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00978A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00978A
CN101900978A CN201010188898.1A CN201010188898A CN101900978A CN 101900978 A CN101900978 A CN 101900978A CN 201010188898 A CN201010188898 A CN 201010188898A CN 101900978 A CN101900978 A CN 1019009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acting part
elastic compression
low friction
friction disc
side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8889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00978B (zh
Inventor
山本直树
米田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9009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009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009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009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88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py material, e.g. postcards, large copies, multi-layered materials, coloured sheet material
    • G03G15/6591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py material, e.g. postcards, large copies, multi-layered materials, coloured sheet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recording material, e.g. plastic material, OHP, ceramics, tiles, texti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Structural details or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pressure elements and layer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Feeding path after the transfer point and up to the fixing point, e.g. guides and feeding means f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carrying an unfused toner imag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用于将通过定影夹持部的记录片材上的未定影图像定影,所述定影夹持部通过使压紧构件通过低摩擦片压靠压力带的内表面、使得压力带的外表面压靠定影构件而形成,其中压紧构件包括第一压紧部件,该第一压紧部件的前侧部分是弹性压紧部件,以及第二压紧部件,该第二压紧部件的前面压靠第一压紧部件的后面,该第二压紧部件具有在第一压紧部件的上游部分附近的侧壁,相对于压力带的转动方向,所述上游部分在所述前侧部分的上游,且低摩擦片的上游端夹在侧壁和上游部分之间,相对于所述转动方向,所述上游端在另一端的上游。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相关技术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在日本递交的申请No.2009-125120,其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用于在记录片材通过定影夹持部时,通过对形成于记录片材上的未定影图像施加热和压力将该未定影图像定影,定影夹持部通过使定影辊和压力带彼此压靠而形成。本发明还涉及具有所述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图像形成设备,例如复印机,装有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用于通过施加热和压力将形成于记录片材(例如一张记录纸和OHP片)上的未定影图像定影。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5-331576)公开了一种带夹持型定影装置,在该定影装置中,定影夹持部形成于辊和带之间。图11-15是示出与文献1相关的技术的示意图。图11是示出文献1中公开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的横截面示意图。
在此定影装置中,通过使定影带62朝向热辊61的轴线压靠热辊61的表面而形成定影夹持部N,其设置成与热辊61平行。热辊61转动,同时其表面被加热至预定温度。用于使定影带62压靠热辊61的压力垫63设置在定影带62围绕其转动的区域内。压力垫63使定影带62压靠被驱动转动的热辊61,且相应地,定影带62随热辊61的转动而转动。加热器67沿着热辊61的轴线设置。
压力垫63通过弹性片66附接于支承框架65。支承框架65设置在定影带62围绕其转动的区域内,且被朝向热辊61偏压。通过施加于支承框架65的偏压力(压紧力),压力垫63沿着定影带62的宽度方向(即热辊61的轴线方向)压靠定影带62的内表面。
压力垫63和定影带62之间设置有用于减小压力垫63和定影带62之间的滑动摩擦力的低摩擦片64。虽然图11示出低摩擦片64和定影带62好像彼此远离,且压力垫63并不压靠低摩擦片64,但这是为了清楚地示出低摩擦片64、定影带62和压力垫62的结构。实际上,在已经构建好的定影装置中,低摩擦片64被压力垫63压靠在转动的定影带62的内表面上,使得低摩擦片64在转动的定影带62的内表面上滑动。
压力垫63包括弹性压紧部件63a和刚性压紧部件63b。支承框架65的偏压力通过弹性片66施加于刚性压紧部件63b。弹性压紧部件63a由刚性压紧部件63b支承,以便通过低摩擦片64压紧定影带62的内表面。弹性压紧部件63a由弹性体构成。刚性压紧部件63b由比弹性压紧部件63a硬的刚性材料制成。
图12是示出压力垫63的结构的横截面视图,且图13是示出压力垫63的结构的透视图。通过施加于刚性压紧部件63b且传递到弹性压紧部件63a的偏压力(压紧力),弹性压紧部件63a通过低摩擦片64压靠定影带62的内表面。刚性压紧部件63b具有压紧部63c,该压紧部63c布置在定影带62的转动方向的下游。沿着弹性压紧部件63a设置的压紧部63c向热辊61突出。压紧部63c的此突出部的边缘通过低摩擦片64压靠定影带62的内表面。
被压力垫63压靠定影带62的低摩擦片64构造成具有矩形形状。低摩擦片64沿着定影带62的宽度方向布置,使得低摩擦片64的下游端——该端在定影带62的转动方向上在另一端的下游——定位在刚性压紧部件63b的压紧部63c的下游。低摩擦片64的宽度几乎与定影带62的宽度相同。
从其下游端延伸的低摩擦片64在压力垫63和定影带62之间通过,且沿着压力垫63的相对于定影带62转动方向的上游的侧面弯曲远离定影带62的内表面。低摩擦片64的上游端64b插入在刚性压紧部件63b和弹性片66之间。
图14A是压力垫63的上游侧面的正视图。图14B是低摩擦片64的上游端64b的展开图。刚性压紧部件63b的面向弹性片66的面(即后面)设有朝向弹性片66突出的多个锁定部63d。锁定部63d布置成沿定影带62的宽度方向具有预定的间隙。插入在刚性压紧部件63b和弹性片66之间的低摩擦片64的上游端64b设有多个锁定孔64a,该多个锁定孔64a与刚性压紧部件63的锁定部63d对应。锁定部63d将以一一对应的方式插入到锁定孔64a中。
当锁定部63d插入到锁定孔64a中时,低摩擦片64的上游端64b固定至刚性压紧部件63b。从上游端64b延伸的低摩擦片64沿着刚性压紧部件63b的侧面被拉出,且被弯曲以便通过压力垫63和定影带62之间。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定影装置中,压力垫63通过低摩擦片64压靠定影带62的内表面,因此,低摩擦片64在被转动的定影带62向下游拉动的同时在定影带62的内表面上滑动。低摩擦片64由不会在定影带62上或在压力垫63上产生大的摩擦力的材料制成。这样,低摩擦片64减小了定影带62和压力垫63之间的滑动摩擦力。
发明内容
但是,上述用于通过将刚性压紧部件63b的锁定部63d插入到低摩擦片64的锁定孔64a中而固定低摩擦片64的结构存在这样的问题,即,不能够实现低摩擦片64的长期稳定性。
图15是示出从底部看到的低摩擦片64的附接至压力垫63的上游端64b附近的示意图。此图示出在定影带62转动时将施加于上游端64b的拉力。由于定影带62的转动,上游端64b被拉力F沿转动方向向下游拉动。结果,在低摩擦片64的附接至压力垫63的上游端64b中,每个锁定部63d接触相应锁定孔64a的与拉动方向相对的端部。这样,应力被集中地施加于相对的端部。特别地,如果锁定部63d具有有拐角的形状,则应力集中在该拐角上。
在低摩擦片64的上游端64b中,如果应力由布置成沿定影带62的宽度方向具有预定间隙的锁定部63d集中地施加,则存在锁定孔64a的受应力部分将被损坏的危险。此外,由于锁定部63d施加的集中应力,可能在低摩擦片64上相邻的两个锁定孔64a之间形成褶皱64d,在该褶皱64d处应力被减缓。
如果低摩擦片64上形成褶皱64d,则有低摩擦片64不能有效降低定影带62和压力垫63之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危险。另外,褶皱64d可加速低摩擦片64的磨损或低摩擦片64的损坏。此外,褶皱64d可能造成不均匀的压力被施加于定影夹持部N,并由此引起定影图像光泽不匀。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为此,本发明提供了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该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能够防止低摩擦片被损坏,且防止在低摩擦片上形成褶皱,并由此实现低摩擦片的长期稳定性。
为了实现此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一种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用于在记录片材通过定影夹持部时通过对记录片材上的未定影图像施加热和压力而将未定影图像定影,所述定影夹持部通过经由低摩擦片使压紧构件压靠可转动的压力带的内表面、从而使得所述压力带的外表面压靠可转动的定影构件而形成,其中,所述压紧构件包括(i)第一压紧部件,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前侧部分是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弹性压紧部件,所述前侧部分使所述压力带压靠所述低摩擦片,以及(ii)第二压紧部件,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前面压靠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后面,所述第二压紧部件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上游部分附近的侧壁,相对于所述压力带的转动方向,所述上游部分在所述前侧部分的上游,且所述低摩擦片的上游端夹在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侧壁与所述第一压紧部的上游部分之间,相对于所述压力带的转动方向,所述上游端位于所述低摩擦片的另一端的上游。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一种包括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所述定影装置用于在记录片材通过定影夹持部时通过对记录片材上的未定影图像施加热和压力而将未定影图像定影,所述定影夹持部通过经由低摩擦片使压紧构件压靠可转动的压力带的内表面、从而使得所述压力带的外表面压靠可转动的定影构件而形成,其中,所述压紧构件包括(i)第一压紧部件,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前侧部分是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弹性压紧部件,所述前侧部分使所述压力带压靠所述低摩擦片,以及(ii)第二压紧部件,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前面压靠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后面,所述第二压紧部件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上游部分附近的侧壁,相对于所述压力带的转动方向,所述上游部分在所述前侧部分的上游,且所述低摩擦片的上游端夹在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侧壁与所述第一压紧部的上游部分之间,相对于所述压力带的转动方向,所述上游端位于所述低摩擦片的另一端的上游。
附图说明
从以下结合附图的本发明的描述中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优点和特点将变得很清楚,所述附图示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具有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例的打印机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设置在打印机中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3是示出已构建好的定影装置的实际状态的横截面视图;
图4是设置在定影装置中的压紧构件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视图;
图5是压紧构件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
图6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在定影装置中使用的压紧构件的另一示例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视图;
图7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在定影装置中使用的压紧构件的另一示例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视图;
图8A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在定影装置中使用的压紧构件的另一示例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视图;
图8B是图8A中示出的压紧构件的示例的刚性压紧部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8C是图8A中所示压紧构件的示例的弹性压紧部件的一部分和加强部件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9A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在定影装置中使用的压紧构件的另一示例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视图;
图9B是图9A中所示压紧构件的示例的弹性压紧部件的一部分和加强部件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在定影装置中使用的压紧构件的另一示例的横截面视图;
图11是示出传统定影装置的结构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2是在传统定影装置中使用的压力垫的横截面视图;
图13是示出压力垫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14A是压力垫的正视图;
图14B是相对于定影带转动方向,低摩擦片的上游端的展开图;以及
图15是示出从底部看到的附接于压力垫的低摩擦片的上游端的示意图,该附图示出了定影带转动时将施加至所述上游端的拉力。
具体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设备的结构
图1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具有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例的打印机的结构的示意图。此打印机基于经网络(例如LAN)从外部终端设备等接收的图像数据等通过已知的电子照相方法形成调色剂图像。该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片材S上,该记录片材S被从设置在打印机底部的进纸盒沿着片材传输路径21传输。调色剂图像已经转印于其上的记录片材S被传输到定影装置30。定影装置30将记录片材S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
沿打印机的竖直方向的基本中央处水平地悬置有中间转印带18。中间转印带18沿箭头X的方向转动。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和10K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8的下方。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和10K沿着中间转印带18的转动方向从中间转印带18的上游按所述顺序布置。
调色剂容器17Y、17M、17C和17K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8的上方以便通过中间转印带18分别与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和10K相对。调色剂容器17Y、17M、17C和17K分别向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和10K提供黄色(Y)调色剂、品红(M)调色剂、青色(C)调色剂和黑色(K)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和10K通过使用被提供的调色剂而形成调色剂图像。
除了用于形成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的颜色之外,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和10K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因此,下文仅描述图像形成单元10Y的结构,且省略对其它图像形成单元的描述。
图像形成单元10Y包括感光鼓11Y、充电器12Y和曝光部13Y以及显影器14Y。感光鼓11Y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8的下方以便面向中间转印带18且可沿箭头Z所示的方向转动。充电器12Y设置在感光鼓11Y的下方以便面向感光鼓11Y。曝光部13Y和显影器14Y以该顺序布置在相对于感光鼓11Y的转动方向的充电器12Y的下游。
感光鼓11Y的表面被充电器12Y均匀地充电。通过从曝光部13Y发射的激光束L的辐射,在感光鼓11Y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在感光鼓11Y的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被显影器14Y利用由调色剂容器17Y提供的Y色调色剂显影。
显影器14Y包括用于承载Y色调色剂的显影辊。被施加有显影偏压的显影辊转动且在其表面上承载有Y色调色剂。Y色调色剂在面向感光鼓11Y时附着于在感光鼓11Y上形成的静电潜像。结果,在感光鼓11Y的表面上形成Y色调色剂图像。
在感光鼓11Y的上方设置有初次转印辊15Y,以通过中间转印带18面向感光鼓11Y。形成于感光鼓11Y上的调色剂图像在转印场的作用下被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8,所述转印场由正对其施加转印偏压的转印辊15产生。调色剂图像已经转印于其上的感光鼓11由清洁器16Y清洁。
在形成全色图像的情况下,在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和10K上形成图像的时间安排进行变换,使得分别形成在感光鼓11Y、11M、11C和11K上的调色剂图像被多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8上的相同区域。在形成单色图像的情况下,仅仅是被选定的图像形成单元(例如用于K色调色剂的图像形成单元10K)被驱动以在感光鼓11K上形成调色剂图像,且该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8的预定区域上。
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8的传输方向,二次转印辊19设置在调色剂图像已形成于其上的中间转印带18的下游端(即图1的右侧端)。二次转印辊19经由片材传输路径21面向中间转印带18。在由被施加转印偏压的二次转印辊19产生的电场的作用下,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8的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正沿着片材传输路径21传输的记录片材S。
已经通过中间转印带18和二次转印辊19之间的记录片材S被传输到设置在二次转印辊19上方的定影装置30。定影装置30将热和压力施加于记录片材S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从而将调色剂图像定影。调色剂图像已经定影于其上的记录片材S被片材排出辊24传输至设置在调色剂容器17Y、17M、17C和17K上方的片材接收盘23。
定影装置的结构
图2是示出定影装置30的主要部件的横截面示意图。定影装置30包括作为转动定影构件的定影辊31,以及通过压紧构件40而被使得压靠定影辊31的压力带32。压力带32是环形带,且通过压力构件40而被使得压靠被驱动转动的定影辊31的表面。因此,压力带32根据定影辊31的转动而转动。通过使定影辊31和压力带32压靠彼此而形成定影夹持部N。
定影辊31具有圆筒形形状。加热器35沿着定影辊31的轴线设置。加热器35用于将定影辊31的表面加热至调色剂熔化的预定温度。基于由热敏电阻34检测到的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而控制加热器35。
被传送至定影装置30的记录片材S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将在记录片材S通过定影夹持部N时通过施加热和压力而被定影于记录片材S上。定影夹持部N通过使转动的压力带32压靠转动的且表面被加热至预定温度的定影辊31而形成。调色剂图像已在其上被定影的记录片材S分别被分离爪33和36从定影辊31和压力带32剥离。
例如,定影辊31的外直径为10-50mm,且包括下列部分:金属芯部31a,该金属芯部31a由厚度为0.1-5.0mm的金属管制成,例如铝和钢;中间层31b,该中间层31b成层在金属芯部31a的外表面上;以及表面层31c,该表面层31c覆盖中间层31b的表面。
为了减轻重量和减少加热时间(即:从电源打开到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升至用于定影所需的温度时的时间),例如优选的是金属芯部31a的厚度为0.2-1.5mm。
优选的是形成于定影辊31的金属芯部31a和表面层31c之间的中间层31b由具有弹性和高抗热性的材料(例如硅橡胶和氟橡胶)制成。虽然中间层的厚度可任意确定,但是该厚度优选在0.05-2mm的范围内。中间层31b通过被压紧构件40压靠于其上的压力带32而弹性地变形。
为了容易地释放记录片材S,覆盖中间层31b的表面的表面层31c优选由基于氟的管或基于氟的涂层(例如PFA、PTFE和ETEE)制成。对于基于氟的管,可使用杜邦三井含氟化合物有限公司(Du Pont-MitsuiFluorochemicals)的产品,例如“PFA350-J”、“451HP-J”以及“951HPPlus”。表面层31c可具有导电性。表面层31c的厚度优选在5-100μm的范围内。与水的接触角优选不小于90°,如果其不小于110°则是特别优选的。表面层31c的表面粗糙度Ra优选在0.01-50μm的范围内。
压力带32包括形成为环形的基底,该基底由例如聚酰亚胺、聚苯硫醚、镍、钢、SUS等制成。为了容易地释放记录片材S,基底的表面可覆盖有由基于氟的管或基于氟的涂层(例如PFA、PTFE和ETEE)形成的表面层。表面层可具有导电性。表面层的厚度优选在5-100μm的范围内。虽然压力带32的厚度不一定限制于任何值,但是如果厚度在0.05-2mm的范围内则是优选的。压力带32的外直径优选在20-100mm的范围内。压力带32相对于其宽度方向的两个侧端分别被带引导构件(未示出)引导,使得压力带32无颤动地转动。
压靠压力带32的内表面的压紧构件40是沿着定影辊31的轴线方向延伸的长的构件。压力构件40设置在压力带32围绕其转动的区域内,从而通过压力带32和低摩擦片44面向定影辊31。压紧构件40通过低摩擦片44压靠压力带32的内表面。
在图2中,低摩擦片44示出为好像它远离压力带32的内表面,且压紧构件40不压紧压力带32。但是,在图3所示的已经建好的定影装置中,压紧构件40通过低摩擦片44压靠压力带32,且压力带32被使得压靠并接触定影辊31。因此,定影夹持部N形成于定影辊31和压力带32之间。
压紧构件40包括支承框架48、弹性压紧部件41、刚性压紧部件42和加强部件43。支承框架48设置在压力带32围绕其转动的区域内。刚性压紧部件42通过弹性片47由支承框架48支承。弹性压紧部件41由刚性压紧部件42支承以便经由低摩擦片44和压力带32而面向定影辊31的外表面。加强部件43是片状形状,且附接于弹性压紧部件41。
支承框架48例如由拉制金属、挤出金属或金属片制成。所述金属例如是铝或钢。支承框架48例如形成为具有矩形横截面的管形。支承框架48沿着压力带32的宽度方向延伸,使得其一个面(例如前面)面向定影辊31。支承框架48的相对于纵向方向的两端分别伸出压力带32相对于宽度方向的两端。支承框架48的每一端被例如弹簧的偏压构件向定影辊31偏压。
弹性片47设置在支承框架48的前面上。在支承框架38的与弹性片37设置在其上的前面相对的另一个面(即后面)上设有施油构件39。施油构件39用于向压力带32的内表面施加润滑油。该施油构件39例如由浸渍有润滑油的毡制成。施油构件39在转动的压力带32的内表面上滑动,使得润滑油被施加到压力带32的整个内表面。
压紧部件的结构(第一实施方式)
图4是压紧构件40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视图,且图5是示出压紧构件40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注意到,图4和图5中的每一个描绘为附图纸张的上侧是定影辊31所在的一侧。此外,每个附图示出处于未压靠压力带32的状态的压紧构件40。因此,低摩擦片44描绘为好像远离压力带32。
设置在弹性片47上的刚性压紧部件42包括主支承结构42a、压紧部42b和侧壁42c。主支承结构42a沿着压力带32的宽度方向直线延伸。压紧部42b沿着主支承结构42a的相对于定影辊31转动方向的下游侧面设置。侧壁42c沿着主支承结构42a的相对于定影辊31转动方向的上游侧面设置。刚性压紧部42由刚性材料整体形成。压紧部42b和侧壁42c分别朝定影辊31突出预定的长度。侧壁42c的突出比主支承结构42a的压紧部42b的突出短。
主支承结构42a在朝向定影辊31的方向上的长度(宽度)在沿着压力带32的宽度方向上基本均匀。因此,主支承结构42a支承在弹性片47上,使得施加于支承框架48的偏压力在压力带32的全部宽度上被均匀地向定影辊31传递。压紧部42b和侧壁42c之间的主支承结构42a的前面是用于支承弹性压紧部件41的支承面42d。支承面42d在所述片S的传送方向以及压力带32的宽度方向上均是平坦的。
由支承面42d支承的弹性压紧部件41由弹性材料制成。当不压靠压力带32时,弹性压紧部件41是沿着压力带32的宽度方向延伸、横跨整个宽度的长方体的形状。片状形式的加强部件43附接于弹性压紧部件41的面向主支承结构42a的整个后面。根据该实施方式,弹性压紧部件41和加强部件43构成第一压紧部件,且刚性压紧构件42构成第二压紧部件。
在某些情况下,弹性压紧部件41不能够沿着其纵向方向保持直的形状,这取决于厚度和弹性程度。即,当被刚性压紧部件42支承时,弹性压紧部件41不能保持为沿着压力带32的宽度方向是直的。加强部件43设置成用于加强弹性压紧部件41,使得弹性压紧部件41保持为沿着压力带32的宽度方向是直的。刚性压紧部件42由比弹性压紧部件41更硬的刚性材料制成。
弹性压紧部件41装配在刚性压紧部件42的刚性压紧部42b和侧壁42c之间,且由刚性压紧部件42支承,使得附接于弹性压紧部件41的加强部件43面向主支承结构42a的支承面42d。弹性压紧部件41的在定影辊31一侧的侧面(前面)是弹性压紧面41a。弹性压紧面41a通过低摩擦片44和压力带32压靠定影辊31。
侧壁42c的边缘相对于压力带32的宽度方向沿着上游侧面41b的整个宽度覆盖弹性压紧部件41的上游侧面41b,该上游侧面相对于压力带32的转动方向在弹性压紧面41a的上游。所述边缘具有突起部42g,该突起部42g朝向弹性压紧部件41的上游侧面41b突出。突起部42g沿着侧壁42c的整个宽度延伸。突起部42g从侧壁42c朝向上游侧面41b突出预定的长度,使得弹性压紧部件41被弹性地按压。边缘的表面是平坦的且与弹性压紧部件41的上游侧面41b平行。
由于施加至主支承结构42a的压力,弹性压紧部件41的弹性压紧面41a压靠并接触低摩擦片44。弹性压紧部件41通过低摩擦片44压靠压力带32的内表面,使得压力带32压靠并接触定影辊31。弹性压紧部件41通过压力带32和低摩擦片44压靠定影辊31。因此,弹性压紧部件41由于来自定影辊31的反作用力而弹性地变形。即,如图3所示,其屈服于反作用力。
当弹性压紧部件41压靠定影辊31并屈服于反作用力并弹性地变形时,刚性压紧面42f通过低摩擦片44和压力带32压靠定影辊31,所述刚性压紧面42f是压紧部42b的突出部的表面。从而,定影辊31的表面屈服于压力且弹性地变形。压力带32沿定影辊31的表面与定影辊31接触,且在接触表面上形成定影夹持部N。
刚性压紧部件42的主支承结构42a、压紧部42b和侧壁42c由树脂(例如聚苯硫醚、聚酰亚胺和液晶聚合物)和金属(例如铝和钢)以及陶瓷一体地制成。
弹性压紧部件41由具有弹性和高抗热性的材料制成,例如硅橡胶和氟橡胶。弹性压紧部件41的Asker C硬度优选在15°至30°的范围内。弹性压紧部件41的厚度(即沿着压紧部42b的突出部的长度)在2.0至10mm的范围内。
加强部43由例如铝和钢的金属板制成。加强部43的厚度(即沿压紧部42b的突出部的长度)在0.1至3mm的范围内。加强部43例如通过金属板的冲压制成。
低摩擦片44设置在压力带32的内表面与压紧构件40之间,以便减小压力带32和压紧构件40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低摩擦片44例如由浸有耐热树脂的玻璃布制成。玻璃布是用于低摩擦片44的基材。作为耐热树脂,可使用例如PTFE的基于氟的树脂。
低摩擦片44形成为矩形,且安置成使得低摩擦片44的直角端沿着压力带32的宽度方向和转动方向延伸。低摩擦片44沿着压力带32宽度方向的长度基本等于压力带32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如图5所示,低摩擦片44的在压力带32转动方向上的另一端的下游的下游端44b位于刚性压紧部件42的压紧部42b的下游。从其下游端延伸的低摩擦片44通过压力带32的内表面与弹性压紧部件41和刚性压紧部件42的压紧部42b之间。
低摩擦片44的从在压力带32的内表面和弹性压紧部件41之间的部分向上游延伸的部分弯曲远离压力带32,并沿着上游侧面41b延伸。低摩擦片44的相对于压力带32转动方向位于上游的上游端44a通过刚性压紧部件42的侧壁42c的突起部42g和弹性压紧部件41的上游侧面41b之间。上游端44a相对于压力带32宽度方向的全部宽度,沿着上游端44a相对于压力带32宽度方向的全部宽度,保持在突起部42g和弹性压紧部件41的上游侧面41b之间。
弹性压紧部件41的上游侧面41b被突起部42g的边缘弹性地按压。低摩擦片44的上游端44a被突起部42g压靠于弹性压紧部件41,且沿着弹性压紧部件41的上游侧面41b的按压部的表面被保持在突起部42g和弹性压紧部件41的上游侧面41b之间。
从夹在突起部42g和弹性压紧部件41的上游侧面41b之间的上游端44a延伸的低摩擦片44被沿着弹性压紧部件41的上游侧面41b朝向定影辊31拉出,并通过压力带32的内表面和弹性压紧部件41之间以及压力带32的内表面和刚性压紧部件42的压紧部42b之间。这样,低摩擦片44在通过弹性压紧部件41和刚性压紧部件42的压紧部42b而压靠转动的压力带32的内表面的同时在压力带32上滑动。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具有所述结构的定影装置30中,压靠并接触定影辊31的压力带32根据受驱动转动的定影辊31的转动而转动。在这种情况下,调色剂图像已经在中间转印带18和二次转印辊19彼此压靠的转印夹持部处被转印于其上的记录片材S进入在定影辊31和压力带32之间的定影夹持部N中。在此,关于所述片材S,调色剂图像已经被转印于其上的一侧面向定影辊31。记录片材S上的调色剂图像在记录片材S通过定影夹持部N时被定影在记录片材S上。
在通过弹性压紧部件41而使压力带32和定影辊31彼此压靠所在的部分后,记录片材S随后通过压力带32通过刚性压紧部件42的压紧部42b而更牢固地压靠定影辊31的部分,并被从定影夹持部N释放。在定影夹持部N的出口附近,定影辊31被刚性压紧部件42的压紧部42b牢固地压紧。因此,定影辊31弹性地变形成具有小曲率半径的形状。由于具有小曲率半径的弹性变形部,记录片材S不能跟随定影辊31的转动,因此记录片材S从定影辊31分离。这称为“自脱离”。
通过施油构件39将润滑油施加到转动的压力带32的内表面。润滑油渗透到压力带32的内表面和低摩擦片44之间的界面中。低摩擦片44的表面使用不平坦的玻璃布作为基材。这样,即使当低摩擦片44压靠压力带32的内表面时,施加到压力带32的内表面的润滑油也不会从压力带32的内表面和低摩擦片44之间的界面被挤出,且保留在低摩擦片44上的凹坑中。润滑油减小了压力带32的内表面和低摩擦片44之间的滑动摩擦力。这样,压力带32平稳地转动。
如图3所示,压紧构件40通过低摩擦片44压靠转动的压力带32的内表面,使得压力带32和定影辊31彼此压靠并接触。结果,当压力带转动时,朝向压力带32的转动方向的拉力施加于插在压力带32和弹性压紧部件41之间的低摩擦片44。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相对于压力带32宽度方向的低摩擦片44上游端44a的全部宽度保持于刚性压紧部件42的突起部42g和弹性压紧部件41的上游侧面41b之间,因此施加于上游端44a的拉力基本均匀地分布在横跨上游端44a的整个区域上。这样,由于拉力引起的应力不集中地施加于上游端44a上的任何特殊的区域。这防止了低摩擦片44损坏,且防止在低摩擦片44上形成褶皱。
刚性压紧部件42的突起部42g较硬地压靠低摩擦片44的上游端44a,使得弹性压紧部件41被弹性地按压。这样,来自突起部42g和弹性压紧部件41的用于保持低摩擦片44的上游端44a的压力较高。这防止上游端44a从突起部42g和弹性压紧部件41之间滑出。
此外,低摩擦片44插入在侧壁42c的突起部42g和弹性压紧部件41之间,以便沿着弹性压紧部件41的侧面延伸。因此,低摩擦片44的沿着压力带32转动方向的长度比图10至14所示的情况短,且低摩擦片44的面积比图10至14所示的情况小,在图11-15中,低摩擦片44的上游端44a固定在刚性压紧部件42和弹性片47之间。这减小了低摩擦片44的使用量,并提高了经济效率。
低摩擦片44的夹在弹性压紧部件41和刚性压紧部件42的突起部42g之间的上游端44a的宽度并不限于压力带32的宽度。该宽度可确定成在不引起褶皱的范围内。但是,优选的是,上游端44a的宽度至少比通过由定影辊31和压力带32之间的压力接触所形成定影夹持部N的记录片材S的宽度大。在这里,记录片材的宽度是指在压力带32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低摩擦片44的宽度不一定等于压力带32的全部宽度。即,低摩擦片44可比压力带32的宽度短。
压紧构件的变型示例1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在定影装置中使用的压紧构件40的另一示例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视图。在图6所示的压紧构件40中,加强部43相对于压力带31宽度方向的一端——该端比另一端更靠近刚性压紧部件42的侧壁42c——的全部宽度朝向侧壁42c突出,比弹性压紧部件41的上游侧面41b更远。在下文中,此突起端称为片材保持器43a。
刚性压紧部件42的侧壁42c覆盖加强部件43的片材保持器43a。侧壁42c具有凹槽42h,该凹槽42h延伸横跨侧壁42c的全部宽度。片材保持器43a装配于凹槽42h。凹槽42h的横截面是矩形形状。凹槽42h的内表面与主支承结构42a的支承面42d是连续的。
低摩擦片44通过弹性压紧部件41的上游侧面41b和侧壁42c的边缘之间,且沿着片材保持器43a的轮廓弯曲,使得低摩擦片44的上游端44a和片材保持器43a一起插入到侧壁42c的凹槽42h中。
上游端44a沿着凹槽42h的上部和侧向内表面以直角弯曲,使得上游端44a夹在插入到凹槽42h中的片材保持器43a与凹槽42h的上部和侧向内表面之间。其它部件与图4和图5中示出的压紧构件40相同。
相同的,在图6中示出的压紧构件40中,低摩擦片44的相对于压力带32宽度方向的上游端44a的全部宽度保持在侧壁42c中凹槽42h的侧向内表面和加强部件43的片材保持器43a之间。因此,施加到上游端44a的拉力均匀地分布在上游端44a的全部区域上。因此,拉力引起的应力不集中地施加于在上游端44a上的任何特殊的区域。这防止低摩擦片44损坏,且防止在低摩擦片44上形成褶皱。
侧壁42c和加强部件43的片材保持器43a分别由比弹性压紧部件41更硬的刚性材料制成。因此,低摩擦片44的上游端44a通过来自侧壁42c和片材保持器43a的高压力保持。这防止上游端44a从侧壁42c中的凹槽42h滑出。
压紧构件的变型示例2
在图6示出的压紧构件40中,低摩擦片44的上游端44a可以是如图7所示朝向主支承结构42a延伸,越过侧壁42c中的凹槽42h。如果是这种情况,可在主支承结构42a的支承面42d中相对于压力带32的宽度方向横跨支承面42d的全部宽度设置有凹部42k,使得上游端44a的越过部分装配到凹槽42h中。
通过这种结构,低摩擦片44的上游端44a沿着设置在侧壁42c中的凹槽42h的整个内表面,且由凹槽42h的整个内表面和插入到凹槽42h中的片材保持器43a保持。因此,上游端44a的很长的一部分被沿着压力带32的转动方向保持。这更加确定地防止了上游端44a从侧壁42c中的凹槽42h滑出。
压紧构件的变型示例3
图8A-8C每一个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在定影装置30中使用的压紧构件40的另一示例的主要部分。图8A是压紧构件40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视图。图8B是压紧构件40的刚性压紧部42的一部分的透视图。图8C是弹性压紧部件41的一部分和加强部件43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在图8A示出的压紧构件40中,通过与图6中示出的加强部件43相同的方式,加强部43的一端——该端比另一端更靠近刚性压紧部4件2的侧壁42c——向侧壁42c突出,比弹性压紧部件41的上游侧面41b更远。此突出端是片材保持器43a。注意,图8A中示出的压紧构件40的加强部件43的厚度比图6中示出的加强部件43的厚度大。
如图8B所示,朝向加强部件43突出的接合突起部42m设置在刚性压紧部件42的侧壁42c的内表面上。接合突起部42m设置成相对于压力带31的宽度方向横跨侧壁42c的全部宽度。接合突起部42m具有尖锐的边缘,因此接合突起部42m的横截面是三角形形状。
此外,如图8C所示,用于和侧壁42c上的接合突起部42m相接合的接合凹槽43b设置在加强部件43的片材保持器43a中。接合凹槽43b设置成相对于压力带31的宽度方向横跨加强部43的片材保持器43a的全部宽度。接合凹槽43b的横截面是与接合突起42m匹配的三角形。
低摩擦片44的上游端44a沿着设置在加强部件43的片材保持器43a中的接合凹槽43b的内表面弯曲,使得上游端44a夹在装配于接合凹槽43b中的接合突起42m与接合凹槽43b的内表面之间。其它部件和图6所示的压紧构件40相同。
在图8A、8B和8C中示出的压紧构件40中,低摩擦片44的上游端44a夹在设置在加强部件43的片材保持器43a中的接合凹槽43b和相对于压力带32宽度方向横跨上游端44a的全部宽度的接合突起42m之间。因此,施加于上游端44a的拉力均匀地分布在上游端44a的整个区域上。因此,拉力引起的应力并不集中地施加于在上游端44a上的任何特定区域。这防止低摩擦片44损坏,且防止在低摩擦片44上形成褶皱。此外,低摩擦片44的上游端44a通过来自具有三角形横截面的片材保持器43a和同样具有三角形横截面的接合突起部42m的高压力保持。这防止上游端44a从接合凹槽43b滑出。
压紧构件的变型示例4
图9A和图9B每一个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在定影装置30中使用的压紧构件40的另一示例的主要部分。图9A是压紧构件40的主要部分的横截面视图。图9B是在压紧构件40中使用的弹性压紧部件41一的部分和加强部件43的一部分的透视图。在图9A中示出的压紧构件40中,刚性压紧部件42的侧壁42c与弹性压紧部件41的上游侧面41b平行地朝向定影辊31突出。在侧壁42c和上游侧面41b之间具有预定的间隙。
如图9A和图9B中示出的,朝向刚性压紧部件42的侧壁42c突出的弹性压紧部41c设置在弹性压紧部件41的上游侧面41b上,该上游侧面41b相对于压力带31的转动方向在其弹性压紧面41a的上游。弹性压紧部41c设置成相对于压力带31的宽度方向横跨上游侧面41b的全部宽度。
低摩擦片44的上游端44a通过设置在弹性压紧部件41的上游侧面41b上的弹性压紧部41c和刚性压紧部件42的侧壁42c之间,使得上游端44a被弹性压紧部41c压靠于侧壁42c且被保持在二者之间。其它部件与图4和图5中示出的压紧构件40相同。
相同的,在图9A和图9B中示出的压紧构件40中,施加于上游端44a的拉力被横跨上游端44a的整个区域均匀地分布。因此,拉力引起的应力不集中地施加于在上游端44a上的任何特定区域。这防止低摩擦片44损坏,并防止在低摩擦片44上形成褶皱。
压紧构件的其它结构(第二实施方式)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在定影装置30中使用的压紧构件40的另一示例的横截面视图。根据此实施方式,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弹性压紧部件41由支承框架48直接支承,因此压紧构件40包括弹性压紧部件41和支承框架48。这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弹性压紧部件41是第一压紧部件,且支承框架48是第二压紧部件。
支承框架48包括框架体部48a和支承板48b。框架体部48a是在定影辊31一侧具有开口的正方形U。支承板48b附接于框架体部48a以便关闭开口。
框架体部48a的下游侧面48c——该下游侧面相对于压力带32的转动方向在另一侧面(即:上游侧面48d)的下游——设有侧壁48e。侧壁48e从支承板48b沿着弹性压紧部件41的下游侧面41d向定影辊31延伸。下游侧面41d相对于压力带32的转动方向在另一侧面的下游。面向定影辊31的侧壁48e的边缘在弹性压紧面41a附近。
框架体部48a的上游侧面48d设有侧壁48f。侧壁48f从支撑板48b沿着弹性压紧部件41的上游侧面41b向定影辊31延伸。侧壁48f在定影辊31一侧的边缘以直角向弹性压紧部件41的上游侧面41b弯曲。在下文中将此边缘称为突起部48g。突起部48g相对于压力带32的宽度方向横跨侧壁48f的全部宽度而延伸。
由支承板48b支承的弹性压紧部件41设有凹槽41f,突起部48g装配于该凹槽41f中。凹槽41f具有矩形横截面,且相对于压力带32的宽度方向横跨弹性压紧部41的全部宽度而延伸。低摩擦片44的上游端44a沿着凹槽41f的内表面通过。上游端44a保持在突起部48g和弹性压紧部件41的凹槽41f的内表面之间。
如上所述,低摩擦片44的相对于压力带31宽度方向的上游端44a夹在支承框架48的突起部48g和弹性压紧部件41之间。因此,施加于上游端44a的拉力均匀地分布在横跨上游端44a的整个区域上。因此,拉力引起的应力不集中地施加于在上游端44a上的任何特定区域。这防止低摩擦片44损坏,并防止在低摩擦片44上形成褶皱。此外,这防止上游端44a从凹槽41f滑出。
图像形成设备的变形示例
根据本发明的定影装置能应用于其上的图像形成设备并不限于上述作为实施方式描述的彩色打印机。定影装置可应用于任何类型的单色和彩色图像形成设备,例如复印机、传真机和MFP(多功能周边设备)。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在压力带和定影构件之间的低摩擦片的上游端相对于压力带宽度方向的全部宽度夹在第一压紧部件与第二压紧部件的侧壁之间。这里,相对于压力带的转动方向,上游端在另一端的上游。因此,当通过压力带的转动而将拉力施加于低摩擦片时,拉力均匀地分布在横跨上游端的整个区域上。因此,拉力引起的应力不集中地施加于在上游端上的任何特定的区域。这防止低摩擦片被损坏,且防止在低摩擦片上形成褶皱。通过这种方式,所述结构实现了低摩擦片的长期稳定性。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侧壁具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通过所述低摩擦片按压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弹性压紧部件,且所述低摩擦片的上游端夹在所述突起部与所述弹性压紧部之间。
同样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弹性压紧部件具有朝向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侧壁突出的弹性压紧部,且所述低摩擦片的上游端被所述弹性压紧部压靠于所述侧壁且由此夹在所述弹性压紧部与所述侧壁之间。
同样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压紧部件还包括加强构件,所述加强构件比所述弹性压紧部更硬且附接于所述弹性压紧部的后面。
同样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加强构件具有片材保持器,所述片材保持器设置在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侧壁附近,且所述低摩擦片的上游端夹在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片材保持器与所述侧壁之间。
同样优选的是,所述加强构件的片材保持器朝向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侧壁突出地比所述弹性压紧部更远,所述侧壁设有凹槽,所述片材保持器装配于所述凹槽中,且所述低摩擦片的上游端被所述片材保持器压靠于所述凹槽的内表面,且由此夹在所述片材保持器与所述侧壁之间。
同样优选的是,所述低摩擦片沿着所述凹槽的内表面并在所述加强构件的后面与所述第二压紧部件之间通过,且所述第二压紧部件设有凹部,所述凹部面向所述加强构件的后面,所述上游端插入到所述凹部中。
同样优选的是,所述加强构件的片材保持器设有接合凹槽,所述接合凹槽沿着所述压力带的宽度方向具有预定宽度,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侧壁设有接合突起,所述接合突起沿着所述压力带的宽度方向具有预定宽度,且与所述接合凹槽接合,且所述低摩擦片的上游端被所述接合突起压靠于所述接合凹槽的内表面,且由此夹在所述侧壁与加强构件之间。
同样优选的是,所述侧壁的接合突起具有尖锐的边缘且因此具有三角形横截面,且所述接合凹槽具有与所述接合突起的横截面匹配的三角形横截面。
同样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压紧部件设有刚性压紧部,所述刚性压紧部通过所述低摩擦片压靠所述压力带的下游部分,所述刚性压紧部比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弹性压紧部件硬,且相对于所述压力带的转动方向,所述下游部位于所述压力带的被所述弹性压紧部件压紧的部分的下游。
同样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压紧部件是支承框架,所述支承框架支承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弹性压紧部件,同时对所述弹性压紧部件的后面施加压紧力。
同样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侧壁具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朝向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弹性压紧部件突出,且所述突起部通过所述低摩擦片压靠所述弹性压紧部件,且所述低摩擦片的上游端由此夹在所述突起部与所述弹性压紧部件之间。
同样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弹性压紧部件设有凹槽,所述侧壁的突起部装配于所述凹槽中,且所述低摩擦片的在所述上游端附近的部分被所述突起部压靠于所述凹槽的内表面,且由此夹在所述弹性压紧部件与所述侧壁之间。
同样优选的是,夹在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侧壁与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上游部分之间的上游端的宽度不短于记录片材的相对于所述压力带宽度方向的宽度。
本发明还可应用于一种定影装置,在该定影装置中,定影夹持部通过使压力带压靠定影辊而形成以用于防止低摩擦片损坏,所述压力带在转动的同时被经由低摩擦片施加来自压紧构件的压力。这实现了低摩擦片的长期稳定性。
虽然已经结合附图通过示例详尽地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注意,各种变型和改进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然的。因此,除非这些变型和改进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否则它们应当解释为包括在本发明中。

Claims (28)

1.一种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用于在记录片材通过定影夹持部时通过对记录片材上的未定影图像施加热和压力而将未定影图像定影,所述定影夹持部通过经由低摩擦片使压紧构件压靠可转动的压力带的内表面、从而使得所述压力带的外表面压靠可转动的定影构件而形成,其中,
所述压紧构件包括(i)第一压紧部件,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前侧部分是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弹性压紧部件,所述前侧部分使所述压力带压靠所述低摩擦片,以及(ii)第二压紧部件,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前面压靠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后面,
所述第二压紧部件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上游部分附近的侧壁,相对于所述压力带的转动方向,所述上游部分在所述前侧部分的上游,且
所述低摩擦片的上游端夹在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侧壁与所述第一压紧部的上游部分之间,相对于所述压力带的转动方向,所述上游端位于所述低摩擦片的另一端的上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侧壁具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通过所述低摩擦片按压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弹性压紧部件,且
所述低摩擦片的上游端夹在所述突起部与所述弹性压紧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弹性压紧部件具有朝向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侧壁突出的弹性压紧部,且
所述低摩擦片的上游端被所述弹性压紧部压靠于所述侧壁且由此夹在所述弹性压紧部与所述侧壁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压紧部件还包括加强构件,所述加强构件比所述弹性压紧部更硬且附接于所述弹性压紧部的后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加强构件具有片材保持器,所述片材保持器设置在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侧壁附近,且
所述低摩擦片的上游端夹在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片材保持器与所述侧壁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加强构件的片材保持器朝向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侧壁突出地比所述弹性压紧部更远,
所述侧壁设有凹槽,所述片材保持器装配于所述凹槽中,且
所述低摩擦片的上游端被所述片材保持器压靠于所述凹槽的内表面,且由此夹在所述片材保持器与所述侧壁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低摩擦片沿着所述凹槽的内表面并在所述加强构件的后面与所述第二压紧部件之间通过,且
所述第二压紧部件设有凹部,所述凹部面向所述加强构件的后面,所述上游端插入到所述凹部中。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加强构件的片材保持器设有接合凹槽,所述接合凹槽沿着所述压力带的宽度方向具有预定宽度,
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侧壁设有接合突起,所述接合突起沿着所述压力带的宽度方向具有预定宽度,且与所述接合凹槽接合,且
所述低摩擦片的上游端被所述接合突起压靠于所述接合凹槽的内表面,且由此夹在所述侧壁与加强构件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侧壁的接合突起具有尖锐的边缘且因此具有三角形横截面,且
所述接合凹槽具有与所述接合突起的横截面匹配的三角形横截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压紧部件设有刚性压紧部,所述刚性压紧部通过所述低摩擦片压靠所述压力带的下游部分,所述刚性压紧部比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弹性压紧部件硬,且相对于所述压力带的转动方向,所述下游部位于所述压力带的被所述弹性压紧部件压紧的部分的下游。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压紧部件是支承框架,所述支承框架支承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弹性压紧部件,同时对所述弹性压紧部件的后面施加压紧力。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侧壁具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朝向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弹性压紧部件突出,且
所述突起部通过所述低摩擦片压靠所述弹性压紧部件,且所述低摩擦片的上游端由此夹在所述突起部与所述弹性压紧部件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弹性压紧部件设有凹槽,所述侧壁的突起部装配于所述凹槽中,且
所述低摩擦片的在所述上游端附近的部分被所述突起部压靠于所述凹槽的内表面,且由此夹在所述弹性压紧部件与所述侧壁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夹在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侧壁与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上游部分之间的所述低摩擦片的上游端的宽度不短于记录片材的相对于所述压力带宽度方向的宽度。
15.一种包括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所述定影装置用于在记录片材通过定影夹持部时通过对记录片材上的未定影图像施加热和压力而将未定影图像定影,所述定影夹持部通过经由低摩擦片使压紧构件压靠可转动的压力带的内表面、从而使得所述压力带的外表面压靠可转动的定影构件而形成,其中,
所述压紧构件包括(i)第一压紧部件,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前侧部分是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弹性压紧部件,所述前侧部分使所述压力带压靠所述低摩擦片,以及(ii)第二压紧部件,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前面压靠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后面,
所述第二压紧部件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上游部分附近的侧壁,相对于所述压力带的转动方向,所述上游部分位于所述前侧部分的上游,且
所述低摩擦片的上游端夹在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侧壁与所述第一压紧部的上游部分之间,相对于所述压力带的转动方向,所述上游端位于所述低摩擦片的另一端的上游。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侧壁具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通过所述低摩擦片按压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弹性压紧部件,且
所述低摩擦片的上游端夹在所述突起部与所述弹性压紧部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弹性压紧部件具有朝向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侧壁突出的弹性压紧部,且
所述低摩擦片的上游端被所述弹性压紧部压靠于所述侧壁且由此夹在所述弹性压紧部与所述侧壁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压紧部件还包括加强构件,所述加强构件比所述弹性压紧部更硬且附接于所述弹性压紧部的后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加强构件具有片材保持器,所述片材保持器设置在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侧壁附近,且
所述低摩擦片的上游端夹在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片材保持器与所述侧壁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加强构件的片材保持器朝向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侧壁突出地比所述弹性压紧部更远,
所述侧壁设有凹槽,所述片材保持器装配于所述凹槽中,且
所述低摩擦片的上游端被所述片材保持器压靠于所述凹槽的内表面,且由此夹在所述片材保持器与所述侧壁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低摩擦片沿着所述凹槽的内表面并在所述加强构件的后面与所述第二压紧部件之间通过,且
所述第二压紧部件设有凹部,所述凹部面向所述加强构件的后面,所述上游端插入到所述凹部中。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加强构件的片材保持器设有接合凹槽,所述接合凹槽沿着所述压力带的宽度方向具有预定宽度,
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侧壁设有接合突起,所述接合突起沿着所述压力带的宽度方向具有预定宽度,且与所述接合凹槽接合,且
所述低摩擦片的上游端被所述接合突起压靠于所述接合凹槽的内表面,且由此夹在所述侧壁与加强构件之间。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侧壁的接合突起具有尖锐的边缘且因此具有三角形横截面,且
所述接合凹槽具有与所述接合突起的横截面匹配的三角形横截面。
24.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第二压紧部件设有刚性压紧部,所述刚性压紧部通过所述低摩擦片压靠所述压力带的下游部分,所述刚性压紧部比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弹性压紧部件硬,且相对于所述压力带的转动方向,所述下游部位于所述压力带的被所述弹性压紧部件压紧的部分的下游。
25.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第二压紧部件是支承框架,所述支承框架支承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弹性压紧部件,同时对所述弹性压紧部件的后面施加压紧力。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侧壁具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朝向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弹性压紧部件突出,且
所述突起部通过所述低摩擦片压靠所述弹性压紧部件,且所述低摩擦片的上游端由此夹在所述突起部与所述弹性压紧部件之间。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弹性压紧部件设有凹槽,所述侧壁的突起部装配于所述凹槽中,且
所述低摩擦片的在所述上游端附近的部分被所述突起部压靠于所述凹槽的内表面,且由此夹在所述弹性压紧部件与所述侧壁之间。
2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夹在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侧壁与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上游部分之间的所述低摩擦片的上游端的宽度不短于记录片材的相对于所述压力带宽度方向的宽度。
CN201010188898.1A 2009-05-25 2010-05-25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019009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25120 2009-05-25
JP2009125120A JP4760958B2 (ja) 2009-05-25 2009-05-25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00978A true CN101900978A (zh) 2010-12-01
CN101900978B CN101900978B (zh) 2012-05-23

Family

ID=43124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88898.1A Active CN101900978B (zh) 2009-05-25 2010-05-25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280291B2 (zh)
JP (1) JP4760958B2 (zh)
CN (1) CN1019009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40922B2 (ja) * 2009-09-28 2014-03-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25865B2 (ja) * 2010-12-16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33107A (ja) * 2011-08-01 2013-02-14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用摺動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07090B2 (ja) * 2012-12-04 2017-04-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20253B2 (ja) * 2013-03-13 2016-05-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13528B2 (ja) * 2014-03-17 2018-10-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04249B2 (ja) * 2014-10-02 2016-04-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41494B2 (ja) * 2015-07-30 2019-07-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728775B2 (ja) * 2016-03-01 2020-07-2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加圧部材、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958818B2 (en) * 2016-05-30 2018-05-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comprising endless belt and rotary body
JP6819190B2 (ja) 2016-09-30 2021-01-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859680B2 (ja) 2016-11-30 2021-04-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10974B2 (ja) * 2018-01-24 2023-01-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US10684581B2 (en) 2018-01-24 2020-06-1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user including rotatable member and endless belt
JP2019152834A (ja) * 2018-03-06 2019-09-1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74666A (ja) * 2018-03-28 2019-10-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7253138B2 (ja) * 2019-01-31 2023-04-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69529B2 (ja) * 2019-03-13 2023-05-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75751B2 (ja) * 2019-03-28 2023-05-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26536A (ja) * 2004-10-29 2006-05-18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02484A (ja) * 2006-09-19 2008-05-0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
JP2008107382A (ja) * 2006-10-23 2008-05-08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15042A (ja) * 2007-07-05 2009-01-2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60349B2 (en) * 2002-09-24 2006-06-13 Fuji Xerox Co., Ltd. Resin composition,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fixing member
JP2004281286A (ja) * 2003-03-18 2004-10-07 Canon Inc 加熱装置
US7142803B2 (en) * 2003-12-19 2006-11-28 Ricoh Printing Systems,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576883B2 (ja) 2004-05-18 2010-11-1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システム用の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JP4774769B2 (ja) * 2005-03-23 2011-09-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シート部材、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62097A (ja) * 2007-04-13 2008-10-30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98935A (ja) * 2007-05-30 2008-12-1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135994B2 (ja) * 2007-10-30 2013-02-06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4770944B2 (ja) * 2009-02-23 2011-09-14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32885B2 (ja) * 2009-05-07 2013-11-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33837B2 (ja) * 2009-05-18 2013-07-10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26536A (ja) * 2004-10-29 2006-05-18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02484A (ja) * 2006-09-19 2008-05-0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
JP2008107382A (ja) * 2006-10-23 2008-05-08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15042A (ja) * 2007-07-05 2009-01-2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280291B2 (en) 2012-10-02
US20100296849A1 (en) 2010-11-25
CN101900978B (zh) 2012-05-23
JP4760958B2 (ja) 2011-08-31
JP2010271623A (ja) 2010-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00978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CN101893831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CN101900982B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US8135319B2 (en) Transfer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guide member including a comb-like structure
US7177580B2 (en)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ixing an image
US7398045B2 (en) Fix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0650455B1 (ko) 화상 정착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US20090010686A1 (en) Fixing device, fixing bel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U2010226871B2 (en) Separation unit, fix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105681A (zh) 定影装置与图像形成设备
JP2016095374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402162B (zh) 定影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
JP5006982B2 (ja) 定着装置及び該定着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54077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52000B2 (ja) 定着装置及び該定着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US20040067080A1 (en) Capillary micro-groove skive fingers
US8200138B2 (en) Presser member,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609543B2 (ja)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AU2012202203B2 (en) Separation unit, fix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4076662A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215513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