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96361B -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flat conductors - Google Patents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flat conductor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96361B
TWI496361B TW100106901A TW100106901A TWI496361B TW I496361 B TWI496361 B TW I496361B TW 100106901 A TW100106901 A TW 100106901A TW 100106901 A TW100106901 A TW 100106901A TW I496361 B TWI496361 B TW I49636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flat
flat conductor
terminal
pres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069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05969A (en
Inventor
Shuntaro Wada
Hidehiro Tsukumo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2059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059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963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9636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Description

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
本發明是關於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
關於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為了確保扁平型導體與端子的接觸的確實性及穩定性,在該端子會形成用來與扁平型導體接觸的複數個接觸部。作為具有形成有這樣複數的接觸部的端子的電連接器,例如,已知在專利文獻1記載的電連接器。
在該專利文獻1的電連接器,端子,具有:從朝上下方向(相對於扁平型導體的面成直角的方向)延伸的基部的下部,朝扁平型導體拔出方向也就是後方延伸的可撓性的第一接觸腕部(後方接觸樑);以及在上下方向在上述基部的位置,與該第一接觸腕部平行地朝向後方延伸的可撓性的第二接觸腕部(前方接觸樑)。第一接觸腕部,用來與扁平型導體接觸的前方接觸部在後端朝向上方突出形成。而第二接觸腕部,其後方側部分朝斜上方延伸至與上下方向的上述前方接觸部相同位置,用來與扁平型導體接觸的後方接觸部,形成為在後端朝上方突出。於是,上述端子,在上下方向相同位置,具有:在前後方向偏移位置的兩個接觸部,也就是第一接觸腕部的前方接觸部及第二接觸腕部的後方接觸部。
在該專利文獻1的電連接器,在扁平型導體朝前方插入之後,藉由致動器將扁平型導體朝向上述前方接觸部與後方接觸部朝向下方按壓時,上述前方接觸部及後方接觸部朝下方彈性移位,而與在該扁平型導體的下面處形成的對應電路部具有接觸壓力地接觸。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第4192203號
在這種電連接器,在相對於扁平型導體的面成直角的方向上小型化的需求很大。可是,在上述專利文獻1的電連接器,兩個接觸腕部,也就是將第一接觸腕部及第二接觸腕部在上下方向分離的位置設置成平行,並且在各個接觸腕部的下方需要允許彈性移位的空間,所以該部分,會讓相對於上述扁平型導體的面成直角的上下方向的端子尺寸變大,進而讓電連接器的尺寸變大。
鑑於該情形,本發明其目的要提供一種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為了確保與扁平型導體接觸的確實性及穩定性,端子具有複數的接觸部,可讓該端子小型化,進而讓電連接器小型化。
本發明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是具備有:形成有,讓扁平型導體的前端側形成的連接部分朝向前方插入的收容部的殼體;以及維持金屬板的平坦面而作成,在與該平坦面成直角的方向排列保持於上述殼體的複數的端子。
在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在本發明,上述複數端子之中至少一部分的端子,具有:用來與扁平型導體的其中一面接觸的複數的接觸部;以及在相對於扁平型導體的面成直角的方向,在上述其中一面側,在較上述複數的接觸部更離開扁平型導體的位置,朝前後方向延伸的延長腕部;上述複數的接觸部,設置在前後方向不同的位置,其中兩個接觸部,形成於:其中一方的接觸部從上述延長腕部朝向另一方接觸部延伸的可撓性的接觸腕部的前端,殼體或安裝於該殼體的構件,具有:將扁平型導體朝向上述端子的複數的接觸部按壓的加壓手段。
在本發明,複數的接觸部設置在前後方向不同的位置,其中兩個接觸部,形成於:其中一方的接觸部從上述延長腕部朝向另一方接觸部延伸的可撓性的接觸腕部的前端。於是,形成有上述其中一方的接觸部的接觸腕部,在與另一方接觸部於前後方向沒有重複的範圍,與該另一方接觸部設置為前後關係,所以在相對於扁平型導體的面成直角的方向,具有互相重複的範圍,或即使在沒有重複的範圍,也能在接近的位置設置兩接觸部。結果,相對於扁平型導體的面成直角的方向的端子的尺寸變小,進而讓電連接器的尺寸變小。
形成有其中一方的接觸部的接觸腕部,在相對於扁平型導體的面成直角的方向,設置在與另一方的接觸部為相同位置。結果,相對於扁平型導體的面成直角的方向的端子的尺寸變小,進而讓電連接器的尺寸變小。
另一方的接觸部,形成在:朝向其中一方的接觸部延伸的接觸腕部的前端。
加壓手段,在前後方向,在其中一方的接觸部與另一方的接觸部之間的位置,按壓扁平型導體。藉由在前後方向且在其中一方的接觸部與另一方的接觸部之間的位置,讓加壓手段按壓扁平型導體,在前後方向,從加壓手段的對於扁平型導體的按壓位置,到各其中一方的接觸部及另一方的接觸部為止的距離,變得大致相等。於是,在其中一方的接觸部及另一方的接觸部,能夠使與扁平型導體的接觸壓力大致相等,能使接觸可靠度提升。
加壓手段,形成為加壓構件,可移動於:可進行扁平型導體的插入的開啟位置、與使扁平型導體對於端子接觸部的接觸壓力提高的關閉位置之間;該加壓構件在上述關閉位置將扁平型導體朝向上述接觸部按壓。藉由設置這樣的加壓構件,在開啟位置,能以零插入力或低插入力的容易度將扁平型導體插入。
又具備有:可移動於:可進行扁平型導體的插入的開啟位置、與使扁平型導體相對於端子的接觸部的接觸壓力提高的關閉位置之間的可動構件;端子,具有:在前後方向互相並行延伸的固定腕部及可動腕部、及在上述前後方向的中間位置將該固定腕部及可動腕部連結的連結部;上述固定腕部,固定於殼體,在前端側具有用來支承在可動構件形成的凸輪部的支承部,在後端側具有接觸部,上述可動腕部,在前端側具有被壓部,在後端側具有作為加壓手段的按壓部,伴隨著從開啟位置朝向關閉位置的上述可動構件的移動,可動腕部,藉由可動構件的凸輪部按壓被壓部,槓桿狀地角度移位,上述按壓部朝向上述接觸部按壓扁平型導體。
又具備有:可移動於:可進行扁平型導體的插入的開啟位置、與使扁平型導體相對於端子的接觸部的接觸壓力提高的關閉位置之間的可動構件;端子,具有:在前後方向互相並行延伸的固定腕部及可動腕部、及在上述前後方向的中間位置將該固定腕部及可動腕部連結的連結部;上述固定腕部,固定於殼體,在前端側具有用來支承在可動構件形成的凸輪部的支承部,在後端側具有作為加壓手段的按壓部,上述可動腕部,在前端側具有被壓部,在後端側具有接觸部,伴隨著從開啟位置朝向關閉位置的上述可動構件的移動,可動腕部,藉由可動構件的凸輪部按壓被壓部,槓桿狀地角度移位,上述按壓部藉由反作用力朝向上述接觸部按壓扁平型導體。
如上述,在本發明,在端子,在前後方向設置在不同位置的複數的接觸部之中的兩個接觸部,形成於:其中一方的接觸部朝向另一方的接觸部延伸的接觸腕部的前端,所以能將形成有其中一方的接觸部的接觸腕部,設置在:與另一方的接觸部在前後方向沒有重複的範圍。於是,端子藉由設置複數的接觸部,可確保扁平型導體與端子的接觸的確實性及穩定性,且在相對於扁平型導體的面成直角的方向且互相接近的位置設置兩接觸部,則在相對於該扁平型導體的面成直角的方向,可將端子小型化,進而將電連接器小型化。
以下根據附圖,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方式>
第1圖是顯示本實施方式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全體的立體圖,(A)是顯示作為加壓手段的加壓構件在開啟位置的狀態,(B)是顯示加壓構件在關閉位置的狀態。第2圖是顯示在第1圖的連接器的端子排列方向的端子的位置的縱剖面圖的II-II剖面圖,(A)是顯示扁平型導體插入前,加壓構件在開啟位置的狀態,(B)是顯示扁平型導體插入後,可動構件在開啟位置的狀態,(C)是顯示扁平型導體插入後,加壓構件在關閉位置的狀態。
本實施方式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1(以下僅稱為「連接器1」),配置於電路基板(沒有圖示)上,並且將FPC等的扁平型導體的連接部分朝向前方(第2圖的右方)插入,是用來將該扁平型導體與電路基板電連接的連接器。在第1圖,連接器1的端子排列方向也就是長軸方向的中間部,以兩點鏈線顯示,省略圖示。
連接器1具備有:作成大致長方體外型而以電絕緣材製造,例如合成樹脂製的殼體10、以等間隔排列保持於該殼體10的金屬製的複數的端子20、藉由該殼體10及複數的端子20而可轉動地支承且以電絕緣材製造,例如合成樹脂製的加壓構件30、以及在該殼體10的端子排列方向兩端部保持於該殼體10的金屬製的固定配件40。
在第2圖(B)、(C)所示的扁平型導體F,當插入於連接器1時,在端子排列方向(在第2圖(B)、(C)與紙面成直角的方向),在分別與複數的端子20對應的位置,在下面形成有與該端子20連接的對應電路部。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殼體10,具備有:底壁11、在該底壁11的扁平型導體插入方向的前方位置朝上方延伸的前壁12、以及在端子排列方向(與扁平型導體的寬度方向相當的方向),在殼體10的兩端位置從底壁11朝上方延伸的側壁13(在第2圖沒有圖示)。在該殼體10,用來保持端子20的端子保持溝14,在該殼體10的端子排列方向以等間隔,朝前後延伸形成。該殼體10,在端子排列範圍其後部朝上方開放,形成作成缺口的開放空間。
如第2圖所示,該端子保持溝14,在殼體10的底壁11與該底壁11的前部,涵蓋朝上方延伸的前壁12而延伸,全體作成大致L字型,形成為:朝與紙面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狹縫狀。該端子保持溝14,除了底壁11的後端部之外,貫穿於前後方向。端子保持溝14,在底壁11的後端部,藉由在該後端部形成的後壁部11A所封閉而並未貫穿後方。在該後壁部11A的前面,形成有:用來保持後述的端子20的被保持部27的保持孔部11A-1。
如第1圖所示,側壁13,在前後方向的中間位置,其上緣沒入,形成了:作為將後述的加壓構件30的端軸部33可自由轉動地收容的空間的端軸收容部13A。該側壁13,其用來將固定配件40予以保持的狹縫狀的固定配件保持溝13B,在該側壁13的後方側位置朝後方開口形成。
如第2圖所示,殼體10的後半部其中的上半部,如上述,形成了:涵蓋端子排列範圍連通而朝上方開放的開放空間,該開放空間的下半部,作成用來從後方收容扁平型導體F的收容空間15。而上述開放空間的上半部,作成:在開啟位置與關閉位置之間允許加壓構件30的移動的可動構件移動空間16。
如第2圖所示,端子20,維持金屬板的平坦面,藉由例如衝裁加工所作成,將與板面成直角的方向作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於殼體10。該端子20,朝與扁平型導體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拔出方向),也就是在第2圖朝向左方,安裝於殼體10的端子保持溝14。
如第2圖所示,端子20,具有:在端子保持溝14內的上部,沿著該端子保持溝14的上側部分朝後方延伸,朝向可動構件移動空間16腕狀地延伸的支承腕部21;在端子保持溝14的下部,沿著該端子保持溝14的下側部分朝向後方延伸的延長腕部22;朝前下方而朝殼體10外延伸的連接部23;以及在端子保持溝14內的前部朝上下方向延伸,將支承腕部21的前端、延長腕部22的前端、與連接部23的後端予以連結的連結部24。
從上述延長腕部22的前端部起,可撓性的前方接觸腕部25,在較該延長腕部22更上方的位置朝向後方延伸,從該延長腕部22的後端部起,可撓性的後方接觸腕部26在較該延長腕部22更上方的位置朝前方延伸。在本實施方式,如第2圖所示,該前方接觸腕部25及後方接觸腕部26,在上下方向,設置在大致相同位置。從該延長腕部22的後端部起,朝向後方突出形成有:用來以殼體10所保持的被保持部27。
上述支承腕部21,在位於可動構件移動空間16內的後端部,形成有:朝下方開口的凹狀的轉動支承部21A。該轉動支承部21A,如後述,將成為加壓構件30的轉動中心的軸部32予以收容,並且當該加壓構件30於開啟位置與關閉位置之間轉動時,可自由轉動地支承該軸部32。
上述連接部23,其下緣部位於較殼體10的底壁11的下面更稍下方,當連接器1配置於電路基板(沒有圖示)上時,與該電路基板的對應電路部接觸,可與該對應電路部焊接。而連結部24以其上下緣部壓入於端子保持溝14內。
上述前方接觸腕部25,在前後方向延伸至延長腕部22的大致中央位置,用來與扁平型導體F的下面的對應電路部接觸的前方接觸部25A,是在該前方接觸腕部25的後端部朝上方突出形成。上述後方接觸腕部26,是朝向上述前方接觸部25A,朝前方延伸至該前方接觸部25A的附近位置,用來與扁平型導體F的下面的對應電路部接觸的後方接觸部26A,是在該後方接觸腕部26的前端部朝上方突出形成。如第2圖所示,該後方接觸部26A,是位於:較前方接觸部25A更後方且該前方接觸部25A附近。
一般來說,在端子,在直線狀延伸的接觸腕部的前端部形成突狀的接觸部的情況,包含該接觸部的接觸腕部的前端部,通常是例如作成如本實施方式的前方接觸部25A的大致三角形。相對的,本實施方式的後方接觸部26A,如第2圖所示,是作成將該三角形的部分的大致右側部分省略的形狀。於是,在本實施方式,是將省略該大致右側部分之處、前方接觸部25A及後方接觸部26A作成互相補充的形狀,能將後方接觸部26A更加設置於前方接觸部25A的附近。
如第2圖所示,前方接觸腕部25及後方接觸腕部26,如上述,在上下方向大致相同位置朝前後方向延伸。前方接觸腕部25的頂部及後方接觸腕部26的頂部,在收容空間15內在上下方向是在相同位置。在該前方接觸腕部25及後方接觸腕部26與延長腕部22之間,在上下方向形成有間隙,該前方接觸腕部25及後方接觸腕部26,在該間隙的範圍內,允許朝下方的彈性移位。
在本實施方式,是將前方接觸腕部25及後方接觸腕部26設置在前後方向沒有重複的範圍。於是,藉由將該前方接觸腕部25及後方接觸腕部26在上下方向設置在相同位置,則能夠共用:該前方接觸腕部25及後方接觸腕部26的彈性移位用的上下方向的上述間隙。於是,如習知方式,將複數的接觸腕部設置在上下方向不同的位置,與各別需要允許各接觸腕部的彈性移位的間隙的型態相比,能在上下方向將端子20小型化,進而讓連接器1小型化。
加壓構件30,其功能作為加壓手段,用來將扁平型導體F朝端子20的前方接觸部25A及後方接觸部26A朝下方按壓。該加壓構件30,可轉動於:如第2圖(A)、(B)所示,以朝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勢而可進行扁平型導體F的插入的開啟位置、以及如第2圖(C)所示的朝前後方向延伸的姿勢,使扁平型導體F對於端子20的前方接觸部25A及後方接觸部26A的接觸壓力提高的關閉位置之間。
加壓構件30,如第1圖所示,在端子排列方向以涵蓋端子20的排列範圍的寬度形成。該加壓構件30,如第1圖(A)、第2圖(A)、(B)所示,在端子排列方向在與端子20對應的位置,在上述開啟位置的大致下半部形成有:作成較端子20的板厚尺寸更稍寬的溝寬度的狹縫狀的溝部31。於是,如第1圖所示,加壓構件30的大致下半部,當從前後方向觀察時,在端子排列方向成為梳齒狀。如第2圖所示,該溝部31允許從端子20的轉動支承部21A的前方進入。
在上述溝部31,如第2圖(A)、(B)所示,在該加壓構件30的靠近下端部的位置,將軸部32設置成島塊狀,藉由該軸部32將溝部31的相對向壁面彼此連結。該軸部32的剖面形狀作成圓形。
如第1圖所示,加壓構件30,形成有:從相對於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地延伸的兩側端面突出的端軸部33。該端軸部33,形成在上述軸部32與同軸上,剖面形狀作成局部缺口的大致長圓形。如第1圖所示,端軸部33,收容於:上述的殼體10的側壁13的端軸收容部13A內。
如第2圖(A)、(B)所示,位於開啟位置的加壓構件30的後面(左面),形成為:當該加壓構件30位於關閉位置時,將扁平型導體F朝下方按壓的加壓面34(也參考第2圖(C))。
固定配件40,將金屬板進行衝裁所作成,如第1圖所示,是以其板面相對於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姿勢,朝殼體10的狹縫狀的固定配件保持溝13B從後方安裝。藉由將該固定配件40的下緣部與電路基板焊接,來將連接器1固定於電路基板上。
該構造的連接器1,以下述方式組裝。首先,將加壓構件30保持在開啟位置的姿勢,以將該加壓構件30的端軸部33收容於殼體10的端軸收容部13A內的方式,將該加壓構件30配置於可動構件移動空間16。藉由該配置,該加壓構件30,藉由其本身重量,被帶到較第2圖所示的位置更下方,具體來說,上述端軸部33到達端軸收容部13A的底部,而被帶到該底部所支承的位置。
接著,從殼體10的前壁12側,也就是從第2圖的右方,將端子20朝左方壓入安裝到該殼體10的端子保持溝14。結果,如第2圖所示,上述端子20,將其連結部24以上緣及下緣壓入到端子保持溝14,並且將被保持部27朝保持孔部11A-1內壓入,藉此在該端子保持溝14內被保持。如上述,加壓構件30,位在較第2圖所示的位置更下方,所以當端子20安裝時,該端子20的轉動支承部21A不會與加壓構件20的軸部32干涉,而在該軸部32的上方位置,不易朝溝部31內進入。
接著,從後方將固定配件40壓入安裝到殼體10的固定配件保持溝13B。安裝該固定配件40,結果,藉由該固定配件40的上緣,將加壓構件30的端軸部33從下方抬起。於是,可動構件30朝上方移動,被帶到如第2圖所示的位置,軸部32會收容於端子20的轉動支承部21A內,完成連接器1的組裝。
以下根據第2圖來說明連接器1與扁平型導體F的連接動作。首先,如第2圖(A)所示,將加壓構件30帶到開啟位置。接著,朝殼體10的收容空間15內將扁平型導體F從後方朝前方插入。如第2圖(B)所示,扁平型導體F,其前端面插入至與前壁12的後面抵接的正式位置。在本實施方式,藉由預先使加壓構件30位於開啟位置,則能將扁平型導體F以零插入力或低插入力而容易地插入。
接著,使位於開啟位置的加壓構件30轉動,將其帶到如第2圖(C)所示的關閉位置。在該關閉位置,加壓構件30,藉由加壓面34,將扁平型導體F朝向端子20的前方接觸部25A及後方接觸部26A朝下方按壓。於是,如第2圖(C)所示,該前方接觸部25A及後方接觸部26A被扁平型導體F朝下方按壓而移位,結果,使在扁平型導體F的下面形成的對應電路部、與該前方接觸部25A及後方接觸部26A的接觸壓力提高。如以上,藉由將加壓構件30帶到關閉位置,則完成了連接器1與扁平型導體F的連接。
在本實施方式,前方接觸部25A與後方接觸部26A在前後方向的位置互相接近,所以在該前方接觸部25A及後方接觸部26A,可以使其與扁平型導體F的接觸壓力大致相等,則能使接觸可靠度提升。
在本實施方式,互相接近的上述前方接觸部25A及後方接觸部26A,位於加壓構件30的軸部32的下方而在前後方向接近於該軸部32。該軸部32是加壓構件30的轉動中心,所以在第2圖(A)、(B)的加壓構件30,設置有該軸部32的下端部分(在第2圖(C)右端部分)的該加壓構件30轉動時的上下方向的移位,與該加壓構件30的其他部分的移位相比較小。
於是,假設有相對於扁平型導體F朝上方抬起的不經意的外力,也就是有將位於關閉位置(第2圖(C)的位置)的加壓構件30朝向開啟位置(第2圖(A)、(B)的位置)稍微轉動的外力,作用於該加壓構件30,如上述,設置有軸部32的部分的上下方向的移位很小,所以接近該軸部32所設置的接觸部25A、26A附近的對於扁平型導體F的按壓力,幾乎不會受到上述外力的影響。結果,可穩定維持扁平型導體F與上述接觸部25A、26A的高接觸壓力,所以可以提升接觸可靠度。
在本實施方式,在前後方向,後方接觸部26A位於較上述軸部32更後方,前方接觸部25A位於較上述軸部32更前方。於是,如第2圖(C)所示,當加壓構件30位於關閉位置時,上述後方接觸部26A經由扁平型導體F從加壓構件30承受的按壓力所相對朝向加壓構件30的反作用力,以將該加壓構件30朝向開啟位置轉動的方向,也就是在第2圖(C)順時鐘方向作用於該加壓構件30。另一方面,上述前方接觸部25A經由扁平型導體F而從加壓構件30承受的按壓力所相對朝向加壓構件30的反作用力,以將該加壓構件30維持在關閉位置的方向,也就是在第2圖(C)的逆時鐘方向,作用於該加壓構件30。於是,其反作用力所作用的旋轉方向相反,所以互相抵消,結果,讓加壓構件30穩定地位於關閉位置,穩定維持扁平型導體F與接觸部25A、26A的接觸壓力,而能使接觸可靠度提升。
在本實施方式,前方接觸腕部及後方接觸腕部,雖然在上下方向設置在相同位置,而兩接觸腕部所設置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不一定要一致。例如,兩接觸腕部,也可偏移位置成在上下方向的範圍局部重複的程度,也可位置成沒有重複而在上下方向接近。即使兩接觸部設置在這種位置的情況,在兩接觸腕部與延長腕部之間能形成有:允許兩接觸腕部的彈性移位的一個空間(間隙)之處與本實施方式沒有不同,在上下方向可將端子及連接器小型化。
在本實施方式,雖然將安裝於殼體的加壓構件設置作為加壓手段,而也可取代之,不設置加壓構件而將殼體本身利用作為加壓手段。例如,在殼體在上下方向相對向的上壁與底壁之間形成收容空間,在該收容空間內,讓端子的複數的接觸部與殼體的上壁之間的距離小於扁平型導體的厚度尺寸。在該構造的連接器,當將扁平型導體插入於收容空間內時,藉由上述接觸部將扁平型導體朝向上壁按壓,並且藉由來自該上壁的反作用力將扁平行導體朝向上述接觸部按壓,提高該扁平型導體與該接觸部的接觸壓力。也就是,上壁的功能是作為對於扁平型導體的加壓手段。
在本實施方式,端子雖然具有兩個接觸部,而接觸部的數量並不限於此,也可設置三個以上。例如,從第2圖所示的端子的延長腕部的後端部,再設置朝後方延伸的直線狀部分,並且將端子形成為:使與後方接觸腕部相同形狀的接觸腕部,從該直線狀部分的後端部延伸至該後方接觸腕部的附近,藉此設置三個接觸部。
<第二實施方式>
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從後方安裝端子的方式,與從前方安裝端子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連接器不同。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基本構造與第一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構造相同,所以這裡以殼體與端子的構造為中心來說明,在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是用在第一實施方式的圖號加上「100」的圖號而省略說明。
第3圖是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端子位置的縱剖面圖。連接器101的殼體110的端子保持溝114,如第3圖所示,形成為朝後方開口,在前後方向沒有貫穿。端子120,具有:在端子保持溝114內的上部朝後方延伸而朝向可動構件移動空間116成腕狀地延伸的支承腕部121、在端子保持溝114的下部朝向後方延伸的延長腕部122、從該延長腕部122的後端朝向後方朝殼體110外延伸的連接部123、以及在端子保持溝114內的前部朝上下方向延伸而將支承腕部121的前端與延長腕部122的前端予以連結的連結部124。
從上述延長腕部122的前端部起,可撓性的前方接觸腕部125在較該延長腕部122更上方的位置朝後方延伸,從該延長腕部122的後端部起,可撓性的後方接觸腕部126在較該延長腕部122更上方的位置朝前方延伸。該前方接觸腕部125及後方接觸腕部126,在上下方向設置在大致相同位置。在上述連接部123的前緣,與殼體110的底壁111的後緣部嵌裝的嵌裝部123A形成為朝前方開放的凹部。
當連接器101組裝時,上述端子120,被從後方朝端子保持溝114壓入安裝。結果,如第3圖所示,上述端子120,其連結部124的上緣及下緣被壓入到端子保持溝114,並且藉由讓嵌裝部123A嵌裝於殼體110的底壁111的後緣部,而被保持於該端子保持溝114內。
端子120的型態並不限於第3圖所示的構造,可作各種方式變形。例如,如第4圖所示,也可省略後方接觸腕部126,從延長腕部122的後端部,朝上方突出形成有後方接觸部126A。在該變形例,前方接觸腕部125及前方接觸部125A,在上下方向與上述後方接觸部126A在相同位置,達到端子120及連接器101在上下方向的小型化。而省略了上述後方接觸腕部126的部分,也可達到端子120及連接器101在前後方向的小型化。
作為其他變形例,如第5圖所示,也可省略前方接觸腕部125,從延長腕部122的前端部朝上方突出形成有前方接觸部125A。在該變形例,後方接觸腕部126及後方接觸部126A,在上下方向與上述前方接觸部125A在相同位置,達到端子120及連接器101在上下方向的小型化。而省略上述前方接觸腕部125的部分,也可達到端子120及連接器101在前後方向的小型化。也可將該第二實施方式的端子與第一實施方式的端子交互位置排列。
<第三實施方式>
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以相對於電路基板成垂直的方向插入扁平型導體的姿勢,安裝於電路基板的方式,與以相對於電路基板成平行的方向插入扁平型導體的姿勢,安裝於電路基板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構造不同。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基本構造與第一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構造相同,所以這裡以殼體與端子的構造為中心來說明,在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是用在第一實施方式的圖號加上「200」的圖號而省略說明。
第6圖是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在端子位置的縱剖面圖。在該圖,加壓構件230位於關閉位置。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201,是從上方插入扁平型導體的形式的連接器,將第一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縱置成讓收容空間朝上方開口。也就是說,在本實施方式,下方成為扁平型導體插入方向的前方。
如第6圖所示,端子220,具有:在端子保持溝214內的右部朝上方延伸,而朝向可動構件移動空間216成腕狀地延伸的支承腕部221、在端子保持溝214的左部朝向上方延伸的延長腕部222、在上述支承腕部221的下方位置,朝向右方朝殼體210外延伸的連接部223、以及在端子保持溝214內的下部朝左右方向延伸,將支承腕部221的下端與延長腕部222的下端與連接部223的上端連結的連結部224。
在端子保持溝214內,從上述延長腕部222的下端部起,可撓性的前方接觸腕部225朝向上方延伸,從該延長腕部222的上端部起,可撓性的後方接觸腕部226朝向下方延伸。如第6圖所示,前方接觸腕部225及後方接觸腕部226,朝向右方,也就是朝向收容空間215傾斜而延伸。該前方接觸腕部225及後方接觸腕部226,在左右方向,設置在大致相同位置。從該延長腕部222的上端部起,用來以殼體210所保持的被保持部227朝上方突出。
上述前方接觸腕部225,在上下方向延伸至延長腕部222的大致中央位置,用來與扁平型導體F的對應電路部接觸的前方接觸部225A,形成為:從該前方接觸腕部225的上端部朝向收容空間215內朝右方突出。上述後方接觸腕部226,朝下方延伸至該前方接觸部225A的附近位置,用來與扁平型導體F的對應電路部接觸的後方接觸部226A,形成為:從該後方接觸腕部226的下端部朝向收容空間215內朝右方突出。
在本實施方式,前方接觸腕部225及後方接觸腕部226,在左右方向是在相同位置,達到端子220及連接器201在左右方向的小型化。
<第四實施方式>
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其藉由端子的局部也就是按壓部來形成加壓手段的方式,與藉由加壓構件形成加壓手段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構造不同。第7圖,是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縱剖面圖。在本實施方式,當後述的可動構件從開啟位置朝關閉位置受到轉動操作時,藉由該可動構件的凸輪軸部的作用,在端子,形成有作為加壓手段的按壓部的按壓腕部,將扁平型導體朝向接觸部按壓。
以下,來說明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301的具體構造。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301,是具有:大致長方體外型的殼體310、排列保持於該殼體310的端子320、以及藉由該殼體310及端子320而被支承為可於開啟位置與關閉位置之間自由轉動的可動構件330。
殼體310,在端子排列方向(相對於第7圖的紙面成直角的方向)的端子320的位置,貫穿於前後方向,形成有:在與紙面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狹縫狀的溝部。在端子排列方向互相鄰接的溝部彼此之間,形成有:在靠前方位置朝上下方向延伸的隔壁311。在該溝部,涵蓋上壁312、隔壁311、及底壁313而延伸的部分,形成為端子保持溝314。
上述溝部,在較上述隔壁311更後方的位置,在上壁312與底壁313之間的部分,在端子排列方向連通而朝後方開口的空間,形成為:用來從後方收容扁平型導體(沒有圖示)的收容空間315。上述溝部,在較上述隔壁311更前方的位置的上半部,在端子排列方向連通而形成為朝上方開放的開放空間,該開放空間,作成:允許在開啟位置與關閉位置之間的可動構件330的移動的可動構件移動空間316。
上述隔壁311,在上下方向中間部的靠近左方的位置,將端子保持部317設置成島塊狀。該端子保持部317,將該隔壁311的相對向壁面彼此連結。
端子320,是維持平坦面將金屬板衝裁所作成,具有:沿著端子保持溝314的下側部分朝前後方向延伸的固定腕部321、沿著該端子保持溝314的上側部分朝前後方向延伸的可動腕部322、以及朝上下方向延伸,將上述固定腕部321及可動腕部322在前後方向的中間位置連結的連結部323。
固定腕部321,固定於殼體310,在較上述連結部323更前端側具有:用來從下方支承後述的可動構件330的凸輪軸部332的支承部324。該支承部324,以在其上緣所形成的凹部,從下方可轉動地支承上述凸輪軸部332。
從上述支承部324的前端部起,朝下方延伸形成有連接部324A。該連接部324A,其下緣部位於較殼體310的底壁313的下面更稍下方,當連接器1配置於電路基板(沒有圖示)上時,與該電路基板的對應電路部接觸,可與該對應電路部焊接。在上述連接部324A的後緣,與底壁313的前緣部嵌裝的嵌裝部324A-1形成為朝後方開放的凹部。
在固定腕部321,較上述連結部323更後端側的部分,作成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延長腕部22、前方接觸腕部25及後方接觸腕部26為相同的形狀。也就是說,從沿著端子保持溝314的下側部分朝前後方向延伸的直線狀的延長腕部325的前端部起,朝後方延伸有前方接觸腕部326,從後側部起,朝前方延伸有後方接觸腕部327。如第7圖所示,該前方接觸腕部326及後方接觸腕部327,在上下方向,設置在大致相同位置。藉由在各接觸腕部的前端處分別形成的前方接觸部326A及後方接觸部327A,則可與扁平型導體的下面的對應電路部接觸。在上述前方接觸腕部326的基部,朝上方突出形成有:用來將端子320保持於端子保持溝314內的保持突部326B。
在本實施方式,藉由將前方接觸腕部326及後方接觸腕部327在上下方向設置在相同位置,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達到將上下方向的端子320小型化,進而將連接器301小型化。
端子320的可動腕部322,在較上述連結部323更前端側,具有:如後述藉由可動構件330的凸輪軸部332所按壓的被壓部328,且在較上述連結部323更後端側具有按壓腕部329,該按壓腕部329:形成有如後述將扁平型導體朝下方按壓用的作為加壓手段的突狀的按壓部329A。
上述被壓部328,從端子保持溝314內朝向可動構件移動空間316成腕狀地延伸,以其下緣從上述凸輪軸部332按壓。而上述按壓腕部329於端子保持溝314內朝前後方向延伸,在後端部形成有:朝收容空間315內朝下方突出的按壓部329A。
如第7圖所示,上述按壓部329A,在前後方向位於前方接觸部326A與後方接觸部327A之間,當將後述的可動構件330帶到關閉位置時,將扁平型導體朝向前方接觸部326A與後方接觸部327A朝下方按壓。藉由使該按壓部329A位置在前後方向在前方接觸部326A與後方接觸部327A之間,則從按壓部329A的扁平型導體的按壓位置,到前方接觸部326A及後方接觸部327A的各個距離,大致相等。於是,在前方接觸部326A及後方接觸部327A,能使與扁平型導體的接觸壓力大致相等,能使接觸可靠度提升。
可動構件330,可轉動於:可進行扁平型導體的插入的開啟位置、與提高扁平型導體對於端子320的前方接觸部326A及後方接觸部327A的接觸壓力的關閉位置之間。在第7圖,顯示了該可動構件330在開啟位置的狀態。該可動構件330,基本的形狀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加壓構件30相同。也就是說,該可動構件330,在第7圖所示的開啟位置的大致下半部,形成有狹縫狀的溝部331,並且藉由在該可動構件330的靠近下端部的位置形成的島塊狀的凸輪軸部332,將溝部331的相對向壁面彼此連結。如第7圖所示,該溝部331允許從端子320的被壓部328的後方的進入,該被壓部328位於上述凸輪軸部332的上方。
如第7圖所示,上述凸輪軸部332,當可動構件330在開啟位置時,剖面形狀作成朝橫方向延伸的長圓狀。該凸輪軸部332的短軸方向(第7圖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是較被壓部328與支承部324之間的上下方向的距離更小,在長軸方向(第7圖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較上述距離更稍大。
於是,當可動構件330在開啟位置時,如第7圖所示,在凸輪軸部332與被壓部328之間在上下方向形成有間隙。而且,當可動構件330從該開啟位置朝第7圖的順時鐘方向轉動大致90度被帶到關閉位置時,凸輪軸部332成為在上下方向長長地延伸的姿勢,該關閉位置的上端(第7圖的開啟位置的左端)將被壓部328的下緣朝上方按壓。
該構造的連接器301,以下述方式組裝。首先,從殼體10的前方,也就是從第7圖的右方,將端子320朝後方壓入安裝到該殼體310的端子保持溝314。結果,如第7圖所示,端子320,其保持突部326B咬入於殼體310的端子保持部317的下面,並且嵌裝部324A-1嵌裝於殼體310的底壁313的前緣部,而在該端子保持溝314內被保持。
接著,以將該可動構件330維持在開啟位置的姿勢,使可動構件330的凸輪軸部332從後方進入到端子320的被壓部328與支承部324之間,來安裝該可動構件330。而完成了連接器1的組裝。
以下,根據第7圖來說明連接器301與扁平型導體的連接動作。首先,如第7圖所示,將可動構件330帶到開啟位置。接著,朝向殼體310的收容空間315內將扁平型導體從後方朝向前方插入。該扁平型導體,其前端面被插入至與隔壁311的後面抵接的正式位置。接著,使位於開啟位置的可動構件330轉動將其帶到關閉位置。伴隨著該可動構件330朝向關閉位置的移動,該可動構件330的凸輪軸部332也會轉動,該凸輪軸部332藉由其端部(第7圖的左端)將端子320的被壓部328朝上方按壓,藉此讓該端子320的可動腕部322以連結部323為支點而槓桿狀地角度移位。結果,上述按壓腕部329朝下方移位,在該按壓腕部329的後端的位置的按壓部329A朝向前方接觸部326A及後方接觸部327A,將扁平型導體朝下方按壓。
在關閉位置,上述前方接觸部326A及後方接觸部327A,藉由扁平型導體朝下方按壓而移位,結果,使扁平型導體的對應電路部與該前方接觸部326A及後方接觸部327A的接觸壓力提高。如上述,藉由將可動構件330帶到關閉位置,則完成了連接器301與扁平型導體的連接。
第8圖是本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連接器的顯示圖。在該變形例,在端子,在固定腕部形成有按壓腕部,在可動腕部形成有延長腕部、前方接觸腕部及後方接觸部的方式,與在可動腕部形成有按壓腕部,在固定腕部形成有延長腕部、前方接觸腕部及後方接觸部的第7圖所示的連接器不同。
該變形例的連接器的基本構造,除了上述按壓腕部與上述延長腕部、前方接觸腕部、及後方接觸部的位置關係之外,與第7圖的連接器相同,所以這裡以延長腕部、前方接觸腕部、後方接觸部及按壓腕部為中心來說明,針對與第7圖的連接器相同的部分,則加上相同圖號省略說明。在該變形例,扁平型導體的對應電路部形成於該扁平型導體的上面。
如第8圖所示,該變形例的連接器301的端子320,是將第7圖的連接器的端子320的連結部323的更後方側的部分,作成在上下方向反轉的形狀。也就是說,在固定腕部321形成有按壓腕部329,在可動腕部322形成有:延長腕部325、前方接觸腕部326、及後方接觸腕部327。
在扁平型導體插入於上述連接器301之後,當將可動構件330帶到關閉位置時,藉由凸輪軸部332將端子320的被壓部328朝上方按壓,讓可動腕部322槓桿狀地角度移位。結果,讓上述延長腕部325、前方接觸腕部326、及後方接觸腕部327朝下方移位,前方接觸部326A及後方接觸部327A朝向按壓腕部329的按壓部329A,將扁平型導體朝下方按壓,並且與該扁平型導體的上面的對應電路部接觸。
藉由將扁平型導體朝向按壓部329A按壓,上述按壓部329A,藉由反作用力,將該扁平型導體朝向上述前方接觸部326A及後方接觸部327A朝上方按壓。結果,使扁平型導體的對應電路部與前方接觸部326A及後方接觸部327A的接觸壓力提高,完成了連接器301與扁平型導體的連接。
1...連接器
10...殼體
15...收容空間(收容部)
20...端子
22...延長腕部
25...前方接觸腕部
25A...前方接觸部
26...後方接觸腕部
26A...後方接觸部
30...加壓構件
101...連接器
110...殼體
115...收容空間(收容部)
120...端子
122...延長腕部
125...前方接觸腕部
125A...前方接觸部
126...後方接觸腕部
126A...後方接觸部
130...加壓構件
201...連接器
210...殼體
215...收容空間(收容部)
220...端子
222...延長腕部
225...前方接觸腕部
225A...前方接觸部
226...後方接觸腕部
226A...後方接觸部
230...加壓構件
301...連接器
310...殼體
315...收容空間(收容部)
320...端子
321...固定腕部
322...可動腕部
323...連結部
324...支承部
325...延長腕部
326...前方接觸腕部
326A...前方接觸部
327...後方接觸腕部
327A...後方接觸部
328...被壓部
329...按壓腕部
329A...按壓部
330...可動構件
332...凸輪軸部(凸輪部)
第1圖是顯示第一實施方式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全體的立體圖,(A)是顯示加壓構件在開啟位置的狀態,(B)是顯示加壓構件在關閉位置的狀態。
第2圖是第1圖的II-II剖面圖,(A)是顯示扁平型導體插入前,(B)是顯示扁平型導體插入完成時,(C)是顯示扁平型導體插入後,加壓構件在關閉位置的狀態。
第3圖是第二實施方式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縱剖面圖。
第4圖是第二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縱剖面圖。
第5圖是第二實施方式的其他變形例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縱剖面圖。
第6圖是第三實施方式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縱剖面圖。
第7圖是第四實施方式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縱剖面圖。
第8圖是第四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縱剖面圖。
10...殼體
11...底壁
11A...後壁部
11A-1...保持孔部
12...前壁
14...端子保持溝
15...收容空間(收容部)
16...可動構件移動空間
20...端子
21...支承腕部
21A...轉動支承部
22...延長腕部
23...連接部
24...連結部
25...前方接觸腕部
25A...前方接觸部
26...後方接觸腕部
26A...後方接觸部
27...被保持部
30...加壓構件
31...溝部
32...軸部
34...加壓面
F...扁平型導體

Claims (8)

  1. 一種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是具備有:一殼體,形成一收容部,該收容部使形成於扁平型導體的前端側的連接部分朝向前方插入;以及維持金屬板的平坦面而作成,在與該平坦面成直角的方向,排列保持於上述殼體的複數的端子,其特徵為:上述複數端子之中至少一部分的端子,具有:用來與扁平型導體的其中一面接觸的複數的接觸部;以及在相對於扁平型導體的面成直角的方向,在上述其中一面側,在較上述複數的接觸部更離開扁平型導體的位置,沿著形成為朝上述扁平型導體的插入方向延伸之殼體的底壁朝前後方向延伸的延長腕部;上述複數的接觸部,設置在前後方向不同的位置,其中兩個接觸部,形成在兩個接觸腕部的各前端,該兩個接觸腕部,從上述延長腕部的兩端在該延長腕部的延長方向朝互相接近方向延伸且在相對於扁平型導體成直角的方向可撓曲,殼體或安裝於該殼體的構件,具有:將扁平型導體朝向上述端子的複數的接觸部按壓的加壓手段。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其中形成有其中一方的接觸部的接觸腕部,在相對於扁平型導體的面成直角的方向,設置在與另一方的接觸部為相同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 器,其中另一方的接觸部,形成在:朝向其中一方的接觸部延伸的接觸腕部的前端。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其中延長腕部在其前後方向的一端,形成有藉由殼體所保持的被保持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其中加壓手段,在前後方向,在其中一方的接觸部與另一方的接觸部之間的位置,按壓扁平型導體。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其中加壓手段,形成為加壓構件,可移動於:可進行扁平型導體的插入的開啟位置、與使扁平型導體對於端子接觸部的接觸壓力提高的關閉位置之間;該加壓構件在上述關閉位置將扁平型導體朝向上述接觸部按壓。
  7. 一種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是具備有:一殼體,形成一收容部,該收容部使形成於扁平型導體的前端側的連接部分朝向前方插入;維持金屬板的平坦面而作成,在與該平坦面成直角的方向,排列保持於上述殼體的複數的端子;以及可移動於:可進行扁平型導體的插入的開啟位置、與使扁平型導體相對於端子的接觸部的接觸壓力提高的關閉位置之間的可動構件;上述複數端子之中至少一部分的端子,具有:用來與扁平型導體的其中一面接觸的複數的接觸部;以及在相對於扁平型導體的面成直角的方向,在上述其中一面側,在 較上述複數的接觸部更離開扁平型導體的位置,朝前後方向延伸的延長腕部;上述複數的接觸部,設置在前後方向不同的位置,其中兩個接觸部,形成於:其中一方的接觸部從上述延長腕部朝向另一方接觸部延伸的可撓性的接觸腕部的前端;殼體或安裝於該殼體的構件,具有:將扁平型導體朝向上述端子的複數的接觸部按壓的加壓手段;端子,具有:在前後方向互相並行延伸的固定腕部及可動腕部、及在上述前後方向的中間位置將該固定腕部及可動腕部連結的連結部;上述固定腕部,固定於殼體,在前端側具有將在可動構件形成的凸輪部予以支承的支承部,在後端側具有接觸部,上述可動腕部,在前端側具有被壓部,在後端側具有作為加壓手段的按壓部,伴隨著從開啟位置朝向關閉位置的上述可動構件的移動,可動腕部,藉由可動構件的凸輪部按壓被壓部,槓桿狀地角度移位,上述按壓部朝向上述接觸部按壓扁平型導體。
  8. 一種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是具備有:一殼體,形成一收容部,該收容部使形成於扁平型導體的前端側的連接部分朝向前方插入;維持金屬板的平坦面而作成,在與該平坦面成直角的方向,排列保持於上述殼體的複數的端子;以及可移動於:可進行扁平型導體的插入的開啟位置、與使扁平型導體相對於端子的接觸部的接觸壓 力提高的關閉位置之間的可動構件;上述複數端子之中至少一部分的端子,具有:用來與扁平型導體的其中一面接觸的複數的接觸部;以及在相對於扁平型導體的面成直角的方向,在上述其中一面側,在較上述複數的接觸部更離開扁平型導體的位置,朝前後方向延伸的延長腕部;上述複數的接觸部,設置在前後方向不同的位置,其中兩個接觸部,形成於:其中一方的接觸部從上述延長腕部朝向另一方接觸部延伸的可撓性的接觸腕部的前端;殼體或安裝於該殼體的構件,具有:將扁平型導體朝向上述端子的複數的接觸部按壓的加壓手段;端子,具有:在前後方向互相並行延伸的固定腕部及可動腕部、及在上述前後方向的中間位置將該固定腕部及可動腕部連結的連結部;上述固定腕部,固定於殼體,在前端側具有將在可動構件形成的凸輪部予以支承的支承部,在後端側具有作為加壓手段的按壓部,上述可動腕部,在前端側具有被壓部,在後端側具有接觸部,伴隨著從開啟位置朝向關閉位置的上述可動構件的移動,可動腕部,藉由可動構件的凸輪部按壓被壓部,槓桿狀地角度移位,上述按壓部藉由反作用力朝向上述接觸部按壓扁平型導體。
TW100106901A 2010-03-26 2011-03-02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flat conductors TWI4963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73505A JP4993788B2 (ja) 2010-03-26 2010-03-26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05969A TW201205969A (en) 2012-02-01
TWI496361B true TWI496361B (zh) 2015-08-11

Family

ID=44656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06901A TWI496361B (zh) 2010-03-26 2011-03-02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flat conductors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540528B2 (zh)
JP (1) JP4993788B2 (zh)
KR (1) KR101311551B1 (zh)
CN (1) CN102237590B (zh)
TW (1) TWI49636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4285B (zh) * 2021-08-27 2023-12-01 唐虞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57439B1 (ko) * 2011-12-19 2014-02-03 주식회사 후성테크 전기 커넥터
JP5571837B1 (ja) 2013-08-21 2014-08-13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090341B2 (ja) * 2015-01-09 2017-03-08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336941B2 (ja) * 2015-04-01 2018-06-06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655364B2 (ja) * 2015-11-19 2020-02-26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771983B2 (ja) 2016-08-01 2020-10-2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960846B2 (ja) * 2017-12-21 2021-11-0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10165452A (zh) * 2018-02-13 2019-08-23 瀚荃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具有双层端子的软扁平电缆电连接器
JP7098592B2 (ja) * 2019-10-11 2022-07-1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47720B2 (en) * 2005-08-08 2008-03-25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lat c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30077B2 (ja) * 1997-07-30 2008-01-09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回路板コネクタ
JP3853262B2 (ja) * 2002-07-01 2006-12-0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04071160A (ja) * 2002-08-01 2004-03-04 D D K Ltd コネクタ
JP4054740B2 (ja) * 2003-09-26 2008-03-05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Fpc用zifコネクタ
JP4168986B2 (ja) * 2004-07-06 2008-10-22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Fpc用コネクタ
JP4330084B2 (ja) * 2007-06-12 2009-09-09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192203B1 (ja) 2007-12-26 2008-12-10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CN201191666Y (zh) * 2008-01-29 2009-02-04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5001193B2 (ja) * 2008-02-19 2012-08-15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4541428B2 (ja) * 2008-05-28 2010-09-0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5203046B2 (ja) * 2008-05-30 2013-06-05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及び該コンタクト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47720B2 (en) * 2005-08-08 2008-03-25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lat c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4285B (zh) * 2021-08-27 2023-12-01 唐虞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連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311551B1 (ko) 2013-09-26
CN102237590B (zh) 2014-10-22
KR20110108248A (ko) 2011-10-05
JP2011204639A (ja) 2011-10-13
JP4993788B2 (ja) 2012-08-08
TW201205969A (en) 2012-02-01
US8540528B2 (en) 2013-09-24
CN102237590A (zh) 2011-11-09
US20110237106A1 (en) 2011-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96361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flat conductors
US9190750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KR100982758B1 (ko) 케이블 커넥터
JP4519172B2 (ja) コネクタ
US810510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6785184B2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
JP4863317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TWI418102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flat conductors
JP2007299554A (ja)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平型導体付き電気コネクタ
JP6308197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07250349A (ja) 中継コネクタ
CN104425918A (zh) 电连接器
JP5303309B2 (ja)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コネクタ
JP5057592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771983B2 (ja)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754006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TWI481125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flat conductors
JP5482388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TWI513116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circuit boards
JP5077032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WO2018042930A1 (ja) 電気コネクタ
TWI795416B (zh) 連接器
JP4793879B2 (ja)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3982977B2 (ja)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20194796A (ja) コネク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