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18664B - 安全装置及开闭机构 - Google Patents
安全装置及开闭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18664B CN101918664B CN2008801228412A CN200880122841A CN101918664B CN 101918664 B CN101918664 B CN 101918664B CN 2008801228412 A CN2008801228412 A CN 2008801228412A CN 200880122841 A CN200880122841 A CN 200880122841A CN 101918664 B CN101918664 B CN 10191866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slot part
- fastening
- safety device
- p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7/00—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 B60R7/04—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in driver or passenger space, e.g. using racks
- B60R7/06—Stowing or holding appliances inside vehicle primarily intended for personal property smaller than suit-cases, e.g. travelling articles, or maps in driver or passenger space, e.g. using racks mounted on or below dashboard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C—BOLTS OR FASTENING DEVICES FOR WINGS, SPECIALLY FOR DOORS OR WINDOWS
- E05C19/00—Other devic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ecuring wings, e.g. with suction cups
- E05C19/02—Automatic catches, i.e. released by pull or pressure on the wing
- E05C19/022—Released by pushing in the closing direction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02—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for accident situations
- E05B77/04—Preventing unwanted lock actuation, e.g. unlatching, at the moment of collision
- E05B77/06—Preventing unwanted lock actuation, e.g. unlatching, at the moment of collision by means of inertial forc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3/00—Vehicle loc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types of wing or vehicle
- E05B83/28—Locks for glove compartments, console boxes, fuel inlet covers or the lik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T292/03—Miscellaneou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T292/08—Bolts
- Y10T292/096—Sliding
- Y10T292/1014—Operating means
- Y10T292/1016—Cam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T292/08—Bolts
- Y10T292/096—Sliding
- Y10T292/1014—Operating means
- Y10T292/1022—Rigid
- Y10T292/1028—Sliding catch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T292/54—Tripp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安全装置及开闭机构。本发明的安全装置与通过克服作用力的推压操作使可动体相对于主体卡定在主体的固定位置并通过下一推压操作可解除上述卡定的双推式锁闩装置一起使用,该安全装置具备:设置在主体和可动体的一方上且具有往返槽部及卡定槽部的循环凸轮槽,以及设置于另一方上并具有跟随循环凸轮槽的销的随动部件,当随动部件受到冲击等负荷时,销以不能返回的方式从循环凸轮槽的往返槽部向卡定槽部移动,即使锁闩装置的卡定通过冲击等负荷而被解除,仍可将可动体保持在上述固定位置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全装置以及具备该安全装置的开闭机构,所述安全装置与将可动体卡定在主体固定位置处或从该位置解除卡定的锁闩装置中特别是双推式(也称推压锁定·推压打开式)锁闩装置一起使用,即使该锁闩装置的卡定通过从外部施加的冲击等负荷(与惯性力同义,以下相同)被解除,也能将可动体保持在主体固定位置处。
背景技术
双推式锁闩装置通过克服加力机构的作用力的推压操作将盖等可动体卡定在主体的固定位置(一般为关闭位置),并通过下一推压操作解除上述卡定状态。虽然该锁闩装置的优点在于使用方便,只需推动可动体即可实现卡定及解除,但在卡定状态下,如果可动体受到伴随紧急刹车等的惯性力,则会产生与解除时的推压操作方向相同的动作,因此,会担心因误动作而解除卡定。作为该对策,大致分为在锁闩装置自身增加安全功能的内设型(例如,专利第2912433号公报)和在专利文献1等中列举的与锁闩装置独立的专用型。当然,与专用型相比,内设型因要将其构成部件配置在锁闩壳体内,从而安全性和精度易受到制约。
图12以该图(a)中未施加惯性力的状态和该图(b)中施加惯性力的状态显示了专利文献1的安全装置。其整体结构具备左侧开口的外壳H、可动体(容纳箱)B、朝打开方向对可动体B加力的未图示的加力机构、和未图示的双推式锁闩装置,利用上述锁闩装置,可通过克服作用力的推压操作将可动体B卡定在外壳H关闭位置处,通过下一次的推压操作解除卡定以使可动体B向外壳H的打开方向移动。
安全装置设有利用轴部件3枢转支承在外壳H上并且通过弹簧2向一个方向加力的旋转体1、和可在待机位置和动作位置变化的惯性随动体4,并设有可动体B自身解除关闭状态时克服弹簧2的作用力而使旋转体1反向旋转的突起9,仅在惯性力作用时,使惯性随动体4移动到工作位置,从而阻止旋转体1反向旋转。换言之,在该结构中,当施加惯性力时,惯性随动体4通过惯性,如图12(b)所示克服螺旋弹簧6的加力而突出,即使利用同样的惯性力朝箭头方向按压可动体B,并使旋转体1克服弹簧2的作用力而顺时针旋转,旋转体1仍会碰到因惯性而突出的惯性随动体4而不能旋转。这样,阻止可动体B可通过由上述旋转体1限制的突起9而不向与锁闩装置的解除卡定相同的方向移动。
专利文献1:实开平5-75003号公报
在上述以往的安全装置中,当惯性随动体4如图12(b)所示克服螺旋弹簧6的加力而突出后,会再次返回图12(a)的通常位置,该惯性随动体4在突出位置停留的时间很短。因此,根据通过惯性力向图12(b)的箭头方向按压的时间,可能会出现突起9抵达未被惯性随动体4限制的旋转体1,从而使可动体B向解除锁闩装置的卡定的方向移动的情况。该误动作在惯性力强弱不同并且反复施加的情况下容易发生。
在以上背景下,为了可靠地抑制双推式锁闩装置的误动作,作为安全装置,本申请人先前研发了特开2007-308977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安全装置的安全性能和精度,提高对象的双推式锁闩装置的可靠性并扩大其用途。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与通过克服加力机构的作用力的推压操作使可动体相对于主体卡定在上述主体的卡定位置并可通过下一推压操作解除上述卡定的双推式锁闩装置一起使用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设置在上述主体和上述可动体中的一个上并具有往返槽部及卡定槽部的循环凸轮槽、以及设置于上述主体及上述可动体的另一个上并具有跟随上述循环凸轮槽的销的随动部件,当上述随动部件受到冲击等负荷时,上述销以不能返回的方式从上述循环凸轮槽的上述往返槽部向上述卡定槽部移动,即使上述锁闩装置的卡定通过冲击等负荷而被解除,仍可将上述可动体保持在上述固定位置。在以上的本发明中,“以不能返回的方式向卡定槽部移动”是指随动部件受到冲击等负荷(惯性力)时,一旦销从往返槽部向卡定槽部运动,即使惯性力消失(例如,如在实施方式中所示只要不对可动体进行推压操作),也不会从卡定槽部返回往返槽部。
作为双推式锁闩装置因惯性力引起的误动作的对策,以上的安全装置和以往装置的思路完全不同。在以往的装置中,当锁闩装置在卡定状态下承受与卡定解除用推压操作同方向的惯性力时,阻止相关部件的移动以使其不会从上述卡定状态切换到卡定解除状态。与此相反,本发明的装置允许利用惯性力使锁闩装置从卡定状态切换到卡定解除状态,即使解除卡定,仍能够以不破坏锁闩装置的推压操作的方式,获得与锁闩装置的卡定状态同样的保持,即将可动体保持在主体的固定位置的状态。
下面,参照图1(a)~(d)的原理图(与图2~图11所示的作用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符号表示)对本发明的装置构造和作动特征进行说明。在该图中,符号1为主体,符号2为可动体。符号3为双推式锁闩装置,符号4为本发明的安全装置。锁闩装置3作为最简单的结构例,其由设置于可动体2侧的心形凸轮槽30和设置于主体1侧的沿该凸轮槽30轨迹运动的销35构成。安全装置4由设置于可动体2侧的循环凸轮槽40和设置于主体1侧并具有沿循环凸轮槽40轨迹运动的销45的随动部件41构成。循环凸轮槽40具有往返槽部等,这一点与心形凸轮槽30不同。另外,作为锁闩装置3,也可在主体1侧设置凸轮槽30的同时,在可动体2侧设置销35。作为安全装置4,也可在主体1侧设置循环凸轮槽40的同时,在可动体2侧设置具有销45的随动部件41。这一点在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均一样。
图1(b)表示了锁闩装置3及安全装置4未受到惯性力的通常时的动作。即,锁闩装置3,通过相对于主体1克服作用力的推动操作,将可动体2卡定在主体1的固定位置,也就是说,使销35相对于凸轮槽30按箭头方向沿a、b、c跟随运动,以将其卡定在c的卡定槽部。通过下一推压操作解除上述卡定,即销35按箭头方向沿c、d跟随运动,并最终经过e离开凸轮槽30,这样,通过作用力使可动体切换到主体的固定位置之外。在这几个过程中,安全装置4在上述锁闩装置侧的销35沿凸轮槽30的a、b、c和c、d等轨迹运动时,销45仅能自由地沿循环凸轮槽40中f的往返槽部轨迹运动,其不起任何卡定作用。
图1(c)表示了在可动体2通过锁闩装置3卡定在主体固定位置的状态下受到惯性力的异常时的作动。即,在锁闩装置3中,惯性力与下一次的推压操作起同样作用,虽然销35从c的卡定槽部脱离并向d的解除方向移动,但从e再进一步的移动则会由安全装置4限制。也就是说,安全装置4在受到与上述相同的惯性力时,销45将以不能返回的方式从f的往返槽部向(通过g的引导槽部)h的卡定槽部移动,其结果,将使可动体2保持在主体的固定位置。
图1(d)表示了从(c)的状态对可动体进行推压操作时的动作。通过该推压操作,安全装置4的销45从h的卡定槽部跟随解锁方向的j、k运动,进而与循环凸轮槽40脱离。同时,锁闩装置3在卡定解除状态下,例如销35从e暂时移动到d之后,跟随卡定解除方向的d、e、f运动,进而与循环凸轮槽30脱离。
以上的本发明更优选如下具体化。
(1)上述随动部件在受到冲击等负荷时,克服加力部件的作用力而旋转,可以使上述销从上述循环凸轮槽的往返槽部向卡定槽部移动(优选形式1)。
(2)上述随动部件在受到冲击等负荷时,克服加力部件的作用力而滑动,可以使上述销从上述循环凸轮槽的往返槽部向卡定槽部移动(优选形式2)。
(3)上述随动部件通过轴部件可自由转动地支承在上述主体上,并且在上述轴部件的一方侧设置上述销,在另一方侧具有平衡器(优选形式3)。
(4)上述随动部件通过保持部滑动自如地支撑在上述主体上,并且在突出于上述保持部的突出端侧设置上述销(优选形式4)。
(5)上述循环凸轮槽可通过卡定用引导槽部,使上述销从上述往返槽部向上述卡定槽部移动,并且通过对上述可动体的推压操作,可通过返回用引导槽部等,使上述销从上述卡定槽部再移动到上述往返槽部(优选形式5)。
另外,本发明也可作为可动体的开闭机构,在通过克服作用力的推压操作,使门等可动体相对于主体从打开位置切换到关闭位置,并且通过作用力从关闭位置向打开方向切换的开闭机构中,可使用上述安全装置。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当施加惯性力并且随动部件检测到该惯性力时,设置在随动部件上的销以不能返回的方式从循环凸轮槽的往返槽部朝卡定槽部移动,从而将可动体保持在主体的固定位置。作为该安全装置的特征:由于采用的是专用型,因此,锁闩装置如果使用双推式,则可使用现存的装置,构成部件由于是由循环凸轮槽和随动部件及销构成,因此,非常简单,并且,由于即使解除锁闩装置的卡定,也能将可动体可靠地保持在主体的固定位置,因此,成为解决因惯性力引起锁闩装置的误动作的最佳对策。
在优选形式1和2中,例如,特定了随动部件不管是旋转式或者滑动式均可实施这一点,作为安全装置具有良好的通用性。
在优选形式3中,由于随动部件通过轴部件可枢转地相对主体支承,并且,在轴部件的一方侧具有销而在另一方侧具有平衡器,因此,可提高随动部件对惯性力的检测性能和稳定性。与此相对,在优选形式4的发明中,由于通过保持部相对于主体支撑随动部件,因此,可使随动部件对惯性力的检测性能稳定。
在优选形式5中,由于通过惯性力使销从往返槽部移动到卡定槽部,从而将可动体保持在主体的固定位置处,在该状态,通过推压操作使销从卡定槽部、经过引导槽部返回原来的往返槽部,因此,作为安全装置,通过这种简单的结构就能够可靠地重复使用。与此相对,在本发明中,也能提供具备以上安全装置的优点的开闭机构,因而,能提高开闭机构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a)~(d)是表示本发明原理的原理图。
图2是在盖板打开位置显示图1的开闭机构模式侧视图。
图3是在盖板关闭位置处显示图1的开闭机构的模式侧视图。
图4(a)为上述安全装置的俯视图,(b)为从(a)的A方向观察的视图,(c)为从(a)的B方向观察的视图。
图5是表示在上述盖板打开位置的安全装置与锁闩装置之间关系的结构图。
图6是表示在上述盖板关闭位置的安全装置与锁闩装置之间关系的结构图。
图7(a)表示上述锁闩装置的卡定解除状态,(b)表示安全装置通常时的工作例,(c)为(b)的A-A线剖面图。
图8(a)表示上述锁闩装置的卡定状态,(b)和(c)表示安全装置异常时(受到惯性力时)的动作和恢复到正常时状态时的动作。
图9表示上述安全装置的变形例,(a)为分解透视图,(b)为从上面观察的视图,(c)表示了主体的剖面状态。
图10是与图5对应在盖板打开位置表示的结构图。
图11为与图6对应在盖板关闭位置表示的结构图。
图12(a)和(b)是表示专利文献1的安全装置等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形式进行说明。图1(a)~(d)表示了本发明的原理,图2和图3表示整体结构,图4(a)~(c)表示安全装置,图5~图8(c)表示作动。图9(a)~(c)表示上述安全装置的变形例,图10和图11表示使用图9(a)~(c)的安全装置时的动作。在以下说明中,按开闭机构、锁闩装置、安全装置、动作、安全装置的变形例的顺序进行详细描述。图2与图3在作图时有部分省略或进行了简化处理。
(开闭机构)实施方式的开闭机构的结构为:如图2和图3所示,使盖2相对于外壳1在打开外壳1侧开口部的图2所示的打开位置和关闭开口部的图3所示的关闭位置之间转动切换,该开闭机构具备朝打开方向对盖2加力的弹簧部件(加力机构)25、控制盖2的开闭速度的未示出的阻尼器、使盖2克服弹簧部件25的作用力而卡定或解除卡定的双推式锁闩装置3以及主要部件即安全装置4。
在此,外壳1是汽车等交通工具用容纳装置的主体,由两侧面10、上面11、底面12、背面13划分形成并且使跟前侧(图中的右侧,以下称为后侧)开口。两侧面10具有突出设置于上侧前后方向大致中间的安全装置用配置部14、突出设置于上面跟前侧的上安装部15、从上安装部15的后端向下延伸的修边部16、设置于上安装部15前端面的锁闩装置用配置部17以及设置于上安装部15和修边部16之间并与盖2的支承用臂部21对应的未图示的窗口部等。配置部14是支承安全装置4A(4B)的大致垂直的平面,其具有突出设置于该平面上的弹簧用卡定部14a、竖立于该平面边缘部的保护用凸缘部14b以及突出设置于凸缘部14b后下端侧的限制部14c。配置部17形成为以上下贯通的框状,使锁闩装置3A向下支撑在该框形部上。符号10a是以盖安装部为中心的引导用圆弧形肋,符号18、19为设置于底面12上的前后安装部。
盖2形成与外壳侧开口部对应的矩形板状,其具有突出设置于内壁两侧的左右臂部21、设置于一侧臂部21的先端部22上的碰撞部23以及循环凸轮槽40。碰撞部23具有与后面所述的锁闩装置3A卡定或脱离的凹形凹部23a,循环凸轮槽40构成安全装置2。以上的盖2的各个臂部21相对于外壳1的侧面10从上述窗口部向外侧配置,并通过套环26和螺钉24等可转动地被枢轴支承。另外,弹簧部件25在卷设于套环26周围的状态下,一端卡定于修边部16侧,另一端卡定于臂部21的对应部(图示省略),从而总是向打开方向对盖2加力。
(锁闩装置)该锁闩装置3A如图7和图8的各(a)所示,具备:下端开口的壳体31;滑动体33,其具有与盖板侧的碰撞部23抵接的阻挡部33a和凸轮槽30,且配置在壳体31内并克服弹簧部件34的作用力而移动;沿凸轮槽30跟踪的销35;以及带有先端侧爪36a和基端侧突起36b并由枢轴支承在滑动体33上的卡合体36。其中,滑动体33和卡合体36构成直接作用于碰撞部23上的锁闩部件32。卡合体36相对于滑动体33在与上下中间靠下侧的轴部嵌合的状态下以枢轴支承,通过滑动体33的移动(该移动由滑动体侧突起33c和该突起33c滑动自如地嵌合的壳体31侧的长槽31a限制),在图7(a)~(c)所示的几乎容纳于滑动体33内的卡定解除位置、和使图8(a)~(c)所示的爪36a从滑动体33内突出以按压盖板侧的碰撞部23的卡定位置之间切换。在卡定解除位置,滑动体33以弹簧部件34的作用力移动到壳体31的入口侧,卡合体36通过使突起36b与设置在壳体31内的肋37触碰而保持其状态。在卡定位置,滑动体33通过碰撞部23的推压力克服弹簧部件34的作用力而向里侧移动,并通过凸轮槽30和销35的卡合而保持在该移动后的位置处,卡合体36的突起36b移动到肋37的较低部分并倾斜移动以使爪36a从滑动体33内突出。
在以上的卡定状态下,当盖2因撞车事故或紧急停车等原因承受关闭方向的惯性力时,碰撞部23推压滑动体侧的阻挡部33a,结果使销35向图8(a)~(c)的箭头方向移动,因此,会通过误动作而解除卡定。安全装置4A的作用在于即使由该误动作解除卡定,仍可将盖2保持在关闭位置。该锁闩装置具被由设置在壳体里侧的随动体38和加力部件39构成的称为G传感器的内设型安全功能,当受到惯性力时,随动体38克服加力部件39的作用力而以轴部38a为支点顺时针旋转,伴随该旋转而阻止滑动体33的下端对应部,从而可以阻止滑动体33(卡合部36)在卡定解除方向即向上的移动。但是,在图8(a)~(c)中显示了假设即使锁闩装置受到惯性力,但因该惯性力的应力不足等原因仍无法发挥这种安全功能时的情况。其意义在于:虽然本发明的安全装置是与双推式锁闩装置一起使用的,但该锁闩装置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结构。
(安全装置)该安全装置4A具备图4(a)~(c)所示的树脂制成的随动部件41、对随动部件41加力的加力部件42、安装于随动部件41上的大致L形的跟随销45以及由金属制成且为硬币形锤的平衡器44、以及按压销45的大致コ形板簧50,由于销45与设置在盖板侧臂部21中的循环凸轮槽40之间的关系,即使锁闩装置3A(图1(a)~(d)中的锁闩装置3亦可)的卡定被惯性力解除,仍可以使盖2保持在关闭位置处。
在此,随动部件41在夹持大致中央部的枢轴部的一端侧形成平衡器用配置部,在另一端侧形成销及板簧用配置部。平衡器用配置部将平衡器44配置于环形肋41a中,并通过设置于肋44局部上的弹性卡定爪41b防止脱离。销和板簧用配置部如图4(b)所示,通过与上述平衡器配置部几乎形成同一平面的上部分41c、以及与上部分41c保持一定间隔而突出的下部分41d划分形成剖面コ形部分。在上部分41c中具有沿长度方向设置的一对肋41e、沿宽度方向设置的一对肋41f、和在肋41f内侧且沿肋41e的延长线设置的销用通过孔(未图示),在将销45配置于两肋41e之间的状态下,使L形短边侧从上述通过孔向上述コ形部分突出。通过设置在两肋41f等的板簧50向销突出方向按压该销45。此外,随动部件41的枢轴部由突出于下面侧的筒形凸起部41g形成。
以上的随动部件41通过螺钉27等相对于盖板侧配置部14可旋转自如地支承,并且通过弹簧部件42向一个方向对其加力。具体地说,在螺钉27通过上述凸起部41g卡定于设置在配置部14中的安装部上的状态下,以枢轴方式支承随动部件41。弹簧部件42具有卷簧部,该卷簧部配置于凸起部41g的周围,并且,一端42a卡定在随动部件41的对应部上,另一端42b卡定在外壳侧卡定部14a上,从而向顺时针方向对随动部件41加力。并且,随动部件41在图2的盖板打开位置处抵达外壳侧限制部14c,从而旋转受到限制,同时,在图3的盖板关闭位置处,销45配置在循环凸轮槽40的往返槽部f。
即,虽然循环凸轮槽40如图7(b)和(c)所示,位于盖板侧臂部21的先端侧,设置于心形岛40a的周围部上,这一点与锁闩装置侧的心形凸轮槽30类似,但是,其具有沿销45的进入方向延伸设置的往返槽部f、设置于心形岛40a中与销45进入方向相反侧并与销45卡合的卡定槽部h、设置于往返槽部f旁边且一端通向卡定槽部h的卡定用引导槽部g、通向卡定槽部h并与卡定用引导槽部g大致平行延伸设置的返回用引导槽部j,以及与该引导槽部j连接设置向凸轮槽外延伸的返回槽部k。另外,引导槽部g比往返槽部f更深一截,销45一旦从往返槽部f进入该槽部g则不易返回。同样,卡定槽部h比引导槽部g更深一截,销45一旦从引导槽部g进入该槽部h则不易返回。
(作动)下面,对以上安全装置4A的动作,包括其与锁闩装置3A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图7(a)和(b)及图8(a)表示锁闩装置3A和安全装置4A未受到冲击等负荷(即惯性力)的通常时的动作。即,就锁闩装置3A而言,若盖2通过克服弹簧部件25的作用力的推压操作相对于外壳1从图2的打开位置切换到图3的关闭位置,则销35如图7(a)所示,朝箭头方向沿凸轮槽30轨迹运动而卡定在卡定槽部。另外,就锁闩装置3A而言,通过下一推压操作解除上述卡定,即销35如图8(a)所示朝箭头方向沿凸轮槽30轨迹运动并最终移动到原来位置。这样,盖2通过弹簧部件25的作用力切换到打开位置。在这几个过程中,安全装置4A在销35沿上述凸轮槽30轨迹运动时,如图7(b)所示,销45只是沿循环凸轮槽40的往返槽部f轨迹自由运动,而不起任何卡定作用。这些均与图1(b)相同。
(2)图8(a)表示在盖2通过锁闩装置3A卡定于外壳1的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受到冲击等负荷(即惯性力)而出现异常时的动作。也就是说,在锁闩装置3A中,惯性力与下一推压操作起同样作用,如图8(a)所示,虽然销35从卡定槽部脱离并向该图箭头的解除方向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移动,但安全装置4A会限制其进一步移动。即,安全装置4A在受到惯性力时,如图8(b)所示,销45从往返槽部f落入引导槽部g内后以不可返回的方式移动到卡定槽部h,结果,将使盖2保持在外壳1的关闭位置。这些与图1(b)相同。
(3)图8(c)显示了从图8(b)的状态对盖2进行推压操作时的动作。通过该推压操作,安全装置4A的销45从卡定槽部h沿引导槽部j轨迹运动,进而沿返回槽部k轨迹运动,再与循环凸轮槽40脱离。同时,锁闩装置3A在上述卡定解除状态下,例如销35一旦移动到解除用引导槽部d之后,便跟随返回槽部,进而与循环凸轮槽30脱离。最终形成将图7(a)~(c)的盖2切换至打开位置的初始状态。这些均与图1(c)相同。
(4)还有,考虑到与图2和图3的开闭机构之间的关系,对以上安全装置3A进行以下设定。即,在图3中,符号Z为盖2的重心,线S为连结盖2的旋转中心(螺钉24)与盖2重心Z的线。
(5)-1,在该基本设定中,在盖2的关闭位置处,以相对于线S为直角的最小冲击输入(惯性力)对盖2施加朝向打开方向的最大旋转力矩。另外,由于线S设定为与安全装置侧的随动部件41平行,因此,盖板旋转机构与安全装置侧随动部件的旋转机构的旋转力矩最大方向相同。
(5)-2,在盖2的关闭位置处,冲击载荷在达到11.9G之前不会旋转(其是由弹簧部件25和安全装置4A的反作用力设定造成的),与此相反,对于来自同向的冲击载荷,安全装置4A的随动部件41在8G以上将旋转。这样,在盖2朝打开方向旋转之前,安全装置侧的随动部件41将旋转,上述销45从往返槽部f卡定在卡定槽部h并将盖2保持在关闭位置。
(5)-3,作为冲击输入范围,在图3中A的情况下,由于盖2硬行向脱离方向旋转,因此无法切换到打开方向。作为冲击输入范围,在图3B的情况下,以从下向上施加的下突(符号C)为例,施加到盖2上的冲击根据该图的角度θ形成旋转力矩的分力。同样,虽然向安全装置4A的冲击输入也形成旋转力矩方向的分力,但是,由于盖2与安全装置侧随动部件41的旋转力矩最大方向为相同方向,因此,上述分力的角度θ也相同。这样,(安全装置侧随动部件41的旋转开始>盖2的旋转开始)的关系在该图B的所有范围不会变化。因此,对于从360度的任何方向进行的冲击输入(惯性力),都无法打开盖2。
(变形例)该安全装置4B具备图9(a)~(c)所示的箱形保持部46、滑动自如地配置在保持部46上的随动部件47、向引入方向对随动部件47加力的加力部件48、安装于随动部件47上的大致L形的跟随用销45和金属锤即平衡器49、以及按压销45的大致コ形板簧51,由于销45与设置在盖板侧臂部21上的循环凸轮槽40之间的关系,即使通过惯性力解除锁闩装置3A(图1(a)~(d)中的锁闩装置3亦可)的卡定,仍可将盖2保持在关闭位置。
在此,保持部46例如与外壳侧的配置部14一体形成,其一个端面开口,并且具有设置在上侧面上的嵌合孔部46a和设置在后端面上的通孔46b。随动部件47具有剖面略小于后部分的矩形前部分47a、设置于后部分的弹性爪部47b及安装平衡器49的配置部47c、以及从后部分的端面向后方突出的引导用轴部47d。另外,在前部分47a中设有穿过L形销45的对应部的贯通孔和对板簧51的对应部进行限位的肋。
并且,将平衡器49安装于配置部47c中,将销45定位设置在前部47a的对应部上并由板簧51对其进行推压,在此状态下,将后部推入保持部46中,轴部47d从通孔46b向外突出,并且爪部47b与嵌合孔部46a弹性嵌合,由此组装随动部件47。该场合,作为加力部件48的螺旋弹簧,其一端从保持部46的内侧卡定在设置于里侧端面的卡定部上,另一端卡定在随动部件47的对应部上,从而向保持部46侧推动随动部件47移动。随动部件47从其组装状态克服加力部件48的作用力向突出方向滑动。该滑动距离形成爪部47可在配合孔部46a中滑动的图9(b)的d尺寸。
以上的随动部件47,在图2和图10的盖打开位置处,在通过加力部件48拉进保持部46中且突出量最小的状态下,当通过推压操作使盖2转换到关闭位置时,销45与上述实施形式的销45一样配置于循环凸轮槽40的往返槽部f中。并且,上述安全装置4A(及图1(a)~(d)中的安全装置4)的作动说明和图7(a)~(c)和图8(a)~(c)均完全适用于以上安全装置4B的动作。
本发明不应受到以上实施方式或变形例的任何约束,只要具有主要技术方案所限定的要件,可根据需要进行各种变更。作为一个例子,发明对象的开闭机构应用于例如图12(a)(b)的容纳装置时,可在主体(外壳)H与可动体(容纳箱)B之间设置加力机构,并且在主体H的最里部附设有双推式锁闩装置和安全装置4、4A、4B,或者在可动体(容纳箱)B的对应部附设有碰撞部23和循环凸轮槽40。
还有,在此引用2007年12月2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7-333611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的范围、附图及摘要的全部内容,并录入这些内容以作为本发明说明书的公开内容。
Claims (9)
1.一种安全装置,与通过克服加力机构的作用力的推压操作使可动体相对于主体卡定在上述主体的固定位置,并通过下一推压操作而可解除上述卡定的双推式锁闩装置一起使用,其特征在于,
具备:设置在上述主体及上述可动体的一方上并具有往返槽部及卡定槽部的循环凸轮槽;以及,设置于上述主体及上述可动体的另一方上并具有跟随上述循环凸轮槽的销的随动部件,
当上述随动部件受到冲击负荷时,上述销以不能返回的方式从上述循环凸轮槽的上述往返槽部向上述卡定槽部移动,即使上述锁闩装置的卡定通过冲击负荷而被解除,仍能将上述可动体保持在上述固定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随动部件在受到冲击负荷时,克服上述加力机构的作用力而旋转,可使上述销从上述循环凸轮槽的往返槽部向卡定槽部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随动部件在受到冲击负荷时,克服上述加力机构的作用力而滑动,可使上述销从上述循环凸轮槽的往返槽部向卡定槽部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随动部件通过轴部件转动自如地支撑在上述主体上,并且在上述轴部件的一方侧设置上述销,在另一方侧具有平衡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随动部件通过保持部滑动自如地支撑在上述主体上,并且在突出于上述保持部的突出端侧设置上述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循环凸轮槽可通过卡定用引导槽部使上述销从上述往返槽部向上述卡定槽部移动,并且通过对上述可动体的推压操作,可通过返回用引导槽部使上述销从上述卡定槽部再移动到上述往返槽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循环凸轮槽可通过卡定用引导槽部使上述销从上述往返槽部向上述卡定槽部移动,并且通过对上述可动体的推压操作,可通过返回用引导槽部使上述销从上述卡定槽部再移动到上述往返槽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循环凸轮槽可通过卡定用引导槽部使上述销从上述往返槽部向上述卡定槽部移动,并且通过对上述可动体的推压操作,可通过返回用引导槽部使上述销从上述卡定槽部再移动到上述往返槽部。
9.一种开闭机构,通过克服作用力的推压操作,将可动体相对于主体从打开位置切换到关闭位置,并且通过作用力从关闭位置向打开方向切换,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8任一项记载的安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333611A JP4906706B2 (ja) | 2007-12-26 | 2007-12-26 | 安全装置及び開閉機構 |
JP2007-333611 | 2007-12-26 | ||
PCT/JP2008/073613 WO2009081983A1 (ja) | 2007-12-26 | 2008-12-25 | 安全装置及び開閉機構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18664A CN101918664A (zh) | 2010-12-15 |
CN101918664B true CN101918664B (zh) | 2012-10-10 |
Family
ID=408012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1228412A Active CN101918664B (zh) | 2007-12-26 | 2008-12-25 | 安全装置及开闭机构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8393651B2 (zh) |
JP (1) | JP4906706B2 (zh) |
KR (1) | KR100961613B1 (zh) |
CN (1) | CN101918664B (zh) |
AU (1) | AU2008342209B2 (zh) |
WO (1) | WO200908198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906706B2 (ja) * | 2007-12-26 | 2012-03-28 | 株式会社ニフコ | 安全装置及び開閉機構 |
JP5660866B2 (ja) * | 2010-11-25 | 2015-01-28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物品収納ボックス |
JP5785133B2 (ja) | 2012-06-04 | 2015-09-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安全装置及び安全装置を使用したリッド付きケース |
JP5943741B2 (ja) * | 2012-07-03 | 2016-07-05 | 株式会社ニフコ | 安全装置 |
US9865893B2 (en) * | 2012-07-27 | 2018-01-09 | Lockheed Martin Advanced Energy Storage, Llc |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systems and methods featuring optimal membrane systems |
DE202013001917U1 (de) * | 2013-02-27 | 2013-03-13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 Verriegelungsanordnung für eine Kraftfahrzeugklappe |
JP5718976B2 (ja) * | 2013-03-01 | 2015-05-13 | 三菱製鋼株式会社 | 戸当たり及びロッド係止機構及びロッド機構 |
CN105556046B (zh) * | 2013-08-14 | 2017-05-10 | 施耐德博士塑料工厂有限公司 | 具有“推‑推”机构的装置 |
US9553328B2 (en) | 2013-08-26 | 2017-01-24 | e-Zn Inc. | Electrochemical system for storing electricity in metals |
JP5756873B2 (ja) * | 2013-12-06 | 2015-07-29 | 三菱製鋼株式会社 | 開閉装置 |
US10297888B2 (en) | 2015-05-07 | 2019-05-21 | e-Zn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storing electricity in metals |
KR102411061B1 (ko) * | 2015-11-23 | 2022-06-22 | 주식회사 에스 씨디 | 세탁기용 도어 로크 장치 |
WO2019010086A1 (en) * | 2017-07-07 | 2019-01-10 | Shanghai Yanfeng Jinqiao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Co. Ltd. | VEHICLE INTERIOR COMPONENT |
US11318892B2 (en) * | 2019-04-19 | 2022-05-03 | Shanghai Yanfeng Jinqiao Automotive Trim Systems Co. Ltd. | Vehicle interior component |
KR102474822B1 (ko) * | 2020-10-22 | 2022-12-07 | 주식회사 니프코코리아 | 자동차용 트레이커버 잠금장치 |
US11394068B2 (en) | 2020-11-25 | 2022-07-19 | e-Zn Inc. | Electrolyte leakage management in an electrochemical cell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7198A (zh) * | 1996-04-18 | 1997-12-10 | 伊利诺斯工具制造公司 | 快速双推锁闩机构 |
GB0200959D0 (en) * | 2001-01-19 | 2002-03-06 | Nifco Inc | Locking apparatus and storage apparatus for vehicle |
CN1408979A (zh) * | 2001-10-02 | 2003-04-09 | 株式会社尼富考 | 闩锁以及采用闩锁的抽拉装置 |
CN1490489A (zh) * | 2002-10-17 | 2004-04-21 | 株式会社利富高 | 锁紧装置 |
CN1764766A (zh) * | 2003-03-27 | 2006-04-26 | 安东尼诺·库尔特拉罗 | 用于减缓具有可释放的锁定装置的门、抽屉或类似可移动件的运动的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833163B2 (ja) * | 1990-06-26 | 1998-12-09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電波状態監視システム |
JPH0462235A (ja) * | 1990-06-29 | 1992-02-27 | Yajima Kigyo:Kk | パワーショベルにおける散水装置 |
JP2533558Y2 (ja) | 1990-09-25 | 1997-04-23 | 株式会社ニフコ | 車載用収納装置 |
JP3072911B2 (ja) * | 1990-09-27 | 2000-08-07 | 株式会社ニフコ | ロック機構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ラッチ装置 |
JP2532003Y2 (ja) | 1990-10-11 | 1997-04-09 | 株式会社ニフコ | 車載用収納装置 |
JP3126992B2 (ja) * | 1991-03-01 | 2001-01-22 | 株式会社ニフコ | ラッチ装置 |
JP2525873Y2 (ja) * | 1991-04-03 | 1997-02-12 | 株式会社ニフコ | 可動部材の往復可動装置 |
JP3200695B2 (ja) * | 1992-03-16 | 2001-08-20 |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 安全機能付き自動車用収納装置 |
US5498039A (en) * | 1994-04-20 | 1996-03-12 |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 Spring loaded latch assembly |
JP3953770B2 (ja) * | 2001-10-11 | 2007-08-08 | 株式会社ニフコ | 開閉部材の制動機構、これを備えた容器ホルダー及び自動車用扉 |
JP4169603B2 (ja) * | 2003-01-22 | 2008-10-22 | 株式会社ニフコ | ロック機構及び可動体の開閉装置 |
TWI262242B (en) * | 2004-05-11 | 2006-09-21 | Nifco Inc | Cap opening/closing mechanism |
US20060208506A1 (en) * | 2005-03-04 | 2006-09-21 | Sidler Inc. | Latching mechanism |
JP4592489B2 (ja) * | 2005-05-13 | 2010-12-01 | 株式会社ニフコ | ロック機構及びラッチ装置 |
US7278664B2 (en) * | 2005-05-16 | 2007-10-09 | Zippy Technology Corp. | Fastener with lateral fastening mechanism |
JP4703287B2 (ja) * | 2005-06-24 | 2011-06-15 | 株式会社ニフコ | 扉開閉装置 |
JP4889113B2 (ja) * | 2007-02-28 | 2012-03-07 | 株式会社ニフコ | ラッチ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開閉装置 |
JP4906706B2 (ja) * | 2007-12-26 | 2012-03-28 | 株式会社ニフコ | 安全装置及び開閉機構 |
KR100893442B1 (ko) * | 2008-05-07 | 2009-04-17 |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 오픈 방지 구조를 갖는 차량용 트레이 |
-
2007
- 2007-12-26 JP JP2007333611A patent/JP4906706B2/ja active Active
-
2008
- 2008-12-19 KR KR1020080130151A patent/KR100961613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8-12-25 WO PCT/JP2008/073613 patent/WO200908198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12-25 AU AU2008342209A patent/AU2008342209B2/en not_active Ceased
- 2008-12-25 CN CN2008801228412A patent/CN101918664B/zh active Active
- 2008-12-25 US US12/735,265 patent/US8393651B2/en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10-05 US US13/646,064 patent/US8567829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7198A (zh) * | 1996-04-18 | 1997-12-10 | 伊利诺斯工具制造公司 | 快速双推锁闩机构 |
GB0200959D0 (en) * | 2001-01-19 | 2002-03-06 | Nifco Inc | Locking apparatus and storage apparatus for vehicle |
CN1408979A (zh) * | 2001-10-02 | 2003-04-09 | 株式会社尼富考 | 闩锁以及采用闩锁的抽拉装置 |
CN1490489A (zh) * | 2002-10-17 | 2004-04-21 | 株式会社利富高 | 锁紧装置 |
CN1764766A (zh) * | 2003-03-27 | 2006-04-26 | 安东尼诺·库尔特拉罗 | 用于减缓具有可释放的锁定装置的门、抽屉或类似可移动件的运动的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0961613B1 (ko) | 2010-06-04 |
KR20090071409A (ko) | 2009-07-01 |
US20130025206A1 (en) | 2013-01-31 |
WO2009081983A1 (ja) | 2009-07-02 |
JP2009155858A (ja) | 2009-07-16 |
US20100283267A1 (en) | 2010-11-11 |
US8393651B2 (en) | 2013-03-12 |
CN101918664A (zh) | 2010-12-15 |
AU2008342209A1 (en) | 2009-07-02 |
AU2008342209B2 (en) | 2014-03-06 |
US8567829B2 (en) | 2013-10-29 |
JP4906706B2 (ja) | 2012-03-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18664B (zh) | 安全装置及开闭机构 | |
EP1564089B1 (en) | Flip-up type hood for vehicle | |
JP5811182B2 (ja)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
EP2468577B1 (en) | Lid open-close-apparatus | |
KR101244046B1 (ko) | 로크장치 | |
JP4648167B2 (ja) | グローブボックス装置 | |
KR101535699B1 (ko) | 차량용 안전 장치가 구비된 핸들 | |
EP3075929B1 (en) | Door handle device for vehicle | |
JP6003304B2 (ja)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
US7311350B2 (en) | Door device | |
CN108291412B (zh) | 锁止装置 | |
KR101209680B1 (ko) | 백업레버를 갖는 자동차용 도어래치 | |
JP5934159B2 (ja) | ドアアウタハンドル | |
KR100836121B1 (ko) | 차량 도어의 열림 방지 도어래치 어셈블리 | |
JP5849658B2 (ja)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
JP4707551B2 (ja) | ゲーム機の施錠装置 | |
CN217581693U (zh) | 门锁装置 | |
JP4824444B2 (ja) | フード持ち上げ構造を有する自動車 | |
JP6972452B2 (ja) |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 |
JP5213190B2 (ja) | 車両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 |
KR100683227B1 (ko) | 돌출형 글로브 박스의 개폐장치 | |
JP5161606B2 (ja) | 車両用開閉体のロック装置 | |
JP5925630B2 (ja) | ドアロック装置 | |
KR100946481B1 (ko) | 차량용 아웃사이드 핸들 | |
KR100897693B1 (ko) | 차량의 도어 아웃사이드 핸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