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27748A - 侧气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侧气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27748A
CN101927748A CN 201010213045 CN201010213045A CN101927748A CN 101927748 A CN101927748 A CN 101927748A CN 201010213045 CN201010213045 CN 201010213045 CN 201010213045 A CN201010213045 A CN 201010213045A CN 101927748 A CN101927748 A CN 1019277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lge
main
pelvic
protection bulge
head pro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01021304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柴山幸史
佐藤祐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277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2774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囊(40),气囊(40)所具有的展开区域(DA)位于乘员(P)与车身侧部之间,并且从对应乘员(P)头部的部分延伸至对应骨盆部的部分。气囊(40)的主膨胀部(45)在展开区域(DA)后部的大致竖直方向整个区域上膨胀。头部保护膨胀部(46)在展开区域(DA)的前上部处膨胀,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在展开区域(DA)的前下部处膨胀。非膨胀部(48)位于头部保护膨胀部(46)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之间。主膨胀部(45)的上部与头部保护膨胀部(46)由具有上连通道(52)的上隔壁(51)分开,以及,主膨胀部的下部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由具有下连通道(54)的下隔壁(53)分开。

Description

侧气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侧气囊系统,由侧碰撞向车辆侧面施加冲击时,通过使气囊在车身侧部(如侧门)与车辆座椅之间膨胀展开,用气囊减缓冲击,从而保护车辆的乘员。
背景技术
由侧碰撞等导致对车辆施加冲击时,侧气囊系统是一种有效保护车辆乘员免受这种冲击的装置。作为这种侧气囊系统的一种形式,周知这样一种侧气囊系统,其通过供自充气器的膨胀气体使气囊膨胀,保护乘员的骨盆部和头部(参见美国专利5,556,128)。
如图17所示,在这种侧气囊系统中,气囊104由中间膨胀部105、头部保护膨胀部106、骨盆部保护膨胀部107、以及非膨胀部108构成,头部保护膨胀部106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107分别与中间膨胀部105相连接,非膨胀部108被头部保护膨胀部106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107围住。此气囊104折叠成紧凑尺寸,以便连同充气器103一起装入车辆座椅101内部。充气器103布置在中间膨胀部105内,并响应于施加于车辆侧面的冲击而将膨胀气体G喷入中间膨胀部105。由喷入的膨胀气体G使中间膨胀部105膨胀,以使中间膨胀部105在大致竖直方向延伸。由经由中间膨胀部105流入的膨胀气体G,使头部保护膨胀部106在乘员P的头部PH侧方膨胀。由经由中间膨胀部105供进的膨胀气体G,使骨盆部保护膨胀部107在乘员P的骨盆部PP侧方膨胀。
然而,气囊104构造成,膨胀气体G易于从中间膨胀部105向头部保护膨胀部106流动,并且也易于从中间膨胀部105向骨盆部保护膨胀部107流动。因此,在中间膨胀部105内产生较高内压以表现出足够强度之前,来自充气器103的膨胀气体G流进头部保护膨胀部106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107。由于随着膨胀气体G流入而膨胀展开的头部保护膨胀部106的惯性,头部保护膨胀部106绕中间膨胀部105的上端作为支点FP1,如图17中箭头Y所示向下摆动。另外,由于随着膨胀气体G流入而膨胀展开的骨盆部保护膨胀部107的惯性,骨盆部保护膨胀部107绕中间膨胀部105的下端作为支点FP2,如图17中箭头Z所示向上摆动。头部保护膨胀部106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107的摆动带来这样的不利因素,即,分别地,头部保护膨胀部106偏离其保护乘员P头部PH的位置(头部PH的侧方位置),以及,骨盆部保护膨胀部107偏离其保护乘员P骨盆部PP的位置(骨盆部PP的侧方位置)。如果车身侧部受到冲击进入车辆内部,此时使头部保护膨胀部106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107以上述方式偏离,在这种情况下,头部保护膨胀部106难以充分发挥对头部PH的保护性能。另外,骨盆部保护膨胀部107难以充分发挥对骨盆部PP的保护性能。
发明内容
考虑到这些情况提出本发明,以及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侧气囊系统,其能够抑制头部保护膨胀部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的摆动,以提高对车辆座椅中乘员或乘员的头部和骨盆部保护性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要点在于:一种侧气囊系统,具有展开区域,该展开区域位于就座在车辆座椅中的乘员与车辆的车身侧部之间,并从对应乘员头部的位置延伸至对应骨盆部的位置,侧气囊系统包括气囊,响应于施加于车辆侧面的冲击,由供自充气器的膨胀气体使气囊膨胀以在展开区域中展开,其中,气囊包括:主膨胀部,利用从充气器供入其中的膨胀气体,沿大致竖直方向延伸的轴线,主膨胀部在展开区域后部的大致竖直方向整个区域上膨胀;头部保护膨胀部,利用经由主膨胀部供入其中的膨胀气体,头部保护膨胀部在展开区域的前上部膨胀,用于保护头部;骨盆部保护膨胀部,利用经由主膨胀部供入其中的膨胀气体,骨盆部保护膨胀部在展开区域的前下部处膨胀,用于保护骨盆部;以及,非膨胀部,位于头部保护膨胀部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之间,以及其中,主膨胀部的上部与头部保护膨胀部被具有上连通道的上隔壁分开,以及,主膨胀部的下部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被具有下连通道的下隔壁分开。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侧碰撞等导致向车辆侧面施加冲击时,膨胀气体从充气器供入气囊的主膨胀部。当膨胀气体从主膨胀部向头部保护膨胀部流动时,具有上连通道的上隔壁构成阻力。另外,当膨胀气体从主膨胀部向骨盆部保护膨胀部流动时,具有下连通道的下隔壁构成阻力。因此,使膨胀气体难以流进头部保护膨胀部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所以,膨胀气体首先填充在主膨胀部中。此膨胀气体促使主膨胀部沿在大致竖直方向延伸的轴线、在展开区域后部的大致竖直方向整个区域膨胀。随着主膨胀部这样膨胀,在主膨胀部中产生较高的内压。此刻,头部保护膨胀部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还未膨胀,或者即使两个膨胀部开始膨胀也是稍有膨胀,并且,在头部保护膨胀部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中均仅产生较低的内压。
当随着主膨胀部持续膨胀而使其内压升高时,主膨胀部内的一部分膨胀气体通过上连通道并流进头部保护膨胀部。利用流进其中的膨胀气体,头部保护膨胀部在展开区域的前上部(在乘员头部的侧方)膨胀。另外,主膨胀部内的另一部分膨胀气体通过下连通道并流进骨盆部保护膨胀部。利用流进其中的膨胀气体,骨盆部保护膨胀部在展开区域的前下部(在乘员骨盆部的侧方)膨胀。到头部保护膨胀部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膨胀之际,主膨胀部已经膨胀,且其内压很高。
因此,在头部保护膨胀部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之间设置有非膨胀部的气囊中,由于头部保护膨胀部随着膨胀气体流进其中而膨胀展开的惯性,将向下的力施加于头部保护膨胀部。另外,由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随着膨胀气体流进其中而膨胀展开的惯性,将向上的力施加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然而,主膨胀部起到高强度支撑体的作用,并限制头部保护膨胀部的向下摆动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的向上摆动。通过限制各膨胀部的向上摆动及向下摆动,提高了气囊膨胀时的形状稳定性。结果,当因冲击导致车身侧部进入车辆内部时,头部保护膨胀部位于乘员头部的侧方,骨盆部保护膨胀部位于乘员骨盆部的侧方。因此,以可靠的方式用头部保护膨胀部保护头部,并以可靠的方式用骨盆部保护膨胀部保护骨盆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提出的侧气囊系统中,本发明第二方面的要点在于,其中:在头部保护膨胀部的下部,头部保护膨胀部具有在乘员的肩部侧方膨胀展开的部分,以及其中,上连通道设置在上隔壁中位于比肩部更靠上方的部分处。
当因施加于车辆的冲击导致车身侧部进入车辆内侧(朝乘员侧)时,在借助于气囊使乘员的上半身朝车辆内侧移动的情况下,可以减缓上半身所承受的来自车身侧部的冲击。
另一方面,上半身侧部的耐冲击性在肩部处高于在胸部和腹部处。于是,采用一种结构,其中使头部保护膨胀部在从头部向肩部延伸的区域侧方膨胀展开。也就是,头部保护膨胀部构造成,在头部保护膨胀部的下部,具有在乘员肩部侧方膨胀展开的部分。于是,通过用头部保护膨胀部推压肩部以使上半身朝车辆内侧移动,可以减缓施加于乘员上半身的冲击。
然而,一般而言,乘员上半身的侧部与车身侧部之间的空间在肩部处最窄。因此,仅仅将头部保护膨胀部向下延伸至头部侧方,并不能消除延伸部膨胀展开时其进入最窄空间的困难。
然而,通过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侧气囊系统,其中上连通道以这样一种方式设置在比肩部更靠上方的位置中,使得头部保护膨胀部中位于上连通道附近的部分首先膨胀展开,之后,远离上连通道的部分(这部分也包括下部)再膨胀展开,就可以消除这一困难。也就是,在头部保护膨胀部中,对应头部的部分首先膨胀展开。此时,头部保护膨胀部中对应肩部的下部展开却没有膨胀。因此,尽管肩部与车身侧部之间的空间比较狭窄,但头部保护膨胀部中对应肩部的下部展开却没有膨胀,使其能够容易地进入狭窄空间。然后,膨胀气体流进已经进入该空间的下部中,藉此,使下部在该空间内膨胀。因此,由在狭窄空间中膨胀的头部保护膨胀部下部推压耐冲击性较高的肩部,以使上半身朝车辆内侧移动,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对乘员上半身的保护能力。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提出的侧气囊系统中,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要点在于,主膨胀部膨胀成筒状,沿与轴线成直角的方向所取截面的截面面积沿轴线基本不变。
根据上述结构,当由于侧碰撞等导致冲击施加于车辆侧方而从充气器向主膨胀部供给膨胀气体时,主膨胀部膨胀成筒状,其中沿与轴线成直角的方向所取截面的截面面积基本不变。与截面面积沿轴线不是恒定不变的情况相比,也就是,与截面面积变化以使其沿轴线具有极小截面面积部分、或具有极大截面面积部分的情况相比,在本发明此第三方面的情况下,主膨胀部能更强力保持其膨胀形状。因此,能够以可靠的方式由高强度的主膨胀部约束或限制头部保护膨胀部向下摆动、以及骨盆部保护膨胀部向上摆动,藉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对乘员头部和骨盆部的保护能力。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所提出的侧气囊系统中,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要点在于,其中:充气器布置在充气器收纳部内,以充气器收纳部与主膨胀部相连通的状态,将充气器收纳部设置在与主膨胀部所在之处不同的位置处。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充气器布置在充气器收纳部内,使得充气器位于与主膨胀部不同的位置(充气器不存在于主膨胀部内)。这意味着,充气器不会影响主膨胀部的截面面积,或者即使充气器有可能影响主膨胀部的截面面积,也只是稍有影响。因此,即使考虑到充气器的存在,主膨胀部中与轴线成直角的截面面积,仍能以较高精度保持沿轴线方向基本不变。结果,可以进一步确保本发明第三方面所提供的优点。
尽管充气器收纳部设置在与主膨胀部所在之处不同的位置,但充气器收纳部与主膨胀部相连通。因此,将来自充气器的膨胀气体通过充气器收纳部供入主膨胀部。因此,由于充气器布置在充气器收纳部中的原因,在膨胀气体向主膨胀部、头部保护膨胀部、以及骨盆部保护膨胀部的供给方面,不存在问题。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提出的侧气囊系统中,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要点在于,其中:主膨胀部膨胀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位于乘员上半身的侧方,以及,在车辆长度方向处于这样的位置,使得主膨胀部的前面位于上半身的前半部与后半部之间交界部分的附近。
这里,通常,乘员上半身对于施加于乘员侧方的冲击的耐冲击性,在骨盆部处优于在胸部和腹部处。另外,胸部和腹部处的耐冲击性,在上半身的后半部处优于前半部处。因此,理想的是,伴随气囊的膨胀展开而施加于乘员的冲击(载荷),在胸部和腹部处小于骨盆部处。另外,理想的是,施加于胸部和腹部的冲击(载荷),在前半部比在后半部小些。
考虑到这一点,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中,主膨胀部膨胀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位于乘员上半身的侧方,以及,在车辆长度方向处于这样的位置,使得主膨胀部的前面位于上半身的前半部与后半部之间交界部分的附近。在这种状态下气囊膨胀展开,使非膨胀部位于上半身前半部的侧方。因此,耐冲击性较低的乘员上半身前半部从这样膨胀展开的气囊承受的冲击(载荷)较小。另外,由主膨胀部保护耐冲击性较高的乘员上半身后半部,使其免受由于侧碰撞导致的施加于车辆侧面的冲击。
以这种方式,考虑到了上半身的前半部与后半部之间耐冲击性不同的事实,可以以耐冲击性与其状态相对应的形式,保护前半部和后半部免受冲击。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所提出的侧气囊系统中,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要点在于,其中:车辆座椅的靠背具有靠背本体和侧支撑部,靠背本体用其相对于竖直线向后倾斜的前面,从乘员上半身的后侧支撑上半身,以及,侧支撑部至少从靠背本体中位于靠背本体横向外侧且位于展开区域车辆内侧的部分处向前方凸出,用于约束上半身朝车辆外侧的移动,以及其中,主膨胀部膨胀,使得轴线大致平行于靠背本体的前面。
根据上述结构,侧支撑部从靠背本体中位于靠背本体横向外侧且位于展开区域车辆内侧的部分处向前方凸出,以限制后背靠在靠背本体上的乘员上半身横向向外的移动。此外,主膨胀部膨胀成,使得主膨胀部的轴线在侧支撑部横向外侧大致平行于靠背本体的前面。如此膨胀的主膨胀部约束上半身的横向向外移动,并保护上半身的后半部免受侧碰撞等所致的冲击。因此,与仅仅用侧支撑部约束上半身的横向向外移动相比,对上半身横向向外移动的约束效果更大。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所提出的侧气囊系统中,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要点在于,其中:侧支撑部具有倾斜面,相对于竖直线,该倾斜面比靠背本体的前面更向后倾斜,在车辆长度方向,倾斜面的下端位于上半身的交界部分的附近,以及其中,主膨胀部膨胀,使得在与轴线成直角的各截面当中对应倾斜面的下端的截面,该截面的前端位于与该倾斜面的下端相同的位置处,或位于该倾斜面的下端后方的附近。
根据上述结构,随着侧支撑部自靠背本体凸出的长度变长,侧支撑部对上半身横向向外移动的约束程度变大。
考虑到这一点,在侧支撑部中具有倾斜面的部分处,自靠背本体凸出的长度在倾斜面的下端处最长,并随着倾斜面向上延伸而变短。因此,与侧支撑部中没有倾斜面的部分相比,在侧支撑部中具有倾斜面的部分处,将乘员横向向外移动约束到较小程度。
然而,在主膨胀部膨胀以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也就是,主膨胀部膨胀,使得在与轴线成直角的各截面中,对应倾斜面下端的一截面的前端位于和倾斜面下端相同的位置处,或者位于倾斜面下端后方的附近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主膨胀部也在侧支撑部中具有倾斜面的部分的外侧膨胀。主膨胀部中膨胀成对应侧支撑部上述部分外侧的部分起到的作用是,约束上半身的横向向外移动,以及保护上半身的后半部免受因侧碰撞等施加于车辆侧面的冲击。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所提出的侧气囊系统中,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要点在于,其中:非膨胀部由凹部构成,该凹部被主膨胀部、头部保护膨胀部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围住,并使凹部在其前侧开放。
在非膨胀部由凹部构成的情况下,构成气囊的布至少不会位于上半身的胸部和腹部的前半部处。因此,至少上半身前半部不会承受来自正在膨胀的气囊的冲击(载荷)。
另外,当气囊折叠成紧凑尺寸时,气囊的体积减小到非膨胀部由凹部构成的程度。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所提出的侧气囊系统中,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要点在于,进一步包括上止回阀,用于限制膨胀气体从头部保护膨胀部向主膨胀部流动。
主膨胀部的内压足够高以防止膨胀时头部保护膨胀部向下摆动是比较重要的。然而,一旦头部保护膨胀部膨胀而不产生向下摆动,主膨胀部的内压维持较高就不怎么重要了。另一方面,出于保护头部的观点,理想的是将头部保护膨胀部的内压维持为较高。
考虑到这一点,在本发明的第九方面中包括上止回阀,上止回阀允许膨胀气体从主膨胀部向头部保护膨胀部流动,但阻止膨胀气体从头部保护膨胀部向主膨胀部流动。因此,当止回阀以上述方式操作时,在气囊膨胀初期使主膨胀部的内压升高,以允许头部保护膨胀部膨胀而不产生向下摆动。一旦头部保护膨胀部这样膨胀之后,头部保护膨胀部的内压可以维持较高,从而以可靠的方式保护乘员的头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九方面中任一方面所提出的侧气囊系统中,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要点在于,进一步包括下止回阀,用于限制膨胀气体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向主膨胀部的流动。
主膨胀部的内压足够高以防止膨胀时骨盆部保护膨胀部向上摆动是比较重要的。然而,一旦骨盆部保护膨胀部膨胀不产生向上摆动时,主膨胀部的内压维持较高就不怎么重要了。另一方面,出于保护骨盆部的观点,理想的是,将骨盆部保护膨胀部的内压维持为较高。
考虑到这一点,本发明的第十方面中包括下止回阀,下止回阀允许膨胀气体从主膨胀部向骨盆部保护膨胀部流动,但阻止膨胀气体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向主膨胀部流动。因此,当止回阀以上述方式操作时,在气囊膨胀初期使主膨胀部的内压升高,以允许骨盆部保护膨胀部膨胀而不产生向上摆动。一旦骨盆部保护膨胀部这样膨胀之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的内压可以维持较高,从而以可靠的方式保护乘员的骨盆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十方面中任一方面提出的侧气囊系统中,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的要点在于,其中:头部保护膨胀部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中的至少一个膨胀部在其后侧具有底壁,以在该底壁处与主膨胀部相连接,并且在该底壁与主膨胀部保持处于面接触的情况下膨胀。
根据上述结构,在具有底壁部的保护膨胀部(头部保护膨胀部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中的至少一个膨胀部)处,当膨胀时,使底壁与主膨胀部处于面接触。此面接触能使主膨胀部起到支撑底壁的作用。因此,即使保护膨胀部试图绕底壁作为支点进行摆动,但这种摆动会受到主膨胀部限制。通过这样限制这种摆动倾向,提高了保护膨胀部膨胀之后的气囊形状稳定性。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所提出的侧气囊系统中,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的要点在于,其中:在朝车辆的内侧和外侧远离上连通道的位置处,使头部保护膨胀部与主膨胀部相连接,以及,在朝车辆的内侧和外侧远离下连通道的位置处,使骨盆部保护膨胀部与主膨胀部相连接。
通过在满足上述条件的位置处使头部保护膨胀部与主膨胀部相连接,能限制头部保护膨胀部在车辆宽度方向绕与主膨胀部的连接部为支点摆动。随着头部保护膨胀部与主膨胀部相连接的位置朝车辆内侧和外侧越远离上连通道,对头部保护膨胀部摆动的限制力越大。通过以上述方式限制头部保护膨胀部,提高了头部保护膨胀部膨胀之后的气囊形状稳定性。
类似地,通过在满足上述条件的位置处使骨盆部保护膨胀部与主膨胀部相连接,能限制骨盆部保护膨胀部在车辆宽度方向绕与主膨胀部的连接部作为支点的摆动。随着骨盆部保护膨胀部与主膨胀部相连接的位置朝车辆内侧和外侧越远离下连通道,对骨盆部保护膨胀部摆动的限制力越大。通过以上述方式限制骨盆部保护膨胀部,提高了骨盆部保护膨胀部膨胀之后的气囊形状稳定性。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十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提出的侧气囊系统中,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的要点在于,其中:由主膨胀部的前部构成上隔壁和下隔壁中的至少一个。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十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提出的侧气囊系统中,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的要点在于,其中:头部保护膨胀部在其后侧具有底壁,以及,由该底壁构成上隔壁。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至第十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提出的侧气囊系统中,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的要点在于,其中:骨盆部保护膨胀部在其后侧具有底壁,以及,由该底壁构成下隔壁。
根据在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至第十五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结构,通过简单的结构,就可以建立将主膨胀部上部与头部保护膨胀部分开的上隔壁、以及将主膨胀部下部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分开的下隔壁。
本发明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的侧气囊装置,可以抑制头部保护膨胀部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的摆动,从而能够改善对车辆座椅中乘员的头部和骨盆部保护能力。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体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A)是示出乘员连同装配有侧气囊系统的车辆座椅的示意性侧视图,图1(B)是充气器组件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示出示意性正视剖视图,示出车辆座椅与车身侧部之间的位置关系,还示出了乘员和气囊;
图3示出示意性俯视剖视图,示出车辆座椅与车身侧部之间的位置关系,还示出了乘员和气囊;
图4(A)是示出就座姿态的乘员连同气囊和展开区域的局部侧视图,而图4(B)是示出车辆座椅连同气囊和展开区域的侧视图;
图5示出侧视剖视图,示出气囊处于展开状态下的气囊组件连同车辆座椅和乘员;
图6示出局部剖视图,示出车身侧部以及装在座椅靠背容纳部中的气囊组件;
图7示出局部剖视图,示出气囊从图6所示的状态弹出座椅靠背以膨胀展开的状态;
图8(A)是示出沿图5中A-A线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以及,图8(B)是示出沿图5中B-B线的剖面结构的剖视图;
图9示出侧视剖视图,示出实施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气囊处于展开状态下的气囊组件,还示出车辆座椅和乘员;
图10示出侧视剖视图,示出实施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气囊处于展开状态下的气囊组件,还示出车辆座椅和乘员;
图11(A)是示出沿图10中C-C线的剖面结构的侧视剖视图,而图11(B)是示出沿图10中D-D线的剖面结构的侧视剖视图;
图12示出侧视剖视图,示出实施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气囊处于展开状态下的气囊组件,还示出车辆座椅和乘员;
图13(A)是示出沿图12中E-E线的剖面结构的侧视剖视图,而图13(B)是示出沿图12中F-F线的剖面结构的侧视剖视图;
图14示出俯视剖视图,示出气囊处于展开状态下的气囊组件,该图示出头部保护膨胀部(骨盆部保护膨胀部)与主要膨胀部连接模式的另一示例;
图15示出俯视剖视图,示出气囊处于展开状态下的气囊组件,该图示出头部保护膨胀部(骨盆部保护膨胀部)与主要膨胀部连接模式的又一示例;
图16示出俯视剖视图,示出气囊处于展开状态下的气囊组件,该图示出头部保护膨胀部(骨盆部保护膨胀部)与主要膨胀部连接模式的示例;以及
图17示出示意性侧视图,示出常规侧气囊系统连同车俩座椅和乘员。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8,说明实施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下文说明中,车辆的前进方向称为前方(车辆前方),车辆的倒车方向称为后方(车辆后方)。另外,当在下文说明中使用时,竖直方向指车辆的竖直方向,而左右方向指车辆的宽度方向,车辆的宽度方向与车辆前进时的左右方向一致。
如图1(A)、图2和图3中至少一个图所示,在车辆10中,车辆座椅12靠近于车身侧部11的内侧布置,车身侧部11对着车辆的内侧(图2中的右手侧、以及图3中的上侧)。这里,车身侧部11表示布置在车辆10侧部的部件,主要与车门、立柱等相对应。例如,对应前座椅的车身侧部11是前侧门、中柱(B柱)等。另外,对应后座椅的车身侧部11是侧门(后侧门)的后部、C柱、轮口(wheel well)的前部、后侧板(rear quarter)等。
如图2、图3、以及图4(A)和图4(B)中的至少一个图所示,车辆座椅12包括椅垫(座部)13和靠背(靠背部)14,靠背14从椅垫13的后侧竖立,并且其倾斜角度受倾斜机构(省略其图示)控制。靠背14包括靠背本体15和一对侧支撑部16,侧支撑部16设置在靠背主体15的宽度方向两侧部。靠背本体15的前面15F相对于竖直线VL向后倾斜(参见图4(B)),靠背本体15通过此前面15F从乘客或乘员P的上半身UB的后侧支撑上半身UB。
两个侧支撑部16比靠背本体15的前面15F更向前方凸出,以约束乘员P(其后背靠在靠背本体15上、就座在椅垫13中)在宽度方向的移动或横向移动。各侧支撑部16的凸出长度L1根据其竖向位置而改变。在各侧支撑部16的下部处,或者更具体地说,在各侧支撑部16中略高于其下端的部分处,凸出长度L1最长。基本上,随着侧支撑部16从该部分进一步向上延伸或向下延伸,凸出长度L1越来越短。
在各侧支撑部16中,位于凸出长度L1最长部分的末端上方的上部形成为倾斜面17,相对于竖直线VL,倾斜面17比靠背本体15的前面15F更向后倾斜。在前后方向,倾斜面17的下端17L位于乘员P上半身UB的前半部UBF与后半部UBR之间的交界部分X附近。
下面说明靠背14侧部的内部结构,该侧部位于靠背14的外侧(对着车辆外侧)。靠背14的外侧部包括位于靠背14外侧的侧支撑部16。
椅框布置在靠背14内,以构成靠背14的框架。如图6所示,椅框的一部分布置在靠背14内靠背本体15与侧支撑部16之间的交界部分附近,以及,这部分(下文称为“侧框部18)通过弯曲金属板形成。椅衬19由弹性材料如聚氨酯泡沫体制成,其布置在对应车辆前方的椅框前侧。椅框前侧包括侧框部18。硬质背板21由合成树脂制成,其布置在对应车辆后方的椅框后侧。椅衬19覆盖有表皮,但图6中省略了表皮的图示。稍后说明的图7中亦是如此。
在椅衬19中,在位于侧框部18附近的位置处,或者更具体地说,在位于对应车辆外侧的侧框部18外侧的附近位置处,设置收纳部22。此收纳部22位于就座在车辆座椅12中的乘员P上半身UB的斜后方附近。气囊组件AM构成侧气囊系统的主要部分,气囊组件AM布置在收纳部22中。
狭缝23自收纳部22的外侧前角部(对应车辆的前方和外侧)向车辆的前方和外侧倾斜延伸。由椅衬19的前角部19C与狭缝23所限定的部分(图6中用双点划线标出的椭圆形所围住的部分)构成破裂预定部24,破裂预定部24适合于由气囊40使其破裂,下文再对此进行说明。
气囊组件AM包括充气器组件30和气囊40作为主要构成部件。
下面,对这些构成部件分别进行说明。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在气囊组件AM及其构成部件的说明中使用术语诸如“竖直方向”和“前后方向”时,如图1(A)所示,这些方向以车辆12的靠背14为基准。也就是,靠背14竖立的方向称为“竖直方向”,靠背14的厚度方向称为“前后方向”。通常,由于在使靠背14稍稍向后倾斜的状态下使用靠背14,“竖直方向(上下方向)”并非严格的竖直方向,而是稍稍倾斜。类似地,“前后方向”也并非严格的水平方向,而是稍稍倾斜。
<充气器组件30>
如图1(B)和图6中的至少一个图所示,充气器组件30包括作为气体发生源的充气器31、以及安装于充气器31外部的保持架32。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所谓的烟火式充气器作为充气器31。充气器31具有竖向延伸的细长圆柱形状。用于产生膨胀气体G的气体发生剂(未示出)容纳在充气器31的内部。电气配线(未示出)与充气器31的上端部相连接,电气配线起到施加启动信号的作用。
另外,作为充气器31,代替使用气体发生剂的烟火式充气器,也可以使用这样一类充气器(混合式充气器),其中利用炸药等使高压气瓶(填充有高压气体)的分隔壁破裂,以允许高压气体喷涌流出。
另一方面,保持架32是这样一种部件,其具有扩散器的功能,并且具有将充气器31连同气囊40一起固定于靠背14中侧框部18的功能。通过弯曲板材如金属板,使保持架32的大部分大致形成为竖向延伸的细长筒状。在保持架32中设置窗口部或开口(未示出),使得从充气器31喷出的大部分膨胀气体G通过所设置的开口大致喷向车辆的前方。
多个(本实施方式中是2个)螺栓35固定于保持架32作为锁定件,用于将保持架安装于侧框部18。换而言之,两个螺栓35经由保持架32与充气器31间接固定。这些螺栓35在与充气器31的轴线成直角的方向延伸。
充气器组件30可以采取这样的形式,其中充气器31和保持架32整体方式形成。
<气囊40>
如图1(A)、图2和图3中的至少一个图所示,气囊40具有展开区域DA,展开区域DA位于就座在车辆座椅12中的乘员P与车身侧部11之间,从其中对应头部PH的部分延伸至对应乘员P的骨盆部的部分。由于发生侧碰撞等导致从车辆10的侧面向车身侧部11施加冲击时,利用供自充气器31的膨胀气体G使气囊40膨胀展开。此外,在气囊40的一部分(后部)余留在收纳部22内的情况下,气囊40从收纳部22大致向前方弹出,以在乘员P与车身侧部11之间膨胀展开,从而保护乘员P免受冲击。
如图5、图8(A)和图8(B)中的至少一个图所示,通过使各由布构成的两个布部在车辆宽度方向重叠,然后将布部结合在一起,形成气囊40。本文中,为了使两个布部互相区分,将位于车辆内侧一侧的布部称为布部41,而将位于车辆外侧一侧的布部称为布部42。在下文说明中,这些布部41、42也分别称为内布部41和外布部42。
适合用作两个布部41、42的材料,应是具有高强度和高可挠性并且易于折叠的材料,以及,例如,利用聚酯线或聚酰胺线形成的织造织物适合用于布部41、42的材料。
在沿布部41、42周缘部设置的周缘结合部43处,将两个布部41、42结合在一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两个布部41、42的周缘部(用缝合线)缝合在一起,形成周缘结合部43。
也可以通过将一块布在其中部对折以使其一个半部叠置在另一个半部上,然后将叠置的两个半部的周缘部结合在一起,形成气囊40。另外,也可以利用与使用缝合线进行缝合不同的手段,形成周缘结合部43,例如,周缘结合部43可以通过利用粘合剂进行粘合而形成。
气囊40包括充气器收纳部44、主膨胀部45、头部保护膨胀部46、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以及非膨胀部48。充气器收纳部44是收纳充气器组件30的地方,并且在侧框部18外侧附近大致在竖直方向延伸(参见图6)。充气器收纳部在其上端具有插入口44A。插入口44A所要起的作用是作为一种通道,在通过用缝合等手段将两个布部41、42结合在一起以制成气囊40(其中还未布置充气器组件30)之后,当从气囊40的外部将充气器组件30布置到充气器收纳部44内时,将充气器组件30穿过该通道。尽管未示出,但在充气器组件30布置在充气器收纳部44内之后,通过缝合、粘合等手段使插入口44A封闭。另外,在充气器收纳部44中位于充气器组件30下方的部分处,形成随着向下延伸而缩径的楔形部44B。楔形部44B形成作为充气器收纳部44的一部分。
主膨胀部45形成为与充气器收纳部44的前侧相连通的状态。沿竖直方向在充气器收纳部44的整个区域上实现此连通。主膨胀部45的下端与充气器收纳部44楔形部44B的下端相连接。利用来自充气器31的膨胀气体G,使主膨胀部45膨胀成筒状,该筒状形成为沿着在竖直方向延伸的轴线AL,与靠背本体15的前面15F大致平行。此时,主膨胀部45在展开区域DA车辆宽度方向的整个区域上膨胀。另外,主膨胀部45在展开区域DA车辆长度方向或前后方向的后部膨胀。此外,主膨胀部45在展开区域DA竖直方向(上下方向)的整个区域上膨胀。
当以上述方式膨胀时,主膨胀部45膨胀成,使得在沿轴线AL的方向上,与轴线AL成直角的截面C1、C2的截面面积S1、S2基本不变。这些截面C1、C2构成向端部膨胀成筒状的主膨胀部45的截面,但不包括充气器收纳部44的截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膨胀部45膨胀成,在其中沿轴线AL方向的任意部分处具有基本相同的截面形状,如圆形或椭圆形。应当注意到,为了方便起见,图5中截面C1、C2采取椭圆形状示出。另外,通过用点在截面C1、C2中形成阴影(细点组的形式),表示这些截面C1、C2的截面面积S1、S2。在图5中,尽管截面C1、C2及其截面面积S1、S2示于沿轴线AL的两个任意位置作为示例,但截面及其截面面积在沿轴线AL的其他部分都与C1、C2和S1、S2一样。在图8(B)中,为了区别图示截面C1、C2与内壁面,截面C1、C2图示为与主膨胀部45的内壁面稍稍分开。
在车辆宽度方向,主膨胀部45在乘员P上半身UB的侧方膨胀。在前后方向,如图4(A)、图4(B)和图5中至少一个图所示,主膨胀部45膨胀成,使得主膨胀部45的前面45F位于乘员P上半身UB的前半部UBF与后半部UBR之间的交界部分X附近。
主膨胀部45膨胀成,在与轴线AL成直角的各截面中,一截面(C2)对应倾斜面17下端17L,该截面的前端45FE位于与下端17L相同的位置处(参见图4(B))。
如图5和图8(A)、图8(B)中的至少一个图所示,头部保护膨胀部46构成利用经由主膨胀部45供入其中的膨胀气体G而在展开区域DA前上部处膨胀的部分,用于保护头部PH。主膨胀部45的上部与头部保护膨胀部46由上隔壁51分开。通过沿主膨胀部45与头部保护膨胀部46之间的交界部分使内布部41与外布部42结合在一起,将交界部分的一部分保留不结合,从而形成上隔壁51。这里,促使两个布部41、42彼此接近,以缝合在一起(利用缝合线进行缝合),其一部分保留不结合。上隔壁51中保留未结合(未缝合)的部分构成上连通道52,上连通道52在主膨胀部45与头部保护膨胀部46之间建立连通。
在图5中,缝合线用等间距点排列的线型即虚线来表示。此虚线图示缝合线在借助其缝合在一起的布部41、42的内侧(在两个布部41、42之间)的状态、或者其截面结构。下文说明的图5中所示的下隔壁53、以及图9也是一样。
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构成利用经由主膨胀部45供入的膨胀气体G而在展开区域DA前下部处膨胀的部分,用于保护骨盆部PP。主膨胀部45的下部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由下隔壁53分开。通过沿主膨胀部45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之间的交界部分使内布部41与外布部42结合(用缝合线缝合)在一起,将交界部分的一部分保留不结合,从而形成下隔壁53。下隔壁53保留未结合(未缝合)的部分构成下连通道54,下连通道54在主膨胀部45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之间建立连通。
非膨胀部48由主膨胀部45、头部保护膨胀部46以及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围成的凹部构成,此凹部在其前侧开放。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凹部中不存在内布部41和外布部42。
以充气器组件30大致在竖直方向延伸的姿势,将其布置在充气器收纳部44内。通过这样布置,充气器组件30位于与主膨胀部45不同的位置(主膨胀部45的后方),并且不存在于主膨胀部45内。这意味着充气器组件30不影响主膨胀部45的截面面积S1、S2,或者,即使充气器组件30会影响截面面积S1、S2,也只是对截面面积S1、S2稍稍有些影响。保持架32的两个螺栓35穿透内布部41。借助于这样插入的螺栓35,充气器组件30锁定于这样一种状态,使得充气器组件30相对于气囊40定位。
顺便提及,如图6所示,通过对展开状态下的气囊40(参见图5)进行折叠,让具有气囊40和充气器组件30作为其主要构成部件的气囊组件AM具有紧凑收纳形式。使气囊组件AM具有紧凑形式是为了保证将气囊组件AM收纳在靠背14中尺寸有限的收纳部22中。这里,非膨胀部48由凹部构成,此处没有布部41、42。由此,在气囊40折叠成紧凑形式的情况下,气囊40折叠成收纳形式时所得到的体积不仅小于非膨胀部48改成膨胀部情况下的体积,而且也小于非膨胀部48由布构成情况下的体积。
在充气器组件30置于后侧、而大部分气囊40置于其前侧的状态下,将气囊组件AM收纳在靠背14的气囊收纳部22中。然后,如上所述,将自保持架32伸出以穿透气囊40的螺栓35穿透侧框部18,并将螺帽36拧紧在对应的螺栓35上。借助于这样拧紧的螺帽36,将充气器组件30连同气囊40一起固定于侧框部18。应当注意到,利用与上述螺栓35和螺帽36不同的部件,也可以将充气器组件30固定于车辆10(侧框部18)。
如图1所示,除了上述气囊组件AM之外,侧气囊系统包括冲击传感器61和控制单元62。冲击传感器61由加速度传感器等构成,并且设置在车辆10的车身侧部11(参见图2和图3),用于检测施加于车身侧部11侧面的冲击。基于来自冲击传感器61的检测信号,控制单元62控制充气器31的操作。
本实施方式的侧气囊系统以如上述方式构造。在这种侧气囊系统中,由于侧碰撞等导致将大于或等于预定值的冲击施加于车辆10的车身侧部11、且冲击传感器61检测到这样施加的冲击时,基于来自冲击传感器61的检测信号,控制单元62向充气器31输出启动充气器31的指令信号。响应于此指令信号,充气器31触发气体发生剂以产生高温高压膨胀气体,并使膨胀气体喷涌而出。膨胀气体G首先供至气囊40的主膨胀部45。膨胀气体G的压力施加于折叠成收纳形式的气囊40的各部分,然后,气囊40开始在靠背14内膨胀。
如图5所示,在气囊40中,具有上连通道52的上隔壁51对试图从主膨胀部45上部向头部保护膨胀部46流动的膨胀气体G构成阻力。另外,具有下连通道54的下隔壁53对试图从主膨胀部45下部向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流动的膨胀气体G构成阻力。因此,来自充气器31的膨胀气体G较难流进头部保护膨胀部46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因而首先填充在主膨胀部45中。随着向主膨胀部45填充膨胀气体G,使其内压增大,主膨胀部45压迫靠背14的椅衬19,然后,使其在破裂预定部24(参见图6)处破裂。如图7所示,在气囊40的一部分(位于充气器组件30附近的部分)保留结合在靠背14中收纳部22内的情况下,气囊40通过椅衬19中这样破裂的部分弹出靠背14。之后,如图5所示,主膨胀部45倾向于沿轴线AL大致在竖直方向膨胀展开,同时解开折叠状态。主膨胀部在展开区域DA后部的竖直方向整个区域膨胀后,主膨胀部形成为在竖直方向延伸的筒状。在主膨胀部45膨胀成筒状的情况下,随着主膨胀部45增大,内压增大。此时此刻,头部保护膨胀部46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还未膨胀,或者即使它们开始膨胀也只是稍稍膨胀,因此,头部保护膨胀部46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各自的内压仍然较低。
当主膨胀部45持续膨胀以增高其内压时,主膨胀部45内的一部分膨胀气体G通过上连通道52流进头部保护膨胀部46。借助于流进其中的膨胀气体,头部保护膨胀部46在展开区域DA的前上部处膨胀,并在解开折叠状态的同时在乘员P的头部PH与车身侧部11之间向车辆10前方展开。另外,主膨胀部45内的一部分膨胀气体G通过下连通道54流进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借助于流进其中的膨胀气体G,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在展开区域DA的前下部处膨胀,并在解开折叠状态的同时在乘员P的骨盆部PP与车身侧部11之间向车辆10前方展开。头部保护膨胀部46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膨胀之际,主膨胀部45已经膨胀且其内压已经变高。
因此,在头部保护膨胀部46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之间设置非膨胀部48的气囊40中,头部保护膨胀部46伴随着膨胀气体G的流入而膨胀展开,由于头部保护膨胀部46的惯性,将向下的作用力施加于头部保护膨胀部46。另外,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伴随着膨胀气体G的流入而膨胀展开,由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的惯性,将向上的作用力施加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然而,主膨胀部45起到高强度支撑体的作用。通过发挥这种作用,主膨胀部45限制头部保护膨胀部46的向下摆动以及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的向上摆动。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膨胀部45膨胀成,使得与轴线AL成直角的截面C1、C2的截面面积S1、S2在轴线AL方向上基本不变。与截面面积S1、S2在轴线方向不同的情况相比,或者与截面面积S1、S2构成极小面积或极大面积时的情况相比,本实施方式的主膨胀部45趋于更强力保持其膨胀时所形成的形状。
结果,当车身侧部11由于受到冲击而进入车辆内部时,头部保护膨胀部46位于乘员P头部PH的侧方,以及,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位于乘员P骨盆部PP的侧方。因此,头部保护膨胀部46以可靠的方式保护头部PH免受因侧碰撞等所致的冲击,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以可靠的方式保护骨盆部PP免受因侧碰撞所致的冲击。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充气器组件30布置在充气器收纳部44内,而不是置于主膨胀部45内,充气器组件30不会影响主膨胀部45的截面面积S1、S2,或者即使充气器组件30对其有所影响,这种影响也很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尽管充气器收纳部44设置在主膨胀部45之外的其余部分(后部)处,但充气器31插进主膨胀部45中,充气器收纳部44与主膨胀部45连通。。因此,来自充气器31的膨胀气体G,通过充气器收纳部44供入主膨胀部45。因此,由于充气器组件30布置在充气器收纳部44内,膨胀气体G向头部保护膨胀部46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的供给不存在障碍。
这里,一般而言,就上半身UB对侧方所施加冲击的耐冲击性来说,骨盆部PP优于胸部PT和腹部PB。另外,对于胸部PT和腹部PB的耐冲击性来说,则是在后半部UBR处优于在前半部UBF处。这是因为脊柱位于后半身UBR内,以及,肋骨在肋骨后部与脊柱相连接,而肋骨的前部则没有与有强度的结构体如脊柱相连接。因此,理想的是,对于伴随气囊40膨胀展开而施加于乘员P的冲击(载荷)来说,在胸部PT和腹部PB处的冲击小于在骨盆部PP处的冲击。另外,理想的是,在胸部PT和腹部PB处,在前半部UBF处的冲击(载荷)小于在后半部UBR处的冲击(载荷)。
考虑到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膨胀部45膨胀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主膨胀部45位于乘员P上半身UB的侧方,而在前后方向上,主膨胀部45位于上半身UB的前半部UBF与后半部UBR之间的交界部分X的附近。在气囊40的膨胀展开完成时,非膨胀部48位于上半身UB前半部UBF的侧方。因此,乘员P上半身UB中耐冲击性较低的前半部UBF所承受的来自膨胀展开气囊40的冲击(载荷)较小。另外,由主膨胀部45对乘员P上半身UB中耐冲击性较高的后半部UBR加以保护,使之免受因侧碰撞等将要施加于其上的冲击。
另外,后背靠在靠背本体15上的乘员P上半身UB向车辆外侧的移动受到外侧支撑部16(其对应靠背本体15的车辆外侧)的限制。此外,主膨胀部45在外侧支撑部16的外侧膨胀,使其轴线AL大致平行于靠背本体15的前面15F。主膨胀部45不仅约束上半身UB朝车辆外侧的移动,而且保护上半身UB的后半部UBR免受侧碰撞所致的冲击。
另外,虽然侧支撑部16从靠背本体15的前面15F向前方凸出,但凸出长度L1在倾斜面17的下端17L处最长,并随着倾斜面17向上延伸而变短。此外,在前后方向上,倾斜面17的下端17L位于上半身UB的前半部UBF与后半部UBR之间的交界部分X附近。因此,关于对上半身UB在车辆宽度方向移动的约束程度,在侧支撑部16中具有倾斜面17的部分处的约束程度大于在侧支撑部16中没有倾斜面17的部分处的约束程度。
然而,当主膨胀部45膨胀以满足上述条件(在与轴线AL成直角的各截面中,对应倾斜面17下端17L的截面,其前端45FE与下端17L位于相同的位置处)时,主膨胀部45也在侧支撑部16中具有倾斜面17的部分的侧方膨胀。换而言之,主膨胀部45也位于侧支撑部16中具有倾斜面17的部分(图4(B)中用点表示的部分)的侧方。主膨胀部45中以上述方式布置的部分不仅约束上半身UB在车辆宽度方向的移动,而且也以上述方式保护上半身UB的后半部UBR,使其免受因侧碰撞等所致的冲击。
(1)根据以上详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可以获得以下优点。
气囊40在头部保护膨胀部46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之间形成有非膨胀部48,在具有这种气囊40的侧气囊系统中,允许主膨胀部45在气囊40展开区域DA后部的大致整个竖直方向区域膨胀。通过设置有上连通道52的上隔壁51,将主膨胀部45的上部与头部保护膨胀部46分开,以及,通过设置有下连通道54的下隔壁53,将主膨胀部45的下部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分开(参见图5)。因此,首先,可以用来自充气器31的膨胀气体G使主膨胀部45膨胀成内压较高的筒状,之后,可以使头部保护膨胀部46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膨胀展开。因此,可以约束头部保护膨胀部46由于其惯性而导致的向下摆动、以及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由于其惯性而导致的向上摆动,从而,能在气囊40膨胀时增强气囊40的形状稳定性,进而实现对乘员P头部PH和骨盆部PP保护能力的增强。
(2)将主膨胀部45膨胀时的形状设定为,与轴线AL成直角的截面C1、C2的截面面积S1、S2在轴线AL方向上基本不变。因此,与存在极小截面面积S1、S2的情况不同,可以使主膨胀部45中不存在主膨胀部45形状保持力减至极低水平的部分。结果,能以可靠的方式约束头部保护膨胀部46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的摆动,从而,能够实现对乘员P头部PH和骨盆部PP保护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3)充气器组件30布置在主膨胀部后部,位于与主膨胀部45相连通的充气器收纳部44内。因此,即使考虑到充气器组件30的存在,但仍然能以高精度使主膨胀部45中与轴线AL成直角的截面C1、C2的截面面积S1、S2沿轴线AL方向基本不变。结果,可以进一步确保上述(2)所提供的优点。
(4)气囊40膨胀,使得主膨胀部45膨胀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位于乘员P上半身UB的侧方,以及,在车辆长度方向或前后方向上,主膨胀部45的前面45F位于上半身UB的前半部UBF与后半部UBR之间的交界部分X附近。
因此,在气囊40膨胀展开的状态下,通过使非膨胀部48位于上半身UB前半部UBF的侧方,可以使耐冲击性较低的乘员P上半身UB前半部UBF受到来自如此膨胀展开的气囊40的冲击(载荷)较小。另外,在气囊40膨胀展开的状态下,通过使主膨胀部45位于上半身UB后半部UBR的侧方,可以由主膨胀部45保护耐冲击性较高的乘员P上半身UB的后半部UBR,使其免受由侧碰撞等所致的冲击。以这种方式,考虑了上半身UB的前半部UBF与后半部UBR之间耐冲击性不同的事实,能以适合于前半部UBF和后半部UBR耐冲击性情况的形式,保护其免受冲击。
(5)作为靠背14,使用一种具有靠背本体15和外侧支撑部16的靠背,靠背本体15用其相对于竖直线VL向后倾斜的前面15F从上半身UB的后侧支撑上半身UB,而外侧支撑部16至少从靠背本体15中位于靠背本体15横向外侧且位于展开区域DA车辆内侧的部分向前方凸出,用于约束上半身UB向车辆外侧的移动。另外,使主膨胀部45膨胀成轴线AL大致平行于靠背本体15的前面15F。因此,与只用侧支撑部16约束上半身UB的移动相比,进一步增强了对上半身UB朝车辆外侧移动的约束效果。
(6)使气囊40的主膨胀部45膨胀成,在与轴线AL成直角的各截面C1、C2中,对应倾斜面17下端17L的截面(C2)的前端45FE位于与下端17L相同的位置。通过采用这种结构,主膨胀部45还可以定位于上半身UB后半部UBR的侧方且对应侧支撑部16倾斜面17前侧的位置,以确保上述(5)所提供的效果。
(7)非膨胀部48由主膨胀部45、头部保护膨胀部46以及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围住的凹部构成,并且凹部在其前侧开放。因此,上半身UB中耐冲击性较低的胸部PT和腹部PB的前半部UBF,可以不用承受来自膨胀气囊40的冲击(载荷)。另外,当收纳展开状态的气囊40时,可以使气囊40的体积减小到非膨胀部48由凹部构成的程度,藉此,可以使气囊40的尺寸更为紧凑,以便易于将其安装在收纳部22中。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9说明实施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在上述侧气囊系统中,当车身侧部11由于施加于车辆10的冲击进入车辆内部(朝乘员P侧)时,如果乘员P的上半身UB可以朝乘员室内侧移动,就可以减缓上半身UB从车身侧部11所承受的冲击。
另一方面,与胸部PT和腹部PB相比,在肩部PS处上半身UB侧面的耐冲击性较高。于是,采用一种结构,其中头部保护膨胀部46在从头部PH延伸至肩部PS的区域的侧方膨胀展开。也就是,采用下述结构作为头部保护膨胀部46,其中头部保护膨胀部46具有在乘员P肩部PS的侧方膨胀展开的部分。另外,考虑到用头部保护膨胀部46压迫肩部PS以使上半身UB向车辆内侧移动是有效的,可以有效地减缓施加于上半身UB的冲击。
然而,一般而言,乘员P上半身UB的侧部与车身侧部11之间所限定的空间在肩部PS处最窄(参见图2和图3)。因此,仅仅通过将头部保护膨胀部46延伸至肩部PS的侧方,仍然难以允许延伸部分进入肩部PS与车身侧部11之间的狭窄空间。
于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头部保护膨胀部46中,除了设置有在乘员P头部PH的侧方膨胀展开的部分之外,还设置有在肩部PS侧方膨胀展开的部分,作为下部46L,如图9中网点所示。也就是,头部保护膨胀部46比第一实施方式中向下延伸。此外,在上隔壁51中,将上连通道52设置在比肩部PS更靠上方的部分处。第二实施方式的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那些结构相同。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及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侧气囊系统中,由于上连通道52位于比肩部PS更靠上方处,在头部保护膨胀部46中,位于上连通道52附近的部分首先膨胀展开。之后,位置远离上连通道52的部分(也包括下部46L的部分)再膨胀展开。此时,头部保护膨胀部46中对应肩部PS的下部46L只是展开而没有膨胀。因此,尽管限定在肩部PS与车身侧部11之间的空间比较狭窄,但如上所述,头部保护膨胀部46中对应肩部PS的下部46L展开而没有膨胀,藉此,下部46L可以容易地进入该狭窄空间。然后,允许膨胀气体G流进已经进入上述空间的下部46L,藉此,使下部46L在该空间中膨胀。
因此,根据第二实施方式,除了上述(1)至(7)的优点之外,还可以获得下列优点。
(8)通过头部保护膨胀部46向下延伸,在头部保护膨胀部46中设置有在乘员P肩部PS的侧方膨胀展开的部分(下部46L)。另外,上隔壁51的上连通道52设置在比肩部PS更靠上方的位置处。因此,头部保护膨胀部46的下部46L可以压迫耐冲击性较高的肩部PS,以使上半身UB移向车辆内侧,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对上半身UB的保护能力。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0和图11(A)、图11(B),说明实施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头部保护膨胀部46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由与主膨胀部45分开的部件构成。当利用膨胀气体G使它们膨胀时,头部保护膨胀部46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各自形成为筒状,在前后方向延伸,并在其后端开口。
另外,头部保护膨胀部46在其后侧的开口部46A附近与主膨胀部45的前上部相连接。头部保护膨胀部46与主膨胀部45的连接由连接部55实现,在头部保护膨胀部46后侧的开口部46A附近,以环状方式沿开口部46A的周缘设置连接部55。换而言之,在车辆宽度方向,以上连通道52为基准,在朝车辆内侧远离上连通道52的部分处、以及朝车辆外侧远离上连通道52的部分处,使头部保护膨胀部46与主膨胀部45相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车辆宽度方向之外,在向上侧和下侧远离上连通道52的部分、以及向斜上方和斜下方远离上连通道52的部分,也使头部保护膨胀部46与主膨胀部45相连接。理想的是,以上连通道52为基准,头部保护膨胀部46与主膨胀部45的连接部朝车辆内侧和外侧远离上连通道52。
这里,假设当主膨胀部45膨胀时与轴线AL成直角的截面构成半径R1的圆形,理想的是,在与轴线AL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半径R1二分之一的位置处,用连接部55使头部保护膨胀部46与主膨胀部45相连接。理想的是,在朝车辆的内侧和外侧与轴线AL相距半径R1的位置处,也就是,在朝车辆宽度方向两侧距轴线AL最远的位置处,用连接部55使头部保护膨胀部46与主膨胀部45相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分别朝车辆内外侧距轴件AL的距离接近于半径R1的位置处,用连接部55使头部保护膨胀部46与主膨胀部45相连接。
通过缝合(用缝合线进行缝合)主膨胀部45与头部保护膨胀部46中位于其后侧开口部46A附近的部分,形成连接部55。在头部保护膨胀部46以上述方式连接的状态下,主膨胀部45的前上部中被连接部55围住的部分对应于上隔壁51,上隔壁51使主膨胀部45与头部保护膨胀部46分开。另外,设置在上隔壁51处的上连通道52,在主膨胀部45与头部保护膨胀部46之间建立连通。
另外,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在其后侧的开口部47A附近与主膨胀部45的前下部相连接。类似于头部保护膨胀部46与主膨胀部45相连接的情况,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与主膨胀部45的连接通过连接部56实现,在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的后侧开口部47A附近,以环形方式沿开口部47A的周缘设置连接部56。换而言之,在车辆宽度方向,以下连通道54为基准,在朝车辆内侧远离下连通道54的位置处、以及在朝车辆外侧远离下连通道54的位置处,使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与主膨胀部45相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车辆宽度方向之外,在向上侧和下侧远离下连通道54的位置处、以及朝斜上方和斜下方远离下连通道54的位置处,也使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与主膨胀部45相连接。
另外,类似于通过连接部55使头部保护膨胀部46与主膨胀部45相连接的情况,理想的是,在朝车辆内侧和外侧与轴线AL的距离大于等于半径R1二分之一的位置处,通过连接部56使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与主膨胀部45相连接。
通过缝合(用缝合线进行缝合)主膨胀部45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中位于其后侧开口部47A附近的部分,形成连接部56。在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以上述方式连接的状态下,主膨胀部45的前下部中被连接部56围住的部分对应于下隔壁53,下隔壁53使主膨胀部45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分开。另外,设置在下隔壁53处的下连通道54,在主膨胀部45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之间建立连通。
图11(A)、图11(B)所示的结构与从后述图14中所示结构中去掉底壁81时所得到的结构类似。
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那些结构类似。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及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因此,尽管在如何将头部保护膨胀部46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与主膨胀部45相连接方面,第三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稍有不同,但仍然可以获得(1)至(7)所述的优点。另外,根据第三实施方式,还可以获得下列优点。
(9)在车辆宽度方向朝车辆内侧和外侧远离上连通道52的位置处,使头部保护膨胀部46与主膨胀部45相连接。因此,可以约束头部保护膨胀部46绕头部保护膨胀部46与主膨胀部45的连接部分作为支点在车辆宽度方向的摆动,从而,可以实现气囊40在膨胀展开之后形状稳定性的提高。
类似地,在车辆宽度方向朝车辆内侧和外侧远离下连通道54的位置处,使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与主膨胀部45相连接。为此,可以约束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绕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与主膨胀部45的连接部分作为支点在车辆宽度方向的摆动,从而,可以实现气囊40在膨胀展开之后形状稳定性的提高。
(10)上隔壁51由主膨胀部45的前上部构成。因此,与由主膨胀部45的一部分和头部保护膨胀部46的一部分构成上隔壁51的情况相比(参见后述的图14),可以用简单的结构建立上隔壁51。
类似地,下隔壁53由主膨胀部45的前下部构成。因此,与由主膨胀部45的一部分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的一部分构成下隔壁53的情况相比(参见后述的图14),可以用简单的结构建立下隔壁53。
(第四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2和图13(A)以及图13(B),说明本发明的
第四实施方式。
主膨胀部45的内压要高到一定程度以防止头部保护膨胀部46膨胀时向下摆动、以及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膨胀时向上摆动,这是比较重要的。然而,一旦头部保护膨胀部46膨胀时没有向下摆动、以及一旦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膨胀时没有向上摆动,主膨胀部45的内压是否高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另一方面,出于保护头部PH的观点,理想的是在头部保护膨胀部46中维持较高的内压。另外,出于保护骨盆部PP的观点,理想的是在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中维持较高的内压。
于是,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为了限制膨胀气体G从头部保护膨胀部46向主膨胀部45的流动,设置上止回阀71。上止回阀71由挠性材料(诸如布)形成为在其前后端处开口的筒状,并布置在头部保护膨胀部46内。
在上止回阀71的后端部围住上连通道52的状态下,将上止回阀71与主膨胀部45的前上部相连接。借助于沿其周缘设置为环状的连接部74,在上止回阀71的后端部处,实现上止回阀71与主膨胀部45的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环状方式将上止回阀71的后端部与主膨胀部45缝合(用缝合线进行缝合),形成连接部74。
另外,为了限制膨胀气体G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向主膨胀部45的流动,设置下止回阀76。下止回阀76由挠性材料(如布)形成为在其前后端处开口的筒状,并布置在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内。
在下止回阀76的后端部围住下连通道54的状态下,将下止回阀76与主膨胀部45的前下部相连接。借助于沿其周缘设置为环状的连接部79,在下止回阀76的后端部处,实现下止回阀76与主膨胀部45的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环状方式将下止回阀76的后端部与主膨胀部45缝合(用缝合线进行缝合),形成连接部79。
其余结构与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类似。因此,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及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当膨胀气体G试图从主膨胀部45向头部保护膨胀部46流动时,使上止回阀71中对应车辆内侧的内侧部分72与对应车辆外侧的外侧部分73很大程度分开成大致筒状,从而允许膨胀气体G在上述方向流动。与之相反,当膨胀气体G试图从头部保护膨胀部46向主膨胀部45流动时,使内侧部分72与外侧部分73彼此叠置在一起以闭合,从而限制膨胀气体G在上述方向流动。
当膨胀气体G试图从主膨胀部45向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流动时,使下止回阀76中对应车辆内侧的内侧部分77与对应车辆外侧的外侧部分78很大程度分开成大致筒状,从而允许膨胀气体G在上述方向流动。与之相反,当膨胀气体G试图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向主膨胀部45流动时,使内侧部分77与外侧部分78彼此叠置在一起以闭合,从而限制膨胀气体G在上述方向流动。
因此,根据第四实施方式,除了与(1)至(7)、(9)和(10)项中所述的优点类似的优点之外,还可以获得下列优点。
(11)上止回阀71设置用于限制膨胀气体G从头部保护膨胀部46向主膨胀部45的流动。因此,在气囊40膨胀的初期,使主膨胀部45中的内压较高,因而,可以使头部保护膨胀部46膨胀而没有摆动,以及,在这样膨胀之后,头部保护膨胀部46中的内压可以维持较高。
(12)下止回阀76设置用于限制膨胀气体G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向主膨胀部45的流动。因此,在气囊40膨胀的初期,使主膨胀部45中的内压较高,因而,可以使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膨胀而没有摆动,以及,在这样膨胀之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中的内压可以维持较高。
本发明可以用以下不同实施方式进行实施。
<关于充气器收纳部44>
在满足以下条件的范围内,充气器收纳部44的形式可以在各实施方式上进行变更。
条件是:(i)充气器收纳部44可以收纳充气器组件30;以及,(ii)充气器收纳部44设置在有别于主膨胀部45并且与主膨胀部45连通的其他位置处。
<关于充气器组件30>
·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可以改变成省略充气器收纳部44的结构,藉此,将充气器组件30布置在主膨胀部45内。
·尽管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气囊40制成之后将充气器组件30安装在气囊40内(后安装),但这种结构也可以改变为预先将充气器组件30安装在气囊40中来制造气囊40(先安装)。
<关于主膨胀部45>
·与轴线AL成直角的主膨胀部45截面的形状,可以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形状改变为不同的形状,如大致矩形。然而,即使在这样改变截面形状的情况下,理想的是,主膨胀部45这样膨胀,使得与轴线AL成直角的改变后截面C1、C2的截面面积S1、S2在轴线AL方向基本不变。
·主膨胀部45可以这样膨胀,使得在与轴线AL成直角的各截面中,对应倾斜面17下端17L的截面的前端45FE位于下端17L后方附近位置或前方附近位置。在位于下端17L后方附近位置的情况下,主膨胀部45以这样一种状态膨胀,使得前端45FE自侧支撑部16的轮廓(下端17L)稍稍后撤。在位于下端17L前方附近位置的情况下,主膨胀部45以这样一种状态膨胀,使得前端45FE自侧支撑部16的轮廓(下端17L)稍稍凸出。
·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可以获得与前端45FE位于和下端17L相同的位置时所获得的相同优点。也就是说,可以获得由主膨胀部45限制上半身UB向车辆外侧移动的优点。
·主膨胀部45也可以这样膨胀,使得与轴线AL成直角的截面的截面面积S1、S2在轴线AL方向上不是基本不变的。
·主膨胀部45也可以这样膨胀,使得前面45F位于自乘员P上半身UB的交界部分X稍稍向前或向后偏离的位置处。
<关于头部保护膨胀部46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
·如图14所示,可以采用在后侧具有底壁81的头部保护膨胀部作为头部保护膨胀部46。底壁81在其对应上连通道52的部分处具有孔82。另外,在整个底壁81与主膨胀部45的前上部处于面接触的状态下,将底壁81与主膨胀部45相连接。连接可以利用缝合或粘合的手段实现。由底壁81和主膨胀部45的前上部构成上隔壁51。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头部保护膨胀部46膨胀成,使其底壁81与主膨胀部45处于面接触。借助于此面接触,主膨胀部45发挥对底壁81的支撑作用。因此,即使头部保护膨胀部46试图绕底壁81作为支点摆动,但这种摆动受到主膨胀部45限制,藉此,增强了头部保护膨胀部46膨胀之后气囊40的形状稳定性。
底壁81不必在其整个区域上与主膨胀部45相连接。在沿上连通道52的周缘和底壁81的周缘部使底壁81与主膨胀部45相连接的情况下,可以获得类似于底壁81在其整个区域上与主膨胀部45相连接的优点。
另外,类似于头部保护膨胀部46,对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而言,也可以采用具有底壁83的骨盆部保护膨胀部,底壁83在其后侧设置有孔84,并且在底壁83与主膨胀部45的前下部处于面接触的状态下,将该骨盆部保护膨胀部与主膨胀部45相连接。因此,为了标注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中与头部保护膨胀部46结构相对应的结构,在图14中,在标注头部保护膨胀部46结构的附图标号之后,用加括号的附图标号进行表示。对于下文说明的图15和图16亦是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同样由底壁83和主膨胀部45的前下部构成下隔壁53。在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的底壁83与主膨胀部45处于面接触的情况下,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膨胀,且主膨胀部45发挥对底壁83的支撑作用。因此,可以限制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绕底壁83作为支点的摆动,藉此,在骨盆部保护膨胀部膨胀之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可以提高气囊40形状稳定性。
·如图15所示,在采用具有底壁81(在其后侧设置有孔82)的头部保护膨胀部作为头部保护膨胀部46的情况下,可以由底壁81构成上隔壁51,使主膨胀部45的前上部与头部保护膨胀部46分开。孔82起到上连通道52的作用。在这种变化例中,在主膨胀部45前上部中对应底壁81的部分处设置大开口85。与由主膨胀部45前下部的一部分和头部保护膨胀部46的一部分构成上隔壁51的情况相比(参见图14),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可以用简单结构建立上隔壁51。
同样,在采用具有底壁83(在其后侧设置有孔84)的骨盆部保护膨胀部作为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的情况下,与头部保护膨胀部46的情况一样,可以由底壁83构成下隔壁53,使主膨胀部45的前下部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分开。孔84起到下连通道54的作用。在这种变化例中,在主膨胀部45前下部中对应底壁83的部分处设置大开口86。与由主膨胀部45的一部分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的一部分构成下隔壁53的情况相比(参见图14),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可以用简单结构建立下隔壁53。
图15中所示结构构成了与从图14所示结构中去除主膨胀部45前上部和前下部所得到结构相类似的结构。
·在图14和图15中,底壁81由与头部保护膨胀部46相同的部件构成,以及,底壁83由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相同的部件构成。代替这种结构,如图16所示,底壁81可以由与头部保护膨胀部46不同的部件构成,以及,底壁83可以由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不同的部件构成。尽管它们由不同的部件构成,但底壁81构成头部保护膨胀部46的一部分,以及,底壁83构成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的一部分。即使在以上述方式改变底壁81、83结构的情况下,与由和各膨胀部相同的部件构成底壁81、83的结构一样,可以用简单的结构建立上隔壁51和下隔壁53。
·在实现上述变化时,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一样,在朝车辆内侧和外侧远离上连通道51(孔82)的位置处,使头部保护膨胀部46和底壁81与主膨胀部45的前上部相连接。另外,在朝车辆内侧和外侧远离下连通道54(孔84)的位置处,使骨盆部保护膨胀部和底壁83与主膨胀部45的前下部相连接。通过采用上述连接方式,可以限制头部保护膨胀部46绕头部保护膨胀部46与主膨胀部45的连接部(连接部55)作为支点的摆动。另外,可以限制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绕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与主膨胀部46的连接部(连接部56)作为支点的摆动。因此,能够提高头部保护膨胀部46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膨胀展开之后气囊40的形状稳定性。
图16所示结构构成了与从图14所示结构中去除主膨胀部45前上部和前下部所得到结构相类似的结构。
·如上所述,作为头部保护膨胀部46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与主膨胀部45相连接的形式,有图8(B)、图11(B)、图14、图15和图16中所示的形式。在各实施方式中,尽管利用同样类型的连接形式,使头部保护膨胀部46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与主膨胀部45相连接,但也可以利用不同类型的连接形式,使头部保护膨胀部46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与主膨胀部45相连接。
·上隔壁51中上连通道52的竖向位置,可以改变为与各实施方式中不同的位置。然而,对于第二实施方式,上连通道52的竖向位置位于比肩部PS更靠上方处。
下隔壁53中下连通道54的竖向位置,可以改变为与各实施方式中不同的位置。
<关于非膨胀部48>
·在被主膨胀部45、头部保护膨胀部46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围住且在前侧开放的凹部中,可以布置挠性材料诸如布,因而,由如此布置的材料构成非膨胀部48。在这种情况下,凹部的整个区域都可以由布构成。也可以通过内布部41和外布部42中的至少一个延伸至凹部,构成布部。即使在非膨胀部48的结构以上述方式改变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与各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功能和优点。另外,通过使布张紧,可以防止头部保护膨胀部的向上摆动以及骨盆部保护膨胀部的向下摆动。
另外,车身侧部11与乘员P的上半身UB之间布部被张紧的非膨胀部48,起到对侧碰撞等所致冲击的干扰物的作用。因此,可以抑制车身侧部11与上半身UB的直接接触。另外,可以减弱传递至上半身UB的冲击。
·在非膨胀部48由挠性材料构成的情况下,该挠性材料也可以仅仅设置在凹部的局部区域上。例如,该挠性材料可以仅仅与头部保护膨胀部46和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相连接,用于将二者连接在一起(该挠性材料不与主膨胀部45相连接)。
<关于上止回阀71和下止回阀76>
·与第四实施方式的情况一样,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气囊40上,也可以设置上止回阀71和下止回阀76。
·关于上止回阀71,可以使用结构与第四实施方式中结构不同的止回阀,只要该止回阀能限制膨胀气体G从头部保护膨胀部46向主膨胀部45的流动。
类似的,关于下止回阀76,可以使用结构与第四实施方式中结构不同的止回阀,只要该止回阀能限制膨胀气体G从骨盆部保护膨胀部47向主膨胀部45的流动。
·上止回阀71和下止回阀76中的任意一个或二者都可以省略。
<关于用于气囊组件AM的收纳部22>
代替在车辆座椅12的靠背14中设置收纳部22,用于气囊组件AM的收纳部22也可以设置在车身侧部11中。
<关于车辆座椅12>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采用省略内侧支撑部16的座椅作为车辆座椅12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获得与各实施方式中所获得的那些优点相同的优点。简而言之,只要靠背14是具有外侧支撑部16的靠背,就可以获得与各实施方式中所获得的那些优点相同的优点。

Claims (15)

1.一种侧气囊系统,具有展开区域,所述展开区域位于就座在车辆座椅中的乘员与车辆的车身侧部之间,并且从对应所述乘员头部的位置延伸至对应骨盆部的位置,所述侧气囊系统包括气囊,响应于施加于车辆侧面的冲击,由供自充气器的膨胀气体使所述气囊膨胀,以在所述展开区域中展开,其中:
所述气囊包括:
主膨胀部,利用从所述充气器供入其中的所述膨胀气体,沿大致竖直方向延伸的轴线,所述主膨胀部在所述展开区域的后部的大致竖直方向整个区域上膨胀;
头部保护膨胀部,利用经由所述主膨胀部供入其中的所述膨胀气体,所述头部保护膨胀部在所述展开区域的前上部膨胀,用于保护所述头部;
骨盆部保护膨胀部,利用经由所述主膨胀部供入其中的所述膨胀气体,所述骨盆部保护膨胀部在所述展开区域的前下部膨胀,用于保护所述骨盆部;以及
非膨胀部,位于所述头部保护膨胀部与所述骨盆部保护膨胀部之间,以及其中,
所述主膨胀部的上部与所述头部保护膨胀部由具有上连通道的上隔壁分开,以及,所述主膨胀部的下部与所述骨盆部保护膨胀部由具有下连通道的下隔壁分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囊系统,其中:
在所述头部保护膨胀部的下部,所述头部保护膨胀部具有在所述乘员的肩部侧方膨胀展开的部分,以及其中,
所述上连通道设置在所述上隔壁中位于比所述肩部更靠上方的部分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气囊系统,其中,
所述主膨胀部膨胀成筒状,在该筒状中沿轴线获取与所述轴线成直角方向所得的截面,该截面面积基本不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气囊系统,其中,
所述充气器布置在充气器收纳部内,以所述充气器收纳部与所述主膨胀部相连通的状态,将所述充气器收纳部设置在与所述主膨胀部所在之处不同的位置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侧气囊系统,其中,
所述主膨胀部膨胀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位于所述乘员的上半身的侧方,以及,在车辆长度方向处于这样的位置,使得所述主膨胀部的前面位于乘员上半身的前半部与后半部之间的交界部分附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气囊系统,其中,
所述车辆座椅的靠背具有靠背本体和侧支撑部,通过所述靠背本体的相对于竖直线向后倾斜的前面,所述靠背本体从所述乘员上半身的后侧支撑所述乘员上半身,以及,所述侧支撑部至少从所述靠背本体中位于所述靠背本体的横向外侧且位于所述展开区域的车辆内侧的部分处向前方凸出,以约束所述乘员上半身朝所述车辆外侧移动,以及其中,
所述主膨胀部膨胀,使得所述轴线大致平行于所述靠背本体的前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气囊系统,其中,
所述侧支撑部具有倾斜面,相对于所述竖直线,所述倾斜面比所述靠背本体的前面更向后倾斜,以及,相对于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所述倾斜面的下端位于所述乘员上半身的所述交界部分附近,以及其中,
所述主膨胀部膨胀,使得在与所述轴线成直角的各截面中,其中对应所述倾斜面下端的截面的前端位于与所述倾斜面下端相同的位置处,或位于所述倾斜面下端的后方附近。
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侧气囊系统,其中,
所述非膨胀部由凹部构成,所述凹部由所述主膨胀部、所述头部保护膨胀部和所述骨盆部保护膨胀部围住,并使所述凹部在其前侧开放。
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侧气囊系统,进一步包括上止回阀,用于限制所述膨胀气体从所述头部保护膨胀部向所述主膨胀部流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侧气囊装置,进一步包括下止回阀,用于限制所述膨胀气体从所述骨盆部保护膨胀部向所述主膨胀部流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0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侧气囊系统,其中,
所述头部保护膨胀部和所述骨盆部保护膨胀部中的至少一个,在其后侧具有底壁,以在所述底壁处与所述主膨胀部相连接,并且在所述底壁与所述主膨胀部保持处于面接触的情况下膨胀。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1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侧气囊系统,其中,
在朝所述车辆的内侧和外侧远离所述上连通道的位置处,使所述头部保护膨胀部与所述主膨胀部相连接,以及,在朝所述车辆的内侧和外侧远离所述下连通道的位置处,使所述骨盆部保护膨胀部与所述主膨胀部相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中,
由所述主膨胀部的前部构成所述上隔壁和所述下隔壁中的至少一个。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头部保护膨胀部在其后侧具有底壁,以及,由所述底壁构成所述上隔壁。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侧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骨盆部保护膨胀部在其后侧具有底壁,以及,由所述底壁构成所述下隔壁。
CN 201010213045 2009-06-24 2010-06-24 侧气囊系统 Pending CN10192774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49964A JP2011005908A (ja) 2009-06-24 2009-06-24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9-149964 2009-06-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27748A true CN101927748A (zh) 2010-12-29

Family

ID=433672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010213045 Pending CN101927748A (zh) 2009-06-24 2010-06-24 侧气囊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1005908A (zh)
CN (1) CN101927748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94968A (en) * 2012-09-06 2013-03-27 Gm Global Tech Operations Inc An airbag having head, thorax and pelvis regions
CN103241211A (zh) * 2012-02-08 2013-08-14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侧气囊装置
US8840135B2 (en) 2011-09-21 2014-09-2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irbag device for a vehicle,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an airbag of the airbag device into a compact state, and vehicle with the airbag device
CN104802746A (zh) * 2014-01-23 2015-07-29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侧面碰撞安全气囊的充气垫
CN107933474A (zh) * 2016-10-07 2018-04-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窗帘气囊装置
CN114347940A (zh) * 2020-10-13 2022-04-1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侧气囊装置及具备该侧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83193B2 (ja) * 2011-09-28 2016-08-3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3159304A (ja) 2012-02-08 2013-08-19 Toyoda Gosei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2008391A1 (de) * 2012-04-26 2013-10-31 Trw Automotive Gmbh Fahrzeuginsassenschutzsystem
JP5787097B2 (ja) 2012-07-06 2015-09-3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032148B2 (ja) 2013-07-18 2016-11-2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454404B2 (ja) * 2015-03-23 2019-01-16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790024B2 (ja) * 2018-01-15 2020-11-25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WO2019146382A1 (ja) * 2018-01-26 2019-08-01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US10766448B2 (en) * 2018-06-01 2020-09-08 Autoliv Asp, Inc. Side airbag assembly
JP7298585B2 (ja) * 2020-10-22 2023-06-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乗員保護装置
JP7351284B2 (ja) 2020-10-22 2023-09-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乗員保護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56128A (en) * 1994-11-24 1996-09-17 Volkswagen Ag Safety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occupant
JP2005022473A (ja) * 2003-06-30 2005-01-27 Toyoda Gosei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792680A (zh) * 2004-12-22 2006-06-28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用于机动车的多腔室安全气囊
EP1829755A1 (en) * 2004-11-05 2007-09-05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ide air bag device and side air bag system
JP2008114631A (ja) * 2006-11-01 2008-05-22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US20080174093A1 (en) * 2007-01-19 2008-07-24 Toyoda Gosei Co., Ltd. Side airba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6669Y2 (ja) * 1989-06-23 1995-06-14 三協アルミニウム工業株式会社 飲み頃温度報知器
JP2003160016A (ja) * 2001-11-22 2003-06-03 Takata Corp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861214B2 (ja) * 2007-02-26 2012-01-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56128A (en) * 1994-11-24 1996-09-17 Volkswagen Ag Safety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occupant
JP2005022473A (ja) * 2003-06-30 2005-01-27 Toyoda Gosei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EP1829755A1 (en) * 2004-11-05 2007-09-05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ide air bag device and side air bag system
CN1792680A (zh) * 2004-12-22 2006-06-28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用于机动车的多腔室安全气囊
JP2008114631A (ja) * 2006-11-01 2008-05-22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US20080174093A1 (en) * 2007-01-19 2008-07-24 Toyoda Gosei Co., Ltd. Side airbag apparatus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40135B2 (en) 2011-09-21 2014-09-2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irbag device for a vehicle,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an airbag of the airbag device into a compact state, and vehicle with the airbag device
CN103241211A (zh) * 2012-02-08 2013-08-14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侧气囊装置
CN103241211B (zh) * 2012-02-08 2015-12-09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侧气囊装置
GB2494968A (en) * 2012-09-06 2013-03-27 Gm Global Tech Operations Inc An airbag having head, thorax and pelvis regions
CN104802746A (zh) * 2014-01-23 2015-07-29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侧面碰撞安全气囊的充气垫
CN107933474A (zh) * 2016-10-07 2018-04-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窗帘气囊装置
CN114347940A (zh) * 2020-10-13 2022-04-1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侧气囊装置及具备该侧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CN114347940B (zh) * 2020-10-13 2024-03-26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侧气囊装置及具备该侧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005908A (ja) 2011-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27748A (zh) 侧气囊系统
JP5656646B2 (ja) エアバッグ
JP6614047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1738555B1 (ko)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US6971664B2 (en) Passenger-side airbag apparatus
US9566882B2 (en) Airbag module
US7350807B2 (en) Divided airbag system
JP5603174B2 (ja) エアバッグ
CN103241211B (zh) 侧气囊装置
US8282124B2 (en) Side curtain airbag having a main chamber and an extension chamber
JP6070217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2834303B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07206956A (zh) 气囊模块
JP6447392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962563B2 (ja) 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CN101224733A (zh) 侧气囊装置
CN103241210A (zh) 侧气囊装置
CN101291831A (zh) 具有膨胀管状内部结构的安全气囊系统
KR20060127227A (ko) 사이드 커튼 에어백
US9428134B2 (en) Side airbag apparatus
JP2012046167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679376B2 (ja) オートバイ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オートバイ
JP2000033847A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192725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3246254A (ja) 乗員保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