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72910B -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72910B
CN101872910B CN2010101101711A CN201010110171A CN101872910B CN 101872910 B CN101872910 B CN 101872910B CN 2010101101711 A CN2010101101711 A CN 2010101101711A CN 201010110171 A CN201010110171 A CN 201010110171A CN 101872910 B CN101872910 B CN 1018729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zone
mentioned
groove
bond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1017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72910A (zh
Inventor
须永史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729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29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729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29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9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62Fixed connection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02Soldered or welded connections
    • H01R4/028Soldered or welded connections comprising means for preventing flowing or wicking of solder or flux in parts not desired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对应于连接部的区域形成宽幅部,通过有效地限制端子在板厚度方向的偏移,藉此能良好地抑制焊剂上升。端子保持槽(13)、(14)对应于第一区域设置有比端子的板厚度更大的槽内宽度尺寸的第一槽区域(A)、(A’),该第一区域所包含的部分设置有:连结部(23)、(33)、上臂部(21)、(31)的被连结区域(21A)、(31A)及连接部(22D)、(32B),端子保持槽(13)、(14)对应于在端子(20)、(30)的上述第一区域外且在上述上臂部(21)、(31)和上述下臂部(22)、(32)的中的一侧形成两处而在另一侧形成一处的第二区域,形成有以比上述第一槽区域(A)、(A’)更小的槽内宽度尺寸而可进行上述第二区域的插入的第二槽区域(B)、(B’)。

Description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连接器。在该专利文献1中,具有:壳体,该壳体收容FPC及FFC等扁平型导体(平板状电缆);端子组,该端子组将金属板冲裁加工成大致H字型,维持平坦的板面而形成,并分别具有多个压入保持于上述壳体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以使板面彼此互相平行;以及致动器,该致动器可转动地安装于上述壳体。上述致动器在可将扁平型导体插入到壳体的开启位置与对已插入的扁平型导体维持端子的接触部(接点部)具有接触压力而接触的状态的关闭位置之间,能以上述致动器的轴部为中心进行转动。
上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中的某一端子,例如第二端子,具有:上臂部和下臂部,该上臂部和下臂部朝扁平型导体插入方向延伸;以及连结部,该连结部将上述上臂部与下臂部连结。上述上臂部和下臂部将与连结部连结的上述上臂部和下臂部的区域作为被连结区域。下臂部在上述插入方向的一端侧形成有将所插入的扁平型导体从下方予以支承的电缆支承部;在另一端侧形成有与电路基板焊接连接的连接部(尾部)。此外,在上臂部的一端侧形成有与扁平型导体接触的接触部;在上臂部的另一端侧形成有用于限制致动器的轴部朝上方移动的作动柄部。
上述第二端子,若以扁平型导体插入于壳体的状态将致动器从开启位置转动到关闭位置,则截面为椭圆形状的上述致动器的上述轴部将作动柄部推起,连结部会发生弹性变形,并且上臂部整体在杠杆上转动。其结果是:上臂部的接触部朝下方移动,与设于扁平型导体的上表面的导电线具有接触压力地接触。第一端子亦是如此,除了连接部是在不同端侧、即设置在电缆支承部侧的端部之外,基本上具有与第二端子相同的结构。
在上述壳体中形成有将上述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以下总称为“端子组”)在上述端子的板面处分别予以保持的狭缝状的第一端子保持凹部及第二端子保持凹部(以下总称为“端子保持凹部”)。例如,用于保持第二端子的第二端子保持凹部在上述第二端子的上臂部比连结部更靠接触部侧的区域、在下臂部比连结部更靠电缆支承部侧的区域、连接部的区域分别形成有窄幅部。上述窄幅部的槽宽度(端子板厚度方向的宽度)尺寸与端子的板厚度尺寸近似,上述窄幅部的内面与端子的外面之间的间隙的尺寸为零或极微小。用上述窄幅部可限制上述第二端子在板厚度方向的偏移,而上述第二端子在相同方向上会被带到标准位置。
此外,在其它区域从与连接部相邻的部分经由连结部到达上臂部的上述被连结区域的区域形成为宽幅部或缺口部。上述宽幅部的宽度尺寸远大于端子的板厚度尺寸,在上述宽幅部相对端子形成有比窄幅部更大的间隙。即,在第二端子的板面和与其相对的上述宽幅部的内壁面之间确保有规定的间隙。此外,缺口部贯穿第二端子保持凹部的两侧壁部,上述缺口部也相对于端子形成有空间。
因此,当下臂部的连接部与电路基板焊接时,即使熔融的焊剂会因毛细管现象而沿位于窄幅部内的上述连接部的板面在上述窄幅部内上升,由于在与上述窄幅部相邻的宽幅部中,上述宽幅部的内壁面与端子的板面之间有足够的间隙,而不会产生毛细管现象,因而焊剂不会在上述宽幅部内移动,阻止上述焊剂进一步进入。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连接器中,通过这样阻止焊剂的进入、即阻止所谓焊剂上升的情况,藉此防止上述焊剂经由连结部到达上臂部的区域,确保了上述上臂部的转动。用于保持第一端子的第一端子保持凹部也基本上具有与第二端子保持凹部相同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287398
焊剂上升的情况,如后所述可能会对端子造成不良影响,因而较为理想的是,一般情况下完全没有这种情况的发生。因此,端子保持凹部,从要防止焊剂上升的观点来看,希望对于与电路基板焊接的部分、即上述连接部的区域也形成宽幅部,并在上述连接部的周围设置间隙。然而,若形成与上述连接部的区域对应的宽幅部,则由于从在板厚度方向的端子的保持位置精度的观点来看,只有用与在上臂部的比连结部更靠接触部侧的区域以及在下臂部的比连结部更靠电缆支承部侧的区域分别对应的两个窄幅部来限制,因而容易产生在板厚度方向的位置偏移。因此,在宽幅部内的板厚度方向的端子的形态容易变得不稳定。
例如,当压入端子时,上述端子以在板面方向稍微偏移的形态被压入到端子保持凹部的情况、或端子有翘曲等变形情形的情况下,在宽度尺寸较大的上述宽幅部内允许上述偏移了的形态及变形,该形态会被原样保留下来。其结果是:例如会产生在宽幅部内的端子部分整体在板厚度方向的倾斜或变形(以下称为“偏差”)、及上臂部和下臂部在板厚度方向上彼此朝相反方向扭转的变形(以下称为“扭转”)。
若如上所述在宽幅部内端子在板厚度方向上发生偏移时,则上述端子一侧的板面可与宽幅部的内壁面接触。因此,假设即使对应于连接部的区域形成有宽幅部,当在产生上述偏转或扭转情形的情况下,因上述连接部的焊接而产生的焊剂会在宽幅部内沿与宽幅部的内壁面接触了的端子的板面移动。这样在宽幅部内移动的焊剂最后会经由连结部到达上臂部。其结果是:上述上臂部会成为隔介着焊剂与端子保持凹部的内壁面黏接的状态,因而可能会显著地损害上述上臂部的可动性。此外,当焊剂到达上臂部的接触部时,可能会导致在上述接触部与电缆之间的电接触不良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基于上述情况发明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该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对应于连接部的区域形成宽幅部,而通过有效地限制端子在板厚度方向的偏移,藉此能良好地抑制焊剂上升。
本发明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包括:壳体,该壳体由电绝缘体制成;以及端子,该端子被压入保持于在上述壳体上形成为狭缝状的端子保持槽且与扁平型导体连接,上述端子为维持金属板的平坦面而制成,具有:上臂部和下臂部,该上臂部和下臂部被并排设置;以及连结部,该连结部在两臂部的被连结区域将上述上臂部与下臂部连结的连结部,上述下臂部通过上述端子保持槽保持,具有与电路基板焊接的连接部,上述上臂部在上述扁平型导体的插入侧、即一端侧具有将扁平型导体的上表面朝下方按压的按压部。
在上述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中,上述端子保持槽对应于第一区域形成有比端子的板厚度更大的槽内宽度尺寸的第一槽区域,上述第一区域所包含的部分设有:上述连结部、上述上臂部的被连结区域以及连接部,上述端子保持槽对应于第二区域而形成有以比上述第一槽区域更小的槽内宽度尺寸而可进行第二区域的插入的第二槽区域,上述第二区域在上述端子的上述第一区域外,且在上述上臂部和上述下臂部中的一方形成至少两处而在另一方形成至少一处。
在本发明对应于在上臂部和下臂部中的一方形成至少两处而在另一方形成至少一处的第二区域,形成有第二槽区域。即,端子的板厚度方向的偏移至少在三处部分加以限制,因而例如,即使与设置有连接部的部分对应的第一槽区域为了防止焊剂上升而制成宽幅,在板厚度方向的上述端子的位置也很稳定且维持在标准位置。其结果是:不容易产生端子的偏转及扭转,在第一区域的板面与第一槽区域的内壁面之间确保有标准宽度的间隙。因此,在上述间隙中不会产生毛细管现象,从而能防止在上述第一区域产生焊剂上升的情况。
此外,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对应于包含设有连接部的部分的第一区域形成有比端子的板厚度更大的槽内宽度尺寸的第一槽区域,因而在上述连接部与第一槽区域之间确保有规定的间隙。因此,即使上述连接部与电路基板焊接,焊剂也不会沿上述连接部上升移动。其结果是:能从根本上防止焊剂上升。
第二区域较为理想的是形成在在第一区域外且与上臂部的被连结区域以及下臂部的被连结区域中的至少一方相邻的位置。上臂部的被连结区域包含于第一区域,下臂部的被连结区域与包含于第一区域的连结部的下部连结。因此,通过将第二区域形成在与上臂部的被连结区域以及下臂部的被连结区域中的至少一方相邻的位置,藉此在上述第一区域的板厚度方向的偏移会在接近第一区域的位置处得以限制。通过使偏移的限制位置接近上述第一区域,则能增大限制上述偏移的效果,且能将端子可靠地维持在标准位置。
第二区域也可以形成为从上臂部和下臂部的至少一方的缘部突出的突起部。
本发明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还包括加压构件,该加压构件能在可进行扁平型导体的插入的开启位置和与提高在按压部处对扁平型导体的接触压力的关闭位置之间转动,上述加压构件具有凸轮部,该凸轮部配置于上臂部与下臂部之间,通过在关闭位置对上臂部作用,将上述按压部朝扁平型导体按压。
上臂部和下臂部在长轴方向中间部的彼此的被连结区域通过连结部连结,上臂部在比上述上臂部的被连结区域更靠另一端侧具有用于承受来自凸轮部的力的被压部,下臂部具有在比上述下臂部的被连结区域更靠一端侧朝向上方分支并朝上述一端侧延伸的可弯部分支臂部,该分支臂部在上述一端侧具有与扁平型导体的下表面接触的接触部,上述下臂部在比上述下臂部的被连结区域更靠另一端侧具有连接部,并且在上述连接部与上述被连结区域之间具有用于导引凸轮部转动的凸轮导引部。
上臂部和下臂部还可以在长轴方向中间部的彼此的被连结区域通过连结部连结,上臂部在比上述上臂部的被连结区域更靠另一端侧,具有用于承受来自凸轮部的力的被压部,下臂部具有在比上述下臂部的被连结区域更靠一端侧朝向上方分支并朝上述一端侧延伸的可弯性分支臂部,该分支臂部在上述一端侧具有与扁平型导体的下表面接触的接触部,上述下臂部在上述一端侧具有连接部,在比上述下臂部的被连结区域更靠另一端侧具有用于导引凸轮部转动的凸轮导引部。
端子由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两种端子构成,上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是交替配置的,第一端子的上臂部和下臂部在长轴方向中间部的彼此的被连结区域通过连结部连结,上臂部在比上述上臂部的被连结区域更靠另一端侧具有用于承受来自凸轮部的力的被压部,下臂部在比上述下臂部的被连结区域更靠一端侧具有朝上方分支并朝上述一端侧延伸的可弯性分支臂部,该分支臂部在上述一端侧具有与扁平型导体的下表面接触的接触部,上述下臂部在比上述下臂部的被连结区域更靠另一端侧具有连接部,且在上述连接部与上述被连结区域之间具有用于导引凸轮部转动的凸轮导引部,第二端子的上臂部和下臂部在长轴方向中间部的被连结区域彼此通过连结部连结,上臂部在比上述上臂部的被连结区域更靠另一端侧具有用于承受来自凸轮部的力的被压部,下臂部在比上述下臂部的被连结区域更靠朝一端侧具有朝向上方分支并朝上述一端侧延伸的可弯性分支臂部,该分支臂部在上述一端侧具有与扁平型导体的下表面接触的接触部,上述下臂部在上述一端侧具有连接部,在比上述下臂部的被连结区域更靠另一端侧具有用于导引凸轮部转动的凸轮导引部。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在第一区域外形成了与在至少三处部位形成的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二槽区域,因而在位于端子的板面的宽广范围的上述三处部位,通过用上述第二槽区域限制第二区域的板厚度方向的偏移,藉此在第一槽区域内将第一区域可靠地维持在标准位置。因此,在第一区域的板面与第一槽区域的内壁面之间形成了标准宽度的间隙,因而能良好地防止焊剂上升,其结果是能确保端子的上臂部的可动性。此外,能避免因焊剂上升而导致端子表面状态的恶化。而且,通过与包含设有连接部的部分的第一区域对应来形成比端子的板厚度更大的槽内宽度尺寸的第一槽区域,藉此在上述第一区域的板面与第一槽区域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因而能从根本上防止上述连接部在焊接于电路基板时发生焊剂上升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A)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及扁平型导体,是与端子的板面平行的面的立体剖视图,是表示在第一端子的位置的截面。
图1(B)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及扁平型导体,是与端子的板面平行的面的立体剖视图,是表示在第二端子的位置的截面。
图2是在与图1(A)、图1(B)表示的连接器的端子的板面平行的面的剖视图,图2(A)是表示在第一端子的位置的截面,图2(B)是表示在第二端子的位置的截面。
图3是表示图2(A)、图2(B)的壳体的端子保持槽的剖视图,图3(A)是表示第一保持槽,图3(B)是表示第二保持槽。
图4是将第一槽区域和第二槽区域的槽内宽度尺寸与端子的板厚度尺寸进行比较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     连接器
10    壳体
13    第一保持槽
14    第二保持槽
20    第一端子
21    上臂部
21A   被连结区域
21B-1 按压部
21C   被压部
21D   突起部
22    下臂部
22A   被连结区域
22B   被保持臂部
22C   接触臂部(分支臂)
22C-1 接触部
22D   连接部
22E   凸轮导引部
23    连结部
30    第二端子
31    上臂部
31A   被连结区域
31B-1 按压部
31C   被压部
32    下臂部
32A   被连结区域
32B   连接部
31B-1 按压部
32D   接触臂部(分支臂)
32D-1 接触部
32F   凸轮导引部
33    连结部
40    加压构件
43    凸轮部
P     扁平型导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A)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扁平型电连接器(以下仅称为“连接器”)和与上述连接器连接的扁平型导体,是在与端子的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的立体剖视图,表示在后述第一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此外,图1(B)表示上述连接器和与上述连接器连接的扁平型导体,是在与端子的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的立体剖视图,表示在后述第二端子的位置处的截面。以下,为了方便说明,仅将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统称为“端子”。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具有:合成树脂制的壳体10,该壳体10为近似长方体型;多个金属制的端子20、30,该端子20、30在上述壳体10的长轴方向被按上述壳体10排列保持;以及合成树脂制的加压构件40,该加压构件40可转动地安装于上述壳体10。
上述端子20、30用于维持金属板的平坦面而通过冲裁加工制成,其由形状不同的第一端子20和第二端子30这两种端子构成。如图1(A)和图1(B)所示,上述第一端子20和第二端子30以上述壳体的长轴方向为排列方向,且以板面彼此平行的形态交替排列。
在图1(A)、图1(B)中,沿箭头A的方向插入到壳体10的扁平型导体P为柔性印刷电路板(FPC),且在插入方向前方侧部分的上表面贴装有补强板P1。此外,上述扁平型导体P在其下表面配设有与各端子20、30相对应的朝上述扁平型导体P的插入方向延伸的对应电路部P2。
图2(A)是在与图1(A)所示的连接器1的端子的板面平行的面的剖视图,表示在第一端子20的位置处的截面。图2(B)是在与图1(B)所示的连接器1的端子的板面平行的面的剖视图,表示在第二端子30的位置处的截面。在上述图2(A)、图2(B)中,为了方便说明,省略了加压构件40的标注。
在图2(A)、图2(B)中,上述壳体10具有沿其长轴方向、即在朝端子排列方向(与纸面呈直角的方向)延伸的侧面作为朝左侧开口的凹部、用于收容扁平型导体P的收容部11。该收容部11,在扁平型导体P的插拔方向(左右方向)延伸到中间位置,并且在端子排列方向形成,以作为在端子排列范围内连通的空间。
此外,上述壳体10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有狭缝状的端子保持槽,该保持槽朝与端子排列方向呈直角的方向(与纸面平行的方向)延伸,且在左右方向上贯穿。如图2(A)、图2(B)所示,上述端子保持槽由用于保持后述第一端子20的第一保持槽13以及用于保持后述的第二端子30的第二保持槽14构成。如图1(A)、图1(B)所示,上述第一保持槽13和第二保持槽14是在壳体10的端子排列方向交替形成。对上述第一保持槽13和第二保持槽14的形状的详细说明会在后面加以叙述。以下,为了方便说明,将第一保持槽13和第二保持槽14统称为“端子保持槽13、14”。
如图2(A)、图2(B)所示,端子保持槽13、14在壳体10的右侧部分的上半部在端子排列方向连通,以形成朝上方开口的加压构件转动空间12。换言之,端子保持槽13、14由沿位于左半部的上壁15的内面的部分(以下称为“上侧槽部”)、沿底壁16的内面的部分(以下称为“下侧槽部”)、以及在左右方向中间位置朝上下方向延伸来将其连结的部分(以下称为“连结槽部”)形成。
此外,如图2(A)、图2(B)所示,在上述壳体10的上壁15的右部形成有沿端子排列方向在该端子保持槽13、14的位置作为上述端子保持槽13、14的一部分的槽部13A、14A,上述上壁15的缘部制成如图1(A)、图1(B)所示的梳齿状。上述槽部13A、14A与加压构件转动空间12连通。对端子保持槽13、14的宽度尺寸(端子的板厚度方向的槽尺寸)会在后面加以叙述。
在上述端子保持槽13中形成有从底壁16的左端朝上方延伸的立壁17,在该立壁17的朝上下方向延伸的内面,如后所述形成有将第一端子20的固定部22B-1以缘部的板厚面压入的固定槽部17A。此外,在上述端子保持槽14中形成有从底壁16的右端朝上方延伸的立壁18,在该立壁18的朝上下方向延伸的内面,如后所述形成有用于将第二端子30的固定部32E压入的固定槽部18A。
如图2(A)所示,第一端子20被其缘部的一部分的板厚面压入保持到壳体10的第一保持槽13内。上述第一端子20用在长轴方向中间位置的朝上下方向延伸的连结部23将朝左右方向延伸且上下并排设置的上臂部21和下臂部22连结,制成为近似横H字型。
上臂部21具有从与连结部23连结的区域、即从被连结区域21A朝向左侧延伸的按压臂部21B。在上述按压臂部21B的左端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到收容部11内的按压部21B-1。该按压部21B-1如后所述,是根据加压构件40的凸轮部43的转动,通过以被连结区域21A为支点使上臂部21倾斜成杠杆状而朝下方移位,将已插入收容部11内的扁平型导体P(未图示)的上表面朝下方按压。
上述上臂部21具有从上述被连结区域21A朝向右侧延伸到可动构件转动空间12内,以承受来自后述加压构件40的凸轮部43的力的被压部21C。如后所述,上述被压部21C在其下缘部的靠近右端的位置处,形成有作为可与上述凸轮抵接的部位,并与上述凸轮部相应凹陷的被压凹部21C-1。
上述上臂部21具有从被连结区域21A朝向上方突出的突起部21D。该突起部21D以不会从上述上壁15的上表面突出到外侧的程度进入到槽部13A内。
下臂部22具有从与连结部23连结的区域、即从被连结区域22A朝左侧延伸的被保持臂部22B。在该被保持臂部22B的左端,朝上方突出形成有固定部22B-1,该固定部22B-1具有在上述立壁17的固定槽部17A保持第一端子20的缘部。上述固定部22B-1位于比上述上臂部21的按压部21B-1更靠左侧。
在上述被保持臂部22B的靠近被连结区域22A的位置处,从上述被保持臂部22B的上缘部向上方分支的可弯曲的接触臂部22C朝向左侧延伸。该接触臂部22C在左右方向延伸到与上述上臂部21的按压臂部21B的左端对应的位置处。在上述接触臂部22C的左端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到收容部11内的接触部22C-1。该接触部22C-1形成于与上述按压臂部21B的按压部21B-1在左右方向相同的位置处,上述按压部21B-1和上述接触部22C-1突出成在上下方向彼此接近。
下臂部22,从上述被连结区域22A朝向右侧延伸,在其右端具有用于与电路基板(未图示)焊接的连接部22D。该连接部22D的右端部分突出到壳体10外。此外,上述连接部22D的下端22D-1位于比壳体10的底壁16的下表面部稍靠下方处,当连接器1被配置于电路基板上时,上述连接部22D的下端22D-1会与上述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接触。连接部22D具有固定凹部22D-2,该固定凹部22D-2以缘部的板厚面与上述底壁16的右端部嵌装。
在下臂部22的被连结区域22A与上述连接部22D之间形成有用于对后述加压构件40的凸轮部43的转动进行导引的凸轮导引部22E。该凸轮导引部22E位于上臂部21的被压部21C的下方,在左右方向在与该被压部21C的被压凹部21C-1相同的位置形成有:用于对上述凸轮部43进行转动支承的导引凹部22E-1。
连结部23与上臂部21及下臂部22相比,其臂宽形成得较细,且可倾斜地发生弹性变形。
如图2(A)所示,当上述第一端子20被安装于壳体10时,上述第一端子20被从右侧压入到第一保持槽13内。在该第一保持槽13内,通过将第一端子20的被保持臂部22B的固定部22B-1压入到固定槽部17A内,且将连接部22D的固定凹部22D-2嵌装于底壁16的右端部,藉此第一端子20被上述固定部22B-1的缘部的板厚面和固定凹部22D-2的缘部的板厚面保持在第一保持槽13内。
如图2(B)所示,第二端子30以其缘部的一部分的板厚面被压入保持在壳体10的第二保持槽14内。上述第二端子30通过在长轴方向中间位置朝上下方向延伸的连结部33将朝左右方向延伸且上下并排设置的上臂部31和下臂部32连结而制成近似横H字型。上述连结部33在左右方向上与第一端子20的连结部23处于相同位置。
上臂部31具有从与连结部33连结的区域、即从被连结区域31A朝向左侧延伸的按压臂部31B。该按压臂部31B与第一端子20的按压臂部21B相比较短。在上述按压臂部31B的靠近左端的位置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到收容部11内的按压部31B-1。该按压部31B-1如后所述,是根据加压构件40的凸轮部43的转动,通过以被连结区域31A为支点使上臂部31倾斜成杠杆状而朝下方移位,将已插入收容部11内的扁平型导体P(未图示)的上表面朝下方按压。
上述上臂部31具有从上述被连结区域31A朝向右侧延伸到加压构件转动空间12内,以承受来自后述加压构件40的凸轮部43的力的被压部31C。如后所述,该被压部31C在其下缘部的靠近右端的位置处可与上述凸轮部抵接。
下臂部32从与连结部33连结的区域、即从被连结区域32A朝向左侧延伸,在其左端具有用于与电路基板(未图示)焊接的连接部32B。该连接部32B的左端部分突出到壳体10外。上述连接部32B的下端32B-1位于比壳体10的底壁16的下表面稍靠下方处,当连接器1被配置于电路基板上时,上述连接部32B的下端32B-1会与上述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接触。上述连接部32B具有被嵌装于上述底壁16的左端部的固定凹部32B-2。
在下臂部32的被连结区域32A与上述连接部32B之间形成有朝左右方向延伸的延伸部32C。在该延伸部32C的靠近被连结区域32A的位置,从上述延伸部32C的上缘部向上方分支的可弯性接触臂部32D朝向左侧延伸。上述接触臂部32D延伸到在左右方向与上述上臂部31的按压部31B-1处于相同位置。在接触臂部32D的左端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到收容部11内的接触部32D-1。也就是说,上述接触部32D-1形成在与上述按压部31B-1在左右方向处于相同位置,上述按压部31B-1和该接触部32D-1突出成在上下方向上彼此接近。
将图2(A)与图2(B)进行比较后可知,在左右方向上,第二端子30的按压部31B-1位于比第一端子20的按压部21B-1更靠右侧,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32D-1亦是如此,其也位于比第一端子20的接触部22C-1更靠右侧。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在左右方向不同的两处部位,使端子与所插入的扁平型导体接触。因此,端子20、30的接触位置相对于扁平型导体P分布成交错状,从整体而言,接触状态非常稳定。
下臂部32从上述被连结区域32A朝右侧延伸,在其右端形成有在缘部的板厚面通过立壁部18的固定槽部18A来保持第二端子30的固定部32E。该固定部32E具有朝上方突出的固定突起部32E-1。
在下臂部32的被连结区域32A与上述固定部32E之间,凸状地形成有用于对加压构件40的凸轮部43的转动进行导引的凸轮导引部32F。该凸轮导引部32F位于上臂部31的被压部31C的下方,其上缘部在左右方向水平延伸。
连结部33与上臂部31或下臂部32相比,其臂宽形成得较细,且可倾斜地进行弹性变形。
如图2(B)所示,当上述第二端子30被安装于壳体10时,上述第二端子30被从左侧压入到第二保持槽14内。此外,在上述第二保持槽14内,通过将第二端子30的固定部32E压入到固定槽部18A内,且将连接部32B的固定凹部32B-2嵌装于底壁16的左端部,接触第二端子30在上述固定突起部32E-1的缘部的板厚面和固定凹部32B-2的缘部的板厚面被保持在第二保持槽14内。
图3(A)是表示图2(A)的壳体10的第一保持槽13的图。在图3(A)中,为了容易理解与上述第一保持槽13的对应关系,用两点链线来表示第一端子20。第一保持槽13形成有在端子排列方向(与纸面成直角的方向)的尺寸、即槽内宽度尺寸不同的多个区域(以下称为“槽区域”)。在图3(A),通过标注斜线来区分各槽区域。
第一端子20具有第一区域,该第一区域由从上述第一端子20的全区域中除去上述按压臂部21B的左半部的上半部、突起部21D、被压部21C以及被保持臂部22B的部分形成。
将具有上述第一区域的第一端子20予以保持的第一保持槽13的从上述第一保持槽13的全区域中除去下侧槽部的左半部的下半部、上侧槽部的左半部的上半部以及槽部13A的部分作为与上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槽区域A形成。
上述第一槽区域A由槽内宽度尺寸不同的三个部分区域构成。具体而言,上述第一槽区域A是由如下区域构成:与第一端子20的设有的连接部22D的部分对应的部分槽区域A1;与从接触臂部22C的左端经由被连结区域22A、连结部23及被连结区域21A而到达按压臂部21B的左端的部分对应的近似横U字型的部分槽区域A2;以及槽宽度从部分槽区域A1朝向部分槽区域A2逐渐变窄的锥状的部分槽区域A3。即,上述部分槽区域A1的槽内宽度尺寸大于上述部分槽区域A2。
图4将第一槽区域A的部分槽区域A1、A2、后述第二槽区域B、第一槽区域A’的部分槽区域A’1、A’2及第二槽区域B’的槽内宽度尺寸与端子20、30的板厚度尺寸进行比较的说明图。在该图中,符号S表示端子20、30的板厚度尺寸。上述部分槽区域A1、A2由比第一端子20的板厚度更大的槽内宽度尺寸形成。在第一保持槽13内保持有第一端子20的状态下,在上述部分槽区域A1、A2、A3的内壁面与第一端子20的第一区域的板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第一端子20具有第二区域,该第二区域由按压臂部21B的左半部的上半部、被保持臂部22及突起部21D形成,即由上述第一区域外且与第一保持槽13的内壁面彼此面对的部分形成。
此外,第一保持槽13的下侧槽部的左半部的下半部、上侧槽部的左半部的上半部及槽部13A作为对应于上述第二区域的第二槽区域B形成。
上述第二槽区域B由比上述第一槽区域A更小的槽内宽度尺寸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槽区域B的槽内宽度尺寸稍大于第一端子20的板厚度,在上述第二槽区域B的内壁面与第一端子20的板面形成有些许间隙。上述第二槽区域B在第一端子20以其缘部的一部分的板厚向第一保持槽13压入时导引第二区域B,具有用于限制第一端子20在板厚度方向的偏移的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上臂部21形成有按压臂部21B的左半部的上半部以及突起部21D以作为第二区域。此外,在下臂部22形成有被保持臂部22B以作为第二区域。因此,在第一端子20中,在上臂部21的两处部位和下臂部22的一处部位的总共三处部位的第二区域,通过对应于各第二区域的第二槽区域B来限制在板厚度方向的偏移。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第二槽区域B的槽内宽度尺寸稍大于第一端子20的板厚度尺寸,但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使第二槽区域B的槽内宽度尺寸与第一端子20的板厚度尺寸大致相等,将上述第一端子20的第二区域压入到第二槽区域B内。
图3(B)是表示图2(B)的壳体10的第二保持槽14的图。在该图中,为了容易理解与该第二保持槽14的对应位置关系,用双点划线来表示第二端子30。第二保持槽14也与第一保持槽13一样,由端子排列方向的尺寸、即由槽内宽度尺寸不同的多个区域(以下称为“槽区域”)形成。图3(B)也与图3(A)一样,通过标注斜线来区分各槽区域。
第二端子30,具有第一区域,该第一区域由接触臂部32D、连结部33、上臂部31的被连结区域31A及按压臂部31B所形成的部分和从延伸部32C的靠近左侧的部分到连接部32B的部分形成。
将具有上述第一区域的第二端子30予以保持的第二保持槽14的从下侧槽部的左半部除去上述下侧槽部的左右方向中间部的下半部的部分、连结槽部的左半部及上侧槽部的下半部作为与上述第一区域对应的第一槽区域A’形成。
上述第一槽区域A’由槽内宽度尺寸不同的三个部分区域构成。具体而言,上述第一槽区域A’由如下区域构成:与第二端子30的设有连接部32B的部分相对应的部分槽区域A’1;与通过从被连结区域31A到按压臂部31B的左端的部分、连结部33及设有接触臂部32D的部分所形成的大致U字型部分对应的部分槽区域A’2;以及槽宽度从部分槽区域A’1朝向部分槽区域A’2逐渐变窄的锥状的部分槽区域A’3。即,上述部分槽区域A’1的槽内宽度尺寸大于上述部分槽区域A’2(参照图4)。
如图4所示,上述部分槽区域A’1、A’2由比第二端子30的板厚度更大的槽内宽度尺寸形成。在第二保持槽14内保持有第二端子30的状态下,在上述部分槽区域A’1、A’2、A’3的内壁面与第二端子30的第一区域的板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第二端子30具有第二区域,该第二区域由从延伸部32C的靠近左侧的位置到固定部32E的部分以及在被压部31C与被连结区域31A相邻的部分形成,即由上述第一区域外且与第二保持槽14的内壁面彼此面对的部分形成。
第二保持槽14的下侧槽部的左半部的从下半部的靠近左侧的位置到槽部13B并沿上述部分槽区域A’2延伸的部分和上述下侧槽部的右半部形成为对应于上述第二区域的第二槽区域B’。
上述第二槽区域B’由比上述第一槽区域A’小的槽内宽度尺寸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槽区域B’的槽内宽度尺寸稍大于第二端子30的板厚度,上述第二槽区域B’的内壁面与第二端子30的板面之间形成有些微间隙。上述第二槽区域B’,在将第二端子30被其缘部的一部分的板厚向第二保持槽14压入时导引第二区域B’,具有用于限制第二端子30在板厚度方向的偏移的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上臂部31形成有在被压部31C与被连结区域31A相邻的部分以作为第二区域。此外,在下臂部22形成有从延伸部32C的靠近左侧的位置到固定部32E的部分以作为第二区域。即,可以说在上述下臂部32中,在左半部和右半部均存在有第二区域。因此,在第二端子30中的上臂部31的一处部位和下臂部32的两处部位的总共三处部位的第二区域,通过对应于各第二区域的第二槽区域B’来限制在板厚度方向的偏移。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第二槽区域B’的槽内宽度尺寸稍大于第二端子30的板厚度尺寸,但除此以外,例如也可以使第二槽区域B’的槽内宽度尺寸与第二端子30的板厚度尺寸大致相等,将上述第二端子30的第二区域在其板面被第二槽区域B’的内面压入。
加压构件40,是将树脂等的绝缘材成形而制成,如图1(A)和图1(B)所示设置成从壳体内朝外延伸,具有在端子排列方向遍及端子20、30的排列范围的宽度。
加压构件40,在位于壳体10的加压构件转动空间12内的大约一半的部分,在端子排列方向对应于端子20、30的位置上形成有允许上述端子20、30的被压部21C、31C贯穿的狭缝状的槽部41、42。各槽部41、42在上述加压构件40的端部位置设有将各槽部41、42的相对向内壁面(在端子排列方向互相面对的内壁面)彼此连结的凸轮部43。
上述凸轮部43在加压构件40处于开启位置、即上述加压构件40为朝上方延伸的形态时,其截面为在扁平型导体的插拔方向较长的长圆形,在加压构件40处于关闭位置、即朝向图1(A)、图1(B)的右侧延伸的形态时,其截面为在连接器高度方向较长的长圆形。
该凸轮部43的短轴方向的尺寸小于第一端子20的导引凹部22E-1与被压凹部21C-1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端子30的凸轮导引部32F的上缘与被压部31C的下缘之间的距离。此外,上述凸轮部43的长轴方向的两端部之间的距离大于上述导引凹部22E-1与被压凹部21C-1之间的距离以及上述凸轮导引部32F的上缘与被压部31C的下缘之间的距离。
接着,参照图2(A)、图2(B)对连接器1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将连接器1的第一端子20的连接部22D和第二端子30的连接部32B焊接到形成于电路基板上的对应电路部。
此外,在该连接器1的加压构件40处于开启位置的状态下,将扁平型导体P插入到收容部11内。上述扁平型导体P的插入使上述扁平型导体P的前端(在图1(A)、图1(B)的右端)通过第一端子20的按压部21B-1与接触部22C-1之间以及第二端子30的按压部31B-1与接触部32D-1之间,并与上述收容部11的内壁部11A抵接后结束。在上述扁平型导体P插入结束的状态下,使形成于上述扁平型导体P的下表面的对应电路部P2位于上述接触部22C-1、32D-1上。
接着,使处于开启位置的加压构件40转动来将其带到关闭位置。此时,凸轮部43一边被第一端子20的凸轮导引部22E的导引凹部22E-1和第二端子30的凸轮导引部32F的上缘部导引,一边朝向关闭位置转动。在转动开始后,上述凸轮部43的端部将上臂部21、31的被压部21C、31C朝向上方推起。藉此,使第一端子20的连结部23和第二端子30的连结部33发生弹性变形而朝向左侧倾斜,其结果是:第一端子20的上臂部21和第二端子30的上臂部31会以被连结区域21A、31A为支点倾斜成杠杆状而使左端朝下方移位。
因此,形成于上述上臂部21、31的各左端处的按压部21B-1、31B-1朝下方移位,而将扁平型导体P的上表面朝向下方按压。这样,通过使上述按压部21B-1、31B-1按压扁平型导体P,设于上述扁平型导体P的下表面的对应电路部P2将按压接触臂部22C、32D的接触部22C-1、32D-1从上方按压,并使上述接触臂部22C、32D朝向下方发生弹性变形。
当通过使加压构件40到达关闭位置而完成转动动作时,上述加压构件40的凸轮部43以在关闭位置上形成在上下方向较长的长圆形的形态,维持将被压部21C、31C推起的状态。
在上述加压构件40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端子20、30的上述按压部21B-1、31B-1维持按压扁平型导体P的状态,并维持上述扁平型导体P的对应电路部P2与接触部22C-1、32D-1间具有接触压力的接触状态。其结果是:确保了隔介着连接器1的扁平型导体P与电路基板的电连接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20形成有与上臂部21的两处部位及下臂部22的一处部位形成的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二槽区域B。此外,第二端子30形成有与上臂部31的一处部位及下臂部32的两处部位的第二区域对应的第二槽区域B’。即,端子20、30的板厚度方向的偏移受分布于端子20、30的全区域的广阔范围的三处部位限制,因而在板厚度方向的该端子20、30的位置非常稳定,上述端子20、30容易维持在标准位置。其结果是:端子20、30不易产生偏转或扭转,并在第一区域的板面与第一槽区域A、A’的内壁面之间确保有标准宽度的间隙。因此,上述间隙不会引起毛细管现象,并能良好地防止在上述第一区域的焊剂上升。其结果是:能确保端子20、30的上臂部21、31的可动性。此外,能避免因焊剂上升而导致端子表面状态的恶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对应于在设有连接部22D、32B的部分形成的第一区域形成有槽内宽度尺寸大于端子20、30的板厚度的第一槽区域A、A’,因而在上述连接部22D、32B与第一槽区域A、A’之间确保有标准宽度的间隙。因此,即使将上述连接部22D、32B焊接于电路基板,焊剂也不会沿上述连接部22D、32B上升移动。其结果是能从根本上防止焊剂上升。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端子20、30的与上臂部21、31的被连结区域21A、31A和下臂部22、23的被连结区域22A、32A相邻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二区域。如前所述,上述被连结区域21A、31A、22A、32A包含于第一区域,并通过在与上述被连结区域21A、31A、22A、32A的位置相邻处形成有第二区域,藉此在接近第一区域的位置限制上述第一区域在板厚度方向的偏移。其结果是,通过使偏移的限制位置接近上述第一区域,便可增加限制上述偏移的效果,且能将端子20、30更可靠地维持在标准位置处。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应于在端子的总共三处部位所形成的第二区域来形成第二槽区域,但第二区域和与其对应的第二槽区域的数量也可以形成为总共四处部位以上。通过增加用于限制端子偏移的部位,藉此使用于保持端子的范围变宽,且在板厚度方向的端子的位置被更可靠地带到标准位置。为了使在板厚度方向的端子的位置更为稳定,较为理想的是,应使限制位置分布于端子全区域,上述第二区域和第二槽区域在上臂部和下臂部均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扁平型导体P与端子20、30的电连接通过设于上述扁平型导体P的下表面的对应电路部P2与该端子20、30的接触部22C-1、32D-1的接触(以下称为“下接点连接”)来达成,但其连接的方式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扁平型导体P的上表面设置对应电路部,并通过上述对应电路部与端子20、30的按压部21B-1、31B-1的接触(以下称为“上接点连接”)来达成;此外,还可以在扁平型导体P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设置对应电路部,通过上接点连接和下接点连接两者共同达成。此外,还可以将上述上接点连接和上述下接点连接在端子排列方向制成交替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交替配置,但除此以外,也可以仅设有第一端子,此外,也可以仅设有第二端子。当仅设有第一端子时,在壳体对应于该第一端子形成第一保持槽,当仅设有第二端子时,在壳体对应于该第二端子形成第二保持槽。其结果是:在第一保持槽或第二保持槽,都能可靠地防止焊剂上升。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端子被制成横H字型,并通过加压构件的转动而将其带到开启位置或关闭位置来制成所谓的后倒装型的连接器,但连结器的类型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为通过连结部将上臂部和下臂部的一端侧连结,将端子整体制成横U字型,通过设置于另一端侧的加压构件的转动将端子带到开启位置或关闭位置、即所谓的前倒装型的连接器。此外,也可以是不设置加压构件,以低插入力将扁平型导体插入到制成横U字型的端子的上臂部与下臂部之间、即所谓的零插入力(Non-Zif)型连接器。

Claims (7)

1.一种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包括:壳体,该壳体由电绝缘体制成;以及端子,该端子被压入保持于在所述壳体上形成为狭缝状的端子保持槽且与扁平型导体连接,所述端子在维持金属板的平坦面的状态下制成,具有:上臂部和下臂部,该上臂部和下臂部被并排设置;以及连结部,该连结部在两臂部的被连结区域将所述上臂部与下臂部连结,所述下臂部通过所述端子保持槽保持,具有将与电路基板焊接的连接部,所述上臂部在所述扁平型导体的插入侧、即一端侧具有将扁平型导体的上表面朝下方按压的按压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保持槽对应于第一区域而形成有比端子的板厚度更大的槽内宽度尺寸的第一槽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包含设有所述连结部、所述上臂部的被连结区域及连接部的部分;所述端子保持槽对应于第二区域而形成有以比所述第一槽区域更小的槽内宽度尺寸而可进行第二区域的插入的第二槽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在所述端子的所述第一区域外且在所述上臂部和所述下臂部中的一方形成至少两处而在另一方形成至少一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二区域形成在与上臂部的被连结区域和下臂部的被连结区域中的至少一方相邻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二区域形成为从上臂部和下臂部的至少一侧的缘部突出的突起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压构件,该加压构件能在可进行扁平型导体的插入的开启位置和提高按压部对于扁平型导体的接触压力的关闭位置之间转动,所述加压构件具有凸轮部,该凸轮部配置于上臂部与下臂部之间,通过在关闭位置对上臂部作用,将所述按压部朝扁平型导体按压。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臂部和下臂部在长轴方向中间部的彼此的被连结区域通过连结部连结,上臂部在比所述上臂部的被连结区域更靠另一端侧的位置上具有用于承受来自凸轮部的力的被压部,下臂部具有在比所述下臂部的被连结区域更靠一端侧的位置上朝向上方分支并朝所述一端侧延伸的可弯性分支臂部,该分支臂部在所述一端侧具有与扁平型导体的下表面接触的接触部,所述下臂部在比所述下臂部的被连结区域更靠另一端侧的位置上具有连接部,并且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被连结区域之间具有用于导引凸轮部转动的凸轮导引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臂部和下臂部在长轴方向中间部的彼此的被连结区域通过连结部连结,上臂部在比该上臂部的被连结区域更靠另一端侧的位置上具有用于承受来自凸轮部的力量的被压部,下臂部具有在比该下臂部的被连结区域更靠一端侧的位置上朝向上方分支并朝所述一端侧延伸的可弯性分支臂部,该分支臂部在所述一端侧具有与扁平型导体的下表面接触的接触部,所述下臂部在所述一端侧具有连接部,在比该下臂部的被连结区域的更靠另一端侧的位置上具有用于导引凸轮部的转动的凸轮导引部。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端子由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两种端子构成,该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是交替配置的,第一端子的上臂部和下臂部在长轴方向中间部的彼此的被连结区域通过连结部连结,上臂部在比所述上臂部的被连结区域更靠另一端侧的位置上具有用于承受来自凸轮部的力的被压部,下臂部具有在比所述下臂部的被连结区域更靠一端侧的位置上朝上方分支并朝所述一端侧延伸的可弯性分支臂部,该分支臂部在所述一端侧具有与扁平型导体的下表面接触的接触部,所述下臂部在比所述下臂部的被连结区域更靠另一端侧的位置上具有连接部,且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被连结区域之间具有用于导引凸轮部转动的凸轮导引部,第二端子的上臂部和下臂部在长轴方向中间部的彼此的被连结区域通过连结部连结,上臂部在比所述上臂部的被连结区域更靠另一端侧的位置上具有用于承受来自凸轮部的力的被压部,下臂部具有在比所述下臂部的被连结区域更靠一端侧的位置上朝向上方分支并朝所述一端侧延伸的可弯性分支臂部,所述分支臂部在所述一端侧具有与扁平型导体的下表面接触的接触部,所述下臂部在所述一端侧具有连接部,在比所述下臂部的被连结区域更靠另一端侧的位置上具有用于导引凸轮部转动的凸轮导引部。
CN2010101101711A 2009-01-22 2010-01-21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Active CN1018729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11864A JP4817466B2 (ja) 2009-01-22 2009-01-22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09-011864 2009-01-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72910A CN101872910A (zh) 2010-10-27
CN101872910B true CN101872910B (zh) 2013-11-06

Family

ID=420281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101711A Active CN101872910B (zh) 2009-01-22 2010-01-21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105102B2 (zh)
EP (1) EP2211424A1 (zh)
JP (1) JP4817466B2 (zh)
KR (1) KR101157855B1 (zh)
CN (1) CN101872910B (zh)
TW (1) TWI4121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31261B2 (ja) * 2010-02-03 2012-05-1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US7931492B1 (en) * 2010-07-29 2011-04-26 Taiwan Suncagey Industrial Co., Ltd. Structure of conductive terminal of electrical connector
JP5810287B2 (ja) 2010-07-29 2015-11-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レーダ装置
WO2012066377A1 (en) * 2010-11-18 2012-05-24 Fci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connector
JP5630365B2 (ja) * 2011-04-13 2014-11-2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用接続端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CN102324638A (zh) * 2011-05-23 2012-01-18 深圳市金盟友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Fpc电子连接器导电金属端子
US8535089B2 (en) 2011-07-25 2013-09-17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onnector assembly
US8430685B2 (en) * 2011-07-25 2013-04-30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onnector assembly
CN102629710B (zh) * 2012-04-24 2014-12-31 东莞宇球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扁平式导体用电连接器及其与扁平式导体的组装方法
JP6021058B2 (ja) * 2012-08-27 2016-11-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8956171B2 (en) * 2013-07-05 2015-02-17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6206713B2 (ja) * 2013-10-01 2017-10-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9197022B2 (en) * 2014-02-12 2015-11-24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6131926B2 (ja) * 2014-10-03 2017-05-24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448136B2 (ja) * 2015-07-03 2019-01-09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643154B2 (ja) * 2016-03-10 2020-02-1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07240793A (zh) * 2016-03-28 2017-10-10 巧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排线连接器
JP6771983B2 (ja) * 2016-08-01 2020-10-2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7228798B2 (ja) * 2017-08-09 2023-02-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033727B2 (ja) * 2017-08-09 2022-03-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232070B2 (ja) * 2019-02-12 2023-03-0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コネクタ組立体のコネクタ対、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の製造方法
JP7121914B2 (ja) * 2019-05-29 2022-08-1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および端子付き可撓性基板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49203A2 (en) * 1999-04-30 2000-11-02 J.S.T. Mfg.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exible printed board
CN101325291A (zh) * 2007-06-12 2008-12-17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84218B2 (ja) * 2004-10-22 2010-06-16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388879B2 (ja) * 2004-10-26 2009-12-24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707597B2 (ja) 2006-04-13 2011-06-22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4858249B2 (ja) * 2007-03-19 2012-01-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922815B2 (ja) * 2007-04-27 2012-04-25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9176426A (ja) * 2008-01-21 2009-08-06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面実装部品及び電気コネクタ
JP4683575B2 (ja) 2008-10-21 2011-05-18 サミー株式会社 弾球遊技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49203A2 (en) * 1999-04-30 2000-11-02 J.S.T. Mfg.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exible printed board
CN101325291A (zh) * 2007-06-12 2008-12-17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11424A1 (en) 2010-07-28
JP4817466B2 (ja) 2011-11-16
JP2010170821A (ja) 2010-08-05
US20100184317A1 (en) 2010-07-22
KR101157855B1 (ko) 2012-06-22
KR20100086428A (ko) 2010-07-30
TW201029278A (en) 2010-08-01
US8105102B2 (en) 2012-01-31
CN101872910A (zh) 2010-10-27
TWI412187B (zh) 2013-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72910B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00435425C (zh) 连接器
JP4889118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099727C (zh) 印刷电路板连接器
JP5871729B2 (ja) ハウジングレスコネクタ
CN104916804A (zh) 焊接汇流条和蓄电池单元端子的方法
CN101222093B (zh) 连接器
TWI687002B (zh) 電連接器
TW200814452A (en) Hinged leadframe assembly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TWI496361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flat conductors
CN104241894B (zh) 连接器
US9431721B2 (en) Contact element
CN103140992B (zh) 连接器
CN101536267A (zh) 用于柔性电缆的继电器连接器
CN102195177B (zh) 基板安装用连接器
US20050070151A1 (en) Electric connector
CN101652905B (zh) 触头及连接器
CN101258646A (zh) 板对板连接器和连接器对
CN107534226A (zh) 绝缘位移连接器
CN101449428B (zh) 中继连接器
JP2012178383A (ja) 回路体及びコネクタ構造
JP6247017B2 (ja) 圧接コネクタ及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ハウジング
US20140113462A1 (en) Connector
WO2018042930A1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05896135B (zh) 电连接器与柔性基板的组装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