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93756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93756A
CN108693756A CN201810269978.6A CN201810269978A CN108693756A CN 108693756 A CN108693756 A CN 108693756A CN 201810269978 A CN201810269978 A CN 201810269978A CN 108693756 A CN108693756 A CN 1086937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ventilation path
fan
filter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6997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重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7045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9343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705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8173494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6937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937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45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cool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排气装置。排气装置包括管道主体、管道安装构件。管道主体和管道安装构件成为一体,形成将定影单元的周边和装置主体的排气口连通的第1通气路径和第2通气路径。在第1通气路径设有第1风扇和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在第2通气路径设有第2风扇和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第1风扇和第2风扇是离心风扇。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和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至少包括用于捕集超微粒(UFP)的过滤器。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是例如涉及具有用于将定影部周边的空气排出到装置主体外的通气路径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的一例在2007年12月6日公布的特开2007-316418号公报[G03G 21/00](文献1)中公开。该文献1中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形成有将定影部的周边和装置主体外连通的排气风路的输送引导件。在排气风路中设有用于吸引定影部周边的空气并将其排出到装置主体外的风扇以及配置于风扇的通风方向下游的过滤器。
近年来,强化了对用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部加热纸张和调色剂从而产生的被称为UFP(超微粒:Ultra Fine Particle)的、粒径为0.1μm以下的微粒向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的释放量的限制,并在谋求其对策。为了降低该UFP向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的释放量,需要将用于捕集UFP的密度高的过滤器设于排气风路。
但是,在该文献1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将密度高的专用的捕集过滤器设于排气风路时,由于过滤器的通气阻力,流经排气风路的空气的量会减少,从定影部的周边吸入的空气的量减少。当从定影部的周边吸入的空气的量减少时,有可能使在定影部处产生的UFP逃掉。当在定影部处产生的UFP逃掉时,会存在UFP向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释放的可能性变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图像形成装置:能不使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产生的UFP等物质逃掉而用专用过滤器将其捕集,防止其向装置外部释放。
第1发明是具备装置主体、定影部、排气管道、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第1离心风扇的图像形成装置。定影部对转印到记录介质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来使其定影。排气管道形成为具有底面和顶面的筒状,具有使来自定影部的空气经过的第1吸气口,形成将空气引导到装置主体的外部的第1通气路径。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设于第1通气路径。在该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中至少包括用于捕集超微粒(UFP)的UFP用过滤器。第1离心风扇设于第1通气路径中的比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靠第1吸气口侧,经过该第1吸气口吸引空气,将空气压送到该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第1离心风扇例如是西洛克风扇或涡轮风扇等。
根据第1发明,能不使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产生的UFP等物质逃掉而用专用过滤器将其捕集,能防止其向装置外部释放。
第2发明是,在从属于第1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第1通气路径包括在第1离心风扇和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之间设置的第1压缩空间。
第3发明是,在从属于第2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第1压缩空间的流路截面积随着去往空气流的下游侧而变大。
第4发明是,在从属于第1至第3发明中的任一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第1离心风扇的轴向设定于上下方向,第1离心风扇配置于第1通气路径的顶面侧,第1通气路径包括在第1离心风扇和第1吸气口之间设置的第1吸气空间。
根据第2至第4发明,能防止从定影部的周边吸引的吸气流量的下降,能高效地捕集UFP等物质。
第5发明是,在从属于第1至第4发明中的任一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具备第1轴流风扇,上述第1轴流风扇设于第1通气路径中的第1离心风扇和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之间,将由第1离心风扇压送的空气输送到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
根据第5发明,能使经过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的空气的流量增大。
第6发明是,在从属于第5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具备独立于第1通气路径的在装置主体的内部形成的主体侧通气路径,主体侧通气路径连接到在比第1轴流风扇靠空气流的上游侧形成的连通口。
根据第6发明,还能从定影部上部的空间以外的部位吸引空气,能更高效地吸引UFP等物质。另外,能削减部件数量,进而能降低制造成本。
第7发明是,在从属于第1至第5发明中的任一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具备:第2通气路径,其在排气管道中与第1通气路径并行形成,具有使来自定影部的空气经过的第2吸气口,将空气引导到装置主体的外部;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其设于第2通气路径;以及第2离心风扇,其设于第2通气路径中的比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靠第2吸气口侧,经过该第2吸气口吸引空气,将空气压送到该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
根据第7发明,能无遗漏地吸引定影部周边的空气。
第8发明是,在从属于第7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第2通气路径包括在第2离心风扇和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之间设置的第2压缩空间。
第9发明是,在从属于第8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第2压缩空间的流路截面积随着去往空气流的下游侧而变大。
第10发明是,在从属于第7至第9发明中的任一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第2离心风扇的轴向设定于上下方向,第2离心风扇配置于第2通气路径的顶面侧,第2通气路径包括在第2离心风扇和第2吸气口之间设置的第2吸气空间。
根据第8至第10发明,能防止从定影部的周边吸引的吸气流量的下降。
第11发明是,在从属于第7至第10发明中的任一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具备第2轴流风扇,上述第2轴流风扇设于第2通气路径中的第2离心风扇和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之间,将由第2离心风扇压送的空气输送到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
根据第11发明,能使经过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的空气的流量增大。
第12发明是,在从属于第11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具备独立于第2通气路径的在装置主体的内部形成的主体侧通气路径,主体侧通气路径连接到在比第2轴流风扇靠空气流的上游侧形成的连通口。
根据第12发明,还能从定影部上部的空间以外的部位吸引空气,能更高效地吸引UFP等物质。另外,能削减部件数量,进而能降低制造成本。
第13发明是,在从属于第7至第12发明中的任一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第1通气路径的一部分与第2通气路径的一部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根据第13发明,能有效地使用空间。
第14发明是,在从属于第1至第13发明中的任一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具备在定影部和排气管道之间设置的加热器。
根据第14发明,能抑制UFP的产生量,能减少向装置主体的外部释放的UFP的量。
第15发明是,在从属于第1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排气管道包括能相互分离的多个构件。
根据第15发明,能容易地制造结构复杂的排气管道。
第16发明是,在从属于第15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多个构件中的至少1个构件是保持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的第1过滤器保持构件,过滤器保持构件以能装拆的方式安装于排气管道。
根据第16发明,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的更换作业是简单的。
第17发明是,在从属于第16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过滤器保持构件构成为内部结构根据在内部保持的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的大小和数量而不同。
根据第17发明,能简单地变更过滤器性能。
第18发明是,在从属于第15至第17发明中的任一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第1通气路径包括在第1离心风扇和第1吸气口之间设置的第1吸气空间,多个构件中的至少1个构件具备第1离心风扇,形成第1吸气空间。
根据第18发明,能更容易地制造结构复杂的排气管道。
第19发明是,在从属于第15至第18发明中的任一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具备第1轴流风扇,上述第1轴流风扇设于第1通气路径中的第1离心风扇和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之间,将由第1离心风扇压送的空气输送到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多个构件中的至少1个构件是保持第1离心风扇的风扇保持构件。
根据第19发明,能容易地制造结构复杂的排气管道。
第20发明是,在从属于第15至第19发明中的任一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还具备:第2通气路径,其在排气管道中与第1通气路径并行形成,具有设于底面而使来自定影部的空气经过的第2吸气口,将空气引导到装置主体的外部;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其设于第2通气路径;以及第2离心风扇,其设于第2通气路径中的比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靠第2吸气口侧,经过该第2吸气口吸引空气,将空气压送到该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第2通气路径包括在第2离心风扇和第2吸气口之间设置的第2吸气空间,多个构件中的至少1个构件具备第2离心风扇,形成第2吸气空间。
根据第20发明,能容易地制造结构复杂的排气管道。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其它目的、特征以及优点通过参照附图进行的以下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将进一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构成的示意图。
图2是从前面上部观看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的排气装置时的立体图。
图3是从背面下部观看安装了管道安装构件的状态的排气装置时的立体图。
图4是从背面下部观看拆下了管道安装构件的状态的排气装置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排气装置的第1通气路径的概略截面图。
图6是表示排气装置的第2通气路径的概略截面图。
图7是从图像形成装置的右侧面部观看排气装置的内部结构时的概略截面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截面图。
图9是从前面上部观看第2实施例的排气装置时的立体图。
图10是从背面上部观看第3实施例的排气装置时的立体图。
图11的(A)是表示用于VOC的第2单元的结构的概略截面图。图11的(B)是表示用于UFP的第2单元的结构的概略截面图。
图12是表示包括第1单元和第2单元的排气装置的结构的概略截面图。
图13是从背面下部观看第4实施例的排气装置时的立体图。
图14是从前面上部观看拆下了第3单元的状态的排气装置时的立体图。
图15是从背面下部观看第5实施例的排气装置时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第6实施例的第2通气路径和第3通气路径的概略截面图。
图17是表示变形例的第2通气路径和第3通气路径的概略截面图。
图18是表示第7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构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例]
参照图1,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是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经过带电、曝光、显影、转印以及热定影的过程而在纸张(记录介质)的表面上和背面上形成(打印)多色或单色的图像。
在该第1实施例中,图像形成装置100是具有复印功能、打印功能、扫描功能和传真功能等的复合机(MFP:Multifunction Peripheral:多功能外围设备)。不过,图像形成装置100无需限于复合机,也可以是复印机、打印机和传真机中的任一种。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0既可以是彩色机,也可以是单色机。
首先,概略地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基本构成。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具备图像读取部14和图像形成部30等的装置主体12。
图像读取部14配置于图像形成部30的上方。该图像读取部14具备由透明材料形成的原稿载置台16。在原稿载置台16的上方经由铰链等安装有原稿按压盖18且原稿按压盖18开闭自如。在该原稿按压盖18设有ADF(自动原稿输送装置)24,上述ADF24将载置于原稿载置托盘20的原稿逐一自动供应到图像读取位置22。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是在原稿载置台16的前面侧设有操作部,上述操作部包括受理用户的打印开始指示等输入操作的触摸面板和操作按钮等。
另外,在图像读取部14内置有具备光源、多个反射镜、成像透镜和线传感器等的图像读取单元26。图像读取单元26通过光源对原稿表面进行曝光,将从原稿表面反射的反射光通过多个反射镜引导到成像透镜。然后,通过成像透镜使反射光在线传感器的受光元件上成像。线传感器检测在受光元件中成像的反射光的亮度和色度,生成基于原稿表面的图像的图像数据。作为线传感器,使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或CIS(Contact Image Sensor:接触式图像传感器)等。
图像形成部30具备曝光装置32、显影器34、感光鼓36、感光体清洁单元38、带电器40、转印单元42和定影单元(定影部)44等,在从供纸托盘48或手动供纸托盘50输送的纸张上形成图像,将图像形成完毕的纸张排出到排纸托盘52。作为用于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图像数据,使用通过图像读取部14读取的图像数据或从外部计算机发送的图像数据等。
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处理的图像数据是与黑色(K)、青色(C)、品红色(M)和黄色(Y)这4色的彩色图像相应的图像数据。因此,显影器34、感光鼓36、感光体清洁单元38和带电器40分别以形成与各色相应的4种静电潜像的方式设有各4个,由它们构成4个图像站。
感光鼓36是在具有导电性的圆筒状的基体的表面形成有感光层的图像载体,带电器40是使该感光鼓36的表面带规定的电位的构件。另外,曝光装置32构成为具备激光二极管(LD)和多角镜等的激光扫描单元,配置于感光鼓36的下方。曝光装置32对带电后的感光鼓36的表面进行曝光,从而在感光鼓36的表面形成与图像数据相应的静电潜像。显影器34利用4色(YMCK)的调色剂使在感光鼓36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现。另外,感光体清洁单元38将在显影和图像转印后的感光鼓36的表面残留的调色剂除去。
转印单元42具备中间转印带54、驱动辊56、从动辊58、4个中间转印辊60和2次转印辊62等,配置于感光鼓36的上方。此外,转印单元42未必一定需要具备中间转印带54,也能采用将感光鼓36上的调色剂图像直接转印到纸张的构成。
中间转印带54是具有可挠性的环状带,由适当地混合了炭黑等导电性材料的合成树脂或橡胶等形成。中间转印带54由驱动辊56和从动辊58悬挂,以其外周面与感光鼓36的外周面抵接的方式配置。并且,中间转印带54随着驱动辊56的旋转驱动而向规定方向环绕移动。
驱动辊56设成能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部绕其轴线旋转。从动辊58伴随着中间转印带54的环绕移动而旋转,并且对中间转印带54施加一定的张力来防止中间转印带54的松弛。
中间转印辊60隔着中间转印带54配置于与各感光鼓36相对的各个位置。当形成图像时,对中间转印辊60施加规定的电压(1次转印电压),从而在感光鼓36和中间转印带54之间形成转印电场。并且,通过该转印电场的作用,在感光鼓36的外周面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4的外周面。
2次转印辊62设为与驱动辊56之间按压中间转印带54。当形成图像时,对2次转印辊62施加规定的电压(2次转印电压),从而在中间转印带54和2次转印辊62之间形成转印电场。并且,通过该转印电场的作用,在纸张经过中间转印带54和2次转印辊62之间的转印夹持区域的期间内,形成于中间转印带54的外周面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2次转印)到纸张。
定影单元44具备加热辊64和加压辊66,配置于2次转印辊62的上方。加热辊64设定为形成规定的定影温度,当纸张经过加热辊64和加压辊66之间的夹持区域时,转印到纸张的调色剂图像被熔融、混合以及压接,调色剂图像被热定影到纸张。
在这种装置主体12的内部,形成有用于使来自供纸托盘48或手动供纸托盘50的纸张经由定位辊68、2次转印辊62和定影单元44输送到排纸托盘52的第1纸张输送路径L1。不过,定位辊68、2次转印辊62和定影单元44排列配置在上下方向。因此,第1实施例的第1纸张输送路径L1是将纸张沿纵向输送的纵向输送路径。另外,形成有在对纸张进行双面打印时用于将表面侧的打印结束并经过定影单元44后的纸张在2次转印辊62的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返回到第1纸张输送路径L1的第2纸张输送路径L2。在该第1纸张输送路径L1和第2纸张输送路径L2中适当地设置有用于对纸张辅助性地赋予推动力的多个输送辊70。
当在装置主体12中进行单面打印时,纸张从供纸托盘48或手动供纸托盘50逐一引导到第1纸张输送路径L1,由输送辊70输送到定位辊68。然后,由定位辊68在纸张的前端与中间转印带54上的图像信息的前端对齐的定时将纸张输送到2次转印辊62(转印夹持部),在纸张上转印调色剂图像。之后,经过定影单元44(定影夹持部),由此,纸张上的未定影调色剂由于热发生熔融而被固定,纸张被排出到排纸托盘52上。
另一方面,进行双面打印时,当表面侧的打印结束并经过了定影单元44的纸张的后端部到达排纸托盘52近旁的输送辊70时,使该输送辊70反向旋转,由此,纸张逆行而被引导到第2纸张输送路径L2。被引导到第2纸张输送路径L2的纸张由输送辊70沿第2纸张输送路径L2输送,在定位辊68的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被引导到第1纸张输送路径L1。在该时点,纸张的表背被反转,因此之后纸张经过定位辊68并经过2次转印辊62和定影单元44,从而在纸张的背面侧进行打印。
另外,在装置主体12的内部设有排气装置10。排气装置10配置于定影单元44的上方。
图2是从前面上部观看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所具备的排气装置10时的立体图。图3是从背面下部观看安装了管道安装构件90的状态的排气装置10时的立体图。图4是从背面下部观看拆下了管道安装构件90的状态的排气装置10时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排气装置10的第1通气路径130的概略截面图。图6是表示排气装置10的第2通气路径140的概略截面图。图7是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右侧面部观看排气装置10的内部结构时的概略截面图。图8是图7的VIII-VIII截面图。此外,图2是将管道主体80的顶壁省略后的截面图。
如图2至图4所示,排气装置10包括管道主体80、管道安装构件90、第1风扇110、第2风扇112、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4以及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6。
管道主体80和管道安装构件90成为一体而构成排气管道,在该排气管道形成有第1通气路径130以及与第1通气路径130并行的第2通气路径140。第1通气路径130和第2通气路径140形成为筒状,具有使来自定影单元44的空气经过的第1吸气口92a和第2吸气口94a,将空气引导到装置主体12的外部。
在第1通气路径130设有第1风扇110,在第2通气路径140设有第2风扇112。定影单元44的周边的空气被第1风扇110和第2风扇112吸引到第1通气路径130和第2通气路径140,经过第1通气路径130和第2通气路径140后排出到装置主体12(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外部。因此,在排气装置10中,定影单元44侧成为空气流的上游侧,装置主体12的排气口侧成为空气流的下游侧。
第1通气路径130和第2通气路径140在空气流的方向上分割为多个空间。在第1实施例中,第1通气路径130和第2通气路径140从空气流的上游侧起按顺序包括吸气空间808、810、压缩空间848、850、排气空间。
后面详细描述,但吸气空间808、810由管道安装构件90和管道主体80形成,压缩空间848、850、排气空间形成于管道主体80的内部。
管道安装构件90例如是金属板(板金)。管道安装构件90安装于装置主体12,管道主体80通过螺钉等固定构件安装到管道安装构件90的上侧。
另外,在管道安装构件90设置有第1开口端92和第2开口端94。第1开口端92和第2开口端94配置于相互分开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具体地,第1开口端92和第2开口端94排列配置在前后方向(加热辊64和加压辊66的轴向)上。第1开口端92配置于比第2开口端94靠前面侧的规定的位置。由该第1开口端92形成第1吸气口92a。另外,第2开口端94配置于与配置第1开口端92的第1位置分开的位置。由该第2开口端94形成第2吸气口94a。因而,第2吸气口94a配置于与第1吸气口92a分开的位置。另外,第1吸气口92a配置于前后方向上的比定影单元44的中央部靠前面侧。另外,第2吸气口94a配置于前后方向上的比定影单元44的中央部靠背面侧。
这些第1吸气口92a(第1开口端92)和第2吸气口94a(第2开口端94)配置于定影单元44的周边。例如第1吸气口92a和第2吸气口94a位于定影单元44的大致正上方。具体地,第1吸气口92a和第2吸气口94a位于定影单元44的定影夹持部的大致正上方。或者位于被定影夹持后在大致铅垂方向上延伸的纸输送路径的大致正上方。
管道主体80例如是包括合成树脂的构件。管道主体80包括多个部分。具体地,管道主体80从空气流的上游侧起按顺序包括吸气部800、压缩部840和过滤器保持部880。
吸气部800形成管道安装构件90以及吸气空间808、810。另外,压缩部840形成压缩空间848、850,过滤器保持部880形成排气空间。以下,说明各部分的详细结构。
如图4至图6所示,吸气部800形成于管道主体80的最前面侧。吸气部800包括流路形成部802和边界壁804。流路形成部802包括顶壁802a和侧壁802b。顶壁802a是在前后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板状的构件。该顶壁802a将吸气部800的上侧封闭。另外,顶壁802a的一部分构成管道主体80的前面侧的顶壁。侧壁802b的上侧的端部(上端缘)与顶壁802a连接,向下方延伸。侧壁802b的下侧的端部(下端缘)在管道安装构件90安装于管道主体80的情况下与管道安装构件90抵接(贴紧)。
因此,形成由吸气部800的顶壁802a、吸气部800的侧壁802b和管道安装构件90划分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空间806。从图4和图7可知,空间806由边界壁804分隔为前面侧和背面侧。比边界壁804靠前面侧的空间成为作为第1通气路径130的一部分的第1吸气空间808,比边界壁804靠背面侧的空间成为作为第2通气路径140的一部分的第2吸气空间810。
不过,边界壁804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第1开口端92和第2开口端94之间。因而,如图3所示,第1吸气空间808通过第1吸气口92a与定影单元44的周边连通,第2吸气空间810通过第2吸气口94a与定影单元44的周边连通。
另外,第1吸气空间808的流路截面积(由侧壁802b和边界壁804划分的第1吸气空间808的前后左右方向的大小)设定为比第1吸气口92a的开口面积大。另外,第2吸气空间810的流路截面积(由侧壁802b和边界壁804划分的第2吸气空间810的前后左右方向的大小)设定为比第2吸气口94a的开口面积大。
另外,如图4至图6所示,在吸气部800设有第1风扇110和第2风扇112。
第1风扇110设于第1吸气空间808。不过,第1风扇110配置于第1吸气空间808的最上部(顶面侧)。即,第1风扇110与第1吸气空间808的前端部(与管道安装构件90抵接的抵接部)隔着间隔配置。具体地,第1风扇110安装于比边界壁804靠前面侧的流路形成部802的顶壁802a。另外,第1风扇110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第1吸气空间808的背面侧。而且,第1风扇110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第1吸气空间808的左侧。
第2风扇112设于第2吸气空间810。不过,第2风扇112配置于第2吸气空间810的最上部(顶面侧)。即,第2风扇112与第2吸气空间810的前端部底面(与管道安装构件90抵接的抵接部)隔着间隔配置。具体地,第2风扇112安装于比边界壁804靠背面侧的流路形成部802的顶壁802a。另外,第2风扇112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第2吸气空间810的背面侧。而且,第2风扇112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第1风扇110的相反侧(第2吸气空间810的右侧)。
第1风扇110和第2风扇112是具有多个叶片(扇叶)的离心风扇,例如是西洛克风扇(多翼风扇)或涡轮风扇。第1风扇110和第2风扇112的多个叶片的旋转轴方向设定于上下方向。因此,第1风扇110和第2风扇112从下侧的空间吸引(吸进)空气后将空气用离心力在水平方向上压送(排出)。
不过,设于前面侧(第1吸气空间808)的第1风扇110是与设于背面侧(第2吸气空间810)的第2风扇112相比更大型的风扇。第1通气路径比第2通气路径长且通气阻力更高,因此,通过这样将第1风扇比第2风扇更大型化,从而能确保与第2通气路径的排气流量相同的排气流量。
另外,第1风扇110的排气方向和第2风扇112的排气方向设定为背面侧。因此,第1吸气空间808和第2吸气空间810中的空气流的方向被第1风扇110和第2风扇112垂直地弯折。
如图5所示,在流路形成部802的背面侧的侧壁,以与第1风扇110的排气口对应的方式形成有第3开口端816。由第3开口端816形成第1连通口816a。第1吸气空间808通过该第1连通口816a与后述的第1压缩空间848连通。
另外,如图6所示,在流路形成部802的背面侧的侧壁,以与第2风扇112的排气口对应的方式形成有第4开口端818。由第4开口端818形成第2连通口818a。第2吸气空间810通过该第2连通口818a与后述的第2压缩空间850连通。
如图2、图5和图6所示,压缩部840形成于吸气部800的下游侧(背面侧)。压缩部840包括流路空间形成部842和边界壁844。流路空间形成部842包括顶壁842a、底壁842b、第1侧壁842c和第2侧壁842d。顶壁842a、底壁842b、第1侧壁842c和第2侧壁842d分别是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的构件。顶壁842a将压缩部840的上侧封闭。底壁842b以与顶壁842a相对的方式设置,将压缩部840的下侧封闭。第1侧壁842c将顶壁842a右侧的周缘和底壁842b右侧的周缘连接。第2侧壁842d将顶壁842a左侧的周缘和底壁842b左侧的周缘连接。
因此,形成由顶壁842a、底壁842b、第1侧壁842c和第2侧壁842d划分并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的空间。该空间由边界壁844分隔为左侧和右侧。比边界壁844靠左侧的空间成为作为第1通气路径130的一部分的第1压缩空间848,比边界壁844靠右侧的空间成为作为第2通气路径140的一部分的第2压缩空间850。
不过,如上所述,第1吸气空间808比第2吸气空间810靠上游侧(前面侧)配置。因此,第1压缩空间848比第2压缩空间850长。
另外,第1压缩空间848和第2压缩空间850各自的流路截面积比第1风扇110和第2风扇112的排气口的开口面积大。另外,第2压缩空间850的前后方向的大小(长度)比第2风扇112的前后方向的大小大。因此,第2压缩空间850具有用于接纳从第2风扇112压送的空气的充分的容积(容量)。第1压缩空间848比第2压缩空间850长,因此具有更大的容积(容量)。
而且,如图8所示,第1压缩空间848的前面侧的一部分与第2吸气空间810的左上重叠。因此,在第1压缩空间848与第2吸气空间810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部分中,第2吸气空间810的上侧的宽度变窄。不过,第2吸气空间810的下侧的部分与第1压缩空间848在上下不重叠,因此左右方向的宽度不会变窄。因此,能将第2吸气空间810的下侧的部分的左右方向的整体作为吸气空间使用。即,能尽量大地设定第2吸气空间810。
而且,如图2、图5和图6所示,第1压缩空间848和第2压缩空间850的流路截面积随着去往空气流的下游侧(随着从前面侧去往背面侧)而变大。即,第1压缩空间848和第2压缩空间850作为扩宽空气的流路并对从第1风扇110和第2风扇112排出的空气进行整流和升压的扩散器部发挥功能。
流路空间形成部842的顶壁842a沿着大致水平方向设置。另一方面,流路空间形成部842的底壁842b包括随着从前面侧去往背面侧而成为下坡的倾斜部。因而,第1压缩空间848和第2压缩空间850的上下方向的宽度随着从前面侧去往背面侧而变大。
另外,第1侧壁842c和第2侧壁842d分别包括以随着从前面侧去往背面侧而从边界壁844向左右方向分开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因而,第1压缩空间848和第2压缩空间85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随着从前面侧去往背面侧而变大。
如上所示,第1压缩空间848和第2压缩空间850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宽度随着从前面侧去往背面侧而变大,因此流路截面积变大。
如图2、图5、图6和图7所示,过滤器保持部880形成于比压缩部840靠下游侧(背面侧)。过滤器保持部880包括流路空间形成部882和边界壁884。流路空间形成部882是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的构件,设置为与流路空间形成部842连续。在流路空间形成部882的内部形成有截面为大致矩形的空间(排气空间)。
排气空间由边界壁884分隔为左侧和右侧。比边界壁884靠左侧的空间成为作为第1通气路径130的一部分的第1排气空间,比边界壁884靠右侧的空间成为作为第2通气路径140的一部分的第2排气空间。
边界壁884的前端缘与压缩部840的边界壁844的后端缘抵接(贴紧)。因此,第1排气空间的前端部与第1压缩空间848连通,第2排气空间的前端部与第2压缩空间850连通。另外,第1排气空间和第2排气空间各自的后端部连接到装置主体12的背面侧的排气口。因此,第1排气空间和第2排气空间通过装置主体12的排气口与装置主体12的外部连通。
不过,第1排气空间的流路截面积和第2排气空间的流路截面积大致相同。另外,第1排气空间的流路截面积与第1压缩空间848的背面侧的端部的流路截面积大致相同。而且,第2排气空间的流路截面积与第2压缩空间850的背面侧的端部的流路截面积大致相同。
如上所示,形成第1通气路径130和第2通气路径140。如图5所示,在第1通气路径130中,第1吸气口92a成为空气的入口(第1吸气口),第1排气空间的后端部成为空气的出口(第1排气口)。另外,如图6所示,在第2通气路径140中,第2吸气口94a成为空气的入口(第2吸气口),第2排气空间的后端部成为空气的出口(第2排气口)。
不过,第1吸气口92a配置于前面侧,第2吸气口94a配置于背面侧。因而,第1通气路径130将定影单元44周边的前面侧的空气向装置主体12的外部引导。另外,第2通气路径140将定影单元44周边的背面侧的空气向装置主体12的外部引导。
如图2至图6所示,在过滤器保持部880保持设于第1排气空间(第1通气路径130)的第1过滤器(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4和设于第2排气空间(第2通气路径140)的第2过滤器(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6。
另外,过滤器保持部880包括遍及第1排气空间和第2排气空间设置的百叶窗892。并且,从图5和图6可知,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4和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6以与百叶窗892的背面侧接触的方式配置。即,百叶窗892还作为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4和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6的前后方向的定位构件发挥功能。
不过,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4和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6分别配置成背面侧的端部的位置是与过滤器保持部880的流路空间形成部882的背面侧的端缘相同的位置、或者位于稍微前面侧。因此,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4和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6各自的整体收纳于过滤器保持部880。
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4包括第1种过滤器1140和第2种过滤器1142。
另外,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6包括第1种过滤器1160和第2种过滤器1162。
第1种过滤器1140、1160是用于捕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Volatile OrganicCompound)或臭氧等的VOC用捕集过滤器。
第2种过滤器1142、1162是用于捕集超微粒(UFP)的UFP用捕集过滤器。
第2种过滤器(UFP用过滤器)1142、1162为了捕集粒径为0.1μm以下的超微粒,设定成密度高于第1种过滤器(VOC用过滤器)1140、1160的密度。即,UFP用过滤器1142、1162与VOC用过滤器1140、1160相比过滤性能更高。因而,UFP用过滤器1142、1162与VOC用过滤器1140、1160相比通气阻力更大。另外,UFP用过滤器1142、1162的前后方向的大小(厚度)设定为比VOC用过滤器1140、1160的前后方向的大小(厚度)大。
另外,在第1实施例的排气装置10中,VOC用过滤器1140、1160配置于UFP用过滤器1142、1162的上游侧(前面侧)。
将第1通气路径130举为例子并参照图5具体地说明第1实施例的排气装置10的空气流。此外,第1通气路径130和第2通气路径140关于空气流是相同的,因此以下说明的内容在第2通气路径140中也是同样的。
在第1通气路径130中,当第1风扇110工作时,空气从第1风扇110下方的第1吸气空间808吸引到第1风扇110。此时,第1吸气空间808成为负压。因此,定影单元44周边的空气经过第1吸气口92a吸引到第1吸气空间808(第1通气路径130),进而吸引到第1风扇110。
另外,被第1风扇110吸引的空气经过第1连通口816a排出到第1压缩空间848。然后,排出到第1压缩空间848的空气流入第1排气空间,经过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4后排出到装置主体12的外部。
如上所述,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4包括通气阻力大的UFP用过滤器1142。因此,当流入到第1排气空间的空气经过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4时,空气流的流速下降,经过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4而排出到装置主体12的外部的空气的流量(排气流量)会下降。即,在比第1风扇110靠空气流的下游侧(排气侧),排气流量会下降。
但是,在第1实施例中,使用静压(送出空气的力)高的离心风扇作为第1风扇110,因此即使在比第1风扇110靠排气侧处排气流量下降,也能进一步压缩并送入空气。由此,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4的入口侧的空气被压缩,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4的入口侧的空气压力变高(在入口和出口之间产生压力差),因此能使大量的空气经过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4而排气流量不会下降。即,即使是用于捕集通气阻力高的UFP的专用过滤器,也能使大量的空气经过,因此能防止从定影单元44的周边吸引的吸气流量的下降。因此,能高效地捕集在定影单元44的周边产生的UFP,能防止UFP向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外部泄漏而被释放。
另外,在第1实施例中,在第1风扇110和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4之间设置第1压缩空间848,由此能在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4的上游侧空间内将空气大量且高效地压缩,因此能高效地压缩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4紧前的空气并使其成为(比外部气体)高的压力。因此,能更稳定地使足够的空气经过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4,进而能防止被从定影单元44的周边吸引的吸气流量的下降。
而且,在第1压缩空间848内,流路截面积随着去往空气流的下游侧而变大,因此在送入到第1压缩空间848的空气中不会产生紊流,因此能按均匀的流速将空气送入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4,能用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4均匀且高效地回收UFP或微粒。
而且,在第1实施例中,能广泛使用第1风扇110和第2风扇112下方的空间作为第1吸气空间808和第2吸气空间810,因此流路阻力减小,能吸引大量的空气。因此,能防止从定影单元44的周边吸引的吸气流量的下降。
另外,根据第1实施例,在定影单元44的周边,从第1吸气口92a和配置于与第1吸气口92a分开的位置的第2吸气口94a吸引定影单元44周边的空气,因此能无遗漏地吸引定影单元44周边的空气。
而且,根据第1实施例,第1压缩空间848和第2压缩空间850在左右排列配置,因此能有效地使用排气装置10的上下方向的空间。因而,能尽量大地设定第1压缩空间848和第2压缩空间850的上下方向的大小。
另外,根据第1实施例,第1压缩空间848(第1通气路径130)的一部分配置于第2吸气空间810(第2通气路径140)的上侧,因此能有效地使用排气装置10的上下方向的空间。另外,第2吸气空间810的下侧与第1压缩空间848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因此能将第2吸气空间810设为与第1吸气空间808相同程度的体积。
此外,在第1实施例中,设为形成第1通气路径130和第2通气路径140这2个通气路径,但未必一定限于此,既可以设置第3通气路径,也可以仅设置第1通气路径。
[第2实施例]
第2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除了还具备第3风扇118和第4风扇120以外与第1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相同,因此说明与第1实施例不同的内容,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9是从前面上部观看第2实施例的排气装置10时的立体图。如图9所示,第2实施例的排气装置10包括在压缩部840和过滤器保持部880之间设置的风扇保持部910。
风扇保持部910包括流路空间形成部912和边界壁914。流路空间形成部912是在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的构件,设置为与压缩部840的流路空间形成部842连续。在流路空间形成部912的内部形成有截面为大致矩形的空间(连接空间)。
连接空间被边界壁914分隔为左侧和右侧。比边界壁914靠左侧的空间成为作为第1通气路径130的一部分的第1连接空间,比边界壁914靠右侧的空间成为作为第2通气路径140的一部分的第2连接空间。
边界壁914的前端缘与压缩部840的边界壁844的后端缘抵接(贴紧)。因此,第1连接空间的前端部与第1压缩空间848(参照图5)连通,第2连接空间的前端部与第2压缩空间850(参照图6)连通。
不过,第1连接空间的流路截面积与第2连接空间的流路截面积大致相同。另外,第1连接空间的流路截面积与第1压缩空间848的背面侧的端部的流路截面积大致相同。而且,第2连接空间的流路截面积与第2压缩空间850的背面侧的端部的流路截面积大致相同。
在风扇保持部910保持第3风扇118和第4风扇120。第3风扇118设于第1连接空间(第1通气路径130)。另外,第4风扇120设于第2连接空间(第2通气路径140)。即,第3风扇118设于第1压缩空间848的下游侧,第4风扇120设于第2压缩空间850的下游侧。
具体地,第3风扇118和第4风扇120分别以从前面侧与设于排气空间的百叶窗892抵接的方式配置。即,第3风扇118和第4风扇120分别在空气流的方向上配置于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4和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6的跟前。
第3风扇118和第4风扇120是轴流风扇,例如是螺旋桨式风扇。第3风扇118和第4风扇120的风扇的旋转轴方向设定于前后方向。另外,第3风扇118的排气方向和第4风扇120的排气方向设定在背面侧。因而,第3风扇118和第4风扇120将从第1风扇110和第2风扇112压送的空气输送到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4和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6。
根据该第2实施例,设置有第3风扇118和第4风扇120,因此能将用第1压缩空间848和第2压缩空间850压缩后的空气均匀地送入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4和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6。因而,能使经过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4和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6排出到装置主体12的外部的排气流量增大,能防止从定影单元44的周边吸引的吸气流量下降。
[第3实施例]
第3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除了管道主体80包括能相互分离的多个构件(单元)以外与第2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相同,因此说明与第2实施例不同的内容,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0是从背面上部观看第3实施例的排气装置10时的立体图。如图10所示,管道主体80包括第1单元180和第2单元190。第1单元180通过螺钉等固定构件安装到管道安装构件90。另外,第2单元190安装到第1单元180的背面侧。
第2单元190通过卡合机构以能装拆的方式保持于第1单元180,上述卡合机构使该第2单元190通过弹性变形与第1单元180卡合。卡合机构例如包括:向第1单元180或第2单元190中的一方弹性变形的卡合爪;以及卡合爪与第1单元180或第2单元190中的另一方卡合的卡合部。并且,卡合爪与卡合部卡合,由此,第2单元190保持于第1单元180。在该第1实施例中,在第1单元180设有卡合爪182,在第2单元190设有卡合部192。具体地,在第1单元180的右侧的端部设有卡合爪182R,在第1单元180的左侧的端部设有卡合爪182L。另外,在第2单元190的右侧的端部设有卡合部192R,在第2单元190的左侧的端部设有卡合部192L。卡合爪182R和卡合部192R设于相互对应的位置。另外,卡合爪182L和卡合部192L设于相互对应的位置。
另外,管道主体80所包含的多个部分中的、吸气部800、压缩部840以及风扇保持部910形成于第1单元180。因此,第1风扇110、第2风扇112、第3风扇118以及第4风扇120保持于第1单元180。不过,吸气部800形成于第1单元180的最前面侧,风扇保持部910形成于第1单元180的最背面侧。
而且,过滤器保持部880形成于第2单元190。因此,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4和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6保持于第2单元190。即,第2单元190作为保持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4和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6的过滤器保持构件发挥功能。
另外,第1单元180和第2单元190也作为形成第1通气路径130和第2通气路径140的通气路径形成构件发挥功能。
图11的(A)是表示用于VOC的第2单元190A的结构的概略截面图。图11的(B)是表示用于UFP的第2单元190B的结构的概略截面图。图12是表示包括第1单元180和第2单元190的排气装置10的结构的概略截面图。
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2单元190是保持VOC用过滤器1140、1160的用于VOC的第2单元190A、或保持UFP用过滤器1142、1162的用于UFP的第2单元190B。
用于VOC的第2单元190A和用于UFP的第2单元190B的外形形状相同。因此,用于VOC的第2单元190A与用于UFP的第2单元190B能互换设置。
在用于VOC的第2单元190A的内部形成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肋194。肋194与百叶窗892一体地形成,从百叶窗892向背面侧延伸。例如,肋194的背面侧的端部位于用于VOC的第2单元190A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在用于VOC的第2单元190A中,VOC用过滤器1140、1160以与肋194的背面侧的端部接触的方式配置。即,VOC用过滤器1140、1160的前后方向的位置由肋194限制。因此,能防止UFP用过滤器1142、1162误安装于用于VOC的第2单元190A。
另外,第2单元190B也可以不是仅保持UFP用过滤器1142、1162,而是保持UFP用过滤器1142、1162和VOC用过滤器1140、1160双方。
根据该第3实施例,管道主体80包括能相互分离的第1单元180和第2单元190的组合,因此能容易地制造上述这种结构复杂的排气管道。
另外,在第3实施例中,保持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4和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6的第2单元190设于第1单元180并能装拆。因此,能将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4和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6与第2单元190一起安装于排气装置10,或者能与第2单元190一起从排气装置10拆下,因此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4和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6的更换作业是简单的。另外,能不弄脏手地更换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4和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6。
而且,在第3实施例中,用于VOC的第2单元190A与用于UFP的第2单元190B能互换设置。因此,在变更图像形成装置100的过滤器的规格的情况下,仅更换用于VOC的第2单元190A或用于UFP的第2单元190B即可,因此更换作业简单。
另外,根据第3实施例,在用于VOC的第2单元190A的内部形成有从百叶窗892向背面侧延伸的肋194,因此易于安装VOC用过滤器1140、1160。
另外,在第3实施例中,具备第3风扇118和第4风扇120,但是无需一定限于此。在仅通过第1风扇110和第2风扇112就能确保从定影单元44的周边吸引的吸气流量的情况下,如第1实施例所示,也能省略第3风扇118和第4风扇120。这样,能简化排气装置10的构成,能削减部件数量,进而能降低制造成本。
而且,在使用用于VOC的第2单元190A的情况下,仅有通气阻力小的VOC用过滤器1140、1160,因此也能省略第1风扇110和第2风扇112。这样,能简化排气装置10的构成,能削减部件数量,进而能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在第1实施例中,第2单元190通过卡合机构保持于第1单元180,但无需一定限于此。也可以代替卡合机构或者在卡合机构的基础上用螺钉等固定构件将第2单元190保持于第1单元180。这样,通过排气装置10的空气流的压力,能防止第2单元190从第1单元180脱落。
[第4实施例]
第4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除了管道主体80的一部分包括第3单元200以外与第3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相同,因此说明与第3实施例不同的内容,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3是从背面下部观看第4实施例的排气装置10时的立体图。图14是从前面上部观看拆下了第3单元200的状态的排气装置10时的立体图。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第4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第1单元180的前面侧的一部分被分割为第3单元200。因此,管道主体80包括第1单元180(相当于第2通气路径形成构件)、第2单元190以及第3单元200(相当于第1通气路径形成构件)。
第3单元200独立于第1单元180地通过螺钉等固定构件安装到管道安装构件90。
在第4实施例中,吸气部800的前面侧的一部分形成于第3单元200。另外,吸气部800的背面侧的一部分、压缩部840以及风扇保持部910形成于第1单元180。即,吸气部800由第3单元200和第1单元180形成。
具体地,第3单元200包括吸气部800的前面侧的一部分和边界壁804。即,第3单元200与第1单元180的边界在比边界壁804靠背面侧。因此,配置于边界壁804的前面侧的第1吸气空间808由第3单元200和管道安装构件90形成。
另外,配置于边界壁804的背面侧的第2吸气空间810由第3单元200的背面侧的一部分、第1单元180的前面侧的一部分以及管道安装构件90形成。
另外,在第4实施例中,第3开口端816形成于第3单元200的背面侧的端部。因此,在第3单元200的背面侧的端部形成有第1连通口816a。
而且,在第1单元180的前面侧的端部形成有与第3开口端816对应的第7开口端184。虽然从图13和图14难以看出,但是由该第7开口端184形成与第1压缩空间848连通的连通口。第1压缩空间848通过该连通口与第1吸气空间808连通。
如上所示,第3单元200形成第1通气路径130的一部分(第1吸气空间808)。另外,第1单元180形成第2通气路径140和第1通气路径130的另一部分(第1吸气空间808以外的部分)。
而且,在第4实施例中,第1风扇110设于第3单元200。第2风扇112设于第1单元180。
根据该第4实施例,第1单元180的前面侧的一部分被分割为第3单元200,因此能简化模具结构。即,能容易地制造形成复杂的通气路径的构件。
另外,根据第4实施例,第1风扇110设于第3单元200,因此当更换第1风扇110时,能仅将第3单元200从管道安装构件90拆下来进行第1风扇110的更换作业。同样地,第2风扇112设于第1单元180,因此当更换第2风扇112时,能仅将第1单元180从管道安装构件90拆下来进行第2风扇112的更换作业。因而,第1风扇110和第2风扇112的更换作业简单。
[第5实施例]
第5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除了管道主体80的一部分包括第4单元210以外与第4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相同,因此说明与第4实施例不同的内容,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5是从背面下部观看第5实施例的排气装置10时的立体图。如图15所示,在第5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第1单元180的背面侧的一部分被分割为第4单元210。因此,管道主体80包括第1单元180(相当于第2通气路径形成构件)、第2单元190、第3单元200(相当于第1通气路径形成构件)以及第4单元(相当于风扇保持构件)210。
第4单元210通过卡合机构或螺钉等固定构件以能装拆的方式保持于第1单元180。
另外,在第5实施例中,第2单元190通过卡合机构或螺钉等固定构件以能装拆的方式保持于第4单元210。在第5实施例中,第2单元190由卡合机构保持(连接)于第4单元210。因此,在第4单元210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与第3实施例的卡合爪182R和182L对应的卡合爪212R和212L。因此,在第5实施例中,既能仅将第2单元190从管道主体80拆下,也能将第2单元190和第4单元210一起从管道主体80拆下。
在第5实施例中,压缩部840的背面侧的一部分和风扇保持部910形成于第4单元210。即,第4单元210构成第1通气路径130和第2通气路径140的一部分。
第4单元210与第1单元180的边界在至少比第2吸气空间810靠背面侧。即,第4单元210与第1单元180的边界设定于压缩部840的中途。
另外,在第1单元180的背面侧的端部形成有第8开口端186和第9开口端188。在第4单元210的前面侧的端部形成有第10开口端(未图示)和第11开口端214。第8开口端186和第10开口端形成于与第1压缩空间848对应的位置中的相互对应的位置。第9开口端188和第11开口端214形成于与第2压缩空间850对应的位置中的相互对应的位置。
通过由第8开口端186和第9开口端188形成的连通口,第4单元210侧的第1压缩空间848与第1单元180侧的第1压缩空间848被连通,第4单元210侧的第2压缩空间850与第1单元180侧的第2压缩空间850被连通。
根据该第5实施例,第1单元180的背面侧的一部分被分割为第4单元210,因此能更容易地制造形成复杂的通气路径的构件。
[第6实施例]
第6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除了形成有主体侧通气路径150以外与第1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相同,因此说明与第1实施例不同的内容,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6是表示第6实施例的第2通气路径140和主体侧通气路径150的概略截面图。如图16所示,在第6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在第4风扇的上游侧部形成有独立于第2压缩空间850的主体侧通气路径150。该主体侧通气路径150虽然省略图示,但是例如形成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背面侧。具体地,主体侧通气路径150形成于支撑框架和装置主体12的侧壁之间,上述支撑框架用于支撑图像形成部30所包含的多个组件。
该主体侧通气路径150是用于吸引定影单元44的背面侧空间的空气的冷却通气路径。
该主体侧通气路径150的上侧部由第2通气路径140的底壁842b形成。更具体地,主体侧通气路径150的上侧的端部连接到形成于流路空间形成部882的底面的第3连通口882a。
根据该第6实施例,主体侧通气路径150连接到比第4风扇120靠空气流的上游侧处,因此从定影单元44的上部的空间以外的部位也能吸引空气,能更高效地吸引UFP等物质。另外,能使第4风扇120作为主体侧通气路径150的排气风扇发挥功能,因此能简化排气装置10的构成,能削减部件数量,进而能降低制造成本。另外,也可以在第3风扇118的上游侧设置与主体侧通气路径150同样的另一主体侧通气路径。
另外,根据第6实施例,主体侧通气路径150连接到比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6靠空气流的上游侧处,因此,即使在流经主体侧通气路径150的空气中包含VOC、臭氧或UFP的情况下,也能用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6捕集VOC、臭氧或UFP。另外,主体侧通气路径150也可以连接到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114的上游侧。
而且,在第6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在吸气部800的流路形成部802的顶壁802a形成有第5开口端820和第6开口端852。第5开口端820形成于与第1风扇110对应(抵接)的位置。第6开口端852形成于与第2风扇112对应(抵接)的位置。另外,第5开口端820以第1风扇110的旋转轴为中心形成,形成为比第1风扇110的外形稍小。同样地,第6开口端852以第2风扇112的旋转轴为中心形成,形成为比第2风扇112的外形稍小。
这样,从由第5开口端820形成的第4连通口820a散放使第1风扇110驱动的电机部的热,因此能防止第1风扇110的驱动电机蓄热而烧坏。同样地,能将使第2风扇112驱动的电机部的发热从由第6开口端852形成的第5连通口852a散放。
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是在吸气部800的流路形成部802的顶壁802a和第1风扇110之间,以包围第5开口端820和第6开口端852的方式夹持有密封构件,使得空气不会漏出。
此外,第6实施例所示的方式也能与第2实施例至第5实施例组合采用。图17是表示变形例的第2通气路径和第3通气路径的概略截面图。例如,当在第5实施例中组合第6实施例所示的方式时,如图17所示,第4单元210构成第1通气路径130和第2通气路径140中的、比第3风扇118和第4风扇120靠空气流的上游侧的部分,因此能容易地形成用于使主体侧通气路径150与第1通气路径130和第2通气路径140汇合的第3连通口912a。
[第7实施例]
第7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除了具备加热器72以外与第1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相同,因此说明与第1实施例不同的内容,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8是表示第7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概略构成的示意图。如图18所示,在第7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图像形成部30具备加热器72。
加热器72配置于第1纸张输送路径L1的定影单元44的纸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如上所述,第1纸张输送路径L1是将纸张沿纵向输送的纵向输送路径。因此,加热器72配置于定影单元44的上方。
不过,加热器72比排纸托盘52近旁的输送辊70靠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配置。另外,加热器72比在定影单元44的纸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从第1纸张输送路径L1分支出第2纸张输送路径L2的位置靠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配置。因此,加热器72设于定影单元44和排气装置10之间。这也可以说是加热器72配置于被排气管道吸引的空气流的中途。
加热器72配置于在定影单元44的下游侧设置的纸张输送引导件74的里侧。纸张输送引导件74是对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后输送来的纸张进行引导的构件。虽然省略图示,但是纸张输送引导件74在多个引导肋和用根部连接并支撑引导肋的底板部具有通气孔。引导肋和通气孔在纸张的宽度方向上交替地配置。另外,引导肋和通气孔在纸张输送方向上形成为纵长。
该加热器72例如是电加热器,被未图示的电源供应电力从而发热(例如室温+5~20度程度)。加热器72经由纸张输送引导件74的通气孔对定影单元44的下游侧的纸张输送路径空间的空气进行加热,因此能降低该空间的相对湿度。即,能减少与用定影部对形成有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纸张进行加热时产生的VOC结合的水分量,因此能抑制空气中的水分与VOC结合而产生的所谓的UFP的产生量。
如上所示,在第7实施例中,能抑制UFP的产生量,因此也能将UFP用过滤器1142、1162省略或者小型化。这样,能简化排气装置10的构成,能削减部件数量,进而能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第7实施例所示的方式也能与第2实施例至第6实施例组合采用。
如以上说明的,根据具体的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上面举出的具体的实施例均仅为一例,能根据产品规格等需要而适当地变更。
虽然详细地说明并图示了本发明,但显然其仅作为图解和一例使用,而不应理解为是限定,本发明的宗旨和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记载限定。另外,本发明的范围旨在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Claims (20)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装置主体;
定影部,其对转印到记录介质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来使该调色剂图像定影;
排气管道,其形成为具有底面和顶面的筒状,具有使来自上述定影部的空气经过的第1吸气口,形成将上述空气引导到上述装置主体的外部的第1通气路径;
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其设于上述第1通气路径;以及
第1离心风扇,其设于上述第1通气路径中的比上述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靠上述第1吸气口侧,经过该第1吸气口吸引上述空气,将上述空气压送到该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上述第1通气路径包括在上述第1离心风扇和上述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之间设置的第1压缩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上述第1压缩空间的流路截面积随着去往空气流的下游侧而变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上述第1离心风扇的轴向设定于上下方向,
上述第1离心风扇配置于上述第1通气路径的上述顶面侧,
上述第1通气路径包括在上述第1离心风扇和上述第1吸气口之间设置的第1吸气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还具备第1轴流风扇,上述第1轴流风扇设于上述第1通气路径中的上述第1离心风扇和上述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之间,将由上述第1离心风扇压送的上述空气输送到上述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还具备独立于上述第1通气路径的在上述装置主体的内部形成的主体侧通气路径,
上述主体侧通气路径连接到在比上述第1轴流风扇靠空气流的上游侧形成的连通口。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
第2通气路径,其在上述排气管道中与上述第1通气路径并行形成,具有使来自上述定影部的空气经过的第2吸气口,将上述空气引导到上述装置主体的外部;
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其设于上述第2通气路径;以及
第2离心风扇,其设于上述第2通气路径中的比上述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靠上述第2吸气口侧,经过该第2吸气口吸引上述空气,将上述空气压送到该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上述第2通气路径包括在上述第2离心风扇和上述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之间设置的第2压缩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上述第2压缩空间的流路截面积随着去往空气流的下游侧而变大。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上述第2离心风扇的轴向设定于上下方向,
上述第2离心风扇配置于上述第2通气路径的上述顶面侧,
上述第2通气路径包括在上述第2离心风扇和上述第2吸气口之间设置的第2吸气空间。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还具备第2轴流风扇,上述第2轴流风扇设于上述第2通气路径中的上述第2离心风扇和上述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之间,将由上述第2离心风扇压送的上述空气输送到上述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还具备独立于上述第2通气路径的在上述装置主体的内部形成的主体侧通气路径,
上述主体侧通气路径连接到在比上述第2轴流风扇靠空气流的上游侧形成的连通口。
13.根据权利要求7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上述第1通气路径的一部分与上述第2通气路径的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还具备在上述定影部和上述排气管道之间设置的加热器。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上述排气管道包括能相互分离的多个构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上述多个构件中的至少1个构件是保持上述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的过滤器保持构件,上述过滤器保持构件以能装拆的方式安装于上述排气管道。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上述过滤器保持构件构成为内部结构根据在内部保持的上述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的大小和数量而不同。
18.根据权利要求15至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上述第1通气路径包括在上述第1离心风扇和上述第1吸气口之间设置的第1吸气空间,
上述多个构件中的至少1个构件具备上述第1离心风扇,形成上述第1吸气空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5至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还具备第1轴流风扇,上述第1轴流风扇设于上述第1通气路径中的上述第1离心风扇和上述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之间,将由上述第1离心风扇压送的上述空气输送到上述第1通气路径用过滤器,
上述多个构件中的至少1个构件是保持上述第1离心风扇的风扇保持构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5至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具备:
第2通气路径,其在上述排气管道中与上述第1通气路径并行形成,具有设于上述底面而使来自上述定影部的空气经过的第2吸气口,将上述空气引导到上述装置主体的外部;
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其设于上述第2通气路径;以及
第2离心风扇,其设于上述第2通气路径中的比上述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靠上述第2吸气口侧,经过该第2吸气口吸引上述空气,将上述空气压送到该第2通气路径用过滤器,
上述第2通气路径包括在上述第2离心风扇和上述第2吸气口之间设置的第2吸气空间,
上述多个构件中的至少1个构件具备上述第2离心风扇,形成上述第2吸气空间。
CN201810269978.6A 2017-03-31 2018-03-29 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0869375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70517 2017-03-31
JP2017070450A JP6893434B2 (ja) 2017-03-31 2017-03-31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70450 2017-03-31
JP2017070517A JP2018173494A (ja) 2017-03-31 2017-03-31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93756A true CN108693756A (zh) 2018-10-23

Family

ID=636724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69978.6A Pending CN108693756A (zh) 2017-03-31 2018-03-29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831154B2 (zh)
CN (1) CN10869375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62392B2 (ja) * 2019-09-26 2023-10-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77036A (ja) * 2001-03-19 2002-09-25 Ricoh Co Ltd 送風装置
JP3537263B2 (ja) * 1996-04-26 2004-06-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の排風装置
US20050129424A1 (en) * 2003-12-10 2005-06-16 Geun-Yong Park Oxidation catalyst device and wet-type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2007316418A (ja) * 2006-05-26 2007-12-0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02803A (ja) * 2008-06-23 2010-01-07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03349A (zh) * 2009-12-16 2011-06-22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166321A (zh) * 2013-05-15 2014-11-2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US20150168912A1 (en) * 2013-12-13 2015-06-18 Konica Minolta Inc. Exhaust purification apparatus
CN105425566A (zh) * 2014-09-16 2016-03-23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5911838A (zh) * 2015-02-24 2016-08-31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6019910A (zh) * 2015-03-25 2016-10-12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电器设备用选装装置及电器设备
CN106547188A (zh) * 2015-09-18 2017-03-29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23654A (en) * 1988-10-31 1991-06-1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hermal fixing device for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H03225375A (ja) * 1990-01-31 1991-10-04 Tokyo Electric Co Ltd 電子写真装置
JP2009047887A (ja) * 2007-08-20 2009-03-0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440233B2 (ja) * 2010-02-12 2014-03-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985803B2 (ja) * 2010-02-26 2012-07-25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85602B2 (ja) * 2012-03-16 2014-09-1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75018B2 (ja) * 2013-12-13 2016-08-2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排気浄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30421B2 (ja) * 2018-04-26 2022-09-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37263B2 (ja) * 1996-04-26 2004-06-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の排風装置
JP2002277036A (ja) * 2001-03-19 2002-09-25 Ricoh Co Ltd 送風装置
US20050129424A1 (en) * 2003-12-10 2005-06-16 Geun-Yong Park Oxidation catalyst device and wet-type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2007316418A (ja) * 2006-05-26 2007-12-0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02803A (ja) * 2008-06-23 2010-01-07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03349A (zh) * 2009-12-16 2011-06-22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166321A (zh) * 2013-05-15 2014-11-2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US20150168912A1 (en) * 2013-12-13 2015-06-18 Konica Minolta Inc. Exhaust purification apparatus
CN105425566A (zh) * 2014-09-16 2016-03-23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5911838A (zh) * 2015-02-24 2016-08-31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6019910A (zh) * 2015-03-25 2016-10-12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电器设备用选装装置及电器设备
CN106547188A (zh) * 2015-09-18 2017-03-29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284691A1 (en) 2018-10-04
US10831154B2 (en) 2020-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00842B2 (en) Heat exhaustion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US887399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19521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fan to generate air flow in conveyance path in sheet conveyance direction
US901458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5573088A (zh) 图像形成装置及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的调色剂收集容器
US852105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0156757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ユニット
CN1296778C (zh) 图象形成设备
US8675266B2 (en) Document imaging systems including platen underside cleaning and component cleaning
CN102597885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20090290902A1 (en) Marking engine viewing system
CN108693756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64057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放熱手段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9976128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9609161B1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37268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89343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38958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detachable process unit and a positioning member
JP201817349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9462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3544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20759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240086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集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02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