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48566B - 车辆用天窗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天窗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48566B
CN102348566B CN2010800114074A CN201080011407A CN102348566B CN 102348566 B CN102348566 B CN 102348566B CN 2010800114074 A CN2010800114074 A CN 2010800114074A CN 201080011407 A CN201080011407 A CN 201080011407A CN 102348566 B CN102348566 B CN 1023485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vehicle
rear side
chucking
slide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140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48566A (zh
Inventor
沢田和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485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85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485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856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2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 B60J7/04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with rigid plate-like element or elements, e.g. open roofs with harmonica-type folding rigid panels
    • B60J7/043Sunroofs e.g. sliding above the ro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2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 B60J7/024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characterised by the height regulating mechanism of the sliding pan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7/00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 B60J7/02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 B60J7/04Non-fixed roofs; Roofs with movable panels, e.g. rotary sunroofs of sliding type, e.g. comprising guide shoes with rigid plate-like element or elements, e.g. open roofs with harmonica-type folding rigid panels
    • B60J7/043Sunroofs e.g. sliding above the roof
    • B60J7/0435Sunroofs e.g. sliding above the roof pivoting upwardly to vent mode and moving at the outside of the roof to fully open mo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车辆用天窗装置包含可动板、导轨、后侧滑动部件、电气驱动源、以及卡紧机构。在可动板的全闭状态,后侧滑动部件沿着导轨向车辆前方移动,由此,可动板转变至向上倾斜状态。在向上倾斜状态,借助不伴随可动板的动作的、后侧滑动部件进一步朝向车辆前方的移动,设置于后侧滑动部件的卡紧解除机构切换至卡合状态。在该卡合状态,借助之后的后侧滑动部件朝向车辆后方的移动,卡紧解除机构将卡紧机构切换至能够移动状态,并与卡紧机构一体地移动。在卡合状态,借助不伴随可动板的动作的、后侧滑动部件进一步朝向车辆前方的移动,卡紧解除机构切换至被从卡紧机构释放的卡合解除状态。

Description

车辆用天窗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天窗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车辆用天窗装置,众所周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所谓的外滑动天窗装置(outer slide sunroof)。在该装置中,在全闭状态下,当使配置于车辆前后的导靴(shoes)向后方移动时,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导轨连接的升降连接件的末端上升,可动板转变成向上倾斜状态。并且,在向上倾斜状态下,如果使上述导靴进一步向后方移动,则可动板在向上倾斜状态下向后方移动,转变至全开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53803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天窗装置中,由于可动板从全闭状态直至达到全开状态所需要的上述导靴的移动量(动作行程),是从与全闭状态对应的位置经由与向上倾斜状态对应的位置直至与全开状态对应的位置的移动量,因此,如果增加可动板从全闭状态转变至向上倾斜状态为止的上述导靴的移动量(以下也称作“向上倾斜动作行程”),则可动板从向上倾斜状态转变至全开状态为止的该导靴的移动量、亦即可动板的开口量减少。
另一方面,由于向上倾斜动作行程相当于可动板升降的高载荷状态的区间,因此优选确保该区间更长。假设,当减小向上倾斜动作行程时,每单位动作行程的载荷增大,相应地,无疑会使驱动上述导靴的电气驱动源(马达等)大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进一步增加可动板的开口量但不会使电气驱动源大型化的车辆用天窗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提供包含可动板、导轨、后侧滑动部件、电气驱动源、以及卡紧机构的车辆用天窗装置。上述可动板对形成于车辆的顶棚部的开口部进行开闭。上述导轨设置于上述开口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边缘部,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上述后侧滑动部件与上述可动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边缘部的后侧部位连接,且设置为沿着上述导轨在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自如。上述电气驱动源使上述后侧滑动部件移动。上述卡紧机构以摆动自如的方式卡止于上述可动板的上述两边缘部的前侧部位。上述卡紧机构能够选择性地切换到不能移动状态和能够移动状态,在不能移动状态,上述卡紧机构在车辆前后方向被保持于比上述后侧滑动部件靠前方的规定位置,在能够移动状态,允许上述卡紧机构从上述规定位置朝车辆后方移动。在上述可动板的全闭状态下,上述后侧滑动部件沿着上述导轨向车辆前方移动,由此,上述可动板以处于上述不能移动状态的上述卡紧机构所卡止的上述前侧部位作为支点而后侧上升,由此,转变成向上倾斜状态。上述天窗装置具备设置于上述后侧滑动部件的卡紧解除机构。在上述向上倾斜状态,借助不伴随上述可动板的动作的、上述后侧滑动部件进一步朝向车辆前方的移动,上述卡紧解除机构切换至卡合状态。在该卡合状态,上述卡紧解除机构借助之后的上述后侧滑动部件朝向车辆后方的移动,将上述卡紧机构切换至上述能够移动状态,并与上述卡紧机构一体地移动。在上述卡合状态,借助不伴随上述可动板的动作的、上述后侧滑动部件进一步朝向车辆前方的移动,上述卡紧解除机构切换至从上述卡紧机构被释放的卡合解除状态。
根据该结构,在上述卡紧解除机构的上述卡合状态,当使上述后侧滑动部件向车辆后方移动时,上述卡紧机构切换至上述能够移动状态,并且与上述卡紧解除机构一体地向车辆后方移动。因此,卡止于上述卡紧机构的上述可动板保持向上倾斜状态地敞开。在该情况下,规定上述可动板的全开状态的、上述后侧滑动部件等的最大移动量不受使上述可动板成为向上倾斜状态时的、上述后侧滑动部件朝向相反方向的移动量制约,仅另外确保能够将上述卡紧解除机构切换至上述卡合状态或者上述卡合解除状态、且不伴随有上述可动板的动作的该移动量即可。因此,能够相应地增加规定上述可动板的全开状态的上述后侧滑动部件等的最大移动量、即上述可动板的开口量。
另一方面,在上述卡紧解除机构的上述卡合状态,当使上述后侧滑动部件进一步向车辆前方移动时,上述卡紧解除机构切换至上述卡合解除状态。因此,在该状态下,当使上述后侧滑动部件向车辆后方移动时,在经过不伴随有上述可动板的动作的期间之后,以处于上述不能移动状态的上述卡紧机构所卡止的上述可动板的前侧部位作为支点,与上述后侧滑动部件连接的上述可动板的后侧下降,可动板形成全闭状态(复原)。
并且,由于能够充分确保在使上述可动板从全闭状态形成向上倾斜状态(或者与其相反)时的上述后侧滑动部件的移动量,因此,能够减少该后侧滑动部件的每单位移动量的载荷,进而能够避免上述电气驱动源的大型化。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谓基于上述卡紧机构的、上述可动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边缘部的前侧部位的摆动自如的卡止,不仅是指允许以该卡止位置作为中心的上述可动板的转动的卡止,也包含允许以设定于其它部件的旋转轴、假想中心作为中心的上述可动板的转动的卡止。
优选的是,上述卡紧解除机构具有引导突部。上述天窗装置还包含第一路径、第二路径和施力部件。在上述卡紧机构的不能移动状态,当伴随着上述后侧滑动部件朝向车辆前方的移动而上述卡紧解除机构切换至上述卡合状态时,允许上述引导突部进入上述第一路径。上述第二路径与上述第一路径的前端连通,借助上述引导突部进入该第二路径,将上述卡紧解除机构切换至上述卡合解除状态。上述施力部件在上述第一路径以及上述第二路径的连通部对上述引导突部施力,以使该引导突部从上述第一路径向上述第二路径移动。
优选的是,上述卡紧机构具有上述第一路径、上述第二路径和上述施力部件。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用伴随着上述后侧滑动部件朝向车辆前方的移动、使上述引导突部从上述第一路径移动(进入)至上述第二路径这一极其简易的构造,进行上述卡紧解除机构的从上述卡合状态向上述卡合解除状态的切换。并且,利用上述施力部件辅助上述引导突部的从上述第一路径朝向上述第二路径的移动,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将上述卡紧解除机构从上述卡合状态切换至上述卡合解除状态。
优选的是,上述卡紧机构具有卡合槽。上述卡紧解除机构具有卡合突部。伴随着上述后侧滑动部件朝向车辆前方的移动,该卡合突部通过处于上述不能移动状态的上述卡紧机构的上述卡合槽。借助之后的上述后侧滑动部件朝向车辆后方的移动,上述卡合突部嵌入上述卡合槽,并且推压上述卡合槽,以与上述卡紧机构一体地移动。
根据该结构,伴随着上述后侧滑动部件朝向车辆前方的移动,上述卡合突部通过上述卡合槽,并且,借助之后的上述后侧滑动部的朝向车辆后方的移动,上述卡合突部嵌入上述卡合槽,且推压该卡合槽,由此,处于上述不能移动状态的上述卡紧机构与上述卡紧解除机构一体地向车辆后方移动。如此,在上述卡紧机构与上述卡紧解除机构一体地向车辆后方移动时,上述卡合突部嵌入于上述卡合槽,因此,能够使这些卡紧机构以及卡紧解除机构以更稳定的状态向车辆后方一体地移动。
优选的是,上述卡紧机构具有卡紧块和卡紧杆。上述卡紧块设置为沿着上述导轨在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自如,且卡止于上述可动板。上述卡紧杆具有上述卡合槽,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上述卡紧块连结。在上述规定位置,上述卡紧杆被向卡止于形成在上述导轨的卡止部的一侧施力,以维持上述不能移动状态。
根据该结构,由于上述可动板的卡止(即,可动板的车辆前后位置限制)、以及上述不能移动状态与上述能够移动状态的切换的各个功能由两个部件(卡紧块以及卡紧杆)分担进行,因此,上述卡紧机构能够更可靠地进行各个功能的动作。
优选的是,上述卡紧机构具有卡合突部限制杆。该卡合突部限制杆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上述卡紧杆连结,且承受作用力而被保持在与上述导轨卡合的规定初期位置。伴随着上述后侧滑动部件朝向车辆前方的移动,上述卡合突部克服上述作用力使上述卡合突部限制杆转动,且上述卡合突部通过上述卡合槽。借助之后的上述后侧滑动部件朝向车辆后方的移动,上述卡合突部经由上述卡合突部限制杆推压与该卡合突部限制杆卡合的上述导轨,从上述卡止部释放上述卡紧杆。
根据该结构,通过上述卡合槽后的上述卡合突部借助之后的上述后侧滑动部件朝向车辆后方的移动,经由上述卡合突部限制杆推压与该卡合突部限制杆卡合的上述导轨,从上述卡止部释放上述卡紧杆。如此,经由上述卡合突部限制杆将上述卡合突部的推压力传递至上述导轨,由此,能够更可靠地从上述不能移动状态向上述能够移动状态切换。
优选的是,天窗装置包含位置检测部和控制部。上述位置检测部检测上述后侧滑动部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上述位置检测部基于上述后侧滑动部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对上述电气驱动源进行驱动控制。当上述后侧滑动部件在上述卡紧解除机构从上述卡合状态切换至上述卡合解除状态的范围、且是不伴随上述可动板的动作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范围移动时,上述控制部禁止上述电气驱动源的停止。
根据该结构,当上述后侧滑动部件在上述卡紧解除机构从上述卡合状态切换至上述卡合解除状态、且是不伴随有上述可动板的动作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范围移动时,利用上述控制部禁止上述电气驱动源的停止。因此,能够避免该后侧滑动部件在上述卡紧解除机构的上述卡合状态以及上述卡合解除状态共用的上述后侧滑动部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范围停止,从而上述卡紧解除机构的现状是处于上述卡合状态以及上述卡合解除状态中的哪一种状态变得不清楚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2(a)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仰视图,(b)是沿着(a)的2B-2B线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4(a)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动作的仰视图,(b)以及(c)是沿着(a)的4B-4B线以及4C-4C线的剖视图。
图5(a)以及(b)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动作的仰视图。
图6是示出该实施方式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该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7是从斜上方观察搭载于作为汽车等车辆的顶棚部的车顶10的天窗装置11时的示意图。如该图所示,在车顶10形成有车顶开口部10a。进而,在车顶开口部10a搭载有对该车顶开口部10a进行开闭的可动板12。另外,可动板12以能够进行向上倾斜动作以及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滑动动作的方式安装于车顶10。在可动板12的开闭动作中,采用在向上倾斜的状态下进行滑动动作的、所谓的外滑动方式。
接下来,对可动板12的开闭动作所涉及的构造进行说明。另外,天窗装置11在车顶开口部10a的车辆宽度方向两侧成对地具备可动板12的开闭动作所涉及的构造,以下基本上仅对车辆宽度方向单侧的该构造进行说明。
图1是将天窗装置11局部剖开而示出的侧视图。并且,图2(a)是将天窗装置11的车辆前部局部剖开而示出的仰视图,图2(b)是沿着图2(a)的2B-2B线的剖视图。另外,图2(b)也是沿着图1的2B-2B线的剖视图,为了方便,在图2(a)中以宽度方向与图2(b)一致的方式描绘。
如图1所示,天窗装置11具有导轨13,该导轨13设置于车顶开口部10a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侧的边缘部,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导轨13由例如铝合金的挤压型材构成,并且如图2(b)所示,一体地具有底壁部13a、从该底壁部13a的宽度方向两端向车辆上方突出的成对的侧壁部13b、以及从该侧壁部13b的上端相互以相向的方式延伸的成对的凸缘13c、13d,上述导轨13形成为截面近似C字状。
图1所示,在导轨13上,以游隙嵌合于其内壁面的状态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自如地安装有作为后侧滑动部件的后导靴16。该后导靴16具有通过导轨13的两个凸缘13c、13d之间的开口而向导轨13的上方突出的近似三角形的支承片16a,并且具有固定于该支承片16a的上端部、且向车辆宽度方向一侧(在图1中是与纸面正交的里侧)突出的引导销16b。并且,在导轨13上、且是在后导靴16的前侧,以游隙嵌合于该导轨13的内壁面的状态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自如地安装有前导靴17。该前导靴17具有通过导轨13的两凸缘13c、13d之间的开口而向导轨13的上方突出的近似三角形的支承片17a,并且具有固定于该支承片17a的上端部的支承轴17b。
另一方面,在上述可动板12的车辆宽度方向边缘部下表面固定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架18。在该支架18的后侧形成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引导槽19。该引导槽19具有以随着趋向前方而下降的方式向上倾斜的向上倾斜部19a,并且具有与该向上倾斜部19a的前端连续、且与导轨13大体平行地延伸的直线部19b。进而,上述引导销16b以移动自如的方式嵌入引导槽19。并且,支架18的前侧利用上述支承轴17b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支承片17a连结。
在此,在可动板12的全闭状态下,上述引导销16b配置在成为引导槽19的最上部的向上倾斜部19a的后端。因此,在该状态下,当伴随着后导靴16的朝向车辆前方的移动而上述引导销16b沿着向上倾斜部19a移动至该向上倾斜部19a的前端时,支架18(可动板12)按照以支承轴17b为中心而后侧上升的方式转动,形成向上倾斜状态(参照图3)。此时,引导槽19的直线部19b设定为与导轨13平行地延伸。换句话说,在向上倾斜状态下,伴随着后导靴16的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移动,即使上述引导销16b沿着直线部19b移动,可动板12也不会动作。
如图1所示,在导轨13上、且是在前导靴17的后侧,设置有卡紧机构20。该卡紧机构20构成为具备卡紧块21、卡紧杆22、卡合突部限制杆23。
卡紧块21呈侧视近似L字形状,该卡紧块21一体地具有:主体部26,该主体部26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卡止突部27,该卡止突部27从上述主体部26的前端向上侧弯曲,且对固定于上述支架18的卡止销18a进行卡止,使得上述卡止销18a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换句话说,当可动板12以支承轴17b为中心转动时,卡紧块21在卡止突部27允许可动板12的前侧的以卡止销18a为支点的摆动。进而,如图2所示,主体部26具有:引导部26a,该引导部26a遍及其长度方向全长、且以能够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与导轨13的一侧的凸缘13d嵌合;以及引导部26b,该引导部26b在导轨13的前端部以能够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与导轨13的另一侧的凸缘13c嵌合。换句话说,卡紧块21通过两引导部26a、26b被装配成沿着导轨13(凸缘13c、13d)在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自如。因此,通过卡紧块21移动,卡止于该卡紧块21(卡止突部27)的可动板12与前导靴17等一起在车辆前后方向移动。
并且,如图4所示,主体部26具有在凸缘13d的基端侧从引导部26a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的截面为近似L字状的引导片26c。引导片26c的内壁面与引导部26a的上表面一起形成向凸缘13c侧开口的截面近似U字状的第一路径28。如图1所示,引导片26c(第一路径28)在卡止突部27的车辆后方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其前部经由连通部OP向上方开口。进而,引导片26c的上表面形成以重叠在第一路径28的上侧的方式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路径29。另外,在引导部26a以单侧支承的方式连结有在宽度方向与第一路径28等邻接的作为施力部件的板簧30。该板簧30的作为自由端的末端部向车辆前侧延伸、且在上述连通部OP的位置配置于与引导片26c的上表面大概一致的高度位置。
如图2(a)所示,上述卡紧杆22利用支承轴22a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连结在引导部26b的基端部。该卡紧杆22具有从支承轴22a的下端向车辆上方(在图2(a)中是与纸面正交的里侧方向)隆起直至凸缘13c的高度位置的近似斧形状的卡紧部22b。另一方面,在上述凸缘13c的规定位置形成有大致矩形状的作为卡止部的切口13e,伴随着卡紧杆22绕支承轴22a的转动,卡紧部22b的大致矩形状的头部能够嵌入该切口13e。因此,通过卡紧部22b嵌入切口13e,主体部26(卡紧块21)切换至不能移动状态,在该不能移动状态,主体部26在车辆前后方向被保持在比后导靴16靠车辆前方的规定位置,通过卡紧部22b从切口13e脱离,上述主体部26切换至能够移动状态,在该能够移动状态,允许主体部26从上述规定位置向车辆后方移动。进而,在卡紧块21处于上述不能移动状态时,可动板12的车辆前后位置被限制在规定位置。卡紧块21的不能移动状态例如设定在可动板12的全闭状态。另外,卡紧杆22始终由未图示的施力部件向卡紧部22b嵌入切口13e的一侧(在图2(a)中是向逆时针旋转方向转动的一侧)施力。
并且,在卡紧部22b的大致矩形状的头部、且是在与凸缘13d对置的一侧形成有卡合槽22c。该卡合槽22c以随着趋向车辆后方而向凸缘13c侧靠近的方式向上倾斜。进而,在卡紧部22b嵌入切口13e时,夹着卡合槽22c在该卡合槽22c的前后、在卡紧杆22与引导部26a之间形成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导入路31,该导入路31设定成与卡合槽22c同等的开口宽度。
如图2(a)所示,在卡紧部22b的比卡合槽22c靠末端侧(后侧)的位置、且是在卡紧部22b的下侧,通过支承轴23a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连结有上述卡合突部限制杆23。该卡合突部限制杆23具有从支承轴23a向车辆后方延伸、且能够与凸缘13c侧的侧壁部13b抵接的钩爪状的抵接片23b,并且具有从支承轴23a向车辆前方延伸、且能够向导入路31内突出的钩爪状的限制片23c。卡合突部限制杆23设定为,在卡紧块21的上述不能移动状态下,当抵接片23b与对置的侧壁部13b抵接时,限制片23c向导入路31内突出,切断该导入路31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连通。将此时的卡合突部限制杆23的转动位置称为“规定初期位置”。并且,卡合突部限制杆23设定成,通过绕支承轴23a向图示顺时针旋转方向转动,如使用双点划线一并示出的那样,能够解除基于限制片23c的对导入路31的切断。
另外,卡合突部限制杆23始终由未图示的施力部件向抵接片23b与上述侧壁部13b抵接的一侧(在图2(a)中是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的一侧)施力。但是,作用于卡合突部限制杆23的作用力设定为比使卡紧部22b嵌入切口13e时的作用于卡紧杆22的作用力小,因此,不会因作用于卡合突部限制杆23的作用力导致卡紧部22b从切口13e脱离。
如图1所示,在上述后导靴16的前端部,通过支承轴41a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连结有大致平板状的连结臂41。该连结臂41向车辆前方延伸至卡紧块21(引导部26a),通过绕支承轴41a设置的螺旋弹簧42始终被朝该连结臂41的前端与卡紧块21的引导部26a上表面抵接的一侧(在图1中是向逆时针旋转方向转动的一侧)施力。
如图4(b)所示,在连结臂41的前端部,固定有与上述导入路31对置且向下方突出的近似圆柱状的卡合突部43。如图2(a)所示,该卡合突部43伴随着后导靴16以及连结臂41的朝向车辆前方的移动而沿着导入路31向车辆前方移动。此时,卡合突部43推压限制片23c,由此该卡合突部43边克服施加于卡合突部限制杆23的作用力使该卡合突部限制杆23向图4(a)中的顺时针旋转方向转动,边通过上述卡合槽22c。伴随与此,从卡合突部43释放了的卡合突部限制杆23复原至上述规定初期位置。
并且,在该状态下,当后导靴16以及连结臂41向车辆后方移动时,卡合突部43推压复原至上述规定初期位置的卡合突部限制杆23的限制片23c。此时,被卡合突部43推压而欲向图4(a)中逆时针旋转方向转动的卡合突部限制杆23通过利用抵接片23b推压对置的壁部13b,由此,向经由支承轴23a向图4(a)中的顺时针旋转方向转动的一侧、即卡紧部22b从上述切口13e脱离的一侧推压卡紧部22b(卡紧杆22)(参照图5(a))。
进而,当后导靴16以及连结臂41进一步向车辆后方移动时,进一步推压限制片23c的卡合突部43沿着限制片23c开始进入上述卡合槽22c(参照图5(b))。此时,对于卡紧杆22,卡紧部22b从上述切口13e完全脱离而被从该切口13e释放。进而,卡紧块21切换至上述能够移动状态。因此,在该状态下,当后导靴16以及连结臂41进一步向车辆后方移动时,利用卡合槽22c卡止卡合突部43的卡紧杆22和卡紧块21一起向车辆后方移动(卡合状态)。
并且,如图4(b)所示,在连结臂41的前端部固定有向与上述第一路径28等面对的宽度方向突出的大致圆柱状的引导突部44。在连结臂41与卡紧块21的引导部26a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下,该引导突部44插入上述第一路径28,能够沿着该第一路径28在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因此,不会损害伴随着后导靴16以及连结臂41在车辆前后方向的移动的、上述卡合突部43以及卡合突部限制杆23的卡合。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伴随着后导靴16以及连结臂41的朝向车辆前方的移动,当引导突部44登上上述板簧30且达到第一路径28的前侧的连通部OP时,在使被板簧30施力的引导突部44经由连通部OP进入上述第二路径29的状态下,连结臂41向图示顺时针旋转方向转动。此时,引导突部44与上述引导片26c的上表面抵接,能够沿着第二路径29在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并且,卡合突部43配置为在车辆高度方向偏移第一以及第二路径28、29的高度差的量。此时,设定成上述卡合突部限制杆23从卡合突部43的朝向车辆后方的移动轨迹上脱离。因此,在引导突部44进入第二路径29的状态下,即使后导靴16以及连结臂41向车辆后方移动,卡紧块21等也不会向车辆后方移动(卡合解除状态)。进而,当引导突部44到达第二路径29(引导片26c)的后端时,由于引导突部44被从引导片26c释放,由此,连结臂41被螺旋弹簧42施力而朝图示逆时针旋转方向转动(返回转动),直至与卡紧块21的引导部26a上表面抵接。连结臂41、螺旋弹簧42、卡合突部43以及引导突部44构成卡紧解除机构40。
另外,后导靴16的引导销16b设定为,在引导突部44沿第一路径28或者第二路径29移动期间,该引导销16b配置于上述直线部19b。因此,在卡紧解除机构40切换至上述卡合状态或者卡合解除状态期间,可动板12不动作。进而,在卡紧解除机构40的卡合状态下,当后导靴16以及连结臂41与卡紧块21等一体地向车辆后方移动时,可动板12保持向上倾斜状态地向车辆后方移动,打开车顶开口部10a。或者,在卡紧解除机构40的卡合解除状态下,当在留置卡紧块21等的状态下后导靴16以及连结臂41向车辆后方移动时,上述引导销16b沿向上倾斜部19a移动至其后端,由此,支架18(可动板12)按照以支承轴17b为中心而后侧下降的方式形成全闭状态(复原)。
如图1所示,天窗装置11具备作为驱动后导靴16移动的电气驱动源的马达51,并且具备对该马达51进行驱动控制的例如由微型计算机构成的控制部52,还具备与控制部52连接、且用于检测后导靴16的在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例如马达51的旋转量)的作为位置检测部的位置传感器53。控制部52基于从操作开关(省略图示)输入的开闭操作信号,且基于由位置传感器53检测到的后导靴16的在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对马达51进行驱动控制,以使可动板12开闭。特别是,当后导靴16在卡紧解除机构40从上述卡合状态切换至上述卡合解除状态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范围移动时,控制部52禁止马达51的停止。这是为了避免由位置传感器53检测到的后导靴16的在车辆前后方向的位置是处于卡紧解除机构40的卡合状态以及卡合解除状态中的哪个状态变得不清楚的情况。
在此,对本实施方式的动作一总地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卡紧机构20处于上述不能移动状态的可动板12的全闭状态下,伴随着后导靴16的朝向车辆前方的移动,当上述引导销16b沿着向上倾斜部19a移动至其前端时,支架18(可动板12)按照以支承轴17b为中心而后侧上升的方式转动,形成向上倾斜状态。在该状态下,当后导靴16进一步向车辆前方移动时,如图3所示,卡紧解除机构40以前面所述的方式切换至卡合状态,但不伴随有可动板12的动作。因此,在该状态下,当后导靴16向车辆后方移动时,卡紧机构20切换至上述能够移动状态,并一体地向车辆后方移动,可动板12保持着向上倾斜状态敞开车顶开口部10a。之后,当后导靴16向车辆前方移动时,卡合槽22c由卡合突部43推压的卡紧机构20一体地向车辆前方移动,可动板12保持着向上倾斜状态封闭车顶开口部10a。进而,卡紧机构20复原至上述不能移动状态(参照图4)。
另一方面,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当后导靴16进一步向车辆前方移动时,如图6所示,卡紧解除机构40以前面所述的方式切换至卡合解除状态,但不伴随有可动板12的动作。因此,在该状态下,当后导靴16向车辆后方移动、上述引导销16b沿着向上倾斜部19a移动至其后端时,支架18(可动板12)以支承轴17b为中心而后侧下降,形成全闭状态(复原)。
如以上详述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如下所示的优点。
(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卡紧解除机构40的上述卡合状态下,当使后导靴16向车辆后方移动时,卡紧机构20切换至上述能够移动状态,并与卡紧解除机构40一体地向车辆后方移动。因此,卡止于卡紧机构20的可动板12保持向上倾斜状态地敞开。此时,与可动板12连结的前导靴17也一体地向车辆后方移动。在该情况下,规定可动板12的全开状态的后导靴16等的最大移动量并不受使可动板12成为向上倾斜状态时的、后导靴16的朝向相反方向(车辆前方)的移动量制约,仅另外确保能够将卡紧解除机构40切换至上述卡合状态或者上述卡合解除状态、且不伴随有可动板12的动作的该移动量即可。因此,能够相应地增加规定可动板12的全开状态的后导靴16等的最大移动量、亦即可动板12的开口量。
另一方面,在卡紧解除机构40的上述卡合状态下,当使后导靴16进一步向车辆前方移动时,卡紧解除机构40切换至上述卡合解除状态。因此,在该状态下,当使后导靴16向车辆后方移动时,在经过不伴随有可动板12的动作的期间之后,以卡止于处于上述不能移动状态的卡紧机构20的可动板12的前侧(卡止销18a)作为支点,与后导靴16连接的可动板12的后侧下降,形成全闭状态(复原)。
并且,由于能够充分确保在使可动板12从全闭状态形成向上倾斜状态(或者与此相反)时的后导靴16的移动量,因此,能够减小该后导靴16的每单位移动量的载荷,进而能够避免马达51的大型化。
(2)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用伴随着后导靴16的朝向车辆前方的移动、使引导突部44从第一路径28移动(进入)至第二路径29这一极其简单的构造,进行卡紧解除机构40的从上述卡合状态向上述卡合解除状态的切换。并且,利用板簧30辅助引导突部44的从第一路径28向第二路径29的移动,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将卡紧解除机构40从上述卡合状态切换至上述卡合解除状态。
(3)在本实施方式中,伴随着后导靴16的朝向车辆前方的移动,卡合突部43通过卡合槽22c,并且,借助之后的后导靴16的朝向车辆后方的移动,卡合突部43嵌入卡合槽22c而推压该卡合槽22c,由此,处于上述不能移动状态的卡紧机构20切换至上述能够移动状态,并与卡紧解除机构40一体地向车辆后方移动。如此,在卡紧机构20与卡紧解除机构40一体地向车辆后方移动时,卡合突部43嵌入于卡合槽22c,由此能够使上述卡紧机构20以及卡紧解除机构40以更加稳定的状态向车辆后方一体移动。
(4)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板12的卡止(即可动板12的车辆前后位置限制)、以及上述不能移动状态与上述能够移动状态之间的切换的各个功能由两个部件(卡紧块21以及卡紧杆22)分担进行,因此,卡紧机构20能够更加可靠地进行各个功能的动作。
(5)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卡合槽22c后的卡合突部43借助之后的后导靴16的朝向车辆后方的移动,经由卡合突部限制杆23推压与该卡合突部限制杆23卡合的导轨13,从切口13e释放卡合突部限制杆23。如此,经由卡合突部限制杆23将卡合突部43的推压力转移至导轨13,由此,能够更可靠地从上述不能移动状态向上述能够移动状态切换。并且,与例如借助后导靴16的向车辆后方的移动而仅利用卡合突部43推压卡合槽(22c)时的分力从切口13e释放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卡合槽的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向上倾斜角度设定地急剧一些,因此,相应地,能够使卡紧杆22(卡紧机构20)在车辆前后方向进一步缩短。
(6)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后导靴16在卡紧解除机构40从上述卡合状态切换至上述卡合解除状态、且不伴随有可动板12的动作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范围移动时,利用控制部52禁止马达51的停止。因此,能够避免该后导靴16在卡紧解除机构40的上述卡合状态以及上述卡合解除状态中共用的后导靴16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范围停止,从而卡紧解除机构40的现状是处于上述卡合状态以及上述卡合解除状态中的哪一种状态变得不清楚的情况。
(7)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减少后导靴16的每单位移动量的载荷,即减少马达51的载荷,由此,能够抑制该马达51的动作的摇晃,使该马达51的动作稳定,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基于例如马达51的动作的装夹处理控制。
(8)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伴随着后导靴16的朝向车辆前方的移动而进入第一路径28的引导突部44,即使后导靴16向车辆后方移动,由于卡合突部43与卡紧杆22等卡合,因此上述引导突部44也无法脱离第一路径28,通过使后导靴16进一步向车辆前方移动,能够使上述引导突部44脱离第一路径28。换句话说,卡紧解除机构40的向卡合状态或者卡合解除状态的切换是由后导靴16的朝向车辆前方的移动限定的单向通行,能够提高该切换动作的可靠性。并且,卡紧解除机构40的向卡合状态或者卡合解除状态的切换是在后导靴16的引导销16b沿引导槽19的直线部19b移动、且不伴随有可动板12的动作的范围进行的,因此能够将进行该切换动作时的马达51的载荷控制为最小限度。
(9)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动作的切换所涉及的部件汇集配置在可动板12的前侧,由此,能够使导轨13的截面形状及其加工工序简单化。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所示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前导靴17。在该情况下,优选在卡紧机构20的(卡紧块21)的卡止突部27,使可动板12(支架18)的前侧按照能够以卡止销18a为中心转动的方式卡止。通过以此方式进行变更,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通过使卡紧解除机构40(引导突部44)相对于卡紧机构20(卡合突部限制杆23)沿车辆高度方向错开来进行卡紧解除机构40的从卡合状态向卡合解除状态的切换,但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例如使卡紧解除机构相对于卡紧机构沿车辆宽度方向错开来进行。或者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使卡紧机构相对于该卡紧解除机构沿车辆高度方向或者车辆宽度方向错开来进行卡紧解除机构的从卡合状态向卡合解除状态的切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向上倾斜状态结束后,伴随着后导靴16的向车辆前方的移动,利用卡合突部43推压卡合突部限制杆23,使卡合突部43通过卡合槽22c,将卡紧解除机构40切换至卡合状态,但也可以构成为,相对于卡合突部以及卡紧杆中任意一方,使任意另一方沿车辆高度方向或者车辆宽度方向偏移,并使其通过卡合槽,由此将卡紧解除机构切换至卡合状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后导靴16以及支架18的连接方式仅是一个例子。也可以是,例如在后导靴16(支承片16a)形成与引导槽19的方向相反的引导槽,将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嵌入该引导槽的引导销固定于支架18的后侧。

Claims (7)

1.一种天窗装置,
该天窗装置是车辆用天窗装置,具备:
可动板,该可动板对形成于车辆的顶棚部的开口部进行开闭;
导轨,该导轨设置于所述开口部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边缘部,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后侧滑动部件,该后侧滑动部件与所述可动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边缘部的后侧部位连接,且设置为沿着所述导轨在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自如;
电气驱动源,该电气驱动源使所述后侧滑动部件移动;以及
卡紧机构,该卡紧机构以摆动自如的方式卡止于所述可动板的所述两边缘部的前侧部位,所述卡紧机构能够选择性地切换到不能移动状态和能够移动状态,在不能移动状态,所述卡紧机构在车辆前后方向被保持于比所述后侧滑动部件靠前方的规定位置,在能够移动状态,允许所述卡紧机构从所述规定位置朝车辆后方移动,
在上述可动板的全闭状态下,所述后侧滑动部件沿着所述导轨向车辆前方移动,由此,所述可动板以处于所述不能移动状态的所述卡紧机构所卡止的所述前侧部位作为支点而后侧上升,由此,转变成向上倾斜状态,
所述天窗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天窗装置具备设置于所述后侧滑动部件的卡紧解除机构,
在所述向上倾斜状态,借助不伴随所述可动板的动作的、所述后侧滑动部件进一步朝向车辆前方的移动,所述卡紧解除机构切换至卡合状态,在该卡合状态,所述卡紧解除机构借助之后的所述后侧滑动部件朝向车辆后方的移动,将所述卡紧机构切换至所述能够移动状态,并与所述卡紧机构一体地移动,
在所述卡合状态,借助不伴随所述可动板的动作的、所述后侧滑动部件进一步朝向车辆前方的移动,所述卡紧解除机构切换至从所述卡紧机构被释放的卡合解除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紧解除机构具有引导突部,
所述天窗装置还具备:
第一路径,在所述卡紧机构的不能移动状态,当伴随着所述后侧滑动部件朝向车辆前方的移动而所述卡紧解除机构切换至所述卡合状态时,允许所述引导突部进入所述第一路径;
第二路径,该第二路径与所述第一路径的前端连通,借助所述引导突部进入所述第二路径,将所述卡紧解除机构切换至所述卡合解除状态;以及
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在所述第一路径以及所述第二路径的连通部对所述引导突部施力,以使所述引导突部从所述第一路径向所述第二路径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紧机构具有所述第一路径、所述第二路径和所述施力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紧机构具有卡合槽,
所述卡紧解除机构具有卡合突部,
伴随着所述后侧滑动部件朝向车辆前方的移动,所述卡合突部通过处于所述不能移动状态的所述卡紧机构的所述卡合槽,并且,
借助之后的所述后侧滑动部件朝向车辆后方的移动,所述卡合突部嵌入所述卡合槽,并推压所述卡合槽,以与所述卡紧机构一体地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紧机构具有:
卡紧块,该卡紧块设置为沿着所述导轨在车辆前后方向移动自如,且卡止于所述可动板;以及
卡紧杆,该卡紧杆具有所述卡合槽,且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所述卡紧块连结,在所述规定位置,该卡紧杆被向卡止于形成在所述导轨的卡止部的一侧施力,以维持所述不能移动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紧机构具有卡合突部限制杆,该卡合突部限制杆以转动自如的方式与所述卡紧杆连结,且承受作用力而被保持在与所述导轨卡合的规定初期位置,
伴随着所述后侧滑动部件朝向车辆前方的移动,所述卡合突部克服所述作用力使所述卡合突部限制杆转动,且所述卡合突部通过所述卡合槽,并且,借助之后的所述后侧滑动部件朝向车辆后方的移动,所述卡合突部经由所述卡合突部限制杆推压与该卡合突部限制杆卡合的所述导轨,而从所述卡止部释放所述卡紧杆。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天窗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天窗装置具备:
位置检测部,该位置检测部检测所述后侧滑动部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以及
控制部,该控制部基于所述后侧滑动部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对所述电气驱动源进行驱动控制,
当所述后侧滑动部件在所述卡紧解除机构从所述卡合状态切换至所述卡合解除状态的范围、且是不伴随所述可动板的动作的车辆前后方向的范围移动时,所述控制部禁止所述电气驱动源的停止。
CN2010800114074A 2009-04-27 2010-03-31 车辆用天窗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485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08019 2009-04-27
JP2009108019A JP4858570B2 (ja) 2009-04-27 2009-04-27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装置
PCT/JP2010/055785 WO2010125888A1 (ja) 2009-04-27 2010-03-31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48566A CN102348566A (zh) 2012-02-08
CN102348566B true CN102348566B (zh) 2013-12-18

Family

ID=430320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1407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48566B (zh) 2009-04-27 2010-03-31 车辆用天窗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20120001458A1 (zh)
EP (1) EP2425996B1 (zh)
JP (1) JP4858570B2 (zh)
CN (1) CN102348566B (zh)
WO (1) WO20101258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98499A (zh) * 2011-11-30 2012-04-04 江苏德福来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汽车天窗组合驱动机构
JP5982886B2 (ja) * 2012-03-09 2016-08-3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装置
JP2013184649A (ja) * 2012-03-09 2013-09-19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装置
EP2727755B1 (en) * 2012-10-30 2015-10-21 Inalfa Roof Systems Group B.V. Open roof construction for a vehicle
JP6089630B2 (ja) * 2012-11-27 2017-03-0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装置
JP5974859B2 (ja) 2012-11-27 2016-08-23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装置
JP6079283B2 (ja) * 2013-02-08 2017-02-1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装置
JP6286956B2 (ja) * 2013-09-06 2018-03-0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装置
JP6268829B2 (ja) * 2013-09-06 2018-01-3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装置
JP6268828B2 (ja) * 2013-09-06 2018-01-3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装置
JP6264792B2 (ja) * 2013-09-06 2018-01-2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装置
JP6264793B2 (ja) * 2013-09-06 2018-01-2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ンルーフ装置
US8960767B1 (en) * 2013-12-13 2015-02-2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echanism for latching a vehicle convertible top
CN104002646B (zh) * 2014-05-17 2016-08-24 安徽省地坤汽车天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天窗的运动机构组合
JP6327047B2 (ja) * 2014-07-31 2018-05-23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サンルーフ装置
DE102015201587A1 (de) * 2015-01-29 2016-08-04 Bos Gmbh & Co. Kg Antriebssystem für einen beweglichen Dachteil eines Dachmoduls eines Kraftfahrzeugs
US9802656B1 (en) 2016-06-07 2017-10-31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sensing systems including retractable mounting structures
CN106274407A (zh) * 2016-08-12 2017-01-04 安徽省地坤汽车天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导流板的天窗总成
EP3546261B1 (en) * 2016-11-25 2021-07-21 Yachiyo Industry Co., Ltd. Deflector structure for sunroof device
KR102394793B1 (ko) 2017-08-24 2022-05-0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듀얼 틸트 선루프 구조
US11240941B2 (en) * 2018-09-12 2022-02-01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Autonomous vehicle lidar cooling system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3159A (zh) * 2002-01-21 2003-11-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天窗系统
CN1680129A (zh) * 2004-04-05 2005-10-12 八千代工业株式会社 天窗装置
CN101391573A (zh) * 2007-09-19 2009-03-25 八千代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天窗系统
JP4367109B2 (ja) * 2003-11-27 2009-11-1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サンルー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29499B2 (ja) * 1995-05-23 2004-05-24 八千代工業株式会社 サンルーフ装置
JPH11227466A (ja) * 1998-02-13 1999-08-24 Oi Seisakusho Co Ltd サンルーフのリッド昇降装置
NL1012646C2 (nl) 1999-07-20 2001-01-23 Inalfa Ind Bv Open-dakconstructie voor een voertuig.
JP4244472B2 (ja) 1999-11-19 2009-03-2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スライディングルーフ装置
JP4017423B2 (ja) 2002-03-20 2007-12-05 大建工業株式会社 電子線硬化型樹脂含浸床材の製造方法
JP2005162064A (ja) * 2003-12-03 2005-06-23 Aisin Seiki Co Ltd サンルーフ装置
JP4164112B2 (ja) * 2006-08-11 2008-10-08 八千代工業株式会社 サンルーフ装置におけるストッパ構造
US7810879B2 (en) 2007-09-19 2010-10-12 Yachiyo Industry Co., Ltd. Vehicle sun roof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3159A (zh) * 2002-01-21 2003-11-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天窗系统
JP4367109B2 (ja) * 2003-11-27 2009-11-1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サンルーフ装置
CN1680129A (zh) * 2004-04-05 2005-10-12 八千代工业株式会社 天窗装置
CN101391573A (zh) * 2007-09-19 2009-03-25 八千代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天窗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147237A1 (en) 2013-06-13
WO2010125888A1 (ja) 2010-11-04
JP4858570B2 (ja) 2012-01-18
EP2425996B1 (en) 2014-04-23
CN102348566A (zh) 2012-02-08
US8616623B2 (en) 2013-12-31
EP2425996A4 (en) 2012-08-15
EP2425996A1 (en) 2012-03-07
JP2010254180A (ja) 2010-11-11
US20120001458A1 (en) 2012-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48566B (zh) 车辆用天窗装置
US5897160A (en) Motor vehicle roof with a series of raisable cover elements
US20100164253A1 (en) Vehicle Roof Comprising a Cover that can be Displaced Above a Fixed Roof Section
US7144077B2 (en) Mechanism for a sun roof
US20070228779A1 (en) Sliding roof system
CN103180168A (zh) 纵向导轨导引装置
JP2000052774A (ja) 車両ル―フ
EP2319717B1 (en) Sunshade device for vehicle
US8898956B2 (en) Sliding door device for vehicle with pressure sensing unit and sealing unit
US20120090240A1 (en) Actuation Method for an Electric Window Winder
US7762612B2 (en) Convertible roof that latches to an upper transverse frame part of the windshield frame
US4573709A (en) Latch device for a webbing anchor
US6481787B1 (en) Motor vehicle roof with two covers and two head liner parts
US20080129088A1 (en) Sliding roof system
US20180201104A1 (en) Convertible Top Having A Main Link Abutment Arrangement
CN211342267U (zh) 用于轨道车辆车门控制的联锁安全回路、车门控制装置
US20120068501A1 (en) Vehicle Roof Having Drive Carriage for Cover Element
US20060285957A1 (en) Loading floor for a cargo space of a vehicle
CN113329897A (zh) 用于机动车的顶盖系统的能运动的顶盖部件的驱动系统
JP2007245936A (ja) 自動車のフード持ち上げ構造及び当該構造を有する自動車
CN100439141C (zh) 遮阳板装置
US20050285434A1 (en) Sunshade device for vehicle
JPH11291766A (ja) 2つのル―フを備えた車両のための制御装置
JP3119358U (ja) 車両運搬車
CN104875711B (zh) 车辆、安全带及其安全带锁扣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