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80901B - 丝条卷绕装置及纺丝机 - Google Patents

丝条卷绕装置及纺丝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80901B
CN101780901B CN2009102637282A CN200910263728A CN101780901B CN 101780901 B CN101780901 B CN 101780901B CN 2009102637282 A CN2009102637282 A CN 2009102637282A CN 200910263728 A CN200910263728 A CN 200910263728A CN 101780901 B CN101780901 B CN 1017809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trand
traverse gear
filar guide
control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6372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80901A (zh
Inventor
桥本欣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MT Machinery Inc
Original Assignee
TMT Machiner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00721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2423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01082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19191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MT Machinery Inc filed Critical TMT Machinery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7809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809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809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809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56Winding of hanks or ske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02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 B65H54/28Traversing devices; Package-shaping arrangements
    • B65H54/2821Traversing devices driven by belts or cha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02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 B65H54/28Traversing devices; Package-shaping arrangements
    • B65H54/2881Traversing devices with a plurality of guides for winding on a plurality of bobb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02Winding and traversing material on to reels, bobbins, tubes, or like package cores or formers
    • B65H54/28Traversing devices; Package-shaping arrangements
    • B65H54/32Traversing devices; Package-shaping arrangements with thread guides reciprocating or oscillating with variable stro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4/00Winding, coiling, or depositing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54/56Winding of hanks or skeins
    • B65H54/58Swifts or reels adapted solely for the formation of hanks or ske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9/00Adjusting or controlling tension in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for preventing snarling; Applications of tension indic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Winding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各卷绕筒管与各横动装置的相对位置关系产生偏差,也能够将卷装形成在各卷绕筒管的所希望的位置上的丝条卷绕装置。丝条卷绕装置(1)具有将多个卷绕筒管(2)安装支承在同一轴上的筒管支架(3),以及具有导丝器(4)、通过使该导丝器(4)往复运动而使各丝条(Y)相对于各卷绕筒管(2)横动的多个横动装置(5)。上述横动装置(5)能自由改变上述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往复范围,与各卷绕筒管(2)相对应配置。

Description

丝条卷绕装置及纺丝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丝条卷绕装置及纺丝机。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技术,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24740号公报)中公开了这样一种丝线的横动装置:为了能够将丝线卷绕到多个筒管上,在沿轴向并列设置的多个筒管的每一个的丝线卷绕方向的上游一侧,具备第1横动片(トラバ一スブレ一ド)以及设置在稍微偏离的位置上的第2横动片,使第1和第2横动片彼此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一边交接丝线一边使丝线横动。如专利文献1中的图2所示,多个筒管相对于锭子从一个方向紧挨着并列设置在相同的轴上。
但是,上述多个卷绕筒管的筒管长度不一定高精度地长度固定。尤其是近来的生产现场中,就有将卷绕筒管多次反复使用的潮流,由于现场的环境条件的不同,这样长期使用使卷绕筒管的筒管长度产生伸缩。
于是,在将上述多个卷绕筒管安装支承在上述筒管支架的同一轴上的上述装置中,该筒管长度的不均匀就成了引起各卷绕筒管与各横动装置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偏差的原因。并且,由于该相对位置关系的偏差的原因,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有可能不能将卷装形成在各卷绕筒管的所希望的位置上。这个问题在最后排列到上述筒管支架上的上述卷绕筒管和与该卷绕筒管相对应的上述横动装置之间尤其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这些情况,其主要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即使各卷绕筒管与各横动装置的相对位置关系产生偏差,也能够将卷装形成在各卷绕筒管的所希望的位置上的丝条卷绕装置及纺丝机。
本发明想要解决的问题如上所述,下面说明用于解决该问题的措施及其效果。
根据本申请发明的方案,提供下述结构的丝条卷绕装置。即,丝条卷绕装置具备:将多个卷绕筒管安装支承在同一轴上的筒管支架;以及具有导丝器、通过使该导丝器往复运动而使各丝条相对于各卷绕筒管横动的多个横动装置;上述横动装置,将能自由改变上述导丝器往复运动的往复范围的横动装置与各卷绕筒管相对应地配置。这样一来,通过使各横动装置采用能够特意改变各导丝器往复运动的往复范围的结构,即使上述相对位置关系产生偏差,也能够将卷装形成在各卷绕筒管的所希望的位置上。
上述丝条卷绕装置还采用如下结构。即,各横动装置具有:安装有上述导丝器的环形传送带、使该环形传送带的至少一部分实质上与上述筒管支架的长度方向平行地支承着上述环形传送带的一对支承组件、以及驱动上述环形传送带的传送带驱动源;各横动装置为通过上述传送带驱动源使上述环形传送带往复行走,从而使上述导丝器实质上能够与上述筒管支架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往复运动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这样一来,通过采用传送带式横动装置作为上述横动装置,由于能够自由地改变上述导丝器往复运动的往复宽度,因此能够与所谓锥形尾端卷装的生产相对应。并且,传送带式横动装置能够将上述丝条约束在上述卷绕筒管的所希望的相对位置上。并且,该相对位置可以在卷绕时的上述导丝器往复运动的往复范围之外。这样具有例如以下附属的效果。即,当在上述卷绕筒管的形成卷装的范围以外的地方形成所谓带状卷绕(尾丝卷绕)时,不必使用专用的导丝机构,使用上述导丝器自身就能够将上述丝条引导到该形成位置上。
上述丝条卷绕装置还采用如下结构。即,相邻的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重叠地配置。即,当采用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时,上述导丝器在上述一对支承部件之间往复运动。因此,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的装置宽度至少应为卷绕时的上述导丝器往复运动的往复宽度加上上述一对支承部件的设置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上述卷绕筒管的筒管长度尽可能设定在与卷装的卷装长度相等的程度。因此,在上述多个卷绕筒管紧挨着并列设置在上述筒管支架上的上述丝条卷绕装置中,如果想要将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配置在各卷绕筒管的正面,则无论如何相邻的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之间都会产生物理干涉。因此,通过像上述那样将相邻的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重叠配置,能够消除上述干涉。于是,由于能够这样毫无问题的消除干涉,因此不用增长丝条卷绕装置的机体宽度就能够导入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
上述丝条卷绕装置还采用如下结构。即,相邻的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通过使各导丝器往复运动的轨迹相对于上述筒管支架的长度方向倾斜而进行重叠;在上述多个横动装置与上述筒管支架之间,设置有与各卷绕筒管上形成的卷装接触、并且卷挂被各横动装置横动的各丝条的接触辊;并分别设置有控制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的上述传送带驱动源的横动控制单元;各横动控制单元被构成为能够控制上述传送带驱动源,以使上述卷绕筒管上形成的卷装的卷装两端附近的丝线密度均匀。即,如果像上述那样倾斜地配置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上述导丝器与上述接触辊之间的距离即自由长度不对称。于是,当自由长度不对称时,卷装在卷装两端附近丝线的密度不均匀,结果使卷装的外观变差。因此,通过设置能够使上述卷绕筒管上形成的卷装在卷装两端附近丝线的密度均匀地控制上述传送带驱动源的上述横动控制单元,不仅能够忍受自由长度的不对称,而且能够消除卷装在卷装两端附近丝线的密度不均匀。并由此,能够改善卷装的外观。
上述丝条卷绕装置还采用如下结构。即,各横动控制单元被构成为能够控制上述传送带驱动源,以使上述导丝器在横动程两端附近的运动模式不同。这样,作为消除上述卷装在卷装两端附近丝线的密度不均匀的一个有效手段,可以列举使上述导丝器在横动程的两端附近运动模式不同的手段。
上述丝条卷绕装置还采用如下结构。即,相邻的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通过使各导丝器往复运动的轨迹差开而进行重叠;在上述多个横动装置与上述筒管支架之间,设置有与各卷绕筒管上形成的卷装接触、并且卷挂被各横动装置横动的各丝条的接触辊;并分别设置控制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的上述传送带驱动源的横动控制单元;各横动控制单元被构成为能够控制上述传送带驱动源,以使相邻的上述卷绕筒管上形成的卷装的丝线密度均匀。即,当像上述那样差开地配置相邻的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时,上述导丝器与上述接触辊之间的距离即自由长度在相邻的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之间不同。并且,如果相邻的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之间自由长度不同的话,则相邻的上述卷绕筒管上形成的卷装的丝线密度不同,结果卷装的外观不均匀。因此,通过设置能够使相邻的上述卷绕筒管上形成的卷装的丝线密度均匀地控制上述传送带驱动源的上述横动控制单元,不仅能够忍受相邻的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之间自由长度的不同,而且能够消除相邻的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之间卷装的丝线密度的不均匀。并由此,能够使卷装的外观均匀。
上述丝条卷绕装置还采用如下结构。即,各横动控制单元被构成为能够控制上述传送带驱动源,以使上述导丝器的往复运动与相邻的另一个传送带式横动装置中的上述导丝器的往复运动不同。这样,作为消除上述卷装的丝线密度不均匀的一个有效手段,可以列举使相邻的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中上述导丝器的往复运动不同的手段。
并且,纺丝机采用具有纺出多根丝条的纺丝单元和上述任一项所记载的卷绕从该纺丝单元纺出的多根丝条的丝条卷绕装置的结构。由此,能够生产出优良的卷装。
上述发明公开的横动装置采用通过正反驱动驱动带主体,使安装在驱动带主体上的横动导丝器往复运动进行丝线横动的结构。该横动导丝器像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167125号公报)的图1中符号4所示那样,采用利用使丝线弯曲时的丝线的张力捕捉丝线的结构。
但是,根据丝线卷绕条件的不同,有时不能充分确保上述张力。例如,当使卷绕时的交叉夹角为极小的值(例如1.0°以下)时,由于最好是使卷绕时的交叉夹角与捕捉丝线时的交叉夹角相等,因此捕捉丝线时的交叉夹角也是很小的值,因此几乎不能确保上述张力。当不能确保上述张力时,即使使横动导丝器横动,不管经过多长时间横动导丝器也不能捕捉丝线。
本发明就是鉴于这些情况,其另一个主要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在导丝器利用丝条的张力捕捉丝条时使上述导丝器能够稳固地捕捉上述丝条的技术。
本发明想要解决的问题如上所述,下面说明解决该问题的措施及其效果。
根据本申请发明的方案,提供下述结构的横动装置。即,横动装置具有横动装置主体和横动控制单元,所述横动装置主体具有能够捕捉丝条的导丝器,该导丝器能够往复运动;所述横动控制单元控制上述横动装置主体的动作;其特征在于,上述横动装置的上述导丝器被构成为利用上述丝条的张力来捕捉上述丝条;上述横动装置还具有当使上述导丝器捕捉上述丝条时,临时使上述丝条的张力增大用的丝条张力改变单元。如果采用上述结构,由于不会产生当使上述导丝器捕捉上述丝条时上述丝条的张力不足的问题,因此能够使上述导丝器稳固地捕捉上述丝条。
上述横动装置还采用如下结构。即,上述丝条张力改变单元被构成为通过使交叉夹角增大而使上述丝条的张力增大。这样一来,由于通过增大上述交叉夹角上述导丝器用力使上述丝条弯曲,因此确保了将上述丝条捕捉到上述导丝器上时足够的张力。
上述横动装置还采用如下结构。即,上述丝条张力改变单元被构成为通过在上述导丝器附近限制上述丝条在上述导丝器往复运动的往复方向上的运动,来使上述丝条的张力增大。这样一来,通过限制上述丝条在上述导丝器附近的运动上述导丝器用力使上述丝条弯曲,因此确保了将上述丝条捕捉到上述导丝器上时足够的张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丝条卷绕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横动装置的主视放大图;
图3为导丝器的放大图;
图4为横动装置的主视放大图;
图5为丝条卷绕装置的控制方框图;
图6为表示丝条卷绕装置的控制模式的图;
图7为筒管支架顶端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类似于图2的图,为本申请发明第二实施形态的图;
图9为类似于图5的图,为本申请发明第二实施形态的图;
图10为类似于图6的图,为本申请发明第二实施形态的图;
图11为丝条卷绕装置的控制方框图;
图12为表示交叉夹角模式的曲线图;
图13为用来说明交叉夹角模式的技术上意义的图;
图14为类似于图12的图,为表示交叉夹角模式的变形例的图;
图15为类似于图2的图,为本申请发明其他实施形态的图;
图16为类似于图5的图,为本申请发明其他实施形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7说明本申请的第一方案。
图1为本申请发明第一实施形态的丝条卷绕装置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形态的丝条卷绕装置1作为主要结构具有筒管支架3和多个(本实施形态为4个)横动装置5,所述筒管支架3在同一轴上从一个方向紧挨着排列有多个(本实施形态为4个)用来分别卷绕提供来的多根(本实施形态为4根)丝条Y的卷绕筒管2;所述横动装置5具有能够捕捉上述各丝条Y的导丝器4,通过使该导丝器4往复运动使各丝条Y相对于各卷绕筒管2横动。并且,各横动装置5采用使上述各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往复范围在筒管支架3的长度方向上错开的结构。下面详细说明该丝条卷绕装置1的结构。
本实施形态中丝条卷绕装置1用于纺丝机7,所述纺丝机7具有同时纺出多根多纤维丝或单纤维丝等合成纤维即丝条Y的纺丝单元。即,纺丝机7的结构具有纺出多根丝条Y的纺丝单元以及卷绕从该纺丝单元纺出的多根丝条Y的上述丝条卷绕装置1。并且,从纺丝单元纺出的各丝条Y经由图示省略的横动支点导丝器8被送往横动装置5,一边用该横动装置5使其横动一边卷绕到卷绕筒管2上。
具体为,上述丝条卷绕装置1具有装置主体9、可以旋转地被支承在该装置主体9侧面的转盘10、从该转盘10沿水平方向突出设置的一对上述筒管支架3、支承上述多个横动装置5和接触辊11的梁体12、设置在装置主体9侧面的键盘13(伸缩量输入装置)。
为了便于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当只说“顶端一侧”时意为上述筒管支架3的突设方向的顶端一侧,只说“根端一侧”时意为上述筒管支架3的突设方向的根端一侧。
筒管支架3为将上述多个卷绕筒管2安装支承在同一轴上的部件,为从转盘10沿水平方向成对突设的悬臂梁。利用这种结构将多个卷绕筒管2从顶端一侧向根端一侧依次嵌套在筒管支架3上,向转盘10装入、挨紧,因此,多个卷绕筒管2互相之间没有间隙地铺满在筒管支架3上。并且,筒管支架3能够在设置于各筒管支架3上的图示省略的筒管支架电动机14(同时参照图5)的驱动下与多个卷绕筒管2一起以预定的转速旋转。
上述横动装置5在本实施形态中采用所谓传送带式结构。图2为横动装置的主视放大图。如图2所示,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具有安装上述导丝器4的环形传送带15、使该环形传送带15的一部分实质上与筒管支架3的长度方向平行地支承环形传送带15的一对支承组件16、以及驱动环形传送带15的驱动电动机17(传送带驱动源)。并且,通过驱动电动机17使环形传送带15往复行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使导丝器4实质上与筒管支架3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往复运动。另外,上述支承组件16和驱动电动机17安装在板状底座18上,该底座18以任意的姿势固定在梁体12上。并且,为了在使环形传送带15往复行走时导丝器4不会摇摆,在上述一对支承组件16之间延伸设置有直线引导导丝器4的导轨19。
本实施形态采用同步皮带作为环形传送带15,环形传送带15包绕在一对支承组件16和驱动电动机17上,在等腰三角形的轨迹上行走。
支承组件16由卷挂环形传送带15的带轮20和用来将该带轮20旋转自由地固定在上述底座18上的撑条21构成。撑条21从带轮20突出设置,向着驱动电动机17延伸。该撑条21连接固定在底座18上。
本实施形态中采用脉冲电动机作为驱动电动机17,与后述的卷绕控制单元60(参照图5)连接。
上述导丝器4采用利用丝条Y的张力捕捉丝条Y的结构。图3为导丝器的放大图。如该图3所示,导丝器4由用来将导丝器4镶嵌到环形传送带15上的截面为U字形的镶嵌部22和形成在该镶嵌部22上端的丝条捕捉部23构成。丝条捕捉部23由一对倾斜部25构成,所述倾斜部25具有用来向上驱动在图1所示的横动支点导丝器8和卷绕筒管2之间行走的丝条Y的倾斜面24。在这对倾斜部25之间形成有收容并捕捉上述丝条Y的丝条收容槽26。在这种结构下,当导丝器4向图3的粗线箭头的方向行走时,倾斜部25的倾斜面24撞到丝条Y,由倾斜部25使该丝条Y稍微弯曲,通过这样在与导丝器4行走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产生向不同方向作用的丝条Y的张力的合力P。于是,由于该合力P的存在,丝条Y在倾斜部25的倾斜面24上向倾斜部25的顶端移动,最后收容到丝条收容槽26内。
图中没有表示的纺丝单元通过将合成纤维原料熔化,从喷丝头喷出连续地纺出上述多根丝条Y。
装置主体9具有卷绕控制单元60(同时参照图5)。
转盘10上设置有用来驱动转盘10旋转的旋转电动机27(同时参照图5)。当更换筒管时,转盘10在旋转电动机27的驱动下顺时针旋转半圈、180°。
接触辊11设置在多个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与筒管支架3之间,与各卷绕筒管2上形成的卷装接触,并且卷挂有被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横动的各丝条Y。该接触辊11与筒管支架3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延伸。
梁体12具有与筒管支架3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延伸、安装多个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的倾斜面12a。另外,横动支点导丝器8与导丝器4之间的由各丝条Y横动所确定的三角形摆动面与上述倾斜面12a大致平行,并且与接触辊11的周面之间具有在剖视图上为圆和切线的关系。
以上说明了丝条卷绕装置1的结构。接着参照图2说明相邻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的配设关系。
即,如图2所示,本实施形态中相邻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互相重叠地配置。具体为,相邻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通过使导轨19相对于筒管支架3的长度方向倾斜来重叠配置。另外,由于导轨19相当于导丝器4横动的轨迹,因此可以换成以下的说法。即,相邻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通过使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轨迹相对于筒管支架3的长度方向倾斜来重叠配置。本实施形态还可以像图2所示那样,当从梁体12的倾斜面12a的法线方向看去时,沿丝条Y行走的方向(参照图中粗线箭头)将2个支承组件16排成大致一列,通过这样将相邻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互相重叠地配置。
下面参照图4说明作为导丝器4能够沿卷绕筒管2的长度方向引导丝条Y的范围的可引导范围。图4为横动装置的主视放大图。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形态的卷绕筒管2的顶端侧端部刻有用来形成所谓带状卷绕(也称为尾丝卷绕)的带状卷绕用浅槽2T。于是,用双点划线概略表示的卷装Q形成在上述带状卷绕用浅槽2T与卷绕筒管2的另一端侧的端部之间。并且,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设计成足够的宽度,以便导丝器4能够在上述卷装Q的卷装长度加上上述带状卷绕用浅槽2T的宽广范围内没有遗漏地引导丝条Y。
下面参照图5说明卷绕控制单元60的结构。图5为丝条卷绕装置的控制方框图。
即,卷绕控制单元60具有作为运算处理装置的CPU(Central 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存储有CPU执行的控制程序和控制程序所使用的数据的ROM(Read Only Menory,只读存储器)、用来在执行程序时临时保存数据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并且,通过将存储在ROM中的上述控制程序读入CPU中并在CPU内执行,控制程序使CPU等硬件起横动控制单元(No.1~4)61、原点改变单元62、筒管支架控制单元63的作用。分配给每个横动控制单元的编号在图1中从顶端一侧开始分配。并且,该卷绕控制单元60上连接有驱动电动机(No.1~4)17、键盘13、筒管支架电动机14和旋转电动机27。分配给每台驱动电动机的编号也与横动控制单元一样,在图1中从顶端一侧开始分配。
各横动控制单元(No.1~4)61具有控制模式存储单元64和原点存储单元65,根据存储在控制模式存储单元64中的控制模式和存储在原点存储单元65中的原点控制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的驱动电动机(No.1~4)17。具体为,各横动控制单元(No.1~4)61被构成为能够使上述卷绕筒管2上形成的卷装Q在卷装两端附近丝线密度均匀地控制各驱动电动机(No.1~4)17。
控制模式存储单元64中存储有驱动电动机17的控制模式。本实施形态中使卷绕筒管2上形成的卷装Q成图4中双点划线简略表示的平行卷卷装(圆筒状卷装)地制作上述控制模式。该控制模式的一个例子表示在图6中。图6为表示横动装置的控制模式的图。图6中纵轴意为横动速度Vt,横轴意为时间t。并且,使图4中导丝器4前进到顶端侧时的横动速度Vt在图6中为+。具体如图6所示,本实施形态使导丝器4在横动程两端附近的运动模式不同地制作控制模式。更具体为,将图4中的导丝器4到达往复运动的往复范围右端B刚刚反转后的导丝器4的横动速度Vt设定得稍微高些。即,只有在右端B进行要消除反转时丝条Y的滞留的反馈控制。另外,图6所示的控制模式为使交叉夹角为0.5°地制作的模式。
原点存储单元65中存储有作为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的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基准的原点。在本实施形态中,原点意为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的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中心点位置。
原点改变单元62根据通过键盘13输入的卷绕筒管2的伸缩量改变存储在各横动控制单元(No.1~4)61的原点存储单元65中的原点。图7为筒管支架顶端部分的局部放大图。详细为,该伸缩量为多个卷绕筒管2整体在筒管长度方向上的伸缩量,可以通过读取从一个方向紧挨着排列在筒管支架3上的多个卷绕筒管2中最顶端一侧的卷绕筒管2的顶端侧端面E在刻划于筒管支架3上的图7的刻度S上的位置而获得。例如,如图7所示,当上述卷绕筒管2顶端侧端面E在刻度S上的位置为-2.8mm时,上述伸缩量为-2.8mm。并且,原点改变单元62将上述伸缩量ΔL除以8再乘以7的量7/8ΔL加到存储在横动控制单元(No.1)61的原点存储单元65中的原点上。同样,原点改变单元62将5/8ΔL加到存储在横动控制单元(No.2)61的原点存储单元65中的原点上;将3/8ΔL加到存储在横动控制单元(No.3)61的原点存储单元65中的原点上;将1/8ΔL加到存储在横动控制单元(No.4)61的原点存储单元65中的原点上。另外,上述原点改变单元62的动作以卷绕筒管2用纸制造因而筒管的长度因使用环境湿度的不同产生变化、并且该筒管长度的变化在所有的卷绕筒管2之间均匀地发生为前提。
筒管支架控制单元63控制筒管支架电动机14的旋转。
此外,卷绕控制单元60具有控制旋转电动机27旋转的旋转控制单元。
下面说明本实施形态的动作。操作者首先将各4个空的卷绕筒管2朝转盘10的方向紧挨着装填到一对筒管支架3上。
接着,操作者操作键盘13等使纺丝机7工作,同时读取上述伸缩量输入卷绕控制单元60中。这样一来,原点改变单元62像上述那样改变存储在各横动控制单元(No.1~4)61的原点存储单元65中的原点。通过改变原点,各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往复范围在筒管支架3的长度方向上稍有变化。
从纺丝单元纺出的4根丝条Y被图示省略的吸枪吸引保持,并且筒管支架控制单元63驱动筒管支架电动机14使卷绕筒管2以所希望的转速旋转。并且,被吸枪吸引保持的各丝条Y被引导到各卷绕筒管2的带状卷绕用浅槽2T中。由此,各丝条Y被各卷绕筒管2的带状卷绕用浅槽2T用力把持,并且通过解除吸枪的吸引保持状态,各丝条Y能够从带状卷绕用浅槽2T跨越到卷绕筒管2的外周面上,沿螺旋轨迹向卷绕筒管2的筒管长度方向的中心移动。
接着,各横动控制单元(No.1~4)61根据存储在控制模式存储单元64中的控制模式和存储在原点存储单元65中的原点控制各驱动电动机(No.1~4)17。由此,各丝条Y被各导丝器4捕捉,开始横动(同时参照图3),并且在各卷绕筒管2上形成图4所示的平行卷卷装Q。
当卷装Q成为满卷时,旋转控制单元驱动旋转电动机27使转盘10顺时针旋转半圈、180°,并且各横动控制单元(No.1~4)61使导丝器4向与带状卷绕用浅槽2T相对的位置移动。这样一来,各丝条Y与上述一样被空的卷绕筒管2的带状卷绕用浅槽2T用力把持。接着,横动控制单元(No.1~4)61再次根据存储在控制模式存储单元64中的控制模式和存储在原点存储单元65中的原点控制各驱动电动机(No.1~4)17。由此,导丝器4不停地捕捉丝条Y,再次在各卷绕筒管2上形成图4所示那样的平行卷卷装Q。
如以上说明过的那样,上述实施形态中丝条卷绕装置1采用如下结构。即,丝条卷绕装置1具备:将多个卷绕筒管2安装支承在同一轴上的筒管支架3;具有导丝器4,通过使该导丝器4往复运动来使各丝条Y相对于各卷绕筒管2横动的多个横动装置5。上述横动装置5能自由改变上述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往复范围,与各卷绕筒管2相对应配置。这样一来,通过使各横动装置5采用能够特意改变各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往复范围的结构,即使上述相对位置关系产生偏差,也能够将卷装Q形成在各卷绕筒管2的所希望的位置上。
另外,虽然上述实施形态采用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作为横动装置5,但也可以采用摆臂式横动装置取而代之。该摆臂式横动装置为通过音圈电动机结构的驱动电动机,驱动在顶端形成有导丝器的摆臂部件往复旋转的横动装置。
上述丝条卷绕装置1还采用如下结构。即,各横动装置5具有安装上述导丝器4的环形传送带15、使该环形传送带15的一部分实质上与上述筒管支架3的长度方向平行地支承上述环形传送带15的一对支承组件16、以及驱动上述环形传送带15的驱动电动机17;为通过上述驱动电动机17使上述环形传送带15往复行走,使上述导丝器4实质上能够与上述筒管支架3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往复运动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这样一来,通过采用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作为上述横动装置5,由于能够自由地改变上述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往复宽度,因此能够与图4或图6所示的所谓锥形尾端卷装的生产相对应。并且,通过该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能够将上述丝条Y约束在上述卷绕筒管2的所希望的相对位置上。并且,该相对位置可以在卷绕时的上述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往复范围之外(同时参照图4)。这样具有例如以下附属的效果。即,当在上述卷绕筒管2的形成卷装Q的范围以外的地方形成所谓带状卷绕(尾丝卷绕)时,不必使用特别的导丝机构,使用上述导丝器4自身就能够将上述丝条Y引导到该形成位置上。
上述丝条卷绕装置1还采用如下结构。即,相邻的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重叠配置。即,当采用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时,上述导丝器4在上述一对支承组件16之间往复运动。因此,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的装置宽度至少应为卷绕时上述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往复宽度加上上述一对支承组件16的设置空间(例如+40~60mm)。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上述卷绕筒管2的筒管长度尽可能设定在与卷装Q的卷装长度相等程度(例如卷装长度+30mm)。因此,在上述多个卷绕筒管2紧挨着并列设置在上述筒管支架3上的上述丝条卷绕装置1中,如果要将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配置在各卷绕筒管2的正对面,则无论如何相邻的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之间会产生物理干涉。因此,通过像上述那样将相邻的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重叠配置,能够消除上述干涉。于是,由于能够这样毫无问题的消除干涉,因此不用增长丝条卷绕装置1的装置宽度就能够导入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
上述丝条卷绕装置1还采用如下结构。即,相邻的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通过使各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轨迹相对于上述筒管支架3的长度方向倾斜进行重叠。在上述多个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与上述筒管支架3之间,设置有与各卷绕筒管2上形成的卷装Q接触,并且卷挂被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横动的各丝条Y的接触辊11。分别设置控制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的上述驱动电动机17的横动控制单元(No.1~4)61。各横动控制单元(No.1~4)61被构成为能够使上述卷绕筒管2上形成的卷装Q在卷装两端附近丝线的密度均匀地控制驱动电动机17。即,如果像上述那样倾斜地配置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上述导丝器4与上述接触辊11之间的距离即自由长度ΔF在图4的图面上非左右对称。于是,当自由长度ΔF左右不对称时,卷装Q在卷装两端附近丝线的密度不均匀,结果使卷装的外观变差。因此,通过设置能够使上述卷绕筒管2上形成的卷装Q在卷装两端附近丝线的密度均匀地控制驱动电动机17的上述横动控制单元(No.1~4)61,不仅能够忍受自由长度ΔF的不对称性,而且能够消除卷装Q在卷装两端附近丝线的密度不均匀。由此,能够改善卷装Q的外观。
另外,自由长度ΔF左右不对称则在卷装Q的卷装两端附近丝线的密度不均匀是因为以下理由。即,如果自由长度ΔF相对较大,则反转时丝条Y对于导丝器4的跟随性相对变差,这就招致丝条Y在卷装Q的端部滞留。
上述丝条卷绕装置1还采用如下结构。即,各横动控制单元(No.1~4)61被这样构成:能够使上述导丝器4在横动程的两端附近运动模式不同地控制驱动电动机17。这样,作为消除上述卷装Q在卷装两端附近丝线的密度不均匀的一个有效手段,可以列举使上述导丝器4在横动程的两端附近的运动模式不同的手段。
并且,纺丝机7采用具有纺出多根丝条Y的纺丝单元和卷绕从该纺丝单元纺出的多根丝条Y的上述丝条卷绕装置1的结构。由此,能够生产优良的卷装Q。
下面参照图8~图10说明本申请发明的第二实施形态。图8为类似于图2的图,为本申请发明第二实施形态的图。图9为类似于图5的图,为本申请发明第二实施形态的图。图10为类似于图6的图,为本申请发明第二实施形态的图。下面以本实施形态与上述第一实施形态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重复的说明适当割舍。
上述第一实施形态中相邻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通过使各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轨迹相对于筒管支架3的长度方向倾斜来使其重叠地进行配置。但是,本实施形态如图8所示,通过使各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轨迹相差开使相邻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重叠来取而代之。具体为,无论是在哪一个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中都使导轨19的长度方向与筒管支架3的长度方向平行地确定底座18相对于倾斜面12a的姿势,并且相邻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如图8所示,当沿梁体12的倾斜面12a的法线方向看去时,沿丝条Y行走的方向(参照图中粗线箭头)2个支承组件16被排成大致一列,通过这样互相重叠地配置。
并且,上述第一实施形态中各横动控制单元(No.1~4)61被构成为:根据上述导丝器4在往复动程的两端附近运动模式不同的控制模式、来控制各驱动电动机(No.1~4)17,使得上述卷绕筒管2上形成的卷装Q在卷装两端附近的丝线密度均匀。相对于此,本实施形态中各横动控制单元(No.1~4)61被构成为:能够使相邻的上述卷绕筒管2上形成的卷装Q的丝线密度均匀地控制驱动电动机(No.1~4)17。更详细为,各横动控制单元(No.1~4)61被构成为:能够使上述导丝器4的往复运动与相邻的另一个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中的上述导丝器4的往复运动不同地控制各驱动电动机(No.1~4)17。
具体如图9和图10所示。即,本实施形态中各横动控制单元(No.1~4)61具有2个图5的控制模式存储单元64。以下将这2个控制模式存储单元64称为控制模式A存储单元64A和控制模式B存储单元64B。于是,控制模式A存储单元64A中存储图10(a)所示的控制模式A,控制模式B存储单元64B中存储图10(b)所示的控制模式B。图10(a)所示的控制模式A为一般的平行卷卷装的控制模式。而图10(b)所示的控制模式B为将刚刚反转后的横动速度Vt被设定得稍微高的控制模式。
于是,横动控制单元(No.1)61根据存储在控制模式B存储单元64B中的控制模式B和存储在原点存储单元65中的原点、控制驱动电动机(No.1)17。而横动控制单元(No.2)61根据存储在控制模式A存储单元64A中的控制模式A和存储在原点存储单元65中的原点、控制驱动电动机(No.2)17。同样,横动控制单元(No.3)61根据存储在控制模式B存储单元64B中的控制模式B和存储在原点存储单元65中的原点、控制驱动电动机(No.3)17。横动控制单元(No.4)61根据存储在控制模式A存储单元64A中的控制模式A和存储在原点存储单元65中的原点、控制驱动电动机(No.4)17。
根据上述控制,即使如图8所示在相邻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之间自由长度ΔF存在差异,由于自由长度ΔF大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中导丝器4的刚刚反转后的横动速度Vt被设定得稍微高些,因此能够消除该自由长度ΔF的差异引起的卷装Q的丝线密度不均匀。
如以上说明过的那样,上述第二实施形态中丝条卷绕装置1采用如下结构。即,相邻的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通过使各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轨迹差开而进行重叠。在上述多个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与上述筒管支架3之间,设置有与各卷绕筒管2上形成的卷装Q接触,并且卷挂被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横动的各丝条Y的接触辊11。分别设置控制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的上述驱动电动机17的横动控制单元(No.1~4)61。各横动控制单元(No.1~4)61被构成为:能够使相邻的上述卷绕筒管2上形成的卷装Q的丝线密度均匀地控制上述驱动电动机(No.1~4)17。即,当像上述那样差开地配置相邻的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时,上述导丝器4与上述接触辊11之间的距离即自由长度ΔF在相邻的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之间不同。并且,如果相邻的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之间自由长度ΔF不同的话,则相邻的上述卷绕筒管2上形成的卷装Q的丝线密度不同,结果卷装Q的外观不均匀。因此,通过设置能够使相邻的上述卷绕筒管2上形成的卷装Q的丝线密度均匀地控制各驱动电动机(No.1~4)17的横动控制单元(No.1~4)61,不仅能够忍受相邻的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之间的自由长度ΔF的不同,而且能够消除相邻的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之间的卷装Q的丝线密度的不均匀。由此,能够使卷装Q的外观均匀。
上述丝条卷绕装置1还采用如下结构。即,各横动控制单元(No.1~4)61被构成为:能够使上述导丝器4的往复运动与相邻的另一个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中的上述导丝器4的往复运动不同地控制驱动电动机(No.1~4)17。这样,作为消除上述卷装Q的丝线密度不均匀的一个有效手段,可以列举使相邻的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中上述导丝器4的往复运动不同的手段。
以上说明了本申请发明的优选实施形态,但上述各实施形态能够如下所述地进行变更。
即,如图4或图6、图10所示,上述各实施形态中丝条Y作为平行卷卷装进行卷绕,但也可以取而代之作为锥形尾端卷装进行卷绕。
下面参照图11说明卷绕控制单元60的构成。图11为丝条卷绕装置的控制方框图。
即,卷绕控制单元60具有作为运算处理装置的CPU(Central 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存储有CPU执行的控制程序和控制程序所使用的数据的ROM(Read Only Menory,只读存储器)、用来在执行程序时临时保存数据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并且,通过将存储在ROM中的上述控制程序读入CPU中并在CPU内执行,控制程序使CPU等硬件起横动控制单元(No.1~4)61、原点改变单元62、筒管支架控制单元63的作用。分配给每个横动控制单元的编号在图1中从顶端一侧开始分配。并且,该卷绕控制单元60上连接有驱动电动机(No.1~4)17、键盘13、筒管支架电动机14和旋转电动机27。分配给各个驱动电动机的编号也与横动控制单元一样,在图1中从顶端一侧开始分配。
各横动控制单元(No.1~4)61具有交叉夹角模式存储单元64和原点存储单元65,主要根据存储在交叉夹角模式存储单元64中的交叉夹角模式参照存储在原点存储单元65中的原点控制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5的驱动电动机(No.1~4)17。
交叉夹角模式存储单元64中存储有图12所示的交叉夹角模式。图12为表示交叉夹角模式的曲线图。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交叉夹角θ[deg.]。在曲线图中,所谓“丝条捕捉期间”为用于导丝器4捕捉丝条Y的期间,在该期间内与“正常卷绕期间”相比导丝器4的行走速度和卷绕筒管2的圆周速度为极低速。同样,所谓“正常卷绕期间”为丝条Y高速卷绕到卷绕筒管2上的期间。如图12所示,本实施形态在使上述导丝器4捕捉上述丝条Y时有意地使交叉夹角θ增加。换言之,在丝条捕捉期间的交叉夹角θ设定为比正常卷绕期间的交叉夹角θ大。具体为,尽管在正常卷绕期间的交叉夹角θ为0.5[deg.],但在丝条捕捉期间交叉夹角θ被设定为4[deg.]。
原点存储单元65中存储有作为传送带式横动装置主体5的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基准的原点。在本实施形态中,所谓“原点”意为传送带式横动装置主体5的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中心点位置。
下面说明本实施形态的动作。操作者首先将各4个空的卷绕筒管2朝转盘10的方向挨紧装填到一对筒管支架3上。
接着,操作者操作键盘13等使纺丝卷绕机7工作,并且读取上述伸缩量来输入到卷绕控制单元60中。这样一来,原点改变单元62像上述那样改变存储在各横动控制单元(No.1~4)61的原点存储单元65中的原点。通过该原点的改变,各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往复范围在筒管支架3的长度方向上稍有偏移。
从纺丝单元纺出的4根丝条Y被图示省略的吸枪吸引保持,并且筒管支架控制单元63驱动筒管支架电动机14使卷绕筒管2以所希望的转速旋转。并且,被吸枪吸引保持的各丝条Y被引导到各卷绕筒管2的带状卷绕用浅槽2T。由此,各丝条Y被各卷绕筒管2的带状卷绕用浅槽2T用力把持,并且通过解除吸枪的吸引保持状态,各丝条Y能够从带状卷绕用浅槽2T跨越到卷绕筒管2的外周面,沿螺旋轨迹向着卷绕筒管2的筒管长度的中心移动。
接着,各横动控制单元(No.1~4)61根据存储在交叉夹角模式存储单元64中、图12所示的交叉夹角模式,控制各驱动电动机(No.1~4)17。这里参照图13说明图12所示的特殊的交叉夹角模式的技术上意义。图13为用来说明交叉夹角模式的技术上意义的图。情形A为采用了以往一般采用的交叉夹角(綾角)θ时的情形。情形B和情形C为采用了以往没有采用过的极小交叉夹角θ时的情形。一般情况下,作为丝条捕捉期间和正常卷绕期间的交叉夹角θ像情形A那样采用相同的值。情形A中由于作为在正常卷绕期间的交叉夹角θ采用4[deg.],因此在丝条捕捉期间交叉夹角θ也为4[deg.],向粗线箭头A所示的方向行走的导丝器4用力使沿粗线箭头B所示方向行走的丝条Y弯曲。该强力的弯曲使丝条Y上产生大的张力,并且由该丝条Y的张力形成足够的合力P,因此,丝条Y被导丝器4稳固地捕捉(同时参照图3)。于是,由于丝条Y被导丝器4稳固地捕捉,因此当经过预定的时间而到达正常卷绕期间时,能够毫无问题地将丝条Y卷绕到卷绕筒管2上。另一方面,情形B中,由于作为在正常卷绕期间的交叉夹角θ采用0.5[deg.],因此在丝条捕捉期间的交叉夹角θ也为0.5[deg.],沿粗线箭头A所示的方向行走的导丝器4几乎不能使沿粗线箭头B所示方向行走的丝条Y弯曲。这样,由于导丝器4几乎不能使丝条Y弯曲,所以丝条Y的张力变得很低,几乎不形成合力P,因此导丝器4有时不能捕捉丝条Y(同时参照图3)。于是,在导丝器4不能捕捉丝条Y的情况下,即使经过预定的时间到达正常卷绕期间,也由于不能将丝条Y相对于卷绕筒管2横动,因此不能进行正常的卷绕。这意味着图13中情形B的下段为空栏。为此,情形C(本实施形态)中,尽管作为在正常卷绕期间的交叉夹角θ采用0.5[deg.],但在丝条捕捉期间的交叉夹角θ上特意采用相当于其8倍的4[deg.]。因此,不仅能够忍受丝条捕捉期间的交叉夹角θ与正常卷绕期间的交叉夹角θ不同这一点,而且在丝条捕捉期间,向粗线箭头A所示的方向行走的导丝器4用力使向粗线箭头B所示方向行走的丝条Y弯曲,由该强力的弯曲使丝条Y上产生大的张力,并且由该丝条Y的张力形成足够的合力P,因此,丝条Y被导丝器4稳固地捕捉(同时参照图3)。于是,由于丝条Y被导丝器4稳固地捕捉,因此当经过预定的时间到达正常卷绕期间时,能够毫无问题地将丝条Y卷绕到卷绕筒管2上。
当卷装Q满卷时,旋转控制单元驱动旋转电动机27从而使转盘10顺时针旋转半圈、180°,并且各横动控制单元(No.1~4)61使导丝器4向与带状卷绕用浅槽2T相对的位置移动。这样一来,各丝条Y和上述同样、被空的卷绕筒管2的带状卷绕用浅槽2T用力把持。接着,横动控制单元(No.1~4)61再次根据存储在交叉夹角模式存储单元64中的交叉夹角模式和存储在原点存储单元65中的原点,来控制各驱动电动机(No.1~4)17。由此,导丝器4不停地捕捉丝条Y,再次在各卷绕筒管2上形成图4所示那样的平行卷卷装Q。
如以上说明过的那样,上述实施形态中的横动装置(5、61)采用如下结构。即,横动装置(5、61)具有横动装置主体5和横动控制单元61,所述横动装置主体5具有能够捕捉丝条Y的导丝器4,该导丝器4能够往复运动;所述横动控制单元61控制上述横动装置主体5的动作。上述横动装置(5、61)的上述导丝器4采用利用上述丝条Y的张力来捕捉上述丝条Y的结构。上述横动装置(5、61)还具有当使上述导丝器4捕捉上述丝条Y时,临时增大上述丝条Y的张力用的丝条张力改变单元。如果采用上述结构,由于不会产生当使上述导丝器4捕捉上述丝条Y时上述丝条Y的张力不足的问题,因此能够稳固地使上述丝条Y捕捉到上述导丝器4上。
另外,上述实施形态中丝条张力改变单元至少包括交叉夹角模式存储单元64、和根据存储在该交叉夹角模式存储单元64中的图12所示的交叉夹角模式控制横动装置主体5的动作的横动控制单元61来实现的。
上述实施形态的丝条张力改变单元,在像图13所示那样通过将正常卷绕期间的交叉夹角θ设定为例如0.5[deg.]等小的值而在几乎不产生丝条捕捉期间的丝条Y的张力的情况下特别有效,但并不局限于此,只要是几乎不产生丝条捕捉期间的丝条Y的张力的情况,无论什么样的情况上述丝条张力改变单元都有技术上意义。
并且,虽然上述实施形态中采用传送带式横动装置作为横动装置,但只要是导丝器使丝条弯曲,利用该弯曲产生上述合力,利用该合力将丝条生头到导丝器上的形式的横动装置,也可以是其他的横动装置,例如摆臂式横动装置或凸轮式横动装置。即,摆臂式横动装置为利用音圈电动机构成的驱动电动机,驱动在顶端形成有导丝器的摆臂部件往复旋转的横动装置。并且凸轮式横动装置为具有横动凸轮、与其周面上设置的螺旋状的横动槽卡合并且滑动自由地设置的横动导丝器、以及使上述横动凸轮旋转的横动导丝器驱动电动机的横动装置。
上述横动装置(5、61)还采用如下结构。即,上述丝条张力改变单元采用通过使交叉夹角θ增大而使上述丝条Y的张力增大的结构。这样一来,由于通过特意使上述交叉夹角θ增大从而上述导丝器4用力使上述丝条Y弯曲,因此确保了将上述丝条Y捕捉到上述导丝器4上时足够的张力。
另外,虽然使本实施形态的交叉夹角模式为图12所示的例子,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图14(a)和(b)所示那样仅在丝条捕捉期间内的较短的时间使交叉夹角θ增大的交叉夹角模式。图14(a)和(b)分别表示的曲线图的横轴为时间,纵轴为交叉夹角θ。图14(a)所示的交叉夹角模式仅在丝条捕捉期间的前半期使交叉夹角θ比正常卷绕期间的交叉夹角θ高级别。而图14(b)所示的交叉夹角模式仅在丝条捕捉期间的后半期使交叉夹角θ比正常卷绕期间的交叉夹角θ高级别。而且,也可以取而代之,是在丝条捕捉期间内瞬间使交叉夹角θ增大的交叉夹角模式。
并且,由于交叉夹角θ由导丝器4的行走速度和卷绕筒管2的圆周速度决定,因此可以考虑卷绕筒管2的圆周速度像以往那样、仅增大导丝器4的行走速度的实施形态,导丝器4的行走速度像以往那样、仅减小卷绕筒管2的圆周速度的实施形态。另外,上述第一实施形态相当于前者。
接着根据图15、图16说明本申请发明另外的实施形态。本实施形态以与上述第一实施形态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重复的说明适当割爱。
上述第一实施形态中丝条张力改变单元至少包括交叉夹角模式存储单元64和根据存储在该交叉夹角模式存储单元64中的图12所示那样的交叉夹角模式来控制横动装置主体5的动作的横动控制单元61而实现。与此不同,本实施形态的丝条张力改变单元如图15所示由限制导丝器28、作为该限制导丝器28进退的驱动源的螺线管式驱动器29、以及控制该螺线管式驱动器29的动作的图16所示的螺线管控制单元67构成,所述限制导丝器28能够沿与横动支点导丝器8和导丝器4之间的各丝条Y的横动所确定的三角形(同时参照图4)的横动面相垂直的方向进退。各螺线管式驱动器29如图16所示与卷绕控制单元60连接。并且,螺线管控制单元67如图15所示当使上述导丝器4捕捉上述丝条Y时,使限制导丝器28进入上述三角形的摆动面地控制螺线管式驱动器29,在上述导丝器4附近临时限制上述丝条Y沿上述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往复方向上的运动。而且,当导丝器4向图15中的粗线箭头B的方向行走时,丝条Y在限制导丝器28与接触辊11之间被导丝器4用力弯曲,因此图3所示的合力P临时增大。另外,在丝条捕捉后,螺线管控制单元67使限制导丝器28从上述三角形的摆动面退出地控制螺线管式驱动器29,当即解除对在上述导丝器4附近的上述丝条Y的沿上述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往复方向的运动的限制。
如以上说明过的那样,本实施形态中上述横动装置(5、61)还采用如下结构。即,上述丝条张力改变单元采用通过在上述导丝器4附近限制上述丝条Y的、沿上述导丝器4往复运动的往复方向上的运动来使上述丝条Y的张力增大的结构。这样一来,通过在上述导丝器4的附近限制上述丝条Y的运动,上述导丝器4用力使上述丝条Y弯曲,因此确保了将上述丝条Y捕捉到上述导丝器4上时足够的张力。
另外,虽然上述实施形态中限制导丝器28配置在图15的比导轨19靠丝条Y行走方向的上游一侧,但也可以取而代之,配置在比导轨19靠丝条Y行走方向的下游一侧。

Claims (9)

1.一种丝条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将多个卷绕筒管安装支承在同一轴上的筒管支架;以及
具有导丝器、通过使该导丝器往复运动而使各丝条相对于各卷绕筒管横动的多个横动装置;
上述横动装置,将能自由改变上述导丝器往复运动的往复范围的横动装置与各卷绕筒管相对应地配置;
此外,各横动装置具有:安装有上述导丝器的环形传送带、使该环形传送带的至少一部分实质上与上述筒管支架的长度方向平行地支承着上述环形传送带的一对支承组件、以及驱动上述环形传送带的传送带驱动源;
各横动装置为通过上述传送带驱动源使上述环形传送带往复行走,从而使上述导丝器实质上能够与上述筒管支架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往复运动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
相邻的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重叠地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丝条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
通过使各导丝器往复运动的轨迹相对于上述筒管支架的长度方向倾斜而进行重叠;
在上述多个横动装置与上述筒管支架之间,设置有与各卷绕筒管上形成的卷装接触、并且卷挂被各横动装置横动的各丝条的接触辊;
并分别设置有控制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的上述传送带驱动源的横动控制单元;
各横动控制单元被构成为能够控制上述传送带驱动源,以使上述卷绕筒管上形成的卷装的卷装两端附近的丝线密度均匀。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丝条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横动控制单元被构成为能够控制上述传送带驱动源,以使上述导丝器在横动程两端附近的运动模式不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丝条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上述传送带式横动装置,
通过使各导丝器往复运动的轨迹差开而进行重叠;
在上述多个横动装置与上述筒管支架之间,设置有与各卷绕简管上形成的卷装接触、并且卷挂被各横动装置横动的各丝条的接触辊;
并分别设置控制各传送带式横动装置的上述传送带驱动源的横动控制单元;
各横动控制单元被构成为能够控制上述传送带驱动源,以使相邻的上述卷绕筒管上形成的卷装的丝线密度均匀。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丝条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横动控制单元被构成为能够控制上述传送带驱动源,以使上述导丝器的往复运动与相邻的另一个传送带式横动装置中的上述导丝器的往复运动不同。
6.一种纺丝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纺出多根丝条的纺丝单元;以及
对从该纺丝单元纺出的多根丝条进行卷绕的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丝条卷绕装置。
7.一种横动装置,被设置在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丝条卷绕装置中,具有横动装置主体和横动控制单元,所述横动装置主体具有能够捕捉丝条的导丝器,该导丝器能够往复运动;所述横动控制单元控制上述横动装置主体的动作;其特征在于,
上述横动装置的上述导丝器被构成为利用上述丝条的张力来捕捉上述丝条;
上述横动装置还具有当使上述导丝器捕捉上述丝条时,临时使上述丝条的张力增大用的丝条张力改变单元。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横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丝条张力改变单元被构成为通过使交叉夹角增大而使上述丝条的张力增大。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横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丝条张力改变单元被构成为通过在上述导丝器附近限制上述丝条在上述导丝器往复运动的往复方向上的运动,来使上述丝条的张力增大。
CN2009102637282A 2009-01-16 2009-12-30 丝条卷绕装置及纺丝机 Active CN1017809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07210A JP5324235B2 (ja) 2009-01-16 2009-01-16 糸条巻取装置及び紡糸機
JP007210/2009 2009-01-16
JP010820/2009 2009-01-21
JP2009010820A JP5191911B2 (ja) 2009-01-21 2009-01-21 トラバース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80901A CN101780901A (zh) 2010-07-21
CN101780901B true CN101780901B (zh) 2012-11-28

Family

ID=421017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637282A Active CN101780901B (zh) 2009-01-16 2009-12-30 丝条卷绕装置及纺丝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2) EP2208699B1 (zh)
KR (1) KR101329103B1 (zh)
CN (1) CN10178090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30308A (zh) * 2016-02-29 2017-09-05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纺丝牵引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224436A (ja) * 2011-04-19 2012-11-15 Murata Machinery Ltd 糸巻取機
JP2015178403A (ja) * 2014-03-19 2015-10-08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機及び巻取方法
JP2016128353A (ja) * 2015-01-09 2016-07-14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糸巻取機、パッケージ及びパッケージの製造方法
DE102019104570A1 (de) * 2018-03-02 2019-09-05 Oerlikon Textile Gmbh & Co. Kg Verfahren und Messvorrichtung zur Funktionsprüfung einer Flügelchangierung
JP7269783B2 (ja) * 2018-06-11 2023-05-09 Tmtマシナリー株式会社 紡糸巻取装置
CN114144372B (zh) * 2019-07-26 2023-12-19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卷绕机
CN112079189B (zh) * 2020-09-21 2022-04-22 山东亿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缆用收线机
CN113666194B (zh) * 2020-12-22 2023-02-17 南通金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大直径聚合物单丝卷取装置的工作方法
CN113968518B (zh) * 2021-10-25 2022-08-09 江苏佩捷纺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织机单幅往复导丝工艺及其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302962A1 (de) * 1983-01-29 1984-08-02 Barmag Barmer Maschinenfabrik Ag, 5630 Remscheid Aufspulmaschine
JP2842633B2 (ja) * 1989-06-01 1999-01-06 旭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弾性糸の自動切替方法
EP0950631A1 (de) * 1998-02-14 1999-10-20 Volkmann GmbH & Co.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Garnaufwicklung auf einen konischen Spulenkörper
CN1362933A (zh) * 1999-05-06 2002-08-07 巴马格股份公司 用于卷绕连续送进的纱线的方法和装置
CN101243214A (zh) * 2005-08-17 2008-08-13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用于卷绕许多根合成丝线的方法和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42674A1 (de) * 1970-08-28 1972-03-02 Barmag Barmer Maschinenfabrik Ag, 5600 Wuppertal Einrichtung zur Bildung einer Faden reserve auf einem Wickelträger
JPS5816372Y2 (ja) * 1980-07-07 1983-04-02 花王株式会社 清掃具
DE3543565A1 (de) * 1985-12-10 1987-06-11 Neumuenster Masch App Aufspulmaschine
JPH0524740A (ja) 1991-07-22 1993-02-02 Toray Ind Inc 糸の綾振り装置
DE4233638A1 (de) * 1992-10-06 1994-04-07 Zinser Textilmaschinen Gmbh Vorrichtung zum Aufspulen mindestens eines synthetischen Fadens
JPH08199424A (ja) * 1995-01-11 1996-08-06 Toray Ind Inc ポリエステルモノフィラメントパッケージ
TW389800B (en) * 1995-07-01 2000-05-11 Teijin Seiki Co Ltd Yarn traverse apparatus
TW333208U (en) * 1996-03-14 1998-06-01 Murata Machinery Ltd Filament yarn traverse motion device
EP0965554A3 (en) * 1998-06-17 2000-08-16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Yarn traverse device and take-up winder having the same
JP3292177B2 (ja) * 1999-09-01 2002-06-17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トラバース装置
TW524769B (en) * 2000-07-24 2003-03-21 Advanced Glassfiber Yarn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cylindrical packages of glass fiber strands
JP2002167125A (ja) 2000-12-06 2002-06-11 Murata Mach Ltd トラバース装置
JP2007238245A (ja) 2006-03-07 2007-09-20 Murata Mach Ltd 糸巻取装置
DE102008038343B4 (de) * 2007-08-30 2017-09-28 Tmt Machinery, Inc. Garnspulmaschine und Garntexturiermaschin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302962A1 (de) * 1983-01-29 1984-08-02 Barmag Barmer Maschinenfabrik Ag, 5630 Remscheid Aufspulmaschine
JP2842633B2 (ja) * 1989-06-01 1999-01-06 旭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弾性糸の自動切替方法
EP0950631A1 (de) * 1998-02-14 1999-10-20 Volkmann GmbH & Co.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Garnaufwicklung auf einen konischen Spulenkörper
CN1362933A (zh) * 1999-05-06 2002-08-07 巴马格股份公司 用于卷绕连续送进的纱线的方法和装置
CN101243214A (zh) * 2005-08-17 2008-08-13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用于卷绕许多根合成丝线的方法和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30308A (zh) * 2016-02-29 2017-09-05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纺丝牵引机
CN107130308B (zh) * 2016-02-29 2021-10-15 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纺丝牵引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08699B1 (en) 2017-03-01
EP2792629B1 (en) 2017-03-29
KR20100084460A (ko) 2010-07-26
CN101780901A (zh) 2010-07-21
EP2208699A2 (en) 2010-07-21
KR101329103B1 (ko) 2013-11-14
EP2792629A1 (en) 2014-10-22
EP2208699A3 (en) 2013-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80901B (zh) 丝条卷绕装置及纺丝机
CN101780902B (zh) 丝条卷绕装置及方法、纺丝卷绕机及方法、锥形尾端卷装
JP5615743B2 (ja) 紡糸巻取機
CN100404401C (zh) 横动设备
US9540208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winding coil using traverse with rotating element
JP5065290B2 (ja) 巻取機
CN1872647A (zh) 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卷绕机构的纱线横动装置
CN108002113A (zh) 横动装置以及丝线卷绕装置
CN102530640B (zh) 丝线卷取机
JPH04263632A (ja) 収れんするふたつの傾斜面で回転する糸案内要素を有するあや振り装置
CN102190209A (zh) 纱线卷绕机
JP4975470B2 (ja) 中空糸膜編立装置
CN1263668C (zh) 一根连续送入的纱线的卷绕方法
CN101423156B (zh) 用于回转型自动络纱机的纱线引导装置
JP5647563B2 (ja) 糸条巻取機
JP2013532620A (ja) 繊維ボビンを製造する方法並びにこの方法を実施する作業箇所
JP2018080059A (ja) クロス捲きパッケージを生産する繊維機械のワークステーションにおける綾振り三角形領域に配置された機械式糸貯留装置用糸ガイドプーリー
JPS6245149B2 (zh)
JP5324235B2 (ja) 糸条巻取装置及び紡糸機
JP5191911B2 (ja) トラバース装置
JP2008137816A (ja) 綾巻きボビンを製造する繊維機械の巻取装置のための糸綾振装置
JP2011020814A (ja) 糸条巻取機、及び糸条の巻取方法
JP2008522926A (ja) 巻取機
CN112739635A (zh) 纱线卷取机以及卷装的生产方法
JP2012131642A (ja) 着色パッケージを製造する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