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34303B -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34303B
CN102834303B CN201080062791.0A CN201080062791A CN102834303B CN 102834303 B CN102834303 B CN 102834303B CN 201080062791 A CN201080062791 A CN 201080062791A CN 102834303 B CN102834303 B CN 1028343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waist
vehicle
bag portion
ch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6279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34303A (zh
Inventor
深渡瀬修
社本岳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8343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343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343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3430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3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characterised by occupant or pedestian
    • B60R2021/0039Body parts of the occupant or pedestrian affected by the accid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在通过侧面安全气囊来对从落座乘员的腰部到胸部或肩部、头部的较宽的范围进行保护的结构中,对该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部分的下部侧与座椅安全带装置的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发生干涉的情况进行抑制或防止。侧面安全气囊(42)一体地具备:在落座乘员的腰部与车身侧部之间展开的腰部保护气囊部(56)、和在落座乘员的胸部及肩部与车身侧部之间展开的胸部肩部保护气囊部(58)。以从侧面安全气囊(42)的车辆前方侧的边缘部起跨至腰部保护气囊部(56)及胸部保护气囊部(58)的外周部的方式而设置有不被供给气体的非膨胀部(64),以使展开时的腰部保护气囊部(56)的前侧上端部(56B)位于对落座乘员的腰部进行约束的腰侧的安全带织带(84B)的下方侧。

Description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对落座乘员的肩部至腰部进行保护的安全气囊的后座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此外,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通过接缝而分割成下膨胀室(腰部腔室)和上膨胀室(肩至胸部腔室)的两腔式的后座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0838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103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当在后座上搭载有三点式座椅安全带装置时,肩侧的安全带织带被倾斜架设在落座乘员的胸部的前面,且腰侧的安全带织带被架设在落座乘员的腹部下侧(腰部附近)。因此认为,当上述这种大型的侧面安全气囊展开时,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部分的下部侧会与腰侧的安全带织带发生干涉。
考虑到上述事实,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所述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在通过侧面安全气囊来对落座乘员的腰部到胸部或肩部、头部的较宽的范围进行保护的结构中,能够抑制或防止该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部分的下部侧与座椅安全带装置的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发生干涉的情况。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充气装置,其被设置在座椅靠背的侧部,且在侧面碰撞时喷出气体;侧面安全气囊,其以折叠的状态被收纳在所述座椅靠背的侧部,并且一体地具备通过被供给来自所述充气装置的气体而在落座乘员的腰部与车身侧部之间展开的腰部保护气囊部、和在落座乘员的至少胸部与车身侧部之间展开的胸部保护气囊部,并且,以从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的车辆前方侧的边缘部起跨至所述腰部保护气囊部及所述胸部保护气囊部的外周部的方式而设置有不被供给所述气体的非膨胀部,以使展开时的所述腰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位于对落座乘员的腰部进行约束的带状的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的下方侧。
根据第一方式,当发生侧面碰撞时,被设置在座椅靠背的侧部的充气装置进行工作,并产生气体。所产生的气体向以折叠的状态被设置在座椅靠背的侧部处的侧面安全气囊内流入。因此,侧面安全气囊的腰部保护气囊部在落座乘员的腰部与车身侧部之间展开,并且胸部保护气囊部在落座乘员的至少胸部与车身侧部之间展开。由此,乘员的腰部及至少胸部被保护以免受到侧面碰撞时的碰撞载荷。
在此,在本方式中,以从侧面安全气囊的车辆前方侧的边缘部起跨至腰部保护气囊部及胸部保护气囊部的外周部的方式而设置有不被供给气体的非膨胀部。因此,当侧面安全气囊展开时,腰部保护气囊部的前端上端部将位于对落座乘员的腰部进行约束的带状的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的下方侧。即,包含腰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在内的前端部隐藏在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的下方,且胸部保护气囊部位于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的上方。换言之,腰部保护气囊和胸部保护气囊以上下隔着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的方式被分开展开。
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中,所述非膨胀部通过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对所述腰部保护气囊部和所述胸部保护气囊部进行连结的布状部件而形成。
根据第二方式,由于非膨胀部通过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对腰部保护气囊部和胸部保护气囊部进行连结的布状部件而形成,因此能够抑制腰部保护气囊部和胸部保护气囊部的各自的松动。即,认为如果腰部保护气囊部和胸部保护气囊部被分离,则在展开了侧面安全气囊时,胸部保护气囊部相对于腰部保护气囊部将在车辆宽度方向(左右)上松动,且侧面安全气囊不会顺利地进入落座乘员的胸部等与车身侧部之间的较窄的间隙中。但是,如果预先通过由布状部件形成的非膨胀部而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对两者进行连结,则还可抑制相对于腰部保护气囊部的、胸部保护气囊部向车辆宽度方向的松动。
此外,当对本方式和还向相当于非膨胀部的部分供给气体的情况进行比较时,本方式与所述情况相比,减少了使侧面安全气囊展开所需的气体量,并且缩短了侧面安全气囊的展开完成时间。
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式中,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具有,对所述非膨胀部的车辆前方侧的边缘部进行了缝制的外周缝制部,在该外周缝制部上,设置有在所述腰部保护气囊部的所述前侧上端部的上方侧朝向车辆后方侧迂回的迂回部。
根据第三方式,侧面安全气囊具有,对非膨胀部的车辆前方侧的边缘部进行了缝制的外周缝制部,而且在外周缝制部上,设置有在腰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的上方侧朝向车辆后方侧迂回的迂回部。由此,在侧面安全气囊的展开时,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容易挂在迂回部(即,腰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上。
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式或第三方式所记载的方式中,在所述非膨胀部上,形成有相对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对所述腰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和所述胸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进行连结的线段而朝向车辆后方侧内陷的内陷部。
根据第四方式,在对腰部保护气囊部和胸部保护气囊部进行连结的非膨胀部上形成有内陷部。该内陷部被构成为,相对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对腰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和胸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进行连结的线段而朝向车辆后方侧内陷的结构。因此,可抑制如下的情况,即,在侧面安全气囊展开,且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挂在腰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上时,侧面安全气囊中的尤其是非膨胀部的前端侧通过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而被强烈施压。
即,在侧面安全气囊展开了的状态下,在非膨胀部的前端侧的边缘部上作用有张力。因此,当假设没有内陷部,且非膨胀部一直被设置到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对腰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和胸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进行连结的线段的位置时,该非膨胀部的前端侧的边缘部将通过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而被强烈按压。其结果为,由于胸部保护气囊部被拉向车辆下方侧,因此认为胸部保护气囊部的展开位置将向车辆下方侧稍微偏移。
但是,当如本方式那样,在非膨胀部上设置有内陷部时,可抑制如下的情况,即,在腰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进入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的下方时,胸部保护气囊部通过作用于非膨胀部的前端侧的边缘部上的张力而被拉向车辆下方侧。
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方式所记载的方式中,所述内陷部被形成在,从所述腰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跨至所述胸部保护气囊部的至少下部的前端部的范围内。
根据第五方式,由于内陷部被形成在,从腰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跨至胸部保护气囊部的至少下部的前端部的范围内,因此即使对于成年人乘员,也可获得通过上述的第四方式而获得的作用效果。即,一般情况下,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的系绑高度随着落座乘员的体格的变大而向车辆上方侧移动。因此,只要内陷部被形成在,从腰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跨至胸部保护气囊部的至少下部的前端部的范围内,则即使落座乘员为成年人,也可以不会很大程度地受到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的张力的影响。
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记载的方式中,所述腰部保护气囊部在从侧面观察时,包含所述前侧上端部在内的前侧上部的外周及前侧下部的外周均以圆弧状的曲线而形成,并且该前侧上部的外周的半径被设定为,大于该前侧下部的外周的半径。
根据第六方式,腰部保护气囊部在从侧面观察时,包含前侧上端部在内的前侧上部的外周及前侧下部的外周均以圆弧状的曲线而形成。而且,由于前侧上部的外周的半径被设定为,大于前侧下部的外周的半径,因此对于前侧上部而言容易向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的下方进入。此外,在前侧下部处能够不使用于对落座乘员的腰部进行约束的接触面积减少。
发明效果
如以上说明那样,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即,在通过侧面安全气囊来对从落座乘员的腰部到胸部或肩部、头部的较宽的范围进行保护的结构中,能够抑制或防止该侧面安全气囊的膨胀部分的下部侧与座椅安全带装置的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发生干涉的情况。
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即,能够及早使腰部保护气囊部及胸部保护气囊部的展开姿态稳定,并且能够实现由于充气装置的输出的减少而带来的成本及重量的削减、和侧面安全气囊的迅速展开对乘员保护性能的提高。
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即,能够提高对于在侧面安全气囊的展开时使腰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藏入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的下侧的情况的精度。
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即,能够良好地维持胸部保护气囊部对乘员胸部等的保护性能。
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即,即使在落座乘员为成年人时,也能够良好地维持胸部保护气囊部对乘员胸部等的保护性能。
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即,能够进一步提高在侧面安全气囊的展开时,使腰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藏入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的下侧的精度,并且能够实现对腰部约束性能的确保。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从车辆侧方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座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工作了的状态进行观察时的侧视图。
图2为表示沿着2-2线将图1所示的侧面安全气囊切断了的状态下的侧面安全气囊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3为表示从车辆前方侧对后座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在安全带织带系绑于落座在图1所示的后座上的乘员上的状态下工作了的状态进行观察时的主视图。
图4为表示图1所示的后座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5为表示图1所示的侧面安全气囊在缝制前的平面展开状态的、基布的主视图。
图6A为表示将图5所示的侧面安全气囊沿着中心线对折了的状态的、侧面安全气囊的立体图。
图6B为表示从图6A所示的状态起进一步安装了充气装置后的状态的、侧面安全气囊的立体图。
图7为表示图1所示的侧面安全气囊的第一改变例的、与图1相对应的侧视图。
图8为表示图1所示的侧面安全气囊的第二改变例的、与图1相对应的侧视图。
图9为表示图1所示的侧面安全气囊的第三改变例的、与图1相对应的侧视图。
图10为表示图1所示的侧面安全气囊的第四改变例的、与图1相对应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利用图1~图10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这些附图中,被适当示出的箭头标记FR表示车辆前方侧,箭头标记UP表示车辆上方侧,箭头标记IN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如图1及图4所示,应用有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后座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的后座12具备:对乘员的臀部及大腿部进行支承的后座垫14、和对乘员的腰部及背部进行支承的后座靠背16。另外,根据车型,在后座靠背16的上端部处设置有头部保护装置。
在后座靠背16的下端部的下侧,设置有对应于ISOFix(国际标准化机构对固定装置的大小和安装方法进行了统一后的规格)方式的儿童座椅固定部件18。该儿童座椅固定部件18通过高强度及高刚性的管材而形成,并且以长度方向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状态而配置。在儿童座椅固定部件18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及长度方向中间部处,分别通过焊接等而固定有用于将该儿童座椅固定部件18安装在未图示的后地板上的安装支架20。而且,在儿童座椅固定部件18上,通过焊接等而预先固定有用于对应ISOFix方式的多个撞板22。
另一方面,上述的后座靠背16为分割可放倒式的后座靠背,并且具有:被设为能够相对于后地板而倾倒的左右一对主体部24、和相对于这些主体部24而被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车辆的门侧)的左右一对侧支承部26。
左右一对主体部24分别具备未图示的金属制的座椅框架。各个座椅框架的下端部以能够在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轴线周围旋转的方式而与安装支架20的上端部相连结。由此,后座靠背16被设为,能够向后座垫14侧倾倒。另外,在通常情况下,通过被设置在各个主体部24的两侧部的里侧的锁止机构(省略图示),从而使主体部24、和作为车身侧结构部件的未图示的后板以可脱离的方式相连结。
另一方面,左右一对侧支承部26分别具备树脂制的座椅框架28(在图1中仅图示了一部分)。座椅框架28被设为,在座椅靠背高度方向上较长,且其平剖截面形状为车辆后方侧被开放了的大致U字状。
如图1所示,在上述的座椅框架28的大致中央部处,形成有向车辆后方侧凹陷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凹部(安全气囊组件安装部)36。在该凹部36内安装有,构成后座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的主要部分的安全气囊组件38。安全气囊组件38具备:被嵌入在凹部36内的金属制的组件盒40;以折叠状态被收纳在该组件盒40内的侧面安全气囊42;在侧面碰撞时于侧面安全气囊42内产生气体的、作为气体产生单元的圆柱形状的充气装置44;将该充气装置44包围的、作为整流单元的未图示的扩散器。组件盒40被形成为,车辆前方侧开口的纵长的大致箱体形状。
侧面安全气囊42以预定的折叠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褶皱折叠)被折叠,并且通过未图示的包装材料而被覆盖以保持形状。该包装材料在侧面安全气囊42的膨胀展开时容易破裂。另外,安全气囊的折叠方式一般有卷折和折皱折叠,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容易解开折叠的折皱折叠来进行折叠,但是也可以通过卷折来进行折叠,还可以将卷折和折皱折叠组合起来进行折叠。
另一方面,充气装置44及扩散器被配置在,被折叠了的侧面安全气囊42的内部。充气装置44将侧支承部26的上下方向(座椅靠背高度方向)作为长度方向而配置,且在长度方向一端部(在此为下端部)处突出形成有,形成了多个气体喷出孔46的气体喷出部48。此外,在充气装置44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在此为上端部)处,配置有作为点火装置的引爆管49及点火剂。在引爆管49上,电连接有被设置在座间储物箱(console box)的下方等处的安全气囊ECU,并且在该安全气囊ECU上,电连接有被设置在车身的侧部的侧面碰撞传感器。当该侧面碰撞传感器检测到车辆的侧面碰撞状态时,向安全气囊ECU输出检测信号。在安全气囊ECU中,进行是否使侧面安全气囊42工作的判断,当判断为侧面安全气囊工作时,对引爆管49内通以预定电流,从而使点火剂被点火。由此,从被设置在充气装置44上的多个气体喷出孔46中喷出气体。另外,也可以使用高压气体封入型的充气装置,以代替气体发生剂封入型的充气装置44。
上述的充气装置44通过作为整流单元而发挥功能的未图示的扩散器而被覆盖。扩散器在对从充气装置44中喷出的气体进行整流之后,将该气体向侧面安全气囊42内供给。
在该扩散器上直立设置有上下一对双头螺栓50、52(参照图1)。上侧的双头螺栓50贯穿侧面安全气囊42、组件盒40的底壁部、凹部36的底壁部,并且顶端侧与螺母螺合。由此,扩散器的上部侧与组件盒40一起被结合固定在座椅框架28上,并在扩散器与组件盒40的底壁部之间夹持有侧面安全气囊42。此外,安全气囊组件38在配置了充气装置44的高度的区域中,被结合固定在座椅框架28上。
另一方面,被设置在扩散器上的下侧的双头螺栓52,贯穿侧面安全气囊42、组件盒40的底壁部,并且顶端侧与螺母螺合。由此,扩散器的下部侧被结合固定在组件盒40上,并在扩散器与组件盒40的底壁部之间夹持有侧面安全气囊42。
在此,对上述的侧面安全气囊42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及图3所示,侧面安全气囊42被设定为,一体地具备如下部件的结构,所述部件为:腰部保护气囊部56,其在落座乘员的腰部与作为车身侧部的后侧车门的车门内装饰54(参照图3)之间展开;作为胸部保护气囊的胸部和肩部保护气囊部58,其在落座乘员的胸部及肩部与作为车身侧部的后侧车门的车门内装饰54之间展开。由此,本实施方式的侧面安全气囊42被构成为,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大型的侧面安全气囊。
更加具体地进行说明,在图5中,以平面展开状态而图示了侧面安全气囊42的气囊基布60。如该图所示,侧面安全气囊42的气囊基布60通过分别被裁剪成大致矩形形状且形成有膨胀部62和非膨胀部64的、左右对称形状的左侧基布66及右侧基布68(另外,在落座于后座12的左侧的乘员朝向前方的状态下,对左侧基布66、右侧基布68的左右进行规定),和在下部侧对左侧基布66和右侧基布68进行连结的中央侧基布70而构成。在中央侧基布70上,以上下隔开间隔的方式形成有一对螺栓插穿孔72。在这些螺栓插穿孔72中,分别插入有从扩散器起被直立设置的双头螺栓50、52(参照图6B)。
侧面安全气囊42在如图5所示而以穿过被形成在中央侧基布70上的上下一对螺栓插穿孔72的中心线CL为折线从而被对折了的状态下,如图6A所示,沿着用双点划线图示的外周缝制部74而被缝制。而且,侧面安全气囊42沿着内侧缝制部76而被缝制,所述内侧缝制部76是沿着腰部保护气囊部56及胸部和肩部保护气囊部58的外形形状通过双点划线而图示的结构。由此,如图6B所示,形成了由腰部保护气囊部56及胸部和肩部保护气囊部58构成的膨胀部62,并且形成了由外周缝制部74和内侧缝制部76包围的大致L字状的非膨胀部64。非膨胀部64被构成为,将左侧基布66和右侧基布68重叠而成的两层布的部分。该非膨胀部64中不被供给从充气装置44喷出的气体。此外,腰部保护气囊部56、胸部和肩部保护气囊部58通过非膨胀部64而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被连结在一起。
另一方面,由于在构成膨胀部62的上部侧的胸部和肩部保护气囊部58的高度方向中间部处,也设定有内侧缝制部76的一部分76A,因此胸部和肩部保护气囊部58的车辆前方侧的部分成为由上侧腔室78及下侧腔室80(参照图2)构成的上下两段的腔室结构。此外,如图1所示,当从侧面观察时,腰部保护气囊部56与胸部和肩部保护气囊部58相比,较长地向车辆前方侧形成。而且,胸部和肩部保护气囊部58的下侧腔室80的根部80A和腰部保护气囊部56的根部56A通过形成于充气装置44的车辆前方侧的连通部82而被相互连通。充气装置44的气体喷出部48朝向车辆下方侧,并且与胸部和肩部保护气囊部58相比,腰部保护气囊部56被更迅速地供给气体。
此外,在后座12上配置有,具备乘员约束用的安全带织带84的三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86。座椅安全带装置86具备,由肩侧的安全带织带84A和作为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的腰侧的安全带织带84B构成的安全带织带84,其中,所述安全带织带84A以带状被架设在落座乘员的胸部的前面,并对落座乘员的胸部进行约束,所述安全带织带84B被架设在落座乘员的腹部下侧的前面,并对落座乘员的腰部进行约束。安全带织带84的一端部被卡止于配置在后座12的后方的、未图示的后座用收紧器的卷取轴上,而另一端部被卡止于固定在后地板上的、未图示的锚定器上。此外,如图3所示,在安全带织带84的中间部处插穿有插舌板88,并且通过使插舌板卡合于扣环装置90,从而能够形成三点式的座椅安全带装置86的系绑状态。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从侧面安全气囊42的车辆前方侧的边缘部起跨至腰部保护气囊部56及胸部保护气囊部58的外周部的方式而设置有不被供给气体的非膨胀部,以使展开时的腰部保护气囊部56的前侧上端部56B位于对落座乘员的腰部进行约束的腰侧的安全带织带84B的下方侧。换言之,在侧面安全气囊42的展开时,将侧面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L字状的非膨胀部64设定在与腰侧的安全带织带84B发生干涉的位置处,由此,腰部保护气囊部56的前侧上端部56B藏入腰侧的安全带织带84B的下方侧,且胸部和肩部保护气囊部58被配置在腰侧的安全带织带84B的上方侧。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座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中,当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通过被配置在中柱和后柱等的车身侧部上的未图示的侧面碰撞传感器,来检测出侧面碰撞状态。而且,从侧面碰撞传感器向安全气囊ECU输出检测信号,并通过安全气囊ECU而判断出后座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的工作。因此,通过安全气囊ECU而使充气装置44工作。即,在充气装置44的引爆管49内通以预定电流。由此,从充气装置44产生大量的气体,从而使以折叠的状态被收纳在组件盒40内的侧面安全气囊42膨胀。侧面安全气囊42的膨胀压力通过未图示的加固衬布而作用于侧支承部26的表皮的缝合部上,并使对破裂线进行规定的该缝合部破裂。由此,在侧支承部26的前面侧形成开口,且如图1、图3及图6B所示,侧面安全气囊42向落座乘员的上身的侧部与后侧车门的车门内装饰54之间膨胀展开。具体而言,腰部保护用气囊部56在落座乘员的腰部与车门内装饰54之间展开。此外,胸部和肩部保护气囊部58在落座乘员的胸部及肩部与车门内装饰54之间展开。其结果为,乘员通过侧面安全气囊42从而被保护以避免受到侧面碰撞时的冲击。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如上文所述,以使非膨胀部64与对落座乘员的腰部进行约束的腰侧的安全带织带84B重叠的方式而进行设定,从而使展开时的腰部保护气囊部56的前侧上端部56B位于腰侧的安全带织带84B的下方侧。因此,如图1及图3所示,腰部保护气囊部56(的包含前侧上端部56B在内的前端部56C)藏进腰侧的安全带织带84B的下方,且胸部保护气囊部58位于腰侧的安全带织带84B的上方。换言之,腰部保护气囊56和胸部保护气囊58以上下隔着腰侧的安全带织带84B的方式而分开展开。
其结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座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在通过大型的侧面安全气囊42来对从落座乘员的腰部到胸部及肩部的较宽的范围进行保护的结构中,能够抑制或防止该侧面安全气囊42的膨胀部分的下部侧(腰部保护气囊部56)与座椅安全带装置86的腰侧的安全带织带84B发生干涉的情况。
此外,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腰部保护气囊部56与胸部和肩部保护气囊部58通过由布状部件构成的非膨胀部64而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相连结,因此能够抑制腰部保护气囊部56与胸部和肩部保护气囊部58之间的各自的松动。即,如果腰部保护气囊部56与胸部和肩部保护气囊部58被分离,则认为在展开了侧面安全气囊42时,胸部和肩部保护气囊部58相对于腰部保护气囊部56在车辆宽度方向(左右)上松动(摆动),且侧面安全气囊42没有顺利地进入落座乘员的胸部和肩部与车门内装饰54之间的狭窄的间隙中。但是,如果预先通过非膨胀部64而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对两者进行连结,则还能够抑制相对于腰部保护气囊部56的、胸部和肩部保护气囊部58向车辆宽度方向的松动(摆动)的情况。
此外,当对本实施方式和还向相当于非膨胀部64的部分供给气体的情况进行比较时,本实施方式与所述情况相比,减少了使侧面安全气囊42展开所需的气体量,并且缩短了侧面安全气囊42的展开完成时间。
根据上述内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座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能够及早使腰部保护气囊部56及胸部和肩部保护气囊部58的展开姿态稳定,并且能够实现由于充气装置44的输出的减少而带来的成本及重量的削减、和侧面安全气囊42的迅速的展开对乘员保护性能的提高。
接下来,对几个改变例进行说明。
(第一改变例)
图7所示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的特征在于,在穿过非膨胀部64的车辆前方侧的边缘部的外周缝制部74的一部分上,设置有在腰部保护气囊部56的前侧上端部56B的上方侧朝向车辆后方侧迂回的迂回部102的这一点。
根据上述结构,在侧面安全气囊100的展开时,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56易于挂在迂回部102(即,腰部保护气囊部56的前侧上端部56B)上。因此,能够提高对于在侧面安全气囊100的展开时使腰部保护气囊部56的前侧上端部56B藏入腰侧的安全带织带84B的下侧的情况的精度。
(第二改变例)
在图8所示的侧面安全气囊110中,使上述迂回部102进一步发展。具体而言,其特征在于,在侧面安全气囊110的非膨胀部64上,形成有相对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对腰部保护气囊部56的前侧上端部56B与胸部和肩部保护气囊部58的前侧上端部58A进行连结的线段P而朝向车辆后方侧内陷的内陷部112这一点。内陷部112在侧面观察时被形成为弓形。内陷部112的下端部112A被设为,与上述的迂回部102相比更大程度地沿着腰部保护气囊部56的上缘迂回的形状。此外,内陷部112的高度方向上的中间部112B与构成胸部和肩部保护气囊部58的下部的下侧腔室80的前端部(更具体而言,为前端部的大致高度方向中间部)接近配置。即,内陷部112中,较深地凹陷的部分不仅仅为下端部112A,而是向车辆上方侧被扩大到跨至高度方向上的中间部112B的范围。由此,内陷部112作为整体而被形成在,从腰部保护气囊部56的前侧上端部56B起经由下侧腔室80的前端部附近而跨至上侧腔室78的前端部的范围内。
根据上述结构,可抑制如下的情况,即,在侧面安全气囊110展开,且腰侧的安全带织带84B挂在腰部保护气囊部56的前侧上端部56B上时,侧面安全气囊110中的尤其是非膨胀部64的前端侧通过腰侧的安全带织带84B而被强烈施压的情况。
即,在侧面安全气囊110展开了的状态下,张力作用于非膨胀部64的前端侧的边缘部上。因此,当假设没有内陷部112,且非膨胀部一直被设置到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对腰部保护气囊部56的前侧上端部56B与胸部和肩部保护气囊部58的前侧上端部58A进行连结的线段P的位置时(即,图1所示的侧面安全气囊42的情况),该非膨胀部的前端侧的边缘部将通过腰侧的安全带织带84B而被强烈按压。其结果为,由于胸部和肩部保护气囊部58被拉向车辆下方侧,因此认为胸部和肩部保护气囊部58的展开位置将向车辆下方侧稍微偏移。
但是,当以该结构所示的方式而在非膨胀部64上设置有内陷部112时,可抑制如下的情况,即,在腰部保护气囊部56的前侧上端部56B进入腰侧的安全带织带84B的下方时,胸部和肩部保护气囊部58通过作用于非膨胀部64的前端侧的边缘部上的张力而被拉向车辆下方侧的情况。其结果为,根据上述结构,能够良好地维持胸部和肩部保护气囊部58对乘员胸部及肩部的保护性能。
而且,由于内陷部112被形成在,从腰部保护气囊部56的前侧上端部56B跨至胸部和肩部保护气囊部58的至少下部(下侧腔室80)的前端部的范围内,因此即使对于成年人乘员,也可获得通过设置上述的迂回部102而获得的作用效果。即,一般情况下,腰侧的安全带织带84B的系绑高度随着落座乘员的体格的变大而向车辆上方侧移动。因此,只要内陷部112被形成在,从腰部保护气囊部56的前侧上端部56B跨至胸部和肩部保护气囊部58的至少下部(下侧腔室80)的前端部的范围内,则即使落座乘员为成年人,也可以不会很大程度地受到腰侧的安全带织带84B的张力的影响。其结果为,根据上述结构,从而即使在落座乘员为成年人的情况下,也能够良好地维持胸部和肩部保护气囊部58对乘员胸部及肩部等的保护性能。
(第三改变例)
在图9所示的侧面安全气囊120中,使用了如下的腰部保护气囊部122,该腰部保护气囊部122中的、包含相当于上述的前侧上端部56B的部位在内的前侧上部122A的外周及前侧下部122B的外周均以圆弧状的曲线而形成。而且,前侧上部122A的外周的半径R被设定为,大于前侧下部122B的外周的半径r。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包含相当于前侧上端部56B的部位在内的前侧上部122A的外周及前侧下部122B的外周均以圆弧状的曲线而形成,而且前侧上部122A的外周的半径R被设定为,大于前侧下部122B的外周的半径r,因此,对于前侧上部122A而言容易向腰侧的安全带织带84B的下方进入。此外,在前侧下部122B处能够不使用于对落座乘员的腰部进行约束的接触面积减少。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提高在侧面安全气囊120的展开时,使腰部保护气囊部122的前侧上端部藏入腰侧的安全带织带84B的下侧的精度,并且能够实现对腰部约束性能的确保。
(第四改变例)
图10所示的侧面安全气囊130的特征在于,通过与落座乘员的体格宽度B之间的关系来对内陷部132的宽度C进行了规定的这一点。具体而言,图10示出了如下内容,即,在将落座乘员的体格宽度设为B时,只需使内陷部132形成到从该落座乘员的腹部前面起至少(B×1/3)的深度为止即可。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侧面安全气囊130成为,腰部保护气囊部56与胸部和肩部保护气囊部58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被直接连通的形状。换言之,成为上述的连通部82消失了的形状。
根据上述结构,在将落座乘员的体格宽度设为B时,在通常情况下,腰侧的安全带织带84B不会系绑到从胸部前面起超过1/3的位置处。因此,如果使内陷部132形成为至少体格宽度B的1/3以上,则能够不妨碍腰部保护气囊部56的展开,且能够使其藏入腰侧的安全带织带84B的下方。
(上述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1)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应用于后座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中,但是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前座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
(2)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通过将一张气囊基布60在中央侧基布70的中心CL处折回并依次缝制,从而形成侧面安全气囊42等的方式为例而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预先裁剪两张气囊基布,并且,使两者重合并对外周部等进行缝制。
(3)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侧面安全气囊42等除了具备腰部保护气囊部56之外还具备胸部和肩部保护气囊部58等的方式为例而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只需为至少对胸部进行保护的胸部保护气囊部即可,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例如对胸部至头部进行保护的大型的侧面安全气囊。

Claims (7)

1.一种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有:
充气装置,其被设置在座椅靠背的侧部,且在侧面碰撞时喷出气体;
侧面安全气囊,其以折叠的状态被收纳在所述座椅靠背的侧部,并且一体地具备:通过被供给来自所述充气装置的气体而在落座乘员的腰部与车身侧部之间展开的腰部保护气囊部、和在落座乘员的至少胸部与车身侧部之间展开的胸部保护气囊部,
并且,以从所述侧面安全气囊的车辆前方侧的边缘部起跨至所述腰部保护气囊部及所述胸部保护气囊部的外周部的方式而设置有不被供给所述气体的非膨胀部,以使展开时的所述腰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位于对落座乘员的腰部进行约束的带状的腰部约束用安全带织带的下方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膨胀部通过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对所述腰部保护气囊部和所述胸部保护气囊部进行连结的布状部件而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面安全气囊具有,对所述非膨胀部的车辆前方侧的边缘部进行了缝制的外周缝制部,
在该外周缝制部上,设置有在所述腰部保护气囊部的所述前侧上端部的上方侧朝向车辆后方侧迂回的迂回部。
4.如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非膨胀部上,形成有相对于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对所述腰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和所述胸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进行连结的线段而朝向车辆后方侧内陷的内陷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陷部被形成在,从所述腰部保护气囊部的前侧上端部跨至所述胸部保护气囊部的至少下部的前端部的范围内。
6.如权利要求1至3、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腰部保护气囊部在从侧面观察时,包含所述前侧上端部在内的前侧上部的外周及前侧下部的外周均以圆弧状的曲线而形成,并且该前侧上部的外周的半径被设定为,大于该前侧下部的外周的半径。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腰部保护气囊部在从侧面观察时,包含所述前侧上端部在内的前侧上部的外周及前侧下部的外周均以圆弧状的曲线而形成,并且该前侧上部的外周的半径被设定为,大于该前侧下部的外周的半径。
CN201080062791.0A 2010-11-17 2010-11-17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343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70508 WO2012066660A1 (ja) 2010-11-17 2010-11-17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34303A CN102834303A (zh) 2012-12-19
CN102834303B true CN102834303B (zh) 2015-07-01

Family

ID=460836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2791.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34303B (zh) 2010-11-17 2010-11-17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085279B2 (zh)
JP (1) JP5382199B2 (zh)
CN (1) CN102834303B (zh)
DE (1) DE112010006002B4 (zh)
WO (1) WO20120666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010006002B4 (de) * 2010-11-17 2015-12-1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eitenairbagvor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KR101585096B1 (ko) * 2012-03-14 2016-01-22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자동차용 사이드 에어백 모듈
JP5831634B2 (ja) * 2012-06-06 2015-12-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108587B2 (en) * 2013-10-08 2015-08-18 Autoliv Asp, Inc. 3-layer “C” shaped side airbag
JP6164169B2 (ja) 2014-07-11 2017-07-1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
US9505369B2 (en) * 2014-09-12 2016-11-29 Toyoda Gosei Co., Ltd. Side airbag apparatus
JP6197777B2 (ja) * 2014-10-10 2017-09-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462515B2 (ja) * 2015-07-21 2019-01-30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シートバックサイド及びシートバックサイド用基材
JP6299710B2 (ja) * 2015-09-04 2018-03-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後席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7193227A (ja) * 2016-04-19 2017-10-26 日本化薬株式会社 ガス発生器
JP6981955B2 (ja) * 2018-12-14 2021-12-17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21029197A1 (ja) * 2019-08-09 2021-02-18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並びにエアバッグ装置の点火方法
KR20210070413A (ko) * 2019-12-04 2021-06-1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시트 내장형 에어백 장치
US11414036B2 (en) 2020-03-05 2022-08-16 Honda Motor Co., Ltd. Torso stabilization restraint
JP7351285B2 (ja) * 2020-10-22 2023-09-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JP7351284B2 (ja) * 2020-10-22 2023-09-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乗員保護装置
JP7384776B2 (ja) * 2020-10-22 2023-11-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26905A1 (en) * 2002-08-12 2004-02-12 Hyundai Mobis, Co., Ltd. Side air bag for a motor vehicle
US20050098998A1 (en) * 2003-11-11 2005-05-12 Takata Corporation Seat belt apparatus
US20070182135A1 (en) * 2006-02-07 2007-08-09 Honda Motor Co. Ltd. Airbag apparatus
US20070228699A1 (en) * 2006-03-31 2007-10-0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ontoured side impact airbag
CN101746341A (zh) * 2008-12-09 2010-06-23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US7946616B2 (en) * 2009-05-20 2011-05-24 Honda Motor Co., Ltd. Side airba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32936B (en) * 1989-06-13 1993-07-28 Autoliv Dev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n arrangement for protecting an occupant of a vehicle
US5161821A (en) * 1991-09-13 1992-11-10 Davidson Textron Inc. Side impact airbag system attached to seat belt
US5556128A (en) * 1994-11-24 1996-09-17 Volkswagen Ag Safety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occupant
DE29517372U1 (de) * 1995-11-02 1996-02-01 Trw Repa Gmbh Gassack-Seitenaufprall-Schutzeinrichtung
US5913536A (en) * 1996-02-07 1999-06-22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 Inc. Air bag module
US5871230A (en) * 1996-06-14 1999-02-16 Universal Propulsion Company, Inc. Lap mounted inflatable bag and method of use
US6378898B1 (en) * 1999-06-09 2002-04-30 The B.F. Goodrich Company Inflatable air bag for an inflatable restraint system
US6533315B2 (en) * 2001-07-17 2003-03-18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Tongue assembly and buckle for inflatable seat belt
JP4078632B2 (ja) 2002-01-31 2008-04-23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その展開方法
JP4323750B2 (ja) 2002-03-29 2009-09-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206291B2 (ja) * 2002-07-08 2009-01-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986913B2 (ja) 2002-07-17 2007-10-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168283B2 (ja) * 2003-01-20 2008-10-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CN100349767C (zh) * 2003-01-20 2007-11-2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乘员保护装置
GB2402912A (en) * 2003-06-20 2004-12-22 Autoliv Dev Side air-bag
US7063350B2 (en) * 2003-09-23 2006-06-20 Autoliv Asp, Inc. Dual chamber side airba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7549672B2 (en) * 2004-05-27 2009-06-23 Toyoda Gosei Co., Ltd. Side airbag device
DE102004040236B4 (de) * 2004-08-13 2017-11-16 TAKATA Aktiengesellschaft Seitenairbageinrichtung
JP4857825B2 (ja) * 2005-05-31 2012-01-1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乗員の保護方法及び保護構造
JP4556817B2 (ja) 2005-09-21 2010-10-0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120599B2 (ja) * 2006-06-20 2013-01-16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740279B2 (en) * 2006-10-10 2010-06-22 Wright Wayne H Shoulder restraint attachment device
JP2008143273A (ja) 2006-12-07 2008-06-26 Toyoda Gosei Co Ltd 車両の乗員保護装置
JP2008207765A (ja) 2007-02-28 2008-09-11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8296722A (ja) 2007-05-31 2008-12-11 Toyoda Gosei Co Ltd 乗員保護装置
JP5035004B2 (ja) * 2008-02-18 2012-09-2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070084B2 (ja) 2008-02-22 2012-11-07 タカタ株式会社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125596B2 (ja) 2008-02-22 2013-01-2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003631B2 (ja) * 2008-08-08 2012-08-1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954846B2 (en) * 2009-02-06 2011-06-07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Interior structure of vehicle
JP5433250B2 (ja) * 2009-02-13 2014-03-05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1025909A (ja) * 2009-07-03 2011-02-10 Toyoda Gosei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448981B2 (en) * 2009-08-03 2013-05-28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ide airbag device for vehicle
US8752861B2 (en) * 2010-09-14 2014-06-1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rear side airbag device fixing structure
DE112010006002B4 (de) * 2010-11-17 2015-12-1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eitenairbagvor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26905A1 (en) * 2002-08-12 2004-02-12 Hyundai Mobis, Co., Ltd. Side air bag for a motor vehicle
US20050098998A1 (en) * 2003-11-11 2005-05-12 Takata Corporation Seat belt apparatus
US20070182135A1 (en) * 2006-02-07 2007-08-09 Honda Motor Co. Ltd. Airbag apparatus
US20070228699A1 (en) * 2006-03-31 2007-10-0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ontoured side impact airbag
CN101746341A (zh) * 2008-12-09 2010-06-23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气囊装置
US7946616B2 (en) * 2009-05-20 2011-05-24 Honda Motor Co., Ltd. Side airba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382199B2 (ja) 2014-01-08
JPWO2012066660A1 (ja) 2014-05-12
DE112010006002T5 (de) 2013-08-29
CN102834303A (zh) 2012-12-19
US9085279B2 (en) 2015-07-21
US20130229003A1 (en) 2013-09-05
DE112010006002B4 (de) 2015-12-17
WO2012066660A1 (ja) 2012-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34303B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JP6504296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6734880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用一体成形織り布地の費用効果的使用
JP6614047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107749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999061B2 (ja) 座席搭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JP5003631B2 (ja)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067490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3114591A1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332308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US9783149B2 (en) Side airbag device
CN103167973A (zh) 后座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JP6508038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付き車両用シート
JP6278025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
JP6191574B2 (ja) 車両用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6281967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084450B2 (en) Curtain airbag device for vehicle
JP2014237409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415742B1 (en) Three-way gas guide
JP2000033847A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544263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9001213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22111674A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KR20070070296A (ko) 커버 일체형 에어백 쿠션을 갖는 차량 안전벨트용 에어벨트
JP6545606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