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89178B - 定影装置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289178B CN102289178B CN201110155107.XA CN201110155107A CN102289178B CN 102289178 B CN102289178 B CN 102289178B CN 201110155107 A CN201110155107 A CN 201110155107A CN 102289178 B CN102289178 B CN 10228917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generating
- fixing
- fixing belt
- generating member
- magnet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291 mag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5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29910000889 perm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29910001047 Hard ferr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155 mel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674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2379 silicon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945 silicone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Substances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Fluorine atom Chemical compound [F]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302 ferro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31 fluori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737 fluori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36 hal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2367 haloge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810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343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990 Ni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3 Perfluoroalkoxy alk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95 Polyether sulf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97 Polyether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035 Soft ferr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11 Urethane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QJVKUMXDEUEQLH-UHFFFAOYSA-N [B].[Fe].[Nd] Chemical compound [B].[Fe].[Nd] QJVKUMXDEUEQL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alumi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2].[O-2].[O-2].[Al+3].[Al+3]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1 coba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7052 cobal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GUTLYIVDDKVIGB-UHFFFAOYSA-N cobalt atom Chemical compound [Co] GUTLYIVDDKVIG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PMHQVHHXPFUNSP-UHFFFAOYSA-M copper(1+);methylsulfanylmethane;bromide Chemical compound Br[Cu].CSC PMHQVHHXPFUNSP-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94 ferromag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14 lubric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172 neodymium magne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11301 perfluoro alkoxyl alk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47 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208 poly(ethylene sulf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93 polyether sulfo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601 polyether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61 rare earth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910 rare earth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52 repet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44 surfac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59 α-F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32—Retractable heating or pressure un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及其图像形成装置,即使是在将发热部件抵接或相向而对地来加热定影转动体,也具有对定影转动体的高加热效率,并且,即使在非转动时也不容易在定影转动体里产生转动方向上的温度偏差。包括有发热部件,其在不同于夹持部的位置处与定影转动体(21)抵接的同时对定影转动体(21)进行加热。更进一步地,还设置有使得发热部件(23)可动的可动手段(24)、(26)、(27)、(45),以改变发热部件(23)相对于定影转动体(21)的抵接压力或相对之间距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中,及其复合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设置在其中的定影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一般采用的是将发热部件(阻抗发热体)抵接到定影带等的定影转动体的内周面里后,来对定影带进行加热的定影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等)。
这里,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使定影带(定影转动体)和发热部件(阻抗发热体)之间不发生浮起地提高双方的密接性,来提高定影带的加热效率,公开了以强磁性体来形成定影带后,通过设置在发热部件里的磁铁的磁力来将发热部件密接到定影带里的技术。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等里面,公开了以下的技术,即,在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中,通过将发热部件(感温部件)抵接到定影带(定影转动体)里(或以微小间距来相向而对),介由定影带通过与发热部件相向而对的励磁线圈(IH加热器)的电磁感应加热后的发热部件来加热定影带。
更进一步地,在专利文献2、3等里,公开了通过以整磁合金来形成由励磁线圈部的电磁感应加热的发热部件,使得发热部件带有自我温度控制性后,来防止定影带(定影转动体)的过度升温的技术。
上述专利文献1的定影装置由于通过设置在阻抗发热体(发热部件)里的磁铁的磁力来将定影带(定影转动体)密接到发热部件里的,所以能够提高定影带的加热效率。
但是,当装置处于待机状态里时,因为定影带(定影转动体)是以转动驱动被停止的状态由发热部件来加热的,所以仅在定影带中与发热部件抵接的部分里被局部加热,从而导致在定影带的转动方向里产生温度偏差的问题。然后,在这种定影带里产生温度偏差的状态下,立刻进行定影工序时,就会在定影图像上产生定影不均。
这种问题不局限于将阻抗发热体抵接到定影转动体里后来对定影转动体进行加热的定影装置,而是普遍存在于将发热部件与定影转动体抵接或相向而对后来对定影转动体进行加热的定影装置里(如专利文献2等所示的,将电磁感应加热后的发热部件与定影转动体抵接或相向而对后来对定影转动体进行加热的定影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课题,提供这样一种定影装置及其图像形成装置,即使是在将发热部件与定影转动体抵接或相向而对后来对定影转动体进行加热,有具有较高的定影转动体的加热效率,并在非转动时也不容易在定影转动体里产生转动方向上的温度偏差。
【专利文献1】特开2002-251084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9-258453号公报
【专利文献3】专利第29754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其包括:
定影转动体,其在规定方向里转动后来加热熔融调色剂像;
加压转动体,其与所述定影转动体压接后形成被搬送来的记录媒介的夹持部;
发热部件,其在不同于所述夹持部的位置处与所述定影转动体抵接或相向而对的同时加热所述定影转动体,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使得所述发热部件可动的可动机构,以改变所述发热部件相对于所述定影转动体的抵接压力或相对之间距离。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机构被控制为使得所述定影转动体在非转动状态时的所述抵接压力要小于转动状态时的所述抵接压力。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机构被控制为即使所述定影转动体处于转动状态,所述夹持部里的记录媒介的搬送全部结束时的所述抵接压力要小于记录媒介被搬送时的所述抵接压力。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机构被控制为使得所述定影转动体在非转动状态时的所述相对之间距离要大于转动状态时的所述相对之间距离。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机构被控制为即使所述定影转动体处于转动状态,所述夹持部里的记录媒介的搬送全部结束时的所述相对之间距离要大于记录媒介被搬送时的所述相对之间距离。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根据技术方案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机构包括:
磁性部件,其被固定在所述发热部件里,以介由所述发热部件来与所述定影转动体相向而对;
磁铁,其在被配置为介由所述定影转动体及发热部件来与所述磁性部件相向而对的同时,被滑动移动以能够改变相对于所述磁性部件的距离;
施力部件,其对所述磁性部件及所述发热部件在相对于所述定影转动体为离开或接近的方向里施力。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根据技术方案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机构包括:
磁性部件,其被固定在所述发热部件里,以介由所述发热部件来与所述定影转动体相向而对;
永久磁铁,其在被配置为介由所述定影转动体及发热部件来与所述磁性部件相向而对的同时,被转动移动以能够改变相对于所述磁性部件的磁极。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根据技术方案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机构包括:
磁性部件,其被固定在所述发热部件里,以介由所述发热部件来与所述定影转动体相向而对;
电磁铁,其在被配置为介由所述定影转动体及发热部件来与所述磁性部件相向而对的同时,施加电流的大小或方向可以变化以能够改变作用在所述磁性部件里的磁力或磁极。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根据技术方案6至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性部件是由硬铁素体形成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0根据技术方案6至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热部件和所述磁性部件之间设置绝热材料。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1根据技术方案1至10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部件的一部分或全部是由阻抗发热体形成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2根据技术方案1至10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介由所述定影转动体与所述发热部件相向而对的励磁线圈部,所述发热部件是通过所述励磁线圈部被电磁感应加热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3根据技术方案1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部件的一部分或全部是由整磁合金形成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4根据技术方案12或1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部件位于通过所述励磁线圈部产生的磁场的内部里。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5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技术方案1至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
本发明所提供的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因为发热部件相对于定影转动体的抵接压力或相对之间距离是可以改变的构成,即使是在将发热部件抵接或相向而对地来加热定影转动体,也具有对定影转动体的高加热效率,并且,即使在非转动时也不容易在定影转动体里产生转动方向上的温度偏差。
附图说明
参照下面对附图详细的说明可以更快·更好地理解对公开技术及其特征的完整描述。其中,
图1所示是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全体构成图。
图2所示是设置在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里的定影装置的构成图。
图3(A)所示是定影带在转动状态时的状态放大图,图3(B)所示是定影带在非转动状态时的状态放大图。
图4所示是本发明实施方式2中的定影装置的构成图。
图5(A)所示是定影带在转动状态时的状态放大图,图5(B)所示是定影带在非转动状态时的状态放大图。
图6所示是本发明实施方式3中的定影装置的构成图。
图7所示是其他方式中的定影装置的构成图。
图8所示是本发明实施方式4中的定影装置的构成图。
图9(A)所示是定影带在转动状态时的状态放大图,图9(B)所示是定影带在非转动状态时的状态放大图。
符号说明
1 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装置本体)
20 定影装置
21 定影带(定影转动体)
22 固定部件
23 发热部件
24 磁性部件(可动手段)
25 励磁线圈部(感应加热部)
26 永久磁铁(可动手段)
27 伸张弹簧(施力部件)
28 电磁铁(可动手段)
29 绝热材料
31 加压辊(加压转动体)
P 记录媒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另外,在各图中,对于相同或相当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适当简化或省略其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通过图1至图3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
首先,通过图1来说明图像形成装置全体的构成·动作。
在图1中,1是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复印机的装置本体,2是对原稿D的图像情报进行光学地读入的原稿读入部,3是根据原稿读入部2读入的图像情报来将曝光光线L照射到感光体鼓5上的曝光部,4是在感光体鼓5上形成调色剂像(图像)的成像部,7是将形成在感光体鼓5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媒介P里的转印部,10是将所放置的原稿D搬送到原稿读入部2里的原稿搬送部,12-14是收纳有转印纸等的记录媒介P的供纸部,20是对记录媒介P上的未定影图像进行定影的定影装置,21是设置在定影装置20里的作为定影转动体的定影带,31是设置在定影装置20里作为加压转动体的加压辊。
参照图1来对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通常的图像形成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原稿D通过原稿搬送部10的搬送辊从原稿台被搬送到图中的箭头方向里后,从原稿读入部2上通过。这时,在原稿读入部2中,从其上方通过的原稿D的图像情报被光学地读取。
然后,由原稿读入部2读取的光学的图像情报被变换成电信号后,送到曝光部3(写入部)里。之后,依据于该电信号的图像情报的激光等的曝光光线L从曝光部3被发射到成像部4的感光体鼓5上。
另一方面,在成像部4中,感光体鼓5在图中的顺时针方向里转动,经过规定的成像工序(带电工序、曝光工序、显影工序)后,就在感光体鼓5上形成了对应于图像情报的图像(调色剂像)。
之后,感光体鼓5上形成的图像在转印部7处被转印到通过对位辊搬送来的记录媒介P上。
另一方面,被搬送到转印部7里的记录媒介P的动作如下。
首先,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多个的供纸部12、13、14中自动或手动地选择1个供纸部(例如选择了最上段的供纸部12).
然后,收纳在供纸部12里的记录媒介P的最上面的一页被搬送去搬送路径K的位置里。
之后,记录媒介P通过搬送路径K后到达对位辊对的位置里。然后,到达对位辊对的位置里的记录媒介P为了对应于形成在感光体鼓5上的图像的位置而进行同步对应后,被搬送去转印部7。
之后,转印工序之后的记录媒介P在通过转印部7的位置后,经过搬送路径到达定影装置20里。到达定影装置20里后的记录媒介P被送入到定影带21和加压辊31之间,通过来自于定影带21的热和双方的部件21、13的压力,图像就得到定影了。定影有图像的记录媒介P从定影带21和加压辊31之间(夹持部)被送出后,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外部。
如此就完成了一系列的图像形成工序。
接着,通过图2及图3来详细叙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里的定影装置20的构成·动作。
图2是定影装置20的构成图。另外,图3(A)是定影带21在转动状态里的某一时刻的状态放大图,图3(B)是定影带21在非转动状态里的某一时刻的状态放大图。还有,在图3中,还图示了多层构造的定影带21或发热部件23中的各层的构成。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20包括了作为定影转动体(定影部件)的定影带21、固定部件22、发热部件23、永久磁铁26、磁性部件24、作为施力部件的伸张弹簧27、作为加压转动体的加压辊31、温度传感器40(温度检测手段)以及导向板35、37等。
这里,作为定影转动体的定影带21是薄的具有可挠性的环状带,沿图2中的箭头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移动)。参照图3,定影带21从内周面(与固定部件22或发热部件23的滑动接触面)一侧开始依次层积有底材层21a、弹性层21b、脱模层21c,其总体的厚度被设定在1mm以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影带21的外径被设定为40mm左右。
定影带21的底材层21a由层厚为200μm左右的PI(聚酰亚胺)构成。
定影带21的弹性层21b的层厚为100-300μm左右,由硅酮橡胶、发泡性硅酮橡胶、氟素橡胶等橡胶材料形成。通过设置弹性层21b,就不会在夹持部处的定影带21表面里形成微小的凹凸,热量均匀地传递到记录媒介P上的调色剂像T里后,抑制了橘皮图像的发生。还有,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定影带21的弹性层21b,采用的是层厚为150μm的硅酮橡胶。
定影带21的脱模层21c的层厚为10-50μm左右,由PFA、PTFE、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PES等材料形成。通过设置脱模层21c,相对于调色剂T(调色剂像)的脱模性(剥离性)就得到保证。还有,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定影带21的脱模层21c,采用的是层厚为30μm的PFA。
在定影带21的内部(内周面侧)里,设置了固定部件22、发热部件23、绝热材料29、磁性部件24、伸张弹簧27等。另外,在定影带2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里,空开间隙后相向而对地配设了永久磁铁26。另外,图示中省略了在定影带21的内周面里涂敷有润滑剂。
这里,固定部件22被固定为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滑动接触。然后,通过固定部件22介由定影带21压接到加压辊31里,就形成了被搬送来的记录媒介P的夹持部。图示中省略的是,固定部件22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被固定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里。另外,固定部件22是由具有一定刚度的材料形成的,即使受到加压辊31的加压力也不会大幅度弯曲。
另外,固定部件22与加压辊31的相对面(滑动接触面)沿着加压辊31的曲率形成为凹状。由此,因为记录媒介P沿着加压辊31的曲率被送出夹持部,就能够抑制定影工序后的记录媒介P吸着在定影带21里不分离的问题。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1中,虽然是将形成夹持部的固定部件22的形状形成为凹状,但也可以将形成夹持部的固定部件22的形状形成为平面状。即,可以将固定部件22的滑动接触面(与加压辊31相向而对的面)沿着平面形状来形成。由此,夹持部的形状相对于记录媒介P的图像面为大致平行,因为提高了定影带21和记录媒介P的密接性而提高了定影性。更进一步地,由于夹持部的出口侧处的定影带21的曲率变大,就能够将夹持部送出的记录媒介P容易地从定影带21来分离。
参照图2,发热部件23是大致半圆筒状的部件,在不同于夹持部的位置处介由定影带21(定影转动体)与永久磁铁26相向而对的同时,被配设为可以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接触分离。另外,省略了图示的是,发热部件23的宽度方向两端部里竖起的轴部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里所形成的长孔里,被支持为可以借助于轴承在上下方向里滑动移动。
这里,发热部件23的一部分里形成有阻抗发热体构成的发热层23b。详细的参照图3,发热部件23从内周面(与绝热材料29、磁性部件24相向而对的面)一侧开始,依次层积有底材层23a、发热层23b、保护层23c(绝缘层)。还有,在本实施方式1中,发热部件23的宽度方向(垂直于图2的纸面的方向)的长度被设定在320mm左右,圆周方向的长度(圆弧长)被设定在10mm左右。
发热部件23的底材层23a由氧化铝或氮化铝等构成。
发热部件23的发热层23b由阻抗发热体构成。阻抗发热体是由陶瓷等构成的面状发热体,在其宽度方向两端部里连接有电源部(未图示)。然后,当电流流过发热部件23的发热层23b(阻抗发热体)里时,发热层23b(阻抗发热体)因为自身的电阻抗而升温后,对抵接(或相向而对)的定影带21进行加热。还有,发热层23b(阻抗发热体)只要是像适当调整了阻抗值的金属分散树脂等具有发热功能的装置,也可以不局限于本实施方式1地来使用。
发热部件23的保护层23c(绝缘层)由玻璃等绝缘材料构成,以防止施加在发热部件23里的电流流到定影带21里。
还有,在发热部件23的底材层23e里,介由绝热材料29固定设置有磁性部件24。
然后,在本实施方式1中,发热部件23是自身发热后通过传热来加热定影带21的。热量就从被加热的定影带21的表面施加到记录媒介P上的调色剂像T里了。
还有,将电流施加到发热部件23里的电源(未图示)的输出控制,是根据与定影带21表面相向而对的热敏电阻、热电元件等的温度传感器40(温度检测手段)对定影带21表面温度的检测结果来进行的。另外,通过这种电源的输出控制,就能够将定影带21的温度(定影温度)设定在所需的温度里。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1中,发热部件23作为多层构造体,在其一部分里形成有发热层23b(阻抗发热体)。与此相对,也可以将发热部件23作为单层构造体,将其全部形成为发热层23b(阻抗发热体)。
参照图2及图3,永久磁铁26介由定影带21或发热部件23被配设为与磁性部件24相向而对。作为永久磁铁26以采用由稀土类磁铁或钕-铁-硼合金等硬磁性材料构成的具有强磁力的磁铁为好。
该永久磁铁26的构成是能够通过驱动部45进行滑动移动(图2中白色箭头方向的移动),以可以改变与磁性部件24之间的距离。然后,通过驱动部45永久磁铁26在上下方向里移动后,永久磁铁26的磁力对磁性部件24进行作用或不作用(或变化所作用的磁力的大小)后,发热部件23与磁性部件24一起在上下方向里移动,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还有,作为移动永久磁铁26的驱动部45,可以采用通过弹簧来与被施力向图2上方的永久磁铁26进行抵接的凸轮机构。
另外,为了减少永久磁铁26升温后导磁率下降的问题,还可以设置对永久磁铁26进行冷却的风扇等。
参照图2及图3,磁性部件24是大致半圆筒状的部件,借助于发热部件23与定影带21相向而对地被固定在发热部件23里。作为磁性部件24虽然可以采用软铁素体,但以硬铁素体为好。作为磁性部件24而采用硬铁素体的时候,需要配置磁极以在永久磁铁45和与其相向而对的磁极之间产生引力。具体来说是,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与图2及图3所示的永久磁铁26的N极相向而对的位置里配置了磁性部件24的S极。由此,就能够切实地进行根据后述的永久磁铁26的滑动移动的发热部件23的上下移动。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1中,如图3所示地,在发热部件23和磁性部件24之间设置了绝热材料29。绝热材料29由海绵橡胶或聚氨酯橡胶等绝热材料构成,用于减少发热部件23的热量传递到磁性部件24里后,因磁性部件24升温而导致导磁率下降的问题。
然后,绝热材料29与发热部件23和磁性部件24一体化后,随着永久磁铁26的上下移动,与发热部件23和磁性部件24一起在图2的白色箭头方向里移动。
另外,参照图2,作为施力部件的伸张弹簧27的一端侧被连接在发热部件23(及磁性部件24、加热部件29)里,另一端侧被连接在定影装置20的框架(未图示)里。由此,磁性部件24及发热部件23与永久磁铁26的磁力相抵抗地,通过伸张弹簧27在离开定影带21的方向(图2的下方)里被施力。
参照图2,作为加压转动体的加压辊31在中空构造的芯棒32上形成有弹性层33(层厚为3mm左右)。加压辊31(加压转动体)的弹性层33由发泡性硅酮橡胶、硅酮橡胶、氟素橡胶等材料形成。还有,在弹性层33的表层里也可以设置由PFA、PTFE等构成的薄的脱模层。加压辊31介由定影带21压接到固定部件22里后,在双方的部件之间形成了所需的夹持部。另外,省略了图示的是,在加压辊31里设置了与未图示的驱动机构的驱动齿轮啮合的齿轮,加压辊31在图中的箭头方向(反时针方向)里被转动驱动。另外,加压辊3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里借助于轴承被支持为可以自由转动。还有,在加压辊31的内部,也可以设置卤素发热管等的热源。
还有,在以发泡性硅酮橡胶等海绵状的材料来形成加压辊31的弹性层33时,因为能够减少作用在夹持部里的加压力,所以能够进一步地减轻发生在固定部件22里的弯曲。更进一步地,因为加压辊31的绝热性得到提高,定影带21的热量不容易移动到加压辊31一侧里,所以就能够提高定影带21的加热效率。
另外,在定影带21和加压辊31的抵接部(夹持部)的进口侧里,配设了对被搬向夹持部的记录媒介P进行导向的导向板35(进口导向板)。而在夹持部的出口侧里配设了对被送出夹持部的记录媒介P进行导向的导向板37(出口导向板)。双方的导向板35、37都被固定在定影装置20的框架(框体)里。
以下,对具有上述构成的定影装置20的通常时的动作进行简单说明。
当装置本体1的电源开关被启动时,随着电流从电源(未图示)被供给到发热部件23(阻抗发热体)里的同时,加压辊31开始在图2中的箭头方向里的转动驱动。由此,通过与夹持部的位置中的加压辊31之间的摩擦力,定影带21也在图2中的箭头方向里进行从动转动了。
之后,记录媒介P从供纸部12被供送来后,在转印部7的位置里被载置(转印)未定影的彩色图像。载置有未定影图像(调色剂像)的记录媒介P在由导向板35导向的同时被搬送到图2的箭头Y10方向里后,被送入处于压接状态的定影带21及加压辊31的夹持部里。
然后,通过处于加热状态的定影带21的加热,和定影带21(固定部件22)与加压辊31之间的加压力,调色剂像T就被定影到记录媒介P的表面里了。之后,从夹持部送出的记录媒介P被搬送到箭头Y11的方向里。
以下,对于本实施方式1的定影装置20中具有特征的构成·动作进行详细叙述。
在本实施方式1的定影装置20中,设置了可以使发热部件23(与磁性部件24和绝热材料29一起被一体地固定设置)移动的可动手段24、26、27、45,以变化发热部件23对定影带21(定影转动体)的抵接压力(或相对间距离)。即,通过可动手段24、26、27、45,发热部件23就在图3的黑色箭头方向(上下方向)里移动。
具体来说是,可动手段是由永久磁铁26、磁性部件24、伸张弹簧27(施力部件)、驱动部45等构成的。
如前所述,永久磁铁26介由定影带21及发热部件23被配设为与磁性部件24相向而对,通过驱动部45被滑动移动后能够改变与磁性部件24之间的距离。另外,磁性部件24介由发热部件23与定影带21相向而对地,与绝热材料29一起被粘帖在发热部件23里。另外,伸张弹簧27(施力部件)在离开定影带21的方向里对磁性部件24及发热部件23进行施力。
然后,如图3(A)所示地,当永久磁铁26通过驱动部45向靠近定影带21(磁性部件24)的位置(白色箭头方向,朝下)里移动时,作用在磁性部件24里的磁力(引力)增强,与伸张弹簧27的弹簧力相抵抗地,发热部件23与磁性部件24一起在黑色箭头方向(朝上)里移动。这时,发热部件23对定影带21的抵接压力增大(或相对之间的距离减小)。因此,从发热部件23到定影带21的传热效率就得到提高(从发热部件23到定影带21的热移动增多)。
相对于此,如图(B)所示地,当永久磁铁26通过驱动部45向离开定影带21(磁性部件24)的位置(白色箭头方向,朝上)里移动时,作用在磁性部件24里的磁力(引力)减弱,通过伸张弹簧27的弹簧力,发热部件23与磁性部件24一起在黑色箭头方向(朝下)里移动。这时,发热部件23对定影带21的抵接压力变小(或相对之间的距离变大,在从定影带21离开的同时,抵接压力变为零)。因此,从发热部件23到定影带21的传热效率就降低(从发热部件23到定影带21的热移动趋向于不进行)。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1中,因为不需要将凸轮等接触分离机构直接抵接到发热部件23里,而是通过永久磁铁26的磁力以非接触的方式来移动发热部件23,就能够抑制发热部件23的热量被定影带21以外的部件夺去而导致的定影带21的热效率的下降的问题。
还有,在图3(A)的状态里,即使发热部件23没有完全抵接(密接)到定影带21里,只要双方的部件21、23的间距在0.2mm以下(最好在0.1mm以下),因为该间距中的空气层导致的传热效率的恶化可以基本忽略,所以就能够维持从发热部件23到定影带21的高传热效率。因此,还能够在以下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即,通过驱动部45将永久磁铁26向接近于定影带21(磁性部件24)的位置里移动后使得双方的部件21、23的间距在0.2mm以下(最好在0.1mm以下)的状态,和通过驱动部45将永久磁铁26向离开定影带21(磁性部件24)的位置里移动后使得双方的部件21、23的间距充分变大(间距超过0.2mm)的状态。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随着上述永久磁铁26的移动而进行的发热部件23的上下移动中,可以在装置里设置用于对发热部件23的向上或向下移动量进行限制的止挡部件。这时,就容易将发热部件23对定影带21的抵接压力(或相对之间的间距)设定在所需的范围里。
这里,定影带21在非转动状态时和转动状态时相比,可动手段被控制为相对于定影带21的发热部件23的抵接压力是减小的(或被控制为相对于定影带21的发热部件23的相对之间距离是增大的)。
具体来说是,在通过纸张或预热等定影带21沿图2的顺时针方向被转动驱动时,如图3(A)所示地,永久磁铁26通过驱动部45被移动到接近定影带21的位置里后,发热部件23与定影带21抵接(或发热部件23以可以传热的微小间隙来与定影带21接近)。这时,随着图2的顺时针方向的转动,由于定影带21与发热部件23的抵接部分(加热部分)在圆周方向里移动,所以在圆周方向上得到均匀有效的加热。
相对于此,在待机等定影带21的转动被停止时,如图3(B)所示地,永久磁铁26通过驱动部45被移动到离开定影带21的位置里后,发热部件23是与定影带21分开的(或发热部件23以不能进行传热的程度的间隙来与定影带21分开)。这时,定影带21的转动处于停止状态,因为没有被发热部件23进行局部加热(传热),在定影带21里就不容易发生转动方向的温度偏差。更进一步地,从充分离开定影带21的发热部件23放出的热因为在相对于定影带21的圆周方向上达到基本均匀,与传热相比加热效率是减少的,所以定影带21在圆周方向上就被均匀加热了。因此,即使是待机模式结束后立刻进行通过纸张(定影工序),也不容易在定影图像上产生定影不均。
另外,除上述控制之外,可动手段还被控制为,即使定影带21处于转动状态,夹持部中的记录媒介P的搬送都结束时,和记录媒介P没有被搬送的时候相比,发热部件23对定影带21的抵接压力是变小的(或者,被控制为发热部件23相对于定影带21之间的距离为变大)。
详细来说就是,通过纸张时在夹持部的位置处进行有定影工序时(连续通过纸张中,至对于最后的记录媒介P的定影工序结束为止时),如图3(A)所示地,永久磁铁26通过驱动部45被移动到接近定影带21的位置里后,发热部件23与定影带21抵接(或发热部件23以可以传热的微小间隙来与定影带21接近)。这时,随着图2的顺时针方向的转动,由于定影带21与发热部件23的抵接部分(加热部分)在圆周方向里移动,所以在圆周方向上得到均匀有效的加热。
相对于此,通过纸张时在夹持部的位置处定影工序刚结束时(连续通过纸张中,对最后的记录媒介P的定影工序刚结束时),如图3(B)所示地,永久磁铁26通过驱动部45被移动到离开定影带21的位置里后,发热部件23是与定影带21分开的(或发热部件23向下方移动后与定影带21轻微地接触,以使得抵接压力在0.1kgf/cm2以下)。这时,定影带21是转动的,因为没有与发热部件23接触(或是轻微接触),由双方的部件21、23的滑动接触所导致的双方部件21、23的磨损劣化,或装置的驱动扭矩增大的问题就不容易发生。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于发热部件23相对于定影带21(定影转动体)的抵接压力或相对之间距离是可变的,即使是将发热部件23抵接或相向而对于定影带21来加热定影带21,定影带21的加热效率也是高的,并且,即使是在非转动情况下,也不容易在定影带21里产生转动方向的温度偏差。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使永久磁铁26和磁性部件24之间产生引力的同时,将通过伸张弹簧27(施力部件)在离开定影带21的方向(图2的下方)里施加的力作用到磁性部件24及发热部件23里。相对于此,也能够在使永久磁铁26和磁性部件24之间产生斥力的同时,将通过伸张弹簧等施力部件在接近于定影带21的方向(图2的上方)里施加的力作用到磁性部件24及发热部件23里。
然后,即使是这样的情况,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将磁力作用到磁性部件24里的磁铁采用的是永久磁铁26,通过滑动移动永久磁铁26来进行发热部件23对定影带21的接触分离动作(或抵接压力可变动作)。对此,作为将磁力作用到磁性部件24里的磁铁也可以采用电磁铁或超导磁体,通过滑动移动这些磁铁来进行发热部件23对定影带21的接触分离动作(或抵接压力可变动作)。
然后,即使是这样的情况,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2
参照图4及图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进行详细说明。
图4所示是实施方式2中的定影装置20的构成图,相当于前述实施方式1中的图2。另外,图5(A)所示是定影带21处于转动状态里时的放大图,图5(B)所示是定影带21处于非转动状态里时的放大图,分别相当于前述实施方式1中的图3(A)和图3(B)。
在本实施方式2中的定影装置里,作为可动手段的永久磁铁26被构成为可以转动移动这一点,是与前述实施方式1中作为可动手段的永久磁铁26被构成为可以滑动移动所不同的。
如图4及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2中的定影装置20也和前述实施方式1相同地包括有:定影带21(定影转动体)、固定部件22、发热部件23、永久磁铁26、磁性部件24、加压辊31(加压转动体)、温度传感器40等。
然后,在本实施方式2的定影装置20中,也设置了可以移动发热部件23的可动手段,来改变发热部件23(磁性部件24和加热部件29被一体地固定设置)对定影带21的抵接压力(或相对之间距离)。
这里,本实施方式2中的可动手段是由永久磁铁26、磁性部件24、驱动部46(转动驱动部)等构成的。
永久磁铁26被配设为介由定影带21及发热部件23来与磁性部件24相向而对,通过驱动部46以转动轴部26a为中心被转动移动,以能够改变相对于磁性部件24的磁极(N极、S极)。另外,磁性部件24介由发热部件23与定影带21相向而对地,和绝热材料29一起被粘帖在发热部件23里。
然后,当定影带21处于转动状态里时,如图5(A)所示地,通过驱动部46转动移动永久磁铁26来使得永久磁铁26的N极与定影带21(磁性部件24)相向而对。由此,作用在磁性部件24里的磁力变为引力,发热部件23就和磁性部件24一起向黑色箭头方向(上方)里移动。这时,发热部件23对定影带21的抵接压力增大(或相对之间距离减小)。因此,从发热部件23到定影带21的传热效率就得到提高。
相对于此,当定影带21处于非转动状态里时,如图5(B)所示地,通过驱动部46转动移动永久磁铁26来使得永久磁铁26的S极与定影带21(磁性部件24)相向而对。由此,作用在磁性部件24里的磁力变为斥力,发热部件23就和磁性部件24一起向黑色箭头方向(下方)里移动。这时,发热部件23对定影带21的抵接压力变小(或相对之间的距离变大,在从定影带21离开的同时,抵接压力变为零)。因此,定影带就从因发热部件23的导热而被加热,切换到因放热而被加热里。由此,定影带21在非转动状态中的局部加热就得到抑制。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2中,磁性部件24的磁极被排列为磁性部件24的S极位于与永久磁铁26相向而对的一侧里。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2中,因为通过永久磁铁26的磁力(斥力),能够在离开定影带21的方向里对磁性部件24及发热部件23进行施力,虽然没有像前述实施方式1那样设置了伸张弹簧27(施力部件),但也可以设置伸张弹簧27(施力部件)来对使得磁性部件24及发热部件23在离开定影带21的方向里施加的力进行补充。
如上所述,即使在本实施方式2中,也和前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因为能够改变发热部件23对定影带21(定影转动体)的抵接压力或相对之间距离,即使是使发热部件23和定影带21抵接或相向而对地来对定影带21进行加热,也能够提高定影带21的加热效率,在非转动时也不容易在定影带21里产生转动方向的温度偏差。
实施方式3
参照图6及图7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进行详细说明。
图6所示是实施方式3中的定影装置20的构成图,相当于前述实施方式1中的图2。另外,图7所示是另一方式的定影装置20的构成图,相当于前述实施方式1中的图2。
在本实施方式3中的定影装置里,作为可动手段的磁铁是电磁铁28这一点,与前述实施方式1中作为可动手段是永久磁铁26来说是不同的。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3中的定影装置20也和前述实施方式1相同地包括有:定影带21(定影转动体)、固定部件22、发热部件23、磁铁28、磁性部件24、伸张弹簧27(施力部件)、加压辊31(加压转动体)、温度传感器40等。
然后,在本实施方式3的定影装置20中,也设置了可以移动发热部件23的可动手段,来改变发热部件23(磁性部件24和加热部件29被一体地固定设置)对定影带21的抵接压力(或相对之间距离)。
这里,本实施方式3中的可动手段是由磁铁28、磁性部件24、电源部50、可变阻抗器51等构成的。
磁铁28被配设为介由定影带21及发热部件23来与磁性部件24相向而对,通过可变阻抗器51,从电源部50供给到电磁铁28(电磁线圈)里的施加电流的大小为可变的,以能够改变作用到磁性部件24里的磁力。另外,磁性部件24介由发热部件23与定影带21相向而对地,和绝热材料29一起被粘帖在发热部件23里。
然后,当定影带21处于转动状态里时,通过可变阻抗器51从电源部50供给到电磁铁28里的电流量被控制为增大。由此,作用在磁性部件24里的磁力(引力)增强,与伸张弹簧27的弹簧力相抵抗地,发热部件23和磁性部件24一起向上方移动。这时,发热部件23对定影带21的抵接压力增大(或相对之间距离减小)。因此,从发热部件23到定影带21的传热效率就得到提高。
相对于此,当定影带21处于非转动状态里时,通过可变阻抗器51从电源部50供给到电磁铁28里的电流量被控制为减小。由此,作用在磁性部件24里的磁力(引力)减弱,通过伸张弹簧27的弹簧力,发热部件23和磁性部件24一起向下方移动。这时,发热部件23对定影带21的抵接压力变小(或相对之间的距离变大,在从定影带21离开的同时,抵接压力变为零)。因此,定影带就从因发热部件23的导热而被加热,切换到因放热而被加热里。由此,定影带21在非转动状态中的局部加热就得到抑制。
还有,在实施方式3中,通过改变从电源部50供给到电磁铁28(电磁线圈)里的电流量的大小,来进行发热部件23对定影带21的接触分离动作。对此,也可以通过改变流到电磁铁28里的施加电流的方向来改变作用在磁性部件24里的磁极(N极、S极),以能够进行发热部件23对定影带21的接触分离动作。
详细来说是,如图7所示地,电磁铁28介由定影带21及发热部件23被配设为与磁性部件24相向而对,通过开关电路52来改变从电源部50供给到电磁铁28(电磁线圈)里的施加电流的方向,从而能够改变作用在磁性部件24里的磁极。
然后,当定影带21处于转动状态里时,通过开关电路52来控制电流的流动方向,以使得电磁铁28的N极与定影带(磁性部件24)相向而对。由此,作用在磁性部件24里的磁力变为引力,发热部件23就和磁性部件24一起向上方移动。这时,发热部件23对定影带21的抵接压力增大(或相对之间距离减小)。因此,从发热部件23到定影带21的传热效率就得到提高。
相对于此,当定影带21处于非转动状态里时,通过开关电路52来控制电流的流动方向,以使得电磁铁28的S极与定影带(磁性部件24)相向而对。由此,作用在磁性部件24里的磁力变为斥力,发热部件23就和磁性部件24一起向下方移动。这时,发热部件23对定影带21的抵接压力变小(或相对之间的距离变大,在从定影带21离开的同时,抵接压力变为零)。因此,定影带就从因发热部件23的导热而被加热,切换到因放热而被加热里。由此,定影带21在非转动状态中的局部加热就得到抑制。
还有,在图7的定影装置20中,磁性部件24的磁极被排列为磁性部件24的S极位于与电磁铁28相向而对的一侧里。
如上所述,即使在本实施方式3中,也和前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因为能够改变发热部件23对定影带21(定影转动体)的抵接压力或相对之间距离,即使是使发热部件23和定影带21抵接或相向而对地来对定影带21进行加热,也能够提高定影带21的加热效率,在非转动时也不容易在定影带21里产生转动方向的温度偏差。
实施方式4
参照图8及图9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进行详细说明。
图8所示是实施方式3中的定影装置20的构成图,相当于前述实施方式1中的图2。另外,图9(A)所示是定影带21处于转动状态里时的放大图,图9(B)所示是定影带21处于非转动状态里时的放大图,分别相当于前述实施方式1中的图3(A)和图3(B)。
在本实施方式4中的定影装置里,发热部件23通过励磁线圈25被电磁感应加热这一点,是区别于前述实施方式1中发热部件23本身作为阻抗发热体来发热的构成的。
如图8及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4中的定影装置20包括有:定影带21(定影转动体)、固定部件22、发热部件23、永久磁铁26、磁性部件24、伸张弹簧27(施力部件)、励磁线圈部25(感应加热部)、加压辊31(加压转动体)、温度传感器40等。
然后,在本实施方式4的定影装置20中,与前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也设置了可以移动发热部件23(与磁性部件24一起被固定设置)的可动手段(永久磁铁26、磁性部件24、伸张弹簧27、驱动部45),来改变发热部件23对定影带21的抵接压力(或相对之间距离)。
这里,励磁线圈部25(感应加热部)由励磁线圈25a、励磁线圈芯部25b等构成。励磁线圈25a在被配设为覆盖定影带2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的励磁线圈芯部25b上,将对细线捆束后的利兹线绕卷后在宽度方向(图8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里延伸设置。励磁线圈芯部25b由铁素体等强磁性体(相对磁导率在2500左右)构成,朝向定影带21的发热层或放热部及的发热层形成为有效的磁通量。
参照图9,定影带21从内周面(与固定部件22或发热部件23的滑动接触面)一侧开始依次层积有底材层21d、弹性层21b、脱模层21c。
定影带21的底材层21d由层厚为几μm至几百μm左右的SUS420或Fe-Ni合金等磁性材料形成,具有通过励磁线圈芯部25被电磁感应加热的发热层的功能。定影带21的弹性层21b或脱模层21c的构成与前述实施方式1相同。
参照图9,本实施方式4中的发热部件23与前述实施方式1不同,从内周面(与绝热材料29、磁性部件24相向而对的面)一侧开始依次层积有氧化防止层23e、发热层23f、氧化防止层23g。
发热部件23的发热层23f由层厚为10μm左右的铜构成,在通过由励磁线圈芯部25产生的励磁磁通量时就会被诱发涡电流,从而被电磁感应加热。
发热部件23的氧化防止层23e、23g都由层厚为30μm左右的镍镀层构成,被配设为夹住发热层23f以防止其氧化。
然后,发热部件23通过励磁线圈部25产生的交变磁场被电磁感应加热后来加热(传热)定影带21。即,发热部件23通过励磁线圈部25被直接地电磁感应加热后,定影带21借助于发热部件23被间接地加热了。
更进一步地,由于定影带21里也设置了作为发热层的底材层21d,定影带21(底材层21d)本身也通过励磁线圈部25产生的交变磁场被直接地电磁感应加热。因此,定影带21在通过励磁线圈部25被直接地电磁感应加热的同时,还通过发热部件23(通过励磁线圈部25被电磁感应加热)被间接地加热,定影带21的加热效率就得到提高。
然后,在本实施方式4中,热量就从被加热的定影带21的表面施加到记录媒介P上的调色剂像T里了。
还有,励磁线圈部25的输出控制是根据与定影带21表面相向而对的温度传感器40(温度检测手段)对定影带表面温度的检测结果来进行的。另外,通过这样的励磁线圈部25的输出控制,就能够将定影带21的温度(定影温度)设定在所需的温度里。
以下,对具有上述构成的定影装置20的通常时的动作进行简单说明。
当装置本体1的电源开关被启动时,随着交变电流从高频电源(未图示)被供给到励磁线圈部25(励磁线圈25a)里,加压辊31同时开始在图8中的箭头方向里的转动驱动。由此,通过与夹持部的位置中的加压辊31之间的摩擦力,定影带21也在图8中的箭头方向里进行从动转动了。
之后,记录媒介P从供纸部12被供送来后,在转印部7的位置里被载置(转印)未定影的彩色图像。载置有未定影图像T(调色剂像)的记录媒介P被搬送到图8的箭头Y10方向里后,被送入处于压接状态的定影带21及加压辊31的夹持部里。
然后,通过处于加热状态的定影带21的加热,和定影带21(固定部件22)与加压辊31之间的加压力,调色剂像T就被定影到记录媒介P的表面里了。之后,从夹持部送出的记录媒介P被搬送到箭头Y11的方向里。
然后,在本实施方式4中,当定影带21处于转动状态里时,如图9(A)所示地,永久磁铁26通过驱动部45向靠近定影带21的位置里移动。由此,作用在磁性部件24里的磁力(引力)增强,与伸张弹簧27的弹簧力相抵抗地,发热部件23与磁性部件24一起朝上方移动。这时,发热部件23对定影带21的抵接压力增大(或相对之间的距离减小)。因此,从发热部件23到定影带21的传热效率就得到提高。
相对于此,当定影带21处于非转动状态里时,如图9(B)所示地,永久磁铁26通过驱动部45向离开定影带21的位置里移动。由此,作用在磁性部件24里的磁力(引力)减弱,通过伸张弹簧27的弹簧力,发热部件23与磁性部件24一起向下移动。这时,发热部件23对定影带21的抵接压力变小(或相对之间的距离变大,在从定影带21离开的同时,抵接压力变为零)。因此,定影带就从因发热部件23的导热而被加热,切换到因放热而被加热里。由此,定影带21在非转动状态中的局部加热就得到抑制。
还有,发热部件23的构成是,即使对定影带21进行接触分离动作,也一直位于由励磁线圈部25生成的磁场(图9中虚线箭头所示)的内部里。由此,就可以切实地进行上述定影带21在转动时根据发热部件23的导热的加热,和定影带21在非转动时根据发热部件23的放热的加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中,以整磁合金来形成发热部件23的发热层23f为好。
具体来说是,以铁、镍、钴或它们的合金等具有强磁性的整磁合金来形成定影带21的底材层21d(发热层)。
这时,通过将底材层21d(发热层)的居里温度设定在定影使用限制温度的附近,就能够通过整磁合金的自我温度控制特性来抑制定影带21的温度过度上升而导致的热劣化问题。另外,通过将底材层21d(发热层)的居里温度设定在因为磁性部件24的升温不会导致导磁率下降的温度里,就不再需要在发热部件23和磁性部件24之间设置绝热材料29了。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4中,虽然在定影带21里设置了通过励磁线圈部25被电磁感应加热的发热层(底材层21d),但也可以是不在定影带21里设置通过励磁线圈部25被电磁感应加热的发热层的构成。这时,定影带21就仅通过由励磁线圈部25被电磁感应加热的发热部件23的导热(或放热)来被加热。这种情况下,就能够进一步提高防止上述定影带21在非转动时的局部加热的效果。
如上所述,即使在本实施方式4中,也和前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因为能够改变发热部件23对定影带21(定影转动体)的抵接压力或相对之间距离,即使是使发热部件23和定影带21抵接或相向而对地来对定影带21进行加热,也能够提高定影带21的加热效率,在非转动时也不容易在定影带21里产生转动方向的温度偏差。
还有,在前述各实施方式中,是将本发明适用在将加压辊作为加压转动体和将定影带作为定影转动体的定影装置里的,但也可以将本发明适用在将加压带作为加压转动体的定影装置,或将定影膜或定影辊来作为定影转动体的定影装置里。这种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前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前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是将本发明适用于设置在黑白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定影装置20里,但也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设置在彩色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里。
另外,在前述各实施方式中,是将本发明适用在发热部件23本身发热的定影装置20,或发热部件23通过励磁线圈部25来被电磁感应加热的定影装置20里。相对于此,也可以将本发明适用于发热部件23由卤素发热管等发热管来辐射加热的定影装置20里。这种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前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还有,本发明不局限于前述各实施方式,只要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即使在前述各实施方式的示意之外,也可以由前述各实施方式进行适当变更而得到。另外,前述各构成部件的数量、位置、形状等不局限于前述各实施方式,在实施本发明时也可以根据需要来确定适当的数量、位置、形状。
从以上所述还可以有许多的改良和变化,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该专利说明书的公开内容不局限于上述的说明。
本专利申请的基础和优先权要求是2010年6月21日、在日本专利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10-140508,其全部内容在此引作结合。
Claims (11)
1.一种定影装置,其包括:
定影转动体,其在规定方向里转动后来加热熔融调色剂像;
加压转动体,其与所述定影转动体压接后形成被搬送来的记录媒介的夹持部;
发热部件,其在不同于所述夹持部的位置处从所述定影转动体的内周面与所述定影转动体抵接或相向而对的同时加热所述定影转动体;以及
使得所述发热部件可动的可动机构,用于改变所述发热部件相对于所述定影转动体的抵接压力或相对之间距离,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机构被控制为使得所述定影转动体在非转动状态时的所述抵接压力要小于转动状态时的所述抵接压力,
其中,所述可动机构配置为包括:
磁性部件,其被固定在所述发热部件里,以介由所述发热部件来与所述定影转动体相向而对;
磁铁,其在被配置为介由所述定影转动体及发热部件来与所述磁性部件相向而对的同时,被滑动移动以能够改变相对于所述磁性部件的距离;以及
施力部件,其对所述磁性部件及所述发热部件在相对于所述定影转动体为离开或接近的方向里施力;
或者,所述可动机构被配置为包括:
磁性部件,其被固定在所述发热部件里,以介由所述发热部件来与所述定影转动体相向而对;以及
永久磁铁,其在被配置为介由所述定影转动体及发热部件来与所述磁性部件相向而对的同时,被转动移动以能够改变相对于所述磁性部件的磁极;
或者,所述可动机构被配置为包括:
磁性部件,其被固定在所述发热部件里,以介由所述发热部件来与所述定影转动体相向而对;以及
电磁铁,其在被配置为介由所述定影转动体及发热部件来与所述磁性部件相向而对的同时,施加电流的大小或方向可以变化以能够改变作用在所述磁性部件里的磁力或磁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机构被控制为即使所述定影转动体处于转动状态,所述夹持部里的记录媒介的搬送全部结束时的所述抵接压力要小于记录媒介被搬送时的所述抵接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机构被控制为使得所述定影转动体在非转动状态时的所述相对之间距离要大于转动状态时的所述相对之间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机构被控制为即使所述定影转动体处于转动状态,所述夹持部里的记录媒介的搬送全部结束时的所述相对之间距离要大于记录媒介被搬送时的所述相对之间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性部件是由硬铁素体形成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热部件和所述磁性部件之间设置绝热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部件的一部分或全部是由阻抗发热体形成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介由所述定影转动体与所述发热部件相向而对的励磁线圈部,所述发热部件是通过所述励磁线圈部被电磁感应加热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部件的一部分或全部是由整磁合金形成的。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部件位于通过所述励磁线圈部产生的磁场的内部里。
1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140508A JP5510727B2 (ja) | 2010-06-21 | 2010-06-21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140508 | 2010-06-2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89178A CN102289178A (zh) | 2011-12-21 |
CN102289178B true CN102289178B (zh) | 2015-06-03 |
Family
ID=443798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155107.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89178B (zh) | 2010-06-21 | 2011-06-10 | 定影装置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43046B2 (zh) |
EP (1) | EP2397917B1 (zh) |
JP (1) | JP5510727B2 (zh) |
CN (1) | CN10228917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610148B2 (ja) | 2010-10-18 | 2014-10-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088491A (ja) | 2010-10-19 | 2012-05-10 | Ricoh Co Ltd | 定着ローラ、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118481A (ja) | 2010-11-10 | 2012-06-21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2012123221A (ja) * | 2010-12-09 | 2012-06-28 |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25924B2 (ja) | 2011-01-11 | 2014-11-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電磁誘導加熱方式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168403A (ja) | 2011-02-15 | 2012-09-06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96303B2 (ja) | 2011-02-16 | 2015-10-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60505B2 (ja) | 2011-02-25 | 2015-08-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203183A (ja) * | 2011-03-25 | 2012-10-22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定着装置 |
US8855542B2 (en) * | 2011-08-26 | 2014-10-07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Fus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JP6069828B2 (ja) | 2011-12-05 | 2017-02-0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37629B2 (ja) | 2011-12-26 | 2015-06-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36220B2 (ja) | 2011-12-27 | 2017-05-3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36221B2 (ja) | 2011-12-27 | 2017-05-3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96711B2 (ja) | 2011-12-28 | 2015-10-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9063480B2 (en) | 2011-12-28 | 2015-06-23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separating member |
JP5904325B2 (ja) | 2011-12-28 | 2016-04-1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28783B2 (ja) | 2012-01-11 | 2016-06-0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61524B2 (ja) | 2012-01-13 | 2015-08-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37520B2 (ja) | 2012-01-13 | 2015-06-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96714B2 (ja) | 2012-01-13 | 2015-10-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70828B2 (ja) | 2012-01-19 | 2016-08-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分離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24108B2 (ja) | 2012-01-19 | 2016-11-0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333511B6 (ja) | 2012-01-23 | 2023-11-0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67468B2 (ja) | 2012-01-24 | 2016-08-1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43231B2 (ja) | 2012-01-26 | 2016-07-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35668B2 (ja) | 2012-01-27 | 2016-11-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52598B2 (ja) | 2012-01-30 | 2016-12-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51741B2 (ja) | 2012-01-31 | 2016-12-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51428B2 (ja) | 2012-01-31 | 2015-07-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63105B2 (ja) | 2012-02-02 | 2016-08-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32525B2 (ja) | 2012-02-09 | 2016-11-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896281B2 (ja) | 2012-02-09 | 2016-03-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019779B2 (ja) | 2012-02-09 | 2016-11-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03679B2 (ja) | 2012-02-09 | 2017-03-2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209311B2 (ja) | 2012-02-09 | 2017-10-0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9026024B2 (en) | 2012-02-09 | 2015-05-05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capable of minimizing damage of endless rotary bod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
JP5850326B2 (ja) | 2012-02-09 | 2016-02-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48923B2 (ja) | 2012-02-09 | 2016-07-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35051B2 (ja) | 2012-02-09 | 2017-05-3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95132B2 (ja) | 2012-02-09 | 2016-09-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19785B2 (ja) | 2012-02-09 | 2016-11-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423994B2 (ja) | 2012-02-09 | 2018-11-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201312B2 (ja) | 2012-02-09 | 2017-09-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003619B2 (ja) | 2012-02-09 | 2016-10-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3164463A (ja) | 2012-02-09 | 2013-08-22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3195857A (ja) | 2012-03-22 | 2013-09-30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50152B2 (ja) | 2012-03-22 | 2016-07-1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16071B2 (ja) | 2012-05-18 | 2016-10-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6102906A (ja) * | 2014-11-28 | 2016-06-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7032667A (ja) * | 2015-07-29 | 2017-02-09 | 株式会社東芝 | 定着装置 |
US9563160B1 (en) | 2015-09-28 | 2017-02-07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
JP2017219797A (ja) | 2016-06-10 | 2017-12-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206620B2 (ja) * | 2018-04-19 | 2023-01-18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10004569B (zh) * | 2019-04-16 | 2020-11-06 | 浙江准提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印染织带装置 |
CN110921006A (zh) * | 2019-12-24 | 2020-03-27 | 杭州加一包装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包装设备的热封装置及包装设备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SU1293745A1 (ru) * | 1984-12-19 | 1987-02-28 | Предприятие П/Я В-2672 | Стартстопное лентопрот ж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975435B2 (ja) | 1991-02-19 | 1999-11-1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加熱回転体並びにその加熱回転体の製造方法 |
DE19650283C2 (de) | 1995-12-05 | 2001-09-20 | Ricoh Kk | Heizwalzenfixiervorrichtung |
JP2000039790A (ja) | 1998-07-22 | 2000-02-08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 |
JP3795770B2 (ja) | 2000-06-30 | 2006-07-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957968B2 (ja) | 2000-11-24 | 2007-08-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3998955B2 (ja) | 2000-12-20 | 2007-10-3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3880424B2 (ja) | 2001-03-29 | 2007-02-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372885A (ja) | 2001-06-18 | 2002-12-26 | Ricoh Co Ltd | 液体塗布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076189A (ja) | 2001-06-22 | 2003-03-14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6560421B1 (en) * | 2001-12-21 | 2003-05-06 |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ix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apparatus |
JP2003337490A (ja) | 2002-03-14 | 2003-11-28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ニップ形成方法 |
JP3649437B2 (ja) | 2002-06-20 | 2005-05-1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該定着装置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4239956A (ja) * | 2003-02-03 | 2004-08-26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353419B2 (ja) | 2004-02-12 | 2009-10-2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7925177B2 (en) | 2004-07-21 | 2011-04-12 | Ricoh Co, Ltd. | Image fixing apparatus stably controlling a fixing temperatur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US20090142114A1 (en) * | 2004-11-18 | 2009-06-0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Fixing device |
US7546049B2 (en) | 2005-01-21 | 2009-06-09 | Ricoh, Ltd. | Image forming device with a control means to correct the fixing control temperature |
JP4883914B2 (ja) | 2005-01-24 | 2012-02-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4731982B2 (ja) * | 2005-04-28 | 2011-07-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像加熱装置 |
US20060257183A1 (en) | 2005-05-12 | 2006-11-16 | Masanao Ehar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4841179B2 (ja) * | 2005-06-17 | 2011-12-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003808A (ja) | 2005-06-23 | 2007-01-11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689370B2 (ja) | 2005-06-30 | 2011-05-2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728059B2 (ja) * | 2005-07-15 | 2011-07-2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102166A (ja) | 2005-09-09 | 2007-04-19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798699B2 (ja) | 2005-09-12 | 2011-10-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定着制御方法 |
JP2007226137A (ja) | 2006-02-27 | 2007-09-06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279669A (ja) | 2006-03-13 | 2007-10-25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定着装置の定着ニップ形成方法 |
JP4447565B2 (ja) * | 2006-03-13 | 2010-04-07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310353A (ja) | 2006-04-17 | 2007-11-29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786417B2 (ja) | 2006-05-26 | 2011-10-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加熱制御方法及び加熱制御装置 |
JP2007322975A (ja) | 2006-06-05 | 2007-12-13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890991B2 (ja) | 2006-07-31 | 2012-03-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4982000B2 (ja) | 2006-07-31 | 2012-07-2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065264A (ja) | 2006-09-11 | 2008-03-21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076794A (ja) | 2006-09-22 | 2008-04-03 | Canon Inc | 定着装置 |
JP2008216825A (ja) | 2007-03-07 | 2008-09-18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5177348B2 (ja) | 2007-03-12 | 2013-04-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233790A (ja) | 2007-03-23 | 2008-10-02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US8244168B2 (en) | 2007-06-25 | 2012-08-14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movable transfer device |
JP5121406B2 (ja) | 2007-11-13 | 2013-01-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058829A (ja) | 2007-08-31 | 2009-03-19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定着装置、発熱回転体、温度制御方法 |
JP2009145417A (ja) | 2007-12-11 | 2009-07-02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065871B2 (ja) | 2007-12-11 | 2012-11-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286869B2 (ja) | 2008-03-25 | 2013-09-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258453A (ja) | 2008-04-17 | 2009-11-05 | Fuji Xerox Co Ltd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591545B2 (ja) * | 2008-05-23 | 2010-12-01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177412B2 (ja) | 2008-09-19 | 2013-04-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151906A (ja) | 2008-12-24 | 2010-07-08 | Ricoh Co Ltd | ベルト駆動機構、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73338B2 (ja) * | 2009-01-09 | 2014-04-1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加熱装置 |
JP5360686B2 (ja) | 2009-05-27 | 2013-12-0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21776B2 (ja) | 2009-08-24 | 2014-06-1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18068B2 (ja) | 2009-08-26 | 2014-02-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75469B2 (ja) | 2009-09-14 | 2013-12-2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081338A (ja) | 2009-09-14 | 2011-04-21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 |
JP5326958B2 (ja) | 2009-09-15 | 2013-10-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81634B2 (ja) | 2009-09-15 | 2014-09-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2010
- 2010-06-21 JP JP2010140508A patent/JP551072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06-10 CN CN201110155107.XA patent/CN10228917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6-15 EP EP11169961.7A patent/EP2397917B1/en active Active
- 2011-06-16 US US13/161,929 patent/US8543046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SU1293745A1 (ru) * | 1984-12-19 | 1987-02-28 | Предприятие П/Я В-2672 | Стартстопное лентопрот ж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510727B2 (ja) | 2014-06-04 |
JP2012003187A (ja) | 2012-01-05 |
CN102289178A (zh) | 2011-12-21 |
US20110311284A1 (en) | 2011-12-22 |
EP2397917A1 (en) | 2011-12-21 |
US8543046B2 (en) | 2013-09-24 |
EP2397917B1 (en) | 2013-11-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289178B (zh) | 定影装置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 |
JP4936430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7369804B2 (en) | Fixing device | |
JP5673053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569159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585839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129273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温度制御方法 | |
KR100886280B1 (ko) | 화상 가열 장치 | |
US7199339B2 (en) | Heating apparatus | |
JP4110046B2 (ja) | 像加熱装置 | |
JP2008107638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878745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353120B2 (ja) | 定着装置 | |
JP5780450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4272157A (ja) | 像加熱装置 | |
JP2014178509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030885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980939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の加熱装置 | |
JP5699676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3308957A (ja) | 像加熱装置 | |
JP2003228249A (ja) |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078875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066689A (ja) | 定着装置 | |
JP2013057840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1138155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03 Termination date: 2021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