免为了确保焊接量而缩小侧车架16的截面的情況。其结果是,能够实现前侧车架16的大截面化。
[0066] 如图1、图2所示,车身前部构造10具有设置于前侧车架16的后方的前柱19、和从前柱19的中间部19a向前方延伸并配置在前侧车架16的外侧的上车架17。前侧车架16的前端部16a与上车架17的前端部17a以使各自的前端面成为共面的方式结合,在该前端面上形成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横长形状的安装部51,因此结合部(三面结合部)49与上车架17的前端部17a协作,能够更加提高结合部49的结合刚性。
[0067] 如图2〜图4所示,在车身前部构造10上,内侧以及外侧的冲击吸收部件21、22配置于横长形状的安装部51上,并且以与上车架17的前端部17a在车宽方向上重合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扩大内侧以及外侧的冲击吸收部件21、22的车宽区域,提高轻微碰撞性能。而且,因为提前进行了前碰撞荷载向上车架17侧的输入,所以能够提高荷载传递效率,降低输入到结合部49的荷载。
[0068] 如图1所示,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前侧车架16形成为具有上面16b、下面16c、外面16d以及内面16e的封闭截面形状,第一延伸部41具有前面41a、后面41b、外面41c、内面41d以及下面41e,通过结合到前侧车架16的下面16c上而形成有箱形状部52,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前侧车架16和前隔板31的结合部49周边的刚性。
[0069] 如图2、图5所示,在车身前部构造中,在箱形状部52内具有支承副车架18的支承部件44,因此能够提高第一延伸部41的箱形状部52的刚性。由此,能够进ー步提高前侧车架16和前隔板31的结合部49周边的刚性。
[0070] 如图1所示,在车身前部构造中,下支撑件46形成为封闭截面形状,第二延伸部42的上面42a与第一延伸部41的下面41形成在大致共面上,因此第一延伸部41的箱形状部52与下支撑件46的封闭截面紧固地结合。由此,能够进ー步提高前侧车架16和前隔板31的结合部49周边的刚性。
[0071] 实施例ニ
[0072] 图6表示实施例ニ的车身前部构造。与图3所示的实施例一的车身前部构造10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了对其的详细说明。在实施例ニ的车身前部构造中,表示了使用车宽方向较宽的一个冲击吸收部件61的例子,而代替实施例一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内侧冲击吸收部件21以及外侧冲击吸收部件22这两个伸出部。
[0073] 实施例ニ的车身前部构造60在前侧车架16的前端部16a上,具有与前隔板31相比更向前方延伸的冲击吸收部件61,因此能够以超过前隔板31的方式将冲击吸收部件向前方延伸。其结果是,能够迟延轻微碰撞荷载向前隔板31的输入。
[0074] 在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中,如图1所示,内侧以及外侧的冲击吸收部件21、22配置在横长形状的安装部51上,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图6所示,将冲击吸收部件21以及外侧的冲击吸收部件22这两个伸出部替换为在车宽方向较宽的一个冲击吸收部件61。
[0075] エ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0076] 本发明适用于具有车身前部构造的汽车中,该车身前部构造具有正视下形成为矩形的前隔板、在前隔板的车宽方向外侧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前侧车架、和谋求吸收前碰撞荷载的冲击的冲击吸收部件。
[0077] 附图标记说明
[0078] 10…车身
[0079] 16…前侧车架
[0080] 16a…前端部
[0081] 16b…上面
[0082] 16c…下面
[0083] 16d…外面
[0084] 16e…内面
[0085] 17…上车架
[0086] 17a…前端部
[0087] 川…副车架
[0088] 19…前柱
[0089] 19a…中间部
[0090] 21、22…冲击吸收部件(内侧以及外侧的冲击吸收部件)
[0091] 23…连结板
[0092] 31…前隔板
[0093] 41…第一延伸部
[0094] 41a…前面[0095] 41b…后面
[0096] 41c…外面
[0097] 41d…内面
[0098] 41e…下面
[0099] 42…第二延伸部
[0100] 42a…上面
[0101] 44…支承部件
[0102] 45…上支撑件
[0103] 46…下支撑件
[0104] 47...侧支撑件
[0105] 47a…外侧面
[0106] 47b…后面
[0107] 49…结合部
[0108] 52…箱形状部
[0109] 53…凸缘。
Claims (8)
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正视下形成为矩形的前隔板; 在所述前隔板的车宽方向外侧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前侧车架;和 具有比所述前侧车架低的刚性、且对前碰撞荷载的冲击进行吸收的冲击吸收部件, 所述前隔板由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上支撑件以及下支撑件、和沿车身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侧支撑件构成, 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部与所述侧支撑件的后面,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配置在同一位置上,具有沿着所述侧支撑件的后面向下方延伸的第一延伸部, 所述下支撑件具有以超过所述侧支撑件的方式,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到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下方位置的第二延伸部, 将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前面、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上面以及所述侧支撑件的外侧面结合而形成结合部,所述结合部将所述冲击吸收部件的配置区域划分出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吸收部件以与所述前隔板相比更向前方延伸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支撑件呈封闭截面形状, 所述前侧车架的所述前端部具有凸缘,所述凸缘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并与所述侧支撑件的所述封闭截面在车身前后方向以及车宽方向上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前部构造具有:设置于所述前侧车架的后方的前柱;和从该前柱的中间部向前方延伸并配置在所述前侧车架的外侧的上车架, 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部与所述上车架的前端部以使各自的前端面成为共面的方式结合,并且在该前端面上形成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横长形状的安装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吸收部件以与所述上车架的前端部在车宽方向上重合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横长形状的安装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车架通过上面、下面、外面以及内面而形成为封闭截面形状, 所述第一延伸部具有前面、后面、外面、内面以及下面,通过结合到所述前侧车架的下面上而形成箱形状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箱形状部具有在其内部支承副车架的支承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支撑件形成为封闭截面形状, 所述第二延伸部的上面与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所述下面成为共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06076 | 2010-09-14 | ||
JP2010206076 | 2010-09-14 | ||
PCT/JP2011/069154 WO2012035946A1 (ja) | 2010-09-14 | 2011-08-25 | 車体前部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18925A true CN103118925A (zh) | 2013-05-22 |
CN103118925B CN103118925B (zh) | 2015-07-15 |
Family
ID=45831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44163.4A Active CN103118925B (zh) | 2010-09-14 | 2011-08-25 | 车身前部构造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764104B2 (zh) |
EP (1) | EP2617628B1 (zh) |
JP (1) | JP5581389B2 (zh) |
CN (1) | CN103118925B (zh) |
WO (1) | WO2012035946A1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23197A (zh) * | 2013-11-29 | 2014-04-16 | 天津博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机舱强吸能结构 |
CN104943751A (zh) * | 2014-03-31 | 2015-09-30 |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前部构造 |
CN106585542A (zh) * | 2015-10-15 | 2017-04-2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带冲击吸收部件的车身构造 |
CN107031733A (zh) * | 2015-10-19 | 2017-08-1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前部结构 |
CN108945110A (zh) * | 2017-05-26 | 2018-12-07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前部结构 |
CN110077469A (zh) * | 2018-01-25 | 2019-08-0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构造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882184B2 (en) * | 2011-02-23 | 2014-11-11 | Honda Motor Co., Ltd. | Structure for front portion of automobile body |
JP5422595B2 (ja) * | 2011-04-14 | 2014-02-19 |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 バンパーステイ取付構造および荷重伝達部材 |
JP5615869B2 (ja) * | 2012-05-22 | 2014-10-2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構造 |
US8608231B1 (en) * | 2012-07-30 | 2013-12-17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Vehicle structural frame with partial-overlap-barrier-impact deformation scheme |
JP5637203B2 (ja) * | 2012-12-04 | 2014-12-1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BR112015017653A2 (pt) * | 2013-01-25 | 2017-07-11 | Toyota Motor Co Ltd | estrutura de seção frontal de veículo |
US9676417B2 (en) | 2013-04-04 | 2017-06-13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Vehicle body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
JP5907121B2 (ja) * | 2013-06-11 | 2016-04-2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JP6010230B2 (ja) * | 2013-08-30 | 2016-10-1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JP5867470B2 (ja) * | 2013-09-11 | 2016-02-2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前部構造 |
JP2015104972A (ja) * | 2013-11-29 | 2015-06-08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衝撃吸収部材 |
JP6044794B2 (ja) * | 2014-06-19 | 2016-12-14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JP6172064B2 (ja) * | 2014-06-19 | 2017-08-0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構造 |
MX2017003765A (es) * | 2014-09-22 | 2017-06-28 | Arcelormittal | Estructura de carrocería frontal de vehículo. |
JP6550641B2 (ja) * | 2015-02-19 | 2019-07-3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JP6462552B2 (ja) * | 2015-10-26 | 2019-01-3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WO2017141112A1 (en) * | 2016-02-19 | 2017-08-24 | A.G. Simpson (Usa) Inc. | Vehicle frame tie bar |
JP6483652B2 (ja) * | 2016-12-13 | 2019-03-1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US10106197B2 (en) * | 2017-03-07 | 2018-10-23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Device and assembly for protecting a front end module of a motor vehicle |
US10494028B2 (en) * | 2017-06-21 | 2019-12-03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Vehicle frame structure |
JP6672387B2 (ja) * | 2018-06-27 | 2020-03-2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US10926803B2 (en) * | 2019-07-17 | 2021-02-23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Four rail front crush structure with load dissemination into eight element support structure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19869A (ja) * | 2000-02-09 | 2001-08-14 | Toyota Motor Corp | フロントエンドモジュール |
CN1421347A (zh) * | 2001-11-22 | 2003-06-04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前部结构 |
CN1622508A (zh) * | 2004-12-13 | 2005-06-01 | 刘云清 | 基于动态密码表的动态密码生成和认证系统及方法 |
JP2005178682A (ja) * | 2003-12-22 | 2005-07-07 | Calsonic Kansei Corp |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WO2009072673A1 (en) * | 2007-12-07 | 2009-06-11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496919U (zh) * | 1977-12-20 | 1979-07-09 | ||
US5326133A (en) * | 1991-11-20 | 1994-07-05 | Automotive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Inc. | Sensor and bracket assembly |
JP4104093B2 (ja) * | 1998-10-07 | 2008-06-18 |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JP4127067B2 (ja) | 2003-02-04 | 2008-07-30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
JP2005001430A (ja) | 2003-06-09 | 2005-01-06 | Calsonic Kansei Corp |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JP2005001429A (ja) * | 2003-06-09 | 2005-01-06 | Calsonic Kansei Corp |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JP4233053B2 (ja) * | 2006-04-27 | 2009-03-0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JP5029328B2 (ja) * | 2007-12-05 | 2012-09-19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EP2067690B1 (en) * | 2007-12-07 | 2010-06-02 | Nissan Motor Co., Ltd. |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
-
2011
- 2011-08-25 US US13/822,786 patent/US8764104B2/en active Active
- 2011-08-25 EP EP11824954.9A patent/EP2617628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1-08-25 CN CN201180044163.4A patent/CN103118925B/zh active Active
- 2011-08-25 JP JP2012533930A patent/JP5581389B2/ja active Active
- 2011-08-25 WO PCT/JP2011/069154 patent/WO201203594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219869A (ja) * | 2000-02-09 | 2001-08-14 | Toyota Motor Corp | フロントエンドモジュール |
CN1421347A (zh) * | 2001-11-22 | 2003-06-04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前部结构 |
JP2005178682A (ja) * | 2003-12-22 | 2005-07-07 | Calsonic Kansei Corp |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CN1622508A (zh) * | 2004-12-13 | 2005-06-01 | 刘云清 | 基于动态密码表的动态密码生成和认证系统及方法 |
WO2009072673A1 (en) * | 2007-12-07 | 2009-06-11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723197A (zh) * | 2013-11-29 | 2014-04-16 | 天津博信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机舱强吸能结构 |
CN104943751A (zh) * | 2014-03-31 | 2015-09-30 |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前部构造 |
CN104943751B (zh) * | 2014-03-31 | 2017-09-05 | 株式会社斯巴鲁 | 车身前部构造 |
CN106585542A (zh) * | 2015-10-15 | 2017-04-2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带冲击吸收部件的车身构造 |
CN106585542B (zh) * | 2015-10-15 | 2019-04-0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带冲击吸收部件的车身构造 |
CN107031733A (zh) * | 2015-10-19 | 2017-08-1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前部结构 |
CN107031733B (zh) * | 2015-10-19 | 2019-04-1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前部结构 |
CN108945110A (zh) * | 2017-05-26 | 2018-12-07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前部结构 |
CN108945110B (zh) * | 2017-05-26 | 2021-06-11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前部结构 |
CN110077469A (zh) * | 2018-01-25 | 2019-08-0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构造 |
CN110077469B (zh) * | 2018-01-25 | 2021-07-27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构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2035946A1 (ja) | 2014-02-03 |
EP2617628A4 (en) | 2014-06-11 |
EP2617628B1 (en) | 2015-09-09 |
CN103118925B (zh) | 2015-07-15 |
US20130207417A1 (en) | 2013-08-15 |
US8764104B2 (en) | 2014-07-01 |
WO2012035946A1 (ja) | 2012-03-22 |
EP2617628A1 (en) | 2013-07-24 |
JP5581389B2 (ja) | 2014-08-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18925A (zh) | 车身前部构造 | |
EP3063052B1 (en) | Suspension tower and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 |
JP6172179B2 (ja) |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 |
CN102107679B (zh) |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 |
US20160059810A1 (en) |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
JP6304066B2 (ja) |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 |
JP5698340B2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CN102039933B (zh) | 副车架 | |
US9193391B2 (en) | Motor vehicle body with reinforced shock absorber connection | |
JP4345422B2 (ja) |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
JP5470340B2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 | |
CN103038125A (zh) | 车身后部结构 | |
US8602488B2 (en) | Vehicle chassis structure | |
JP6583540B2 (ja) | 車体下部構造 | |
JP2017081280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JP6171878B2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CN112298363A (zh) |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 |
US11279415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KR101786702B1 (ko) | 전방 차체 구조 | |
JP5723562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
JP2019123456A (ja)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
JP2014104898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JP6237703B2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JP6733560B2 (ja) | 車体骨格構造 | |
JP5818477B2 (ja)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