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38514A - 锂离子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锂离子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38514A
CN102738514A CN2012100931432A CN201210093143A CN102738514A CN 102738514 A CN102738514 A CN 102738514A CN 2012100931432 A CN2012100931432 A CN 2012100931432A CN 201210093143 A CN201210093143 A CN 201210093143A CN 102738514 A CN102738514 A CN 1027385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thium ion
embedding
charge rate
storage device
negative 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9314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宇都宫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bar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385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85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38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by electrochemical proces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38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by electrochemical processing
    • H01M4/044Activating, forming or electrochemical attack of the supporting material
    • H01M4/0445Forming after manufacture of the electrode, e.g. first charge, cyc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4Electrodes based on metals, Si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01M10/446Initial charging measur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离子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其在将硅等金属材料用作负极活性物质的蓄电装置中,在维持高循环特性的同时实现以短时间完成初次充电。该锂离子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具有正极、合金类负极、以及用于向所述负极预嵌入锂离子的锂离子供给源的锂离子蓄电装置,其具有下述工序,即:预嵌入工序,在该工序中,以低充电速率进行向所述负极的预嵌入;以及初次充电工序,在该工序中,在所述预嵌入工序之后,以比所述预嵌入时更高的充电速率进行初次充电。通过在预嵌入后以高充电速率进行初次充电,实现循环特性的提高,与此同时,通过以高充电速率进行初次充电,从而可以实现初次充电完成时间的缩短。

Description

锂离子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合金类负极的锂离子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汽车(EV)及移动型信息通信相关设备等多个领域中,使用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锂离子蓄电装置。作为这种锂离子蓄电装置的一种,在使用了作为负极活性物质而含有硅等金属材料的合金类负极的锂离子蓄电装置中,由于通过充放电,硅等与锂金属形成合金,所以发生膨胀/收缩。已知因为该膨胀/收缩而导致负极劣化,所以循环特性较差。
针对这种课题,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下述技术,即,以0.005~0.03C的低充电速率对组装好的蓄电装置进行初次充电,从而在负极中使锂离子均匀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43717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蓄电装置中,虽然未发现循环特性显著降低,但是因为要求以低充电速率进行初次充电,所以直至充电完成需要非常长的时间。这种初次充电时间的长时间化,在利用生产设备进行初次充电的情况下,导致制造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在由用户侧进行初次充电的情况下,导致用户侧的便利性降低。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将硅等金属材料用作负极活性物质的蓄电装置中,实现在维持高循环特性的同时,以短时间完成初次充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锂离子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具有正极、负极及锂离子供给源的锂离子蓄电装置,该负极具有合金类负极活性物质,其中,该锂离子供给源用于向负极预嵌入锂离子,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下述工序,即:预嵌入工序,在该工序中,以低充电速率进行向负极的预嵌入;以及初次充电工序,在该工序中,在所述预嵌入工序之后,以比预嵌入时更高的充电速率进行初次充电。
此外,在本发明中,“预嵌入”是指在初次充电之前从锂离子供给源进行的充电。另外,在预嵌入时的“低充电速率”是指,比初次充电时的充电速率低的充电速率。另一方面,初次充电时的“高充电速率”是指,比预嵌入时的充电速率高的充电速率。
本发明人发现下述情况,即,通过在蓄电装置的制造过程中,仅在向负极预嵌入时使充电速率相对较低,然后,即使以高充电速率进行初次充电,也可以维持循环特性,不会产生劣化。
在上述预嵌入工序中的预嵌入时的充电速率,优选为0.01~0.1C,特别优选为0.02~0.1C,更优选为0.02~0.05C。通过以这种低充电速率进行预嵌入,可以使负极内的锂分布均匀,由于充放电而使锂析出的可能性降低,使循环特性良好。此外,在预嵌入的充电速率小于0.0 1C的情况下,预嵌入时间变长,如果大于0.1C,则有可能使负极内的锂分布的均匀性被破坏,循环特性降低。
另外,优选预嵌入在小于或等于40℃的环境下进行。由此,由于可以避免在预嵌入时从电解液产生气体、以及形成SEI覆膜(固体电解质覆膜),所以可以在负极中均匀地进行预嵌入。
另外,优选初次充电的充电速率大于或等于1C。通过以上述高充电速率进行预嵌入,可以缩短初次充电的时间。此外,在本发明中,因为在预嵌入工序中已经使锂的分布均匀化,所以即使进行比较快速的充电,循环特性也不会降低。
另外,优选负极活性物质的使用区域为整体容量的5%~80%。此外,负极活性物质的使用区域是指,为了从组装有正负极的电芯中取出能量而进行的充电末端和放电末端之间的SOC(State OfCharge)区域,初次充电容量对应于该区域。负极活性物质的整体容量是指可以充放电的最大容量,是指从0%至100%的SOC区域。通过使负极活性物质的使用区域为整体容量的5%~80%,从而使负极的循环特性稳定。
另外,作为锂离子供给源,使其被包含在正极中、或者使用正极及负极之外的锂电极。如果锂离子供给源包含在正极中,则通过对从正极向负极流动的电流进行控制,可以控制充电速率。另一方面,在锂离子供给源包含在正极及负极之外的锂电极中的情况下,通过对从锂电极向负极流动的电流进行控制,可以控制充电速率。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在降低预嵌入时的充电速率而实现循环特性的提高的同时,通过提高初次充电时的充电速率而实现初次充电完成时间的缩短。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锂离子蓄电装置内部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锂离子蓄电装置10的内部的图。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锂离子蓄电装置10具有:正极18,其具有可以使锂离子嵌入·脱嵌的正极活性物质;负极12,其具有可以使锂离子嵌入·脱嵌的负极活性物质;以及非水电解液(未图示),其充满正极18和负极12之间,该装置利用正极18和负极12之间的锂离子的移动而进行充放电,可以在放电时取出电流。
正极18和负极12隔着薄膜状的隔板25层叠,隔板25中浸透非水电解液。在具有多个正极和负极的情况下,正极18和负极12交替层叠。另外,对于以平板状层叠的层叠型电极单元及将层叠好的电极卷绕而成的卷绕型电极单元,均可以应用本实施方式。
在这里,所谓“嵌入”是在吸收·插入之外还包括吸附·承载等的概念,所谓“脱嵌”是与其相反的概念。例如,作为锂离子蓄电装置,包括锂离子二次电池及锂离子电容器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负极12由下述部分构成,即:集电体14,其由Cu箔等金属基板构成,设置有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的引线24;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层16,其设置于集电体14的单面或两面上。负极活性物质层16是利用NMP等溶剂将负极活性物质、粘结剂、及导电助剂形成浆料,并进行涂覆·干燥而形成的。
负极活性物质是可以使锂离子嵌入·脱嵌的物质,使用金属材料、其它可以吸收锂离子的碳材料、金属材料、合金材料、氧化物、或它们的混合物。优选负极活性物质的粒径为0.1~30μm。作为金属材料,例如可以举出硅或锡。作为合金材料,例如可以举出硅合金或锡合金。作为氧化物,例如可以举出氧化硅、氧化锡、氧化钛。作为碳材料,例如可以举出石墨、难石墨化碳、易石墨化碳、多并苯类有机半导体等。也可以将这些材料混合使用。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具有含有硅元素或锡元素等的合金类负极的蓄电装置特别有效。
在本实施方式中,正极18由下述部分构成,即:集电体20,其由Al箔等金属基板构成,设置有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的引线26;以及正极活性物质层22,其设置在集电体20的单面或两面上。正极活性物质层22是利用NMP等溶剂将正极活性物质、粘结剂、及导电助剂形成浆料,并进行涂覆·干燥而形成的。
作为正极活性物质,是可以使锂离子嵌入·脱嵌的含锂化合物,可以使用氧化物、磷酸盐、氮化物、有机物、硫化物(包括有机硫、无机硫)、金属络合物、导电性高分子、金属等。特别地,优选锂释放量大的正极活性物质,例如可以使用LiCoO2、LiNiO2、LiMn2O4、LiFePO4等过渡金属氧化物或磷酸盐、醇化物材料、酚盐材料、聚吡咯材料、蒽材料、聚苯胺材料、硫醚材料、噻吩材料、硫醇材料、sulfurane材料、persulfurane材料、硫醇盐(thiolate)材料、二噻唑材料、二硫化物材料、聚噻吩材料等有机化合物、硫化物或导电性高分子,或者预先添加了锂的无机硫等。优选正极活性物质的粒径为0.1~30μm。
从即使在高电压下也不产生电解这一点、锂离子可以稳定存在这一点出发,本实施方式所使用的电解液为非水电解液,使用将普通锂盐作为电解质而溶解在溶剂中得到的电解液。对电解质及溶剂并不做特别限制,例如,作为电解质,可以使用LiClO4、LiAsF6、LiBF4、LiPF6、LiB(C6H5)4、CH3SO3Li、CF3SO3Li、(C2F5SO2)2NLi、(CF3SO2)2NLi等以及它们的混合物。上述电解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几种并用。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优选使用LiPF6或LiBF4。而且,作为非水电解液的溶剂,可以使用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MEC)等链状碳酸酯、碳酸乙二酯(EC)、碳酸丙烯酯(PC)、碳酸丁烯酯(BC)、碳酸亚乙烯酯(VC)等环状碳酸酯、乙腈(AN)、1,2-二甲氧基乙烷(DME)、四氢呋喃(THF)、1,3-二氧戊环(DOXL)、二甲基亚砜(DMSO)、环丁砜(SL)、丙腈(PN)等分子量比较小的溶剂,或者它们的混合物。优选本实施方式的电解液中的溶剂为链状碳酸酯和环状碳酸酯的混合物。也可以是使用了大于或等于2种链状碳酸酯或者大于或等于2种环状碳酸酯的混合物。另外,也可以根据需要而在溶剂中添加氟代碳酸乙烯酯(FEC)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初次充电是指按照作为蓄电装置而在充放电中使用的SOC区域进行的初次充电。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负极的SOC5%至SOC 80%的范围内进行充电。
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嵌入表示预先使锂离子嵌入。其目的之一为,通过从负极外部按负极的不可逆容量进行嵌入以作补充,但也可以按可逆容量进行嵌入。负极外部是指后述的锂离子供给源。将在初次充电之前从锂离子供给源进行的充电称为预嵌入。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以使负极的SOC大于或等于5%的方式进行预嵌入。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锂离子供给源,例如使用在正极18的正极活性物质层22中,除了正极活性物质之外,还设有可以向负极12预嵌入锂离子的氧化物、磷酸盐、氮化物、有机物、硫化物等含锂化合物。在向负极12进行预嵌入的情况下,通过在正极18和负极12之间连接外部电路,从正极18向负极12流过电流,从而可以将锂离子向负极嵌入(充电)。通过使用外部电路控制电流,可以控制充电速率。
另外,作为锂离子供给源,例如也可以使用在由Cu箔等金属基板构成的集电体上设置锂金属而成的锂电极(未图示)。在向负极12进行预嵌入的情况下,在锂电极和负极12之间连接外部电路,并从锂电极向负极12流过电流。这样,使锂离子向负极12嵌入(充电)。通过使用外部电路控制电流,可以控制充电速率。在如上所述使用锂金属进行预嵌入的情况下,优选在正极集电体20和负极集电体14上设置通孔。通过设置通孔,可以顺畅地从锂电极向负极12预嵌入锂离子。
本实施方式中的预嵌入工序以低充电速率进行。低充电速率是指比初次充电时的充电速率低的充电速率。作为低充电速率,优选例如0.01C~0.1C。
通过以低充电速率进行预嵌入,可以使负极12内的锂分布均匀,由于充放电导致锂析出的可能性降低,循环特性良好。此外,在小于0.01C时,预嵌入需要较长时间。如果比0.1C大,则有可能使负极12内的锂分布的均匀性破坏,循环特性降低。
另外,优选预嵌入工序在小于或等于40℃的环境下进行。在小于或等于40℃这一低温环境下,可以避免在预嵌入时从电解液产生气体、以及形成SEI覆膜(固体电解质覆膜)。这样,可以均匀地进行预嵌入。本实施方式中的初次充电工序以高充电速率进行。高充电速率是指比预嵌入时的充电速率高的充电速率。作为高充电速率,优选例如大于或等于1C。
通过以高充电速率进行初次充电,可以缩短初次充电时间。因为在预嵌入工序中,锂的分布已经均匀化,所以即使进行比较快速的充电,循环特性也不会降低。因为在短时间内完成初次充电,所以从生产率方面来说,可以获得优异的效果。另外,通过在短时间内进行充电处理,从而使电解液向电极的浸渍也可以均匀地进行,向负极12析出锂金属的可能性也减小。即,因为在短时间的充电中,抑制了由于产生气体而使电极内生成气泡,所以可以均匀地进行电解液的浸渍。通过进行电解液的均匀的浸渍,从而消除电极内的电阻的波动,抑制局部的金属锂析出。此外,如果以小于1C进行初次充电,则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初次充电,难以得到生产率方面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负极活性物质的使用区域为整体容量的5~80%。负极活性物质的使用区域是指,为了从组装有正负极的电芯取出能量而进行的充电末端和放电末端之间的SOC区域,初次充电容量对应于该区域。负极活性物质的整体容量是指可以充放电的最大容量,是从0%至100%的SOC区域。负极活性物质的使用区域可以利用预嵌入容量和正极18的可逆容量进行控制。即,可以利用预嵌入容量规定负极活性物质的使用区域的下限值,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正极18的可逆容量规定负极活性物质的使用区域的上限值。如果负极活性物质的使用区域为整体容量的5~80%,则负极12的循环特性稳定。小于5%或超过80%都会使循环特性劣化。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以低充电速率进行预嵌入之后,以高充电速率进行初次充电,从而可以在实现循环特性的提高的同时,在短时间内完成初次充电。
【实施例】
下面,利用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本实施例。
(实施例1)
(1)正极的制作
作为正极活性物质而称量90重量份的LiCoO2,作为粘结剂而称量5重量份的PVdF,作为导电助剂而称量5重量份的炭黑,使用N-甲基-2-吡咯烷酮(NMP)100重量份而调制正极浆料。在Al箔集电体(涂覆部分为26×40mm、厚度为10μm、具有用于连接引线的凸状耳部)上,利用刮刀法涂覆正极浆料并使其干燥后,通过冲压而形成厚度为100μm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单位面积重量为20mg/cm2
(2)负极的制作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而称量70重量份的将硅(“アルドリツチ社”制的硅粉)粉碎为粒径小于或等于5μm后得到的硅粉,作为粘结剂而称量15重量份的的聚酰亚胺,作为导电助剂而称量5重量份的炭黑,使用130重量份的NMP而调制负极浆料。在Cu箔集电体(涂覆部分为24×38mm、厚度为10μm、具有用于连接引线的凸状耳部)上,利用刮刀法涂覆负极浆料并使其干燥后,通过冲压而形成厚度为30μm的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单位面积重量为10mg/cm2
(3)电芯的制作
将负极和正极以彼此的活性物质层相对的方式隔着聚乙烯隔板(厚度为25μm)层叠。在正极集电体的耳部上焊接铝制的引线,在负极集电体的耳部上焊接镍制的引线。使用铝层压封装材料,使得各引线向外部露出且保留电解液注入口而对该由正极、负极构成的层叠体进行密封熔接。从电解液注入口注入电解液,然后将铝层压封装材料完全密封,其中,在该电解液中,作为锂盐而溶解有1.2M的LiPF6,使用EC/DMC/FEC为70∶25∶5的混合溶剂。
(4)预嵌入工序
将如上所述制造的电芯的正极和负极的各自的引线与充放电实验装置(“アスカ電子社”制)的相应端子连接,以0.02C的充电速率,从正极向负极进行预嵌入直至达到SOC 10%。即,直至预嵌入(PD)容量为10%为止,向负极嵌入锂离子。达到SOC 10%为止需要5个小时。此外,这些操作在室温25℃的环境下进行。
(5)初次充电工序
然后,以1C的充电速率进行SOC 60%量的快速充电。即,从正极嵌入了负极的SOC 60%量的锂离子,直到负极的整体容量达到70%为止。即,负极的使用容量(ΔSOC)为60%。SOC从10%达到70%花费0.6个小时。即,SOC从0%达到70%花费5.6个小时。可以以相对短的时间完成初次充电。
(6)循环实验
然后,以使得负极的SOC成为从10%至70%、即充放电容量为负极的整体容量的60%的方式,反复进行50次循环的正负极间的充放电。容量维持率为100%,示出非常良好的循环特性。
(实施例2)
除了在预嵌入工序中,以0.05C的充电速率,直至SOC 5%为止进行预嵌入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实验。
在预嵌入工序中,达到SOC 5%需要的时间是1个小时,在初次充电工序中,从SOC 5%达到SOC 65%需要的时间是0.6个小时,其结果为,从SOC 0%达到65%需要的时间是1.6个小时。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初次充电。另外,容量维持率为97%,示出非常良好的循环特性。
(实施例3)
除了在预嵌入工序中设为0.05C的充电速率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实验。
在预嵌入工序中,达到SOC 10%需要的时间是2个小时,在初次充电工序中,从SOC 10%达到SOC 70%需要的时间是0.6个小时,其结果为,从SOC 0%达到70%需要的时间是2.6个小时。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初次充电。另外,容量维持率为97%,示出非常良好的循环特性。
(实施例4)
除了在预嵌入工序中,以0.05C的充电速率,直至SOC 20%为止进行预嵌入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实验。
在预嵌入工序中,达到SOC 20%需要的时间是4个小时,在初次充电工序中从SOC 20%达到SOC 80%需要的时间是0.6个小时,其结果为,从SOC 0%达到80%需要的时间是4.6个小时。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初次充电。另外,容量维持率为100%,示出非常良好的循环特性。
(实施例5)
除了在预嵌入工序中设为0.1C的充电速率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实验。
在预嵌入工序中,达到SOC 10%需要的时间是1个小时,在初次充电工序中,从SOC 10%达到SOC 70%需要的时间是0.6个小时,其结果为,从SOC 0%达到70%需要的时间是1.6个小时。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初次充电。另外,容量维持率为92%,示出非常良好的循环特性。
(实施例6)
除了在预嵌入工序中设为0.05C的充电速率,在初次充电工序中设为2C的充电速率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实验。
在预嵌入工序中,达到SOC 10%需要的时间是2个小时,在初次充电工序中,从SOC 10%达到SOC 70%需要的时间是0.3个小时,其结果为,从SOC 0%达到70%需要的时间是2.3个小时。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初次充电。另外,容量维持率为95%,示出非常良好的循环特性。
(对比例1)
除了在预嵌入工序中设为0.01C的充电速率,在初次充电工序中设为0.01C的充电速率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实验。
在预嵌入工序中,达到SOC 10%需要的时间是10个小时,在初次充电工序中,从SOC 10%达到SOC 70%需要的时间是60个小时,其结果为,从SOC 0%达到70%需要的时间是70个小时。虽然容量维持率为100%,示出非常良好的循环特性,但为了完成初次充电而需要非常长的时间。
(对比例2)
除了在预嵌入工序中设为0.05C的充电速率,在初次充电工序中设为0.05C的充电速率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实验。
在预嵌入工序中,达到SOC 10%需要的时间是2个小时,在初次充电工序中,从SOC 10%达到SOC 70%需要的时间是12个小时,其结果为,从SOC 0%达到70%需要的时间是14个小时。虽然容量维持率为100%,示出非常良好的循环特性,但为了完成初次充电而需要很长时间。
(对比例3)
除了在预嵌入工序中设为0.1C的充电速率,在初次充电工序中设为0.1C的充电速率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实验。
在预嵌入工序中,达到SOC 10%需要的时间是1个小时,在初次充电工序中,从SOC 10%达到SOC 70%需要的时间是6个小时,其结果为,从SOC 0%达到70%需要的时间是7个小时。虽然容量维持率为88%,未发生大的循环劣化,但为了完成初次充电而需要很长时间。
(对比例4)
除了在预嵌入工序中设为0.5C的充电速率,在初次充电工序中设为0.5C的充电速率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实验。
在预嵌入工序中,达到SOC 10%需要的时间是0.2个小时,在初次充电工序中,从SOC 10%达到SOC 70%需要的时间是1.2个小时,其结果为,从SOC 0%达到70%需要的时间是1.4个小时。虽然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初次充电,但容量维持率为74%,产生大幅的循环劣化。
(对比例5)
除了在预嵌入工序中设为1C的充电速率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实验。
在预嵌入工序中,达到SOC 10%需要的时间是0.1个小时,在初次充电工序中,从SOC 10%达到SOC 70%需要的时间是0.6个小时,其结果为,从SOC 0%达到70%需要的时间是0.7个小时。虽然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初次充电,但容量维持率为48%,产生大幅的循环劣化。
(对比例6)
除了在预嵌入工序中设为2C的充电速率,在初次充电工序中设为2C的充电速率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实验。
在预嵌入工序中,达到SOC 10%需要的时间是0.05个小时,在初次充电工序中,从SOC 10%达到SOC 70%需要的时间是0.3个小时,其结果为,从SOC 0%达到70%需要的时间是0.35个小时。虽然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初次充电,但容量维持率为45%,产生大幅的循环劣化。
(对比例7)
除了省略了预嵌入工序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实验。
在初次充电工序中,从SOC 0%达到SOC 60%需要的时间是0.6个小时。虽然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初次充电,但容量维持率为2 1%,产生很严重的循环劣化。通过在从SOC 0%至5%的区域中进行充放电循环,可以推测出负极发生了循环劣化。
(对比例8)
除了在预嵌入工序中设为0.05C的充电速率,在初次充电工序中设为1C的充电速率,并且直至SOC 30%为止进行预嵌入之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实验。
在预嵌入工序中,达到SOC 30%需要的时间是6个小时,在初次充电工序中,从SOC 30%达到SOC 90%需要的时间是0.6个小时,其结果为,从SOC 0%达到90%需要的时间是6.6个小时。虽然直至完成初次充电为止不需要很多时间,但容量维持率为29%,产生很严重的循环劣化。通过在超过SOC 80%的区域中进行充放电循环,可以推测出负极发生了循环劣化。
在表1中示出实施例1~6中的实验结果,在表2中示出对比例1~8中的实验结果。
【表1】
Figure BDA0000149437570000121
【表2】
Figure BDA0000149437570000131
根据上述各实验结果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1~6中,通过使预嵌入中的充电速率降低而实现循环特性的提高,另一方面,使初次充电中的充电速率比预嵌入中的充电速率高,从而与对比例1~8相比,缩短了初次充电完成时间。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正极的材料、负极的材料、隔板的材料、以及电解液的种类等,并不限定于上述列举的种类,可以在满足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构成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另外,对于预嵌入时的充电速率和初次充电时的充电速率,只要以比预嵌入时更高的充电速率进行初次充电即可,也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中公开的数值。

Claims (7)

1.一种锂离子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其制造具有正极、负极、以及用于向该负极预嵌入锂离子的锂离子供给源的锂离子蓄电装置,该负极具有合金类负极活性物质,
其特征在于,具有下述工序,即:
预嵌入工序,在该工序中,以低充电速率进行向所述负极的预嵌入;以及
初次充电工序,在该工序中,在所述预嵌入工序之后,以比所述预嵌入时高的充电速率进行初次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预嵌入工序中,以0.01~0.1C的充电速率进行所述预嵌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锂离子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预嵌入工序中,在小于或等于40℃的环境下进行所述预嵌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锂离子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以大于或等于1C的充电速率进行所述初次充电。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锂离子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极活性物质的使用区域为整体容量的5%~80%。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锂离子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锂离子供给源包含在所述正极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锂离子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锂离子供给源是由所述正极和所述负极之外的电极构成的锂电极。
CN2012100931432A 2011-03-31 2012-03-31 锂离子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27385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78591A JP2012212629A (ja) 2011-03-31 2011-03-31 リチウムイオン蓄電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JP2011-078591 2011-03-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38514A true CN102738514A (zh) 2012-10-17

Family

ID=460275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931432A Pending CN102738514A (zh) 2011-03-31 2012-03-31 锂离子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247963A1 (zh)
EP (1) EP2506345A1 (zh)
JP (1) JP2012212629A (zh)
CN (1) CN102738514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38591A (zh) * 2014-12-30 2015-04-22 天津巴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预锂化方法
CN105164776A (zh) * 2013-04-23 2015-12-16 麦斯韦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固体电解质中间相形成和锂离子电容器的阳极预锂化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95453B1 (fr) * 2012-09-12 2015-12-25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Procede de preparation d'un materiau d'electrode negative et procede de fonctionnement d'un accumulateur au lithium impliquant un tel materiau
FR2995455B1 (fr) * 2012-09-12 2015-10-02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Procede de fonctionnement d'un accumulateur du type lithium-ion
JP6262432B2 (ja) * 2013-01-25 2018-01-17 旭化成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キャパシタの製造方法
JP6044453B2 (ja) * 2013-05-24 2016-12-14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US9276293B2 (en) * 2013-08-30 2016-03-01 Southwestern Research Institute Dynamic formation protocol for lithium-ion battery
JP6278385B2 (ja) * 2013-11-02 2018-02-14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非水系二次電池のプリドープ方法及びプリドープ方法により得られる電池
JP6361291B2 (ja) * 2014-05-30 2018-07-2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初期充電方法
CN104201420A (zh) * 2014-07-29 2014-12-10 江西世纪长河新电源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电芯自放电率的化成流程
JP2017076466A (ja) * 2015-10-13 2017-04-20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US10340526B2 (en) 2016-01-22 2019-07-02 Asahi Kasei Kabushiki Kaisha Nonaqueous lithium-type power storage element
JP6280288B2 (ja) * 2016-01-22 2018-02-14 旭化成株式会社 非水系リチウム型蓄電素子
US10886533B2 (en) * 2016-01-22 2021-01-05 Asahi Kasei Kabushiki Kaisha Nonaqueous lithium power storage element
KR102007130B1 (ko) 2016-01-22 2019-10-01 아사히 가세이 가부시키가이샤 비수계 리튬형 축전 소자
EP3440730B1 (en) 2016-04-06 2023-06-07 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ear zero volt storage tolerant electrochemical cells through reversible ion management
WO2018030280A1 (ja) * 2016-08-08 2018-02-15 旭化成株式会社 非水系アルカリ金属イオンキャパシタ
JP6897601B2 (ja) * 2018-02-23 2021-06-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固体二次電池システムの製造方法
JP6954224B2 (ja) * 2018-04-27 2021-10-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全固体電池の製造方法
US11056679B2 (en) * 2018-07-31 2021-07-06 GRU Energy Lab Inc. Positive electrodes with active materials and temporary lithium additives for lithium ion electrochemical cells
JP7163902B2 (ja) * 2019-12-09 2022-11-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72706A (ja) * 2002-03-12 2003-09-26 Nisshinbo Ind Inc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の電圧制御方法
CN101252043A (zh) * 2007-04-25 2008-08-27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锂离子超级电容器负极的预嵌锂方法
WO2011024250A1 (ja) * 2009-08-24 2011-03-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型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18467B2 (ja) * 2001-03-28 2005-11-24 株式会社東芝 非水電解液および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5084110B2 (ja) * 2004-11-02 2012-11-2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243717A (ja) 2007-03-28 2008-10-09 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 Ltd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126826B1 (ko) * 2008-06-30 2012-03-2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WO2010030894A1 (en) * 2008-09-11 2010-03-18 A123 Systems, Inc. Split charge forming process for battery
JP5474622B2 (ja) * 2010-03-24 2014-04-16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デバイス
KR101128654B1 (ko) * 2010-08-19 2012-03-2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전극의 리튬 이온 프리 도핑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기 화학 커패시터의 제조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72706A (ja) * 2002-03-12 2003-09-26 Nisshinbo Ind Inc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の電圧制御方法
CN101252043A (zh) * 2007-04-25 2008-08-27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锂离子超级电容器负极的预嵌锂方法
WO2011024250A1 (ja) * 2009-08-24 2011-03-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型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64776A (zh) * 2013-04-23 2015-12-16 麦斯韦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固体电解质中间相形成和锂离子电容器的阳极预锂化的方法
CN104538591A (zh) * 2014-12-30 2015-04-22 天津巴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预锂化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212629A (ja) 2012-11-01
US20120247963A1 (en) 2012-10-04
EP2506345A1 (en) 2012-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38514A (zh) 锂离子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EP2905831B1 (en) Cathode additive for high-capacity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EP2541663B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the same
EP2168199B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and electrochemical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CN104798244B (zh) 锂二次电池
CN102738515A (zh) 锂离子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3633369A (zh) 一种高电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US9583789B2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KR20150004271A (ko) 이차 전지
KR20150050503A (ko) 전극-분리막 복합체의 제조방법, 그 제조방법에 의해 제조된 전극-분리막 복합체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KR101431259B1 (ko) 비수전해액 첨가제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차 전지
CN102738505A (zh) 锂离子蓄电装置
KR20130100595A (ko) 높은 열적안정성 및 넓은 전해창을 갖는 고전압 리튬이차전지용 전해액
KR20130098704A (ko) 비수계 이차전지용 전해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TW201823256A (zh) 電解質溶液及含其之電化學電池
CN110676511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JP2011192561A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11699585A (zh) 堆叠-折叠型电极组件和包括该堆叠-折叠型电极组件的锂金属电池
JP2013196806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の制御方法
CN105390775A (zh) 可于宽温度范围提供高放电脉冲的锂电池组件及形成方法
CN110635166B (zh) 电解液、含有该电解液的电池和电动车辆
CN100483841C (zh) 一种低温工作型锂离子二次电池
WO2022203072A1 (ja) 非水系電解液及び非水系二次電池
CN104091967A (zh) 一种高电压锂离子二次电池电解液
KR101853149B1 (ko) 코어-쉘 구조의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음극활물질,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및 상기 음극활물질의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