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34846A - 机动二轮车 - Google Patents

机动二轮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34846A
CN101934846A CN 201010212994 CN201010212994A CN101934846A CN 101934846 A CN101934846 A CN 101934846A CN 201010212994 CN201010212994 CN 201010212994 CN 201010212994 A CN201010212994 A CN 201010212994A CN 101934846 A CN101934846 A CN 1019348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frame
mentioned
carburettor
absorption canister
rear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21299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34846B (zh
Inventor
与仓康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348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348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348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348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pplying Secondary Fuel Or The Like To Fuel, Air Or Fuel-Air Mixtur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机动二轮车,具有脊梁形式的车体框架,减少死空间,集中地配置吸气系统部件、吸附罐。使从头管(3)向车体后方延伸的主框架(5)的后部往下方弯曲,作为后部主框架部(5b),在其下端部安装井字形框架(7)。井字形框架(7)是由枢轴框架(34)连结向车宽方向配置的上横向管(35)和下横向管(36)的两端的框架,上横向管(35)和后部主框架部(5b)正交地连接,消除了此连接部近旁的死空间,在上横向管(35)的上方而且后部主框架部(5b)的左右,使得至少一部分在侧面看相互重叠地配置化油器(22)和吸附罐(40)。

Description

机动二轮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二轮车,特别是涉及具有脊梁形式的车体框架的机动二轮车中的吸气系统部件和吸附罐(canister)的有利的配置结构,该脊梁形式的车体框架在车体中心轴上具有一根主框架。
背景技术
过去,在机动二轮车中,为了消除车体框架的死空间、高效率地配置部件,进行了多种尝试。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样一种机动二轮车,该机动二轮车在脊梁形式的车体框架中使主框架的后端部朝下方弯曲并连接到由箱构件构成的横向构件的位于车宽方向中间部的顶部,该箱构件在正面看构成大致三角形状而在车宽方向配置得长,将左右的各枢轴框架的上端部与横向构件的车宽方向两端部连结,在横向构件的上方且主框架的后端部左右配置空气滤清器。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这样的方案,该方案设置左右一对枢轴框架,在该左右一对下框架之间以在侧面看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并列设置化油器和吸附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5-170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公平1-219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中的车体框架为脊梁形式,但由于横向构件在正面看构成大致三角形状,在顶点部连接到主框架,所以,横向构件的上面倾斜成溜肩膀状。因此,在要将部件配置到横向构件上方且主框架的侧方的情况下,溜肩膀状部分对部件的配置形成障碍。其结果,在该部分上不能配置比较大的部件,在横向构件的前后产生了大的死空间。
然而,如果能够消除此部分的死空间,则例如能够配置包含化油器在内的吸气系统部件、比较大型的部件的吸附罐。
特别是如果吸附罐能够接近化油器配置,则具有相互间的配管变短等的优点,但在现有技术例中不能进行这样的配置,不得不配置在发动机的前方等离开化油器比较远的场所。
另外,如专利文献2的那样,如果能够在左右的枢轴框架间并列设置化油器和吸附罐,则能够缩短上述配管,但此配置不能用于脊梁形式。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脊梁形式的车体框架中也能够并列设置化油器和吸附罐。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机动二轮车具备从头管沿车体中心以一根的形式朝后方延伸的主框架、在该主框架的后部朝下方弯曲的后部主框架部、支承后轮的后叉、及摆动自由地支承后叉的前端部的左右一对枢轴框架,在连结这左右一对枢轴框架的横向构件的车宽方向中间部连结了上述后部主框架部的下端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横向构件和上述后部主框架部正交,同时,
在上述后部主框架部的左右两侧配置至少包含化油器和空气滤清器在内的吸气系统部件和回收燃料箱的蒸发燃料的吸附罐,而且上述吸附罐和化油器的至少一部分在侧面看相互重叠地配置。
这样,如果横向构件与后部主框架部正交,则在此结合部中上述专利文献1的那样的溜肩膀状的部分消失,所以,在后部主框架部的侧方配置部件时的障碍部分消失,使横向构件的前后方向的空间不成为死空间,能够有效地用于部件配置。因此,能够将包含化油器在内的吸气系统部件和成为比较大型的吸附罐配置到后部主框架部的两侧。其结果,在脊梁形式的车体框架中,能够将此前难以配置到化油器的附近的部位的吸附罐集中地配置到化油器的附近,能够尽可能地缩短吸附罐与化油器的配管。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在上述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横向构件是向车宽方向水平地配置而且在上下平行配置的上横向构件和下横向构件,通过将这些上下的横向构件的各车宽方向两端部之间由上述左右的枢轴框架连结,构成了井字形框架。
如果这样将枢轴框架做成井字形框架,则能够提高刚性。
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在上述技术方案1或2的基础上具有这样的特征:夹着上述后部主框架,在车宽方向右侧配置上述吸附罐,在其相反侧的车宽方向左侧配置上述化油器。
这样,能够一边由右手操作节气门,一边由左手操作化油器的阻气门。
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在上述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的基础上具有这样的特征:上述吸附罐由位于其后方的电池盒支承。
这样,能够在前后以良好的空间效率配置吸附罐和电池,同时,能够利用电池盒支承吸附罐,所以,吸附罐的支承结构变得简单。
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在上述技术方案1~4中任一项的基础上具有这样的特征:包含上述化油器在内的吸气系统部件、电池及吸附罐从上向下看以上述后部主框架部为中心将其包围地配置。
这样,由于能够将相互关联的部件及比较大型的部件集中配置在后部主框架部的周围,所以,能够紧凑地配置,而且能够进行集中的配置作业,所以,作业效率提高。
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在上述技术方案1~5中任一项的基础上具有这样的特征:设置用于从上述吸附罐向上述化油器使蒸发燃料流动的管,上述管从上述吸附罐的上方延伸,连接到上述化油器的上方,在上述管的途中设置单向阀,上述管在上述一根主框架之上跨过地配置。
这样,能够大体按最短距离连接化油器和吸附罐,能够缩短配管。另外,由于成为山形配管,所以,蒸发燃料不会滞留在管内。
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在脊梁形式的车体框架中的后部主框架部与横向构件的连结部,消除了在部件配置的方面成为障碍的结构,所以,死空间从后部主框架部侧方且横向构件上方的空间消失,能够将成为比较大型的部件的吸附罐和包含化油器在内的吸气系统部件集中配置在此空间内,能够以良好的空间效率且容易地进行脊梁形式的车体框架周围的部件配置。而且,能够尽可能地缩短吸附罐与化油器间的配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为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要部俯视图。
图3为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要部正视图。
图4为表示上述机动二轮车中的车体框架的构成的左侧视图。
图5为上述车体框架的俯视图。
图6为图4的6向视图。
图7为图4的7向视图。
图8为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要部左侧视图。
图9为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要部右侧视图。
图10为图8的要部详细图。
图11为图9的要部详细图。
图12为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要部立体图。
图13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吸附罐的外观图。
图14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3:头管;5:主框架;5b:后部主框架部;7:井字形框架;8:发动机:18:燃料箱;22:化油器;24;空气滤清器;34:枢轴框架;35:上横向管;36:下横向管;40:吸附罐;41: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脊梁构架形式的机动二轮车在车体中心轴上具有一根主框架(脊梁构架),在该机动二轮车的车宽方向,夹着主框架,将吸附罐和电池配置在右侧,将化油器和空气滤清器配置在左侧,下面对这样的情况进行说明,但也可在左侧配置吸附罐和电池,在右侧配置包含化油器和空气滤清器在内的吸气系统。
首先,参照图1~图3说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概要。如这些图所示的那样,此机动二轮车在左右一对前叉2、2的各下端部间支承前轮1,各前叉2,上部转动自由地被支承在头管3上,由转向手把转动,由此对前轮1进行操纵。
主框架5及下框架6从头管3向后方延伸,由安装在下框架6和主框架5的后端部的井字形框架7支承发动机8的曲轴箱9。
发动机8具有曲轴箱9、气缸体10、气缸头11、气缸头盖12,由设于下框架6的下端的发动机悬挂托架13和设于井字形框架7的上下的发动机吊架14、15支承。
车体框架具有头管3、从此头管3沿车体中心C向后方延伸的1根主框架(脊梁构架)5、安装在此主框架5的后端部的井字形框架7、从头管3沿车体中心C往斜下方延伸的1根下框架6、在主框架5的后部左右焊接前端的左右一对车座轨16、及配置在此车座轨16的下方的左右一对后撑杆17。
在主框架5上支承用于向发动机8供给燃料的燃料箱18。在燃料箱18的后方配置骑乘者及同乘者乘坐的串联型的车座20,其被支承在左右一对车座轨16上。
在气缸头11的后面上开设用于供给燃料与燃烧用空气的混合气的吸气口(图中未表示),在吸气口上经隔热体21连接化油器22。在化油器22的吸气上游侧经连接管23连接空气滤清器24,空气滤清器24配置在化油器22的后方。
在气缸头11的前面上,开设用于将废气排出的排气口(图中未表示),在排气口上连接排气管25。排气管25,为了防止对化油器22侧的热干涉,从气缸头11的前面向前方适当延伸后,包围气缸头11的前面及下面地折曲,与消声器26连结。消声器26配置在后轮27的右侧方。
后轮27支承在后叉28的后端部,后轮27的上下动由连结后叉28的后端部与后撑杆27的后缓冲单元29缓冲。
发动机8的驱动力由卷挂在发动机8的输出链轮8a和后轮27的从动链轮30上的驱动链31从发动机8传递到后轮27。
后叉28,如后述的那样,由枢轴33摆动自由地支承在枢轴板32上,该枢轴板32设在与主框架的后端部连接的井字形框架7上。枢轴板32安装在枢轴框架34上,枢轴框架34在上下连接上横向管35和下横向管36。由这些左右的枢轴框架34及上横向管35和下横向管36构成井字形框架7。
如图2所示,夹着车体中心C上的主框架5,在车宽方向左侧配置化油器22,在车宽方向右侧配置吸附罐40,在化油器22的后方配置空气滤清器24,在吸附罐40的后方配置电池41。电池41在车宽方向上与空气滤清器24重叠地配置在其右侧。
连接化油器22与空气滤清器24的连接管23,为了绕过主框架5的后述的后部主框架部5b的侧方而朝外方凸出地弯曲,空气滤清器24与车体中心C交叉,在后部主框架部5b的后方倾斜地配置,与连接管23之间的连接部比车座轨16的前端部更往外方伸出。
化油器22、连接管23及空气滤清器24分别比曲轴箱9的外侧轮廓线更处于内侧。
吸附罐40和电池41的相对于车体右侧的侧方突出量大体相同,它们也比曲轴箱9的外侧轮廓线更处于内侧。
因为在主框架5的后方朝车宽方向大致横断地展开配置空气滤清器24,电池41位于该空气滤清器24的右侧方,所以,作为吸气系统部件的化油器22、连接管23及空气滤清器24和电池41及吸附罐40包围后部主框架部5b的左右及后方地配置,实现这些部件的集中配置,实现紧凑的车体。另外,如在图3中也表示的那样,包含化油器22、连接管23及空气滤清器24在内的吸气系统部件和吸附罐40及电池41在车宽方向设置在曲轴箱9的宽度内,由车体的细长化,有利于减小侧倾角。
下面,参照图4~图7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车体框架。如图4所示,主框架5在侧面看折曲成大致“ヘ”字形,从通过发动机上方的前部主框架部5a向后部主框架部5b以折曲部5c为边界进行变化,该后部主框架部5b在发动机的后方往斜下方延伸。前部主框架部5a通过焊接结合到头管3上,在后部主框架部5b的后端(下端)通过焊接安装了井字形框架7。另外,在成为折曲部5c近旁的前部主框架部5a的后端部左右焊接了左右一对车座轨16的各前端部。
井字形框架7具有朝车宽方向(左右方向)呈直线状地配置的作为上支承构件的上横向管35,呈直线状地配置在相同车宽方向的作为下支承构件的下横向管36,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而且相互平行地连结这些上横向管35、下横向管36的各车宽方向两端部彼此的左右一对枢轴框架34、34,及沿各枢轴框架34的前部朝上下方向长长地延伸的枢轴板32、32。各枢轴框架34是与上横向管35及下横向管36大体相同的直径,上下方向中间部向后方凸出地弯曲,沿此弯曲形状的各枢轴板32的后缘部焊接到各枢轴框架34的前面部。符号37是设于枢轴板32上的用于穿过枢轴33的筒部。
井字形框架7的上横向管35和下横向管36相互沿车宽方向平行地配置,将各个左右端部之间由左右的枢轴框架34、34在上下连结,由此构成了图6所示的井字状。在上横向管35的车宽方向中间部,抵接地焊接了形成于后部主框架部5b的后端部的锥部5d的前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减小井字形框架7的上方的死空间,上横向管35由比主框架5更细的管材形成,锥部5d为了与细径的上横向管35焊接而朝下端依次缩径,下端成为与上横向管35大致相同直径地拉深成形,构成了锥状。
左右一对后撑杆17分别从左右一对枢轴框架34、34的各最大弯曲部上方往车体前后方向后方而且斜上方延伸,分别通过焊接而结合到左右一对车座轨16的车体前后方向大致中间部上,车座轨16与后撑杆17的连结部由角撑板38加强。形成了由后撑杆17、车座轨16及后部主框架部5b和井字形框架7的上部包围的在侧面看大致三角形状的空间42(图4),在这里能够收容空气滤清器等。
在后撑杆17和枢轴框架34的下部,通过焊接安装在侧面看大致构成V字状地向前方扩开的踏板保持架43的各前端部。在踏板保持架43的后端部安装了小齿轮踏板44(参照图2)。符号43a为踏板防护板。
如图6、图7所示,如果在由上横向管35、下横向管36、左右一对枢轴框架34、34包围的矩形状的空间45中,从车体后方侧将形成在后叉28的前端部的轴支部28a插入,由穿在设于枢轴板32上的筒部37(图6)内的枢轴33(图1)支承在左右的枢轴板32、32间,则后叉28被支承成向上下方向摆动自由。
在上横向管35的轴向两端部,按左右一对设置发动机吊架14,在下横向管36的轴向两端部也设置左右一对发动机吊架15。由这些发动机吊架14、15及下框架6的发动机悬挂托架13,以曲轴箱9的上面前倾的方式支承发动机8(参照图1及图8)。
这样,如果发动机8前倾,则在后部主框架部5b侧的曲轴箱9的上方形成对部件配置具有余量的空间。另外,重心进一步向车体前侧移动,作用于井字形框架7的分力也变小。而且,因为井字形框架7构成高刚性结构,所以能够使发动机8的负荷向车体框架整体分散。
如果将上横向管35做成直线状,使其相对于后部主框架部5b的后端正交,即,朝车宽方向水平地配置直线状的上横向管35,从上方将作为后部主框架部5b的后端部的锥部5d的下端抵接到该车宽方向中间部而进行焊接,则由于与以往的使用溜肩膀状的横向构件的情况(专利文献1)相比,结合点的位置按后部主框架部5b与上横向管35正交的部分相当的量下降,死空间变小,所以,能够在上横向管35的上方而且后部主框架部5b的侧方形成宽的空间。
因此,即使与以往同样地配置作为脊梁构架的主框架5,也能够在后部主框架部5b的周边集中配置例如化油器22的那样的保养、调节的频度高的部件、作为比较大型的部件的空气滤清器24、作为比较大型的部件的吸附罐40及电池41等。
另外,在图6及图7中概略地表示连接管34及吸附罐40的各形状。
下面参照图8~图12说明用于将吸气系统部件等集中地配置在后部主框架部周边的布局。
如图8及图9所示,化油器22及吸附罐40在后部主框架部5b的周边夹着后部主框架部5b地且在侧面看使相互的一部分重叠地配置。另外,在上下方向,化油器22及吸附罐40比发动机8的曲轴箱9及上横向管35配置在更上方。
在此情况下,在车宽方向,化油器22配置在后部主框架部5b的左侧,吸附罐40配置在右侧。
如果这样配置,则在由右手进行加速器操作的形式的车辆中,骑乘者跨在车座20上,能够一边由右手操作加速器(图中未表示)一边由左手操作化油器22的阻气门(choke)22a,所以,方便性提高。
空气滤清器24在车体前后方向在化油器22的后方而且接近后部主框架部5b地配置。如果这样做,则能够将空气滤清器24大型化,将足够的燃烧用空气供给到化油器22。另外,如果在空气滤清器24的车体前后方向的前方部设置将后部主框架部5b的外侧面包入地围绕的凹坑24a(参照图14),使空气滤清器24整体靠近后部主框架部5b,则由于能够扩大空气滤清器24的前后长度,所以,能够进行空气滤清器24的进一步的大容量化。
另外,如果通过将空气滤清器24从上向下看倾斜地配置(即后述的滤清器壳体与空气滤清器盖的接合面从上向下看与车体中心C相交地配置),在其右侧方确保空间,利用此空间配置电池41,则由于对电池41来说被确保足够的配置空间,所以,能够容易地配置电池41,而且其大容量化也变得可能。另外,由于电池41周围的设备、电气系统的布局、维护作业等也变得容易,所以,方便性高。如果这样,包围在上下方向配置的后部主框架部5b地集中配置包含化油器22、空气滤清器24在内的吸气系统、吸附罐40及电池41,则具有能够集中地进行保养、维护等各种优点。
下面,更详细地说明化油器和吸附罐的配置。
如图8、图10及图12所示,化油器22经隔热体21与发动机8的吸气口连接,在化油器22的吸气上游侧经连接管23连接空气滤清器24。空气滤清器24在车宽方向左侧相对于车座轨16由螺栓在安装部46固定,相对于后撑杆17由螺栓在安装部47(图8)固定。
如图8所示,在燃料箱18的底部设置燃料阀门50,此燃料阀门50与燃料箱18之间由供给管50a连接,在燃料阀门50与化油器22的浮子室之间由燃料管51连接。
在燃料箱18上设置用于回收燃料箱内的蒸发燃料的回收管52,其前端在燃料盖18a的燃料箱内插部近旁开口,后端在燃料箱18的后部侧从底部朝下方伸出,与吸附罐40的吸入管53连接(参照图13)。
如图9、11及12所示的那样,吸附罐40是吸附燃料箱内的蒸发燃料而临时进行储存的小型的箱,如在图12中最明确的那样,输送侧管54从吸附罐40向化油器22延伸,与单向阀55连接。在单向阀55与化油器22的节流阀下游部之间连接了化油器侧管56。
单向阀55是用于使吸附罐40内的蒸发燃料仅从吸附罐40侧向化油器22侧流动的阀,仅在吸附罐40侧的内压成为比化油器侧高规定量时打开。利用在主框架的折曲部5c的后方由折曲部5c、连接到其近旁部的左右车座轨16、16及连结它们的各前端部间的小横向板57围成的从上向下看三角形的凹下的收容部凹部58将该单向阀55配置在其中,由燃料箱18的后部侧底部推压上方,由此容易而且可靠地对其进行了支承。
燃料箱18的与单向阀55相向的底面,在与输送侧管54及化油器侧管56之间形成间隙,由燃料箱18的底部从上方覆盖输送侧管54、化油器侧管56及单向阀55,由此对它们进行保护。
另外,输送侧管54及化油器侧管56夹着单向阀55呈两分状地配置在左右车座轨16、16的前端部上,按大体最短距离连接化油器22和吸附罐40。
在吸附罐40的底部设置外气导入管60和排泄管61,它们分别向下方延伸出,外气导入管60朝后方大致水平地使前端折曲,插入到设于上横向管35的车宽方向中间部的贯通孔62内,由此能够从车宽方向两端开放的上横向管35的内部空间取入比较洁净的空气而导入到吸附罐40内,在这里,与预先吸附的蒸发燃料一起向化油器22侧送出。排泄管61向车体下方长长地延伸。
电池41在车宽方向右侧被支承于电池盒65,由夹子66固定,该电池盒65通过安装部63由螺栓固定于车座轨16,通过安装部64由螺栓固定于后撑杆17。
在电池盒65的前部设置为了支承吸附罐40而向前方突出的支承突部67。此支承突部67通过后部主框架部5b的车宽方向右侧向前方突出地配置,前端部通过贯通设在覆盖吸附罐40的弹性覆盖件70上的插入部71,向前方突出,来支承吸附罐40。因此,吸附罐40由电池盒65支承。而且,由于能够利用电池盒65(电池41)支承吸附罐40,所以,吸附罐40的支承结构变得简单。
如图11所示,吸附罐40从侧面看以一部分重叠的状态配置在后部主框架部5b的车宽方向左侧,其外径大体是与在电池41的前面部向后部主框架部5b的车宽方向右侧伸出的部分相同的程度。另外,高度是上横向管35与燃料箱18的后端部间的上下宽度程度。因此,虽然吸附罐40为比较大型的部件,但通过有效地利用夹着后部主框架部5b地成为与化油器22相反侧的车宽方向右侧而且成为电池41的前方的、本来应成为死空间的空间,即使是这样的大型部件也能够配置。
图13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吸附罐的外观图。
如图所示,吸附罐40是使活性碳等吸附材料吸附蒸发燃料并由负压将吸附了的燃料供给到化油器22的装置。
在吸附罐40上,设有在其上部连接回收管52的端部的吸入口72和连接输送侧管54的一端的送出口73。
吸附罐40的外侧面由弹性覆盖件70覆盖一部分,在其外侧一体地以厚壁形成了朝侧方突出的一对插入部71,该弹性覆盖件70由橡胶、弹性树脂等弹性构件构成。此一对插入部71夹着吸附罐40的中心轴呈左右对称地设置,分别设有在与吸附罐40的中心轴正交的方向贯通厚壁部的插入孔74。
在插入孔74内,从前端侧插入设于电池盒65的支承突部67(图11)。在插入孔74的内面上,为了使与支承突部67的表面之间发挥和保持规定的摩擦力,设有防滑构件75。防滑构件75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在插入孔74的插入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了多个截面山形的突起部构成。在向左右一对插入孔74插入了支承突部67的状态下,因为由弹性覆盖件70缓冲振动,所以,变成相对于电池盒65进行防振支承,吸附罐40的燃料吸附性能被保持为规定的性能。
图14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24的剖视图。空气滤清器24具备滤清器壳体80和空气滤清器盖81,还具备能够自由装拆地安装在空气滤清器盖81的侧面的罩82,在空气滤清器盖81与罩82之间夹持过滤器83。
滤清器壳体80和空气滤清器盖81能够在接合面84相互分开。空气滤清器24的内部由过滤器83分隔成污染侧85和洁净侧86。在污染侧85,由设于罩82的吸入管87从车体后方侧吸入外气,通过过滤器83将净化后的空气从洁净侧86经连接管23向化油器22送出。
下面,说明侧盖。如图1、图8及图9所示,以主要覆盖空气滤清器24的左右的方式装拆自由地安装了树脂制的左侧盖90及右侧盖91。
左侧盖90,如图1及图8所示,覆盖空气滤清器24、后部主框架部5b的左侧方及化油器22的上部,燃料阀门50及阻气门22a不覆盖而使它们露出。在左侧盖90的内面上部的前后,设置朝车体内方突出的爪(图中未表示),该爪经衬垫(grommet)(未图示)插入到从空气滤清器24的前端部向前方突出的托架92的安装孔93及在车座轨16与后撑杆17的结合部近旁设于对它们进行连结的加强构件94的安装孔95内,由此安装成装拆自由而且防振。
右侧盖91,如图9所示,覆盖电池41、后部主框架部5b的右侧方及吸附罐40的上部。在右侧盖91上也在内面上部的前后设置向车体内方突出的爪(未图示),与左侧盖90同样地经衬垫(未图示)插入到从电池盒65的前端部向前方突出的托架96的安装孔97及与车体左侧同样地设置的加强构件94的安装孔95内,由此安装成装拆自由而且防振。
这样,由于在安装了左侧盖90的状态下,燃料阀门50及阻气门22a露出,所以,能够进行横跨机动二轮车的状态的操作,方便性提高。另外,右侧盖91共同地覆盖电池41和配置到其前方的吸附罐40,能够提高外观性。

Claims (6)

1.一种机动二轮车,具备从头管沿车体中心以一根的形式朝后方延伸的主框架、在该主框架的后部朝下方弯曲的后部主框架部、支承后轮的后叉、及摆动自由地支承后叉的前端部的左右一对枢轴框架,在连结这左右一对枢轴框架的横向构件的车宽方向中间部连结了上述后部主框架部的下端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横向构件和上述后部主框架部正交,同时,
在上述后部主框架部的左右两侧配置至少包含化油器和空气滤清器在内的吸气系统部件和回收燃料箱的蒸发燃料的吸附罐,而且上述吸附罐和化油器的至少一部分在侧面看相互重叠地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上述横向构件是向车宽方向水平地配置而且在上下平行配置的上横向构件和下横向构件,通过将这些上下的横向构件的各车宽方向两端部之间由上述左右的枢轴框架连结,构成了井字形框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夹着上述后部主框架,在车宽方向右侧配置上述吸附罐,在其相反侧的车宽方向左侧配置上述化油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上述吸附罐由位于其后方的电池盒支承。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包含上述化油器在内的吸气系统部件、电池及吸附罐从上向下看以上述后部主框架部为中心将其包围地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设置用于从上述吸附罐向上述化油器使蒸发燃料流动的管,
上述管从上述吸附罐的上方延伸,连接到上述化油器的上方,
在上述管的途中设置单向阀,
上述管在上述一根主框架之上跨过地配置。
CN 201010212994 2009-06-30 2010-06-12 机动二轮车 Active CN1019348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56395 2009-06-30
JP2009156395A JP5301374B2 (ja) 2009-06-30 2009-06-30 自動2輪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34846A true CN101934846A (zh) 2011-01-05
CN101934846B CN101934846B (zh) 2013-02-27

Family

ID=433884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212994 Active CN101934846B (zh) 2009-06-30 2010-06-12 机动二轮车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301374B2 (zh)
CN (1) CN101934846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91596A (zh) * 2011-03-22 2012-09-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中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CN102691597A (zh) * 2011-03-22 2012-09-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两轮车中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CN103492260A (zh) * 2011-04-28 2014-01-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用框架
CN104010930A (zh) * 2011-12-21 2014-08-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CN106660602A (zh) * 2014-09-01 2017-05-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式车辆
CN107010150A (zh) * 2015-09-30 2017-08-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两轮摩托车
CN107554662A (zh) * 2016-06-30 2018-01-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12024B2 (ja) * 2011-03-29 2015-05-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5806830B2 (ja) * 2011-03-29 2015-11-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5742505B2 (ja) * 2011-06-24 2015-07-0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自動二輪車
JP5706249B2 (ja) * 2011-06-29 2015-04-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電子スロットル配置構造
JP5702695B2 (ja) * 2011-09-22 2015-04-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5739292B2 (ja) * 2011-09-22 2015-06-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6019569B2 (ja) * 2011-11-29 2016-11-02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CN102774260B (zh) * 2012-08-02 2015-02-25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蓄电池安装架
JP5841032B2 (ja) * 2012-09-24 2016-01-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US10131396B2 (en) 2013-09-30 2018-11-20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d vehicle
JP6237245B2 (ja) * 2014-01-15 2017-11-29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キャニスタシステム配設構造
JP5970491B2 (ja) * 2014-02-20 2016-08-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5970009B2 (ja) * 2014-02-20 2016-08-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5990206B2 (ja) * 2014-02-25 2016-09-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5908012B2 (ja) * 2014-03-07 2016-04-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6002707B2 (ja) * 2014-03-17 2016-10-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JP6019053B2 (ja) * 2014-03-17 2016-11-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CN106379453B (zh) * 2015-07-24 2019-11-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JP6905805B2 (ja) * 2016-08-24 2021-07-21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682410B2 (ja) * 2016-09-13 2020-04-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冷却水リザーバタンク
JP7049468B2 (ja) * 2018-09-05 2022-04-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48474A (en) * 1982-09-29 1987-03-10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ir cleaner system for motorcycles
JP2004352144A (ja) * 2003-05-30 2004-12-16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系構造
CN201049711Y (zh) * 2007-03-30 2008-04-23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小型太子摩托车车架
CN101172503A (zh) * 2006-11-02 2008-05-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7430Y2 (ja) * 1980-03-29 1985-05-28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オ−トバイのキヤニスタ取付装置
JPS603025Y2 (ja) * 1980-07-07 1985-01-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蒸発燃料吸着用キヤニスタ装置
JPS5926378A (ja) * 1982-08-03 1984-02-1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燃料タンクのキヤニスタ取付構造
JPS5926379A (ja) * 1982-08-03 1984-02-1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キヤニスタ取付構造
JPS5949759U (ja) * 1982-09-24 1984-04-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JPS5951697U (ja) * 1982-09-30 1984-04-0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ム
JPS6043164U (ja) * 1983-09-01 1985-03-27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キャニスタ設置構造
JPS6173491U (zh) * 1984-10-22 1986-05-19
JPH04187861A (ja) * 1990-11-20 1992-07-06 Hond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の燃料蒸気放出防止装置
JP3334239B2 (ja) * 1993-04-22 2002-10-1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キャニスタ取付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48474A (en) * 1982-09-29 1987-03-10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ir cleaner system for motorcycles
JP2004352144A (ja) * 2003-05-30 2004-12-16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系構造
CN101172503A (zh) * 2006-11-02 2008-05-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
CN201049711Y (zh) * 2007-03-30 2008-04-23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小型太子摩托车车架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91596A (zh) * 2011-03-22 2012-09-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中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CN102691597A (zh) * 2011-03-22 2012-09-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两轮车中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CN102691596B (zh) * 2011-03-22 2014-09-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中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CN102691597B (zh) * 2011-03-22 2015-10-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两轮车中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CN103492260A (zh) * 2011-04-28 2014-01-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用框架
CN103492260B (zh) * 2011-04-28 2016-08-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用框架
CN104010930A (zh) * 2011-12-21 2014-08-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
CN106660602A (zh) * 2014-09-01 2017-05-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式车辆
CN107010150A (zh) * 2015-09-30 2017-08-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两轮摩托车
CN107554662A (zh) * 2016-06-30 2018-01-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
CN107554662B (zh) * 2016-06-30 2020-06-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011599A (ja) 2011-01-20
JP5301374B2 (ja) 2013-09-25
CN101934846B (zh) 2013-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34846B (zh) 机动二轮车
AU2010200133B2 (en) Evaporated fuel controlling apparatus for all terrain vehicle
CN101172506B (zh) 鞍乘型车辆
CN102770332B (zh) 骑乘型车辆的蒸发燃料控制装置
EP2216239B1 (en) Motorcycle
CN102030059A (zh) 骑跨式车辆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的配置结构
CN101683873A (zh) 摩托车
JP2013193626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ー配置構造
JP5249912B2 (ja) キャニスタの配置構造
CN101172504B (zh) 机动二轮车
CN101172503A (zh) 机动二轮车
CN102963472B (zh) 机动二轮车
CN101659302B (zh) 机动二轮车
JP2012197742A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JP5835685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CN101172505B (zh) 机动两轮车
CN103010354A (zh) 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
CN110775182B (zh) 鞍乘型车辆
CN101676171A (zh) 机动二轮车
CN103003137B (zh) 小型摩托车
CN101712352B (zh) 机动二轮车
JP5835684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CN100534853C (zh) 踏板式车辆的车体结构
CN1292953C (zh) 鞍乘型车辆的头盔收纳构造
JP711602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