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03349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103349A CN102103349A CN2010105917273A CN201010591727A CN102103349A CN 102103349 A CN102103349 A CN 102103349A CN 2010105917273 A CN2010105917273 A CN 2010105917273A CN 201010591727 A CN201010591727 A CN 201010591727A CN 102103349 A CN102103349 A CN 10210334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ubber layer
- image processing
- processing system
- matrix
- outer peripher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5—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special means for lubricating and/or cleaning the fixing unit, e.g. applying offset preventing flui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圆筒状或环状的定影部件(10)和将定影部件(10)加热到规定的目标温度的加热源,使被运送的片状物与定影部件(10)的外周面压接而向片状物定影图像。定影部件(10)包括:圆筒状或环状的基体(11)、用于确保片状物压接区域尺寸的具有弹性的橡胶层(12)、帮助片状物剥离的表层(13)这三层。基体(11)上在垂直于周向的宽度方向C上使橡胶层的端部(12e)和表层的端部(13e)分别比基体的端部(11e)位于内侧。基体(11)上在沿周向而面对橡胶层端部(12e)的位置设置有能够捕获从橡胶层(12)产生的超微粒子的过滤部件(14)。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更详细说就是涉及打印机、复印机、传真装置等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这种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已知在成像时会释放多种化学物质。所释放出的化学物质(化学放射物)中有代表性的能够举出:在感光体带电时所产生的臭氧、显影或定影时所产生的调色剂粉尘等。目前,采取了如下对策:对这些化学放射物的发生源实施处理而使其产生量自身下降,或为了使所产生的物质不向机器外释放而设置过滤器等。例如(日本)特开平5-150605号公报中,在机器内部设置有用于将产生的臭氧向臭氧分解装置引导的隔离板。
专利文献1:特开平5-150605号公报
但最近随着世界性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从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产生与臭氧和调色剂粉尘不同的超微粒子(Ultra Fine Particles,具有100nm以下的粒径)的情况被重视起来。至今为止,由于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机器内部是在哪里产生这种超微粒子并不清楚,所以没有有效的对策。因此,认为上述超微粒子在污染着机器内部和周围环境。
本申请的发明人研究的结果是,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这种超微粒子主要在定影装置产生,更详细说就是从形成用于定影的压接部的定影部件(辊和带)所包含的橡胶层产生。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通过捕获从定影部件的橡胶层产生的超微粒子而能够防止机器内部和周围环境被污染。
在此,如图15(A)所示,一般的定影部件300包括由圆筒状的芯轴或环状的无缝带构成的基体301、覆盖该基体301的外周面而设置的橡胶层302、覆盖该橡胶层302的外周面而设置的表层303这三层。本例中,在基体301的内部空间设置有用于将定影部件300加热到规定的目标温度(180℃~200℃范围内的定影温度)的加热器305。橡胶层302由硅橡胶材料构成,具有对于上述定影温度的耐热性和用于确保压接部长度的弹性。表层303例如由PFA(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构成,帮助通过压接部的片状物(用纸等记录材料)剥离。在沿基体301中心轴C的方向上,上述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和上述表层303的端部e分别位于上述基体301的端部301e的内侧。
根据本申请发明人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如图15(B)所示,当基体301和橡胶层302等被加热器305加热(将加热线由符号H表示),则从构成橡胶层302的硅橡胶材料作为超微粒子而产生硅氧烷(由符号G表示)。通常,由于由PFA等构成的表层303具有难于透过超微粒子的性质(气体阻挡性),所以硅氧烷G从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喷出。该喷出的硅氧烷G污染图像形成装置的机器内部和周围环境。
也许会考虑单纯将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用表层303覆盖来密封的对策。但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部件是温度的上升和下降很大的部分。上述单单密封的对策会导致从橡胶层302产生的超微粒子(硅氧烷等)的气压,可能造成在橡胶层302与表层303之间产生剥离。若成为这种情况,则使定影部件和图像形成装置的性能恶化,寿命显著缩短。
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第一内容的图像形成装置为:
具有圆筒状或者环状的定影部件和将所述定影部件加热到规定的目标温度的加热源,该图像形成装置将被运送的片状物压接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外周面而将图像定影在所述片状物上,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影部件包括:圆筒状或环状的基体、覆盖该基体外周面而设置并用于确保所述片状物被压接区域的尺寸的具有弹性的橡胶层、覆盖该橡胶层的外周面而设置并帮助所述片状物剥离的表层这三层,
所述基体上,在垂直于周向的宽度方向上使所述橡胶层的端部和所述表层的端部分别位于所述基体的端部的内侧,
所述基体上,在沿所述周向面对所述橡胶层端部的位置,设置有能够捕获从所述橡胶层产生的超微粒子的过滤部件。
在该第一内容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定影部件被加热源加热到规定的目标温度(定影温度)。所运送的片状物被压接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外周面,图像被定影在所述片状物上。当所述定影部件被加热到所述定影温度,则从所述定影部件的所述橡胶层产生硅氧烷等超微粒子(具有100nm以下的粒径)。由于所述橡胶层的外周面被所述表层所覆盖,所以所述超微粒子从所述橡胶层的端部喷出。在此,该图像形成装置在所述定影部件的所述基体上,在沿所述周向而面对所述橡胶层端部的位置设置有能够捕获从所述橡胶层产生的超微粒子的过滤部件。因此,要从所述橡胶层的端部喷出的超微粒子被所述过滤部件捕获。其结果是根据该图像形成装置而能够防止机器内部和周围环境被污染。
并且,从所述橡胶层产生的超微粒子(硅氧烷等)的气压通过所述过滤部件被释放。因此,能够防止在所述橡胶层与所述表层之间产生剥离。
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过滤部件与所述橡胶层的端部和所述表层的端部直接相接,将所述橡胶层的端部覆盖。
该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过滤部件与所述橡胶层的端部和所述表层的端部直接相接,将所述橡胶层的端部覆盖。因此,要从所述橡胶层的端部喷出的超微粒子被所述过滤部件可靠地捕获。其结果是根据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可靠防止机器内部和周围环境被污染。
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所述基体上,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比所述过滤部件还接近所述基体端部的位置,设置有将所述过滤部件向所述橡胶层的端部靠压的弹簧部件。
该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利用所述弹簧部件将所述过滤部件向所述橡胶层的端部靠压。因此,不受各部件的时效变化影响地使所述过滤部件与所述橡胶层的端部和所述表层的端部贴紧。因此,要从所述橡胶层的端部喷出的超微粒子被所述过滤部件更可靠地捕获。其结果是根据该图像形成装置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机器内部和周围环境被污染。
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
在所述基体上,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表层的端部位于比所述橡胶层的端部还靠近所述基体的端部的位置,
所述过滤部件被夹在所述基体的外周面与所述表层的内周面之间。
该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过滤部件被夹在所述基体的外周面与所述表层的内周面之间。因此,要从所述橡胶层的端部喷出的超微粒子被所述过滤部件可靠地捕获。其结果是根据该图像形成装置而能够可靠防止机器内部和周围环境被污染。
本发明第二内容的图像形成装置
具有圆筒状或者环状的定影部件和将所述定影部件加热到规定的目标温度的加热源,该图像形成装置将被运送的片状物压接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外周面而将图像定影在所述片状物上,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影部件包括:圆筒状或环状的基体、覆盖该基体外周面而设置并用于确保所述片状物被压接区域的尺寸的具有弹性的橡胶层、覆盖该橡胶层外周面而设置并帮助所述片状物剥离的表层这三层,
所述基体上,在垂直于周向的宽度方向上,所述橡胶层的端部和所述表层的端部分别位于所述基体的端部的内侧,
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通道,其在所述基体的周围沿所述周向被设置在面向所述橡胶层端部的位置,且具有用于将从所述橡胶层的端部产生的超微粒子导入的导入口;
气流发生部,其产生从所述导入口朝向所述通道出口流动的气流;
过滤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通道内部或所述出口,能够捕获随着所述气流而通过所述通道流动的所述超微粒子。
在该第二内容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定影部件被加热源加热到规定的目标温度(定影温度)。所运送的片状物被压接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外周面,图像被定影在所述片状物上。当所述定影部件被加热到所述定影温度,则从所述定影部件的所述橡胶层产生硅氧烷等超微粒子(具有100nm以下的粒径)。由于所述橡胶层的外周面被所述表层所覆盖,所以所述超微粒子从所述橡胶层的端部喷出。在此,该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在所述基体的周围沿所述周向在面向所述橡胶层端部的位置设置有导入口,所以要从所述橡胶层端部喷出的超微粒子被导入所述通道内。被导入到所述通道内的所述超微粒子随着所述气流发生部产生的气流而从所述导入口通过所述通道向所述通道的出口流动。通过所述通道流动的超微粒子被设置在所述通道内部或设置在所述出口的过滤部件捕获。其结果是根据该图像形成装置而能够防止机器内部和周围环境被污染。
并且,从所述橡胶层产生的超微粒子(硅氧烷等)的气压通过所述过滤部件被释放。因此,能够防止在所述橡胶层与所述表层之间产生剥离。
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
所述通道的所述导入口具有:在所述基体上的所述宽度方向上比所述橡胶层的端部靠近所述基体端部的第一侧壁、比所述橡胶层的端部远离所述基体端部的第二侧壁,
所述第一侧壁的内周边缘从所述基体的外周面离开,而所述第二侧壁的内周边缘与所述表层相接。
该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构成所述通道中所述导入口的所述第一侧壁的内周边缘从所述基体的外周面离开。因此,所述通道的所述导入口附近的空气能够通过所述基体外周面与所述第一侧壁内周边缘之间的间隙而流入所述通道内。其结果是使所述气流发生部容易产生从所述导入口朝向所述通道出口的气流。另一方面,构成所述通道中所述导入口的所述第二侧壁的内周边缘与所述表层相接。因此,所述通道的所述导入口附近的空气不会从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反的所述第二侧壁侧流入所述通道内。其结果是能够防止所述定影部件中所述片状物被压接的区域(存在于与所述橡胶层对应的区域内)温度降低的情况。
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所述基体的外周面中与所述通道的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一侧壁相对部分,相对所述第一侧壁的内周边缘离开地覆盖有具有绝热性的套筒。
该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构成所述通道中所述导入口的所述第一侧壁的内周边缘从所述套筒的外周面具有间隙地离开。因此,所述通道的所述导入口附近的空气能够通过所述套筒外周面与所述第一侧壁内周边缘之间的间隙而流入所述通道内。因此,流入所述通道内的空气就将所述基体外周面中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的部分的热夺去,产生使该与第一侧壁相对的部分的温度下降的倾向。在此,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在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的部分覆盖有具有绝热性的套筒。因此,能够防止所述与第一侧壁相对的部分的温度降低。
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
在所述第二侧壁的内周边缘安装有具有绝热性的密封部件,
所述第二侧壁的内周边缘隔着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表层外周面中的第二侧壁相对部分相接。
该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第二侧壁的内周边缘隔着所述密封部件而与所述表层外周面中的与第二侧壁相对的部分相接。因此,利用所述密封部件能够有效地防止所述通道中的所述导入口附近的空气从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反的所述第二侧壁侧流入所述通道内。其结果是能够防止所述定影部件中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片状物应该通过的图像区域(存在于与所述橡胶层对应的区域内)温度降低的情况。且利用所述密封部件的缓冲,能够防止所述第二侧壁的内周边缘与所述表层外周面直接接触而造成损伤。
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气流发生部由设置在所述通道内部或设置在所述出口的排气扇构成。
该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利用所述排气扇能够可靠地产生从所述导入口朝向所述通道出口的气流。
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
所述通道从所述导入口向上方延伸到所述出口,
所述气流发生部由被加热到用于定影的规定目标温度并产生上升气流的所述定影部件构成。
该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气流发生部由已有的定影部件构成。因此,能够抑制超微粒子应对方法的成本上升。
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
为了将所述片状物压接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外周面,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与所述定影部件外接而形成压接部的加压部件,
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加压部件的尺寸比所述片状物的尺寸大且比所述橡胶层和所述表层的尺寸小,
所述通道的所述导入口将所述定影部件的所述橡胶层和所述表层的端部的整周包围并覆盖。
该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所述通道的所述导入口将所述橡胶层和所述表层的端部整周包围并覆盖,所以能够将从所述定影部件的所述橡胶层端部喷出的超微粒子可靠地通过所述导入口导入所述通道内。
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
为了将所述片状物压接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外周面,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与所述定影部件外接而形成压接部的加压部件,
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加压部件的尺寸与所述定影部件的尺寸实质上相等,
所述通道的所述导入口将所述定影部件的所述橡胶层端部和所述加压部件中与所述橡胶层端部对应的部分的整周一并包围并覆盖。
该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通道的所述导入口将所述定影部件的所述橡胶层端部和所述加压部件中与所述橡胶层端部对应的部分一并整周包围并覆盖。因此,不仅能够将从所述定影部件的所述橡胶层端部喷出的超微粒子,而且能够将从所述加压部件(的橡胶层端部)喷出的超微粒子也可靠地通过所述导入口导入所述通道内。
本发明第三内容的图像形成装置
具有圆筒状的定影部件和将所述定影部件加热到规定的目标温度的加热源,该图像形成装置将被运送的片状物压接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外周面而将图像定影在所述片状物上,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影部件包括:圆筒状的基体、覆盖该基体外周面而设置并用于确保所述片状物被压接区域的尺寸的具有弹性的橡胶层、覆盖该橡胶层外周面而设置并帮助所述片状物剥离的表层这三层,
所述基体上,在垂直于周向的宽度方向上使所述橡胶层的端部和所述表层的端部分别位于所述基体的端部的内侧,
在所述基体上具有覆盖所述橡胶层端部的密封部,
所述基体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橡胶层对应的区域内,具有贯通所述基体的外周面和内周面的多个通孔,
所述基体的内部空间中,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当于比所述多个通孔靠外侧的区域设置有能够捕获从所述橡胶层产生的超微粒子的过滤部件。
在该第三内容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定影部件被加热源加热到规定的目标温度(定影温度)。所运送的片状物被压接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外周面,图像被定影在所述片状物上。当所述定影部件被加热到所述定影温度,则从所述定影部件的所述橡胶层产生硅氧烷等超微粒子(具有100nm以下的粒径)。在此,所述橡胶层的外周面被所述表层所覆盖。且所述橡胶层的端部被所述密封部覆盖。因此,该图像形成装置中从所述定影部件的所述橡胶层产生的超微粒子通过设置在所述基体中的所述多个通孔向所述基体的内部空间喷出,且在所述基体的内部空间中沿所述宽度方向移动并要向所述基体的外部散放。于是,要向所述基体外部散放的超微粒子被所述基体的内部空间中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当于比所述多个通孔还靠外侧的区域设置的过滤部件所捕获。其结果是根据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防止机器内部和周围环境被污染。
并且,从所述橡胶层产生的超微粒子(硅氧烷等)的气压通过设置在所述基体中的所述多个通孔而向所述基体的内部空间释放,进而通过所述过滤部件释放。因此,能够防止在所述橡胶层与所述表层之间产生剥离。
本发明第四内容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圆筒状的定影部件和将所述定影部件加热到规定的目标温度的加热源,该图像形成装置将被运送的片状物压接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外周面而将图像定影在所述片状物上,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影部件包括:圆筒状的基体、覆盖该基体外周面而设置并用于确保所述片状物被压接区域的尺寸的具有弹性的橡胶层、覆盖该橡胶层外周面而设置并帮助所述片状物剥离的表层这三层,
在所述基体上具有覆盖所述橡胶层端部的密封部,
所述基体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橡胶层对应的区域内,具有贯通所述基体的外周面和内周面的多个通孔,
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通道,其与所述基体的端部嵌合安装,具有用于将从所述橡胶层产生的超微粒子通过所述通孔和所述基体的内部空间导入的导入口;
气流发生部,其产生从所述导入口朝向所述通道出口的气流;
过滤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通道内部或被设置在所述出口,能够捕获随着所述气流而通过所述通道流动的所述超微粒子。
在该第四内容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定影部件被加热源加热到规定的目标温度(定影温度)。所运送的片状物被压接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外周面,图像被定影在所述片状物上。当所述定影部件被加热到所述定影温度,则从所述定影部件的所述橡胶层产生硅氧烷等超微粒子(具有100nm以下的粒径)。在此,所述橡胶层的外周面被所述表层覆盖。所述橡胶层的端部被所述密封部覆盖。因此,该图像形成装置中从所述定影部件的所述橡胶层产生的超微粒子通过设置在所述基体中的所述多个通孔向所述基体的内部空间喷出,且在所述基体的内部空间沿所述宽度方向移动并要向所述基体的外部散放。要向所述基体外部散放的超微粒子从与所述基体的端部嵌合安装的导入口被导入到所述通道内。被导入到所述通道内的所述超微粒子随着所述气流发生部产生的气流而从所述导入口通过所述通道向所述通道的出口流动。通过所述通道流动的超微粒子被设置在所述通道内部或所述出口的过滤部件捕获。其结果是根据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防止机器内部和周围环境被污染。
并且,从所述橡胶层产生的超微粒子(硅氧烷等)的气压通过设置在所述基体中的所述多个通孔而向所述基体的内部空间释放,进而通过所述通道、所述过滤部件释放。因此,能够防止在所述橡胶层与所述表层之间产生剥离。
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多个通孔中的几个通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被设置在横跨所述橡胶层端部的位置。
所述橡胶层产生的超微粒子有可能推开覆盖所述橡胶层端部的密封部而从所述橡胶层的端部向所述橡胶层外部喷出。在此,该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多个通孔中的几个通孔在所述宽度方向被设置在横跨所述橡胶层端部的位置。因此,要从所述橡胶层的端部向所述橡胶层外部喷出的超微粒子能够通过横跨所述橡胶层端部的所述几个通孔而顺利地向所述基体的内部空间喷出。其结果是要从所述橡胶层的端部向所述橡胶层外部喷出的超微粒子不会损坏覆盖所述橡胶层端部的密封部。
假定在所述橡胶层端部的部位出现密闭空间(间隙)的情况下,当定影部件的温度反复上升下降时,则所述橡胶层和所述表层有可能由于彼此膨胀率的不同而剥离。在此,该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多个通孔中的几个通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被设置在横跨所述橡胶层端部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所述橡胶层与所述表层的剥离。
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
所述基体上,所述橡胶层的端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表层的端部靠内侧的位置,
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为了使所述表层平坦,所述基体的外周面中与所述橡胶层对应的区域下凹,下凹的尺寸与所述橡胶层的厚度相同。
该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表层平坦。因此,能够使所述表层的端部良好地与所述基体的外周面贴紧。其结果是能够利用与所述基体的外周面贴紧的所述表层的端部来构成所述密封部。这样,能够抑制超微粒子应对措施的成本上升。
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密封部由沿所述周向将所述表层的端部和所述橡胶层的端部密封的密封材料构成。
该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利用构成所述密封部的密封材料而能够可靠地将所述橡胶层的端部覆盖。并且对于所述基体的外周面不需要进行特殊加工以形成与所述橡胶层厚度相应程度的凹陷。
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密封材料由氟类粘接剂构成。
该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所述密封材料由氟类粘接剂构成,所以所述密封材料不会产生硅氧烷,不会成为超微粒子的发生源。
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多个通孔被分布设置在所述基体中与所述橡胶层对应区域的整个区域。
该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能够使从所述橡胶层产生的超微粒子容易通过所述多个通孔而向所述基体的内部空间喷出。
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多个通孔被限定设置在所述基体中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橡胶层对应的区域内,且相当于是所述片状物应被压接的区域外侧的部分。
该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多个通孔的存在不会给所述定影部件中所述片状物应被压接的区域的温度分布带来不好的影响。
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各通孔的直径为所述橡胶层的厚度以下。
该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所述各通孔的直径是所述橡胶层的厚度以下,所以例如来自所述基体中或通孔周围部分的热能够比较容易地向所述橡胶层中覆盖该通孔部分的表面传递。因此,所述多个通孔的存在给予所述定影部件的温度分布(所述表层的温度分布)的影响比较少。其结果是能够将温度分布的不均匀减少到对图像没有影响的水平。
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基体的内部空间中的气流的速度是0.1m/s以下。
该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定影部件的温度降低比较少。且所述过滤部件捕获所述超微粒子的效率被提高。
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过滤部件的过滤材料以碳为主要成分。
该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所述过滤部件的过滤材料以碳为主要成分,所以容易确保所述过滤部件的耐热性。并且能够比较简单地来构成所述过滤部件。容易确保所述过滤部件的表面面积,其结果是能够在比较长的期间内来捕获所述超微粒子。
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过滤部件的过滤材料以聚四氟乙烯为主要成分。
该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所述过滤部件的过滤材料以聚四氟乙烯为主要成分,所以容易确保所述过滤部件的耐热性。
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过滤部件的压损(压損)特性是所述表层压损特性的1/2以下。
该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从所述橡胶层产生的超微粒子与透过所述表层相比更容易通过所述过滤部件。因此,使所述过滤部件容易捕获到所述超微粒子。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所包含的定影辊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所包含的定影辊的其他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A)是表示相对定影辊的中心轴而从垂直方向看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所包含的定影装置附近的一实施例的图,(B)是表示从右方向看(A)所示的部分的图;
图5是表示图4(A)、(B)中所示的通道导入口附近的剖视图;
图6(A)是表示相对定影辊的中心轴而从垂直方向看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所包含的定影装置附近的其他实施例的图,(B)是表示从左方向看(A)所示的部分的图;
图7是表示从沿定影辊的中心轴方向看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所包含的定影装置附近的又一其他实施例的图;
图8(A)是表示相对定影辊的中心轴而从垂直方向看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所包含的定影装置附近的又一其他实施例的图,(B)是表示从左方向看(A)所示的部分的图;
图9(A)是表示相对定影辊的中心轴而从垂直方向看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所包含的定影装置附近的又一其他实施例的图,(B)是表示从左方向看(A)所示的部分的图;
图10(A)是表示定影辊的一般完成实施例的立体图,(B)是表示为了构成定影辊所使用的基体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C)是表示为了构成定影辊所使用的基体的其他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所包含的定影装置附近的又一其他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所包含的定影装置附近的又一其他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所包含的定影装置附近的又一其他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4是说明定影辊的橡胶层厚度的作用的图;
图15(A)是表示定影辊的一般结构的剖视图,(B)是表示作为超微粒子的硅氧烷从定影辊的橡胶层端部喷出情况的图。
符号说明
10、20、70、80、132、300定影辊
11、21、71、81、301芯轴
12、22、72、82、302橡胶层
13、23、73、83、303表层
30、40、40′、50、60、90通道
14、24、37、47、47′、57、67、74、84过滤部件
36、46、46′、66排气扇
131加压辊
具体实施方式
从以下详细的说明和附图而能够更充分理解本发明。附图仅是为了说明而不是限制本发明。
图1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彩色串联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概略结构。该图像形成装置是具有扫描、复印、打印等功能的复合机,被叫做MFP(Multi Function Peripheral:多功能一体机)。
该图像形成装置100在本体壳体101内的大致中央部,具有被卷绕在两个辊102、106上的沿周向移动的、作为环状中间转印体的中间转印带108。两个辊102、106中的一个辊102在图中被配置在左侧,另一个辊106在图中被配置在右侧。中间转印带108被这些辊102、106支承并向箭头X方向被驱动旋转。
在中间转印带108的下方,在图中从左侧按顺序地并列配置有与黄(Y)、品红(M)、青(C)、黑(K)各色调色剂对应的作为印刷部的成像单元110Y、110M、110C、110K。
各成像单元110Y、110M、110C、110K除了所处理的调色剂颜色不同之外,是完全相同的结构。具体地说,例如黄色成像单元110Y具有:感光鼓190、带电装置191、曝光装置192、使用调色剂进行显影的显影装置193、清扫装置195,并构成为一体。隔着中间转印带108在与感光鼓190相对的位置设置有一次转印辊194。在形成图像时,首先由带电装置191使感光鼓190的表面均匀地带电,接着由曝光装置192根据从未图示的外部装置输入的图像信号而使感光鼓190的表面曝光,并在那里形成潜影。接着由显影装置193使感光鼓190表面上的潜影显影而成为调色剂图像。通过向感光鼓190与一次转印辊194之间施加电压而将该调色剂图像向中间转印带108转印。感光鼓190表面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被清扫装置195清扫。
随着中间转印带108向箭头X方向移动,各成像单元110Y、110M、110C、110K作为输出图像向中间转印带108上重叠形成四色的调色剂图像。
在中间转印带108的左侧设置有:从中间转印带108的表面将残留调色剂去除的清洁装置125和回收被该清洁装置125去除的调色剂的调色剂回收盒126。在中间转印带108的右侧隔着用于用纸的运送路124而设置有作为二次转印部件的二次转印辊112。在运送路124中相当于二次转印辊112上游侧的位置设置有运送辊120。设置有用于检测中间转印带108上调色剂图形的作为调色剂浓度传感器的光学式浓度传感器115。
在本体壳体101内的右上部设置有作为使调色剂向用纸定影的定影部的定影装置130。定影装置130具有:在图1中相对纸面而垂直延伸的作为定影部件的加热辊132和作为加压用部件的加压辊131。加热辊132利用作为加热源的加热器133而被加热到规定的目标温度(本例是180℃~200℃范围内的定影温度)。加压辊131利用未图示的弹簧而向加热辊132靠压。由此,由加压辊131和加热辊132就形成用于定影的压接部(二ツプ部)。当被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用纸90通过该压接部,则调色剂图像就被向该用纸90定影。本例中,加压辊131和加热辊132的温度分别被由热敏电阻构成的温度传感器135、136来检测。
在本体壳体101的下部设置有双层作为给纸口的给纸盒116A、116B,收容为了形成输出图像的作为印刷介质的用纸90。在给纸盒116A、116B分别设置有用于送出用纸的给纸辊118和检测被送出的用纸的给纸传感器117。为了简单而表示仅给纸盒116A收容有用纸90的状态。
在本体壳体101内设置有控制该图像形成装置整体动作的由CPU(中央运算处理器)构成的控制部200。
在形成图像时,通过控制部200的控制,用纸90通过给纸辊118例如从给纸盒116A一张一张地被向运送路124送出。向运送路124送出的用纸90通过电阻传感器(レジストセンサ)114而取得定时并被运送辊120向中间转印带108与二次转印辊112之间的调色剂转印位置送入。另一方面,如已经叙述的那样,各成像单元110Y、110M、110C、110K在中间转印带108上重叠形成有四色的调色剂图像。利用二次转印辊112将该中间转印带108上的四色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被送入到上述调色剂转印位置的用纸90上。被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用纸90被运送并通过由定影装置130的加压辊131和加热辊132构成的压接部,被加热和加压。由此,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该用纸90上。然后,被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用纸90利用排纸辊121并通过排纸路127而向设置在本体壳体101上面的排纸托盘部122排出。本例中,在两面印刷的情况下,设置有用于将用纸90再次向调色剂转印位置送入的背向切换运送路(スイツチバツク搬送路)128。
(第一实施例)
图2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100包含的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辊132的一实施例(以符号10表示)的剖面结构。
该定影辊10包括:作为圆筒状基体的芯轴11、覆盖该芯轴11的外周面11a而设置的橡胶层12、覆盖该橡胶层12的外周面12a而设置的表层13这三层。在芯轴11的内部空间设置有将定影辊10加热到规定的目标温度(本例是180℃~200℃范围内的定影温度)的作为加热源的加热器(与图1中的加热器133相当)。
芯轴11由铝或铁等金属材料构成。芯轴11的厚度,在本例中是厚度0.1mm~5mm左右,但考虑到轻量化和升温时间则更优选0.1mm~1.5mm左右。芯轴11的外径在本例中被设定为10mm~50mm左右。
橡胶层12由硅橡胶材料构成,具有对于所述定影温度的耐热性和为了确保用纸90的压接区域尺寸(压接部的长度)的弹性。橡胶层12的厚度优选是0.05~2mm的范围内,在本例中是0.2mm~0.4mm左右。
表层13在本例中由PFA(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TFE(聚四氟乙烯)、ETFE(乙烯-四氟乙烯)等氟类树脂构成,具有对于所述定影温度的耐热性、帮助通过了压接部的用纸90剥离的离型性和进而使从橡胶层12产生的超微粒子难于透过的性质(气体阻挡性)。表层13的厚度优选在5μm~10μm的范围内,本例中被设定为30μm~40μm左右。
在沿芯轴11的中心轴C的方向,即应该向该定影辊10压接的用纸90的宽度方向,橡胶层12的端部12e和表层13的端部13e分别比芯轴11的端部11e还靠内侧而彼此位于相同的位置。
在芯轴11上沿周向而与橡胶层12的端部12e和表层13的端部13e直接相接的位置设置有过滤部件14。该过滤部件14能够捕获从橡胶层产生的超微粒子,特别是硅氧烷。
作为硅氧烷而能够举出:六甲基二硅氧烷(略语L2,分子式C6H18O1Si2)、六甲基环三硅氧烷(略语D3,分子式C6H15O3Si3)、八甲基三硅氧烷(略语L3,分子式C8H24O2Si3)、八甲基环四硅氧烷(略语D4,分子式C8H24O4Si4)、十甲基四硅氧烷(略语L4,分子式C10H30O3Si4)、十甲基环戊硅氧烷(略语D5,分子式C10H30O6Si6)、十甲基环五硅氧烷(略语L5,分子式C12H36O4Si5)、十二甲基环六硅氧烷(略语D6,分子式C12H36O6Si6)。
作为该过滤部件14,例如能够使用东洋纺株式会社制的静电过滤器即エリトロン(东洋纺株式会社的注册商标)和德国Freudenberg公司制的micron Air(Freudenberg公司的注册商标)等市场销售品。从确保过滤部件耐热性的观点出发,也可以使用以碳或PTFE(聚四氟乙烯)为主要成分的过滤材料。
该图2的例中,在芯轴11上沿中心轴C的方向,在比过滤部件14还靠近芯轴11的端部11e的位置,嵌合有两个环状的凸缘16、17。距离过滤部件14远的一侧的凸缘16被固定在芯轴11的外周面11a上。与过滤部件14抵接的一侧的凸缘17能够在沿中心轴C的方向移动。在凸缘16、17之间插装有波纹状的弹簧部件15。利用该弹簧部件15并经由凸缘17而将过滤部件14向橡胶层12的端部12e和表层13的端部13e靠压。
具有该定影辊10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利用加热器133将定影辊10加热到180℃~200℃范围内的定影温度。使运送来的用纸90与定影辊10的外周面13a压接而在用纸90上定影图像。
当定影辊10被加热到上述定影温度,则从定影辊10的橡胶层12产生硅氧烷等超微粒子(具有100nm以下的粒径)。由于橡胶层12的外周面12a被表层13覆盖,所以上述超微粒子要从橡胶层12的端部12e喷出。
在此,如上所述,在定影辊10的芯轴11上与橡胶层12的端部12e和表层13的端部13e直接相接的位置设置有能够捕获从橡胶层12产生的超微粒子的过滤部件14。因此,要从橡胶层12的端部12e喷出的超微粒子被过滤部件14捕获。且该定影辊10中利用弹簧部件15而将过滤部件14向橡胶层12的端部12e和表层13的端部13e靠压。因此,不受各部件的时效变化的影响而使过滤部件14与橡胶层12的端部12e和表层13贴紧。因此,要从橡胶层12的端部12e喷出的超微粒子被过滤部件14更可靠地捕获。其结果是根据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防止机器内部和周围环境被污染。
虽然只要过滤部件14的压损高则捕获效率就提高,但若过滤部件14的压损特性比表层13的压损特性高,则有可能从橡胶层12产生的超微粒子透过表层13漏出。于是,优选过滤部件14的压损特性是表层13压损特性的1/2以下。在该情况下,从橡胶层12产生的超微粒子与透过表层13相比更容易通过过滤部件14。因此,过滤部件14容易捕获到超微粒子。能够防止由于橡胶层12产生的超微粒子的气压而导致在橡胶层12与表层13之间出现剥离的情况。
(第二实施例)
图3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100包含的定影辊的其他实施例(以符号20表示)的剖面结构。
该定影辊20包括:作为圆筒状基体的芯轴21、覆盖该芯轴21的外周面21a而设置的橡胶层22、覆盖该橡胶层22的外周面22a而设置的表层23这三层。在芯轴21的内部空间设置有将定影辊20加热到规定的目标温度(本例是180℃~200℃范围内的定影温度)的作为加热源的加热器(与图1中的加热器133相当)。
由于芯轴21、橡胶层22、表层23的材料、性质和厚度与第一实施例的芯轴11、橡胶层12、表层13相同,所以省略逐个说明。
在沿芯轴21的中心轴C的方向,即应该被压接在该定影辊20上的用纸90的宽度方向,橡胶层22的端部22e和表层23的端部23e分别比芯轴21的端部21e还位于内侧。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表层23的端部23e与橡胶层22的端部22e相比处于更接近芯轴21的端部21e的位置。
将过滤部件24夹持在芯轴的外周面21a与表层23的内周面23b之间。过滤部件24面向橡胶层22的端部22e且与橡胶层22的端部22e直接相接。过滤部件24的商品名和功能与第一实施例的过滤部件14相同。
具有该定影辊20的图像形成装置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利用加热器133将定影辊20加热到180℃~200℃范围内的定影温度。使运送来的用纸90与定影辊20的外周面23a压接而向用纸90定影图像。
当定影辊20被加热到上述定影温度,则从定影辊20的橡胶层22产生硅氧烷等超微粒子(具有100nm以下的粒径)。由于橡胶层22的外周面22a被表层23覆盖,所以上述超微粒子要从橡胶层22的端部22e喷出。
在此,如上所述,将过滤部件24夹持在芯轴的外周面21a与表层23的内周面23b之间。因此,要从橡胶层22的端部22e喷出的超微粒子被过滤部件24捕获。过滤部件24面向橡胶层22的端部22e并与橡胶层22的端部22e直接相接。因此,要从橡胶层22的端部22e喷出的超微粒子被过滤部件24更可靠地捕获。其结果是根据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防止机器内部和周围环境被污染。
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虽然只要过滤部件24的压损高则捕获效率就提高,但若过滤部件24的压损特性比表层23的压损特性高,则有可能从橡胶层22产生的超微粒子透过表层23漏出。于是,优选过滤部件24的压损特性是表层23压损特性的1/2以下。在该情况下,使从橡胶层22产生的超微粒子G与透过表层23相比更容易通过过滤部件24。因此,过滤部件24容易捕获到超微粒子G。并且能够防止由于橡胶层22产生的超微粒子(硅氧烷等)的气压而导致在橡胶层22与表层23之间出现剥离的情况。
(第三实施例)
图4(A)表示相对定影辊300的中心轴C而从垂直方向(-Y方向)看上述图像形成装置100包含的定影装置周围部分的一实施例,图4(B)表示从右方(+X方向)看图4(A)所示的情况。
在图4(A)、图4(B)中所示的定影辊300(与图1中的定影辊132相当)自身与图15(A)所示的一般的定影辊是相同的。构成定影辊300的芯轴301、橡胶层302、表层303的材料、性质和厚度与第一实施例的芯轴11、橡胶层12、表层13相同,所以省略逐个说明。在芯轴301的内部空间设置有将定影辊300加热到规定的目标温度(本例是180℃~200℃范围内的定影温度)的作为加热源的加热器(与图1中的加热器133相当)。
作为加压部件的加压辊131具有与定影辊300的长度大致相同长度的圆筒状外形(中心轴C′)。加压辊131在本例中与定影辊300同样地是芯轴、中间层、表层的三层结构。在本例中由于构成加压辊131的芯轴、中间层、表层的材料、性质和厚度与定影辊300相同,所以省略逐个的说明。
本实施例中,在定影辊300的附近相对本体壳体101而具有经由未图示的机架被支承固定的通道30。通道30也可以由对于上述定影温度而具有耐热性的树脂材料或铝和铁等金属材料中的任一种构成。
如从图4(A)了解的那样,该通道30包括:在芯轴301的周围沿周向在面向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的位置设置的一对导入口31、31(仅表示了在图4(A)左侧的导入口31)、分别与这些导入口31、31的上部连通并从导入口31、31的上部向上方沿垂直方向(Z方向)延伸的一对第一垂直部32、32、分别与这些第一垂直部32、32的上部连通并从第一垂直部32、32的上部向水平方向(X方向)延伸而在与定影辊300的中央部对应的部位汇合的一对水平部33、33、与这些水平部33、33的汇合部位连通并从该汇合部位向上方沿垂直方向(Z方向)延伸的第二垂直部34。该第二垂直部34的上部是通道30的出口35。
如从图4(B)了解的那样,通道30的导入口31将定影辊300的外周的除了与加压辊131相接的部分之外的大致整周包围。导入口31周向的端面(上下端面)31a、31b相对定影辊300的外周面稍微具有间隙地被封闭。
如图5所示,从沿定影辊300中心轴C的剖面看,通道30的导入口31具有:比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还接近芯轴301端部301e的第一侧壁31e、比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而距离芯轴301端部301e较远的第二侧壁31i。
芯轴301的外周面301a中在与通道30的第一侧壁31e相对的第一侧壁相对部分301a1上贴紧覆盖有具有绝热性的套筒39。通道30的第一侧壁31e的内周边缘31e1从套筒39的外周面a离开。
在第二侧壁31i的内周边缘31i1安装有具有绝热性和弹性的密封部件38。第二侧壁31i的内周边缘31i1经由密封部件38而与表层303的外周面303a中的第二侧壁相对部分303a1相接。由于表层303具有离型性,所以动作时在绕定影辊300的中心轴C旋转时,表层303的第二侧壁相对部分303a1相对密封部件38顺利地滑动。并且利用密封部件38的缓冲,能够防止第二侧壁31i的内周边缘31i1与表层303的外周面303a直接接触而造成损伤。
如图4(A)、图4(B)所示,在通道30的第二垂直部34内部面向出口35的部位设置有能够捕获定影辊300的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产生的超微粒子G的过滤部件37。过滤部件37的商品名和功能与第一实施例的过滤部件14相同。
在通道30的第二垂直部34内部相当于是过滤部件37上游侧的部位设置有作为气流发生部的排气扇36。利用该排气扇36而能够可靠地产生从导入口31向通道30的出口35的气流。
具有该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利用加热器133将定影辊300加热到180℃~200℃范围内的定影温度。使运送来的用纸90与定影辊300的外周面303a压接而向用纸90定影图像。
当定影辊300被加热到上述定影温度,则从定影辊300的橡胶层302产生硅氧烷等超微粒子G(具有100nm以下的粒径)。由于橡胶层302的外周面302a被表层303覆盖,所以超微粒子G要从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喷出。
在此,本图像形成装置中,要从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喷出的超微粒子G从在芯轴301的周围沿周向在面向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的位置设置的导入口31被导入通道30内。被导入到通道30内的超微粒子G随着排气扇36产生的气流而从导入口31通过通道30的第一垂直部32、水平部33和第二垂直部34向通道的出口35流动。通过通道30流动的超微粒子G被设置在通道30的面向出口35位置的过滤部件37捕获。其结果是根据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防止机器内部和周围环境被污染。
如图5中所示,本图像形成装置中,构成通道30导入口31的第一侧壁的内周边缘31e1从套筒39的外周面39a离开(因此而从芯轴301的外周面301a离开)。因此,通道的导入口附近的空气能够通过套筒39的外周面39a与第一侧壁31e的内周边缘31e1之间的间隙31e1而向通道30内流入。其结果是使排气扇36容易产生从导入口31朝向通道30的出口35的气流A。
图5中所示的向通道30内流入的空气A将芯轴301的外周面301a中第一侧壁相对部分301a1的热吸收,产生使该第一侧壁相对部分301a1的温度下降的倾向。在此,本图像形成装置在第一侧壁相对部分301a1覆盖有具有绝热性的套筒39。因此,能够防止第一侧壁相对部分301a1的温度降低。
另一方面,构成通道30的导入口31的第二侧壁31i的内周边缘31i1经由密封部件38而与表层303的外周面303a中的第二侧壁相对部分303a1相接。因此,通道30的导入口31附近的空气不会从第一侧壁31e相反的第二侧壁31i侧向通道30内流入。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防止定影辊300中定影辊300中压接用纸90(图4A中所示)的区域(存在于与橡胶层302对应的区域内)温度降低的情况。
通道30从导入口31通过第一垂直部32、水平部33和第二垂直部34而与通道30的出口35连接。即通道30实质上是从导入口31到出口35而向上方延伸。因此,该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气流发生部而能够利用被加热到所述定影温度的定影辊3000所产生的上升气流。由此,与不利用上升气流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排气扇36的旋转速度抑制成低速。因此,利用通道30的导入口31附近的空气A的流入而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定影辊300的温度降低。
从橡胶层302产生的超微粒子G(硅氧烷等)的气压通过过滤部件37释放。因此,能够防止在橡胶层302与表层303之间产生剥离。
套筒39的外周面39a与第一侧壁31e的内周边缘31e1之间的间隙31e1也可以不设置在第一侧壁31e的整个区域,而仅设置在第一侧壁31e的周向上的一部分(例如最下部)处。
过滤部件37也可以不设置在面向通道30的出口35的位置,而是设置在通道30的内部。
(第四实施例)
图6(A)表示相对定影辊300的中心轴C从垂直方向(+Y方向)看上述图像形成装置100包含的定影装置周围部分的其他实施例,图6(B)表示从左方(+X方向)看图6(A)所示的情况。
在图6(A)、图6(B)中所示的定影辊300(相当于图1中的定影辊132)自身与第三实施例中的定影辊同样,与图15(A)所示的一般定影辊是相同的。构成定影辊300的芯轴301、橡胶层302、表层303的材料、性质和厚度与第一实施例的芯轴11、橡胶层12、表层13相同,所以省略逐个的说明。在芯轴301的内部空间设置有将定影辊300加热到规定的目标温度(本例是180℃~200℃范围内的定影温度)的作为加热源的加热器(相当于图1中的加热器133)。
另一方面,如图6(A)中所示,作为加压部件的加压辊131′具有圆筒状外形(中心轴C′),长度比定影辊300的长度短。详细说就是在沿定影辊300中心轴C的方向(X方向)上,加压辊131′的尺寸比用纸90(图6(A)中所示)的尺寸大并且比橡胶层302和表层303的尺寸小。加压辊131′在本例中与定影辊300同样地是芯轴、中间层、表层的三层结构。在本例中由于构成加压辊131′的芯轴、中间层、表层的材料、性质和厚度与定影辊300相同,所以省略逐个的说明。
本实施例中,在定影辊300的附近相对本体壳体101而具有经由未图示的机架被支承固定的通道40。通道40也可以由对于上述定影温度而具有耐热性的树脂材料或铝和铁等金属材料中的任一种构成。
该通道40包括:在芯轴301的周围沿周向在面向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的位置设置的一对导入口41、41(图6A仅表示了左侧的导入口41)、分别与这些导入口41、41的上部连通并从导入口41、41的上部向上方沿垂直方向(Z方向)延伸的一对第一垂直部42、42、分别与这些第一垂直部42、42的上部连通并从第一垂直部42、42的上部向水平方向(X方向)延伸而在与定影辊300的中央部对应的位置汇合的一对水平部43、43、与这些水平部43、43的汇合部分连通并从该汇合部分向上方沿垂直方向(Z方向)延伸的第二垂直部44。该第二垂直部44的上部是通道40的出口45。
如从图6(B)了解的那样,通道40的导入口41将定影辊300的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和表层303的端部303e)整周包围。本实施例的这点与第三实施例不同。
从沿定影辊300中心轴C的剖面看时,本实施例中通道40的导入口41附近部分的实施例,即定影辊300与导入口41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的关系与图5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通道30的导入口31附近的实施例完全相同。
如图6(A)、图6(B)所示,在通道40的第二垂直部44的内部面向出口45的位置设置有能够捕获定影辊300的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产生的超微粒子G的过滤部件47。过滤部件47的商品名和功能与第一实施例的过滤部件14相同。
在通道40的第二垂直部44内部相当于过滤部件47上游侧的部位设置有作为气流发生部的排气扇46。利用该排气扇46能够可靠地产生从导入口41流向通道40的出口45的气流。
该图像形成装置在动作时,当定影辊300被加热到上述定影温度时,从定影辊300的橡胶层302产生硅氧烷等超微粒子G(具有100nm以下的粒径)。由于橡胶层302的外周面302a被表层303覆盖,所以超微粒子G要从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喷出。要从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喷出的超微粒子G从在芯轴301的周围沿周向在面向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的位置设置的导入口41被导入通道40内。被导入通道40内的超微粒子G随着排气扇46产生的气流而从导入口41通过通道40的第一垂直部42、水平部43和第二垂直部44向通道的出口45流动。并且通过通道40流动的超微粒子G被设置在通道40的面向出口45的位置的过滤部件47捕获。其结果是根据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防止机器内部和周围环境被污染。
本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通道40的导入口41将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和表层303的端部303e)整周包围,所以能够更可靠地将从定影辊300的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喷出的超微粒子通过导入口41向通道40内导入。
(第五实施例)
图7表示沿定影辊300中心轴C的方向(+X方向)看上述图像形成装置100包含的定影装置附近结构的又一其他实施例。
在图7中所示的定影辊300(与图1中的定影辊132相当)自身与第三实施例同样,与图15(A)所示的一般定影辊是相同的。构成定影辊300的芯轴301、橡胶层302、表层303的材料、性质和厚度与第一实施例的芯轴11、橡胶层12、表层13相同,所以省略逐个的说明。在芯轴301的内部空间设置有将定影辊300加热到规定的目标温度(本例是180℃~200℃范围内的定影温度)的作为加热源的加热器(与图1中的加热器133相当)。
与第三实施例相同,作为加压部件的加压辊131具有圆筒状外形(中心轴C′),长度与定影辊300的长度大致相同。详细说就是在沿定影辊300的中心轴C的方向(X方向)上,加压辊131的尺寸实质上与定影辊300的尺寸相等。加压辊131在本例中与定影辊300同样是芯轴、中间层、表层的三层结构。在本例中由于构成加压辊131的芯轴、中间层、表层的材料、性质和厚度与定影辊300相同,所以省略逐个的说明。
本实施例中,在定影辊300的附近相对本体壳体101而具有经由未图示的机架被支承固定的通道40′。通道40′也可以由对于上述定影温度而具有耐热性的树脂材料或铝、铁等金属材料中的任一种构成。
与图6(A)、图6(B)中所示的通道40相同,该通道40′包括:在芯轴301的周围沿周向在面向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的位置设置的一对导入口41′、41′(图7仅表示了纸面侧的导入口41′)、分别与这些导入口41′、41′的上部连通并从导入口41′、41′的上部向上方沿垂直方向(Z方向)延伸的一对第一垂直部42′、42′(图7仅表示了纸面侧的第一垂直部42′)、分别与这些第一垂直部42′、42′的上部连通并从第一垂直部42′、42′的上部向水平方向(X方向)延伸而在与定影辊300的中央部对应的位置汇合的一对水平部43′、43′(图7仅表示了纸面侧的水平部43′)、与这些水平部43′、43′的汇合部位连通并从该汇合部位向上方沿垂直方向(Z方向)延伸的第二垂直部44′。该第二垂直部44′的上部是通道40′的出口45′。
如从图7了解的那样,通道40′的导入口41′将定影辊300中定影辊300的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和表层303的端部303e)和加压辊131中与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对应的部分一并整周包围地覆盖。本实施例的这点与第三实施例不同。
从沿定影辊300中心轴C的剖面看时,本实施例中通道40′的导入口41′附近的状态,即定影辊300与导入口41′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的关系与图5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通道30的导入口31附近的状态完全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7所示,在通道40′的第二垂直部44′内部面向出口45′的位置设置有能够捕获定影辊300的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产生的超微粒子G的过滤部件47′。过滤部件47′的商品名和功能与第一实施例的过滤部件14相同。
在通道40′的第二垂直部44′内部相当于是过滤部件47′上游侧的位置设置有作为气流发生部的排气扇46′。利用该排气扇46′能够可靠地产生从导入口41′向通道40′的出口45′流动的气流。
该图像形成装置在动作时,当定影辊300被加热到上述定影温度,则从定影辊300的橡胶层302产生硅氧烷等超微粒子G(具有100nm以下的粒径)。由于橡胶层302的外周面302a被表层303覆盖,所以超微粒子G要从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喷出。要从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喷出的超微粒子G从在芯轴301的周围沿周向在面向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的位置设置的导入口41′被导入通道40′内。被导入到通道40′内的超微粒子G随着排气扇46′产生的气流而从导入口41′通过通道40′的第一垂直部42′、水平部43′和第二垂直部44′向通道的出口45′流动。并且通过通道40′流动的超微粒子G被设置在通道40′的面向出口45′的位置设置的过滤部件47′捕获。其结果是根据该图像形成装置而能够防止机器内部和周围环境被污染。
本图像形成装置中,通道40′的导入口41′将定影辊300的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和表层303的端部303e)和加压辊131中与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对应的部分一并整周包围地覆盖。因此,能够不仅将从定影辊300的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喷出的超微粒子,而且将从加压辊131的橡胶层端部喷出的超微粒子也通过导入口41′向通道40′内可靠地导入。
上述第三~第五实施例中,分别在通道30、40、40′的内部相当于是过滤部件37、47、47′上游侧的位置配置了排气扇36、46、46′,但并不限定于此。考虑到过滤部件37、47、47′的压损和由定影辊的温度上升而引起的上升气流,也可以在过滤部件37、47、47′的下游侧配置排气扇36、46、46′。
(第六实施例)
图8(A)表示相对定影辊300的中心轴C而从垂直方向(+Y方向)看上述图像形成装置100包含的定影装置附近结构的又一其他实施例,图8(B)表示从左方(+X方向)看图8(A)所示的情况。为了容易理解,图8(A)省略了加压辊131的图示。
在图8(A)、图8(B)中所示的定影辊300(相当于图1中的定影辊132)自身与第三实施例同样,与图15(A)所示的一般定影辊是相同的。构成定影辊300的芯轴301、橡胶层302、表层303的材料、性质和厚度与第一实施例的芯轴11、橡胶层12、表层13相同,所以省略逐个的说明。在芯轴301的内部空间设置有将定影辊300加热到规定的目标温度(本例是180℃~200℃范围内的定影温度)的作为加热源的加热器(相当于图1中的加热器133)。
作为加压部件的加压辊131与第三实施例同样地具有圆筒状外形(中心轴C′),长度与定影辊300的长度大致相同。详细说就是在沿定影辊300中心轴C的方向(X方向)上,加压辊131的尺寸实质上与定影辊300的尺寸相等。加压辊131在本例中与定影辊300同样地是芯轴、中间层、表层的三层结构。在本例中由于构成加压辊131的芯轴、中间层、表层的材料、性质和厚度与定影辊300的相同,所以省略逐个的说明。
本实施例中,在定影辊300的附近相对本体壳体101而具有经由未图示的机架被支承固定的一对通道50、50。各通道50也可以由对于上述定影温度而具有耐热性的树脂材料或铝、铁等金属材料中的任一种构成。
如图8(A)、图8(B)所示,各通道50包括:在芯轴301的周围沿周向在面向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的位置设置的导入口51、从这些导入口51向上方沿垂直方向(Z方向)延伸的垂直部52。该垂直部52的上部是通道50的出口55。
如从图8(B)了解的那样,通道50的导入口51在定影辊300的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和表层303的端部303e)和加压辊131中与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对应的部分的上方,横跨这些部分而设置。通道50的导入口51向上凸地弯曲,以覆盖定影辊300的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和表层303的端部303e)和加压辊131中与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对应的部分。
如图8(A)、图8(B)所示,在通道50的垂直部52内部面向出口55的位置设置有能够捕获定影辊300的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产生的超微粒子G的过滤部件57。过滤部件57的商品名和功能与第一实施例的过滤部件14相同。
本实施例中,所述气流发生部包括:在动作时被加热到所述定影温度而产生上升气流A的定影辊300和随着定影辊300的温度上升而温度上升一定程度的加压辊131。
本图像形成装置在动作时,当定影辊300被加热到上述定影温度,则从定影辊300的橡胶层302产生硅氧烷等超微粒子G(具有100nm以下的粒径)。由于橡胶层302的外周面302a被表层303覆盖,所以超微粒子G要从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喷出。要从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喷出的超微粒子G从在芯轴301的周围沿周向在面向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的位置设置的导入口51随着定影辊300产生的上升气流A被导入通道50内。被导入通道50内的超微粒子G随着上升气流A而从导入口51通过通道50的垂直部52向通道50的出口55流动。并且通过通道50流动的超微粒子G被在通道50的面向出口55的位置设置的过滤部件57捕获。其结果是根据该图像形成装置而能够防止机器内部和周围环境被污染。
本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气流发生部由已有的定影辊300和加压辊131构成。因此,能够抑制用于超微粒子应对措施的成本上升。例如与第三实施例的通道30相比,能够缩小通道50、50的大小(体积)。其结果是能够小型地构成图像形成装置,而且能够进一步抑制成本上升。
(第七实施例)
图9(A)表示相对定影辊300的中心轴C而从垂直方向(+Y方向)看上述图像形成装置100包含的定影装置附近结构的又一其他实施例,图9(B)表示从左方(+X方向)看图9(A)所示的情况。为了容易理解图9(A)省略了加压辊131的图示。
在图9(A)、图9(B)中所示的定影辊300(相当于图1中的定影辊132)自身与第三实施例同样,与图15(A)所示的一般的定影辊是相同的。构成定影辊300的芯轴301、橡胶层302、表层303的材料、性质和厚度与第一实施例的芯轴11、橡胶层12、表层13相同,所以省略逐个的说明。在芯轴301的内部空间设置有将定影辊300加热到规定的目标温度(本例是180℃~200℃范围内的定影温度)的作为加热源的加热器(相当于图1中的加热器133)。
作为加压部件的加压辊131与第三实施例同样地具有圆筒状外形(中心轴C′),长度与定影辊300的长度大致相同。详细说就是在沿定影辊300中心轴C的方向(X方向)上,加压辊131的尺寸实质上与定影辊300的尺寸相等。加压辊131在本例中与定影辊300同样地是芯轴、中间层、表层的三层结构。在本例中由于构成加压辊131的芯轴、中间层、表层的材料、性质和厚度与定影辊300相同,所以省略逐个的说明。
本实施例中,在定影辊300的附近相对本体壳体101而具有经由未图示的机架被支承固定的通道60。通道60也可以由对于上述定影温度而具有耐热性的树脂材料或铝、铁等金属材料中的任一种构成。
该通道60包括:在芯轴301的周围沿周向在面向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的位置设置的一对导入口61、61、从这些导入口61、61向上方沿垂直方向(Z方向)延伸的一对第一垂直部62、62、分别与这些第一垂直部62、62的上部连通并从第一垂直部62、62的上部向水平方向(X方向)延伸而在与定影辊300的中央部对应的位置汇合的一对水平部63、63、与这些水平部63、63的汇合部分连通并从该汇合部分向上方沿垂直方向(Z方向)延伸的第二垂直部64。该第二垂直部64的上部是通道60的出口65。
如从图9(B)了解的那样,通道60的导入口61在定影辊300的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和表层303的端部303e)和加压辊131中与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对应的部分的上方,横跨这些部分而设置。通道60的导入口61向上凸地弯曲,以覆盖定影辊300的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和表层303的端部303e)和加压辊131中与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对应的部分。
如图9(A)、图9(B)所示,在通道60的垂直部62内部面向出口65的部位设置有能够捕获定影辊300的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产生的超微粒子G的过滤部件67。过滤部件67的商品名和功能与第一实施例的过滤部件14相同。
在通道60的第二垂直部64内部相当于过滤部件67上游侧的位置设置有产生从导入口61向通道60的出口65流动的气流的排气扇66。
本实施例中,所述气流发生部包括:在动作时被加热到所述定影温度而产生上升气流A的定影辊300、随着定影辊300的温度上升而温度上升一定程度的加压辊131、和排气扇66。
本图像形成装置在动作时,当定影辊300被加热到上述定影温度,则从定影辊300的橡胶层302产生硅氧烷等超微粒子G(具有100nm以下的粒径)。由于橡胶层302的外周面302a被表层303覆盖,所以超微粒子G要从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喷出。要从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喷出的超微粒子G从在芯轴301的周围沿周向在面向橡胶层302的端部302e位置设置的导入口61随着定影辊300产生的上升气流A被导入通道60内。被导入到通道60内的超微粒子G随着上升气流A而从导入口61通过通道60的第一垂直部62、水平部63、第二垂直部64向通道60的出口65流动。并且通过通道60流动的超微粒子G被在通道60的面向出口65的位置设置的过滤部件67捕获。其结果是根据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防止机器内部和周围环境被污染。
本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气流发生部由已有的定影辊300、加压辊131和排气扇66构成。因此,能够可靠地产生从导入口61朝向通道60的出口65流动的气流A。
与上述第三~第五实施例中所叙述的相同,考虑到过滤部件的压损和由定影辊的温度上升而引起的上升气流,也可以在过滤部件67的下游侧配置排气扇66。
(第八实施例)
图10(A)表示从斜向看已述的一般定影辊300的完成状态。一般的定影辊300是将芯轴301和筒状的表层303装配在模具上,向芯轴301与表层303之间射出成型橡胶层302后进行二次加硫来制作的。图10(B)表示在沿芯轴71的中心轴的方向上,在定影辊300的芯轴301中分布在与表层303(和橡胶层302)所占的区域L对应的整个区域而设置有贯通芯轴301外周面与内周面的多个孔T、T、...的实施例。这样在芯轴301中分布在橡胶层302所占区域L的整个区域而设置有多个通孔T、T、...的情况下,在上述的二次加硫工序中,使不需要的超微粒子(硅氧烷等)等物质容易通过通孔T、T、...逃逸。因此,在定影辊300完成后能够减少超微粒子的释放量。图10(C)表示在沿芯轴71的中心轴的方向上,在定影辊300的芯轴301中仅在与表层303(和已述的橡胶层302)所占的区域L的端部Le设置有这样的多个通孔T′、T′、...的实施例。在接着叙述的实施例中,与图10(B)所示的芯轴301同样地使用具有多个通孔的芯轴。
图11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100包含的定影装置附近结构的又一其他实施例的剖视结构。
本实施例中,定影辊70包括:作为圆筒状基体的芯轴71、覆盖该芯轴71的外周面71a(特别是后述的71c)而设置的橡胶层72、覆盖该橡胶层72的外周面72a而设置的表层73这三层。在芯轴71的内部空间设置有将定影辊70加热到规定的目标温度(本例是180℃~200℃范围内的定影温度)的作为加热源的加热器75(相当于图1中的加热器133)。
芯轴71的材料、性质和端部附近的厚度以及橡胶层72、表层73的材料、性质和厚度与第一实施例的芯轴11、橡胶层12、表层13相同,所以省略逐个的说明。
芯轴71的端部71e相对本体壳体101而经由轴承76被支承。由此,机架芯轴71能够围绕中心轴C旋转。相对芯轴71的端部71e而加热器75的端部(图11中的右端)被轴承77支承。由此,在芯轴71围绕中心轴C旋转时,加热器75能够维持静止状态。
在沿芯轴71的中心轴C的方向上,即、应该被压接在该定影辊70上的用纸90的宽度方向,橡胶层72的端部72e和表层73的端部73e分别位于芯轴71的端部71e的内侧。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表层73的端部73e比橡胶层72的端部72e更位于靠近芯轴71的端部71e的位置。
并且该实施例中,在沿中心轴C的方向上为了使表层73平坦,芯轴71的外周面71a中与橡胶层72对应区域相应地下凹,下凹的深度相当于橡胶层72的厚度。由此表层73变平坦(没有皱纹等),所以使表层73的端部73e与芯轴71的端部71e附近的外周面71a良好贴紧。其结果是利用与芯轴71的端部71e附近的外周面71a贴紧的表层73的端部73e来构成覆盖橡胶层72的端部72e的密封部。由此,能够抑制超微粒子应对措施所花费的成本上升。
在沿芯轴71的中心轴C的方向上,即应该被压接在该定影辊70上的用纸90的宽度方向上,在芯轴71中分布在与橡胶层72对应的区域(与图10(B)中的区域L相当)的整个区域而形成有贯通芯轴71外周面71a与内周面71b的多个通孔71T、71T′、...。由于多个通孔71T、71T′、...是形成在与橡胶层72对应的区域L的整个区域,所以能够使橡胶层72产生的超微粒子G容易地通过多个通孔71T、71T′、...而向芯轴71的内部空间71i喷出。且在定影辊70制作阶段的二次加硫工序(已述)中,使不需要的超微粒子(硅氧烷等)等物质容易通过通孔71T、71T′、...来释放。因此,对于完成的定影辊70能够减少超微粒子G的散发量。
多个通孔71T、71T′、...中的几个通孔71T′(相当于图10(C)中的T′)在沿芯轴71的中心轴C方向上被设置在横跨橡胶层72的端部72e的位置Le(相当于图10(C)中的Le)。因此,要从橡胶层72的端部72e向橡胶层72的外部喷出的超微粒子G通过横跨橡胶层72的端部72e的通孔71T′而能够顺利地向芯轴71的内部空间71i喷出。因此,不会由于要从橡胶层72的端部72e向橡胶层72的外部喷出的超微粒子G而使覆盖橡胶层72的端部72e的所述密封部(即芯轴71的端部71e附近的外周面71a与表层73的端部73e的密封)受到损害。
假定在橡胶层72的端部72e处出现密闭空间(间隙)的情况下,随着定影辊70的反复升温降温,则橡胶层72和表层73有可能由于膨胀率的不同而剥离。在此,本图像形成装置中,将几个通孔71T′设置在横跨橡胶层72的端部72e的位置Le。因此,能够防止橡胶层72与表层73的剥离。
芯轴71的内部空间71i中在沿芯轴71的中心轴C的方向上、相当于多个通孔71T、71T′、...的外侧的区域,设置有能够捕获橡胶层72产生的超微粒子G的过滤部件74。过滤部件74被夹持在芯轴71的端部71e附近的内周面71b与轴承77之间。在这样配置过滤部件74的情况下,能够容易确保过滤部件74的体积,其结果是能够长时间捕获超微粒子G。
作为过滤部件74的过滤材料,能够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的过滤部件14相同的材料。由于本实施例能够容易地确保过滤部件74的体积,所以作为过滤部件74的过滤材料而能够使用以碳或PTFE(聚四氟乙烯)为主要成分的材料。在以碳为主要成分时,容易确保过滤部件74的耐热性。并且能够比较简单地构成过滤部件74。另外,容易确保过滤部件74的表面面积,其结果是能够更长时间捕获超微粒子G。在以PTFE为主要成分时,容易确保过滤部件74的耐热性。
具有该定影辊70的图像形成装置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定影辊70被加热器75加热到180℃~200℃范围内的定影温度。使被运送来的用纸90压接在定影辊70的外周面73a上,向用纸90定影图像。
当定影辊70被加热到定影温度时,从定影辊70的橡胶层72产生硅氧烷等超微粒子(具有100nm以下的粒径)。在此,如上所述,橡胶层72的外周面72a被表层73覆盖。且橡胶层72的端部72e被所述密封部(即芯轴71的端部71e附近的外周面71a与表层73的端部73e的密封)覆盖。因此,该图像形成装置中,从定影辊70的橡胶层72产生的超微粒子G通过设置在芯轴71中的多个通孔71T、71T′、...而向芯轴71的内部空间71i喷出,进而在芯轴71的内部空间71i沿着中心轴C的方向移动,要向芯轴71的外部散发。于是,要向芯轴71的外部散发的超微粒子G被过滤部件74捕获。其结果是根据该图像形成装置而能够防止机器内部和周围环境被污染。
(第九实施例)
图12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100包含的定影装置附近的又一其他实施例的剖视结构。
本实施例也与图10(B)所示的芯轴301同样地使用具有多个通孔的芯轴。
本实施例中,定影辊80包括:作为圆筒状基体的芯轴81、覆盖该芯轴81的外周面81a而设置的橡胶层82、覆盖该橡胶层82的外周面82a而设置的表层83这三层。在芯轴81的内部空间设置有将定影辊80加热到规定的目标温度(本例是180℃~200℃范围内的定影温度)的作为加热源的加热器85(与图1中的加热器133相当)。
芯轴81、橡胶层82、表层83的材料、性质和厚度与第一实施例的芯轴11、橡胶层12、表层13相同,所以省略逐个的说明。
芯轴81的端部81e相对本体壳体101而经由轴承86被支承。由此,机架芯轴81能够围绕中心轴C旋转。相对芯轴81的端部81e加热器85的端部(图11中的右端)被轴承87支承。由此,在芯轴81围绕中心轴C旋转时,加热器85能够维持静止状态。
在沿芯轴81的中心轴C方向,即、应该被压接在该定影辊80上的用纸90的宽度方向,橡胶层82的端部82e和表层83的端部83e分别比芯轴81的端部81e在内侧,并且彼此位于相同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在芯轴81上沿周向设置有将橡胶层82的端部82e和表层83的端部83e一起密封的作为密封部的密封材料88。该密封材料88由氟类粘接剂构成。因此,密封材料88不产生硅氧烷,不会成为超微粒子的发生源。利用该密封材料88能够将橡胶层82的端部82e可靠地覆盖。与第八实施例不同,相对芯轴81的外周面81a不需要为了形成深度相当于橡胶层厚度的下凹部分而进行特殊的加工。
在沿芯轴81的中心轴C的方向上,即、应该被压接在该定影辊80上的用纸90的宽度方向,在芯轴81中与橡胶层82对应的区域(相当于图10(B)中的区域L)的整个区域分布有贯通芯轴81外周面81a与内周面81b的多个通孔81T、81T′、...。由于多个通孔81T、81T′、...是形成在与橡胶层82对应的区域L的整个区域,所以能够使橡胶层82产生的超微粒子G容易地通过多个通孔81T、81T′、...而向芯轴81的内部空间81i喷出。并且在定影辊80制作阶段的二次加硫工序(已述)中,使不需要的超微粒子(硅氧烷等)等物质容易通过通孔81T、81T′、...而释放。因此,对于完成的定影辊80能够减少超微粒子G的散发量。
多个通孔81T、81T′、...中的几个通孔81T′(相当于图10(C)中的T′)在沿芯轴81的中心轴C的方向上被设置在横跨橡胶层82的端部82e的位置Le(相当于图10(C)中的Le)。因此,要从橡胶层82的端部82e向橡胶层82的外部喷出的超微粒子G通过横跨橡胶层82的端部82e的通孔81T′而能够顺利地向芯轴81的内部空间81i喷出。因此,不会由于要从橡胶层82的端部82e向橡胶层82的外部喷出的超微粒子G而使覆盖橡胶层82的端部82e的密封部件88受到损害。
假定在橡胶层82的端部82e处出现密闭空间(间隙)的情况下,随着定影辊80的反复升温降温,则橡胶层82和表层83有可能由于膨胀率的不同而剥离。在此,本图像形成装置中,将几个通孔81T′设置在横跨橡胶层82的端部82e的位置Le。因此,能够防止橡胶层82与表层83的剥离。
芯轴81的内部空间81i中、在沿芯轴81的中心轴C的方向上相当于多个通孔81T、81T′、...外侧的区域,设置有能够捕获橡胶层82产生的超微粒子G的过滤部件84。过滤部件84被夹持在芯轴81的端部81e附近的内周面81b与轴承87之间。过滤部件84被夹持在芯轴81的端部81e附近的内周面81b与轴承87之间。在这样配置过滤部件84的情况下,能够容易确保过滤部件84的体积,其结果是能够长时间捕获超微粒子G。
作为过滤部件84的过滤材料,能够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的过滤部件14相同的材料。与第八实施例同样地能够使用以碳或PTFE为主要成分的材料。
具有该定影辊80的图像形成装置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定影辊80被加热器85加热到180℃~200℃范围内的定影温度。使被运送来的用纸90与定影辊80的外周面83a压接而向用纸90定影图像。
当定影辊80被加热到定影温度,则从定影辊80的橡胶层82产生硅氧烷等超微粒子(具有100nm以下的粒径)。在此如上所述,橡胶层82的外周面82a被表层83覆盖。且橡胶层82的端部82e和表层83的端部83e一起被密封材料88所覆盖。因此,该图像形成装置中从定影辊80的橡胶层82产生的超微粒子G通过设置在芯轴81中的多个通孔81T、81T′、...而向芯轴81的内部空间81i喷出,进而在芯轴81的内部空间81i沿着中心轴C的方向移动,要向芯轴81的外部散放。于是,要向芯轴81的外部散放的超微粒子G被过滤部件84捕获。其结果是根据该图像形成装置而能够防止机器内部和周围环境被污染。
(第十实施例)
图13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100包含的定影装置附近结构的又一其他实施例的剖视结构。
本实施例中,代替第九实施例(图12)中在芯轴81的内部空间81i设置过滤部件84的方式,在芯轴81的端部连接有通道90。图13中,对于与图12中的结构元素相同的结构元素付与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逐个结构元素的重复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在定影辊80的芯轴81的端部81e嵌合设置有通道90。
该通道90包括:与芯轴81的端部81e的外周嵌合的短圆筒状导入口91、与该导入口91连通的箱部92、从箱部92的上部朝上方而向垂直方向延伸的垂直部93。该垂直部93的上部是通道90的出口(未图示)。为了容许定影辊80(的芯轴81)围绕中心轴C旋转,在芯轴81的端部81e外周与导入口91的内周之间设置有微小的间隙。加热器85的端部(图13中的右端)经由轴承87而被通道90的箱部92的侧壁所支承。
例如与第三实施例(参照图4(A)、图4(B))同样地在通道90的垂直部93内部面向通道出口的位置设置有能够捕获定影辊80的橡胶层82产生的超微粒子G的过滤部件(未图示)。同样地,在通道90的垂直部93内部相当于上述过滤部件上游侧的位置设置有作为气流发生部的排气扇(未图示)。考虑到过滤部件的压损和由定影辊的温度上升而引起的上升气流,也可以在过滤部件的下游侧配置排气扇。
本图像形成装置与第九实施例同样地,定影辊80被加热器85加热到180℃~200℃范围内的定影温度。使被运送来的用纸90与定影辊80的外周面83a压接而向用纸90定影图像。
当定影辊80被加热到定影温度,则从定影辊80的橡胶层82产生硅氧烷等超微粒子(具有100nm以下的粒径)。在此,橡胶层82的外周面82a被表层83覆盖。且橡胶层82的端部82e和表层83的端部83e一起被密封材料88所覆盖。因此,该图像形成装置中从定影辊80的橡胶层82产生的超微粒子G通过设置在芯轴81的多个通孔81T、81T′、...而向芯轴81的内部空间81i喷出,进而在芯轴81的内部空间81i沿着中心轴C的方向移动,要向芯轴81的外部散放。要向芯轴81的外部散放的超微粒子G从与芯轴81的端部81e外周嵌合的导入口91而被导入通道90内。被导入到通道90内的超微粒子G随着所述排气扇产生的气流而从导入口91通过通道90的箱部92、垂直部93向通道的出口流动。且通过通道90流动的超微粒子G被上述过滤部件捕获。其结果是根据该图像形成装置而能够防止机器内部和周围环境被污染。
为了使上述排气扇容易在芯轴81的内部空间81i产生气流,也可以在芯轴81的图13中的左侧端部(未图示)设置微小的开口。
但若芯轴81的内部空间81i的气流太过迅速,则招致定影辊80的温度降低,使温度分布不稳定。于是优选芯轴81的内部空间81i的气流速度是0.1m/s以下。由此,使定影辊80的温度降低比较少。且所述过滤部件捕获超微粒子的效率被提高。
上述第八、第九和第十实施例中,在芯轴71、81中与橡胶层72、82对应的区域L的整个区域分布有多个通孔71T、71T′...、81T、81T′...。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上述多个通孔限定设置在芯轴中的沿中心轴方向与橡胶层对应的区域L内且相当于用纸90应该压接的区域外侧的部分。例如如图10(C)所示,也可以在沿芯轴的中心轴方向而仅在表层和橡胶层所占区域的端部Le来设置这样的多个通孔T′、T′、...。在该情况下,多个通孔T′、T′、...的存在不会给定影辊中用纸90应该压接的区域的温度分布以不好影响。
上述第八、第九和第十实施例中,优选各通孔71T、71T′、...、81T、81T′、...的直径是橡胶层72、82的厚度以下。例如如图14所示,优选通孔81T的直径D是橡胶层82的厚度E以下。这时,例如来自芯轴81中通孔81T周围部分的热H1、H1比较容易向橡胶层82和表层83中覆盖该通孔81T的部分82T、83T的表面传递。因此,多个通孔的存在而给定影辊80温度分布(表层83的温度分布)带来的影响比较少。其结果是能够将温度分布的不均匀减少到对图像没有影响的水平。
例如在芯轴81的厚度是0.5mm、橡胶层82的厚度是E=0.5mm的情况下,在芯轴81中形成直径D=0.5mm以下的通孔。该通孔的形成利用激光加工而能够容易进行。
上述第八~第十实施例中,过滤部件74、84、...的压损高则捕获效率提高,但若过滤部件74、84、...的压损特性比表层73、83的压损特性高,则从橡胶层72、82产生的超微粒子G就有可能透过表层73、83漏出。于是,优选过滤部件74、84、...的压损特性是表层73、83的压损特性的1/2以下。这时,从橡胶层72、82产生的超微粒子G与透过表层73、83相比更容易通过过滤部件74、84。因此,使过滤部件74、84容易捕获到超微粒子G。
上述各实施例中定影部件是圆筒状的定影辊。但当然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在定影部件是环状定影带的情况下也能够被适用。
上述各实施例中,加压辊也能够考虑作为定影部件。不仅是定影辊,加压辊也可以内藏有加热器。
本实施例将本发明适用在串联型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但并不限定于此。感光体、带电机构、曝光机构、显影机构、转印机构、定影机构的结构和配置并不限定于本实施例,也可以是其他的结构和配置。本发明对于轮转配置型、直接转印方式等其他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也能够被广泛适用。
本发明对于打印机、复印机、FAX以及它们的复合机、加工编集数据并进行印刷的硬拷贝系统也能够适用。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很明显也可以有各种变更。这种变更不能认为脱离了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所进行的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所有变更,都被包含在权利要求的范围中。
Claims (25)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圆筒状或者环状的定影部件和将所述定影部件加热到规定的目标温度的加热源,该图像形成装置将被运送的片状物压接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外周面而将图像定影在所述片状物上,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影部件包括:圆筒状或环状的基体、覆盖该基体外周面而设置并用于确保所述片状物被压接区域的尺寸的具有弹性的橡胶层、覆盖该橡胶层的外周面而设置并帮助所述片状物剥离的表层这三层,
所述基体上,在垂直于周向的宽度方向上使所述橡胶层的端部和所述表层的端部分别位于所述基体的端部的内侧,
所述基体上,在沿所述周向面对所述橡胶层端部的位置,设置有能够捕获从所述橡胶层产生的超微粒子的过滤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部件与所述橡胶层的端部和所述表层的端部直接相接,将所述橡胶层的端部覆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体上,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比所述过滤部件还接近所述基体端部的位置,设置有将所述过滤部件向所述橡胶层的端部靠压的弹簧部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体上,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表层的端部位于比所述橡胶层的端部还靠近所述基体的端部的位置,
所述过滤部件被夹在所述基体的外周面与所述表层的内周面之间。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圆筒状或者环状的定影部件和将所述定影部件加热到规定的目标温度的加热源,该图像形成装置将被运送的片状物压接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外周面而将图像定影在所述片状物上,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影部件包括:圆筒状或环状的基体、覆盖该基体外周面而设置并用于确保所述片状物被压接区域的尺寸的具有弹性的橡胶层、覆盖该橡胶层外周面而设置并帮助所述片状物剥离的表层这三层,
所述基体上,在垂直于周向的宽度方向上,所述橡胶层的端部和所述表层的端部分别位于所述基体的端部的内侧,
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通道,其在所述基体的周围沿所述周向被设置在面向所述橡胶层端部的位置,且具有用于将从所述橡胶层的端部产生的超微粒子导入的导入口;
气流发生部,其产生从所述导入口朝向所述通道出口流动的气流;
过滤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通道内部或所述出口,能够捕获随着所述气流而通过所述通道流动的所述超微粒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道的所述导入口具有:在所述基体上的所述宽度方向上比所述橡胶层的端部靠近所述基体端部的第一侧壁、比所述橡胶层的端部远离所述基体端部的第二侧壁,
所述第一侧壁的内周边缘从所述基体的外周面离开,而所述第二侧壁的内周边缘与所述表层相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体的外周面中与所述通道的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一侧壁相对部分,相对所述第一侧壁的内周边缘离开地覆盖有具有绝热性的套筒。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侧壁的内周边缘安装有具有绝热性的密封部件,
所述第二侧壁的内周边缘隔着所述密封部件与所述表层外周面中的第二侧壁相对部分相接。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发生部由设置在所述通道内部或设置在所述出口的排气扇构成。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道从所述导入口向上方延伸到所述出口,
所述气流发生部由被加热到用于定影的规定目标温度并产生上升气流的所述定影部件构成。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为了将所述片状物压接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外周面,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与所述定影部件外接而形成压接部的加压部件,
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加压部件的尺寸比所述片状物的尺寸大且比所述橡胶层和所述表层的尺寸小,
所述通道的所述导入口将所述定影部件的所述橡胶层和所述表层的端部的整周包围并覆盖。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为了将所述片状物压接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外周面,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与所述定影部件外接而形成压接部的加压部件,
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所述加压部件的尺寸与所述定影部件的尺寸实质上相等,
所述通道的所述导入口将所述定影部件的所述橡胶层端部和所述加压部件中与所述橡胶层端部对应的部分的整周一并包围并覆盖。
1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圆筒状的定影部件和将所述定影部件加热到规定的目标温度的加热源,该图像形成装置将被运送的片状物压接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外周面而将图像定影在所述片状物上,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影部件包括:圆筒状的基体、覆盖该基体外周面而设置并用于确保所述片状物被压接区域的尺寸的具有弹性的橡胶层、覆盖该橡胶层外周面而设置并帮助所述片状物剥离的表层这三层,
所述基体上,在垂直于周向的宽度方向上使所述橡胶层的端部和所述表层的端部分别位于所述基体的端部的内侧,
在所述基体上具有覆盖所述橡胶层端部的密封部,
所述基体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橡胶层对应的区域内,具有贯通所述基体的外周面和内周面的多个通孔,
所述基体的内部空间中,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当于比所述多个通孔靠外侧的区域设置有能够捕获从所述橡胶层产生的超微粒子的过滤部件。
1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圆筒状的定影部件和将所述定影部件加热到规定的目标温度的加热源,该图像形成装置将被运送的片状物压接在所述定影部件的外周面而将图像定影在所述片状物上,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影部件包括:圆筒状的基体、覆盖该基体外周面而设置并用于确保所述片状物被压接区域的尺寸的具有弹性的橡胶层、覆盖该橡胶层外周面而设置并帮助所述片状物剥离的表层这三层,
在所述基体上具有覆盖所述橡胶层端部的密封部,
所述基体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橡胶层对应的区域内,具有贯通所述基体的外周面和内周面的多个通孔,
该图像形成装置具有:
通道,其与所述基体的端部嵌合安装,具有用于将从所述橡胶层产生的超微粒子通过所述通孔和所述基体的内部空间导入的导入口;
气流发生部,其产生从所述导入口朝向所述通道出口的气流;
过滤部件,其被设置在所述通道内部或被设置在所述出口,能够捕获随着所述气流而通过所述通道流动的所述超微粒子。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通孔中的几个通孔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被设置在横跨所述橡胶层端部的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上,所述橡胶层的端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位于比所述表层的端部靠内侧的位置,
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为了使所述表层平坦,所述基体的外周面中与所述橡胶层对应的区域下凹,下凹的尺寸与所述橡胶层的厚度相同。
17.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由沿所述周向将所述表层的端部和所述橡胶层的端部密封的密封材料构成。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材料由氟类粘接剂构成。
19.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通孔被分布设置在所述基体中与所述橡胶层对应区域的整个区域。
20.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通孔被限定设置在所述基体中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与所述橡胶层对应的区域内,且相当于是所述片状物应被压接的区域外侧的部分。
21.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通孔的直径为所述橡胶层的厚度以下。
22.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的内部空间中的气流的速度是0.1m/s以下。
23.如权利要求1、5、13、1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部件的过滤材料以碳为主要成分。
24.如权利要求1、5、13、1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部件的过滤材料以聚四氟乙烯为主要成分。
25.如权利要求1、13、1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部件的压损特性是所述表层压损特性的1/2以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85072/09 | 2009-12-16 | ||
JP2009285072A JP5018872B2 (ja) | 2009-12-16 | 2009-12-16 | 画像形成装置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427989.5A Division CN102929115B (zh) | 2009-12-16 | 2010-12-16 | 图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03349A true CN102103349A (zh) | 2011-06-22 |
CN102103349B CN102103349B (zh) | 2013-02-13 |
Family
ID=4411570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427989.5A Active CN102929115B (zh) | 2009-12-16 | 2010-12-16 | 图像形成装置 |
CN2010105917273A Active CN102103349B (zh) | 2009-12-16 | 2010-12-16 | 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427989.5A Active CN102929115B (zh) | 2009-12-16 | 2010-12-16 | 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54103B2 (zh) |
EP (3) | EP2365398B1 (zh) |
JP (1) | JP5018872B2 (zh) |
CN (2) | CN102929115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693756A (zh) * | 2017-03-31 | 2018-10-23 | 夏普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985803B2 (ja) * | 2010-02-26 | 2012-07-25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8670235B2 (en) * | 2011-03-14 | 2014-03-11 | Xerox Corporation | Removal of vapor and ultrafine particles from printing device |
JP5427826B2 (ja) * | 2011-04-27 | 2014-02-26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3033197A (ja) * | 2011-07-04 | 2013-02-14 | Japan Vilene Co Ltd | 超微粒子発生抑制フィルタ |
JP6238688B2 (ja) * | 2012-11-21 | 2017-11-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KR102002534B1 (ko) | 2013-01-07 | 2019-07-22 |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 정착유닛 및 이를 채용한 화상형성장치 |
JP5883819B2 (ja) * | 2013-03-26 | 2016-03-15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加熱部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定着装置並びに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5950466B2 (ja) * | 2013-09-04 | 2016-07-13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加圧部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定着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
JP6107647B2 (ja) * | 2013-12-27 | 2017-04-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20150362873A1 (en) * | 2013-12-17 | 2015-12-17 |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6287254B2 (ja) * | 2014-01-23 | 2018-03-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69641B2 (ja) * | 2014-04-30 | 2017-02-01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402385B2 (ja) * | 2014-12-16 | 2018-10-10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20027186A (ja) | 2018-08-13 | 2020-02-20 | エイチピー プリンティング コリア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HP Printing Korea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浮遊微粒子の低減方法 |
JP2024135848A (ja) * | 2023-03-23 | 2024-10-0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24135847A (ja) * | 2023-03-23 | 2024-10-0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24135845A (ja) * | 2023-03-23 | 2024-10-0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37983A (en) * | 1998-02-04 | 2000-10-24 | Minolta Co., Ltd. | Fixing belt, fix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fixing bel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fixing belt |
JP2007193059A (ja) * | 2006-01-18 | 2007-08-02 | Seiko Epson Corp | 定着用ローラ、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009265A (ja) * | 2006-06-30 | 2008-01-17 | Kyocera Mita Corp | シート搬送用ローラ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14046A (en) * | 1973-07-27 | 1975-10-21 | Minolta Camera Kk | Electrophotographic copying apparatus |
JPH03186862A (ja) * | 1989-12-18 | 1991-08-14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576726A (ja) * | 1991-09-24 | 1993-03-30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のオゾン除去装置 |
JP3130351B2 (ja) * | 1991-11-29 | 2001-01-3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277314B2 (ja) * | 1996-07-10 | 2002-04-2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1195640A (ja) * | 1997-09-22 | 1999-04-09 | Toshib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469169B2 (ja) * | 2003-07-16 | 2010-05-26 | 株式会社東芝 | 定着装置 |
JP5084158B2 (ja) * | 2006-03-16 | 2012-11-2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251230B2 (ja) * | 2006-10-10 | 2009-04-08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184971B2 (ja) | 2008-05-28 | 2013-04-17 | Hoya株式会社 | スペーサ |
JP2010134133A (ja) * | 2008-12-04 | 2010-06-17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 |
-
2009
- 2009-12-16 JP JP2009285072A patent/JP501887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
- 2010-12-03 EP EP10193636A patent/EP2365398B1/en active Active
- 2010-12-03 EP EP12185858.3A patent/EP2541341B1/en active Active
- 2010-12-03 EP EP12185855.9A patent/EP2541340B1/en active Active
- 2010-12-10 US US12/964,934 patent/US855410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12-16 CN CN201210427989.5A patent/CN102929115B/zh active Active
- 2010-12-16 CN CN2010105917273A patent/CN10210334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37983A (en) * | 1998-02-04 | 2000-10-24 | Minolta Co., Ltd. | Fixing belt, fix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fixing bel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fixing belt |
JP2007193059A (ja) * | 2006-01-18 | 2007-08-02 | Seiko Epson Corp | 定着用ローラ、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009265A (ja) * | 2006-06-30 | 2008-01-17 | Kyocera Mita Corp | シート搬送用ローラ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693756A (zh) * | 2017-03-31 | 2018-10-23 | 夏普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1128279A (ja) | 2011-06-30 |
EP2365398B1 (en) | 2012-10-10 |
EP2541340B1 (en) | 2014-07-02 |
EP2365398A1 (en) | 2011-09-14 |
JP5018872B2 (ja) | 2012-09-05 |
EP2541341B1 (en) | 2014-06-18 |
EP2541340A1 (en) | 2013-01-02 |
US20110142483A1 (en) | 2011-06-16 |
CN102929115B (zh) | 2015-03-04 |
US8554103B2 (en) | 2013-10-08 |
CN102103349B (zh) | 2013-02-13 |
EP2541341A1 (en) | 2013-01-02 |
CN102929115A (zh) | 2013-02-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03349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4758635B2 (ja) | 空気拡散バキューム搬送ベルト | |
JP201118023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333023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9696680B2 (en) | Transfer-section contamination prevention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EP2919071B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harging device | |
CN105035819A (zh) | 纸张输送装置、定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 |
JP201118034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8170541A (ja) | 定着装置、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4749930B (zh) | 图像形成装置和定影装置 | |
JP201118034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8209649A (ja) | ダクト | |
JP5069543B2 (ja) | トナー融着用の融着装置及び静電写真式複製機 | |
JP200717192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21255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69314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2098750A5 (zh) | ||
US20080219714A1 (en) |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lectrostatic image transfer | |
JP581737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12262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75499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114133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定着部材の製造方法 | |
JP578376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98376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919884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