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58539B - 丝网印刷生产线及丝网印刷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丝网印刷生产线及丝网印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58539B
CN102858539B CN201180020686.5A CN201180020686A CN102858539B CN 102858539 B CN102858539 B CN 102858539B CN 201180020686 A CN201180020686 A CN 201180020686A CN 102858539 B CN102858539 B CN 1028585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er
process press
screen process
screen
circuit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2068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58539A (zh
Inventor
水野学
近藤毅
加藤光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Machin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022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0095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11042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2643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024558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1914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Machin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Machine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585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585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585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585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5/00Screen printers
    • B41F15/08Machines
    • B41F15/0881Machines for printing on polyhedral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5/00Screen printers
    • B41F15/08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5/00Screen printers
    • B41F15/14Details
    • B41F15/16Printing tables
    • B41F15/18Supports for workpieces
    • B41F15/26Supports for workpieces for articles with flat 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1/00Inking and printing with a printer's forme
    • B41M1/12Stencil printing; Silk-screen print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061Tools for holding the circuit boards during processing; handling transport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1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in which conductive material is applied to the insulating support in such a manner as to form the desired conductive pattern
    • H05K3/12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in which conductive material is applied to the insulating support in such a manner as to form the desired conductive pattern using thick film techniques, e.g. printing techniques to appl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or similar techniques for applying conductive paste or ink patterns
    • H05K3/1216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in which conductive material is applied to the insulating support in such a manner as to form the desired conductive pattern using thick film techniques, e.g. printing techniques to appl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or similar techniques for applying conductive paste or ink patterns by screen printing or stencil printing
    • H05K3/1233Methods or means for supplying the conductive material and for forcing it through the screen or stenci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creen Printers (AREA)
  • Electric Connection Of Electric Components To Prin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更实用的丝网印刷生产线。该丝网印刷生产线包括多台丝网印刷机(10)和配置在所述多台丝网印刷机(10)的彼此相邻之间的多台往复式输送机(12),其中,丝网印刷机(10)包括主体、具有基板支承装置的前输送机(22)、允许电路基板通过的后输送机(24)和对支承在基板支承装置上的电路基板进行丝网印刷的印刷装置。另外,多台往复式输送机(12)包括能够向与前输送机(22)相连的位置和与后输送机(24)相连的位置移动的可动输送机(152)。在基板支承装置和可动输送机(152)的至少一方上设置基板识别装置(268),由动作方式决定部基于该基板识别装置(268)的识别结果来决定丝网印刷机(10)和往复式输送机(12)的至少一方的动作方式。

Description

丝网印刷生产线及丝网印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多台丝网印刷机的丝网印刷生产线及在该丝网印刷生产线上进行的丝网印刷方法。
背景技术
如下记专利文献1所记载,丝网印刷机具备印刷装置和基板搬运支承装置,电路基板被搬入丝网印刷机内,被印刷上被印刷剂。印刷后,电路基板被从丝网印刷机搬出,供给对电路基板进行作业的对基板作业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53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近年来发生从丝网印刷机向对基板作业机的电路基板的供给不及时的事态。例如,在包括多台作为一种对基板作业机的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的电子电路元件安装线中,实现了向电路基板安装电子电路元件的安装周期时间的缩短,若安装周期时间比向电路基板印刷被印刷剂的印刷周期时间短,则电路基板的供给不及时。
因此,本申请人考虑到了对一个电子电路元件安装线设置两台丝网印刷机。各丝网印刷机采用在前部和后部具备两台输送机的结构的结构,一方的丝网印刷机中在前部的输送机上设置基板支承装置,另一方的丝网印刷机中在后部的输送机上设置基板支承装置。在两台丝网印刷机上以前输送机彼此、后输送机彼此相连的状态设置输送机,在电路基板的搬运方向上向上游侧的丝网印刷机的设有基板支承装置的输送机供给的电路基板由基板支承装置支承并由印刷装置印刷被印刷剂,由下游侧的丝网印刷机的未设置基板支承装置的输送机搬运而向电子电路元件安装线供给。另外,向上游侧的丝网印刷机的未设置基板支承装置的输送机供给的电路基板通过该丝网印刷装置,被向下游侧的丝网印刷机的设有基板支承装置的输送机搬运,被印刷上被印刷剂后,向电子电路元件安装线供给。若如此由两台丝网印刷机构成丝网印刷生产线,则能够缩短电路基板向对基板作业线供给的供给周期时间,但是已辨明实际应用上其仍存在不充分的方面。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情况作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更实用的丝网印刷生产线及丝网印刷方法。
根据本发明可得到如下的丝网印刷生产线,该丝网印刷生产线包括:(A)左右并列配置且分别对电路基板进行丝网印刷的多台丝网印刷机;及(B)配置在所述丝网印刷机中彼此相邻的丝网印刷机即相邻丝网印刷机之间而转运电路基板的一台以上的往复式输送机,所述丝网印刷生产线的特征在于,所述多台丝网印刷机的各台丝网印刷机包括:(a)具有基板支承装置且设于各丝网印刷机的前部的前输送机;(b)设于各丝网印刷机的后部且允许电路基板通过的后输送机;及(c)对支承在所述基板支承装置上的电路基板进行丝网印刷的印刷装置,所述一台以上的往复式输送机的各台往复式输送机包括至少能够在所述相邻丝网印刷机的与所述前输送机相连的位置和与所述后输送机相连的位置之间移动的可动输送机。
另外,可得到如下的丝网印刷生产线,包括:(A)左右并列配置且分别对电路基板进行丝网印刷的多台丝网印刷机;及(B)设置在所述多台丝网印刷机的各台丝网印刷机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任一侧而搬运电路基板的多台往复式输送机,所述丝网印刷生产线的特征在于,所述多台丝网印刷机的各台丝网印刷机包括:(a)主体;(b)具有基板支承装置且设于所述主体的前部的前输送机;(c)设于所述主体的后部且允许电路基板通过的后输送机;及(d)对支承在所述基板支承装置上的电路基板进行丝网印刷的印刷装置,所述多台往复式输送机的各台往复式输送机包括至少能够在所述丝网印刷机的与所述前输送机相连的位置和与所述后输送机相连的位置之间移动的可动输送机,且所述多台丝网印刷机和所述多台往复式输送机的至少一方包括至少识别电路基板的种类的基板识别装置,并且所述丝网印刷生产线包括基于所述基板识别装置的识别结果来决定所述丝网印刷机和所述往复式输送机的至少一方的动作方式的动作方式决定部。
另外,根据本发明可得到如下的丝网印刷方法,由丝网印刷生产线执行,所述丝网印刷生产线包括:(A)左右并列配置且分别对电路基板进行丝网印刷的两台丝网印刷机;及(B)配置在所述两台丝网印刷机之间且转运电路基板的往复式输送机,所述两台丝网印刷机的各台丝网印刷机包括:(a)具有基板支承装置且设于各丝网印刷机的前部的前输送机;(b)设于各丝网印刷机的后部且允许电路基板通过的后输送机;及(c)对支承在所述基板支承装置上的电路基板进行丝网印刷的印刷装置,且所述往复式输送机包括至少能够在所述两台丝网印刷机的与所述前输送机相连的位置和与所述后输送机相连的位置之间移动的可动输送机,所述丝网印刷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两台丝网印刷机的各台丝网印刷机上安装彼此相同的掩模,在所述两台丝网印刷机上并行进行向相同型号的电路基板的相同侧的面的印刷。
另外,可得到如下的丝网印刷方法,是由丝网印刷生产线执行的另一种丝网印刷方法,所述丝网印刷生产线包括所述两台丝网印刷机和配置在它们之间的往复式输送机,所述丝网印刷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两台丝网印刷机的各台丝网印刷机上安装彼此不同的掩模,在所述两台丝网印刷机上并行进行向型号彼此不同的电路基板的印刷或向型号彼此相同的电路基板的正面和背面的印刷。
另外,可得到如下的丝网印刷方法,由丝网印刷生产线执行,所述丝网印刷生产线取代包括上述两台丝网印刷机和配置在它们之间的往复式输送机,而包括三台丝网印刷机和配置在它们之间的两台往复式输送机,所述丝网印刷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三台丝网印刷机的各台丝网印刷机上安装彼此不同的掩模,在所述三台丝网印刷机上并行进行向型号彼此不同的三种电路基板的印刷。
另外,可得到如下的丝网印刷方法,由丝网印刷生产线执行,所述丝网印刷生产线取代包括上述两台丝网印刷机和配置在它们之间的往复式输送机,而包括四台丝网印刷机和配置在它们之间的三台往复式输送机,所述丝网印刷方法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四台丝网印刷机的每两台丝网印刷机上安装彼此相同的掩模,在所述每两台丝网印刷机上并行进行向型号彼此不同的电路基板的印刷或向型号彼此相同的电路基板的正面和背面的印刷。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构成的丝网印刷生产线中,关于多台丝网印刷机的任一台丝网印刷机都在前输送机上设置基板支承装置,在前部进行印刷,但在相邻的丝网印刷机之间设置有往复式输送机,所以能够使得在上游侧的丝网印刷机中印刷完成的电路基板通过下游侧的丝网印刷机的后输送机通过其下游侧的丝网印刷机,印刷未完成的电路基板被搬入下游侧的丝网印刷机的前输送机,被印刷上被印刷剂,能够使多台丝网印刷机并行进行印刷。而且,在多台丝网印刷机的任一台上都在前部设置基板支承装置和印刷装置,所以作业者能够容易地接近这些装置,能够容易地进行换产调整、清扫、被印刷剂的补给等作业。
另外,根据包括上述丝网印刷机、往复式输送机、读取装置以及动作状态决定部的丝网印刷生产线,能够基于电路基板的种类的识别,决定丝网印刷机和往复式输送机的至少一方的动作方式,所以能够良好地防止对错误的电路基板进行印刷、以及往复式输送机的可动输送机向不适当的位置移动的至少一种情况。例如,即使在由作业者在印刷线中抽出或插入一部分电路基板等,使得流过印刷线的电路基板的顺序相对于预定而改变的情况下,也能够良好地防止对错误的电路基板进行印刷、以及往复式输送机的可动输送机向不适当的位置移动的至少一种情况。
发明的方式
以下,示例了本申请中可申请专利的发明(以下,有时称为“可申请发明”。“可申请发明”有时包括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发明即本发明的下位概念发明、本发明的上位概念或其他概念的发明)的一些方式,并对其进行说明。各方式与技术方案同样地以项进行区分,并对各项标注编号,根据需要以引用其他项的编号的形式进行记载。这仅仅是为了易于理解“可申请发明”,构成“可申请发明”的构成要素的组合并不限于以下各项所记载的范围。即,“可申请发明”应考虑各项的记载、实施方式的记载、现有技术、技术常识等进行解释,只要符合该解释,在各项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附加其他构成要素的方式、或从各项方式删除构成要素的方式也可构成“可申请发明”的一种方式。
(1)一种丝网印刷生产线,包括:左右并列配置且分别对电路基板进行丝网印刷的多台丝网印刷机;及配置在所述丝网印刷机中彼此相邻的丝网印刷机即相邻丝网印刷机之间而转运电路基板的一台以上的往复式输送机,所述丝网印刷生产线的特征在于,
所述多台丝网印刷机的各台丝网印刷机包括:具有基板支承装置且设于各丝网印刷机的前部的前输送机;设于各丝网印刷机的后部且允许电路基板通过的后输送机;及对支承在所述基板支承装置上的电路基板进行丝网印刷的印刷装置,所述一台以上的往复式输送机的各台往复式输送机包括至少能够在所述相邻丝网印刷机的与所述前输送机相连的位置和与所述后输送机相连的位置之间移动的可动输送机。
本方式的丝网印刷生产线中,关于多台丝网印刷机的任一台都在前输送机上设置基板支承装置,在前部进行印刷,但在相邻的丝网印刷机之间设置有往复式输送机,所以能够使得在上游侧的丝网印刷机中印刷完成的电路基板能够利用下游侧的丝网印刷机的后输送机而通过其下游侧的丝网印刷机,印刷未完成的电路基板被搬入下游侧的丝网印刷机的前输送机,被印刷上被印刷剂,能够使多台丝网印刷机并行进行印刷。因此,根据本发明的丝网印刷生产线,不但能够得到由多台丝网印刷机并行进行印刷所产生的效果,而且由于在多台丝网印刷机的任一台上都在前部设置基板支承装置和印刷装置,所以作业者能够容易地接近这些装置,能够容易地进行换产调整、清扫、被印刷剂的补给等作业。
(2)如(1)项所述的丝网印刷生产线,所述多台丝网印刷机是两台丝网印刷机。
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有效地享有(1)项所述的发明效果。例如,根据需要能够并行进行同种类或不同种类的印刷,能够得到(a)印刷效率的提高、(b)能够供给印刷上印刷剂的不同种类的电路基板、(c)避免因印刷中断导致从丝网印刷机供给基板的基板供给中断中的至少一个效果。
(3)如(1)项所述的丝网印刷生产线,所述多台丝网印刷机是三台丝网印刷机,该三台丝网印刷机中的所述相邻丝网印刷机之间各配置一台所述往复式输送机。
丝网印刷机的个数越多,则越容易实现供给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印刷方式的多样化。
(4)如(1)项所述的丝网印刷生产线,所述多台丝网印刷机是四台丝网印刷机,该四台丝网印刷机中的所述相邻丝网印刷机之间各配置一台所述往复式输送机。
(5)如(1)项~(4)项任一项所述的丝网印刷生产线,在所述多台丝网印刷机中的最上游的丝网印刷机即最上游丝网印刷机的上游侧配置所述往复式输送机。
能够对最上游丝网印刷机的前输送机和后输送机选择性地供给电路基板。
(6)如(1)项~(5)项的任一项所述的丝网印刷生产线,在所述多台丝网印刷机中的最下游的丝网印刷机即最下游丝网印刷机的下游侧配置所述往复式输送机。
对于配置在丝网印刷生产线的下游侧的装置仅包括一条输送机的情况自不必说,对于配置在丝网印刷生产线的下游侧的装置包括前输送机和后输送机这两条输送机的情况下,这两个输送机的至少一方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与丝网印刷机的前输送机和后输送机的至少一方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彼此不同的情况下也是有效的。往复式输送机优选采用可动输送机能够向与配置在最下游的丝网印刷机的前后输送机以及配置在下游侧的装置的前后输送机的全部输送机对应的位置移动的结构。
(7)如(1)项~(6)项任一项所述的丝网印刷生产线,所述往复式输送机具有能够使所述可动输送机从在所述可动输送机与所述前输送机之间进行电路基板的交接的位置进一步向前移动的结构。
作业者能够在可动输送机的附近进行针对可动输送机的作业,例如针对电路基板的印刷状态的检查、电路基板的抽出、可动输送机的保修和检查。
(8)如(1)项~(7)项的任一项所述的丝网印刷生产线,所述输送机包括:(a)具有所述基板支承装置的主输送机;以及(b)配置在所述主输送机的上游侧且将电路基板搬入所述丝网印刷机的搬入输送机和配置在所述主输送机的下游侧且将电路基板从所述丝网印刷机搬出的搬出输送机的至少一方。
将电路基板由搬入输送机搬入至前输送机的基板支承装置附近,若变为可印刷的状态,则能够立即搬入到基板支承装置,由其支承进行印刷,或者使印刷完成的电路基板事先在搬出输送机中待机等待搬出,由此,能够缩短电路基板的搬入、搬出所需的时间,提高丝网印刷机的运转率。
(9)如(8)项所述的丝网印刷生产线,所述搬入输送机和所述搬出输送机的至少一方包括:(a)以其至少一方的搬运幅度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限位板;(b)使该限位板向位于所述至少一方的搬运路径内而能够抵接于电路基板的作用位置和从所述搬运路径退避而允许电路基板通过的退避位置移动的限位板移动装置。
一般来说,搬入输送机、搬出输送机中的电路基板的停止位置精度与主输送机相比较低也无碍。利用该事实,能够使电路基板在搬运幅度方向上较长地抵接限位板而稳定地停止,或者即使电路基板的搬运方向的下游侧的端缘不是单纯直线的情况下也没必要进行限位装置的调节。
本项中记载的特征与(1)项~(7)项的任一项所述的特征可单独地采用。
(10)如(9)项所述的丝网印刷生产线,所述搬入输送机和所述搬出输送机的所述至少一方采用在电路基板抵接在所述限位板上的状态下允许该电路基板从所述至少一方的上游侧的一端进一步向上游侧突出的结构。
能够将搬入输送机和搬出输送机的至少一方在搬运方向上紧凑地构成。
(11)一种由(2)项所述的丝网印刷生产线进行的丝网印刷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两台丝网印刷机的各台丝网印刷机上安装彼此相同的掩模,在所述两台丝网印刷机上并行进行向相同型号的电路基板的相同侧的面的印刷。
根据该项所述的方法,能够使关于电路基板的正面背面中一方的面的周期时间减半。另外,即使在一方的丝网印刷机中印刷中断,也能够在另一方的丝网印刷机中进行印刷,所以在正面背面中一方的面上印刷了被印刷剂的电路基板向下一个工序的供给不会中断,下一工序的作业不会中断。
(12)一种由(2)项所述的丝网印刷生产线进行的丝网印刷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两台丝网印刷机的各台丝网印刷机上安装彼此不同的掩模,在所述两台丝网印刷机上并行进行向型号彼此不同的电路基板的印刷或向型号彼此相同的电路基板的正面和背面的印刷。
能够并行得到型号不同且被印刷了被印刷剂的两种电路基板,或者能够并行得到型号相同但在正面进行了印刷的电路基板和在背面进行了印刷的电路基板。因此,在印刷了被印刷剂的电路基板上安装电子电路元件的情况下,能够连续得到安装了电子电路元件的不同种类的电路基板。或者,关于全部规定张数的电路基板,不用等待向正面进行电子电路元件的安装,而能够向背面安装电子电路元件,能够迅速地得到在正面背面两面安装了电子电路元件的电路基板。
(13)一种由(3)项所述的丝网印刷生产线进行的丝网印刷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三台丝网印刷机的各台丝网印刷机上安装彼此不同的掩模,在所述三台丝网印刷机上并行进行向型号彼此不同的三种电路基板的印刷。
能够应对关于型号不同的三种电路基板的被印刷剂的印刷。
(14)一种由(4)项所述的丝网印刷生产线进行的丝网印刷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四台丝网印刷机的每两台丝网印刷机上安装彼此相同的掩模,在所述每两台丝网印刷机上并行进行向型号彼此不同的电路基板的印刷或向型号彼此相同的电路基板的正面和背面的印刷。
丝网印刷生产线中的生产量、例如丝网印刷生产线上单位时间能够印刷的电路基板的个数为进行(12)项所述的丝网印刷方法的丝网印刷生产线的两倍,下游侧的电子电路组装线等对电路基板作业线的运转率提高。另外,只要进行相同印刷的两台丝网印刷机的印刷不同时中断,则必然能够得到进行了种类不同的印刷的两种电路基板,在下一个工序中关于任一种电路基板其等待供给的可能性降低。
(15)一种丝网印刷生产线,该丝网印刷生产线包括:
丝网印刷机,包括:主体;具有基板支承装置且设于所述主体的前部的前输送机;设于所述主体的后部且允许电路基板通过的后输送机;及对支承在所述基板支承装置上的电路基板进行丝网印刷的印刷装置;
往复式输送机,配置在所述丝网印刷机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至少一方上,包括能够在所述丝网印刷机的与所述前输送机相连的位置和与所述后输送机相连的位置之间移动的可动输送机;
基板识别装置,设于所述多台丝网印刷机和所述多台往复式输送机的至少一方上,至少识别电路基板的种类;以及
动作方式决定部,基于所述基板识别装置的识别结果来决定所述丝网印刷机和所述往复式输送机的至少一方的动作方式。
基板识别装置优选配置在丝网印刷机和往复式输送机中至少设置在上游侧的一方上。往复式输送机设置在上游侧的情况下,动作方式决定部至少决定往复式输送机的可动输送机是否应该向丝网印刷机的与前输送机和后输送机的任一方相连的位置移动。另外,丝网印刷机设置在上游侧的情况下,动作样式决定部至少决定丝网印刷机是否应该对电路基板进行印刷。关于基板识别装置配置在丝网印刷机和往复式输送机两方上的情况在后面说明。
作为基板识别装置,例如能够采用读取附于电路基板上的条形码、二维码等识别码的光学读取装置、通过与附于电路基板上的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标签进行通信而取得电路基板的识别码的RFID标签读写器等通信型认知装置。另外,作为识别码能够采用表示电路基板的种类的识别码,也能够采用不仅能够识别种类也能够识别各个电路基板的识别码。
本项的丝网印刷生产线能够单独使用,也能够作为下述的丝网印刷生产线的一个构成单位使用。无论哪一种情况下,由于基于电路基板的种类的识别来决定丝网印刷机和往复式输送机的至少一方的动作方式,因此能够良好地防止对错误的电路基板进行印刷,或者使可动输送机向与前输送机和后输送机中不当的输送机相连的位置移动。
(16)一种丝网印刷生产线,包括:左右并列配置且分别对电路基板进行丝网印刷的多台丝网印刷机;及设置在所述多台丝网印刷机中的各台丝网印刷机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任一侧而搬运电路基板的多台往复式输送机,所述丝网印刷生产线的特征在于,
所述多台丝网印刷机的各台丝网印刷机包括:主体;具有基板支承装置且设于所述主体的前部的前输送机;设于所述主体的后部且允许电路基板通过的后输送机;及对支承在所述基板支承装置上的电路基板进行丝网印刷的印刷装置,所述多台往复式输送机的各台往复式输送机包括至少能够在所述丝网印刷机的与所述前输送机相连的位置和与所述后输送机相连的位置之间移动的可动输送机,且所述多台丝网印刷机和所述多台往复式输送机的至少一方包括至少识别电路基板的种类的基板识别装置,并且该丝网印刷生产线包括基于所述基板识别装置的识别结果来决定所述丝网印刷机和所述往复式输送机的至少一方的动作方式的动作方式决定部。
前项(2)~(10)所述的特征,也能够适用于从该(16)项~下述(21)项所记载的丝网印刷生产线。
(17)如(16)项所述的丝网印刷生产线,包括控制所述多台丝网印刷机的各台丝网印刷机的多个控制计算机和与这些控制计算机连接的主机,所述基板识别装置设于所述多台往复式输送机的各台往复式输送机且与所述主机连接,所述主机包括所述动作方式决定部,对所述控制计算机指示以所述动作方式决定部决定的动作方式使所述丝网印刷机动作。
能够使控制计算机也控制往复式输送机,这种情况下,控制计算机也能够基于主机的指令,以动作方式决定部所决定的动作方式使往复式输送机动作。
(18)如(16)项所述的丝网印刷生产线,所述基板识别装置设于所述多台往复式输送机的各台往复式输送机上,所述动作方式决定部基于各个所述基板识别装置的识别结果来决定应该使各个所述可动输送机向配置在所述可动输送机的下游侧的所述丝网印刷机的与所述前输送机相连的位置和与所述后输送机相连的位置的哪一个位置移动。
若必然对由前输送机供给的电路基板进行印刷,则不用重复决定是否应该使可动输送机向丝网印刷机的与前输送机相连的位置和与后输送机相连的位置的哪一个移动,而决定是否应该由配置在下游侧的丝网印刷机进行印刷。
(19)如(16)项所述的丝网印刷生产线,所述丝网印刷生产线包括控制所述多台丝网印刷机的各台丝网印刷机的多个控制计算机,所述基板识别装置设于所述多台丝网印刷机的各台丝网印刷机的所述前输送机,所述动作方式决定部设于所述多个控制计算机的各个控制计算机,决定与所述控制计算机对应的所述丝网印刷机是否应该对由所述基板识别装置识别出的电路基板进行印刷。
若将基板识别装置设置在丝网印刷机的前输送机上,则即使在丝网印刷生产线的中途进行电路基板的抽出或插入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进行错误的印刷。
另外,由于一般在印刷装置中设置识别电路基板的基准标记的基准标记识别装置,所以若利用该基准标记识别装置作为基板识别装置,则能够实现装置成本的降低。或者,即使与基准标记识别装置分体设置基板识别装置,若利用用于使基准标记识别装置移动的移动装置作为基板识别装置的移动装置,则也能够实现装置成本的降低。
(20)如(16)项所述的丝网印刷生产线,所述基板识别装置设于所述多台往复式输送机的各台往复式输送机和所述多台所述丝网印刷机的各台丝网印刷机这两方,所述动作方式决定部包括:
移动位置决定部,基于设于所述多台往复式输送机的各台往复式输送机上的基板识别装置的识别结果,来决定应该使各往复式输送机的可动输送机向下游侧的所述丝网印刷机的与所述前输送机还是所述后输送机相连的位置移动;及
印刷决定部,基于设于所述多台丝网印刷机的各台丝网印刷机上的所述基板识别装置的识别结果,来决定是否应该通过设置有各基板识别装置的所述丝网印刷机对由这些基板识别装置识别到的电路基板进行印刷。
若采用本项的结构,则能够防止电路基板向前输送机和后输送机的交接错误地进行,并且即使在往复式输送机上进行了电路基板的识别后进行电路基板的抽出或插入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进行错误的印刷。
(21)一种丝网印刷生产线,包括:左右并列配置且分别对电路基板进行丝网印刷的多台丝网印刷机;及配置在所述多台丝网印刷机的彼此相邻的丝网印刷机之间而从上游侧的丝网印刷机向下游侧的丝网印刷机转运电路基板的一台以上的往复式输送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台丝网印刷机的各台丝网印刷机包括:主体;具有基板支承装置且设于所述主体的前部的前输送机;设于所述主体的后部且允许电路基板通过的后输送机;及对支承在所述基板支承装置上的电路基板进行丝网印刷的印刷装置,并且该丝网印刷生产线包括:
多个基板识别装置,设于所述多台丝网印刷机的各台丝网印刷机上,至少识别电路基板的种类;及
印刷决定部,基于这些基板识别装置的识别结果,来决定是否应该通过设置有各个所述基板识别装置的所述丝网印刷机对所述被识别到的电路基板进行印刷。
若采用本项的结构,则即使在丝网印刷生产线的中途进行电路基板的抽出或插入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防止进行错误的印刷。
另外,上述(11)项~(14)项所述的丝网印刷方法也能够使用上述(16)项~(21)项所述的丝网印刷生产线实施。
另外,上述(16)项~(21)项所述的丝网印刷生产线中,丝网印刷机也能够包括如下印刷装置:在设于主体的全部的前输送机和设于后部的后输送机这两方上设置基板支承装置,能够对支承在所述两方基板支承装置上的电路基板进行丝网印刷。这种情况下,优选在丝网印刷机上设置基板识别装置的方式下,对两个基板支承装置的各个基板支承装置设置基板识别装置。作为上述“能够对支承在前输送机和后输送机这两方的基板支承装置上的电路基板进行丝网印刷的印刷装置”,例如能够采用与两方的基板支承装置分别对应的两个印刷装置、能够向与两方的基板支承装置对应的位置移动的一个印刷装置。
另外,在上述(16)项~(21)项所述的丝网印刷生产线中,多台丝网印刷机也能够包括在设于主体的全部的前输送机上设置基板支承装置的丝网印刷机和在设于主体的后部的后输送机上设置基板支承装置的丝网印刷机这两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包括作为可申请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丝网印刷生产线的电子电路组装线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构成上述丝网印刷生产线的每两台丝网印刷机及往复式输送机中的每一台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上述丝网印刷机的侧视图。
图4是概略表示上述丝网印刷机的搬入输送机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上述搬入输送机的侧视图,图5(a)是表示限位板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的图,图5(b)是表示其位于作用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6是概略表示上述电子电路组装线的俯视图。
图7是说明上述电子电路组装线中向电路基板印刷焊锡以及安装电子电路元件的一方式的图。
图8是说明上述电子电路组装线中向电路基板印刷焊锡以及安装电子电路元件的另一方式的图。
图9是说明包括作为另一实施方式的丝网印刷生产线的电子电路组装线中向电路基板印刷焊锡以及安装电子电路元件的图。
图10是说明包括作为再一实施方式的丝网印刷生产线的电子电路组装线中向电路基板印刷焊锡以及安装电子电路元件的图。
图11是概略表示包括作为又一实施方式的丝网印刷生产线的电子电路组装线的俯视图。
图12是概略表示包括作为又一实施方式的丝网印刷生产线的电子电路组装线的俯视图。
图13是概略表示包括作为再一实施方式的丝网印刷生产线的电子电路组装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可申请发明的若干实施方式。另外,可申请发明除了下述实施方式之外,以上述“发明的方式”各项所记载的方式为主,可以按照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进行各种变更后的方式加以实施。
图1中表示包括作为可申请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丝网印刷生产线的电子电路组装线。该电子电路组装线包括:多台、本实施方式中为两台的丝网印刷机10(以后略称为印刷机10);一台以上、本实施方式中为两台的往复式输送机12;以及一台以上、本实施方式中为多台、例如四台的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14(以后略称为安装机14)。印刷机10以及安装机14是相对于电路基板11实施作业的对基板作业机的一种,电子电路组装线是对基板作业线的一种。两台印刷机10相对于四台安装机14彼此相邻配置在电子电路组装线中的电路基板的搬运方向上的上游侧,与搬运方向平行地左右并列配置,两台往复式输送机12的一方设于两台印刷机10之间,另一方设于作为最下游的印刷机10即下游侧的印刷机10的下游侧、且与该印刷机10相邻的安装机14之间。本实施方式中,左右方向是电路基板的搬运方向,与搬运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前后方向。本实施方式中,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都是水平的。
每两台印刷机10以及往复式输送机12分别同样地构成,以上游侧的印刷机10和往复式输送机12为代表进行说明。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印刷机10具备印刷机主体20、前输送机22、后输送机24、掩模保持装置26、印刷装置28以及控制装置30。该掩模保持装置26设于印刷机主体20中的、前输送机20的后述主输送机的上方,以水平姿势保持载置于掩模支承台32上方的掩模34。印刷装置28包括一对涂刷器42、沿掩模34在前后方向使这些涂刷器42移动的涂刷器移动装置44、以及使涂刷器42升降而接触离开掩模34的涂刷器升降装置46,并设于印刷机主体20的掩模保持装置26的上方。
如图2所示,所述前输送机22设于印刷机主体20的前部,后输送机24设于后部。前输送机22包括主输送机50、在搬运方向上配置在主输送机50的上游侧的搬入输送机52、以及配置在下游侧的搬出输送机54。主输送机50包括输送机装置60以及基板支承装置62。输送机装置60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带输送机构成,包括一对传送带64和分别使这些传送带64环绕的带环绕装置66。一对传送带64分别由侧架68可环绕地支承,通过以环绕用马达70为驱动源的带环绕装置66而进行同步环绕,将电路基板以其被印刷面为水平的姿势搬运。
一对侧架68的一方(图2中下侧的侧架68)为将位置固定设置的固定侧架68,另一方为相对于固定侧架68可接近、离开地设置的可动侧架68,通过搬运幅度变更装置78而移动。如图2所示,该搬运幅度变更装置78包括作为驱动源的幅度变更用马达80、连结着可动侧架68的带82、分别安装在固定侧架68以及主输送机50的主体83上并卷绕着带82的带轮84。带82和带轮84分别为正时带和正时带轮。通过由幅度变更用马达80来使多个带轮84中的一个旋转,从而使带82移动,可动侧架68由引导装置(省略图示)引导并移动。由此,一对侧架68的间隔被变更,搬运幅度被自动变更。
如图3概略地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基板支承装置62包括作为支承元件的多个支承销90、销支承台92以及支承台升降装置94,从下方支承电路基板9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支承装置62与输送机装置60共同构成基板夹持装置,由升降装置(省略图示)使主输送机50升降,从而使电路基板96与掩模34的下面接触离开。另外,省略图示,在主输送机50上设置有限位装置。该限位装置设有限位元件和使限位元件向水平面内的任意位置移动的限位元件移动装置,限位元件被定位在规定的位置,抵接电路基板的下游侧端,阻止其移动。
如图2所示,与主输送机50同样地,所述搬入输送机52设有输送机装置100和搬运幅度变更装置102,对起到相同作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以表示对应关系,其说明省略。如图4和图5所示,搬入输送机52的限位装置110包括矩形的限位板112和作为限位板移动装置的限位板升降装置114,在搬入输送机52的搬运方向上设于下游侧端部。
限位板升降装置114由气缸116构成。气缸是作为一种流体压力促动器的流体压力缸,其构成驱动源。如图4和图5所示,气缸116朝上设于搬入输送机52的主体118上,在活塞杆120的突出端部安装有限位板112。限位板112其长度方向与搬运幅度方向平行,板面与搬运方向呈直角,以竖直的姿势安装在活塞杆120上。另外,限位板112在搬运方向上配置在从固定侧架68以及可动侧架68向下游侧离开的位置上,限位板升降装置114配置在限位板112的上游侧。
如图4所示,在该印刷机10中,电路基板96以其长度方向与前输送机22的搬运幅度方向平行的姿势被搬运,限位板112形成为被预定印刷作为被印刷剂的膏状焊锡(以后略称为焊锡)的多种电路基板中长度最长的电路基板以上的长度。限位板112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位于固定侧架68侧,另一端部超过可动侧架68而延伸,关于任何种类的电路基板,都能够抵接其下游侧端部的整体,阻止其移动。板状的限位板112较薄,即使设置在搬入输送机52的下游侧端部上,也不会向搬入输送机50侧露出,另外,也不会增大搬入输送机52的幅度而能够设置限位装置。
限位板112通过活塞杆120的伸缩而向如图5(a)所示从由搬入输送机52搬运电路基板96的搬运路径向下方退避而允许电路基板96通过的退避位置、和如图5(b)所示位于搬运路径内并抵接电路基板96而阻止其移动的作用位置移动。限位板112的升降由引导装置122引导。如图5所示,引导装置122包括以在竖直方向延伸的姿势分别设于限位板11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上的一对作为被引导元件的引导杆124、和分别设于固定侧架68和主体118的支承部125上的能够升降地嵌合着引导杆124的作为引导元件的引导块126。与搬入输送机52同样地构成所述搬出输送机54。
在该印刷机10中,搬入输送机52和搬出输送机54的搬运方向的尺寸比被预定印刷焊锡的全部种类的电路基板的搬运方向的尺寸中的最大尺寸短。因此,根据电路基板的种类不同,在由限位装置110使移动停止的状态下,如图2的双点划线所示的电路基板96所示,在其搬运方向上其上游侧的端部有可能会从输送机52、54向上游侧露出。根据该露出量的不同,有可能不能使配置在输送机52、54的上游侧的装置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搬入输送机52有可能不能使往复式输送机12动作,关于搬出输送机54有可能不能使主输送机50动作,这种情况下,在从输送机52、54搬出电路基板之前禁止上游侧装置的动作。
如图2所示,所述后输送机24与前输送机22平行设置,具有印刷机10的搬运方向上从一端到另一端的长度。与输送机52、54同样地,后输送机24包括输送机装置130、搬运幅度变更装置132以及限位装置134,对起到相同作用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标号以表示对应关系,其说明省略。
如图1所示,设于印刷机主体20上的各种装置由壳体140覆盖。壳体140的顶壁部142的前部形成为可开闭的盖部144,作业者打开盖部144,对壳体140内的装置进行作业。
所述控制装置30以控制计算机为主体构成,控制构成印刷机10的各种装置的驱动源等。构成驱动源的马达多为电动马达的一种,由作为能够准确控制旋转角度的电动旋转马达的伺服马达构成。其也可以由直线马达构成。控制装置30由控制电子电路组装线整体的集中控制装置148(参照图1)集中控制。集中控制装置148以主机为主体构成。
如图2所示,所示往复式输送机12包括输送机主体150、可动输送机152和可动输送机移动装置154。可动输送机152设有输送机装置160、搬运幅度变更装置162以及限位装置164。与所述输送机52、54的输送机装置100同样地构成输送机装置160,包括分别支承在一对侧架166上的传送带168和以环绕用马达169为驱动源并分别使一对传送带168环绕的带环绕装置170。
搬运幅度变更装置162包括幅度变更用马达174、带176以及多个带轮178,横跨固定侧架166(图2中为下侧的侧架166)和支承架180设置。通过由幅度变更用马达174的驱动而使带176移动,从而使与带176连结着的可动侧架166相对于固定侧架166和支承架180向搬运幅度方向或前后方向的任意位置移动。另外,侧架166的固定和可动是搬运幅度变更上的考虑。
如图2所示,可动输送机移动装置154包括作为驱动源的往复用马达190、带192以及多个带轮194。带192为正时带,带轮194为正时带轮。由往复用马达190来使多个带轮194中的一个旋转,使带192移动,从而使与带192连结着的固定侧架166以及支承架180移动,并经由搬运幅度变更装置162使可动侧架166一起移动,可动输送机152向前后方向的任意位置移动。
如图2所示,一对侧架166以及支承架180的移动由引导装置200引导。引导装置200包括在前后方向配置的一对引导杆202。在本实施方式中,带192和一对引导杆202在前后方向上从印刷机10的后输送机24的后方侧超过前输送机22,从前输送机22向前方延伸,可动输送机152的移动行程比从印刷机10的后输送机24的后端到前输送机22的前端的距离长。因此,如图2中实线所示,可动输送机152与前输送机22相连,能够从进行电路基板的收发的位置进一步向前侧的位置移动。该状态下,作业者能够打开设于往复式输送机12的前部的盖部204(参照图1),容易在可动输送机152的附近对可动输送机152进行作业。在设置有盖部204的往复式输送机12的壳体以及印刷机10的壳体140上分别设置有用于转运电路基板的开口。
如图2所示,限位装置164具备作为限位元件的限位片210和作为限位片移动装置的限位片升降装置212,并设于可动侧架166的下游侧端部。限位片升降装置212由气缸构成,使限位片210向位于搬运路径内并能够抵接电路基板的作用位置下降,向退避到搬运路径的上方而允许电路基板通过的退避位置上升。本实施方式中,往复式输送机12由在其上游侧相邻的印刷机10的控制装置30控制。也可以在往复式输送机12上设置控制装置。
上述四台安装机14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日本专利特开2004-104075号公报记载的电子电路元件安装机同样地构成,并模块化,如图1表示局部所示,分别包括安装机主体228、基板搬运装置230、基板支承装置232(参照图6)、元件供给装置234、元件安装装置236以及控制装置238等,分担并且并行进行电子电路元件向一张电路基板的安装。基板搬运装置230具备一对输送机240。如图6所示,这些输送机240沿安装机主体228的前后方向排列而平行设置,有时称前侧的输送机240(图6中下侧的输送机240)为前输送机240,称后侧的输送机240为后输送机240。输送机240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带输送机构成,通过省略图示的搬运幅度变更装置来自动调节搬运幅度。基板支承装置232对于两个输送机240的各个输送机240设置,由任一个输送机240搬运的电路基板也由基板支承装置232支承,进行电子电路元件的安装。控制装置238以计算机为主体构成,由所述集中控制装置148集中控制。
在如以上构成的电子电路组装线中,以各种方式进行向电路基板的焊锡印刷。基于图7说明其一方式。
该方式是在两台印刷机10中向型号彼此相同的电路基板的正面和背面并行进行焊锡印刷的方式,在安装机14中,进行与印刷了焊锡的面对应的电子电路元件的安装。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两台印刷机10中的上游侧的印刷机10(以后略称作上游印刷机10)向电路基板的正面进行焊锡的印刷,由下游侧的印刷机10(以后略称作下游印刷机10)向电路基板的背面进行焊锡的印刷。在两台印刷机10中分别保持与电路基板的印刷焊锡的面对应的掩模34。
两台印刷机10中都是当电路基板被搬入前输送机22的搬入输送机52、搬出输送机54以及后输送机24时,限位板112位于作用位置,阻止电路基板,在电路基板的搬出时向退避位置退避。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限位板112设于各输送机52、54、24的下游侧,所以能够将电路基板向搬入输送机52搬入直到与主输送机50相邻的位置,向后输送机24以及搬出输送机54搬入直到与往复式输送机12相邻的位置并待机。因此,能够迅速地将电路基板向主输送机50以及往复式输送机12搬入。
另外,两台往复式输送机12中配置在相邻两台印刷机10之间的上游侧的往复式输送机12的可动输送机152(以后有时也称作上游可动输送机152)如图7(a)中实线所示,向与上游侧、下游侧的两印刷机10的各前输送机22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一致且与前输送机22相连的前输送机对应位置、和如双点划线所示与两印刷机10的各后输送机24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一致且与后输送机24相连的后输送机对应位置移动。另外,即使在相邻印刷机10的前输送机22彼此间、后输送机24彼此间都存在前后方向的位置偏差,也能够通过使上游可动输送机152停止在分别与上下游的各前输送机22、上下游的各后输送机24相连的位置,而补偿位置偏差,进行电路基板的交接。前输送机22彼此间、后输送机24彼此间的位置偏差因印刷机10的位置偏差和输送机22、24在印刷机10中的位置偏差的至少一方产生,但是任一方引起的位置偏差都被补偿,输送机22、24在印刷机10中的设置和印刷机10的设置都变得容易。
另外,配置在下游印刷机10与最上游的安装机14之间的下游侧的往复式输送机12的可动输送机152(以后有时称作下游可动输送机152)如图7(b)中实线所示,向与下游印刷机10的后输送机24相连的印刷机后输送机对应位置、如点划线所示与最上游的安装机14的后输送机240相连的安装机后输送机对应位置、如虚线所示与下游印刷机10的前输送机22相连的印刷机前输送机对应位置、如双点划线所示与最上游的安装机14的前输送机240相连的安装机前输送机对应位置移动。任一可动输送机152中,都是在电路基板的搬入时,限位片210位于作用位置,搬出时向退避位置退避。下游可动输送机152的移动位置是任意的,通过补偿位置偏差,下游印刷机10中输送机22、24的设置、下游印刷机10的设置、最上游的安装机14(从下游印刷机10供给电路基板的安装机14)中前后输送机240的设置及其安装机14的设置变得容易。
第一种型号甲的电路基板(以后略称作基板甲)首先如图7(a)所示,正面朝上被供给到上游印刷机10,由搬入输送机52搬入至其下游端。若变为基板甲能够向主输送机50搬入的状态,则使限位板112退避,搬入输送机52以及主输送机50动作,基板甲被从搬入输送机52搬入主输送机50,被印刷焊锡。基于印刷装置28的焊锡印刷众所周知,省略其说明。
印刷完成后,基板甲被从主输送机50向搬出输送机54搬出,在搬出输送机54的下游端抵接限位板112而停止。基板甲在上游可动输送机152位于前输送机对应位置的状态下被从搬出输送机54向可动输送机152搬出,搬运至可动输送机152的下游端。电路基板移载后,上游可动输送机152向后输送机对应位置移动,将完成焊锡印刷的基板甲移载至下游印刷机10的后输送机24。移载在后输送机24为空的状态下进行,电路基板被搬运到后输送机24的下游端,待机而预备着向下游可动输送机152的移载。然后,在下游可动输送机152位于印刷机后输送机对应位置的状态下,基板甲被从后输送机24移载到下游可动输送机152。印刷完成的电路基板通过后输送机24被允许通过印刷机10,绕过设置了印刷装置28的印刷部,电路基板的搬运和印刷并行进行。
电路基板移载后,下游可动输送机152向安装机后输送机对应位置移动,将基板甲向最上游的安装机14的后输送机240送入,由元件安装装置236对基板甲的正面进行电子电路元件的安装。以后,基板甲由四台安装机14的各后输送机240搬运,被安装电子电路元件。
完成电子电路元件向正面的安装的基板甲如图7(b)中虚线箭头所示,使背面朝上,供给到上游印刷机10的后输送机24,被搬运至其下游端。基板甲通过后输送机24通过上游印刷机10,在上游可动输送机152位于后输送机对应位置的状态下移载到上游可动输送机152。移载后,上游可动输送机152向前输送机对应位置移动,基板甲被移载到下游印刷机10的搬入输送机52,被从搬入输送机52向主输送机50搬入,在背面印刷焊锡。
印刷后,基板甲被从主输送机50向搬出输送机54搬出,进而在下游可动输送机152位于印刷机前输送机对应位置的状态下被移载到下游可动输送机152。移载后,下游可动输送机152向安装机前输送机对应位置移动,基板甲被向安装机14的前输送机240送入,由元件安装装置236在背面安装电子电路元件。基板甲由四台安装机14的各前输送机240搬运,依次在背面安装电子电路元件。并行向基板甲的正面和背面印刷焊锡,在正面印刷了焊锡的基板甲以及在背面印刷了焊锡的基板甲被供给到安装机14。电子电路元件向这些基板甲的安装在包括多台、本实施方式中为四台的安装机14的安装机列中并行进行。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分别使电子电路元件向基板甲的正面的安装在后输送机240中进行,向其背面的安装在前输送机240中进行,但是反之亦可。这种情况下,向基板甲的正面的印刷在下游印刷机10中进行的方式中,可动输送机152在上游以及下游的往复式输送机12中的移动距离小即可,搬运效率高。
若电子电路元件向设定张数的基板甲的正面的安装完成,则接着进行电子电路元件向不同型号乙的电路基板的正面背面两面的安装。因此,如图7(c)所示,在上游印刷机10中进行换产调整,并进行掩模34的更换、电路基板的搬运幅度的变更等。搬运幅度的变更关于上游印刷机10的前输送机22以及下游印刷机10的后输送机24进行。这期间,与换产调整并行进行向基板甲的背面的焊锡印刷和电子电路元件的安装。
如图7(d)所示,若换产调整完成,则开始向基板乙的正面的焊锡印刷和电子电路元件的安装,并行进行向两种电路基板的焊锡印刷。因此,关于两台往复式输送机12的各可动输送机152,与搬运基板甲和乙的哪一个对应地变更搬运幅度。变更在可动输送机152到达进行电路基板的接收的输送机对应位置之前、即向输送机对应位置的移动中和移动开始前的至少一方进行。由此,避免了为了变更幅度而增大电路基板移载所需的时间,抑制丝网印刷生产线的运转率降低。
若电子电路元件向全部基板甲的背面的安装完成,则如图7(e)所示,关于下游印刷机10进行换产调整,进行向基板乙的背面的焊锡印刷。这时,关于下游印刷机10的前输送机22以及上游印刷机10的后输送机24进行搬运幅度的变更。与该换产调整并行进行向基板乙的正面的焊锡印刷和电子电路元件的安装,若换产调整完成,则如图7(f)所示,完成了电子电路元件向正面的安装的基板乙背面朝上而供给到上游印刷机10的后输送机24。由于如此并行进行两台印刷机10的一方的换产调整和另一方的印刷,所以不根据印刷机10的方便而停止电子电路元件在安装机14中的安装即可。
在本电子电路组装线上,如图8(a)所示,也能够通过两台印刷机10并行进行向相同型号的电路基板的相同侧的面的焊锡印刷。这种情况下,在两台印刷机10中分别保持同一掩模34,例如在基板甲的正面上印刷焊锡。然后,对上游印刷机10和下游印刷机10交替供给基板甲。在上游印刷机10中印刷了焊锡的基板甲由上游往复式输送机12、下游印刷机10的后输送机24以及下游往复式输送机12向安装机14的后输送机240搬运,被安装电子电路元件。
在下游印刷机10中被印刷焊锡的基板甲被供给到上游印刷机10的后输送机24,由上游往复式输送机12搬入到下游印刷机10的前输送机22,被印刷焊锡。然后,基板甲由下游往复式输送机12搬入到安装机14的前输送机240,被安装电子电路元件。
如此通过两台印刷机10在相同型号的电路基板的相同侧的面并行进行焊锡的印刷的情况下,如图8(b)所示,在一方的印刷机10中印刷中断的情况下、例如掩模34的清扫或向掩模34上供给焊锡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在正面印刷了焊锡的电路基板。
丝网印刷生产线也可以采用包括三台丝网印刷机的印刷线。该丝网印刷生产线中的焊锡印刷的一方式基于图9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电子电路组装线中,并列一列设置三台印刷机10,并分别在相邻的印刷机10之间、最上游的印刷机10的上游侧和最下游的印刷机10的下游侧分别各设置一台往复式输送机12。最上游的往复式输送机12由最上游的印刷机10的控制装置30控制。另外,在最上游往复式输送机12的上游侧设置基板供给装置260,并在它们之间设置有输送机266。基板供给装置260和输送机266由集中控制装置148控制。
由基板供给装置260例如分别供给型号不同的三种电路基板A、B、C。这些基板A、B、C其搬运幅度方向的尺寸相同。另外,省略图示,在基板A、B、C上分别设置作为基板识别件的基板识别码,给予基板识别信息。基板识别码例如由二维码构成,记录着电路基板的型号、尺寸等。在输送机266上设置有作为读取二维码的基板识别装置的读取装置268。读取装置268例如包括摄像装置。在三台印刷机10中分别从上游侧依次保持用于对基板A、B、C印刷焊锡的不同的掩模34。
基于基板供给装置260进行的基板A、B、C的供给不固定顺序进行。因此,电路基板首先被从元件供给装置260供给输送机266,由读取装置268读取基板识别码。该读取结果被送向集中控制装置148,取得电路基板的种类。根据基板种类的取得,确定三台印刷机10中的任一个是应该进行焊锡的印刷、以及四台往复式输送机12是否应该在其与任一个输送机之间进行电路基板的转运,从集中控制装置148对三台印刷机10的各控制装置30输出控制指令。
最上游的往复式输送机12的可动输送机152向与输送机266相连的输送机对应位置移动,而接收电路基板。例如若供给了基板A,则在最上游印刷机10中被印刷焊锡,如图9中实线箭头所示,在下游侧的两台印刷机10中由后输送机24搬运通过,搬入到安装机14的后输送机240。另外,若供给了基板C,则如图9中双点划线的箭头所示,在上游侧的两台印刷机10中由后输送机24搬运通过,在最下游的印刷机10中被印刷焊锡,搬入到安装机10的前输送机240。若被供给了基板B,则如图8中虚线的箭头所示,在中游的印刷机10中被进行印刷,最上游和最下游的印刷机10通过,被搬入到安装机14的后输送机240。如此,四台往复式输送机12的各可动输送机152以进行向基板A、B、C的焊锡印刷、印刷机10的通过、向安装机4的搬入的方式进行动作。
也可以设置四台以上印刷机,不定顺序供给四种以上的电路基板而印刷上印刷剂。
由于后输送机24以及可动输送机152被自动变更搬运幅度,所以关于搬运幅度方向的尺寸不同的多种电路基板能够以任意顺序或不固定顺序进行焊锡的印刷。这种情况下,优选基板供给装置能够供给多种电路基板中以任意顺序指定的电路基板,或者在基板供给装置内设置基板识别装置,取得当前被供给的电路基板的种类。无论哪种情况,都对应于应该搬运的电路基板的种类来变更四台可动输送机152以及三台后输送机24的搬运幅度,并同时进行电路基板的转运。
另外,也可以在配置于最上游的印刷机的上游侧的往复式输送机上设置基板识别装置。搬运幅度相同的多种电路基板以不固定顺序被搬入到最上游往复式输送机的可动输送机,被进行基板识别码的读取,取得被搬入的电路基板的种类。然后,对应电路基板的种类决定多台印刷机和往复式输送机的动作。
丝网印刷生产线可以采用包括四台丝网印刷机的印刷线。该丝网印刷生产线中的焊锡印刷的一方式根据图10进行说明。
本丝网印刷生产线中,在四台印刷机10中相邻的印刷机10之间分别设置往复式输送机12,并在最下游的印刷机10的下游侧设置有往复式输送机12。然后,在上游侧的两台印刷机10中安装彼此相同的掩模,向基板甲的正面进行焊锡的印刷,在下游侧的两台印刷机10中安装彼此相同的掩模,向基板甲的背面进行焊锡的印刷。
首先,如图10(a)所示,向基板甲的正面进行焊锡的印刷。该印刷与基于图8说明的印刷同样地进行,向正面的印刷完成的基板甲通过下游侧的印刷机10,交替供给到安装机14的前后输送机240。向正面印刷焊锡完成的基板甲如图10(b)中虚线箭头所示,通过上游侧的两台印刷机10,交替供给到下游侧的两台印刷机10,在背面印刷焊锡。印刷了焊锡的基板甲被交替供给到安装机14的前后输送机240。本实施方式是关于电路基板的正面背面两面进行图8所示的印刷方式的方式,并行进行向每两张电路基板的正面和背面的焊锡印刷,关于四张电路基板并行进行印刷。
在上述图9的电子电路组装线中,在元件供给装置260和最上游的往复式输送机12之间设置输送机266,在该输送机266上设置读取装置268,根据其读取结果,由集中控制装置148的主机决定应该由哪个印刷机10进行向各电路基板96的印刷,对各控制装置30发出指令。这样,具有能够基于一个读取装置268的读取结果控制丝网印刷生产线整体的优点,但是当在丝网印刷生产线的中途进行电路基板96的抽出或插入的情况下,会对电路基板96进行不当(错误)的印刷。特别是,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往复式输送机12能够从可动输送机152与前输送机22相连而进行电路基板96的收发的位置进一步向前侧的位置移动,所以为了观察对电路基板96的印刷状况等能够抽出电路基板96,并在观察后插入,由此,供给到各印刷机10的电路基板96可能会与预定的不同。
用于应对该问题的一实施方式示于图11。本电子电路组装线中,在各印刷机10的上游侧的往复式输送机12的可动输送机152的各个可动输送机152上设置读取装置268,并与集中控制装置148连接。因此,若电路基板96被搬入到可动输送机152,则该电路基板96的二维码由读取装置268读取,其读取结果被送给集中控制装置148,严格地说被送给构成该集中控制装置148的主体的主机。基于送给主机的读取结果判别电路基板96的种类,决定应该由哪个印刷机进行对该电路基板96的印刷,将其结果供给到控制各印刷机10以及往复式输送机12的各控制装置30,严格地说供给到构成控制装置30的主体的控制计算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各控制装置30控制各印刷机10及其上游侧的往复式输送机12,使控制最下游的印刷机10的控制装置30也控制设置在其最下游的印刷机10的下游侧的往复式输送机12。在本电子电路组装线中,动作方式决定部由主机的一部分构成。另外,动作方式决定部也可以考虑由主机和控制计算机的各一部分构成。
控制计算机基于来自主机的信息或指令,在当前位于可动输送机152上的电路基板96需要由位于其下游的印刷机10印刷的情况下,使可动输送机152向印刷机10的与前输送机22相连的位置移动,不应该进行印刷的情况下使其向与后输送机24相连的位置移动。然后,该电路基板96被交接给印刷机10,使印刷装置28对被交接给前输送机22并由基板支承装置62支承的电路基板96进行印刷,使印刷机10通过被交接给后输送机24的电路基板96。
因此,在本电子电路组装线中,即使在丝网印刷生产线的中途抽出或插入电路基板96的情况下,也能够良好地防止印刷机10中进行错误的印刷。
电子电路组装线也能够采用图12所示的方式。在该电子电路组装线中,在各印刷机10的上游侧的往复式输送机12的可动输送机152上设置读取装置268是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但是这些读取装置268与控制装置30的控制计算机连接这一点是不同的。因此,本电子电路组装线中,控制计算机基于从读取装置268发送的读取结果来判别电路基板96的种类,判别各控制计算机所控制的印刷机10中是否应该进行印刷,基于该判定结果控制往复式输送机12和印刷机10。本电子电路组装线中,由控制计算机的一部分来构成动作方式决定部。
又一电子电路组装线示于图13。该电子电路组装线中,在各印刷机10的基板支承装置62上设置有读取装置268。但是,也能够在前输送机22、例如搬入输送机52上设置读取装置268。
读取装置268与控制装置30的控制计算机连接,控制计算机基于读取装置268的读取结果来决定是否应该在该控制计算机所控制的印刷机10中进行印刷,在应该进行印刷的情况下使其进行印刷,在不应该进行印刷的情况下不使其进行印刷,使其经由搬出输送机54向下游侧的往复式输送机12排出。本电子电路组装线中由控制计算机的一部分来构成动作方式决定部。
作为又一电子电路组装线,组合图11和图13的结构、即在往复式输送机12和印刷机10的两方上设置读取装置268等基板识别装置的电子电路组装线也是有效的。在电子电路组装线中,可以将读取装置268连接在主机上,也可以连接在控制计算机上。
以上,关于包括三台印刷机10的电子电路组装线中对三种电路基板96进行印刷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在包括两台或四台以上的印刷机10的丝网印刷生产线、例如图7或图10所示的电子电路组装线上设置读取装置268等基板识别装置,若能够对上述图11至图13的电子电路组装线进行类似的控制,则能够得到类似的效果。
另外,也能够在含有各一台往复式输送机12和印刷机10的丝网印刷生产线的往复式输送机12和印刷机10的至少一方上设置读取装置268等基板识别装置,进而也能够以该丝网印刷生产线为含有多台印刷机10的丝网印刷生产线的一个构成单位。
标号说明
10丝网印刷机
12往复式输送机
22前输送机
24后输送机
50主输送机
52搬入输送机
54搬出输送机
110限位装置
152可动输送机
268读取装置

Claims (8)

1.一种丝网印刷生产线,包括:左右并列配置且分别对电路基板进行丝网印刷的多台丝网印刷机;及配置在所述丝网印刷机中彼此相邻的丝网印刷机即相邻丝网印刷机之间而转运电路基板的一台以上的往复式输送机,所述丝网印刷生产线的特征在于,
所述多台丝网印刷机的各台丝网印刷机包括:具有基板支承装置且设于各丝网印刷机的前部的前输送机;设于各丝网印刷机的后部且允许电路基板通过的后输送机;及对支承在所述基板支承装置上的电路基板进行丝网印刷的印刷装置,
所述一台以上的往复式输送机的各台往复式输送机包括至少能够在所述相邻丝网印刷机的与所述前输送机相连的位置和与所述后输送机相连的位置之间移动的可动输送机,
且所述多台丝网印刷机和所述多台往复式输送机的至少一方包括至少识别电路基板的种类的基板识别装置,
并且所述丝网印刷生产线包括基于所述基板识别装置的识别结果来决定所述丝网印刷机和所述往复式输送机的至少一方的动作方式的动作方式决定部,
当在所述多台丝网印刷机中的一台丝网印刷机中进行换产调整时,与所述换产调整并行地在所述多台丝网印刷机中的其他至少一台丝网印刷机中进行所述丝网印刷,
在所述多台丝网印刷机中彼此相邻的丝网印刷机即相邻丝网印刷机中对幅度彼此不同的电路基板并行地进行所述丝网印刷的情况下,所述多台往复式输送机中的配置于所述相邻丝网印刷机之间的往复式输送机的所述可动输送机,在到达所述相邻丝网印刷机中的一台丝网印刷机的、所述可动输送机进行所述电路基板的接收的输送机对应位置之前,根据由所述一台丝网印刷机印刷的所述电路基板的幅度来变更搬运幅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丝网印刷生产线,其中,所述多台丝网印刷机是两台丝网印刷机。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丝网印刷生产线,其中,所述往复式输送机具有能够使所述可动输送机从在所述可动输送机与所述前输送机之间进行电路基板的交接的位置进一步向前移动的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丝网印刷生产线,其中,所述丝网印刷生产线包括控制所述多台丝网印刷机的各台丝网印刷机的多个控制计算机和与所述控制计算机连接的主机,所述基板识别装置设于所述多台往复式输送机的各台往复式输送机且与所述主机连接,所述主机包括所述动作方式决定部,对所述控制计算机指示以所述动作方式决定部决定的动作方式使所述丝网印刷机动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丝网印刷生产线,其中,所述基板识别装置设于所述多台往复式输送机的各台往复式输送机,所述动作方式决定部基于各个所述基板识别装置的识别结果来决定应该使各个所述可动输送机向配置在所述可动输送机的下游侧的所述丝网印刷机的与所述前输送机相连的位置和与所述后输送机相连的位置的哪一个位置移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丝网印刷生产线,其中,所述丝网印刷生产线包括控制所述多台丝网印刷机的各台丝网印刷机的多个控制计算机,所述基板识别装置设于所述多台丝网印刷机的各台丝网印刷机的所述前输送机,所述动作方式决定部设于所述多个控制计算机的各个控制计算机,决定与所述控制计算机对应的所述丝网印刷机是否应该对由所述基板识别装置识别出的电路基板进行印刷。
7.一种丝网印刷方法,由丝网印刷生产线执行,所述丝网印刷生产线包括:左右并列配置且分别对电路基板进行丝网印刷的四台丝网印刷机;及配置在所述丝网印刷机中彼此相邻的丝网印刷机即相邻丝网印刷机之间且转运电路基板的三台往复式输送机,
所述四台丝网印刷机的各台丝网印刷机包括:具有基板支承装置且设于各丝网印刷机的前部的前输送机;设于各丝网印刷机的后部且允许电路基板通过的后输送机;及对支承在所述基板支承装置上的电路基板进行丝网印刷的印刷装置,
且所述三台往复式输送机的各台往复式输送机包括至少能够在所述相邻丝网印刷机的与所述前输送机相连的位置和与所述后输送机相连的位置之间移动的可动输送机,所述丝网印刷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四台丝网印刷机的每两台丝网印刷机上安装彼此相同的掩模,在所述每两台丝网印刷机上并行进行向型号彼此不同的电路基板的印刷或向型号彼此相同的电路基板的正面和背面的印刷,
当在所述四台丝网印刷机中的一台丝网印刷机中进行换产调整时,与所述换产调整并行地在所述四台丝网印刷机中的其他至少一台丝网印刷机中进行所述丝网印刷,所述三台往复式输送机中的配置于所述相邻丝网印刷机之间的往复式输送机的所述可动输送机,在到达所述相邻丝网印刷机中的一台丝网印刷机的、所述可动输送机进行所述电路基板的接收的输送机对应位置之前,根据由所述一台丝网印刷机印刷的所述电路基板的幅度来变更搬运幅度。
8.一种丝网印刷方法,由丝网印刷生产线执行,所述丝网印刷生产线包括:左右并列配置且分别对电路基板进行丝网印刷的两台丝网印刷机;及配置在所述两台丝网印刷机之间且转运电路基板的往复式输送机,
所述两台丝网印刷机的各台丝网印刷机包括:具有基板支承装置且设于各丝网印刷机的前部的前输送机;设于各丝网印刷机的后部且允许电路基板通过的后输送机;及对支承在所述基板支承装置上的电路基板进行丝网印刷的印刷装置,
且所述往复式输送机包括至少能够在所述两台丝网印刷机的与所述前输送机相连的位置和与所述后输送机相连的位置之间移动的可动输送机,所述丝网印刷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两台丝网印刷机的各台丝网印刷机上安装彼此不同的掩模,在所述两台丝网印刷机上并行进行向型号彼此不同的电路基板的印刷或向型号彼此相同的电路基板的正面和背面的印刷,
当在所述两台丝网印刷机中的一台丝网印刷机中进行换产调整时,与所述换产调整并行地在所述两台丝网印刷机中的另一台丝网印刷机中进行所述丝网印刷,
在所述两台丝网印刷机对幅度彼此不同的电路基板并行地进行所述丝网印刷的情况下,所述往复式输送机的所述可动输送机,在到达所述两台丝网印刷机中的一台丝网印刷机的、所述可动输送机进行所述电路基板的接收的输送机对应位置之前,根据由所述一台丝网印刷机印刷的所述电路基板的幅度来变更搬运幅度。
CN201180020686.5A 2010-04-27 2011-04-25 丝网印刷生产线及丝网印刷方法 Active CN1028585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02298A JP5700951B2 (ja) 2010-04-27 2010-04-27 スクリーン印刷機
JP2010-102298 2010-04-27
JP2010110426A JP5726439B2 (ja) 2010-05-12 2010-05-12 スクリーン印刷ラインおよびスクリーン印刷方法
JP2010-110426 2010-05-12
JP2010-245587 2010-11-01
JP2010245587A JP5719144B2 (ja) 2010-11-01 2010-11-01 スクリーン印刷ライン
PCT/JP2011/060071 WO2011136179A1 (ja) 2010-04-27 2011-04-25 スクリーン印刷ラインおよびスクリーン印刷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58539A CN102858539A (zh) 2013-01-02
CN102858539B true CN102858539B (zh) 2015-04-01

Family

ID=44861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20686.5A Active CN102858539B (zh) 2010-04-27 2011-04-25 丝网印刷生产线及丝网印刷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863659B2 (zh)
KR (1) KR101796805B1 (zh)
CN (1) CN102858539B (zh)
DE (1) DE112011101478B4 (zh)
WO (1) WO20111361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16315B (zh) * 2016-01-27 2021-11-19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扫描测试装置及方法
CN106696444B (zh) * 2017-01-06 2019-06-07 厦门大学 一种陶瓷基板连续化丝网印刷机及其印刷方法
WO2018131136A1 (ja) * 2017-01-13 2018-07-19 株式会社Fuji 生産管理装置
CN109383120A (zh) * 2017-08-07 2019-02-26 珠海市臻成网印机械有限公司 多功能穿梭式印刷机
WO2019064338A1 (ja) 2017-09-26 2019-04-04 株式会社Fuji 部品実装ラインの実装精度測定システム及び実装精度測定方法
US20230051556A1 (en) * 2020-01-14 2023-02-16 Fuji Corporation Article transport system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42059A (zh) * 2005-09-28 2007-04-0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标记识别方法和印刷装置
CN101686635A (zh) * 2008-09-27 2010-03-3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贴装系统及电子部件贴装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73232A (en) 1977-03-09 1978-02-14 Brewer Harold Hazen Screen printing apparatus
JPS6284871A (ja) 1985-10-08 1987-04-18 Fuji Kikai Seizo Kk プリント基板スクリ−ン印刷機
JPS62200430A (ja) 1986-02-28 1987-09-04 Nec Corp システム制御方式
JPH02207590A (ja) 1989-02-07 1990-08-17 Ckd Corp 印刷方法及び印刷機
JPH04129630A (ja) * 1990-09-20 1992-04-30 Tokico Ltd 搬送装置
JP2949860B2 (ja) 1991-01-14 1999-09-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スクリーン自動交換印刷機
US5436028A (en) * 1992-07-27 1995-07-25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vely applying solder paste to multiple types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JPH07241977A (ja) 1994-03-07 1995-09-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スクリーン印刷機
JPH1044371A (ja) 1996-08-08 1998-02-17 Rhythm Watch Co Ltd スクリーン印刷におけるスキージ機構及びスキージ方法
JP3296726B2 (ja) 1996-08-22 2002-07-0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はんだペースト認識方法及びスクリーン印刷機
JP2000168040A (ja) * 1998-12-04 2000-06-20 Minami Kk スクリーン印刷機
JP2000177100A (ja) 1998-12-17 2000-06-27 Fuji Mach Mfg Co Ltd スクリーン装置
JP2000263749A (ja) 1999-03-15 2000-09-26 Eitekku Tectron Kk 印刷回路基板用のスクリーン印刷機
JP2001150631A (ja) 1999-11-30 2001-06-05 Minoguruupu:Kk 片持フレーム式スクリーン印刷機における印刷テーブル支持機構
US6836960B2 (en) 2000-05-15 2005-01-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Board transfer apparatus, board transfer method, and component mounting apparatus
JP4146985B2 (ja) * 2000-05-15 2008-09-1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基板搬送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部品実装装置
JP3710693B2 (ja) 2000-07-26 2005-10-26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3553511B2 (ja) 2001-02-14 2004-08-11 マイクロ・テック株式会社 スクリーン印刷装置
US6626106B2 (en) 2001-04-17 2003-09-30 Speedline Technologies, Inc. Cleaning apparatus in a stencil printer
JP3880850B2 (ja) * 2001-12-07 2007-02-1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リーン印刷機
JPWO2003088730A1 (ja) 2002-04-01 2005-08-25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対基板作業システム
JP4320204B2 (ja) 2002-07-19 2009-08-26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対基板作業システム
JP4063044B2 (ja) 2002-10-25 2008-03-1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スクリーン印刷システムおよびスクリーン印刷方法
JP4449376B2 (ja) * 2003-09-10 2010-04-14 株式会社日立プラントテクノロジー スクリーン印刷機
JP4443317B2 (ja) 2004-06-15 2010-03-31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スクリーン清掃装置
JP4413717B2 (ja) 2004-09-01 2010-02-10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リーン印刷装置
JP4647390B2 (ja) 2005-05-18 2011-03-09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スクリーン清掃装置
JP4909539B2 (ja) 2005-07-08 2012-04-04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スキージヘッド
JP4944407B2 (ja) 2005-08-01 2012-05-30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スクリーン・基板位置合わせ方法および装置
JP4870969B2 (ja) * 2005-11-02 2012-02-0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およびそのカメラ移動方法
JP4857720B2 (ja) * 2005-11-11 2012-01-1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スクリーン印刷装置およびスクリーン印刷方法
JP4932285B2 (ja) 2006-03-10 2012-05-1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リーン印刷装置
JP5023904B2 (ja) 2007-09-11 2012-09-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スクリーン印刷装置
JP5415011B2 (ja) 2008-04-02 2014-02-1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スクリーン印刷装置
JP4872961B2 (ja) * 2008-04-04 2012-02-0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搭載装置
JP5407187B2 (ja) 2008-06-10 2014-02-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スクリーン印刷装置
JP4883070B2 (ja) * 2008-10-03 2012-02-2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実装システムおよび電子部品実装方法
JP4883072B2 (ja) * 2008-10-03 2012-02-2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JP4883071B2 (ja) * 2008-10-03 2012-02-2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JP5679399B2 (ja) 2008-11-25 2015-03-04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スクリーン印刷機および印刷ユニット
JP5155834B2 (ja) 2008-12-02 2013-03-06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検査装置
JP5753699B2 (ja) 2011-02-09 2015-07-22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印刷作業支援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42059A (zh) * 2005-09-28 2007-04-0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标记识别方法和印刷装置
CN101686635A (zh) * 2008-09-27 2010-03-3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贴装系统及电子部件贴装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1101478B4 (de) 2022-09-29
WO2011136179A1 (ja) 2011-11-03
CN102858539A (zh) 2013-01-02
DE112011101478T5 (de) 2013-02-07
US8863659B2 (en) 2014-10-21
KR20130056232A (ko) 2013-05-29
US20130055911A1 (en) 2013-03-07
KR101796805B1 (ko) 2017-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58539B (zh) 丝网印刷生产线及丝网印刷方法
JP6377752B2 (ja) 部品実装システム及び部品実装方法
CN102281959B (zh) 在表面安装技术处理设备中的垂直分开的穿过传送系统和方法
CN105532082B (zh) 对基板作业系统、作业方法及供料器转移方法
JP4449376B2 (ja) スクリーン印刷機
CN103379742B (zh) 电子元件安装系统
US20130140136A1 (en) Shuttle conveyor, circuit-substrate working machine, and circuit-substrate working system
CN107443879A (zh) 印刷装置、焊料管理系统以及焊料管理方法
JP2010232693A (ja) 電子回路生産方法および電子回路生産システム
KR20110118609A (ko) 전자 부품 장착 장치
CN109982852A (zh) 印刷装置及印刷系统
WO2004049775A1 (ja) 作業プログラム適否判定装置を含む対基板作業システムおよび作業プログラム適否判定プログラム
US10863657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mounting method
WO2018235155A1 (ja) 電子部品搭載機
JP2018160702A (ja) 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CN102958343A (zh) 元件安装线
JP7096377B2 (ja) 部品種類管理装置
JP2017027996A (ja) 部品実装システム及び部品実装方法
KR20100018252A (ko) 카메라 모듈 하우징과 fpcb를 자동으로 본딩하는 장치
KR101212359B1 (ko) 필름형 칩용 핸들러
CN217227089U (zh) 压料机构及自动印刷机
US10180677B2 (en) Substrate stopping position determination method and substrate stopping position determination device
JP5719144B2 (ja) スクリーン印刷ライン
EP2053005B1 (en) Bag supply apparatus
JP7289963B2 (ja) 部品種類管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Patentee after: Fuji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Patentee before: Fuji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