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73333B - 部件装配装置及部件装配方法 - Google Patents

部件装配装置及部件装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73333B
CN102273333B CN201080004173.0A CN201080004173A CN102273333B CN 102273333 B CN102273333 B CN 102273333B CN 201080004173 A CN201080004173 A CN 201080004173A CN 102273333 B CN102273333 B CN 1022733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component
substrate
transfer unit
successive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417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73333A (zh
Inventor
小坂和明
壁下朗
村冈信彦
门田昌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733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733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733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733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4/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Methods or apparatu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74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 H01L24/75Apparatus for connecting with bump connectors or layer connecto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4/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Methods or apparatu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93Batch processes
    • H01L24/95Batch processes at chip-level, i.e. with connecting carried out on a plurality of singulated devices, i.e. on diced chips
    • H01L24/97Batch processes at chip-level, i.e. with connecting carried out on a plurality of singulated devices, i.e. on diced chips the devices being connected to a common substrate, e.g. interposer, said common substrate being separable into individual assemblies after connect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74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for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75Apparatus for connecting with bump connectors or layer connectors
    • H01L2224/756Means for supplying the connector to be connected in the bonding apparatus
    • H01L2224/75611Feed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74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for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75Apparatus for connecting with bump connectors or layer connectors
    • H01L2224/7565Means for transporting the components to be connec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74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for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75Apparatus for connecting with bump connectors or layer connectors
    • H01L2224/757Means for aligning
    • H01L2224/75753Means for optical alignment, e.g. sens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74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for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 H01L2224/75Apparatus for connecting with bump connectors or layer connectors
    • H01L2224/7598Apparatus for connecting with bump connectors or layer connec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atch proces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80Methods for 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bodies using 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 H01L2224/83Methods for 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bodies using 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using a layer connector
    • H01L2224/8319Arrangement of the layer connectors prior to mounting
    • H01L2224/83192Arrangement of the layer connectors prior to mounting wherein the layer connectors are disposed only on another item or body to be connected to the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80Methods for 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bodies using 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 H01L2224/83Methods for 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bodies using 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using a layer connector
    • H01L2224/832Applying energy for connecting
    • H01L2224/83201Compression bonding
    • H01L2224/83203Thermocompression bonding, e.g. diffusion bonding, pressure joining, thermocompression welding or solid-state w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80Methods for 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bodies using 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 H01L2224/83Methods for 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bodies using 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using a layer connector
    • H01L2224/838Bonding techniques
    • H01L2224/8385Bonding techniques using a polymer adhesive, e.g. an adhesive based on silicone, epoxy, polyimide, polyester
    • H01L2224/83851Bonding techniques using a polymer adhesive, e.g. an adhesive based on silicone, epoxy, polyimide, polyester being an anisotropic conductive adhesiv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4/00Indexing scheme fo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as covered by H01L24/00
    • H01L2224/93Batch processes
    • H01L2224/95Batch processes at chip-level, i.e. with connecting carried out on a plurality of singulated devices, i.e. on diced chips
    • H01L2224/97Batch processes at chip-level, i.e. with connecting carried out on a plurality of singulated devices, i.e. on diced chips the devices being connected to a common substrate, e.g. interposer, said common substrate being separable into individual assemblies after connec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4/00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solid-state bodies; Methods or apparatus related thereto
    • H01L24/80Methods for 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bodies using 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 H01L24/83Methods for connecting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bodies using means for bonding being attached to, or being formed on, the surface to be connected using a layer connec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17Conductor or circuit manufacturing
    • Y10T29/49124On flat or curved insulated base, e.g., printed circuit, etc.
    • Y10T29/4913Assembling to base an electrical component, e.g., capacitor, et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17Conductor or circuit manufacturing
    • Y10T29/49124On flat or curved insulated base, e.g., printed circuit, etc.
    • Y10T29/4913Assembling to base an electrical component, e.g., capacitor, etc.
    • Y10T29/49144Assembling to base an electrical component, e.g., capacitor, etc. by metal fus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17Conductor or circuit manufacturing
    • Y10T29/49124On flat or curved insulated base, e.g., printed circuit, etc.
    • Y10T29/4913Assembling to base an electrical component, e.g., capacitor, etc.
    • Y10T29/49146Assembling to base an electrical component, e.g., capacitor, etc. with encapsulating, e.g., potting, et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13Means to assemble electrical device
    • Y10T29/53174Means to fasten electrical component to wiring board, base, or substrat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13Means to assemble electrical device
    • Y10T29/53174Means to fasten electrical component to wiring board, base, or substrate
    • Y10T29/53178Chip compon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13Means to assemble electrical device
    • Y10T29/53174Means to fasten electrical component to wiring board, base, or substrate
    • Y10T29/53183Multilead compon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 Wire Bo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部件装配装置及部件装配方法,该部件装配装置沿着作为沿基板的缘部的方向的第一方向而在配置于基板的缘部上的多个装配部位装配部件,其中,具备:部件安装单元,其保持配置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从基板的缘部分离的部件交接位置上的部件,并使保持的部件沿第二方向移动而将其安装在装配部位上;部件供给单元,其向从部件交接位置分离的部件供给位置依次供给部件;部件移载单元,其保持供给到部件供给位置上的部件,并使保持的部件移动从而将其配置在部件交接位置。由此,对大型基板也能够作业效率良好地安装部件。

Description

部件装配装置及部件装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配置在基板的缘部的多个装配部位装配部件的部件装配装置及方法,例如涉及用于在配置在液晶显示器用或等离子显示器用的玻璃基板等的缘部上的多个装配部位装配各种部件的部件装配装置及部件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器面板(LCD)、等离子显示面板(PDP)中,通过向在其玻璃基板的缘部设置的装配部位装配TCP(输送胶带封装体(Tape CarrierPackage))部件、COF(膜上芯片(Chip On Film))部件、COG(玻璃上芯片(Chip On Glass))部件、TAB(带式自动接合体(Tape AutomatedBonding))部件、柔性印刷配线基板(FPC基板)、其他的电子部件、机械部件、光学部件等部件而制造显示装置。
以往,例如如图31(a)、(b)所示,已知有向装配部位3装配部件5的方法,该装配部件3在基板1的长边侧(源侧)和短边侧(栅侧)的两个缘部2a、2b或三边的缘部2a、2b、2c上分别配设有多个。具体而言,如图31(a)、(b)所示,已知有以下方法:当基板1搬入时,首先进行ACF粘贴工序,在该ACF粘贴工序中,向构成用于与部件5的电极电接合的电极的基板1的各装配部位3粘贴异性导电材料(以下记作ACF。)4;接着,进行部件安装工序,在该部件安装工序中,从部件供给机构向粘贴在基板1的缘部的各装配部位3上的ACF4上供给部件5并进行安装;然后,进行压接工序,通过进行该压接工序而装配部件5,在该压接工序中,通过对分别安装在基板1的长边侧和短边侧的装配部位3上的部件5施加压力和热量,从而压接固定部件5并将部件5的电极与基板1的电极电连接;在压接工序之后,将基板1向下一工序的装置搬出。
实施这样的装配工序的部件装配装置具备:实施上述各工序的ACF粘贴装置、部件安装装置、长边和短边的压接装置、在这些作业装置间输送基板的输送装置。此外,在部件安装装置中,通过基板保持部接受并保持由输送装置输送的基板,通过基板保持部所具有的移动机构将基板沿水平方向移动,并将基板的各装配部位定位在规定的部件安装位置,通过安装头将从部件供给装置供给的部件在部件安装位置安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作为部件安装装置,已知有以下结构:在多个臂前端部具有传送用管嘴且设置有进行指针旋转(index rotation)的转台或进行指针旋转和沿一轴方向的移动的转台,并且具备配设在该传送用管嘴的多个停止位置对带状的薄膜载持体进行冲裁而取出部件的打抜装置而构成的部件供给部,通过所述传送用管嘴真空吸附被冲裁后的部件而使其向规定的交接位置移动,在交接位置通过移载用管嘴接受部件而使其向规定的移载位置移动,并且依次移载到通过可动台定位的基板的各装配部位(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此外,已知有如下结构:在部件供给部并列配设多个托架部件供给机构,各托架部件供给机构具有使被选择的托架在收藏位置与部件供给位置之间移动的梭部,并且在至少一个梭部上设有多个部件保持部,且设有从部件供给位置的托架取出部件而向梭部的任意的部件保持部移载的部件移载头,还设有具有部件安装工具且能够在水平的两轴方向上移动及定位的安装头,通过安装头的部件安装工具保持部件保持部的部件并使其在水平两轴向上移动,并将其安装到定位在规定位置上的基板的装配部位(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此外,还已知有如下结构,该结构具备:基板定位机构,其保持基板而将其部件装配部位定位在规定的部件安装位置;托架供给机构,其从托架收藏部取出一个托架并向规定位置的供给托架收藏部收藏,将变空的托架在空托架收藏部层叠并收藏,所述托架收藏部将收纳有部件的托架层叠并收藏;部件取出移载机构,其从供给托架收藏部的托架依次取出部件,进行水平移动并使部件翻转而使其移载至规定的部件安装位置;部件安装机构,其从部件取出移载机构接受部件而向基板的装配部位安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78160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02445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388367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0-299595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部件安装装置中,其构成为进行如下动作:部件安装机构在部件供给部的所需部件的部件供给位置保持部件,并朝向定位在规定位置的基板的装配部位沿水平的两轴向移动,从而向装配部位进行安装。因此,若基板被大型化,则部件安装机构从部件供给位置向基板的装配部位的移动和定位需要时间,从而存在安装作业效率大幅度降低的问题。此外,由于部件供给部构成为使与基板输送方向正交的姿态的多个供给卷盘沿基板输送方向并列配置,或者构成为使多个部件供给托架沿基板输送方向并列配置,因此部件供给装置的占有面积变大,导致无法使装置结构紧凑化的问题。
此外,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部件安装装置中,在转台的周围配设多个冲裁装置,通过传送用管嘴将冲裁后的部件向规定的交接位置移动,并由移载用管嘴接受该部件而使其向规定的移载位置移动,并通过可动工作台将基板的各装配部位依次向该移载位置定位,并向基板的各装配部位进行部件移载。因此,若基板被大型化,则装置结构明显变大,且装配部位的间隔变大,因此大型的基板的移动和定位需要时间,从而存在安装作业效率大幅度降低的问题。此外,由于构成为在转台的周围配设多个冲裁装置,因此占有面积进一步变大,存在无法使装置结构紧凑化的问题。
此外,在专利文献3所述的部件安装装置中,也并列配置多个托架部件供给机构,通过部件移载头使具有多个部件保持部的梭部的部件保持部保持从托架部件供给机构供给的部件,但通过能够在水平的两轴向上移动的安装头的部件安装工具将该部件保持部的部件向定位后的基板的各装配部位安装。因此,同样地,如果基板被大型化,则安装头的移动和定位需要时间,从而存在安装作业效率大幅度降低的问题。
此外,在专利文献4所述的部件安装装置中,也通过部件取出移载机构从托架供给机构中的供给托架收藏部的托架依次取出部件,并在进行水平移动的同时翻转部件而向规定的部件安装位置移载,通过部件安装机构接受部件,并将部件向由基板定位机构定位到规定的部件安装位置的基板的装配部位安装。因此,部件取出移载机构从托架依次取出部件而将其向部件安装位置移载这一动作需花费时间,且如果基板被大型化,则装置结构明显变大,并且基板的移动和定位也需要时间,从而存在安装作业效率大幅度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一种在配置在基板的缘部的多个装配部位装配部件的部件装配装置中,对大型的基板也能够以良好的作业效率安装部件的部件装配装置及部件装配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以以下方式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部件装配装置,其沿着作为沿基板的缘部的方向的第一方向而向配置于基板的缘部的多个装配部位装配部件,其具备:部件安装单元,其保持配置在部件交接位置上的部件,并使保持的部件沿第二方向移动而将其向装配部位安装,所述部件交接位置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相对于基板的缘部的多个装配部位间隔开且与各装配部位对应;部件供给单元,其向部件供给位置依次供给部件;部件移载单元,其保持供给到部件供给位置上的部件,并使保持的部件移动从而将其配置在各部件交接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在第一方案所述的部件装配装置的基础上提供一种部件装配装置,其中,多个部件交接位置以在第二方向上与各装配部位对应的方式沿着第一方向排列,并且,部件供给位置为在第一方向上从部件交接位置离开的位置,部件移载单元具备:部件保持构件,其保持在部件供给位置供给的部件;保持构件移动装置,其使部件保持构件至少沿第一方向在部件供给位置与部件交接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在第二方案所述的部件装配装置的基础上提供一种部件装配装置,其中,部件安装单元具备:安装头,其保持配置在部件交接位置的部件,并将保持的部件安装到装配部位;第二方向移动装置,其使安装头沿第二方向在部件交接位置与装配部位之间移动;第一方向移动装置,其使安装头沿着第一方向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在第三方案所述的部件装配装置的基础上提供一种部件装配装置,其中,还具备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控制基于第一方向移动装置、第二方向移动装置及保持构件移动装置的移动动作,从而通过保持构件移动装置使部件保持构件沿第二方向以比第一方向移动装置及第二方向移动装置对安装头的移动速度更高速的移动速度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案,在第四方案所述的部件装配装置的基础上提供一种部件装配装置,其中,控制装置控制部件安装单元及部件移载单元的动作,从而在安装头在第一部件交接位置保持部件后、安装头沿第二方向移动而在装配位置安装部件并且沿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移动而移动至第二部件交接位置的期间,使部件保持构件从第一部件交接位置沿第一方向移动,在部件供给位置保持新的部件,并使保持了新的部件的部件保持构件沿第一方向移动,将新的部件配置在第二部件交接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案,在第一方案所述的部件装配装置的基础上提供一种部件装配装置,其中,多个部件交接位置以在第二方向上与各装配部位对应的方式沿着第一方向排列,部件移载单元具备:多个部件保持构件,其保持在部件供给位置依次被供给的部件;保持构件移动装置,其使多个部件保持构件从部件供给位置沿水平方向移动,从而将各部件保持构件依次配置在各部件交接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案,在第六方案所述的部件装配装置的基础上提供一种部件装配装置,其中,部件安装单元具备:安装头,其保持配置在部件交接位置的部件,并将保持的部件安装到装配部位;第二方向移动装置,其使安装头沿第二方向在部件交接位置与装配部位之间移动;第一方向移动装置,其使安装头沿着第一方向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案,在第七方案所述的部件装配装置的基础上提供一种部件装配装置,其中,部件移载单元还具备旋转板,该旋转板在圆周上以一定的间隔间距排列多个部件保持构件,并使多个部件保持构件以该间隔间距进行间歇旋转,保持构件移动装置具备安装有旋转板的可动体和使可动体沿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移动的两轴机器人。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案,在第八方案所述的部件装配装置的基础上提供一种部件装配装置,其中,第一部件移载单元和第二部件移载单元在第一方向上相邻配置,第一部件移载单元及第二部件移载单元中的各自的两轴机器人的可动体具有彼此朝向对方突出的形状,并且在该突出的形状的前端部安装有旋转板,所述部件装配装置还具备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控制第一部件移载单元及第二部件移载单元的动作,从而在使第一部件移载单元中的多个部件保持构件依次定位在部件交接位置而向部件安装头进行部件的传递动作(交接动作)的期间,第二部件移载单元中的多个部件保持构件依次定位在部件供给位置而从部件供给位置进行部件的取出动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案,在第六方案所述的部件装配装置的基础上提供一种部件装配装置,其中,配置在基板的缘部的多个装配部位被分割成第一装配区域和第二装配区域,作为部件移载单元,具备第一部件移载单元和第二部件移载单元,所述第一部件移载单元使部件配置在与第一装配区域中的各装配部位对应的部件交接位置,所述第二部件移载单元使部件配置在与第二装配区域中的各装配部位对应的部件交接位置,作为部件供给单元,具备第一部件供给单元及第二部件供给单元,所述部件装配装置还具备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对各部件移载单元、部件供给单元及部件安装单元进行动作控制,从而在部件交接位置由第一部件移载单元保持的多个部件向部件安装单元传递、并通过部件安装单元将部件依次安装到第一装配区域的各装配部位的期间,在部件供给位置,从第一部件供给单元或第二部件供给单元供给的部件通过第二部件移载单元依次被保持,当相对于第一装配区域的各装配部位的部件安装结束时,在部件交接位置,由第二部件移载单元保持的多个部件向部件安装单元传递,通过部件安装单元在第二装配区域内向各装配部位依次安装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案,在第十方案所述的部件装配装置的基础上提供一种部件装配装置,其中,作为部件安装单元,具备第一部件安装单元和第二部件安装单元,所述第一部件安装单元将从第一部件移载单元接受的部件依次安装到第一装配区域的各装配部位,所述第二部件安装单元将从第二部件移载单元接受的部件依次安装到第二装配区域的各装配部位。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案,在第六方案所述的部件装配装置的基础上提供一种部件装配装置,其中,部件供给单元具备:供给卷盘,其卷绕有带状部件集合体,该带状部件集合体在载持带上连续收容有多个部件;卷取卷盘,其卷取从带状部件集合体取出部件后的载持带;部件取出部,其配置在供给卷盘与卷取卷盘之间,并依次从带状部件集合体取出部件,供给卷盘和卷取卷盘配置成沿着第一方向的姿态,并且部件取出部向部件供给位置依次供给从带状部件集合体取出的多个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案,在第十二方案所述的部件装配装置的基础上提供一种部件装配装置,其中,带状部件集合体以在收容多个部件的载持带的表面上层叠有保护带的状态卷绕在供给卷盘上,部件供给单元还具备保护带回收卷盘,该保护带回收卷盘卷取从供给卷盘至部件取出部之间被剥离的保护带,在第二方向上,保护带回收卷盘与供给卷盘以重叠的方式并列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案,在第六方案所述的部件装配装置的基础上提供一种部件装配装置,其中,部件供给单元具备:供给侧托架收纳部,其以多层层叠状态收纳收容有多个部件的托架,并从下方侧依次取出层叠状态的托架而将其向托架供给位置供给;回收侧托架收纳部,其从下方侧以层叠状态收纳在部件供给进行后被回收至托架回收位置的托架;载置部移动装置,其使载置托架的托架载置部在托架供给位置、向部件移载单元进行部件供给的部件供给托架位置和托架回收位置之间移动;部件取出部,其在部件供给托架位置从托架依次取出部件;部件翻转移载部,其从部件取出部接受部件并使其翻转,并使其移动至部件供给位置,且将部件移载至部件移载单元的部件保持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案,提供一种部件装配方法,其沿着作为沿基板的缘部的方向即第一方向而向配置于基板的缘部的多个装配部位装配部件,其包括:部件供给工序,向部件供给位置供给部件;部件移载工序,通过部件保持构件在部件供给位置保持部件,以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与各装配部位对应的方式将部件依次移载至从基板的缘部分离的多个部件交接位置;部件安装工序,通过安装头保持配置在各部件交接位置的部件,使保持的部件沿第二方向移动而将其依次安装到各装配部位。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案,在第十五方案所述的部件装配方法的基础上提供一种部件装配方法,其中,在部件移载工序中,通过多个部件保持构件依次保持供给到部件供给位置的多个部件,并将部件依次移载到各部件交接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案,在第十五方案所述的部件装配方法的基础上提供一种部件装配方法,其中,在部件移载工序中,通过在能够在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上移动及定位且能够间歇旋转的旋转板上以一定的间隔间距排列在圆周上的多个部件保持构件而依次保持供给到部件供给位置的多个部件,使旋转板沿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移动并使其进行间歇旋转,由此使各部件保持构件依次位于各部件交接位置,从而将各部件依次移载到安装头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方案,在第十五方案所述的部件装配方法的基础上提供一种部件装配方法,其中,排列在基板的缘部的多个装配部位分割成第一装配区域和第二装配区域,在部件移载工序中,将部件移载至与第一装配区域中的各装配部位对应的部件交接位置的移载动作是通过具有多个部件保持构件的第一部件移载单元进行的,将部件移载至与第二装配区域中的各装配部位对应的部件交接位置的移载动作是通过具有多个部件保持构件的第二部件移载单元进行的,在通过第一部件移载单元进行部件移载工序并在各部件交接位置从第一部件移载单元传递到安装头的部件依次安装到第一装配区域的各装配部位的期间,由部件供给位置供给的多个部件由第二部件移载单元依次保持,当对第一装配区域的各装配部位的部件安装结束时,通过第二部件移载单元进行部件移载工序,在各部件交接位置从第二部件移载单元传递到安装头的部件依次安装到第二装配区域的各装配部位。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九方案,在第十八方案所述的部件装配方法的基础上提供一种部件装配方法,其中,在部件安装工序中,将从第一部件移载单元接受的部件依次安装到第一装配区域的各装配部位的安装动作是通过第一安装头进行的,将从第二部件移载单元接受的部件依次安装到第二装配区域的各装配部位的安装动作是通过第二安装头进行的。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其他的方案,提供一种部件装配装置,其中,部件供给单元具备:供给卷盘,其卷绕有在载持带上连续收容有多个部件的带状部件集合体;卷取卷盘,其卷取从带状部件集合体取出部件后的载持带;部件取出部,其配置在供给卷盘和卷取卷盘之间,从带状部件集合体依次取出部件,供给卷盘和卷取卷盘以沿着第一方向的姿态配置,部件取出部将从带状部件集合体取出的多个部件依次向部件供给位置供给,在部件装配装置中,带状部件集合体以在收容多个部件的载持带的表面上层叠有保护带的状态卷绕在供给卷盘上,部件供给单元还具备保护带回收卷盘,该保护带回收卷盘卷取从供给卷盘至部件取出部之间被剥离的保护带,在第二方向上,保护带回收卷盘与供给卷盘以重叠的方式并列配置,并且还具备将供给卷盘及保护带回收卷盘的任一方的卷盘在重叠位置与重叠解除位置之间支承为能够进行开闭动作的支承构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部件装配装置及部件装配方法,能够在进行部件安装时在基板定位在规定位置的状态下将部件安装单元依次移动·定位至各装配部位,从而能够以短时间进行高精度的定位。此外,在部件安装单元中,由于使在部件接受位置保持的部件沿第二方向移动而装配到装配部位,因此能够缩短部件安装中的安装动作节拍。进而,在通过部件安装单元进行安装动作的期间,由于能够通过部件移载单元从部件供给位置向部件接受位置移载部件,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部件安装中的作业效率。此外,由于不伴随部件的安装动作而使基板移动,因此尤其在以大型基板为对象的情况下能够紧凑地构成装置结构。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的形态和特征可以根据与针对附图的优选实施方式相关联的以下描述得到明确。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部件装配装置的整体简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装置的主主要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装置的动作工序的说明图。
图4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装置的动作工序的说明图。
图4C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装置的动作工序的说明图。
图4D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装置的动作工序的说明图。
图4E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装置的动作工序的说明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部件装配装置的整体简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对于垂直姿态的基板的部件装配工序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装置的基本结构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基本结构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整体简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机构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整体简要结构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结构的主视图。
图16是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动作工序的侧视图。
图1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1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装置的工作流程图。
图19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装置的整体简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19B是第四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装置的整体简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机构的俯视图。
图22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机构和部件移载机构的主视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装置的整体简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机构的俯视图。
图25A是说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动作工序的侧视图。
图25B是第六实施方式的旋转板的俯视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装置的整体简要结构的俯视图。
图27A是说明第七实施方式的动作工序的侧视图。
图27B是第七实施方式的旋转板的俯视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装置的整体简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机构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装置的整体简要结构的俯视图。
图31(a)是表示对于在两个缘部分别具有多个装配部位的基板进行的部件装配工序的立体图,(b)是表示对于在三个缘部分别具有多个装配部位的基板进行的部件装配工序的立体图。
图32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卷盘的配置结构的示意性立体图(关闭状态)。
图33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卷盘的配置结构的示意性立体图(打开状态)。
图34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卷盘的配置结构的示意图(主视图)。
图35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卷盘的配置结构的示意图(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继续本发明的说明前,对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
以下,参照图1~图31A、图31B,对将本发明适用于在LCD或PDP的玻璃基板等基板上装配TCP、COF或IC等部件的部件装配装置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的部件装配装置及部件装配方法除了对基板装配部件的部件装配装置及方法以外,还可以适用于对基板安装部件(即,临时固定)的部件安装装置及方法。因此,在本发明中,“部件装配”包括通过压接等对基板固定部件这样的情况及对基板临时固定部件这样的情况,具有包括部件安装在内的广泛的意思。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图5及图31A说明本发明的部件装配装置所涉及的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31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装配对象的基板1,其具有一边为数百mm~2000mm左右的长方形形状,并且是由厚度为0.5~0.7mm左右的两张玻璃板粘合而成的玻璃基板。在该基板1的一个或多个(在图31(a)的图示例中为两个,在图31(b)的图示例中为三个)的缘部2a、2b,一方的玻璃板突出,在其重叠的内侧的表面,由多个透明电极构成的连接电极以微小间距排列而成的连接电极部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该各连接电极部成为装配部件5的基板1的装配部位3。在该基板1被搬入部件装配装置10时,其由输送装置11支承为水平姿态,并向沿着基板1的板面的一个方向(X方向:第一方向)输送。
在部件装配装置10中,在基板1被输送装置11向X方向输送的期间,通过依次进行本段中下述的ACF粘贴工序、部件安装工序和压接工序,从而在基板1的各装配部位3上装配部件5,并将装配有部件5的基板1搬出,其中,在ACF粘贴工序中,在设置于基板1的缘部2a、2b的各装配部位3上粘贴ACF4;在部件安装工序中,隔着粘贴在各装配部位3上的ACF4对TCP等部件5加热加压从而将其安装在各装配部位3上;在压接工序中,以比部件安装工序高的温度和压力对安装后的部件5进行加热加压,将基板1的连接电极与部件5的连接电极相互连接并在该状态下使ACF4硬化而将部件5固接在基板1上。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1(a)中,以不同的工序对安装在长边的缘部2a上的部件5进行压接(实际压接(源侧))、对安装在短边的缘部2b上的部件5进行压接(实际压接(栅侧)),但也可以以单一的工序对安装在两缘部2a、2b上的部件5进行压接。
为了执行以上的装配工序,在部件装配装置10中,沿着输送输送装置11的基板1的基板输送方向的X方向依次配设有:进行ACF粘贴作业的ACF粘贴装置12、进行部件安装作业的部件安装装置13、分别对基板1的长边侧的缘部2a和短边侧的缘部2b进行部件的压接作业的压接装置14、15。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对ACF粘贴装置12、部件安装装置13和压接装置14、15中通用的要件进行说明时,将这些装置总称为作业装置12~15。
输送装置11与各作业装置12~15分别对应地具备基板载置部16,基板载置部16具有载置基板1而进行两侧支承的一对支承臂16a、16a。通过利用驱动机构17使这些基板载置部16沿基板输送方向即X方向同步地往复移动,从而能够通过输送装置11将基板1依次地相对于各作业装置12~15搬入·搬出。
在各作业装置12~15上设置有移动装置18,该移动装置18将从输送装置11接受的基板1的缘部2a或2b在Y方向上定位在设定在输送装置11的相反侧的位置上的规定的作业位置。移动装置18具备支承基板1的中央部的基板保持部19和对基板保持部19进行X方向、与其正交的Y方向(第二方向)、垂直的Z方向以及绕Z轴的θ方向的移动及定位的移动台20。通过该移动装置18,能够将基板1保持在基板保持部19上,并将基板1中的两个缘部2a、2b依次定位在各作业装置12~15的规定的作业位置上。
ACF粘贴装置12具备在基板1的缘部2a或2b的各装配部位3上分别粘贴ACF4的多个ACF粘贴单元21,且该多个ACF粘贴单元21与移动装置18隔开地配置在输送装置11的Y方向上的相反侧。多个ACF粘贴单元21能够通过直线引导件22沿着基板1的缘部2a或2b分别独立移动·定位,并且能够通过线性电动机(未图示)使配设在直线引导件22上的多个ACF粘贴单元21一体地移动并定位。
部件安装装置13具备在粘贴于基板1的缘部2a或2b的各装配部位3上的ACF4上依次安装部件5的部件安装机构23,该部件安装机构23同样与移动装置18隔开地配置在输送装置11的Y方向上的相反侧。该部件安装机构23为本发明的主要部分,对其详细结构将进行后述。
压接装置14、15具备分别对各个隔着ACF4安装在基板1的缘部2a或2b的各装配部位3上的部件5加热加压而进行压接的多个压接单元24,该多个压接单元24同样与移动装置18隔开地配置在输送装置11的Y方向上的相反侧。所述压接单元24能够通过直线引导件25沿着基板1的缘部2a分别独立地移动·定位,并且能够通过线性电动机(未图示)使配设在直线引导件25上的多个压接单元24一体地移动并定位。
接着,参照图2、图3说明部件安装装置13的详细结构。在部件安装装置13中,部件安装机构23具备:部件安装单元26,其依次移动至与定位在规定的作业位置上的基板1的缘部2a或2b的各装配部位3对应的位置,并且在一方的定点即部件交接位置R接受部件,在另一方的定点的部件安装位置M将部件5安装在基板1的装配部位3上(参照图4D、图4E);部件供给单元27,其向规定的部件供给位置S供给部件5(参照图4A~图4C);部件移载单元28,其将通过部件供给单元27供给到部件供给位置S的部件5移载至部件安装单元26的部件交接位置R(参照图4C~图4E)。
部件安装单元26构成为能够通过第一移动机构29(第一方向移动装置)在沿着基板1的输送方向的X方向上进行移动及定位,并依次定位到与配设在定位到规定的作业位置上的基板1的缘部2a或2b上的沿着基板输送方向的多个装配部位3分别对应的位置上。在该部件安装单元26上,在基板1的下部侧配设有:接受构件30,其能够在从基板下表面侧支承缘部2a、2b的装配部位3的支承位置与向下方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上下移动,并由石英等透明构件构成;一对确认相机31,其通过透明的接受构件30对设置在装配部位3及部件5的各自的两侧部的规定位置上的位置标识(未图示)进行确认,在基板1的上部侧配设有对缘部2a、2b的各装配部位3安装部件5的安装机构32。
部件安装单元26的安装机构32具备:能够通过两轴机器人33(第二方向移动装置)在Y方向和Z方向上进行移动及定位的移动体34;安装在移动体34上并吸附保持部件5而及进行安装的安装头35。移动体34沿Y方向在部件移载单元28与定位在规定的作业位置上的基板1的装配部位3之间进行往复移动,其在部件交接位置R从部件移载单元28接受并保持部件5,并且在部件安装位置M向装配部位3安装部件5时沿Z方向进行升降动作。安装头35具备吸附保持机构和加热机构,其以能够相对于基板1的缘部2a、2b的装配部位3进行加压分离动作且能够绕垂直轴心旋转的方式安装在移动体34上。由此,安装头35吸附保持部件5,并以良好的精度进行位置修正,能够对基板1的装配部位3加热加压而进行安装。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1的装配部位3的位置与部件安装位置M为相同位置。
如图2及图3所示,部件供给单元27具备:一对供给卷盘36a、36b,其沿着基板1的输送方向(X方向)且其周面相互对置地配设;卷取卷盘37a、37b,其以在俯视观察下与各供给卷盘36a、36b的下方重叠的方式隔开间隔地配设;两个部件供给机构39a、39b,其由分别配设在供给卷盘36a与卷取卷盘37a之间及供给卷盘36b与卷取卷盘37b之间的部件取出部38a、38b构成;移载机构40,其将由部件取出部38a或38b取出的部件5移载至规定的部件供给位置S。
在供给卷盘36a上卷绕有带状部件集合体T,该带状部件集合体T使在基板1的长边侧(源侧)的缘部2a上装配的多个部件5(5a)收容并保持在长条的载持带t上,在供给卷盘36b上卷绕有带状部件集合体T,该带状部件集合体T使在基板1的短边侧(栅侧)的缘部2b上装配的多个部件5(5b)保持在长条的载持带t上。通过部件取出部38a、38b冲裁从所述供给卷盘36a、36b引出的带状部件集合体T,由此取出各部件5(5a、5b)。利用这样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部件供给机构39a、39b选择性地供给源侧的部件5a和栅侧的部件5b,即能够选择性地供给互不相同的两种部件。
部件供给单元27的移载机构40由两轴机器人装置构成。具体而言,如图4A所示,移载机构40构成为,在移载头40a沿水平方向朝向部件取出部38a或38b进行退出动作而吸附保持冲裁后的部件5(5a或5b)后,如图4B所示那样向下转动,接着,如图4C所示,在移载头40a沿Y方向移动至部件移载单元28的正上方位置后,进行下降动作,从而向规定的部件供给位置S供给部件5(5a或5b)。
部件移载单元28构成为,能够通过第二移动机构42(保持构件移动装置)使部件保持构件41与部件安装单元26独立地在沿着基板输送方向的X方向进行移动并将其定位,其中,所述部件保持构件41吸附保持通过部件供给单元27供给到该部件供给位置S的部件5。该第二移动机构42是使轻量·紧凑的部件保持构件41移动的部件,因此与使部件安装单元26在沿着基板输送方向的X方向上进行移动并将其定位的第一移动机构29相比,能够以高速进行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5的工作流程图、图2、图3、图4A~图4E,说明以上结构的部件安装装置13进行的部件安装动作。
在部件供给单元27的左右一对的部件供给机构39a、39b中的任一方中,进行保持有接下来应供给的部件5a或5b的带状部件集合体T的运送动作(步骤S1),接下来使部件取出部38a或38b动作而将部件5a或5b冲裁取出。被冲裁取出的部件5a或5b在移载机构40的作用下如图4A~图4C所示那样移载至部件供给位置S(步骤S2)。
接下来,供给到部件供给位置S的部件5a或5b通过被预先定位在该部件供给位置S的部件移载单元28的部件保持构件41吸附保持,该部件保持构件41通过第二移动机构42在沿着基板输送方向的X方向上移动。然后,部件安装单元26的安装头35使部件5a或5b移动至接受部件5a或5b的位置、即在Y方向上从基板1的缘部离开的位置,并且该位置与基板1的多个装配部位3分别对应,也就是多个部件交接位置R中的一个部件交接位置R(步骤S3)。
部件安装单元26通过第一移动机构29被预先移动并定位在与多个装配部位3中的一个装配部位3对应的部件交接位置R,该多个装配部位3为在通过移动装置18定位到沿着基板输送方向的X方向的规定的作业位置上的基板1的缘部2a或2b上安装部件5a或5b的部位。然后,从部件移载单元28的部件保持构件41被定位到部件交接位置R的部件5a或5b被部件安装单元26的安装头35接受而被吸附保持(步骤S4)。
接着,在部件安装单元26中,如图4D所示,吸附保持有部件5a或5b的安装头35通过两轴机器人33移动至部件安装位置M。然后,在从基板下面侧通过接受构件30支承基板1的装配部位3的状态下,朝向装配部位3对安装头35加压,部件5a或5b被安装到装配部位3上(步骤S5)。然后,如图4E所示,安装头35向上方进行分离动作,接受构件30向下方进行分离动作,部件安装单元26向与接下来的装配部位3对应的位置移动。
另一方面,在步骤S4中,在部件交接位置R,部件5a或5b被安装头35接受后的部件移载单元28的部件保持构件41,此后通过第二移动机构42在沿着基板输送方向的X方向上移动而定位在部件供给位置S。在部件供给位置S供给接下来的部件5a或5b,该接下来的部件5a或5b被部件保持构件41吸附保持,然后被吸附保持的接下来的部件5a或5b被移动并定位到与接下来的装配部位3对应的部件交接位置R。即,在部件安装单元26中,在执行步骤S4、S5的期间,通过部件供给单元27及部件安装单元26执行步骤S1~S3,重复进行向各装配位置3安装部件5a或5b的动作。
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装置13,在该部件安装机构23中,使通过部件供给单元27供给至部件供给位置S的部件5a、5b由部件移载单元28的部件保持构件41保持,使其沿着X方向移动并定位在部件交接位置R。在通过移动装置18被定位在沿着基板输送方向的方向上的规定位置上的基板1所具有的多个装配部位3中,该部件交接位置R被设定成在Y方向上与进行下一安装动作的一个装配部位3相对应的位置。在该部件交接位置R中,安装头35接受部件5a、5b,向与基板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即Y方向移动,在部件安装位置M向装配部位3安装部件5a、5b。因此,能够在基板1被固定的状态下使部件安装单元26依次向各装配部位3移动·定位,因此能够容易且以短时间进行高精度的定位。此外,在部件安装单元26中,安装头35在部件交接位置R与部件安装位置M的两个定点间移动而进行安装,因此能够缩短安装动作节拍。此外,在安装头35的安装动作中,能够通过部件移载单元28向从部件供给单元27的部件供给位置S朝向部件安装单元26的部件交接位置R传递(交接)接下来的部件5a或5b,因此能够提高部件安装的作业效率。
此外,部件移载单元28的部件保持构件41构成为通过第二移动机构42而沿X方向在部件供给位置S和部件交接位置R之间往复移动,所述交接位置R与沿着基板输送方向的X方向配设的基板1的多个装配部位3分别对应。因此,通过部件保持构件41在沿着基板1的输送方向的X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这样简单的动作,能够进行将部件5a或5b向从部件供给位置S朝向部件安装单元26的部件交接位置R传递的部件移载动作,装置结构也不会复杂化。
此外,在部件移载单元28中,基于第二移动机构42的部件保持构件41的移动速度(即,在部件供给位置S与部件交接位置R之间的移动速度)被设定成比基于第一移动机构29的部件安装单元26的基板输送方向的移动速度高。因此,在因为必须进行高精度的定位而只能以低速进行移动的部件安装单元26朝向与基板1的下一装配部位3对应的位置移动的期间,能够使简单且轻量的部件保持构件41以高速沿基板输送方向移动而追上部件安装单元26。因此,能够在部件安装单元26的移动时间内或该移动刚刚停止时将部件5a、5b向安装头35传递,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安装动作节拍。
此外,在安装头35从部件移载单元28的部件保持构件41接受部件5a或5b的部件交接位置R与基板1的装配部位3之间,部件安装单元26沿与基板输送方向正交的Y方向移动,从而在装配部位3上安装部件5a或5b。由此,仅通过安装头35沿Y方向移动这样简单的动作就能够将在部件交接位置R接受(交接)的部件5a或5b安装到装配部位3上,不会使装置结构复杂化,并且能够实现高速的部件安装。
此外,在部件供给单元27中,将由供给卷盘36a、36b、卷取卷盘37a、37b和部件取出部38a、38b构成的一对部件供给机构39a、39b在沿着基板输送方向的X方向上配置成相互对置,并且在该供给卷盘36a、36b的下方以在俯视观察下重叠的方式配置卷取卷盘37a、37b。此外,通过配置在部件取出部38a、38b之间的移载机构40将部件5移载至规定的部件供给位置S。由此,能够在Y方向上紧凑地构成部件供给单元27。因此,能够缩短部件安装装置13的基板输送方向上的装置长度。
如以上这样,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由于不需要在每次对各装配部位3进行安装动作时都使基板1移动至向基板1的装配部位3装配部件5a或5b的部件安装位置M,因此特别在以大型基板为对象的情况下使装置结构紧凑地构成,并且能够如上述那样以短节拍进行安装作业,从而能够确保高效的部件装配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说明中,对部件安装单元26的安装机构32等在相对于沿着基板1的缘部2a或2b的方向(即,基板1的输送方向)即X方向(第一方向)正交的Y方向(第二方向)上移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第二方向不仅局限于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情况,只要设定为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即可。即,第二方向也可以与第一方向大致正交。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6~图9对本发明的部件装配装置所涉及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在先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参照符号而省略说明,主要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部件装配装置10中,示出了在基板1为水平姿态的状态下将其输送的同时、在其装配部位3上装配部件5的结构例,但在本第二实施方式的部件装配装置10中,在基板1为与水平面实质上垂直的姿态的状态下将其输送的同时、在其装配部位3上装配部件5。
在本第二实施方式的部件装配装置10中,如图9所示,在基板1与水平面实质上垂直的姿态下对其进行吸附保持并沿X方向输送,与此同时,依次进行:在基板1的各装配部位3上粘贴ACF4的ACF粘贴工序;在粘贴于基板1的各装配部位3上的ACF4的上安装部件5的部件安装工序;对分别安装在基板1的长边侧和短边侧的装配部位3上的部件5施加压力和热量而进行压接的压接工序;然后将基板1朝向下一工序的装置搬出,从而,在保持基板1的实质上垂直的姿态的状态下进行各工序。
如图6所示,输送装置11与各作业装置12~15对应地具备能够沿着输送路径构成构件51独立地进行往复移动的多个基板输送机构52。并且,基板输送机构52构成为在基板1的搬入位置、与各作业装置12~15对置的位置及基板1的搬出位置之间进行往复移动。
在各基板输送机构52上设置有:将基板1以其实质上垂直的姿态吸附保持的输送基板保持部53;对输送基板保持部53在上下方向即垂直方向上进行移动及定位的升降装置54;以使由输送基板保持部53吸附保持的基板1向各作业装置12~15传递的方式使输送基板保持部53朝向作业装置进行退出动作的退出装置55;使输送基板保持部53绕水平轴心至少大致90°往复旋转的旋转装置56。
此外,在各作业装置12~15上,替代第一实施方式的移动装置18而具备:基板保持部57,其对从基板输送机构52接受的、成为与水平面实质上垂直的姿势的基板1以吸附至少除去其缘部2a、2b的装配部位的板面的方式进行保持;升降装置58,其以使由该基板保持部57吸附保持的基板1从自基板输送机构52接受的位置向下方的作业位置移动而进行定位、并在作业后使其上升至相对于基板输送机构52的传递位置的方式使基板保持部57升降。
在本第二实施方式的部件装配装置10中,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而言,在各作业装置12~15中的ACF粘贴装置12及压接装置14、15中,仅所述的ACF粘贴单元21及压接单元24分别以垂直姿态配设这一点不同,其他基本的结构及动作实质上相同。
此外,如图7、图8所示,对于部件安装装置13而言,也是仅部件5的安装方向为垂直这一点不同,而基本的结构及动作实质上相同。如图7、图8所示,在部件安装机构23中,其部件安装单元26的接受构件30被定位成从背面侧与基板1的下侧的缘部对置,所述基板1通过基板保持部57而以与水平面实质上垂直的姿态被定位在作业位置上。此外,安装机构32构成为安装头35在与接受构件30在基板1的下侧的缘部的前面侧对置的位置和配设在下方的部件移载单元28之间沿上下方向移动。
在部件供给单元27中,在部件移载单元28的前部(图7及图8中为Y方向跟前侧),一对部件供给机构39a、39b沿X方向并列配置,且在它们之间配置移载机构40。由部件供给机构39a、39b的部件取出部38a、38b取出的部件5可以通过移载机构40向设定在部件移载单元28的前面的部件供给位置S供给。被供给到部件供给位置S的部件5由部件移载单元28的部件保持构件41吸附保持,并沿X方向移载至部件交接位置R。
在以上结构的本第二实施方式中,能够发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此外,由于在基板1成为与水平面实质上垂直的姿态的状态下将其输送并进行需要的装配作业,因此与将基板1以水平姿态输送和进行装配作业的部件装配装置相比,能够减小装置结构及其设置面积,因此尤其在大型的基板1的部件装配装置中能够大幅度降低设备成本。
此外,由于基板1为与水平面实质上垂直的姿态,在基板1的输送中及装配作业时的基板1被吸附保持的状态下,在基板1的整个面上与重力方向正交,因此在基板1上几乎未作用有使其向厚度方向弯曲或将其剥落的力。因此,在基板1为例如大型的显示面板用的玻璃基板的情况下也不会对其显示功能造成不良影响。此外,在输送装置11与部件安装装置13之间以基板1与水平面实质上垂直的姿态将其传递,由部件安装装置13以基板1与水平面实质上垂直的姿态接受基板1并将其定位在下方的作业位置,通过接受构件30从背面侧支承基板1的下缘侧的缘部的装配部位3从而进行安装作业。因此,在基板1为大型或薄型且面刚性低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基板1的自重不会作用导致板面弯曲。因此,无需设置用于确保基板1的平面度的复杂的机构或进行用于确保基板1的平面度的动作,在输送中及安装作业时能够维持基板1的平面度。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装置结构以高位置精度向与小型的基板相比其面刚性低的大型或薄型的基板1的缘部2a、2b所设置的装配部位3安装部件。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0~图18对本发明的部件装配装置所涉及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表示本第三实施方式的部件装配装置的基本结构的图10、图11中,101为部件装配装置。部件装配装置101具备第一部件供给单元和第二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第一部件移载单元和第二部件移载单元103A、103B、部件安装单元104。
第一部件供给单元和第二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在架台105中的在其前方站立作业者M的Y方向前面部相对于X方向的中心排列配置成实质上对称的形状。第一部件移载单元和第二部件移载单元103A、103B在架台105的上表面的Y方向前部排列配置成相对于X方向的中心实质上对称的形状。部件安装单元104配设在架台105的上表面的Y方向的后部。此外,在架台105上配设有对这些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部件移载单元103A、103B及部件安装单元104进行动作控制的控制装置106。
在架台105的Y方向的后部配设有:将装配对象的基板110沿基板输送方向即X方向输送而相对于部件装配装置101如图10中的箭头107a、107b所示那样将基板110搬入·搬出的输送机构(未图示);将搬入到部件装配装置101中的基板110的一个或多个(图示例中为三个)的缘部111a~111c朝向Y方向的前方(作业者M侧)并定位至进行部件安装作业的规定位置的基板定位机构108(参照图16)。本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基板110具有一个边为数百mm~2000mm左右的长方形状,且由厚度为0.5~0.7mm左右的两张玻璃板贴合构成,且在其缘部111a~111c,一方的玻璃板突出,在其重叠的内侧的表面,由多个透明电极构成的连接电极以微小间距排列而形成的连接电极部隔开间隔的地配置有多个。需要说明的是,各连接电极部成为安装部件113的各装配部位112。
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向设定在一个规定位置的部件供给位置S或按照每个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设定在规定位置的部件供给位置S供给部件113。参照图12、图13说明本第三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的结构。
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具有相对于沿着架台105的前面部的基板10的输送方向的X方向的中心实质上对称的形状,两者基本为同样的结构,因此一并概括说明。部件113具有使多数的部件113收容保持在长条的载持带t上而构成的带状部件集合体T的形态,在通过保护带p覆盖载持带t的表面的状态下卷绕于供给卷盘121上而被供给。在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中,从沿着X方向配设的供给卷盘121放出带状部件集合体T,并剥离表面的保护带p,被剥离的保护带p被沿着X方向配设的保护带回收卷盘122卷取。然后,保护带p被剥离了的带状部件集合体T向部件取出部123输送供给,通过部件取出部123冲裁取出部件113,剩下的载持带t被沿着X方向配设的卷取卷盘124卷取,上述一连串的动作由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进行。
在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中,供给卷盘121配置在从架台105的前面部的X方向的中心离开的位置的下部,在其上部配置有保护带回收卷盘122和引导辊125。保护带回收卷盘122配置在接近X方向的中心的一侧,引导辊125在远离X方向的中心的一侧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在架台105的前面部的上部,在接近X方向的中心的位置配置部件取出部123,在远离X方向的中心的引导辊125的上部位置配置有引导辊126,在比部件取出部123接近X方向的中心的位置配置有引导辊127。在这样构成的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中,经过引导辊126后的带状部件集合体T朝向部件取出部123而沿着X方向水平行进,从部件取出部123排出的载持带t经过引导辊127而被卷取到配设在部件取出部123的下部的卷取卷盘124上。
部件取出部123具备下部的固定模128和上部的可动冲头129,通过可动冲头129从上方冲裁带状部件集合体T,从而使从载持带p分离的部件113,并贯通固定模128地通过部件移载单元103A、103B从下方将其取出。
接下来,对部件移载单元103A、103B进行说明。如图10~图12及图14~图16所示,部件移载单元103A、103B具有相对于沿着基板110的基板输送方向的X方向的中心实质上对称的形状,两者基本为同样的结构,因此一并概括说明部件移载单元103A、103B的结构。部件移载单元103A、103B通过多个部件保持构件131依次保持向部件供给位置S供给的多个部件113,并水平移动而依次将保持的部件113向能够沿着基板输送方向移动的任意的部件交接位置G传递。
具体而言,关于部件移载单元103A、103B,能够在基板110的基板输送方向即X方向和与基板输送方向正交的Y方向的两个方向上移动及定位的两轴机器人132(保持构件移动装置)的可动体133上设置旋转板134,在该旋转板134的外周部以能够使其升降的方式配置有吸附保持部件113的多个部件保持构件131。旋转板134构成为能够通过旋转定位装置135而以部件保持构件131的配置间距间隔而进行间歇旋转。两轴机器人132具备遍及架台105的X方向的大致全长配设且在多个部件移载单元103A、103B中通用的X轴工作台136、在每个部件移载单元103A、103B上分开配置在X轴工作台136上的Y轴工作台137、137,能够使可动体133在X、Y方向移动及定位。此外,各可动体133具有彼此朝向对象侧的部件移载单元103A、103B悬伸而突出的形状,在悬伸而突出的可动体133的前端部经由旋转定位装置135配置有旋转板134。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部件移载单元103A、103B的任一旋转板134中的任意的部件保持构件131位于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的任一部件取出部123的下部的部件供给位置S,能够通过该部件保持构件131的升降动作接受并保持部件113。此外,下述两动作能够并行地进行,该两动作是:一方的部件移载单元103A在任意部件交接位置G从部件移载单元103A的多个部件保持构件131依次向部件安装单元104的安装头144传递部件113的动作;使另一方的部件移载单元103B的多个部件保持构件131在部件供给位置S依次保持从第一部件供给单元102A或第二部件供给单元102B的部件取出部123供给的部件113的动作。
接下来,对部件安装单元104进行说明。如图10~图12及图14~图16所示,在部件安装单元104中,通过配置在架台105的上表面的门型框架141在架台105的上表面的上方侧构成沿着X方向的X轴工作台142(第一方向移动装置),并且,在X轴工作台142的下部具备沿着Y方向的Y轴工作台143(第二方向移动装置)。通过该X轴工作台142及Y轴工作台143使安装头144沿着被定位在规定的位置的基板110的基板输送方向即X方向的基板110的缘部移动,能够使安装头144依次定位在与基板110的各装配部位112对应的各装配作业位置(部件安装位置)。进而,能够使安装头144在各装配部位112和设定在沿Y方向远离该装配部位112的附近位置的各部件交接位置G之间往复移动。在安装头144上具备能够吸附保持部件113的安装工具145,该安装工具145能够升降且能够绕垂直的Z轴旋转。安装工具145在部件交接位置G接受部件113而上升,至少向Y轴方向移动而移动至装配部位112的正上方的位置即装配作业位置,并修正旋转位置而下降,从而向装配部位112安装部件113。
此外,在被定位在规定位置的基板110的缘部111a~111c的下部配置X轴工作台146。在通过X轴工作台146能够沿X方向移动·定位的可动构件147上配置有下承受构件148,该下承受构件148在向装配部位112安装部件113时能够在支承位置与向下方退避的位置之间升降从而从下方支承基板110的缘部111a~111c。此外,还具备以高精度图像确认基板110的装配部位112和部件113的位置的确认相机149。
基板定位机构108具备:X轴工作台151,其将搬入的基板110在X方向上定位;Y轴工作台152,其配设在X轴工作台151上,将基板110的缘部111a~111c配置在下承受构件148上,并沿Y方向在通过部件安装单元104安装部件113的部件安装位置与从部件安装位置退避的位置之间移动;旋转定位机构153,其配设在Y轴工作台152上;以及配置在其上的升降装置154,从而能够使吸附保持基板110的实质上的中央部的基板保持部155在X、Y、Z、θ方向上移动及定位。
接下来,利用图17、图18所示的动作流程,对通过以上结构的部件装配装置101向配置在基板110的缘部111a上的多个装配部位112安装部件113的动作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后说明的部件装配装置101的各自的动作通过控制装置106与各构成装置的动作相互关联地统一控制。
首先,参照图17的工作流程图,对通过第一部件供给单元、第二部件供给单元102A或102B、第一部件移载单元、第二部件移载单元103A或103B和部件安装单元104在基板110的缘部的多个装配部位112安装部件113的动作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以后的说明中,在言及第一部件供给单元、第二部件供给单元102A及102B而未确定为其中哪一方的情况下,则是称之为“部件供给单元102”,同样地,在言及第一部件移载单元、第二部件移载单元103A及103B而未确定为其中哪一方时,则是称之为“部件移载单元103”。
当基板110搬入部件装配装置101时(步骤S101),从部件供给单元102的部件取出部123连续取出必要数量的部件113,并使部件移载单元103的旋转板134间歇旋转而使各部件保持构件131依次保持(步骤S102)。
接下来,为了向基板110的各装配部位112装配部件113,部件安装单元104追随向设定在基板110的各装配部位112的附近的各部件交接位置G中的一个部件交接位置G的移动,部件移载单元103移动,使部件移载单元103的各部件保持构件131中的一个部件保持构件131位于上述一个部件交接位置G(步骤S103)。需要说明的是,各部件交接位置G沿着基板输送方向即X方向排列。
接下来,在部件交接位置G中,部件安装单元104从部件移载单元103的部件保持构件131接受部件113,然后朝向装配作业位置沿Y方向移动,从而在基板110的装配部位112上安装部件113(步骤S104)。重复步骤S103、S104的动作直至对基板110的缘部的全部的装配部位112的部件113的安装动作结束(步骤S105)。在对全部装配部位112的部件112的安装动作结束时,将基板110搬出(步骤S106)。
对于该部件的安装动作,以在基板110的一个缘部111a上安装单一种类的部件的情况为一例进行了说明。在比设置在一个部件移载单元103上的部件保持构件131的个数少的个数的装配部位112存在于基板110的缘部111a上时,使用一个部件供给单元102和部件移载单元103进行部件安装。
另一方面,在基板110的长边侧(源侧)的缘部111a和短边侧(栅侧)的缘部111b或111c上安装不同的部件时,在第一部件供给单元和第二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上分别安装卷绕有保持有多个源侧和栅侧的部件113的带状部件集合体T的供给卷盘121,对长边侧(源侧)的缘部111a的各装配部位112使用第一部件供给单元102A、第一部件移载单元103A和部件安装单元104进行上述安装动作而依次安装部件113。然后,通过基板定位机构108使基板110旋转而使短边侧(栅侧)的缘部111b或111c位于部件安装位置,对该短边侧(栅侧)的缘部111b或111c的各装配部位112使用第二部件供给单元102B、第二部件移载单元103B和部件安装单元104进行上述安装动作而依次安装部件113。在对全部的装配部位112的部件113的安装动作结束时,搬出基板110。
接下来,参照图14和图18,对在基板110的长边侧(源侧)的缘部111a存在比设置在部件移载单元103A或103B上的部件保持构件131的个数多的个数的装配部位112的情况下的部件安装动作进行说明。此时,如图14所示,将缘部111a中的装配部位112的配置区域分割成第一装配区域114A和第二装配区域114B,对第一装配区域114A中的多个装配部位112的部件安装使用第一部件移载单元103A,对第二装配区域114B中的多个装配部位112的部件安装使用第二部件移载单元103B。
参照图18的工作流程图,说明部件安装动作。当基板110搬入部件装配装置101时(步骤S111),从第一部件供给单元102A的部件取出部123连续取出必要个数的部件113,并使第一部件移载单元103A的旋转板134间歇旋转而使各部件保持构件31依次保持(步骤S112)。
接下来,为了向基板110的第一装配区域114A的各装配部位112装配部件113,部件安装单元104依次移动到与各装配部位112对应的装配作业位置。第一部件移载单元103A追随该动作而移动,使第一部件移载单元103A的部件保持构件131位于设定在基板110的装配部位112的附近的部件交接位置G(步骤S113)。
接下来,部件安装单元104从位于部件交接位置G的第一部件移载单元103A的部件保持构件131接受部件113,在基板110的第一装配区域114A的装配部位112安装部件113(步骤S114)。重复步骤S113、S114的动作直至对第一装配区域114A的全部的装配部位112的部件113的安装动作结束(步骤S115)。
在进行步骤S112、S113、S114、S115期间,至少从第一部件供给单元102A的部件取出部123连续取出必要个数的部件113,并使第二部件移载单元103B的旋转板134间歇旋转而使各部件保持部134依次保持(步骤S116)。然后,当在步骤S115的判定中判定为对第一装配区域114A的全部的装配部位112的部件113的安装结束时,为了接下来向基板110的第二装配区域114B的各装配部位112装配部件113,部件安装单元104依次移动至与各装配部位112对应的装配作业位置。第二部件移载单元103B追随该动作移动,使第二部件移载单元103B的部件保持构件131依次位于设定在基板110的装配部位112的附近的部件交接位置G(步骤S117)。
接下来,部件安装单元104从部件交接位置G的部件保持构件131接受部件113,在基板110的第二装配区域114B的装配部位112上安装部件113(步骤S118)。重复步骤S117、S118的动作直至对第二装配区域114B的全部的装配部位112的部件113的安装动作结束(步骤S119)。并且,在对第二装配区域114B的全部的装配部位112的安装动作结束时,搬出基板110(步骤S120)。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8的工作流程图所示的示例中,以以下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该情况为:在没有第一部件供给单元102A的部件113时,从第二部件供给单元102B供给部件113,假定在它们之间更换第一部件供给单元102A的供给卷盘121,仅从第一部件供给单元102A供给向基板110的长边侧(源侧)的缘部111a的装配部位112安装的部件113。也可以代替这样的情况,从任意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供给部件113。此外,在基板110的长边侧(源侧)的缘部111a和短边侧(栅侧)的缘部111b或111c安装互不相同的部件时,通过第一部件供给单元和第二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分别供给源侧和栅侧的部件113,也可以与上述同样地进行部件安装动作。
根据本第三实施方式,采用了将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的供给卷盘121及卷取卷盘124以沿着基板110的输送方向即X方向的姿态配置并且在上述的卷盘121、124间配置部件取出部123的结构。由此,即使带状部件集合体T中的部件113的收容量增多而供给卷盘121的直径增大,也能够将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在与X方向正交的Y方向(即,供给卷盘121的宽度方向)上紧凑地构成,从而能够减小俯视观察下的占有面积。此外,在进行部件113的安装动作时,无需使基板110移动,而以基板110定位于规定位置的状态(即,固定该位置的状态)使部件安装单元104依次移动至与基板110的各装配部位112对应的装配作业位置,因此能够特别是在基板110大型的情况下能够使装置结构紧凑化。
此外,使部件移载单元103A、103B的多个部件保持构件131依次保持通过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的部件取出部123连续取出的部件113,在部件安装时使部件安装单元104与基板110的各装配部位112的配置位置匹配地移动至各装配作业位置,通过部件移载单元103A、103B将部件113依次向各部件交接位置G传递。进而,在部件安装单元104中,安装头144至少在Y方向上移动沿着基板输送方向的基板的装配部位112与沿Y方向间隔开设定的部件交接位置G之间的短距离,从而向装配部位112安装部件113。因此,即使在基板110为大型且相邻的装配部位112的间隔大的情况下,也能够缩短对各装配部位112的部件113的安装时间,能够以良好的作业效率对大型的基板110进行部件安装。
此外,采用了将多个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与多个部件移载单元103A、103B在基板输送方向相邻地配置的结构。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在将被任一方的部件移载单元103A(103B)保持的部件113在部件交接位置G向部件安装单元104传递而利用部件安装单元104向各装配部位112安装部件113的期间,使另一方的部件移载单元103B(103A)从任意的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保持部件113。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部件113的安装作业效率。此外,在从多个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供给种类不同的部件113而向基板110的多个缘部111a~111c的装配部位112安装不同的部件113时,也能够以单一的部件装配装置101进行安装。
此外,部件移载单元103A、103B在能够在基板输送方向即X轴方向和与基板输送方向正交的Y轴方向这两个方向上移动及定位的两轴机器人132的可动体133上设置旋转板134,并且旋转板134在其外周部装备有多个部件保持构件131且能够通过旋转定位装置135以部件保持构件131的配置间距间隔进行间歇旋转。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以紧凑的结构装备较多的部件保持构件131,并且通过进行旋转板134的间歇旋转能够将多个部件保持构件131以短动作节拍依次配置在规定位置。此外,通过该旋转板134和两轴机器人132的组合,能够以短时间将各部件保持构件131向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的部件取出部123的部件供给位置S和相对于部件安装单元104的部件交接位置G定位,从而提高作业效率。
此外,多个部件移载单元103A、103B采用该两轴机器人132的可动体133具有彼此朝向对象侧悬伸而突出的形状且在可动体133的前端部配置旋转板134。在这样的结构中,下述两动作能够并行地进行,该两动作为:一方的部件移载单元103A在部件交接位置G从多个部件保持构件131依次向部件安装单元104的安装头144传递部件113的动作;使另一方的部件移载单元103B的多个部件保持构件131在部件供给位置S依次保持从第一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的部件取出部123取出的部件113的动作。因此,能够在从一方的部件移载单元103A向部件安装单元104传递部件113的状态下,通过另一方的部件移载单元103B在防止与一方的部件移载单元103A干涉的同时从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的任一部件取出部123保持部件113。因此,能够在一方的部件移载单元103A进行部件113的安装动作期间,使另一方的部件移载单元103B保持部件113,能够提高作业效率。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9A、图19B,说明本发明的部件装配装置所涉及的第四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在先的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件标注同一参照符号而省略说明,主要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部件装配装置101中,以具备单一的部件安装单元104的结构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具备第一部件安装单元104A和第二部件安装单元104B,对基板110的多个装配区域114A、114b的各装配部位112分别通过多个部件安装单元104A、104B同时并行地安装部件113。具体而言,第一部件安装单元和第二部件安装单元104A、104B共用门型框架141和X轴工作台142,具有分别具备X轴工作台146、Y轴工作台143、安装头144、可动部147的结构。
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能够对多个装配区域114A、114B通过多个部件安装单元104A、104B同时并行地安装部件113,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部件安装作业的作业效率。
(第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0~图22说明本发明的部件装配装置所涉及的第五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部件装配装置101中的第一部件供给单元、第二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中,对将供给卷盘121配置在架台105的Y方向的前方(作业者M侧)的从前面部的架台105的X方向的中心离开的位置的下部、且在其上部侧在接近架台105的X方向的中心的一侧配置保护带回收卷盘122的一例进行了说明。在本第五实施方式中,代替这样的结构例而采用在保护带回收卷盘122成为与供给卷盘121以同一轴心状态下将其沿Y方向重叠地并列配置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通过一个或多个倾斜辊161使从自供给卷盘121引出的带状部件集合体T剥离的保护带p沿带宽方向(即Y方向)偏移,从而能够卷取到保护带回收卷盘122上。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一个或多个倾斜辊161构成使保护带p的行进路径沿带宽方向变更的带行进路径变更部160。
由于保护带p是从上方覆盖由载持带t保持的部件113而对其进行保护的构件,因此具有缓冲性而具有厚度,所以需要具有与保护带回收卷盘122同等大小的卷盘直径。因此,若供给卷盘121和保护带回收卷盘122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则在Y方向的正面观察下,供给卷盘121和保护带回收卷盘122在架台105的前面部占据较大的空间。根据本第五实施方式,由于将供给卷盘121和保护带回收卷盘122重叠配置成同轴状,因此能够实现省空间,能够实现第一部件供给单元和第二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的紧凑化。
(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此,利用图32~图35的示意图对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部件装配装置进行说明。
如图32、图34及图35所示,在本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部件装配装置中采用了以下结构,即,在第一部件供给单元、第二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仅图示102A)中,在架台105的Y方向的前方(作业者M侧)即前面部,供给卷盘121和保护带回收卷盘122重叠配置成例如同轴状,与图20~图22所示的上述第五实施方式具有同样的结构。但是,在本变形例中,构成为使沿Y方向重叠配置的供给卷盘121和保护带回收卷盘122中的保护带回收卷盘122在架台105的Y方向的前方侧能够开闭,采用了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以下,主要说明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
在架台105的Y方向的前面部能够旋转地安装有供给卷盘121。具体而言,如图35所示,驱动供给卷盘121旋转的旋转驱动电动机180固定在架台105的前面部,经由与旋转驱动电动机180连结的驱动轴181,供给卷盘121支承在架台105的前面部。
另一方面,保护带回收卷盘122在架台105的前面部通过安装成与供给卷盘121不干涉的开闭臂190(支承构件)被支承。具体而言,开闭臂190包括:固定在架台105的前面部的固定构件191;在固定构件191的端部被支承为能够转动的转动构件192。在转动构件192的前端能够旋转地支承有保护带回收卷盘122。并且,在转动构件192上支承有驱动保护带回收卷盘122旋转的旋转驱动电动机193,旋转驱动电动机193和保护带回收卷盘122通过两个带轮194、195和轮带196连结成能够传递旋转驱动力。
在这样的结构中,从自供给卷盘121引出的带状部件集合体T剥离的保护带p通过多个辊182沿带宽方向(即Y方向)偏移,从而能够卷取到保护带回收卷盘122上。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多个辊182构成使保护带p的行进路径沿带宽方向变更的带行进路径变更部。
此外,在图32所示的状态下,在使开闭臂190的转动构件192进行打开动作时,转动构件192转动接近例如180度,如图33所示,能够解除两个卷盘121、122的重叠状态。即,开闭臂190的转动构件192能够在保护带回收卷盘122与供给卷盘121重叠的位置(参照图32)和保护带回收卷盘122与供给卷盘121重叠被解除的重叠解除位置(参照图33)之间转动,能够选择性地解除两个卷盘121、122的重叠状态。此外,由于在转动构件192自身上支承有旋转驱动电动机193、两个带轮194、195及轮带196,因此通过使转动构件192转动,能够使上述构件与保护带回收卷盘122一起从供给卷盘121的前面侧移动。
如此,根据本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结构,在架台105的前面部,采用以沿Y方向重叠的方式配置供给卷盘121和保护带回收卷盘122的结构,能够实现在Y方向正面观察下的装置尺寸的紧凑化的同时,使供给卷盘121及保护带回收卷盘122的维护性良好。
此外,通过在开闭臂190的转动构件192上支承由旋转驱动电动机193、两个带轮194、195及轮带196构成的保护带回收卷盘122的驱动装置,从而通过进行开闭臂190的打开动作能够使驱动装置的维护性良好。但是,也可以采用将保护带回收卷盘122的驱动装置固定在架台105的前面部的结构。
此外,以供给卷盘121和保护带回收卷盘122在架台105的前面部配置在同轴上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变形例不局限于这样的结构。只要是配置成供给卷盘121和保护带回收卷盘122在架台105的前面部至少在Y方向上具有重叠的部分的结构,则能够获得本变形例的效果。
此外,这样在架台105的前面部将供给卷盘121和保护带回收卷盘122配置成至少在Y方向上具有重叠的部分的结构不局限于使用在如上述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那样的装置结构中,即不局限于在对各装配部位进行部件的安装动作时固定基板侧的状态下使安装头侧水平移动这样的装置结构。即,对于如以往的部件装配(安装)装置那样、在进行对各装配部位的部件的安装动作时使基板侧水平移动从而进行安装头与装配部位的定位这样的装置结构,可以适用配置成在架台105的前面部供给卷盘121与保护带回收卷盘122至少在Y方向上具有重叠的部分的部件的供给单元的结构。
(第六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3~图27A、图27B说明本发明的部件装配装置所涉及的第六实施方式。在上述第三~第五实施方式中,对作为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而形成为从带状部件供给体T取出部件113并进行供给的结构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在本第六实施方式中,从并列配置多个部件113而将其收容的托架171供给部件113。
如图23~图25A、图25B所示,本第六实施方式中的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在沿着基板输送方向的X方向上并列具备有:将收容有部件113的多个托架171以层叠状态收纳的供给侧托架收纳部172、将供给部件113后的空的托架171以层叠状态收纳的回收侧托架收纳部173。供给侧托架收纳部172构成为如图25A所示那样能够从下方侧依次取出层叠状态的托架171而向正下方的托架供给位置供给,回收侧托架收纳部173相反地构成为回收其正下方的托架回收位置的托架171并可从下方侧使其成为层叠状态而进行收纳。供给侧托架收纳部172的最下层的托架171通过在供给侧托架收纳部172上设置的开闭机构(未图示)和托架载置部174的升降动作而以载置于托架载置部174上的状态向供给侧托架收纳部172的正下方的托架供给位置供给。此外,因供给部件113而变空的托架171以载置于托架载置部174的状态位于回收侧托架收纳部173的正下方的托架回收位置,通过托架载置部174的升降动作和设置在回收侧托架收纳部172上的开闭机构(未图示)回收至回收侧托架收纳部172的最下层。
托架载置部174构成为能够通过载置部移动机构175在三维方向上移动及定位,载置部移动机构175包括:沿着托架收纳部172、173的并列方向的X方向的X轴工作台175a、与其正交的Y方向的Y轴工作台175b和相对于水平面垂直的Z轴工作台175c,并且托架载置部174能够使收容在托架171的各部件113依次位于规定的部件取出位置P。在部件取出位置P的正上方具备部件取出机构176,部件取出机构176通过由吸附头176a吸附部件113而使其上升从而从托架171取出部件113。
本实施方式中还具备部件翻转移载机构177,其朝向上方从部件取出机构176接受部件113,使其上下翻转而使其翻转至朝向下方,并通过部件供给位置S将部件113移载至部件移载单元103A、103B的部件保持构件131。部件翻转移载机构177能够在部件取出机构176的吸附头176a的上升限制位置的下部位置与对部件移载单元103A、103B供给部件113的部件供给位置S的上部位置之间,沿与基板输送方向正交的Y方向移动。此外,该部件翻转移载机构177具备吸附头177c,该吸附头177c能够沿上下方向翻转180度地将部件113吸附在利用Y轴工作台177a能够沿Y方向移动的移动体177b上。
对本第六实施方式中的通过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向部件供给位置S供给部件113的供给动作进行说明。部件供给单元102A或102B的供给侧托架收纳部172的最下层的托架171向位于托架供给位置的托架载置部174上传递。在该状态下,重复进行下述动作:通过载置部移动机构175使托架载置部174移动,从而使收纳于托架171中的各部件113依次位于部件取出位置P,通过部件取出机构176将该部件113取出,通过部件翻转移载机构177使部件113上下翻转而向部件供给位置S供给,并使部件移载单元103A、103B的各部件保持构件131依次保持部件113。通过重复进行该动作,收纳于托架171中的部件113被多个部件保持构件131连续地保持。当托架载置部174上的托架171变空时,使托架载置部174位于回收侧托架收纳部173的正下方的托架回收位置,并回收至回收侧托架收纳部173的最下层。通过重复进行以上的动作,能够自动且高效地进行将收容在托架171中的部件113向部件供给位置S供给的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供给的部件113可以是同一种类的部件,但也可以构成为部件供给单元102A供给基板110的源侧的部件113,部件供给单元102B供给基板110的栅侧的部件113。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利用单一的部件装配装置101安装基板110的源侧和栅侧这两方的部件113。
在图23~图25A、图25B所示的示例中,以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的部件翻转移载机构177和部件移载单元103A、103B的部件保持构件131(参照图25B)将部件113一个一个保持而移动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代替这样的结构,如图26、图27A、图27B所示,使部件翻转移载机构177具备多个吸附头177c,在保持各吸附头177c吸附保持有各部件113的状态下使其上下翻转而向部件供给位置S移动,如图27B所示,也可以使各部件保持构件131分别保持多个部件113。
(第七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8、图29说明本发明的部件装配装置所涉及的第七的实施方式。在上述第六实施方式中,以如下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即,相对于多个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具备一个托架载置部174、载置部移动机构175、部件取出机构176和部件翻转移载机构107,在一个部件供给位置S向第一部件移载单元和第二部件移载单元103A、103B供给部件113的结构。代替这样的结构,在本第七实施方式中,在部件供给单元102A和102B中分别具备托架载置部174、载置部移动机构175、部件取出机构176和部件翻转移载机构107,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为在根据每个各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设定的部件供给位置S分别供给部件113。在这样的结构中,尤其对于具有多个装配部位112的大型的基板而言,能够进行高效的部件安装。
(第八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30说明本发明的部件装配装置所涉及的第八的实施方式。在以上的第三~第七实施方式中,对于作为第一部件移载单元、第二部件移载单元103A、103B,在两轴机器人132的可动体133上具备旋转板134、并在旋转板134的外周部装备多个部件保持构件131的结构例进行了说明。在本第八实施方式中,使两轴机器人132的可动体133具备能够将多个部件113保持成整齐排列为矩阵状的状态的保持板138,将由部件供给位置S供给的部件113保持成在保持板138上整齐排列为矩阵状的状态,通过两轴机器人132使保持在保持板138上的各部件113依次位于部件交接位置G,从而将其向部件安装单元104传递。
根据这样的第八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使第一部件移载单元、第二部件移载单元103A、103B的保持板138保持从部件供给单元102A、102B供给的多个部件113,并使其依次位于部件交接位置G,从而向部件安装单元104传递。因此,能够进行高效的部件安装。此外,保持板138能够将部件113整齐排列成矩阵状,因此能够形成更加紧凑的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对上述各种实施方式中的任意的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组合,能够发挥各自具有的效果。
虽然边参照附图边与优选的实施方式关联地充分记载了本发明,但熟练该技术的人员应该知晓各种变形和修改。这样的变形和修改只要不脱离附加的由权利要求书确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则应理解为其包含在本发明中。
在2009年1月8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No.2009-002320号的说明书、附图及权利要求书的公开内容、在2009年1月26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No.2009-014760号的说明书、附图及权利要求书的公开内容、以及在2009年3月23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No.2009-069627号的说明书、附图及权利要求书的公开内容作为整体被参照而收入在本说明书中。

Claims (17)

1.一种部件装配装置,其沿着作为沿基板的缘部的方向的第一方向而向配置于基板的缘部的多个装配部位装配部件,其中,该部件装配装置具备:
部件安装单元,其保持配置在各部件交接位置上的部件,并使保持的部件沿第二方向移动而将其安装在装配部位上,所述各部件交接位置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相对于基板的缘部的多个装配部位间隔开且与各装配部位对应;
部件供给单元,其向部件供给位置依次供给部件;
部件移载单元,其保持供给到部件供给位置的部件,并使保持的部件移动从而将其配置在与各装配部位相对应的各部件交接位置,
多个部件交接位置以在第二方向上与各装配部位对应的方式沿着第一方向排列,并且,部件供给位置为在第一方向上从部件交接位置分离的位置,
部件移载单元具备:
部件保持构件,其保持在部件供给位置被供给的部件;
保持构件移动装置,其使部件保持构件至少沿第一方向在部件供给位置与对应于各装配部位的各部件交接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装配装置,其中,
部件安装单元具备:
安装头,其保持配置在部件交接位置的部件,并将保持的部件安装到装配部位;
第二方向移动装置,其使安装头沿第二方向在部件交接位置与装配部位之间移动;
第一方向移动装置,其使安装头沿着第一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部件装配装置,其中,
还具备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控制第一方向移动装置、第二方向移动装置及保持构件移动装置的移动动作,从而通过保持构件移动装置使部件保持构件沿第二方向以比第一方向移动装置及第二方向移动装置对安装头的移动速度更高速的移动速度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部件装配装置,其中,
控制装置控制部件安装单元及部件移载单元的动作,从而在安装头在第一部件交接位置保持部件后、安装头沿第二方向移动而在装配位置安装部件并且沿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移动而移动至第二部件交接位置的期间,使部件保持构件从第一部件交接位置沿第一方向移动,在部件供给位置保持新的部件,并使保持了新的部件的部件保持构件沿第一方向移动,将新的部件配置在第二部件交接位置。
5.一种部件装配装置,其沿着作为沿基板的缘部的方向的第一方向而向配置于基板的缘部的多个装配部位装配部件,其中,该部件装配装置具备:
部件安装单元,其保持配置在各部件交接位置上的部件,并使保持的部件沿第二方向移动而将其安装在装配部位上,所述各部件交接位置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相对于基板的缘部的多个装配部位间隔开且与各装配部位对应;
部件供给单元,其向部件供给位置依次供给部件;
部件移载单元,其保持供给到部件供给位置的部件,并使保持的部件移动从而将其配置在与各装配部位相对应的各部件交接位置,
多个部件交接位置沿着第一方向排列成在第二方向上与各装配部位相对应,
部件移载单元具备:
多个部件保持构件,其保持在部件供给位置依次被供给的部件;
保持构件移动装置,其使多个部件保持构件从部件供给位置沿水平方向移动,从而将各部件保持构件依次配置在各部件交接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部件装配装置,其中,
部件安装单元具备:
安装头,其保持配置在部件交接位置的部件,并将保持的部件安装到装配部位;
第二方向移动装置,其使安装头沿第二方向在部件交接位置与装配部位之间移动;
第一方向移动装置,其使安装头沿第一方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部件装配装置,其中,
部件移载单元还具备旋转板,该旋转板在圆周上以一定的间隔间距排列多个部件保持构件,并使多个部件保持构件以该间隔间距进行间歇旋转,
保持构件移动装置具备安装有旋转板的可动体和使可动体沿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移动的两轴机器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部件装配装置,其中,
第一部件移载单元和第二部件移载单元在第一方向上相邻配置,第一部件移载单元及第二部件移载单元中的各自的两轴机器人的可动体具有彼此朝向对方突出的形状,并且在该突出的形状的前端部安装有旋转板,
所述部件装配装置还具备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控制第一部件移载单元及第二部件移载单元的动作,从而在使第一部件移载单元中的多个部件保持构件依次定位在部件交接位置而向部件安装头进行部件的传递动作的期间,第二部件移载单元中的多个部件保持构件依次定位在部件供给位置而从部件供给位置进行部件的取出动作。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部件装配装置,其中,
配置在基板的缘部的多个装配部位被分割成第一装配区域和第二装配区域,
作为部件移载单元,具备第一部件移载单元和第二部件移载单元,所述第一部件移载单元使部件配置在与第一装配区域中的各装配部位对应的部件交接位置,所述第二部件移载单元使部件配置在与第二装配区域中的各装配部位对应的部件交接位置,
作为部件供给单元,具备第一部件供给单元及第二部件供给单元,
所述部件装配装置还具备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对各部件移载单元、部件供给单元及部件安装单元进行动作控制,从而在部件交接位置由第一部件移载单元保持的多个部件向部件安装单元传递、并通过部件安装单元将部件依次安装到第一装配区域的各装配部位的期间,在部件供给位置,从第一部件供给单元或第二部件供给单元供给的部件通过第二部件移载单元依次被保持,当相对于第一装配区域的各装配部位的部件安装结束时,在部件交接位置,由第二部件移载单元保持的多个部件向部件安装单元传递,通过部件安装单元在第二装配区域内向各装配部位依次安装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部件装配装置,其中,
作为部件安装单元,具备第一部件安装单元和第二部件安装单元,所述第一部件安装单元将从第一部件移载单元接受的部件依次安装到第一装配区域的各装配部位,所述第二部件安装单元将从第二部件移载单元接受的部件依次安装到第二装配区域的各装配部位。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部件装配装置,其中,
部件供给单元具备:
供给卷盘,其卷绕有带状部件集合体,该带状部件集合体在载持带上连续收容有多个部件;
卷取卷盘,其卷取从带状部件集合体取出部件后的载持带;
部件取出部,其配置在供给卷盘与卷取卷盘之间,并依次从带状部件集合体取出部件,
供给卷盘和卷取卷盘配置成沿着第一方向的姿态,并且部件取出部向部件供给位置依次供给从带状部件集合体取出的多个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部件装配装置,其中,
部件供给单元具备:
供给侧托架收纳部,其以多层层叠状态收纳收容有多个部件的托架,并从下方侧依次取出层叠状态的托架而将其向托架供给位置供给;
回收侧托架收纳部,其从下方侧以层叠状态收纳在部件供给进行后被回收至托架回收位置的托架;
载置部移动装置,其使载置托架的托架载置部在托架供给位置、向部件移载单元进行部件供给的部件供给托架位置和托架回收位置之间移动;
部件取出部,其在部件供给托架位置从托架依次取出部件;
部件翻转移载部,其从部件取出部接受部件并使其翻转,并使其移动至部件供给位置,将部件移载至部件移载单元的部件保持构件。
13.一种部件装配方法,其沿着作为沿基板的缘部的方向即第一方向而向配置于基板的缘部的多个装配部位装配部件,其包括:
部件供给工序,向部件供给位置供给部件;
部件移载工序,通过部件保持构件在部件供给位置保持部件,以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与各装配部位对应的方式将部件依次移载至从基板的缘部分离且沿第一方向配置的的多个部件交接位置;
部件安装工序,通过安装头保持配置在各部件交接位置的部件,使保持的部件沿第二方向移动而将其依次安装到各装配部位。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部件装配方法,其中,
在部件移载工序中,通过多个部件保持构件依次保持供给到部件供给位置的多个部件,并将部件依次移载到各部件交接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部件装配方法,其中,
在部件移载工序中,通过在能够在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上移动及定位且能够间歇旋转的旋转板上以一定的间隔间距排列在圆周上的多个部件保持构件而依次保持供给到部件供给位置的多个部件,使旋转板沿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移动并使其进行间歇旋转,由此使各部件保持构件依次位于各部件交接位置,从而将各部件依次移载到安装头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部件装配方法,其中,
排列在基板的缘部的多个装配部位分割成第一装配区域和第二装配区域,
在部件移载工序中,将部件移载至与第一装配区域中的各装配部位对应的部件交接位置的移载动作是通过具有多个部件保持构件的第一部件移载单元进行的,将部件移载至与第二装配区域中的各装配部位对应的部件交接位置的移载动作是通过具有多个部件保持构件的第二部件移载单元进行的,
在通过第一部件移载单元进行部件移载工序并在各部件交接位置从第一部件移载单元传递到安装头的部件依次安装到第一装配区域的各装配部位的期间,由部件供给位置供给的多个部件由第二部件移载单元依次保持,
当对第一装配区域的各装配部位的部件安装结束时,通过第二部件移载单元进行部件移载工序,在各部件交接位置从第二部件移载单元传递到安装头的部件依次安装到第二装配区域的各装配部位。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部件装配方法,其中,
在部件安装工序中,将从第一部件移载单元接受的部件依次安装到第一装配区域的各装配部位的安装动作是通过第一安装头进行的,将从第二部件移载单元接受的部件依次安装到第二装配区域的各装配部位的安装动作是通过第二安装头进行的。
CN201080004173.0A 2009-01-08 2010-01-08 部件装配装置及部件装配方法 Active CN1022733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02320 2009-01-08
JP2009-002320 2009-01-08
JP2009-014760 2009-01-26
JP2009014760 2009-01-26
JP2009069627 2009-03-23
JP2009-069627 2009-03-23
PCT/JP2010/000077 WO2010079759A1 (ja) 2009-01-08 2010-01-08 部品実装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73333A CN102273333A (zh) 2011-12-07
CN102273333B true CN102273333B (zh) 2014-06-04

Family

ID=423165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4173.0A Active CN102273333B (zh) 2009-01-08 2010-01-08 部件装配装置及部件装配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528196B2 (zh)
JP (2) JP4658235B2 (zh)
KR (1) KR20110107809A (zh)
CN (1) CN102273333B (zh)
WO (1) WO201007975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43971A2 (ko) * 2010-09-29 2012-04-05 포항공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롤 형상의 모기판을 이용한 플렉서블 전자소자의 제조방법, 플렉서블 전자소자 및 플렉서블 기판
JP6043993B2 (ja) * 2011-10-31 2016-12-14 Jukiオートメーション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装置、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基板の製造方法
JP5691001B2 (ja) * 2011-11-08 2015-04-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反転ヘッド
US10111369B2 (en) * 2012-03-12 2018-10-23 Micronic Mydata AB Method and device for automatic storage of tape guides
CN103565344B (zh) 2012-08-08 2017-04-19 科沃斯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自移动机器人及其行走方法
US9034734B2 (en) 2013-02-04 2015-05-19 Avago Technologies General Ip (Singapore) Pte.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lasma etching compound semiconductor (CS) dies and passively aligning the dies
JP5903668B2 (ja) * 2013-02-21 2016-04-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方法
JP2014160788A (ja) 2013-02-21 2014-09-04 Panasonic Corp 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方法
JP6231094B2 (ja) * 2013-06-07 2017-11-15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組立機および類似の組立機
WO2016203532A1 (ja) * 2015-06-15 2016-12-22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機
JP6788606B2 (ja) * 2015-11-17 2020-11-25 株式会社Fuji 実装処理方法
JP6312270B2 (ja) * 2016-03-25 2018-04-18 株式会社写真化学 デバイスチップを用いた電子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製造装置
EP3506340B1 (en) * 2017-12-28 2020-10-21 Nexperia B.V. Bonding and indexing apparatus
JP7023154B2 (ja) * 2018-03-28 2022-02-21 芝浦メカ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CN109247007B (zh) * 2018-10-29 2024-02-13 珠海奇川精密设备有限公司 牵引式上料飞达
CN111498401A (zh) * 2019-01-31 2020-08-07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部件输送装置和方法
JP7398724B2 (ja) * 2019-05-15 2023-12-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装着装置、および部品装着方法
JP7340774B2 (ja) * 2019-05-23 2023-09-0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圧着装置および部品圧着方法
AR118939A1 (es) * 2020-05-15 2021-11-10 Marisa Rosana Lattanzi Máquina combinada para elaborar separadores laminares de productos que se contienen en cajas y cajones
US20220059406A1 (en) * 2020-08-21 2022-02-24 Advanced Semiconductor Engineering, Inc.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package
CN112928044B (zh) * 2021-01-14 2023-02-24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多芯片组合封装的自动化系统及方法
CN116619002B (zh) * 2023-07-26 2023-09-19 泰州比仕特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管件连接用紧固圈安装机构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64367A (zh) * 2004-10-15 2006-04-26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位置关联数据变换装置和对部件安装基板作业系统
JP4119598B2 (ja) * 2000-05-17 2008-07-16 芝浦メカ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実装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02064A (ja) * 1991-03-28 1992-10-26 Toshiba Corp 部品視認装置
JP2637003B2 (ja) * 1992-02-07 1997-08-06 タバイエスペック株式会社 パッケージテープ用リール支持装置
JP3024457B2 (ja) 1993-09-30 2000-03-2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実装方法
JP3149694B2 (ja) * 1994-07-15 2001-03-2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Tcpデバイスの供給装置
JP4033931B2 (ja) * 1996-08-22 2008-01-1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部品搭載方法
JPH10303225A (ja) 1997-04-23 1998-11-13 Toshiba Corp 電子部品のマウント装置とその方法および実装装置
EP1771059A3 (en) 1997-11-10 2007-04-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omponent Installing Device and Component Supply Device
JP3883674B2 (ja) 1997-11-10 2007-02-2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JP2000299595A (ja) 1999-04-12 2000-10-24 Sony Corp 部品装着装置
WO2001035707A1 (fr) * 1999-11-05 2001-05-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achine et technique pour montage de composants
EP1260126B1 (en) 2000-02-17 2005-04-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Recognition apparatus for component mount panel, component mounting apparatus for liquid crystal panel, and component mounting method for liquid crystal panel
JP3781604B2 (ja) 2000-02-17 2006-05-3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機及び部品実装方法
JP4222741B2 (ja) 2001-04-06 2009-02-12 芝浦メカ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方法
JP2003008297A (ja) * 2001-06-25 2003-01-10 Shibaura Mechatronics Corp 圧着装置および圧着方法
JP3973439B2 (ja) * 2002-02-07 2007-09-1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及び方法
JP2004119420A (ja) * 2002-09-24 2004-04-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部品挿入方法及び挿入装置
JP4564235B2 (ja) * 2003-02-24 2010-10-2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装置及び部品実装方法
JP4627643B2 (ja) * 2004-08-20 2011-02-09 芝浦メカ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実装用電子部品の供給装置
JP2006066617A (ja) * 2004-08-26 2006-03-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部品供給装置
CN101589658B (zh) 2007-01-25 2012-06-1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堆垛托盘供给装置及供给方法、以及部件安装装置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19598B2 (ja) * 2000-05-17 2008-07-16 芝浦メカ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実装方法
CN1764367A (zh) * 2004-10-15 2006-04-26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位置关联数据变换装置和对部件安装基板作业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305398A 2002.10.18
JP特开2003-8297A 2003.01.10
JP特开2006-60041A 2006.03.02
JP特许4119598B2 2008.07.16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0079759A1 (ja) 2012-06-21
JP4658235B2 (ja) 2011-03-23
JP5308433B2 (ja) 2013-10-09
US20110289772A1 (en) 2011-12-01
CN102273333A (zh) 2011-12-07
JP2011061242A (ja) 2011-03-24
KR20110107809A (ko) 2011-10-04
US8528196B2 (en) 2013-09-10
WO2010079759A1 (ja) 2010-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73333B (zh) 部件装配装置及部件装配方法
KR101476849B1 (ko) 박리 및 안착 통합 장치와,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의제조방법
KR101802025B1 (ko) 절단 기구, 접합 기구, 기판 처리 시스템, 기판 처리 장치, 및 기판 처리 방법
JP4652487B2 (ja) 部品実装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KR101052846B1 (ko) 기판 접합 시스템
CN102340981A (zh) 安装机
KR101095511B1 (ko) 편광판 부착장치
KR101318178B1 (ko) 편광판 부착장치
JP4638755B2 (ja) 露光装置および露光方法
JP4518257B2 (ja) 半導体装置実装装置
KR100622410B1 (ko) 티에프티-엘시디 모듈 어셈블리 조립장치 및 이 조립장치를 이용한 티에프티-엘시디 모듈 어셈블리 조립방법
KR100935449B1 (ko) Acf공급장치 및 acf공급방법
KR100962687B1 (ko) 표시패널 제조를 위한 패널 로딩장치 및 패널 로딩방법
JP2012164706A (ja) 被実装部材の実装装置及び実装方法
JP2012221966A (ja) 部品実装装置
CN211867078U (zh) 组装设备
KR100515553B1 (ko) 시트 분리기
JP2010161195A (ja)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CN117397382A (zh) 供料器组装装置以及供料器组装系统
CN112917143A (zh) 组装设备
KR100763354B1 (ko) 다중 패턴전극 공급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패턴전극 본딩장치
JP2009036895A (ja) 光学フィルム貼り付け装置及び表示用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CN102348372A (zh) Fpd组件装配装置
JP2000226119A (ja) 液晶ガラス基板搬送装置
KR20050064271A (ko) 반전 기능이 구비된 이재 로봇 및 이의 기판 반전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