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81125B -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flat conductors - Google Patents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flat conductor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81125B
TWI481125B TW100111323A TW100111323A TWI481125B TW I481125 B TWI481125 B TW I481125B TW 100111323 A TW100111323 A TW 100111323A TW 100111323 A TW100111323 A TW 100111323A TW I481125 B TWI481125 B TW I48112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flat conductor
movable member
contact portion
contac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113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23019A (en
Inventor
Shoichiro Tamaki
Kiyokazu Furukawa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2230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230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11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112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Description

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
本發明是關於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尤其是關於適合可撓性較大的非常薄的扁平導體的電連接器。
作為扁平導體,已知有:可撓性基板(FPC)、扁平纜線(FFC)、以及相較上述兩者更大幅地薄化且可撓性更大的在薄膜上配置有晶粒的晶粒接合軟膜(COF)等。這種扁平導體,一般是在其中一面設置有補強板,並且在另一面緊密地排列有導線,通常使用在:安裝於電路基板的多極的電連接器。多極的電連接器,為了將端子對應於上述扁平導體而緊密排列,具有維持金屬板的平坦的板面所作成的端子而將其朝與板面成直角的方向排列。作為這種連接器,例如已知有在專利文獻1揭示的連接器。
在專利文獻1,端子(接點),具有:在殼體的上壁部下面側被保持著的上腕部(滑塊卡合部)、其自由端側朝與該上腕部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的下腕部(彈性接觸腳)、以及從將上述上腕部以及下腕部的基部連結的部分起朝殼體外延伸的連接部(焊接腳)。上述上腕部,可動地支承著:將在上述下腕部上配置的扁平導體朝該下腕部按壓的可動構件(滑塊)。該可動構件具有軸部,藉由殼體支承為移動於:可插入扁平導體的開啟位置、與按壓扁平導體的關閉位置之間。
上述可動構件,進行伴隨轉動所產生的移動,以作為突出部形成的加壓部來按壓扁平導體。該加壓部,當處於沒有插入扁平導體的狀態,也就是當上述端子的下腕部為自由狀態時,可移動至:較在該下腕部突狀地形成的接觸部的位置更下方。也就是說,在上下方向,加壓部藉由從開啟位置朝關閉位置的移動,而具有與上述接觸部干涉的干涉量。當實際使用時,當可動構件處於開啟位置狀態時,在插入扁平導體之後,可動構件朝關閉位置移動。也就是在加壓部與接觸部之間,隔介著扁平導體。結果,藉由加壓部所按壓的扁平導體,按壓接觸部使下腕部撓曲變形,該接觸部朝下方移位。於是,上述干涉量幾乎都置換為接觸部的移位量,沒有留下干涉量。
上述可動構件朝向關閉位置時的上述接觸部的移位量,即使在可動構件到達最終的關閉位置也沒有變化。藉由保持該移位量,來確保扁平導體與接觸部之間的接觸壓力。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1-329618
可是,在專利文獻1,可動構件朝向關閉位置移動來按壓扁平導體,藉此使端子的接觸部移位,當該移位量到達最大值時,之後即使可動構件到達作為最終位置的關閉位置,其移位量還是維持該值,藉此確保接觸壓力。可是,在另一方面,雖然可維持移位量,但是其移位量沒有變化,所以缺少卡嗒感,無法感受到:可動構件何時到達關閉位置、或是是否有到達關閉位置。
為了具有卡嗒感,在移位量到達最大值之後,立刻在關閉位置讓其移位量變小,而且需要用來感受其變化的程度的時間。為此,必須將可動構件的加壓部作成具有大突出部的形狀,且確保該突出部通過期間的時間,這代表必須將處於關閉位置時的可動構件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加大,結果會讓在同方向的連接器大型化。
本發明,鑑於這種情形,其課題是要提供一種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不會導致連接器的大型化,當可動構件朝關閉位置移動時可獲得卡嗒感。
本發明的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複數的端子具有:與朝前方朝殼體的收容部插入的扁平導體接觸用的接觸部、以及在殼體外用來朝電路基板焊接連接的連接部;複數的端子是維持金屬板的平坦板面所作成,將對於上述板面成直角的方向作為排列方向,而在殼體的端子溝排列保持。
在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在本發明,具有可動構件,該可動構件可動的可動範圍,是將:開放上述收容部而可進行扁平導體的插入的開啟位置、以及將插入後的扁平導體朝端子的接觸部按壓的關閉位置,分別作為起端以及終端;該可動構件形成有用來按壓扁平導體的加壓部;端子具有:朝前後方向延伸而形成有接觸部的可撓曲的彈性腕部、相對於扁平導體位於該彈性腕部的相反側的支承腕部、以及相對於上述彈性腕部將該支承腕部連結的連結部;在上述支承腕部的前端部分形成有:將可動構件在上述開啟位置與關閉位置之間可動地支承的支承部,上述連接部朝殼體外延伸,上述可動構件,形成為:在沒有插入扁平導體的狀態,從上述可動範圍內的中間位置朝向上述可動範圍終端位置,在朝扁平導體的加壓方向,上述加壓部相對於接觸部具有干涉量;該干涉量在上述可動範圍的終端先前位置為最大值,在可動範圍終端位置為較該最大值更小的值。
可動構件,當從上述干涉量為最大值的位置朝關閉位置移動時,該干涉量,換言之在插入扁平導體的情況,端子的接觸部的移位量減少,所以能得到卡嗒感。在上述關閉位置,仍留有干涉量(移位量),所以確保了扁平導體與上述接觸部的接觸壓力。
可動構件設置成:至少當位於開啟位置時,在端子排列範圍外且在與扁平導體的寬度方向兩端部相當的位置,讓朝向扁平導體而突出的限制部與扁平導體的面抵接。尤其當扁平導體非常薄時,有時會將該扁平導體在寬度方向兩端朝上方彎曲變形而插入,而其在寬度方向的兩端側部分進入到可動構件與殼體的間隙。在本發明,藉由以上述限制部將扁平導體朝下方按壓將其限制,則能防止該扁平導體進入到可動構件與殼體之間。
可動構件,當位於關閉位置時,該可動構件的加壓部位於:在前後方向與端子的接觸部重複的範圍以及在端子排列方向在端子彼此之間,當在朝扁平導體加壓的方向觀察時,該加壓部的緣部在兩側方與後方的三方向包圍上述接觸部較佳。藉由以該方式讓加壓部的緣部包圍接觸部,則能增大接觸區域而讓接觸確實,尤其當扁平導體非常薄的情況,可讓接觸區域的形狀穩定而確實接觸。
端子的接觸部,作成朝向扁平導體突出的突狀,在插入扁平導體的狀態,可動構件的加壓部,當位於在前後方向較上述端子的接觸部的頂部更後方的後緣的範圍內時,在加壓方向達到讓上述接觸部的彈性移位量成為最大的位置。
可動構件的加壓部,在前後方向,藉由到達在端子的接觸部的後緣的範圍內且讓該接觸部的彈性移位量成為最大的位置,與在同方向在接觸部的頂部的位置讓上述彈性移位量成為最大的情況比較,可確保增大接觸部的最大移位量且能提早得到該最大移位量。於是,可動構件到達關閉位置之前期間,從上述最大移位量減少至最終移位量的時間變長,能夠感受到其變化,所以能確實地獲得很大的卡嗒感。
複數的端子,由形狀互相不同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所構成,該第一端子的接觸部與第二端子的接觸部,其位置在前後方向錯開。藉由使第一端子的接觸部與第二端子的接觸部其位置在前後方向錯開,則能將扁平導體的對應電路部在端子排列方向設置得較大,允許在端子排列方向的偏移。相對於扁平導體的接觸位置在前後方向及端子排列方向分佈,所以當扁平導體非常薄時,可盡量減少在前後方向及端子排列方向的兩方的該扁平導體的波動量。於是,能確保扁平導體與端子的良好的接觸狀態,並且防止在該扁平導體的薄膜上設置的電路部破損。
本發明,如以上,在沒有插入扁平導體的狀態,當將可動構件從開啟位置朝與關閉位置相當的可動範圍的終端位置移動時,在終端位置前其與端子的接觸部的干涉量為最大值,在上述終端位置具有較該最大值更小的干涉量,所以當插入扁平導體之後將可動構件朝關閉位置移動時,藉由該扁平導體的中介,雖然較上述干涉量更小,而藉由加壓部將移位量帶到接觸部。該移位量,在上述干涉量最大的位置成為最大,在關閉位置則減少。於是,在期間得到卡嗒感,且以在關閉位置留下的移位量來確保扁平導體的接觸壓力。
以下根據附圖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方式>
第1圖是顯示本實施方式的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全體的立體圖。第2圖是在未插入扁平導體的狀態的第1圖的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的端子位置的縱剖面圖,(A)是顯示當可動構件在開啟位置時的狀態,(B)是顯示可動構件在開啟位置與關閉位置的中間位置時的狀態,(C)是顯示可動構件在關閉位置時的狀態。第3圖是顯示第1圖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端部附近部分的局部放大剖面圖。
本實施方式的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1(以下僅稱為「連接器1」),是配置在電路基板(沒有圖示)上,並且將COF也就是扁平型導體F(參考第5圖)朝向前方(第2圖的右方)插入,用來使該扁平型導體F與電路基板電連接的連接器。上述COF的厚度一般約為0.046mm左右。而不同於COF,具有較該COF更厚的厚度的扁平導體也就是FPC、FFC一般約為0.2~0.3mm左右。
連接器1,是具有:作成大致長方體外型而以電絕緣材製例如合成樹脂製的殼體10、以等間隔排列保持於該殼體10的金屬製的複數的端子20、藉由該殼體10及複數的端子20可轉動地所支承的電絕緣材製的例如合成樹脂製的可動構件30、以及在殼體10的端子排列方向兩端部被保持於該殼體10的金屬製的固定配件40。上述可動構件30,可移動於:允許扁平型導體F插入的開啟位置、與將扁平導體F按壓的關閉位置之間。
扁平導體F,在其下面形成有:當插入於連接器1時,在端子排列方向(與第2圖的紙面成直角的方向)分別與複數的端子20對應的位置,與該端子20連接的對應電路部。
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殼體10,具備有:底壁11、在該底壁11的扁平導體插入方向的前方位置朝上方延伸的前壁12、從該前壁12的上部朝後方延伸至在前後方向的殼體10的大致中央位置的上壁13、以及在端子排列方向(與扁平導體的寬度方向相當的方向)且在殼體10的兩端位置從底壁11朝上方延伸的側壁14(在第2圖沒有圖示)。在該殼體10,在該殼體10的端子排列方向以等間隔朝前後延伸形成有:用來保持端子20的端子保持溝15。該殼體10,在端子排列範圍讓其後部朝上方開放而形成缺口的開放空間。
如第2圖所示,該端子保持溝15,涵蓋殼體10的底壁11、前壁12、及上壁13而延伸,形成為朝與紙面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狹縫狀。在該前壁12的下部,朝前後方向貫穿形成有:用來將後述的端子20的被保持部27保持的保持孔部12A。
如第1圖、第3圖所示,側壁14,形成有:朝上方及後方開放的收容凹部14A,當可動構件30位於關閉位置時,該可動構件30的後述端板部34收容於該收容凹部14A內。具有:形成該收容凹部14A而朝前後方向延伸的兩個壁部,其中一方的位在端子排列範圍附近的壁部,作為在端子排列範圍將插入扁平導體F的範圍與其範圍外予以分隔的隔壁14B。位於另一方也就是位在遠離端子排列範圍側的壁部,作為殼體10的端壁14C。將上述隔壁14B與端壁14C連結的該收容凹部14A的下壁14D,在靠近上述端壁14C的位置,朝前方開口形成有:用來將固定配件40保持的狹縫狀的固定配件保持溝14E(參考第3圖、第4圖)。
如第2圖所示,殼體10的上半部,連通涵蓋端子排列範圍而在後部形成有朝上方開放的開放空間,該開放空間的下半部,作為從後方用來收容扁平導體F的收容空間16。如第2圖所示,該收容空間16的前部到達至上壁13的下方空間。上述開放空間的上半部,作為:允許在開啟位置與關閉位置之間的可動構件30的移動的可動構件移動空間17。
如第2圖所示,端子20,是維持金屬板的平坦面,例如藉由衝裁加工所作成,將與板面成直角的方向作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於殼體10。該端子20,朝向扁平導體的插入方向(在第2圖為右方)安裝於殼體10的端子保持溝15。
如第2圖所示,端子20,具有:在端子保持溝15內的上部沿著上壁13朝後方延伸而朝向可動構件移動空間17腕狀地延伸的支承腕部21;在端子保持溝15的下部沿著底壁11朝向後方延伸的延長腕部22;在上下方向的支承腕部21與延長腕部22的中間位置朝向後方延伸的彈性腕部23;朝向上下方向延伸而將支承腕部21、延長腕部22及彈性腕部23的各前端予以連結的連結部24;以及從該延長腕部22的後端朝殼體10外延伸的連接部25。該端子20,具有:從連結部24的下部朝右方延伸的被保持部27。
上述支承腕部21,在位於可動構件移動空間17內的後端部,形成有:朝下方開口的凹狀的轉動支承部21A。該轉動支承部21A,如後述,將成為可動構件30的轉動中心的軸部32予以收容,並且當該可動構件30於開啟位置與關閉位置之間轉動時將該軸部32可自由轉動地支承。如第2圖所示,該轉動支承部21A的上緣的後端部,形成為:隨著朝向後方而朝下方傾斜的斜面狀。
上述彈性腕部23,在前後方向延伸至:與上述支承腕部21的轉動支承部21A為大致相同位置的延長腕部22的中間位置,其用來與扁平導體F的下面的對應電路部接觸的接觸部23A,是在該彈性腕部23的後端部朝向上方朝收容空間16突出形成。該接觸部23A的頂部,在前後方向,位於較後述的可動構件30的軸部32的轉動中心更前方處。
上述連接部25,其下緣部位於較殼體10的底壁11的下面更稍下方,當連接器1配置於電路基板(沒有圖示)上時,與該電路基板的對應電路部接觸,可與該對應電路部焊接連接。該連接部25,在前緣形成有:朝前方開口的作為凹部的嵌裝部25A,該嵌裝部25A嵌裝於殼體10的底壁11的後端部。上述被保持部27,形成有朝上方突出的被保持突部27A,如後述該被保持突部27A嚙合於該保持孔部12A的內壁面。
可動構件30,其功能作為將扁平導體F朝向端子20的接觸部23A朝下方按壓的加壓手段。該可動構件30,可轉動於:如第2圖(A)所示,成為相對於上下方向朝前方傾斜的姿勢,而將殼體10的收容空間16開放而可進行扁平導體F的插入的開啟位置、與如第2圖(C)所示成為朝前後方向延伸的姿勢,使扁平導體F對於端子20的接觸部23A的接觸壓力提高的關閉位置之間。
可動構件30,如第1圖所示,在端子排列方向作成與殼體10大致相同尺寸而朝該端子排列方向延伸形成。該可動構件30,如第1圖、第2圖(A)所示,在端子排列方向與端子20對應的位置,在上述開啟位置的下部形成有:作成較端子20的板厚度尺寸更稍寬的溝寬度的狹縫狀的溝部31。於是,如第1圖所示,可動構件30的下部,當在前後方向觀察時是在端子排列範圍成為梳齒狀。如第2圖所示,該溝部31允許從端子20的轉動支承部21A的前方的進入。
如第2圖(A)所示,加壓構件30,在該溝部31與另一部分的交界位置的靠近後方位置,形成有朝向溝部31內突出的突出部30A。該突出部30A,在第2圖(A)的後面,如第2圖(C)所示,作為將扁平導體F連同後述的加壓部35朝下方按壓的加壓面的功能。如第2圖(A)所示,該突出部30A的前緣,隨著朝向下方則該突出部30A成為前端較細的錐狀形狀。
在上述溝部31,如第2圖所示,在靠近該可動構件30的下端部的位置,島塊狀地設置有軸部32,藉由該軸部32將在溝部31的端子排列方向相對向的壁面彼此連結。該軸部32,如第2圖(A)所示,具有讓圓形的下端部缺口的剖面形狀。如第1圖所示,可動構件30,在端子排列方向且在與殼體10的隔壁14B為相同的位置,形成有:朝上下方向延伸且當將可動構件30帶到關閉位置時用來收容該隔壁14B的收容溝部33。在端子排列方向位於兩方的收容溝部33之間的部分作為操作部,而位於較該收容溝部33更靠近端子排列方向外側的兩端側部分,形成為端板部34。
在位於開啟位置的可動構件30,其在端子排列方向位於上述溝部31彼此之間的部分的後部,形成為:當該可動構件30在可動範圍的中間位置以及在關閉位置時,將扁平導體F朝向端子20的接觸部23A朝下方按壓的加壓部35。如第2圖(C)所示,當可動構件30在關閉位置時,上述加壓部35,其位置在前後方向具有與上述端子20的接觸部23A重複的範圍。
如第3圖所示,可動構件30,在位於端子排列範圍最外側的端子保持溝15與隔壁14B之間的位置的部分,具有:當該可動構件30位於開啟位置時,朝向下方突出的限制部36。該限制部36,設置在:與扁平導體F寬度方向兩端部相當的位置,當與該扁平導體F的上面抵接時,可藉由該限制部36將該扁平導體F朝下方按壓加以限制。
如第2圖(A)所示,當可動構件30位於開啟位置時,上述限制部36的下面朝水平方向延伸。在該可動構件30,包含在端子排列方向的端子排列範圍。上述限制部36以外的部分的下面,形成為:隨著朝向後方而朝上方傾斜的斜面。扁平導體F的前端藉由上述斜面而被導引到端子20的支承腕部21與彈性腕部23之間,所以能順暢地將該扁平導體F插入。
在沒有插入扁平導體F的狀態,當在將第2圖(A)的開啟位置作為起端,將第2圖(C)的關閉位置作為終端的可動範圍,使可動構件30轉動時,從該可動範圍的中間位置朝向上述關閉位置,可動構件30的加壓部35,在上下方向(扁平導體F的加壓方向)對於端子20的接觸部23A具有干涉量。可動構件30的加壓部35,在如第2圖(B)所示的上述可動範圍的關閉位置的前側位置,將加壓部35之中距離軸部32的中心最遠的部分也就是角部35A帶到最下位置,結果,上述干涉量為最大值。而上述加壓部35,在第2圖(C)的關閉位置被帶到較第2圖(B)的位置更上方,所以在該關閉位置,上述干涉量留有較上述最大值更小的值。在第2圖(B)、(C),上述加壓部35與上述接觸部23A干涉的部分以虛線顯示。如第2圖(C)所示,在上述關閉位置,端子20的接觸部23A從下方收容於可動構件30的溝部31內。
如上述在沒有插入扁平導體F的狀態,上述加壓部35在上下方向與上述接觸部23A干涉,而如後述,在插入扁平導體F的狀態,上述加壓部35將扁平導體F朝向上述接觸部23A朝下方按壓,因應干涉量讓該接觸部23A朝下方移位。也就是說,干涉量越大,上述接觸部23A的移位量也變大。
第4圖,是第2圖(C)所示的連接器1的IV-IV剖面圖,顯示在連接器1的端部附近位置的剖面。在第4圖,是在上下方向的端子20的接觸部23A的位置從上方觀察連接器1的橫剖面圖。如第4圖所示,當該可動構件30位於關閉位置時,該可動構件30的溝部31,從上方觀察,形成該溝部31的緣部,換言之為加壓部35的緣部,將上述接觸部23A在兩側方(第4圖的左右方向)及後方(在第4圖為下方)的三方向包圍成U字型。
固定配件40,是將金屬板進行衝裁所作成,如第3圖、第4圖所示,其板面是以相對於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姿勢,從前方朝向殼體10的狹縫狀的固定配片保持溝14E安裝。藉由將該固定配件40的下緣部與電路基板焊接連接,而將連接器1固定於電路基板上。
該構造的連接器1,以如下述方式組裝。首先,從殼體10的後方(在第2圖為左方),將端子20朝向前方(在第2圖為右方)壓入安裝到該殼體10的端子保持溝15。上述端子20,將被保持部27壓入到保持孔部12A內,讓該被保持部27的被保持突部27A嚙合於該保持孔部12A的內壁面,並且藉由將連接部25的嵌裝部25A嵌裝於殼體10的底壁11的後端部,將其保持於該端子保持溝15內。
接著,以朝上下方向(垂直方向)延伸的姿勢維持可動構件30,在使端子20的轉動支承部21A從前方進入到該可動構件30的溝部31之後,將該可動構件30的軸部32從下方朝上述轉動支承部21A內收容,而將該可動構件30配置於可動構件移動空間17。當上述轉動支承部21A朝上述溝部31進入時,可動構件30的突出部30A的下端位於較轉動支承部21A的上緣更下方,可是當該轉動支承部21A在前後方向到達與可動構件30的軸部32為相同位置而被帶到該軸部32的正上方時,上述突出部30A的前緣與上述轉動支承部21A的後端以斜面狀部分彼此互相退避,所以該突出部30A與轉動支承部21A並未干涉。而在將上述可動構件30保持為朝垂直方向延伸的姿勢的狀態,將上述軸部32收容於上述轉動支承部21A內之後,將固定配件40從前方壓入安裝到殼體10的固定配件保持溝14E。結果,將可動構件30安裝成對於殼體10可轉動的狀態,完成了連接器1的組裝。
以下,根據第5圖來說明連接器1與扁平導體F的連接動作。第5圖,是在插入扁平導體F的狀態的第1圖的連接器1的端子位置的縱剖面圖,(A)是顯示可動構件30在開啟位置時的狀態,(B)是當可動構件30在開啟位置與關閉位置的中間位置時的狀態,(C)是當可動構件30在關閉位置時的狀態。
首先,如第5圖(A)所示,將可動構件30帶到開啟位置。接著,朝向殼體10的收容空間16內將扁平導體F從後方朝向前方插入。如第5圖(A)所示,該扁平導體F,朝端子20的支承腕部21與彈性腕部23之間,插入至:讓該扁平導體F的前端抵接於殼體10的前壁12的後面的正規位置。
在如本實施方式,扁平導體F為COF的情況,因為其薄度的關係,有時該扁平導體F會以寬度方向兩端朝上方彎曲變形而插入。可是,在本實施方式,在可動構件30的與扁平導體F的寬度方向兩端部相當的位置設置有限制部36,所以藉由讓該限制部36將該扁平導體F的兩端部朝下方按壓加以限制,則防止:扁平導體F進入到可動構件30與殼體10的隔壁14B之間。
接著,可在開啟位置的可動構件30朝向關閉位置轉動。在轉動途中,該可動構件30的加壓部35的角部35A,將扁平導體F朝向端子20的接觸部23A朝下方按壓。結果,彈性腕部23朝向下方彈性變形而上述接觸部23A也朝下方移位。而可動構件30,如第5圖(B)所示,在關閉位置的前側位置,將上述加壓部35的角部35A帶到可動構件30的可動範圍的最下位置,在該位置讓上述接觸部23A的移位量成為最大值。
並且,將可動構件30轉動,將其帶到第5圖(C)的關閉位置。在本實施方式,扁平導體F為非常薄的COF,在上述第5圖(B)的位置,因為其可撓性而在端子排列方向會波動,所以可動構件30順暢地越過在該第5(B)圖的位置而被帶到上述關閉位置。在該關閉位置,該可動構件30的端板部34,收容於殼體10的收容凹部14A內,並且將該殼體10的隔壁14B收容於該可動構件30的收容溝部33內。
當將可動構件30帶到關閉位置時上述接觸部23A的移位量減少,所以此時可得到卡嗒感。可是,在該關閉位置,接觸部23A的移位量減少但仍有殘留,所以確保了扁平導體F與上述接觸部23A的接觸壓力。而如本實施方式,在扁平導體F為極薄的COF的情況,在轉動途中,彈性變形而稍微波動的扁平導體F,在關閉位置恢復成大致平坦,所以上述接觸部23A的移位量對於干涉量並沒有大幅減少,而能確保該接觸部23A的充分的移位量,進而確保與扁平導體F的充分的接觸壓力。
在上述關閉位置,藉由可動構件30的溝部31,是以兩側方及後方的三方向來將端子20的接觸部23A包圍,所以藉由增加接觸區域則能使扁平導體F與上述接觸部23A的接觸更確實,尤其即使像本實施方式的COF這樣極薄的扁平導體的情況,也能讓接觸區域的形狀穩定而讓接觸更確實。
在本實施方式,端子20的接觸部23A的頂部位於較可動構件30的軸部32的轉動中心更前方,所以當可動構件30在關閉位置時,相對於該接觸部23A的頂部隔介著扁平導體F從可動構件30受到的按壓力,而朝可動構件30的反作用力導致的繞著上述轉動中心的旋轉力矩,在將該可動構件30維持在關閉位置的方向,也就是在第2圖(C)的逆時鐘方向作用於該可動構件30。於是,可動構件30穩定地位於關閉位置,穩定地維持扁平導體F與接觸部23A的接觸壓力,能使接觸可靠性提升。如上述,藉由將可動構件30帶到關閉位置,完成了連接器1與扁平導體F的連接。
在本實施方式,雖然端子從後方安裝於殼體,而安裝端子的方向並沒有限定,例如,從前方、上方及下方的其中一方安裝都可以。
<第二實施方式>
本實施方式,其設置有兩種端子而將各接觸部配置成在前後方向錯開的方式,與設置有一種端子而將所有端子的接觸部在前後方向配置在相同位置的第一實施方式不同。
第6圖,是在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端子位置的縱剖面,且將端子的接觸部及可動構件的加壓部附近放大顯示的圖面。第6圖(A)是顯示其中一種的第一端子50的縱剖面,(B)是顯示另一種的第二端子60的位置的縱剖面。第6圖,可動構件30在從開啟位置到關閉位置的可動範圍的中間位置,顯示著:該可動構件30的加壓部35朝向後述的第二端子60的後緣,開始進行扁平導體F的按壓時的狀態。
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是由如上述形狀互相不同的第一端子50及第二端子60所構成,該第一端子50及第二端子60在端子排列方向交互配置。該第一端子50從前方安裝於殼體10的端子保持溝15內,該第二端子60從後方安裝於殼體10的端子保持溝15內。如第6圖所示,第一端子50的彈性腕部53延伸至較第二端子60的彈性腕部63更後方(在第6圖為左方),上述彈性腕部53的接觸部53A,位在較上述彈性腕部63的接觸部63A更後方。該接觸部63A後緣,也就是在前後方相位於較該接觸部63A的頂部更後方的緣部,其一部分的位置在前後方向與接觸部53A重複。第二端子60的接觸部63A的頂部,在前後方向,位於較可動構件30的軸部32的轉動中心更前方。
藉由使第一端子50的接觸部53A與第二端子60的接觸部63A其位置在前後方向錯開,則相對於扁平導體F的接觸位置在前後方向及在端子排列方向分佈,所以尤其如本實施方式,在扁平導體F為COF的情況,可盡量減少在前後方向以及在端子排列方向的兩方的該COF的波動量。於是,能確保COF與端子50、60的良好的接觸狀態,並且能防止:在該COF的薄膜上設置的電路部破損。
上述接觸部53A、63A,作成朝向上方突出的突狀,接觸部53A、63A的頂部位於相同高度。該接觸部63A的後緣,也就是在前後方向位於較該接觸部63A的頂部更後方的緣部,較接觸部53a的後緣更和緩地傾斜,在前後方向延伸涵蓋較該接觸部53A的後緣更長的範圍。
如第6圖(A)、(B)所示,當藉由可動構件30的加壓部35,將扁平導體F從上方朝向上述第二端子60的接觸部63A的後緣按壓時,在此同時,該扁平導體F,被上述第一端子50的接觸部53A的頂部以反作用力從下方按壓,彎曲成大致曲柄狀。在本實施方式,如上述,上述接觸部63A的後緣和緩地傾斜,所以與將該接觸部63A的後緣的傾斜形成得較圖示的傾斜度更大的情況相比,該後緣的按壓扁平導體F的部位(以下稱為「被壓部分」)位於更上方。於是,該部分,讓該接觸部63A的後緣的被壓部分與第一端子50的接觸部53A的頂部的在上下方向的位置的差異變小。結果,讓扁平導體F彎曲的角度變小,所以能良好地防止扁平導體F的電路部的破損。
在第6圖(A)、(B),以一點鏈線顯示可動構件30的可動範圍的加壓部35的角部35A的軌跡。如第6圖(A)、(B)所示,上述加壓部35的角部35A,首先,在上述第二端子60的接觸部63A的後緣的沒有與上述第一端子50的接觸部53A重複的部分,隔介著扁平導體F按壓上述接觸部63A之後,在前後方向在上述接觸部63A的後緣的範圍內被帶到最下位置。也就是該接觸部63A,當上述加壓部35在上述後緣的範圍內時,彈性移位量成為最大。
於是,在本實施方式,與在前後方向在接觸部的頂部的位置讓彈性移位量成為最大的情況相比,能確保夠大的接觸部63A的最大移位置且可較早獲得產生其最大移位量的時期。結果,在可動構件30到達至關閉位置的期間,從上述最大移位量減少至最終移位量的時間變長,而能感受到其變化,所以能確實地獲得較大的卡嗒感。
在本實施方式,第二端子60的接觸部63A的頂部位於較可動構件30的軸部32的轉動中心更前方,所以當可動構件30在關閉位置時,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以將可動構件30維持在關閉位置的方向,也就是以第2圖(C)的逆時鐘方向,讓旋轉力矩作用於該可動構件30。於是,可動構件30穩定位於關閉位置,穩定維持扁平導體F與接觸部53A、63A的接觸壓力,能提升接觸可靠性。
在本實施方式,在本實施方式,雖然第一端子從前方,且第二端子從後方安裝於殼體,而安裝端子的方向並沒有限定,例如,將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從例如前方、上方及下方的其中一方安裝都可以。
1...連接器
10...殼體
16...收容空間(收容部)
20...端子
21...支承腕部
21A...轉動支承部(支承部)
23...彈性腕部
23A...接觸部
24...連結部
25...連接部
30...可動構件
35...加壓部
36...限制部
50...第一端子
53...彈性腕部
53A...接觸部
60...第二端子
63...彈性腕部
63A...接觸部
第1圖是顯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全體的立體圖。
第2圖是在未插入扁平導體的狀態的第1圖的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的端子位置的縱剖面圖,(A)是顯示當可動構件在開啟位置時的狀態,(B)是顯示可動構件在開啟位置與關閉位置的中間位置時的狀態,(C)是顯示可動構件在關閉位置時的狀態。
第3圖是顯示第1圖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端部附近部分的局部放大立體圖。
第4圖是第2圖(C)的IV-IV剖面圖,是在連接器的端部附近位置的剖面圖。
第5圖是在插入扁平導體的狀態的第1圖的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的端子位置的縱剖面圖,(A)是顯示當可動構件在開啟位置時的狀態,(B)是顯示可動構件在開啟位置與關閉位置的中間位置時的狀態,(C)是顯示可動構件在關閉位置時的狀態。
第6圖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的端子位置的縱剖面圖,是將端子的接觸部及可動構件的加壓部附近放大顯示的圖面,(A)是顯示在第一端子的位置的縱剖面,(B)是顯示在第二端子的位置的縱剖面。
1...連接器
10...殼體
11...底壁
12...前壁
12A...保持孔部
13...上壁
15...端子保持溝
16...收容空間(收容部)
17...可動構件移動空間
20...端子
21...支承腕部
21A...轉動支承部(支承部)
22...延長腕部
23...彈性腕部
23A...接觸部
24...連結部
25...連接部
25A...嵌裝部
27...被保持部
27A...被保持突部
30...可動構件
30A...突出部
31...溝部
32...軸部
35...加壓部
35A...角部
36...限制部
F...扁平導體

Claims (5)

  1. 一種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其中複數的端子具有:與朝前方朝殼體的收容部插入的與扁平導體接觸用的接觸部、以及在殼體外用來朝電路基板焊接連接的連接部;該複數的端子是維持金屬板的平坦板面所作成,將對於上述板面成直角的方向作為排列方向,而在殼體的端子溝排列保持;其特徵為:具有可動構件,該可動構件可動的可動範圍,是將:開放上述收容部而可進行扁平導體的插入的開啟位置、以及將插入後的扁平導體朝端子的接觸部按壓的關閉位置,分別作為起端以及終端;該可動構件,在上述端子的排列方向在與該端子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形成有用來按壓扁平導體的加壓部;端子具有:朝前後方向延伸而形成有接觸部的可撓曲的彈性腕部、相對於扁平導體位於該彈性腕部的相反側的支承腕部、以及相對於上述彈性腕部將該支承腕部連結的連結部;在上述支承腕部的前端部分形成有:將可動構件在上述開啟位置與關閉位置之間可動地支承的支承部,上述連接部朝殼體外延伸,上述可動構件,形成為:在沒有插入扁平導體的狀態,從上述可動範圍內的中間位置朝向上述可動範圍終端位置,在朝扁平導體的加壓方向,上述加壓部相對於接觸部具有干涉量;該干涉量在上述可動範圍的終端先前位置為 最大值,在可動範圍終端位置為較該最大值更小的值。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其中可動構件設置成:至少當位於開啟位置時,在端子排列範圍外且在與扁平導體的寬度方向兩端部相當的位置,讓朝向扁平導體而突出的限制部與扁平導體的面抵接。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其中可動構件,當位於關閉位置時,該可動構件的加壓部位於:在前後方向與端子的接觸部重複的範圍以及在端子排列方向在端子彼此之間,當在朝扁平導體加壓的方向觀察時,該加壓部的緣部在兩側方與後方的三方向包圍上述接觸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其中端子的接觸部,作成朝向扁平導體突出的突狀,在插入扁平導體的狀態,可動構件的加壓部,當位於在前後方向較上述端子的接觸部的頂部更後方的後緣的範圍內時,在加壓方向達到讓上述接觸部的彈性移位量成為最大的位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扁平導體用電連接器,其中複數的端子,由形狀互相不同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所構成,該第一端子的接觸部與第二端子的接觸部,其位置在前後方向錯開。
TW100111323A 2010-04-30 2011-03-31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flat conductors TWI4811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05787A JP5108053B2 (ja) 2010-04-30 2010-04-30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3019A TW201223019A (en) 2012-06-01
TWI481125B true TWI481125B (zh) 2015-04-11

Family

ID=453226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11323A TWI481125B (zh) 2010-04-30 2011-03-31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flat conductors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108053B2 (zh)
KR (1) KR101330470B1 (zh)
TW (1) TWI4811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72490B (zh) * 2012-12-12 2017-10-03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5449422B (zh) * 2014-08-28 2019-02-22 春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多件式fpc连接器
JP6308197B2 (ja) * 2015-11-10 2018-04-1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655364B2 (ja) * 2015-11-19 2020-02-26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936824B2 (ja) * 2019-03-07 2021-09-2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17167A (ja) * 2001-06-29 2003-01-17 Kyocera Elco Corp Fpc/ffc用コネクタ
TWI241755B (en) * 2003-04-07 2005-10-11 J S T Mfg Co Ltd Electric conn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80074Y2 (ja) * 1993-04-02 1998-09-03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606614B2 (ja) * 2001-02-16 2011-01-05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電気コネクタ
JP2003109695A (ja) * 2001-09-26 2003-04-11 Molex Inc Fpc用コネクタ
JP2006338955A (ja) * 2005-05-31 2006-12-14 Tyco Electronics Amp Kk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4330084B2 (ja) * 2007-06-12 2009-09-09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541428B2 (ja) * 2008-05-28 2010-09-0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17167A (ja) * 2001-06-29 2003-01-17 Kyocera Elco Corp Fpc/ffc用コネクタ
TWI241755B (en) * 2003-04-07 2005-10-11 J S T Mfg Co Ltd Electric conne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233487A (ja) 2011-11-17
KR101330470B1 (ko) 2013-11-15
KR20110121544A (ko) 2011-11-07
TW201223019A (en) 2012-06-01
JP5108053B2 (ja) 2012-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0510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KR101221813B1 (ko) 커넥터
CN101971429B (zh) 电缆连接器
JP4215265B2 (ja)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平型導体付き電気コネクタ
JP4098290B2 (ja) Ffc用コネクタ
US760449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TWI504079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circuit boards
TWI481125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flat conductors
JP4863317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TWI496361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flat conductors
KR101413845B1 (ko) 방수 커넥터
TWI418102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flat conductors
KR20180066822A (ko) 커넥터 장치
WO2008057395A2 (en) Cable connector
US7950952B2 (en) FPC connector with rotating latch
KR101302844B1 (ko) 커넥터
JP4763576B2 (ja) カードエッジ型コネクタ
US853507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9252516B2 (en) Connector
JP6002636B2 (ja)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端末接続具
JP2008288004A (ja)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2020087725A (ja) 接地部材および当該接地部材を用いた接地対象物の接地構造
JP3479970B2 (ja)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2007123057A (ja) ケーブル接続用コネクタ
JP2006147157A (ja)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