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45110B - 车辆前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前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45110B
CN108945110B CN201810354779.5A CN201810354779A CN108945110B CN 108945110 B CN108945110 B CN 108945110B CN 201810354779 A CN201810354779 A CN 201810354779A CN 108945110 B CN108945110 B CN 1089451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joint
vehicle front
front side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5477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45110A (zh
Inventor
滝井俊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9451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451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451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451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62D27/023Assembly of structural joi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08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predominantly of light alloys, e.g. extrud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包括:一对前纵梁,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横梁,其在所述前纵梁之间延伸;外伸支架,其在所述前纵梁的车辆上侧处沿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地设置,其中所述外伸支架中的每个在车辆前侧处朝向对应的前纵梁延伸;接合构件,其各自接合至对应的前纵梁、所述横梁和对应的外伸支架;以及悬架构件,其固定至设置在每个接合构件处的固定部。

Description

车辆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第5958706号描述了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包括在用作保险杠加强件的前端横梁的车辆后侧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纵梁之间连接的多个横梁(第二横梁至第四横梁)。该车辆前部结构进一步包括该对纵梁和第二横梁之间以及第三横梁和第四横梁之间的变形抑制框架。这样使得施加到纵梁的载荷能够被分散和抑制。即,日本专利第5958706号中描述的车辆前部结构通过将结构性构件接合在一起,具体地将多个纵梁和变形抑制框架接合在一起,来提高抗碰撞性能。
然而,尽管日本专利第5958706号的车辆前部结构提供了抗碰撞性能,各结构性构件之间的接合部的数量增加。具体地,因为纵梁处的接合部的数量增加,从确保压碎行程的角度来看,还存在改善的空间。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面的情况,本公开的目标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强化结构性构件之间的接合部来在确保压碎行程的同时还确保抗碰撞性能的车辆前部结构。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包括一对前纵梁、横梁、外伸支架、接合构件和悬架构件。所述横梁在所述前纵梁之间延伸。所述外伸支架在所述前纵梁的车辆上侧处沿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地设置。所述外伸支架中的每个在车辆前侧处朝向对应的前纵梁延伸。所述接合构件各自接合至对应的前纵梁、所述横梁和对应的外伸支架。所述悬架构件固定至设置在每个接合构件处的固定部。
根据第一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设置有接合至前纵梁、横梁和外伸支架的接合构件。悬架构件还固定至接合构件。即,接合构件强化与前纵梁、横梁、外伸支架和悬架构件的接合部。注意,悬架构件所固定的固定部对应于例如固定螺栓的螺纹部。在根据第一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中,与构造车辆的各种结构性构件的接合部在悬架构件的固定位置处进行了强化,在该固定位置处,在碰撞中存在行程死区(dead stroke)。这样使得碰撞载荷被分散到各个结构性构件,从而确保抗碰撞性能。而且,通过减少与各结构性构件的接合部的数量,还能够确保压碎行程。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中,所述接合构件由压铸铝来构造。
根据第二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通过采用压铸铝接合构件使得能够实现高强度和低重量。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中,所述接合构件中的每个包括分别在车辆前侧处和在车辆后侧处的管形插入部。而且,所述插入部中的每个包括:在所述车辆前侧处的前接合部,柱形碰撞盒在所述碰撞盒插入到所述前接合部中的状态下接合至所述前接合部;以及在所述车辆后侧处的后接合部,对应的前纵梁在所述前纵梁插入到所述后接合部中的状态下接合至所述后接合部。
根据第三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涉及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在所述车辆前部结构中,柱形碰撞盒连接至接合构件。在第三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中,结构性构件在各结构性构件插入到对应的插入部中的状态下接合至设置在接合构件处的插入部,由此使得结构性构件的接合刚性能够提高。在车辆前部结构的每个接合构件处提供在车辆前侧处开口的插入部和在车辆后侧从开口的插入部两者,这使得结构性构件的接合位置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调整。
在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中,所述接合构件中的每个包括分别在车辆上侧处和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的管形插入部。而且,所述插入部中的每个包括:在所述车辆上侧处的上接合部,对应的外伸支架在所述外伸支架插入到所述上接合部中的状态下接合至所述上接合部,以及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的侧接合部,所述横梁在所述横梁插入到所述侧接合部中的状态下接合至所述侧接合部。
在根据第四方案的车辆前部结构中,结构性构件在各结构性构件插入到对应的插入部中的状态下接合至设置在接合构件处的插入部,由此使得结构性构件的接合刚性能够提高。为车辆前部结构的每个接合构件提供在车辆上侧处开口的插入部和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开口的插入部,这使得结构性构件的接合位置能够在车辆竖直方向或车辆宽度方向上调整。
本公开能够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通过强化结构性构件之间的接合部,其能够在确保压碎行程的同时,还能够确保抗碰撞性能。
附图说明
将基于下面的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图示出当在车辆的前部从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向下观看时的应用有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车辆的前部的立体图;
图2是图示出当在车辆的前部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向上观看时的应用有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车辆的前部的立体图;
图3是图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合构件的接合状态的侧视剖视图(沿着图1中的A-A的剖视图);
图4是图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合构件的接合状态的前视剖视图(沿着图1中的B-B的剖视图);
图5是图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合构件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6是阐释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操作的视图;
图7是图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修改实例的接合构件的外观的立体图;以及
图8是图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二修改实例的接合构件的外观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5,下面针对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进行阐释。注意,在附图中,箭头“前”(FR)指向车辆前侧,箭头“上”(UP)指向车辆上侧,并且箭头“外”(OUT)指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车辆的前部基本左右对称地配置,并因此阐释和图示集中在车辆的右侧。
基本构造
图1和图2图示出了应用有车辆前部结构18的车辆10的前部12。车辆10的前部12设置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前纵梁30。前纵梁30的车辆前端部分别设置有大致盒状的接合构件100。每个接合构件100连接至用作结构性构件的前纵梁30,并且还连接至前横梁20、外伸支架(裙板构件)40、悬架构件50和碰撞盒60。
接合构件100是由铝(具体地,压铸铝)铸造的结构性构件,并且包括在车辆前侧、车辆后侧、车辆上侧和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的管形插入部120。如图3中图示出的,插入部120包括在车辆前侧处的前接合部122和在车辆后侧处的后接合部124。而且,用作固定部的螺纹部110设置在接合构件100的车辆下侧处,后面描述的螺栓90被旋拧到螺纹部110中。如图4中图示出的,插入部120还包括在车辆上侧处的上接合部126和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的侧接合部128。接合构件100的结构将在后面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中图示出的,前纵梁30具有闭合截面结构并且在车辆10的前部12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地设置。如图3中图示出的,构造前纵梁30的车辆前端部的前端部32在插入到每个接合构件100的后接合部124的状态下接合至后接合部124。焊接点T1通过围绕形成在后接合部124的车辆后端面和前端部32的外周面之间的台阶的整个外周进行电弧焊而形成在每个前纵梁30的接合部处。注意,前纵梁30可以通过用螺栓紧固而不是通过焊接,或者除了焊接之外还通过螺栓紧固,接合至接合构件100。
如图1和图2中图示出的,用作具有闭合截面结构的横梁的前横梁20和后横梁24在车辆10的前部12处的一对前纵梁30之间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地设置。如图4中图示出的,作为前横梁2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端部的外端部22在插入到接合构件100的侧接合部128中的状态下接合至侧接合部128。焊接点T2通过围绕形成在侧接合部128的车辆宽度方向内端面和外端部22的外周面之间的台阶的整个外周进行电弧焊而形成在前横梁20的接合部处。注意,前横梁20可以通过用螺栓紧固而不是通过焊接,或者除了焊接之外还通过螺栓紧固,接合至接合构件100。
而且,如图1中图示出的,后横梁24的外端部26通过焊接等接合至前纵梁30,所述外端部26为定位在前横梁20的车辆后侧处的后横梁2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端部。一对联接构件28从前横梁20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朝向后横梁24的外端部26设置。
如图1和图2中图示出的,外伸支架40在车辆10的前部12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在前纵梁30的车辆上侧处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地设置,所述外伸支架40为具有闭合截面结构的裙板构件。在车辆前侧处,外伸支架40延伸以便随着朝向车辆前侧而朝向车辆下侧弯曲。如图3和图4中图示出的,作为外伸支架40的车辆下侧端部的下端部42以插入到接合构件100的上接合部126中的状态接合至上接合部126中。焊接点T3通过围绕形成在上接合部126的车辆上端面和下端部42的外周面之间的台阶的整个外周进行电弧焊而形成在外伸支架40的接合部处。注意,外伸支架40可以通过用螺栓紧固而不是通过焊接,或者除了焊接之外还通过螺栓紧固,接合至接合构件100。
如图1和图2中图示出的,柱形的碰撞盒60设置在每个前纵梁30的车辆前侧处。前纵梁30的轴向中心和碰撞盒60的轴向中心彼此大致对齐。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碰撞盒60各自包括具有闭合截面结构的本体62、形成在本体62的车辆前端部处的凸缘(未在附图中图示出)以及作为车辆后端处的一部分的后端部64(参见图3)。而且,如图3中图示出的,碰撞盒60的后端部64在插入到接合构件100的前接合部122中的状态下接合至前接合部122。焊接点T4通过围绕形成在前接合部122的车辆前端面和后端部64的外周面之间的台阶的整个外周进行电弧焊而形成在碰撞盒60的接合部处。注意,碰撞盒60可以通过用螺栓紧固而不是通过焊接,或者除了焊接之外还通过螺栓紧固,接合至接合构件100。
如图1和图2中图示出的,车辆10的前端部部分设置有保险杠加强件14,其连接至形成在碰撞盒60的车辆前侧处的凸缘(未在附图中图示出)。保险杠加强件14以其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来设置。注意,尽管未在附图中图示出,由泡沫体等构成的减振器(即,缓冲器)附接到保险杠加强件14的前表面。减振器和保险杠加强件14由保险杠罩覆盖。
支撑前悬架等(未在附图中图示出)的悬架构件50在车辆10的前部12处设置在前纵梁30的车辆下侧处。悬架构件50包括:左右一对悬架构件侧部52,其分别支撑左右前悬架;以及悬架横向构件56、58,其将左右悬架构件侧部5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联接在一起。注意,用以将悬架构件侧部52和悬架横向构件56、58接合在一起的方法可以是使用螺母和螺栓的紧固,或者可以是诸如点焊或激光焊接的焊接。也可以在树脂本体的情况下采用使用粘合剂的接合方法。
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悬架构件50使用螺栓90、94在悬架构件侧部52处固定至接合构件100和前纵梁30。具体地,在车辆前侧处,螺栓90被插入穿过垫圈92,并且通过被插入到悬架构件侧部52中的插入孔54中并且紧固到接合构件100的螺纹部110而固定至接合构件100(参见图3和图4)。而且,在车辆后侧处,螺栓94被插入穿过在对应的前纵梁30中的插入孔(未在附图中图示出),并且通过紧固到设置在前纵梁30的车辆下部处的螺纹部(未在附图中图示出)而固定至前纵梁30。
接合构件
如图5中图示出的,每个接合构件100包括:矩形管形的第一管形部132,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地设置;以及矩形管形的第二管形部134,其从第一管形部13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上的侧壁132A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每个接合构件100还包括矩形管形的第三管形部136,其从第一管形部132的车辆上侧的上壁132B朝向车辆上侧延伸。注意,第二管形部134和第三管形部136连接至第一管形部132的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分割壁140由将第一管形部132的连通部分隔成车辆前部和车辆后部的竖直肋构成,分割壁140在第一管形部132的内周侧处设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处。分割壁140的车辆宽度方向中央部构成具有增加的厚度的柱形部142。螺纹部110从柱形部142的车辆下侧朝向上侧形成。
如图3和图4中图示出的,接合构件100的第一管形部132的车辆前侧处的开口用作前接合部122,并且接合构件100的第一管形部132的车辆后侧处的开口用作后接合部124。接合构件100的第二管形部13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的开口用作侧接合部128,并且第三管形部136的车辆上侧处的开口用作上接合部126。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合构件100中,每个插入部120具有在一端处开口并在另一端处闭合的形状。具体地,分割壁140将前接合部122与后接合部124分隔,侧壁132A隔开侧接合部128,并且上壁132B隔开上接合部126。即,通过设置在每个插入部120的另一端处的分隔部确保了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合构件100的刚性。
接下来,下面针对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操作和有益效果进行阐释。
如图1和图2中图示出的,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前纵梁30、前横梁20、外伸支架40、悬架构件50和碰撞盒60连接至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右的相应接合构件100。保险杠加强件14连接至碰撞盒60的车辆前端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18展现出了下面的操作的和有益效果。
压碎行程
如上所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18中,前纵梁30的轴向中心和碰撞盒60的轴向中心大致彼此对齐。因此,在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18中,前纵梁30、接合构件100和碰撞盒60以相互连接的状态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地布置。注意,因为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合构件100构成悬架构件50的固定位置,接合构件100具有比前纵梁30和碰撞盒60高的刚性。因此,如图6中图示出的,当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观看时,位于区域R2中的接合构件100是在车辆正面碰撞中不被压碎(即,对应于行程死区)的位置。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不仅前纵梁30和碰撞盒60,而且还有前横梁20和外伸支架40接合至接合构件100。前纵梁30和碰撞盒60未设置有与其他结构性构件(具体地,前横梁20、外伸支架40和悬架构件50)的接合部。即,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除了接合构件100以外并无在碰撞中存在行程死区的位置。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观看时,位于区域R1中的膨胀盒60和位于区域R3中的前纵梁30能够被确保为在车辆正面碰撞中被压碎的位置(即,确保压碎行程的地方)。
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18使得与构造车辆10的前部12的结构性构件的接合部能够在作为悬架构件50的固定位置的接合构件100处进行强化。这因此能够在车辆正面碰撞中确保尽可能多的压碎行程。
接合位置的调整
在现有技术的车辆前部结构中,结构性构件使用凸缘接合在一起。因为难以在凸缘接合部处确保接合刚性,这表现出了抗碰撞性能的弱化。而且,使用凸缘接合部,难以使接合面紧密配合,从而使得接合位置难以调整。然而,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18中,每个接合构件100构造节点(即,在接合部处),并且各结构性构件插入到并接合至接合构件100。具体地,具有闭合截面结构的结构性构件插入到在接合构件100处设置的各插入部120中,然后通过接合构件100和各结构性构件之间的焊缝而接合至各插入部120。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合方法因此能够使得接合部的接合刚性相较于凸缘接合部增加。
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合方法具有以下特性。即,在插入有碰撞盒60的后端部64的前接合部122处,通过调整后端部64在前接合部122中的插入量,能够调整车辆前后方向接合位置(图3中的箭头S1)。在插入有前纵梁30的前端部32的后接合部124中,通过调整前端部32在后接合部124中的插入量,能够调整车辆前后方向接合位置(图3中的箭头S2)。而且,在插入有外伸支架40的下端部42的上接合部126处,通过调整下端部42在上接合部126中的插入量,能够调整车辆竖直方向接合位置(图4中的箭头S3)。而且,在插入有前横梁20的外端部22的侧接合部128处,通过调整外端部22在侧接合部128中的插入量,能够调整车辆宽度方向接合位置(图4中的箭头S4)。
如上所述,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18使得能够通过调整插入到各插入部120中的结构性构件的插入量来调整接合位置。因此,与如在现有技术中那样使用凸缘接合部时相比,能够简化接合位置的调整。
载荷分散
在上述的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合构件100中,强化了前纵梁30、前横梁20、外伸支架40、悬架构件50和碰撞盒60的连接。因此,如在图6中图示出的,以如下的方式传递在车辆10的正面碰撞中出现的碰撞载荷F。
首先,车辆10的正面碰撞中的碰撞载荷F从保险杠加强件14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右两个碰撞盒60之间分散的载荷F0的形式进行传递,并且被从碰撞盒60输入到各接合构件100。输入到接合构件100的载荷F0作为车辆后向载荷F1传递到纵梁30、作为车辆宽度方向向内载荷F2传递到前横梁20,作为向上载荷F3传递到外伸支架40,并作为向下载荷F4传递到悬架构件50。如上所述,在车辆10的正面碰撞中接收的碰撞载荷F分散在对应于前纵梁30、前横梁20、外伸支架40和悬架构件50的四个方向上。即,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18能够在碰撞中将载荷分散到多个结构性构件,从而使得能够确保抗碰撞性能。注意,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采用压铸铝接合构件100使得能够实现高强度和低重量。
修改实例
上述的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合构件100由压铸铝构件一体地制成。然而,对由这种方法形成并无限制。下面针对具有多部件结构的修改实例进行阐释。注意,在修改实例中,与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合构件100的构造相同的构造被指定为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7图示出了第一修改实例的接合构件100A。接合构件10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左右分开。接合构件100可以在车辆宽度方向外端部的附近分成两部分。具体地,接合构件100A包括在车辆宽度方向外表面上开口的本体150以及覆盖本体150的开口部的盖罩152。
本体150包括第一包围件162,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地设置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内表面、车辆上表面和车辆下表面处进行包围。本体150还包括矩形管形的管形部164,其从第一包围件16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的侧壁162A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本体150还包括第二包围件166,其从第一包围件162的车辆上侧处的上壁162B朝向车辆上侧延伸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内表面、车辆前表面和车辆后表面处进行包围。注意,管形部164和第二包围件166连接至第一包围件162的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第一包围件162的内周侧的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设置有分隔壁140,其垂直于第一包围件16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表面、车辆上表面和车辆下表面设置。
盖罩152是在车辆上侧处具有突出部的板形构件。第一修改实例的接合构件100A通过将盖罩152接合至本体150以便覆盖本体15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的开口部来形成。注意,用以将本体150和盖罩152接合的方法可以是电弧焊方法或使用螺栓等的紧固方法。
在第一修改实例的接合构件100A的车辆前侧处由第一包围件162和盖罩152形成的开口用作前接合部122,并且在车辆后部形成的开口用作后接合部124。而且,接合构件100A的管形部16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的开口用作侧接合部128。而且,由接合构件100A的车辆上侧处的第二包围件166和盖罩152形成的开口用作上接合部126。
图8图示出了第二修改实例的接合构件100B。接合构件100B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前后分开。接合构件100B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的附近分成两部分。具体地,接合构件100B包括车辆前侧处的前部170和车辆后侧处的后部172。
前部170包括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地设置的矩形管形的第一管形部182以及第一包围件184,该第一包围件184从第一管形部18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的侧壁182A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并且其在车辆前表面、车辆上表面和车辆下表面处进行包围。前部170还包括第二包围件186,其从第一管形部182的车辆上侧处的上壁182B朝向车辆上侧延伸,并且其在车辆前表面、车辆宽度方向外表面和车辆宽度方向内表面处进行包围。
后部172包括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地设置的矩形管形的第二管形部192以及第三包围件194,该第三包围件194从第二管形部192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的侧壁192A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并且其在车辆后表面、车辆上表面和车辆下表面处进行包围。后部172包括第四包围件196,其从第二管形部192的车辆上侧处的上壁192B朝向车辆上侧延伸,并且其在车辆后表面、车辆宽度方向外表面和车辆宽度方向内表面处进行包围。后部172还包括分隔壁140,其将第二管形部192的车辆前部隔离。
第二修改实例的接合构件100B通过将前部170的车辆后端部和后部172的车辆前端部抵接并接合在一起来形成。注意,用以接合前部170和后部172的方法可以是电弧焊方法或使用螺栓等的紧固方法。
在第二修改实例的接合构件100B中,第一管形部182的车辆前侧处的开口用作前接合部122,并且第二管形部192的车辆后侧处的开口用作后接合部124。而且,通过接合构件100B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的第一包围件184和第二包围件194形成的开口用作侧接合部128。通过接合构件100B的车辆上侧处的第二包围件186和第四包围件196形成的开口用作上接合部126。
补充
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合构件100以及修改实例的接合构件100A、100B由压铸铝构成。然而,这不局限于此。例如,接合构件可以使用除了铝之外的金属来铸造。而且,接合构件可以在树脂本体的情况下由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
注意,上述修改实例中的分割位置仅仅是实例,并且可以自由地设定分割位置和分割方法。

Claims (9)

1.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包括:
一对前纵梁,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
横梁,其在所述前纵梁之间延伸;
外伸支架,其在所述前纵梁的车辆上侧处沿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地设置,其中所述外伸支架中的每个在车辆前侧处朝向对应的前纵梁延伸;
接合构件,其各自接合至对应的前纵梁、所述横梁和对应的外伸支架;以及
悬架构件,其固定至设置在每个接合构件处的固定部,
其中,所述前纵梁、所述横梁以及所述外伸支架在所述前纵梁、所述横梁以及所述外伸支架插入到对应的接合构件中的状态下接合至所述对应的接合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接合构件中的每个包括分别在车辆前侧处和在车辆后侧处的管形插入部;并且
所述插入部中的每个包括:
在所述车辆前侧处的前接合部,柱形碰撞盒在所述碰撞盒插入到所述前接合部中的状态下接合至所述前接合部;以及
在所述车辆后侧处的后接合部,对应的前纵梁在所述前纵梁插入到所述后接合部中的状态下接合至所述后接合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
将所述前接合部与所述后接合部分开的分割壁设置在所述前接合部和所述后接合部之间;并且
所述固定部设置在所述分割壁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接合构件中的每个包括:
本体,其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开口;以及
盖罩,其覆盖所述本体的开口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接合构件中的每个包括:
本体,其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开口;以及
盖罩,其覆盖所述本体的开口部。
6.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接合构件中的每个包括:
包括所述前接合部的前部;以及
包括所述后接合部的后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接合构件中的每个包括分别在车辆上侧处和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的管形插入部;并且
所述插入部中的每个包括:
在所述车辆上侧处的上接合部,对应的外伸支架在所述外伸支架插入到所述上接合部中的状态下接合至所述上接合部,以及
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的侧接合部,所述横梁在所述横梁插入到所述侧接合部中的状态下接合至所述侧接合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接合构件中的每个包括分别在车辆上侧处和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的管形插入部;并且
所述插入部中的每个包括:
在所述车辆上侧处的上接合部,对应的外伸支架在所述外伸支架插入到所述上接合部中的状态下接合至所述上接合部,以及
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处的侧接合部,所述横梁在所述横梁插入到所述侧接合部中的状态下接合至所述侧接合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所述接合构件由压铸铝来构造。
CN201810354779.5A 2017-05-26 2018-04-19 车辆前部结构 Active CN1089451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04789A JP6838494B2 (ja) 2017-05-26 2017-05-26 車両前部構造
JP2017-104789 2017-05-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45110A CN108945110A (zh) 2018-12-07
CN108945110B true CN108945110B (zh) 2021-06-11

Family

ID=64109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54779.5A Active CN108945110B (zh) 2017-05-26 2018-04-19 车辆前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526016B2 (zh)
JP (1) JP6838494B2 (zh)
CN (1) CN108945110B (zh)
DE (1) DE10201810801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222664A1 (de) * 2015-11-17 2017-05-1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Sicherheitsein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JP6772975B2 (ja) * 2017-07-05 2020-10-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骨格構造
US20190061834A1 (en) * 2017-08-23 2019-02-2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Vehicle chassis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using structural adhesive
KR102552507B1 (ko) * 2018-11-14 2023-07-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 전방구조
KR102107967B1 (ko) * 2018-11-26 2020-05-07 한국생산기술연구원 차대 프레임 결합용 연결부재 및 이를 이용한 차량의 가변형 차대 모듈
JP7172746B2 (ja) * 2019-03-06 2022-11-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パワーユニット搭載構造
JP7115377B2 (ja) * 2019-03-19 2022-08-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ボデー
JP7172887B2 (ja) * 2019-07-02 2022-11-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CN111267761B (zh) * 2020-02-18 2021-08-10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防撞梁总成结构及车辆
US11938152B2 (en) 2020-08-06 2024-03-26 Kedar N Prasad High-dose antioxidants in cancer treatment
CN113428229A (zh) * 2021-08-26 2021-09-24 徐州奥丰交通运输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厢式挂车连接件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68405U (zh) * 1980-05-15 1981-12-12
JPH11208517A (ja) * 1998-01-20 1999-08-03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の骨格部材の結合構造
CN102259665A (zh) * 2010-05-26 2011-11-30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汽车的车身前端
CN103118925A (zh) * 2010-09-14 2013-05-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05564508A (zh) * 2014-10-29 2016-05-1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连接构件和车辆前部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7000595A1 (en) * 1995-06-16 1997-01-03 Dana Corporation Preparation of vehicle frame components for molecular bonding using magnetic impulse welding techniques
JP2004155219A (ja) * 2002-11-01 2004-06-03 Fuji Heavy Ind Ltd 自動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ITBO20030764A1 (it) * 2003-12-19 2005-06-20 Ferrari Spa Telaio metallico composto dall'unione di una pluralita' di elementi estrusi e metodo per la sua realizzazione
JP5825680B2 (ja) 2012-03-22 2015-12-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キャビン構造
JP5958706B2 (ja) 2012-09-27 2016-08-02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の車体構造
KR101619270B1 (ko) * 2014-10-17 2016-05-10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의 연결 구조
JP6522981B2 (ja) * 2015-02-18 2019-05-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6245231B2 (ja) 2015-07-31 2017-12-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骨格補強構造
US9643651B2 (en) * 2015-08-28 2017-05-09 Honda Motor Co., Ltd. Casting, hollow interconnecting member for connecting vehicular frame members, and vehicular frame assembly including hollow interconnecting membe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68405U (zh) * 1980-05-15 1981-12-12
JPH11208517A (ja) * 1998-01-20 1999-08-03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の骨格部材の結合構造
CN102259665A (zh) * 2010-05-26 2011-11-30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汽车的车身前端
CN103118925A (zh) * 2010-09-14 2013-05-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05564508A (zh) * 2014-10-29 2016-05-1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连接构件和车辆前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38494B2 (ja) 2021-03-03
US10526016B2 (en) 2020-01-07
US20180339732A1 (en) 2018-11-29
CN108945110A (zh) 2018-12-07
DE102018108010A1 (de) 2018-11-29
JP2018199407A (ja) 2018-1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45110B (zh) 车辆前部结构
US9764705B2 (en) Vehicle connecting member and vehicle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JP6631472B2 (ja) 車両下部構造
US11148623B2 (en) Bumper cross-member
JP5915622B2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タワー及び車両前部構造
US10494031B2 (en)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JP6562064B2 (ja) 車両の衝撃吸収構造
JP2019006303A (ja) 車体下部構造
US9517798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9868470B2 (en) Vehicle body side structure
US10059375B2 (en) Vehicle body side structure
JP6187447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EP3132980B1 (en) Vehicle frame structure
CN104724016A (zh) 车身碰撞吸收结构
JP2015104972A (ja) 衝撃吸収部材
CN111169544A (zh) 用于车辆的载荷分布结构
JP6432577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05162049A (ja) 車両の衝撃吸収部材
JP6555221B2 (ja) バンパリインフォースメントとサイドメンバとの結合構造
CN110155182B (zh) 车身结构
CN111186495B (zh) 车辆前部结构
JP6809425B2 (ja) 車両用クラッシュボックス
JP6012938B2 (ja) 車両フロア構造
JP2011168122A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KR102529386B1 (ko) 차량의 측방 하부차체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