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91119A - 墨膜厚度分布形成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墨膜厚度分布形成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91119A
CN102991119A CN2012103369682A CN201210336968A CN102991119A CN 102991119 A CN102991119 A CN 102991119A CN 2012103369682 A CN2012103369682 A CN 2012103369682A CN 201210336968 A CN201210336968 A CN 201210336968A CN 102991119 A CN102991119 A CN 1029911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roller
roller group
black
film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3696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91119B (zh
Inventor
平野正大
户塚纮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mor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omor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mori Corp filed Critical Komor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9911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911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911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911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1/00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41F31/02Ducts, containers, supply or metering devices
    • B41F31/04Ducts, containers, supply or metering devices with duct-blades or like metering devices
    • B41F31/045Remote control of the duct ke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1/00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41F31/20Ink-removing or collect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1/00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41F31/30Arrangements for tripping, lifting, adjusting, or removing inking rollers; Supports, bearings, or forks therefor
    • B41F31/301Devices for tripping and adjusting form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1/00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41F31/30Arrangements for tripping, lifting, adjusting, or removing inking rollers; Supports, bearings, or forks therefor
    • B41F31/32Lifting or adjusting devices
    • B41F31/36Lifting or adjusting devices fluid-pressure opera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3/00Indicating, counting, warning,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B41F33/04Tripping devices or stop-motions
    • B41F33/10Tripping devices or stop-motions for starting or stopping operation of damping or inking 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5/00Clean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41F35/04Clean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for inking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AND TO STAMPS
    • B41P2233/00Arrangements for the operation of printing presses
    • B41P2233/10Starting-up the machine
    • B41P2233/11Pre-ink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AND TO STAMPS
    • B41P2235/00Cleaning
    • B41P2235/10Clean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s or devices
    • B41P2235/26Spraying devices

Landscapes

  • Inking, Control Or Cleaning Of Pri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墨水供应设备中的墨膜厚度分布形成方法,所述墨水供应设备包括储存墨水的墨槽、布置在墨槽中的多个墨槽键、墨槽辊墨斗辊和墨辊组,根据多个墨槽键的开口比将墨水从墨槽供应到墨槽辊,通过墨水供给操作将墨水从墨槽辊传送到墨斗辊,墨辊组包括至少一个上墨辊,传送到墨斗辊的墨水被供应到至少一个上墨辊,在使用先前印刷板的印刷工作结束之后执行定位在墨辊组的端部处的上墨辊的脱开操作。在使用先前印刷板的印刷工作结束之后停止墨斗辊的墨水供给操作。在使用先前印刷板的印刷工作结束之后,墨辊组被分成多个辊子组。分开的辊子组中的至少一个辊子组中的墨水被除去。还公开了一种墨膜厚度分布形成设备。

Description

墨膜厚度分布形成方法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墨水供应设备中的墨辊组中形成墨膜厚度分布的墨膜厚度分布形成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图11显示卷筒胶印机中的每一种颜色的印刷单元中的墨辊(墨水供应装置)的主要部分。在图11中,墨辊包括墨槽1、储存在墨槽1中的墨水2、墨槽辊3、沿墨槽辊3的轴向方向并列设置的多个墨槽键4(4-1至4-n)、墨斗辊5、墨辊组6、印刷板7和印版滚筒8,其中印刷板7安装在所述印版滚筒上。图像被印刷在印刷板7上。
在墨水供应设备中,通过调节墨槽键4-1至4-n的开口程度将墨槽1中的墨水2供应给墨槽辊3。供应给墨槽辊3的墨水通过墨斗辊5的墨水供给操作经由墨辊组6被供应给印刷板7。要注意的是与印刷板7接触的墨形成辊6-1至6-4被布置在墨辊组6的墨水流动路径的端部处。
当在墨水供应设备中切换印刷工作时,即,当用下一个印刷工作使用的印刷板7′更换用于前一个印刷工作的印刷板7时,墨槽键4-1至4-n的开口程度、墨槽辊3的旋转量等等变成与用于下一个印刷工作的印刷板7′上的图像相对应的值。墨槽1中的墨水2通过墨辊组6被供应给更换的印刷板7′。在这种情况下,在最终的印刷之前执行测试印刷以调节墨水供应量,从而获得令人满意的色调。因此,期望的墨膜厚度分布(墨膜厚度的梯度)形成在墨辊组6中。
然而,在传统的墨水供应设备中,当印刷板7被更换为印刷板7′以执行下一个印刷工作时,与用于先前的印刷工作的印刷板7相对应的墨膜厚度分布保持在墨辊组6中。在这种情况下,与用于先前的印刷工作的印刷板7相对应的墨膜厚度分布需求逐渐改变成与用于下一个印刷工作的印刷板7′相对应的墨膜厚度分布。极度需要墨水供应量的调节和测试印刷直到获得令人满意的色调为止。这会引起以下问题:例如“预先印刷准备时间的增加”、“工作负荷的增加”、“印刷材料的浪费”、“生产效率的降低”和“成本的增加”。
为了减少直到获得令人满意的色调为止的墨水供应量的调节和测试印刷数,已经提出在日本专利公开出版物第10-16193号(文献1)和日本专利公开出版物第11-188844号(文献2)中公开的墨膜厚度控制方法。
[文献1(墨水减少+预加墨水2)]
在文献1中所述的墨膜厚度控制方法中,当切换印刷工作时,墨斗辊5的墨水供给操作停止。当用于先前的印刷工作的印刷板7保持被安装时,印刷机操作以印刷预定数量的纸张(空白纸张印刷),从而减少墨水供应设备中的墨水(墨水减少)。保持了使从墨辊组6的上游侧至下游侧变薄且在印刷期间所需的最小墨膜厚度分布Ma(参见图12A),即与印刷板7的无图像部分相对应的墨膜厚度分布Ma(墨水清除)。
接着,墨槽键4-1至4-n的开口程度、墨槽辊3的旋转量等被设置成与用于下一个印刷工作的印刷板7′上的图像相对应的值。印刷机操作以执行墨斗辊5的预定次数的墨水供给操作。与用于下一个印刷工作的印刷板7′上的图像相对应的墨膜厚度分布Mb(参见图12B)叠置在最小墨膜厚度分布Ma上,该最小墨膜厚度分布Ma保持在墨辊组6中且是在印刷期间所需要的(预加墨水2)。
[文献2(墨水返回到墨槽+预加墨水1)]
在文献2中所述的墨膜厚度控制方法中,当切换印刷工作时,墨槽键4-1至4-n的开口比被设置成0。在该状态下,执行墨斗辊5的预定次数的墨水供给操作,从而使墨辊组6中剩余的所有墨水返回到墨槽1(“墨水返回到墨槽”)。结果,墨辊组6中的每一个辊都没有保留任何墨水。
墨槽键4-1至4-n的开口程度被设置成预定值(例如,50%),并且墨槽辊3的旋转量被设置成预定值(例如,50%)。接着,以预定次数执行墨斗辊5的墨水供给操作,从而形成在墨辊组6中印刷期间所需的最小墨膜厚度分布Ma(参见图12A)(预加墨水1的第一步骤)。
墨槽键4-1至4-n的开口程度、墨槽辊3的旋转量等被设置成与用于下一个印刷工作的印刷板7′上的图像相对应的值。印刷机操作以执行预定次数的墨斗辊5的墨水供给操作。与用于下一个印刷工作的印刷板7′上的图像相对应的墨膜厚度分布Mb(参见图12B)叠置在最小墨膜厚度分布Ma上,该最小墨膜厚度分布形成在墨辊组6中并且是印刷期间所需要的(预加墨水1的第二步骤)。
然而,由于在墨辊组6上留有墨膜厚度分布Ma时执行空白纸张印刷,因此文献1中所述的墨膜厚度控制方法(墨水减少+预加墨水2)会浪费纸张。
由于墨辊组6上的所有墨水返回到墨槽1且与用于下一个印刷工作的印刷板7′上的图像相对应的墨膜厚度分布(Ma+Mb)从0形成,因此文献2中所述的墨膜厚度控制方法(“墨水返回到墨槽”+预加墨水1)费时。在该方法中,乳化的墨水(混合有润湿液的墨水)返回到墨槽1。可能会出现印刷问题,从而浪费印刷材料。
发明内容
已经提出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墨膜厚度分布形成方法和设备,所述方法和设备在墨辊组中快速形成与要用于下一个印刷工作的印刷板上的图像相对应的墨膜厚度分布,并且在切换印刷工作时无需执行空白纸张印刷或“墨水返回墨槽”。
为了获得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墨水供应设备中的墨膜厚度分布形成方法,所述墨水供应设备包括储存墨水的墨槽、布置在墨槽中的多个墨槽键、墨槽辊、墨斗辊和墨辊组,根据多个墨槽键的开口比将墨水从墨槽供应到墨槽辊,通过墨水供给操作将墨水从墨槽辊传送到墨斗辊,墨辊组包括至少一个上墨辊,传送到墨斗辊的墨水被供应到至少一个上墨辊,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使用先前的印刷板的印刷工作结束之后执行定位在墨辊组的端部处的上墨辊的脱开操作;在使用先前的印刷板的印刷工作结束之后停止墨斗辊的墨水供给操作;在使用先前的印刷板的印刷工作结束之后,将墨辊组分开成多个辊子组;和清除分开的多个辊子组中的至少一个辊子组中的墨水。
根据本发明,在使用先前印刷板的印刷工作结束之后,定位在墨辊组的墨水流动路径的端部处的上墨辊脱开,并且停止墨斗辊的墨水供给操作。接着,墨辊组被分开成多个辊子组,并且分开的辊子组中的一些中的墨水被除去。例如通过使用墨水清除装置或用刀片刮削墨水除去一些辊子组中的墨水。因此,与将用于下一个印刷工作的印刷板上的图像相对应的墨膜厚度分布可以快速在墨辊组中形成,并且在切换印刷工作时无需执行空白纸张印刷或“墨水返回墨槽”。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印刷工作切换控制设备的方框图;
图2是显示要由图1所示的印刷工作切换控制设备控制的墨水供应设备的主要部分(在分开墨辊组之前的连结状态)的视图;
图3是显示要由图1所示的印刷工作切换控制设备控制的墨水供应设备的主要部分(墨辊组分开的状态)的视图;
图4是显示图1所示的存储单元的细节的视图;
图5A-5I是显示在切换印刷工作时用于墨辊组中的下一个印刷工作的墨膜厚度分布的形成过程的视图;
图6A-6I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印刷工作切换控制设备的详细操作的流程图;
图7是显示图1所示的墨槽辊控制设备的详细结构的方框图;
图8是显示图7所示的墨槽辊控制设备的处理操作的流程图;
图9是显示图1所示的墨槽键控制设备的详细结构的方框图;
图10A和10B是显示图8所示的墨槽键控制设备的处理操作的流程图;
图11是显示印刷机中每一个颜色的印刷单元中的墨水供应设备的主要部分的视图;和
图12A和12B是显示形成在墨水供应设备的墨辊组上的墨膜厚度分布Ma和Mb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根据实施例的印刷工作切换控制设备100包括CPU 10、RAM 11、ROM12、输入装置13、显示单元14、输出装置(例如,印刷机)15、印刷停止开关16、印刷工作切换开关17、印刷机驱动电动机18、驱动电动机驱动器19、驱动电动机旋转编码器20、D/A转换器21、印刷机原始位置检测器22、用于计数印刷机的转数的计数器23以及墨斗装置24。
印刷工作切换控制设备100包括辊组分开/连结气压缸25、辊组分开/连结气压缸阀26、溶剂供应装置27、刮刀套上/脱开气压缸28、刮刀套上/脱开气压缸阀29、供纸器30、印刷单元31、上墨辊套上/脱开气压缸32、上墨辊套上/脱开气压缸阀33、墨水清洁中的转数设定单元34、墨水均匀化中的转数设定单元35、预打墨操作中的转数设定单元36、印刷速度设置单元37、存储单元38和输入/输出接口(I/O,I/Fs)39-1至39-11。
在图2中,与图11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图11所示的部分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并且将不会重复其说明。在图2所示的墨水供应设备中,形成墨水供应路径的墨辊组6可以在虚线L1的边界处被分成上游辊子组6A和下游辊子组6B。
更具体地,定位在上游辊子组6A的墨水流动路径的最下端处的辊6A1由摆动臂40的一端轴向支撑,所述摆动臂绕着作为枢转中心的辊6A2的轴线摆动,辊6A2接触辊6A1的外表面。气压缸25被连接到摆动臂40的另一端。
在该结构中,当气压缸25伸出(参见图3)时,摆动臂40在由箭头A表示的方向上绕着用作枢转中心的辊6A2的轴线摆动。在摆动臂40摆动时,辊6A1当在辊6A2上滚动的同时远离定位在下游辊子组6B的墨水流动路径的最上面端处的辊6B1移动。因此,墨辊组6被分成上游辊子组6A和下游辊子组6B。
当气压缸25从该状态缩回时,摆动臂40在箭头B表示的方向上绕着用作枢转中心的辊6A2的轴线摆动。在摆动臂40摆动时,辊6A1当在辊6A2上滚动的同时与下游辊子组6B的最上端处的辊6B1的外表面接触(参见图2)。因此,上游辊子组6A和下游辊子组6B连结并回到单个墨辊组6。
墨辊组6包括溶剂供应装置27和刮刀41,所述溶剂供应装置从上游辊子组6A的上游侧注射溶剂,所述刮刀与上游辊子组6A的辊6A2的外表面接触以回收溶剂。刮刀41包括刮刀套上/脱开气压缸28。当回收溶剂时,气压缸28伸出以使刮刀41与辊6A的外表面接触。当气压缸28缩回时,刮刀41远离辊6A2的外表面移动。
在图1中,CPU 10通过接口39-1至39-11获得各种信息输入。当访问RAM 11和存储单元38时,CPU 10根据ROM 12中储存的程序操作。
旋转编码器20在电动机18的每一个预定旋转角度处产生旋转脉冲,并将该旋转脉冲输出到电动机驱动器19。印刷机原始位置检测器22在印刷机的每一个旋转中检测原始位置,产生原始位置检测信号,并将该原始位置检测信号输出到用于计数印刷机的转数的计数器23。
墨斗装置24布置用于墨斗辊5。当墨斗装置24被启动时,墨斗辊5的墨水供给操作开始。当墨斗装置24关闭时,墨斗辊5的墨水供给操作停止。气压缸32布置用于上墨辊6-1至6-4。当气压缸32伸出时,上墨辊6-1至6-4被套上(与印刷板7接触)。当气压缸32缩回时,上墨辊6-1至6-4脱开(远离印刷板7移动)。
图4显示存储单元38的细节。存储单元38包括存储器M1至M11。转数存储器M1储存墨水清洁中印刷机的转数N1。转数存储器M2储存墨水均匀化中印刷机的转数N2。转数存储器M3储存预打墨操作中印刷机的转数N3。印刷速度存储器M4储存印刷速度Vp。计数值N存储器M5储存计数值N。图像面积比存储器M6储存与每一个墨槽键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面积比。
总墨槽键数存储器M7储存总墨槽键数n。换算表存储器M8储存表示墨槽键的图像面积比与开口比之间的关系的图像面积比与墨槽键开口比的换算表。墨槽键开口比存储器M9储存每一个墨槽键的开口比。墨槽辊旋转量存储器M10储存墨槽辊的旋转量。计数值存储器M11储存用于计数印刷机的转数的计数器的计数值。
在图1中,墨槽辊控制设备200驱动墨水供应设备中的墨槽辊3。墨槽键控制设备300-1至300-n控制墨水供应设备中的墨槽键4-1至4-n的开口比。墨槽辊控制设备200和墨槽键控制设备300-1至300-n布置用于各个颜色的墨水供应设备。然而,实施例为了说明的方便将说明一个墨水供应设备。即,墨水供应设备中的一个的操作将作为代表来说明。
[印刷工作切换控制设备的示意性操作]
在说明印刷工作切换控制设备100的详细操作之前,示意性操作将在以下作为步骤(1)至(9)来说明以有助于理解。
(1)送纸停止。另外,上墨辊6-1至6-4脱开,并且使用印刷板7的印刷停止(先前的印刷工作结束)。在这种情况下,在墨辊组6中保持与印刷板7上的图像相对应的墨膜厚度分布Mc,如图5A所示。即,保持先前的印刷工作的墨膜厚度分布Mc。
(2)墨槽键4-1至4-n的开口比被设置成与要用于下一个印刷工作的印刷板7′上的图像相对应的值。即,墨槽键4-1至4-n的开口比被设置成与下一个印刷工作的图像相对应的值。
(3)当印刷机停止时,墨斗辊5的墨水供给操作停止。墨辊组6被分成上游辊子组6A和下游辊子组6B。如图5B所示,墨辊组6的墨膜厚度分布Mc被分成上游辊子组6A的墨膜厚度分布McA和下游辊子组6B的墨膜厚度分布McB。
(4)印刷机的旋转速度被增加到8,000rph,并且由溶剂供应装置27和刮刀41形成的墨水清除装置被启动。在该状态中,印刷机以预定转数(墨水清洁中的转数N1)旋转,从而清洁上游辊子组6A中的墨水。因此,上游辊子组6A的墨膜厚度分布McA变成几乎为0,如图5C所示。此时,下游辊子组6B的墨膜厚度分布通过墨水清洁中的转数N1被均匀化,从而获得平坦的墨膜厚度分布McB′。
(5)上游辊子组6A和下游辊子组6B被连接和回到单个墨辊组6(图5D)。此后,印刷机以预定转数(墨水均匀化中的转数N2)旋转。下游辊子组6B中剩余的墨膜厚度分布McB′在下游辊子组6B与上游辊子组6A之间被均匀化,从而在墨辊组6中形成薄且平坦的墨膜厚度分布(基本墨膜厚度分布)Md(图5E)。
(6)墨辊组6被再次分成上游辊子组6A和下游辊子组6B。如图5F所示,墨辊组6的墨膜厚度分布Md被分成上游辊子组6A的基本墨膜厚度分布MdA和下游辊子组6B的基本墨膜厚度分布MdB。
(7)确认已经完成墨槽键4-1至4-n的开口比的设置。在确认之后,墨斗辊5的墨水供给操作开始。印刷机以预定转数(预打墨操作中的转数N3)旋转,从而在上游辊子组6A中的预打墨中形成墨膜厚度分布MeA(图5G)。
(8)上游辊子组6A和下游辊子组6B被再次连结并返回单个墨辊组6(图5H)。
(9)上墨辊6-1至6-4被套上,送纸开始,并且使用下一个印刷板7′的印刷工作开始(此时,已经完成用下一个印刷板7′替换先前的印刷板7)。
在这种情况下,在印刷期间,即在从墨辊组6的端部消耗墨水的同时,使用下一个印刷板7′在印刷中形成墨膜厚度分布(最终印刷中的墨膜厚度分布)。此时,下游辊子组6B中的墨膜厚度分布MdB变得比普通印刷期间的厚度更薄。因此,墨水与普通印刷中相比更快地从上游侧流动到下游侧。最终印刷期间的墨膜厚度分布Mf(图5I)在墨辊组6中迅速形成。
如果从图5E所示的状态立即形成最终印刷期间的墨膜厚度分布Mf,则在没有从墨辊组6的端部消耗墨水的情况下供应与下一个工作的印刷产品相对应的墨水量。因此,墨膜厚度分布在下游侧变厚,并且印刷产品的密度变高。为了减小密度,需要印刷许多印刷产品。相反地,通过执行图5F到5H中的步骤可以防止墨膜厚度分布在下游侧变厚。具体地,由于下游侧的墨膜厚度分布薄,可以迅速地获得最终印刷期间的墨膜厚度分布Mf。
[印刷工作切换控制设备的详细操作]
将参照图6A至6I说明印刷工作切换控制设备的详细操作。当切换印刷工作时,操作者接通印刷停止开关16。接着,CPU 10确认印刷停止开关16已经被接通(步骤S101中为是),并且将供纸停止指令输出到供纸器30以停止供纸(步骤S102)。
CPU 10将脱开信号输出到阀33(步骤S103)以使上墨辊6-1至6-4脱开。即,上墨辊6-1至6-4远离印刷板7移动。
CPU 10将印刷停止指令输出到印刷单元31(步骤S104),并将停止信号输出至驱动电动机驱动器19以使驱动电动机18停止,从而使印刷机停止。
当印刷机停止时,墨辊组6中留有与印刷板7上的图像相对应的墨膜厚度分布Mc,如图5A所示。即,保持先前的印刷工作的墨膜厚度分布Mc。
[数据输入]
操作者输入墨水清洁中的转数N1、墨水均匀化中的转数N2、预打墨操作中的转数N3和印刷速度Vp(图6B:步骤S106、S108、S110和S112)。
在这种情况下,从转数设置单元34输入墨水清洁中的转数N1。从转数设置单元35输入墨水均匀化中的转数N2。从转数设置单元36输入预打墨操作中的转数N3。从印刷速度设置单元37输入印刷速度Vp。
CPU 10在存储器M1中储存已经从转数设置单元34输入的墨水清洁中的转数N1(步骤S107)。CPU10在存储器M2中储存已经从转数设置单元35输入的墨水均匀化中的转数N2(步骤S109)。CPU10在存储器M3中储存已经从转数设置单元36输入的预打墨操作中的转数N3(步骤S111)。CPU 10在存储器M4中储存已经从印刷速度设置单元37输入的印刷速度Vp(步骤S113)。
CPU10在存储器M6中储存已经从输入装置13输入的与印刷板7上的墨槽键4-1至4-n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面积比。在所述实施例中,使用日本专利公开出版物第58-201008号(文献3)或日本专利公开出版物第58-201010号(文献4)中公开的图像面积比测量设备来测量与印刷板7上的墨槽键4-1至4-n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面积比。使用图像面积比测量设备测量的图像面积比被写入便携式存储器中。其中写入图像面积比的便携式存储器被设置到输入装置13中,从而输入与印刷板7上的墨槽键4-1至4-n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面积比。要注意的是CPU10和图像面积比测量设备可以联机相连,以直接从图像面积比测量设备接收与印刷板7上的墨槽键4-1至4-n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面积比。
如果便携式存储器被设置到输入装置13中,即,输入与墨槽键4-1至4-n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面积比(图6C:在步骤S114中为是),则CPU10用N=1重写存储器M5中的计数值N(步骤S115),并且从存储器M5读出计数值N(步骤S116)。CPU10从便携式存储器读出与第N个墨槽键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面积比,并且将该图像面积比储存在存储器M6中的用于第N个墨槽键的地址位置(步骤S117)。
CPU10从存储器M5读出计数值N(步骤S118),使计数值N以一增加,并且用该计数值重写存储器M5(步骤S119)。CPU10从存储器M7读出总墨槽键数n(步骤S120)。CPU10在步骤S116至S121中重复处理操作直到计数值N超过总墨槽键数n为止(在步骤S121中为是)。因此,从便携式存储器读出与印刷板7上的墨槽键4-1至4-n相对应的各个区域的图像面积比并将该图像面积比储存在存储器M6中。
[与用于下一个印刷工作的印刷板上的图像相对应的墨槽键的开口比的设置]
操作者接通印刷工作切换开关17。如果印刷工作切换开关17已经被接通,则CPU10用N=1重写存储器M5中的计数值N(图6D:步骤S123)。CPU10从存储器M5读出计数值N(步骤S124),和从存储器M6中用于第N个墨槽键的地址位置读出与第N个墨槽键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面积比(步骤S125)。
CPU10从存储器M8读出图像面积比与墨槽键开口比的换算表(步骤S126)。通过使用图像面积比与墨槽键开口比的换算表,CPU10从与第N个墨槽键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面积比获得第N个墨槽键的开口比。CPU10将获得的第N个墨槽键的开口比储存在存储器M9中的用于第N个墨槽键的地址位置处(步骤S127),并且将所述开口比传送到第N个墨槽键控制设备300(步骤S128)。
CPU10确认第N个墨槽键控制设备300已经传送第N个墨槽键开口比接收完成信号(在步骤S129中为是)。接着,CPU10从存储器M5读出计数值N(步骤S130),计数值N以一增加,并且用所述计数值重写存储器M5(步骤S131)。CPU10从存储器M7读出总墨槽键数N(步骤S132)。CPU10在步骤S124至S133中重复处理操作直到计数值N超过总墨槽键数n为止(在步骤S133中为是)。
因此,对应于与印刷板7上的墨槽键4-1至4-n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面积比的墨槽键4-1至4-n的开口比被获得、储存在存储器M9中并被传送到墨槽键控制设备300-1至300-n。
[墨辊组的分开]
CPU 10将操作停止信号输出到墨斗装置24(图6E:步骤S134)以使墨斗辊5的墨水供给操作停止。CPU 10将分开信号输出到辊组分开/连结气压缸阀26(步骤S135),以将墨辊组6分成上游辊子组6A和下游辊子组6B(参见图3)。
如图5B所示,墨辊组6的墨膜厚度分布Mc被分成上游辊子组6A的墨膜厚度分布McA和下游辊子组6B的墨膜厚度分布McB。
[上游辊子组中的墨水的清洁]
CPU10通过D/A转换器21将8000rph旋转指令输出到驱动电动机驱动器19(步骤S136)。印刷机响应于该操作开始旋转且所述印刷机的速度上升到8,000rph。CPU10将溶剂供应指令输出到溶剂供应装置27(步骤S137),并将套上信号输出到刮刀套上/脱开气压缸阀29(步骤S138)。溶剂供应装置27喷射溶剂且刮刀41与辊6A2的外表面接触,从而开始上游辊子组6A中的墨水的清洁。
CPU10持续清洁上游辊子组6A中的墨水,直到印刷机的转数达到存储器M1中的墨水清洁中的转数N1为止。更具体地,CPU10将套上信号输出到阀29(步骤S138),并将复位信号和起动信号输出到计数器23(步骤S139)。CPU10接着使复位信号到计数器23的输出停止(步骤S140),并且开始计数器23从0开始的计数操作。CPU10读出计数器23的计数值并将所述计数值储存在存储器M11中(步骤S141)。CPU10从存储器M1读出墨水清洁中的转数N1(步骤S142)。CPU10在步骤S141至S143中重复处理操作,直到用于计数印刷机的转数的计数器23的计数值达到墨水清洁中的转数N1为止(在步骤S143中为是)。
如果计数器23的计数值达到墨水清洁中的转数N1(在步骤S143中为是),则CPU10将溶剂供应停止指令输出到溶剂供应装置27(图6F:步骤S144)。CPU10将脱开信号输出到阀29(步骤S145),从而完成上游辊子组6A中的墨水的清洁。
如图5C所示,上游辊子组6A的墨膜厚度分布McA变成几乎为0。此时,下游辊子组6B的墨膜厚度分布通过墨水清洁中的转数N1被均匀化,从而获得平坦的墨膜厚度分布McB′。
[墨辊组的连结]
CPU10将连结信号输出到阀26(步骤S146)以连结上游辊子组6A和下游辊子组6B(参见图2),并且使所述上游辊子组和所述下游辊子组返回到单个墨辊组6(图5D)。
CPU10将复位信号和起动信号输出到计数器23(步骤S147)。接着,CPU10使复位信号到计数器23的输出停止(步骤S148),并且开始计数器23从0的计数操作。CPU10读出计数器23的计数值并将所述计数值储存在存储器M11中(步骤S149)。CPU10从存储器M2读出墨水均匀化中的转数N2(步骤S150)。CPU10在步骤S149至S151中重复处理操作,直到计数器23的计数值达到墨水均匀化中的转数N2为止(在步骤S151中为是)。
因此,下游辊子组6B中留有的墨膜厚度分布McB′在下游辊子组6B与上游辊子组6A之间被均匀化,从而在墨辊组6中形成薄且平坦的墨膜厚度分布(基本墨膜厚度分布)Md(图5E)。
[墨辊组的再分开]
如果计数器23的计数值达到墨水均匀化中的转数N2(在步骤S151中为是),则CPU10将分开信号输出到阀26(图6G:步骤S152),以将墨辊组6再次分成上游辊子组6A和下游辊子组6B(参见图3)。
如图5F所示,墨辊组6的墨膜厚度分布Md被分成上游辊子组6A的基本墨膜厚度分布MdA和下游辊子组6B的基本墨膜厚度分布MdB。
[设置墨槽键的开口比的完成的确认]
CPU10用N=1重写存储器M5中的计数值N(步骤S153)并从存储器M5读出计数值N(步骤S154)。CPU 10由第N个墨槽键控制设备300确认墨槽键开口比设置完成信号的存在/缺少(步骤S155)。
如果CPU10确认第N个墨槽键控制设备300已经传送墨槽键开口比设置完成信号(在步骤S155中为是),CPU10从存储器M5读出计数值N(步骤S156)。CPU10使计数值N以一增加,并且用所述计数值重写存储器M5(步骤S157)。CPU10从存储器M7读出总墨槽键数n(步骤S158)。CPU10在步骤S154至S159中重复处理操作直到计数值N超过总墨槽键数n为止(在步骤S159中为是)。
如果计数值N超过总墨槽键数n(在步骤S159中为是),则CPU10确定已经完成墨槽键的开口比的设置。CPU10将所有的墨槽键开口比设置完成信号传送到所有的墨槽键控制设备300(300-1至300-n)(图6H:步骤S160)。
[预打墨]
在将所有的墨槽键开口比设置完成信号传送到所有的墨槽键控制设备300之后(步骤S160),CPU10读出储存在存储器M10中的墨槽辊的旋转量(步骤S161)。CPU10将读出的墨槽辊的旋转量传送到墨槽辊控制设备200(步骤S162)。
如果CPU10从墨槽辊控制设备200接收墨槽辊旋转量接收完成信号(在步骤S163中为是),则CPU10将操作信号输出到墨斗装置24(步骤S164)并开始墨斗辊5的墨水供给操作。CPU10继续墨斗辊5的墨水供给操作,直到印刷机的转数达到存储器M3中的预打墨操作中的转数N3为止。
更具体地,CPU10将复位信号和起动信号输出到计数器23(步骤S165)。CPU10使复位信号到计数器23的输出停止(步骤S166),并且从0开始计数器23的计数操作。CPU10读出计数器23的计数值并将所述计数值储存在存储器M11中(图6I:步骤S167)。CPU10从存储器M3读出预打墨操作中的转数N3(步骤S168)。CPU10在步骤S167至S169中重复处理操作,直到计数器23的计数值达到预打墨操作中的转数N3为止(在步骤S169中为是)。
因此,预打墨中的墨膜厚度分布MeA形成在上游辊子组6A中(图5G)。
[墨辊组的再连结]
如果计数器23的计数值达到预打墨操作中的转数N3(在步骤S169中为是),则CPU10将连结信号输出到阀26(步骤S170)以再次连结上游辊子组6A和下游辊子组6B(参见图3),并且使所述上游辊子组和下游辊子组返回到单个墨辊组6(图5H)。
[下一个印刷工作]
CPU10从存储器M4读出印刷速度Vp(步骤S171)。CPU 10通过D/A转换器21将印刷速度旋转指令输出到电动机驱动器19(步骤S172),并且将印刷速度Vp设定为印刷机的速度。CPU10将供纸指令输出到供纸器30(步骤S173)以开始向印刷机供纸。CPU10将印刷指令输出到印刷单元31(步骤S174)。另外,CPU10将套上信号输出到阀33(步骤S175)以套上上墨辊6-1至6-4。CPU10使用下一个印刷板7′开始印刷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在印刷期间,即在从墨辊组6的端部消耗墨水的同时,使用下一个印刷板7′在印刷中形成墨膜厚度分布(最终印刷中的墨膜厚度分布)。此时,下游辊子组6B中的墨膜厚度分布MdB变得比普通印刷期间的厚度更薄。因此,墨水与普通印刷中相比更快地从上游侧流动到下游侧。最终印刷期间的墨膜厚度分布Mf(图5I)在墨辊组6中迅速形成。
[墨槽辊控制设备]
如图7所示,墨槽辊控制设备200包括CPU 201、RAM 202、ROM 203、墨槽辊驱动电动机204、墨槽辊驱动电动机驱动器205、墨槽辊驱动电动机旋转编码器206、输入/输出接口(I/O I/Fs)207和208以及存储器209和210。墨槽辊控制设备200通过接口207连接到印刷工作切换控制设备100。存储器209储存接收到的墨槽辊的旋转量。存储器210储存墨槽辊的目标供给量。
如果印刷工作切换控制设备100已经传送墨槽辊的旋转量(图8:在步骤201中为是),则CPU201将接收到的旋转量储存在存储器209中(步骤S202)。CPU201接着将墨槽辊旋转量接收完成信号传送到印刷工作切换控制设备100(步骤S203)。CPU201将接收到的墨槽辊的旋转量作为墨槽辊的目标供给量(目标旋转量)储存在存储器210中(步骤S204)。CPU201从存储器210读出目标旋转量(步骤S205),将该目标旋转量发送到电动机驱动器205,并且将墨槽辊驱动电动机204的旋转量调节成与目标旋转量一致(步骤S206)。
[墨槽键控制设备]
如图9所示,墨槽键控制设备300包括CPU 301、RAM 302、ROM 303、墨槽键驱动电动机304、墨槽键驱动电动机驱动器305、墨槽键驱动电动机旋转编码器306、计数器307、输入/输出接口(I/O I/Fs)308和309以及存储器310至313。墨槽键控制设备300通过接口308连接到印刷工作切换控制设备100。存储器310储存接收到的墨槽键的开口比。存储器311储存墨槽键的目标开口比。存储器312储存计数器307的计数值。存储器313储存墨槽键的当前开口比。
如果印刷工作切换控制设备100已经传送墨槽辊的开口比(图10A:在步骤S301中为是),则CPU301将接收到的开口比储存在存储器310中(步骤S302)。CPU201接着将墨槽键开口比接收完成信号传送到印刷工作切换控制设备100(步骤S303)。CPU201将接收到的墨槽键的开口比作为目标开口比储存在存储器311中(步骤S304)。
CPU301读取计数器307的计数值并将所述计数值储存在存储器312中(步骤S305)。CPU301从计数器307的读取计数值获得墨槽键的当前开口比,并将该开口比储存在存储器313中(步骤S306)。CPU301从存储器311读出墨槽键的目标开口比(步骤S307)。如果墨槽键的当前开口比等于目标开口比(在步骤S308中为是),则所述过程直接前进到步骤S317(图10B)。CPU301将墨槽键开口比设置完成信号输出到印刷工作切换控制设备100。
如果墨槽键的当前开口比不同于目标开口比(在步骤S308中为否),则CPU 301驱动电动机304,直到墨槽键的当前开口比变成等于目标开口比为止(步骤S309至S316)。然后,CPU301将墨槽键开口比设置完成信号输出到印刷工作切换控制设备100(步骤S317)。
更具体地,如果墨槽键的当前开口比小于目标开口比(在步骤S309中为是),则CPU301将正向旋转指令发送到电动机驱动器305(步骤S310)。CPU301从计数器307读出计数值(步骤S312),并根据计数值计算墨槽键的当前开口比(步骤S313)。CPU301从存储器311读出墨槽键的目标开口比(步骤S314)。CPU301在步骤S312至S315中重复处理操作,直到墨槽键的当前开口比与墨槽键的目标开口比一致为止(在步骤S315中为是)。
如果墨槽键的当前开口比高于目标开口比(在步骤S309中为否),则CPU301将反向旋转指令发送到电动机驱动器305(步骤S311)。CPU301从计数器307读出计数值(步骤S312),并根据计数值计算墨槽键的当前开口比(步骤S313)。CPU301从存储器311读出墨槽键的目标开口比(步骤S314)。CPU301在步骤S312至S315中重复处理操作,直到墨槽键的当前开口比与目标开口比一致为止(在步骤S315中为是)。
如果在步骤S315中,墨槽键的当前开口比与墨槽键的目标开口比一致(在步骤S315中为是),则CPU301将停止指令输出到墨槽键驱动电动机驱动器305(步骤S316),并将墨槽键开口比设置完成信号输出到印刷工作切换控制设备100(步骤S317)。
在将墨槽键开口比设置完成信号输出到印刷工作切换控制设备100之后(步骤S317),CPU301在从印刷工作切换控制设备100接收所有的墨槽键开口比设置完成信号时(在步骤S318中为是)停止墨槽键开口比设置完成信号到印刷工作切换控制设备100的输出(步骤S319)。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墨辊组6被分成辊子组6A和下游辊子组6B两组。然而,墨辊组6可以被分成诸如三个或四个的更大数量的子组。虽然分开的辊子组中的一些中的墨水被除去,但是也可以从多个辊子组除去墨水只要这些辊子组为分开的辊子组中的一些即可。
在上述实施例中,墨辊组6使用摆动臂40被分开和连结。然而,分开和连结墨辊组6的机构不局限于使用摆动臂的机构。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当上墨辊在使用先前的印刷板的印刷工作结束之后(在先前的印刷工作结束之后)脱开且墨斗辊的墨水供给操作停止时,墨辊组被分成多个辊子组。接着,分开的辊子组中的一些中的墨水被除去。虽然墨辊组在本发明中被分成多个辊子组,但是辊子组的数量能够是任意的,只要是两个或更多个即可。虽然分开的辊子组中的一些中的墨水在本发明中被除去,但是也可以从多个辊子组除去墨水,只要这些辊子组是分开的辊子组中的一些即可。
例如,在能够将墨辊组分成两个辊子组的结构中,墨辊组被分成上游辊子组和下游辊子组。从分开的辊子组中的一些(例如上游辊子组)除去墨水。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墨斗辊的墨水供给操作停止,因此上游辊子组中的墨水不能返回到墨槽。由于上游辊子组与下游辊子组分离,因此通过空白纸张印刷不能除去墨水。因此,在本发明中,不仅通过“墨水返回到墨槽”或空白纸张印刷而且还通过例如使用墨水清除装置或用刀片刮削墨水来除去上游辊子组中的墨水。
例如,当本发明采用能够将墨辊组分成两个辊子组的结构时,上游辊子组中的墨水被除去,然后除去墨水的上游辊子组和下游辊子组被连结并回到单个墨辊组。在这种情况下,上墨辊脱开,因此墨水在先前的印刷工作结束之后保留在下游辊子组中。在该状态下,单个墨辊组被分开以旋转任意数的转数。接着,保留在下游辊子组中的墨水在下游辊子组与上游辊子组之间被均匀化,从而在墨辊组中形成薄且平坦的墨膜厚度分布(基本墨膜厚度分布)。
在能够将墨辊组分成两个辊子组的结构中,墨辊组被再次分成上游辊子组和下游辊子组。各个墨槽键的开口比被设置成与要用于下一个印刷工作的印刷板上的图像相对应的值。然后,预打墨中的墨膜厚度分布形成在再分开的上游辊子组中。在该状态下,基本墨膜厚度分布形成在下游辊子组中,并且预打墨中的墨膜厚度分布形成在上游辊子组中。
在能够将墨辊组分成两个辊子组的结构中,当在上游辊子组中在预打墨中形成墨膜厚度分布之后,其中形成预打墨中的墨膜厚度分布的上游辊子组和其中形成基本墨膜厚度分布的下游辊子组被再次连结并回到单个墨辊组。在回到单个墨辊组之后,上墨辊被套上以使用下一个印刷板开始印刷工作(下一个印刷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在印刷期间,即在从墨辊组的端部消耗墨水的同时,使用下一个印刷板在印刷中形成墨膜厚度分布(最终印刷中的墨膜厚度分布)。此时,下游辊子组中的墨膜厚度分布变得比普通印刷期间的厚度更薄。因此,墨水与普通印刷中相比更快地从上游侧流动到下游侧。最终印刷期间的墨膜厚度分布在墨辊组中迅速形成。

Claims (8)

1.一种墨水供应设备中的墨膜厚度分布形成方法,所述墨水供应设备包括储存墨水(2)的墨槽(1)、布置在所述墨槽中的多个墨槽键(4-1--4-n)、墨槽辊(3)、墨斗辊(5)和墨辊组(6),墨水根据所述多个墨槽键的开口比从所述墨槽被供应到所述墨槽辊,墨水通过墨水供给操作从所述墨槽辊被传送到所述墨斗辊,墨辊组包括至少一个上墨辊(6-1--6-4),传送到所述墨斗辊的墨水被供应到所述至少一个上墨辊,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使用先前的印刷板的印刷工作结束之后执行定位在所述墨辊组的端部处的所述上墨辊的脱开操作(S103);
在使用所述先前的印刷板的印刷工作结束之后使所述墨斗辊的墨水供给操作停止(S134);
在使用所述先前的印刷板的印刷工作结束之后将所述墨辊组分开成多个辊子组(S135);和
清除分开的所述辊子组中的至少一个辊子组中的墨水(S137-S14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清除至少一个辊子组中的墨水之后连结分开的所述辊子组以返回到单个墨辊组(S146);和
驱动连结的所述墨辊组旋转预定次数(S147-S15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所述墨水清除操作之前,将所述多个墨槽键的开口比设置成与要用于下一个印刷工作的印刷板上的图像相对应的值(S128、S301-S319);
在驱动所述墨辊组旋转之后,再次将所述墨辊组分开成多个辊子组(S152);和
在再次将所述墨辊组分开成所述多个辊子组并设置该多个墨槽键的开口比之后,通过执行预定次数的所述墨斗辊的墨水供给操作在再分开的所述辊子组中的上游辊子组中以预打墨形成墨膜厚度分布(S164-S16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当在所述上游辊子组中以预打墨形成墨膜厚度分布之后,再次连结再分开的所述辊子组以返回到单个墨辊组(S170);和
在再次连结所述辊子组之后,通过执行所述上墨辊的套上操作使用下一个印刷板开始印刷工作(S171-S175)。
5.一种墨水供应设备中的墨膜厚度分布形成设备,所述墨水供应设备包括储存墨水(2)的墨槽(1)、布置在所述墨槽中的多个墨槽键(4-1--4-n)、墨槽辊(3)、墨斗辊(5)和墨辊组(6),墨水根据所述多个墨槽键的开口比从所述墨槽被供应到所述墨槽辊,墨水通过墨水供给操作从所述墨槽辊被传送到所述墨斗辊,所述墨辊组包括至少一个上墨辊(6-1--6-4),所述至少一个上墨辊接收传送到所述墨斗辊的墨水并将墨水供应到印刷板(7,7′),其特征在于,所述墨膜厚度分布形成设备包括:
断开装置(10;S103,S134,32),所述断开装置用于在使用先前印刷板的印刷工作结束之后执行定位在所述墨辊组的端部处的所述上墨辊的脱开操作,使所述墨斗辊的墨水供给操作停止,并且使所述墨辊组与从所述墨槽延伸到所述印刷板的墨水供应路径分离;
分开装置(10;S135,25,40),所述分开装置用于将所述墨辊组分开成多个辊子组;和
墨水清除装置(10;S137-S145,28,41),所述墨水清除装置用于清除通过所述分开装置分开的所述辊子组中的至少一个辊子组中的墨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墨膜厚度分布形成设备,还包括:
连结装置(10;S146,25,40),所述连结装置用于在所述墨水清除装置除去至少一个辊子组中的墨水之后连结分开的所述辊子组以返回到单个墨辊组;和
驱动装置(10;S147-S151,18),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通过所述连结装置连结的所述墨辊组旋转预定次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墨膜厚度分布形成设备,还包括:
设置装置(10;S128,301;S301-S319),所述设置装置用于将所述多个墨槽键的开口比设置成与要用于下一个印刷工作的印刷板上的图像相对应的值;
再分开装置(10;S152,25,40),所述再分开装置用于在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墨辊组旋转之后将所述墨辊组再次分开成多个辊子组;和
预打墨装置(10;S164-S169),在所述再分开装置将所述墨辊组再次分开且所述设置装置设置所述多个墨槽键的开口比之后,所述预打墨装置通过执行预定次数的所述墨斗辊的墨水供给操作在再分开的所述辊子组中的上游辊子组中以预打墨形成墨膜厚度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设备,还包括:
再连结装置(10;S170,25,40),在所述预打墨装置在所述上游辊子组中以预打墨形成墨膜厚度分布之后,所述再连结装置再次将再分开的所述辊子组连结以返回到单个墨辊组;和
印刷开始装置(10;S171-S175),在所述再连结装置再次连结所述辊子组之后,所述印刷开始装置通过执行所述上墨辊的套上操作使用下一个印刷板开始印刷工作。
CN201210336968.2A 2011-09-12 2012-09-12 墨膜厚度分布形成方法和设备 Active CN1029911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98387A JP5897853B2 (ja) 2011-09-12 2011-09-12 インキ膜厚分布の形成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11-198387 2011-09-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91119A true CN102991119A (zh) 2013-03-27
CN102991119B CN102991119B (zh) 2015-01-14

Family

ID=468000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36968.2A Active CN102991119B (zh) 2011-09-12 2012-09-12 墨膜厚度分布形成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955436B2 (zh)
EP (1) EP2567818B1 (zh)
JP (1) JP5897853B2 (zh)
CN (1) CN102991119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3055A (zh) * 2012-04-26 2013-10-30 小森公司 墨水供应方法和墨水供应设备
CN103802464A (zh) * 2012-11-12 2014-05-21 小森公司 墨水供应方法和墨水供应设备
CN103802463A (zh) * 2012-11-12 2014-05-21 小森公司 墨膜厚度分布校正方法和设备
CN105764694A (zh) * 2013-11-22 2016-07-13 小森公司 墨提供方法以及墨提供装置
CN105848900A (zh) * 2013-11-22 2016-08-10 小森公司 墨提供方法以及墨提供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97852B2 (ja) * 2011-09-12 2016-04-06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インキ膜厚分布の補正方法および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448A (zh) * 1992-02-20 1993-08-25 福田学 输墨装置
JPH0796600A (ja) * 1993-09-29 1995-04-11 Toshiba Mach Co Ltd 切換式連続運転用印刷機の制御方法
EP0816074A1 (en) * 1996-06-27 1998-01-07 Komori Corporation Ink film thickness control method for ink supply apparatus
JPH11188844A (ja) * 1997-12-26 1999-07-13 Komori Corp 印刷機におけるインキ膜厚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装置
US6453812B1 (en) * 1999-03-10 2002-09-24 Ryobi, Ltd. Ink supply control device for printing machines and a method therefor
CN101172414A (zh) * 2006-10-30 2008-05-07 小森公司 调用油墨的控制方法以及调用油墨的控制装置
CN101254690A (zh) * 2006-10-20 2008-09-03 曼.罗兰.德鲁克马辛伦公司 用于使印刷机输墨机组进行工作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01316A (en) * 1970-05-18 1972-10-31 Harris Intertype Corp Ink and dampener form roll interruption for cleaning purposes
JPS5851154A (ja) * 1981-09-22 1983-03-25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インキ供給装置
JPS58201010A (ja) 1982-05-19 1983-11-22 Komori Printing Mach Co Ltd 絵柄信号の校正方法
JPS58201008A (ja) 1982-05-19 1983-11-22 Komori Printing Mach Co Ltd 印刷版の絵柄面積測定装置
DE3629081C1 (de) * 1986-08-27 1988-03-24 Roland Man Druckmasch Umstellbares Farbwerk einer Bogenrotationsdruckmaschine
US5174210A (en) * 1990-04-27 1992-12-29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ktiengesellschaft Preparation of the inking unit of a printing press for a change of printing job
DE9212582U1 (de) * 1992-09-18 1992-11-26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6900 Heidelberg Einrichtung zum Waschen eines Farbwerks an Druckmaschinen
DE19708435C2 (de) * 1997-03-01 2001-05-10 Heidelberger Druckmasch Ag Verfahren zur Reinigung eines Farbwerks einer Druckmaschine
JPH11348238A (ja) * 1998-06-04 1999-12-2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インキ供給装置
JP2001322250A (ja) * 2000-05-17 2001-11-20 Komori Corp 印刷機および印刷機の制御方法
DE10209861B4 (de) * 2002-03-06 2012-10-04 manroland sheetfed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Farbzufuhrsteuerung
DE10312998B4 (de) * 2002-04-03 2015-07-09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Lernende Farbführung
DE102005039063A1 (de) * 2004-09-13 2006-03-16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Optimierter Farbeinlauf vor Druckbeginn
JP2007030348A (ja) * 2005-07-27 2007-02-08 Komori Corp 印刷機のインキ供給量調整方法および装置
JP5513808B2 (ja) * 2009-08-10 2014-06-04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印刷機のインキ供給量調整方法および装置
JP5897852B2 (ja) * 2011-09-12 2016-04-06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インキ膜厚分布の補正方法および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448A (zh) * 1992-02-20 1993-08-25 福田学 输墨装置
JPH0796600A (ja) * 1993-09-29 1995-04-11 Toshiba Mach Co Ltd 切換式連続運転用印刷機の制御方法
EP0816074A1 (en) * 1996-06-27 1998-01-07 Komori Corporation Ink film thickness control method for ink supply apparatus
JPH11188844A (ja) * 1997-12-26 1999-07-13 Komori Corp 印刷機におけるインキ膜厚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装置
US6453812B1 (en) * 1999-03-10 2002-09-24 Ryobi, Ltd. Ink supply control device for printing machines and a method therefor
CN101254690A (zh) * 2006-10-20 2008-09-03 曼.罗兰.德鲁克马辛伦公司 用于使印刷机输墨机组进行工作的方法
CN101172414A (zh) * 2006-10-30 2008-05-07 小森公司 调用油墨的控制方法以及调用油墨的控制装置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3055A (zh) * 2012-04-26 2013-10-30 小森公司 墨水供应方法和墨水供应设备
CN103373055B (zh) * 2012-04-26 2015-04-01 小森公司 墨水供应方法和墨水供应设备
CN103802464A (zh) * 2012-11-12 2014-05-21 小森公司 墨水供应方法和墨水供应设备
CN103802463A (zh) * 2012-11-12 2014-05-21 小森公司 墨膜厚度分布校正方法和设备
US9126399B2 (en) 2012-11-12 2015-09-08 Komori Corporation Ink supply method and ink supply apparatus
US9205641B2 (en) 2012-11-12 2015-12-08 Komori Corporation Ink film thickness distribution corr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5764694A (zh) * 2013-11-22 2016-07-13 小森公司 墨提供方法以及墨提供装置
CN105848900A (zh) * 2013-11-22 2016-08-10 小森公司 墨提供方法以及墨提供装置
CN105764694B (zh) * 2013-11-22 2017-12-08 小森公司 墨提供方法以及墨提供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67818A2 (en) 2013-03-13
JP5897853B2 (ja) 2016-04-06
US8955436B2 (en) 2015-02-17
EP2567818A3 (en) 2014-11-26
JP2013059879A (ja) 2013-04-04
CN102991119B (zh) 2015-01-14
EP2567818A8 (en) 2013-05-08
EP2567818B1 (en) 2017-05-10
US20130061769A1 (en) 2013-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91119A (zh) 墨膜厚度分布形成方法和设备
EP2135740B1 (de) Druckmaschine mit integriertem Bediensystem
CN102991120A (zh) 墨膜厚度分布校正方法和设备
CN101310980A (zh) 片状物处理装置的静电去除装置
CN1986223A (zh) 用于在印刷机中选择承印物的方法
CN103373055B (zh) 墨水供应方法和墨水供应设备
CN103802464A (zh) 墨水供应方法和墨水供应设备
DE60304427T2 (d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Einstellen der Farbzufuhrmenge für eine Druckpresse
CN103802463A (zh) 墨膜厚度分布校正方法和设备
CN111823739B (zh) 一种ci柔性版印刷设备连续运行切换订单的控制方法
CN101152783B (zh) 供印刷机使用的原点位置存储机构及存储方法
JP6236516B2 (ja) インキ供給方法およびインキ供給装置
JP6240481B2 (ja) インキ供給方法およびインキ供給装置
CN105082749A (zh) 用于运行印刷机的方法
JP6212342B2 (ja) 印刷機の印刷準備方法及び印刷機の印刷準備支援装置
CN103381704A (zh) 用于印刷机的配准方法和设备
DE102006055302B4 (de) Verfahren zur Selektion von Bedruckstoffen in einer Druckmaschine
US6402404B1 (en) Sheet supply contro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inting press
JP2007152771A (ja) 員数カウント装置および員数カウント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