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91120A - 墨膜厚度分布校正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墨膜厚度分布校正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991120A
CN102991120A CN2012103371042A CN201210337104A CN102991120A CN 102991120 A CN102991120 A CN 102991120A CN 2012103371042 A CN2012103371042 A CN 2012103371042A CN 201210337104 A CN201210337104 A CN 201210337104A CN 102991120 A CN102991120 A CN 1029911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roller
black
roller group
aperture efficienc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3710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991120B (zh
Inventor
平野正大
户塚纮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mor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omor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mori Corp filed Critical Komor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9911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911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9911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9911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1/00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41F31/02Ducts, containers, supply or metering devices
    • B41F31/04Ducts, containers, supply or metering devices with duct-blades or like metering devices
    • B41F31/045Remote control of the duct ke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1/00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41F31/30Arrangements for tripping, lifting, adjusting, or removing inking rollers; Supports, bearings, or forks therefor
    • B41F31/301Devices for tripping and adjusting form ro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3/00Indicating, counting, warning,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B41F33/0036Devices for scanning or checking the printed matter for quality control
    • B41F33/0045Devices for scanning or checking the printed matter for quality control for automatically regulating the ink supp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3/00Indicating, counting, warning,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B41F33/04Tripping devices or stop-motions
    • B41F33/10Tripping devices or stop-motions for starting or stopping operation of damping or inking 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AND TO STAMPS
    • B41P2233/00Arrangements for the operation of printing presses
    • B41P2233/10Starting-up the machine
    • B41P2233/11Pre-in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Inking, Control Or Cleaning Of Pri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墨水供应设备中的墨膜厚度分布校正方法,所述墨水供应设备包括储存墨水的墨槽、布置在墨槽中的多个墨槽键、墨槽辊、墨斗辊和墨辊组,根据多个墨槽键的开口比将墨水从墨槽供应到墨槽辊,墨水通过墨水供给操作从墨槽辊被传送到墨斗辊,墨辊组包括至少一个上墨辊,传送到墨斗辊的墨水被供应到所述至少一个上墨辊,在测试印刷或最终印刷期间执行定位在墨辊组的端部处的上墨辊的脱开操作。在测试印刷或最终印刷期间停止墨斗辊的墨水供给操作。墨辊组在测试印刷或最终印刷期间被分开成多个辊子组。分开的辊子组中的至少一些辊子组中的墨水被除去。还公开了一种墨膜厚度分布校正设备。

Description

墨膜厚度分布校正方法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校正形成在墨水供应设备中的墨辊组中的墨膜厚度分布的墨膜厚度分布校正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图12显示卷筒胶印机中的每一种颜色的印刷单元中的墨辊(墨水供应装置)的主要部分。在图12中,墨辊包括墨槽1、储存在墨槽1中的墨水2、墨槽辊3、沿墨槽辊3的轴向方向并列设置的多个墨槽键4(4-1至4-n)、墨斗辊5、墨辊组6、印刷板7和印版滚筒8,其中印刷板7安装在所述印版滚筒上。图像印刷在印刷板7上。墨槽1、墨槽辊3、墨槽键4、墨斗辊5和墨辊组6形成用于将墨槽1中的墨水供应到印刷板7的墨水供应路径。
在墨水供应设备中,通过调节墨槽键4-1至4-n的开口程度将墨槽1中的墨水2供应给墨槽辊3。供应给墨槽辊3的墨水通过墨斗辊5的墨水供给操作经由墨辊组6被供应给印刷板7。供应给印刷板7的墨水通过胶印滚筒(未示出)印刷在印刷纸张上。要注意的是与印刷板7接触的上墨辊6-1至6-4被布置在墨辊组6的墨水流动路径的端部处。
图13显示通过印刷机印刷的印刷产品。带形色标9-2被印刷在除了图像区域9-1之外的空白中。在通常的四色印刷中,色标9-2由区域S1至Sn形成,所述区域每一个都包括黑色、青色、紫红色和黄色密度测量片(具有100%网点面积率的固体片)。区域S1至Sn对应于印刷机中的各个颜色的印刷单元中的墨槽键4-1至4-n的键区域。
[配色]
预先对各个颜色的印刷单元设置参考密度值。更具体地,预先对于黑色、青色、紫红色和黄色设置参考密度值。当印刷印刷产品9时,执行配色操作以使各个颜色的密度值匹配其参考密度值。墨水供应量控制设备在测试印刷或最终印刷期间根据印刷在印刷产品9上的色标9-2上的各个颜色的密度测量片9a(9a1、9a2、9a3和9a4)的密度执行该配色操作。
例如,印刷产品9上的区域S1将作为代表来说明。测量通过测试印刷或最终印刷获得的印刷产品9的每一种颜色的密度测量片9a的密度值。获得每一种颜色的测量密度值与该颜色的预设参考密度值之间的密度差。由获得的每一种颜色的密度差获得该颜色的印刷单元中的墨槽键4-1的开口比的校正量(对于区域S1校正墨水供应量的量)。使用获得的校正量作为反馈量来调节每一种颜色的印刷单元中的墨槽键4-1的开口比。
对于区域S2至Sn,以同样的方式获得各个颜色的印刷单元中的墨槽键4-2至4-n的开口比的校正量(对于区域S2至Sn校正墨水供应量的量)。使用获得的校正量作为反馈量来调节各个颜色的印刷单元中的墨槽键4-2至4-n的开口比。在调节墨槽键4-1至4-n的开口比之后立即重新开始印刷。该操作被重复直到各个颜色的密度值达到其参考密度值为止。
然而,在该墨水供应量调节方法中,当印刷产品的密度在测试印刷或最终印刷期间变得极高时,仅通过降低墨槽键的开口比几乎不能减少墨水供应设备中过多的墨水。产生许多浪费的纸张,从而浪费印刷材料。另外,耗费时间,从而降低运行率。
为了在测试印刷或最终印刷期间有效地校正墨水供应设备中的墨膜厚度分布,已经提出日本专利公开出版物第10-16193号(文献1)中公开的墨膜厚度校正方法以及日本专利公开出版物第11-188844号(文献2)中公开的墨膜厚度控制方法。
[文献1(墨水清除+预加墨2)]
在文献1中说明的墨膜厚度校正方法中,当在测试印刷或最终印刷期间校正墨水供应设备中的墨膜厚度分布时,停止墨斗辊5的墨水供给操作。在该状态下印刷预定数量的纸张(空白纸张印刷),从而减少墨水供应设备中的墨水(墨水减少)。保持最小墨膜厚度分布Ma(参见图14a),即,与印刷板7的无图像部分相对应的墨膜厚度分布Ma,所述最小墨膜厚度分布从墨辊组6的上游侧到下游侧变薄且在印刷期间是必需的。接着,修改的墨膜厚度分布Mb(参见图14B)被叠置在剩余的墨膜厚度分布Ma上(预加墨2)。
[文献2(预加墨(-)=“墨水返回到墨槽”+预加墨1)]
在文献2中说明的墨膜厚度控制方法中,当在测试印刷或最终印刷期间校正墨水供应设备中的墨膜厚度分布时,所有的墨槽键4-1至4-n的开口比被设置成0。在该状态下,执行墨斗辊5的墨水供给操作预定次数,从而使墨水供应设备中剩余的所有墨水返回到墨槽1(“墨水返回到墨槽”)。然后,在印刷期间所需的最小墨膜厚度分布Ma(参见图14A)形成在墨辊组6中(预加墨1的第一步骤)。修改的墨膜厚度分布Mb(参见图14B)被叠置在形成的墨膜厚度分布Ma上(预加墨1的第二步骤)。
然而,因为在墨辊组6上留有墨膜厚度分布Ma时执行空白纸张印刷,因此文献1中说明的墨膜厚度控制方法会浪费纸张。
因为墨辊组6上的所有墨水返回到墨槽1且形成从0改变的墨膜厚度分布(Ma+Mb),因此文献2中说明的墨膜厚度控制方法耗费时间。在该方法中,乳化的墨水(混合有润湿液的墨水)返回到墨槽1。可能会出现印刷问题,从而浪费印刷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已经解决上述问题,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测试印刷或最终印刷期间在不执行空白纸张印刷或“墨水返回到墨槽”的情况下能够快速校正形成在墨辊组中的墨膜厚度分布的墨膜厚度分布形成方法和设备。
为了获得上述目的,提供一种墨水供应设备中的墨膜厚度分布校正方法,所述墨水供应设备包括储存墨水的墨槽、布置在墨槽中的多个墨槽键、墨槽辊、墨斗辊和墨辊组,根据多个墨槽键的开口比将墨水从墨槽供应到墨槽辊,墨水通过墨水供给操作被从墨槽辊传送到墨斗辊,墨辊组包括至少一个上墨辊,传送到墨斗辊的墨水被供应到所述至少一个上墨辊,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测试印刷或最终印刷期间执行定位在墨辊组的端部处的上墨辊的脱开操作;在测试印刷或最终印刷期间停止墨斗辊的墨水供给操作;在测试印刷或最终印刷期间将墨辊组分开成多个辊子组;和清除分开的辊子组中的至少一些辊子组中的墨水。
根据本发明,定位在墨辊组的墨水流动路径的端部的上墨辊在测试印刷或最终印刷期间脱开,并且墨斗辊的墨水供给操作停止。接着,墨辊组被分开成多个辊子组,并且至少一些分开的辊子组中的墨水被除去。通过例如使用清除装置或由刀片刮削墨水除去至少一些辊子组中的墨水。因此,在测试印刷或最终印刷期间在不执行空白纸张印刷或“墨水返回到墨槽”的情况下可以快速校正形成在墨辊组中的墨膜厚度分布。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墨水供应量控制设备的方框图;
图2是显示要由图1所示的墨水供应量控制设备控制的墨水供应设备的主要部分(在分开墨辊组之前的连结状态)的视图;
图3是显示要由图1所示的墨水供应量控制设备控制的墨水供应设备的主要部分(墨辊组分开的状态)的视图;
图4A和4B是显示图1所示的墨水供应量控制设备的存储单元的细节的视图;
图5是显示图1所示的色度计的安装状态的侧视图;
图6A至6I是显示测试印刷期间的用于墨辊组的墨膜厚度分布的校正过程的视图;
图7A至7S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墨水供应量控制设备的详细操作的流程图;
图8是显示图1所示的墨槽辊控制设备的示意性结构的方框图;
图9是显示图8所示的墨槽辊控制设备的处理操作的流程图;
图10是显示图1所示的墨槽键控制设备的示意性结构的方框图;
图11A和11B是显示图10所示的墨槽键控制设备的处理操作的流程图;
图12是显示印刷机中每一个颜色的印刷单元中的墨水供应设备的主要部分的视图;
图13是示意性地显示由印刷机印刷的印刷产品的平面图;和
图14A和14B是显示形成在墨水供应设备的墨辊组上的墨膜厚度分布Ma和Mb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如图1所示,根据实施例的墨水供应量控制设备100包括CPU 10、RAM11、ROM 12、输入装置13、显示单元14、输出装置(例如,印刷机)15、预设开始开关16、测试印刷开始开关17、密度测量开关18、密度改变开关19、印刷开始开关20、印刷机驱动电动机21、驱动电动机驱动器22、驱动电动机旋转编码器23、D/A转换器24、印刷机原始位置检测器25、用于计数印刷机的转数的计数器26和墨斗装置27。
墨水供应量控制设备100包括辊组分开/连结气压缸28、辊组分开/连结气压缸阀29、溶剂供应装置30、刮刀套上/脱开气压缸阀31、刮刀套上/脱开气压缸阀32、供纸器33、印刷单元34、上墨辊套上/脱开气压缸35、上墨辊套上/脱开气压缸阀36、测试印刷纸张数设置单元37、墨水清洁中的转数设置单元38、墨水均匀化中的转数设置单元39、预打墨操作中的转数设置单元40、印刷速度设置单元41和存储单元42。
墨水供应量控制设备100还包括色度计43、色度计移动电动机44、色度计移动电动机旋转编码器45、色度计移动电动机驱动器46、当前色度计位置检测计数器47、A/D转换器48、色度计原始位置检测器49和输入/输出接口(I/O I/Fs)50-1至50-14。
在图2中,与图12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图12所示的部分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并且将不会重复其说明。在图2所示的墨水供应设备中,形成墨水供应路径的墨辊组6可以在虚线L1的边界处被分成上游辊子组6A和下游辊子组6B。
更具体地,定位在上游辊子组6A的墨水流动路径的最下端处的辊6A1由摆动臂51的一端轴向支撑,所述摆动臂绕着作为枢转中心的辊6A2的轴线摆动,辊6A2接触辊6A1的外表面。气压缸28被连接到摆动臂51的另一端。
在该结构中,当气压缸28伸出(参见图3)时,摆动臂51在由箭头A表示的方向上绕着用作枢转中心的辊6A2的轴线摆动。在摆动臂51摆动时,辊6A1当在辊6A2上滚动的同时远离定位在下游辊子组6B的墨水流动路径的最上端处的辊6B1移动。因此,墨辊组6被分成上游辊子组6A和下游辊子组6B。
当气压缸28从该状态缩回时,摆动臂51在箭头B表示的方向上绕着用作枢转中心的辊6A2的轴线摆动。在摆动臂51摆动时,辊6A1当在辊6A2上滚动的同时与下游辊子组6B的最上端处的辊6B1的外表面接触(参见图2)。因此,上游辊子组6A和下游辊子组6B连结并返回到单个墨辊组6。
墨辊组6包括溶剂供应装置30和刮刀52,所述溶剂供应装置从上游辊子组6A的上游侧注射溶剂,所述刮刀与上游辊子组6A的辊6A2的外表面接触以回收溶剂。刮刀52包括刮刀套上/脱开气压缸31。当回收溶剂时,气压缸31伸出以使刮刀52与辊6A的外表面接触。当气压缸31缩回时,刮刀52远离辊6A2的外表面移动。
在图1中,CPU10通过接口50-1至50-14获得各种信息输入。当访问RAM 11和存储单元42时,CPU10根据ROM 12中储存的程序操作。
旋转编码器23在电动机21的每一个预定旋转角度处产生旋转脉冲,并将该旋转脉冲输出到电动机驱动器22。印刷机原始位置检测器25在印刷机的每一个旋转中检测到原始位置,产生原始位置检测信号,并将该原始位置检测信号输出到用于计数印刷机的转数的计数器26。
墨斗装置27布置用于墨斗辊5。当墨斗装置24被启动时,墨斗辊5的墨水供给操作开始。当墨斗装置27关闭时,墨斗辊5的墨水供给操作停止。气压缸35布置用于上墨辊6-1至6-4。当气压缸35伸出时,上墨辊6-1至6-4被套上(与印刷板7接触)。当气压缸35缩回时,上墨辊6-1至6-4脱开(远离印刷板7移动)。
图4A和图4B分开显示存储单元42的细节。存储单元42包括存储器M1至M21。测试印刷纸张数存储器M1储存测试印刷纸张数Px。转数存储器M2储存墨水清洁中印刷机的转数N1。转数存储器M3储存墨水均匀化中印刷机的转数N2。转数存储器M4储存预打墨操作中印刷机的转数N3。印刷速度存储器M5储存印刷速度Vp。计数值N存储器M6储存计数值N。图像面积比存储器M7储存与每一个墨槽键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面积比。
总墨槽键数存储器M8储存总墨槽键数n。换算表存储器M9储存表示墨槽键的图像面积比与开口比之间的关系的图像面积比与墨槽键开口比的换算表。墨槽键开口比存储器M10储存每一个墨槽键的开口比。墨槽辊旋转量存储器M11储存墨槽辊的旋转量。计数值存储器M12储存用于计数印刷机的转数的计数器的计数值。
计数值存储器M13储存当前的色度计位置检测计数器的计数值。当前位置存储器M14储存色度计的当前位置。片位置存储器M15储存要由色度计测量的测试印刷样本的每一片的位置。颜色数据存储器M16储存来自色度计的颜色数据。片密度值存储器M17储存测试印刷样本的每一片的密度值。参考密度值存储器M18储存参考密度值。测量密度差存储器M19储存测试印刷样本的每一片的密度值与参考密度值之间的差值(测量的密度差)。墨槽键开口比存储器M20储存预打墨中的每一个墨槽键的开口比。变化开口比存储器M21储存每一个墨槽键的变化开口比。
如图5所示,色度计43连接到介于支柱53-1与53-2之间的滚珠丝杠(进给螺杆)53-3。滚珠丝杠53-3随同电动机44的旋转一起正向/反向旋转。当通过滚珠丝杠53-3随着滚珠丝杠53-3的正向/反向旋转引导色度计43时,所述色度计在支柱53-1与53-2之间移动。色度计43的头部43-1面向测量台53-4的放置测量目标的表面53-4a。
在图1中,墨槽辊控制设备200驱动墨水供应设备中的墨槽辊3。墨槽键控制设备300-1至300-n控制墨水供应设备中的墨槽键4-1至4-n的开口比。墨槽辊控制设备200和墨槽键控制设备300-1至300-n布置用于各个颜色的墨水供应设备。然而,实施例为了说明的方便将说明一个墨水供应设备。即,墨水供应设备中的一个的操作将作为代表来说明。
[墨水供应量控制设备的示意性操作]
在说明墨水供应量控制设备100的详细操作之前,示意性操作将在下面作为步骤(1)至(13)来说明以有助于理解。
(1)测试印刷开始。
(2)在以预定数量的纸张进行测试印刷之后,供纸停止。接着,上墨辊6-1至6-4脱开,并且使用印刷板7的印刷(测试印刷)停止。在这种情况下,与印刷板7上的图像相对应的墨膜厚度分布Mc留在墨辊组6中,如图6A所示。即,保持测试印刷期间的墨膜厚度分布Mc。
(3)测量与通过测试印刷印刷的印刷产品(测试印刷样本)上的墨槽键4-1至4-n相对应的范围内印刷的密度测量片的密度值。
(4)由测量的密度值测量片(measurement patche)与参考密度值之间的差值以及与墨槽键4-1至4-n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面积比获得预打墨中的墨槽键4-1至4-n的开口比和改变的开口比(预打墨之后印刷的开口比)。
(5)在步骤(4)中已经获得的预打墨中的开口比被设置作为墨槽键4-1至4-n的开口比。
(6)当印刷机停止时,墨斗辊5的墨水供给操作停止。墨辊组6被分成上游辊子组6A和下游辊子组6B。如图6B所示,墨辊组6的墨膜厚度分布Mc被分成上游辊子组6A的墨膜厚度分布McA和下游辊子组6B的墨膜厚度分布McB。
(7)印刷机的旋转速度被增加到8,000rph,并且由溶剂供应装置30和刮刀52形成的墨水清除装置被启动。在该状态下,印刷机以预定转数(墨水清洁中的转数N1)旋转,从而清洁上游辊子组6A中的墨水。因此,上游辊子组6A的墨膜厚度分布McA变成几乎为0,如图6C所示。此时,下游辊子组6B的墨膜厚度分布通过墨水清洁中的转数N1被均匀化,从而获得平坦的墨膜厚度分布McB′。
(8)上游辊子组6A和下游辊子组6B被连结且返回到单个墨辊组6(图6D)。此后,印刷机以预定转数(墨水均匀化中的转数N2)旋转。保留在下游辊子组6B中的墨膜厚度分布McB′在下游辊子组6B与上游辊子组6A之间被均匀化,从而在墨辊组6中形成薄且平坦的墨膜厚度分布(基本墨膜厚度分布)Md(图6E)。
(9)墨辊组6被再次分开成上游辊子组6A和下游辊子组6B。如图6F所示,墨辊组6的墨膜厚度分布Md被分成上游辊子组6A的基本墨膜厚度分布MdA和下游辊子组6B的基本墨膜厚度分布MdB。
(10)确认已经完成将预打墨中的开口比设置称为墨槽键4-1至4-n的开口比。此后,墨斗辊5的墨水供给操作开始。印刷机以预定转数(预打墨操作中的转数N3)旋转,从而在上游辊子组6A中以预打墨形成墨膜厚度分布MeA(图6G)。
(11)步骤(4)中获得的改变的开口比(预打墨之后印刷中的开口比)被设置作为墨槽键4-1至4-n的开口比。
(12)上游辊子组6A和下游辊子组6B被再次连结并返回到单个墨辊组6(图6H)。
(13)上墨辊6-1和6-4被套上,供给纸张,并且印刷(重新测试印刷)开始。
在步骤(13)中,在印刷期间(再次测试印刷),在从墨辊组6的端部消耗墨水的同时,使用印刷板7在印刷中形成墨膜厚度分布(最终的再次测试印刷中的墨膜厚度分布)。此时,下游辊子组6B中的墨膜厚度分布MdB变得比普通印刷期间的厚度更薄。因此,墨水与普通印刷中相比更快地从上游侧流动到下游侧。在墨辊组6中迅速形成校正的墨膜厚度分布Mf(图6I)。
如果从图6E所示的状态立即形成校正的墨膜厚度分布Mf,则在不从墨辊组6的端部消耗墨水的情况下供应校正的墨水量。因此,墨膜厚度分布在下游侧变厚,并且印刷产品的密度变高。为了减小密度需要印刷许多印刷产品。相反地,通过执行图6F至6H中的步骤可以防止墨膜厚度分布在下游侧变厚。具体地,由于下游侧的墨膜厚度分布薄,因此可以获得校正的膜厚度分布Mf。
[墨水供应量控制设备的详细操作]
将参照图7A至7S说明墨水供应量控制设备的详细操作。
开始测试印刷时,操作者输入测试印刷纸张数Px(图7A:步骤S101)。另外,操作者输入墨水清洁中的转数N1、墨水均匀化中的转数N2、预打墨操作中的转数N3和印刷速度Vp(步骤S103、S105、S107和S109)。
在这种情况下,由纸张数设置单元37输入测试印刷纸张数Px。由转数设置单元38输入墨水清洁中的转数N1。由转数设置单元39输入墨水均匀化中的转数N2。由转数设置单元40输入预打墨操作中的转数N3。由印刷速度设置单元41输入印刷速度Vp。
CPU10在存储器M1中储存已经从纸张数设置单元37输入的测试印刷纸张数Px(步骤S102)。CPU10在存储器M2中储存已经从转数设置单元38输入的墨水清洁中的转数N1(步骤S104)。CPU10在存储器M3中储存已经从转数设置单元39输入的转数N2(步骤S106)。CPU10在存储器M4中储存已经从转数设置单元40输入的预打墨操作中的转数N3(步骤S108)。CPU10在存储器M5中储存已经从印刷速度设置单元41输入的印刷速度Vp(步骤S110)。
CPU10在存储器M7中储存已经从输入装置13输入的与印刷板7上的墨槽键4-1至4-n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面积比。在所述实施例中,使用日本专利公开出版物第58-201008号(文献3)或日本专利公开出版物第58-201010号(文献4)中公开的图像面积比测量设备来测量与印刷板7上的墨槽键4-1至4-n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面积比。使用图像面积比测量设备测量的图像面积比被写入便携式存储器中。其中写入图像面积比的便携式存储器被设置到输入装置13中,从而输入与印刷板7上的墨槽键4-1至4-n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面积比。要注意的是CPU10和图像面积比测量设备可以联机相连,以直接从图像面积比测量设备接收与印刷板7上的墨槽键4-1至4-n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面积比。
如果便携式存储器被设置在输入装置13中,即,输入与墨槽键4-1至4-n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面积比(图7B:在步骤S111中为是),则CPU10用N=1重写存储器M6中的计数值N(步骤S112),并且从存储器M6读出计数值N(步骤S113)。CPU10从便携式存储器读出与第N个墨槽键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面积比,并且将该图像面积比储存在存储器M7中的用于第N个墨槽键的地址位置(步骤S114)。
CPU10从存储器M6读出计数值N(步骤S115),使计数值N以一增加,并且用该计数值重写存储器M6(步骤S116)。CPU10从存储器M8读出总墨槽键数N(步骤S117)。CPU10在步骤S113至S118中重复处理操作直到计数值N超过总墨槽键数N为止(在步骤S118中为是)。因此,从便携式存储器读出与印刷板7上的墨槽键4-1至4-n相对应的各个区域的图像面积比并将该图像面积比储存在存储器M7中。
[墨槽键的开口比的设置]
操作者接通预设开始开关16。如果预设开关16已经接通(在步骤S119中为是),则CPU10以N=1将计数值N重写在存储器M6中(图7C:步骤S120)。CPU 10从存储器M6读出计数值N(步骤S121),并且从存储器M7中的用于第N个墨槽键的地址位置读取与第N个墨槽键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面积比(步骤S122)。
CPU10从存储器M9读出图像面积比-墨槽键开口比换算表(步骤S123)。通过使用读出的换算表,CPU10根据与第N个墨槽键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面积比获得第N个墨槽键的开口比。CPU10将获得的第N个墨槽键的开口比储存在存储器M10中的用于第N个墨槽键的地址位置处(步骤S124),并且将该开口比传送到第N个墨槽键控制设备300(步骤S125)。
CPU10确认第N个墨槽键控制设备300已经传送第N个墨槽键开口比接收完成信号(在步骤S126中为是)。接着,CPU10从存储器M6读出计数值N(步骤S127),计数值N以一增加,并且用所述计数值重写存储器M6(步骤S128)。CPU10从存储器M8读出总墨槽键数N(步骤S129)。CPU10在步骤S121至S130中重复处理操作直到计数值N超过总墨槽键数N为止(在步骤S130中为是)。
因此,对应于与印刷板7上的墨槽键4-1至4-n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面积比的墨槽键4-1至4-n的开口比被获得、储存在存储器M10中并被传送到墨槽键控制设备300-1至300-n。
[设置墨槽键的开口比的完成的确认]
CPU10以N=1重写存储器M6中的计数值N(图7D:步骤S131),并且从存储器M6读出计数值N(步骤S 132)。CPU10从第N个墨槽键控制设备300确认墨槽键开口比设置完成信号的存在/缺少(步骤S133)。
如果CPU10确认第N个墨槽键控制设备300已经传送墨槽键开口比设置完成信号(在步骤S 133中为是),则CPU10从存储器M6读出计数值N(步骤S134)。CPU10将计数值N以一增加,并且用所述计数值重写存储器M6(步骤S135)。CPU10从存储器M8读出总墨槽键数n(步骤S136)。CPU10在步骤S132至S137中重复处理操作直到计数值N超过总墨槽键数n为止(在步骤S137中为是)。
如果计数值N超过总墨槽键数n(在步骤S137中为是),则CPU10确定已经完成墨槽键的开口比的设置。CPU10将所有的墨槽键开口比设置完成信号传送到所有的墨槽键控制设备300(300-1至300-n)(步骤S138)。
[测试印刷]
操作者接通测试印刷开关17。如果测试印刷开关17已经接通(在步骤S139中为是),则CPU10开始测试印刷处理。
在测试印刷处理中,CPU10读出储存在存储器M11中的墨槽辊的旋转量(图7E:步骤S140)。CPU10将读出的墨槽辊的旋转量传送到墨槽辊控制设备200(步骤S141)。如果CPU10从墨槽辊控制设备200接收墨槽辊旋转量接收完成信号(在步骤S142中为是),则CPU10将操作信号输出到墨斗装置27(步骤S143),并且开始墨斗辊5的墨水供给操作。
CPU10从存储器M5读出印刷速度Vp(步骤S144),通过D/A转换器24将旋转指令输出到驱动电动机驱动器22(步骤S145),并且将印刷速度Vp设置为印刷机的速度。CPU10将供纸指令输出到供纸器33(步骤S146)以开始至印刷机的供纸。CPU10将印刷指令输出到印刷单元34(步骤S147)。此外,CPU10将套上信号输出到上墨辊套上/脱开气压缸阀36(步骤S148)以套上上墨辊6-1至6-4。CPU10使用印刷板7开始印刷(测试印刷)。
CPU10继续测试印刷直到印刷机的转数达到存储器M1中的测试印刷纸张数Px为止。更具体地,CPU10将套上信号输出到阀36(步骤S148),并将复位信号和起动信号输出到计数器26(步骤S149)。CPU10接着停止复位信号至计数器26的输出(图7F:步骤S150),并且开始计数器26从0的计数操作。CPU10读出计数器26的计数值,并且将该计数值储存在存储器M12中(步骤S151)。CPU10从存储器M1读出测试印刷纸张数Px(步骤S152)。CPU10在步骤S151至S153中重复处理操作,直到计数器26的计数值达到测试印刷纸张数Px为止(在步骤S153中为是)。
如果计数器26的计数值达到测试印刷纸张数Px(在步骤S153中为是),则CPU10将供纸停止指令输出到供纸器33以停止供纸(步骤S154)。CPU10将脱开信号输出到阀36(步骤S155)以使上墨辊6-1至6-4脱开。CPU10将印刷停止指令输出到印刷单元34(步骤S156),并将停止指令输出到驱动电动机驱动器22(步骤S157)以使印刷机停止。
在这种情况下,在墨辊组6中保留与印刷板7上的图像相对应的墨膜厚度分布Mc,如图6A所示。即,保持测试印刷期间的墨膜厚度分布Mc。
[密度测量]
操作者在印刷之后提取印刷产品中的一个,并且在测量台53-4上将该印刷产品设置作为测试印刷样本9(图5)。在该设置状态下,测试印刷样本9的色标9-2被定位在色度计43的头部43-1的下方。
在该状态下,操作者接通密度测量开关18。如果密度测量开关18已经接通(图7G:在步骤S158中为是),则CPU10开始密度测量处理。图7H至7J显示密度测量处理的流程图。
[颜色数据取样]
在密度测量处理中,CPU10将正向旋转信号输出到电动机驱动器46以使电动机44正向旋转(图7H:步骤S159)。随着电动机44的正向旋转,滚珠丝杠53-3正向旋转。色度计43由滚珠丝杠53-3引导,并且从与支柱53-1接触的原始位置朝向支柱53-2移动。
CPU10在存储器M6中以N=1重写计数值N(步骤S160)。CPU10读出计数器47的计数值,并且将所述计数值储存在存储器M13中(步骤S161)。CPU10根据读出的计数值计算色度计43的当前位置,并且将该位置储存在存储器M14中(步骤S162)。CPU10从存储器M6读出计数值N(步骤S163),并且从存储器M15读出要测量的测试印刷样本第N片位置(步骤S164)。如果色度计43的当前位置达到读出的第N片位置(在步骤S165中为是),则CPU10将测量指令信号输出到色度计43(步骤S166)。色度计43通过A/D转换器48对定位在第N片位置处的测试印刷样本9的片9a的颜色数据进行取样。CPU10将取样的颜色数据储存在存储器M16中的用于第N个墨槽键的地址位置处(图7I:步骤S167和S168)。
CPU10从存储器M6读出计数值N(步骤S169),以一增加计数值N,并且用该计数值重写存储器M6(步骤S170)。CPU10从存储器M8读出总墨槽键数N(步骤S171)。CPU10在步骤S161至S172中重复处理操作,直到计数值N超过总墨槽键数n为止(在步骤S172中为是)。每次色度计43的当前位置到达储存在存储器M15中的第N片位置,色度计43对定位在第N片位置处的测试印刷样本9的片9a的颜色数据进行取样。取样的颜色数据储存在存储器M16中。
在完成从测试印刷样本9取样颜色数据时(在步骤S172中为是),CPU10使电动机44的正向旋转停止(步骤S173)。接着,CPU10使电动机44反向旋转(步骤S174)。如果从色度计原始位置检测器49的输出被起动(在步骤S175中为是)且色度计43返回到原始位置,则CPU10使电动机44的反向旋转停止(步骤S176)。
[密度差计算]
CPU10在存储器M6中以N=1重写计数值N(图7J:步骤S178),并且从存储器M6读出计数值N(步骤S179)。CPU10从存储器M16中的用于第N个墨槽键的地址位置读出与第N个墨槽键相对应的颜色数据(步骤S180)。CPU10根据读出的颜色数据计算与测试印刷样本9上的第N个墨槽键相对应的片的密度值,并且将该密度值储存在存储器M17中用于第N个墨槽键的地址位置处(步骤S181)。
CPU10从存储器M18读出参考密度值(步骤S182)。CPU10从与第N个墨槽键相对应的片的密度值减去参考密度值,并且将减去结果作为与测试印刷样本9上的第N个墨槽键相对应的片的测量密度差储存在存储器M19中的用于第N个墨槽键的地址位置处(步骤S183)。CPU10将测量的密度显示在显示单元14上(步骤S184)。
CPU10从存储器M6读出计数值N(步骤S185),以一增加计数值N,并且以该计数值重写存储器M6(步骤S186)。CPU10从存储器M8读出总墨槽键数n(步骤S187)。CPU10在步骤S179至S188中重复处理操作,直到计数值N超过总墨槽键数n为止(在步骤S188中为是)。因此,与测试印刷样本9上的墨槽键4-1至4-n相对应的片的测量密度差被储存在存储器M19中。
要注意的是所述实施例采用光谱仪作为色度计43。来自光谱仪的每一个波长的输出值乘以用于通过密度计测量每一种颜色的固体片的过滤器的每一个波长的传递系数。增加生成的输出值,从而获得每一种颜色的密度值。
[密度修正]
操作者接通密度修正开关19。如果密度修正开关19已经接通(图7G:在步骤S189中为是),则CPU10开始密度修正处理。图7K至7S显示密度修正处理的流程图。
[预打墨中的墨槽键的开口比和修正的开口比(预打墨之后的印刷中的开口比)]
如果密度修正开关19接通(在步骤S189中为是),则CPU10在存储器M6中以N=1重写计数值N(图7K:步骤S190),并且从存储器M6读出计数值N(步骤S191)。CPU10从存储器M19读出作为ΔDN的与测试印刷样本9上的第N个墨槽键相对应的片的测量密度差(步骤S192)。CPU10从存储器M7读出作为SN的与第N个墨槽键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面积比(步骤S193)。CPU10利用公式(1)计算预打墨中的第N个墨槽键的开口比θN′:
θN′=α·ΔDN·SN·β                        ...(1)
CPU10将用于第N个墨槽键的地址位置处的开口比θN′储存在存储器M20中(步骤S194)。另外,CPU10利用公式(2)计算第N个墨槽键的修正的开口比(预打墨之后的印刷中的开口比)θN″:
θN″=SN-α·ΔDN·SN                     ...(2)
CPU10将用于第N个墨槽键的地址位置处的修正的开口比θN″储存在存储器M21中(步骤S195)。
在公式(1)和(2)中,α是预定校正系数。在公式(1)中,β是通过用墨槽辊3的参考旋转量除墨槽辊3的当前旋转量获得的校正系数。
[对预打墨中的墨槽键的开口比的设置]
CPU10将预打墨中的第N个墨槽键的开口比θN′传送到第N个墨槽键控制设备300(步骤S196)。如果CPU10从第N个墨槽键控制设备300接收第N个墨槽键开口比接收完成信号(在步骤S197中为是),则CPU10从存储器M6读出计数值N(步骤S198)。CPU10将计数值N以一增加,并且用所述计数值重写存储器M6(步骤S199)。CPU10从存储器M8读出总墨槽键数N(步骤S200)。CPU10在步骤S191至S201中重复处理操作直到计数值N超过总墨槽键数n为止(在步骤S201中为是)。
因此,存储器M20储存预打墨中的墨槽键4-1至4-n的开口比θ1′至θn′。存储器M21储存墨槽键4-1至4-n的修正开口比(预打墨之后的印刷中的开口比)θ1″至θn″。预打墨中的开口比θ1′至θn′被传送到墨槽键控制设备300-1至300-n。
[墨辊组的分开]
CPU10将操作停止信号输出到墨斗装置27(图7L:步骤S202)以使墨斗辊5的墨水供给操作停止。要注意的是通过CPU10进行的上墨辊6-1至6-4的脱开操作(步骤S155)以及墨斗辊5的墨水供给操作的停止(步骤S202)构成用于使墨辊组6与墨水供应路径分离的步骤/装置。此后,CPU10将分开信号输出到阀29(步骤S203),以将墨辊组6分成上游辊子组6A和下游辊子组6B,如图3所示。
如图6B所示,墨辊组6的墨膜厚度分布Mc被分成上游辊子组6A的墨膜厚度分布McA和下游辊子组6B的墨膜厚度分布McB。
[上游辊子组中的墨水的清洁]
CPU10通过D/A转换器24将8000rph旋转指令输出到电动机驱动器22(步骤S204)。印刷机响应于该操作开始旋转,并且印刷机的速度上升到8,000rph。CPU10将溶剂供应指令输出到溶剂供应装置30(步骤S205),并将套上信号输出到阀32(步骤S206)。溶剂供应装置30喷射溶剂,并且刮刀52与辊6A2的外表面接触,从而开始清洁上游辊子组6A中的墨水。
CPU10持续清洁上游辊子组6A中的墨水,直到印刷机的转数达到存储器M2中的墨水清洁中的转数N1为止。更具体地,CPU10将套上信号输出到阀32(步骤S206),并将复位信号和起动信号输出到用于计数印刷机的转数的计数器26(步骤S207)。CPU10接着使复位信号到计数器26的输出停止(步骤S208),并且开始计数器26从0开始的计数操作。CPU10读出计数器26的计数值并将所述计数值储存在存储器M12中(步骤S209)。CPU10从存储器M2读出墨水清洁中的转数N1(步骤S210)。CPU10在步骤S209至S211中重复处理操作,直到计数器26的计数值达到墨水清洁中的转数N1为止(在步骤S211中为是)。
如果计数器26的计数值达到墨水清洁中的转数N1(在步骤S211中为是),则CPU10将溶剂供应停止指令输出到溶剂供应装置30(图7M:步骤S212)。CPU 10将脱开信号输出到阀32(步骤S213),从而完成上游辊子组6A中的墨水的清洁。
如图6C所示,上游辊子组6A的墨膜厚度分布McA变成几乎为0。此时,下游辊子组6B的墨膜厚度分布通过墨水清洁中的转数N1被均匀化,从而获得平坦的墨膜厚度分布McB′。
[墨辊组的连结]
CPU10将连结信号输出到阀29(步骤S214)以连结上游辊子组6A和下游辊子组6B,如图2所示,并且使所述上游辊子组和所述下游辊子组返回到单个墨辊组6(图6D)。
CPU10将复位信号和起动信号输出到计数器26(步骤S215)。接着,CPU10使复位信号到计数器26的输出停止(步骤S216),并且开始计数器26从0的计数操作。CPU10读出计数器26的计数值,并且将该计数值储存在存储器M12中(步骤S217)。CPU10从存储器M3读出墨水均匀化中的转数N2(步骤S218)。CPU10在步骤S217至S219中重复处理操作,直到计数器26的计数值达到墨水均匀化中的转数N2为止(在步骤S219中为是)。
因此,下游辊子组6B中留有的墨膜厚度分布McB′在下游辊子组6B与上游辊子组6A之间被均匀化,从而在墨辊组6中形成薄且平坦的墨膜厚度分布(基本墨膜厚度分布)Md(图6E)。
[墨辊组的再分开]
如果计数器26的计数值达到墨水均匀化中的转数N2(在步骤S219中为是),则CPU10将分开信号输出到阀29(图7N:步骤S220),以将墨辊组6再次分成上游辊子组6A和下游辊子组6B。如图6F所示,墨辊组6的墨膜厚度分布Md被分成上游辊子组6A的基本墨膜厚度分布MdA和下游辊子组6B的基本墨膜厚度分布MdB。
[设置墨槽键的开口比的完成的确认]
CPU10用N=1重写存储器M6中的计数值N(步骤S221)并从存储器M6读出计数值N(步骤S222)。CPU10由第N个墨槽键控制设备300确认墨槽键开口比设置完成信号的存在/缺少(步骤S223)。
如果CPU10确认第N个墨槽键控制设备300已经传送墨槽键开口比设置完成信号(在步骤S223中为是),则CPU10从存储器M6读出计数值N(步骤S224)。CPU10将计数值N以一增加,并且用所述计数值重写存储器M6(步骤S225)。CPU10从存储器M8读出总墨槽键数N(步骤S226)。CPU10在步骤S222至S227中重复处理操作直到计数值N超过总墨槽键数n为止(在步骤S227中为是)。
如果计数值N超过总墨槽键数n(在步骤S227中为是),则CPU10确定已经完成墨槽键的开口比的设置。CPU10将所有的墨槽键开口比设置完成信号传送到所有的墨槽键控制设备300(300-1至300-n)(步骤S228)。
[预打墨]
在将所有的墨槽键开口比设置完成信号传送到所有的墨槽键控制设备300之后(步骤S228),CPU10读出储存在存储器M11中的墨槽辊的旋转量(步骤S229)。CPU10将读出的墨槽辊的旋转量传送到墨槽辊控制设备200(图7O:步骤S230)。如果CPU10从墨槽辊控制设备200接收墨槽辊旋转量接收完成信号(在步骤S231中为是),则CPU10将操作信号输出到墨斗装置27(步骤S232),并且开始墨斗辊5的墨水供给操作。CPU10继续墨斗辊5的墨水供给操作,直到印刷机的转数达到存储器M4中的预打墨操作中的转数N3为止(步骤S233至S237)。
更具体地,CPU10将复位信号和起动信号输出到用于计数印刷机的转数的计数器26(步骤S233)。CPU10使复位信号到用于计数印刷机的转数的计数器26的输出停止(步骤S234),并且开始用于计数印刷机的转数的计数器26从0开始的计数操作。CPU10读出用于计数印刷机的转数的计数器26的计数值并将所述计数值储存在存储器M12中(步骤S235)。CPU10从存储器M4读出预打墨操作中的转数N3(步骤S236)。CPU10在步骤S235至S237中重复处理操作,直到用于计数印刷机的转数的计数器26的计数值达到预打墨操作中的转数N3为止(在步骤S237中为是)。
因此,预打墨中的墨膜厚度分布MeA形成在上游辊子组6A中(图6G)。
在预打墨中,墨水供应量在即使具有相同密度差的情况下在具有低图像面积比(墨槽键的低开口比)的部分处略微改变,并且即使在具有相同的密度差的情况下在具有高图像面积比(墨槽键的高开口比)的部分处极大地改变。墨水供应量可以被设置成适当的值而与对应于每一个墨槽键的范围的图像面积比无关。在预打墨之后可以立即印刷恰当的印刷产品。
在所述实施例中,根据墨槽键的旋转量使用校正系数β计算预打墨中的墨槽键的开口比θN′(N=1到n),如公式(1)所表示。预打墨中的墨槽键的开口比θN′(N=1到n)可以更准确,并且可以更迅速地获得恰当的印刷产品。
虽然在所述实施例中基于墨槽键的旋转量的校正系数β用于计算预打墨中的墨槽键的开口比θN′,但是可以不总是使用所述校正系数。
[对墨槽键的修正开口比(预打墨之后的印刷中的开口比)的设置]
如果计数器26的计数值达到预打墨操作中的转数N(在步骤S237中为是),则CPU10在存储器M6中以N=1重写计数值N(图7P:步骤S238),并且从存储器M6读出计数值N(步骤S239)。CPU10从存储器M21读出第N个墨槽键的修正开口比θN″(步骤S240),并且将该修正开口比传送到第N个墨槽键控制设备300(步骤S241)。
如果CPU10从第N个墨槽键控制设备300接收第N个墨槽键开口比接收完成信号(在步骤S242中为是),则CPU10从存储器M6读出计数值N(步骤S243)。CPU10以一增加计数值N,并且以所述计数值重写存储器M6(步骤S244)。CPU10从存储器M8读出总墨槽键数n(步骤S245)。CPU10在步骤S239至S246中重复处理操作,直到计数值N超过总墨槽键数n为止(在步骤S246中为是)。修正的开口比θ1″至θn″接着被传送到墨槽键控制设备300-1至300-n。
[设置墨槽键的开口比的完成的确认]
CPU10以N=1重写存储器M6中的计数值N(图7Q:步骤S247),并且从存储器M6读出计数值N(步骤S248)。CPU10从第N个墨槽键控制设备300确认墨槽键开口比设置完成信号的存在/缺少(步骤S249)。
如果CPU10确认第N个墨槽键控制设备300已经传送墨槽键开口比设置完成信号(在步骤S249中为是),则CPU10从存储器M6读出计数值N(步骤S250)。CPU10将计数值N以一增加,并且用所述计数值重写存储器M6(步骤S251)。CPU10从存储器M8读出总墨槽键数N(步骤S252)。CPU10在步骤S248至S253中重复处理操作直到计数值N超过总墨槽键数n为止(在步骤S253中为是)。
如果计数值N超过总墨槽键数n(在步骤S253中为是),则CPU10确定已经完成墨槽键的开口比的设置。CPU10将所有的墨槽键开口比设置完成信号传送到所有的墨槽键控制设备300(300-1至300-n)(步骤S254)。
[墨辊组的再连结]
在将所有的墨槽键开口比设置完成信号传送到所有的墨槽键控制设备300之后(步骤S254),CPU10将连结信号输出到辊组分开/连结气压缸阀29(图7R:步骤S255),以再次将上游辊子组6A和下游辊子组6B连结并返回到单个墨辊组6(图6H)。
[再次测试印刷]
CPU10读出储存在存储器M11中的墨槽辊的旋转量(步骤S256)。CPU10将读出的墨槽辊的旋转量传送到墨槽辊控制设备200(步骤S257)。如果CPU10从墨槽辊控制设备200接收墨槽辊旋转量接收完成信号(在步骤S258中为是),则CPU10将操作信号输出到墨斗装置27(步骤S259),并且开始墨斗辊5的墨水供给操作。
CPU10从存储器M5读出印刷速度Vp(步骤S260)。CPU10通过D/A转换器24将旋转指令输出到驱动电动机驱动器22(步骤S261),并且将印刷速度Vp设置为印刷机的速度。CPU10将供纸指令输出到供纸器33(步骤S262)以开始至印刷机的供纸。CPU10将印刷指令输出到印刷单元34(步骤S263)。另外,CPU10将套上信号输出到阀36(步骤S264)以套上上墨辊6-1至6-4。CPU 10使用印刷板7开始印刷(再次测试印刷)。
在这种情况下,在印刷期间(再次测试印刷),在从墨辊组6的端部消耗墨水的同时,使用印刷板7在印刷中形成墨膜厚度分布(最终的再次测试印刷中的墨膜厚度分布)。此时,下游辊子组6B中的墨膜厚度分布MdB变得比普通印刷期间的厚度更薄。因此,墨水与普通印刷中相比更快地从上游侧流动到下游侧。在墨辊组6中迅速形成校正的墨膜厚度分布Mf(图6I)。
CPU10继续再次测试印刷直到印刷机的转数达到存储器M1中的测试印刷纸张数Px为止(图7S:步骤S265至S269)。如果计数器26的计数值达到测试印刷纸张数Px(在步骤S269中为是),则CPU10将供纸停止指令输出到供纸器33以停止供纸(步骤S270)。CPU10将脱开信号输出到阀36(步骤S271)以使上墨辊6-1至6-4脱开。CPU10将印刷停止指令输出到印刷单元34(步骤S272),并将停止指令输出到电动机驱动器22(步骤S273)以使印刷机停止。
[最终印刷]
如果印刷产品的密度恰当,则操作者接通印刷开始开关20。如果印刷产品的密度是不适当的,则重复上述密度测量(步骤S159至S188)、密度修正(步骤S190至S255)和再次测试印刷(步骤S256至S273)。
如果印刷开关20已经接通(图7G:在步骤S274中为是),则CPU10读出储存在存储器M11中的墨槽辊的旋转量(步骤S275)。CPU10将读出的墨槽辊的旋转量传送到墨槽辊控制设备200(步骤S276)。如果CPU10从墨槽辊控制设备200接收墨槽辊旋转量接收完成信号(在步骤S277中为是),则CPU10将操作信号输出到墨斗装置27(步骤S278),并且开始墨斗辊5的墨水供给操作。
CPU10从存储器M5读出印刷速度Vp(步骤S279),通过D/A转换器24将旋转指令输出到驱动电动机驱动器22(步骤S280),并且将印刷速度Vp设置为印刷机的速度。CPU10将供纸指令输出到供纸器33(步骤S281)以开始至印刷机的供纸。CPU10将印刷指令输出到印刷单元34(步骤S282)。此外,CPU10将套上信号输出到上墨辊套上/脱开气压缸阀36(步骤S283)以套上上墨辊6-1至6-4。CPU10使用印刷板7开始印刷(最终印刷)。因此,在通过再次测试印刷获得令人满意的印刷产品之后执行最终印刷。
[墨槽辊控制设备]
如图8所示,墨槽辊控制设备200包括CPU 201、RAM 202、ROM 203、墨槽辊驱动电动机204、墨槽辊驱动电动机驱动器205、墨槽辊驱动电动机旋转编码器206、输入/输出接口(I/O I/Fs)207和208以及存储器209和210。墨槽辊控制设备200通过接口207连接到墨水供应量控制设备100。存储器209储存接收到的墨槽辊的旋转量。存储器210储存墨槽辊的目标供给量。
如果墨水供应量控制设备100已经传送墨槽辊的旋转量(图9:在步骤301中为是),则CPU201将接收到的旋转量储存在存储器209中(步骤S302)。CPU201接着将墨槽辊旋转量接收完成信号传送到墨水供应量控制设备100(步骤S303)。CPU201将接收到的墨槽辊的旋转量作为墨槽辊的目标供给量(目标旋转量)储存在存储器210中(步骤S304)。CPU201从存储器210读出目标旋转量(步骤S305),将该目标旋转量发送到电动机驱动器205,并且将电动机204的旋转量调节成与目标旋转量一致(步骤S306)。
[墨槽键控制设备]
如图10所示,墨槽键控制设备300包括CPU 301、RAM 302、ROM 303、墨槽键驱动电动机304、墨槽键驱动电动机驱动器305、墨槽键驱动电动机旋转编码器306、计数器307、输入/输出接口(I/O I/Fs)308和309以及存储器310至313。墨槽键控制设备300通过接口308连接到墨水供应量控制设备100。存储器310储存接收到的墨槽键的开口比。存储器311储存墨槽健的目标开口比。存储器312储存计数器307的计数值。存储器313储存墨槽键的当前开口比。
如果墨水供应量控制设备100已经传送墨槽辊的开口比(图11A:在步骤S401中为是),则CPU301将接收到的开口比储存在存储器310中(步骤S402)。CPU201接着将墨槽键开口比接收完成信号传送到墨水供应量控制设备100(步骤S403)。CPU201将接收到的墨槽键的开口比作为目标开口比储存在存储器311中(步骤S404)。
CPU301读取计数器307的计数值并将所述计数值储存在存储器312中(步骤S405)。CPU301从计数器307的读取计数值获得墨槽键的当前开口比,并将该开口比储存在存储器313中(步骤S406)。CPU301从存储器311读出墨槽键的目标开口比(步骤S407)。如果墨槽键的当前开口比等于目标开口比(在步骤S408中为是),则所述过程直接前进到步骤S417(图11B)。CPU301将墨槽键开口比设置完成信号输出到墨水供应量控制设备100。
如果墨槽键的当前开口比不同于目标开口比(在步骤S408中为否),则CPU301驱动墨槽键传动电动机304,直到墨槽键的当前开口比变成等于目标开口比为止(图11B:步骤S409至S416)。然后,CPU301将墨槽键开口比设置完成信号输出到墨水供应量控制设备100(步骤S417)。
更具体地,如果墨槽键的当前开口比小于目标开口比(在步骤S409中为是),则CPU301将正向旋转指令发送到墨槽键驱动电动机驱动器305(步骤S410)。CPU301从计数器307读出计数值(步骤S412),并根据计数值计算墨槽键的当前开口比(步骤S413)。CPU301从存储器311读出墨槽键的目标开口比(步骤S414)。CPU301在步骤S412至S415中重复处理操作,直到墨槽键的当前开口比与墨槽键的目标开口比一致为止(在步骤S415中为是)。
如果墨槽键的当前开口比高于目标开口比(在步骤S409中为否),则CPU301将反向旋转指令发送到墨槽键驱动电动机驱动器305(步骤S411)。CPU301从计数器307读出计数值(步骤S412),并根据计数值计算墨槽键的当前开口比(步骤S413)。CPU301从存储器311读出墨槽键的目标开口比(步骤S414)。CPU301在步骤S412至S415中重复处理操作,直到墨槽键的当前开口比与墨槽键的目标开口比一致为止(在步骤S415中为是)。
如果墨槽键的当前开口比与步骤S415中的墨槽键的目标开口比一致(在步骤S415中为是),则CPU301将停止指令输出到电动机驱动器305(步骤S416),并将墨槽键开口比设置完成信号输出到墨水供应量控制设备100(步骤S417)。
在将墨槽键开口比设置完成信号输出到墨水供应量控制设备100之后(步骤S417),在从墨水供应量控制设备100接收所有的墨槽键开口比设置完成信号时(在步骤S418中为是),CPU301停止墨槽键开口比设置完成信号到墨水供应量控制设备100的输出(步骤S419)。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步骤S194中(图7K),使用与墨槽键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面积比SN计算预打墨中的每一个墨槽键的开口比θN′,如公式(1)所表示。代替与每一个墨槽键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面积比SN可以使用与每一个墨槽键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面积。可选地,可以使用每一个墨槽键的当前开口比。
在步骤S196中(图7K),使用与墨槽键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面积比SN计算每一个墨槽键的修正开口比(预打墨之后的印刷中的开口比)θN″,如公式(2)所表示。代替与每一个墨槽键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面积比SN可以使用与每一个墨槽键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面积。另外,可以使用每一个墨槽键的当前开口比。
例如,当使用每一个墨槽键的当前开口比时,墨槽键的当前开口比被限定为θN,并且使用公式(3)计算预打墨中的每一个墨槽键的开口比θN′:
θN′=α·ΔDN·θN·β                    ...(3)
此外,使用公式(4)计算每一个墨槽键的修正开口比(预打墨之后的印刷中的开口比)θN″:
θN″=θN-α·ΔDN·θN                    ...(4)
上述实施例已经例示了按以下顺序将墨辊组分成多个辊子组的处理。即,在测试印刷或最终印刷期间执行上墨辊脱开操作(步骤S155)。接着,墨斗辊的墨水供给操作停止(步骤S202),并且墨辊组被分成多个辊子组(步骤S203)。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并且可以以任意顺序执行这三个过程。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墨辊组6被分成上游辊子组6A和下游辊子组6B两组。然而,墨辊组6也可以被分成诸如三个或四个的更大数量的子组。虽然分开的辊子组中的一些中的墨水被除去,但是也可以从多个辊子组除去墨水只要这些辊子组为分开的辊子组中的一些即可。
在上述实施例中,墨辊组6使用摆动臂51被分开和连结。然而,分开和连结墨辊组6的机构不局限于使用摆动臂的机构。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测试印刷期间校正墨辊组6的墨膜厚度分布。然而,甚至可以以与最终印刷期间相同的方式校正墨辊组6的墨膜厚度分布。
如上所述,根据所述实施例,当上墨辊在测试印刷或最终印刷期间脱开且墨斗辊的墨水供给操作停止时,墨辊组被分成多个辊子组。接着,分开的辊子组中的一些中的墨水被除去。虽然墨辊组在本发明中被分成多个辊子组,但是辊子组的数量是任意的,例如两个或更多个。虽然分开的辊子组中的一些中的墨水在本发明中被除去,但是可以从多个辊子组除去墨水只要这些辊子组是分开的辊子组中的一些即可。
在能够将墨辊组分成两个辊子组的结构中,墨辊组被分成上游辊子组和下游辊子组。从分开的辊子组中的一些(例如上游辊子组)除去墨水。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墨斗辊的墨水供给操作停止,因此上游辊子组中的墨水不能返回到墨槽。由于上游辊子组与下游辊子组分离,因此通过空白纸张印刷不能除去墨水。因此,在本发明中,不仅通过“墨水返回到墨槽”或空白纸张印刷而且还通过例如使用墨水清除装置或用刀片刮削墨水来除去上游辊子组中的墨水。
在能够将墨辊组分成两个辊子组的结构中,上游辊子组中的墨水被除去,然后除去墨水的上游辊子组和下游辊子组连结并回到单个墨辊组。在这种情况下,上墨辊脱开,因此测试印刷或最终印刷期间的墨水保持在下游辊子组中。在该状态下,单个墨辊组被驱动而旋转任意数量的转数。接着,下游辊子组中保持的墨水在下游辊子组与上游辊子组之间被均匀化,从而在墨辊组中形成薄且平坦的墨膜厚度分布(基本墨膜厚度分布)。
在能够将墨辊组分成两个辊子组的结构中,墨辊组再次被分成上游辊子组和下游辊子组。当预打墨中的开口比被设定为每一个墨槽键的开口比时,墨斗辊的墨水供给操作被执行预定次数,从而形成再分开的上游辊子组中的预打墨中的墨膜厚度分布。在该状态下,在下游辊子组中形成基本墨膜厚度分布,并且在上游辊子组中形成预打墨中的墨膜厚度分布。
在能够将墨辊组分成两个辊子组的结构中,当在上游辊子组中形成预打墨中的墨膜厚度分布之后,其中形成预打墨中的墨膜厚度分布的上游辊子组和其中形成基本墨膜厚度分布的下游辊子组被再次连结并回到单个墨辊组。在回到单个墨辊组之后,预打墨之后的印刷中的开口比被设定为每一个墨槽键的开口比。在该状态下,上墨辊被套上以重新开始使用印刷板的印刷。
在这种情况下,在印刷期间(测试印刷或最终印刷期间),即在从墨辊组的端部消耗墨水的同时,使用印刷板在印刷中形成墨膜厚度分布(最终的测试印刷或最终印刷中的墨膜厚度分布)。此时,下游辊子组中的墨膜厚度分布变得比普通印刷期间的厚度更薄。因此,墨水与普通印刷中相比更快地从上游侧流动到下游侧。在墨辊组中迅速形成校正的墨膜厚度分布。

Claims (8)

1.一种墨水供应设备中的墨膜厚度分布校正方法,所述墨水供应设备包括储存墨水(2)的墨槽(1)、布置在所述墨槽中的多个墨槽键(4-1--4-n)、墨槽辊(3)、墨斗辊(5)和墨辊组(6),墨水根据所述多个墨槽键的开口比从所述墨槽被供应到所述墨槽辊,墨水通过墨水供给操作从所述墨槽辊被传送到所述墨斗辊,墨辊组包括至少一个上墨辊(6-1--6-4),传送到所述墨斗辊的墨水被供应到所述至少一个上墨辊,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测试印刷或最终印刷期间执行定位在所述墨辊组的端部处的上墨辊的脱开操作(S155);
在测试印刷或最终印刷期间停止墨斗辊的墨水供给操作(S202);
在测试印刷或最终印刷期间将墨辊组分开成多个辊子组(S203);和
清除分开的辊子组中的至少一个辊子组中的墨水(S205-S2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清除辊子组中的至少一个中的墨水之后连结分开的所述辊子组以返回到单个墨辊组(S214);和
驱动连结的所述墨辊组旋转预定次数(S215-S21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墨水清除操作之前,在印刷纸张上测量在与所述多个墨槽键相对应的范围中印刷的密度测量片的密度值(S158-S176);
获得基于密度测量片的测量密度值与预设参考密度值之间的差值的预打墨中的所述多个墨槽键的开口比、以及与所述多个墨槽键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面积比(S194);
将获得的预打墨中的开口比设置作为所述多个墨槽键的开口比(S196、S401-S419);
在驱动所述单个墨辊组之后再次将所述墨辊组分开成多个辊子组(S220);和
在再次将所述墨辊组分开成所述多个辊子组并设置所述多个墨槽键的开口比之后,通过执行所述墨斗辊的墨水供给操作预定次数在再分开的所述辊子组中的上游辊子组中以预打墨形成墨膜厚度分布(S232-S23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墨水清除操作之前,获得基于密度测量片的测量密度值与预设参考密度值之间的差值的预打墨之后的印刷中的所述多个墨槽键的开口比、以及与所述多个墨槽键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面积比(S195);
将获得的预打墨之后的印刷中的开口比设置作为所述多个墨槽键的开口比(S241、S401-S419);
当在所述上游辊子组中以预打墨形成墨膜厚度分布之后,再次连结再分开的所述辊子组以返回到单个墨辊组(S255);和
在再次连结所述辊子组和设置所述多个墨槽键的开口比之后,通过执行上墨辊的套上操作重新开始使用印刷板的印刷(S278-S283)。
5.一种墨水供应设备中的墨膜厚度分布校正设备,所述墨水供应设备包括储存墨水(2)的墨槽(1)、布置在所述墨槽中的多个墨槽键(4-1--4-n)、墨槽辊(3)、墨斗辊(5)和墨辊组(6),墨水根据所述多个墨槽键的开口比从所述墨槽被供应到所述墨槽辊,墨水通过墨水供给操作从所述墨槽辊被传送到所述墨斗辊,所述墨辊组包括至少一个上墨辊(6-1--6-4),所述至少一个上墨辊接收传送到所述墨斗辊的墨水并将墨水供应到印刷板(7),其特征在于,所述墨膜厚度分布校正设备包括:
分离装置(10;S155,S202,35),在测试印刷或最终印刷期间,所述分离装置用于在测试印刷或最终印刷期间执行定位在所述墨辊组的端部处的上墨辊的脱开操作,停止墨斗辊的墨水供给操作,并且使所述墨辊组与从所述墨槽延伸到所述印刷板的墨水供应路径分离;
分开装置(10;S203,28,51),所述分开装置用于将所述墨辊组分开成多个辊子组;和
墨水清除装置(10;S205-S213,31,52),所述墨水清除装置用于清除被所述分开装置分开的所述辊子组中的至少一些辊子组中的墨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墨膜厚度分布校正设备,还包括:
连结装置(10;S214,28,51),所述连结装置用于在所述墨水清除装置除去至少一个辊子组中的墨水之后连结分开的所述辊子组以返回到单个墨辊组;和
驱动装置(10;S215-S219,21),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通过所述连结装置连结的所述墨辊组旋转预定次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墨膜厚度分布校正设备,还包括:
测量装置(43),所述测量装置用于测量印刷纸张上的在与所述多个墨槽键相对应的范围内印刷的密度测量片的密度值;
第一计算装置(10;S194),所述第一计算装置用于获得基于密度测量片的测量密度值与预设参考密度值之间的差值的预打墨中的所述多个墨槽键的开口比、以及与所述多个墨槽键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面积比;
第一设置装置(10;S196,301;S401-S419),所述第一设置装置用于将预打墨中的开口比设置作为所述多个墨槽键的开口比;
再分开装置(10;S220,28,51),所述再分开装置用于在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墨辊组旋转之后将所述墨辊组再次分开成多个辊子组;和
预打墨装置(10;S232-S237),在所述再分开装置将所述墨辊组再次分开且所述第一设置装置设置所述多个墨槽键的开口比之后,所述预打墨装置通过执行所述墨斗辊的墨水供给操作预定次数在再分开的所述辊子组中的上游辊子组中以预打墨形成墨膜厚度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墨膜厚度分布校正设备,还包括:
第二计算装置(10;S195),所述第二计算装置用于获得基于密度测量片的测量密度值与预设参考密度值之间的差值的预打墨之后的印刷中的所述多个墨槽键的开口比、以及与印刷板上的所述多个墨槽键相对应的范围的图像面积比;
第二设置装置(10;S241,301;S401-S419),所述第二设置装置用于将预打墨之后的印刷中的开口比设置作为所述多个墨槽键的开口比;
再连结装置(10;S255,28,51),在所述预打墨装置在所述上游辊子组中以预打墨形成墨膜厚度分布之后,所述再连结装置再次连结再分开的所述辊子组以回到单个墨辊组;和
印刷重新开始装置(10;S278-S283),在所述再连结装置再次连结所述辊子组且所述第二设置装置设置所述多个墨槽键的开口比之后,所述印刷重新开始装置通过执行所述上墨辊的套上操作使用所述印刷板重新开始印刷。
CN201210337104.2A 2011-09-12 2012-09-12 墨膜厚度分布校正方法和设备 Active CN1029911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98381A JP5897852B2 (ja) 2011-09-12 2011-09-12 インキ膜厚分布の補正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11-198381 2011-09-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991120A true CN102991120A (zh) 2013-03-27
CN102991120B CN102991120B (zh) 2014-12-31

Family

ID=47221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37104.2A Active CN102991120B (zh) 2011-09-12 2012-09-12 墨膜厚度分布校正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919251B2 (zh)
EP (1) EP2567817B1 (zh)
JP (1) JP5897852B2 (zh)
CN (1) CN102991120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02464A (zh) * 2012-11-12 2014-05-21 小森公司 墨水供应方法和墨水供应设备
CN103802463A (zh) * 2012-11-12 2014-05-21 小森公司 墨膜厚度分布校正方法和设备
CN113601992A (zh) * 2021-07-23 2021-11-05 漳州市三和兴业包装纸品有限公司 一种数码印刷分组上色节墨印刷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97853B2 (ja) * 2011-09-12 2016-04-06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インキ膜厚分布の形成方法および装置
JP6114503B2 (ja) 2012-04-26 2017-04-12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インキ供給方法およびインキ供給装置
JP6240481B2 (ja) 2013-11-22 2017-11-29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インキ供給方法およびインキ供給装置
CN105848900A (zh) * 2013-11-22 2016-08-10 小森公司 墨提供方法以及墨提供装置
JP6335488B2 (ja) * 2013-11-22 2018-05-30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インキ供給方法およびインキ供給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01316A (en) * 1970-05-18 1972-10-31 Harris Intertype Corp Ink and dampener form roll interruption for cleaning purposes
EP0257365A2 (de) * 1986-08-27 1988-03-02 M.A.N.-ROLAND Druckmaschinen Aktiengesellschaft Umstellbares Farbwerk einer Bogenrotationsdruckmaschine
EP1083047A1 (en) * 1999-09-07 2001-03-14 Komori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ink supply amount for multicolor printing press
JP2001322250A (ja) * 2000-05-17 2001-11-20 Komori Corp 印刷機および印刷機の制御方法
US6712002B2 (en) * 2002-03-06 2004-03-30 Man Roland Druckmaschinen A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k feed control
CN1511702A (zh) * 2002-12-26 2004-07-14 С����ɭ 印刷机的油墨供给量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772483A (zh) * 2004-11-12 2006-05-17 小森公司 用于印刷机的油墨供给量调节方法和设备
CN101992587A (zh) * 2009-08-10 2011-03-30 小森公司 印刷机的油墨供给量调整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51154A (ja) * 1981-09-22 1983-03-25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インキ供給装置
JPS58201010A (ja) 1982-05-19 1983-11-22 Komori Printing Mach Co Ltd 絵柄信号の校正方法
JPS58201008A (ja) 1982-05-19 1983-11-22 Komori Printing Mach Co Ltd 印刷版の絵柄面積測定装置
DE3338143C2 (de) * 1983-10-20 1986-12-18 M.A.N.- Roland Druckmaschinen AG, 6050 Offenbach Verfahren zur Erzeugung einer dem Druckbild entsprechenden Farbschichtstärke im Farbwerk einer Druckmaschine
DE9212582U1 (de) * 1992-09-18 1992-11-26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6900 Heidelberg Einrichtung zum Waschen eines Farbwerks an Druckmaschinen
JPH1016193A (ja) 1996-06-27 1998-01-20 Komori Corp インキ膜厚の制御方法
DE19708435C2 (de) * 1997-03-01 2001-05-10 Heidelberger Druckmasch Ag Verfahren zur Reinigung eines Farbwerks einer Druckmaschine
JPH11188844A (ja) 1997-12-26 1999-07-13 Komori Corp 印刷機におけるインキ膜厚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装置
JPH11348238A (ja) * 1998-06-04 1999-12-2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インキ供給装置
JP2007030348A (ja) * 2005-07-27 2007-02-08 Komori Corp 印刷機のインキ供給量調整方法および装置
JP5897853B2 (ja) * 2011-09-12 2016-04-06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インキ膜厚分布の形成方法および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01316A (en) * 1970-05-18 1972-10-31 Harris Intertype Corp Ink and dampener form roll interruption for cleaning purposes
EP0257365A2 (de) * 1986-08-27 1988-03-02 M.A.N.-ROLAND Druckmaschinen Aktiengesellschaft Umstellbares Farbwerk einer Bogenrotationsdruckmaschine
EP0257365A3 (en) * 1986-08-27 1990-01-24 M.A.N.-Roland Druckmaschinen Aktiengesellschaft Shifting inking device of a sheet-fed printing press
EP1083047A1 (en) * 1999-09-07 2001-03-14 Komori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ink supply amount for multicolor printing press
JP2001322250A (ja) * 2000-05-17 2001-11-20 Komori Corp 印刷機および印刷機の制御方法
US6712002B2 (en) * 2002-03-06 2004-03-30 Man Roland Druckmaschinen A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k feed control
CN1511702A (zh) * 2002-12-26 2004-07-14 С����ɭ 印刷机的油墨供给量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772483A (zh) * 2004-11-12 2006-05-17 小森公司 用于印刷机的油墨供给量调节方法和设备
CN101992587A (zh) * 2009-08-10 2011-03-30 小森公司 印刷机的油墨供给量调整方法和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02464A (zh) * 2012-11-12 2014-05-21 小森公司 墨水供应方法和墨水供应设备
CN103802463A (zh) * 2012-11-12 2014-05-21 小森公司 墨膜厚度分布校正方法和设备
US9126399B2 (en) 2012-11-12 2015-09-08 Komori Corporation Ink supply method and ink supply apparatus
US9205641B2 (en) 2012-11-12 2015-12-08 Komori Corporation Ink film thickness distribution corr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3601992A (zh) * 2021-07-23 2021-11-05 漳州市三和兴业包装纸品有限公司 一种数码印刷分组上色节墨印刷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67817A3 (en) 2014-11-26
EP2567817B1 (en) 2017-05-10
JP2013059878A (ja) 2013-04-04
CN102991120B (zh) 2014-12-31
JP5897852B2 (ja) 2016-04-06
US8919251B2 (en) 2014-12-30
EP2567817A2 (en) 2013-03-13
US20130061768A1 (en) 2013-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91120B (zh) 墨膜厚度分布校正方法和设备
JP6220117B2 (ja) 印刷機の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CN102991119B (zh) 墨膜厚度分布形成方法和设备
EP1747885A2 (en) Ink supply amount adjust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inting press
CN100393512C (zh) 用于印刷机的油墨供给量调节方法和设备
CN103802463A (zh) 墨膜厚度分布校正方法和设备
CN101310978B (zh) 转换加工方法和装置
EP2657029B1 (en) Ink supply method and ink supply apparatus
EP2730413A2 (en) Ink supply method and ink supply apparatus
CN103381704A (zh) 用于印刷机的配准方法和设备
JP6148128B2 (ja) インキ供給量調整装置および方法
JP6240481B2 (ja) インキ供給方法およびインキ供給装置
JP6335488B2 (ja) インキ供給方法およびインキ供給装置
JP6174467B2 (ja) インキ供給方法およびインキ供給装置
JP2015100972A (ja) インキ供給方法およびインキ供給装置
CN105848900A (zh) 墨提供方法以及墨提供装置
JP2015054401A (ja) インキ供給量調整装置および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