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73128A - 喷墨打印设备和打印头恢复方法 - Google Patents

喷墨打印设备和打印头恢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73128A
CN102673128A CN2012100331876A CN201210033187A CN102673128A CN 102673128 A CN102673128 A CN 102673128A CN 2012100331876 A CN2012100331876 A CN 2012100331876A CN 201210033187 A CN201210033187 A CN 201210033187A CN 102673128 A CN102673128 A CN 1026731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nthead
print
unit
jet
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3318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73128B (zh
Inventor
广泽进
神田英彦
狩野丰
室健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6731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731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731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731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66Applications of cutt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ng or detecting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ng or detecting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35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using wiping constructions
    • B41J2/16544Constructions for the positioning of wipers
    • B41J2/16547Constructions for the positioning of wipers the wipers and caps or spittoons being on the same movable support

Abstract

根据以下提供了一种喷墨打印设备和打印头恢复方法:在灰尘(例如,纸尘)容易附着至打印头的喷射口周围的环境中,根据附着灰尘的程度来对打印头进行恢复操作。该喷墨打印设备具有:裁切器单元,用于对打印介质进行裁切;以及恢复单元,用于通过在对打印头的形成有喷射口的喷射口形成部进行吸引的同时对该喷射口形成部进行擦拭来进行恢复操作。当表示打印介质的由裁切器裁切后的裁切部通过打印位置多少次的通过次数等于或高于阈值时,该恢复单元对打印头进行恢复操作。

Description

喷墨打印设备和打印头恢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用于喷出墨的打印头中进行恢复操作的喷墨打印设备、以及该喷墨打印设备中的打印头恢复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如下:在喷墨打印型打印设备中,为了在维持经由打印头中的喷射口的喷墨良好的同时抑制打印图像的质量劣化,进行了利用清洁部件的恢复操作。作为利用清洁部件来进行恢复操作的喷墨打印设备,已有在固定条件下测量时间以基于该测量时间来进行清洁的喷墨打印设备。例如,如日本特开2000-289229所公开的,要测量的时间例如包括在打印头没有加盖的情况下进行打印的累积打印时间、自前一恢复操作起的经过时间以及在打印完成之后持续加盖的加盖时间。基于这些测量时间,参考表来调节恢复操作的水平。通过如上所述进行恢复操作,对打印设备进行配置从而抑制过度的恢复操作以防止对用户造成负担。
通过在如上所述的时刻进行恢复操作,可以抑制由于来自打印头的喷射口的墨中的水分蒸发所引起的墨的粘度增加。然而,在喷墨打印设备处于诸如纸尘等的灰尘容易附着至打印头中的喷射口的环境中的情况下,该喷墨打印设备无法解决这类问题。因而,如上所述的在固定条件下测量时间以基于该测量时间来进行恢复操作,这可能并不充分。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如下的喷墨打印设备及其恢复方法,其中,当该喷墨打印设备处于诸如纸尘等的灰尘容易附着至打印头中的喷射口的环境中时,根据附着灰尘的程度来对该打印头进行恢复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方面,提供一种喷墨打印设备一种喷墨打印设备,包括:打印头,其能够喷出墨;输送单元,用于沿着通过打印位置的输送路径输送打印介质,其中,在所述打印位置处,所述打印头能够在所述打印介质上进行打印;裁切器,其能够对所述打印介质进行裁切;恢复单元,用于进行所述打印头的恢复操作;以及控制单元,用于基于如下的通过次数来控制所述恢复单元所进行的恢复操作,其中,所述通过次数是所述打印介质的利用所述裁切器裁切后的裁切部通过所述打印位置的次数。
根据本发明的方面,提供一种喷墨打印设备中的打印头恢复方法,所述喷墨打印设备包括:能够喷出墨的打印头;以及恢复单元,用于进行所述打印头的恢复操作,所述打印头恢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沿着通过打印位置的输送路径输送打印介质,其中,在所述打印位置处,所述打印头能够在所述打印介质上进行打印;利用裁切器对所述打印介质进行裁切;以及基于如下的通过次数来控制所述恢复单元所进行的恢复操作,其中,所述通过次数是所述打印介质的利用所述裁切器裁切后的裁切部通过所述打印位置的次数。
根据本发明,可以在依赖于打印头中的喷射口周围附着灰尘(例如,纸尘)的容易度的时刻对该打印头进行恢复操作。因而,可以抑制喷墨受到附着灰尘(例如,纸尘)的影响。结果,这样可以维持喷墨打印设备打印出的打印图像的高质量。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喷墨打印设备的内部结构的截面图;
图2是示意性示出利用图1的喷墨打印设备进行的单面打印所使用的薄片输送路径的截面图;
图3是示意性示出利用图1的喷墨打印设备进行的双面打印所使用的薄片输送路径的截面图;
图4是示出对图1的喷墨打印设备的打印头进行恢复操作的清洁机构的立体图,其中打印头与盖接触;
图5是示出对图1的喷墨打印设备的打印头进行恢复操作的清洁机构的立体图,其中打印头与盖分离并且打印头未安装盖;
图6是示出图4和图5的清洁机构的吸引擦拭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示出图6的吸引擦拭器单元与打印头接触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图1的喷墨打印设备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9是示出当图1的喷墨打印设备进行单面打印时、针对进行打印头恢复操作的时刻的控制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当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喷墨打印设备在双面打印时进行背面打印时、针对进行打印头恢复操作的时刻的控制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针对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喷墨打印设备进行打印头恢复操作的时刻的控制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2是基于图11的流程来控制进行打印头恢复操作的时刻时所使用的表,其中该表示出累积裁切数与作为阈值的打印位置的通过次数之间的关系;以及
图13是示出针对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喷墨打印设备进行打印头恢复操作的时刻的控制的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部分将参考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喷墨打印设备是可以提供单面打印和双面打印这两者的示例性高速行式打印机,其中,在该喷墨打印设备中,使用用作打印介质并被卷绕成卷筒状的连续薄片。例如,该喷墨打印设备适用于例如印刷厂中的需要大量打印的应用。图1是示意性示出喷墨打印设备100的内部结构的截面图。喷墨打印设备100包括如下的各个单元:薄片供给部1、去卷曲部2、位置偏移校正部3、打印部4、检查部5、裁切器部6、信息打印部7、干燥部8、薄片卷绕器9、排出输送部10、整理器部11、排出托盘12和控制部13。薄片由包括辊对和带的输送单元沿着(后面将说明的)薄片输送路径进行输送并且由各个单元进行处理。在本实施例中,薄片是卷纸。在卷纸卷绕于卷筒位置的情况下提供该卷纸,并且在方向A1和B1上输送该卷纸的一端。
薄片供给部1是如下的单元,其中,该单元在内部容纳有以卷筒状方式卷绕的连续薄片的卷纸并将该薄片的一端供给至打印部4。薄片供给部1被配置成内部能够容纳两个卷纸R1和R2。薄片供给部1被配置为在由箭头A1所表示的方向上选择性地抽出两个卷纸R1和R2的其中一个以向下游的打印位置供给薄片。可以容纳在薄片供给部1中的卷纸的数量不限于两个。因而,还可以在薄片供给部1中容纳一个卷纸或三个以上的卷纸。去卷曲部2是用于减轻从薄片供给部1供给的薄片的卷曲(翘曲)的单元。去卷曲部2被配置成如下:(后面将说明的)各个薄片路径L1和L2具有与一个驱动辊r1相对应的两个夹紧辊P1和P2以及两个夹紧辊P2和P3,其中这些夹紧辊用于向薄片施加与该薄片的卷曲的卷曲方向相反的翘曲。这样,使薄片弯曲以对该薄片的卷曲进行校正。通过在这些辊之间抽出薄片以进行校正来减轻该薄片的卷曲。在由箭头B1所表示的方向上输送已通过去卷曲部2的薄片。位置偏移校正部3是如下的单元,其中该单元对已通过去卷曲部2的薄片的位置偏移(相对于薄片应当前进的期望方向的倾斜)进行校正。通过将用作基准的一个薄片端部按压至引导构件来对薄片的位置偏移进行校正。
打印部4是如下的单元,其中该单元通过从打印头14向着在由箭头B1所表示的方向上输送的薄片喷出墨来在该薄片上形成图像。打印部4还包括用于输送薄片的多个输送辊4a。打印部4具有用于经由喷射口喷出墨的打印头14。打印头14包括可以喷出墨的多个喷射口。这多个喷射口构成喷射口阵列。该喷射口阵列在与输送薄片所沿着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在该例子的情况下,与薄片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形成。本实施例的打印头14是如下的行式打印头:以覆盖要使用的薄片的最大宽度的方式形成喷墨型喷射口阵列。对打印头14进行配置,以使得多个片在薄片的输送方向相互平行排列。在该例子中,打印头14包括与青色(C)、品红色(M)、黄色(Y)、浅青色(LC)、浅品红色(LM)、灰色(G)和黑色(K)相对应的七个打印头。颜色的数量和打印头的数量不限于七个。例如,喷墨方法可以是使用电热换能元件(加热器)的方法、使用压电元件的方法、使用静电元件的方法或者使用MEMS元件的方法。当使用加热器时,使用从该加热器产生的热来使墨发泡,以使得可以使用墨的发泡能量来经由喷射口喷出墨。各个颜色的墨从储墨器经由墨管被供给至打印头14。
检查部5是如下的单元,其中该单元光学读取由打印部4打印在薄片上的检查图案或图像以检查例如打印头的喷射口的状态、薄片输送状态或图像位置。裁切器部(裁切器单元)6是包括裁切器6a的单元,其中裁切器6a用于对薄片进行裁切,以使得可以将作为打印后的打印介质的薄片裁切成具有预定长度。裁切器6a设置在沿着薄片输送方向的裁切操作位置6c处。裁切器部6还包括用于将薄片发送至下一步骤的多个输送辊6b。信息打印部7是将打印信息(例如,打印序列号、日期)打印在裁切薄片的背面上的单元。干燥部8是如下的单元,其中该单元对通过打印部4打印后的并进行了裁切的薄片进行加热以使所施加的墨在短时间内干燥。为了将该薄片发送至下一步骤,干燥部8包括绕输送辊8b卷绕的输送带8a。在本实施例中,裁切器部6配置在相对于打印位置4b的由箭头B1所表示的方向的下游侧,从而能够对位于相对于打印位置4b的由箭头B1所表示的方向的下游侧的卷纸的一部分进行裁切。
薄片卷绕器9是如下的单元,其中该单元用于在双面打印时临时卷绕已进行了正面打印的薄片。薄片卷绕器(反转部)9包括进行转动从而使薄片卷绕的卷绕鼓20。按如下所述的方式执行双面打印。具体地,将与预定数量的裁切薄片相对应的图像打印在薄片的正面上(正面打印)。然后,裁切器部6对与预定数量的裁切薄片相对应的图像的打印区域的后端进行裁切。具有预定数量的裁切薄片的长度的薄片是尚未被裁切成各张裁切薄片的连续薄片(还可被称为“连续薄片”)。沿着输送路径L3在由箭头C所表示的方向上输送该连续薄片并且该连续薄片被卷绕鼓20临时卷绕。在连续薄片绕卷绕鼓20卷绕之后,卷绕鼓20在相反方向上转动并且沿着输送路径L2在由箭头D所表示的方向上输送该连续薄片。然后,该薄片被供给至去卷曲部2并且再次被发送至打印部4。此时,连续薄片的正面和背面反转。因而,打印部4可以对该薄片的背面进行打印。后面将说明双面打印的更加具体的操作。如上所述,喷墨打印设备100具有薄片卷绕器9,其中薄片卷绕器9用于使连续薄片的正面和背面切换,以使得可以对背面进行打印。
排出输送部10是如下的单元,其中该单元用于将打印后的裁切薄片沿着输送路径L4在由箭头E所表示的方向上输送至整理器部11。整理器部11是如下的单元,其中该单元用于根据需要以组为单位将打印后的裁切薄片整理到不同的排出托盘12,并排出该薄片。控制部13是如下的单元,其中该单元控制整个打印设备的各个部件。控制部13具有包括CPU、存储器和各种I/O接口的控制器15以及电源。基于来自连接至控制器15或者经由I/O接口连接至控制器15的外部设备16(例如,主计算机)的指示来对打印设备的操作进行控制。
接着,以下部分将说明打印操作期间喷墨打印设备的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墨打印设备100可以进行用于对卷纸的单面进行打印的单面打印、以及用于对卷筒的正面和背面这两者都进行打印的双面打印。由于单面打印和双面打印均需要不同的薄片路径以及喷墨打印设备的不同操作,因此以下部分将分别说明单面打印和双面打印的打印操作。
图2说明单面打印时喷墨打印设备的操作。图2示出对从薄片供给部1供给的薄片进行打印并将该薄片排出至排出托盘12所沿着的薄片输送路径。从薄片供给部1经由输送路径L1供给薄片,随后去卷曲部2和位置偏移校正部3分别对该薄片进行处理。然后,在由箭头B1所示的方向上输送该薄片。然后,打印部4对该薄片的正面进行打印。打印后的薄片经由检查部5被发送至裁切器部6,其中,裁切器部6将该薄片裁切成具有预定单位长度的各张裁切薄片。信息打印部7根据需要将打印信息打印在这些裁切薄片的背面上。然后,打印后的裁切薄片被逐张输送至干燥部8并进行干燥。之后,这些裁切薄片经由排出输送部10被发送并且沿着输送路径L4在由箭头E所表示的方向上被输送。然后,这些裁切薄片被顺次排出并累积到整理器部11的托盘12中。
图3说明双面打印操作。图3示出双面打印用的薄片输送路径。在从薄片供给部1供给的薄片的正面上连续打印与预定数量的裁切薄片相对应的图像。在将与预定数量的裁切薄片相对应的图像连续打印在该薄片的正面上之后,裁切器部6对与预定数量的裁切薄片相对应的图像的打印区域的后端进行裁切。具体地,在对正面的打印完成时,裁切器部6不将薄片裁切成各张裁切薄片而是将该薄片裁切成具有与预定数量的裁切薄片相对应的长度的连续薄片。暂时沿着输送路径L3输送该连续薄片,然后卷绕鼓20使该连续薄片卷绕。
连续薄片的前端绕卷绕鼓20进行卷绕。然后,使该薄片的后端沿着输送路径L2返回至去卷曲部2。结果,正面打印有图像的连续薄片被反转成正面和背面颠倒。然后,去卷曲部2和位置偏移校正部3对该反转薄片进行处理。然后,打印部4对该薄片进行背面打印。这样,首先对连续薄片进行正面打印序列,然后再进行背面打印序列。在背面打印期间,为了再次接受已打印了正面的连续薄片,沿着从去卷曲部2到裁切器部6的薄片输送路径不应当存在薄片。因而,使从连续薄片裁切出的并且残留在检查部5、打印部4、位置偏移校正部3和去卷曲部2上的薄片经由输送路径L1沿着由箭头B2所表示的方向以及由箭头A2所表示的方向(返回方向)反绕至薄片供给部1。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喷墨打印设备100可以提供如下的供给操作:利用输送单元将薄片从薄片供给部1经由打印位置4b供给至裁切操作位置6c。本实施例的喷墨打印设备100还可以提供如下的返回操作:使位于裁切操作位置6c和薄片供给部1之间的薄片的部分返回至薄片供给部1。
由干燥部8对薄片正面上的墨进行了墨干燥操作的连续薄片不是被供给至排出输送部10的输送路径L4、而是被供给至薄片卷绕器9的输送路径L3。使供给至薄片卷绕器9的连续薄片的前端沿着输送路径L3卷绕正在正向方向(在该图中,逆时针方向)上转动的卷绕鼓20。然后,包括后端的整个连续薄片卷绕薄片卷绕器9。
之后,薄片卷绕器9的卷绕鼓20在作为使连续薄片卷绕所沿着的方向的相反方向(在该图中,顺时针方向)上转动。所卷绕的连续薄片的后端(在进给该薄片时为前端)沿着输送路径L2被发送至去卷曲部2。去卷曲部2在与正面打印时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对该薄片进行卷曲校正。原因如下:与薄片供给部1中的卷筒相比较时,连续薄片以正面和背面反转的状态绕卷绕鼓20卷绕,因而连续薄片在相反的方向上发生卷曲。之后,将该连续薄片经由位置偏移校正部3发送至打印部4,其中,打印部4对连续薄片的背面进行打印。然后,将背面打印后的连续薄片经由检查部5输送至裁切器部6。然后,裁切器部6将该连续薄片裁切成具有预定单位长度的大小适合作为最终打印物的各张薄片。由于已对裁切薄片的双面进行了打印,因此信息打印部7不进行打印。然后,各张裁切薄片被逐一输送至干燥部8,并且经由排出输送部10被顺次排出至整理器部11中的托盘12并累积在托盘12中。
在本实施例中,裁切器部6相对于打印头对打印介质进行打印的打印位置配置在由箭头B1所表示的方向的下游侧。如上所述,在双面打印操作中,薄片供给部1将作为对连续薄片进行裁切操作的结果、残留在检查部5、打印部4、位置偏移校正部3和去卷曲部2中的薄片反绕。同样,在一系列的单面打印操作完成之后经过裁切并残留在检查部5、打印部4、位置偏移校正部3和去卷曲部2中的薄片可被反绕到薄片供给部1。通过使裁切器部所裁切的卷纸前端处的裁切部在由箭头B2所表示的方向经由打印位置4b返回至卷筒位置,执行如上所述的反绕操作。如上所述,使卷纸前端处的裁切部返回至卷筒位置S1。因而,可以通过有效地使用靠近卷纸前端的区域进行打印操作来进行后续的单面打印和双面打印。结果,这样可以防止靠近卷纸前端的部分不用于进行打印因而被浪费消耗的情形,由此增加卷纸的可用于进行打印的部分。因而,可以更加有效地使用卷纸并且可以抑制卷纸的消耗量,由此使喷墨打印设备的运行成本最小。此外,上述结构还可以减少卷纸被浪费排出的部分,由此提供环境友好型的喷墨打印设备。如果卷纸的前端未被反绕至卷筒位置,则与打印位置4b相比在由箭头B1所表示的方向上更靠近前端的卷纸的前端侧部分将被输送至下游侧而未在打印位置4b处进行打印。因而,卷纸的前端侧部分被排出至打印设备外部而没有用于进行打印操作,由此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卷纸的浪费消耗。
在本实施例中,使裁切器部6所裁切的卷纸前端处的裁切部经由打印位置4b返回至卷筒位置S1。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具体地,裁切器部6所裁切的卷纸前端处的裁切部不必返回至卷筒位置S 1,只要将该裁切部输送至相对于经由打印头喷出墨的打印位置4b在箭头B2所示的方向侧(上游侧)的位置即可。可选地,可以使裁切器部6裁切后的残留在检查部5、打印部4、位置偏移校正部3和去卷曲部2上的薄片返回至卷筒位置S1和打印位置4b之间的位置。
图4和图5是示出清洁机构21的详细结构的立体图。图4示出清洁机构21上具有打印头14的状态(恢复操作期间)。图5示出清洁机构21上未设置打印头的状态。清洁机构21包括盖51和定位构件71。当对打印头14进行恢复操作时,使打印头14移动至与清洁机构21相对应的位置并对其进行恢复操作,从而维持从打印头14的喷射口的喷墨状态良好。
清洁机构21包括:吸引擦拭器单元(恢复单元、吸引单元)46,用于去除附着至打印头14的喷射口面的附着物;移动机构,用于沿着擦拭方向移动吸引擦拭器单元46;以及机架47,用于以一体化方式支撑这些构件。吸引擦拭器单元46是具有(后面将说明的)两个吸引口的可动单元。当打印头中的形成有喷射口的喷射口形成部存在灰尘(例如,纸尘)时,吸引擦拭器单元46通过在吸引该灰尘的同时擦拭该灰尘来进行恢复操作。移动机构由驱动源所驱动以使由两个轴45进行引导和支撑的吸引擦拭器单元46在喷射口阵列延伸所沿着的方向上移动。该驱动源具有驱动马达41以及减速齿轮42和43,并使驱动轴37转动。驱动轴37的转动由带44和滑轮进行传递,由此使吸引擦拭器单元46移动。如后面将说明的,吸引擦拭器单元46进行工作,以经由吸引口吸引附着至打印头14的喷射口面的附着物,同时擦拭打印头14,由此去除该附着物。
在图5中,盖51由盖保持件52所保持。盖保持件52在与打印头14的喷射口面垂直的方向上通过弹簧偏置并且可以抵抗该弹簧而移动。尽管机架47位于加盖位置处,但打印头14可以在与喷射口面垂直的方向上移动以相对于盖51接触和分离。通过允许盖51与打印头的喷射口面接触来对该喷射口面加盖,抑制该喷射口变干燥。
在恢复操作和加盖期间,定位构件71进行工作,以与设置在头保持件中的打印头侧的定位构件接触,由此确定打印头14和清洁构件21之间的位置关系。图6是示出吸引擦拭器单元46的结构的立体图。吸引擦拭器单元46包括两个吸引口22以与两个喷射口阵列相对应。
在包括两个吸引口22的平面内,这些吸引口22被配置成沿着与吸引擦拭器单元46的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具有与打印头14中的两个喷射口阵列的间隔大致相同的间隔。这两个吸引口22还被配置成沿着吸引擦拭器单元46的扫描方向具有与打印头14中的两个相邻片的间隙(预定距离)大致相同的间隙。吸引口22由吸引保持件23所保持。吸引保持件23在与打印头14的喷射口面垂直的方向上因作为弹性体的弹簧25而偏置。具体地,包括吸引口22的吸引部26可以抵抗该弹簧而沿着与喷射口面垂直的方向移动。换言之,吸引保持件23由可以在喷射口面与打印介质的间隔方向上呈直线位移的位移机构所支撑。该位移机构用于吸收在吸引部26移动越过打印头14的片密封部时吸引部26的动作。两个吸引口22经由吸引保持件23连接至管24。这些管24连接至诸如吸引泵等的负压产生单元。当驱动负压产生单元时,向吸引口22的内部施加用于吸引墨或灰尘的负压。
图7是说明清洁机构所进行的恢复操作的侧视图。图7是示出吸引口22对打印头14进行的恢复操作的侧视图。当执行该恢复操作时,将打印头14设置到允许吸引部26的前端部与打印头14的喷射口面接触的位置。吸引擦拭器单元46还用作如下的擦拭单元,其中该擦拭单元用于擦拭打印头的包括喷射口的喷射口形成面。当薄片的裁切部通过打印位置4b的通过次数等于或高于阈值时,吸引擦拭器单元46擦拭喷射口形成面。当进行恢复操作时,在使得负压产生单元在吸引口22内产生负压的情况下,使吸引擦拭器单元46沿着喷射口阵列延伸所沿着的方向移动。结果,在使用负压来经由吸引口22吸引附着至喷射口周围的墨或灰尘的情况下,可以从打印头14去除墨或灰尘。如上所述,该恢复操作由吸引擦拭器单元46来进行,其中,在吸引擦拭器单元46中形成有可以利用负压来吸引附着物的吸引口22,并且可以使吸引口22在打印头14中的喷嘴口阵列延伸所沿着的方向上扫描。吸引擦拭器单元46还用作如下的吸引单元,其中该吸引单元吸引附着至打印头的包括喷射口的喷射口形成面的附着物。当吸引擦拭器单元46在喷嘴口阵列延伸所沿着的方向上移动途中与相对于打印头14的喷射口面突出的密封部接触时,吸引部26在与该喷射口面垂直的方向上被推压。如上所述,在吸引擦拭器单元46中,吸引保持件23可以在与喷射口面垂直的方向上发生位移。因而,即使当吸引部26被推压时,其运动也可以通过吸引保持件23的位移而得以缓解。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经由吸引口22进行吸引操作、以及通过使吸引擦拭器单元46与打印头14接触以利用吸引擦拭器单元46进行擦拭,进行用于去除附着至打印头的灰尘(例如,纸尘)的恢复操作。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还可以进行除上述恢复操作以外的恢复操作。例如,代替在恢复操作中进行吸引操作和擦拭操作这两者,还可以仅进行吸引操作和擦拭操作中的任一个。还存在如下的可能性:薄片的卷曲使得该薄片与打印头接触,因而例如来自薄片的纸尘附着至打印头14。为了去除如上所述的由于卷曲薄片而附着至打印头14的灰尘(例如,纸尘),还可以进行诸如预喷射等的恢复操作。当进行预喷射时,在恢复操作的时刻进行经由喷射口的不用于进行打印操作的墨滴的喷射。结果,从喷射口去除残留在喷射口内的灰尘(例如,纸尘)。还可以通过从打印头14的喷射口向盖喷出墨来进行预喷射。可选地,还可以通过向远离薄片的位置(例如,台板、输送带)喷出墨来进行预喷射。可选地,还可以通过如下的吸引恢复来进行恢复操作,其中该吸引恢复在打印头14的喷射口由盖所覆盖的状态下,使用吸引恢复单元经由喷射口以强制方式吸引和排出墨。可选地,还可以通过如下的加压恢复来进行恢复操作,其中该加压恢复使用加压恢复单元来对打印头内的墨进行加压,由此经由喷射口喷出墨。还可以进行其它的恢复操作。
图8示出上述的喷墨打印设备所使用的控制系统的框图。喷墨打印设备100的接收缓冲器61从主计算机60接收要打印的字符或图像用的数据。主计算机60从喷墨打印设备100接收用于确认是否正确传送了该数据的数据或者示出喷墨打印设备100的操作状态的数据,并且输出这些数据。在控制部(中央处理单元(CPU))62的控制下将接收缓冲器61的数据传送至存储器部63并暂时存储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中。
在接收到来自CPU 62的指示时,滑架马达驱动器64驱动滑架马达65以控制行式头滑架72。基于来自CPU 62的指示来驱动机构部(机械部)(例如,盖51、吸引擦拭器单元46)并且控制这些机构部的操作。基于来自CPU 62的指示,输送马达驱动器66驱动输送马达67并且控制输送辊73以输送打印介质。基于来自CPU 62的指示,裁切器马达驱动器68驱动裁切器马达69并且控制裁切器74以将打印介质裁切成具有预定长度。基于来自CPU62的指示,墨循环马达驱动器70控制墨循环马达71以驱动循环泵或开关阀。基于来自CPU 62的指示以受控方式驱动打印头14,由此进行图像打印和预喷射。
接着,以下部分将说明在本实施例的喷墨打印设备中进行打印头恢复操作的时刻。本实施例的喷墨打印设备100具有反绕单元,其中该反绕单元用于在打印操作完成之后使卷纸的前端(下游侧的端部)从裁切器部6反绕至卷筒位置S1。利用该反绕单元,在喷墨打印设备100中进行从启动打印设备到切断打印设备的电源的每个打印步骤时,在打印操作之后都进行反绕操作以使卷纸的裁切部反绕至卷筒位置S1。该反绕操作允许卷纸前端处的裁切部通过利用从打印头喷墨进行打印的打印位置4b。卷纸的裁切部周围可能附着有灰尘(例如,纸尘)的可能性比其它部分的可能性高。因而,造成如下的风险:当裁切部通过打印位置4b时,附着至该裁切部的灰尘(例如,纸尘)可能漂浮并且附着至打印头14。当灰尘(例如,纸尘)附着至打印头14中的喷射口周围时,该灰尘不期望地堵塞喷射口,由此造成无法维持良好喷墨的风险。即使当灰尘没有堵塞喷射口时,也造成了位于喷射口的一部分上的灰尘影响墨滴的飞行方向的风险,由此导致喷墨的着落精度下降。为了防止该情况,本实施例的喷墨打印设备100根据通过反绕操作使卷纸的裁切部通过打印位置的次数来进行恢复操作。
以下部分将说明本实施例中的打印头恢复操作。在进行单面打印时的预定时刻进行打印头恢复操作。图9是控制对打印头14进行恢复操作的时刻时所使用的流程图。
首先,当接收到来自操作员的打印指示时,打印操作开始。当打印操作开始时,在S11中,滑架马达驱动器64驱动行式头滑架以使打印头14移动。同时,机构部(机械部)(例如,盖和擦拭器)也移动。在此期间,打印头14从打印头的喷射口形成面被盖所覆盖的加盖位置移动至喷出墨以进行打印的打印位置。
当打印头14移动至打印位置时,在S12中,打印头14对打印介质进行的图像打印开始。在此期间,输送马达驱动器66控制用于输送薄片的输送辊73以连续输送薄片。同时,来自CPU62的指示控制打印头14的驱动。
然后,打印头14通过经由喷射口向在连续输送的薄片上打印的打印图像之间的位置喷出不用于进行打印的墨滴来进行图像间预喷射。该图像间预喷射是为了排出存在于打印头中的喷射口周围的粘度增加的墨这一目的。期望按每个固定周期进行如上所述的预喷射,从而防止在打印头中的喷射口周围产生粘度增加的墨。在从针对预定打印区域的打印完成到针对下一打印区域的打印开始的时间段进行图像间预喷射。然而,当打印相对大的打印图像时,可能存在图像的打印需要很长时间而导致图像间预喷射之间的间隔长的情况。因而,图像间预喷射之间的间隔不期望地超过固定时间,由此导致在打印头中的喷射口周围墨粘度增加的可能性。为了防止该情况,当在针对预定区域上的打印图像的打印操作之间进行的图像间预喷射无法提供足够的预喷射的频率时,还可以使图像间预喷射与用于对打印图像进行喷射恢复处理的纸张预喷射组合。当不需要预喷射时,也可以省略图像间预喷射和纸张预喷射这两者。
当将图像打印在卷纸上时,光学读取打印在薄片上的检查图案和图像。之后,在S13中,裁切器马达驱动器68基于来自CPU 62的指示驱动裁切器马达69。结果,裁切器刀片移动以将打印后的卷纸裁切成具有预定长度(裁切步骤)。直接输送裁切薄片并对这些裁切薄片进行干燥步骤。然后,这些薄片被顺次输送到整理器部的托盘中。在S14中,输送马达驱动器66控制输送马达67以输送这些裁切薄片。然后,裁切薄片的连续输送完成,由此完成图像打印。
在用于打印图像的一系列步骤之后,在S15中,使从卷筒位置延伸至裁切位置的卷纸在被裁切之后反绕至原来的薄片供给部1(反绕操作)。然后,在S16中,对反绕操作次数计数以判断是否应当对打印头进行恢复操作。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对反绕操作次数计数作为表示卷纸前端处的裁切部通过打印位置的近似次数。当反绕操作期间打印介质的前端处的裁切部通过打印位置的次数等于或高于预定阈值时,在S17中,对打印设备进行控制以使得对打印头进行恢复操作。在本实施例中,将反绕操作次数用的阈值设置为10。在恢复操作中,为了去除附着至打印头的喷射口的纸尘,使用吸引擦拭器在对包括喷射口的部分进行吸引的同时擦拭该部分。
如上所述,当反绕操作次数等于或高于预定阈值时,对打印头14进行恢复操作(恢复步骤)。在本实施例中,代替裁切器部6所裁切的卷纸前端处的裁切部通过打印位置的次数,使用进行反绕操作的次数。在此期间,CPU 62用作如下的控制单元,其中该控制单元用于控制吸引擦拭器单元46以使其对打印头14进行恢复操作。每当进行反绕操作的计数等于或高于阈值时,都将该计数重置为0。具体地,每当通过次数的计数值等于或高于阈值时,都将该计数值重置为0。
在本实施例中,当进行反绕操作的次数等于或高于阈值时,进行恢复操作。在反绕操作期间,返回至薄片供给部1的薄片的方向B1上的前端通过打印位置4b,并且当随后为了再次进行打印而在方向B1上供给该薄片时也通过打印位置4b。因而,一次反绕操作实际表示薄片的裁切部通过打印位置4b两次。因而,可以使用如下的结构:每当进行一次反绕操作时,计数两次通过次数,并将薄片的方向B1上的前端通过打印位置4b的实际的打印位置4b的通过次数与阈值进行比较。如上所述,可以对薄片的裁切部实际通过打印位置4b的次数进行计数,并且可以基于该计数来进行恢复操作。如上所述,还可以对表示薄片的裁切部通过打印位置4b的次数的通过次数进行计数,从而包括在方向B1上供给薄片时该薄片的裁切部通过打印位置4b的次数。
在反绕操作期间,残留在检查部5、打印部4、位置偏移校正部3和去卷曲部2上的裁切薄片中的方向B1上的前端在自薄片裁切操作起经过了短时间的条件下通过打印位置4b。因而,存在相当大量的纸尘附着至打印头4的可能性。因而,紧挨在该反绕操作之后通过打印位置4b的薄片可能成为问题。因而,如果紧挨在反绕操作之后通过打印位置4b的薄片特别成为问题,则可以仅对反绕操作的次数进行计数并且可以基于该计数值来进行恢复操作。
在S18中,滑架马达驱动器64驱动机构部(机械部)65(例如,行式头滑架、盖和擦拭器),以使打印头14在打印或恢复操作之后从打印位置移动至加盖位置。然后,一系列的打印操作完成。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关注卷纸前端处的裁切部通过打印位置的次数。对恢复操作的时刻进行控制,从而在上述次数等于或高于阈值时进行恢复操作。结果,这样可以抑制附着至打印头中的喷射口周围的纸尘堵塞该喷射口的情形。结果,这样可以抑制附着至喷射口周围的灰尘(例如,纸尘)导致打印图像的质量劣化的情形,由此维持打印图像具有高质量。由于可以抑制因附着至打印头14的灰尘(例如,纸尘)而引起的打印图像的质量劣化,因此可以抑制随后的打印图像的光学检测表示打印图像的质量未达到固定水平的情形。结果,这样可以抑制打印图像的质量被判断为没有达到固定水平而导致打印物被废弃的情形。因而,可以抑制这种薄片的废弃量,由此抑制了纸尘量。
第二实施例
接着,以下部分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要注意,利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部分相同的部分,并且将仅说明不同的部分。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喷墨打印设备100进行双面打印。以下部分将说明当喷墨打印设备100进行双面打印时进行打印头恢复操作的时刻。
图10是示出在双面打印的情况下、当对背面进行打印时对打印头14进行恢复操作的时刻的流程图。正面打印用的时刻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时刻相同,因而将不进一步说明。因而,图10的流程图从正面打印完成之后开始背面打印的时刻开始。
在双面打印时,首先对正面进行打印。第一实施例已说明了正面打印时打印头14的恢复操作。然而,在卷纸从配置在卷筒位置处的卷筒R1和R2连续延伸的情况下,无法进行背面打印。因而,在正面打印时,在完成对正面上的与预定数量的裁切薄片相对应的打印图像区域的打印时,对卷纸进行裁切。之后,在准备进行背面打印时,暂时沿着输送路径L3在方向C上输送连续薄片,并且薄片卷绕器9使连续薄片卷绕。然后,对该连续薄片的正面和背面以及前端和后端进行切换以使该连续薄片反转。然后,将反转后的连续薄片输送至与打印头14相对的打印位置4b。
之后,在S21中,背面打印开始。然后,滑架马达驱动器64驱动行式头滑架,并且CPU 62驱动机构部(机械部)(例如,盖和擦拭器)以使打印头14从加盖位置移动至打印位置。为了在S22中开始背面打印,将正面打印之后的连续薄片供给至紧挨在打印头前的位置。在S23中,基于来自CPU 62的指示来控制和驱动打印头14,由此进行图像打印。已对连续薄片进行了正面打印,并且在正面打印的最后阶段对该连续薄片的前端进行裁切。因而,连续薄片的在输送方向上的前侧的前端也是打印介质的裁切部。因而,对背面打印期间的供纸次数进行计数作为薄片通过打印位置的次数。必须将为了进行背面打印而反转的连续薄片供给至打印位置4b。因而,在薄片的裁切操作之后,使残留在打印位置4b侧的薄片反绕至薄片供给部1。在此期间,该薄片的裁切部也通过打印位置4b。
当将图像打印在背面上时,光学读取打印在薄片上的检查图案和图像。之后,在S24中,将打印后的连续薄片裁切成各张裁切薄片。如上所述,当进行背面打印时,在与预定数量的裁切薄片相对应的区域处对连续薄片进行裁切,由此提供各张裁切薄片。
当在薄片反绕操作和背面打印期间将连续薄片再次供给至打印位置4b时,在裁切处理期间产生的纸尘可能附着至该薄片的裁切部。
裁切薄片未被输送至薄片卷绕器9,而是对这些裁切薄片进行干燥。然后,沿着输送路径E将这些裁切薄片顺次输送至整理器部的托盘中。在S25中,输送马达驱动器66控制用于输送薄片的输送马达67以完成薄片输送。然后,打印设备完成图像打印。
当固定打印图像的打印完成并且打印步骤完成时,在S26中,对连续薄片进行裁切。然后,使残留在检查部5、打印部4、位置偏移校正部3和去卷曲部2上的任何薄片反绕至薄片供给部1。在该反绕操作期间,薄片的端部通过紧挨位于打印头14下方的打印位置可能引起附着至该薄片的纸尘漂浮,由此导致该纸尘附着至打印头14的喷射口周围。因而,在S27中,计算反绕操作的计数与背面供纸的计数的总和。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代替薄片的裁切部通过打印位置4b的次数,使用反绕操作次数和背面供纸次数的总和。通过将反绕操作次数和背面供纸次数的总和与预定阈值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应当对打印头进行恢复操作。具体地,通过次数还包括当薄片卷绕器9将薄片供给至打印位置4b时、该薄片的裁切部通过打印位置4b的次数。因而,对喷墨打印设备100进行控制,以使得基于卷纸的裁切部通过打印位置的次数来进行恢复操作。当反绕操作次数和背面供纸次数的总和等于或高于阈值时,在S28中对打印头进行恢复操作。在本实施例中,将反绕操作次数和背面供纸次数的总和用的阈值设置为10。在该恢复操作中,通过在使得吸引擦拭器单元46对打印头14的喷射口周围进行吸引的同时擦拭其周围来去除附着至其周围的纸尘。然后,在S29中,滑架马达驱动器64驱动行式头滑架以使打印头14在打印或恢复操作之后从打印位置移动至加盖位置,由此完成一系列的打印操作。
如上所述,当通过双面打印来进行打印时,通过次数包括反绕操作次数、以及为了进行背面打印而对卷纸的正面和背面进行切换所进行的向薄片卷绕器9的供纸次数的总和。因而,对双面打印进行控制,以使得将反绕操作计数以及针对背面打印的供纸计数的总和与阈值进行比较,从而当这些计数的总和等于或大于该阈值时,进行恢复操作。
当在双面打印时打印了最后一张薄片时,该薄片的输送方向上的前侧端部和后侧端部这两者都是裁切部。在这种情况下,在针对一次背面打印的供纸期间,该薄片的裁切部通过打印位置两次。因而,可能存在如下情况:仅反绕次数和针对背面打印的供纸次数的总和与作为目标的表示薄片的裁切部实际已通过打印位置多少次的次数不同。因而,如果反绕次数和针对背面打印的供纸次数的总和与表示薄片的裁切部实际已通过打印位置多少次的次数不同,则优选使表示薄片的裁切部实际已通过打印位置多少次的次数优先。因而,可以使用如下的结构:当在背面打印时打印最后一张薄片时,对比针对背面打印的实际供纸次数大的计数进行计数。如果由于其它原因、因而反绕次数和针对背面打印的供纸次数的总和与表示薄片的裁切位置实际已通过打印位置多少次的次数不同,则还可以对针对背面打印的供纸次数进行校正。重要的是,正确地对薄片的裁切部通过打印位置4b的次数进行计数。
第三实施例
接着,以下部分将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要注意,利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部分相同的部分,并且将仅说明不同的部分。
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当对进行恢复操作的时刻进行判断时,薄片的裁切部通过打印位置的通过次数的阈值根据表示进行了多少次薄片裁切的累积裁切次数而改变。以下部分将说明本实施例中对打印头进行恢复操作的时刻。图11是在第三实施例中判断对打印头进行恢复操作的时刻所使用的流程图。首先,在接收到来自操作员的打印指示时进行打印操作。然后,在S31中,滑架马达驱动器64驱动行式头滑架。机构部(机械部分)(例如,盖和擦拭器)被驱动以使打印头14从加盖位置移动至打印位置。在S32中,输送马达驱动器66控制输送辊73以输送连续薄片。来自CPU 62的指示控制和驱动打印头14以开始图像打印。在完成将图像打印在打印介质上之后,光学读取打印在薄片上的检查图案和图像。然后,在S33中,裁切器马达驱动器68基于来自CPU 62的指示驱动裁切器马达69。结果,裁切器移动以将打印薄片裁切成具有预定长度。在此期间,例如裁切期间产生的纸尘可能附着至裁切器的裁切部。因而,在利用裁切器对薄片进行裁切期间,可能存在如下可能性:附着至裁切器的裁切部的纸尘累积并且从裁切器的裁切部移动至薄片。在S34中,输送马达驱动器66控制用于输送薄片的输送马达67并且完成薄片输送,由此完成图像打印处理。
在图像打印处理完成之后,在S35中进行使裁切步骤之后尚未打印的卷纸薄片的端部返回至卷纸的卷筒位置的反绕操作。在该反绕操作期间,薄片通过从打印头喷出墨的打印位置。因而,可能存在附着至薄片的纸尘在打印位置处漂浮并附着至打印头的喷射口周围的情况。附着至喷射口周围的纸尘可能影响喷墨处理,由此导致打印质量下降。
由于反绕操作而附着至打印头的纸尘量可能根据表示在使用喷墨打印设备后进行了多少次裁切操作的累积裁切次数而不同。通常,随着裁切器对卷纸进行裁切的次数增加,裁切器刀片可能变钝。因而,当与开始使用喷墨打印设备时的裁切器相比较时,已用来裁切许多卷纸的裁切器的刀片变钝,这导致因薄片裁切而引起的纸尘量增加的可能性。具体地,附着至这样的裁切器的纸尘量增加导致纸尘的量增加,从而导致附着至卷纸的纸尘的量增加,由此造成在卷纸的端部通过打印位置时附着至打印头的纸尘的量增加的可能性。
还存在当对打印头进行恢复操作时、没有完全去除附着至打印头的灰尘(例如,纸尘)的可能性。因而,随着在开始使用喷墨打印设备后时间经过,通过以前的打印头恢复操作无法去除的灰尘(例如,纸尘)可能累积,这导致附着至打印头的灰尘(例如,纸尘)的量增加。
由于如上所述的原因,即使当卷纸的端部通过打印位置的次数相同时,附着至打印头的灰尘(例如,纸尘)的量也可能根据表示在开始使用喷墨打印设备后卷纸被裁切了多少次的累积裁切次数而不同。为了应对该情况,可以考虑如下的方法:恢复操作频率根据表示在开始使用喷墨打印设备后卷纸被裁切了多少次的累积裁切次数而改变。通常,随着表示在开始使用喷墨打印设备后卷纸被裁切了多少次的累积裁切次数增加,附着至打印头14的灰尘(例如,纸尘)变多。因而,在本实施例中,随着表示在开始使用喷墨打印设备后卷纸被裁切了多少次的累积裁切次数增加,在与累积裁切次数小的情况相比较时、通过次数用的阈值减小。具体地,通过次数用的阈值随着累积通过次数的增加而减小。这样,恢复操作频率随着表示在打印头14中卷纸被裁切了多少次的累积裁切次数的增加而增大。
在图11的流程图中的S36中,对表示卷纸被裁切了多少次的累积裁切次数以及表示卷纸的裁切部通过打印位置多少次的次数进行计数。然后,将表示卷纸的端部通过打印位置多少次的计数与来自表的阈值进行比较。每当表示卷纸的端部通过打印位置多少次的计数超过该阈值时,在S37中对打印头进行恢复操作。在本实施例中,基于图12所示的表来对打印头14进行恢复操作。在图12的表中,左栏示出表示在开始使用喷墨打印设备后裁切器进行了多少次裁切操作的累积次数。在图12的表中,右栏示出基于表示进行了多少次裁切操作的累积次数所确定的、示出表示卷纸的端部通过打印位置多少次的计数值的阈值。每当进行恢复操作时,都将表示卷纸的端部通过打印位置多少次的计数值重置为0。另一方面,在该恢复操作之后,不对表示在开始使用喷墨打印设备后进行了多少次裁切操作的累积次数的值进行重置。具体地,如图12所示,当表示开始使用喷墨打印设备后进行了多少次裁切操作的累积次数在0~10000的范围内时,每当表示卷纸的端部通过打印位置多少次的次数达到100时,对打印头进行恢复操作。之后,当表示进行了多少次裁切操作的累积次数增加至10000~50000的范围内以及50000~200000的范围内时,恢复操作频率增加,从而每当表示恢复操作期间卷纸的端部通过打印位置多少次的次数达到50以及达到30时进行恢复操作。当表示进行了多少次裁切操作的累积次数为200000以上时,每当表示卷纸的端部通过打印位置多少次的次数达到10时,对打印头进行恢复操作。在S38中,滑架马达驱动器64驱动行式头滑架并且机构部(机械部)(例如,盖和擦拭器)被驱动,以使得打印头14在打印或恢复操作之后从打印位置移动至加盖位置。结果,一系列的打印操作完成。
如上所述,表示在开始使用喷墨打印设备后裁切器进行了多少次裁切操作的累积次数高,因而恢复操作频率成比例地增加。结果,这样可以确保抑制灰尘(例如,纸尘)附着至打印头14的喷射口周围,由此更加确保抑制打印图像的质量下降。
第四实施例
接着,以下部分将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要注意,利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与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的部分相同的部分,并且将仅说明不同的部分。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对喷墨的点数进行计数并且还进行基于所喷出的点数的恢复操作。
参考图13,以下部分将说明进行本实施例的打印头恢复操作的时刻。图13是控制对打印头14进行恢复操作的时刻所使用的流程图。在本实施例中,对打印头进行用于去除附着至打印头14的灰尘(例如,纸尘)的恢复操作。还进行用于去除附着至打印头14的墨所引起的凝固墨(例如,墨雾)的其它恢复操作。根据各个恢复操作的目的,使用适合于各个恢复操作的吸引用负压和吸引擦拭器单元46的扫描速度来对打印头14进行恢复操作。
首先,在接收到来自操作员的打印指示时,打印操作开始。然后,在S41中,滑架马达驱动器64驱动行式头滑架。同时,机构部(机械部)(例如,盖和擦拭器)也被驱动以使打印头14从加盖位置移动至打印位置。在S42中,输送马达驱动器66控制输送辊73以输送连续薄片。来自CPU 62的指示控制和驱动打印头14,由此开始图像打印。
在打印期间,除了打印用的主墨滴以外,从打印头14喷出的墨还可能产生漂浮的微小墨雾。该墨雾可能附着至打印头的喷射口周围,从而导致喷墨性能下降。为了防止该情况,除了用于去除灰尘(例如,纸尘)的恢复操作以外,本实施例的喷墨打印设备还提供用于去除附着至打印头14的墨雾的其它恢复操作。在用于去除附着至打印头14的墨雾的恢复操作中,对喷墨打印设备100进行控制以使得对从喷射口的喷墨次数进行计数,并且当该计数值不小于预定喷射次数(喷射次数用的阈值)时,进行恢复操作。
当对喷墨次数进行计数并将图像打印在薄片上时,光学读取打印在薄片上的检查图案和图像。之后,在S43中,裁切器马达驱动器68基于来自CPU 62的指示驱动裁切器马达69以将薄片裁切成具有预定长度。在S44中,输送马达驱动器66控制用于输送薄片的输送马达67从而完成薄片输送。基于来自CPU62的指示来驱动和控制打印头14,由此完成图像打印。
在图像打印完成之后,在S45中,使从卷筒位置延伸出的连续薄片在被裁切之后反绕至原来的薄片供给部。在S46中,对反绕操作次数进行计数以判断是否应当对打印头14进行恢复操作。当由于反绕操作因而打印介质的裁切部通过打印位置的次数等于或高于预定阈值时,在S47中控制打印设备以对打印头14进行恢复操作。在该恢复操作中,为了去除附着至打印头14的喷射口的纸尘,吸引擦拭器单元46在对喷射口的周围进行吸引的同时擦拭该喷射口的周围。
在为了去除附着至打印头14的喷射口周围的纸尘这一目的所进行的恢复操作中,利用相对高的负压进行吸引。在此期间,使吸引擦拭器单元46以0.5inch/sec的相对低的速度在喷射口阵列延伸所沿着的方向上进行扫描。如上所述,假定利用相对高的负压进行吸引并且以相对低的速度进行扫描的恢复操作作为恢复操作B。由于利用相对高的负压进行吸引并且以相对低的速度进行扫描,因此恢复操作B提供了相对高的吸引量。
在S46中,如果反绕操作期间打印介质的裁切部通过打印位置的次数低于预定阈值,则在S49中将在打印用的喷墨期间的点计数值与该点计数值用的阈值进行比较。当点计数值等于或高于阈值时,在S50中进行恢复操作A以去除附着至打印头14的墨雾。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对喷墨次数进行计数,并且当喷射次数等于或高于该喷射次数用的预定阈值时,对吸引擦拭器单元46进行控制从而对打印头14进行恢复操作A。在此期间,CPU 62用作控制单元以对吸引擦拭器单元46进行控制。在恢复操作A中,使吸引擦拭器单元46在喷射口阵列延伸所沿着的方向上以2.0inch/sec的相对高的扫描速度进行扫描。具体地,吸引擦拭器单元46用于进行恢复操作B的扫描速度低于吸引擦拭器单元46用于进行恢复操作A的扫描速度。具体地,打印介质的裁切部通过打印位置的次数等于或高于阈值时吸引擦拭器单元46擦拭喷射口形成面所使用的擦拭速度比喷射次数等于或高于该喷射次数用的阈值时所使用的擦拭速度低。在恢复操作A中,利用相对低的负压进行吸引,由此吸引量低于恢复操作B中的吸引量,因而用于去除附着物的能力相对弱。具体地,来自吸引口22的用于进行恢复操作B的负压高于来自该吸引口的用于进行恢复操作A的负压。如上所述,打印介质的裁切部通过打印位置4b的次数等于或高于阈值时的恢复操作用的吸引压力比喷射次数等于或高于该喷射次数用的阈值时的恢复操作用的吸引压力高。恢复操作A中吸引擦拭器单元46所利用的负压低于恢复操作B中吸引擦拭器单元46所利用的负压。恢复操作A的扫描速度高于恢复操作B的扫描速度。因而,与恢复操作A的情况相比,恢复操作B可以吸引更多的附着物。因而,恢复操作B还可以用作恢复操作A。具体地,恢复操作B的执行可以表示恢复操作A的执行。因而,不仅当进行恢复操作A时,而且当进行恢复操作B时,都在S48中对通过喷墨的点计数值进行重置。
之后,在S51中,滑架马达驱动器64驱动行式头滑架以及机构部(机械部)65(例如,行式头滑架、盖和擦拭器),由此完成打印。然后,恢复操作之后的打印头14从打印位置移动至加盖位置,由此完成打印操作。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对打印头14进行为了去除附着至打印头14的灰尘(例如,纸尘)的恢复操作,并且还进行为了去除附着至打印头14的墨雾的其它恢复操作。结果,这样可以抑制附着至打印头14的喷射口周围的纸尘对喷墨造成的影响,并且还可以抑制附着至喷射口周围的墨雾对喷墨造成的影响。结果,这样可以更加确保抑制打印图像的质量下降。
其它实施例
在本说明书中,“打印”用于表示不仅包括形成字符和图形所利用的信息,还包括具有某种含义或不具有某种含义的信息。与是否以人们通过视觉感知而可视化的方式来提供信息无关,本发明意图广泛涵盖例如形成在打印介质上的图像、设计或图案或者介质的处理。
术语“打印介质”(或“薄片”)用于表示不仅包括打印设备中通常使用的纸张,还包括能够接受墨的任何材料(例如,布料、塑料膜、金属片、玻璃、陶瓷、木材或皮革)。
此外,与“打印”的定义相同,应当同样地对术语“墨”(或“液体”)进行解释以使其具有广泛含义。“墨”表示在施加到打印介质上时,用作图像、设计或图案的形成、打印介质的处理或者墨处理(例如,施加至打印介质的墨中的着色剂的凝固或不可溶解)要使用的液体。
除非另外说明,术语“喷嘴”意指全面包括喷射口或者与该喷射口相连通的液体通路以及生成喷墨用的能量的元件。
尽管已经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这类修改、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14)

1.一种喷墨打印设备,包括:
打印头,其能够喷出墨;
输送单元,用于沿着通过打印位置的输送路径输送打印介质,其中,在所述打印位置处,所述打印头能够在所述打印介质上进行打印;
裁切器,其能够对所述打印介质进行裁切;
恢复单元,用于进行所述打印头的恢复操作;以及
控制单元,用于基于如下的通过次数来控制所述恢复单元所进行的恢复操作,其中,所述通过次数是所述打印介质的利用所述裁切器裁切后的裁切部通过所述打印位置的次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单元能够进行如下的供给操作和返回操作,其中,所述供给操作用于将所述打印介质从供给部经由所述打印位置供给至所述裁切器对所述打印介质进行裁切的裁切位置,所述返回操作用于使位于所述裁切位置和所述供给部之间的打印介质返回至所述供给部,以及
所述通过次数包括所述返回操作期间所述裁切部通过所述打印位置的次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次数还包括所述供给操作期间所述打印介质的裁切部通过所述打印位置的次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墨打印设备还包括反转部,所述反转部用于在利用所述裁切器对所述打印介质进行裁切之后,在所述打印介质的表面和背面反转的情况下,将所述打印介质经由所述输送路径供给至所述打印位置,以及
所述通过次数包括在所述反转部供给所述打印介质期间、所述打印介质的裁切部通过所述打印位置的次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每当所述通过次数等于或高于阈值时,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恢复单元进行所述恢复操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每当进行所述恢复操作时,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通过次数进行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墨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阈值随着所述通过次数的累积次数增加而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墨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阈值随着所述裁切器对所述打印介质进行的裁切次数增加而减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恢复单元包括如下的单元至少之一:
擦拭单元,用于对所述打印头的形成有喷射口的喷射口形成面进行擦拭;
吸引单元,用于对附着至所述喷射口形成面的附着物进行吸引;
预喷射单元,用于经由所述喷射口喷出不用于进行图像打印的墨;
吸引恢复单元,用于经由所述喷射口来吸引和排出所述打印头内的墨;以及
加压恢复单元,用于对所述打印头内的墨进行加压以经由所述喷射口排出墨。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墨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当从所述打印头的喷墨次数等于或高于预先确定的喷墨次数用阈值时,所述控制单元使所述恢复单元进行所述恢复操作。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喷墨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恢复单元是用于对所述打印头的形成有喷射口的喷射口形成面进行擦拭的擦拭单元,
当所述通过次数等于或高于所述阈值时所述擦拭单元对所述喷射口形成面进行擦拭的擦拭速度比当所述喷墨次数等于或高于所述喷墨次数用阈值时所述擦拭单元对所述喷射口形成面进行擦拭的擦拭速度低。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喷墨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恢复单元是用于对附着至所述打印头的形成有喷射口的喷射口形成面的附着物进行吸引的吸引单元,以及
当所述通过次数等于或高于所述阈值时所述吸引单元对所述附着物进行吸引的吸引压力比当所述喷墨次数等于或高于所述喷墨次数用阈值时所述吸引单元对所述附着物进行吸引的吸引压力高。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打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恢复单元由包括擦拭单元和吸引单元的吸引擦拭器单元构成,其中,所述擦拭单元用于对所述打印头的形成有喷射口的喷射口形成面进行擦拭,所述吸引单元用于对附着至所述喷射口形成面的附着物进行吸引。
14.一种喷墨打印设备中的打印头恢复方法,所述喷墨打印设备包括:能够喷出墨的打印头;以及恢复单元,用于进行所述打印头的恢复操作,所述打印头恢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沿着通过打印位置的输送路径输送打印介质,其中,在所述打印位置处,所述打印头能够在所述打印介质上进行打印;
利用裁切器对所述打印介质进行裁切;以及
基于如下的通过次数来控制所述恢复单元所进行的恢复操作,其中,所述通过次数是所述打印介质的利用所述裁切器裁切后的裁切部通过所述打印位置的次数。
CN201210033187.6A 2011-02-14 2012-02-14 喷墨打印设备和打印头恢复方法 Active CN1026731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28479 2011-02-14
JP2011028479A JP5653245B2 (ja) 2011-02-14 2011-02-14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記録ヘッドの回復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73128A true CN102673128A (zh) 2012-09-19
CN102673128B CN102673128B (zh) 2016-02-03

Family

ID=46636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33187.6A Active CN102673128B (zh) 2011-02-14 2012-02-14 喷墨打印设备和打印头恢复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882240B2 (zh)
JP (1) JP5653245B2 (zh)
CN (1) CN102673128B (zh)
BR (1) BR102012003291B1 (zh)
RU (1) RU2497683C2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90451A (zh) * 2013-07-18 2015-01-21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设备和打印方法
CN108859436A (zh) * 2017-05-12 2018-11-23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
CN115284748A (zh) * 2018-10-05 2022-11-04 佳能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和其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55053B2 (ja) 2012-03-28 2016-07-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DE102013105078A1 (de) * 2013-05-17 2014-11-20 Océ Printing Systems GmbH & Co. KG Druckwerk für ein Tintendruckgerät
JP6492585B2 (ja) * 2014-11-28 2019-04-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の制御方法
US10549558B2 (en) * 2015-09-28 2020-02-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ut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apparatus
JP6873616B2 (ja) * 2016-06-29 2021-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その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JP6861109B2 (ja) * 2017-06-30 2021-04-21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JP6904819B2 (ja) * 2017-07-07 2021-07-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WO2019027436A1 (en) * 2017-07-31 2019-02-07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ULTIMEDIA PRINTING
WO2020263274A1 (en) * 2019-06-28 2020-12-3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head servicing with humidified air stream and wiping modules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120A (zh) * 1990-02-13 1992-03-04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US5565898A (en) * 1993-11-05 1996-10-1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ejecting printer having different cleaning timings
JPH11249346A (ja) * 1998-02-27 1999-09-17 Hitachi Koki Co Ltd 連続紙の記録装置
US20030160855A1 (en) * 2002-02-28 2003-08-28 Takashi Nakasendo Image forming device
CN1476983A (zh) * 2002-07-09 2004-02-25 �ֵܹ�ҵ��ʽ���� 传送体清扫装置以及具有该清扫装置的喷墨记录装置
CN1477595A (zh) * 2002-07-31 2004-02-25 ������������ʽ���� 图象记录装置、图象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715055A (zh) * 2004-06-14 2006-01-04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设备
JP2011011489A (ja) * 2009-07-03 2011-01-20 Fujifilm Corp 両面シートとその搬送装置並びにこれら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64853A (en) * 1987-09-07 1989-03-10 Nec Corp Head recovery mechanism of ink jet printer
DE69311397T2 (de) * 1992-03-02 1997-10-30 Seiko Epson Corp Farbstrahldrucker, damit ausgerüstetes elektronisches Gerät und Betriebsverfahren dafür
JPH06115083A (ja) * 1992-10-05 1994-04-26 Fuji Xerox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メンテナンス装置
US6447095B1 (en) 1994-05-19 2002-09-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ischarge recovery method for ink jet apparatus using waterproof ink and ink jet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method
US6193351B1 (en) 1995-11-27 2001-02-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ystem to perform ink jet printing head recovery
JPH09286120A (ja) * 1996-04-23 1997-11-04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3667117B2 (ja) 1998-10-27 2005-07-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該装置における吐出回復方法
JP2000198209A (ja) * 1999-01-05 2000-07-18 Canon Inc 記録装置
JP2000289229A (ja) 1999-04-05 2000-10-17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2003019834A (ja) * 2002-05-28 2003-01-21 Olympus Optical Co Ltd 画像記録装置
JP4464150B2 (ja) 2003-02-26 2010-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そのクリーニング制御方法
JP2006240013A (ja) * 2005-03-02 2006-09-14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パターン形成装置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JP4407580B2 (ja) * 2005-07-04 2010-02-03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4235657B2 (ja) * 2006-05-26 2009-03-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JP2008030899A (ja) * 2006-07-28 2008-02-14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両面印刷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両面印刷方法
JP5213319B2 (ja) 2006-08-31 2013-06-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004335B2 (ja) * 2007-02-02 2012-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位置調整方法、記録システム、ホスト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038110B2 (ja) 2007-11-27 2012-10-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294884B2 (ja) 2008-02-08 2013-09-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
JP5451103B2 (ja) 2008-03-25 2014-03-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ヘッドの回復処理方法
JP2011121197A (ja) 2009-12-08 2011-06-23 Canon Inc 記録ヘッドの回復処理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る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328630B2 (ja) 2009-12-18 2013-10-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および予備吐出発数の決定方法
JP2012030451A (ja) * 2010-07-29 2012-02-16 Nk Works Kk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120A (zh) * 1990-02-13 1992-03-04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
US5565898A (en) * 1993-11-05 1996-10-1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ejecting printer having different cleaning timings
JPH11249346A (ja) * 1998-02-27 1999-09-17 Hitachi Koki Co Ltd 連続紙の記録装置
US20030160855A1 (en) * 2002-02-28 2003-08-28 Takashi Nakasendo Image forming device
CN1476983A (zh) * 2002-07-09 2004-02-25 �ֵܹ�ҵ��ʽ���� 传送体清扫装置以及具有该清扫装置的喷墨记录装置
CN1477595A (zh) * 2002-07-31 2004-02-25 ������������ʽ���� 图象记录装置、图象处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715055A (zh) * 2004-06-14 2006-01-04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设备
JP2011011489A (ja) * 2009-07-03 2011-01-20 Fujifilm Corp 両面シートとその搬送装置並びにこれら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90451A (zh) * 2013-07-18 2015-01-21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设备和打印方法
US9403368B2 (en) 2013-07-18 2016-08-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CN108859436A (zh) * 2017-05-12 2018-11-23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
CN108859436B (zh) * 2017-05-12 2021-04-06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装置
CN115284748A (zh) * 2018-10-05 2022-11-04 佳能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和其控制方法
US11794479B2 (en) 2018-10-05 2023-10-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recovery method
CN115284748B (zh) * 2018-10-05 2024-03-12 佳能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和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02012003291B1 (pt) 2020-04-22
RU2012105003A (ru) 2013-08-20
JP5653245B2 (ja) 2015-01-14
JP2012166426A (ja) 2012-09-06
CN102673128B (zh) 2016-02-03
RU2497683C2 (ru) 2013-11-10
US8882240B2 (en) 2014-11-11
BR102012003291A2 (pt) 2013-07-23
US20120206524A1 (en) 2012-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73128A (zh) 喷墨打印设备和打印头恢复方法
JP535353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119312B2 (ja)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吐出ヘッドの洗浄方法
EP2364854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254200A (ja) 清掃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装置並びに液体吐出面清掃方法
US9987848B2 (en)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cleaning method thereof
JP200520590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802173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2529403A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6233389B2 (ja)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吐出ヘッドの洗浄方法
JP2015147340A (ja)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
US6572292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porting print media through a printzone of a printing device
JP2010058473A (ja) ヘッド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6145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648517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5168210A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06359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108400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55991A (ja) 液滴吐出印字装置及び印字ヘッドリフレッシュ方法
JP2020199634A (ja) キャ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70213B2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の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JP5832623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記録ヘッドの回復方法
JP5449698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全ノズル吐出制御方法
JP2004330546A (ja) 記録装置
JP2005035251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