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37590B -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37590B
CN102237590B CN201110081343.1A CN201110081343A CN102237590B CN 102237590 B CN102237590 B CN 102237590B CN 201110081343 A CN201110081343 A CN 201110081343A CN 102237590 B CN102237590 B CN 1022375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contact
conductive member
flat conductive
contact 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8134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37590A (zh
Inventor
和田俊太郎
築茂秀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375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375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375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375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扁平型导体用连接器,尽管为了确保与扁平型导体接触的可靠性及稳定性,端子具有多个接触部,但能使该端子小型化,进而使电连接器小型化。多个端子(20)中的至少一部分端子(20)具有:用来与扁平型导体(F)的下表面接触的前方接触部(25A)及后方接触部(26A);以及在上下方向上,在扁平型导体(F)的下表面侧较所述前方接触部(25A)及后方接触部(26A)远离扁平型导体(F)的位置,朝前后方向延伸的延长臂部(22),所述前方接触部(25A)及后方接触部(26A)设置在前后方向上不同的位置,在从所述延长臂部(22)朝向前方接触部(25A)延伸的可挠性的后方接触臂部(26)的前端形成有后方接触部(26A),安装于壳体(10)的加压构件(30)将扁平型导体(F)朝向所述前方接触部(25A)及后方接触部(26A)按压。

Description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关于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为了确保扁平型导体与端子的接触的可靠性及稳定性,在该端子会形成多个用来与扁平型导体接触的接触部。作为具有形成有这样多个接触部的端子的电连接器,例如,已知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电连接器。
在该专利文献1的电连接器中,端子具有:从朝上下方向(与扁平型导体的面成直角的方向)延伸的基部的下部,朝扁平型导体拔出方向也就是后方延伸的可挠性的第一接触臂部(后方接触梁);以及在上下方向上述基部的位置,与该第一接触臂部平行地朝向后方延伸的可挠性的第二接触臂部(前方接触梁)。第一接触臂部形成为用来与扁平型导体接触的前方接触部在后端朝向上方突出。而第二接触臂部形成为其后方侧部分朝斜上方延伸至与上述前方接触部在上下方向位于相同位置,用来与扁平型导体接触的后方接触部在后端朝上方突出。因此,上述端子在上下方向相同的位置具有在前后方向上错开的两个接触部,也就是第一接触臂部的前方接触部及第二接触臂部的后方接触部。
在该专利文献1的电连接器中,在扁平型导体朝前方插入之后,利用致动器将扁平型导体朝向上述前方接触部和后方接触部朝下方按压时,上述前方接触部及后方接触部朝下方弹性变位,从而与在该扁平型导体的下表面形成的对应电路部具有接触压力地接触。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192203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这种电连接器中,在与扁平型导体的面成直角的方向上小型化的需求很大。可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电连接器中,需要将两个接触臂部也就是第一接触臂部及第二接触臂部在上下方向分离的位置设置成平行,且在各个接触臂部的下方设置允许弹性变位的空间,所以该部分会使与上述扁平型导体的面成直角的上下方向上的端子尺寸变大,进而会使电连接器的尺寸变大。
鉴于该情形,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尽管为了确保与扁平型导体接触的可靠性及稳定性,端子具有多个接触部,但能实现该端子的小型化,进而能使电连接器小型化。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具有:形成有供形成于扁平型导体前端侧的连接部分朝向前方插入的收容部的壳体;以及保持金属板的平坦面而形成的、在与该平坦面成直角的方向上排列保持于上述壳体的多个端子。
在上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中,在本发明中,上述多个端子中的至少一部分端子具有:用来与扁平型导体的一个面接触的多个接触部;以及在与扁平型导体的面成直角的方向上,在上述一个面侧较上述多个接触部远离扁平型导体的位置,朝前后方向延伸的延长臂部,上述多个接触部设置在前后方向上不同的位置,其中两个接触部中的一方接触部形成于从上述延长臂部朝向另一方接触部延伸的可挠性的接触臂部的前端,壳体或安装于该壳体的构件具有将扁平型导体朝向上述端子的多个接触部按压的加压手段。
在本发明中,多个接触部设置在前后方向上不同的位置,其中两个接触部中的一方接触部形成于从上述延长臂部朝向另一方接触部延伸的可挠性的接触臂部的前端。因此,形成有上述一方接触部的接触臂部在与另一方接触部在前后方向上不重叠的范围内,与该另一方接触部前后地设置,所以即使在与扁平型导体的面成直角的方向上具有互相重叠的范围或没有重叠的范围的情形下,也能在接近的位置设置两接触部。其结果是,与扁平型导体的面成直角的方向上的端子的尺寸变小,进而使电连接器的尺寸变小。
形成有一方接触部的接触臂部最好设置于在与扁平型导体的面成直角的方向上与另一方接触部相同的位置。其结果是,与扁平型导体的面成直角的方向上的端子的尺寸进一步变小,进而使电连接器的尺寸进一步变小。
另一方接触部形成于朝向一方接触部延伸的接触臂部的前端。
加压手段最好在前后方向上一方接触部与另一方接触部之间的位置按压扁平型导体。由于加压手段在前后方向上一方接触部与另一方接触部之间的位置按压扁平型导体,因此,在前后方向上,从加压手段按压扁平型导体的位置到一方接触部及另一方接触部为止的各个距离大致相等。因此,能够使一方接触部及另一方接触部与扁平型导体的接触压力大致相等,能提升接触可靠性。
加压手段形成为可在能供扁平型导体插入的开启位置、使扁平型导体与端子接触部的接触压力提高的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加压构件,该加压构件可在上述关闭位置将扁平型导体朝向上述接触部按压。通过设置这样的加压构件,在开启位置,能以零插入力或低插入力将扁平型导体容易地插入。
还具有可在能供扁平型导体插入的开启位置、使扁平型导体与端子的接触部的接触压力提高的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可动构件,端子具有:在前后方向互相并行延伸的固定臂部及可动臂部;以及在上述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置将该固定臂部及可动臂部连结的连结部,上述固定臂部固定于壳体,在前端侧具有用来支承在可动构件上形成的凸轮部的支承部,在后端侧具有接触部,上述可动臂部在前端侧具有被压部,在后端侧具有作为加压手段的按压部,伴随着上述可动构件从开启位置朝向关闭位置的移动,可动臂部因可动构件的凸轮部按压被压部而杠杆状地角度变位,上述按压部朝向上述接触部按压扁平型导体。
此外,还具有:可在能供扁平型导体插入的开启位置、使扁平型导体与端子的接触部的接触压力提高的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可动构件,端子具有:在前后方向上互相并行延伸的固定臂部及可动臂部;以及在上述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置将该固定臂部及可动臂部连结的连结部,上述固定臂部固定于壳体,在前端侧具有用来支承在可动构件上形成的凸轮部的支承部,在后端侧具有作为加压手段的按压部,上述可动臂部在前端侧具有被压部,在后端侧具有接触部,伴随着上述可动构件从开启位置朝向关闭位置的移动,可动臂部因可动构件的凸轮部按压被压部而杠杆状地角度变位,上述按压部通过反作用力朝向上述接触部按压扁平型导体。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在端子中,在前后方向上设置在不同位置的多个接触部中的两个接触部形成于一方接触部朝向另一方接触部延伸的接触臂部的前端,所以,能将形成有一方接触部的接触臂部设置在与另一方接触部在前后方向上不重叠的范围。因此,端子能设置多个接触部,从而能确保扁平型导体与端子的接触的可靠性及稳定性,且由于能在与扁平型导体的面成直角的方向上互相接近的位置设置两接触部,因此,能在与该扁平型导体的面成直角的方向上使端子小型化,进而使电连接器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整体的立体图,图1(A)表示加压构件位于开启位置的状态,图1(B)表示加压构件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
图2是图1的II-II线剖视图,图2(A)表示扁平型导体插入前,图2(B)表示扁平型导体插入完成时,图2(C)表示扁平型导体插入后,加压构件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
图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纵剖图。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纵剖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其它变形例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纵剖图。
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纵剖图。
图7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纵剖图。
图8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纵剖图。
(符号说明)
1:连接器
10:壳体
15:收容空间(收容部)
20:端子
22:延长臂部
25:前方接触臂部
25A:前方接触部
26:后方接触臂部
26A:后方接触部
30:加压构件
101:连接器
110:壳体
115:收容空间(收容部)
120:端子
122:延长臂部
125:前方接触臂部
125A:前方接触部
126:后方接触臂部
126A:后方接触部
130:加压构件
201:连接器
210:壳体
215:收容空间(收容部)
220:端子
222:延长臂部
225:前方接触臂部
225A:前方接触部
226:后方接触臂部
226A:后方接触部
230:加压构件
301:连接器
310:壳体
315:收容空间(收容部)
320:端子
321:固定臂部
322:可动臂部
323:连结部
324:支承部
325:延长臂部
326:前方接触臂部
326A:前方接触部
327:后方接触臂部
327A:后方接触部
328:被压部
329:按压臂部
329A:按压部
330:可动构件
332:凸轮轴部(凸轮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整体的立体图,图1(A)表示作为加压手段的加压构件位于开启位置的状态,图1(B)表示加压构件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图2是表示图1连接器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子位置的纵截面的II-II线剖视图,图2(A)表示扁平型导体插入前,加压构件位于开启位置的状态,图2(B)表示扁平型导体插入后,可动构件位于开启位置的状态,图2(C)表示扁平型导体插入后,可动构件位于关闭位置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1(以下仅称为“连接器1”)是配置于电路基板(未图示)上,用于供例如FPC等扁平型导体的连接部分朝向前方(图2的右方)插入,并将该扁平型导体与电路基板电连接的连接器。在图1中,连接器1的端子排列方向也就是长轴方向的中间部以双点划线表示,省略图示。
连接器1具有:形成大致长方体外形,电绝缘材料制例如合成树脂制的壳体10;以等间隔排列保持于该壳体10的金属制的多个端子20;通过该壳体10及多个端子20支承成可转动的电绝缘材料制例如合成树脂制的加压构件30;以及在该壳体10的端子排列方向两端部保持于该壳体10的金属制的固定配件40。
在图2(B)、图2(C)所示的扁平型导体F中,当插入连接器1时,在端子排列方向(图2(B)、图2(C)中与纸面成直角的方向)上分别与多个端子20对应的位置,在其下表面形成有与该端子20连接的对应电路部。
如图1及图2所示,壳体10具有:底壁11;在该底壁11的扁平型导体插入方向的前方位置朝上方延伸的前壁12;以及在端子排列方向(与扁平型导体的宽度方向相当的方向)上,在壳体10的两端位置从底壁11朝上方延伸的侧壁13(在图2中未图示)。在该壳体10中,用来保持端子20的端子保持槽14在该壳体10的端子排列方向上以等间隔朝前后延伸形成。该壳体10在端子排列范围内,其后部朝上方开放,形成形成缺口的开放空间。
如图2所示,该端子保持槽14遍及壳体10的底壁11和在该底壁11的前部朝上方延伸的前壁12形成,整体呈大致L字状,形成朝与纸面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狭缝状。该端子保持槽14除了底壁11的后端部之外,贯穿于前后方向。此外,端子保持槽14在底壁11的后端部被形成于该后端部的后壁部11A堵住而不能朝后方贯穿。在该后壁部11A的前表面形成有用来保持后述端子20的被保持部27的保持孔部11A-1。
如图1所示,侧壁13在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置其上缘没入,形成作为将后述加压构件30的端轴部33可自由转动地收容的空间的端轴收容部13A。该侧壁13的用来对固定配件40予以保持的狭缝状的固定配件保持槽13B在该侧壁13的后方侧位置朝后方开口形成。
如图2所示,如上所述,壳体10的后半部中的上半部形成在端子排列范围内连通而朝上方开放的开放空间,该开放空间的下半部形成用来从后方收容扁平型导体F的收容空间15。而上述开放空间的上半部形成在开启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允许加压构件30的移动的可动构件移动空间16。
如图2所示,端子20是保持金属板的平坦面,通过例如冲裁加工所形成的,将与板面成直角的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于壳体10。该端子20朝与扁平型导体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拔出方向)也就是图2的左方安装于壳体10的端子保持槽14。
如图2所示,端子20具有:在端子保持槽14内的上部,沿着该端子保持槽14的上侧部分朝后方延伸,并朝向可动构件移动空间16臂状延伸的支承臂部21;在端子保持槽14的下部,沿着该端子保持槽14的下侧部分朝向后方延伸的延长臂部22;朝向前下方地朝壳体10外延伸的连接部23;以及在端子保持槽14内的前部朝上下方向延伸,将支承臂部21的前端和延长臂部22的前端与连接部23的后端连结的连结部24。
从上述延长臂部22的前端部起,可挠性的前方接触臂部25在较该延长臂部22更上方的位置朝向后方延伸,从该延长臂部22的后端部起,可挠性的后方接触臂部26在较该延长臂部22更上方的位置朝前方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该前方接触臂部25及后方接触臂部26在上下方向上设置在大致相同位置。从该延长臂部22的后端部起,朝向后方突出形成有被壳体10保持的被保持部27。
上述支承臂部21在位于可动构件移动空间16内的后端部形成有朝下方开口的凹状的转动支承部21A。如后所述,该转动支承部21A将成为加压构件30的转动中心的轴部32予以收容,且将该轴部32支承成当该加压构件30在开启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转动时可自由转动。
上述连接部23的下缘部位于较壳体10的底壁11的下表面稍下方的位置,当连接器1配置于电路基板(未图示)上时,与该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接触,可与该对应电路部焊接。连结部24的上下缘部被压入端子保持槽14内。
上述前方接触臂部25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至延长臂部22的大致中央位置,用来与扁平型导体F的下表面的对应电路部接触的前方接触部25A在该前方接触臂部25的后端部朝上方突出形成。上述后方接触臂部26朝向上述前方接触部25A地朝前方延伸至该前方接触部25A的附近位置,用来与扁平型导体F的下表面的对应电路部接触的后方接触部26A在该后方接触臂部26的前端部朝上方突出形成。如图2所示,该后方接触部26A位于较前方接触部25A更后方且位于该前方接触部25A附近。
一般来说,在端子中,在直线状延伸的接触臂部的前端部形成突状的接触部的情况下,包含该接触部的接触臂部的前端部通常是例如本实施方式的前方接触部25A的大致三角形。与此相对,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后方接触部26A形成将该三角形的部分的大致右侧部分省略的形状。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省略了该大致右侧部分,前方接触部25A及后方接触部26A形成互相补充的形状,能将后方接触部26A进一步设置于前方接触部25A附近。
如图2所示,如上所述,前方接触臂部25及后方接触臂部26在上下方向上大致相同的位置朝前后方向延伸。前方接触臂部25的顶部及后方接触臂部26的顶部在收容空间15内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相同位置。在该前方接触臂部25及后方接触臂部26与延长臂部22之间,在上下方向形成有间隙,允许该前方接触臂部25及后方接触臂部26在该间隙的范围内朝下方弹性变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前方接触臂部25及后方接触臂部26设置在前后方向不重叠的范围。因此,通过将该前方接触臂部25及后方接触臂部26设置在上下方向上相同的位置,能共用该前方接触臂部25及后方接触臂部26弹性变位用的上下方向的上述间隙。因此,如以往将多个接触臂部设置在上下方向不同的位置,需要分别设置允许各接触臂部弹性变位的间隙的形式相比,能在上下方向将端子20小型化,进而使连接器1小型化。
加压构件30作为将扁平型导体F朝端子20的前方接触部25A及后方接触部26A朝下方按压的加压手段起作用。该加压构件30可在如图2(A)、图2(B)所示的以朝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势可供扁平型导体F插入的开启位置、如图2(C)所示的以朝前后方向延伸的姿势使扁平型导体F与端子20的前方接触部25A及后方接触部26A的接触压力提高的关闭位置之间转动。
如图1所示,加压构件30在端子排列方向以覆盖端子20的排列范围的宽度形成。如图1(A)、图2(A)、图2(B)所示,该加压构件30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与端子20对应的位置,在上述开启位置的大致下半部形成有槽部31,该槽部30形成槽宽度较端子20的板厚尺寸稍宽的狭缝状。因此,如图1所示,当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加压构件30的大致下半部在端子排列范围内形成梳齿状。如图2所示,该槽部31允许端子20的转动支承部21A从前方进入。
如图2(A)、图2(B)所示,在上述槽部31中靠近该加压构件30的下端部位置,岛状地设有轴部32,通过该轴部32将槽部31的对向壁面彼此连结。该轴部32的截面形状形成圆形。
如图1所示,加压构件30形成有从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延伸的两侧端面突出的端轴部33。该端轴部33与上述轴部32形成在同轴上,截面形状形成局部缺口的大致长圆形。如图1所示,端轴部33收容于上述壳体10的侧壁13的端轴收容部13A内。
如图2(A)、图2(B)所示,位于开启位置的加压构件30的后表面(左侧面)形成当该加压构件30位于关闭位置时将扁平型导体F朝下方按压的加压面34(参考图2(C))。
固定配件40是对金属板进行冲裁所形成的,如图1所示,以其板面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姿势从后方朝壳体10的狭缝状的固定配件保持槽13B安装。通过将该固定配件40的下缘部与电路基板焊接,来将连接器1固定于电路基板上。
上述结构的连接器1以下述方式组装。首先,将加压构件30保持在开启位置的姿势,以将该加压构件30的端轴部33收容于壳体10的端轴收容部13A内的方式,将该加压构件30配置于可动构件移动空间16。通过该配置,该加压构件30通过其本身重量被带到较图2所示的位置更下方,具体来说,被带到上述端轴部33到达端轴收容部13A的底部而被该底部支承的位置。
接着,从壳体10的前壁12侧也就是图2右方,将端子20朝左方压入安装到该壳体10的端子保持槽14。其结果是,如图2所示,连结部24以上缘及下缘压入到端子保持槽14,且被保持部27朝保持孔部11A-1内压入,藉此,上述端子20被保持在该端子保持槽14内。如上所述,加压构件30位于较图2所示的位置更下方,所以当安装端子20时,该端子20的转动支承部21A不会与加压构件20的轴部32干涉,而在该轴部32的上方位置,不易进入槽部31内。
接着,从后方将固定配件40压入安装到壳体10的固定配件保持槽13B。安装该固定配件40的结果是,利用该固定配件40的上缘,将加压构件30的端轴部33从下方抬起。因此,可动构件30朝上方移动,被带到如图2所示的位置,轴部32收容于端子20的转动支承部21A内,从而完成连接器1的组装。
以下根据图2说明连接器1与扁平型导体F的连接动作。首先,如图2(A)所示,将加压构件30带到开启位置。接着,将扁平型导体F从后方朝前方插入壳体10的收容空间15内。如图2(B)所示,扁平型导体F插入至其前端面与前壁12的后表面抵接的正式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预先使加压构件30位于开启位置,能以零插入力或低插入力容易地插入扁平型导体F。
接着,使位于开启位置的加压构件30转动,将其带到如图2(C)所示的关闭位置。在该关闭位置,加压构件30通过加压面34将扁平型导体F朝向端子20的前方接触部25A及后方接触部26A朝下方按压。因此,如图2(C)所示,该前方接触部25A及后方接触部26A被扁平型导体F朝下方按压而变位,其结果是,使在扁平型导体F的下表面形成的对应电路部与该前方接触部25A及后方接触部26A的接触压力提高。如以上所述,将加压构件30带到关闭位置,则完成了连接器1与扁平型导体F的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接触部25A与后方接触部26A位于在前后方向上互相接近的位置,所以在该前方接触部25A及后方接触部26A中,可以使其与扁平型导体F的接触压力大致相等,从而能提高接触可靠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互相接近的上述前方接触部25A及后方接触部26A位于加压构件30的轴部32的下方且在前后方向上接近该轴部32。该轴部32是加压构件30的转动中心,所以,在图2(A)、图2(B)的加压构件30中,设置有该轴部32的下端部分(图2(C)的右端部分)在该加压构件30转动时的上下方向的变位比该加压构件30的其它部分的变位小。
因此,假设有相对于扁平型导体F朝上方抬起的不经意的外力,也就是使位于关闭位置(图2(C)的位置)的加压构件30朝向开启位置(图2(A)、图2(B)的位置)稍微转动的外力作用于该加压构件30,如上所述,由于设置有轴部32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的变位很小,所以接近该轴部32所设置的接触部25A、26A附近的对于扁平型导体F的按压力几乎不会受到上述外力的影响。其结果是,能稳定地维持扁平型导体F与上述接触部25A、26A的高接触压力,所以可以提升接触可靠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后方向上,后方接触部26A位于较上述轴部32更后方的位置,前方接触部25A位于较上述轴部32更前方的位置。因此,如图2(C)所示,当加压构件30位于关闭位置时,上述后方接触部26A对经由扁平型导体F从加压构件30承受的按压力而朝向加压构件30的反作用力,在使该加压构件30朝向开启位置转动的方向也就是图2(C)的顺时针方向上作用于该加压构件30。另一方面,上述前方接触部25A对经由扁平型导体F从加压构件30承受的按压力而朝向加压构件30的反作用力,在使该加压构件30维持在关闭位置的方向也就是图2(C)的逆时针方向上作用于该加压构件30。由于上述反作用力所作用的旋转方向相反,所以互相抵消,其结果是,使加压构件30稳定地位于关闭位置,能稳定维持扁平型导体F与接触部25A、26A的接触压力,从而能提升接触可靠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接触臂部及后方接触臂部在上下方向上设置在相同位置,但两接触臂部所设置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不一定要一致。例如,两接触臂部可偏移设置成在上下方向的范围局部重叠的程度,也可设成不重叠而在上下方向接近。即使在两接触部设置于这种位置的情况下,在两接触臂部与延长臂部之间能形成允许两接触臂部弹性变位的一个空间(间隙),在这点上与本实施方式没有不同,在上下方向上可使端子及连接器小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安装于壳体的加压构件作为加压手段,但也可取代之,不设置加压构件而将壳体本身用作加压手段。例如,在壳体的上下方向对向的上壁与底壁之间形成收容空间,在该收容空间内,使端子的多个接触部与壳体的上壁之间的距离比扁平型导体的厚度尺寸小。在这种结构的连接器中,当将扁平型导体插入收容空间内时,利用上述接触部将扁平型导体朝向上壁按压,并且通过来自该上壁的反作用力将扁平行导体朝向上述接触部按压,来提高该扁平型导体与该接触部的接触压力。也就是说,上壁作为对扁平型导体加压的加压手段起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具有两个接触部,但接触部的数量并不限于此,也可设置三个以上。例如,从图2所示的端子的延长臂部的后端部再设置朝后方延伸的直线状部分,并使与后方接触臂部相同形状的接触臂部从该直线状部分的后端部延伸至该后方接触臂部的附近来形成端子,藉此可设置三个接触部。
<第二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就从后方安装端子这点与从前方安装端子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不同。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结构相同,所以这里以壳体和端子的结构为中心来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使用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符号上加上“100”的符号而省略说明。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端子位置的纵剖图。如图3所示,连接器101的壳体110的端子保持槽114朝后方开口,在前后方向上没有贯穿。端子120具有:在端子保持槽114内的上部朝后方延伸而朝向可动构件移动空间116臂状延伸的支承臂部121;在端子保持槽114的下部朝向后方延伸的延长臂部122;从该延长臂部122的后端朝向后方朝壳体110外延伸的连接部123;以及在端子保持槽114内的前部朝上下方向延伸而将支承臂部121的前端与延长臂部122的前端予以连结的连结部124。
从上述延长臂部122的前端部起,可挠性的前方接触臂部125在较该延长臂部122更上方的位置朝后方延伸,从该延长臂部122的后端部起,可挠性的后方接触臂部126在较该延长臂部122更上方的位置朝前方延伸。该前方接触臂部125及后方接触臂部126在上下方向上设置在大致相同位置。在上述连接部123的前缘,与壳体110的底壁111的后缘部嵌装的嵌装部123A形成为朝前方开放的凹部。
当组装连接器101时,上述端子120从后方朝端子保持槽114压入安装。其结果是,如图3所示,连结部124的上缘及下缘被压入到端子保持槽114,且嵌装部123A嵌装于壳体110的底壁111的后缘部,从而将上述端子120保持于该端子保持槽114内。
端子120的形态并不限于图3所示的结构,可作各种方式变形。例如,如图4所示,可省略后方接触臂部126,而从延长臂部122的后端部朝上方突出形成后方接触部126A。在该变形例中,前方接触臂部125及前方接触部125A在上下方向上与上述后方接触部126A位于相同位置,能实现端子120及连接器101在上下方向的小型化。省略了上述后方接触臂部126这部分,也可实现端子120及连接器101在前后方向的小型化。
作为其它变形例,如图5所示,可省略前方接触臂部125,而从延长臂部122的前端部朝上方突出形成前方接触部125A。在该变形例中,后方接触臂部126及后方接触部126A在上下方向上与上述前方接触部125A位于相同位置,能实现端子120及连接器101在上下方向的小型化。省略了上述前方接触臂部125这部分,也可实现端子120及连接器101在前后方向的小型化。也可将该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和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交错位置排列。
<第三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就以与电路基板垂直的方向插入扁平型导体的姿势安装于电路基板这点,同以与电路基板平行的方向插入扁平型导体的姿势安装于电路基板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结构不同。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结构相同,所以这里以壳体和端子的结构为中心来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使用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符号上加上“200”的符号而省略说明。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在端子位置的纵剖图。在该图中,加压构件230位于关闭位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01是从上方插入扁平型导体的形式的连接器,将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纵置成收容空间朝上方开口。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方成为扁平型导体插入方向的前方。
如图6所示,端子220具有:在端子保持槽214内的右部朝上方延伸,而朝向可动构件移动空间216臂状延伸的支承臂部221;在端子保持槽214的左部朝向上方延伸的延长臂部222;在上述支承臂部221的下方位置,朝向右方朝壳体210外延伸的连接部223;以及在端子保持槽214内的下部朝左右方向延伸,将支承臂部221的下端与延长臂部222的下端与连接部223的上端连结的连结部224。
在端子保持槽214内,从上述延长臂部222的下端部起,可挠性的前方接触臂部225朝向上方延伸,从该延长臂部222的上端部起,可挠性的后方接触臂部226朝向下方延伸。如图6所示,前方接触臂部225及后方接触臂部226朝向右方也就是朝向收容空间215倾斜地延伸。该前方接触臂部225及后方接触臂部226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在大致相同位置。从该延长臂部222的上端部起,被壳体210保持的被保持部227朝上方突出。
上述前方接触臂部225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至延长臂部222的大致中央位置,用来与扁平型导体F的对应电路部接触的前方接触部225A从该前方接触臂部225的上端部朝向收容空间215内朝右方突出。上述后方接触臂部226朝下方延伸至该前方接触部225A的附近位置,用来与扁平型导体F的对应电路部接触的后方接触部226A从该后方接触臂部226的下端部朝向收容空间215内朝右方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接触臂部225及后方接触臂部226在左右方向上位于相同位置,能实现端子220及连接器201在左右方向的小型化。
<第四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就利用端子的局部也就是按压部来形成加压手段这点,与利用加压构件形成加压手段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纵剖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后述的可动构件从开启位置朝关闭位置受到转动操作时,通过该可动构件的凸轮轴部的作用,端子中形成有作为加压手段的按压部的按压臂部将扁平型导体朝向接触部按压。
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301的具体结构。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301具有:大致长方体外形的壳体310;排列保持于该壳体310的端子320;以及被该壳体310及端子320支承成可在开启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自由转动的可动构件330。
壳体310形成有在端子排列方向(与图7的纸面成直角的方向)上端子320的位置贯穿前后方向,且在与纸面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狭缝状的槽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互相邻接的槽部彼此之间形成有在靠前方位置朝上下方向延伸的隔板311。在该槽部,遍及上壁312、隔板311及底壁313延伸的部分形成为端子保持槽314。
上述槽部在较上述隔板311更后方的位置,在上壁312与底壁313之间的部分形成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连通而朝后方开口的空间作为用来从后方收容扁平型导体(未图示)的收容空间315。上述槽部在较上述隔板311更前方的位置的上半部形成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连通而朝上方开放的开放空间,该开放空间是允许可动构件330在开启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可动构件移动空间316。
上述隔板311在上下方向中间部的靠近左方的位置岛状地设有端子保持部317。该端子保持部317将该隔板311的对向壁面彼此连结。
端子320是保持平坦面将金属板冲裁所形成的,具有:沿着端子保持槽314的下侧部分朝前后方向延伸的固定臂部321;沿着该端子保持槽314的上侧部分朝前后方向延伸的可动臂部322;以及朝上下方向延伸,将上述固定臂部321及可动臂部322在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置连结的连结部323。
固定臂部321固定于壳体310,在较上述连结部323更前端侧具有用来从下方支承后述可动构件330的凸轮轴部332的支承部324。该支承部324以在其上缘所形成的凹部从下方将上述凸轮轴部332支承成可转动。
从上述支承部324的前端部起,朝下方延伸形成有连接部324A。该连接部324A的下缘部位于较壳体310的底壁313的下表面稍下方的位置,当连接器1配置于电路基板(未图示)上时,与该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接触,可与该对应电路部焊接。在上述连接部324A的后缘,与底壁313的前缘部嵌装的嵌装部324A-1形成朝后方开放的凹部。
固定臂部321中较上述连结部323更后端侧的部分形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延长臂部22、前方接触臂部25及后方接触臂部26相同的形状。也就是说,从沿着端子保持槽314的下侧部分朝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延长臂部325的前端部起,朝后方延伸有前方接触臂部326,从延长臂部325的后侧部起,朝前方延伸有后方接触臂部327。如图7所示,该前方接触臂部326及后方接触臂部327在上下方向上设置在大致相同位置。通过在各接触臂部的前端分别形成的前方接触部326A及后方接触部327A,可与扁平型导体下表面的对应电路部接触。在上述前方接触臂部326的基部,朝上方突出形成有用来将端子320保持于端子保持槽314内的保持突部326B。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接触臂部326及后方接触臂部327在上下方向上设置在相同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能实现端子320上下方向的小型化,进而使连接器301小型化。
端子320的可动臂部322在较上述连结部323更前端侧具有如后所述被可动构件330的凸轮轴部332按压的被压部328,且在较上述连结部323更后端侧具有按压臂部329,该按压臂部329形成有如后所述将扁平型导体朝下方按压用的作为加压手段的突状的按压部329A。
上述被压部328从端子保持槽314内朝向可动构件移动空间316臂状延伸,以其下缘从上述凸轮轴部332按压。上述按压臂部329在端子保持槽314内朝前后方向延伸,在后端部形成有朝下方突出到收容空间315内的按压部329A。
如图7所示,上述按压部329A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前方接触部326A与后方接触部327A之间,当将后述可动构件330带到关闭位置时,将扁平型导体朝向前方接触部326A和后方接触部327A朝下方按压。通过使该按压部329A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前方接触部326A与后方接触部327A之间,使得从按压部329A按压扁平型导体的位置到前方接触部326A及后方接触部327A的各个距离大致相等。因此,前方接触部326A及后方接触部327A与扁平型导体的接触压力大致相等,能提升接触可靠性。
可动构件330可在扁平型导体能插入的开启位置、提高扁平型导体与端子320的前方接触部326A及后方接触部327A的接触压力的关闭位置之间转动。在图7中,表示了该可动构件330位于开启位置的状态。该可动构件330的基本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加压构件30相同。也就是说,该可动构件330在图7所示的开启位置的大致下半部形成有狭缝状的槽部331,且通过在该可动构件330的靠近下端部的位置形成的岛状的凸轮轴部332,将槽部331的对向壁面彼此连结。如图7所示,该槽部331允许端子320的被压部328从后方进入,该被压部328位于上述凸轮轴部332的上方。
如图7所示,上述凸轮轴部332在可动构件330位于开启位置时截面形状形成朝横向延伸的长圆状。该凸轮轴部332的短轴方向(图7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比被压部328与支承部324之间上下方向上的距离小,长轴方向(图7的左右方向)的尺寸比上述距离稍大。
因此,当可动构件330位于开启位置时,如图7所示,在凸轮轴部332与被压部328之间在上下方向形成有间隙。而且,当可动构件330从该开启位置朝图7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大致90度被带到关闭位置时,凸轮轴部332成为在上下方向上较长延伸的姿势,该关闭位置的上端(图7的开启位置的左端)将被压部328的下缘朝上方按压。
这种结构的连接器301以下述方式组装。首先,从壳体10的前方也就是从图7的右方,将端子320朝后方压入安装到该壳体310的端子保持槽314。其结果是,如图7所示,保持突部326B卡住壳体310的端子保持部317的下表面,且嵌装部324A-1嵌装于壳体310的底壁313的前缘部,从而将端子320保持于该端子保持槽314内。
接着,将该可动构件330保持在开启位置的姿势,使可动构件330的凸轮轴部332从后方进入到端子320的被压部328与支承部324之间,来安装该可动构件330。这样完成了连接器1的组装。
以下,根据图7来说明连接器301与扁平型导体的连接动作。首先,如图7所示,将可动构件330带到开启位置。接着,朝向壳体310的收容空间315内,将扁平型导体从后方朝向前方插入。将该扁平型导体插入至其前端面与隔板311的后表面抵接的正式位置。
接着,使位于开启位置的可动构件330转动将其带到关闭位置。伴随着该可动构件330朝向关闭位置的移动,该可动构件330的凸轮轴部332也转动,该凸轮轴部332利用其端部(图7的左端)将端子320的被压部328朝上方按压,藉此,使该端子320的可动臂部322以连结部323为支点而杠杆状地角度变位。其结果是,上述按压臂部329朝下方变位,位于该按压臂部329后端的按压部329A将扁平型导体朝向前方接触部326A及后方接触部327A朝下方按压。
在关闭位置,上述前方接触部326A及后方接触部327A被扁平型导体朝下方按压而变位,其结果是,使扁平型导体的对应电路部与该前方接触部326A及后方接触部327A的接触压力提高。如上所述,通过将可动构件330带到关闭位置,完成了连接器301与扁平型导体的连接。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连接器的图。在该变形例中,就端子在固定臂部形成有按压臂部,在可动臂部形成有延长臂部、前方接触臂部及后方接触部这点,与在可动臂部形成有按压臂部,在固定臂部形成有延长臂部、前方接触臂部及后方接触部的图7所示的连接器不同。
该变形例的连接器的基本结构除了上述按压臂部与上述延长臂部、前方接触臂部及后方接触部的位置关系之外,与图7的连接器相同,所以这里以延长臂部、前方接触臂部、后方接触部及按压臂部为中心来说明,对于与图7的连接器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符号而省略说明。在该变形例中,扁平型导体的对应电路部形成于该扁平型导体的上表面。
如图8所示,该变形例的连接器301的端子320形成将图7的连接器的端子320中较连结部323靠后方侧的部分上下方向翻转的形状。也就是说,在固定臂部321形成有按压臂部329,在可动臂部322形成有延长臂部325、前方接触臂部326及后方接触臂部327。
在扁平型导体插入于上述连接器301之后,当将可动构件330带到关闭位置时,利用凸轮轴部332将端子320的被压部328朝上方按压,使得可动臂部322杠杆状地角度变位。其结果是,上述延长臂部325、前方接触臂部326及后方接触臂部327朝下方变位,前方接触部326A及后方接触部327A将扁平型导体朝向按压臂部329的按压部329A朝下方按压,并与该扁平型导体上表面的对应电路部接触。
通过将扁平型导体朝按压部329A按压,上述按压部329A通过反作用力将该扁平型导体朝向上述前方接触部326A及后方接触部327A朝上方按压。其结果是,使扁平型导体的对应电路部与前方接触部326A及后方接触部327A的接触压力提高,完成了连接器301与扁平型导体的连接。

Claims (7)

1.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具有:形成有供在扁平型导体的前端侧形成的连接部分朝向前方插入的收容部的壳体;以及保持金属板的平坦面而形成的、在与该平坦面成直角的方向上排列保持于所述壳体的多个端子,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端子中的至少一部分端子具有:用来与扁平型导体的一个面接触的多个接触部;以及在与扁平型导体的面成直角的方向上,在所述一个面侧较所述多个接触部远离扁平型导体的位置,朝前后方向延伸的延长臂部,
所述多个接触部设置在前后方向上不同的位置,其中两个接触部中的一方接触部形成于从所述延长臂部朝向另一方接触部延伸的可挠性的接触臂部的前端,所述接触臂部包括前方接触臂部和后方接触臂部,
壳体或安装于该壳体的构件具有将扁平型导体朝向所述端子的多个接触部按压的加压手段,
从所述延长臂部的前端部起,可挠性的前方接触臂部在较该延长臂部更上方的位置朝向后方延伸,从该延长臂部的后端部起,可挠性的后方接触臂部在较该延长臂部更上方的位置朝前方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形成有一方接触部的接触臂部在与扁平型导体的面成直角的方向上设置在与另一方接触部相同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另一方接触部形成于朝向一方接触部延伸的接触臂部的前端。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加压手段在前后方向上一方接触部与另一方接触部之间的位置按压扁平型导体。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加压手段形成为加压构件,该加压构件能在使扁平型导体的插入的开启位置、使扁平型导体与端子接触部的接触压力提高的关闭位置之间移动,
该加压构件在所述关闭位置将扁平型导体朝向所述接触部按压。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可动构件,该可动构件能在使扁平型导体插入的开启位置、使扁平型导体与端子的接触部的接触压力提高的关闭位置之间移动,
端子具有:在前后方向上互相并行延伸的固定臂部及可动臂部;以及在所述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置将该固定臂部及可动臂部连结的连结部,
所述固定臂部固定于壳体,在前端侧具有对在可动构件上形成的凸轮部予以支承的支承部,在后端侧具有接触部,
所述可动臂部在前端侧具有被压部,在后端侧具有作为加压手段的按压部,
伴随着所述可动构件从开启位置朝向关闭位置的移动,可动臂部因可动构件的凸轮部按压被压部而杠杆状地角度变位,所述按压部朝向所述接触部按压扁平型导体。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可动构件,该可动构件能在使扁平型导体插入的开启位置、使扁平型导体与端子的接触部的接触压力提高的关闭位置之间移动,
端子具有:在前后方向上互相并行延伸的固定臂部及可动臂部;以及在所述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置将该固定臂部及可动臂部连结的连结部,
所述固定臂部固定于壳体,在前端侧具有对在可动构件上形成的凸轮部予以支承的支承部,在后端侧具有作为加压手段的按压部,
所述可动臂部在前端侧具有被压部,在后端侧具有接触部,
伴随着所述可动构件从开启位置朝向关闭位置的移动,可动臂部因可动构件的凸轮部按压被压部而杠杆状地角度变位,所述按压部通过反作用力朝向所述接触部按压扁平型导体。
CN201110081343.1A 2010-03-26 2011-03-24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Active CN1022375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73505A JP4993788B2 (ja) 2010-03-26 2010-03-26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10-073505 2010-03-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37590A CN102237590A (zh) 2011-11-09
CN102237590B true CN102237590B (zh) 2014-10-22

Family

ID=44656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81343.1A Active CN102237590B (zh) 2010-03-26 2011-03-24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540528B2 (zh)
JP (1) JP4993788B2 (zh)
KR (1) KR101311551B1 (zh)
CN (1) CN102237590B (zh)
TW (1) TWI49636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57439B1 (ko) * 2011-12-19 2014-02-03 주식회사 후성테크 전기 커넥터
JP5571837B1 (ja) * 2013-08-21 2014-08-13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090341B2 (ja) * 2015-01-09 2017-03-08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336941B2 (ja) * 2015-04-01 2018-06-06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655364B2 (ja) * 2015-11-19 2020-02-26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771983B2 (ja) 2016-08-01 2020-10-2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960846B2 (ja) * 2017-12-21 2021-11-0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10165452A (zh) * 2018-02-13 2019-08-23 瀚荃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具有双层端子的软扁平电缆电连接器
JP7098592B2 (ja) * 2019-10-11 2022-07-1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TWI824285B (zh) * 2021-08-27 2023-12-01 唐虞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45645A (zh) * 2002-08-01 2008-03-19 第一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201191666Y (zh) * 2008-01-29 2009-02-04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1593876A (zh) * 2008-05-30 2009-12-02 第一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触头和使用该触头的连接器
TW201008052A (en) * 2008-05-28 2010-02-16 Hirose Electric Co Ltd Electric connector for flat condu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30077B2 (ja) * 1997-07-30 2008-01-09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回路板コネクタ
JP3853262B2 (ja) * 2002-07-01 2006-12-0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054740B2 (ja) * 2003-09-26 2008-03-05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Fpc用zifコネクタ
JP4168986B2 (ja) * 2004-07-06 2008-10-22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Fpc用コネクタ
JP4437982B2 (ja) * 2005-08-08 2010-03-2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330084B2 (ja) * 2007-06-12 2009-09-09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192203B1 (ja) 2007-12-26 2008-12-10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5001193B2 (ja) * 2008-02-19 2012-08-15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45645A (zh) * 2002-08-01 2008-03-19 第一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201191666Y (zh) * 2008-01-29 2009-02-04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TW201008052A (en) * 2008-05-28 2010-02-16 Hirose Electric Co Ltd Electric connector for flat conductor
CN101593876A (zh) * 2008-05-30 2009-12-02 第一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触头和使用该触头的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10108248A (ko) 2011-10-05
CN102237590A (zh) 2011-11-09
TW201205969A (en) 2012-02-01
KR101311551B1 (ko) 2013-09-26
US8540528B2 (en) 2013-09-24
JP4993788B2 (ja) 2012-08-08
TWI496361B (zh) 2015-08-11
US20110237106A1 (en) 2011-09-29
JP2011204639A (ja) 2011-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37590B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0593883C (zh) 电连接器
CN101872910B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4425936B (zh) 连接器
CN104584331A (zh) 连接器
CN103733435B (zh) 多极连接器
CN103378482B (zh) 电连接器
CN101361230A (zh) 连接器
CN103050805A (zh) 连接器
CN104425919B (zh) 连接器
CN103828132B (zh) 连接器
CN102386499B (zh) 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5789944B (zh) 电连接器
CN101997197B (zh) 连接器
CN104241894A (zh) 连接器
CN107799932A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02255152B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0438216C (zh) 连接器
CN102738622B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03474801A (zh) 扁平电缆连接器
JP3136567U (ja) カード挿入保護機能を有するコネクタ
CN105529548A (zh) 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
CN102957008B (zh) 卡缘连接器
CN206834367U (zh) 电子卡连接器
KR101265583B1 (ko) 배터리팩 컨넥터 및 이를 갖는 이동단말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