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64483B - 连接器组装体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组装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64483B
CN101964483B CN2010102369883A CN201010236988A CN101964483B CN 101964483 B CN101964483 B CN 101964483B CN 2010102369883 A CN2010102369883 A CN 2010102369883A CN 201010236988 A CN201010236988 A CN 201010236988A CN 101964483 B CN101964483 B CN 1019644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chimeric
contact
compression zone
contact 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3698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64483A (zh
Inventor
藤堂展久
大野晃
滨冈裕二
山本义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644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644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644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6448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0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comprising a camming member
    • H01R13/62911U-shaped sliding el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33Comprising exclusively pivoting lever
    • H01R13/62944Pivoting lever comprising gear teeth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组装体,具备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嵌合辅助机构。嵌合辅助机构与操作部件的操作相对应而使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嵌合。连接器组装体具备嵌合维持机构。嵌合维持机构包含止动件、卡止部、弹性支承部。弹性支承部在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嵌合时进行弹性变形,由此使卡止部位移。连接器组装体具备检测机构。检测机构具备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短路部件。第一端子具有第一接触部。第二端子具有第二接触部。短路部件具有第一接点部及第二接点部。短路部件构成为,在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嵌合时,第一接点部通过对应于弹性支承部的移动及弹性变形而进行位移来摩擦接触第一接触部,第二接点部不与弹性支承部的弹性变形连动而摩擦接触第二接触部。

Description

连接器组装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使用杆或滑动件使两个连接器嵌合的嵌合辅助机构的连接器组装体,尤其是涉及具备能够正确地检测两个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的检测机构的连接器组装体。
背景技术
作为具备能够检测两个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的检测机构的连接器组装体,在例如日本专利第3666087号公报(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284200号公报(专利文献2)及日本特开2008-108467号公报(专利文献3)中有公开。连接器组装体作为维持两个连接器间的嵌合状态的嵌合维持机构,具备设置在一方的连接器上的卡止部及锁定臂(弹性支承部)和设置在另一方的连接器上的止动件。在使连接器间嵌合时,使锁定臂暂时弯曲后复位到原来的状态,此时卡止部卡止在止动件上,从而维持连接器间的嵌合状态。检测机构具备两个端子和用于使它们短路的短路部件。两个端子设置在具有止动件的连接器上。另一方面,短路部件设置在锁定臂的尤其是卡止部附近。在使连接器间嵌合时,锁定臂暂时弯曲后返回到原来的状态,从而短路部件使两个端子间短路,由此来检测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然而,所述连接器组装体中未设有对端子与短路部件的接触部进行摩擦接触的功能。因此,有可能会产生由端子的污浊等引起的接触不良。
相对于此,在日本专利第3596702号公报(专利文献4)及日本特开平8-241761号公报(专利文献5)中公开有在检测机构中添加了摩擦接触功能的连接器组装体。在所述连接器组装体中,都将短路部件设置在锁定臂的卡止部附近,而在与锁定臂所支承的卡止部的位移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使端子与短路部件相接触。例如,卡止部在与嵌合方向平行的垂直面内位移时,短路部件与端子的接触在水平方向上进行。在此,在专利文献4及专利文献5所公开的连接器组装体中,水平方向上的短路部件的宽度设定为大于水平方向上的端子间的距离。由此,在使两个连接器嵌合时,宽幅的短路部件插入到狭窄的端子间,从而通过短路部件与端子之间产生的摩擦来进行端子的摩擦接触。
如专利文献4或专利文献5的连接器组装体那样,为了将相对具有宽幅的短路部件插入到相对狭窄的端子间而需要相应的插入力。该插入力利用锁定臂的复位力,但是在连接器组装体小型化、小尺寸化时,锁定臂的复位力也有可能下降。锁定臂的复位力下降时,无法将短路部件压入(插入)到端子间,这种情况下,卡止部的位移也会受到阻碍,从而存在嵌合维持机构不起作用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妨碍嵌合维持机构的功能而检测机构能够进行端子的摩擦接触的连接器组装体。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组装体,其具备第一连接器、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器能够沿嵌合方向嵌合的第二连接器、具有操作部件的嵌合辅助机构。所述嵌合辅助机构构成为与所述操作部件的操作相对应而使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另外,连接器组装体具备嵌合维持机构,该嵌合维持机构用于通过限制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处于嵌合状态时的所述操作部件的移动来维持所述嵌合状态。所述嵌合维持机构包含:止动件;卡止部,其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时卡止在该止动件上而维持所述嵌合状态;弹性支承部,其将所述卡止部支承为在与所述嵌合方向不同的方向上能够位移。所述弹性支承部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时进行弹性变形,由此使所述卡止部位移。另外,连接器组装体具备检测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的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具备:第一端子,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上;第二端子,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上;短路部件,其在所述嵌合状态下使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之间短路。所述第一端子具有沿所述嵌合方向延伸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端子具有沿所述嵌合方向延伸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短路部件具有在所述嵌合状态下分别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及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的第一接点部及第二接点部。所述短路部件构成为,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时,所述第一接点部通过对应于所述弹性支承部的移动及所述弹性变形而进行位移来摩擦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接点部不与所述弹性支承部的所述弹性变形连动而摩擦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
通过参照附图来讨论下述最佳的实施方式的说明,能够正确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并且能更完全理解其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在此,连接器组装体包括第一连接器(外连接器)和两个第二连接器(内连接器)。
图2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组装体的从另一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图1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3的第一连接器包含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附近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示出图1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在此,未装入短路部件。
图6是切口图5的第二连接器的一部分而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图6的杆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图5及图6的短路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包含在短路部件附近剖开图1的连接器组装体的截面的立体图。在此,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处于嵌合中途。
图10是包含在短路部件附近剖开图1的连接器组装体的截面的放大立体图。在此,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处于嵌合中途,但是比图9的状态更接近嵌合。
图11是包含在短路部件的第二受压部附近剖开图5的第二连接器的截面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图11的第二连接器的放大图。
图13是示出杆的转动和短路部件的动作的俯视图。
图14是示出杆的转动和短路部件的动作的另一俯视图。
图15是示出杆的转动和短路部件的动作的另一俯视图。
图16是示出杆的转动和短路部件的动作的另一俯视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包含的第一连接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图17的第一连接器上设置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附近的放大立体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包含的第二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示出图19的第二连接器的短路部件的立体图。
图21是示出图20的短路部件的从另一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22是局部性地示出相对于图19的第二连接器的杆装入短路部件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23是示出图19的第二连接器的一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在此,短路部件安装在杆上,杆装入壳体。而且,杆处于打开最大的状态。
图24是从第二连接器的后端侧观察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以及短路部件的情况的图。在此,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被短路部件短路。
图2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在此,连接器组装体包括第一连接器和具有滑动件的第二连接器。
图26是示出图25的连接器组装体的从另一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27是示出图26的第二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8是示出图25的连接器组装体的放大立体图。
图29是包含在滑动件上表面附近剖开图26的连接器组装体的截面的立体图。
图30是示出图26的第二连接器上设置的锁定臂附近的放大立体图。在此,由锁定臂支承的卡止部位于滑动件的凹部内,在垂直方向上位于初始的垂直位置。
图31是示出图30的锁定臂附近的放大立体图。在此,由锁定臂支承的卡止部被滑动件压下。
图32是示出图30的锁定臂附近的另一放大立体图。在此,由锁定臂支承的卡止部位于滑动件上设置的另一凹部内,在垂直方向上返回初始的垂直位置。
图33是包含在短路部件附近剖开图25的连接器组装体的截面的立体图。在此,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处于嵌合中途。
图34是局部性地示出图33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短路部件附近的放大立体图。
图35是从第二连接器的后端侧观察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以及短路部件时的图。在此,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被短路部件短路。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能够以多样的变形或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但是作为其一例,在附图所示的特定的实施方式中,以下进行详细说明。附图及实施方式并未将本发明限定为在此公开的特定的方式,而其对象中包含权利要求书公开的范围内的全部变形例、均等物、替代例。
以下,参照图1至图35,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具备:嵌合辅助机构,其由第一连接器100、和能够在Y方向(嵌合方向)上与第一连接器100嵌合的第二连接器200L、200R构成,对应于杆(操作部件)300的操作而使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L、200R嵌合;嵌合维持机构,其用于在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L、200R处于嵌合状态时限制杆300的移动而维持嵌合状态;检测机构,其检测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L、200R的嵌合状态。在此,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在检测机构中对使用于检测的端子进行摩擦接触,能够自洁。以下,以与该摩擦接触功能相关联的情况为主进行说明。
参照图1至图3,第一连接器100具备保持多个外端子的绝缘性的壳体110、第一端子120、第二端子130。第一端子120及第二端子130由壳体110保持,使用于检测机构。壳体110上形成有沿Y方向容纳第二连接器200L、200R的嵌合部202的容纳部112,容纳部112内形成有使用于嵌合辅助机构的凹部114。如图3及图4所示,第一端子120及第二端子130分别具备沿Y方向延伸的第一接触部124及第二接触部134。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接触部124及第二接触部134分别在XZ平面内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截面。而且,第一接触部124及第二接触部134在Z方向(垂直方向)上排列。
参照图5及图6,第二连接器200L具备:保持多个内端子的绝缘性的壳体220;安装在壳体220上的杆300;装入壳体220的短路部件400。此外,第二连接器200R具备与第二连接器200L相对称的结构,因此,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仅说明第二连接器200L。
如图5及图6所示,壳体220具备:收容杆300的杆收容部230;构成嵌合维持机构的一部分的止动件240;保持短路部件400的保持部250。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杆收容部230内形成有用于对杆300进行轴支承的轴部232。轴部232从杆收容部230的底面230b沿Z方向突出。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250为了使后述的短路部件400能够进行动作而设置在接近止动件240的位置。
从图5、图6及图11可知,杆300收容在杆收容部230并由轴部232轴支承。因此,杆300在XY平面(水平面)内能够以轴部232为中心转动。如图6及图7所示,杆300上形成有构成嵌合辅助机构的一部分的凸部302。该凸部302与所述的壳体110的凹部114一起构成齿轮齿条机构基座的嵌合辅助机构。即,在使第二连接器200L、200R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00临时嵌合的状态下使杆300转动时,杆300的凸部302进入壳体110的凹部114,从而相对于第二连接器200L、200R相对性地拉近壳体110。由此,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L、200R紧密地嵌合。
如图6及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杆300上形成有与所述的壳体220的止动件240一起构成嵌合维持机构的锁定臂(弹性支承部)310及卡止部320。锁定臂310由杆300呈单臂梁状地支承。详细来说,如图7所示,锁定臂310与杆300一体形成,并从与杆300的连接点即基部312延伸到自由端即臂操作部314。该锁定臂310构成为在向卡止部320的按压或臂操作部314的操作的作用下能够在XY平面内弯曲(即,能够弹性变形)。卡止部320从基部312与臂操作部314之间的位置在XY平面内向外侧突出。在臂操作部314的操作的作用下而锁定臂310在XY平面内弯曲时,该卡止部320同样地在XY平面内能够位移。
在使杆300转动而使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L、200R嵌合之前的过程中,卡止部320与止动件240的侧面抵接,从而锁定臂310弯曲(进行弹性变形),但是在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L、200R嵌合时,卡止部320超过止动件240而向前方(嵌合部202侧)移动,从而解除锁定臂310的弯曲,使锁定臂310的状态复位。而且,伴随着该锁定臂310的复位,卡止部320位移到能够与止动件240卡止的位置。此时,卡止部320的位移方向是与Y方向(嵌合方向)不同的方向。通过该卡止部320的结构,即使向使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L、200R脱离的方向使杆300转动,由于卡止部320与止动件240卡止,因此也能够防止该转动。此外,使第二连接器200L、200R从第一连接器100脱离时,对臂操作部314进行操作,解除卡止部320与止动件240的卡止并使杆300转动即可。
在此,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锁定臂310上设有由第一按压部332及第二按压部334构成的按压部330。详细来说,第一按压部332设置在基部312附近,第二按压部334设置在卡止部320附近。即,第二按压部334与第一按压部332相比,相对于卡止部320位于更近的位置。而且,所述第一按压部332及第二按压部334双方都具有从锁定臂310沿Z方向突出的岛状的形状。
从图10可知,本实施方式的短路部件400在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嵌合时用于使第一端子120与第二端子130之间短路。即,第一端子120及第二端子130与短路部件400构成检测嵌合状态的检测机构。如图8所示,短路部件400具备由壳体220的保持部250保持的基部410、第一臂420、第二臂430。如图6及图8所示,基部410具备与XY平面平行的水平部412和在与水平部412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垂直部414,尤其是通过将水平部412压入保持部250,而将短路部件400安装在壳体220上。在短路部件400安装在壳体220上的状态下,第一臂420与第二臂430大致沿Y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臂420及第二臂430分别具备第一接点部422及第二接点部432。在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嵌合时,第一接点部422与第一接触部124相接触,第二接点部432与第二接触部134相接触。其中,如下所述,第一接点部422对应于锁定臂310的移动及弹性变形而进行位移,相对于此,第二接点部432不与锁定臂310的弹性变形连动而进行移动。
尤其是,详细叙述第二臂430和第二接点部432时,第二接点部432的初始位置被确定为在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L嵌合的状态下使第二接点部432与第二接触部134相干涉。因此,在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L嵌合时,第二接点部432在第二接触部134上滑动。由此,通过第二接点部432进行第二接触部134的摩擦接触。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接点部432进行滑动的是第二接触部134的侧面134s,因此进行摩擦接触的也是第二接触部134的侧面134s。
本实施方式的短路部件400在XY平面内具备向离开第一臂420的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承部442及第二支承部446。而且,短路部件400还具备由第一支承部442弹性支承的第一受压部444和由第二支承部446弹性支承的第二受压部448。其中,例如从图6可知,第一支承部442及第一受压部444与第二支承部446及第二受压部448相比,位于更接近第二连接器200L的与第一连接器100的嵌合部202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受压部444被第一按压部332按压,第二受压部448被第二按压部334按压。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接点部422与第一受压部444及第二受压部448经由第一支承部442及第二支承部446以及第一臂420连结,因此按压第一受压部444或第二受压部448时,第一接点部422进行位移。由所述第一按压部332及第二按压部334产生的对第一受压部444及第二受压部448的按压如以下说明那样,与伴随杆300的旋转的锁定臂310的移动和弹性变形连动而进行。
详细来说,第一按压部332仅在使杆300转动的操作的一部分期间即第一规定期间,使第一接点部422向离开第一接触部124的方向移动。第二按压部334仅在使杆300转动的操作的一部分期间即第二规定期间,使第一接点部422向离开第一接触部124的方向移动。在此,第二规定期间是第一规定期间后的期间,并且,是与第一规定期间一部分重叠的期间。
为了满足所述动作条件,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按压部332及第二按压部334分别如下所述构成。即,伴随使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嵌合时的杆300的转动,第一按压部332通过第二受压部448与第一臂420之间后,在XY面内按压第一受压部444,然后,成为离开第一受压部444的轨迹。另一方面,第二按压部334与卡止部320为同样的轨迹且在第一按压部332离开第一受压部444之前开始按压第二受压部448。
使杆300从图13所示的状态转动时,首先,如图14所示,第一按压部332按压第一受压部444。进一步使杆300转动时,接下来,从图14及图15可知,第一按压部332按压第一受压部444,且第二按压部334按压第二受压部448。进一步使杆300转动时,如图15所示,第一按压部332离开第一受压部444,由此,仅第二按压部334按压第二受压部448。在此期间,由于第一按压部332及第二按压部334的至少任一方按压第一受压部444及第二受压部448的状态持续,因此第一接点部422向离开第一接触部124的方向移动。
进而,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支承部446上设有朝上方(沿Z方向)突出的凸部450。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第一接点部422处于能够与第一接触部124接触的位置时,该凸部450位于杆收容部230的上表面230a上形成的凹部260内,但是第一接点部422向离开第一接触部124的方向移动时,被向凹部260外压出。通过利用第二按压部334按压第二受压部448而使凸部450向凹部260外移动时,第二支承部446会下降凹部260与杆收容部230的上表面230a的高低差量,伴随于此,第二受压部448或第一接点部422也下降。如此,在第二按压部334按压第二受压部448时且在卡止部320卡止于止动件240之前,杆收容部230的上表面230a和上表面230a上形成的凹部260以及第二支承部446上设置的凸部450暂时性地作为使第二受压部448沿Z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进行动作。
在仅第二按压部334按压第二受压部448的状态下,使杆300转动时,卡止部320在止动件240的侧面上滑动,在Y方向上超过止动件240。如此,在锁定臂310的复位力的作用下,如图16所示,卡止部320向止动件240的前方位移。即,卡止部320或设置在其附近的第二按压部334也沿X方向(水平方向)位移。此时,由于第二按压部334对第二受压部448的按压也被解除,因此第一接点部422在第一臂420的复位力的作用下返回到初始位置。在此,在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L嵌合的状态下,由于第一接触部124存在于与第一接点部422的初始位置相当的位置,因此在第一臂420的复位力的作用下朝初始位置返回的第一接点部422与第一接触部124抵接。此时,由于在移动机构的作用下向Z方向移动的距离的复位也同时进行(返回到Z方向上的第一接点部422的初始位置),因此第一接点部422也向Z方向移动,在该第一接点部422的作用下,第一接触部124在Z方向上被摩擦接触。此外,此时由于第一接点部422进行接触的是第一接触部124的侧面124s,因此被摩擦接触的面是侧面124s。
如上所述,使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嵌合时,由于第二接点部432在第二接触部134上滑动,因此第二接点部432与第二接触部134电连接。另一方面,第一接点部422由于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嵌合而初次与第一接触部124连接。即,仅在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嵌合时,第一接点部422与第一接触部124电连接。因此,仅在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嵌合时,第一端子120与第二端子130之间被短路部件400短路,因此监视第一端子120和第二端子130的状态时,能够检测出是否为嵌合状态。
如以上说明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中,第一按压部332及第二按压部334对第一受压部444及第二受压部448的按压与锁定臂310的移动和弹性变形连动而进行。如此,按压部330(第一按压部332及第二按压部334)按压受压部440(第一受压部444及第二受压部448)时,第一接点部422对第一接触部124进行摩擦接触。另一方面,在设有第二接点部432的第二臂430上未设置上述的受压部440,因此第二接点部432不与锁定臂310的移动和弹性变形连动,而仅对应于第二连接器200L对第一连接器100的嵌合来对第二接触部134进行摩擦接触。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通过不同的方法控制短路部件400的两个接点的移动,因此不需要像专利文献4或专利文献5那样将宽的短路部件压入狭窄的端子间,因此不会阻碍嵌合维持机构的功能,而能够可靠地进行检测机构的第一端子120(第一接触部124)及第二端子130(第二接触部134)的摩擦接触。
尤其是,锁定臂310为在水平面内弯曲的连接器组装体时,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将按压部330分开成第一按压部332和第二按压部334这两个,同样地也将受压部440分成第一受压部444和第二受压部448这两个,通过它们的继电器使第一接点部422位移时,能够抑制连接器组装体的大型化。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中,参照图17至图24进行说明。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锁定臂在水平面内弯曲(卡止部在水平面内进行位移),但是本实施方式的锁定臂例如与专利文献3同样地在垂直面内弯曲(卡止部在垂直面内位移)。以下,对检测机构进行重点说明,而舍弃嵌合辅助机构或嵌合维持机构的详细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嵌合辅助机构或嵌合维持机构基本上与上述专利文献3相同。
参照图17及图18,第一连接器100′具备保持多个外端子的绝缘性的壳体110′、第一端子120′、第二端子130′。第一端子120′及第二端子130′由壳体110′保持,使用于检测机构。如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端子120′及第二端子130′分别具备沿Y方向延伸的第一接触部124′及第二接触部134′。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接触部124′及第二接触部134′分别在XZ平面内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截面。而且,第一接触部124′及第二接触部134′在X方向上排列。尤其是,第一接触部124′被壳体110′保持为其侧面124′s露出。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接触部134′被壳体110′保持为仅下表面134′b露出。
参照图19,第二连接器200L′具备保持多个内端子的绝缘性的壳体220′、安装在壳体220′上的杆300′、装入壳体220′的短路部件500。杆300′作为嵌合辅助机构的操作部件起作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由壳体220′保持成能够在水平面内转动。在此,从图19及图23可知,锁定臂310′与杆300′一体形成并在垂直面内弯曲。因此,锁定臂310′上设置的凸状的卡止部320′也在垂直面内位移。该锁定臂310′的卡止部320′卡止在壳体220′上设置的止动件(未图示)上,由此,杆300′被固定,从而维持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L′的嵌合状态。
参照图20及图21,本实施方式的短路部件500具备压入并保持在壳体220′上的基部510、第一臂520、第二臂530,且如图19、图22及图23所示,该短路部件500安装在杆300′上。如图20及图21所示,第一臂520具备:从与垂直面平行的部位向水平方向突出的第一接点部522;被锁定臂310′压下的受压部524。另一方面,第二臂530上设有沿垂直方向突出的第二接点部532。即,第一接点部522被第一臂520弹性支承,第二接点部532被第二臂530弹性支承。从图20至图23可知,第二臂530上没有第一臂520中的受压部524那样的部位。因此,第一臂520的第一接点部522与锁定臂310′的动作连动而动作,相对于此,第二臂530的第二接点部532不与锁定臂310′的弹性变形连动而移动。而且,在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L′嵌合时,如图24所示,第一接点部522与第一接触部124′的侧面124′s相接触,第二接点部532与第二接触部134′的下表面134′b相接触。
具备所述结构时,通过对杆300′进行关闭的动作,而第二接点部532在第二接触部134′的下表面134′b上滑动,从而与第二接触部134′的下表面134′b进行摩擦接触,而伴随着锁定臂310′的弯曲和复位,第一接点部522能够沿Z方向对第一接触部124′的侧面124′s进行摩擦接触。
参照图25至图35,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组装体。上述的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嵌合辅助机构的操作部件是杆,但是如图25及图2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是滑动件600。
参照图25、图26及图29,第一连接器100″具备保持多个外端子的绝缘性的壳体110″、第一端子120″、第二端子130″。第一端子120″及第二端子130″由壳体110″保持,使用于检测机构。壳体110″的侧面上形成有能够容纳滑动件600的狭缝112″。而且,形成有从壳体110″的上下表面向内侧突出的引导突出部114″。如图25所示,第一端子120″及第二端子130″分别具备沿Y方向延伸的第一接触部124″及第二接触部134″。如图3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接触部124″及第二接触部134″分别在XZ平面内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截面。而且,第一接触部124″及第二接触部134″在X方向上排列。
参照图25至图28,第二连接器200″具备:保持多个内端子的绝缘性的壳体220″;由壳体220″保持成能够滑动的滑动件600;装入壳体220″的短路部件700。
如图27及图28所示,壳体220″具备:能够让滑动件600插入的槽222;能够对第一连接器100″的引导突出部114″进行引导的引导部224;锁定臂310″。从图27及图29可知,槽222形成在壳体220″的侧面上,并与在X方向上延伸的滑动件插入空间连通。形成有上槽和下槽总计两个槽222。引导部224是沿Y方向延伸的槽,X方向上的尺寸构成为比第一连接器100″的引导突出部114″大一些。该引导部224与所述滑动件插入空间连通。如图27所示,锁定臂310″将卡止部320″弹性支承为能够沿Z方向移动。此外,比较图27和图29可知,卡止部320″位于滑动件插入空间上。而且,卡止部320″在XZ平面内具有大致山状的形状。因此,滑动件600在沿X方向移动时与卡止部320″相接触,从而滑动件600能够压下卡止部320″。
参照图27及图29,滑动件600具有在沿Y方向观察时呈コ字形状的部位。该コ字形状的部位包括大致长方形状的上部和大致长方形状的下部,所述上部和下部在Z方向上相对向。上部及下部上各形成有两个凸轮部610。本实施方式的凸轮部610是从上部及下部的边缘沿Y方向延伸后,向与X方向及Y方向都斜交的方向延伸的槽。使滑动件600向X方向移动时,通过凸轮部610和所述引导部224使第一连接器100″的引导突出部114″沿Y方向移动。由此,在使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临时嵌合的状态下,向X方向压入滑动件600时,引导突出部114″沿Y方向(朝一Y方向)被引导,从而能够使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紧密地嵌合。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件600及第一连接器100″的引导突出部114″是嵌合辅助机构,而且如所述那样,滑动件600是操作部件。
此外,在滑动件600上形成有第一凹部620和第二凹部630这两个凹部。其中,第一凹部620位于两个凸轮部610之间,另一方面,第二凹部630位于两个凸轮部610的外侧。
第一凹部620构成为,卡止部320″位于该第一凹部620内时,凸轮部610的入口与引导部224连结(参照图26、图28)。即,如图30所示,卡止部320″位于第一凹部620内时,滑动件600位于初始位置。在该状态下,将滑动件600沿X方向压入壳体220″内时,从图27、图29及图31可知,通过滑动件600的由第一凹部620和第二凹部630夹持的中间部分来压下卡止部320″。即,滑动件600的由第一凹部620和第二凹部630夹持的中间部分作为压下卡止部320″的压下部640起作用。然后,将滑动件600沿X方向进一步压入壳体220″内时,如图32所示,在卡止部320″到达第二凹部630的时刻,通过锁定臂310″的复位力使卡止部320″向上方位移。由此,卡止部320″位于第二凹部630内。此时,通过位于第二凹部630内的卡止部320″防止滑动件600脱落。即,第二凹部630发挥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止动件相同的功能。而且,由于如上所述构成,因此在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处于临时嵌合状态时,在卡止部320″位于第二凹部630内之前将滑动件600压入壳体220″内时,引导突出部114″如上所述被凸轮部610和引导部224引导,由此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达到嵌合状态。由此可知,卡止部320″位于第二凹部630内的情况表示嵌合动作结束,即,表示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嵌合。
比较图28和图20等可知,本实施方式的短路部件700与受压部的形状及位置有一些不同,但是具备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短路部件500相同的结构。详细来说,如图28所示,短路部件700具备:由壳体220″保持的基部710;弹性支承第一接点部722的第一臂720;弹性支承第二接点部732的第二臂730。第一臂720上形成有被弹性变形后的锁定臂310″按压的受压部724。该受压部724伴随锁定臂310″的弹性变形而使第一臂720进行弹性变形,从而使第一接点部722在YZ平面内主要沿Z方向位移。另一方面,第二臂730上未设置受压部,而第二接点部732能够在与锁定臂310″的弹性变形分别独立的状态下进行位移。
在进行利用了滑动件600的嵌合动作期间,如图33及图34所示,第一端子120″的第一接触部124″与第二端子130″的第二接触部134″沿Y方向在短路部件700上移动。此时,从图35可知,第二接点部732以位于第二接触部134″的移动路径上的方式被第二臂730弹性支承,因此在沿Y方向插入的第二接触部134″的下表面134″b上滑动。如此,通过第二接点部732对第二接触部134″的下表面134″b进行摩擦接触。另一方面,第一接点部722在被滑动件600弹性变形后的锁定臂310″的作用下,经由受压部724及第一臂720在Y Z平面内主要沿Z方向移动。如图35所示,在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嵌合的状态下,第一接点部722与第一接触部124″的侧面124″s相接,考虑到这种情况时,能理解在操作滑动件600时第一接点部722在第一接触部124″的侧面124″s上进行摩擦接触的情况。
如此,在任一种实施方式中,都分别控制短路部件上设置的两个接点的位移,因此不会产生现有技术那样的问题点,而能够对检测机构附加摩擦接触功能。
在本发明中,根据端子不同而使短路部件与两个端子的接触方法不同。具体来说,相对于一方的端子,与弹性支承部(锁定臂)的弹性变形连动,使短路部件的接点部位移而进行接触,相对于另一方的端子,进行与弹性变形独立的动作(例如,嵌合动作其本身),而使短路部件的接点部进行接触。如此,不再需要将短路部件插入端子间的插入力(参照专利文献4及专利文献5)。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嵌合维持机构适当地发挥功能并进行检测机构对端子的摩擦接触。
本发明以2009年7月22日向日本专利厅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09-171594号为基础,通过参照的方式将其内容作为本说明书的一部分。
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变形实施方式,此种实施方式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连接器组装体,具备第一连接器、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器能够沿嵌合方向嵌合的第二连接器、嵌合辅助机构、嵌合维持机构、检测机构,其中,
所述嵌合辅助机构具有操作部件且与该操作部件的操作相对应而使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
所述嵌合维持机构包含止动件、卡止部、弹性支承部,
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时,所述卡止部卡止于该止动件而维持所述嵌合状态,
所述弹性支承部支承所述卡止部,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时,所述弹性支承部发生弹性变形而使所述卡止部沿与所述嵌合方向不同的方向位移,
所述检测机构检测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嵌合状态,且包含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短路部件,
所述第一端子具有沿所述嵌合方向延伸的第一接触部,
所述第二端子具有沿所述嵌合方向延伸的第二接触部,
所述短路部件配置为,在所述嵌合状态下使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之间短路,具有在所述嵌合状态下分别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及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的第一接点部及第二接点部,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时,所述第一接点部通过对应于所述弹性支承部的移动及所述弹性变形而直接/间接地位移来摩擦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二接点部不与所述弹性支承部的所述弹性变形连动而摩擦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中,
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时,所述第二接点部通过在所述第二接触部上沿所述嵌合方向滑动而摩擦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中,
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别在与所述嵌合方向正交的面内具有矩形形状的截面,
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在与所述嵌合方向正交的垂直方向上并列,
所述第一接点部及所述第二接点部分别摩擦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及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中,
所述短路部件具备弹性支承所述第一接点部的第一臂和弹性支承所述第二接点部的第二臂,
所述第一臂上形成有受弹性变形中的所述弹性支承部按压的受压部,
所述受压部受所述弹性支承部按压,从而使所述第一接点部在与所述嵌合方向平行的水平面内位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中,
所述第二连接器具备壳体,
所述操作部件具有杆,该杆以能够在与所述嵌合方向平行的水平面内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上,
所述嵌合辅助机构构成为,在使所述第二连接器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器临时嵌合的状态下使所述杆转动,由此,使所述第二连接器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嵌合,
所述止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上,
所述卡止部及所述弹性支承部与所述杆一体形成,
所述短路部件由所述壳体保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中,
所述受压部具备第一受压部和第二受压部,
所述弹性支承部包含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
所述第一按压部按压所述第一受压部而使所述第一接点部位移,在作为使所述杆转动的操作的一部分期间的第一规定期间内,使所述第一接点部向离开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方向移动,
所述第二按压部按压所述第二受压部而使所述第一接点部位移,在作为使所述杆转动的操作的一部分期间的第二规定期间,即,作为与所述第一规定期间一部分重叠的期间的第二规定期间内,使所述第一接点部向离开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方向移动,
在所述第二按压部按压所述第二受压部的状态下,所述卡止部卡止于所述止动件时,所述第一接点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中,
所述第一按压部及所述第二按压部分别具有从所述弹性支承部沿所述垂直方向突出的岛状的形状,
所述第二按压部与所述第一按压部相比,位于更靠近所述卡止部的位置,
所述短路部件还具备在与所述嵌合方向平行的水平面内向离开所述第一臂的方向延伸的第一支承部及第二支承部,
所述第一受压部及所述第二受压部分别由所述第一支承部及所述第二支承部弹性支承,
所述第一受压部与所述第二受压部相比,位于更靠近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嵌合部的位置,
伴随使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时的所述杆的转动,所述第一按压部的轨迹为:通过所述第二受压部与所述第一臂之间后,在所述水平面内按压所述第一受压部,然后,离开所述第一受压部,
伴随使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嵌合时的所述杆的转动,所述第二按压部形成与所述卡止部同样的轨迹且在所述第一按压部离开所述第一受压部之前开始按压所述第二受压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中,
还具备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在所述第二按压部按压所述第二受压部时,在所述卡止部卡止于所述止动件之前,暂时使所述第二受压部也沿所述垂直方向移动,
通过该移动机构使所述第二受压部沿所述垂直方向移动时,在该垂直方向上,所述第一接点部从初始的垂直位置开始移动,
在该状态下,所述卡止部卡止于所述止动件时,解除所述移动机构引起的所述第一接点部向所述垂直方向的移动且所述第一接点部返回到所述初始的垂直位置,由此,所述第一接点部在所述第一接触部上摩擦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中,
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别在与所述嵌合方向正交的面内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截面,
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在与所述嵌合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上并列,
所述第一接点部摩擦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的侧面,
所述第二接点部摩擦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下表面或上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中,
所述弹性支承部能够使所述卡止部在与所述水平方向正交的垂直面内位移,
所述短路部件具备弹性支承所述第一接点部的第一臂和弹性支承所述第二接点部的第二臂,
所述第一臂上形成有受弹性变形中的所述弹性支承部按压的受压部,
所述受压部受所述弹性支承部按压,从而使所述第一接点部在所述垂直面内位移。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中,
所述操作部件具有杆,该杆以能够在与所述嵌合方向平行的水平面内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上,
所述嵌合辅助机构构成为,在使所述第二连接器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器临时嵌合的状态下使所述杆转动,由此,使所述第二连接器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嵌合,
所述止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上,
所述卡止部及所述弹性支承部与所述杆一体形成,
所述短路部件由所述杆保持。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中,
所述第二连接器具备壳体,
所述操作部件具有滑动件,该滑动件由所述壳体保持为能够在与所述嵌合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上移动,
所述嵌合辅助机构构成为,通过在使所述第二连接器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器临时嵌合的状态下使所述滑动件在所述水平方向上移动,而使所述第二连接器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嵌合,
所述止动件设置在所述滑动件上,
所述卡止部及所述弹性支承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壳体上,
所述短路部件由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壳体保持。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中,
所述第一接点部沿与所述嵌合方向正交的垂直方向摩擦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
CN2010102369883A 2009-07-22 2010-07-21 连接器组装体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644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71594A JP5329330B2 (ja) 2009-07-22 2009-07-22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09-171594 2009-07-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64483A CN101964483A (zh) 2011-02-02
CN101964483B true CN101964483B (zh) 2012-11-07

Family

ID=43497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36988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64483B (zh) 2009-07-22 2010-07-21 连接器组装体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113871B2 (zh)
JP (1) JP5329330B2 (zh)
CN (1) CN10196448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81846B2 (ja) * 2011-07-01 2015-09-2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5112544B1 (ja) 2011-07-19 2013-01-0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収容ラック
JP5247902B1 (ja) * 2012-02-24 2013-07-24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871683B2 (ja) * 2012-03-27 2016-03-0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3367977A (zh) * 2012-03-29 2013-10-23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2014049360A (ja) * 2012-09-03 2014-03-17 Yazaki Corp コネクタの嵌合構造および電気接続箱
JP2014238929A (ja) * 2013-06-06 2014-12-1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FR3010578B1 (fr) * 2013-09-06 2015-09-04 Tyco Electronics France Sas Connecteur a dispositif d'assurance de position electrique
JP2015053207A (ja) * 2013-09-09 2015-03-19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レバー式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嵌合システム
JP6374233B2 (ja) * 2014-06-20 2018-08-1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905938B2 (ja) * 2014-08-22 2016-04-2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6296353B2 (ja) * 2014-09-01 2018-03-2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コネクタ
JP6279521B2 (ja) * 2015-07-21 2018-02-14 Ckd株式会社 レール取付部品の位置決め装置
JP6598023B2 (ja) * 2016-03-30 2019-10-3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569131B2 (ja) * 2016-04-26 2019-09-0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嵌合検知機能を有する電気接続装置
JP6881026B2 (ja) * 2016-05-30 2021-06-0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840542B2 (ja) * 2017-01-04 2021-03-1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9825393B1 (en) * 2017-01-26 2017-11-21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tact having contact surfaces in two planes perpendicular to each other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363A (zh) * 1996-07-25 1998-02-0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短路端子配件和包括这种短路端子配件的连接器
CN1236206A (zh) * 1998-05-14 1999-11-2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短路端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31865A (en) * 1990-02-21 1992-07-21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or apparatus with coupling detecting function
JPH0779029B2 (ja) * 1990-07-09 1995-08-2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低挿抜力電気コネクタ
US5562486A (en) * 1993-04-21 1996-10-08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Lock detection connector
JP2874151B2 (ja) * 1993-12-28 1999-03-2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結合検知装置
JPH08241761A (ja) 1995-03-01 1996-09-1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嵌合検知コネクタ
JPH0950865A (ja) * 1995-08-08 1997-02-18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Ind Ltd 嵌合検知機構を備えたコネクタ
JP3264311B2 (ja) * 1995-09-25 2002-03-1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結合検知装置
JP3666087B2 (ja) 1995-11-20 2005-06-2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半嵌合検知機能付きコネクタ
JP3596702B2 (ja) 1996-04-08 2004-12-0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嵌合検知構造
JP3415008B2 (ja) * 1997-11-12 2003-06-0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284200B2 (ja) 2000-09-06 2002-05-20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04327321A (ja) * 2003-04-25 2004-11-18 Jst Mfg Co Ltd コネクタ
JP2005327617A (ja) * 2004-05-14 2005-11-2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JP2006351415A (ja) * 2005-06-17 2006-12-28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4606283B2 (ja) * 2005-09-12 2011-01-0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678333B2 (ja) * 2005-09-29 2011-04-2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DE602006009353D1 (de) * 2005-09-29 2009-11-05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Ein Steckverbinder mit einem bewegbaren Glied
JP4577209B2 (ja) * 2005-12-26 2010-11-1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8108467A (ja) 2006-10-23 2008-05-08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レバー式嵌合コネクタ
DE102007004065B4 (de) * 2007-01-26 2010-01-28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Stecker
JP4985326B2 (ja) * 2007-11-01 2012-07-2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363A (zh) * 1996-07-25 1998-02-0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短路端子配件和包括这种短路端子配件的连接器
CN1236206A (zh) * 1998-05-14 1999-11-2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短路端子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9-117045A 2009.05.28
JP特开平8-241761A 1996.09.1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113871B2 (en) 2012-02-14
JP2011028921A (ja) 2011-02-10
JP5329330B2 (ja) 2013-10-30
US20110021058A1 (en) 2011-01-27
CN101964483A (zh) 2011-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64483B (zh) 连接器组装体
CN100394647C (zh) 扁平型电缆用电连接器
CN101901974B (zh) 附连装置及电子设备
EP1939991A2 (en) A connector and a connector assembly
CN103253160B (zh) 用于车辆的座椅滑动装置
CN201549643U (zh) 电连接器
CN102651527B (zh) 插件连接器
CN102237590B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1361230A (zh) 连接器
CN102957003A (zh) 端子接头、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CN101752713A (zh) 电连接器
CN104300255A (zh) 电连接器
CN103531970B (zh) 卡连接器
JP2016207362A (ja) コネクタ
CN104901079B (zh) 连接器
CN103633471A (zh)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1944684A (zh) 连接器
CN102118009A (zh) 用于插入式断路器的电连接机构
CN102025059B (zh) 连接器
CN103140992A (zh) 连接器
CN109478746A (zh) 连接器
CN104979658A (zh) 连接器
JP3136567U (ja) カード挿入保護機能を有するコネクタ
CN102544942A (zh) 连接器组装体
JP4539523B2 (ja) 検知端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07

Termination date: 2018072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