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29919B - 车辆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29919B
CN102729919B CN201210088211.6A CN201210088211A CN102729919B CN 102729919 B CN102729919 B CN 102729919B CN 201210088211 A CN201210088211 A CN 201210088211A CN 102729919 B CN102729919 B CN 1027299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air
electrical component
seat
floor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8821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29919A (zh
Inventor
吉田优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7299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299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299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2991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4Devices purely for ventilating or where the heating or cooling is irrelevant
    • B60H1/241Devices purely for ventilating or where the heating or cooling is irrelevant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ventilation devices in the vehicle
    • B60H1/246Devices purely for ventilating or where the heating or cooling is irrelevant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ventilation devices in the vehicle located in the interior of the vehicle or in or below the flo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271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271HVAC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 parts or components and being connected to the vehicle HVAC unit
    • B60H2001/003Component temperature regulation using an air flow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包括:底板,形成车辆车室的底面;前座椅,能够沿车辆前后方向滑动移动地支撑在底板上;后座椅,设置在底板上的前座椅的车辆后侧;产生热量的电气安装件,设置在前座椅的座垫与底板之间;空调管,以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在底板上,而且在后端设有向就座在后座椅上的乘员吹出空调风的吹出口;其中,上述电气安装件相对于空调管在车宽方向上并列设置。由此,能够抑制通过前座椅的座垫与底板之间而吹向就座于后座椅的乘员的空调风被设置在前座椅的座垫与底板之间的电气安装件遮挡且抑制受该电气安装件的热量的影响,并且能够抑制该电气安装件因空调风而受损。

Description

车辆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前座椅的座垫与底板之间具备产生热量的电气安装件的车辆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
背景技术
先前,例如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3-341373号所示,已知有在前座椅(驾驶席或副驾驶席座椅)的座垫与形成车室底面的底板之间设置有电源装置的结构。
若如上述电源装置那样在前座椅的座垫与底板之间设置产生热量的电气安装件,由于设置位置是在车室内,因此可提高该电气安装件的可靠性,并且可有效地利用前座椅下侧的空间。
此外,基于车辆的不同,有时会从仪表板内的空调单元经由空调管向就座在设置于上述前座椅后侧的后座椅上的乘员吹出空调风。该空调管通常以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在底板上并通过前座椅的座垫下侧。
在设置有这样的空调管的车辆中,当在前座椅下侧设置上述电气安装件时,必须在前座椅下侧的有限空间内设置空调管和电气安装件,从而其位置关系成为问题。即,因这些部件的位置关系而导致从空调管吹出的空调风被电气安装件遮挡或者受电气安装件产生的热量的影响而导致空调风的温度发生变化。另外,在空调风为暖风时,因该暖风而导致电气安装件的热量无法顺利地散发,从而有可能导致电气安装件受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能够抑制通过前座椅的座垫与底板之间而吹向就座于后座椅的乘员的空调风被设置在前座椅的座垫与底板之间的电气安装件遮挡且抑制受该电气安装件的热量的影响,并且能够抑制该电气安装件因空调风而受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辆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包括:底板,形成车辆车室的底面;前座椅,能够沿车辆前后方向滑动移动地支撑在所述底板上;后座椅,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所述前座椅的车辆后侧;产生热量的电气安装件,设置在所述前座椅的座垫与所述底板之间;空调管,以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底板上,而且在后端设有向就座在所述后座椅上的乘员吹出空调风的吹出口;储存电的蓄电装置;其中,所述电气安装件相对于所述空调管在车宽方向上并列设置,并且所述电气安装件为经由线束连接于所述蓄电装置且将来自该蓄电装置的电力予以转换而输出至车载电气安装件的电力转换装置,所述电力转换装置及所述蓄电装置相对于车辆中央设置在车宽方向上的相同侧。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通过前座椅的座垫与底板之间而吹向就座于后座椅的乘员的空调风被设置在前座椅的座垫与底板之间的电气安装件遮挡且抑制受该电气安装件的热量的影响,并且还能够抑制该电气安装件因空调风而受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的车辆的车身要部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前座椅及其支撑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将底板左侧的前座椅的下侧放大表示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电力转换装置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沿图3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发电机、蓄电装置、电力转换装置、电池及车载电气安装件的电连接关系的图。
图7是表示变更支架的倾斜面与后侧横梁的上表面的高度关系的变形例的图,与图5相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表示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的车辆的车身1。图1中左侧为车辆(车身1)的前侧。以下说明中,将车辆(车身1)的前、后、左、右、上及下分别简单地称作前、后、左、右、上及下。
在车身1前部的车宽方向(左右方向)两端部设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前纵梁2。这些两前纵梁2之间的空间为设置有未图示的发动机的发动机室3。各前纵梁2的后部设为高度位置向后侧慢慢降低的折弯部(未图示)。在前后方向上,在与该折弯部大致相同的位置设置有隔开上述发动机室3与车室的前围板5。该前围板5以沿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
在左右前纵梁2的车宽方向外侧面上分别固定有构成车轮室的车轮室板8。在这些左右车轮室板8的上表面分别设置有悬架支撑塔9。
在左右前纵梁2的前端分别设置有溃缩盒11。在各前纵梁2的前端形成有凸缘部2a,在溃缩盒11的后端形成有凸缘部11a。而且,这些凸缘部2a、11a以相互重叠的状态通过未图示的紧固部件(螺栓及螺母)相互固定在一起。
上述左右溃缩盒11的前端分别紧固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保险杠梁12的左右两端部。该保险杠梁12承受车辆前碰撞时的碰撞负荷,且设置在车辆前端部中所设置的未图示的前保险杠内。而且,在保险杠梁12受到来自前侧的车辆前碰撞时的碰撞负荷时,左右溃缩盒11沿前后方向溃缩而吸收该冲击。此外,在轻度碰撞时,溃缩盒11及前纵梁2中仅通过溃缩盒11溃缩就能够吸收冲击,但在仅通过溃缩盒11而无法吸收冲击的重度碰撞时,通过前纵梁2也沿前后方向溃缩而吸收冲击。
上述前围板5的下端部与形成上述车室底面的底板15的前端部连接。该底板15包括前地板部15a、及位于该前地板部15a后侧且从前地板部15a后端立起而位于前地板部15a的上侧的高度位置上的后地板部15b。
在底板15的前地板部15a上沿车宽方向排列设置有左右两个前座椅21(一者为驾驶席座椅,另一者为副驾驶席座椅)。在底板15上的前座椅21的车辆后侧(即后地板部5b上)设置有后座椅22。前地板部15a上的前座椅21的后侧部分(前座椅21与后座椅22之间的部分)是成为就座在后座椅22上的乘员的脚的搁放处的部分。
如图2所示,各前座椅21包括:座垫21a;靠背21b,能够向前后方向转动(可躺靠)地支撑在该座垫21a后端部上;头枕21c,安装在该靠背21b上端部。
在前地板部15a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左右两个前座椅21之间)形成有隧道部15c。另外,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侧横梁16及后侧横梁17相互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分别设置在前地板部15c上表面上隧道部15c的左右两侧部分。这些前侧横梁16及后侧横梁17支撑前座椅21。
在前侧横梁16及后侧横梁17的上表面固定有用于使前座椅21(座垫21a)向前后方向滑动的座轨25。座轨25针对一个前座椅21而设置有两个。各座轨25包括下轨道部25a及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地卡合该下轨道部25a的上轨道部25b,下轨道部25a固定在前侧横梁16及后侧横梁17上。与各前座椅21对应的两个座轨25设置在与座垫21a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对应的部分,且沿前后方向延伸而架设在前侧横梁16与后侧横梁17之间。即,各座轨25的下轨道部25a的前端部固定在前侧横梁16上表面的轨道固定部16a,各下轨道部25a的后端部固定在后侧横梁17上表面的轨道固定部17a。另一方面,在各前座椅21的座垫21a的下表面且其车宽方向两端部固定有各座轨25的上轨道部25b。根据该结构,前座椅21经由前侧横梁16、后侧横梁17及座轨25而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移动地支撑在底板15(前地板部15a)上。此外,图2中,以实线表示前座椅21位于其能够滑动移动的范围的最后方位置时,以双点划线表示前座椅21位于其能够滑动移动的范围的最前方位置时。另外,图3中,以双点划线表示前座椅21的座垫21a位于其能够滑动移动的范围的最前方位置时。
在前座椅21位于其能够滑动移动的范围的最后方位置时,前座椅21的座垫21a前端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与前侧横梁16大致相同的位置,并且座垫21a后端位于比后侧横梁17更后侧。另一方面,在前座椅21位于其能够滑动移动的范围的最前方位置时,座垫21a前端位于比前侧横梁16更前侧,并且座垫21a后端位于比后侧横梁17更前侧。此时,就座在后座椅22上的乘员可使脚71(参照图5)放在后侧横梁17的上表面(除轨道固定部17a以外的部分)。
各前座椅21的下轨道部25a以向前上侧倾斜的方式固定在前侧横梁16的轨道固定部16a及后侧横梁17的轨道固定部17a上。由此,前座椅21以随着向前侧滑动移动而前座椅21的座垫21a的高度位置上升的方式支撑在底板15上。此外,前侧横梁16及后侧横梁17的上表面(包含轨道固定部16a、17a在内)向前上侧倾斜。前侧横梁16及后侧横梁17的上表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与下轨道部25a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相同。
在前侧横梁16上表面上的除轨道固定部16a以外的部分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槽部16b。在后侧横梁17的上表面,轨道固定部17a位于比其他部分高的位置。在后侧横梁17上表面上的除轨道固定部17a以外的部分(比轨道固定部17a低的部分)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槽部17b。
在上述前围板5的车室侧面设置有未图示的仪表板,在该仪表板内设置有进行车室内的空气调节的空调单元31(参照图1)。该空调单元31从设置在上述仪表板上的吹出口向就座在前座椅21上的乘员吹出空调风,并且经由从空调单元31的下侧部分向后侧延伸的左右两个空调管32(参照图1~图3)向就座在后座椅22上的乘员吹出空调风(尤其为暖风)。
上述两个空调管32以在上述隧道部15c的左右两侧分别沿该隧道部15c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在底板15(前地板部15a)上。空调管32后端上,向前座椅21后侧即向就座在后座椅22上的乘员吹出空调风的吹出口32a向后侧开口。本实施方式中,各空调管32分别包括沿车宽方向排列的两个吹出口32a,来自两个集合一起的吹出口32a、32a的空调风的吹出范围在图3中为划斜线的范围。即,空调风以从吹出口32a向后侧扩散的方式吹出。
空调管32在前座椅21的座垫21a下侧延伸至前侧横梁16的后侧,因此,前侧横梁16与空调管32交叉。本实施方式中,在前侧横梁16中形成有供空调管32穿过的孔,空调管32穿过该孔而沿前后方向贯穿前侧横梁16。空调管32的吹出口32a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前侧横梁16与后侧横梁17之间的中间部分,本实施方式中,位于前侧横梁16与后侧横梁17之间的中间部分的稍前侧。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设置有蓄电装置43,以在上述车辆减速时储存由上述发动机驱动的设置在发动机室3内的发电机41(交流发电机)所产生的电。本实施方式中,蓄电装置43包括电容器。从该蓄电装置43经由电力转换装置50对搭载在上述车辆上的车载电气安装件45供应上述储存的电(电力)。上述车载电气安装件45为例如音响装置、导航装置、照明装置等。此外,车载电气安装件45未用完的剩余的电(电力)供应至对该车载电气安装件45供应电(电力)的电池44而加以储存。另外,在上述车辆减速时以外的情形时,来自发电机41的电力经由电力转换装置50供应至电池44而加以储存。
电力转换装置50包括将来自发电机41(蓄电装置43)的电力降压并输出至电池44及车载电气安装件45的DC/DC(直流电/直流电)转换器。即,发电机41及蓄电装置43侧的电压(例如为25V)高于电池44及车载电气安装件45侧的电压(12V),因此在从发电机41(蓄电装置43)向电池44及车载电气安装件45供应电力时必须进行变压,为此设置有包括DC/DC转换器的电力转换装置50。
蓄电装置43设置在相对于左侧前纵梁2更位于车宽方向外侧(左侧)即发动机室3的左外侧且前后方向上前轮与溃缩盒11之间的位置(参照图1)。另外,蓄电装置43支撑在左侧前纵梁2的凸缘部2a或左侧溃缩盒11的凸缘部11a(与左侧前纵梁2的凸缘部2a连接的凸缘部11a)。由此,蓄电装置43难以受来自发动机的热量的影响,可通过车辆行驶风有效地冷却。另外,在上述车辆前碰撞时(轻度碰撞时),蓄电装置43不会妨碍溃缩盒11的冲击吸收作用,且在前纵梁2发生溃缩那样的重度碰撞时,也不会妨碍前纵梁2的冲击吸收作用。
电池44为铅蓄电池,设置在发动机室3内的左后侧部分。该电池44经由设置在其下侧的电池支撑支架48而支撑在左侧前纵梁2上(参照图1)。
如图1及图3所示,上述电力转换装置50设置在左侧前座椅21(以下简单地称作“前座椅21”)的座垫21a与底板15(前地板部15a)之间。更详细而言,电力转换装置50与设置在前座椅21的座垫21a与底板15之间的左侧空调管32(以下简单地称作“空调管32”)在车宽方向上并列设置。本实施方式中,电力转换装置50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相对于空调管32设置在其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电力转换装置50相当于本发明的产生热量的电气安装件。
如图4所示,电力转换装置50包括:电力转换装置主体部51(相当于本发明的电气安装件主体部),包含上述DC/DC转换器;散热片52;线束连接部53;两个端子部54。
上述电力转换装置主体部51具有在内部收纳上述DC/DC转换器的箱体51a。该箱体51a的下表面开口,且该开口通过散热片52封闭。箱体51a固定在散热片52的上表面。
上述散热片52设置在上述电力转换装置主体部51的箱体51a下侧,在散热片52下表面形成有向下侧突出并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分别在前后方向上并列的多个突条部52a。而且,通过散热片52而向下侧散发电力转换装置主体部51(DC/DC转换器)所产生的热量。
上述线束连接部53设置在电力转换装置主体部51的箱体51a的车宽方向外侧面。由此,线束连接部53位于电力转换装置主体部51的车宽方向外侧。另外,电力转换装置主体部51位于空调管32的车宽方向外侧,因此线束连接部53位于空调管32的车宽方向外侧。此外,上述散热片52延伸至线束连接部53的下侧部分。
线束连接部53为分别连接第一线束35与第二线束36的部分,该第一线束35连接蓄电装置43与电力转换装置50(DC/DC转换器),该第二线束36连接电池44与电力转换装置50(DC/DC转换器)。详细而言,其为连接各线束35、36的端部中电力转换装置50侧的端部的部分。上述两个线束35、36通过前围板5下侧及前地板部15a前侧部分的下侧,并从前地板部15a上的形成在线束连接部53前侧部分上的贯穿孔15d(参照图3)进入车室内而到达线束连接部53上表面。
在第一线束35及第二线束36的各端部安装有具有螺栓插通孔的连接用金属件37,竖立地设置在线束连接部53上的螺栓53a插通所述螺栓插通孔,通过在该螺栓53a上紧固未图示的螺母,由此第一线束35及第二线束36经由连接用金属件37、螺栓53a及螺母而与DC/DC转换器电连接。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经由连接电池44与车载电气安装件45的未图示的第三线束及所述第二线束36而从电力转换装置50向车载电气安装件45供应电力。
在该车辆(车身1)中,如上述那样,线束连接部53位于电力转换装置主体部51及空调管32的车宽方向外侧,由此可不受电力转换装置主体部51及空调管32影响而容易地从车辆的车宽方向外侧进行向线束连接部53连接第一线束35及第二线束36的作业。
另外,蓄电装置43及电力转换装置50在车宽方向上相对于车辆中央而设置在相同侧(本实施方式中为左侧),因此与这些蓄电装置43及电力转换装置50相对于车辆中央而彼此设置在相反侧时相比,可缩短第一线束35的长度。同样地,电池44与电力转换装置50在车宽方向上相对于车辆中央而设置在相同侧(左侧),因此与电池44及电力转换装置50相对于车辆中央而彼此设置在相反侧时相比,可缩短第二线束36的长度。这样可缩短第一线束35及第二线束36(尤其是高电压侧的第一线束35)的长度,从而可抑制电力的供应损耗。
在上述两个端子部54上连接有两个信号线(未图示),该信号线连接电力转换装置50(DC/DC转换器)与设置在发动机室3内的未图示的控制器(用于控制电力转换装置50的控制器)。详细而言,上述两个端子部54连接各信号线的端部中电力转换装置50侧的端部。这些信号线也从上述贯穿孔15d进入车室内而直接向上侧延伸并连接于端子部54。
电力转换装置50通过支架57而被支撑在底板15(前地板部15a)上的前侧横梁16与后侧横梁17之间。
上述支架57以覆盖电力转换装置主体部51的箱体51a上表面的方式,通过四个螺栓61安装固定在散热片52的上表面。即,支架57具有覆盖电力转换装置50上侧的覆盖部57a。
在支架57上的覆盖部57a前侧(支架57前端部)设置有从覆盖部57a前端呈台阶状升高且支撑(固定)在前侧横梁16上表面的前侧支撑部57b。另外,在支架57上的覆盖部57a后侧(支架57后端部)设置有支撑(固定)在底板15上的后侧支撑部57c(相当于本发明的被支撑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支撑部57c经由设置在底板15上表面上详细而言为设置在后侧横梁17前侧且电力转换装置50的后侧位置上的支撑部件58而支撑在底板15上。即,后侧支撑部57c支撑(固定)在支撑部件58上表面。此外,后侧支撑部57c也可以不经由支撑部件58而直接支撑(固定)在底板15上位于电力转换装置50后侧的部分。
前侧支撑部57b下表面形成有向下侧突出的突部57d(参照图5),前侧支撑部57b上表面的与突部57d对应的部分呈碟状凹陷。上述突部57d下表面抵接于前侧横梁16上表面,前侧支撑部57b在该突部57d上通过1组螺栓62及螺母63(参照图3及图5)而固定在前侧横梁16上表面。此外,突部57d抵接于前侧横梁16上表面上的偏离槽部16b的部分(槽部16b的后侧部分)。
后侧支撑部57c的下表面及支撑部件58的上表面大致平坦,在后侧支撑部57c下表面抵接于支撑部件58上表面的状态下,该后侧支撑部57c通过2组螺栓64及螺母65(参照图3及图5)固定在支撑部件58上表面。
在前侧支撑部57b的突部57d上,虽在图中不很清楚但设置有以从突部57d下表面向下侧突出的方式向下侧折弯而成的前侧定位部57e、及上述螺栓62所插通的螺栓插通孔57f(参照图3及图4)。在后侧支撑部57c上设置有以从后侧支撑部57c下表面向下侧突出的方式向下侧折弯的后侧定位部57g、及上述各螺栓64所插通的两个螺栓插通孔57h(参照图3及图4)。另一方面,虽省略图示,但在前侧横梁16上表面形成有前侧定位部57e所嵌入的前侧定位孔、及上述螺栓62所插通的螺栓插通孔,在支撑部件58上表面形成有后侧定位部57g所嵌入的后侧定位孔、及上述各螺栓64所插通的两个螺栓插通孔。即,在将安装在电力转换装置50上的支架57固定在前侧横梁16及支撑部件58上时,首先,将前侧定位部57e嵌入前侧横梁16的前侧定位孔、且将后侧定位部57g嵌入支撑部件58的后侧定位孔,从而将支架57定位。由此,前侧支撑部57b的螺栓插通孔57f与前侧横梁16的螺栓插通孔的位置一致,另外,后侧支撑部57c的两个螺栓插通孔57h与支撑部件58的两个螺栓插通孔的位置分别一致。其结果,螺栓62、64及螺母63、65的紧固作业变得容易。
此处,前侧支撑部57b位于支架57前端部上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后侧支撑部57c位于支架57后端部上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另外,包含电力转换装置50的支架57的重心俯视下位于连接前侧支撑部57b中心与后侧支撑部57c中心的线的车宽方向外侧。因此,在将安装在电力转换装置50上的支架57固定在前侧横梁16及支撑部件58上时,当如上述那样对支架57进行定位时,支架57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向下侧倾斜,且突部57d下表面从前侧横梁16上表面浮起,从而难以进行紧固作业。由此,本实施方式中,在支架57前端部上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设置有倾斜防止部57i。该倾斜防止部57i与前侧支撑部57b相同地从覆盖部57a前端呈台阶状升高。由此,防止支架57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向下侧倾斜,并防止突部57d的下表面从前侧横梁16的上表面浮起。
支架57如上述那样固定在前侧横梁16的上表面及支撑部件58的上表面,由此电力转换装置50在相对于底板15(前地板部15a)而向上侧离开的状态下支撑在底板15上。由此,在散热片52与底板15(前地板部15a)之间产生间隙,从而可充分地由散热片52散发热量。
另外,通过散热片52设置在电力转换装置主体部51下侧,即便在上述车辆下部被水淹时,也可抑制水浸入电力转换装置主体部51的箱体51a内。即,在散热片52设置在电力转换装置主体部51上侧时,在散热片52上侧需要用于散发热量的空间,因此电力转换装置主体部51接近底板15的上表面。此时,即便车辆下部被水淹时的水位稍高于底板15的上表面,也会因电力转换装置主体部51浸在水中而导致水浸入箱体51a内,从而DC/DC转换器破损的可能性提高。即便为该水位,通常车辆也可行驶。至于该方面,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上述结构,散热片52设置在电力转换装置主体部51下侧,因此可抑制水浸入箱体51a内。
电力转换装置50在其上表面(及支架57的上表面)以越向车辆前侧越高的方式倾斜的状态下经由前侧横梁16及支撑部件58而支撑在底板15上。即,以如下方式形成:在前侧横梁16的上表面位于比支撑部件58的上表面高的位置,且上述支架57固定在前侧横梁16及支撑部件58上的状态下,上述覆盖部57a的上表面成为倾斜面,具体而言成为从支撑部件58的位置向前侧横梁16的位置(向前侧)升高的倾斜面(后述的第一倾斜面57j及第二倾斜面57k)。
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倾斜面即覆盖部57a的面包括:第一倾斜面57j,位于后侧支撑部57c前侧且电力转换装置主体部51(箱体51a)的后端部上侧;第二倾斜面57k,位于该第一倾斜面57j前侧且电力转换装置主体部51(箱体51a)的除后端部以外的部分上侧(参照图5)。第一倾斜面57j从自后侧支撑部57c前端呈台阶状升高的部分向前上侧倾斜延伸。第二倾斜面57k以与第一倾斜面57j前侧连续的方式从第一倾斜面57j前端向前上侧倾斜延伸。前侧支撑部57b从第二倾斜面57k前端呈台阶状升高,且位于第二倾斜面57k前侧。第一倾斜面57j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大于第二倾斜面57k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另外,第二倾斜面57k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与下轨道部25a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相同。此外,作为上述倾斜面,也可无第一倾斜面57j而仅为第二倾斜面57j。
通过如此在支架57的覆盖部57a上表的面上形成有第一倾斜面57j及第二倾斜面57k,且使覆盖部57a后侧的高度位置降低,由此,如图5所示,即便就座在后座椅22上的乘员的脚71的前端部进入前座椅21的座垫21a与底板15之间,该脚71的前端部也难以接触覆盖部57a。另外,在前座椅21位于其能够滑动移动的范围的最前方位置时,脚71前端部接触覆盖部57a的可能性提高,但即便在脚71前端部接触覆盖部57a时,该脚71前端部最初接触第一倾斜面57j,并由该第一倾斜面57j向上侧引导,因此难以接触第二倾斜面57k。而且,后侧横梁17的上表面向前上侧倾斜,因此当脚71放在后侧横梁17上表面时,由于该脚71前端侧朝向上侧,因此从此点而言,脚71前端部也难以接触覆盖部57a。
此外,图5中支架57(覆盖部57a)的第二倾斜面57k位于比后侧横梁17上表面(除轨道固定部17a以外的部分)的延长面更上侧,但也可以如图7所示,以上述倾斜面的至少一部分(图7中为第二倾斜面57k)位于比后侧横梁17上表面(除轨道固定部17a以外的部分)的延长面更上侧的方式形成该后侧横梁17。根据该结构,放在后侧横梁17上表面的脚71的前端部大致沿着位于该后侧横梁17上表面的延长面上的倾斜面(第二倾斜面57k),从而该脚71前端部更难以接触覆盖部57a。此时,在支架57(覆盖部57a)上也可省略第一倾斜面57j。此处,图7中,与图5相比变更后侧横梁17的上表面(除轨道固定部17a以外的部分)的高度位置,但也可变更支架57的高度位置。
本实施方式中,电力转换装置50以在前座椅21位于其能够滑动移动的范围的最前方位置时,在俯视下该电力转换装置50整体与前座椅21的座垫21a重叠的方式设置(参照图2及图3)。本实施方式中,位于最前方位置的座垫21a的后端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与后侧支撑部57c的后端大致相同的位置,但只要位于最前方位置的座垫21a的后端位于电力转换装置主体部51后端的后侧即可。
电力转换装置50在前座椅21的座垫21a下侧延伸至比空调管32的吹出口32a更后侧。即,电力转换装置50后端位于比吹出口32a更后侧。而且,电力转换装置50的比吹出口32a更后侧的部分中至少空调管32侧的部分设为向车宽方向的空调管32侧的相反侧(车宽方向外侧)形成被切除的形状(缺口状)的切除部50a。电力转换装置50的电力转换装置主体部51(箱体51a)、散热片52及支架57上的与切除部50a对应的部分在俯视下具有形成呈三角形状被切除的形状。即,电力转换装置50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侧面(空调管32侧的侧面)中比所述吹出口32a更后侧的部分,如图3所示,以不与一面从所述吹出口32a向后侧扩散一面吹出的所述空调风的吹出范围(图3中划斜线的范围)重叠的方式,随着从前侧向后侧延伸而在车宽方向上从所述空调管32的位置向外侧离开地倾斜。该倾斜的侧面为所述切除部50a,通过如此在电力转换装置50上形成切除部50a,可以使电力转换装置50不会进入到从所述吹出口32a吹出的空调风的吹出范围内。此外,在俯视下,支架57的后侧支撑部57c的一部分与上述空调风的吹出范围重叠,但上述空调风的上下方向的吹出范围随着接近后侧而向上侧上升,因此后侧支撑部57c便位于上述空调风的吹出范围的下侧而不会进入该范围内。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产生热量的电力转换装置50相对于空调管32在车宽方向上并列设置。而且,电力转换装置50中比吹出口32a更后侧的空调管32侧的部分形成有切除部50a,从而电力转换装置50不会进入空调风的吹出范围内。因此,即便在为应对蓄电装置43的蓄电容量的大容量化而设置大型电力转换装置50(电力转换装置主体部51)时,空调风也不会直接接触电力转换装置50(电力转换装置主体部51)。换言之,上述空调风不会被电力转换装置50遮挡。另外,通过空调风不接触电力转换装置50(电力转换装置主体部51)而吹过其附近,从而将电力转换装置50(电力转换装置主体部51)的附近的空气吸走,由此可获得电力转换装置50(电力转换装置主体部51)的冷却效果。
另外,由于电力转换装置50产生的热量向电力转换装置50下侧散发,如上述那样空调风不会直接接触电力转换装置50,因此电力转换装置50不会因上述空调风而受损,另外,上述空调风也不会受电力转换装置50的热量的影响。由此,可防止因空调风的温度变化而导致就座在后座椅22上的乘员感到不舒服,并且可预防因空调风而导致电力转换装置50出现故障,从而可提高该电力转换装置50的可靠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支撑电力转换装置50的支架57的覆盖部57a上表面形成有向前上侧倾斜的第一倾斜面57j及第二倾斜面57k,因此即便在就座在后座椅22上的乘员的脚71前端部进入前座椅21的座垫21a与底板15之间,该脚71的前端部也难以接触覆盖部57a。另外,即便在脚71的前端部接触覆盖部57a时,也会由第一倾斜面57j向上侧引导而使其难以接触第二倾斜面57k。而且,通过覆盖部57a中形成有第一倾斜面57j的部分覆盖电力转换装置50后侧,由此,可良好地保护电力转换装置50而不与就座在后座椅22上的乘员的脚接触。另外,就座在后座椅22上的乘员的脚下空间也不会因电力转换装置50而受到限制。另外,主要是覆盖部57a中倾斜较缓的第二倾斜面57k的部分覆盖电力转换装置50的上侧,因此可在为应对蓄电装置43的蓄电容量的大容量化而采用大型电力转换装置50(电力转换装置主体部51)的同时良好地保护该电力转换装置50。
此外,支架57的覆盖部57a覆盖电力转换装置50上侧,由此可结合通过散热片52向下侧散发由电力转换装置50所产生的热量的情况而防止电力转换装置50的热量朝向上述乘员的脚71侧,从而可防止因该热量而导致上述乘员感到不舒服。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替换。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电力转换装置50的后端位于比空调管32的吹出口32a更后侧,但电力转换装置50的后端也可与吹出口32a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或位于吹出口32a的前侧。此时,不必在电力转换装置50设置切除部50a。但是,从尽可能增大电力转换装置50(电力转换装置主体部51)的观点考虑,较为理想的是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电力转换装置50的后端位于比空调管32的吹出口32a更后侧。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空调管32而在车宽方向外侧设置电力转换装置50,但也可相对于空调管32而在车宽方向内侧设置电力转换装置50。但是,即便在此时,从第一线束35及第二线束36的连接作业的容易性的观点考虑,较为理想的是仅电力转换装置50的线束连接部53位于比空调管32(及电力转换装置主体部51)在车宽方向更外侧。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架57的覆盖部57a的上表面为倾斜面(向前上侧倾斜的倾斜面),且作为该倾斜面而包括两个倾斜面57j、57k,但也可为构成覆盖部57a上表面的倾斜面的个数为一个或者为三个以上沿前后方向排列的倾斜面。另外,在形成有多个倾斜面时,也可在一倾斜面与其前侧或后侧的倾斜面之间设置例如水平面。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产生热量的电气安装件,以包含DC/DC转换器的电力转换装置50为例进行说明,但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其也可为包含电容器的蓄电装置43。作为蓄电装置43,也可代替电容器而包含与电容器相同地储存电的充电电池(镍氢充电电池、镍镉充电电池、锂离子充电电池、铅蓄电池等充电电池)。但是,较为理想的是电容器,这样可对蓄电装置43快速地输入输出电力。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通过发动机驱动,但也可为电动机设置在车辆前部的发动机室3(也可称作“电动机室”)内且由该电动机驱动的电动车辆。另外,车辆也可为并用发动机与电动机的混合动力车辆。此外,在使用电动机时,需要电动机驱动用电池(电源装置)、及将该电动机驱动用电池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而对电动机供应电力的逆变器单元,但也可将该电动机驱动用电池或逆变器单元作为产生热量的电气安装件设置在前座椅21的座垫21a与底板15之间。
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为例示,其不应限定地解释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范围由发明内容所示的范围来确定,属于与发明内容的范围等同的范围的所有变形及变更均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总结以上说明的本发明则如以下所示。
本发明的车辆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包括:底板,形成车辆车室的底面;前座椅,能够沿车辆前后方向滑动移动地支撑在上述底板上;后座椅,设置在上述底板上的上述前座椅的车辆后侧;产生热量的电气安装件,设置在上述前座椅的座垫与上述底板之间;空调管,以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底板上,而且在后端设有向就座于上述后座椅的乘员吹出空调风的吹出口;其中,上述电气安装件相对于上述空调管在车宽方向上并列设置。
根据上述结构,电气安装件相对于空调管在车宽方向上并列设置,因此可抑制从空调管后端的吹出口向车辆后方吹出的空调风直接接触电气安装件。换言之,可抑制上述空调风被电气安装件遮挡。因此,可抑制电气安装件因空调风而受损以及抑制空调风受电气安装件的热量的影响。此情况下,如果将电气安装件的热量例如向电气安装件下侧或与空调管侧相反侧散发,则可结合空调风不直接接触电力转换装置的情况而更大程度地抑制电气安装件因空调风而受损或空调风受电气安装件的热量的影响。
本发明的车辆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电气安装件的后端比上述空调管的吹出口更位于车辆后侧,上述电气安装件的比上述吹出口更位于车辆后侧的部分中的空调管侧的部分为缺口状。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电气安装件的空调管侧的部分切除,即便在空调风向车辆后侧扩散地吹出的情况下也可有效地防止空调风直接接触电气安装件。因此,即便设置大型的电气安装件,也可抑制电气安装件因空调风而受损以及抑制空调风受电气安装件的热量的影响。另外,伴随空调管的空调风的吹出,电气安装件周边的空气被吸走,由此也可获得电气安装件的冷却效果。
本发明的车辆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中,另外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电气安装件相对于上述空调管设置在车宽方向外侧。
根据该结构,可在底板的隧道部的近傍沿该隧道部设置空调管。其结果,可确保就座在前座椅上的乘员的脚下空间,并且可确保较大的电气安装件的设置空间。
本发明的车辆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中,另外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车辆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还可包括储存电的蓄电装置,上述电气安装件为经由线束连接于所述蓄电装置且将来自该蓄电装置的电力予以转换而输出至车载电气安装件的电力转换装置,上述电力转换装置及上述蓄电装置相对于车辆中央设置在车宽方向上的相同侧。
此处,蓄电装置是包括例如电容器而且在车辆减速时能够储存由被发动机驱动的发电机(交流发电机)产生的电的装置。另外,电气安装件(电力转换装置)是包括例如DC/DC转换器而且能够在将来自电容器的电力从高压转换为低压的状态下供应至音响装置等车载电气安装件的装置。
根据上述结构,电气安装件及蓄电装置在车宽方向上相对于车辆中央而设置在相同侧,因此可缩短连接蓄电装置与电气安装件的线束,从而有利于抑制因该线束长度长而引起的电力供应损耗。尤其,基于容量等观点,蓄电装置较为理想的是设置在车室外,通常大多设置在车辆前部或后部,因此,上述结构有助于缩短此情况下的线束长度。
本发明的车辆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中,另外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电气安装件具有电气安装件主体部、以及设置在该电气安装件主体部上且连接线束的线束连接部,上述线束连接部相对于上述电气安装件主体部及上述空调管位于车宽方向外侧。
根据该结构,可防止包含线束连接部在内的电气安装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变长,由此,可防止就座在前座椅或后座椅上的乘员的脚下空间变窄。另外,将线束连接到线束连接部的作业通常是从车辆的车宽方向外侧进行的,因此,此时可不受电气安装件主体部或空调管影响而容易地进行该作业。
本发明的车辆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中,另外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车辆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还包括设置在上述底板上且以与上述空调管交叉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上述空调管沿车辆前后方向贯穿上述横梁,上述横梁支撑上述电气安装件。
根据该结构,可不影响前座椅的座垫的高度位置而设置空调管。另外,通过在横梁上表面上支撑电气安装件,可防止横梁的强度降低并且可稳定地支撑电气安装件。即,对于电气安装件,也可考虑与空调管同样地以沿车辆前后方向贯穿横梁的状态来配置,但此时横梁的强度降低的可能性提高。与此相对,根据如上述那样在横梁上表面上支撑电气安装件的结构,可防止横梁的强度降低并且提高电气安装件的支撑刚性。此外,如果由设置在电气安装件主体部上的板状支架等来构成电气安装件中的支撑在横梁上表面的部分,则可不影响前座椅的座垫的高度位置而设置电气安装件。
本发明的车辆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中,另外较为理想的是,上述车辆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还包括将上述电气安装件支撑在上述底板上的支架,上述支架具有覆盖上述电气安装件上侧的覆盖部,该覆盖部的上表面为向车辆前上侧倾斜的倾斜面。
根据该结构,支架的覆盖部覆盖电气安装件上侧,因此即便就座在后座椅上的乘员的脚前端部接触覆盖部,也可通过该覆盖部保护电气安装件。另外,覆盖部的上表面为向车辆前上侧倾斜的倾斜面,因此覆盖部后侧的高度位置较低,从而上述乘员的脚前端部难以接触覆盖部,这样可更切实地保护电气安装件。而且也可缓和上述乘员的脚下空间因电气安装件而受到限制的情况。此外,通过支架也可使电气安装件的热量不朝向乘员的脚侧(上侧)。
上述结构中进一步理想的是,上述支架在车辆后侧端部具有支撑在上述底板上的被支撑部,上述倾斜面包含位于上述被支撑部的车辆前侧的第一倾斜面、以及位于该第一倾斜面的车辆前侧的第二倾斜面,上述第一倾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大于上述第二倾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
根据该结构,即便就座在后座椅上的乘员的脚前端部进入前座椅的座垫与底板之间而接触覆盖部,该脚前端部也会最初接触第一倾斜面而由该第一倾斜面将其向上侧引导。因此,脚前端部难以接触第二倾斜面,由此可更切实地保护电气安装件。此外,当采用通过覆盖部中的第一倾斜面部分覆盖电气安装件的车辆后侧部分,并通过倾斜程度较其平缓的第二倾斜面部分主要覆盖电气安装件的结构时,则可应对电气安装件的大型化。
上述结构中另外进一步理想的是,上述电气安装件具有产生热量的电气安装件主体部及设置在该电气安装件主体部的下侧并且将该电气安装件主体部所产生的热量散发的散热片,该电气安装件以相对于上述底板向上侧离开的状态经由上述支架而支撑在该底板上。
根据该结构,在电气安装件与底板之间存在间隙,可将电气安装件产生的热量散发到该间隙,从而可有效地防止电气安装件的热量向乘员的脚侧散发。另外,在车辆下部被水淹时,也可尽量使水不浸入电气安装件主体部。
本发明的车辆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中,另外较为理想的是,上述电气安装件以至少在上述前座椅位于该前座椅能够滑动移动的范围的最前方位置时该电气安装件整体与上述前座椅的座垫在俯视下重叠的方式设置。
根据该结构,即便在前座椅位于该前座椅能够滑动移动的范围的最前方位置,也可保护电气安装件免受就座在后座椅上的乘员的脚伤害。另外,上述乘员难以看到电气安装件,从而可结合设置支架的情况而提高车室地板的美观度。

Claims (9)

1.一种车辆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形成车辆车室的底面;
前座椅,能够沿车辆前后方向滑动移动地支撑在所述底板上;
后座椅,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所述前座椅的车辆后侧;
产生热量的电气安装件,设置在所述前座椅的座垫与所述底板之间;
空调管,以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底板上,而且在后端设有向就座于所述后座椅的乘员吹出空调风的吹出口;
储存电的蓄电装置;其中,
所述电气安装件相对于所述空调管在车宽方向上并列设置,并且所述电气安装件为经由线束连接于所述蓄电装置且将来自该蓄电装置的电力予以转换而输出至车载电气安装件的电力转换装置,
所述电力转换装置及所述蓄电装置相对于车辆中央设置在车宽方向上的相同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安装件的后端比所述空调管的吹出口更位于车辆后侧,
所述电气安装件的比所述吹出口更位于车辆后侧的部分中的空调管侧的部分为缺口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安装件相对于所述空调管设置在车宽方向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安装件具有电气安装件主体部、以及设置在该电气安装件主体部上且连接线束的线束连接部,
所述线束连接部相对于所述电气安装件主体部及所述空调管位于车宽方向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板上且以与所述空调管交叉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
所述空调管沿车辆前后方向贯穿所述横梁,
所述横梁支撑所述电气安装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将所述电气安装件支撑在所述底板上的支架,
所述支架具有覆盖所述电气安装件上侧的覆盖部,该覆盖部的上表面为向车辆前上侧倾斜的倾斜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在车辆后侧端部具有支撑在所述底板上的被支撑部,
所述倾斜面包含位于所述被支撑部的车辆前侧的第一倾斜面、以及位于该第一倾斜面的车辆前侧的第二倾斜面,
所述第一倾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大于所述第二倾斜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安装件具有产生热量的电气安装件主体部及设置在该电气安装件主体部的下侧并且将该电气安装件主体部所产生的热量散发的散热片,该电气安装件以相对于所述底板向上侧离开的状态经由所述支架而支撑在该底板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气安装件以至少在所述前座椅位于该前座椅能够滑动移动的范围的最前方位置时该电气安装件整体与所述前座椅的座垫在俯视下重叠的方式设置。
CN201210088211.6A 2011-04-01 2012-03-29 车辆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299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81576 2011-04-01
JP2011081576A JP5477322B2 (ja) 2011-04-01 2011-04-01 車両の電装部品配設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29919A CN102729919A (zh) 2012-10-17
CN102729919B true CN102729919B (zh) 2015-04-08

Family

ID=469262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8821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29919B (zh) 2011-04-01 2012-03-29 车辆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186957B2 (zh)
JP (1) JP5477322B2 (zh)
CN (1) CN102729919B (zh)
DE (1) DE102012005585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77322B2 (ja) * 2011-04-01 2014-04-2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電装部品配設構造
JP5991021B2 (ja) * 2012-05-18 2016-09-14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ハーネスの配設構造
DE102012109464B4 (de) * 2012-10-05 2020-01-30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Modulartig aufgebauter Sitzquerträger
JP6107938B2 (ja) * 2013-04-05 2017-04-0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における発熱電気部品の配設構造
US9102362B2 (en) * 2013-05-20 2015-08-1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underbody structure
FR3023233B1 (fr) * 2014-07-01 2016-07-15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Support pour la fixation d'un boitier electronique et d'un ecran thermique
WO2018091951A1 (en) * 2016-11-21 2018-05-24 Arcelormittal Reinforcement member comprising a cold bent tab
KR102383255B1 (ko) * 2017-12-08 2022-04-05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의 센터 플로어 패널
JP7153211B2 (ja) 2018-03-08 2022-10-14 スズキ株式会社 電気装置の固定構造
JP7056383B2 (ja) * 2018-05-30 2022-04-19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JP7196444B2 (ja) * 2018-07-18 2022-12-27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源固定構造
JP7020344B2 (ja) * 2018-08-23 2022-02-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載装置、車載装置の制御方法、車載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車両用シートの表面温度調節方法
CN109318997A (zh) * 2018-11-14 2019-02-12 贵州长江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安装横梁总成
JP7209944B2 (ja) * 2018-12-26 2023-01-23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冷却装置
JP7322546B2 (ja) 2019-06-25 2023-08-0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気機器の保護構造
JP7295049B2 (ja) * 2020-01-30 2023-06-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構造
JP7459682B2 (ja) 2020-06-23 2024-04-02 スズキ株式会社 電装部品の支持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39944A (ja) * 1982-08-31 1984-03-05 Hino Motors Ltd 排気ブレ−キ制御装置
JPS59106376A (ja) * 1982-12-09 1984-06-20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フロア構造
US5501289A (en) * 1993-01-22 1996-03-26 Nissan Motor Co., Ltd. Floor structure of electric vehicle
DE19711379C1 (de) * 1997-03-19 1998-05-07 Daimler Benz Ag Fahrzeug
JP4258876B2 (ja) * 1999-02-17 2009-04-3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ッテリの冷却構造
JP3501006B2 (ja) * 1999-02-26 2004-02-2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ッテリ冷却ダクトの配設構造
US6383599B1 (en) * 1999-03-04 2002-05-07 Daimlerchrysler Corporation Carpet with integrated ventilation duct and footrest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US6547301B1 (en) * 1999-09-21 2003-04-15 Cascade Engineering, Inc. Dashmat with an air distribution system
JP4032657B2 (ja) * 2001-03-22 2008-01-16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2003034115A (ja) * 2001-07-23 2003-02-0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自動車用空調ダクト
JP4126961B2 (ja) * 2002-05-30 2008-07-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搭載構造
JP2004149033A (ja) * 2002-10-31 2004-05-27 Honda Motor Co Ltd 蓄電装置の温度調節構造
US6715814B1 (en) * 2002-11-15 2004-04-06 Air International (Us), Inc. Vehicle center console with integrally molded HVAC air passage
US7048321B2 (en) * 2003-05-21 2006-05-23 Honda Motor Co., Ltd. High-voltage electrical equipment case arranging structure
DE112004002247B8 (de) * 2003-11-28 2014-04-0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Befestigungsstruktur für ein Fahrzeugbatteriepaket
JP4710320B2 (ja) * 2004-12-28 2011-06-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池パックの搭載構造
JP4385020B2 (ja) * 2005-06-02 2009-12-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源装置
JP4690450B2 (ja) * 2008-12-19 2011-06-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フロア構造
US8186735B2 (en) * 2009-06-23 2012-05-29 Chrysler Group Llc Modular vehicle floor system
JP5083465B2 (ja) * 2009-06-25 2012-11-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車の車両構造
WO2012063393A1 (ja) * 2010-11-10 2012-05-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フロア構造
JP5477322B2 (ja) * 2011-04-01 2014-04-2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電装部品配設構造
JP5810615B2 (ja) * 2011-05-09 2015-11-1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車電装部品用保護構造
JP5692019B2 (ja) * 2011-11-22 2015-04-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ービスホールカバー取付構造、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用電池搭載構造
US8641134B2 (en) * 2012-04-02 2014-02-0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ir ducts formed in automotive structural member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248867A1 (en) 2012-10-04
JP2012214160A (ja) 2012-11-08
JP5477322B2 (ja) 2014-04-23
DE102012005585B4 (de) 2018-01-11
DE102012005585A1 (de) 2012-10-25
US9186957B2 (en) 2015-11-17
CN102729919A (zh) 2012-10-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29919B (zh) 车辆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
JP4121898B2 (ja) 高圧電装部品の車載構造
JP5825694B2 (ja) バッテリパックの車載構造
JP3784813B2 (ja) 車両モータ用高圧電装の冷却装置及びハイブリッド車両
JP4363350B2 (ja) 二次電池の冷却構造
JP6060586B2 (ja) 電気ユニット
US8365858B2 (en) Harness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vehicle
JP4294372B2 (ja) 高圧電装部品の車載構造
JP2009029159A (ja) 内燃機関および回転電機を動力源として備える車両
JP6431882B2 (ja) 車両
US8622161B2 (en) Installation structure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 in rear vehicle body
US12059949B2 (en) Installation structure of electrical component module in vehicle
CN112477995A (zh) 车辆前部构造
KR101876992B1 (ko) 차량 내의 하이브리드 구성요소 설치부
US12128751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2013103587A (ja) 電気自動車用パワーコントロールユニットの保護構造
JP5598405B2 (ja) 車両の電装部品配設構造
JP2012187949A (ja) 車両の電力変換装置冷却構造
JP2013106423A (ja) 電気自動車用パワーコントロールユニットの電力線保護構造
JP5598404B2 (ja) 車両の電装部品配設構造
WO2021240806A1 (ja) 吸気ダクト
JP6629515B2 (ja) 車載用バッテリー
JP2012148762A (ja) 車両のハーネス配設構造
US20230339410A1 (en) Support structure for on-vehicle high voltage component
JP5853572B2 (ja) 車両用バッテリパッ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