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02145B - 调色剂、显影剂、成像方法及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调色剂、显影剂、成像方法及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02145B
CN102402145B CN201110272799.6A CN201110272799A CN102402145B CN 102402145 B CN102402145 B CN 102402145B CN 201110272799 A CN201110272799 A CN 201110272799A CN 102402145 B CN102402145 B CN 1024021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particle
polyurethane resin
resin
crystallized polyureth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7279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02145A (zh
Inventor
穗积守
杉本强
渡边真弘
佐藤智行
花谷慎也
内野仓理
广原贵和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021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21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021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021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42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compris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G03G9/08755Polyes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19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mensions of the partic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93Crosslinked polym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95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hemical properties, e.g. acidity, molecular weight, sensitivity to reacta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9/00Developers
    • G03G9/08Developers with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Binders for toner particles
    • G03G9/08784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 G03G9/08797Macromolecular material not specially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groups G03G9/08702 - G03G9/08775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viscosity, solubility, melting temperature, softening temperatur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调色剂、显影剂、成像方法及成像装置。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包含调色剂颗粒的调色剂,每个调色剂颗粒包含:脱模剂、着色剂、以及至少包含结晶聚酯树脂和非结晶聚酯树脂的粘结剂树脂,其中,在所述调色剂的体均粒径定义为Dv的情况下,所述调色剂包含一组具有4/5Dv的调色剂颗粒和一组具有6/5Dv的调色剂颗粒,且其中,所述调色剂在DSC中首次升温时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A、具有4/5Dv的那组调色剂颗粒在DSC中首次升温时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B、以及具有6/5Dv的那组调色剂颗粒在DSC中首次升温时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C满足由下式表示的关系:50<(B/A)×100<90和110<(C/A)×100<150。

Description

调色剂、显影剂、成像方法及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成像装置(如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等)的调色剂以及含有该调色剂的显影剂,显影剂容器,处理盒,使用该调色剂、显影剂、显影剂容器及处理盒的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电潜像或磁潜像通过电子照相法、静电记录法等使用成像装置中的调色剂变得可视化。例如,在电子照相法中,在光电导体上形成静电潜像后,用调色剂使静电潜像显影以形成调色剂图像。通常,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如纸上,然后通过加热熔融以定影到其上。
近年来,对于具有各种有利性能例如用于形成高品质输出图像的小粒径以及用于节能的改进的低温定影能力的调色剂的需求提高。
通过常规捏合-粉碎法获得的调色剂不容易具有小的粒径。此外,它们的形状是无规的且它们的粒度分布宽。而且,这些调色剂具有多种问题,例如,需要大量的能量进行定影从而难以实现节能。
具体地说,在捏合-粉碎法中,在粉碎期间在脱模剂(蜡)的界面处出现裂缝,导致脱模剂大量存在于调色剂表面上。结果,虽然能够获得用于定影的脱模效果,但是,可能发生调色剂粘着到载体、光电导体和刮片上。从成像过程的角度来看,这种调色剂的性能是不令人满意的。
为了克服捏合-粉碎法所具有的前述问题,提出了通过聚合法制造调色剂的方法。根据聚合法,使得调色剂容易具有小的粒径。它们的粒度分布比通过粉碎法获得的调色剂的粒度分布更为尖锐。此外,可在调色剂颗粒中加入蜡。
在这种聚合法中,为了节能而期望改进低温定影能力。而且,根据低温定影能力的改进,期望不使调色剂的耐热储存稳定性和耐热反印性变差。对于这些问题,尝试使用具有优异的低温定影能力和相对有利的耐热储存稳定性的聚酯树脂代替常规使用的苯乙烯-丙烯酸类树脂作为调色剂的粘结剂树脂。
而且,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No.2005-15589公开了使用结晶聚酯分散液以在调色剂中引入结晶聚酯。由于调色剂中所含的结晶聚酯树脂具有结晶性,所得调色剂具有热熔合性,即调色剂的粘度在定影开始温度(熔合开始温度)附近显著降低。具体地,调色剂由于结晶性而刚好在熔合开始温度之下具有期望的耐热储存稳定性,并且在熔合开始温度处显示出显著的粘度降低(急速熔融)以定影。因此,可设计具有优异的耐热储存稳定性和低温定影能力两者的调色剂。而且,这种调色剂还具有优异的脱模宽度(即最低定影温度与热反印发生温度之间的差值)。
JP-ANo.2005-15589公开了结晶聚酯分散液的制造方法,将结晶聚酯单独混入溶剂中,然后进行加热和冷却以制得粗分散液,随后使用机械粉碎装置对所制得的粗分散液中所含的结晶聚酯进行粉碎,从而获得具有0.2μm~1μm的体均粒径、适用于调色剂的结晶聚酯分散液。
但是,通过JP-A No.2005-15589中所公开的结晶聚酯分散液的制造方法,难以使结晶聚酯树脂分散以具有尖锐的粒度分布。因此,调色剂的粒度分布变差。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发明人对其中含结晶聚酯树脂的调色剂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发现,在调色剂的粒度分布中,具有小粒径的调色剂往往具有优异的低温定影能力但具有差的耐热储存稳定性,而具有大粒径的调色剂往往具有优异的耐热储存稳定性但具有差的低温定影能力。因此,即使含结晶聚酯树脂的调色剂具有某种程度的粒度分布,仍认为需要根据该粒度分布对包含的结晶聚酯树脂的量优化,以使调色剂整体上具有稳定且适当的耐热储存稳定性和低温定影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稳定且适当的低温定影能力和耐热储存稳定性的调色剂;含有该调色剂的显影剂;显影剂容器;处理盒;使用该调色剂、显影剂、显影剂容器及处理盒的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
解决所述问题的手段如下。
<1>调色剂,其包含:调色剂颗粒,每个调色剂颗粒包含:粘结剂树脂;脱模剂;和着色剂,其中,所述粘结剂树脂至少包含结晶聚酯树脂和非结晶聚酯树脂,其中在所述调色剂的体均粒径定义为Dv的情况下,所述调色剂包含一组体均粒径为4/5Dv的调色剂颗粒和一组体均粒径为6/5Dv的调色剂颗粒,和其中在所述调色剂的差示扫描量热法中首次升温时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A、分级后体均粒径为4/5Dv的那组调色剂颗粒的差示扫描量热法中首次升温时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B、以及分级后体均粒径为6/5Dv的那组调色剂颗粒的差示扫描量热法中首次升温时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C满足由下式表示的关系:
50<(B/A)×100<90,和
110<(C/A)×100<150。
<2>根据<1>的调色剂,其中所述吸热值A、所述吸热值B、以及所述吸热值C满足由下式表示的关系:
60<(B/A)×100<80,和
110<(C/A)×100<130。
<3>根据<1>和<2>中任一项的调色剂,其中所述调色剂的差示扫描量热法中首次升温后的降温时脱模剂的放热值D、分级后体均粒径为4/5Dv的那组调色剂颗粒的差示扫描量热法中首次升温后的降温时脱模剂的放热值E、以及分级后体均粒径为6/5Dv的那组调色剂颗粒的差示扫描量热法中首次升温后的降温时脱模剂的放热值F满足由下式表示的关系:
50<(E/D)×100<90,和
110<(F/D)×100<150。
<4>根据<1>~<3>中任一项的调色剂,其中所述调色剂通过在水性介质中对液体进行乳化或分散而获得,在所述液体中,包含所述粘结剂树脂和所述脱模剂的调色剂材料溶解或分散在有机溶剂中。
<5>根据<1>~<4>中任一项的调色剂,其中所述调色剂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获得:至少将所述着色剂、所述脱模剂、所述结晶聚酯树脂、含活性氢基团的化合物、具有与所述含活性氢基团的化合物反应的部分的粘结剂树脂前体、以及除前述以外的粘结剂树脂组分溶解或分散在有机溶剂中以获得油相;将所述油相分散在水性介质中以获得乳化分散液;使所述粘结剂树脂前体和所述含活性氢基团的化合物在所述乳化分散液中进行交联反应、扩链反应、或者前述两者;以及除去所述有机溶剂。
<6>根据<1>~<3>中任一项的调色剂,其中,所述调色剂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获得:将所述结晶聚酯树脂和所述非结晶聚酯树脂分别分散在单独的水性介质中,以使所述结晶聚酯树脂和所述非结晶聚酯树脂分别乳化为结晶聚酯树脂颗粒和非结晶聚酯树脂颗粒;使所述结晶聚酯树脂颗粒、所述非结晶聚酯树脂颗粒、脱模剂分散液、以及着色剂分散液混合以制备含聚集颗粒的分散液;使所述聚集颗粒熔合为调色剂颗粒;以及洗涤所述调色剂颗粒。
<7>根据<1>~<6>中任一项的调色剂,其中,所述结晶聚酯树脂在所述调色剂颗粒中具有0.1μm~2.0μm的平均分散粒径。
<8>含有根据<1>~<7>中任一项的调色剂的显影剂。
<9>显影剂容器,其包括:容器;以及容纳在所述容器中的根据<8>的显影剂。
<10>处理盒,其包括:静电潜像承载部件;以及显影单元,所述显影单元内含有根据<1>~<7>中任一项的调色剂且配置成用所述调色剂使形成在所述静电潜像承载部件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以形成可视图像,其中所述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装置的主体中。
<11>成像方法,其包括:在静电潜像承载部件上形成静电潜像;用<1>~<7>中任一项的调色剂使所述静电潜像显影以形成可视图像;将所述可视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以及将转印至所述记录介质上的所述可视图像定影于所述记录介质上。
<12>成像装置,其包括:静电潜像承载部件;静电潜像形成单元,其配置成在所述静电潜像承载部件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单元,所述显影单元内含有根据<1>~<7>中任一项的调色剂且配置成用所述调色剂使所述静电潜像显影以形成可视图像;转印单元,其配置成将所述可视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定影单元,其配置成将转印至所述记录介质上的所述可视图像定影于所述记录介质上。
在本发明中,调色剂中所含的结晶聚酯树脂的量根据粒度分布而优化,因为调色剂中所含的结晶聚酯树脂的量可由调色剂的差示扫描量热法中首次升温时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确定。也就是说,通过使在各自的差示扫描量热法中获得的具有粒度分布的所有调色剂颗粒的吸热值、均具有小直径的调色剂颗粒(在下文中称为小调色剂颗粒)的组的吸热值、以及均具有大直径的调色剂颗粒(在下文中称为大调色剂颗粒)的组的吸热值满足前述关系,小调色剂颗粒含有少量结晶聚酯树脂且大调色剂颗粒含有大量结晶聚酯树脂。由于小调色剂颗粒含有少量结晶聚酯树脂,抑制了小调色剂颗粒的耐热储存稳定性变差。由于大调色剂颗粒含有大量结晶聚酯树脂,大调色剂颗粒的低温定影能力的效果增强。因此,即使含结晶聚酯树脂的调色剂具有某种程度的粒度分布,调色剂整体上可具有稳定且适当的耐热储存稳定性和低温定影能力。这将在下文中具体描述。
在其中(B/A)×100为90或更高的情况中,在通过对具有粒度分布的所有调色剂颗粒分级而获得的具有4/5Dv体均粒径的小调色剂颗粒中结晶聚酯树脂的量增加,且结晶聚酯树脂易于暴露于调色剂颗粒的表面上,导致耐热储存稳定性变差。因此,通过降低小调色剂颗粒中所含的结晶聚酯树脂的量,即(B/A)×100小于90,获得适当的耐热储存稳定性。但是,在其中(B/A)×100为50或更低的情况中,粘结剂树脂组分中的结晶聚酯树脂的量过度降低,且结晶聚酯树脂与非结晶聚酯树脂的相容性变低,导致低温定影能力变差。因而,有必要使(B/A)×100大于50。
另一方面,在其中通过对具有粒度分布的所有调色剂颗粒分级而获得的具有6/5Dv体均粒径的大调色剂颗粒中(C/A)×100为110或更高的情况中,低温定影能力变差。因此,通过提高调色剂颗粒中所含的结晶聚酯树脂的量,即(C/A)×100大于110,确保了低温定影能力。但是,在其中(C/A)×100为150或更高的情况中,调色剂颗粒中所含的结晶聚酯树脂的量过度增高,且结晶聚酯树脂易于暴露于调色剂颗粒的表面上,导致耐热储存稳定性变差。因而,有必要使(C/A)×100小于150。
因此,通过满足由式50<(B/A)×100<90和110<(C/A)×100<150表示的关系,调色剂整体上可具有稳定且适当的低温定影能力和耐热储存稳定性。
本发明表现出优异的效果以提供具有稳定且适当的低温定影能力和耐热储存稳定性的调色剂,含有该调色剂的显影剂,显影剂容器,处理盒,使用该调色剂、显影剂、显影剂容器及处理盒的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成像装置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图。
图2是显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成像装置的另一实例的示意图。
图3是显示图2的串联显影单元的示意图。
图4是显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处理盒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调色剂)
本发明调色剂包含粘结剂树脂、脱模剂和着色剂、以及如果需要的其它组分。
所述调色剂至少包含作为粘结剂树脂的结晶聚酯树脂和非结晶聚酯树脂。在其中调色剂的体均粒径定义为Dv的情况中,所述调色剂包含一组体均粒径为4/5Dv的调色剂颗粒和一组体均粒径为6/5Dv的调色剂颗粒,且其中差示扫描量热法中首次升温时结晶聚酯树脂在所述调色剂的差示扫描量热法中首次升温时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A、分级后体均粒径为4/5Dv的那组调色剂颗粒的差示扫描量热法中首次升温时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B、以及分级后体均粒径为6/5Dv的那组调色剂颗粒的差示扫描量热法中首次升温时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C满足由下式表示的关系:
50<(B/A)×100<90和110<(C/A)×100<150。
通过满足该关系,小调色剂颗粒中所含的结晶聚酯树脂的量减少且大调色剂颗粒中所含的结晶聚酯树脂的量增加。小调色剂颗粒中结晶聚酯树脂量的减少抑制了小调色剂颗粒的耐热储存稳定性的变差,而大调色剂颗粒中结晶聚酯树脂量的增加改进了大调色剂颗粒中低温定影能力的效果。因此,即使含结晶聚酯树脂的调色剂具有某种程度的粒度分布,调色剂整体上仍具有稳定且适当的耐热储存稳定性和低温定影能力。在下文中,将对本发明调色剂进行具体描述。
小调色剂颗粒通过对具有粒度分布的所有调色剂颗粒进行分级而获得,从而具有4/5Dv的体均粒径。
在其中(B/A)×100为90或更高的情况中,小调色剂颗粒中的结晶聚酯树脂的量增加,且结晶聚酯树脂易于暴露于调色剂颗粒的表面上,导致耐热储存稳定性变差。因此,通过降低调色剂颗粒中所含的结晶聚酯树脂的量,即(B/A)×100小于90,获得了适当的耐热储存稳定性。但是,在其中(B/A)×100为50或更低的情况中,粘结剂树脂组分中的结晶聚酯树脂的量过度降低,且结晶聚酯树脂变得与非结晶聚酯树脂的相容性较低,导致低温定影能力降低。因而,有必要使(B/A)×100大于50。
大调色剂颗粒通过对具有粒度分布的所有调色剂颗粒进行分级而获得,从而具有6/5Dv的体均粒径。
在其中大调色剂颗粒中的(C/A)×100为110或更低的情况中,低温定影能力降低。因此,通过提高调色剂颗粒中所含的结晶聚酯树脂的量,即(C/A)×100大于110,确保了低温定影能力。但是,在其中(C/A)×100为150或更高的情况中,调色剂颗粒中所含的结晶聚酯树脂的量过度增加,且结晶聚酯树脂易于暴露于调色剂颗粒的表面上,导致耐热储存稳定性变差。因而,有必要使(C/A)×100小于150。当结晶聚酯树脂的量过度增加,并且结晶聚酯树脂易于暴露于调色剂的表面上时,易于发生成膜。因此,通过满足(C/A)×100小于150,可抑制成膜。
因此,通过满足由式50<(B/A)×100<90和110<(C/A)×100<150表示的关系,调色剂整体上可具有稳定且适当的低温定影能力和耐热储存稳定性。而且,可抑制成膜。
更优选地,通过满足由式60<(B/A)×100<80和110<(C/A)×100<130表示的关系,可以适当地获得前述效果。
而且,调色剂的差示扫描量热法中首次升温后的降温时脱模剂的放热值D、分级后体均粒径为4/5Dv的那组调色剂颗粒的差示扫描量热法中首次升温后的降温时脱模剂的放热值E、以及分级后体均粒径为6/5Dv的那组调色剂颗粒的差示扫描量热法中首次升温后的降温时脱模剂的放热值F满足由下式表示的关系:
50<(E/D)×100<90和110<(F/D)×100<150。
通过满足该关系,小调色剂颗粒中所含的脱模剂的量减少且大调色剂颗粒中所含的脱模剂的量增加。如前所述,本发明调色剂在大调色剂颗粒中含有大量结晶聚酯树脂。但是,结晶聚酯树脂易于暴露在各调色剂颗粒的表面上,不利地影响成膜。因此,大调色剂颗粒中脱模剂量的增加改进了适当抑制成膜的效果,即使大调色剂颗粒含有大量结晶聚酯树脂也是如此。因此,调色剂具有稳定的低温定影能力和耐热储存稳定性,且可抑制成膜。
调色剂的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可例如通过下述方法使用DSC系统(差示扫描量热计,Q-200,TAINSTRUMENTS JAPAN INC.制)测量。首先,称取约5.0mg的调色剂样品并将其加入到铝制样品容器中。将该样品容器放在固定器单元上并置于电炉中。然后,在氮气气氛(流速:50mL/min)中,以1℃/min的升温速率,将样品从-20℃加热至150℃,温度调整周期为60秒,且温度调整幅度为0.159℃。其后,以10℃/min的降温速率,将样品从150℃冷却至0℃。在该过程中,样品的DSC曲线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Q-200,TA INSTRUMENTS JAPAN INC.)测定。从所得的DSC曲线中,选取在首次升温时对应于结晶聚酯树脂的DSC曲线吸热峰,并计算吸热值。通过选取脱模剂在降温时的放热峰,计算脱模剂的放热值。
下面描述了用于制备满足前述关系并在小调色剂颗粒中包含的少量结晶聚酯树脂以及在大调色剂颗粒中大量结晶聚酯树脂的调色剂的示例性方法。
在该调色剂制造方法中,其中,将至少含有在有机溶剂中的作为粘结剂树脂组分的结晶聚酯树脂和非结晶聚酯树脂的油相分散在水性介质中以获得分散液,并从所获得的分散液中除去有机溶剂,随着加热,使结晶聚酯树脂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并且,随着冷却,使结晶聚酯树脂重结晶,从而获得结晶聚酯分散液。在冷却过程中沉淀的结晶聚酯树脂的分散粒径确定为取决于溶液的冷却速率。当冷却速率快时,所得粒径小,而当冷却速率慢时,所得粒径大。而且,在冷却后,使用机械粉碎装置,使分散液中的结晶聚酯树脂颗粒形成为细颗粒。分散液的温度需要低于使结晶聚酯树脂溶于有机溶剂中的温度(溶解温度)。当分散液的温度接近于溶解温度时,分散的结晶聚酯树脂可在分散液中重聚集。可通过保持低的分散液温度来使结晶聚酯树脂细分散在分散液中。同时,分散时间越长,形成越均匀的分散粒径。因此,通过改变冷却过程期间的温度分布、分散温度以及分散时间,调色剂中所含的结晶聚酯树脂可具有期望的粒度分布。
细分散的结晶聚酯树脂往往均匀分散在调色剂中,这与调色剂的粒度无关。当结晶聚酯树脂的分散粒径为0.5μm或更大时,分散的结晶聚酯树脂易于聚集在大调色剂颗粒中。特别地,当具有1.0μm或更大的分散粒径的结晶聚酯树脂的比例为23%或更低时,小调色剂颗粒中所含的结晶聚酯树脂的量低,但大调色剂颗粒中所含的结晶聚酯树脂的量高。
在此,分散液中所含的分散粒径为1.0μm或更大的结晶聚酯树脂的粒径使用LA920(Horiba,Ltd.制)测定。用于稀释结晶聚酯树脂的溶剂的类型不特别限定,只要结晶聚酯树脂能够微溶于其中。例如,作为溶剂,可使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与乙醇的混合物(DMF∶乙醇=1∶1)。具体地说,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与乙醇的混合物(DMF∶乙醇=1∶1)中加入分散液以获得80%±1%的透光率,并通过超声波分散4分钟,随后使用LA 920系统进行测量,并计算中值粒径以及1μm或更大的颗粒的比例。
从结晶聚酯树脂细分散并在每个调色剂颗粒的表面附近局部化的观点来看,调色剂颗粒中的结晶聚酯树脂的分散粒径优选为长轴方向上的0.1μm~2.0μm。当分散粒径小于0.1μm时,结晶聚酯分散液具有高粘度,且难以将分散粒径控制到理想的范围即0.1μm~2.0μm。而且,结晶聚酯树脂易于与非结晶聚酯树脂相容,可能降低耐热储存稳定性。当分散粒径大于2.0μm时,难以形成调色剂颗粒。因此,分散粒径优选为2.0μm或更低。
调色剂颗粒中结晶聚酯树脂的分散粒径的测量方法不特别限定,且可使用下列方法:首先,将调色剂颗粒包埋在环氧树脂中并将其切为约100nm的超薄切片,然后以四氧化钌染色。接下来,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10000的放大倍数观察该染色的样品,并评价TEM照片的图像。根据上述程序,观察结晶聚酯树脂的分散状态,并且,可测得结晶聚酯树脂的分散粒径。具体而言,测量50个调色剂颗粒的长轴,然后获得平均分散粒径。
接下来,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调色剂。
将参照调色剂的优选材料的具体实例、用于制造调色剂的优选材料的具体实例、以及它们的优选物理性能和制造方法来描述本发明的调色剂。注意,下述实施方式是赋予了优选技术限定条件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的范围不应解释为限于这些优选实施方式,除非对本发明另有限定。
本发明调色剂优选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制造:至少将着色剂、脱模剂、结晶聚酯树脂、含活性氢基团的化合物、具有与所述含活性氢基团的化合物反应的部分的粘结剂树脂前体、以及不同于前述物质的粘结剂树脂组分溶解或分散在有机溶剂中以获得油相;将所述油相分散在含细粒分散剂的水性介质中以获得乳化分散液;使所述粘结剂树脂前体和所述含活性氢基团的化合物在所述乳化分散液中进行交联反应、扩链反应、或者前述两者;以及除去所述有机溶剂。
粘结剂树脂含有聚酯树脂,因为获得了适当的调色剂低温定影能力,但粘结剂树脂更优选含有未改性的聚酯树脂(没有被改性的聚酯树脂)。注意,聚酯树脂的分子量、单体单元等可根据预期目的适当选择。而且,粘结剂树脂可进一步含有不同于所述聚酯树脂的树脂。该不同于所述聚酯树脂的树脂的实例包括:基于苯乙烯的单体、基于丙烯酰基的单体和基于甲基丙烯酰基的单体的均聚物或共聚物;以及如多元醇树脂、酚醛树脂、有机硅树脂、聚氨酯树脂、聚酰胺树脂、呋喃树脂、环氧树脂、二甲苯树脂、萜烯树脂、苯并呋喃-茚树脂、聚碳酸酯树脂和石油树脂的树脂。它们可单独或组合使用。
从所得调色剂的储存稳定性的观点来看,粘结剂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优选为35℃~80℃、更优选为40℃~75℃。当其Tg低于35℃时,所得调色剂可在其处于高温环境时劣化,而且,所得调色剂可易于在定影的时候引起反印。当其Tg高于80℃时,所得调色剂的定影能力可能是差的。
粘结剂树脂优选含有具有与活性氢基团反应的官能团的聚酯树脂(在下文中也称为“聚酯预聚物”)。作为聚酯预聚物,可使用具有异氰酸酯基团的那些。这种聚酯预聚物可例如通过含活性氢基团的聚酯树脂与多异氰酸酯之间的反应获得。
聚酯树脂通过多元醇与多元羧酸之间的脱水缩合获得。
所用多元醇的实例包括二元醇如乙二醇、1,3-丙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2,3-丁二醇、二甘醇、三甘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新戊二醇、2-乙基-1,3-己二醇、以及通过向氢化双酚A或双酚A中加入环醚如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而获得的二元醇。为了使聚酯树脂交联,优选组合使用三元以上的多元醇,且这种醇的实例包括山梨糖醇、1,2,3,6-己四醇、1,4-山梨聚糖、季戊四醇、二季戊四醇、三季戊四醇、1,2,4-丁三醇、1,2,5-戊三醇、甘油、2-甲基丙三醇、2-甲基-1,2,4-丁三醇、三羟甲基乙烷、三羟甲基丙烷、和1,3,5-三羟基苯。
多元羧酸的实例包括:苯二羧酸如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和对苯二甲酸、以及它们的酸酐;烷基二羧酸如琥珀酸、己二酸、癸二酸和壬二酸、以及它们的酸酐;不饱和二元酸如马来酸、柠康酸、衣康酸、链烯基琥珀酸、富马酸和中康酸;不饱和二元酸酐如马来酸酐、柠康酸酐、衣康酸酐、以及链烯基琥珀酸酐;偏苯三酸、均苯四酸、1,2,4-苯三羧酸、1,2,5-苯三羧酸、2,5,7-萘三羧酸、1,2,4-萘三羧酸、1,2,4-丁三羧酸、1,2,5-己三羧酸、1,3-二羧基-2-甲基-2-亚甲基羧基丙烷、四(亚甲基羧基)甲烷、1,2,7,8-辛四羧酸、和ENPOL三聚体酸、它们的酸酐、以及它们的低级偏烷基酯。
从所得调色剂的定影能力和耐反印性的观点来看,聚酯树脂具有THF不溶组分,所述THF不溶组分的分子量在其分子量分布中优选在3000~50000的范围内具有至少一个峰、更优选在5000~20000的范围内具有至少一个峰。而且,分子量为100000或更低的聚酯树脂的THF不溶组分的量通常为60质量%~100质量%。注意,聚酯树脂的分子量分布可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使用THF作为洗脱剂进行测定。
聚酯树脂中所含的活性氢基团的实例包括羟基(例如,醇羟基和酚羟基)、氨基、羧基、以及巯基。其中,优选使用醇羟基。
从低温定影能力和抗反印性的观点来看,聚酯树脂和聚酯预聚物的至少部分彼此相容是优选的。因此,优选的是,聚酯树脂的配方与聚酯预聚物的配方相似。
多异氰酸酯的实例包括:脂族多异氰酸酯(例如,四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和2,6-二异氰酸酯甲基己酸酯);脂环族多异氰酸酯(例如,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芳香族二异氰酸酯(例如,甲苯二异氰酸酯和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芳香族脂族二异氰酸酯(例如,α,α,α′,α′-四甲基亚二甲苯基二异氰酸酯);以及异氰脲酸酯。它们可单独或组合使用。而且,作为多异氰酸酯,可使用以酚衍生物、肟、己内酰胺等封端的那些。
当含羟基的聚酯与多异氰酸酯反应时,多异氰酸酯中的异氰酸酯基团与含羟基的聚酯中羟基的当量质量比通常为1~5、优选为1.2~4、且甚至更优选为1.5~2.5。当其比率大于5时,调色剂的低温定影能力可降低。当其比率小于1时,通过下述交联反应和/或扩链反应获得的改性聚酯树脂中的脲含量减少,降低了所得调色剂的耐热反印性。
得自聚酯预聚物中的多异氰酸酯的成分的量通常为0.5质量%~40质量%、优选为1质量%~30质量%、且更优选为2质量%~20质量%。当其量小于0.5质量%时,所得调色剂具有差的耐热反印性,且可能无法获得耐热储存稳定性和低温定影能力两者。当其量大于40质量%时,所得调色剂的低温定影能力可能是差的。
每个聚酯预聚物分子的异氰酸酯基团的数量(平均)通常为1或更大、优选为1.5~3、且甚至更优选为1.8~2.5。当异氰酸酯基团的数量小于1时,交联反应和/或扩链反应后的改性聚酯树脂的分子量降低,可能导致所得调色剂的耐热反印性降低。
聚酯树脂与聚酯预聚物的质量比通常为5/95~50/50、优选为10/90~30/70、且更优选为12/88~25/75。当其质量比小于5/95时,所得调色剂的耐热反印性是差的,且所得调色剂可能无法获得耐热储存稳定性和低温定影能力两者。当其质量比大于50/50时,所得调色剂的低温定影能力可能是差的。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使聚酯预聚物与含活性氢基团的化合物(在下文中也可称为“交联剂和/或扩链剂”)在水性介质中反应(在下文中也可称为“交联反应和/或扩链反应”)。
作为交联剂和/或扩链剂,可以使用胺。胺的实例包括二元胺、三元或更高级的胺、氨基醇、氨基硫醇和氨基酸。二元胺的实例包括:芳族二胺(例如苯二胺、二乙基甲苯二胺和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脂环族二胺(例如4,4’-二氨基-3,3’-二甲基二氯己基甲烷、二胺环己烷和异氟尔酮二胺);以及脂族二胺(例如乙二胺、四亚甲基二胺和六亚甲基二胺)。三元以上的胺的实例包括二亚乙基三胺和三亚乙基四胺。氨基醇的实例包括乙醇胺、羟乙基苯胺。氨基硫醇的实例包括氨基乙基硫醇和氨基丙基硫醇。氨基酸的实例包括氨基丙酸和氨基己酸。而且,作为胺,可使用其中氨基被封端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的具体实例包括酮亚胺化合物和
Figure BDA0000091353590000121
唑烷化合物,这两种化合物中的氨基均由酮(例如丙酮、甲基乙基酮和甲基异丁基酮)封端。其中,优选二元胺、或者二元胺与少量三元以上的胺的混合物。
而且,在交联反应和/或扩链反应期间,如果需要的话,可使用终止剂来控制改性聚酯树脂的分子量。终止剂的实例包括:一元胺(例如二乙胺、二丁胺、丁胺和月桂胺);以及其中一元胺的氨基例如由酮(如丙酮、甲基乙基酮和甲基异丁基酮)封端的化合物,例如酮亚胺化合物和
Figure BDA0000091353590000122
唑啉化合物。
为了进行交联反应和/或扩链反应,胺中所含的氨基与聚酯预聚物中所含的异氰酸酯基团的当量质量比优选为1/3~3/1、更优选为1/2~2/1、且甚至更优选为2/3~3/2。当其当量质量比大于3/1或小于1/3时,所得改性聚酯树脂的分子量小,这可导致所得调色剂的差的耐热反印性。
由于调色剂中所含的结晶聚酯树脂具有结晶性,所得调色剂具有热熔合性,即由于结晶性,调色剂的粘度在定影开始温度(熔合开始温度)附近显著降低。特别地,调色剂由于结晶性而刚好在熔合开始温度之下具有适当的耐热储存稳定性,并且在熔合开始温度处显示出显著的粘度降低(急速熔融)以进行定影。因此,可设计具有优异的耐热储存稳定性和低温定影能力两者的调色剂。而且,已经知道,这种调色剂还具有优异的脱模宽度(即,最低定影温度与热反印发生温度之间的差)。
所用的结晶聚酯树脂根据预期目的适当选择且没有任何限定,但是,优选为由含C2-C20二醇化合物或其衍生物的醇组分与含多元羧酸化合物(如脂族二羧酸、芳族二羧酸和脂环族二羧酸)或其衍生物的酸组分合成的聚酯树脂。
例如,使用作为醇组分的C2-C12饱和脂族二醇化合物至少与作为酸组分的具有双键(C=C)的C2-C12二羧酸或C2-C12饱和二羧酸组合来合成结晶聚酯树脂。C2-C12饱和脂族二醇化合物的实例包括1,4-丁二醇、1,6-己二醇、1,8-辛二醇、1,10-癸二醇、1,12-十二烷二醇、及它们的衍生物。二羧酸的实例包括富马酸、1,4-丁二酸、1,6-己二酸、1,8-辛二酸、1,10-癸二酸、1,12-十二烷二酸、及它们的衍生物。其中,特别优选使用饱和的C4-C12二醇组分和饱和的C4-C12二羧酸组分合成的结晶聚酯树脂,其中,所述饱和的C4-C12二醇组分选自1,4-丁二醇、1,6-己二醇、1,8-辛二醇、1,10-癸二醇、1,12-十二烷二醇,且所述饱和的C4-C12二羧酸组分选自1,4-丁二酸、1,6-己二酸、1,8-辛二酸、1,10-癸二酸、1,12-十二烷二酸,因为所得结晶聚酯树脂具有高结晶性并在其熔点附近显示出急剧的粘度变化。
用于分散结晶聚酯树脂的有机溶剂选自其中能够完全溶解结晶聚酯树脂以形成均匀溶液的那些,而且,所述有机溶剂能够导致结晶聚酯树脂在冷却时发生相分离以形成不均匀的不透明溶液。特别地,所述有机溶剂选自这样的有机溶剂,其在基于结晶聚酯树脂熔融温度(Tm)的低于(Tm-40)℃的温度下表现出非溶剂性,并且在等于或高于(Tm-40)℃的温度下表现出良溶剂性,且其实例包括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甲基乙基酮和甲基异丁基酮。它们可单独或组合使用。
(调色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调色剂还可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制得:将结晶聚酯树脂和非结晶聚酯树脂分别分散在单独的水性介质中以形成结晶聚酯树脂颗粒和非结晶聚酯树脂颗粒,从而进行乳化(乳化步骤);将所述树脂颗粒、脱模剂分散液、以及着色剂分散液混合,从而制备含聚集颗粒的分散液(聚集步骤);将所述含聚集颗粒的分散液加热至等于或高于所述树脂颗粒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温度,从而使所述聚集颗粒熔合为调色剂颗粒(熔合步骤);以及洗涤所述调色剂颗粒(洗涤步骤)。在下文中将对这种方法的一个实例进行说明。
<乳化步骤>
结晶聚酯颗粒的形成可例如通过如下进行:通过分散器向其中混合有水性介质和结晶聚酯树脂的溶液施加剪切力。这时,可施加热量以降低树脂组分的粘度,从而形成颗粒。而且,分散剂可用于使分散的树脂颗粒稳定化。此外,在其中树脂可溶于溶剂中形成油相且具有对于水的相对低溶解度的情况中,可使树脂溶于这种溶剂中以形成油相,将油相在具有分散剂或聚电解质的水中分散为颗粒,并通过加热或者减压使溶剂蒸发除去,从而制备结晶聚酯颗粒的分散液。非结晶聚酯树脂颗粒的分散液也以前述相同方法制备。
水性介质的实例包括:水例如蒸馏水和离子交换水,以及醇,但水性介质优选为水。乳化步骤中所用的分散剂为例如:水溶性聚合物,例如聚乙烯醇、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聚丙烯酸钠和聚甲基丙烯酸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例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八烷基硫酸钠、油酸钠、月桂酸钠和硬脂酸钾;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例如乙酸月桂基胺、乙酸硬脂基胺和月桂基三甲基氯化铵;两性表面活性剂,例如月桂基二甲基氧化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例如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和聚氧乙烯烷基胺;无机盐,例如磷酸三钙、氢氧化铝、硫酸钙、碳酸钙和碳酸钡等。
乳液的分散方法为例如通过分散器来分散乳液,且分散器的实例包括均化器、均相混合机、压力捏合机、挤出机和介质分散器。树脂颗粒的尺寸优选为0.01μm~1.0μm的平均粒径(体均粒径)。
着色剂的分散方法不特别限定,且为例如借助于旋转剪切均化器、或者具有介质的球磨机、砂磨机或Dyno研磨机的已知常规分散方法。
如果需要的话,着色剂的水性分散液可通过使用表面活性剂制备,或者,着色剂的基于有机溶剂的分散液可通过使用分散剂制备。在下文中,着色剂的这种分散液可称为“着色剂分散液”。用于分散的表面活性剂或分散剂可以为可用于分散结晶聚酯树脂等的分散剂。
加入的着色剂的量相对于聚合物的总量优选为1质量%~20质量%、更优选为1质量%~10质量%、甚至更优选为2质量%~10质量%、且尤其优选为2质量%~7质量%。
在其中着色剂在乳化步骤中加入并混合的情况中,可通过向聚合物的有机溶剂溶液中混入着色剂或着色剂的基于有机溶剂的分散液来进行聚合物与着色剂的混合。
<聚集步骤>
在聚集步骤期间,混合所得结晶聚酯树脂颗粒分散液、非结晶聚酯树脂颗粒分散液、着色剂分散液等以形成液体混合物,并在等于或低于非结晶聚酯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温度下加热该液体混合物以引起聚集,从而形成聚集颗粒。通过将液体混合物的pH值调节至成为酸性在搅拌下进行聚集颗粒的形成。pH值优选为2~7、更优选为2.2~6、且甚至更优选为2.4~5。对于该过程,聚集剂的使用也是有效的。
所用的聚集剂优选为具有与用作分散剂的表面活性剂的极性相反极性的表面活性剂、无机金属盐、或者二价或更高价的金属络合物。尤其优选使用金属络合物,因为降低了所用表面活性剂的量并改进了带电能力。
无机金属盐的实例包括:金属盐,例如氯化钙、硝酸钙、氯化钡、氯化镁、氯化锌、氯化铝和硫酸铝;以及有机金属盐聚合物,例如聚氯化铝、聚氢氧化铝和聚硫化钙。其中,尤其优选铝盐及其聚合物。为了获得更为尖锐的粒度分布,对于无机金属盐的化合价来说,二价比一价更优选,三价比二价更优选,四价比三价更优选。
<调色剂颗粒的制备步骤>
在调色剂颗粒的制备步骤中,优选仅向聚集体系中加入树脂颗粒分散液以使树脂颗粒相互聚集,然后加入着色剂或脱模剂的分散液。在该方法中,可以避免由于脱模剂颗粒等的存在导致的对树脂颗粒聚集的任何干扰,且可有效地形成所需结构体的调色剂颗粒。可通过向已经形成为具有所需粒径的聚集颗粒中进一步加入非结晶聚酯树脂颗粒来制造具有以下的结构的调色剂,即用作芯的聚集颗粒的表面包覆有非结晶聚酯树脂。在该情况中,所加入的非结晶聚酯树脂颗粒优选为具有高分子量的非结晶聚酯树脂颗粒,因为使结晶聚酯树脂固定在调色剂内部且不易于暴露在调色剂颗粒的表面上。在进一步加入非结晶聚酯树脂颗粒的情况中,可加入聚集剂,或者可在加入非结晶聚酯树脂颗粒之前进行pH调节。而且,当结晶聚酯树脂和脱模剂不在聚集开始时加入,而是在颗粒开始生长之后加入时,结晶聚酯树脂和脱模剂不太可能包含于小调色剂颗粒中。结晶聚酯树脂和脱模剂的加入时机越晚,(B/A)×100和(E/D)×100的值变得越小。在该方法中,可将调色剂制备为在小调色剂颗粒中包含较少的结晶聚酯树脂和脱模剂,而在大调色剂颗粒中包含较多的结晶聚酯树脂和脱模剂。
所得调色剂的体均粒径Dv优选为4μm~7μm、且更优选为4.5μm~6.5μm。
体均粒径Dv与数均粒径Dn之比(Dv/Dn)优选为1.10~1.25。
调色剂的体均粒径Dv通过具有100μm孔径的粒度分析仪(Multisizer III,Beckman Coulter,Inc.制)使用分析软件(Beckman Coulter Multisizer 3Version3.51)进行测量。更具体地说,在100mL玻璃烧杯中加入0.5mL 10质量%的表面活性剂(NEOGEN SC-A,烷基苯磺酸盐,Dai-ichi Kogyo SeiyakuCo.,Ltd.制),向该烧杯中加入0.5g的各调色剂,使用小铲将调色剂与表面活性剂混合在一起,并加入80mL离子交换水。以W-113MK-II(超声分散器,HONDA ELECTRONICS Co.,Ltd.制)对所得分散液进行分散处理10分钟。为了进行分析,使用Multisizer III和ISOTON III(Beckman Coulter Inc.制)作为测量溶液对分散液进行测量。
在将树脂细颗粒加热到等于或高于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使聚集颗粒熔合的情况中,通过将聚集颗粒的悬浮液pH值提高到3~9并在与聚集步骤中相同的搅拌条件下进行搅拌,使聚集进程停止,并通过在等于或高于具有高分子量的非结晶聚酯树脂的Tg或结晶聚酯树脂的Tm的温度下加热,使聚集颗粒熔合在一起。加热的持续时间可为长到足以使聚集颗粒熔合的时间,且可为0.5小时~10小时。在熔合后,使颗粒冷却以由此获得熔合颗粒。
<洗涤步骤>
洗涤步骤是对调色剂颗粒进行洗涤的步骤。通过熔合获得的熔合颗粒通过固-液分离法如过滤以及任选的洗涤步骤和干燥步骤成为调色剂颗粒。如前所述,颗粒通过加热至等于或高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温度而熔合。在使用结晶聚酯树脂和非结晶聚酯树脂的情况中,它们的部分在熔合时熔融在一起,从而可在调色剂制造步骤的期间进行退火。退火可在洗涤步骤之前或期间进行,而且,退火可在干燥步骤期间或干燥步骤之后进行。
(显影剂)
本发明的显影剂包含本发明的调色剂,且可进一步包含其它组分如载体,且本发明的显影剂可用作含有调色剂的单组分显影剂、或者含有调色剂和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当用于响应近来信息处理速度提高的高速打印机等时,从长的使用寿命等观点来看,优选使用本发明显影剂作为双组分显影剂。显影剂可用于本领域已知的各种电子照相方法,例如磁性单组分显影方法、非磁性单组分显影方法、以及双组分显影方法。
<单组分显影剂>
当本发明的显影剂用作单组分显影剂时,调色剂粒径的变化小,即使在供给调色剂以补偿消耗量之后也是如此,能够防止调色剂对显影辊成膜以及调色剂熔合到部件如刮片上以使大量调色剂形成为薄层,而且,能够获得合乎期望且稳定的显影能力,即使在显影设备长期使用(即,显影剂长期搅拌)后也是如此。
<双组分显影剂>
当本发明的显影剂用作双组分显影剂时,调色剂粒径的变化小,即使在长时间供给调色剂以补偿消耗量之后也是如此,而且,能够获得合乎期望且稳定的显影能力,即使显影剂在显影设备中长期搅拌后也是如此。双组分显影剂中的载体的量优选为90质量%~98质量%、更优选为93质量%~97质量%。
-载体-
载体不特别限定,但优选的是,载体含有芯以及包覆该芯的树脂层。
--芯--
芯材料例如为50emu/g~90emu/g的基于锰-锶的材料、50emu/g~90emu/g的基于锰-镁的材料等,而且,这些材料中的两种或更多种可以组合使用。为了确保所需的图像浓度,高磁化材料如100emu/g或更高的铁和75emu/g~120emu/g的磁铁矿优选用作芯。而且,弱磁化材料如30emu/g~80emu/g的基于铜-锌(Cu-Zn)的材料是优选的,因为所得载体能够减少对显影剂颗粒在其上保持为竖立状态的光电导体的冲击,因此有利于形成高品质图像。
芯的体均粒径(D50)根据预期目的适当选择且无任何特别限定,但是,其优选为10μm~150μm、更优选为20μm~80μm。当其D50小于10μm时,载体粒度分布中的细颗粒的比例提高,并因此每个载体颗粒的磁化强度低,这可能导致载体飞散。当其D50大于150μm时,所得载体颗粒的比表面积小,这可能导致载体飞散。当印刷具有大面积实地图像部分的全色图像时,使用这种尺寸的芯可降低图像再现性,特别是在实地部分中。
--树脂层--
树脂层材料的实例包括基于氨基的树脂、基于聚乙烯基的树脂、基于聚苯乙烯的树脂、卤代烯烃树脂、基于聚酯的树脂、基于聚碳酸酯的树脂、聚乙烯树脂、聚氟乙烯树脂、聚偏二氟乙烯树脂、聚三氟乙烯树脂、聚六氟丙烯树脂、偏二氟乙烯和丙烯酸类单体的共聚物、偏二氟乙烯和氟乙烯的共聚物、含氟三元共聚物(例如四氟乙烯、偏二氟乙烯和无氟单体的三元共聚物)、以及有机硅树脂。它们的两种或更多种可组合使用。
基于氨基的树脂的实例包括脲-甲醛树脂、三聚氰胺树脂、苯并胍胺树脂、脲树脂、聚酰胺树脂和环氧树脂。基于聚乙烯基的树脂的实例包括丙烯酰基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腈、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醇和聚乙烯醇缩丁醛。基于聚苯乙烯的树脂的实例包括聚苯乙烯和苯乙烯-丙烯酰基共聚物。卤代烯烃树脂的实例包括聚氯乙烯。基于聚酯的树脂的实例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而且,如果需要,树脂层可含有导电粉末。导电粉末材料的实例包括金属、炭黑、氧化钛、氧化锡和氧化锌。导电粉末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μm或更低。当其平均粒径大于1μm时,可能难以控制电阻。
树脂层可以通过例如如下方式形成:通过将有机硅树脂等溶解在溶剂中以制备涂布液体,将该涂布液体通过常规涂布方法涂布到芯的表面上,干燥和烘焙该涂布液体。涂布方法的实例包括浸涂法、喷涂法、和刷涂法。溶剂的实例包括甲苯、二甲苯、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和乙酸丁基溶纤剂。而且,烘焙方法可为外部加热或内部加热,且烘焙方法的实例包括使用固定型电炉、流动型电炉、旋转电炉、燃烧炉、或者微波的方法。
载体中的树脂层的量优选为0.01质量%~5.0质量%。当载体中的树脂层的量小于0.01质量%时,可能难以在芯的表面上形成均匀树脂层。当其量大于5.0质量%时,树脂层变得过厚,所得载体颗粒可导致聚集,因此可能不能获得载体的均匀颗粒。
(显影剂容器)
显影剂容器包括容器以及容纳在该容器中的本发明显影剂。所述容器适当地选自本领域已知的那些且无任何限制,其实例包括包含容器主体和帽盖的容器。
容器主体的尺寸、形状、结构、材料等不特别限定,但其形状优选为圆柱体等,且更优选为这样的圆柱体,在该圆柱体的内周表面上提供螺旋形的凸凹图案,以使内容物即显影剂能够通过旋转输送到排出口一侧,且该螺旋形凸凹图案的部分或全部起到波纹管的作用。而且,容器主体的材料不特别限定,但其优选为赋予尺寸精度的材料。这种材料的实例包括树脂类材料,例如聚酯树脂、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丙烯酸、聚碳酸酯树脂、ABS树脂、以及聚缩醛树脂。
显影剂容器易于储存、输运等,且在操作方面优异。因此,显影剂容器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下述处理盒、成像装置等中,并用于供给显影剂。
(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
本发明的成像方法至少包括静电潜像形成步骤、显影步骤、转印步骤和定影步骤,优选进一步包括清洁步骤,且任选地可进一步包括例如放电步骤、再循环步骤和控制步骤。
本发明的成像装置优选至少包含静电潜像承载部件、静电潜像形成单元、显影单元、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更优选进一步包含清洁单元,且任选地可进一步包含例如放电单元、再循环单元和控制单元。
本发明的成像方法可通过本发明的成像装置实施,静电潜像形成步骤可使用静电潜像形成单元实施,显影步骤可使用显影单元实施,转印步骤可使用转印单元实施,定影步骤可使用定影单元实施,且前述其它步骤可使用前述其它单元实施。
<静电潜像形成步骤>
静电潜像形成步骤是将静电潜像形成在静电潜像承载部件如光导绝缘体、光电导体等上。静电潜像承载部件的材料、形状、结构、尺寸等从本领域已知的那些中适当地选择且无任何限制,但其形状优选为鼓形。而且,光电导体的实例包括:无机光电导体,例如非结晶硅和硒;以及有机光电导体,例如聚硅烷和酞菁聚甲川(phthalopolymethine)。其中,非结晶硅光电导体由于其具有长的使用寿命而是优选的。
静电潜像可例如通过使静电潜像承载部件的表面均匀带电和使静电潜像承载部件的带电表面以成像方式曝光而形成,且静电潜像可通过使用静电潜像形成单元形成。举例来说,静电潜像形成单元至少包括:带电单元,其配置成向静电潜像承载部件的表面施加电压,以使静电潜像承载部件的表面均匀带电;以及曝光单元,其配置成使静电潜像承载部件的表面以成像方式曝光。
带电单元不特别限定且其实例包括:装配有导电或半导电的辊、刷、膜、橡胶刮片等的本领域已知的常规接触型带电器;以及利用电晕放电的常规非接触型带电器,例如电晕管和栅极管。
曝光单元不特别限制,只要其能够使通过带电单元带电的静电潜像承载部件的表面以成像方式曝光,且其实例包括各种曝光设备,例如光学复制曝光设备、棒形透镜阵列曝光设备、激光光学曝光设备和液晶光栅光学设备。注意,其中从静电潜像承载部件的背面以成像方式进行曝光的照片-图像背面照射电子照相系统可用于所述曝光。
<显影步骤>
显影步骤是使用调色剂使静电潜像显影以形成调色剂图像,可视图像(即调色剂图像)可使用显影单元形成。显影单元不特别限制,只要其能够使用本发明的显影剂进行显影。例如,至少具有容纳了本发明显影剂的显影设备且能够以接触或非接触方式将调色剂供给到静电潜像的单元可用作显影单元,且显影单元优选为装配有显影剂容器的显影设备。显影单元可采用干式显影系统或湿式显影系统,且可为用于单一颜色的显影单元或者用于多种颜色的显影单元。显影设备的实例包括具有以下的设备:搅拌器,其配置成通过由搅拌引起的摩擦使本发明显影剂带电;以及可转动的磁性辊。在显影单元中,例如,对调色剂和载体进行混合和搅拌,并通过由搅拌引起的摩擦使调色剂带电。使带电的调色剂以竖立状态保持在可转动的磁性辊的表面上以形成磁刷。磁性辊设置为与静电潜像承载部件相邻,将在磁性辊表面上形成磁刷的部分调色剂通过电吸引力移动到静电潜像承载部件的表面上。结果,使用调色剂使静电潜像显影,以在静电潜像承载部件的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注意,容纳在显影单元中的显影剂是本发明的显影剂,但其可为单组分显影剂或双组分显影剂。
<转印步骤>
转印步骤是例如通过转印带电单元使其上已经形成调色剂图像的静电潜像承载部件带电以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转印步骤可通过转印单元实施。转印步骤优选包括一次转印步骤和二次转印步骤,其中一次转印步骤是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介质上,二次转印步骤是将转印到中间转印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而且,转印步骤的更优选的实施方式包括这样的一次转印步骤和二次转印步骤,其中一次转印步骤是将已经使用两种或更多种颜色的调色剂、优选使用全色调色剂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分别转印到中间转印介质上以形成复合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步骤是将中间转印介质上形成的复合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转印单元优选包括:一次转印单元,其配置成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介质上以形成复合调色剂图像;以及二次转印单元,其配置成将中间转印介质上所形成的复合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中间转印介质不特别限制且其实例包括环形转印带。而且,转印单元(一次转印单元、二次转印单元)优选至少包括配置成使静电潜像承载部件上所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带电并将其剥离到记录介质侧的转印器。注意,转印单元可包含一个带电器或多个带电器。
转印器的实例包括利用电晕放电的电晕转印器、转印带、转印辊、压力转印辊、和粘着转印器。
记录介质适当地选自本领域已知的记录介质(记录纸)且无任何限制。
<定影步骤>
定影步骤是将转印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定影可通过定影单元实施。在使用两种或更多种颜色的调色剂的情况中,定影可在当将每种颜色的调色剂转印到记录介质上时进行。或者,定影可在将所有颜色的调色剂以层叠状态转印到记录介质后进行。定影单元不特别限制,且可将本领域已知的常规加热施压部件用作定影单元。加热和施压单元的实例包括:加热辊和压力辊的组合;以及加热辊、压力辊和环形带的组合。加热温度通常为80℃~200℃。注意,如果需要的话,可将所述定影单元与本领域已知的光学定影单元组合使用。
通常地,当使用这种热定影方法时,成像装置中一半或更高的电力消耗是消耗在采用热定影方法的定影设备中的调色剂的热处理。另一方面,从近年来针对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的观点来看,需要低功耗(节能)的成像装置。
在1999年的国际能源署(IEA)Demand-side Management(DSM)纲要中,有对于下一代照相复印机的技术要求计划,并公布了所要求的规格。要求30cpm或更高的照相复印机具有10秒或更短的进入待机状态时间、以及在该待机期间的10W~30W的功耗(根据印刷速度而变化),而且,要求其达到相比于常规照相复印机的显著节能。因此,有必要使消耗大量电能的定影设备节能。
为了达到前述要求并缩短进入待机状态时间,认为降低调色剂的熔合开始温度并降低调色剂使用期间的定影温度是所要实现的必不可少的技术主题。为了实现这样的低温定影,本发明成像装置使用了本发明的调色剂。
而且,在定影设备中,促进了节能的改进。在热定影方法中,已经广泛使用通过将加热辊直接压向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图像来进行定影的方法,即加热辊定影系统,因为其具有优异的热效率。而且,可使用通过降低加热辊的热容来改进调色剂的热响应的方法。但是,由于比热容低,在其中已经通过记录介质的区域与其中还未通过记录介质的区域之间的温差变大,这导致调色剂沉积在定影辊上。因此,在定影辊旋转一次后,调色剂沉积在记录介质的未成像部分上,即发生热反印。因此,对于调色剂的要求已经更为严格,要求其实现耐热反印性以及低温定影能力。因此,使用可具有优异的低温定影能力和耐热储存稳定性的本发明调色剂。
<放电步骤>
放电步骤是向静电潜像承载部件上施加放电偏压以使静电潜像承载部件放电,放电步骤可使用放电单元进行。放电单元不特别限制,只要其能够向静电潜像承载部件施加放电偏压,其实例包括电荷消除灯。
<清洁步骤>
清洁步骤是除去静电潜像承载部件上残留的调色剂,清洁步骤可使用清洁单元进行。清洁单元不特别限制,只要其能够除去静电潜像承载部件上残留的调色剂,其实例包括磁刷清洁器、静电刷清洁器、磁性辊清洁器、刮片清洁器、刷清洁器和网清洁器。
<回收步骤>
回收步骤是将清洁步骤中除去的调色剂回收到显影单元中,所述回收可通过回收单元进行。回收单元不特别限制,而且,作为回收单元,可使用常规输送单元等。
<控制步骤>
控制步骤是控制每个步骤的运行,所述控制可通过控制单元实施。控制单元根据预期目的适当选择且无任何限制,只要其能够控制每个单元(即每个设备)的运行,其实例包括序列发生器和计算机。
本发明的成像装置的一个实例示于图1中。成像装置100A配备有:作为静电潜像承载部件的光电导体鼓10;作为带电单元的带电辊20;作为曝光单元的曝光设备(未示出);作为显影单元的显影设备40K、Y、M、C;中间转印介质50;作为清洁单元的具有清洁刮片的清洁设备60;作为放电单元的电荷消除灯70;和作为定影单元的定影设备1。
中间转印介质50为环形带,其张紧环绕置于该带内的三个辊51并设计成能以箭头所示方向移动。所述三个辊51的一部分还起到能够向中间转印介质50施加转印偏压(一次转印偏压)的转印偏压辊的作用。包含清洁刮片的清洁设备90靠近中间转印带50放置。转印辊80能够施加用于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95上(二次转印)的转印偏压,转印辊80放置为面对中间转印介质50。在中间转印介质50的周围区域中,用于向中间转印介质50上的调色剂图像提供电荷的电晕带电器52放置在光电导体鼓10与中间转印介质50的接触区域和中间转印介质50与记录纸95的接触区域之间。
黑色(K)、黄色(Y)、品红色(M)和青色(C)的各种颜色的显影设备40装配有黑色(K)、黄色(Y)、品红色(M)和青色(C)的各种颜色的显影剂容器41、显影剂进料辊42和显影辊43。定影设备1包括加热辊2和压力辊3。
在成像装置100A中,使用带电辊20使光电导体鼓10的表面均匀地带电,并且使用曝光设备(未示出)将曝光用光L施加到光电导体鼓10以形成静电潜像。接着,使用从各个显影设备40K、Y、M、C进料的调色剂使形成于光电导体鼓10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以形成调色剂图像。形成于光电导体鼓10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从支撑辊51施加的转印偏压转印(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介质50上。而且,电荷通过电晕带电器52施加至中间转印介质50上的调色剂图像,然后,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95上(二次转印)。通过定影设备1的加热辊2和压力辊3,对其上已经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95进行加压和加热,并使调色剂图像受热和熔融,从而使其定影在记录纸95上。然后,通过清洁设备60除去残留在光电导体鼓10上的调色剂,同时,通过电荷消除灯70暂时除去光电导体鼓10上积聚的电荷。
本发明成像装置的另一实例示于图2中。成像装置100B为串联型彩色成像装置,其包含复印机主体150、进纸台200、扫描仪300和自动进稿器(ADF)400。
对于复印机主体150,环形带的中间转印介质50设置在复印机主体150的中心部分处。中间转印介质50张紧环绕于三个支撑辊14、15和16并且配置成以箭头所示方向旋转。邻近于支撑辊15设置清洁设备17,清洁设备17用于清除中间转印介质50上残留的调色剂。而且,串联显影单元120面对以支撑辊14和15支撑的中间转印介质50,在串联显影单元120中,四个成像单元18(包括黄色成像单元、青色成像单元、品红色成像单元和黑色成像单元(18Y、18C、18M、18K))沿着中间转印介质50的旋转方向排列。
如图3所示,每种颜色的成像单元18均装配有:光电导体鼓10;带电辊20,其用于使光电导体鼓10均匀带电;显影设备40,其用于使用黄色(Y)、青色(C)、品红色(M)和黑色(K)的各种颜色的显影剂使光电导体鼓10上所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以形成调色剂图像;转印辊80,其用于将每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介质50上;清洁设备60;以及电荷消除灯70。
而且,曝光设备30设置为与串联型显影单元120相邻。曝光设备30将曝光用光L施加到光电导体鼓10上以在其上形成静电潜像。
而且,二次转印设备22设置在中间转印介质50的设置有串联型显影单元120侧的相对侧。二次转印设备22由二次转印带24构成,其为张紧环绕于一对支撑辊23的环形带并且配置成使二次转印带24上输送的记录纸与中间转印介质50能够相互接触。
定影设备25设置为与二次转印设备22相邻。定影设备25包括:定影带26,其为环形带;以及压力辊27,其以将压力辊27压向定影带26的方式设置。在定影带26张紧环绕的这些辊中,一个辊为加热辊。此外,纸张翻转器28设置在二次转印设备22和定影设备25附近,所述纸张翻转器28用于将记录纸翻转以在该纸张的两面上都形成图像。
接下来将描述通过具有前述结构的成像装置100B形成全色图像(彩色复印件)。首先,将稿件置于自动进稿器(ADF)400的稿件台130上。或者,将自动进稿器400打开,将稿件置于扫描仪300的接触玻璃32上,并将自动进稿器400关闭。在按下启动开关(未示出)时,置于自动进稿器400中的稿件被输送到接触玻璃32上,然后,以第一滑架33和第二滑架34,对稿件进行扫描。在稿件最初置于接触玻璃32上的情况中,扫描仪300立即被驱动以运行所装配的第一滑架33以及所装配的第二滑架34。光从第一滑架33的光源施加至稿件,并且来自该稿件的反射光进一步在第二滑架34的镜子处反射。然后,在所述镜子处反射的光通过成像透镜35到达读取传感器36。以所述方式读取了彩色稿件(彩色图像),并获得了黑色、黄色、品红色和青色中的每种颜色的图像信息。
在基于所获得的每种颜色的图像信息、通过曝光设备30在光电导体鼓10Y、C、M、K上形成每种颜色的静电潜像后,使用从各个显影设备40Y、C、M、K供给的显影剂使每种颜色的静电潜像显影,从而形成每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将所形成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顺序转印(一次转印)到通过辊14、15和16旋转的中间转印介质50上,从而在中间转印介质50上形成复合调色剂图像。
使进纸台200的进纸辊142之一选择性地旋转,记录纸从纸库143中的多个进纸盒144之一排出并且通过分离辊145逐一分离进入到进纸路径146中,通过输送辊147输送到主体150中的进纸路径148中并且与对准辊49相撞而停止。或者,从手动进纸盘54排出记录纸,并且所述记录纸通过分离辊58逐一分离进入到进纸路径53中,逐一输送然后与对准辊49相撞。注意,该对准辊49通常接地,但是可向其施加偏压以除去记录纸的纸屑。
使该对准辊49与中间转印体50上的复合调色剂图像的移动同步旋转以将该记录纸输送到中间转印体50和二次转印设备22之间,并且所述复合调色剂图像被转印(二次转印)到记录纸上。
其上已经转印有复合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通过二次转印设备22输送,以引入到定影设备25中。在定影设备25中,通过定影带26和压力辊27对复合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和压制以使其定影在记录纸上。之后,记录纸通过换向叶片55的作用改变其行进方向,通过排出辊56排出并且堆叠在输出盘57上。或者,记录纸通过换向叶片55的作用而改变其行进方向,通过纸张翻转器28而翻转,再次送至输送位置,并且在其背面上成像。从而,该两面均载有图像的记录纸借助于排出辊56排出,并且堆叠在输出盘57上。
注意,在复合调色剂图像转印后,中间转印介质50上残留的调色剂通过清洁设备17除去。
(处理盒)
本发明中所用的处理盒设计为使得其可拆卸地安装在各种成像装置中,且所述处理盒至少包括:静电潜像承载部件,其配置成在其上承载静电潜像;以及显影单元,其配置成使用本发明显影剂使静电潜像承载部件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注意,如果需要的话,本发明中所用的处理盒可进一步包括其它部件。
显影单元包括:显影剂容器,其中容纳有本发明显影剂;以及显影剂承载部件,其配置成承载和输送容纳在显影剂容器中的显影剂。注意,显影单元可进一步包括用于调节所承载的显影剂的厚度的调节部件。
处理盒的一个实例示于图4中。处理盒110包括光电导体鼓10、电晕带电器52、显影设备40、转印辊80和清洁设备90。
实施例
在下文中,将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但是,这些实施例不应解释为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以下实施例中,“份”是指“质量份”。
结晶聚酯树脂的合成
向装配有氮气引入管、排出管、搅拌器和热电偶的5L四颈烧瓶中加入2500g的1,12-癸二醇、2330g的1,8-辛二酸和4.9g的氢醌,并使该混合物在180℃下反应20小时。随后,将该混合物加热至200℃并使其反应6小时,之后在8.3kPa下反应10小时,从而获得结晶聚酯树脂1。
非结晶聚酯(低分子量聚酯)树脂的合成
向装配有氮气引入管、排出管、搅拌器和热电偶的5L四颈烧瓶中加入229份双酚A的2摩尔环氧乙烷的加合物、529份双酚A的3mol环氧丙烷的加合物、100份间苯二甲酸、108份对苯二甲酸、46份己二酸和2份氧化二丁锡。使该混合物在230℃、常压下反应10小时,并在10mmHg~15mmHg的减压下再进一步反应5小时。在该反应后,向反应容器中加入30份偏苯三酸酐,并使该混合物在180℃、常压下反应3小时,从而获得非结晶聚酯树脂1。所得的非结晶聚酯树脂1具有1800的数均分子量、5500的重均分子量、50℃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以及20mgKOH/g的酸值。
实施例1
<溶解悬浮法>
-聚酯预聚物的合成-
向装配有冷凝器、搅拌器和氮气引入管的反应容器中加入682份双酚A的2摩尔环氧乙烷的加合物、81份双酚A 2mol环氧丙烷的加合物、283份对苯二甲酸、22份偏苯三酸酐和2份氧化二丁锡。使所得混合物在常压、230℃下反应8小时,并进一步在10mmHg~15mmHg的减压下反应5小时,从而制得中间体聚酯1。所得的中间体聚酯1具有2100的数均分子量、9500的重均分子量、55℃的Tg、0.5mgKOH/g的酸值和51mgKOH/g的羟值。
然后,向装配有冷凝器、搅拌器和氮气引入管的反应容器中加入410份的中间体聚酯1、89份的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和500份的乙酸乙酯,之后在100℃下反应5小时,从而制得预聚物1。预聚物1中所含的游离异氰酸酯的量为1.53质量%。
-酮亚胺的合成-
在配有搅拌棒和温度计的反应容器中,加入170份异氟尔酮二胺和75份甲基乙基酮,之后在50℃下反应5小时,从而制得酮亚胺化合物1。酮亚胺化合物1的胺值为418。
-母料(MB)的合成-
使用亨舍尔混合机(由Mitsui Mining Co.,Ltd.制造),将1200份水、540份炭黑(Printex 35,由Degussa制造)[DBP吸油量=42mL/100mg,pH=9.5]和1200份非结晶聚酯树脂1混合在一起。所得混合物使用双辊磨在150℃下捏合30分钟,然后辊压、冷却、并用粉碎机粉碎,从而制得母料1。
-结晶聚酯分散液的制备-
向2L金属容器中加入100g的结晶聚酯树脂1和400g的乙酸乙酯,之后在70℃下加热以进行溶解。其后,在冰-水浴中以20℃/min的速率对所得混合物进行骤冷。在所得分散液冷却后,向其中加入100g的非结晶聚酯树脂1并使其溶解于其中。然后,向该混合物中加入500mL的玻璃珠(直径3mm),在20℃或更低的平均流体温度下,使用间歇型砂磨机(Kanpe HapioCo.,Ltd.制)进行10小时粉碎,从而制得结晶聚酯分散液1。
-油相的制备-
向装配有搅拌棒和温度计的容器中加入378份的非结晶聚酯树脂1、110份的微晶蜡(Hi-Mic-1090,Nippon Seiro Co.,Ltd.制)、22份的电荷控制剂(CCA)(水杨酸金属络合物E-84,Orient Chemical Industries,Ltd.制)和947份的乙酸乙酯,并在搅拌下将该混合物加热至80℃。使所得混合物在80℃下保持5小时,然后冷却至30℃1小时。随后,向该反应容器中加入500份母料和500份的乙酸乙酯,之后,混合该混合物1小时,从而制备原料溶液1。
将所得的原料溶液1(1324份)倒入容器中,并在下列条件下使用球磨机(ULTRA VISCOMILL,AIMEX Co.,Ltd.制)对炭黑和蜡进行分散:液体进料速率为1kg/hr,盘圆周速度为6m/s,0.5mm锆珠填充至80体积%,以及3次。然后,向其中加入非结晶聚酯树脂1的65质量%乙酸乙酯溶液(1042.3份),并在前述条件下以球磨机处理一次,从而获得颜料-蜡分散液1。颜料-蜡分散液1的固含量为50质量%(130℃,30分钟)。
-有机颗粒乳液的合成-
向装配有搅拌棒和温度计的反应容器中加入683份水、11份甲基丙烯酸-环氧乙烷加合物的硫酸酯的钠盐(ELEMINOL RS-30,Sanyo ChemicalIndustries,Ltd.制)、138份苯乙烯、138份甲基丙烯酸和1份过硫酸铵,并在400rpm下搅拌所得混合物15分钟以制备白色乳液。将所得乳液加热至75℃的内部体系温度并使其反应5小时。随后,向该反应混合物中加入1质量%的过硫酸铵水溶液(30份),之后在75℃下熟化5小时,从而制备乙烯基树脂(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环氧乙烷加合物的硫酸酯的钠盐的共聚物)的水性分散液,将该乙烯基树脂的水性分散液用作细颗粒分散液1。所制备的细颗粒分散液1具有0.14μm的体均粒径,其由粒度分布分析仪(LA-920,Horiba,Ltd.制)测得。将部分细颗粒分散液1干燥以分离树脂。
-水相的制备-
将水(990份)、83份细颗粒分散液1、37份48.5%十二烷基二苯基醚二磺酸钠(ELEMINOL MON-7,Sanyo Chemical Industries Ltd.制)的水溶液和90份乙酸乙酯混合在一起并搅拌以获得不透明的白色液体,将该不透明的白色液体用作水相1。
-乳化和溶剂的去除(脱溶剂)-
在容器中,放入664份颜料-蜡分散液1、109.4份预聚物1、73.9份结晶聚酯分散液1和4.6份酮亚胺化合物1,之后使用TK均相混合机(TokushuKika Kogyo Co.,Ltd.制)在5000rpm下混合1分钟。其后,向该容器中加入1200份水相1,并使用TK均相混合机在11000rpm下混合所得混合物5分钟,从而制得乳化浆料1。
向装配有搅拌器和温度计的容器中加入乳化浆料1,之后在30℃下除去溶剂8小时并在45℃下搅拌4小时,从而制得分散浆料1。
-洗涤和干燥-
将分散浆料1(100份)在减压下过滤后,然后对其进行如下所述的一系列处理(1)~(4):
(1):向滤饼中加入离子交换水(100份),之后使用TK均相混合机进行混合(在12000rpm下、10分钟)并然后进行过滤;
(2):向(1)中所获得的滤饼中加入10%氢氧化钠水溶液(100份),之后使用TK均相混合机进行混合(在12000rpm下、30分钟)并然后在减压下进行过滤;
(3):向(2)中所获得的滤饼中加入10%盐酸(100份),之后使用TK均相混合机进行混合(在12000rpm下、10分钟)并然后进行过滤;和
(4):向(3)中所获得的滤饼中加入离子交换水(300份),之后使用TK均相混合机进行混合(在12000rpm下、10分钟)并然后进行过滤,并进行该操作两次,从而制得滤饼1。滤饼1以空气循环干燥机在45℃下干燥48小时,并然后使其通过具有75μm孔径的筛孔的筛子,从而制备调色剂基础颗粒。向所得的调色剂基础颗粒(100份)中,通过亨舍尔混合机混入0.7份疏水性二氧化硅和0.3份疏水性氧化钛,从而获得调色剂1。调色剂1具有5.0μm的体均粒径Dv。
通过分级点设定为4.6μm的ELBOW-JET(空气分级机,Nittetsu MiningCo.,Ltd.)对调色剂1进行分级,从而获得体均粒径Dv为4.0μm的调色剂1-1。而且,通过分级点设定为5.6μm的ELBOW-JET(空气分级机)对调色剂1进行分级,从而获得体均粒径Dv为6.0μm的调色剂1-2。
接下来,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以下列方式测量调色剂1、调色剂1-1和调色剂1-2的热物理性能。
<热物理性能的测定>
使用DSC系统(差示扫描量热计,Q-200,TA INSTRUMENTS JAPAN INC.制)通过例如下述方法测定调色剂的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首先,称取约5.0mg调色剂样品并将其加入到铝制样品容器中。将该样品容器放在固定器单元上并置于电炉中。然后,在氮气气氛(流量:50mL/min)中,以1℃/min的升温速率,将样品从-20℃加热至150℃,温度调整周期为60秒,且温度调整幅度为0.159℃。其后,以10℃/min的降温速率,将样品从150℃冷却至0℃。在该过程中,样品的DSC曲线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Q-200,TAINSTRUMENTS JAPAN INC.)测定。从所得的DSC曲线中,选取在首次升温时对应于结晶聚酯树脂的DSC曲线吸热峰,并计算吸热值。通过选取脱模剂在降温时的放热峰,计算脱模剂的放热值。
对于调色剂1、调色剂1-1和调色剂1-2,根据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峰,吸热值A、B和C分别为10.7J/g、7.4J/g和13.1J/g,且所述关系分别计算如下:(B/A)×100=69.2和(C/A)×100=122.4。根据脱模剂的放热峰,放热值D、E和F分别为11.0J/g、8.3J/g和13.1J/g,且所述关系分别计算如下:(E/D)×100=75.8和(F/D)×100=119.6。结果示于表1中。
<调色剂中的结晶聚酯树脂的平均分散粒径>
首先,将调色剂颗粒包埋在环氧树脂中并将其切为约100nm的超薄切片,然后以四氧化钌染色。接下来,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10000×的放大倍数观察该经染色的样品,并对50个调色剂颗粒的长轴进行测量,随后获得平均分散粒径。
实施例1的调色剂1中的结晶聚酯树脂的平均分散粒径为0.7μm。
实施例2
向2L金属容器中加入100g的结晶聚酯树脂1和400g的乙酸乙酯,之后在70℃下加热以进行溶解。其后,在冰-水浴中以20℃/min的速率对所得混合物进行骤冷。在所得分散液冷却后,向其中加入100g的非结晶聚酯树脂1并使其溶解于其中。然后,向该混合物中加入玻璃珠(直径3mm)(500mL),在25℃或更低的平均流体温度下,使用间歇型砂磨机(Kanpe Hapio Co.,Ltd.制)进行10小时粉碎,从而制得结晶聚酯分散液2。
调色剂2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除了使用结晶聚酯分散液2代替结晶聚酯分散液1。
接下来,测定调色剂的热物理性能,然后,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计算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和脱模剂的放热值。结果示于表1中。
实施例2的调色剂2中的结晶聚酯树脂的平均分散粒径为0.2μm,其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测量。
实施例3
向2L金属容器中加入100g的结晶聚酯树脂1和400g的乙酸乙酯,之后在70℃下加热以进行溶解。其后,在冰-水浴中以20℃/min的速率对所得混合物进行骤冷。在所得分散液冷却后,向其中加入100g的非结晶聚酯树脂1并使其溶解于其中。然后,向该混合物中加入玻璃珠(直径3mm)(500mL),在18℃或更低的平均流体温度下,使用间歇型砂磨机(Kanpe Hapio Co.,Ltd.制)进行24小时粉碎,从而制得结晶聚酯分散液3。
调色剂3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除了使用结晶聚酯分散液3代替结晶聚酯分散液1。
接下来,测定调色剂的热物理性能,然后,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计算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和脱模剂的放热值。结果示于表1中。
实施例3的调色剂3中的结晶聚酯树脂的平均分散粒径为1.1μm,其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测量。
实施例4
向2L金属容器中加入100g的结晶聚酯树脂1和400g的乙酸乙酯,之后在70℃下加热以进行溶解。其后,在冰-水浴中以20℃/min的速率对所得混合物进行骤冷。在所得分散液冷却后,向其中加入100g的非结晶聚酯树脂1并使其溶解于其中。然后,向该混合物中加入玻璃珠(直径3mm)(500mL),在18℃或更低的平均流体温度下,使用间歇型砂磨机(Kanpe Hapio Co.,Ltd.制)进行5小时粉碎,从而制得结晶聚酯分散液4。
调色剂4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只是使用结晶聚酯分散液4代替结晶聚酯分散液1。
接下来,测定调色剂的热物理性能,然后,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计算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和脱模剂的放热值。结果示于表1中。
实施例4的调色剂4中的结晶聚酯树脂的平均分散粒径为0.4μm,其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测量。
实施例5
向2L金属容器中加入100g的结晶聚酯树脂1和400g的乙酸乙酯,之后在70℃下加热以进行溶解。其后,在冰-水浴中以25℃/min的速率对所得混合物进行骤冷。在所得分散液冷却后,向其中加入100g的非结晶聚酯树脂1并使其溶解于其中。然后,向该混合物中加入玻璃珠(直径3mm)(500mL),在20℃或更低的平均流体温度下,使用间歇型砂磨机(Kanpe Hapio Co.,Ltd.制)进行10小时粉碎,从而制得结晶聚酯分散液5。
调色剂5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只是使用结晶聚酯分散液5代替结晶聚酯分散液1。
接下来,测定调色剂的热物理性能,然后,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计算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和脱模剂的放热值。结果示于表1中。
实施例5的调色剂5中的结晶聚酯树脂的平均分散粒径为1.3μm,其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测量。
实施例6
将所得的原料溶液1(1324份)倒入容器中,并在下列条件下使用球磨机(ULTRA VISCOMILL,AIMEX Co.,Ltd.制)对炭黑和蜡进行分散:液体进料速率为1kg/hr,盘圆周速度为6m/s,0.5mm锆珠填充至80体积%,以及2次。然后,向其中加入非结晶聚酯树脂1的65质量%乙酸乙酯溶液(1042.3份),并在前述条件下以球磨机处理一次,从而获得颜料-蜡分散液2。颜料-蜡分散液2的固含量为50质量%(130℃,30分钟)。
调色剂6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只是使用颜料-蜡分散液2代替颜料-蜡分散液1。
接下来,测定调色剂的热物理性能,然后,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计算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和脱模剂的放热值。结果示于表1中。
实施例6的调色剂6中的结晶聚酯树脂的平均分散粒径为0.8μm,其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测量。
实施例7
向2L金属容器中加入100g的结晶聚酯树脂1和400g的乙酸乙酯,之后在70℃下加热以进行溶解。其后,在冰-水浴中以5℃/min的速率对所得混合物进行骤冷。在所得分散液冷却后,向其中加入100g的非结晶聚酯树脂1并使其溶解于其中。然后,向该混合物中加入玻璃珠(直径3mm)(500mL),在20℃或更低的平均流体温度下,使用间歇型砂磨机(Kanpe Hapio Co.,Ltd.制)进行10小时粉碎,从而制得结晶聚酯分散液6。
调色剂7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只是使用结晶聚酯分散液6代替结晶聚酯分散液1。
接下来,测定调色剂的热物理性能,然后,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计算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和脱模剂的放热值。结果示于表1中。
实施例7的调色剂7中的结晶聚酯树脂的平均分散粒径为2.1μm,其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测量。
实施例8
向2L金属容器中加入100g的结晶聚酯树脂1和400g的乙酸乙酯,之后在70℃下加热以进行溶解。其后,在冰-水浴中以25℃/min的速率对所得混合物进行骤冷。在所得分散液冷却后,向其中加入100g的非结晶聚酯树脂1并使其溶解于其中。然后,向该混合物中加入玻璃珠(直径3mm)(500mL),在20℃或更低的平均流体温度下,使用间歇型砂磨机(Kanpe Hapio Co.,Ltd.制)进行24小时粉碎,从而制得结晶聚酯分散液7。
调色剂8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只是使用结晶聚酯分散液7代替结晶聚酯分散液1。
接下来,测定调色剂的热物理性能,然后,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计算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和脱模剂的放热值。结果示于表1中。
实施例8的调色剂8中的结晶聚酯树脂的平均分散粒径为0.1μm,其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测量。
对比例1
向2L金属容器中加入100g的结晶聚酯树脂1和400g的乙酸乙酯,之后在70℃下加热以进行溶解。其后,在冰-水浴中以25℃/min的速率对所得混合物进行骤冷。在所得分散液冷却后,向其中加入100g的非结晶聚酯树脂1并使其溶解于其中。然后,向该混合物中加入玻璃珠(直径3mm)(500mL),在15℃或更低的平均流体温度下,使用间歇型砂磨机(Kanpe Hapio Co.,Ltd.制)进行15小时粉碎,从而制得结晶聚酯分散液8。
调色剂9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只是使用结晶聚酯分散液8代替结晶聚酯分散液1。
接下来,测定调色剂的热物理性能,然后,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计算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和脱模剂的放热值。结果示于表1中。
对比例1的调色剂9中的结晶聚酯树脂的平均分散粒径为0.9μm,其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测量。
对比例2
向2L金属容器中加入100g的结晶聚酯树脂1和400g的乙酸乙酯,之后在70℃下加热以进行溶解。其后,在冰-水浴中以30℃/min的速率对所得混合物进行骤冷。在所得分散液冷却后,向其中加入100g的非结晶聚酯树脂1并使其溶解于其中。然后,向该混合物中加入玻璃珠(直径3mm)(500mL),在18℃或更低的平均流体温度下,使用间歇型砂磨机(Kanpe Hapio Co.,Ltd.制)进行10小时粉碎,从而制得结晶聚酯分散液9。
调色剂10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只是使用结晶聚酯分散液9代替结晶聚酯分散液1。
接下来,测定调色剂的热物理性能,然后,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计算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和脱模剂的放热值。结果示于表1中。
对比例2的调色剂10中的结晶聚酯树脂的平均分散粒径为0.8μm,其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测量。
对比例3
向2L金属容器中加入100g的结晶聚酯树脂1和400g的乙酸乙酯,之后在70℃下加热以进行溶解。其后,在冰-水浴中以20℃/min的速率对所得混合物进行骤冷。在所得分散液冷却后,向其中加入100g的非结晶聚酯树脂1并使其溶解于其中。然后,向该混合物中加入玻璃珠(直径3mm)(500mL),在20℃或更低的平均流体温度下,使用间歇型砂磨机(Kanpe Hapio Co.,Ltd.制)进行10小时粉碎,从而制得结晶聚酯分散液10。
调色剂11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只是使用结晶聚酯分散液10代替结晶聚酯分散液1。
接下来,测定调色剂的热物理性能,然后,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计算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和脱模剂的放热值。结果示于表1中。
对比例3的调色剂11中的结晶聚酯树脂的平均分散粒径为0.7μm,其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测量。
对比例4
向2L金属容器中加入100g的结晶聚酯树脂1和400g的乙酸乙酯,之后在70℃下加热以进行溶解。其后,在冰-水浴中以20℃/min的速率对所得混合物进行骤冷。在所得分散液冷却后,向其中加入100g的非结晶聚酯树脂1并使其溶解于其中。然后,向该混合物中加入玻璃珠(直径3mm)(500mL),在27℃或更低的平均流体温度下,使用间歇型砂磨机(Kanpe Hapio Co.,Ltd.制)进行10小时粉碎,从而制得结晶聚酯分散液11。
调色剂12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只是使用结晶聚酯分散液11代替结晶聚酯分散液1。
接下来,测定调色剂的热物理性能,然后,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计算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和脱模剂的放热值。结果示于表1中。
对比例4的调色剂12中的结晶聚酯树脂的平均分散粒径为1.1μm,其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测量。
对比例5
向2L金属容器中加入100g的结晶聚酯树脂1和400g的乙酸乙酯,之后在70℃下加热以溶解。其后,在冰-水浴中以25℃/min的速率对所得混合物进行骤冷。在所得分散液冷却后,向其中加入100g的非结晶聚酯树脂1并使其溶解于其中。然后,向该混合物中加入玻璃珠(直径3mm)(500mL),在10℃或更低的平均流体温度下,使用间歇型砂磨机(Kanpe Hapio Co.,Ltd.制)进行12小时粉碎,从而制得结晶聚酯分散液12。
调色剂13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除了使用结晶聚酯分散液12代替结晶聚酯分散液1。
接下来,测定调色剂的热物理性能,然后,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计算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和脱模剂的放热值。结果示于表1中。
对比例5的调色剂13中的结晶聚酯树脂的平均分散粒径为1.0μm,其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测量。
实施例9
<乳化聚集方法>
-结晶聚酯分散液的制备-
向不锈钢烧杯中加入180份结晶聚酯树脂1和585份去离子水,并通过将所述烧杯置于热浴中,使所述混合物加热至95℃。
当结晶聚酯树脂1溶于水中且溶液变得清澈时,在通过T.K.ROBOMIX(PRIMIX Corporation制)以10000rpm进行搅拌的同时,向该溶液中加入1%氨水,以将该溶液的pH值调节至7.0。随后,通过向20份所述经稀释的水溶液中逐滴加入0.8份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NEOGEN R-K,Dai-ichi KogyoSeiyaku Co.,Ltd.制)和0.2份非离子型乳化剂(EMULGEN 950,KaoCorporation制),从而制得体均粒径为0.8μm的结晶聚酯分散液A(固含量:11.9质量%)。
-非结晶聚酯分散液的制备-
非结晶聚酯分散液B(固含量:12.3质量%)以与结晶聚酯分散液的制备中所述的相同的方式制备,只是以非结晶聚酯树脂1代替结晶聚酯树脂1。
-颜料分散液的制备-
向容器中加入20份炭黑(Printex 35,Degussa制)、80份离子交换水和4.0份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NEOGEN R-K,Dai-ichi Kogyo Seiyaku Co.,Ltd.制),并使所述颜料在以下条件下借助于球磨机(ULTRA VISCOMILL,AIMEX,CO.,Ltd.制)分散于其中:液体进料速率为1kg/h、盘圆周速度为6m/s、0.3mm锆珠填充至80体积%、以及15次,从而获得体均粒径为0.07μm的颜料分散液1(固含量:19.8质量%)。
-蜡分散液的制备-
混合微晶蜡(Hi-Mic-1090,Nippon Seiro Co.,Ltd.制)(20份)、80份离子交换水和4份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NEOGEN R-K,Dai-ichi Kogyo SeiyakuCo.,Ltd.制),并在搅拌下将该混合物在95℃下加热1小时。其后,使所得物冷却,并使所述蜡在以下条件下借助于球磨机(ULTRA VISCOMILL,AIMEX,CO.,Ltd.制)分散于其中:液体进料速率为1kg/h、盘圆周速度为6m/s、0.3mm锆珠填充至80体积%、以及25次,从而制得体均粒径为0.15μm的蜡分散液1(固含量:20.8质量%)。
-调色剂的制备方法-
借助于分散设备混合以下组分并在25℃下搅拌2小时。
颜料分散液1        26.3份
结晶聚酯分散液A    67.2份
非结晶聚酯分散液B  585.3份
蜡分散液1          28.8份
将所得分散液加热至60℃,并使用铵将所得分散液的pH值调节至7.0。然后,将该分散液进一步加热至90℃,并保持该温度6小时,从而获得分散浆料2。
将分散浆料2(100份)在减压下过滤,然后对其进行如下所述的一系列处理(1)~(3):
(1):向滤饼中加入离子交换水(100份),之后使用TK均相混合机进行混合(在12000rpm下、10分钟),然后进行过滤;
(2):向(1)中获得的滤饼中加入10%盐酸,以将其pH值调节至2.8,之后使用TK均相混合机进行混合(在12000rpm下、10分钟)并然后进行过滤;和
(3):向(2)中获得的滤饼中加入离子交换水(300份),之后使用TK均相混合机进行混合(在12000rpm下、10分钟)并然后进行过滤,并进行该操作两次,从而制得滤饼2。
滤饼2以空气循环干燥机在45℃下干燥48小时,然后使其通过筛孔尺寸为75μm的筛子,从而制备体均粒径为5.9μm的调色剂基础颗粒。向所得的调色剂基础颗粒(100份)中,通过亨舍尔混合机混入0.7份疏水性二氧化硅和0.3份疏水性氧化钛,从而获得调色剂14。
接下来,测定调色剂的热物理性能,然后,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计算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和脱模剂的放热值。结果示于表1中。
实施例9的调色剂14中的结晶聚酯树脂的平均分散粒径为0.8μm,其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测量。
Figure BDA0000091353590000381
-显影剂的制造-
通过球磨机,将5份调色剂和95份载体混合以制造显影剂。
(评价方法和结果)
所得显影剂以下列方式评价。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定影能力>
对采用TEFLON辊作为定影辊的复印机(MF-2200,Ricoh Company,Ltd.制)的定影部分进行改型以制得改型的复印机。将以上制得的显影剂和Type6200纸张(Ricoh Company,Ltd.制)置于所述改型的复印机中以进行印刷测试。
具体地说,在改变定影温度的同时测定冷反印温度即最低定影温度。
最低定影温度的评价条件设定如下:进纸线速度:120mm/sec~150mm/sec,表面压力:1.2kgf/cm2且辊隙宽度:3mm。
最高定影温度的评价条件设定如下:进纸线速度:50mm/sec,表面压力:2.0kgf/cm2且辊隙宽度:4.5mm。
较低的最低定影温度是更为优选的,因为功耗降低,而且,在实际使用中,130℃或更低的最低定影温度是可接受的水平且无任何问题。
评价标准如下:
A:最低定影温度低于125℃。
B:最低定影温度为125℃~130℃。
C:最低定影温度为约130℃,但轻微出现冷反印。
D:最低定影温度高于130℃。
<耐热储存稳定性>
向50mL玻璃容器中填充调色剂,并将该玻璃容器置于50℃恒温器中24小时,之后冷却至24℃。然后,根据JIS K2235-1991中所述的针入度试验对调色剂进行针入度测定,并就其耐热储存稳定性进行评价。针入度越高,耐热存储稳定性越优异。针入度小于5mm的调色剂有可能在使用时发生问题。
评价标准如下:
A:针入度为25mm或更大。
B:针入度为15mm或更大但小于25mm。
C:针入度为5mm或更大但小于15mm。
D:针入度小于5mm。
<粒化性能>
使用粒度测量设备“Coulter Counter TAII”(Beckmann Coulter Inc.制,孔径100μm)测定调色剂粒径。基于由体均粒径和数均粒径获得的粒度分布,对粒化性能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如下:
A:粒度分布为1.10或更大但小于1.15。
B:粒度分布为1.15或更大但小于1.20。
C:粒度分布为1.20或更大。
<成膜>
使用成像装置MF2800(Ricoh Company,Ltd.制)印刷10000张图像,然后,对光电导体进行目测观察并评价调色剂组分(特别是脱模剂)在光电导体上的粘着。
该评价基于如下标准。
A:未观察到调色剂组分在光电导体上的粘着。
B:观察到调色剂组分在光电导体上的粘着,但粘着程度不导致实际使用中的问题。
C:观察到调色剂组分在光电导体上的粘着,粘着程度导致实际使用中的问题。
D:观察到调色剂组分在光电导体上的粘着,粘着程度导致实际使用中的严重问题。
<图像评价>
向供给瓶中填充调色剂,并将该供给瓶在30℃和60%RH下储存4周。通过IMAGIO NEO 450(Ricoh Company Limited制,其能输出45张纸(A4大小)/分钟),使用显影剂和调色剂供给瓶连续印刷100张实地图像。基于如下标准评价所得图像。
A:均匀且优异的实地图像。
B:稍微观察到宽度小于0.3mm的白线,但其未在实地图像中明显显示。
C:观察到宽度为0.3mm或更大的白线,且在每100张实地图像中观察到不到20张实地图像有白线。
D:观察到宽度为0.3mm或更大的白线,且在每100张实地图像中观察到20张或更多实地图像有白线。
表2
  调色剂编号   定影能力   粒化性能   耐热储存稳定性   成膜   图像评价
 实施例1   1   A   A   A   A   A
 实施例2   2   A   B   A   B   B
 实施例3   3   B   A   B   A   A
 实施例4   4   B   A   B   A   A
 实施例5   5   B   A   B   A   A
 实施例6   6   A   A   A   A   B
 实施例7   7   B   B   A   B   B
 实施例8   8   A   A   B   A   A
 对比例1   9   B   B   C   B   C
 对比例2   10   A   B   D   B   B
 对比例3   11   B   B   C   A   B
 对比例4   12   D   B   B   B   C
 对比例5   13   C   D   B   B   B
 实施例9   14   A   A   A   A   A
根据表1和2的结果,实施例1~8的所有调色剂在低温定影能力、粒化性能、耐热储存稳定性和成膜的评价方面具有期望的结果,可获得具有高品质的图像。出于更具体的考虑,由于结晶聚酯树脂的大分散粒径的影响,实施例2在粒化性能方面比实施例1稍逊。实施例2在成膜方面也比实施例1稍逊。在实施例3中,大调色剂颗粒和小调色剂颗粒中的结晶聚酯树脂的量相比于实施例1均降低,且实施例3在耐热储存稳定性和低温定影能力方面比实施例1稍逊。在实施例4中,相比于实施例1,小调色剂颗粒中的结晶聚酯树脂的量提高。另一方面,在实施例5中,大调色剂颗粒中的结晶聚酯树脂的量提高。实施例4和5的调色剂的品质相近。因此,能够理解,在低温定影能力和耐热储存稳定性之间存在折中。在实施例6中,小调色剂颗粒中含有大量脱模剂,图像品质变得稍逊。在实施例7中,结晶聚酯树脂具有大的分散粒径,且耐热储存稳定性适当,但调色剂的粒度分布变得稍逊。在实施例8中,结晶聚酯树脂具有小的分散粒径,且实施例8在耐热储存稳定性方面比实施例1稍逊,但实施例8的调色剂具有与实施例1的调色剂相近的品质。通过乳化聚集法制造的实施例9的调色剂具有与实施例1相当的优异的调色剂品质。
相比于实施例1的调色剂,对比例1的调色剂的小调色剂颗粒中含有大量结晶聚酯树脂,导致耐热储存稳定性和图像评价变差。相比于对比例1的调色剂,在对比例2的调色剂中,小调色剂颗粒中含有大量结晶聚酯树脂,且对比例2的调色剂在大调色剂颗粒中含有大量结晶聚酯树脂。因此,耐热储存稳定性进一步变差。在对比例3中,大量的结晶聚酯树脂包含于大调色剂颗粒中,并且对比例3的小调色剂颗粒中的结晶聚酯树脂的量低于比较例1的小调色剂颗粒中的结晶聚酯树脂的量。因此,耐热储存稳定性变差。在对比例4中,由于结晶聚酯树脂几乎没有包含于小调色剂颗粒中,因此低温定影性能显著变差。在比较例5中,大量结晶聚酯树脂包含于大调色剂颗粒中,并且低温定影性能和粒化性质变差。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具有稳定且适当的低温定影能力和耐热储存稳定性的调色剂,含有该调色剂的显影剂,显影剂容器,处理盒,使用所述调色剂、显影剂、显影剂容器及处理盒的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
本申请要求2010年9月15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0-206472的优先权,并将该日本专利申请在此引入作为参考。

Claims (9)

1.调色剂,其包含:
调色剂颗粒,每个调色剂颗粒包含:
粘结剂树脂;
脱模剂;和
着色剂,
其中所述粘结剂树脂至少包含结晶聚酯树脂和非结晶聚酯树脂,
其中在所述调色剂的体均粒径定义为Dv的情况下,所述调色剂包含一组体均粒径为4/5Dv的调色剂颗粒和一组体均粒径为6/5Dv的调色剂颗粒,和
其中,在所述调色剂的差示扫描量热法中首次升温时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A、分级后体均粒径为4/5Dv的那组调色剂颗粒的差示扫描量热法中首次升温时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B、以及分级后体均粒径为6/5Dv的那组调色剂颗粒的差示扫描量热法中首次升温时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C满足由下式表示的关系:
50<(B/A)×100<90,和
110<(C/A)×100<1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所述吸热值A、所述吸热值B、以及所述吸热值C满足由下式表示的关系:
60<(B/A)×100<80,和
110<(C/A)×100<1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所述调色剂的差示扫描量热法中首次升温后的降温时脱模剂的放热值D、分级后体均粒径为4/5Dv的那组调色剂颗粒的差示扫描量热法中首次升温后的降温时脱模剂的放热值E、以及分级后体均粒径为6/5Dv的那组调色剂颗粒的差示扫描量热法中首次升温后的降温时脱模剂的放热值F满足由下式表示的关系:
50<(E/D)×100<90,和
110<(F/D)×100<15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所述调色剂通过在水性介质中对液体进行乳化或分散而获得,在所述液体中包含所述粘结剂树脂和所述脱模剂的调色剂材料溶解或分散在有机溶剂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所述调色剂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获得:
至少将所述着色剂、所述脱模剂、所述结晶聚酯树脂、含活性氢基团的化合物、具有与所述含活性氢基团的化合物反应的部分的粘结剂树脂前体、以及不同于前述物质的粘结剂树脂组分溶解或分散在有机溶剂中以获得油相;
将所述油相分散在水性介质中以获得乳化分散液,
使所述粘结剂树脂前体和所述含活性氢基团的化合物在所述乳化分散液中进行交联反应、扩链反应、或者前述两者,以及
除去所述有机溶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所述调色剂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获得:
将所述结晶聚酯树脂和所述非结晶聚酯树脂分别分散在单独的水性介质中,以使所述结晶聚酯树脂和所述非结晶聚酯树脂分别乳化为结晶聚酯树脂颗粒和非结晶聚酯树脂颗粒;
使所述结晶聚酯树脂颗粒、所述非结晶聚酯树脂颗粒、脱模剂分散液、以及着色剂分散液混合以制备含聚集颗粒的分散液;
使所述聚集颗粒熔合为调色剂颗粒;以及
洗涤所述调色剂颗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色剂,其中,所述结晶聚酯树脂在所述调色剂颗粒中具有0.1μm~2.0μm的平均分散粒径。
8.含调色剂的显影剂,其中,所述调色剂包含:
调色剂颗粒,每个调色剂颗粒包含:
粘结剂树脂;
脱模剂;和
着色剂,
其中,所述粘结剂树脂至少包含结晶聚酯树脂和非结晶聚酯树脂,
其中,在所述调色剂的体均粒径定义为Dv的情况下,所述调色剂包含一组体均粒径为4/5Dv的调色剂颗粒和一组体均粒径为6/5Dv的调色剂颗粒,和
其中,在所述调色剂的差示扫描量热法中首次升温时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A、分级后体均粒径为4/5Dv的那组调色剂颗粒的差示扫描量热法中首次升温时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B、以及分级后体均粒径为6/5Dv的那组调色剂颗粒的差示扫描量热法中首次升温时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C满足由下式表示的关系:
50<(B/A)×100<90,和
110<(C/A)×100<150。
9.成像方法,其包括:
在静电潜像承载部件上形成静电潜像;
用调色剂使所述静电潜像显影以形成可视图像;
将所述可视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以及
将转印至所述记录介质上的所述可视图像定影于所述记录介质上,
其中,所述调色剂包含:
调色剂颗粒,每个调色剂颗粒包含:
粘结剂树脂;
脱模剂;和
着色剂,
其中所述粘结剂树脂至少包含结晶聚酯树脂和非结晶聚酯树脂,
其中在所述调色剂的体均粒径定义为Dv的情况下,所述调色剂包含一组体均粒径为4/5Dv的调色剂颗粒和一组体均粒径为6/5Dv的调色剂颗粒,和
其中在所述调色剂的差示扫描量热法中首次升温时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A、分级后体均粒径为4/5Dv的那组调色剂颗粒的差示扫描量热法中首次升温时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B、以及分级后体均粒径为6/5Dv的那组调色剂颗粒的差示扫描量热法中首次升温时结晶聚酯树脂的吸热值C满足由下式表示的关系:
50<(B/A)×100<90,和
110<(C/A)×100<150。
CN201110272799.6A 2010-09-15 2011-09-15 调色剂、显影剂、成像方法及成像装置 Active CN1024021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06472A JP5522540B2 (ja) 2010-09-15 2010-09-15 トナー、現像剤、現像剤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0-206472 2010-09-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02145A CN102402145A (zh) 2012-04-04
CN102402145B true CN102402145B (zh) 2013-07-10

Family

ID=458070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72799.6A Active CN102402145B (zh) 2010-09-15 2011-09-15 调色剂、显影剂、成像方法及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41521B2 (zh)
JP (1) JP5522540B2 (zh)
CN (1) CN1024021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29007B2 (ja) 2011-05-09 2016-06-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現像剤、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08210B2 (ja) 2011-09-02 2014-02-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及び現像剤
JP2013109142A (ja) 2011-11-21 2013-06-06 Ricoh Co Ltd トナー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13156430A (ja) 2012-01-30 2013-08-15 Ricoh Co Ltd 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00789B2 (ja) 2012-01-30 2016-04-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280684B2 (ja) 2012-01-31 2018-02-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56475A (ja) 2012-01-31 2013-08-15 Ricoh Co Ltd 静電画像形成用トナーおよび現像剤
JP5966464B2 (ja) 2012-03-14 2016-08-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二成分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90667A (ja) 2012-03-14 2013-09-26 Ricoh Co Ltd トナーセット、現像剤、並びに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95621A (ja) 2012-03-19 2013-09-30 Ricoh Co Ltd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二成分現像剤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24208B2 (ja) 2012-05-25 2016-11-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セット、現像剤セ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62318B2 (ja) * 2012-05-31 2014-04-02 東洋製罐株式会社 塗料組成物及びこの塗料組成物を塗布して成る塗装金属板、金属容器及び金属蓋
JP5482951B2 (ja) 2012-09-18 2014-05-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静電画像形成用トナー、現像剤、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JP6107247B2 (ja) * 2013-03-12 2017-04-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コア・シェル型電子写真用トナー、該トナーを用いた現像剤及び現像装置、前記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5655964B2 (ja) 2013-04-26 2015-01-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現像剤
JP6273726B2 (ja) 2013-09-06 2018-02-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84797B2 (ja) 2013-09-06 2016-03-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5683842B (zh) 2013-09-06 2019-11-19 株式会社理光 调色剂
JP6294611B2 (ja) * 2013-09-06 2018-03-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静電像現像用トナー、現像剤
JP6435622B2 (ja) 2013-09-06 2018-12-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現像剤
US9341971B2 (en) 2013-09-06 2016-05-17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and develop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JP6238727B2 (ja) * 2013-12-20 2017-11-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6282107B2 (ja) * 2013-12-20 2018-02-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6282106B2 (ja) * 2013-12-20 2018-02-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CN106104389B (zh) 2014-02-26 2020-01-24 株式会社理光 调色剂、显影剂和图像形成设备
JP6582846B2 (ja) * 2014-10-30 2019-10-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トナー収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65525B2 (ja) 2015-01-05 2021-04-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トナー収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48392B2 (ja) * 2015-01-29 2019-01-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6520471B2 (ja) 2015-06-29 2019-05-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現像剤、現像剤収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91701B2 (ja) * 2015-12-04 2022-01-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JP6551544B2 (ja) 2016-01-18 2019-07-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31986A (ja) * 2016-08-26 2018-03-0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6955395B2 (ja) * 2017-08-23 2021-10-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トナー、二成分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現像槽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21698B2 (en) * 2001-09-21 2004-11-23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latent image, toner cartridge, image forming method,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953964B2 (ja) * 2003-02-10 2007-08-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用トナー及び定着方法
JP4079012B2 (ja) * 2003-02-28 2008-04-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
US7306887B2 (en) 2003-03-19 2007-12-11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and developer for electrostatic development, production thereof, image forming process and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05015589A (ja) 2003-06-25 2005-01-20 Ricoh Co Ltd 結晶性ポリエステル分散液の製造方法、分散液、その分散液を用いた画像形成用トナー、現像剤、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US7413839B2 (en) 2004-03-18 2008-08-19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developer, toner container, process cartridge,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534550B2 (ja) * 2004-03-26 2010-09-0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支持材及びその使用方法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JP4557639B2 (ja) 2004-08-27 2010-10-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用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347174B2 (ja) 2004-09-15 2009-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
JP4829489B2 (ja) 2004-09-17 2011-12-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並びに、現像剤、トナー入り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7550245B2 (en) 2004-12-28 2009-06-23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and production method of the same,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20070184377A1 (en) 2006-02-07 2007-08-09 Hyo Shu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oner and developer used therein
JP4928851B2 (ja) 2006-03-14 2012-05-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および該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070218390A1 (en) 2006-03-15 2007-09-20 Tsuyoshi Nozaki Toner for developing electrostatic images,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developer, image forming metho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CN101055436A (zh) 2006-03-15 2007-10-17 株式会社理光 调色剂、制备该调色剂的方法和成像装置
JP4786555B2 (ja) 2006-03-15 2011-10-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トナーの製造方法、画像形成装置
US7829254B2 (en) 2006-03-16 2010-11-09 Ricoh Company, Ltd. Non-magnetic ton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JP4806580B2 (ja) 2006-03-17 2011-11-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16345B2 (ja) * 2006-09-05 2011-11-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静電潜像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309290B2 (en) 2006-09-15 2012-11-13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8116580A (ja) 2006-11-01 2008-05-2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用トナー、トナー供給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8377618B2 (en) 2007-09-14 2013-02-19 Ricoh Company Limited Image forming metho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toner
JP5407267B2 (ja) * 2008-10-16 2014-02-0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及びトナー
JP4661944B2 (ja) * 2008-11-18 2011-03-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5855808B2 (ja) 2009-02-26 2016-02-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静電潜像現像用トナー
US8227164B2 (en) 2009-06-08 2012-07-24 Ricoh Company, Limited Toner, and developer, developer container, process cartridg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ing the toner
JP5467505B2 (ja) 2009-09-30 2014-04-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の製造方法、トナー及び現像剤
JP5505704B2 (ja) * 2010-03-10 2014-05-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結晶性ポリエステルを用いたトナー並びに現像剤
JP5685984B2 (ja) * 2010-04-21 2015-03-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結晶性ポリエステルを添加したトナー
JP5549997B2 (ja) * 2010-08-27 2014-07-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現像剤、現像剤入り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22540B2 (ja) 2014-06-18
US20120064447A1 (en) 2012-03-15
JP2012063496A (ja) 2012-03-29
US8741521B2 (en) 2014-06-03
CN102402145A (zh) 2012-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02145B (zh) 调色剂、显影剂、成像方法及成像装置
CN102037411B (zh) 调色剂、显影剂、容纳调色剂的容器、处理盒和成像方法
EP2423754B1 (en) Toner for developing latent electrostatic images, developer, developer container housing developer therein, process cartridg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8557491B2 (en) Toner, developer, toner container,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CN101424893B (zh) 调色剂、制备该调色剂的方法、以及显影剂
CN103765319B (zh) 调色剂、显影剂、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JP5582393B2 (ja) トナー、並びに現像剤、現像剤収容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6062639B (zh) 电子照相用调色剂、图像形成方法和处理卡盒
CN103226298B (zh) 调色剂和成像设备
EP2048544B1 (en) Toner, develop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CN102262364B (zh) 调色剂、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方法和处理盒
CN105683842B (zh) 调色剂
CN103676517A (zh) 用于形成静电图像的调色剂、显影剂、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CN102713763A (zh) 调色剂、成像装置、成像方法以及处理盒
JP2009204733A (ja) トナー、該トナーを用いた現像剤、トナー入り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5518535B (zh) 调色剂、显影剂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4345587A (zh) 调色剂、图像形成方法和处理卡盒
CN102681374A (zh) 静电图像显影调色剂,调色剂容器和处理盒
JP2014240910A (ja) 非磁性一成分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剤、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635860A (zh) 调色剂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3329051B (zh) 调色剂、显影剂、成像设备、和成像方法
CN108475029A (zh) 调色剂、显影剂和图像形成装置
US9523939B2 (en) Liquid develop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11075702A (ja) トナー、並びに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