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93831B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93831B CN101893831B CN2010101803428A CN201010180342A CN101893831B CN 101893831 B CN101893831 B CN 101893831B CN 2010101803428 A CN2010101803428 A CN 2010101803428A CN 201010180342 A CN201010180342 A CN 201010180342A CN 101893831 B CN101893831 B CN 10189383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acting part
- low friction
- friction disc
- press belt
- upstream extrem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用于将通过定影夹持部的记录片材上的未定影图像定影,所述定影夹持部通过经由低摩擦片使压紧构件压靠压力带的内表面、从而使得所述压力带的外表面压靠定影构件而形成,其中,所述压紧构件包括(i)具有弹性前面的第一压紧部件,以及(ii)第二压紧部件,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前面压靠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后面,所述低摩擦片从其通过所述前面而压靠所述压力带的部分、沿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侧面延伸至其上游端,相对于所述压力带的转动方向,所述上游端位于另一端的上游,且所述上游端通过压力夹在所述后面与所述前面之间。
Description
相关技术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在日本递交的申请No.2009-119839,其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用于在记录片材通过定影夹持部时通过施加热和压力将形成于记录片材上的未定影图像定影,定影夹持部形成于彼此压靠的转动的定影构件(例如定影辊)和压力带之间。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所述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图像形成设备,例如复印机,装有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用于通过施加热和压力对形成在记录片材(例如一张记录纸和OHP片)上的未定影图像进行定影。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5-331576)公开了一种带夹持型定影装置,在该定影装置中,定影夹持部形成于辊与带之间。图10-14是示出与文献1相关的技术的示意图。图10是示出文献1中公开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的示意截面图。
在此定影装置中,通过使定影带62朝向热辊61的轴线压靠热辊61的表面而形成定影夹持部N,其设置成与热辊61平行。热辊61转动,同时其表面被加热至预定温度。用于使定影带62压靠热辊61的压力垫63设置在定影带62围绕其转动的区域内。压力垫63使定影带62压靠被驱动转动的热辊61,且相应地,定影带62随热辊61的转动而转动。加热器67沿着热辊61的轴线设置。
压力垫63通过弹性片66附接于支承框架65。支承框架65设置在定影带62围绕其转动的区域内,且被朝向热辊61偏压。通过施加于支承框架65的偏压力(压紧力),压力垫63沿着定影带62的宽度方向(即热辊61的轴线方向)压靠定影带62的内表面。
压力垫63和定影带62之间设置有用于减小压力垫63和定影带62之间的滑动摩擦力的低摩擦片64。虽然图10示出低摩擦片64和定影带62好像彼此远离,且压力垫63并不压靠低摩擦片64,但这是为了清楚地示出低摩擦片64、定影带62和压力垫62的结构。实际上,在已经构建好的定影装置中,低摩擦片64被压力垫63压靠在转动的定影带62的内表面上,使得低摩擦片64在转动的定影带62的内表面上滑动。
压力垫63包括弹性压紧部件63a和刚性压紧部件63b。支承框架65的偏压力通过弹性片66施加于刚性压紧部件63b。弹性压紧部件63a由刚性压紧部件63b支承,以便通过低摩擦片64压紧定影带62的内表面。弹性压紧部件63a由弹性体构成。刚性压紧部件63b由比弹性压紧部件63a硬的刚性材料制成。
图11是示出压力垫63的结构的横截面视图,且图12是示出压力垫63的结构的透视图。通过施加于刚性压紧部件63b且传递到弹性压紧部件63a的偏压力(压紧力),弹性压紧部件63a通过低摩擦片64压靠定影带62的内表面。刚性压紧部件63b具有压紧部63c,该压紧部63c布置在定影带62的转动方向的下游。沿着弹性压紧部件63a设置的压紧部63c向热辊61突出。压紧部63c的此突出部的边缘通过低摩擦片64压靠定影带62的内表面。
被压力垫63压靠定影带62的低摩擦片64构造成具有矩形形状。低摩擦片64沿着定影带62的宽度方向布置,使得低摩擦片64的下游端——该端在定影带62的转动方向上在另一端的下游——定位在刚性压紧部件63b的压紧部63c的下游。低摩擦片64的宽度几乎与定影带62的宽度相同。
从其下游端延伸的低摩擦片64在压力垫63和定影带62之间通过,且沿着压力垫63的相对于定影带62转动方向的上游的侧面弯曲远离定影带62的内表面。低摩擦片64的上游端64b插入在刚性压紧部件63b和弹性片66之间。
图13A是压力垫63的上游侧面的正视图。图13B是低摩擦片64的上游端64b的展开图。刚性压紧部件63b的面向弹性片66的面(即后面)设有朝向弹性片66突出的多个锁定部63d。锁定部63d布置成沿定影带62的宽度方向具有预定的间隙。插入在刚性压紧部件63b和弹性片66之间的低摩擦片64的上游端64b设有多个锁定孔64a,该多个锁定孔64a与刚性压紧部件63的锁定部63d对应。锁定部63d将以一一对应的方式插入到锁定孔64a中。
当锁定部63d插入到锁定孔64a中时,低摩擦片64的上游端64b固定至刚性压紧部件63b。从上游端64b延伸的低摩擦片64沿着刚性压紧部件63b的侧面被拉出,且被弯曲以便通过压力垫63和定影带62之间。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定影装置中,压力垫63通过低摩擦片64压靠定影带62的内表面,因此,低摩擦片64在被转动的定影带62向下游拉动的同时在定影带62的内表面上滑动。低摩擦片64由不会在定影带62上或在压力垫63上产生大的摩擦力的材料制成。这样,低摩擦片64减小了定影带62和压力垫63之间的滑动摩擦力。
发明内容
但是,上述用于通过将刚性压紧部件63b的锁定部63d插入到低摩擦片64的锁定孔64a中而固定低摩擦片64的结构存在这样的问题,即,不能够实现低摩擦片64的长期稳定性。
图14是示出从底部看到的低摩擦片64的附接至压力垫63的上游端64b的示意图。此图示出在定影带62转动时将施加于上游端64b的拉力。由于定影带62的转动,上游端64b被拉力F沿转动方向向下游拉动。结果,在低摩擦片64的附接至压力垫63的上游端64b中,每个锁定部63d接触相应锁定孔64a的与拉动方向相对的端部。这样,应力被集中地施加于相对的端部。特别地,如果锁定部63d具有有拐角的形状,则应力集中在该拐角上。
在低摩擦片64的上游端64b中,如果应力由布置成沿定影带62的宽度方向具有预定间隙的锁定部63d集中地施加,则存在锁定孔64a的受应力部分将被损坏的危险。此外,由于锁定部63d施加的集中应力,可能在低摩擦片64上相邻的两个锁定孔64a之间形成褶皱64d,在该褶皱64d处应力被减缓。
如果低摩擦片64上形成褶皱64d,则有低摩擦片64不能有效降低定影带62和压力垫63之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危险。另外,褶皱64d可加速低摩擦片64的磨损或低摩擦片64的损坏。此外,褶皱64d可导致定影图像的光泽不匀。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为此,本发明提供了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该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能够防止低摩擦片被损坏,且防止在低摩擦片上形成褶皱,并由此实现低摩擦片的长期稳定性。
为了实现此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一种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用于在记录片材通过定影夹持部时通过对未定影图像施加热和压力而将记录片材上的未定影图像定影,所述定影夹持部通过经由低摩擦片使压紧构件压靠可转动的压力带的内表面、从而使得所述压力带的外表面压靠可转动的定影构件而形成,其中,所述压紧构件包括(i)第一压紧部件,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前面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前面使所述低摩擦片压靠所述压力带,以及(ii)第二压紧部件,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前面压靠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后面,所述低摩擦片从其通过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前面而压靠所述压力带的部分、沿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侧面延伸至其上游端,相对于所述压力带的转动方向,所述上游端位于所述低摩擦片的另一端的上游,且通过来自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压力和来自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反作用力,所述上游端夹在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后面与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前面之间。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一种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用于在记录片材通过定影夹持部时通过对未定影图像施加热和压力而将记录片材上的未定影图像定影,所述定影夹持部通过经由低摩擦片使压紧构件压靠可转动的压力带的内表面、从而使得所述压力带的外表面压靠可转动的定影构件而形成,其中,所述压紧构件包括(i)第一压紧部件,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前面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前面使所述低摩擦片压靠所述压力带,以及(ii)第二压紧部件,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前面压靠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后面,所述低摩擦片从其通过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前面而压靠所述压力带的部分、沿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侧面延伸至其上游端,相对于所述压力带的转动方向,所述上游端位于所述低摩擦片的另一端的上游,且通过来自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压力和来自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反作用力,所述上游端夹在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后面与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前面之间。
附图说明
从以下结合附图的本发明的描述中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优点和特点将变得很清楚,所述附图示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具有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例的打印机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设置在打印机中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3是示出定影装置的主要部件的实际状态的横截面视图;
图4是设置在定影装置中的压紧构件的横截面视图;
图5是示出压紧构件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6A是压紧构件的分解横截面视图;
图6B是压紧构件的变型示例的分解横截面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在定影装置中使用的压紧构件的另一示例的分解横截面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在定影装置中使用的压紧构件的又一示例的分解横截面视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在定影装置中使用的压紧构件的又一示例的分解横截面视图;
图10是示出传统定影装置的结构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1是在传统定影装置中使用的压力垫的横截面视图;
图12是示出压力垫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13A是压力垫的正视图;
图13B是相对于定影带转动方向,低摩擦片的上游端的展开图;以及
图14是示出从底部看到的附接于压力垫的低摩擦片的上游端的示意图,该附图示出了定影带转动时将施加至所述上游端的拉力。
具体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设备的结构
图1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具有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例的打印机的结构的示意图。此打印机在记录片材(例如一张记录纸和OHP片)上形成单色的调色剂图像。
图1中示出的打印机包括感光鼓11,该感光鼓11被驱动以沿箭头A所示的方向转动。感光鼓11、充电器12、曝光部13、显影器14和转印辊15设置成围绕感光鼓11。
在此打印机中,图中未示出的控制器将从外部设备接收的图像数据转变成用于激光二极管的驱动信号。驱动信号驱动设置在曝光部13中的激光二极管。这样,曝光部13根据图像数据发射激光束L。感光鼓11的表面预先被充电器12均匀地充电以便具有预定的电势。作为被从曝光部13发射的激光束L曝光的结果,在感光鼓11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器14通过使用调色剂使静电潜像显影,以便使得所述图像作为调色剂图像可见。
用于容纳记录片材S(例如多张记录纸和OHP片)的记录片材盒21设置在感光鼓11的下方。进纸辊22从记录片材盒21中一张一张地取出记录片材S。每张从记录片材盒21取出的记录片材S被具有预定计时的计时辊23传送至感光鼓11。
沿箭头B所示的方向转动的转印辊15,设置成与感光鼓11相邻。记录片材S通过转印夹持部,该转印夹持部通过使转印辊15和感光鼓11压靠彼此而形成。当记录片材S通过转印夹持部时,形成于感光鼓11上的调色剂图像在由施加于转印辊15的转印电压所产生的转印场的作用下被转印到记录片材S上。
调色剂图像已被转印于其上的记录片材S被分离爪16从感光鼓11剥离,且被传送至定影装置30。定影装置30将热和压力施加在记录片材S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上,以便将调色剂图像定影。此后,带有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片材S被释放到接收盘24上。
在调色剂图像的转印之后,利用清洁器17将感光鼓11的表面上剩余的调色剂清除,且感光鼓11的表面上的剩余电荷由擦除器18擦除。然后,剩余电荷已经从其上擦除的感光鼓11的表面由充电器12根据下一个用于图像形成的指令进行充电。上述操作被重复以便在记录片材S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定影装置的结构
图2是示出定影装置30的主要部件的横截面示意图。定影装置30包括作为转动定影构件的定影辊31,以及通过压紧构件40而被使得压靠定影辊31的压力带32。压力带32是环形带,且通过压力构件40而被使得压靠被驱动转动的定影辊31的表面。因此,压力带32根据定影辊31的转动而转动。通过使定影辊31和压力带32压靠彼此而形成定影夹持部N。
定影辊31具有圆筒形形状。加热器35沿着定影辊31的轴线设置。加热器35用于将定影辊31的表面加热至调色剂熔化的预定温度。基于由热敏电阻34检测到的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而控制加热器35。
被传送至定影装置30的记录片材S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将在记录片材S通过定影夹持部N时通过施加热和压力而被定影于记录片材S上。定影夹持部N通过使转动的压力带32压靠转动的且表面被加热至预定温度的定影辊31而形成。调色剂图像已在其上被定影的记录片材S被分离爪33和36从定影辊31上剥离。
例如,定影辊31的外直径为10-50mm,且包括下列部分:金属芯部31a,该金属芯部31a由厚度为0.1-5.0mm的金属管制成,例如铝和钢;中间层31b,该中间层31b成层在金属芯部31a的外表面上;以及表面层31c,该表面层31c覆盖中间层31b的表面。
为了减轻重量和减少加热时间(即:从电源打开到定影辊31的表面温度升至用于定影所需的温度时的时间),例如优选的是金属芯部31a的厚度为0.2-1.5mm。
优选的是形成于定影辊31的金属芯部31a和表面层31c之间的中间层31b由具有弹性和高抗热性的材料(例如硅橡胶和氟橡胶)制成。虽然中间层的厚度可任意确定,但是该厚度优选在0.05-2mm的范围内。中间层31b通过被压紧构件40压靠于其上的压力带32而弹性地变形。
为了容易地释放记录片材S,覆盖中间层31b的表面的表面层31c优选由基于氟的管或基于氟的涂层(例如PFA、PTFE和ETEE)制成。对于基于氟的管,可使用杜邦三井含氟化合物有限公司(Du Pont-MitsuiFluorochemicals)的产品,例如“PFA350-J”、“451HP-J”以及“951HP Plus”。表面层31c可具有导电性。表面层31c的厚度优选在5-100μm的范围内。与水的接触角优选不小于90°,如果其不小于110°则是特别优选的。表面层31c的表面粗糙度Ra优选在0.01-50μm的范围内。
压力带32包括形成为环形的基底,该基底由例如聚酰亚胺、聚苯硫醚、镍、钢、SUS等制成。为了容易地释放记录片材S,基底的表面可覆盖有由基于氟的管或基于氟的涂层(例如PFA、PTFE和ETEE)形成的表面层。表面层可具有导电性。表面层的厚度优选在5-100μm的范围内。虽然压力带32的厚度不一定限制于任何值,但是如果厚度在0.05-2mm的范围内则是优选的。压力带32的外直径优选在20-100mm的范围内。压力带32相对于其宽度方向的两个侧端分别被带引导构件(未示出)引导,使得压力带32无颤动地转动。
压靠压力带32的内表面的压紧构件40是沿着定影辊31的轴线方向延伸的长的构件。压力构件40设置在压力带32围绕其转动的区域内,从而通过压力带32和低摩擦片44面向定影辊31。压力构件40通过低摩擦片44在压力带32的内表面的整个宽度上压靠压力带32的内表面。
在图2中,低摩擦片44示出为好像它远离压力带32的内表面,且压紧构件40不压紧低摩擦片44。但是,在图3所示的已经建好的定影装置中,压紧构件40通过低摩擦片44压靠压力带32,且压力带32被使得压靠并接触定影辊31。
压紧构件40通过弹性片37由支承框架38支承。支承框架38设置在压力带32围绕其转动的区域内。支承框架38例如由拉制金属、挤出金属或金属片制成。所述金属例如是铝或钢。支承框架38例如形成为具有矩形横截面的管形。支承框架38沿着压力带32的宽度方向延伸。
支承框架38的相对于纵向方向的两端分别伸出压力带32相对于宽度方向的两端。支承框架38的每一端被例如弹簧的偏压构件向定影辊31偏压。支承框架38的一个面(例如前面)面向定影辊31。弹性片37设置在所述前面上,且压紧构件40支承在弹性片37上。
在支承框架38的与弹性片37设置在其上的前面相对的另一个面(即后面)上设有施油构件39。施油构件39用于向压力带32的内表面施加润滑油。该施油构件39例如由浸渍有润滑油的毡制成。施油构件39在转动的压力带32的内表面上滑动,使得润滑油被施加到压力带32的整个内表面。
压紧构件的结构
图4是压紧构件40的横截面视图,且图5是示出压紧构件40的一部分的透视图。图6A是压紧构件40的分解横截面视图。注意到,图4至图6A描绘为附图纸张的上侧是定影辊31所在的一侧。
此外,每个附图示出处于未压靠压力带32的状态的压紧构件40。
压紧构件40包括弹性压紧部件(第一压紧部件)41、刚性压紧部件(第二压紧部件)42和加强部43。刚性压紧部件42设置在支持框架38的前面上的弹性片37上。弹性压紧部件41由刚性压紧部件42支承,使得弹性压紧部件41通过低摩擦片44和压力带32面向定影辊31的外表面。加强部43是片状形式且附接于弹性压紧部件41。弹性压紧部件41由弹性材料制成。刚性压紧部件42由比弹性压紧部件41更硬的刚性材料制成。
刚性压紧部件42包括主支承结构42a、压紧部42b和侧壁42c。主支承结构42a沿着压力带32的宽度方向直线延伸。压紧部42b沿着主支承结构42a的相对于定影辊31转动方向的下游侧面设置,以便向定影辊31突出预定的长度。侧壁42c沿着主支承结构42a的相对于定影辊31转动方向的上游侧面设置,以便朝向定影辊31突出预定的长度。侧壁42c的突出比主支承结构42a的压紧部42b的突出短。
主支承结构42a在朝向定影辊31的方向上的长度(宽度)在沿着压力带32的宽度方向上基本均匀。因此,主支承结构42a支承在弹性片37上,使得施加于支承框架38的偏压力在压力带32的全部宽度上被均匀地向定影辊31传递。压紧部42b和侧壁42c之间的主支承结构42a的前面是用于支承弹性压紧部件41的支承面42d。支承面42d在所述片S的传送方向以及压力带32的宽度方向上均是平坦的。
当不压靠压力带32时,弹性压紧部件41是沿着压力带32的宽度方向延伸、横跨整个宽度的长方体的形状。片状形式的加强部43附接于弹性压紧部件41的面向主支承结构42a的整个后面。这样,弹性压紧部件41沿着压力带32的宽度方向直线地延伸。
在某些情况下,弹性压紧部件41不能够保持直的形状,这取决于厚度和弹性的大小。即,当被刚性压紧部件42支承时,弹性压紧部件41不能保持为沿着压力带32的宽度方向是直的。加强部43设置成用于加强弹性压紧部件41,使得弹性压紧部件41保持为沿着压力带32的宽度方向是直的。刚性压紧部件42由比弹性压紧部件41更硬的刚性材料制成。
弹性压紧部件41装配在压紧部42b和侧壁42c之间,且由刚性压紧部件42支承,使得附接于弹性压紧部件41的加强部43面向主支承结构42a的支承面42d。弹性压紧部件41的与接触支承面42d的面相对的前面是弹性压紧面41a。弹性压紧面41a通过低摩擦片44和压力带32压靠定影辊31。
由于施加至主支承结构42a的压力,弹性压紧部件41的弹性压紧面41a压靠并接触低摩擦片44。弹性压紧部件41通过低摩擦片44压靠压力带32的内表面,使得压力带32压靠并接触定影辊31。弹性压紧部件41通过压力带32和低摩擦片44压靠定影辊31。因此,弹性压紧部件41由于来自定影辊31的反作用力而弹性地变形。即,如图3所示,其屈服于反作用力。
当弹性压紧部件41压靠定影辊31并屈服于反作用力并弹性地变形时,刚性压紧面42f通过低摩擦片44和压力带32压靠定影辊31,所述刚性压紧面42f是压紧部42b的突出部的表面。从而,定影辊31的表面屈服于压力且弹性地变形。压力带32沿定影辊31的表面与定影辊31接触,且在接触表面上形成定影夹持部N。
刚性压紧部件42的主支承结构42a、压紧部42b和侧壁42c由树脂(例如聚苯硫醚、聚酰亚胺和液晶聚合物)和金属(例如铝和钢)以及陶瓷一体地制成。
弹性压紧部件41由具有弹性和高抗热性的材料制成,例如硅橡胶和氟橡胶。弹性压紧部件41的Asker C硬度优选在15°至30°的范围内。弹性压紧部件41的厚度(即沿着压紧部42b的突出部的长度)在2.0至10mm的范围内。
加强部43由例如铝和钢的金属板制成。加强部43的厚度(即沿压紧部42b的突出部的长度)在0.1至3mm的范围内。加强部43例如通过金属板的冲压制成。
低摩擦片44设置在压力带32的内表面与压紧构件40之间,以便减小压力带32和压紧构件40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低摩擦片44例如由浸有耐热树脂的玻璃布制成。玻璃布是用于低摩擦片44的基材。作为耐热树脂,可使用例如PTFE的基于氟的树脂。
低摩擦片44形成为矩形,且安置成使得低摩擦片44的直角端沿着压力带32的宽度方向和转动方向延伸。低摩擦片44沿着压力带32宽度方向的长度基本等于压力带32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如图5所示,低摩擦片44的在压力带32转动方向上的另一端的下游的下游端44b位于刚性压紧部件42的压紧部42b的下游。从其下游端延伸的低摩擦片44通过压力带32的内表面与弹性压紧部件41和刚性压紧部件42的压紧部42b之间。
低摩擦片44的在压力带32的内表面和弹性压紧部件41之间部分上游的部分弯曲远离压力带32,且沿着弹性压紧部件41的上游侧面从前面延伸至后面。低摩擦片44的上游端44a插入在加强部43和刚性压紧部件42的主支承结构42a之间,且上游端44a的全部宽度沿着压力带32的宽度方向支承于加强部43和主支承结构42a之间。沿插入方向,上游端44a的插入到加强部43和主支承结构42a之间的长度例如比加强部43的长度的1/3更大。
从夹在加强部43和主支承结构42a之间的上游端44a延伸的低摩擦片44被沿着弹性压紧部件41的侧面朝向定影辊31拉出,并通过压力带32的内表面和弹性压紧部件41之间以及压力带32的内表面和刚性压紧部件42的压紧部42b之间。这样,低摩擦片44在通过弹性压紧部件41和刚性压紧部件42的压紧部42b而压靠转动的压力带32的内表面的同时在压力带32上滑动。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具有所述结构的定影装置30中,压靠并接触定影辊31的压力带32根据受驱动转动的定影辊31的转动而转动。在这种情况下,调色剂图像已经在感光鼓11和转印辊15彼此压靠的转印夹持部处被转印于其上的记录片材S进入在定影辊31和压力带32之间的定影夹持部N中。在此,关于所述片材S,调色剂图像已经被转印于其上的一侧面向定影辊31。记录片材S上的调色剂图像在记录片材S通过定影夹持部N时通过施加热和压力而被定影在记录片材S上。
在通过弹性压紧部件41而使压力带32和定影辊31彼此压靠所在的部分后,记录片材S随后通过压力带32通过刚性压紧部件42的压紧部42b而更牢固地压靠定影辊31的部分,并被从定影夹持部N释放。在定影夹持部N的出口附近,定影辊31被刚性压紧部件42的压紧部42b牢固地压紧。因此,定影辊31弹性地变形成具有小曲率半径的小凹部形状。由于具有小曲率半径的弹性变形部,记录片材S不能跟随定影辊31的转动,因此记录片材S易于从定影辊31分离。这称为“自脱离”。
通过施油构件39将润滑油施加到转动的压力带32的内表面。润滑油渗透到压力带32的内表面和低摩擦片44之间的界面中。低摩擦片44的表面使用不平坦的玻璃布作为基材。这样,即使当低摩擦片44压靠压力带32的内表面时,施加到压力带32的内表面的润滑油也不会从压力带32的内表面和低摩擦片44之间的界面被挤出,且保留在低摩擦片44上的凹坑中。润滑油减小了压力带32的内表面和低摩擦片44之间的滑动摩擦力。这样,压力带32平稳地转动。
如图3所示,压紧构件40通过低摩擦片44压靠转动的压力带32的内表面,使得压力带32和定影辊31彼此压靠并接触。如图6A所示,当带有主支承结构42a的弹性压紧部件41通过低摩擦片44倚靠压紧力P1而压靠压力带32的内表面时,从压力带32的内表面产生出与压紧力P1相等的反作用力P2。此外,根据压力带32的转动,沿转动方向的拉力F施加于在压力带32的内表面和弹性压紧部件41之间的低摩擦片44上。因此,拉力F也施加于低摩擦片44的在刚性压紧部件42的主支承结构42a和加强部43之间的上游端44a上。
但是,低摩擦片44的上游端44a的全部宽度沿压力带32的宽度方向支承于刚性压紧部件42的主支承结构42a和加强部43之间,压紧力P1和反作用力P2沿着压力带32的宽度方向横跨整个宽度地均匀施加于上游端44a。因此,施加于上游端44a的拉力F基本均匀地横跨上游端44a的整个区域分布。这样,由于拉力F引起的应力不会集中地施加于上游端44a上的任何特殊的区域。这防止了低摩擦片44损坏,且防止了在低摩擦片44上形成褶皱。
如果弹性压紧部件41的压力P2增大,那么压力带32和低摩擦片44之间的摩擦力增大,因此施加于低摩擦片44的上游端44a的拉力F也增大。但是,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来自压力带32的内表面的反作用力P1也增大,且保持低摩擦片44的上游端44a的压力也相应增大。因此,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低摩擦片44的上游端44a也通过增大的压力而被连续且稳定地支承。这更加稳妥地防止了拉力F引起的应力集中地施加到上游端44a的任何特别的区域,且更稳妥地防止了上游端44a的损坏以及在上游端44a上形成褶皱。
此外,低摩擦片44插入在加强部43和刚性压紧部件42的主支承结构42a之间,以便沿着弹性压紧部件41的侧面(侧面)延伸。因此,低摩擦片44的沿着压力带32转动方向的长度比图10至14所示的情况短,且低摩擦片44的面积比图10至14所示的情况小,在图10-14中,低摩擦片64的上游端64b固定在刚性压紧部件63b和弹性片66之间。这减小了低摩擦片44的使用量,并提高了经济效率。
低摩擦片44的夹在加强部43和刚性压紧部件42的主支承结构42a之间的上游端44a的宽度并不限于压力带32的宽度。该宽度可确定成在不引起褶皱的范围内。但是,优选的是,上游端44a的宽度至少比通过由定影辊31和压力带32之间的压力接触所形成定影夹持部N的记录片材S的宽度大。在这里,记录片材的宽度是指在压力带32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此外,低摩擦片44的插入到加强部43和刚性压紧部件42的主支承结构42a之间的上游端44a的长度不限于任何特定的长度。该长度可确定成任何值,只要上游端44a不易滑出即可。因此,上游端44a的长度可小于加强部43的长度的1/3。
低摩擦片44的宽度并不一定沿着压力带32的整个长度都等于压力带32的宽度。即,低摩擦片44可仅部分地具有与压力带32相同的宽度。此外,刚性压紧部件42可不具有侧壁42c。
此外,如图6B所示,加强部43可具有突起部43a。突起部43a沿着记录片材S的宽度方向设置在加强部43的相对于记录片材传送方向的上游端处。突起部43a沿着上游端的整个宽度设置,以便朝向主支承结构42a突出。突起部43a例如具有指向主支承结构42a的三角形的截面形状。这增大了对施加于低摩擦片44的拉力的抵抗力,且实现了对低摩擦片44的上游端44a的更稳定的保持。
在通过金属板的冲压形成加强部43的情况下,可能留下由于冲压产生的毛边,且将该毛边用作突起部43a。换句话说,如果在冲压时留下毛边,那么毛边可起到突起部43a的作用,且加强部43安置成毛边面向刚性压紧部件42的支承面42d。
变型示例1
根据本发明的压紧构件40的结构不限于上文描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例如,如图7所示,低摩擦片44的夹在加强部43和刚性压紧部件42的主支承结构42a之间的部分的整个表面可通过例如基于氟的树脂的粘结剂和双面胶带的结合构件或者通过焊接结合至加强部43。
通过这种结构,夹在加强部43和主支承结构42a之间的上游端44a由于粘结于加强部43而具有对施加于低摩擦片44的拉力的增大的抗力。这实现了更稳定地保持低摩擦片44的上游端44a,且更确定地防止了上游端44a从加强部43和主支承结构42a之间滑出。注意,能够以其它方式代替将低摩擦片44结合于加强部43而实现这种作用。例如,低摩擦片44可结合于主支承结构42a,或者结合于加强部43和主支承结构42a两者。
变形示例2
此外,如图8所示,加强部43可设置有具有不平部且面向主支承结构42a的不平表面43b,且同时,整个支承面42d可具有不平部。支承面42d上的不平部可通过机械打磨、化学打磨、化学机械打磨等形成。通过这种结构,上游端44a具有对施加于低摩擦片44的拉力的增大的抗力。这实现更加稳定地保持低摩擦片44的上游端44a,且更确定地防止上游端44a从加强部43和主支承结构42a之间滑出。注意,能够以其它方式代替在加强部43和主支承结构42a上设置不平部而实现这种作用。例如,不平部可设置在加强部43和主支承结构42a中的任意一个上。此外,不平部不一定设置在加强部43和主支承结构42a的整个表面上。不平部可仅设置在保持低摩擦片44所在的部分上。
变形示例3
此外,如图9所示,可在加强部43的面向主支承结构42a的表面上设置高摩擦片47,该高摩擦片47由基于硅的橡胶等制成,具有比低摩擦片44高的摩擦系数。
这种结构也实现了更稳定地保持低摩擦片44的上游端44a,且更确定地防止了上游端44a从加强部43和主支承结构42a之间滑出。注意,高摩擦片47可设置在主支承结构42a上。此外,其也可设置在加强部43和主支承结构42两者上。
图形成形设备的变形示例
根据本发明的定影装置能应用于其上的图像形成设备并不限于上述作为实施方式描述的单色打印机。定影装置可应用于任何类型的单色和彩色图像形成设备,例如复印机、传真机和MFP(多功能周边设备)。
本发明可应用于一种定影装置,在该定影装置中,通过使在转动的同时通过低摩擦片而被施加来自压紧构件的压力的压力带压靠转动的定影构件(例如定影辊)来形成定影夹持部,用于防止低摩擦片损坏,且实现了低摩擦片的长期稳定性。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中,通过来自第二压紧构件的用于使压力带压靠转动的定影构件的压力以及由转动的定影构件施加于第一压紧构件的反作用力,在压力带和定影构件之间的低摩擦片的上游端夹在第一压紧构件的后面和第二压紧构件的前面之间。这里,相对于压力带的转动方向,所述上游端在另一端的上游。因此,当由于压力带的转动而将拉力施加于低摩擦片时,拉力横跨上游端的整个区域均匀地分布。因此,拉力引起的应力并不集中地施加于上游端上的任何特定的区域。这防止低摩擦片损坏,且防止在低摩擦片上形成褶皱。这样,所述结构实现了低摩擦片的长期稳定性。
优选的是,在沿压力带的宽度方向测量时,上游端不短于记录片材,且上游端的全部宽度夹在第一压紧部件和第二压紧部件之间。
同样优选的是,在第一压紧部件的后面上设置加强部,且加强部比第一压紧部件硬,且上游端夹在加强部和第二压紧部件之间。
同样优选的是,在第二压紧部件上设置有压紧部,该压紧部比第一压紧部件硬且通过低摩擦片压紧压力带的下游部分,相对于压力带的转动方向,该下游部分位于压力带的被第一压紧部件压紧的部分的下游。
同样优选的是,在加强部上设置有突起部,该突起部向低摩擦片的上游端突出,且上游端夹在突起部和第二压紧部件的前面之间。
同样优选的是,低摩擦片的上游端结合到加强部和第二压紧部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上。
同样优选的是,加强部和第二压紧部件中的一个或两个具有用于夹住低摩擦片的上游端的不平部。
同样优选的是,在(i)低摩擦片的上游端和(ii)加强部和第二压紧部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之间设置高摩擦构件,该高摩擦构件具有比加强部和第二压紧部件高的摩擦系数。
同样优选的是,第二压紧部件包括通过低摩擦片覆盖第一压紧构件的侧面的侧壁。
虽然已经结合附图通过示例详尽地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注意,各种变型和改进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然的。因此,除非这些变型和改进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否则它们应当解释为包括在本发明中。
Claims (16)
1.一种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用于在记录片材通过定影夹持部时通过对记录片材上的未定影图像施加热和压力而将未定影图像定影,所述定影夹持部通过经由低摩擦片使压紧构件压靠可转动的压力带的内表面、从而使得所述压力带的外表面压靠可转动的定影构件而形成,其中,
所述压紧构件包括第一压紧部件,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前面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前面使所述低摩擦片压靠所述压力带,以及第二压紧部件,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前面压靠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后面,
所述低摩擦片从其通过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前面而压靠所述压力带的部分、沿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侧面延伸至其上游端,相对于所述压力带的转动方向,所述上游端位于所述低摩擦片的另一端的上游,且
通过来自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压力和来自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反作用力,所述上游端夹在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后面与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前面之间,
其中,在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后面上设置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比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硬,且
所述上游端夹在所述加强部与所述第二压紧部件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在沿所述压力带的宽度方向测量时,所述上游端不短于所述记录片材,且所述上游端的全部宽度夹在所述第一压紧部件与所述第二压紧部件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二压紧部件上设置有压紧部,所述压紧部比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硬且通过所述低摩擦片压紧所述压力带的下游部,相对于所述压力带的转动方向,所述下游部位于所述压力带的被所述第一压紧部件压紧的部分的下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在所述加强部上设置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朝向所述低摩擦片的上游端突出,且
所述上游端夹在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前面与所述突起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低摩擦片的所述上游端结合到所述加强部和所述第二压紧部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加强部和所述第二压紧部件中的一个或两个具有不平部,所述不平部用于夹住所述低摩擦片的所述上游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在所述低摩擦片的上游端与所述加强部和所述第二压紧部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之间设置有高摩擦构件,所述高摩擦构件具有比所述加强部和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摩擦系数高的摩擦系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压紧部件包括侧壁,所述侧壁通过所述低摩擦片覆盖所述第一压紧构件的侧面。
9.一种具有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所述定影装置用于在记录片材通过定影夹持部时通过对记录片材上的未定影图像施加热和压力而将未定影图像定影,所述定影夹持部通过经由低摩擦片使压紧构件压靠可转动的压力带的内表面、从而使得所述压力带的外表面压靠可转动的定影构件而形成,其中,
所述压紧构件包括第一压紧部件,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前面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前面使所述低摩擦片压靠所述压力带,以及第二压紧部件,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前面压靠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后面,
所述低摩擦片从其通过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前面而压靠所述压力 带的部分、沿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侧面延伸至其上游端,相对于所述压力带的转动方向,所述上游端位于所述低摩擦片的另一端的上游,且
通过来自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压力和来自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反作用力,所述上游端夹在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后面与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前面之间,
其中,在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的后面上设置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比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硬,
且所述上游端夹在所述加强部与所述第二压紧部件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在沿所述压力带的宽度方向测量时,所述上游端不短于所述记录片材,且所述上游端的全部宽度夹在所述第一压紧部件与所述第二压紧部件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在所述第二压紧部件上设置有压紧部,所述压紧部比所述第一压紧部件硬且通过所述低摩擦片压紧所述压力带的下游部,相对于所述压力带的转动方向,所述下游部位于所述压力带的被所述第一压紧部件压紧的部分的下游。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在所述加强部上设置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朝向所述低摩擦片的上游端突出,且
所述上游端夹在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前面与所述突起部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低摩擦片的所述上游端结合到所述加强部和所述第二压紧部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上。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加强部和所述第二压紧部件中的一个或两个具有不平部,所述不平部用于夹住所述低摩擦片的所述上游端。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在所述低摩擦片的上游端与所述加强部和所述第二压紧部件中的一个或两个之间设置有高摩擦构件,所述高摩擦构件具有比所述加强部和所述第二压紧部件的摩擦系数高的摩擦系数。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
所述第二压紧部件包括侧壁,所述侧壁通过所述低摩擦片覆盖所述第一压紧构件的侧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119839 | 2009-05-18 | ||
JP2009119839A JP5233837B2 (ja) | 2009-05-18 | 2009-05-18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93831A CN101893831A (zh) | 2010-11-24 |
CN101893831B true CN101893831B (zh) | 2012-05-23 |
Family
ID=43068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1803428A Active CN101893831B (zh) | 2009-05-18 | 2010-05-14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385802B2 (zh) |
JP (1) | JP5233837B2 (zh) |
CN (1) | CN10189383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760958B2 (ja) * | 2009-05-25 | 2011-08-31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40922B2 (ja) * | 2009-09-28 | 2014-03-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96711B2 (ja) * | 2011-12-28 | 2015-10-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3160908A (ja) * | 2012-02-03 | 2013-08-19 | Canon Inc | 像加熱装置 |
JP6140622B2 (ja) | 2014-02-10 | 2017-05-31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413528B2 (ja) | 2014-03-17 | 2018-10-3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351370B2 (ja) * | 2014-05-19 | 2018-07-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加熱装置 |
JP6347163B2 (ja) * | 2014-07-10 | 2018-06-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37119B2 (ja) * | 2014-10-31 | 2017-05-31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432326B2 (ja) * | 2014-12-10 | 2018-12-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645684B2 (ja) * | 2015-05-22 | 2020-02-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541494B2 (ja) * | 2015-07-30 | 2019-07-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9958818B2 (en) * | 2016-05-30 | 2018-05-01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Fixing device comprising endless belt and rotary body |
JP6819190B2 (ja) | 2016-09-30 | 2021-01-2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6859680B2 (ja) * | 2016-11-30 | 2021-04-1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081314B2 (ja) | 2018-06-07 | 2022-06-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187258B2 (ja) | 2018-10-23 | 2022-12-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 |
JP7269529B2 (ja) * | 2019-03-13 | 2023-05-0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323111B2 (ja) * | 2000-06-21 | 2009-09-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576883B2 (ja) * | 2004-05-18 | 2010-11-10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システム用の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
JP4380559B2 (ja) * | 2005-02-22 | 2009-12-09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記録材冷却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774769B2 (ja) * | 2005-03-23 | 2011-09-14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シート部材、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185839A (ja) * | 2007-01-30 | 2008-08-14 | Fuji Xerox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014893A (ja) * | 2007-07-03 | 2009-01-22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定着装置、定着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407734B2 (ja) * | 2007-09-18 | 2010-02-03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116422B2 (ja) * | 2007-10-01 | 2013-01-0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2009
- 2009-05-18 JP JP2009119839A patent/JP5233837B2/ja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05-14 CN CN2010101803428A patent/CN101893831B/zh active Active
- 2010-05-17 US US12/781,029 patent/US8385802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385802B2 (en) | 2013-02-26 |
JP5233837B2 (ja) | 2013-07-10 |
CN101893831A (zh) | 2010-11-24 |
US20100290823A1 (en) | 2010-11-18 |
JP2010266802A (ja) | 2010-11-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93831B (zh)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 |
CN101900978B (zh)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 |
CN104932234B (zh) |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 |
JP5047317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
EP1762910A3 (en) | Fixing apparatus having fixing belts | |
US8428500B2 (en) | Belt pressuriz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H11184300A (ja) | 定着装置 | |
US9323195B2 (en)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6731900B2 (en) | Fixing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s comprising thin heated sheets | |
JP4595596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3516830B2 (ja) | 定着装置 | |
US6735412B2 (en) | Capillary micro-groove skive fingers | |
CN100570509C (zh) | 用纸剥离爪 | |
JP5089083B2 (ja) | 画像加熱装置 | |
US9488950B2 (en) | Contact member, image holding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5609543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7240622A (ja) | 画像加熱装置 | |
JP200717858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7065068A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257968A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1145011A (zh) | 显影剂调节装置和显影单元以及具有显影单元的成像装置 | |
JP4494356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7047622B2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7271918B2 (ja) | 加圧装置、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049526B2 (ja)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